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瓜種植方法和技術范文

時間:2023-10-05 16:00: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哈密瓜種植方法和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哈密瓜種植方法和技術

篇1

2014年,在舟山市定海區馬岙街道頂呱呱瓜類專業合作社的3.33 hm2種植基地,開展了預案式防治技術措施實踐應用。采用大棚立架栽培,栽植密度1 200株/667 m2,單蔓整枝。2月下旬育苗,3月下旬移栽,5月初坐果,6月上中旬采收。哈密瓜品種為上海市農科院園藝所選育的甜度高、適口性好、果形美觀的東方蜜一號。

1 預案式防治技術措施制定

1.1 確定靶標病害

高濕和適溫是哈密瓜病害發生的主要誘發因子。根據生產實踐,在浙江多雨高濕環境下,哈密瓜種植過程中蔓枯病、霜霉病、白粉病和疫病必然會多發重發,故把這4種病害列為哈密瓜生產過程中必發必防的主要病害。

1.2 確定針對性防治藥劑和防治方法

針對哈密瓜蔓枯病、霜霉病、白粉病和疫病的致病菌,提出針對性防治藥劑和方法。

篇2

關鍵詞 哈密瓜;日光溫室;春提早;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5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4-0111-01

吐魯番市氣候具有春季開春早、升溫快、降雨少、氣候干燥、熱量豐富、光照充沛、無霜期長、冬季無積雪的特點,非常適宜蔬菜、瓜果等日光溫室生產。近幾年,吐魯番市設施農業得到迅猛發展,目前全市共有日光溫室大棚2萬座,面積達4 333 hm2。哈密瓜以其營養豐富、味道甘美,深受廣大市民青睞,成為吐魯番市的主導產業,從2008年起,在新疆哈密瓜研究中心吳明珠院士的技術支持下,總結實踐經驗,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日光溫室哈密瓜栽培技術。現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1 日光溫室準備

進行哈密瓜生產的溫室,1月下旬晴天時,白天氣溫必須達到25~28 ℃,凌晨最低氣溫在12 ℃以上,透光性能要好。日光溫室技術指標:長60~80 m,跨度7 m,脊高3.5 m,后墻總厚度120 cm,以保溫性好、透光率高的聚氯乙烯無滴膜作為覆蓋材料。另外,溫室還需配備棉被進行保溫。

2 品種選擇

適栽品種為金鳳凰(新密28號)、9818及西州蜜1號、17號、25號等系列品種。

3 配制營養土

將園土和優質腐熟過篩羊糞按3∶1的比例混合,配制成營養土。播前灌透水[1-2]。

4 育苗

1月上旬播種。白天溫度應保持25~30 ℃,應注意育苗地溫比氣溫低5~7 ℃,夜溫比日溫低5~10 ℃。冬、春季,清晨及時揭被,延長日照時數,并保持棚面清潔。育苗結束前1周停水,通風降溫,早揭晚蓋棉被,進行煉苗。壯苗標準為苗齡30~35 d,具有3~4片真葉[3]。

5 定植前準備

前茬作物采收后,翻曬土壤,深翻25~30 cm,利用夏季高溫殺死耕層細菌。育苗開始時,溫室1 m3空間用硫磺1~2 g拌鋸末熏蒸,密閉24 h后通風換氣,消除室內硫磺氣味,方可定植。

6 定植

哈密瓜定植時,地溫應穩定在14 ℃以上,最低氣溫12 ℃以上。行距80 cm,壟寬60 cm,壟上做雙行三角形栽培,株距40~45 cm,栽培密度為2.25萬~2.55萬株/hm2。用打孔器按計劃好的株距打孔,先在穴內澆足定植水,待水下滲后,放入瓜苗,覆少量土固定瓜苗后,在瓜苗周圍再適量灌入活棵水,一般每株1 kg左右,水下滲后,用潮土將瓜苗周圍地膜封嚴,定植深度以不超過子葉節為宜[4-5]。

7 定植后管理

7.1 溫度管理

定植后5~7 d是緩苗階段,此期較高的溫度和濕度有利于緩苗。棚內白天溫度保持28~35 ℃,夜間溫度保持17~20 ℃。緩苗后白天溫度保持25~30 ℃,夜間溫度保持15~20 ℃。白天溫度超過35 ℃開始通風降溫,適當開頂風口放風,隨著外界溫度升高,逐漸增加通風量和通風時間,上下通風口部位鋪設60目防蟲網,防止蚜蟲和煙粉虱的傳播和蔓延。

