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的家鄉(xiāng)范文

時間:2023-03-17 04:26: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20年后的家鄉(xiāng),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20年后的家鄉(xiāng)

篇1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眨眼20就飛艇而過,而20年后的經(jīng)濟發(fā)展卻今非昔比,尤其是我們20年后的家鄉(xiāng)-農(nóng)村有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20年后我們長大成年了,智力也自然而然的提升了,我們將充足的利用智力來改變家鄉(xiāng),使家鄉(xiāng)更美好,更富裕.

20年后,家鄉(xiāng)那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叫手拍好,因為家鄉(xiāng)變成新城市,但不能與城市相提并論,第一:比城市有新鮮的空氣;第二:不像城市那樣喧鬧;第三:夏天不會很熱,冬天不會很冷.這時,原本那些羊腸小路,變成了寬闊無阻的水泥路,這時,條條村路都鋪上了水泥,為了保護環(huán)境,種上了花草樹木;為了給黑夜行走的人們照路,安上了路燈.還有每家每戶建上了樓.那一望無際的田野變成了一幢幢高樓大廈,變成了一個個孩子娛樂的公園.由于路開通了,引來了外商投資,使家鄉(xiāng)變得富裕起來了!

我啊!是多么的期望20年后的家鄉(xiāng)-農(nóng)村能夠如愿以償,使城市人不敢再說:"農(nóng)村人真沒本事,只能在那一望無際的田野上勞動."我現(xiàn)在想說:"如果沒有我們農(nóng)民在田野上勞動,你們吃的食物又從哪里來呢?天上能夠掉下餡餅嗎?"如果20年后的家鄉(xiāng)會美夢成真,我會是第一個高興的!

篇2

我乘著時空飛船,來到了20年以后的家鄉(xiāng).

一進大門,我就聞到一股臭氣,然后看見的是一堆垃圾,看的我想吐.然后再看看四周一片荒涼的土地.我自言自語的說:“怎么變成了這樣子,以前還有草地、樹木、花朵,怎么現(xiàn)在什么都沒有了”.

這時一位老爺爺走了過來,還不停的咳嗽著,然后慢慢的對我說:“孩子,你還不知道吧!你看這邊的化學工廠,那邊的石油工廠都停止了工程,還是國家讓停止的呢,如果不停止的話,還不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樣子的呢!”jie接著老爺爺嘆了口氣,說道:“唉,現(xiàn)在我們想植樹也植不成了,我們快要背上氧氣瓶了!”

如果20年后地球會像我相像的那樣,那我們該怎么辦呢?

篇3

“主人,今天您該回故鄉(xiāng)了”。我的機器人管家提醒我。

哎,真是忙暈了頭,闊別家鄉(xiāng)20年了,我已成為了一名出色的科學家,天天都閑不下來。

我匆匆地把禮品裝進“壓縮袋”,整裝待發(fā)。便趕忙坐上了“光能車”,這輛汽車是我發(fā)明的,這輛車的電能是依靠車頂上的太陽能吸取太陽光的能量來發(fā)電的;這輛車又叫“綠化車”,是因為動力是二氧化碳,排出來的氣體是氧氣,而得的名子。我駕駛著“光能車”向我分別已久的家鄉(xiāng)飛去——中國。

停在我家鄉(xiāng)的上空向下望去,竟然看不見一棟房子,陸地上全是一些罕見的動物,有些動物已經(jīng)絕種了,卻出現(xiàn)在這里;有些動物在世界上只有幾十只,甚至只有幾只,在這里卻有一大批一大批的;有的動物在地球上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我繼續(xù)在祖國的上空飛行著。突然,在陽光的反射下,我隱隱約約地看見了水(因為是在天空,所以有陽光的反射)。我飛快的向下飛去。啊!原來是黃河,今日的黃河可以和40年前相比。我向天空仰望,啊,藍藍的天,白白的云,咦?天空怎么好像有一扇門,我急忙飛過去,敲了敲,喲,真是門,一位中年人從門里走了出來,“沒有嚇到你吧?”他對我說,“哦,沒有。你……怎么住在天呀?”我問道,他笑了笑,說:“你一定好久沒回祖國了吧?”我點點頭:“是的。”聽我這句話,他便轉身從家里拿出一瓶綠色的水讓我喝。我喝了以后,眼前的景色慢慢地變了,一座座建在云層里的房子出現(xiàn)了。我問他這是怎么回事,他告訴我說:“這些房子使用特殊材料建造的。這房子的地板、墻都抹上了一層紅色的化學藥品,它對人體有益無害,而且散發(fā)一股清香味兒。”他還告訴我,房子能透明是因為涂上了一種藍色的化學藥品,這種化學藥品只有陽光才可以穿透,但人卻因此看不見房子了,只有喝了我剛才喝的綠水,才能看見這些房子。我又問他,為什么要把房子弄成透明的呢?他告訴這是他的想法,而且剛才說的化學藥品也都是他通過幾百次的實驗配制成功的。啊!他簡直就是個天才。接著他說,把房子弄透明,是因為想讓地上的植物能更多地接受光和熱,不讓房子擋住陽光。他還說把公園、學校、民宅都建到云層里,是為了環(huán)保,讓動物有更多的生存空間……

