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程學習計劃范文

時間:2023-03-24 05:47: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編程學習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高職編程類課程主要讓學生掌握某種程序語言的語法知識點以及算法思路,通常安排在計算機相關專業課程設置中的第一或第二學期進行。語法知識的傳統講解枯燥乏味,卻又是重要的基礎知識;算法思路普遍難懂,或者理解和編程實現之間存在差距,需要大量的實踐來保證知識的掌握。因此,普遍高職學生在學習編程類課程的時候都會不同程度的產生畏難情緒。

信息化技術教學設計,也就是利用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和學生互動當中,在課程“教與學”中引入信息化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程度,以促進“教與學”。將信息化技術來優化傳統課程教學,加入到教學環節中,使它成為教師的教學工具、學生的認知工具。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模式可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與積極性。[1]編程類課程本身就是信息技術類課程,引入信息化手段更容易讓學生感知信息化的優勢好處,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教與學”的質量與效果。

1 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法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方法多種多樣,但針對編程類課程的特點,有以下幾種方法:

1)利用現有的或自己開發的網絡平臺

現今信息化時代,網絡上提供了很多的教學網絡平臺,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需求開發屬于自己課程的網絡教學平臺。例如“藍墨云班課”教學網絡平臺,它提供了課前預習布置,談論論壇,分組作業,課前視頻,課堂點名,作業布置、互動反饋等功能,貫穿了教學的前期、中期及后期整個過程。學生可以通過電腦也可以通過手機操作。現有的教學網絡平臺能夠方便快捷的整理教學上課資源,重新分配教學資源的利用步驟;此外學生操作便利,也可以因人因能力、掌握程度的不同來合理分配時間來通過教學網絡平臺進行預習、學習、復習。

2)基于“微課導學”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微課就是要把老師的授課內容用信息化手段表現出來,可以替代傳統老師講課的不足,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以反復開看,更有效的掌握教學內容。微課做的事情,不僅是把文字教材影聲化。同時要把老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隱形知識,把老師的講解、對課程的理解呈現出來。學生在課前通過教師提供的針對性信息化學習環境,例如flash、微課視頻、基于課程內容設計的游戲、微信互動交流頁面、網絡課程學習平臺等信息化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堂上通過分組討論、項目實踐等活動完成知識的內化。

根據編程類教學具有操作性強、知識點難理解的特點,在每個編程算法、語法的教學重點、難點都可以用微課視頻來呈現,微課的簡潔精練和突出主題的特點非常適合程序語法知識點及算法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針對算法推導和編程過程可以反復觀看微課視頻,能夠幫助學生在課堂更好理解,并且幫助教師在課堂上針對同一個疑難問題重復解答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因此,“微課導學”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編程類課程的教學效果。設計微課視頻時,可采用“普適”+“心動”的策略來提升學習資源的質量。“心動”旨在讓學生怦然心動,產生濃烈的興趣,激發學生對知識點的進一步的理解。富有“心動”的微課視頻,可促使學生產生“行動”欲望,從而保證在翻轉課堂中,基礎知識與核心能力傳授的有效完成。微課視頻的“心動”,可從“故事引入”、“游戲加強”、“結構統一”等方面入手。

3)開發有助知識理解的軟件

編程類課程重點及難點的地方就是算法的推導過程,如何更生動、更直觀地引導學生理解、掌握算法的推導過程,盡可能消除學生普遍的畏難情緒呢?利用信息化技術是很好的辦法。可以通過制作軟件程序,程序可以是以游戲形式呈現,也可以是模擬算法演變的步驟,最好能提供測試的模塊,讓學生更深層次的體驗算法演變的過程。比起傳統教學,大段的代碼的講解更能讓學生接受,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

2 “直接插入法”算法課堂的教學設計

《直接插入排序》教學設計的整體思路是“翻轉課堂+Unity 3D模擬體驗+程序測試系統”,即將翻轉課堂理念融入課堂信息化教學,通過Unity 3D制作跨平臺算法演示與體驗軟件,配合程序測試系統,實現知識點的理解及應用。

2.1 制作微課視頻,通過藍墨云班課預習視頻及資料

制作并上傳微課、PPT、教學案例、參考書籍等相關資料到藍墨云班課。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制作以游戲互動和PPT動畫相結合的教學微視頻,將枯燥的算法學習變得有趣味,調動學生熱情。多種方式呈現算法,讓學生對算法有基本的認識與理解。據統計現在的大學生100%使用智能手機,93%開通了4G網絡,各個學校的Wifi網絡帶寬也在逐漸加大,使用智能手機軟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成為可能。藍墨云班課具有班級創建、資源管理、成員管理、問卷調查、討論答疑、作業布置、小組討論、即時簽到等功能,有手機和電腦等多個版本。借助它很容易實現翻轉課堂、讓學生在課下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課堂上利用它和傳統教學方法相互融合,進行討論交流、作業提交、重要資料留存等,創建即時互動教學新模式,極大提高教學效果。

2.2 開發算法演示軟件,學生通過體驗軟件進行知識第一步內化

自行開發針對排序算法的演示測試軟件,“直接插入法”是排序法的其中一種。傳統的算法課程,教師在黑板上理論推演算法,教學過程枯燥、抽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一些教師制作動畫,配合PPT演示算法執行過程,這種方法較前一種方法更為直觀,但演示的內容固定,且PPT及動畫的播放對硬件和操作系統有一定要求。本課程中,筆者自行開發了一款排序算法的演示測試軟件,有以下兩個特點:1)同一算法,能對不同數字個數、不同數字的一組數排序,自動生成算法執行過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算法。2)Unity引擎制作的軟件具有跨平臺的特點,一次制作可以生成能夠在任意操作系統、任意硬件上運行的軟件,所以本算法體驗軟件具有Web版本,PC版本、手機版本,同時支持Windows、Linux、Andriod、Ios等操作系統。學生可以觀看數組各種排序的整過過程,可以改變數組長度或者改變數組元素的值,通過比較觀察,可以容易發現各種排序的規律及計算機運算過程。這比起傳統的講解,學生主動性更強,而且學生可以針對自身的理解程度而多次重復的測試體驗,也可以邊體驗邊寫流程圖。用信息化手段來學習信息化技術知識,對于學生而言更具意義和說服力。

2.3 使用編程系統進行知識的進一步內化

編程能力只有通過不斷的實際練習,完成一定數量的題目和代碼量才能逐漸形成。中山職業技術學院軟件教研室自主開發了提升編程能力的編程測試平臺。平臺上有大量的練習題目,針對不同的算法主題,從易到難。課堂上借助于編程能力測試平臺,進行進一步的知識內化。學生能夠在第一時間知道自己代碼的對錯、執行效率,以及其他同學完成題目的情況,教師能夠看到學生完成題目的總體情況,以及每個同學提交的代碼,方面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并針對問題進行講解。通過規定學生在C++及其他程序設計課程中必須完成的題目數量,并配合適當的獎懲機制,授課教師所在學校學生的編程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整個課程的設計過程,老師在課堂的參與程度與傳統教學完全不同。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中心,通過各種信息化手段,全方位調動學生學習的能?有裕?提高教學質量。

篇2

經過幾年來對數學課程標準修訂情況的跟蹤研究以及對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深入研讀,我認為修訂版是對實驗稿的繼承和發揚,改進與完善,但又不乏創新之舉,讓人讀來眼前一亮,對數學與數學教育的意義與價值的定位更準確,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的要求更明晰,對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等教學策略與手段的指導更明確,對課程內容的調整更合理。

在研讀標準的過程中,幾個方面的重要變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標準明確提出了“四基”這一學生培養目標,即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

第二,標準明確提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與原有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共同組成了“四能”;

第三,調整和界定了10個數學課程中的核心概念,即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第四,進一步完善了基本理念,明確了重要的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并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等情感態度目標做了細致描述;

第五,第一、二學段一些具體課程內容的調整與修改更加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教學實際,使得數學課程內容的安排更趨合理。

下面就對以上幾點談談自己的研讀體會與思考。

一、從“雙基”到“四基”——“十年數學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收獲”

修訂后的數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這是在實驗稿基礎上對傳統“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重要發展,雖然實驗稿中的總目標也出現過“數學活動經驗”和“數學思想方法”,但沒有像修訂稿這樣明確地把這四方面的目標并列起來作為統一要求。這說明標準修訂專家組在充分肯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雙基)是我國數學教育的傳統優勢的同時,更加關注到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應該是數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是學生當前數學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未來學習和終身發展所必需的。獲得“四基”,可以看做是學生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集中體現,它關系到學生當前學習和長遠發展。這是對“雙基”的繼承和發展,必將推動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

課標研制組專家孫曉天教授則把“四基”的提出譽為“十年數學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收獲”,“是這一輪數學課程改革取得的最重要、最具成長性的標志性成果”。