7.2 水肥管理

緩苗后土壤墑情差的可在溝內少量補澆一次小水,要等到晴天才澆水,不能大水漫灌;蹲苗25~30 d后視土壤墑情和苗情,選擇晴天澆水,促進哈密瓜植株生長;開花結果期嚴格控制澆水;膨大期是主要澆水期,可視土壤墑情8~10 d灌水1次,但不能大水漫灌;哈密瓜在網紋形成期,應該限量澆水,以利于糖分積累和網紋形成;采收前5~7 d控制灌水。在基肥充足的條件下,膨大期一般不要追肥,如果基肥不足,可在膨大期結合澆水追肥1次,施磷酸二銨300~375 kg/hm2、硫酸鉀150~225 kg/hm2;不宜施用速效氮肥和各類沖施肥[6]。

7.3 吊蔓整枝

哈密瓜長至5~6片真葉時,用麻繩或塑料繩將瓜蔓一端掛在溫室頂部的鐵絲上,另一端用活扣綁在植株根莖部,并定期將植株繞在繩上使之向上生長。采用單蔓整枝。對于9818、西洲密25號等小果型哈密瓜,12節以下發出的子蔓全部摘除,13~15節上的子蔓留果;對于金鳳凰、新紅新脆等大果型哈密瓜,9節以下發出的子蔓全部摘除,10~12節上的子蔓留果,果前留1葉摘心,果前發出的孫蔓也全部摘除;主蔓30~32片葉摘心尖,不可過度打頂和整枝,頂部留3~4條子蔓任其生長,促進根系發育,防止因根系老化造成植株早衰;整枝宜在晴天中午以后進行,整枝前1~2 d不可灌水。

7.4 授粉

7.4.1 人工授粉。最佳授粉時間一般在8:00—10:00,適宜溫度為20~25 ℃。具體方法:選擇異株健壯盛開的雄花,去掉花冠,將雄蕊對準雌花的雌蕊,輕輕把花粉涂在柱頭上,為確保成功授粉,可重復授粉。

7.4.2 利用蜜蜂授粉。在開花期每座溫室放置1~2箱蜜蜂,利用蜜蜂授粉省工省時,坐果率高。坐瓜后5~10 d幼瓜長至雞蛋大小時,選擇瓜形端正的留下,將其余的瓜摘除掉,一般1株留1個。

7.5 吊瓜

在幼瓜長至0.5 kg以前及時吊瓜。吊瓜時將麻繩或塑料繩一端先掛在溫室頂部的鐵絲上,然后將繩用活結系到瓜柄靠近果實部位,將瓜吊到與坐果節位相平的位置上。

8 適期采收

溫室哈密瓜通常在側蔓上果實前的葉子開始老化且果實全網紋時,即在授粉后40~45 d成熟。成熟的哈密瓜糖度應達到14%以上,西洲蜜25號、1號、17號、9818等小果型單瓜重達到1.5~2.5 kg,金鳳凰、新紅心脆等單瓜重達到1.8~3.0 kg。此時即可進行采收,采收時,輕拿輕放,應留果柄且是丁字把,嚴防任何碰傷,并盡快為果實套上塑料發泡網,然后裝箱發運。

9 參考文獻

[1] 王瑞華,郭峰,吳斌,等.吐魯番盆地哈密瓜黃皮9818露地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15):73,81.

[2] 戚自榮,張明方.大棚哈密瓜長季節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0(2):276-278.

[3] 張明理.閩南地區哈密瓜大棚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科技,2011(3):21-22.

[4] 黃毅.廣西都安地區大棚哈密瓜栽培技術[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2):85,112.

篇3

[關鍵詞] 陽光工程 培訓 措施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10-0236-01

近年來,陽光工程項目的實施為農民免費提供農業職業技能、農業創業、農業專項技術等培訓,使農民掌握一技之長,增強農民務工或創業的本領,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哈密市農廣校為哈密市陽光工程培訓機構,為使培訓取得實效,陽光工程實施中主要開展以下方面的培訓工作:

一、圍繞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的需要開展培訓工作

圍繞哈密市“南園北牧”特色農業發展戰略,按照農業產業區域分布和發展方向,立足農牧民生產實際,結合我市突出發展節水農業、精品農業、高效農業,對南部平原鄉鎮以葡萄、大棗、哈密瓜、蔬菜和設施農業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為主,對天山鄉、西山鄉以畜禽養殖為主,突出抓好高效種養殖實用技術、高產優質栽培技術、標準化生產技術、主導品種等實用技術培訓,形成了以大泉灣的設施農業、南湖哈密瓜、五堡林果業、天山鄉養殖業等基地培訓,提高農業勞動力掌握和應用農業新技術能力,努力造就一批懂技術、多技能的新型農民。

