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29 09:36: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正月十五元宵節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節令詩
節令詩顧名思義是指在節日場景和某些特殊時令所作的詩歌。
二、鑒賞節令詩
應了解不同節令所蘊涵的民俗活動:
人日,即正月初七。古代詩人在人日大多表達思家、懷友的感情。如薛道衡的《人日思歸》。
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古時候,一到過年,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普天同慶。掛燈于門上,除了節日期間照明之外,更多的是為了增添節日氣氛。元宵節這天人們不光吃元宵,觀燈、賞燈也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民俗,所以俗稱“燈節”。東漢年間,正月十五定為“上元節”,這天要燃燈祭祀“太乙神”。此風俗歷代相沿,到隋朝時,每年還要舉行盛大燈會,招待各國使節。元宵節成為燈節到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如歐陽修的《生查子》。
社日,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即從立春那天開始,第五個以天干“戊”搭配某個地支紀日的那一天),春分前后,農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日,稱為秋社。古人多借這個節日集會競技,開展難得的娛樂活動。
寒食,清明前兩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祭祖掃墳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如杜牧的《清明》。
上巳(陰歷三月三日),此日人們臨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來演變為水邊宴飲、郊外春游的節日。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賽龍舟,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七夕,七月七日,傳說此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在古詩中多借七夕表達愛情。
中秋,八月十五,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賞月的佳節,所以人們在這一天大多思念親人。如蘇軾的《水調歌頭》。
重陽,九月初九,重陽日古人有登高飲酒賞菊的習俗。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冬至,是節氣中的起點,相當于一日中的子時。古人認為冬至是陰極陽生之時。
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為除舊布新。是日,闔家團圓,共迎新春。如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有懷》。
三、節令詩的思想情感分類:
1.表現節令風俗,游樂蓬勃旺盛的活力。
明代的胡震亨《唐音癸簽》記載:“唐時風習豪奢,如上元山棚,誕節舞馬,賜縱觀,萬眾同樂,更民間愛重節序,好修故事……遇逢諸節……朝士詞人有賦,翌日即流傳京師,當時倡酬之多,詩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由此可知節日風光,助長了詩歌的發展。如《全唐詩》中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描寫了長安城元宵之夜的景色。據《大唐新語》和《兩京新記》記載:每年的元宵節晚上,長安城都要大放花燈,前后三天,夜間不,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嘩,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詩歌的前兩句寫滿城燈火流光溢彩,璀璨爛漫。橋上燈火,密如繁星,夜禁解除,鎖鏈打開,任游客通行。人馬過處,塵土飛揚,燈光為之暗淡。明月照時,只見人頭攢動,盛況空前。此詩即表現游樂蓬勃旺盛的活力和高漲的氣氛,據說唐武后神龍之際,寫詩賦元宵燈會的有數百人,以此詩為最佳。
2.借節日表達感遇傷懷之情。
大多數的節令詩較偏向于此類。譬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佳節,詩人登高飲酒賦詩,游子思鄉之意、感嘆人世無常之情常常流露于詩文之中。又如劉辰翁的《水調歌頭》:“明月幾萬里,與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幾時留。”詩人寫明月如洗,普照萬里江山,雖然兩地分居,卻能共賞中秋圓月。從古到今,中秋的良辰美景是年年如此,可是不知什么時候人間就有了這種在離愁別恨的寂寞中度過良宵的不幸。句中化用了蘇軾的《水調歌頭》“千里共嬋娟”的佳句,用月來慰離情。不過詩人沒有滿足以月光聯系親人的感情,還通過質問來表達對月圓人不圓的怨恨。
閱讀訓練一
憶秦娥
張孝祥
元宵節。鳳樓相對鰲山[注]結。鰲山結。香塵隨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簾揭。游人不放笙歌歇。笙歌歇。曉煙輕散,帝城宮闕。
[注]鰲山:堆疊彩燈作山形,稱為鰲山。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的上闋怎樣描寫元宵節歡鬧的場景?
