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復習知識點范文
時間:2023-08-28 17:0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歷史復習知識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密度(ρ):
1、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公式: ρ= m / V變形
m為物體質量,主單位kg ,常用單位:t g mg ;
v為物體體積,主單位cm3 m3
3、單位:國際單位制單位: kg/m3 常用單位g/cm3 單位換算關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為1.0×103kg/m3,讀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義是:1立方米的水的質量為1.0×103千克。
二、速度(v):
1、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計算公式:υ= S / t變形 S= υ t;t = S/υ
S為物體所走的路程,常用單位為km m;t為物體所用的時間,常用單位為s h
3、單位:國際單位制: m/s 常用單位 km/h 換算:1m/s=3.6km/h 。
三、重力(G):
1、定義:地面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2、計算公式:G=mg
m為物理的質量;g為重力系數, g=9.8N/kg,粗略計算的時候g=10N/kg
3、單位:牛頓簡稱牛,用N 表示
4、 合力 F = F1 - F2 F = F1 + F2 F1、F2在同一直線線上且方向相反
F1、F2在同一直線線上且方向相同
四、杠桿原理
1、定義:杠桿的平衡條件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公式:F1L1=F2L2也可寫成:F1 / F2=L2 / L1
其中F1為使杠桿轉動的力,即動力;l1為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即動力臂;
F2為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即阻力;l2為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即阻力臂
3、滑輪組 F = G / n
F =(G動 + G物)/ n
S = nh (υF = nυG) 理想滑輪組忽略輪軸間的摩擦
n:作用在動滑輪上繩子股數
4、 斜面公式 F L = G h 適用于光滑斜面
五、壓強(P):1、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物理意義: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計算公式:P=F/S
F為壓力,常用單位牛頓(N);S為受力面積,常用單位米2(m2)
3、單位是:帕斯卡(Pa)
六、液體壓強(P):1、計算公式:p =ρgh
其中ρ為液體密度,常用單位kg/m3 g/cm3 ;g為重力系數,g=9.8N/kg;h為深度,常用單位m cm
2、單位是:帕斯卡(Pa)
七、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1、內容: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2、公式計算: F浮= G排=ρ液V排g
G排 為排開液體受到的重力,常用單位為牛(N);
ρ液為物體浸潤的液體密度,常用單位kg/m3 g/cm3 ;
V排為排開液體的體積,常用單位cm3 m3 ;g為重力系數,g=9.8N/kg
3、單位:牛(N)
①F浮 = F上 - F下
馬老師
日期:2012-01-04 08:16:44
②F浮 = G – F
③漂浮、懸浮:F浮 = G
④F浮 = G排 =ρ液g V排
⑤據浮沉條件判浮力大小 計算浮力的步驟:
(1)判斷物體是否受浮力
(2)根據物體浮沉條件判斷物體處于什么狀態
(3)找出合適的公式計算浮力
物體浮沉條件(前提:物體浸沒在液體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①F浮>G(ρ液>ρ物)上浮至漂浮
②F浮 =G(ρ液 =ρ物)懸浮
③F浮 < G(ρ液 < ρ物)下沉
八、功(W):1、定義:功等于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2、計算公式:W=FS其中F為物體受到的力,常用單位為為牛(N);
S為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常用單位為m
3、單位:焦耳,1J=1N•m九、機械效率(η):1、定義: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
2、計算公式:η= W有用/ W總
3、有用功 W有用= G h(豎直提升)= F S(水平移動)= W總– W額=ηW總4、 額外功 W額= W總– W有= G動h(忽略輪軸間摩擦)= f L(斜面)
5、 總功 W總= W有用+ W額= F S = W有用/ η6、 機械效率 η= W有用/ W總=G /(n F)
= G物/(G物+ G動)適用于動滑輪、滑輪組
W有用為對人們有用的功,即有用功;
W總為有用功加額外功或動力所做的功,即總功。單位都為焦耳(J)
3、單位:通常用百分數表示(%)
十、功率(P):
1、定義: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
物理意義: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P=W/t
W為所做的功,單位焦耳(J);t為做功的時間,單位s h
3、單位:主單位W;常用單位kW 換算:1kW=103W 1mW=106 W
基本方法:有意識才會給力!
一、物理定律、原理:
1、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 2、阿基米德原理
3、能量守恒定律
二、物理規律:1、兩力平衡的條件和運用
2、力和運動的關系
3、液體壓強特點
4、物體浮沉條件
5、杠桿平衡條件
6、分子動理論
7、做功與內能改變的規律
三、應記住的常量:1、水的比熱:C水=4.2×103J/(kg.℃)
2、速度:1m/s=3.6km/h
聲音在空氣的傳播速度:V=340m/s V固>V液>V氣 光在真空、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3、密度:ρ水=ρ人=103kg/m3 ρ水>ρ冰ρ銅>ρ鐵>ρ鋁
1g/cm3=103kg/m3 1L=1dm3 1mL=1cm3
g=9.8N/kg
4、一個標準大氣壓:P0=1.01×105Pa=76cm汞柱≈10m水柱四、物理中的不變量:
1、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跟物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2、比熱: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跟物質的吸收的熱量、質量、溫度改變無關。
3、熱值:是燃料的一種特性,跟燃料的燃燒情況、質量、放出熱量的多少無關。
4、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速度不變,跟路程的多少,時間長短無關。
五、生活中的物理模型:1、連通器:如水壺、水位計、船閘等。
2、杠桿:如撬棒、天平、桿秤、獨輪車、鍘刀等。
3、輪軸:如板手、螺絲刀、自行車的車把、門鎖等。 七、研究物理的科學方法:
1、控制變量法:該方法是研究某一物理量(或某一物理性質)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控制其他各項因素都不變,只改變某一因素,從而得到這一因素是怎樣影響這一物理量的。這是物理學中最重要,使用最普遍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初中階段的教學內容用這種方法的有:
(1)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
(2)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影響滑動摩擦力打小的因素;
(4)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5)研究液體壓強的特點;
(6)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因素;
(7)影響動能 勢能大小的因素;
(8)物體吸收放熱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
(9)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
(10)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
(11)電功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2)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 (13)通電螺線管的極性與哪些因素有關;
(14)電磁鐵的磁性強弱與哪些因素有關;
(15)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
(16)通電導體的磁場中受力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2、類比法:把某些抽象,不好理解的感念類比為形象容易理解的概念,如:把電流類比為水流,電壓類為水壓;聲波類比為水波;
3、轉換法:某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不好直接研究,就通過其表現出來的現象來間接研究它叫轉換法,如:研究電流的大小轉換為研究它所表現出來的熱效應的大小;研究分子的運動轉換為研究擴散現象;眼看不見的磁場轉換為它所產生的力的作用來認識它。
4、等效法:某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不好直接研究,就通過其表現出來的現象來間接研究它叫轉換法,如:研究電流的大小轉換為研究它所表現出來的熱效應的大小;研究分子的運動轉換為研究擴散現象;眼看不見的磁場轉換為它所產生的力的作用來認識它。如用可以總電阻代替各個分電阻(根據對電流的阻礙效果相同)、用合力代替各個分力(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5、建模法:用實際不存在的形象描述客觀存在的物質叫假想模型法,如:用光線來描述光的穿傳播規律;用假想液片法來推導液體壓公式:用磁感線表示磁場的分布特點等。
6、比較法:如對串、并聯電路特點的比較、對電動機和發電機進行比較等。
7、理想實驗法:在實驗的基礎上盡心合理的猜想和假設進一步推理的科學方法,如:牛頓第一定律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猜想假設而推理出來的定律;人民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賀也是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經過推理而得出的結論。
如牛頓第一定律。
8、分類法:如物體可分為固、液、氣;觸電的形式可分為單線觸電和雙線觸電等。
9、圖像法:如晶體的熔化、凝固圖像;導體的電壓和電流圖像;運動物體的路程和時間圖像。
