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3-23 18:39: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政課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思政課觀后感

篇1

首先由徐嬋同學發表了關于線上學習方面的內容,她表示:線上學習同我們平時正常的上課學習存在很大的不同,這是一次全新的體驗,也是一次考驗,沒有了室友間的互相提醒,學習委員也不會收作業,越是這種時候我們越是應當細心,做好學習需要的各種功課;同時把握住多出來的時間開展自我學習,為接下來的教師資格證、研究生考試做好準備。

緊接著,高貝貝同學也分享了她的學習經驗,在線上學習的特殊時期,一定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學習動力,盡快從懶散的假期生活中恢復過來。調整作息規律,讓自己有充分的精力,這也是從另一方面提升自己的自律,更是擁有好的學習效果的開始。在家學習雖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干擾學習效率,但這并不是不學習的借口,相反,經過了這種特殊時期下的磨練,我們一定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

賈浴偵同學也發表了自己的感受,她向同學們介紹了她在這種特殊時期下學習所面對的困難,以及最后的解決方法,雖然在家學習沒有電腦,前期只能通過手機上課、沒有筆記本,但通過借電腦,和弟弟一起學習,不僅逐漸適應了線上學習的方式,還教會了弟弟記筆記的方法。只要肯努力,辦法總比困難多。

接下來,王新雨同學就在家期間如何準備考研給同學們介紹了她的經驗,她指出:目標、計劃、行動是備考階段的決定性因素,科學選擇目標院校和專業、制定合理的短期計劃以及長期計劃,適時修改、按部就班地執行,并學會勞逸結合,就一定能走出適合自己的道路。

篇2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 網絡 創新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78-02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是社會進步發展,國家繁榮富強的中堅力量。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時效性直接關系到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水平的高低。為了培養大學生的人文政治素養,提高其創新創造能力,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改革和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網絡教學

傳統的高校思政教學過于死板和教條,思政教師授課激情不高,大學生接受起來也表現的毫無興趣。而當今社會處于高度發達的網絡時代,互聯網的普及化在大學校園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對當代青年學生的成長教育有著極大的影響。由于互聯網絡信息的豐富性、信息渠道來源的多元性,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健康和價值取向都產生了巨大沖擊,已經直接影響到90后一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如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信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每一位思政課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高校思政教學網絡授課模式可以引導學生自發性地進行網絡學習,這種方式的學習是探究性的,比如可以給學生提供多個選題,推薦必讀書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關注點,主動來建構自己的系統的知識體系。鼓勵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探索中嘗試,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為目的,提高教師的授課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眾所周知,高校在思政教學模式改革方面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例如,2011年《光明日報》就曾報道“為了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引入網絡教學模式,北大、清華努力在思政教學中提高科研力量,使學生在研究型的學習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庇纱丝梢?,高校加強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嘗試通過網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利用互聯網使得師生溝通更為便捷、快速,以網絡交談或專家解答的形式及時回答和科學引導青年大學生在網上提出各種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校園局域網絡平臺,開辦思政教學專題網站,學生可以通過瀏覽思政教學專題網站,自主探究學習,查閱資料,提交學科論文,來完成相應的學習內容。