我們知道,提出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著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形成,不僅僅依靠熟練的知識和技能為基礎,更需要思想方法的指引和活動經驗的積累。也就是說,要創新,需要具備知識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積累有關經驗,幾方面缺一不可。

正如史寧中教授所說:“創新能力依賴于三方面:知識的掌握、思維的訓練、經驗的積累,三方面同等重要。”

那么,什么是數學的基本思想,什么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他們的內涵和外延如何界定?《標準》并沒有對此進行深入說明,研究者目前也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觀點,這也給了研究者更大的研究和討論的空間。相信在研究者與實踐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取得一個基本的共識。

關于基本思想

我們知道,在小學階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的數學思想有很多,比如分類思想、轉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類比思想、歸納思想、方程思想等,在眾多數學思想中,哪些屬于基本思想呢?基本思想應該有哪些特征和功能?這些基本思想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會表現出怎樣的理解和接受狀態,在教學中應該滲透到何種程度,達到什么樣的目標要求才算適宜?這些都是我們下一步的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史寧中教授曾在報告中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繹和歸納,是最上位的思想。這里所說的思想,是大的思想,不僅僅是在數學學科中,是希望學生領會之后能夠終生受益的那種思想。同時,他也強調,如果站在數學學科的角度來看,數學的基本思想有3個:抽象、推理、模型。

人們通過抽象,從客觀世界中得到數學的概念和法則,建立了數學學科;通過推理,進一步得到更多的結論,促進數學內部的發展;通過建模,把數學應用到客觀世界中,溝通了數學與外部世界的橋梁。

比如,由數量抽象到數,由數量關系抽象到方程、函數(如正反比例)等;通過推理計算可以求解方程;有了方程等模型,就可以把數學應用到客觀世界中。

顧沛教授則認為,“數學的基本思想,主要可以有數學抽象的思想、數學推理的思想、數學模型的思想和數學審美的思想。” 相較史寧中教授的觀點,又增加了“數學審美的思想”,并認為“通過數學審美,看到數學‘透過現象看本質’‘和諧統一眾多事物’中美的成份,感受到數學‘以簡馭繁’‘天衣無縫’給我們帶來的愉悅,并且從‘美’的角度發現和創造新的數學。”

上述這些基本思想應該屬于數學思想的最高層面,由其演變、派生、發展出來的數學思想還有很多,比如:分類思想、集合思想、符號思想,歸納思想、演繹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化歸思想,方程思想、函數思想等。

在用數學思想解決具體問題時,對某一類問題反復推敲,會逐漸形成某一類程序化的操作,就構成了“數學方法”。如等量代換法、數學歸納法、換元法、配方法、列表法等。數學方法不同于數學思想,數學思想往往是觀念的、普遍的、深刻的、一般的、內在的,而數學方法往往是操作的、特殊的、表象的、具體的、程序的、技巧的。數學思想常常通過數學方法去體現,數學方法又常常反映了某種數學思想。教師在講授數學方法時應該努力反映和體現數學思想,讓學生體會和領悟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思想蘊涵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如歸納、演繹、抽象、轉化、分類、模型、數形結合、隨機等。對數學基本思想的研究,我們可以先從這些與具體內容緊密結合的具體的數學思想入手。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在活動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不斷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逐步感悟、領會這些思想。但引導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感悟數學思想,并不依賴于知識本身的難度。同時,對數學思想的滲透與感悟尤其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符合思維發展的規律。

關于基本活動經驗

對于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內涵,目前學者們也是各抒己見。

張奠宙教授指出:“數學經驗,依賴所從事的數學活動具有不同的形式。大體上可以有以下不同的類型:直接數學活動經驗(直接聯系日常生活經驗的數學活動所獲得的經驗)、間接數學活動經驗(創設實際情景構建數學模型所獲得的數學經驗)、專門設計的數學活動經驗(由純粹的數學活動所獲得的經驗)、意境聯結性數學活動經驗(通過實際情景意境的溝通,借助想象體驗數學概念和數學思想的本質)。”

徐斌艷教授認為:“我們還可以將基本活動經驗進一步細化,它包括基本的數學操作經驗;基本的數學思維活動經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

孔凡哲教授認為:“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在數學目標的指引下,通過對具體事物進行實際操作、考察和思考,從感性向理性飛躍時所形成的認識”。

王新民等學者則認為,“數學活動經驗是指學習者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識、情緒體驗和應用意識。”

盡管不同學者對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描述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指向于“學習者在數學活動中所形成的對當前以及后續學習能夠產生積極作用的經歷、體驗”。

本人比較傾向王新民等學者對數學活動經驗的闡述,尤其是他們對“感性知識、情緒體驗和應用意識”的解讀,并關注到了學生在活動中所獲得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體驗,更加全面、深入、細致。“感性知識是指具有學生個人意義的過程性知識,也包括學生大腦中那些未經訓練的、不那么嚴格的數學知識;情緒體驗是指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的成功體驗、對數學嚴謹性與數學結果確定性的感受以及對數學美的感受與欣賞等;應用意識包括“數學有用”的信念、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與思考問題的意識以及拓展數學知識應用領域的創新意識,而且應用意識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核心成分。”

在數學學習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需要學生親自去探索,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而是要選擇那些蘊涵豐富數學思想的數學知識,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數學思想的形成不同于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難度和過早的抽象化、形式化就能“速成”的,它是需要學生慢慢理解、逐步感悟的,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基礎上的再認識、再深化的不斷內化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在重視 “四基”目標整體實現的同時,一定要避免走入形式化傾向,走向“唯思想”、“唯經驗”的另一個教學極端。

二、從“兩能”到“四能”——創新能力形成的源動力

解決問題是數學活動的標志,也是產生數學知識的一個主要途徑。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思想、知識和技能的作用將會非常有限。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始終是數學教育應當重視的重要議題。修訂后的數學課程標準在總目標第二條別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實驗稿相比,由過去一貫注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發展到要“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將“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并將原來總目標中4個方面之一的“解決問題”改為“問題解決”。充分表明了數學學習中問題的重要性,“問題是數學的心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具體體現,是創新的前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固然重要,但發現和提出問題更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所急需的。《標準》在對“創新意識”這一核心概念的闡述中明確指出: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并加以驗證,是創新的重要方法。

由“兩能”發展到“四能”,強化問題意識,這正是創新能力形成的源動力,充分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理念,將有助于在基礎教育階段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對培養創新型人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與美國的“問題解決標準”對比,會發現我們的標準要求的比美國高。其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只在問題解決的目標中出現。我們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呼喚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小學階段要給孩子們埋下一些創新和發現的種子,激發出他們創造的潛能。但美國的問題解決更加強調問題的開放性與挑戰性,強調學生是問題解決的主體,能夠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以及學會如何反思自己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這一點對我們的教材編寫以及教師對問題解決情境的設計與教學會帶來很大啟發。

篇3

【關鍵詞】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課程難度;課程廣度;課程深度;課程時間;教學指導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東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基于課程難度定量分析模型下的初中幾何課程難度研究(201410578047)

一、背 景

“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是初中數學幾何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與軸對稱圖形的基本概念、性質有著緊密的聯系,同時與圖形的三種運動之一的“旋轉”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幾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文通過借鑒史寧中等人的課程難度量化分析模型N=αG/T+(1-α)S/T (1),來分析“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在《大綱》和《標準》下的難度變化,并進一步探究難度變化對教師教學實踐的指導作用.

二、難道量化比較

(一)廣度比較

通過對比《標準》和《大綱》中“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知識點的變化,我們知道:相比《大綱》,《標準》增加的知識點有:圖形的旋轉,圖形旋轉的性質以及圖形的平移、軸對稱與中心對稱的對比.總體看來,《大綱》下“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知識點的個數,也即廣度G1=3;《標準》下“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知識點的個數,也即廣度G2=6.

(二)深度比較

總體上,對比《大綱》,《標準》下對該模塊內容的深度要求呈上升趨勢,例如,在《大綱》中,是直步主題,即直接進入了“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的介紹及性質的學習與探究;而《標準》中,則是在了解“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之前,先介紹旋轉圖形及探究旋轉圖形的性質,再進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等.通過上述形式對《大綱》和《標準》中每個知識點的逐一分析得出:《大綱》中“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模塊內容的深度S1=2.00;《標準》中平行四邊形模塊內容的深度S2=2.17.

(三)時間比較

對此,《大綱》在八年級下冊的第三章中給出了“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的內容和課時,其中,課時數的安排為4課時,于是T1=4;《標準》下的教科書中“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安排了6課時,于是T2=6.

(四)難度比較

基于上述三個方面得出的數據,代入課程難度量化分析模型(1),可以得出:《大綱》和《標準》下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的課程難度系數分別為N=0.6,N=0.62(其中α=0.6).顯然,在這個模型下,《標準》下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的課程難度系數比《大綱》下的高出0.02,即該模塊內容的課程難度升高了0.02.

