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改變命運范文
時間:2023-03-22 11:50: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讀書改變命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讀書有沒有用的爭論,大概從人們有書可讀的光景就開始了。不要迷戀埃里森,這哥們兒只是個傳說,他的成功是難以復制的。但讀大學給學生個人乃至其背后的家庭,究竟能帶來多少確定收益,的確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想當年,“讀書改變命運”是多少寒窗下“苦逼”人兒的勵志警句啊,“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真的是浸透了拼搏的汗水。如今,學費貴、就業難,大學教育“高投入、低產出”,使農村子弟靠讀書改變命運之路越走越崎嶇,讀書也越來越不像過去那樣,能明顯地改善個體和家庭的境況。甚至在中西部有些地方,好些家庭陷入“因教致貧”。難怪就有農民朋友質疑:“讀書有什么用?”農民工老韓節衣縮食,進城打工供兒子上大學,當兒子小韓大學畢業,作為父親覺得似乎可以停止奮斗的時候,老韓卻吃驚地發現,大學畢業的兒子每月工資根本沒辦法還掉之前欠下的債――兒子的收入甚至還比不上當農民工的自己。報道說,老韓父子或許正是中國千千萬萬普通農村家庭的縮影。
“墨水”喝得越多,工資不一定拿得越多。老韓的糾結恐怕也是許多望子成龍的農村家庭的共同困惑。他們曾堅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在他們心目中“讀書”往往被簡化成“上大學”,然后“上大學”又和出人頭地找個好工作捆個結結實實。按照這樣的生活邏輯,投資“讀書”就應該獲得豐厚的回報,這也是許多農村家庭“砸鍋賣鐵”供子女上大學的心理支撐,一旦這種回報變得不可預期,愿望越來越難以兌現,就難免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
讀書對社會的好處或者說用處不言而喻,但對個體而言,讀書只是改變命運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泰戈爾說:“我們誤讀了世界,反而說它欺騙了我們。”所謂讀書改變命運,其實改變的是人們向上流動的機會,并非“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立竿見影的預期“兌現”。
篇2
初三(11)班 徐愷悅 指導老師:洪國成
書可醫人,亦可害人。
我從小到大,讀過很多書,書的種類也很繁多。有漫畫,童話,散文,小說,詩歌等,甚至網絡小說也接觸過。
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要數著名作家畢淑敏的小說——《紅處方》。
小說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美麗優雅的簡方寧從邊疆復員后,應聘到 景天星 教授主持下的戒毒醫院任院長。在她的努力下,醫院的影響日漸擴大,中藥戒毒方案的研究實施也見效果。她的好友沈若魚出于好奇,以患者的身份潛入醫院,接近形形,光怪陸離的吸毒病人。她最終不能受置身于人鬼夾雜的世界中巨大地精神重負,中途倉皇撤出。女病人莊羽在一種愛恨交織的復雜心理驅動下,暗設機關,使簡方寧也染上毒癮。簡方寧不愿作為一個不能感知歡樂和痛苦的人偷生于世,寧可選擇高貴的自殺去殉自己圣潔的事業,以此昭示了人類的的意志遠超于之上的強力。雖然我并不贊成她的做法,但我敬佩她的勇敢。而沈若魚在參加完好友的葬禮之后,決定繼續她的事業。小說在嚴格寫實的基礎上融入了傳奇因素,在一個個懸念的設置,展開與消解中結構故事,環環相扣,極俱可讀性。它的語言流暢明快,講究效率。人物對話爽脆明快,富有諧趣。在我看來,與其說它是一本小說,不如說它是一本教科書。
戒毒醫院,這個人鬼夾雜的地方。戒毒病人身世各有不同:他們中有的人一生遭遇凄慘;有的人一世風調雨順;有的人享盡榮華富貴;有的人卻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來戒毒醫院所抱的心態也不同:有人渴望新生活;有人覺得無所謂;有人想拉人下水;有人來打磨時間;甚至有人來賺錢!不僅有的病人心懷鬼胎,連醫生護士也一樣,他們中有想自立門戶的,有來賺取暴利的,甚至來選對象的!真是千奇百怪,無其不有。
戒毒是一件類似沙上建塔的工程,簡方寧便是懷著一種深厚的人文關懷,從事著一艱險而悲壯的工作。
開始時,人們認為“一物降一物”,世上總有一種物質可以克制,于是想用藥物戰勝。終于,人們用嗎啡戰勝了鴉片,用海諾因戰勝了嗎啡,用美沙酮戰勝了海諾因。那么,用什么能戰勝美沙酮呢?人們不知道,無數生命在不斷的探索中消逝了,而的種類卻越來越繁多,效應也越來越厲害。,,冰毒等。吸毒方法也從老式的口吸升級為注射。看著那些“癮君子”身上那些密密麻麻的針孔,無不令人心驚膽戰!而且吸毒人的平均年齡也在不斷下降,也就是說,白色惡魔不再在原地等著我們,而是選擇自己走向我們!