二、圍繞農業服務體系發展開展培訓

對種植業、畜牧業、獸醫等生產服務人員開展從業人員技術培訓。重點對種子、農藥經銷員、畜禽繁殖員、畜禽養殖員、村級動物防疫等農技人員開展以種植和畜牧業重大實用農業新技術、動物疫病和病蟲害防治新技術、農業種植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生產、農業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培訓,推進持證上崗,提高農技人員專業知識水平,為農業生產提供有效的服務。

三、圍繞合作社帶頭人隊伍建設、組織發展建設開展培訓

合作社帶頭人大多是農民,學歷不高、專業知識和創新意識缺乏,這些都影響、制約合作社的發展。近三年來陽光工程對合作社負責人及骨干社員進行合作社品牌建設、農村經紀人管理、合同簽訂、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培訓。通過培訓提升了合作社負責人及農民經紀人的組織管理、產品、安全生產、品牌建設等方面的意識及能力。三年共計培訓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及社員600余人,印制宣傳培訓材料2300份。

四、圍繞農民就業意愿、提高農民綜合素質開展針對性、引導性培訓

對外出務工就業的農民,免費向農民發放介紹外出求職知識的宣傳資料,以基本法律法規、城市生活常識、權益保護、安全生產、艾滋病防治、等知識為主要培訓內容,幫助外出就業農民提高維權意識、提高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的能力。對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的農民,以國家農業農村政策法規、農業安全生產、經營管理常識等農業農村公共知識為主要內容,開展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的引導性培訓,使農民掌握或熟悉黨和國家對“三農”及其相關工作的方針政策、掌握一定的生產技能,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五、圍繞“三個結合”開展培訓工作

一是專家與本土能人相結合。聘請技術專家“傳經送寶”與本土能人現場說法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使農民既學到了理論知識,又有身邊的“土專家”可以學習

二是陽光工程培訓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相結合。對農業生產及時跟進,加強技術培訓和入戶指導工作,遴選與推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開展農技人員培訓,提升農業公共服務能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到場到田,最終實現農民受益的目的。

三是是理論培訓與實訓操作緊密結合。圍繞本地產業發展和農民實際需求,采取一戶一人學一技的方法,利用集中面授、發放科技光盤、發放科技明白紙、現場會等多種培訓形式。如在恒順公司開辦“田間課堂”,在田頭實地指導示范,手把手、面對面的培訓、指導、服務。

陽光工程是一項惠民工程,在實施培訓過程中還將不斷出現這樣那樣的新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探索,用科學的理念和務實的作風去指導、規范農民培訓各個環節的工作,推動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徐江. 哈密建設陽光工程培訓基地[N]. 農民日報,2011-09-08008.

篇4

關鍵詞:地理標志;農產品商標;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1-0038-03

一、兵團申請地理標志的有利條件

(一)自然條件優越

兵團大部分地區處于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分割的綠洲內,氣候干燥,降水稀少,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農業病蟲害相對較少,農業污染少。此外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空間大,后備土地資源豐富,可實現大規模種植,具有發展較強競爭力特色農產品的比較優勢。目前南疆已形成重要的國家優質棉種植基地,南疆環塔里木盆地已形成優質鮮干果種植區,在東疆吐魯番、哈密、南疆的伽師、北疆的石河子、伊犁、博樂等地區已形成優質瓜果的種植基地。

(二)生產管理組織化優勢

兵團準軍工化組織為特色農產品的規模化種植提供了組織保障,在品牌創建及保護、農業技術推廣、農資集中采購分銷、農產品統購統銷、農產品生產加工質量管理等方面具有優勢,這些是內地乃至世界其他國家農產品生產基地無法做到的。

(三)農產品品質好

兵團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生產的農產品品質好、質量高,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如兵團棉花整體質量優于美棉和澳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近年來,兵團棉花一、二級品率連續保持在80%以上,居全國之首,商品率高達97.5%。用兵團棉花紡出的棉紗具有強力高、耐用、白度好、柔軟、不易變形等特點。此外,兵團出產的哈密瓜、葡萄、香梨、紅富士蘋果、蟠桃、枸杞等糖分高,有益健康的維生素多,可開發潛力巨大。