2.簡析這首詞的語言特點。
閱讀訓練二
二月二日[注]
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注]二月二日:蜀中風俗為踏青節。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的首聯描寫了怎樣的景色?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這首詩頷聯的抒情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閱讀訓練三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注]
張先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云去后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注]寒食為清明前兩日。今日便是寒食,民間春游祭掃之日。江南有賽龍舟、蕩秋千之習俗。此詞作于乙卯年,張子野年已八十六矣。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這兩句話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烘托了怎樣的節日氣氛?
2.最后兩句詞人是如何描寫出月色的清明?
閱讀訓練四
客中守歲
白居易
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
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
畏老偏驚節,防愁預惡春。
故園今夜里,應念未歸人。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守歲”的“守”字有什么意義?
2.這首詩的尾聯詩人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閱讀訓練五
巴山道中除夜有懷
崔涂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于僮仆親。
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的頷聯中“亂”和“孤”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簡析這首詩的語言特點。
閱讀訓練六
柳梢青?春感
劉辰翁①
鐵馬蒙氈,銀花②灑淚,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那堪獨坐青燈,思故園、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③。
[注]①劉辰翁生于南宋末葉,宋亡后,隱居不仕。②銀花:明亮的燈燭。③“海上心情”,蘇武牧羊典故。《漢書?蘇武傳》:“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題名“春感”,實際上是因我國一個傳統節日有感而作。寫出這個節日的名稱及詞中暗指這個節日的景物。
2.簡要分析“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的表達效果。
閱讀訓練七
太常引?建康中秋,為呂叔潛賦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中的金波、飛鏡比喻什么?
2.“被白發欺人奈何”是什么意思?詞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興嘆?
3.本詞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試從這一角度談談你對這首詞的理解。
閱讀訓練八
朝天子?秋夜客懷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著風飄蕩。砧聲催動一天霜,過雁聲嘹亮。叫起離情,敲殘愁況,夢家山身異鄉。夜涼,枕涼,不許愁人強。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元曲中哪些意象體現了游子思鄉的離愁別恨?
2.作者寫中秋夜景有什么特點?
3.試從寫景抒情的角度賞析本曲。
閱讀訓練九
西江月
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詞語》云:“東坡在黃州,中秋夜對月獨酌,作《西江月》詞。”詞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寫的是眼前實景,但有更深層的內涵,請結合全詞,談談你的理解。
2.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請舉例說明。
3.分析這首詞蘊涵的思想感情。
《古詩閱讀之節令詩》
閱讀訓練一:
1.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詞人先從正面描寫彩樓上搭起的燈籠山,大街小巷車水馬龍,游人熙熙攘攘,胭脂香氣隨塵飄蕩。然后描寫曉月斜掛柳梢,閃現著淡淡的清光,天將放亮,人們還沉浸在節日的歡騰中,這是從側面寫出節日的氣氛。
2.在鰲山結和笙歌歇兩處運用頂真的方法,語句連接緊湊,生動明快。
閱讀訓練二:
1.二月二日江上踏青春游,伴著和煦怡人的東風和溫暖的旭日,一切都散發著濃濃的春意,就連那動聽的笙聲,也似乎帶著春回大地的暖洋洋的情意。表現了詩人愉悅的感受。
2.移情。“各無賴”“俱有情”,詩人巧妙地將自己的情感轉移到花柳和蜂蝶上,極寫春游之樂――風和人樂。
閱讀訓練三:
1.這兩句主要運用的表現手法是動作描寫。詞人寫到水面上龍舟競渡,少年手中槳葉翻飛。郊外,少女站在竹制的秋千上,像燕子似的飛起飛落。這段人物的動態烘托出歡快熱鬧的氣氛。
2.運用襯托的手法。詞人寫到月亮升到中天,清澈明亮的月亮照著庭院,月光把無數飛舞的楊花照得晶瑩剔透,月光下楊花飄過也看不見影子。詞人用“楊花過無影”襯托月色的清明,工巧之至!