難道說,人們真的就會倒在這罌粟花下嗎?
不,人還有意志!據研究,在吸毒的第一次時會有很多癥狀,如:頭昏,嘔吐,腹瀉等。只要有意志并記住這些特征,在這時浪子回頭,就還有重返光明世界的希望。書中的簡方寧,用生命向身邊的人詮釋了人的意志遠超于之上的強力。難道那些強壯的人做不到嗎?難道他們沒有這種意志嗎?難道他們連一個弱女子也不如嗎?
讀這本書,我有時感到驚心動魄,有時悲憤難平,有時真希望不知道世上還有這種事,有時卻不懂。
篇3
學弟:
我認為“知識改變命運”是一個太大的命題,因為大,就顯得籠統甚至空洞。與其說“知識改變命運”,莫如說“知識改變我們對命運的態度”。比如你說“懷疑讀書上學的意義”,這種懷疑的態度,恰恰是讀書上學后獲取的。讀書與思考讓我們看到世界是多元的,人生有多種可能性。我們不必復制一遍父親、祖父的人生,不愿別人安排我們的人生,即使相信所謂的命運,我們也會說“盡人事,聽天命”(我就經常這樣想),要不然不真是白活一世了嗎?
至于對生活的“控制感”問題,生活涉及的方面太多,我們大概是控制不了,起碼不可能完全掌控,但我們可以對自己有“控制感”啊,我這條船駛向何方,舵手是自己。我認為,讀書、學習,就是來學習如何為自己的船操舵的。人生也好,命運也好,是蒼茫的大海,我們不是要掌控它(誰能掌控大海呢),而是要學會游曳于海洋,風和日麗時能欣賞能享受,風急浪險時能把穩舵闖過去。自己掌不了舵,就只好任由命運撥弄了。
讀書學習這條路能“兌現”什么,我不知道。沒有任何人任何力量能給我們兌現什么。《國際歌》不是告訴我們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嘛……要生存,還想生存得比父輩好一些(所有人都會這么想的,要不社會怎么發展呢),總得學著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吧。
至于“屌絲”,我覺得這個稱呼在無奈、自嘲之余還有幾分自傲呢,一點也不“可憐”。你一定不知道,學姐我上大學時只有兩件布上衣,晚上洗了晾在窗外被小偷偷了一件,只剩一件衣服,只好在周末清早洗,然后躲在宿舍、請同學打飯,等唯一的外衣干了才能出門。后來小偷被抓,我的那件藍布上衣居然從一堆他賣不掉的襪子、內衣中找回來了,因為太土太不值錢。
三十多年過去,想起當年的貧寒困窘,全化做釋然一笑。我衷心希望,十年、二十年后,你偶然想起今天給我的這封信,也會一笑,云淡風輕。
編者手記:
讀完王紅教授寫的這封回信,編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知識能改變命運嗎?在高中、大學,這個問題都曾無數次縈繞在編者及身邊同學的腦海,一直未曾找到標準答案!能,或許又不能。那么,我們可否暫時拋開“能”與“不能”的極度糾結?去尋找其他的答案,而在王紅教授這封短短的回信中,答案似乎已然明了。
篇4
1、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2、態度決定一切。
3、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4、文明守紀,團結奮進。
5、當凌絕頂于風嘯,誓留無悔于明天。
6、態度改變學習學習改變命運。
7、做一個有細節的人。
8、未來扎根現在,現在孕育未來。
9、信心,決心,專心,恒心。
10、鎖定目標迎接期中。
11、知識塑造人格,行動開拓人生。
12、態度決定一切,努力才能成功。
13、鎖定目標,奮斗不息。
14、勿以善小而不位,勿以惡小而為之。
15、樂學善思。
16、態度決定一切,努力就能成功。
17、態度決定一切,把握今天。
18、做一個有素養的人。
19、態度決定一切,堅持就是勝利。
20、我要學,我能學。
21、勤能補拙,靜能生慧。
22、誠實勤奮拼搏進取,日行一善。
23、熱愛你的老師。
24、讀書改變命運,靜由心。
25、學做真人,學求真知。
26、成功=方法+勤奮+堅持。
27、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勤思。
28、胸藏萬卷,造就天驕。
29、靜能生智。
30、與文明同行,從誠信做起。
31、細節決定成敗,寧靜能致遠。
32、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青春苦后甜。
33、投入時間,加強記憶,探究方法。
34、敬競進精,學問之路無捷徑。
35、立志當懷虎膽,求知莫畏羊腸。
36、天道酬勤厚積薄發。
37、攀高貴在少年,為學應盡畢生力。
38、弱者等待時機,強者搶抓時機。
39、端正態度注意細節。
40、細節決定成功,讀書改變命運。
41、爭真修臻。
42、一個善于改變自己的人才能。