“你來這一定是為了看親人的吧?快去吧。”告別時已經(jīng)很晚了。在去找我親人的路上,我想:我一定要把今天的經(jīng)歷編成書,讓全世界人民知道,中國現(xiàn)在非常強盛!

篇4

20年后的家鄉(xiāng)是花的海洋。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一片千嬌百媚的景象:春天,花姿俊美上午桃花開了,那一陣陣芬芳的香氣惹得蜜蜂“嗡嗡嗡”地來采蜜;夏天,淡雅清新的荷花開了,那一陣陣清香的氣味泌身心脾,使人忘了夏天的炎熱;秋天,端莊典雅的蘭花開了,那一陣陣芳香的氣味“乘”著風兒,來到人們的房間,給人以一種安謐想和的氣息;冬天,也不缺乏話的顏色,不畏寒霜的梅花開了,那一陣陣風雪也壓不住它那傲骨的氣質。風越猛,雪越大,它就開得愈美麗,愈嬌艷。在這樣的花的海洋里行走,還會讓你分不清春夏秋冬呢!

20年后的家鄉(xiāng)是樹的天堂。在這五百里的范圍內都成了綠色的海洋。窗前,樹為你遮陽,形成了綠色的窗簾;屋的周圍樹為你凈化空氣,讓你不必再為出門見黃塵滿天飛的現(xiàn)象而煩惱。

有了花的海洋和樹的天堂,自然也有鳥的世界。這里安謐祥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水鳥和各種候鳥前來安居樂業(yè)。一年四季,都能聽見鳥兒們宛轉的歌聲,都能看到鳥兒們精彩的“時裝”表演。你可以欣賞到天鵝高雅的芭蕾舞,或許還能目睹王勃筆下“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奇觀。

20年后的家鄉(xiāng)的高速公路上密布著立體交叉橋,橋的四周矗立著一棟棟高樓大廈;機器人警察自如地指揮來往的車輛;醫(yī)院里,醫(yī)生在用最新療法醫(yī)治各種疾病;老人們興致勃勃地乘著宇宙飛船,上月球療養(yǎng)……

篇5

清晨,我打開窗簾,空氣十分清新,可是,過了一會兒,空氣就不清新了。我想,20年后的家鄉(xiāng)會是什么樣的呢?于是,我開始了想象,20年后,人們可以每天用電腦上班,用小鼠標和分健盤操作一、兩個小時就可了,小朋支們只需在網(wǎng)絡上聽課,做作業(yè),做筆記,做考卷,成績在網(wǎng)絡上公布。人們只在網(wǎng)絡上購物,服務員就會及時將物品送入你的家中,在網(wǎng)上看病,只要你詳細說出病還情,醫(yī)生就會臨時給你藥品¨¨¨網(wǎng)絡會給我們周全的服務。20年后的生活真方便。

我們看看房屋,一幢幢大樓拔地而起,比比皆是。樓里格外舒適。冬天有溫暖的火爐,夏天,有涼爽的空調,令人們感覺大方,樸素和溫馨。

瞧,人們開始大大種植花草樹木,汽車全用二硫化碳起動。水清了,小鳥多了,沙漠少了,樹木郁郁蔥蔥。

如果20年后的家園真能這樣,就要我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把美好的夢想變成現(xiàn)實。

篇6

“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那時的山、那時的水……”聽著歌,我情不自禁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飛到20后的想象家鄉(xiāng)。

20年后,也就是2030年,我從英國留學回到家鄉(xiāng)。剛下飛機,一陣花香飄然而來,醉人心脾,使人神清氣爽。再瞧瞧街道上,一排排太陽能汽車有序的通過高速流通道。汽車不再排放汽油尾氣,而是排放水果味的空氣。也不再亂鳴笛,街道兩旁還不時地發(fā)出優(yōu)美的鋼琴旋律。街道兩旁還有一群牡丹花,花香就是從哪里傳來的。一陣風吹來,五顏六色的牡丹花翩翩起舞。

