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8 13:09: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

【中國氣候】

1、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

(1)、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山脈)——淮河(河流)一線分布。

(2)、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夏季氣溫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最氣溫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3)、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和南京。

(4)、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山地氣候區。劃分溫度帶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

2、我國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1)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是臺灣的火燒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的托克遜。

(2)依據氣候的干濕程度,我國可以劃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和干旱地區。這四大干濕地區所對應的植被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

3、我國氣候特征: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

(1)雖然我國氣候類型多樣,但季風氣候顯著,季風氣候區最為遼闊。冬夏季風的不穩定容易帶來各種災害性天氣:冬季風活動強烈就會爆發寒潮(大風、降溫和霜凍);夏季風活動不穩定,容易導致旱澇災害(夏季風活動強,易造成“南旱北澇”;夏季風活動弱,易造成“南澇北旱”),此外,我國東南部沿海地區夏秋季節經常遭受臺風影響。

(2)讀我國冬夏季風示意圖,完成下列各小題:(10分)

①表示冬季風的是A圖,它來自蒙古和西伯利亞地區,氣流性質寒冷干燥,所以我國大部分地區冬季氣候特點寒冷干燥。

②影響我國的夏季風來自太平洋和印度_洋上空的暖濕氣流,所以我國東部地區夏季氣候特點_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是季風氣候突出的特點,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濕潤,物產豐富,被稱為“魚米之鄉”;而阿拉伯半島上卻降水很少,氣候干燥,沙漠廣。前者主要受惠于季風氣候顯著)

③我們把_夏(冬、夏)季風影響明顯地區稱為季風區。除青藏高原地區外,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

(3)我國東部地區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風所帶來,降水主要類型是鋒面雨,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季節過后,最有可能出現的天氣是伏旱。

【地形和地勢】

1、讀我國東西向(北緯32º)地形剖面圖,回答下列問題;

(1)A代表地勢第一級階梯,地形以高原為主,氣候類型是高原山地氣候;

B代表地勢第二級階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C代表地勢第三級階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2)圖中序號代表的是:

1青藏高原,2橫斷山脈,3四川盆地4長江中下游平原,5黃海。

(3)、從圖可以看出,我國的地勢特征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4)、受地勢影響,我國大多數河流流向是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河流從高一級階梯流向低一級階梯時,落差大,有利于水能發電。

我國這種地勢分布對氣候、交通的影響如何?如對氣候的影響:有利于暖濕氣流深入內陸形成大面積的濕潤地區等;對交通的影響:河流自西向東流,溝通了東西部的交通等。

2、結合我國地形圖和讀課本P22圖2.2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可以看出:

(1)我國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2)第一階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第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第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從我國地形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地形具有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特點。(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

(1)縱橫交織的山脈,構成我國地形的基本骨架。(結合《地圖冊》P10—11頁,知道以下山脈的走向:階梯分界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天山、秦嶺、南嶺等。)

(2)我國四大高原是指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

四大盆地是指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是指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河流和湖泊】

讀我國主要河湖的分布圖,熟悉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塔里木河和京杭大運河的位置及水文特征;熟悉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的位置湖泊性質。內流區和外流區的界線(大致與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相一致)及位置。

1、(1)圖中序號①代表的河流名稱是長江,它發源于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河流長度居我國第一位。因為它水能資源豐富、航運價值高,因此分別有“水能寶庫”、“黃金水道”的美稱。上游:源頭——宜昌(武漢);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最長的支流是漢江(武漢),此外還有岷江(宜賓)、嘉陵江(重慶)、湘江(洞庭湖)和贛江(鄱陽湖)等支流。

(2)為什么說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答:因為長江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階梯交界處,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

(3)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是防洪。試分析長江中下游洪澇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

2、(1)圖中序號②代表的河流名稱是黃河,它發源于巴顏喀拉山脈,注入渤海,呈“幾”字形分布。上游:源頭——河口;中游:河口——舊孟津;下游:舊孟津——入海口。

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和涇河等(課本P48圖,記住位置)

(2)黃河的憂患及治理(參照筆記)

3、圖中序號③代表的河流名稱是塔里木河,水源主要來自昆侖山和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最終沒有注入海洋,因為它是內流河。