43、學真知,做新人。
44、你追我趕,共同進步。
45、天道酬勤,厚積薄發。
46、信心、決心、恒心、專心。
47、做一個有文化的人,我努力,我成功。
48、勤奮學習,活躍思維。
篇5
恢復高考后相當長的時期,考上大學等于直接從農村跨進象牙塔,“知識改變命運”,既是勉勵廣大青少年努力學習力爭上游的響亮口號,也是許多人通過高考“鯉魚躍龍門”,實現人生抱負的真實寫照。
一位陜北老農曾自豪地對教育部考試中心的領導說:“俺的娃好好讀書,就能考上大學。縣長的娃不好好讀書,就考不上大學。”這句樸實無華的話,道出了高考公平的真諦。關鍵在于,在高考錄取率較低且畢業包分配的時代,考上大學意味著跳出農門,不僅獲得城市戶口,而且還獲得準干部的身份,不愁畢業后沒有工作。
可是,從本世紀開始,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加快。在大家都有大學學歷且自謀職業的情況下,一些社會資本不足的大學生就業,明顯不如有較多社會關系的同學,有不少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工作。“拼爹”現象或社會階層復制現象蔓延,導致社會階層流動率明顯下降。人們不禁追問:高考是否還能改變命運?
筆者的答案是肯定的,關鍵是考上什么大學。現在多數省份的“本一”高校錄取率,比上世紀80年代連同專科的所有高考錄取率還高,高等教育規模擴展太快,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是將高等教育自我貶值。
既然“大學就是大家都來學”,高等教育就不是稀缺資源,大學生到處都是,社會用人單位自然會將大學生進行區別分類。因為高考成績高低與“本一”“本二”或專科層次的高校有著高度的匹配,每個職位又都有許多大學生來應聘,一些用人單位首先考慮錄用“985工程”“211工程”大學畢業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社會永遠是分層的,職業永遠是分類的。即使不斷擴招到所有人都能夠上大學的時候,也還是有人要做白領工作,有人要從事以體力為主的勞動。高等教育的發展受經濟、政治、文化制約,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高等教育的規模如果明顯超過了一定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必然出現供求失衡、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局面。
――選自《光明日報》2013年6月18日
篇6
校園學習教育標語
1、做人要厚道,求學要嚴謹。
2、勤奮踏實,誠實守信。
3、頑強拼搏,勇奪第一。
4、自主自律,自強自信。
5、勤學守紀,踏實嚴謹
6、不要讓今日的懈怠成為一生的痛。
7、“想”要壯志凌云,“干”要腳踏實地。
8、先做該做的事,再做喜歡的事。
9、拼搏奮進,永遠進步。
10、志在千里,壯心不已。
11、禮貌勤奮,競爭超越
12、強班強校,校榮我榮
13、壯底氣樹正氣
14、勤學樂思,奮發向上
15、勤奮鑄就輝煌。
16、生命的絕唱來機只爭朝夕,如詩的年華更需惜時如金。
17、人生能有幾回搏,今日不搏何時搏。
18、千淘萬漉雖辛苦,千錘百煉始成金。
19、人生沒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
20、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璽。
21、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22、立志漫長清華園,刻苦方能未明湖。
23、溫馨家園,陽光沙場
24、博觀細取,厚積薄發。
25、弱者認命,強者抗命。
26、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
27、讀書在于造就完美的人格。
28、良心無愧信心無畏,恒心無敵青春無悔
29、為了夢想,我們不懈努力。
30、無一事不學,無一時不學,無一處不學,成功之路也。
31、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32、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書萬卷,志在中華。
33、細節決定成功,點滴鑄就輝煌。
34、知識改變命運,奮斗成就未來。
35、把握一個今日,勝似兩個明天。
36、求真尚美,礪志篤行。