二、兵團各師農產品現有品牌及獲得地理標志的情況

(一)兵團各師農產品品牌

目前,兵團各師的瓜果優質商品基地面積已突破13萬公頃,特色果品產量已占到全區果品總產量的60%以上,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化生產基地。全區每年約有30萬噸瓜果外調。近年來,兵團各師在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下,不斷發展各師的優勢特色農業,形成了“名、優、特”、“形 、色、味俱佳”為主要特點農產品,創建了一批農產品知名品牌。如第一師的“阿拉爾”牌香梨、“大漠紅棗”、“天山雪蟹”等;第二師的“艾麗曼”、“2+8”品牌香梨、“東方圣果”牌庫爾勒香梨等;第三師的“莎車巴旦姆”、“前海”牌棉花等;第四師的“伊珠”冰葡萄酒、“伊帕爾汗”香料、薰衣草及精油等;第五師的“北疆”牌紅提葡萄、枸杞、蘋果,“陽越”牌土雞蛋等;第六師的“Chalkis”品牌蕃茄醬、“準噶爾”皮棉、哈密瓜等;第七師的“綠衡”牌蔬菜、“環洲”牌棉紗、“錦”牌棉花、高泉枸杞等;第八師的“銀力”牌棉花、“下野地西瓜”、“香巴拉”牌系列食品、“神內”牌胡蘿卜汁、“炮臺紅”甜瓜等等。

(二)兵團現有的地理標志狀況

截至2014年7月,兵團已有四師阿力瑪里樹上干杏、五師博樂紅提、十師頂山食葵、十二師頭屯河葡萄、十三師淖毛湖哈密瓜、十四師和田玉棗、二師二二三團蘋果、四師“伊香”大米、二師“天湖”牌啤酒花、二師“開來紅辣椒”、十師“北屯白斑狗魚”、八師一四九團“石河子肉蓯蓉”等17個品牌農產品獲得農業部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有效推動了兵團特色農業發展。2014年二師223團葡萄、羅布麻茶,一師六團紅富士蘋果、三師四十八團紅棗、七師烏爾禾墾區白蘭瓜等農產品也在積極申報地理標志。實際上兵團各師還有大量的地理標志可以申請。

三、兵團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規定對兵團申請地理標志不利

地理標志是按照地方的名稱來命名的,① 對兵團特色農產品的保護不利。如“和田玉棗”是十四師申請的地理標志,②但是外地人很自然地就會認為:購買“和田玉棗”要與和田而不是與十四師的棗農聯系,盡管該地理標志的保護范圍中包含著和田的某些地區,但“為他人作嫁衣裳”難免會打擊兵團申請地理標志的熱情。③

但是商標就不同了,除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外,一般不能用地名命名。所以兵團的地理標志應向商標升級,不能只依附在地方的名稱下過日子。④ 當然,兵團直屬的市不存在上述問題,如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就可以用地域名稱阿拉爾命名。從該視角看,在阿拉爾市、石河子市、五家渠市,圖木舒克市申請地理標志對宣傳兵團農產品的意義更大。

(二)品牌知名度不高

兵團各師基本已形成了一些各自獨特的農產品品牌,這些品牌分布具有區域性特點。兵團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品牌大多只在各師或各個團場很有名氣,在新疆較知名,但名氣并不代表品牌。除了“Chalkis”品牌蕃茄醬、新農甘草在國內外有較高聲譽外,其他農產品品牌并不廣為國內其他地區所知。

盡管兵團有很多特色農產品申請地理標志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現有的地理標志數量少,農產品商標的知名度也不高。究其原因,團場干部、職工普遍缺乏知識產權意識,對樹立品牌、申請地理標志的概念較為淡薄。大家認為農產品只要質量好就行,導致兵團各師對農產品創名牌缺乏正確的引導和支持。由于缺乏品牌保護,不僅假冒產品會乘虛而入,產品難以突破地域限制,而且品牌所能獲得的顯著經濟效益和對特色農業產業所起到的推動作用也不可能實現。