閱讀訓練四:
1.守歲的“守”,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的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的希望之情。
2.運用了對寫法。不說我思念故園親人,而是想象故園親人在除夕夜里惦念著我,含蓄委婉地寫出自己對家鄉的深深思念。
閱讀訓練五:
1.詩人羈旅他鄉,除夕感懷,“亂”“孤”表現出詩人內心的煩悶、孤寂之情。
2.這首詩寫出了巴蜀之路和客中除夕夜的特點,看似尋常、平淡的語言,卻寫出了客居他鄉人共有的感觸,充滿了異鄉漂泊之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具有普遍意義。
閱讀訓練六:
1.元宵節(或“上元節”),銀花、戲鼓、明月。
2.①“輦下風光”指故都臨安的美麗風光;“山中歲月”指自己隱居山中寂寞而漫長的歲月;“海上心情”指自己忠貞不渝的民族氣節。②三組名詞性意象疊加,對具體內容不著一字,只用抒情感嘆之筆虛點。③這首詩讀來別具沉郁蒼涼、吞咽悲苦、欲說還休之意味。
閱讀訓練七:
1.月亮
2.舊時代的文人每當仕途坎坷或壯志難酬時,便有嘆老之感,同時也表達了詞人的那種追求完美事物的理想。
3.這首詞的上闋,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寄托自己的理想與情懷。詞人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想到嫦娥以及月中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借以表達出懷才不遇的內心惆悵,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詞的下闋,詞人又放飛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宮,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樹,想象更加離奇,更加遠離塵世,但卻更直接、強烈地表現了詞人的現實理想與實現理想的堅強意志,更鮮明地揭示了這首詞的主旨。
閱讀訓練八:
1.秋夜的月光、桂香、砧聲、雁聲。
2.景象開闊,凄涼。視覺、嗅覺、聽覺、觸覺相融合,寫景手法多樣。
3.本曲運用了寫景抒情的手法。寫景主要寫動景,月光桂香在隨風飄蕩,砧聲雁聲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們從視覺、聽覺、嗅覺上引發了游子的離愁別緒。
閱讀訓練九:
1.“明月”用以象征詞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潔的人格;“云”則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發了詞人含冤被貶的憤懣之情。
篇2
關鍵詞:歲時節日民俗;中醫藥文化;天人合一;治未病
中圖分類號:R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6)07-0081-04
所謂醫俗同源,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中醫藥學一樣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當人們在與自然界相互適應和抗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于是產生了和養生保健息息相關的民俗活動,積累了豐富的中醫藥知識和防病治病的方法。可以說,中醫藥學的產生、發展與民俗的形成和傳承密不可分。其中歲時節日民俗是在具有特殊社會文化意義的日子形成的風俗習慣,包括文體娛樂活動、藥物防病活動、除蟲除害活動等,這些民俗是人們順應自然規律而生息的行為,與自然界的陰陽四時,生長收藏的變化相對應,充分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和“治未病”的思想。
1春季歲時節日民俗活動及其中醫藥文化內涵
春季包括農歷的正月、二月、三月。《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1]。”春季氣溫回升,人體陽氣開始上升,萬物開始萌生,養生應該助長這種“萌生”的氣息,應該晚睡早起,多去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使肢體放松、心情暢達,從而增強身體活力,以適應春季生機勃勃的特點。