10、逆向思維法: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場之后,法拉第思考——既然能“電生磁”,那么,反過來能不能:“磁聲電”?這是一種逆向思維法。
篇2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初中歷史;中考復習策略
在初中歷史中考復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的歷史學習基本能力,根據學生現有的歷史學習能力確定初中歷史復習策略,讓復習真正建立在學生歷史學習能力提高的基礎上,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和其他學生形成積極互動,提高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以便能在中考中取得優異成績。
一、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根據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緊扣復習重點
1.緊扣學生已經具備的歷史學習能力確定復習策略
初中歷史的復習過程,是讓學生有效參與師生互動,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復習。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梳理歷史知識,掌握不同層次的歷史知識的運用方法,學會運用歷史知識解答各種歷史問題。教師要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首先就需要在不同的復習進程中促進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的提高,讓每一次復習都能夠環環相扣,跟學生現有的歷史學習能力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師要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精選習題,拔高學生創新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如在復習《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西方世界》的時候,教師首先就要確定學生已經掌握的本章教學內容,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知識樹的形式將已經掌握的歷史知識展示出來。在知識樹的構建中,教師要讓學生整合每一部分學習內容的重點、難點,然后在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在研討學生已經掌握的歷史內容的基礎上,確定教學重點。
2.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能力的提升
初中歷史中考復習涉及面廣,時間緊迫,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能力并不容易。教師在確定復習策略的時候要將學生歷史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初中歷史的中考是開卷考試,越是開卷考試的科目學生學習能力的運用就需要的更多,教師要把握學生能力的提升策略,精選習題,抓好學生反饋,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如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的復習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成長,突出學生自主發展、自主創新,讓學生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進行復習,要注重學生的情感參與,讓學生首先確定自己已經具備的歷史知識,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和教學大綱要求的歷史學習能力相比較,確定自己的上升空間。教師要整合不同層次的歷史能力的不同,開展中考復習策略研討,讓學生都積極參與到研討過程中,思考自身復習策略。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在每一堂課的參與度,讓學生在明考點、夯基礎、突主干、成系統的復習專題教學模式中進行復習。
二、多媒體輔助歷史中考復習,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體系,提高歷史學習能力
1.多媒體輔助歷史中考復習的優勢
初中歷史知識點比較繁雜,如果僅憑教師一張嘴、一支粉筆很難讓學生系統了解教學內容。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參與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上,歷史教研組要抓好集體備課,搞好集體教研,凸顯團隊合作,由集體共同研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夯實歷史復習重點。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復習過程中,教研組要做好組內教研,加強復習專題研討,將歷史專題復習運用集體教研的形式對學習專題進行高水平、深研究,然后再將研究的結果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示出來。同時,教師要研究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能夠在歷史復習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世界近代史中的知識點,并學會運用已經具備的能力解決歷史問題。
2.通過多媒體課件更好地讓學生展示復習重難點
多媒體課件具備聲音、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可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積極參與。教師要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展示歷史復習的重點難點,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歷史知識體系的研討中來,讓學生討論在答題時的注意事項,在教學中出現的易混點、易錯點、遺漏點,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另外,教師在學生需要拷貝多媒體課件的時候,要積極鼓勵學生將多媒體課件拷貝到家中進行自主復習,更好地完成對歷史知識體系中重點難點的掌握。
三、重視教材,重視基礎,以教材為基礎,以時政為依托
1.重視教材,重視基礎
初中歷史中考復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復習經驗交流,研討命題經驗。教師要重視教材知識體系,重視基礎知識的整合,從知識點、考點思考復習重點,讓學生能夠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手中的復習資料做好復習,如何通過自己的綜合能力解答歷史問題。教師要摒棄學生認為開卷考試不用復習的觀點,要讓學生懂得歷史命題考查范圍廣、綜合性強,要將能力放在首位,通過對教材內容知識點的復習,針對學生的識圖、讀表、分析理解、歸納總結等能力的提升向學生出示復習重點。
2.以教材為基礎,以時政為依托
教師在進行中考復習的時候,要關注中考歷史命題的角度,解讀各屆中考歷史命題特點,在重視教材的基礎上,不斷以時政為依托,讓學生學會運用歷史角度去分析時政熱點。從命題看復習,可以讓學生遠離題海,回歸教材。教師要幫助學生以教材為本,選好復習指導用書,做好知識移栽。在課堂復習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識記課本的提綱和要領,對教師在課堂上補充的新知識點,要記錄在教材的醒目位置,便于考場上能夠隨時翻看到。在不同的復習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與教師共同整理歷史線索,在這個基礎上背誦基本知識點,然后運用簡單的歷史材料進行簡單的提問,引導學生思考,重點引起學生對重大事件、歷史概念的注意。當學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要精講多練,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運用歷史學習能力做各類歷史問題的練習。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教師要做好縱橫比較,讓學生在構建知識網絡的基礎上,以單元復習為主,采用構建知識樹的形式,以點帶面,側重歷史細節以及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的思考。
四、合作學習,在共同學習中思考歷史復習方法
1.合作學習中提升能力
初中歷史中考復習的過程中,嚴格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復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中考復習中,每一個學生都可能存在自身復習的薄弱環節,而團隊合作交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對知識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題型,形成良好的答題習慣,盡可能地減少失分現象。同時教師要嚴格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審題與答題習慣,盡可能減少失分的現象。在合作復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合作小組的指導,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加強應考的薄弱環節,學“活”歷史,“活”學歷史,加強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之間的聯系。如在復習“世界近代史”的時候,可以同時復習“中國近代史”,通過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之間的聯系,加強對世界歷史事件的認識,學會分析歷史問題。
2.加強材料題的訓練
在材料題的復習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已經掌握的方法分析歷史問題。要讓學生先分析問題,再閱讀材料,同時緊密結合教材所學內容,運用所學到的歷史知識進行知識遷移。在總結答案的時候要條理清晰、言簡意賅,能夠運用歷史知識分析熱點、焦點問題。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歷史中考復習,教師要以生為本,選擇適合學生的方法進行復習。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根據學生已經具備的能力進行知識遷移的訓練,提升學生利用歷史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以最佳的狀態完成歷史的中考。
參考文獻:
[1]葛春華.論素質教育下的初中歷史作業[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10).