(三)品牌散亂,各自為政,難以形成合力

兵團各師、團場的農產品品牌雜亂,各師、團場各自為戰,甚至自己惡性競爭,沒有形成合力。如兵團各師的棉花目前就有“錦牌”、“銀力牌”、“北疆牌”等多個品牌,不僅品牌經營分散,而且容易使消費者產生誤解,既不利于開拓更大的市場,又容易引起內部惡性競爭。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一師阿拉爾的紅棗上:首先,無統一的品牌,也沒有申請地理標志。盡管大力宣傳并舉辦“紅棗節”,也有十團“大漠紅棗”的獲獎商標,但沒有整合推出農一師紅棗的品牌,只是各團場各自為戰地宣傳自己的棗。因此,應整合成統一的品牌,形成統一的質量標準,申請“阿拉爾紅棗”的地理標志;或者,按照“大漠紅棗”的質量標準,充分利用該金子招牌為整個第一師服務;再者,先應用已有的“阿克蘇紅棗”的地理標志打開市場,然后再突顯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其次,由于自己的惡性競爭,加之紅棗協會形不成統一意見,無定價的話語權。紅棗協會的會員和棗農為了各自的利益被紅棗購買商各個擊破。灰棗從2011年的每公斤40元降至2012年到現在的每公斤30元,主要因素還是紅棗購買商的壓價和散戶棗農的屈服造成的。再次,沒有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地理標志,阿拉爾市沒有很好地利用地方已經申請的地理標志――“阿克蘇蘋果”、“阿克蘇核桃”、“庫爾勒香梨”等。

四、開發兵團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的對策建議

(一)鞏固已有的地理標志和農產品商標

對兵團已有17個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質量、地域進行嚴格管理,對假冒偽劣進行重磅打擊,鞏固、擴大已有品牌的影響力。提高農產品的品牌價值,使同樣的產品獲得的經濟效益更高,要加大公司+農戶的訂單式農業,加強農產品協會的作用,特別是價格的話語權。最好的辦法是成立農產品協會――這需要兵團的大力培育和支持。建立已有地理標志的農產品的產品認證標志和可追溯系統,讓流通環節內化,產品的精深加工、物流、包裝都由農戶自發組織的農產品協會完成,使該組織有直接對話終端消費者的權利――有最終的定價權和市場的話語權。消費者的利益也還能得到有效保護。2012年兵團58個團場和企業被農業部批準為農產品質量追溯創建單位,這些企業已經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二)申請創造自己的地理標志,兵地聯合開發農產品商標

要打造自己的商標,或者像二師“223團蘋果”、⑤三師“小海子魚”、四師“伊香”牌大米一樣,打出兵團各師團自己的地理標志,但這不是主要途徑。因此要在農產品包裝上突出各師團場的產地,靠精美的包裝設計讓消費者知道最好的和田玉棗是哪里生產的。

此外,還涉及到兵地聯合開發、申請的問題。如果地方已經申請了地理標志,而該地理標志的地域范圍又包含團場,則該團場就可以用該地理標志。如果沒有申請,可否聯合申請或單獨申請。另外,地理標志申請集體商標、證明商標,升級成為新疆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也可兵地聯合申請。共同把新疆品牌做大做強,共同受益。兵地共建,整合打造新疆品牌。形成合力,防止內耗和不正當競爭。借助新疆地理標志的特色農產品的平臺,打造新疆品牌。使新疆(包括兵團和地方)的產品銷往全國,走向世界,這樣才有價格話語權等競爭優勢。

(三)充分利用已有的地理標志借雞生蛋

可以利用的已經注冊的地理標志包括兵團的和地方的,如庫爾勒香梨,一師阿拉爾市也在其地理標志的適用范圍內,當然可以利用該地理標志借雞生蛋。

參考文獻:

[1] 高映.農產品地理標志制度探析――以知識產權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為中心[J].農業經濟,2010,(12).

[2] 祝宏輝,連旭.新疆兵團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及問題分析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3,(2).

[3] 湯躍.地理標志制度與貴州地道藥材保護[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4] 陳志輝,鄧玲玲.湖南農業產業化與品牌戰略有機結合的思考[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6).

Corp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Brand Research

XUE Quan-zhong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Tarim University,Alar 843300,China)

篇5

王正人

車子從肇源出發一路向東,駛上二站臺地,經二站鎮、薄荷臺、三站鎮向北,再駛上三站臺地,便是肇源大地上海拔最高鄉鎮福興鄉了。“福興”意為發福興財之意,走進福興便走進了瓜香果甜的“桃花源”了。因為,福興鄉雖然是肇源縣占地面積最小的鄉鎮,但卻是大慶地區乃至黑龍江省最大的棚室生產基地。一個人口不足兩萬人的小鄉鎮,卻有蔬菜大棚1800棟,占地面積達5000多畝,棚室收入占全鄉總收入的30.2%。這里的農民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這里的人們不再是春種秋收靠天吃飯的人們,這里正發生著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產業革命。

車子進入福興小鎮,繞過百年的老榆樹便到了鄉政府,這是我們本次采風的第一站,聽取鄉長對福興鄉農業產業化生產的全面介紹。鄉長熱情的把我們讓到會議室,沏茶點煙一番寒暄之后便直入主題。從組建合作社到引進龍頭企業,從高效經濟到產業化發展,處處用數字說話,方法、經驗,成果、效益,件件胸有成竹。合作社管理的“七統一分”、棚室發展的“三關一難”、規模生產的“返租倒包”、產品銷售的“農超對接”等等,鄉長就像一個擺兵布陣的將軍,信心十足。