二、加強高校思政課創新實踐平臺建設

深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要把社會考察作為鞏固課堂理論教學成果的重要環節。社會考察活動有助與大學生在了解社會中進一步融入社會,能促使其將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具體應用到社會實踐的現實生活中,能提高其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通過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各項社會公益活動、考察參觀愛國主義教學基地等社會實踐活動,是青年學生在投身社會實踐中,不斷將科學理論逐步內化為其應有的能力和素養,進而增強90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進一步提高思政課堂理論教學的教學實效性,創造滿足實踐教學改革需要的思政課教學創新平臺。當代大學生受多元文化影響,是一個具有批判精神和反思能力的群體,對于書本知識他們也會質疑,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比如對社會主義民主好與壞的思考,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與當前貧富差距存在的矛盾如何解決等。作為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高等院校,給予學生發現問題并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空間和時間是十分重要的。小組討論學習、主題辯論賽、紅色經典誦讀或道德小品創作表演都是在課堂上容易組織開展的實踐教學方式。討論或辯論的主題選擇非常關鍵,既要難易適當,又要切合實際。道德小品可以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編劇、導演并出演的。在活動過程中,要調動所有學生思考并參與,讓每個學生在思考參與中都有所收獲,當然認課教師在此過程中不可缺位,要進行適當的引導,評價與總結。道德小品在具體編排上可以從多個角度對養成教育、勤儉節約、誠實守信、職業操守等主題進行了詮釋和演繹。一個個弘揚高尚精神、鞭撻丑陋行為的鮮活小品在給學生帶來陣陣笑聲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啟迪與教育,引發了大學生的深刻反思,作為參與主體的大學生和觀眾都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從而將淺層次的道德行為上升到深層次的道德情感與責任,這是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和有益嘗試,其教育效果比簡單灌輸與說教更有說服力。同時,在思想的交融中,還可以讓學生觀看文獻紀錄片或其他影像資料。觀看影像資料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教學方式,因為與教師講授相比,這種方式更加直觀生動,也更輕松。例如,在講授思想的內容后,組織學生觀看文獻紀錄片《走進》。通過這個記錄片讓學生了解偉人的一生,從少年立志到崢嶸一生,激勵學生養成自強不息的人格;了解偉人成功和失敗交織的人生,讓學生能客觀地評價偉人的功與過,肯定其貢獻,反思其失誤;更可以了解思想的產生過程對中國革命、建設的影響。此外,觀看大型政論片《復新之路》可以幫助學生理順中國近代史脈絡,了解本課程各個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其影響力。觀看影片后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討論,或寫觀后感,讓學生有所收獲,結合影視資料更好地了解教材內容。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中國近現代史 教學形式 改革

Abstract To explore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form is required for each time.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eaching form, now also have to face the issue of reform. We explore the forms of teaching in the basic courses about, trying to build the local historical brand, carry out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history of social practice initiative, visit education remodeling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a good grasp of the major festival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habit of reading and other forms of teaching,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content China public course in modern histor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eaching mode; reform

高校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的教學形式,現今大多局限課堂講授與簡單的社會實踐,輔之以參觀歷史博物館、歷史紀念地等途徑。單一的教學形式,教學效果差,無法引起學生對歷史教育的興趣,從而導致更多的忽視歷史、不懂歷史的青年學生出現,這不利于我國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也不利于實現中國夢。改革思政課中國近現代史課程的教學形式,能在很大程度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特別是對大是大非的問題,有正確的立場定位。

1 打造地方特色主義的歷史品牌

隨著互聯網信息日漸發展,人們似乎以及習慣快速地接納信息。速度上砹耍人們接觸的面廣了,但深度卻遠遠落后了,甚至連內容的真偽都無法分辨。這給高校帶來很大的挑戰。

現在我們可以嘗試把學習的范圍縮小,以此來吸引和提高大學生關注歷史的興趣。在已有的教學里,便有這樣的教學形式。廣東西部湛江市集合本地的幾大傳統特色文化,以本地的特色命名為――“湛江紅土文化”。同時,當地一所高校成立了專門的學習隊伍――“歷史知識服務隊”。每年特意為宣傳當地的“紅土文化”而舉行節日慶典,以鮮活的形式展現本地的歷史文化。這個節日和文化,在當地有較高的名氣,同時,在大學校園里,也加深了學生對該城市的歷史文化了解。有些學生受此影響,自發在大學內成立調研小組回家鄉,也為自己的家鄉特色文化貢獻力量。建議各地高校可以效仿,總結本地或者本省的特色文化,形成系統的文化內容,成立宣傳節日。招聘大學生志愿者,讓更多學生參與到此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可以舉行相關歷史文化比賽,以此提高歷史教育的效果,培養學生的正確歷史觀和愛國愛鄉情操。

2 深入開展以學生為主動的歷史社會實踐

高校一直保留著實地調研這個傳統,許多高校的調研活動開展得熱火朝天,但真正有成效和出成績的調研隊伍卻比較少。這或許是因為,許多調研隊伍存在走形式、調研方式不科學、教師參與指導較少、社會實踐調研資金不足、被調研地方不配合等問題。建議高校在開展學生社會實踐時,把歷史教育融入社會實踐活動中,多開展以學生為主的調研活動。學校應在調研經費、指導教師等方面給予充分支持;學?;蛘邔W院輔導員、相關課程老師應與調研地方取得聯系,為學生開展調研解除門檻。對所開展的實地調研或者社會實踐活動多加宣傳,前期、中期、后期宣傳都應該做足,讓更多學生了解、知曉并參與到此類歷史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校還可以給予學生加學分、表現突出優秀者發獎金等條件,以此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度,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使得社會實踐活動事半功倍。