我來到我的母校,看到學校是用微機教學。課桌上有一臺電腦,只要打開電腦,就會出現(xiàn)六個格子,上面寫著1、2、3、4、5、6,這是幾年級的意思。選擇完年級后會出現(xiàn)9個格子,分別是語文、數(shù)學、英語、科學、品德、美術、音樂、制作、體育課。選完課程后,再選第幾課就行了。操場在哪里呢?一共有幾層,原來操場在地下,全樓一共3654層,不出一分鐘,我就來到了操場上,這電梯真比孫悟空的筋斗云還快呢!操場上,有全自動調溫系統(tǒng),還有巨大的太陽能呢!

告別母校,我來到科技種田區(qū),看到地里再也沒有農(nóng)民伯伯在耕作,里外忙著干活的都是機器人。一個機器人正朝我這邊走來,我忙問:“農(nóng)民伯伯在哪里?”。誰知,那個機器人笑而不答,只是指指東邊的一座辦公樓,粉紅色的墻上有一棵棵綠色的小禾苗。我走進去,看到農(nóng)民伯伯們正在通過電腦控制機器人,有的正在查閱科技資料,有的正在忙無土栽培,還有的在種植太空種子。

我走出科技種田區(qū),來到和諧小區(qū)。一個淡藍色的機器人走來對我說:“請輸入密碼”。,我輸入了我的23對遺傳基密碼。藍色機器人對我說:“請進,尊敬的女士”。然后叫來一個粉色機器人,說:“這是服務向導”。

服務向導說:“請輸入地區(qū)”。我輸入了D——-02。服務向導帶我來到一座九十八層的別墅前,我說“這是我家?”,我看到九十八層的別墅上面鑲著雙龍珠,門前鋪著白金地毯,巨大的鑲金銀塑噴泉。我問:“這么高的建筑不怕打雷時擊倒嗎?”,服務向導答道:“現(xiàn)在人們把雷電收集起來供人們使用。”

我走進來,父母正在屋里接著我呢!我問“媽媽,您怎么知道我要來呀?九十八層都是您一個人打掃嗎?”,媽媽說:“我知道你要來,因為藍色機器人給我發(fā)了一個短信,98層的樓你媽那體能能行嗎?當然是是機器人打掃”。

篇7

這里的物產(chǎn)十分豐富,有四鰓鱸魚啦,蘇水小莫雞啦,海鹽啦……其中四鰓魚最為出名,它生長在美麗的大運河下,它的肉很是鮮嫩。顧名思義,四鰓鱸魚有四個鰓所以它叫四鰓鱸魚。

響水風景區(qū)因勝景響水河與玉女峰而得名。景區(qū)內目前以開發(fā)利用,向游人開發(fā)參觀的景點有響水飛瀑,玉女峰巒,滿山紅葉,仙洞奇觀的響水巖,鐵瑣橋,水簾洞舞廳,溜冰場度家村等。其中的響水巖從玉女峰的南面穿山貫通巖洞長102米寬9-20米,高5米不等總面積差不多1800平方米,洞內常年恒溫20-21度洞中鐘乳石千姿百態(tài),瑰麗神奇,景色壯觀,只身奇竟猶如進入奇妙的神話世界。這個巖洞目前已經(jīng)開發(fā)為中國首家洞穴療養(yǎng)所。

看看現(xiàn)在,在想想以前,20年前的響水,土地都是集體的,誰種的多,分的糧食就多。有時買東西還不要錢,用別的東西換,那時的路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很少有人出來走動……20年前的響水和20年后的響水有著一個鮮明的對比這說明社會發(fā)展的快,雖然我們現(xiàn)在跟那些大城市比還不算富裕,但再過10年,20年呢。我相信響水以后一定會變的很繁榮的,我們小學生就要做到這一點,講普通話做文明人。

啊。美麗的響水,可愛的家鄉(xiāng)。

響水實驗小學五年級:顧珈銘

篇8

47年失去聯(lián)系,如今親人相見滿肚的話語卻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相思的淚水長流