三、教學啟發

分析以上數據可知,在《大綱》和《標準》的對比分析下,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的課程廣度、課程深度和課程時間均有所變化,從而導致課程難度也隨著變化.下面我們將從課程廣度、課程深度和課程時間以及其引發的課程難度的變化這四個方面來探究其對教學實踐的啟發與指導.

(一)課程廣度變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得知:相比于《大綱》,《標準》下“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模塊內容增加的知識點有:圖形的旋轉,圖形旋轉的性質以及圖形的平移、軸對稱與中心對稱的對比.教科書上也相應地增加了諸如“已知線段AB和點O,按照例題3的作圖方法及步驟畫出線段AB繞點O逆時針旋轉100度后的圖形”的課后習題.從該題可知,此題型是關于旋轉方面的知識,該知識點的增加,一方面是學生在學習了平移和軸對稱的基礎上,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的一個滲透,是后續學習中心對稱及其圖形變化的一個基礎,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旋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比較廣泛,利用旋轉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充分體現了課程“從生活走進教學,從教學走進生活”的教育理念.所以,廣大一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從實際生活出發,利用身邊存在的圖形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旋轉”,并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利用“旋轉”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為接下來學習“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課程深度變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

基于上述對“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課程深度的比較分析可知:相比于《大綱》,《標準》增加了關于“旋轉”等好幾個知識點,使得知識點的涉及面變廣,因而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增加,課程深度也就自然升高.

例如,《標準》下的教科書也相應地增加了這樣一個習題:已知線段AB和點O,按照例題3的作圖方法及步驟畫出線段AB繞點O逆時針旋轉100度后的圖形.該習題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心對稱”之前,應先理解并掌握關于“旋轉”這方面的知識,為接下來“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的學習作好鋪墊.針對該課程深度的變化,要求廣大一線教師應按照新課程標準下的新要求,安排適當的時間對新增加的知識點進行課堂教學,加強學生對基本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能力及類推的邏輯思維能力,為接下來學習“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服務.

(三)課程時間變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

基于上述對“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課程實施時間的比較分析可知:相比于《大綱》,《標準》下該模塊內容的課程實施時間增加了兩個課時,雖然課程廣度和課程深度都增加了,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有足夠的時間去講解分析,所以,廣大一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只因課程廣度的增加而快速地給學生灌輸新的知識點,相反的,教師應更加注重學生新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要適當地調整教學速度,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去理解,讓學生們學會靈活應用所學的知識.

(四)課程難度變化對教學實踐的指導

基于上述課程難度的比較分析可知:相比于《大綱》,《標準》下“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的課程難度總體系數上升了.接下來我們還是從前面所舉的例子出發來進一步說明:已知線段AB和點O,按照例題3的作圖方法及步驟畫出線段AB繞點O逆時針旋轉100度后的圖形.該例子表明,“旋轉圖形”的增加,使得“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的課程廣度上升,而且新標準下還要求學生在理解好“旋轉圖形”的基礎上,采用邏輯思維能力來學習“中心對稱”并理解和掌握“中心對稱圖形”的相關性質,可見,課程深度也上升了,再加上課程時間也增加的基礎上,課程難度也就自然隨著上升,而且從上述對比分析所顯示的數據進一步探究表明,主要是課程廣度的增加導致了課程總體難度的升高.

因此,針對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要求,廣大一線教師,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有所調整,適當降低教學速度,課堂上不要一味按照自己的老套路用一些難題、怪題來講解額外的知識點,以增加學生們的學習負擔,相反的,教師應更多地注重基本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基礎的課程目標,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利用身邊存在的事物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心對稱與中心對稱圖形”并學以致用,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課程“從生活走進教學,從教學走進生活”的教育理念得到全面的詮釋.

篇4

關鍵詞:課程結構變革;高中化學;機遇與困境

課程結構是高中課程目標轉化為最終教育成果的重要紐帶,是課程計劃與實施順利開展的基礎依據。如果課程結構發生變革,相應的課程教學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高中化學課程是高中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課程,同時也是“理科”的支柱性內容,在高考成績中占據的比例較重。課程結構變革條件下,高中化學教育發展也開始面臨新格局。

一、高中課程結構變革下高中化學教育發展的新機遇

在傳統課程結構劃分中,化學課程屬于“理科科目”,以提高學生邏輯推理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實驗操作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這一結構在一定時期內的確發揮了積極作用,如,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強化學生的化學素養等。但是這一課程結構始終存在弊端和問題,并且隨著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和發展,逐漸顯露和凸顯出來。分科框架教育對于集中教育目標雖然能夠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也會起到禁錮的負面效果。在文理分科的課程結構中,文理分科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科目優勢,尋找學生的特長,但是久而久之,也會讓學生自動屏蔽一些知識和技能,如,理科課程好的學生可能不太會喜歡閱讀,化學成績好的學生對美術課程不感冒。

當然這一現象不是絕對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它的確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課程結構變革,是教學體系的大調整,同時更是人才培養理念的創新與完善,這一條件下高中化學課程也可以跳出傳統的條框,最大限度地發揮科目優勢,為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探索空間。

二、課程結構變革條件下高中化學教育面臨的主要困境及挑戰

課程結構變革是時代所趨,是結合市場需求發展做出的調整,對于高中化學教育寬度的增加以及學生全面發展的實現的確能起到積極作用。但是我們必須要正視一個問題,即傳統分科課程結構模式根深蒂固,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撼動它,必須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一步步實施。尤其是第一批接受面臨課程結構及變革的學生,他們究竟能否適應這一變化,如果適應的話需要多長時間,后面的學生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進行銜接教學等,都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文理分科條件下,接受化學教育的學生基本上都是邏輯思維清晰、推理能力較強的理科學生;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都能輕松地跟上教學步伐。但是如果課程結構變革,分科結構被綜合教學替代,原本理性思維較弱的傾向于文科感性思維模式的學生要適應化學教育的節奏,是極為困難的。各個教學步驟之間應環環相扣,步步遞進,任一環節的脫節,都有可能導致學生學習信心的消失及學習興趣的消散。

三、課程結構變革條件下高中化學教育發展的有效策略

通過上文論述,我們已經對課程結構變革條件下高中化學教育發展面臨的機遇及困境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認識。基于綜合教學中化學的有效教育,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分層教學,提高教學層次

課程結構變革下高中化學教育的有效開展,首先應從學生的知識層次及認知能力水平入手,綜合考慮學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特性,兼顧學優與學困,提高整體教學效率,不拖學優生的后腿,也不讓學困生掉隊。

教師應合理組織、開展和引導小組活動,參與到小組的討論中去,對學生的思維模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進行現場觀察,充分掌握學生的特點,為今后探究學習效率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參考和依據。比如,就“化學平衡”這一課程教學來說,教師可以通過實際的實驗演示為學生呈現這一化學概念的現象,通過表象幫助學生進行概念的初步解讀的同時,還能有效營造化學教學的課程氛圍,可謂一舉兩得。

2.多角度引導,提高學生興趣

在傳統教學理念中,教師的角色較為固定,即教學活動的實施者與組織者。這樣一種身份容易讓學生產生畏懼感,造成學生情緒緊張。課程結構變革條件下高中化學教育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也應是靈活變動的。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中,教師應是組織者與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思路的打開提供一點助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獲取成就感,如,“糖類、油脂、蛋白質”這一概念教學來說,教師應結合生活實際或是以學生的身體元素為例加以引導,讓學生去感受糖類、油脂、蛋白質的具體化,將這一學科概念名詞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這樣一來,能最大限度抽象名詞概念在學生腦海中的具象,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

參考文獻:

[1]邵益君.樂清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化學》模塊教學情況調查與分析[D].延邊大學,2010.