1.1春節春節是我國農歷的年節。節期一般從農歷正月初一開始到正月十五。云南各地春節的過年習俗不一,但燃放鞭炮卻是必不可少的習俗之一,通常從除夕下午開始就要燃放鞭炮,寓意為辭舊迎新。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鞭炮聲能振奮人的精神,激蕩機體的陽氣。而正月十五元宵節舉辦的元宵燈會,猜燈謎等節慶活動,除了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外,更能愉悅人們的心情,具有良好的調養身心的作用。云南大理地區在春節期間還有舞龍舞獅的娛樂表演,龍為四大靈獸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舞龍過程中要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以大幅度的舞動來表現龍翻騰之美。因此舞龍運動可以改善人的心肺功能,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獅子在中國古代是吉祥辟邪的神獸,舞獅也是中國民間傳統的體育活動,糅合了傳統武術、簡易體操等運動項目的內容,舞獅的兩個人需要默契配合來模仿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舞獅的過程中可以充分舒展人的筋骨、鍛煉人的身體,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
1.2上巳節三月有上巳、寒食、清明三節,這三節在時間上相近,又都有踏青的習俗。農歷三月初三叫“上巳節”,有的地方又叫“踏青節”,在宜良,男男女女在這一天要攜酒煮豆,外出踏青。踏青有助于陽氣的生發,可以調和氣血、舒經活絡,改善機體新陳代謝,增強心肺功能,防止關節老化。在少數民族地區“三月三”也是普遍流行的節日。劍川白族在三月三舉辦梨花會。當地白族結伴到梨園進行野餐,彈起三弦,唱起山歌。壯族“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家家戶戶這一天做五色糯米飯,染彩色蛋。歌節一般持續兩三天,對歌以未婚青年男女為主,但小孩、老人可來旁觀助興[2]。云南羅平一帶布依族在三月三也有類似的娛樂活動,老人在家宴請賓客,年輕人比賽對歌、游泳,小孩則在河邊劃竹筏、打水槍等。
民間俗語說:“三月三,螞蟻上灶山。”上巳節是各種昆蟲比較活躍的時候,所以驅蟲也是很多地方要進行的民俗活動。通常人們會用薺菜、柳枝或者楓葉等驅避蟲蟻。如在浪穹,人們就用薺菜遍插甑釜廚灶,用來制服黃蟻。從中醫角度來說,薺菜性味甘、涼,無毒,入肝、脾、肺經,可以清熱解毒、養肝明目、治療腹痛,它的莖加熱后可以驅蟲,因此也叫“護生草”。在與疾病做斗爭的過程中,人們意識到許多疾病的流行與某些害蟲有關,如蒼蠅、蚊子、虱子、跳蚤等,這些害蟲會叮咬人體,還可以傳播傳染病,因此歲時驅蟲的民俗活動是人們在除害滅害的實踐中積累下來的有效措施和寶貴經驗。
1.3春季特殊節日民俗花朝節,俗稱花神生日,是民間祭花神的日子,時間大概在農歷二月份,但各個地方叫法不一,時間也不太固定。云南大姚縣曇華山彝族的花朝節在農歷二月初八,當地稱為“插花節”。人們穿上民族的節日盛裝,在村前、寨口、路邊搭起花牌坊,把鮮艷的馬纓花插滿房屋,然后一起唱歌跳舞。大理白族的“花朝節”在農歷二月十四,節日期間,人們在大理古城的入口,用鮮花扎好牌坊,里面用精美的花盆和名貴花卉壘成花山、花亭和花臺,人們在各條花街上觀賞和嬉戲。農歷三月十五是怒族的“鮮花節”,人們聚集在貢山丙中洛附近的仙女洞,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焚香行禮,向仙女獻鮮花。祭拜結束后,人們圍坐在山坡上,將食物擺在鋪有松針的地上,邊吃邊喝邊唱。《素問?舉痛論篇》提到“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中醫認為一個人精神愉悅,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機體自然處于健康狀態[3]。花朝節人們約上親朋好友一起賞花、唱歌、跳舞,盡情歡笑,這種樂觀的情緒對于預防疾病是有積極的作用的。
大理白族的“三月街”是云南最有特色的民俗節日,時間從農歷三月十日開始為期一周,賽馬、射弩、賽龍舟是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云南通海在清明節時還會舉行蕩秋千、放風箏、斗雞、拔河、踢球、賽龍舟等娛樂活動。賽龍舟是我國傳統的體育活動,比賽時,炮聲響起,各水手要按鑼鼓節拍劃槳前進,不僅可以舒展筋骨,調和氣血,而且還可以促進代謝,排除毒素。中醫認為放風箏能“疏泄內熱,舒經活絡”[4],在春天放風箏能舒展四肢,疏通經絡,增進食欲,改善消化功能,此外,還能開闊視野,使人心曠神怡。春季的這些體育活動習俗都是有益身心的運動,可以強身健體,起到祛病養生的作用。