篇3
一、借微課過渡,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目前初中歷史教材課改之后,每個單元就是按照章節形式出現的,但是時間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內容相當繁多,學生記憶知識點的過程中感覺凌亂,不容易掌握。每一課的重難點加在一起很多,讓學生都精準地掌握,有很大的難度。筆者創造性地使用微課,制作出相應的歷史知識點,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審視自己在那個環節存疑,然后筆者設計相應的“學習資源包”最終幫學生答疑解惑,實現對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講人教版八奶奶級歷史下冊《社會生活的變化——交通之變》一課時的重點是: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等方面出現的新鮮事物和對中國近代生活的影響,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難點是:如何在教學中加強學生對近代社會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培養學生對歷史發展的進程感,形成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在通過談話:假期你到過哪些地方去旅游?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里進行哪些娛樂活動?和同學朋友是怎么樣聯系的?師生交流導入新課后。筆者制作一個微課,并配套相應的信息資源包,直接切入法“快速瀏覽全文,課本從哪幾方面介紹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的?”在這個微視頻里,筆者依據子課題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回指導。組1觀看情景劇《穿越時空的旅行》針對近代交通通訊的出現,找出自己哪里沒有弄清楚;組2出示屏幕助學資料,結合課本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變遷,撰寫百字小論文。組3觀看情景劇,研究近代社會習俗變化,找出5個。通過圖示與資料的應用,讓吃不透這一內容的學生,得以再次充電,重難點通過微課得到較好的突破。
二、用微課傳授方法,教會學生以不變應萬變
在教育理念中一直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學生掌握住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學生才可以在歷史知識海洋中,以不變應萬變。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筆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僅傳輸知識,更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給學生方法試著自己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激勵學生通過歷史課的學習培養起唯物史觀,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要實現教學目標,光憑課堂上的講練是不夠的,這就需要借助微課的輔助作用。通過微課短小精悍的特征,給學生方法上的指導,并多次演練。如筆者制作了三個微課:“歷史選擇題型——原因類”“如何回答歷史問題——根本原因”“如何準確解答材料解析題”。在這三個微課中,我通過典型題,引導學生分析,給出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通過微課的輔助指導,學生對選擇題或材料分析題,大部分都掌握了昨天方法,告別以前的猜測、空白現象。
三、通過微課專題,實現復習聚沙成塔之效
初中歷史微課是一項短小而重要的教學資源。在歷史知識點復習中,利用微課來講解專題知識點,可以起到“聚沙成塔”之效。學生通過微課的引導下學習,對歷史知識實現舉一反三、連點成線、融會貫通。有利于提高中考歷史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初中歷史微課在階段復習、專題復習中,更能體現出其短時高效的特點,強化理解歸納所學,并可以實現學生不受時間和空間地反復觀看。如筆者在帶領學生進行九年級歷史下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復習時,創新使用了微課教學方法:1.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國在慕尼黑舉行會議,并簽訂了《慕尼黑協定》是綏靖政策達到頂峰的標志。希特勒得寸進尺,很快便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從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二戰的爆發與擴大。1939年9月1日,德軍突然襲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交戰雙方:軸心國(德、意、日)與反法西斯聯盟(英、美、蘇、中);1941年6月,德國發動了對蘇聯的侵略戰爭,標志二戰擴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標志著二戰擴大到全世界規模。3.反法西斯戰爭。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重要轉折點;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加快了德國法西斯滅亡進程;攻克柏林,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簽署投降書,標志歐洲戰場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標志二戰結束。4.二戰中的兩大重要國際會議:華盛頓會議、雅爾塔會議。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把二戰的主要進程、時間線索、主要戰役等內容系統高效傳遞給學生。
總之,通過簡單的微課技術,融合了清晰的表達,加上充實的內容的微課運用在歷史教學的教學與復習過程中,能夠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參考文獻:
[1]俞月麗.例談微課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教師.2015(16).
[2]魏愛玲,黨軍紅.淺談微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高考(綜合版).2015(03).
[3]陳美婷.微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探討[J].文理導航(上旬).2014(09).
篇4
關鍵詞 思維導圖 初中歷史 教學合一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48
Teaching Reflections Cau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of
Humanities Scholar's Historical Mind Map
ZHAO Xiaopeng
(Suzhou Industrial Park Loufeng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021)
Abstract "Mind Map" applies to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 can effectively solve multifaceted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difficult to resolve; meet the "teaching one" line of pottery requires educational theory and quality education to help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culture; more important is to remind teachers to focus on strengthening its own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training, development of new sciences education learning ability to maintain sufficient choice and analysis capabilities; learn the times, mastery, and use it as the real needs of long-term adherence teaching ideas and concepts.