3 重塑“內外兼修”的參觀教育

改革開放初期,高校思政課的歷史教育,以參觀教育為教學形式,取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學習這些好的經驗,結合21世紀新的國情和民情,來開展歷史教育?;乜串斚?,不乏參觀教育的活動,但實際取得的成效非常低,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不高。要不讓參觀教育成為走形式,必須要做“實”。如何做“實”?建議去之前要做好前期宣傳、初步學習,對學生進行基礎掃盲,提高學生參觀的興致;參觀過(下轉第116頁)(上接第114頁)程要讓活動豐富化,參與式教學與體驗式教學相結合;改變參觀效果的考查方式,從前大都是讓學生撰寫觀后感,現在可以嘗試即時在參觀地討論、談感受、提問專家,這樣既可以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又使得學生收獲歷史知識。

4 把握好重要節日的歷史教育

重大節日往往是歷史教育的關鍵節點,要利用好每一個重大節日與學校的開學典禮。通過節日進行歷史教育,一方面學習相關節日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所謂歷史教育,就是講述歷史,讓人們認知國家的過去,以更好把握未來。

自古以來,華人都非常注重傳統節日。由于經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變快,許多傳統的習俗逐漸被淡化。如果利用好每一個重大的節日,比如端午、國慶,學校舉辦相應活動,必能做好文化傳承。中小學生的開學典禮,已日漸變成安全文化教育典禮,而高校的開學典禮,許多也日漸演變成學校的推銷會。應利用好開學典禮,尤其是莊嚴的升旗儀式進行深刻的愛國歷史教育,激發當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另外,在學生高度關注網絡的今日,學校應該利用好校園網來進行歷史教育。比如,在校園官網、校園公眾微博、微信公眾號,邀請學校的教師發文,宣傳節日文化,讓學生參與評論,亦借此了解學生對節日的看法。

5 努力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

做好歷史教育,培養好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很重要的。①現在的教育,對于學生的閱讀培養,一般以泛讀為主。大部分學生沒有靜下心讀一本書,翻閱書本,更別說體會作者寫作情感了。大多是拿著電子閱讀器之類的瀏覽式閱讀,很多學生在談論一些歷史問題時,都是網絡觀點,根本沒有自己的看法。要改變閱讀習慣,應該對每一本書深入閱讀,不求“量”,求“精”。比如抗戰的歷史,讀一本也可以,但要讀深入一點,這樣才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單一地挪用他人的結論性語言。

注釋

① 作者在撰寫本論文前,做過人物訪談調研,此觀點來自人物訪談內容。

參考文獻

[1] 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史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 徐奉臻.“MSD教學模式”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2).

[3] 邱秀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多樣化教學方法的初步探索與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1).

篇4

關鍵詞: 網絡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對于大學生的全面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疆高校更是如此。既需要給學生講授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還需要結合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宗教等情況,緊密結合學生的思想動態,加強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和文化觀的教育,使新疆高校的學生牢固樹立“四個認同”,即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近年來新疆大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引入網絡教學模式。本文從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使用、特點、作用等方面評析網絡教學的價值。

一、網絡教學模式的涵義及平臺建設

網絡教學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形式,通過網絡全面展示課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參與到課程教學活動中。網絡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通過視頻、文本、動畫等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與老師在網絡空間中互動答疑,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網絡教學需要構建一個平臺,目前新疆大學已構建“一體化數字化教學支撐環境”,形成課程、教師、學生、使用、評估并重的結構,滿足“教學質量工程”提出的精品課程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多種模式教學過程和環節信息化支持等方面的要求。其中包括通用網絡教學平臺、研究型網絡教學平臺、精品課程建設與評審平臺、資源庫建設與管理平臺。通過多個系統的有機整合,教師擺脫繁重的重復性工作。

二、網絡教學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推廣的原因

第一,學生數量激增,課堂教學人數眾多,教學效果不好。近年來新疆大學本科生數量增長較快,而教師和學校硬件設施有限,一般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是大班合堂教學,課堂學生人數在90人以上,嚴重影響教學效果。1:90的比例很難形成師生的互動教學,網絡教學模式可以對此進行彌補。第二,當前已進入網絡信息社會,學生課外時間大多用于上網,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不是讀書而是網絡,一般學生都擁有可以上網的電子設備。因此使用網絡教學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第三,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學時有限,幾門思政課的課堂教學時數都定為每周兩學時。因此,課堂教學只能教授書本上的內容,而且時間非常緊張。如果需要補充大量學生感興趣的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時事資料,最好的途徑就是網絡教學。