篇2

有效教學是指實現教學的理想狀態,受特定的教學觀支配,所以,教學觀的改變會引發教學理念的革新。

1.有效教學關注人的發展。

對教學目標的不同認識,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有效性認識。傳統教學中,教學目標注重知識的傳授,所以,對教學有效性的認識也主要停留在掌握知識方面,教師在課堂上也以落實知識點為根本。新課程標準下,教學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就是說,判斷教學有效性不再以掌握知識的多少為依據。要實現有效教學,就要讓學生在這三個方面獲得全面發展,將教學關注點轉移到人的發展方面。

2.有效教學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有效教學是教師有效的教和學生高效的學組成的一種活動,其目的是師生共同享受教學成功的喜悅。也就是說,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得的,判斷教學的有效性要看學生學習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三維目標的達成度。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實現有效教學。

3.有效教學的行為特征。

新課程標準下,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由封閉式教學轉向開放式教學。與此同時,有效教學的行為特征也應發生根本變化,形成開放性、個體適應性、反思性特征。教師要把握全局,注重細枝末節,實現目標與過程的有效結合。

二、初中歷史時效性的探索

1.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與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只有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興趣,才能實施有效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中。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轉變教學觀念,使自己的認識更加貼近學生實際,通過分析和研究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尋找歷史知識與學生興趣愛好的結合點進行教學,使歷史教學內容滿足學生需要,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并調動他們學習的主體性。例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課時,由于學生都是“90后”,因此,結合他們這一代人的特點,以學生比較喜歡的動漫形式進行呈現。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所認識和體會。

2.改革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歷史教師只是歷史知識的“搬運工”,千辛萬苦地將知識“搬運”到學生面前,卻“吃力不討好”,學生并不心甘情愿地接受,甚至心生厭煩。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乏味,嚴重影響了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大刀闊斧地改革教學方式。由知識的傳授者這一傳統角色轉變為現代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合作者和組織者,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重點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和討論,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設計科學有效的提問,引導學生的思維。

首先,提問要緊扣課本,緊貼重、難點。教師要抓住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之處,將基本知識點設計成條理化、系統化的問題,呈現給學生。例如:我在教學八年級“侵略與反抗”時,從第二節開始,就提出了“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這一問題,組織學生探討,引導學生剖析。在這樣一些提綱挈領的大問題之下,再設計每一課的小問題。通過問題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又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條理化和系統化的分析,加深學生記憶。

其次,注重提問的多樣性,把握恰當的提問時機。初中學生年齡較小,受教育的基礎與生理心理特征也存在差異。因此,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應因材而異,因人而異,注重提問的多樣性。另外,提問要注意選擇恰當的時機,只有把握了恰當的時機,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狀態,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知識。

最后,設計問題要遵循認知規律,由淺入深。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是否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否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出的問題要注意難易適中,對難度大的問題要體現梯度。如在教學“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時,我針對故宮和長城兩座歷史文化遺址,設計問題,逐步深入,引導學生猜想、總結。讓學生感受故宮建筑的莊嚴偉岸,認識封建專制時期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4.有效開發與利用歷史課程資源。

在歷史教學中通過有效地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對歷史教科書與其他科目及其資源進行有效開發與利用,使學生知道的風俗習慣、名勝古跡可以成為教學內容,學生看過的電影電視、聽過的歌曲、背過的詩詞等也可以成為教學內容,學生的生活經歷、社區的變遷歷史、地區名稱的改變、一張小小的郵票、人與人之間的稱呼變遷等都可以成為教學資源。其中鄉土資源是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鄉土資源主要指學校所在的社區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鄉土地理、傳統文化、風俗習慣、生產和生活經驗等。我所在的地區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教學實踐中,我對本地區的教學內容不斷挖掘,引導學生通過鄉土資源的歷史、社區歷史、家庭歷史等親近歷史,熱愛家鄉歷史,并從中感悟歷史的生命價值,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念。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更多歷史知識,還對學生進行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注重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歷史教學同樣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培養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學法指導,力求教給學生能夠使其受益終生的學習方法。

1.列表歸納,條分縷析。

比如對于中國近代史上侵略者發動的一系列對華戰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侵略戰爭的名稱、經過,每次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及造成的影響,通過列表的方式進行梳理,既簡單明了,一目了然,又能突出重點,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2.圖文結合,激趣化難。

地圖是學習歷史最重要的工具。課堂上,教師應恰當運用地圖教學,指導學生識圖,將課文內容落實到圖上,培養學生的用圖技能,使地圖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得力助手。