[2]劉前樹.基于化學素養的高中化學知識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篇5

關鍵詞: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炎癥細胞;體溫變化;四診信息;證候特點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3.005

中圖分類號:R259.43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3-0018-04

Analysis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CM Syndromes and Inflammatory Reaction and Body Temperature Changes of Acute and Sub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 ZHENG Shuo1, YANG Bao-zhong1, XING Tong1, CAO Gang1, HUANG Qiang1, WANG Ji-ting1, HU Xuan2, LI Tie2, CAO Jian-chun1 (1. Dongfang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78, China; 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flammatory cells, body temperature changes, and TCM syndrome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patients in acute and subacute phases. Methods The data of age, gender, body temperature, blood routine, venous ultrasonography, and four diagnostic information of 130 DVT patients in acute and subcute phas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flammatory cells and the changes of body temperature and TCM syndrom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mong 130 DVT patients, 37 patients had damp-heat syndrome, 64 patients had blood stasis and dampness syndrome, and 29 patients had qi stagnation syndrome. Neutrophils increased most obviously in blood stasis and dampness syndrome (P

Key words: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flammatory cells; changes of body temperature; four diagnostic information; 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基金項目:北京中醫藥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016-JYB-JSPY-043)

通訊作者:曹建春,E-mail: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臨床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之一,年發病率可達1‰~2‰[1],隨著人口老齡化而呈上升趨勢。DVT可引起肺栓塞等嚴重并發癥而危及生命;亦有超過50%的患者因DVT導致靜脈瓣膜破壞,遺留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靜脈曲張、血栓性淺靜脈炎、下肢潰瘍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DVT屬中醫學“股腫”范疇,急性期及亞急性期的病機為濕熱、血瘀、氣滯[3-5]。本研究探討DVT濕熱下注證、血瘀濕阻證、氣滯絡阻證3種不同證型中炎癥細胞的變化規律及與體溫變化的關系,并分析DVT典型癥狀、體征與炎癥細胞升高的關系,以期對DVT急性期及亞急性期的炎癥相關性變化有更深入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30例病例均為2010年8月-2015年12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周圍血管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66例,年齡24~95歲,平均(65.01±15.24)歲。濕熱下注證、血瘀濕阻證、氣滯絡阻證分別為37、64、29例。本研究經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第2版)》[6]制定。①患肢腫脹、疼痛,活動后加重;②肢體腫脹,皮膚正常或輕度瘀血,重者呈青紫色;③可出現血栓部位壓痛,Homans征、Neuhof征陽性;④彩色超聲多普勒顯示下肢深靜脈腔內彩色血流信號異常或出現充盈缺損,或螺旋CT靜脈成像、MRI靜脈成像、靜脈造影等發現靜脈血栓形成;⑤ELISA法檢測D-二聚體>500 μg/L。發病時間

1.3 中醫辨證標準

根據《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臨床路徑》[7]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進行辨證。①濕熱下注證:患肢明顯腫脹、脹痛、壓痛明顯,皮色黯紅而熱,淺靜脈擴張,皮膚按之凹陷,伴有發熱,口渴不欲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白或黃膩,脈弦滑數。②血瘀濕阻證:髂靜脈病變時,整個下肢腫脹疼痛,皮膚蒼白或紫紺,捫之烘熱,腿胯部疼痛固定不移,全身發熱;小腿深靜脈病變時,腓腸肌脹痛、觸痛,脛踝腫脹,行走困難,全身可有低熱。舌質黯紅,有瘀斑、瘀點,苔白膩,脈沉細或沉澀。③氣滯絡阻證:患肢腫脹,沉重、脹痛,皮膚溫度不高或僅有微熱,膚色正常或色黯,可伴靜脈曲張、小腿色素沉著、淤積性皮炎,舌質淡黯,或有瘀斑,苔白或膩,脈沉緊或濡。

1.4 納入標準

①符合西t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之一;②年齡>18歲;③意識清楚,能配合體格檢查、正確對答;④處于急性期或亞急性期;⑤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5 排除標準

①意識不清,無法配合者;②廣泛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或伴有動脈血供障礙而肢體趨于壞疽(股青腫)須急診手術者;③急性動脈栓塞、急性淋巴管炎、丹毒、原發性盆腔腫瘤、小腿損傷性血腫和小腿纖維組織炎;④DVT后遺癥期者。

1.6 觀察指標與研究方法

采集DVT患者年齡、性別、體溫、血常規、下肢靜脈彩超、中醫四診信息等內容。研究人員進行統一培訓。中醫四診信息采集使用項目組前期制定的觀察表,結合中醫外科局部辨證與整體辨證,局部觀察肢體皮膚顏色、溫度、腫脹程度、疼痛性質及有無沉重、麻木、乏力、色素沉著、皮膚營養不良性改變、濕疹、潰瘍等癥狀,結合整體觀察、局部觀察及舌象、脈象,由2名具有高級專業職稱的中醫師進行辨證分型,確定中醫證候類型。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3.0建立數據庫,錄入數據并核對,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定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頻數、百分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關進行相關性分析,Logistic多元回歸進行多因素相關分析。P

2 結果

2.1 中性粒細胞與證型、癥狀、體征的關系

2.1.1 中性粒細胞與證型的關系 中性粒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70.0%)者46例,在氣滯絡阻證中的比例少于濕熱下注證及血瘀濕阻證,濕熱下注與血瘀濕阻證(χ2=0.488,P=0.485)、氣滯絡阻證(χ2=1.655,P=0.19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血瘀濕阻證與氣滯絡阻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29,P=0.045)。中性粒細胞比例平均值均正常,各證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37)。結果見表1。

2.1.2 中性粒細胞與癥狀、體征Logistic回歸分析 以中性粒細胞升高為因變量,以體溫升高、下肢腫脹、患肢膚色紅、患肢膚色瘀黯、患肢膚色紫紺、患肢膚色蒼白或蒼黃、腓腸肌壓痛、直腿伸踝試驗、疼痛固定、脹痛、自覺灼熱、皮溫升高、皮膚緊繃、凹陷性水腫、麻木感、沉重感、乏力感為協變量進行Logistic分析,其中凹陷性水腫及脹痛均按患者感受分為輕、中、重3級。經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5.504,P=0.000)。對中性粒細胞升高情況進行判別分類,中性粒細胞升高者判對率82.1%,中性細胞正常者判對率69.6%。Forward:LR法進行Logistic回歸,得回歸方程:ln[P/(1-P)]=3.439+1.247皮膚色紅-1.642自覺灼熱-1.289乏力,其中皮膚色紅的患者比膚色正常患者中性粒細胞升高的可能性增高1.287倍(OR=1.287,95%CI:9.412-21.247)。

2.2 單核細胞與證型、癥狀、體征的關系

2.2.1 單核細胞與證型的關系 單核細胞升高(單核細胞比例>7.9%)者90例,在濕熱下注證中的比例明顯高于血瘀濕阻證(χ2=4.455,P=0.035)和氣滯絡阻證(χ2=4.009,P=0.045),血瘀濕阻證與氣滯絡阻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34,P=0.853)。3組單核細胞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濕熱下注證高于其他證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3),見表2。

2.2.2 單核細胞與癥狀、體征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單核細胞升高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體溫、腫脹、色紅、紫紺、色黯、蒼白蒼黃、腓腸肌壓痛、直腿伸踝試驗、疼痛固定、脹痛、自覺灼熱、皮溫升高、皮膚緊繃、凹陷性水腫、沉重感、麻木感、乏力、白細胞升高、中性粒升高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w分析,經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584,P=0.000)。Forward:LR法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得回歸方程:ln[P/(1-P)]=7.844-2.089皮膚色紅+1.997腓腸肌壓痛+1.899皮溫升高+1.809皮膚緊繃-1.412沉重感+1.109乏力-1.102中性粒細胞升高。在其他因素不變時,對患者單核細胞升高風險:有腓腸肌壓痛者為無壓痛者的7.364倍(OR=7.364,95%CI:1.189-45.603),皮溫升高者為皮溫正常者的6.683倍(OR=6.683,95%CI:1.791-24.938),皮膚緊繃者為正常者的6.107倍(OR=6.107,95%CI:1.423-26.203),乏力者為正常者的3.302倍(OR=3.302,95%CI:1.002-9.169);色紅、沉重感、中性粒細胞升高的OR值

2.3 中性粒細胞與單核細胞的相關性

在雙側檢驗α=0.01的條件下進行雙變量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中性粒細胞比例與單核細胞比例呈弱負相關(Spearman系數-0.248)。

2.4 體溫與證型、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的關系

2.4.1 體溫與證型的關系 體溫升高者共計21例,在3個證型中的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以濕熱下注證中最多,見表3。

2.4.2 體溫與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及白細胞總數的關系 在109例體溫正常的患者中,中性粒細胞升高35例,單核細胞升高74例,白細胞總數升高9例;在體溫升高的21例患者中,中性粒細胞升高11例,單核細胞升高16例,白細胞總數升高3例。可見,DVT急性期及亞急性期,以單核細胞升高最為多見,其次為中性粒細胞升高,體溫升高患者中性粒細胞升高及單核細胞升高所占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593,P=0.107),見表4。

3 討論

19世紀,Virchow提出經典的血栓形成學說: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隨著血栓形成研究的深入,發現炎癥與血栓形成間也存在著密切聯系,表現為炎癥可促進血液高凝狀態,血栓形成中的物質也可以引起炎癥反應[9-10]。近年來,國內外報道了白細胞數量增加是誘發DVT的重要原因,炎癥反應可以引起靜脈內皮的損傷[11]。中性粒細胞的增加會使耗氧量驟增,產生大量氧自由基,并形成微血栓堵塞毛細血管,類似中醫“血瘀證”,瘀血缺氧使內皮細胞吸引白細胞黏附并釋放細胞因子,繼而損傷靜脈內皮、暴露內皮下基底膜,從而易導致靜脈血栓形成[12]。中醫認為,瘀血、濕熱等阻于脈絡是股腫發病初期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是進一步加重病情的原因[13];而炎癥介質實際也作為一種中間產物,刺激纖維蛋白原增加,增加抗纖溶酶活性而抑制纖溶系統。單核細胞可以促進產生組織因子從而激活一系列凝血過程,促進血栓形成。研究表明,各種阻斷炎性細胞浸潤的藥物有助于改善靜脈壁的炎性反應、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14]。