三、網絡教學模式的特點

第一,教學模式的多樣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引入網絡教學模式,是現代教育手段的體現,兩種教學模式可以互相促進,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如在網絡教學平臺中,學生可以留言提問,如果大量學生對某個問題表示關注,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增加學生感興趣或有疑問的內容,真正起到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第二,教學資源的豐富性。以我校《新疆歷史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網絡平臺為例,教學資源包括全部章節的教學大綱、教學視頻錄像、教學課件、相關的音像資料紀錄片、大量的知識點介紹、優秀學生作業展示、實踐教學基地展播。這些教學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因為課時有限無法詳細呈現。第三,教學方式的互動性。教學平臺設置多種途徑加強師生的互動,如教學郵箱、教學作業批改、答疑討論、在線測試等。第四,教學管理的有效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可以自主選課;教學平臺可以統計學生的學習情況(在線時間、登錄次數、學習內容);對學生作業的批改有嚴格要求(不僅需要評出分數,而且必須給學生留下批閱內容);學生作業考核成績統計比較清晰規范。第五,教學對象的自主性。傳統思政課教學中教師一般采取滿堂灌的方式,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玩手機、打瞌睡的現象普遍存在。對于學生來說,網絡教學時間靈活、方式多樣,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瀏覽學習。

四、網絡教學模式在《新疆歷史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教學中的使用

《新疆歷史民族宗教理論政策教程》課在2009~2010學年第二學期在8個教學班進行了網絡教學試點,2010~2011學年第一學期開始至今在全校開課的班級推廣網絡教學,目前已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教學平臺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師信息、教學材料、課程通知、答疑討論、課程問卷、教學郵箱、教學筆記、個人資源、研究型教學、課程作業、試題試卷庫、在線測試、課程管理等欄目。目前本課程教學時數為3,其中課堂教學周2學時,網絡教學周1學時。學生在網絡教學平臺中的學習與學生考核成績掛鉤。目前教學平臺中比較有特色的是課程作業欄目,教師布置6~8道題目,學生可以選擇以小組形式制作一個多媒體ppt,并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作業;可以實地調查某個問題,以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的形式寫出調研報告;可以去老師指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參觀,寫出觀后感;更多的是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對某個具體的問題寫出自己的認識觀點。學生通過作業考察家鄉的變化、民族關系,更深刻地體會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

五、網絡教學模式在思政課教學中起到的作用

網絡教學模式最大的作用是增強了教學效果。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打破了時間、地點的限制,通過答疑、討論補充教學、因材施教,這種師生互動可以有效增強教學效果。首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學生學習時間變得自由,學生可以在輕松的環境下松弛有度地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學習;其次,學習的知識量大增,從課堂教學的有限信息量擴展到網絡平臺上無限的知識量;再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學習,解決傳統教學中一些學生吃不飽,一些學生跟不上的問題。對教師而言,網絡教學模式可以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貯備,可以因材施教、重點輔導,比較容易發現問題,掌握學生的學習、思想動態。同時帶來了較大的挑戰,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信息量、熟練掌握網絡信息技術。

六、目前網絡教學存在的問題

網絡教學模式運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教師對于網絡技術的操作應用能力不足。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受年齡、知識背景等因素的制約,對于網絡的熟悉程度不夠,部分老師不能熟練地使用網絡教學平臺,只滿足于應付基本的教學工作,無法發揮網絡平臺的諸多功能。第二,網絡教學平臺本身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監督,沒有辦法按班級統計;對教師在平臺上的工作缺乏良好的評價體系;網絡教學平臺缺少一個好的留言版面。第三,教學管理部門和網絡信息管理中心的管理服務工作也會影響網絡教學效果。硬件設施、軟件資源和技術條件都會制約網絡教學的推進,如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需要對網絡平臺進行必要的維護,從而影響學生的使用。第四,學生的學習態度決定了網絡教學平臺能否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部分學生利用網絡應付網絡平臺的學習,通過刷機時增加自己的在線時間,從網絡上復制、粘貼作業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總的看來,將網絡教學模式運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效果明顯著,但還有諸多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曾光霞:淺析信息網絡對高校政治理論課的影響.高等農業教育,2002,(2).

[2]陳淑瓊: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協作研究型學習模式的應用.醫學教育探索,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