2夏季歲時節日民俗活動及其中醫藥文化內涵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到“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夏三月指的是農歷的四、五、六月。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氣候最為炎熱,此時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期。中醫學認為“心主夏”,即人體五臟之一的心臟是與夏季相應的。夏季屬于五行中的火,而人體五臟的“心、肝、脾、肺、腎”對應五行,心也屬火,心臟與火的物性是一致的[5]。隨著天氣逐漸轉熱,人們容易煩躁不安,脾氣暴躁,這就是因為心火過旺。因此,夏季要精神愉悅,情志平和,不要躁動,使體內的陽氣自然向外宣泄。
2.1立夏立夏是夏天的開始,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至,此時毒蟲易于滋生,是各種疫病易犯之時。為了抗拒毒氣的侵襲,在云南昆明、景東等地方這一天會有驅蟲的習俗活動,人們用灶灰圍墻以避蛇蟲。清代《浪穹縣略志》記載,在大理浪穹(今云南洱源縣)一帶,人們還會在門上插白楊,用灶灰撒房屋周圍,名曰“灰城”,以避虺毒[6]。
2.2端午節夏季的五月是仲夏之月,天氣炎熱,毒蟲滋生,古人認為此時邪毒最盛,為了抗拒毒氣的侵襲,古代在五月五日這天舉行各種活動以祛除惡氣,避免疫病的發生。民間在端午節這一天有采集艾蒿、菖蒲、淡竹葉、金銀花、土茯苓、甘草等中草藥熬水洗澡的習俗。如鎮雄的“游百病”的習俗,人們在外出游玩的過程中采摘野草,回來以后用野草煎水沐浴。相傳,五月五日是藥王的生日,壯族在這一天會舉行熱鬧非凡的藥市,上市的生鮮藥物有數百種,會有上萬人聚集到此來趕藥市,因此端午節在有的地方又被稱為“藥王節”或“沐浴蘭湯節”。端午節前后,由于時令氣溫濕熱,正適合各類病蟲害滋生,是傳染病多發的時候,而此時也正處于陰陽際會,人的免疫力相對降低。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門口都會懸蒲掛艾,其實這就是一種季節性預防疫病的行為。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艾是一種草本藥物,味苦、辛,性偏溫,入肝、脾、腎三經,本身帶有香氣,可以解毒氣,中醫常用來灸治百病。菖蒲是一種水草,與蘭花、水仙、并稱為“花草四雅”,其帶有特殊的辛香味,可以解毒殺蟲,有開竅醒神、化痰健胃的功效。
2.3夏季特殊節日民俗云南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歷法,也有地方性和族群性的年節儀式。在云南德宏州傈僳族的傳統火把節中,除殺豬宰羊、唱歌跳舞等活動外,傍晚時分便要點起火把,從屋內到屋外、從院內到院外熏燒災蟲。老年人邊舞動火把邊喃喃自語:“燒死跳蚤,燒死老鼠,燒死一切害人蟲!”熏滅毒氣,是為了驅避蛇蝎之毒,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彝族在火把節時還會舉行篝火晚會,有賽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雞、跳舞等社交游藝活動。從中醫學角度看,這些活動可以舒展筋骨、暢通血脈、促進代謝、排除毒素,達到振奮陽氣的作用。由于人體疾病的形成與季節氣候的變化息息相關,因此中醫在預防疾病發生時會考慮到不同節氣的致病特點,順時、順人而治。傣族最重大的傳統年節時間在傣歷六月,大約在農歷清明節后的第七天,俗稱潑水節。潑水節的寓意是表示洗去一年的污垢,消除災病。中醫講究未病養生、防病于先,這些防病消災的習俗和中醫的“治未病”思想是相通的。
3秋季歲時節日民俗活動及其中醫藥文化內涵
《內經》有“秋冬養陰”之說,人體經過春生夏長之后,進入秋收之時,隨著天氣轉涼,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是陽盛轉為陰盛的關鍵時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道:“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秋季人們應該早睡早起,精神必須安靜,不急不躁,使秋天肅殺之氣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馳,使肺氣清和均勻[7]。