本研究表明:①氣滯絡阻證患者中性粒細胞升高的比例低于血瘀濕阻證,但與濕熱下注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中性粒細胞比例平均值在3個證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皮膚色紅的患者中性粒細胞升高的可能性增大。②單核細胞升高比例在濕熱下注證中顯著高于血瘀濕阻證及氣滯絡阻證。具有腓腸肌壓痛、皮溫升高、皮膚緊繃、乏力的患者,單核細胞升高的可能性增大。③體溫升高在濕熱下注證中的分布明顯高于其他證型。說明在DVT發病過程中,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升高與證型有關。在氣滯絡阻證中炎癥反應發生相對較少、病情較輕,但同時可能缺乏皮膚色紅、皮溫升高、皮膚緊繃、腓腸肌壓痛、體溫升高等典型癥狀,臨床應仔細進行各項檢查,謹防漏診誤診。濕熱下注證、血瘀濕阻證患者在中性粒細胞升高的比例上無明顯差異,這與上述中性粒細胞升高導致瘀血缺氧狀態促進內皮細胞損傷、血栓形成的機理具有一致性。但濕熱下注證中單核細胞升高比例明顯高于血瘀濕阻證,可能提示了單核細胞在濕熱下注證中的獨特作用,但缺乏相關文獻,有待進一步研究。經Logistic回歸分析與單核細胞升高有正向關系的腓腸肌壓痛、皮溫升高、皮膚緊繃、乏力等,在證候要素上也可共同歸屬于濕熱下注,具有一致性。

目前對于炎癥細胞與DVT的相關研究尚不多見,尤其是與中醫辨證分型的相關性研究甚少,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將有助于找到DVT不同辨證分型中理化指標的聯動性變化規律,從而明確DVT中醫證候要素特點、指導辨證分型的規范統一及提高辨證論治的針對性。本研究所采集樣本量及指標選擇有限,可在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ROUMEN KLAPPE E M, DEN HEIJER M, VAN UUM S H, et 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the acute phas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J]. J Vasc Surg,2002,35(4):701-706.

[2] KAKKAR V V, LAWRENCE D. Hemodynamic and clinical assessment after therapy for acute deep vein thrombosis. A prospective study[J]. Am J Surg,1985,150(4A):54-63.

[3] 陶F錄.股腫證型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4):225-227.

[4] 陳柏楠,劉明,姜元順,等.急性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多中心研究[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4):298-299.

[5] 王雁南,戴霞,劉明,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證候要素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0,16(4):409-411.

[6]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第2版)[J].中華外科雜志,2012,50(7):611-614.

[7]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臨床路徑[M].北京,2010:195-198.

[8]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54.

[9] 張卉,賀蓉,賀石林.炎癥與血栓形成[J].中華醫學雜志,2004,84(9):784-786.

[10] 于婷婷.黏附因子在深靜脈血栓形成不同中醫證型中表達水平的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

[11] CAIMI G, CANINO B, FERRARA F, et al. Polymor phonuclear lekuocyte integrins in deep venous thrombosis[J]. Clin Appl Thromb Hemost,2005,11(l):95-97.

[12] 楊增敏.活血通絡湯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相關因素的干預性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09.

[13] 張h.深靜脈血栓形成“瘀熱互結”病機淺析[J].中醫雜志,2009, 50(11):1049-1050.

[14] 張h.炎癥細胞因子對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及中藥干預機制的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7.

篇6

[摘要] 目的 觀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NSTE-ACS)患者藥物治療前后血漿B型尿鈉肽(BNP)水平的變化,及BNP水平與冠脈病變程度的關系,及其對近期預后的判斷價值。 方法 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河北大學附屬醫院心內1科不穩定型心絞痛及NSTE-ACS且心功能正常的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不穩定性心絞痛組(A組)48例,NSTE-ACS組(B組)50例。檢測并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及治療48 h前后BNP水平,分析入院BNP水平與冠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及BNP水平與出院3個月內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關系。 結果 入院時B組BNP水平明顯高于A組[(417.69±86.74)ng/L比(167.23±66.83)n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前A、B兩組患者BNP水平[(167.23±66.83)ng/L、(417.69±86.74)ng/L]均高于治療后[(85.29±23.62)ng/L、(184.12±48.96)ng/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冠狀動脈3支與2支病變組BNP水平[(475.97±86.44)、(335.33±88.66)ng/L]明顯高于1支病變組[(142.08±54.09)ng/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 0.05);隨著BNP水平的升高,3個月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有升高趨勢(P < 0.05)。 結論 BNP水平與心肌缺血程度密切相關,故測定外周血BNP水平對于判斷冠狀動脈嚴重程度及預測心血管不良事件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BNP;藥物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3(b)-0147-04

Analysis of BNP level of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acute coronary syndrome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lesions

ZHANG Jing WANG Yanfei JIA Xinwei

Department of First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Baoding 07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gate the change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level of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coronary syndromes (NSTE-ACS) before and after medication, their correlation with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lesions, and the evaluate value of early prognostic. Methods A total of 98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s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and NSTE-ACS without heart failure in First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Department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group A) with 48 cases and NSTE-ACS group (group B) with 50 cases. The BNP level of two groups on admission and after 48 hours of medication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NP level on admission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lesions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BNP level of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417.69±86.74) ng/L vs (167.23±66.83) ng/L],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BNP level of group A and B before medication [(167.23±66.83) ng/L, (417.69±86.74) ng/L]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after medication [(85.29±23.62) ng/L, (184.12±48.96) ng/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The level of BNP in 2 and 3 vessels lesion group [(475.97±86.44), (335.33±88.66) ng/L]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1 vessel lesion group [(142.08±54.09) ng/L],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5).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BNP levels,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 showed upward tendency (P < 0.05). Conclusion The ischemia degree of cardiac muscle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BNP level, the concentration of BNP in Peripheral bloo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ssessing the degree of coronary lesions and calculating cardiovascular event.

[Key words] Non-ST-elevation coronary syndromes;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Medication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目前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之一,發病率與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趨勢,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其嚴重的類型,因其可能發展成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及心臟性猝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而日益受到重視。B型尿鈉肽(BNP)為近年來發現的一種主要由心室分泌的多肽類激素[1],它在室壁張力增加時合成及分泌,普遍用于心力衰竭的診斷和預后的評價。最近國內外研究表明心肌缺血本身可能使BNP釋放增加,可用于ACS早期診斷及危險分層[2],本研究旨在通過測定不穩定型心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ACS)患者外周血BNP的水平,分析BNP水平與冠脈缺血及缺血程度的關系,及評判其判斷心功能正常的NSTE-ACS患者預后的價值,從而為NSTE-ACS患者病情的客觀評價及臨床決策的實施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2012年6月~2013年6月河北大學附屬醫院心內1科不穩定性型心絞痛及NSTE-ACS且心功能正常的患者98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0例,女38例;平均年齡(58.0±6.5)歲。將其分為A組(不穩定型心絞痛組)48例,B組(NSTE-ACS組)50例。排除標準:①年齡大于75歲;②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分級≥Ⅱ級;③左室射學分數< 50%;④繼發性心絞痛、心肌病、風濕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律失常、肝腎功能不全;⑤近期(至少1個月內)有急、慢性炎癥與損傷;⑥腫瘤及免疫抑制劑治療者。

1.2 方法

1.2.1 資料統計 詳細記錄每位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及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壓、吸煙和腦血管病病史等。統計住院期間及電話隨訪出院3個月時患者心絞痛癥狀、再發心肌梗死、新出現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再住院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

1.2.2 標本采集 ①入院時采集肘靜脈血,急查BNP及生化等常規項目;②空腹8 h后檢測肝功能、血脂等;③入院12 h內行胸部X線片、心臟超聲檢查,④經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抗凝、阿司匹林、硫酸氫氯吡格雷片雙聯口服抗血小板聚集、硝酸酯類擴冠、他汀類穩定斑塊、β受體阻滯劑、ACEI等藥物治療48 h后靜脈血復查BNP,BNP的測定使用美國Triage BNP熒光免疫分析儀進行檢查,具體操作步驟嚴格按說明書進行。

1.2.3 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判定 采用Judkids法進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由兩名以上有經驗的介入醫師判斷。診斷標準為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狀動脈中至少有1支血管內徑狹窄≥ 50%,按照病變累及支數,分為1、2支及3支病變(注:左主干狹窄≥ 50%計為2支)。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根據樣本量情況選擇Fisher精確統計量,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A B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冠心病危險因素、射血分數(LVEF)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型尿鈉肽水平比較