Key words mind map; junior histo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gration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是教學合一的三種理由。”蘇州市文科狀元梁嘉莉的歷史復習筆記―思維導圖經報社免費推出后,立即成為近千名學弟學妹爭搶的寶貝。當年的這個重磅新聞,促使我對初中歷史的教學方式開始了更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1 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與反思
(1)“愛上課,怕記憶”是歷史日常教學中面臨的普遍問題。歷史本身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它可以教會學生以史為鑒。但是如果真正把它當成一門課程來學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初中歷史的內容縱貫古今,橫攬中外,涉及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的發展和演變。它豐富的內容,常常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它紛繁的頭緒,往往又給處于成長階段的初中學生帶來記憶上的難度。因此對學生來說,“愛上課,記憶難”已成為初中歷史日常課堂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教師來說,如何及時解決好“只撒網,難收獲”這個教學難點,也已成為歷史學科一個急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2)歷史學科參加中考,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歷史參加中考,學生、家長、學校對歷史學科給予了更高的關注和要求。根據統計,2014年蘇州歷史中考包含了28個單元、64個知識點,分布于6冊書中,加上相應的圖片、表格、地圖等,需要復習的內容十分龐雜。同時這兩年的歷史中考已明確反映出考察基礎知識點和歸納分析能力并重的趨勢,學生普遍感覺“題目越來越活了”。難道是我們的學生不夠努力嗎?不是。從文科狀元思維導圖的熱傳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是很想把歷史課學好的。調查發現,問題在于我們的日常教學方面:由于初一初二許多學生對歷史不重視,基礎知識積累相對薄弱;進入初三后,又因時間緊,任務重,許多學校重新出現了“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現象。雖然老師和學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對其學習主動性和能力的培養,使大批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的“知識容器”。 雖然過程辛苦,付出很多,但收效不大,造成了許多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記憶零散,知識體系模糊,解題能力不穩定,理解運用能力不足等負面問題。所以說傳統的“應試教育”方式是對于中考所推崇的“知識與能力并重”理念的完全誤讀和背道而馳。
(3)新課程強調教學不僅“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陶先生告誡我們:“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字的意義,是要自己去學,不是坐而受教”。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僅靠課堂所傳授的那點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未來社會的需要。為此新課程體系特別強調,歷史教學“應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這為我們初中歷史的教學探索指明了方向。特級教師任小艾也說過:“真正高明的老師是教給學生終生學習的本領,讓學生沒有了你,學得就更好!”所以,作為初中教師應該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們逐步煉就在復雜社會學習生存的能力。落實到課堂教學上,要改變以往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將以知識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轉變為以能力中心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逐步掌握終身學習的能力。而思維導圖正是以思維學習能力訓練為主要目的,是實現該目標的理想方法之一。
2 思維導圖簡介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圖,是英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托尼?巴贊1971年的研究成果,被公認為21世紀最有效的思考訓練工具。它充分運用左右腦的功能,通過圖文并重的方式,把左腦的邏輯、語言、文字、數字與右腦的圖象、色彩、空間、想象等各種因素巧妙地結合起來,把一長串枯燥的信息轉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有高度組織性的圖。思維導圖不僅能夠鍛煉思維能力,讓思維可視化,提升注意力和記憶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啟發聯想力和創造力,開啟大腦的無限潛能。同時,思維導圖制作非常簡單,可以手工制作,也可以用軟件來制作,被廣泛應用于企業管理和課堂教學等各個領域。
初中歷史以時間、事件為主要線索,以編年體通史為編排特色,十分適合思維導圖的推廣應用。以八上第三單元“春秋戰國的紛爭”為例:用思維導圖可以首先鮮明地突出歷史事件的主干(主題):春秋戰國的紛爭;通過各個分支表示出該主干的三大分支結構(知識點):春秋爭霸、戰國七雄及影響;每一個分支都可以用具有代表性的色彩、符號、文字甚至自創的卡通圖畫來加深對關鍵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而且每一個關鍵詞之間通過連接線或符號連接可以表示出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就構成了一幅中心明確,重點突出,完整記錄歷史事件,并反映其內在聯系的思維導圖(圖1)。
圖1
3 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3.1 理清結構,培養興趣,提高日常課堂效率
陶先生主張學習要有興味,認為“使學生得學之樂,而耐學之苦,才是正軌”。“思維導圖”正是一種能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理清新知識結構的有效方法。在導入歷史新課時,教師可將思維導圖作為先行組織者,用最直觀的方式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解內容的基本脈絡,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講解階段,學生就可以不需要閱讀大量的文字資料,而是邊聽邊根據思維導圖的逐步推進開展思考,將注意力集中于感興趣的內容上,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體會講解內容,從而使講解和學習流暢自然、重點突出;小結部分,教師還可以根據思維導圖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內容。首先讓學生自主理出本節課的新知識,在板書上寫下關鍵詞,然后畫成“思維導圖”,加上不同的顏色,將新課的層級結構進行直觀地歸納和總結,形成清晰的新知識構架;甚至可以加入初中生喜聞樂見的卡通等圖案,直觀有趣,便于理解,從而最終解決學生平時“愛上課,怕記憶”的教學難題。
3.2 把握全局,掌握規律,指導學生歸納復習,把書讀薄
復習是鞏固知識的重要環節,更是教會學生“把書讀薄”的重要手段。“一節課是一個整體,一門學科是一個整體”。初中歷史的內容很多,也很紛雜,但在本質上是有緊密聯系的。我們可以根據思維導圖原理,引導學生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及內在規律,使之條理化、系統化,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鏈。教師在使用思維導圖開展復習教學時,可把一個事件、一章節、一本書需要考慮的每一個要素作為一個節點,然后分級匯聚,連點串線,由線成面,由面成網。慢慢地學生就能學會如何提煉概念節點,把握不同章節、單元之間的關系連線和層級結構,從而使知識輕松凸現,歷史書越讀越薄。如在復習 “資產階級革命”專題時,涉及到九上第四、六兩個單元的內容,可用以下“葡萄串”圖(圖2)的形式幫助學生把握知識脈絡。
圖2
3.3 積極參與,適當點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陶先生指出“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終于不能到,也就一無所知”,“知識是要自己像開礦那樣去取來,取便是行”。現代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應是學會自主學習技能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在使用“思維導圖”指導歷史教學的過程當中,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上,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而不是僅僅是把事先做好的“思維導圖”教給學生。應有意識地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堂討論、自主總結等多種活動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引導學生自已積極思考、制作、修改、分析思維導圖,教師從中適當點拔,把握總體方向,從而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以“古今中外的改革”專題復習為例:教師可先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并要求按照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為主干脈絡嘗試去尋找、總結相關知識點,畫出自己的思維導圖,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安排一定時間開展小組討論,通過對思維導圖的修(下轉第122頁)(上接第99頁)改、協商、再設計的往復循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成就感,并實現創新性學習的目的;在課堂總結階段,教師可以與學生進一步討論、完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對古今中外改革的類型、原因、目的、領導力量以及給我們的啟示等多方面展開規律性的總結分析和深刻反思,培養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在學會知識技能的同時盡快形成正確的歷史情感態度和人生價值觀。
圖3
4 結語