秋季最重要的節日是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云南很多地方少數民族都有中秋節,如壯族的“拜請月神節”、拉祜族的“月亮節”等,其中賞月是中秋節的重要習俗。拉祜族的“月亮節”和中秋節相似,全家人會聚在室外一邊吃菠蘿、芭蕉等果品,一邊賞月、祭拜月亮,老人們還會到親友或者熟人家里火塘邊唱古歌。布依族在中秋節這一天,有一項娛樂活動“偷南瓜”,晚上月圓之時,村子里的小孩相約去偷地里的南瓜、葵花、花生等,無論偷到誰家的,主人都不會責怪,孩子們把偷到的南瓜等拿回去炒熟食用。在九月九重陽節時,民間還有登高的習俗,人們會利用秋高氣爽的日子,進行爬山或攀登高峰的活動。中醫認為秋應于肺,在志為憂,再加上秋天草木凋零,這種蕭條的景象容易使人產生抑郁、凄涼、悲愁等傷感的情緒,這時候應該多和朋友、家人結伴去戶外游玩、暢談,使情緒安逸、寧靜,神氣收斂。對少數民族而言,秋季舉行的節日活動大多數以收獲和感恩為主,其中新米節是最流行的節日,佤族、拉祜族、布朗族新米節是為了慶賀稻谷豐收的節日,除了割新谷、煮新米、吃新米外,還會舉行一系列游藝活動,如拉祜族會邀請親朋好友來共度佳節,新米節全用新鮮的食品,席間,老人詠祝詞。賓主圍坐在火塘邊詠唱古詩歌,青年男女在外吹笙、彈弦、跳笙舞。這些節日活動能愉悅心情,陶冶情操,讓人肝氣舒暢,心平氣和,為進入冬季而保養節氣,也就是中醫所說的“秋冬養陰”的意思。
4冬季歲時節日民俗活動及其中醫藥文化內涵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平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所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三月指的是農歷十、十一、十二月,中醫根據天人相應的觀點,認為冬季自然界都潛藏陽氣,要注意多曬太陽保暖,以補充陽氣。
冬至俗稱“冬節”、“亞歲”等,表示嚴冬就要到來,此時陰極之至,陽氣始生。云南的富源、宣威等很多地區在這一天會宰豬腌肉,以備過年時享用,據說這天腌制的肉不流油、不腐壞,可長期保存,又特別香嫩,具有很好的補養精血的功效,是很好的冬令滋補品。
農歷十二月又叫臘月,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個月,主要活動是為過年做準備,家家戶戶要擇日打掃衛生,一般選在祭灶日,即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進行年終大掃除,拆洗被褥窗簾,清洗家居用具,將家里上上下下每一個角落的灰塵污垢徹底打掃干凈,俗稱“除塵”或“撣塵”。由于“塵”與“陳”諧音,所以除塵有除舊迎新的意思,把一年積累下來的灰塵污垢清除干凈,是為了干干凈凈過新年,這種衛生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洱源鳳羽白族除了把房屋內外打掃干凈外,還要把大街小巷都要打掃干凈。在臘月進行掃塵,既可以消滅害蟲,又可以預防春季傳染病的傳播,這種習俗對于環境衛生的改善,保持身體健康有著積極的意義。
5小結
中醫認為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一天晝夜晨昏的變化及地理環境的差異都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歲時節日民俗活動就是按照一年四季氣候變化的規律和特點而形成的調節人體陰陽氣血而健身防病的風俗習慣。按季節氣候進行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順應四時節氣講究衛生、除害防害可以保持環境衛生,預防疾病,減少傳染病的發生。這些歲時節日民俗滲透著中醫藥文化的氣息,經過不斷發展、補充、完善,至今仍然被沿襲和推崇,并成為引導當地健康文化的有利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1]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黃帝內經?素問注評[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10.
[2]毛艷,洪穎,黃靜華.西南少數民族民俗概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115.
[3]王蕊芳,于恒,曹瑛.論中國民俗文化的中醫預防思想[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9):20-21.
[4]陳仁壽.民俗中的保健方法與治未病思想[J].中醫藥文化,2008,(4):50-52.
[5]郭軍華,何清湖.談四時養生之夏季養生[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9):2731-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