入院時B組BNP水平明顯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BNP水平明顯低于入院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型尿鈉肽水平比較(ng/L,x±s)

2.3 不同冠脈病變支數血漿水平比較

3、2支病變組BNP水平與1支病變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且隨著病變支數的增多,BNP水平逐漸升高。見表3。

2.4 不同血漿BNP水平患者3個月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

按照入院時患者不同BNP濃度分為≤ 160、>160~300、>300~430、> 430 ng/L四組,結果顯示,隨著BNP水平增高,心血管發生率有增高趨勢,BNP濃度≥431 ng/L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顯著高于其他三組,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 = 4.78,P < 0.05)。見表4。

表4 不同B型尿鈉肽水平組患者3個月內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

注:與>431 ng/L組比較,*P < 0.05

3 討論

BNP是一種含有32個氨基酸的多肽,在正常心肌中很少表達,主要由心肌細胞在心室壁張力增加時合成及分泌,臨床主要用于判斷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程度和預后,并為治療效果做出一定的評估。Goetze等[3]研究表明,急性心肌缺血能夠顯著刺激BNP的大量產生和釋放;另有國外文獻報道,冠狀動脈性心臟病患者由于冠狀動脈不同程度狹窄堵塞,導致心肌分泌BNP增多[4]。最近研究顯示,BNP對NSTE-ACS近期與遠期預后具有獨立的預測價值[5-8]。BNP可以作為一個有效的、獨立的急性心肌梗死標志物[9]。這些證據均提示單純心肌缺血即可引起BNP合成增加,測定BNP水平有助于判斷冠脈病變嚴重程度。本研究中NSTE-ACS組BNP水平高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組,分析原因可能為NSTE-ACS組所造成心肌缺血較不穩定型心絞痛組嚴重,急性的心肌缺血可能通過增加心室壁肌肉張力來導致BNP合成及分泌增加。經藥物治療48 h后,患者心肌缺血得到改善,血漿BNP水平較入院時明顯下降。

本研究還觀察到不同冠狀動脈病變支數患者BNP水平存在明顯差異。隨著病變支數的增加,血漿BNP水平呈現上升趨勢,3支與2支病變組BNP水平明顯高于1支病變組。心肌缺血可以刺激整個心臟激素系統[10],一過性缺血可能使BNP與心肌缺血成比例的合成和釋放,因此BNP可以作為評價心肌缺血范圍或冠脈病變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11]。

近年來,另有研究顯示,BNP的動態變化可作為ACS患者的危險分層,為ACS患者提供較高的預后價值[12]。本實驗顯示,BNP ≥ 431 ng/L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明顯高于< 431 ng/L的其他三組患者,提示BNP水平越高,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越高,BNP水平可以預測近期不良預后。BNP提供預后價值的可能機制是心肌缺血越嚴重,面積越大,BNP水平越高;另外,持續偏高的BNP水平提示心肌缺血存在。

綜上所述,BNP水平與心肌缺血程度有關,測定外周血BNP水平對于判斷冠狀動脈嚴重程度有重要價值,且可作為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預測因子。

[參考文獻]

[1] Iwanaga Y,Nishi I,Furuichi S,et 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strongly reflects diastolic wall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mparison between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eart failure [J]. J Am Coll Cardiol,2006,47(4):742-748.

[2] 劉北袁,付強,嚴全能,等.聯合檢測生化標志物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早期危險分層中的意義[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0,30(5):1015-1019.

[3] Goetze JP,Gore A,Moller CH,et al. Acute myocardial hypoxia increaseer BNP gene expression [J]. FA SEB J,2004, 189(15):1928-1930.

[4] Krishnaswamy P,Lubien E,Clopton P,et al. Utitlity of B-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in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or diastolic dysfuntion [J]. Am J Med,2001,111(4):274.

[5] Morrow DA,Lemons JA,Blazing MA,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seri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testing during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J]. JAMA,2005,294(22):2866-2871.

[6] Palazzuoli A,Deckers J,Calabro A,et 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other risk markers for outcom assessment in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coronary syndromes and preserved systolic function [J].Am J Cardiol,2006,98(10):1322-1328.

[7] Sinclair H,Paterson M,Warks S,et al. Predicting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evaluation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risk score [J]. Scott Med J,2007,52(3):8-13.

[8] Lemos JA,Morrow DA,Bentley JH,et al.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J]. N Engl J Med,2001,345(14):1014-1021.

[9] Niizuma S,Iwanaga Y,Yahata T,et al. Plasma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reflect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chronic haemodialysis patients [J]. NDP,2009,24(2):597-603.

[10] Hopkins WE,Chen Z,Fukagawa NK,et al. Increased atrial and brain natriureticpep-tide in adults with cyanotic congenial heart disease [J]. Circulation,2004,109(23):2866-2872.

[11] Aylin Y,Sadik A,Cagatay E,et al. Effects of lesion complexity on baseline and postprocedur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level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J]. Tex Heart Inst J,2007,34(3):282-289.

篇7

關鍵詞:桌面上下文;MVC架構;中科院分詞算法;實時監督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3)17-0054-03

一、引言

本文旨在通過基于學生個人桌面上下文行為日志的獲取,構建一個個性化的學生使用電腦時間管理的指導服務系統。向這類學生提供一個有效的個人學習指導系統,協助其改正不良習慣,使大學生能夠更合理地安排學習和生活。

基于桌面上下文的學生使用電腦時間管理指導服務系統(Time Management System 簡稱: TMS)是以學生個性化數據統計為前提的,集學生使用電腦時間的定制、管理、監督、統計為一體的服務系統。該系統底層以文件的方式存儲用戶的桌面上下文信息、存儲用戶的個性化學習計劃,以實現公共數據的存儲。上層以Java Swing 技術實現系統的界面,展現數據結果,以實現友好、方便、快捷的交互體驗。該系統實現各種數據模型的統計分析,以各種不同的統計圖形展示學生的計劃完成情況,同時該系統實現三種不同的監督體制,包括基本監督提醒、郵件統計表反饋、短信實時反饋。另外該系統通過對學生桌面上下文數據的分詞分析,實時向學生展示自己的關注話題排行。

該系統對有志于改正不良使用電腦習慣的學生有重要價值。同時也具備較高的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該系統完成后具有以下特性:

(1)方便學生定制個性化的學習計劃,改善自己使用電腦的不良習慣。

(2)通過對學習計劃的統計分析,學生能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學習計劃完成情況,進行合理的調整。

(3)多功能的監督系統,方便學生設定的監護人對其學習計劃完成情況的監督。

(4)通過桌面上下文數據的統計分析實時獲取自己關注的話題排行。

(5)該系統也適用于其他各類有志于改善自己使用電腦習慣的用戶。

二、系統架構

1.桌面上下文用戶數據的獲取和存儲

桌面上下文用戶數據的獲取和存儲是實現該系統的數據基礎。桌面上下文數據主要包括用戶打開各類文檔的標題信息、瀏覽各類網頁的標題欄信息、打開的各類應用程序信息。隨著用戶使用電腦時間的不斷增加,這些信息量會不斷增大,采用合理的內外存存儲方式是該系統必須考慮的問題。該系統采用中科院分詞算法來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哈希表的方式管理內存中的數據,實現了高效的數據讀取模式。對于系統使用應用程序的時間記錄,該系統采用多線程的方式,開辟一個線程,每隔一定的時間粒度,輪詢系統當前開啟的應用程序,將對應的使用信息記錄到文件中。這樣當計算一個應用程序的使用時間時,只需要獲取對應日志文件的行數,然后乘以粒度就能得到結果。

2.業務需求分析和系統架構設計

用戶個性化的學習計劃的統計分析是通過基于對用戶桌面上下文數據的記錄結果分析得到的。對用戶制訂的學習計劃及進程在后臺進行監督記錄,最后按照不同的統計模型進行統計分析,形成不同的統計圖表(統計表、柱狀圖、折線圖、餅狀圖)展現給用戶。另外,系統按照用戶設定的監督規則,會對該學習計劃進行多功能的監督反饋。監督功能包括基本監督、Java Mail郵件報表反饋[1]、短信實時控制。基本監督包括阻止和提醒模式。阻止模式包括關閉應用程序和彈窗提醒模式。提醒模式包括開啟應用程序和彈窗提醒模式。郵件報表反饋和短信實時控制會及時向用戶設定的監護人發送學習計劃的完成情況和電腦的使用情況。用戶的關注度排行榜,是利用中科院分詞算法對用戶桌面上下文的數據進行合理的統計學分析而得到的實時信息,方便用戶及時了解自己近期的關注動向。

系統的架構遵循軟件開發流行的MVC模式,分為表示層、業務層和數據持久層。該系統中表示層采用 Java Swing組建并設計實現。數據持久層采用Java序列化的機制,將對象完整地存儲到文件當中。[2]同時該系統也是一個多任務的系統,用不同的線程來同時進行不同的任務。系統的整體設計如圖1 所示。