“文科狀元思維導圖的熱傳”促使我對初中歷史教學開始了進一步的反思和探索。“思維導圖”應用于歷史課堂,不但能有效地解決傳統教育中一直難以解決的多種問題,而且符合陶行之“教學合一”教育理論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的是,它再次提醒我們教師應特別加強平時學識修養的積累,對當今教育學科發展的新潮流、新方法要具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和分析取舍能力。在日常教學中要學會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海納百川,融會貫通。陶行之先生告誡我們:“唯獨學而不厭的人,才可以誨人不倦。要想做教師的人把崗位站得長久,必須使他們有機會一面教,一面學;活到老,學到老。”這正是我們當今教師真正需要長期堅持一種思想和理念。
參考文獻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
[2] 博贊著.大腦使用說明書――思維導圖叢書.張鼎昆,徐克茹,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篇5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程;高效課堂;有效構建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0-0205-01
就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來說,不僅是學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素質教育改革的重點科目之一。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構建,不僅是課程教育改革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提高初中歷史課程教學質量的必然途徑,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構建,建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從歷史角度出發,轉變教學觀念
傳統初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通常比較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灌輸,往往就某一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經過為主要的教學點,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作為歷史之外的旁觀者,對歷史事件并沒有深入的了解和體會。一味的跟從教師的教學思路,對相關歷史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新課程改革條件下,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除了要求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歷史知識點之外,更多強調的是對學生進行歷史人文素質的教育,簡言之就是"以史明智"。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轉變相應的教學理念,從歷史的角度對學生加以引導,將歷史進行還原,讓學生在觀察中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比如就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中第三單元活動課"秦始皇功過的辯論",在傳統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節省課時,通常會直接為學生進行相關的總結,讓學生進行記錄即可,但歷史課堂的有效構建,就應通過這些活動課程進行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在展開教學之前,可以讓學生將之前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復習,并同時要求學生去查閱相關資料,為自己一方的辯論提供有力的依據。在辯論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發言,但要控制好秩序和時間,讓學生在這種較為自由的學習空間中掌握并鞏固相關歷史知識點,學會站在現在的位置,從歷史的角度去審視事件的來龍去脈,得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2.多媒體資源的有效利用,豐富課堂呈現方式
除了上文中講到的教學理念的轉變之外,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構建還離不開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就歷史課程本身而言,如果單從課程內容來看,有的歷史事件與現在的時代相去甚遠,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不到相應的學習熱點,于是歷史課程也就成為了學生眼中枯燥的代名詞。針對這一現狀,歷史可側很難過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教師應充分利用相應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較為豐富立體的歷史課堂。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普及,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也得到了較為普遍的應用。在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相應的教材內容,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不同的呈現。比如就八年級歷史教材第一單元""這一章節的教學,教師可以提前通過網絡信息平臺收集相關的資料或視頻,開展正式的教學之前,可以播放一遍讓學生進行觀看。在播放之前,教師應準備2~3道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避免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毫無重點。
與此同時,在初中的歷史課堂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就一些較難的歷史討論題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各抒己見,最后進行小組意見的匯總,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還能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3.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教師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同時從某種程度來說,還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對象。因此,除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的組織之外,教師還應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為初中教育體系的改革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月紅;;"說書"--歷史課堂的表達技巧[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9年04期
篇6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質量;教學關系;學習效果
一、做好課前準備,提升學生的參與度
對于每一堂課來說,教師在講授之前一定要全面把握教材,只有熟悉教材才能了解講授的內容,為此初中歷史教師一定要做好教學常規,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備課備學情備教材。初中學生對于歷史知識來說,很多內容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或者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途徑,了解和熟悉了相關的內容,那么教師對此內容就可以簡單的介紹或者讓學生自主學習,又或者小組合作學習,這樣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教學的質量。對于學生陌生的知識或者存在誤解的知識,教師就要多費點口沫,多花點精力,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初中教師的備課不僅僅要備教材和學情,還要備教法和課堂管理策略,創新教育教學思維,更多的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把課堂還給學生,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下習得知識和能力,這樣就能構建高效課堂。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目標是利用歷史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發揮歷史的作用,做到以史為鑒,繼往開來。
比如在學習初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的時候,按照以往的歷史教學思維,教學常規的準備無非是:發生的背景、發生前中西方社會的對比,導出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差別和落后;西方鴉片輸入中國的原因、過程及危害;中國的禁煙運動;第一次的時間、原因、結果等;最后就是總結第一次的結果及影響。這樣的常規備課看上去知識點非常的齊全,講授的內容也是面面俱到,但是實際的結果就是學生學習興趣淡薄,掌握的知識點非常的有限,并且感受不到歷史給我們的啟迪。為此,基本這樣的情況,教師就可以從學情出發,先播放一段電影橋段,電影是有著名的導演謝晉拍攝的《》,先讓學生觀看,讓學生總結上述問題,然后結合初中階段所學的內容,巧用知識遷移,掌握本堂課的基本知識。同時依據初中歷史教材,緊扣初中知識點,在視頻播放之前設計這樣的疑問: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中國戰敗的原因是什么?結果帶來了哪些影響?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的探究欲望就會得到激發,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也能提升教學的質量
二、優化歷史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技巧