37、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38、十年鑄劍,只為爐火純青;一朝出鞘,定當倚天長鳴。
39、同心合力,創造輝煌
40、橫絕學海,笑傲蒼穹。
41、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42、學之染人,甚于丹春。
43、但求日積月累,收獲于細微;不要左顧右盼,專注于自我。
44、蓄勢待發,有備無患。
45、馳騁于自己的天下,奔騰在碧綠的山間,——成功在于不斷地超越。
46、團結拼搏,爭創佳績。
47、讀書在于造就完美的人格。
48、自律,民主,團結,和諧。
篇7
1、一個人要想改變命運,要首先從心態上改變,心態決定一切。要多讀書,讀書能夠改變自身,能夠從書本中學到知識,獲得智慧。
2、交益友,能從好友那里學習人生中積極正面的東西。人人都希望能從別人那里獲得,其實唯有付出才有獲得。
3、要多做,這個社會會說會想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卻很少。只有在做的過程中,不斷的體驗才能成長,才能收獲屬于自己的成功。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2、通向世界的路,書與我相伴,驅散迷茫,對抗平庸。
3、讀書,讓腳步到達不了的地方,心靈可以到達。
4、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5、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
篇9
大家好!我是xx號選手,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理想伴我前行》。
在一望無垠的xx平原上,有一個小小的村莊,這里就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
小時候,家鄉打麥子,父輩們把麥桿塞進機器里,轟隆隆的機器脫下麥粒,揚起鋪天漫地的灰塵,我的父輩們就站在這漫天的“狼煙”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機械而又繁重的工作。灰塵,包裹了他們的頭發、臉龐,嗆進了他們的嘴巴、鼻子、氣管,汗水流下,在他們的臉上劃出一道道深黑色的印痕……那種高負荷的勞作場景深深地烙進我的腦海里,刺激著我幼小的心靈,這,就是我的父輩們的勞作方式,它是這樣的原始和殘酷,也許,以后的我也會和他們一樣。不,我不想!為什么我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等到上學讀書,我知道了“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我深深地明白,只有努力讀書將來才有出路,才有改變命運的可能,才能不像父輩們那樣渾身裹滿泥土和灰塵地辛苦勞作,才能改變這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努力著,為了這個隱秘的愿望。
去年,家鄉遭受了50年不遇的大旱,地里的莊稼收成無幾,我那勤勞本分的父母親為了生計,不得不離開生活了多年的土地,外出打工,于是我便成了萬千留守兒童的一員。在學校里,我依舊認真地學習,可是卻沒有了以前的勁頭。有時聽著講,我的思緒都能飛到千里之外的爸媽身上。我真的很想他們。要是能改變這種貧窮的現狀,他們能守在我身旁,該多好!
一次考試,我考了第一名,我是多么高興啊,我恨不得立刻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爸媽,可是當我在電話中聽到爸爸那疲憊嘶啞的聲音時,我哭了。我不能想象他們在外工作是何等的艱辛,是不是也會想家,是不是受盡欺凌。可是我能做什么呢?除了為心中那個隱秘的愿望學習,我什么也做不了。于是,我更加投入地吮吸知識的營養,只希望能讓他們高興。
一次生物課上,老師講到我們可以用科學技術改變傳統的農業方式,不僅可以增產增收,還可以實現更高層次的機械化生產。那一瞬間,幼時打麥的場景一下子閃進我的腦海里。原來,原來這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現在,父輩們辛苦的勞作,只是因為生產力水平的落后;父母的離鄉背井,只是因為這片貧瘠的土地。
是的,我們可以改變,只要擁有足夠多的知識,就一定可以改變家鄉的現狀!曾經的我,一度只是想靠著讀書考個好大學,脫離農村,進入大城市;現在,我想改變的不僅僅是我自己的命運,還有像我父輩們那樣的農民的生活方式!我知道很艱難,也很遙遠,但,我不怕!