3.基于MVC的 TMS 多任務協同工作系統的研發

TMS 系統在總體架構上采用 MVC模式。這種模式以最少的耦合協同工作,分工明確。首先由Java 的事件監聽機制接受用戶的請求并調用某個模型來處理請求,再將處理的結果交給某個Java Swing 組件,呈現給用戶。系統采用多線程的設計機制,分別采用不同的線程來進行學習計劃完成情況的統計工作、普通監督工作、郵件短信反饋工作。多線程的設計模式使系統能夠協同完成多項任務。

三、關鍵技術

1.學習計劃模型的設計和存儲

學習計劃是指用戶對一系列添加到TMS 系統中需要被監督管理的應用程序詳細使用情況的一個集合。在本系統中學習計劃的最小操作單元是應用程序(Application),對一個應用程序的監督控制信息被稱為記錄(Record),若干個記錄的集合就是一個學習計劃(Schedule)。在本系統中分別用三個不同的類來表示上面三個實體。應用程序(Application)包括應用程序名字(name)、別名(nickname)、路徑(path)、類別(type)。記錄(Record)包括一個應用程序(Application)、開始時間(begintime)、結束時間(endtime)、服務模式(servicemode)、控制時長(controllength)。學習計劃(Schedule)包括一個記錄集合(record list)、開始時間(begintime)、結束時間(endtime)、計劃名(Schedule name)。學習計劃存儲模型如圖2 所示。

2.桌面上下文數據的獲取和存儲

桌面上下文數據是用戶每日使用電腦產生的基礎數據。本系統中的子系統ProcessTime(簡稱PT)用來記錄用戶的桌面上下文數據。PT 系統采用Win 32 API獲取系統窗口程序的標題、應用程序使用情況等數據并最終存儲到文件中。

3.多功能監督系統的實現

TMS 系統中的監督功能是集合了普通監督、郵件報表反饋、短信通知的體系。系統根據用戶配置文件中配置的相關信息采用制定的統計模型,計算通知的臨界條件,當臨界條件被觸發的時候,調用通知模塊來完成監督功能。短信監督集合了已經開發完成的SMSService(短信發送平臺) 系統。只需要在程序中將需要發送的短信內容插入SMSService系統對應的數據表中,該系統就能夠將短消息發給用戶設定的監督人。

4.功能需求分析與設計

Time Management System (TMS)分為TMS子系統、Process Time (PT)子系統、Rank List(RL)子系統。總體系統功能結構如圖3所示。

(1)TMS子系統,包括系統參數配置模塊、系統監督程序管理模塊、學習計劃模塊、監督系統模塊。

系統參數配置模塊,對系統后續功能需要使用的基本信息進行配置,指用以驗證的用戶郵箱、監督人郵箱、監督人電話、監督類型、阻止方式、提醒方式、監督百分比等基本參數的配置工作。配置完成后存儲到 config.data 文件中。

系統監督程序管理模塊,添加需要監督的程序到系統中,并可以對該程序實施刪除。應用程序一旦被添加到系統中,系統就會記錄該應用程序當天的使用情況。

學習計劃模塊,包括學習計劃管理和學習計劃統計分析功能。學習計劃管理包括添加、刪除、查看學習計劃功能。學習計劃統計分析功能指對學習計劃按照系統設計的模型,顯示對應的統計圖、柱狀圖、餅狀圖、折線圖。

監督子系統,會根據系統配置信息中提供的監督百分比,判斷系統正在執行的學習計劃中子項的當天完成度和監督百分比的大小,并根據監督種類的設置,實時向用戶以及監督人反饋信息。普通監督會根據用戶設定的監督時間間隔來按照監督類型提醒用戶。郵件報表反饋和短信實時反饋會按照默認一天一次的頻率向監督人發送對應的數據。

(2)PT子系統,包括桌面上下文數據獲取模塊和應用程序使用記錄獲取模塊。

桌面上下文數據獲取模塊,系統通過調用win 32 API 獲取用戶使用電腦時打開的各類窗口程序的標題、瀏覽器的標簽欄、應用程序名等數據,并按照設計的格式存儲到對應的文件系統中。

應用程序使用記錄獲取模塊,主要記錄用戶使用各個應用程序的時間,為對學習計劃完成度做統計分析提供數據。

(3)RL子系統,是用來查看用戶關注度排行榜的模塊。該模塊通過中科院分詞算法,對PT 子系統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出百分比,最終以組件的方式呈現,供用戶查看。

5.基于MVC 模式的多任務系統的實現

現代軟件設計中通用的MVC模式,是軟件設計的主流模式。本系統是基于Java Swing 技術進行桌面系統開發的,由通用的窗口(JFrame)或對話框(JDialog)作為View 層展示數據,利用實體操作類作為業務層,如 ScheduleManagement.java,并以實體POJO類作為數據模型,如Application.java、Record.java、Schedule.java等。圖4以制訂學習計劃為例,展示系統一個模塊的MVC實現。

四、小結

本文設計中基于桌面上下文的大學生使用電腦時間管理服務系統是學生更好地利用電腦生活、學習的輔助工具。該系統底層以文件系統的方式存儲數據,實現了對數據的讀寫比采用數據庫更快速的效果。上層以Java Swing組件展示內容,讓用戶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該系統從學習計劃定制,到統計分析,到監督反饋一體化的機制,相信能夠很好地對學生使用電腦的行為進行引導。

參考文獻:

篇8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傳統的教學形式已經不能滿足具體的教學,這主要是由于在具體的教學中,成人的學習時間和對相關知識內容的接受是不固定的,也是分散的,因此借助常見的CAI技術可以很好地幫助成人快速有效地學習相應的知識。

 

一、計算機知識應用在成人教學中的背景

 

1.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的學習途徑趨于多樣化

 

計算機技術在成人教學中的運用對于一些國家來說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因此對于我國的成人教育來說,計算機知識的應用也必將是大勢所趨,不論是對學習目標的安排還是對學習進程的設置,都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計算機知識運用主要是為了科學規范成人教學中的學習,并且給出一定的練習題目以及對應的模擬場景,最后提供成人和教師之間的交流學習平臺,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這樣的教學手法也受到教學工作者的重視并且在成人教學中逐步推廣。

 

2.成人學習時間的分散導致其學習時間有限

 

一般成人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工作中度過的,因此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與還在學校的學生相比,在學習平臺和時間上就處于劣勢,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工作者剛好可以借助計算機技術對相應的學習內容進行包括學習計劃、組織程序、習題練習、學習互動、效果評估等方面通過計算編程和相應的軟件技術進行設計,以達到幫助成人快速有效學習某一部分知識的目的,所以對于成人而言,自身學習時間的有限就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軟件技術和相應的計算機技術得到緩解,比如開發者可以設置一款APP將具體的學習內容開發成固定的模塊然后上傳一些固定的知識內容和練習題目,這樣學習對象就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學習知識,比如說英語學習就是一種具體的運用方向,因此,計算機知識的運用在成人的學習中必然占據重要地位。

 

因此在成人教學中,教學工作者的教學形式就可以多樣化,并且貼近其工作生活。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計算機知識的運用也會逐漸受到學習主體的重視,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將學習的平臺和方式拓展延伸,并且產生了較好的效果。

 

二、計算機知識在成人教學中的應用和表現方式

 

1.對相對應的學習內容進行細致劃分

 

從前期對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具體方法、學習方向、測試評估、心得總結等幾個方面進行歸納總結形成具體的平臺,然后進行遠程教學安排和學習,也就是利用CAI將這些內容結合起來作為基本的教學模式運用到具體的教學中,這樣的設計可以通過會員的形式并且提供對應的賬號、密碼,學習者可以通過自己的賬戶進入到對應的平臺去學習,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培訓行業就將這一模式很好地運用起來,即學員可以通過自己的賬號進入到網絡教學平臺,然后通過視頻和文檔的形式去自主學習,在頁面中還可以與教師在線溝通交流學習心得,這種教學模式在培訓行業十分常見,因此計算機知識運用的同時也是具體教學工具或平臺的拓展延伸,成人的學習目標和基本的需求沒有改變,只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習的工具和手段發生了改變,并且借助計算機知識將學習的各個版塊進行準確細分,并且進行開發以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學習習慣。

 

2.教學全程運用相應的計算機技術

 

(1)展現形式多樣化

 

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者一般會通過前期的教學準備將一些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通過網頁、視頻、APP等多個形式展現出來,而學員則可以通過移動電子設備去接收學習,并且可在在線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收獲,這就是一般計算機知識在成人教學中的基本應用形式,顯然這些模式的教學都將移動互聯網技術作為教學載體并且通過相應的軟件技術將具體的教學計劃和基本的教學內容展示出來,而成人作為學習者通過對應的教學信息接收者去吸收知識,并且及時與教師進行學習互動,提高學習效果。