正確的把控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關系,還需要歷史教師創新思維,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優化歷史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技巧。教師的“教” 在以往的理解就是重點突出在知識的講授,通過教師的講解,能把教材中所有的知識給學生講出來,或者是勾劃出來,落實在筆記上或者教材中,素質教育下,教師的“教”除了知識的傳授外,還需要引導學生,講授學習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也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活動中,知識的講授是無止境的,在知識的海洋中,教師講授的知識也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教給學生學會學習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當然學生的學了知識的習得之外,還需要善于總結和反思,掌握必要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學生作為活生生的個體,他們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呈現差異性,尊重學生,做到分層授課和分層學習,這也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無論是“教”還是“學”,從學情出發,做到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的題中之意。例如在學習美國的外交政策的知識點時,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生要全面的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美國的外交政策。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設計,大概的流程就是教師采取講授的方法,一一的向學生詮釋:門羅主義――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戰政策等,短時間內學生記住了知識點,但是不能很好的理解,自然無法運用知識,更不能活學活用。如果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先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形式、存在的世界格局分析,然后在引入美國的外交政策,學生就不足為奇了,也能很好的理解相關的知識點。通過“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的思維模式可以清晰明了的詮釋任何歷史知識。
三、開設歷史知識課外輔導,鞏固“教”“學”的效果
對于初中歷史學科來說,知識的講授、聆聽和理解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忽視課后輔導練習的作用。任何知識的習得都需要一定的課后練習作為支撐,只有這樣才能檢測學生的習得情況和知識把控情況。歷史知識的學習途徑是非常多元化的,那么教師在完成課堂授課之后,就可以給學生安排一定的課外輔導,除了常規的練習冊之外,還可以設計歷史探究、歷史考古等,這也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對鞏固知識,培養興趣具有巨大的作用。課外輔導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課外輔導中引導學生學法的積累,需要給他們提供充分的實踐材料,向學生提供有關預習復習的內容或提綱。要細致地做好解題指導,首先是審題能力的指導,其次是深刻理解題意的指導,再次是指導學生養成反思答題過程的習慣。
初中歷史課堂分為“教”“學”兩部分,自然在需要一碗水端平。在整個活動中都需呀尊重學情,緊扣教材,優化課堂設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思維導圖;初中歷史;教學;教學方式
初中歷史的教學側重于熟記知識點,而學生在積累背誦知識的過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既而能夠事倍功半。初中歷史的教學,以往側重于線性記筆記,但是線性的記筆記,使學生對整體的知識布局有個概況,但是不利于熟記各個細節的知識點。而初中歷史考試中,細節又往往都是考試的重點。因而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對歷史事件,起因經過,結果都有詳細的概況了解,更能夠讓學生記住關鍵的知識點,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最后既能夠宏觀的掌握整體,又能夠微觀的把握局部。更好地將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不僅提高的是教師教學水平,提升教學質量,還能夠間接的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從而把握歷史課堂內容,掌握重點知識,提高課堂效率,高效完成學習目標,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一、思維導圖教學模式對于初中歷史學科的意義
歷史學科以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為基本構成要素,知識體系的掌握對于整體只是結構的理解具有重大的意義。歷史學科的學習具有邏輯性發散性,時間性和順序性的特點,因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的關鍵點,再以點帶動面,是非常有效的記憶方式,亦是非常具體的可行的操作辦法。而思維導圖的方式刺激大腦,圖形的模式比文字要更加具體化,可視化,更有利于學生更加直觀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事倍功半。形成完備的知識框架結構,不僅有利于歷史學科知識點的掌握記憶,更是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更好的帶動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歷史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常常布置作業,為求學生能夠牢牢的掌握知識點,而思維導圖則更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點,掌握知識點,快速的記憶知識點。所以思維導圖教學模式不僅為學生帶來更便捷的學習方法,更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也為教學實踐帶來了革命,有效的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并且對于學生的個人發展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提升教學水平的同時,保證教學質量,更好的帶動教師完善自我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師以更好的教學經驗教學水平帶動整體教學實踐的進展[1]。
二、有利于課堂內容核心的把握,提高課堂效率
思維導圖模式即為處理核心信息的模式,思維導圖以關鍵詞為中心,以關鍵詞為紐帶為樞紐,更好地將關鍵詞與關鍵詞之間聯系到一起。形成完整的線性思維,而線與線之間聯系到一起,又形成全面整體覆蓋的思維。掌握重點知識,而不用全面的閱讀,把握宏觀整體,而不用細碎的去掌握。課堂效率至關重要,課堂上聽課狀態好,課后復習事半功倍;而課堂上效率低,復習則需要很大的努力。尤其是文科形式的歷史學科,思維方式對于記憶的模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思維導圖模式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更快的學習掌握,更好的消化理解,做到當堂理解,當堂消化,當堂吸收。與傳統的被動的教學相比,思維導圖更注重學生主動的參與學習,主動的學習形成主動地思維模式,主動地思維模式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更好的促進學習。傳統的課堂板書一般只是講求本章節的內容來龍去脈,缺乏生動性,趣味性,以及靈活性,思維導圖更加形象具體,使學生記憶深刻。更好的掌握歷史事件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以及意義所在。把握好主次關系,掌握好重點與非重點,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質量,為教學實踐的進步邁出一小步[2]。
三、有利于形成個性化教師的風格
教師的水平在教學的質量中體現著一定的作用,教學嚴肅認真的老師,雖然教學水平高出很多,但是由于課堂氣氛沉悶,反而不利于學生更好地思考和學習,還會使個別學生昏昏欲睡。而相反,課堂幽默又不乏教學經驗的教師,由于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靈活,一般都能帶來好的教學反饋,以及學生的對老師的喜愛。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更好的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更充分的消化吸收,汲取養分。教師教學宗旨是“有教無類”,不講學生分層次,不區分學習的好壞,而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認識到同學之間的差異,而又不區別對待“好壞學生”,更好的掌握教學的節奏,并且幫助學生分析優勢與弱勢所在。由于舊的教學方式手段不利于學生形成獨立分析思考的能力,且一味的要求學生掌握的只是要細化,教學方式單一,重視結果,而忽視方法,也是導致學生厭倦歷史課的原因。而歷史教師通過教學思維導圖模式,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在獲得學生的認可的同時,不僅是教學質量質的飛躍,更是學生學習進步的一個體現,教師獨特性的風格也是建立在學科內知識根基夯實的基礎之上,沒有根基高樓,就猶如空中花園,即使看上去明艷,可終究會搖搖欲墜。初中歷史教師有著過硬的專業基礎,熟練的技巧,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形成個性化的風格,無論是在初中學習階段,個性化的老師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到課堂中。進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構建的思維導圖模式中,更好的理解運用知識。
四、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結構,形成發散性思維方式
知識體系是一個建立在各大知識點基礎之上的結構,而將零散的知識點歸類形成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關鍵知識,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更有利于快速記憶知識點,腦海中形成完整的體系模式。而且由于思維導圖的模式。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記憶方法,更有利于學生通過自我思考,自我答疑,自我解惑,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由于思維導圖模式是由點帶線,由線代面,想象成一棵有著粗壯樹干的大樹,逐漸的分成幾支樹干,樹干上有樹杈,樹杈上面有著茂密的枝葉,無窮盡也。在想象的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形成發散性的思維方式,而本身發散性的思維方式又會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完善自我的意識。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和綜合素質,學生在自我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的發揮創造性的思維,激發學習的潛能,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構建良好的知識體系。而教師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學習特點,注意揚長避短。靈活運用教學方式,發現并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