其實,我對福興鄉并不陌生,九八年秋季我寫“關于全縣民間糾紛情況調查報告”時就來過此地。福興鄉幅員面積9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96萬畝,7個行政村,46個自然屯,人口不足兩萬。九八年那場大水讓肇源縣21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由于福興鄉地勢高,上層為黑油砂土質,下層為黃黏土,保墑性好,能在大災之年獲得豐收,民間糾紛自然也是最少的鄉鎮。福興鄉原名為唐老馬窩棚,據說,在清朝末年,有一闖關東的唐姓人在此落腳開荒種地,此人養有一匹老馬,老馬又聽話又能干活,深得當地人喜歡,人們稱為唐老馬,唐老馬窩棚也就這樣叫開了。直到1956年建鄉改名為福興鄉。

福興鄉是一個“三邊不靠”的地方,不靠城邊、不靠水邊、不靠省級以上的路邊。土地雖好,但也只能種大田。那年正是一個金秋時節,我在福興鄉司法所的同志帶領下,深入村屯了解民間糾紛情況。福興共有七個村,既“瑞興、復興、吉興、志興、明興、東興、義興”,但無論哪一“興”,地里種的全是大包米,滿山遍野金黃一片,鋪滿起起伏伏的山崗,就像洶涌著的海。如今的福興人不再滿足金色的希望,開始在這有限的土地上尋找綠色的新生活。

采風的第二站就是溫室種植基地了。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排排白亮亮的溫室大棚,沿著柏油路一側順勢排開,像一道天河落在延綿的福星大地上。這就是被人們稱之謂“肇源小壽光”的興富蔬菜專業生產合作社溫室種植基地。副鄉長蔡振民用擴音器引導我們走進了一棟大棚。四月,正是乍暖還寒的季節,采風的文人墨客怨天冷怨地寒,直說“今天真冷啊!”但走進大棚卻是另一番景象了。瓜香和暖陽讓你從早春一下子走進了夏日,滿棚的綠色使人有穿越了季節的時空之感。我俯下身,在枝枝蔓蔓間尋找綠的果實,一個,又一個,那還有一個,圓圓的,鮮亮的,帶有綠色花紋的香瓜蛋蛋,像小精靈似地散落在枝蔓間,有的以泛出誘人的黃色,讓人垂涎不止。蔡振民說:“你們再晚來十天就能品嘗到開園的香瓜了,只可惜現在還不是時候。興福合作社的開園瓜在市場上可是極為搶手的,每斤達到40元,比新疆的哈密瓜還要貴幾倍,就這樣還供不應求呢。”

“呵!這哪里是香瓜啊!分明就是金蛋蛋啊!”一位文友感慨地說。

“我們這里的香瓜主要是白羊統帥、金飛、高麗糖王三個品種,采取綠色種殖技術,主要銷售渠道是超市,2011年我們與沃爾瑪建立了產銷關系,這樣就確保了社員的棚室產品不愁銷了。”蔡振民接著介紹。“香瓜收了種番茄,番茄收了種蔬菜,我們的大棚一年四季不閑著。一棟占地一畝的大棚一年可收入七萬多元,是種植玉米收入的十倍。”

篇6

1 春茬厚皮甜瓜高效栽培技術

1.1 前期準備

1.1.1 大棚建造 在地勢平坦而土壤肥沃的田塊搭建大棚,以鋼管為骨架,竹竿為輔助材料,跨度5.2 m,2月底以前建好,覆蓋棚膜提溫保墑。

1.1.2 品種選擇 選用適合當地種植的早熟一代雜交厚皮甜瓜新品種秦蜜寶。該品種全生育期90~95 d(天),植株生長勢強,適應性廣,抗病性和抗逆性較強,單果質量4~6 kg,果肉橘紅色,汁多味美,口感極佳。

1.2 培育壯苗

1.2.1 苗床準備 在大棚內設置苗床,要求地面平整,寬1.2~1.5 m,長度依據育苗量而定。鋪上隔熱層,布好電熱線,采用基質穴盤育苗。

1.2.2 浸種催芽 將厚皮甜瓜種子在55 ℃ 溫水中攪拌15 min(分)后,常溫下浸泡6 h(小時)后撈出,放置在28~30 ℃ 環境中保溫催芽,待 80% 以上種子露白后播種。