 

而在網絡平臺上成人學習者可以利用這樣的平臺進行交流學習,不論是簡單的學習心得分享還是向教師請教一些問題都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得到體現。

 

(2)教學中注重學員與老師的互動

 

這種教學形式的典型特征主要集中在即時性、信息傳播范圍廣、教學載體多樣化等幾個方面。而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碎片化和傳播渠道多樣化的背景下,成人教學網絡化也難免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對應學員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有基本的了解,因為這種計算機輔助教學形式本身就缺乏教師的監管,因此成人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對自身的學習機會和學習方向以及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特別是在學習中對需要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內容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這樣計算機輔助教學才會更加具有效果。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教學環節主要集中在師生之間的互動上,因為無論教學形式如何發生改變,教學的目標和學員的需求是基本不變的,而計算機知識在成人教學中的運用只是教學媒介發生了改變。

 

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依舊需要注重與學員之間的高效率互動交流以保障相應的教學更加有效。而師生之間的互動則可以將信息傳播碎片化和學習載體多樣化所產生的交流不對稱很好地彌補起來,這樣在成人的教學中就能夠及時發現一些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效果。

 

總體來看,在成人教學中,對計算機知識的運用主要是為了保證成人在學習時間以及學習效果上不受客觀條件的影響,而對應互聯網技術在具體教學中的應用也是為了幫助成人可以通過現代化的工具獲取有效的教學信息,無論是APP還是HTML等技術都是為了給學員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所以對于成人而言自身在具體的學習中還必須延續傳統的學習方法對所要學習的知識,進行包括學習計劃、學習方法、習題練習、效果測試、學習評估等多個方面的規劃,而計算機知識的運用只是將這些方面進行綜合并且換了一個平臺去展示,并且盡可能去節省學習時間。

篇9

【關鍵詞】美國教育;課程設置

美國教育注重因人施教,推崇個性化教學,美國的教育法規定每個孩子有接受“免費且滿足其個體需求教育”的權利,從小學階段時就開始實施不同的教育教學計劃來滿足各層次、各類型、各性格特征、學習風格學生的學習要求,到了高中階段在課程的設置上就更體現其靈活多樣的特點了。

美國中學的課程設置

美國中學各學科均無材,教材由學校和任課老師選定。課堂講授大都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方式多為討論,教師、學生相互提問,共同探討。課外作業及考試內容,除了試題外,還要求學生撰寫論文。這種教學模式提倡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個人見解。

美國高中課程設置充分體現了個性化素質教育的特點,讓優生“吃好”,中下等生“吃飽”,到高中畢業時,即將升入大學的學生已對大學課程有所體驗,有所收獲,而加入到就業隊伍里的畢業生也通過對眾多選修課的實踐,了解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愛好,興趣所在,選修課為他們提供了基本的技能培訓和基礎的專業知識,對學生無論是完全就業還是邊去社區大學學習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學校開設的各種課程根據難易程度,分為基礎、一般、榮譽、高級等若干等級,供不同年級和程度的學生選擇。其中一些榮譽或者高級課程與大學課程銜接,其學分可以被大學認可。每所學校開設的自選課多達幾十種,有藝術類、體育類、文化類、勞作類等,具體包括電腦、駕駛、機器操作、建筑設計、無線電修理、計算機程序設計等課程。這些課程不同于職業學校,只講有關知識和學習一般技能。

選修課程:主要科目:視覺藝術繪畫、雕課、攝影等行為藝術合唱、戲劇、舞蹈、電影、樂隊、管弦樂等職業課程木工、金屬加工、汽車修理等計算機/商科課文字處理、編程、網頁設計等體育美式足球、棒球、籃球、田徑、游泳、/出版校報、年歷、電視制作等家庭/消費者科學、營養學、幼兒發展等。

美國中學的學分評價系統

美國中學以“學分值”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除考試成績外,平時成績、作業情況和出勤率占很大比例。學分值是對課程難度和修課成績的綜合評定。除此之外,美國學校十分注重學生的實際能力,包括領導能力、組織能力、社交能力、獨創能力、個人特長和發展潛力。

美國高中采取學分制,學校要求學生在高中期間完成規定學分,隨年級升高,每學期學分數(即選課數)增加。一般每學期至少選6至7門課,完成上一年級學分,方可進入下一年級。如學生提前修滿學分,可提前畢業,申請進入大學或在校選修大學課程。

美國中學的畢業計劃設置

美國幾乎所有高中都設有至少三種畢業計劃。美國的高中是四年制,從九年級到十二年級,每年4,5月份各高中的學生輔導員就會將高中畢業計劃資料及厚厚的課程目錄送到八年級學生手中,召開家長會,詳細解釋高中各學習計劃,指導家長和學生做好高中四年的學習計劃,填選九年級課程。

以印地安那州的學校為例,分別設有”Honour Diploma”,”Average Diploma ”和”Technical Diploma”。絕大多數準備在高中畢業上大學的學生會選擇難度最大的”Honour Diploma”。這三個畢業計劃除了英語和數學都要求修滿四個學年外在課程設置學分要求上有很大區別。

就以外語為例,”Honour Diploma”的學生一門外語至少三年或多或兩門外語每門至少修補兩年,”Normal Diploma”的學生只要修兩年外語,而對”Technical Diploma”的學生外語不做要求,對”Honour Diploma”和”Normal Diploma”學生必須完成的音樂藝術類學分,對”Technical Diploma”的學生也不做要求。

篇10

教學內容創新性不足,理論與實踐相脫節機械專業的課程包括機械制造、機械繪圖、機械設計、電工與電子、模具制造、數控車床、PLC編程等,這些課程都需要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如果單純采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只能盲目地學習書本中的理論,而不能融入先進的案例,就會使學生的創新與實踐應用能力逐步下降。而目前很多機械專業教師依然采用這種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未能夠結合項目教學法、實踐教學方法、實驗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式,通過增加教學內容的創新性來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出現嚴重的理論教學與學生實踐操作間的脫節情況,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教學效果不理想。教學方法落后,缺乏實踐性目前很多高校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單純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盲目追求理論分數高低,最終不能用其所學理論去指導實踐的情況,更無從談及實踐中的創新能力培養。因此,作為一項以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為主的課程,應當加大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環節比重,改變傳統以課堂理論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發展創新教育,為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提供有力條件。“工學結合”教學策略與模式有待進一步完善目前,部分高校依然墨守成規,忽視教學改革在校園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未能夠與企業及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對機械專業“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與實習實訓的重視程度較低,讓學生不能夠在實踐實習中進一步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從而激發起創新靈感。

2機械專業創新教育相關意見

培養適合當今企業及社會需要的機械專業應用型、創新型人才,一方面要求高校教育能夠充分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教育能夠與人才實際需求緊密結合,培養一批具有扎實基礎知識與較強實踐創新能力的機械專業人才。針對于此,筆者對機械專業教育創新提出幾點意見。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機械專業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實踐是其人才培養過程的關鍵環節,要求高校教育能夠加強學生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應用的結合。所以,在機械專業教育創新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根據社會需要制訂學習計劃,優化課程設計、課外實踐與實習活動安排,彰顯出機械專業本身的特色,真正做到機械專業理論知識與動手實踐的結合,從而在二者的結合過程中向學生滲透創新思想,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引入教學當中已經是未來教育不可逆轉的重要趨勢。因此,在高校機械設備有限的條件下,可以適當將計算機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滲透到教學當中,改變傳統教學中受時間與地域限制的弊端,并以此來彌補實踐資源不足對教學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是可以在機械專業教學中增加計算機技術,通過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形成數控機床編程仿真系統,通過計算機模擬數控機床的控制、操作、編程、加工與故障的檢測等,為學生提供一種親臨現場的感受,增強學生實踐操作的直觀感受力。二是采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方式,進行CAI工程制造教學,將教學過程化繁為簡,通過圖形、影視的方式來表現微觀組織、結構變化等,同時還有效增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樂趣,為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學習興趣等帶來有益幫助。三是可以在機械教育專業教學中加入光盤教學。為加深學生對機械設備的直觀形象認識,可以購買關于現代化制造企業先進的加工設備的使用過程和設備管理的光盤,讓學生真實了解設備的應用與維護,對設備本身形成強烈的直觀感受,從而為其在未來的實踐操作奠定扎實基礎。發展合作教育教學機械專業作為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其人才培養目標應當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緊密相關,并要求高校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能夠結合企業的實際需求,以市場為主導,以增加就業率為導向,從而為推動社會發展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合作教育即目前提倡的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學校與企業合作,共同建設實驗室和實習基地。企業的老技術職工為學生進行技術指導,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學校為企業注入技術資源,幫助企業解決技術人員的培訓問題,最終實現企業與學校的雙贏。

3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