1989年10月20日,長春市朝陽區(qū)惠民路205號,傳出了爆炸性新聞,老謝家來客人了,七八個人,都是臺灣來的。這在當時是臺灣島內來大陸探親最多人數(shù)的團體了。每當講到這些時,謝老的臉上都露出激動的笑容。謝老告訴記者,父親謝文炫、母親張瑞英都出生在臺灣,1918年,10歲的父親從臺灣豐原來到沈陽,后輾轉來到長春,1928年母親從臺灣花蓮來到長春與父親完婚。1942年,母親帶著7歲的大姐謝秀娘、5歲的二姐謝群回臺灣探親(此時腹中還孕有三姐謝軍)。從此之后的49年里,父母再沒回過家鄉(xiāng),也與家鄉(xiāng)的親人徹底失去了聯(lián)系。

1981年,為了能夠跟臺灣的親人取得聯(lián)系,吉林省臺盟、組織老臺胞撰寫家書,經(jīng)過有關部門,在廈門通過空飄、海漂,企盼能把它送到自1949年開始斷了音訊的臺灣親人手里,但都石沉大海,杳無音信。那個年代,兩岸的親人隔海淚汪汪,悲哉!慘哉!記得當時父親謝文炫很認真,每次都囑咐小兒子謝玉坪千萬不要寫錯地址,而那地址是1942年前記憶的地址,這種無奈的聯(lián)系方法,是他心靈唯一的期待。在二姐謝群搬家清理雜物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父親在1982年從報紙上抄寫的廖承志寫給蔣經(jīng)國的信,逐字仔細研究,重點處還畫了圈圈杠杠,手稿原文,至今我們保存完好,成為父親留給我們的珍貴紀念物。從他畫的圈圈杠杠中我們看到他想到了什么,他是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臺灣和大陸的未來。

1988年,長春臺胞劉福順回到臺灣屆,找到了謝玉書的家人。謝玉書的表哥張凡舟才得知自己家的聯(lián)系地址。表哥便立刻給母親(他的親姑姑)寫來了第一封信。一年后便有了1989年10月20日那天的場面。

1年說長不長,但就差這短短的365天,父母各自與親人陰陽相隔,今世不見

有人說世上的悲劇千萬種,但最痛苦的莫過于親人生前不能相見。

1987年,臺灣當局宣布單方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的方案,但必需繞經(jīng)香港來大陸,而大陸臺胞還不可去臺灣。當時謝玉書在臺灣的舅舅,為急于尋找失聯(lián)多年的妹妹(謝玉書母親),立刻報名參加第一批探親團到了北京,在茫茫人海中四處尋找。因為舅舅是聽解放前回臺灣的朋友傳說。尋親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舅舅失望而歸,回臺之后不久便一病不起。臨終前,舅舅囑托自己的12個兒女,要他們一定替他找到在大陸的姑姑。兒女們含淚答應父親的要求。

一年后,表哥張凡舟才從劉福順處得到姑姑的地址,于是帶著舅舅的遺愿見到了母親。母親和舅舅,僅差一年沒能見上一面。當時謝玉書的父親也寫信讓表哥捎給他在臺灣的妹妹(謝玉書的姑姑)謝久子。

表哥的到來,使父親謝文炫興奮得幾夜不眠。故鄉(xiāng)的山,他在那里抓過蝴蝶,摘過香蕉;故鄉(xiāng)的水,他在那里洗過澡,摸過魚蝦。這一切的一切,在他眼前浮現(xiàn)。他太想回去看一眼了,分別44年的妹妹謝久子(1945年后從大陸回到臺灣),如今什么模樣了?聽表哥張凡舟說,父親6個兄妹中唯一活著的僅剩下他們倆了。而今父親已是81歲了,已經(jīng)臥床不能走了,父親深知自己是回不了臺灣的,只盼望姑姑能來看看。

1991年,姑姑謝久子終于來看他了,但遺憾的是父親帶著眷戀已于1990年去世了。就這樣,父親和姑姑,也只差一年沒能見上面。

49年后,為了了卻回家的心愿,82歲高齡的母親孤身一人遠赴臺灣

1991年,母親終于回到闊別已久、魂牽夢縈的臺灣。帶著父親的遺愿,也帶著全家20多口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祝愿。

表哥張凡舟回到臺灣后,查到母親在臺灣還有戶籍,根據(jù)臺灣當時的規(guī)定很快便得到了入境簽證。已是82歲高齡的母親(在當時也是簽證的最高年齡了)孤身去了臺灣。在那個年代,臺灣的政策是不許其他人陪伴,謝玉書只好送母親到深圳羅湖口岸,臺灣的表姐特意到香港口岸迎接。82歲的老人啊,一步步向前挪,蹣跚地獨自走向回家的路!兩岸的親人就這樣呆呆地在兩邊看著她。