總之,教育體制的逐漸改革和完善,教學理念的改變,無一不體現著進步的教學思維方式。而思維導圖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更是體現著優勢所在,提升老師的教學水平的同時,帶動提高教學實踐的進展。作為一個新的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以微觀帶宏觀,從邏輯性到發散性,從順序性再到時間性,思維導圖的歷史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形象化,具體化,可視化的優勢。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能力。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通過書寫,制作可以強化記憶,又憑借對思維導圖的個人理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造型思維。學習終究是一項自主性的工作,自主性強學習習慣好的,終究要在學習中占有很大的優勢。
參考文獻:
篇8
養成習慣,自主閱讀
興趣是學生學好任何一門功課內在驅動力。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通過多種有效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去自主學習,感受自主閱讀的快樂,逐步養成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從而促進歷史閱讀質量的提高。作為初中歷史教師,要認真分析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幫助學生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樂學善思,學有所獲,思有所得。教師要做學生自主閱讀的引領者,在學生進行了一段歷史知識的閱讀自學后,要結合課本內容及時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在活動中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同時,要給與閱讀收獲最大的同學鼓勵,以期加大自主閱讀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產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閱讀為助推,訓練學生歷史綜合能力的發展。比如,舉辦“閱讀歷史故事,傳承中華文化”讀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學生的歷史素養,在閱讀中得到了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的熏陶。通過最后的講歷史故事比賽環節,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得到了激發,取得了理想的學習效果。
結合內容,擬定提綱
由于歷史知識的復雜性,學生閱讀理解時會遇到很多困難,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壓力,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便于克服學習困難,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擬定恰當的閱讀提綱,指導學生閱讀,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對教材知識進行充分的解讀,找出重點和難點問題,結合學生的歷史知識結構、自主學習的能力等,擬定提綱,為學生的閱讀起到正確的引領作用,從而化難為易,提升閱讀質量。比如,在教學“商鞅變法”時,筆者為學生擬定了這樣的一個閱讀提綱:1.商鞅變法的背景;2.商鞅變法的時間;3.商鞅變法的內容;4商鞅變法的性質;5.商鞅變法的影響。學生按著這個提綱去進行閱讀,找到問題的答案后,商鞅變法的內容也就基本掌握了。
目標設問,引領回答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結合課程目標的要求,把教材知識轉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讀的過程中思考問題,并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的閱讀教學方法,對于那些存在較大難度的歷史知識的閱讀是行之有效的。這種教學方法的重點在于問題的設計,提出的問題要與課本內容緊密相聯,所學的教材中的知識點一定要體現到問題中來。同時,所設計的問題要符合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所謂三維目標就是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問題的設計要面向大多低學,既不能太難,也不能過于簡單。為了便于學生學習,教師還可以把設計好的問題打印出來讓每一位學生人手一份,對照問題去閱讀,做到眼、手、腦并用,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的教材中歷史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分析歸納能力的提升。
歸納整理,系統掌握
初中歷史教材知識零散且又緊密相聯。學生在閱讀中,要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需要經過一個消化知識、整理知識和歸納知識的過程。特別是在歷史知識的復習中,這一點是十分必要的。歷史知識的復習可以使學生對所學過的歷史知識進行回顧總結,在此基礎上更加牢固地掌握。復習課不是機械化的重復學習,而是讓學生通過這個機會,運用結構閱讀的方法和層次閱讀的方法進行學習。比如,在復習“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一課的內容時,筆者讓學生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建構知識框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知識結構的圖示。有的學生以傳說為點,將其分為英雄事跡(其他民族、地區)、華夏族的人文始祖(中華民族)兩部分。英雄史跡又分為吉爾伽美什、荷馬史詩兩部分,華夏族的人文始祖又分為炎帝、黃帝、堯舜禹。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知識框架,理順了歷史知識和縱橫聯系與層次關系,深刻理解了課文,達到了鞏固知識的效果。
做好筆記,增強效果
在歷史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養成善于作筆記的習慣,課堂閱讀的筆記主要有三部分即書上劃符號、書旁寫評注、本上寫筆記。作為歷史教師在教學歷史的第一堂課就要明確提出要求,告訴學生閱讀筆記的重要意義、閱讀筆記的具體要求、如何運用簡潔易懂的閱讀符號、上課需備有紅筆,準備在課本上勾劃各種符號等等。同時,還要告訴學生在閱讀時,可以寫上自己的評注,評注可以寫在課本的字里行間、空白等。這樣的讀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促進記憶;有利于今后復習。因為一翻開課本。重點難點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加工等就會呈現,便于復習,增強效果。
篇9
【關鍵詞】中考歷史復習提綱設計歷史復習提綱使用
包頭市將歷史學科作為中考的考試科目以來,引起了學校、老師、學生、家長的重視。對于歷史學科在中考中分值小、內容多、復習時間緊的特點,做好歷史中考復習工作,提高復習效率十分必要。我就教學中的摸索,針對復習提綱在中考歷史復習中的運用談點自己粗略的看法。
通過對這幾年中考歷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考歷史考試絕非死記硬背就可以拿高分,而是分層次進行三個維度的考查,包括知識與能力的考查、過程與方法的考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考查,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中考備考中做大量的工作。
在實踐摸索中我認為在中考歷史復習中有效的使用復習提綱,對提高中考歷史的復習效率非常有效。因為時間有限,用提綱復習的方法能有效地對歷史知識進行整合,讓學生把握好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主要內容。這種復習方法對于學生來說,課上聽課有依托,課下復習有筆記,有利于學生更有效的聽課和復習,可以說一舉多得。但是要設計好提綱、使用好提綱也絕非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下面我就提綱設計和使用兩個方面作簡單的闡述。
一、設計好提綱是前提
1、立足課標,研讀考綱
在初中歷史教學和中考歷史命題中,都是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中考說明為大綱,因此,老師在設計復習提綱前必須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細讀考試說明,這樣才能在設計復習提綱時按照課程標準中的三個維度的教學要求有效地把握好考點,找準方向,才能對課程標準中涉及的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知道哪些知識點是要求學生識記的內容,哪些是要求學生理解的內容,哪些是要求學生運用的內容,做到重點突出,有的放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設計的復習提綱的有效性和適用性。
在老師掌握課程標準的情況下,也應讓學生掌握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設計復習提綱時先將課程標準的相關知識點的清單列出,使學生在復習中對所考查的知識點了然于胸,增強學生復習的目標性,增強復習效果。
2、立足基礎知識是關鍵
按考試說明中中考歷史試題的難中易比例為 2 :5 :3 ,從中可以看出中考試題體現出的基礎性原則,所以在中考歷史復習中基礎知識要得到高度的重視,在設計中考歷史復習提綱時要立足基礎知識。
中考歷史復習提綱的設計中要按照三個維度的教學要求去設計,尤其對識記和理解的內容要做細致的分析設計。比如九年級下冊“文藝復興”一節內容我作如下設計:
1)、(理解)了解文藝復興的史實,認識它對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所起的作用(課本P2-3)
簡況
①時間:__
②背景:___扼殺人性
③興起國家: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于___
④傳播:文藝復興運動持續了近三百年,幾乎蔓延到__所有的國家。
⑤主要內容: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___
⑥實質:___