1.2.3 適時播種 1月下旬或2月上旬播種。播前苗床提前1 d通電升溫,基質裝盤,用50% 多菌靈800倍液噴灑消毒。播種時每穴1粒,覆蓋基質1 cm左右,平鋪地膜,上扣小拱棚。

1.2.4 苗床管理 出苗前應采取加熱措施保持床溫白天在30~35 ℃,夜間20~28 ℃,不通風,以保溫保濕為主。待70% 左右種子出苗后適當降溫,白天保持在 28~30 ℃,夜間15~18 ℃,注意晴天通風換氣。

1.3 整地施肥與定植

1.3.1 施足底肥 入冬前 667 m2施有機肥4 000 kg,深翻土地,耱平保墑。翌年2月下旬667 m2施入三元復合肥40 kg、硫酸鉀10 kg,然后起壟,沿大棚方向起2壟,壟高15 cm,壟面寬100 cm。定植前10 d扣棚,以提溫保溫。

1.3.2 定植 3月10日左右幼苗4葉1心時,選晴天定植。每壟2行,株距55 cm,667 m2定植800株,移栽時地溫應在15 ℃ 以上,栽后澆足定根水。

1.4 田間管理

1.4.1 溫、濕度調控 定植后不放風不排濕,以促進緩苗。緩苗后應注意通風降溫,白天氣溫保持在25~30 ℃,夜間不低于15 ℃;開花期加強開關通風口,以白天27~30 ℃,夜間15~18 ℃ 為好;果實膨大期白天保持 27~30 ℃,夜間15~20 ℃;成熟期白天保持 28~30 ℃,夜間不低于15 ℃;坐果后要求晝夜溫差15 ℃,夜間溫度不能過高,以防植株徒長而對果實糖分積累不利,影響品質。生長期相對濕度控制在 50%~70% 為宜。

1.4.2 肥水管理 定植時澆足水,以創造良好的底墑,果實膨大期需水較多,澆水應選擇連續晴天暗溝進行。哈密瓜類厚皮甜瓜對水分反應很敏感,土壤宜干不宜濕,但不能過干。坐瓜前不施追肥,瓜長到雞蛋大時追施膨瓜肥,667 m2施三元復合肥25~30 kg或磷酸二銨20 kg加鉀肥20 kg。

1.4.3 人工授粉 由于大棚內沒有授粉昆蟲,厚皮甜瓜開花期一般采用人工輔助授粉,每株授粉2~4朵雌花。以晴天7:00―10:00授粉最佳,應集中授粉,以便于管理且坐瓜整齊,并標明授粉日期,便于成熟時采收。

1.4.4 整枝留瓜 采取雙蔓整枝法。在幼苗3~4片真葉時摘心,促進下面2個節位子蔓發生,子蔓上長出孫蔓后,抹去子蔓第 5~6節以下孫蔓,利用5~6節以上中部孫蔓結瓜,孫蔓結瓜后保留瓜前1片葉摘心。整枝必須及時,宜在晴天進行,以利傷口愈合。

1.5 病蟲害防治

厚皮甜瓜病害主要有猝倒病、枯萎病、白粉病、霜霉病等,害蟲主要有小地老虎、螻蛄、蠐螬、蚜蟲等。在整個生育期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在開展農業防治的基礎上,生產上也應適時進行化學防治。必須做到:一是提倡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二是科學規范使用農藥,注意防治方法,正確掌握用藥量,應交替用藥和選用生物農藥;三是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

1.6 收獲與貯運

厚皮甜瓜宜在八、九成成熟時采收,應選擇無病、無傷口、果形端正的優質瓜,貯運中保持陰涼,并注意通風,可減少果實腐爛。

2 秋茬辣椒栽培技術

2.1 前期準備

2.1.1 深翻曬垡 前茬收獲后及時撤去棚膜,清理雜草雜物,深翻大田土壤,促進微生物活化,改良土壤理化性質;夏季降雨比較多,土壤深翻后可以蓄積大量雨水,增加較深層的土壤含水量,對后茬作物生長有利。應注意防止雜草生長而導致土壤養分損失,不利于后茬作物生長。

2.1.2 品種選擇 秋延辣椒應選擇耐高溫和低溫、耐弱光、抗病、中早熟優良品種。當地栽培較多的品種為康大401。

2.2 培育壯苗

適宜播種期在6月下旬。播種太早定植時正趕上高溫期,容易發生病毒病;播種太晚,結果期縮短,影響產量。定植時苗齡在40 d左右,以幼苗具有5~6片真葉、莖粗約0.3 cm、株高10 cm左右,葉片大而肥厚、葉色濃綠、根系發達而潔白為佳。采用72 孔穴盤育苗,拱棚覆蓋遮陽網和防蟲網,注意晴天10:00―16:00遮陰,遇雨要蓋薄膜,防止幼苗徒長和“戴帽”現象。