當這個想法在我心上逐漸生根發芽,所有的困難似乎都變成了動力,激勵著我不斷汲取知識。有時候,繁重的學習讓我筋疲力盡,但我從未想過放棄。沒有人知道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在支撐著我,但我知道,那就是理想,是一直埋在心中的那些隱隱作痛的種子,發芽后編織的理想。
有了理想,我前進的腳步更加堅定了。雖然遠離父母的傷痛仍然很難愈合,有時我也會懈怠,會彷徨,但是理想的根系越扎越深,藤蔓越爬越高,它已經堅定不移。我相信,無論遇到多大的風雨,它永遠是我堅實的根基。
篇10
春節回家,走親訪友,閑談中聽到更多的是“你今年掙了多少錢?” “你在哪兒干活啊?”上至70歲老人,下到15歲娃娃,每每談及此臉上總是露著幸福的笑容。很少有人提到上學讀書的事,偶爾有,也都是一些悲觀的語調“上學干啥啊,還不如趁早下來出去找點活干”。難道在農村讀書真的無用了嗎?難道“學而優則仕”的時代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嗎?
據了解,農村青年十之八九初中就輟學回家干活掙錢,很少有人繼續讀書考大學;農村長輩十之五六也一致認為考大學已經并不是什么揚眉吐氣的事,相反還會使家庭的負擔更重。“讀書無用”的悲調在農村似乎成為普遍的共識。何以如此?確實該好好的反思一番。
二、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理性意識形成
工業化迅速發展的同時城鎮化建設也不斷推向。機械廠、板材廠、加工廠、電子廠等各種新型產業遍地開花;建筑工地也鋪天蓋地覆蓋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這些突如其來的工業場所急需著一大批勞動力來填充。快速的社會分工、大量的就業機會把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土地里解放了出來。大批大批的農民如急流般涌進就近的工廠以及建筑工地,并以積極地態度適應著非農的職業。每天50―300元不等甚至更高的勞動報酬讓這些農民們嘗到了甜頭。于是,以追求經濟利益為核心的強有力的理性農村生活方式逐漸建立起來并取代了以往農村鄉土慢節奏式的生活模式。這種經濟理性的生活觀念漸漸滲透進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衣食住行到人情世故,不管是喜事喪禮還是走親訪友處處以金錢來衡量。為了能夠更好維系以金錢為基礎的農村人際關系與互動交往,農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掙更多的錢。
霍曼斯的社會交換理論中的成功命題說到:“個人的某種行動越是經常地獲得相應的報酬,那么,他就越可能重復這一行動”。就業機會的增長速度過快,在削弱了傳統的農村親密聯系的同時并沒有及時建立起新的共享道德規范體系以及價值觀,而使得人們在追求價值的過程中出現了認知偏差,人人為了生存和利益呈現出原子化的離散狀態。大部分農民注重眼下的短暫利益,而忽視了更多的價值追求,例如:讀書學習以及提升自我道德修養。這是“讀書無用論”在農村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隔輩教育現象的盛行
在以經濟利益為核心的理性意識在農村全面滲透的狀態下,農民更加精于計算,精于利益博弈,小到柴米油鹽,大到人情世故。那么,教育也不在話下。農民們要考慮在教育上的投入能不能獲取預期的報酬。有位農民算過一筆賬,培養一個農村的孩子成為一名大學生,需要花費16年的時間,投入將近20萬元,然而大學畢業后卻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最終不得不被迫回家打工,既丟面子又沒有獲得相應的報酬。相反,提早輟學的孩子可以利用讀書的這些時間去掙錢以減輕家庭負擔。所以,更多的農民選擇了讓孩子只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后就投入到社會中打工掙錢。
退一步講,在前文也說到農民們起早貪黑的投入到打工中,這樣一來,他們根本無暇來照顧自己的孩子,只能托付給上了年紀的父母。這種隔輩教育現象在經濟利益滲透的農村里越來越普遍。爺爺奶奶們照看孩子的方式傳統單一且不科學。如此一來,孩子便也喪失了接受啟蒙教育的最佳時期,非但沒有學到有用的東西,相反還使得他們在以后的學習期間無法形成良好的學習興趣以及習慣,學習成A績不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中途輟學的孩子也不在少數。而僅有幾個堅持到最后高考的孩子在浮躁的環境里也只能考個普通本科學校,甚至名落孫山。考上大學,畢了業卻也難找到工作。失敗的案例太多,成功的典型太少,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上學的動力和信仰,也為“讀書無用論”的流行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四、不理智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