⑦作用: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叩響近代社會大門的___,將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啟示:①思想進步是社會前進的動力 ②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識記)文藝復興的先驅:__(1265―1321,)意大利,代表作品
《___》被認為是歐洲___的標志。
(“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指的是___)
2)、(識記)知道達?芬奇、莎士比亞的作品(課本P4--6)
達?芬奇(1452―1519),意大利最著名的畫家,被稱為___ 。代表作是《___》和《___》。
莎士比亞(1564--1616),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著名的文學家,被稱為文學巨匠,其作品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四大悲劇:
《___》、《___》、《___》、《___》。
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清晰準確的把握文藝復新的相關知識點,記憶時也比較直觀明了。
3、知識整合要重視
在中考中歷史考查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四部分,內容很多很細,為了避免學生在復習中的盲目性,就要求老師在設計提綱時重視對知識的整合,通過整合使學生能清晰明了的掌握基礎知識。
在知識的整合過程中采用單元線索的方法,即以單元知識為框架進行整合,在復習提綱的前面列出本單元的線索,使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形成初步的整體認識。比如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近代社會的確立和動蕩》列出如下的框架:
生產力發展鞏固資本主義統治 近代社會確立
工業革命 對外擴張民族解放運動 近代社會
形成兩大對立階級國際工人運動 的動蕩
然后在單元知識框架下對每一個知識點做具體的整合,可以從時間、背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等方面進行整合。
當然在設計單元知識框架時,還要通過對比分析等方法進行一定的擴展,或橫向的,或縱向的。在提綱中通過對知識縱橫對比的設計有利于擴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4、以填空形式設計提綱
在設計提綱時有一個誤區,就是老師把提綱完全設計好拿給學生使用,如果這樣容易抹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尤其對于一些學困生,會影響教學效果。所以為了調動復習課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好采用填空的形式,通過這種形式能夠調動學生的眼、腦、耳、嘴、手,從看、想、聽、說、寫幾方面強化對提綱的把握,使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起來,也就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
5、精練習題別放松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必須通過練才能體現出來,但是由于提綱篇幅的限制,我認為應該在復習提綱的最后面針對相關知識點有選擇的設計練習題,一定要把握少而精的原則,才能做到高效減負。通過設計習題既可以對前面提綱中的基礎知識點做鞏固練習,也可以做相關的拓展分析或總結,或者在提綱的最后面介紹一些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尋找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
二、提綱在課堂運用
復習提綱設計好之后關鍵在于課堂上的運用,只有應用到課堂上才能真正體現出其價值。
老師在講解提綱時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完全照著提綱宣讀,因為照本宣科達不到教學的目的,反而會制約學生的思維,影響教學效果,也不能對提綱知識點做過多的分析講解,因為分析過多對初中學生來說,會增加學習負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復習提綱為依托,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即為學生“授之以漁”。
在課堂上要努力構建和諧、有親和力的氛圍,學生在輕松不壓抑的氛圍下才會敢說、敢問、敢討論,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充分發揮出復習提綱的效用,做到事半功倍,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評價。
在中考歷史復習中,我也是初步開始嘗試使用提綱復習法,對提綱的設計和使用還處于摸索階段,所以以上的闡述只是個人的一點粗略見解,而且還存在許多瑕疵,希望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能不斷積累經驗,進一步完善這一方法。
參考資料
[1]《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包頭市中考說明(歷史學科)》
篇10
【關鍵詞】歷史開卷考試; 誤區;建議;期待;思考
考試是評價學生的方法之一,是學生發展情況的衡量指標之一。目前,初中升學考試制度也隨著考試制度的改進而逐漸完善。歷史學科作為初中升學考試的一門學科,以開卷考試的形式出現,時間為50分鐘,分值為50分。這一規定現已實行近十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走進新課程后,越來越來能體現歷史的教育功能。同時,也引發了我對初中歷史開卷考試的許多思考。
1. 開卷考試中存在的誤區
首先:學習態度上存在誤區。學生認為:反正是開卷,到時候翻書就可以了。表現在平時聽課不認真,思考不主動,發言不積極,課后不復習,該記的不記,該動腦的不思考,更不去理解,歷史學過一遍,怎么學的又怎么返回到了原點,所知不多,所悟不深。有的家長甚至憂慮和憤慨地說:“初中歷史開卷考試真是害死人了,孩子根本就不看書,就等著開卷考試時抄了。”實際上,開卷考試本身并沒有錯,相反之下,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夠活學活用。錯就錯在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學習態度上存在著誤區。其一是中考時沒有足夠的時間翻書。試想50分鐘回答50分值的題目,一分鐘就要回答一分的題,還要有閱讀題目和審題的過程所需的時間。因此,在時間上不允許考試時每題都翻書。其二是開卷考試并不是打開書就可以找到答案。考試重在考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不僅僅是考知識點,題目在時間和地點以及知識點上跨度大、綜合性強,這些是建立在對課本熟讀熟記基礎上的靈活運用和拓展。其三是拋開考試而談,如果有人問你“科舉制是什么時候誕生的?又是什么時候廢除的?”你能說:“等一等,我翻一翻書”嗎?這樣學習歷史豈不讓人貽笑大方。
其次:在學習方法上存在誤區。初中歷史開卷考試以來,由于學生在學習態度和思想觀念上存在不用記憶或者不用理解的誤區。因此,在學習方法上表現在只理解不記憶或只記憶不理解的誤區。他們認為開卷考試只須在書上劃線和標上題目或是在書上抄題就行,絕大部分同學認為,平時看不看書無所謂,反正考試時可以帶課本和復習資料,到時候翻書就可以了。其實不然。開卷考試是必須理解課本內容,而且熟悉甚至記憶基本史實,這樣將會大大減少翻書時間,尤其是開卷考試不僅考知識,而且還考能力。能力則取決于知識的積累,只靠臨時翻書是不行的。因此,必須注重掌握基礎知識,而且要及時進行復習鞏固,才能達到觸類旁通,才能把歷史學得明白一點。
2. 針對現實中存在的開卷考試的誤區 結合長期教學工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2.1 充分利用歷史教育在國民教育中的作用。歷史教育功能是一個長期過程,它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培養和形成完善的人格;為參與公眾生活做準備;為以后的工作做準備。要想充分理解并實現這些作用,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在常規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激情,使他們明確學習目的,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不僅有利于歷史知識的積累;也有利于學生思想情感的升華,在感悟歷史中得到啟示,學以致用。
2.2 授之以漁。即:教師在新課改之后,角色發生了轉變,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更重要的是沒有人能夠代替學生本人進行學習。如果有好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習效率事半功倍;如果方法不當,則事倍公半。針對新形勢下的歷史課教學,教會學生學會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將會是件輕松的事。例如:教材一定要熟。看前面的目錄就知道每課的基本內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和楷體文字以及書下注釋,這些是教材的補充內容,有利于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有利于分析問題能力和識圖能力的提高;學會從文字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學會肢解大段內容的方法,把內容分成要點,抓住關鍵詞去理解和記憶,并把歷史和當前關注的熱點、周年紀念日聯系起來,有利于歷史知識的遷移,達到歷史的借鑒功能;對待人物的評價,學會運用歷史事跡和史實進行分析,客觀公正地對待,實現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能力;從文化課中汲取科學家嚴謹治學的態度,刻苦鉆研的精神,為祖國奉獻畢生精力的愛國情懷。
3. 現在正處在新課程改革實驗階段,評價制度尚待進一步完善,常規教學與學生評價之間的矛盾亟待解決 作為一名從事教學工作者提出以下兩點期待:
3.1 出臺有關改進選拔性考試。注重發展性評價、促進新課程實施和學生全面發展的規定,把學生平時的學習表現和活動中的行為記錄存檔,作為升入高一級學校的標準之一。所謂的學生成長記錄袋的使用方法應該再具體一些,再量化一點,使廣大教師在實際操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改變學生“一紙定終身”的考試現象。
3.2 對教師的評價也應該做到相應的調整。盡管新的教育體制改革在不斷進行著,而對教師的評價仍然停留在老狀態里。往往社會家長甚至相關領導仍存在著以考試成績的高低來衡量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工作能力。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按新課程理念完成教學任務和教師責任,但由于考試中存在的種種弊端,使其考試成績不一定理想,這樣就會對教師的評價產生不準確的評估。因此,期待著對教師的評價也要多樣靈活、客觀公正。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7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