母親回臺第一件事,就是到祖墳地去祭祖。那里葬有謝玉書的外祖父和外祖母,3個舅父舅母,當時表妹對母親說,如果想要落葉歸根,這里有她的位置。母親說,自己在大陸生活了60多年,早已把大陸當成自己的家鄉(xiāng)了,要把自己生命的最終歸宿地定位在大陸。

2000年,94歲的母親在長春去世,家人把母親葬在長春雙陽區(qū),至今兩位老人的靈魂徘徊在長春福山壽明園公墓。

葬我于大陸兮,望我臺灣。臺灣不可歸兮,魂飛豐原。海峽兩岸一家人兮,盡快團圓。這是母親的心愿。

多年后,隨著一代臺胞的故去,二三代臺胞會將割舍不斷的親情傳遞下去,血永遠濃于水

篇9

青海省門源縣第二小學三年級(3)班 陳延恩

2028年坐著自動飛機到家鄉(xiāng)去。

第一眼看見的是大河灘,我來到那里感覺眼前所有的東西仿佛都變綠了,還有河水潺潺流動的聲音,我下了自動飛機,看見河水清澈見底。河水兩岸是郁郁蔥蔥的樹木,機靈的小鳥在樹林里歡快的歌唱。

接著我來到久別的母校,我到學校后第一個去的地方是以前上課的教室,一進門,我就看見很多小朋友在認真的讀書,他們用的書是電子圖書,寫字的時候不用筆,而是利用鍵盤直接打出想要寫的字,這時字就會出現(xiàn)在立在桌子上面的屏幕上。我問一個小朋友你們的老師在哪?她說:“老師在辦公室里用控制臺教我們學知識。”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了,老師的工作也輕松多了,同學們的學習環(huán)境也好多了。

篇10

“××模式”激發(fā)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夢

1986年,高考落榜的××回到家鄉(xiāng)——××縣××鎮(zhèn)洲頭村。

××不安心于傳統(tǒng)農(nóng)耕生活,一心只想跳出“農(nóng)門”,按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只要不當農(nóng)民,干什么都可以”。但偶然發(fā)生的一件事讓他重新產(chǎn)生了種田的想法。

“那是1997年的夏天,我在××做麻袋生意,有一次走進××區(qū)農(nóng)村,看到那里全部實行機械化耕種、收割,根本不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回憶道,“那壯觀的景象真是讓我大開眼界,至今難忘。”這時,一個念頭在他心中升起:把××模式帶回家,回家當農(nóng)民去!

頑強拼搏克服創(chuàng)業(yè)種種艱辛

1998年,××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鎮(zhèn)黃湖圩內五萬畝農(nóng)田遭災。村民們紛紛離鄉(xiāng)背井外出打工,村里留下了1018畝低洼田無人耕種,眼看就要拋荒。這一千畝撂荒的農(nóng)田,就像一塊巨大的石頭壓在××心里。1999年,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橫下一條心,以每畝160元的價格一舉承包下這些農(nóng)田,下定決心要學一學××的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模式,試試這條種田的新路子。

說干就干,××注冊了××實業(yè)有限公司,把前些年做生意積蓄的30多萬元錢全都抖了出來,交了租金和押金之外,還購置了4臺拖拉機和農(nóng)具,雇了20個農(nóng)民當職工,由一個生意人轟轟烈烈地當起了農(nóng)民。

崇尚科學當科技興農(nóng)急先鋒

農(nóng)業(yè)歷來是靠天吃飯的,要擺脫靠天吃飯局面,唯有加大投入,提升耕種和管理手段。××來到省氣象部門,以一年500元的價格訂制了專業(yè)氣象服務,以便24小時電話查詢天氣情況,成為預定天氣預報指導生產(chǎn)的“××農(nóng)民第一人”。

記得1999年夏天,正是雙搶時節(jié),××從氣象局得知將有持續(xù)10天的晴朗天氣,馬上安排人員和農(nóng)具進行收割,一天收割200多畝、10多萬斤稻谷入庫。那場“雙搶戰(zhàn)”的壯觀景象,驚呆了四鄰八舍的鄉(xiāng)親。大家驚嘆:“原來田還可以這樣種,農(nóng)民還可以這樣當!”

這一年,××除去各項開支,純收益10多萬元。嘗到了科技甜頭的他開始大規(guī)模投入,他大膽創(chuàng)新傳統(tǒng)農(nóng)作模式,引進農(nóng)業(yè)新品種、新技術。特別是由他探索出的“一田三用”種養(yǎng)新路子,將一畝地的純收入足足提高了3倍。

惠農(nóng)政策成就示范龍頭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