篇3

【關鍵詞】道德課堂 素質教育 能力和技能

一、 教師應注重鉆研教材

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熟悉教學大綱對各章節的要求以及重點和難點,從而做到有主有次,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同時要求教師弄清各章節內部聯系和區別 ,形成完整的知識和教學理論體系.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輔助知識, 如"讀一讀,做一做"以及選學內容,采取靈活機動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生的視野.在地理教學中,教會學生讀圖,識圖及其運用和分析問題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教學中的重點,學生學習地理的主要目的不只是死記硬背一些地理常識,更重要的是能把所記所見的地理事物生動形象的展現在地圖上,進而使學生認識到人與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發展的高度認識學習地理的重要性,自覺形成學習地理重視地理的風氣和良好習慣。

二、 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在教學中注意地理課與其他各科的聯系,采用多種途徑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針對初一學生剛涉足地理及英語的淺顯性,再講地球一張時,可用提問方式問學生:“地球用英語怎樣講?”學生回答:“Earth’’,同樣如“中國’’等,既學習了地球知識,又復習英語單詞。如給初二學生講中國旅游業時,關于中國十大游覽勝地如兵馬俑,長城,故宮等可聯系中國古代歷史知識講述,吸引學生興趣。講革命紀念地如遵義,延安,北京,井崗山等可聯系中國現代史講述,通過歷史地理的聯系,不僅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激發學習熱情和興趣,還可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使學生立志于報效祖國的學習之中去。通過人口,資源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人的發展要與環境相適應,以及愛護環境的作用。把地理課作為一門獲取知識的橋梁和途徑,學生只有把學習地理的壓力和負擔,變為學習興趣和動力,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三、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無論學習什么知識,興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學好地理必須從培養興趣開始。

①、巧引歌曲。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中國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長江”一節時,我是這樣引入新課的,用電腦、大屏幕播放光盤,先讓學生欣賞歌曲《長江之歌》,要求會唱的同學跟著一起唱,師生共同用優美的歌詞唱出對祖國的愛,對長江的愛,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又達到了愛國主義教育融于教學的目的。

②、巧用古詩文。例如講我國的地勢地形時用“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講梅雨時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內蒙古高原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說明內蒙古高原的平坦開闊,一望無際的地形特點和景觀。這些詩猶如“調味劑”一般使地理課堂增添了一番韻味。

③、巧插趣味故事。如我在講解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氣候”一節時,講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讓學生了解諸葛亮不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又是一位地理學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來的風和雨,而是他具有淵博的天文與地理知識,知道天氣變化情況,所以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戰略的勝利。讓學生從這個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識的重要作用,這樣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就更高漲了。

四、注意素質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延伸

素質教育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和有效的教學手段,可以增強同學們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素質教育在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教材中的“活動”“閱讀材料”等欄目,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教材中的景觀圖、彩圖、漫畫、示意圖、新聞報道、數據圖表等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們學會動腦、動手,培養觀察、閱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

五、重視學生地習能力和技能運用能力的培養

能力培養方式多種多樣,各種課外活動、填繪圖表、自制地理教具、分析圖表、演講、撰寫小論文等等,都是能力培養的好途徑。如通過辦墻報等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審美教育。同學們通過學習初中地理知識,找到許多保護環境資源的材料,經過認真仔細地編輯、書寫、描圖,一塊“熱愛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的板報辦成了,讓黑板“說了話”,同學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審美教育。

六、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

“道德課堂”主要的理念就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廣泛的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課堂這一教學的主要陣地,必須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作用,不斷提高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上課前要認真備課,準備好讓學生思考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和討論。上課時,要運用自主學習式、小組討論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種教學的方法,來引導學生認真思考,積極回答問題,同時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必要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講授和演示。例如我在講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地球的運動”這一節中的“地球自轉”時,我讓學生親自去演示地球自轉時晝夜更替情況,然后學生同桌為組討論,讓學生自己去講解晝夜更替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同學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見解。最后派一名代表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既活躍課堂氣氛又做到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同時使學生明確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教材的知識點達到較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動的理解記憶,最終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總之,提高和改進地理教學的方法很多,如聯系歷史,用發展的觀點解決地理實際問題,但無論如何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是地理教學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適宜提高學生興趣和愛好.適合學生身體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法是最為重要的,也是我們的出發點和歸宿。

參考文獻:

〔1〕徐立松.孟勝修,王燕津,李通《中學地理教學方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北京教育(普教版)

〔2〕王占琦.《中學地理教學的點滴體會》河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