2.3 整地定植

2.3.1 整地施肥 定植前深翻曬垡,搞好土壤消毒滅菌,667 m2施腐熟有機肥5~10 m3,三元復合肥50 kg。

2.3.2 適時定植 8月上中旬定植辣椒苗,定植前 7~10 d 扣上棚膜。高壟雙行栽培,順棚起壟,壟距90~100 cm,壟高20~25 cm,株距30~35 cm,壟兩側半坡栽苗。栽后立即澆緩苗水,把壟濕透即可,不可大水漫灌。

2.4 加強田間管理

2.4.1 溫度管理 可通過調節通風量和通風次數控制大棚溫度。當外界平均氣溫低于18 ℃、夜溫低于12 ℃ 時,應采取保溫措施。辣椒生長期適宜溫度為白天25~30 ℃、夜間15~20 ℃。

篇7

關鍵詞: 西瓜; 細菌性果斑病; 種子處理; 快速干燥; 防治效果

瓜類細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簡稱BFB)是一種嚴重危害葫蘆科作物的世界性病害,尤其以危害西、甜瓜為重。西瓜細菌性果斑病最早于1965年由Webb等[1]首次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現,并對癥狀進行了描述。當Somodi[2]和Rane[3]等人報道了1989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商品西瓜生產中的發病情況,接著先后在美國東南部10多個州再度嚴重發生西瓜細菌性果斑病,并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后,才真正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并稱之為西瓜細菌性果腐病。該病一旦發生,即可能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從1989年以來,大多數年份美國發生該病的地塊不到5%,但是一旦受害,其損失有99%~100%。該病在美國印地安納州迅速蔓延后,80%的西瓜不能上市銷售。西瓜細菌性果斑病已對美國的西瓜制種業和種植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重大的威脅。目前該病還在土耳其[4]、澳大利亞[5]、日本[6]等國造成嚴重危害。

我國在1990年首次報道了BFB,隨后就相繼有人記載和報道了該病在國內許多西甜瓜產區的發生和危害[7-11]。該病發生在育苗階段,可造成嫁接幼苗大量死亡,在大田發生可造成西甜瓜減產甚至絕收,給西甜瓜生產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瓜類細菌性果斑病可經種子傳播,我國作為國際上很多大型種子公司的制種基地,由于細菌性果斑病的發生,使得美國的部分瓜農不愿意使用中國生產的種子,致使國際上一些瓜類制種商先后撤出中國,使中國的西瓜制種業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該病主要通過種子帶菌傳播,在生產上使用健康無菌的種子是防止細菌性果斑病發生和傳播的關鍵措施,目前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種子滅菌處理技術。國外有關種子滅菌處理早有報道[12-14],目前我國也有不少相關研究[15-19],但是單一一種處理方法都無法對種子進行完全消毒。本研究旨在摸索多種方法的綜合應用對采后種子進行處理,從而減少種子帶菌給西甜瓜生產所造成的巨大損失。

1 材料和方法

1.1 快速烘干對西瓜細菌性果斑病種子帶菌的影響

1.1.1 試驗材料 試驗選用2種類型的種子:不經人工接種的西瓜種子、人工接種的西瓜種子。從沒有發現西瓜細菌性果斑病疫情的大田新鮮西瓜上采集種子作為不經人工接種的西瓜種子,分成2部分:一部分種子馬上沖洗干凈,另一部分種子發酵48 h,沖洗干凈,分別分成4份進行以下處理:(1)馬上烘干,烘干時間為3 h;(2)室內晾4 h后烘干;(3)1% 鹽酸處理15 min后烘干;(4)室內自然晾干。種子的帶菌情況采用幼苗生長和PCR技術對以上處理的種子進行檢測。

人工接種的西瓜種子從市售的健康西瓜上采集,沖洗干凈后分成5份,其中4份立即用濃度為3×104 cfu·mL-1細菌性果斑病菌懸浮液浸泡30 min并進行以下處理:(1)立即烘干;(2)室內晾3 h后烘干;(3)室內晾6 h后烘干;(4)室內晾9 h烘干。另外 1份在室內自然晾干后,在新鮮的西瓜汁液中浸泡2 h,然后用濃度為3×104 cfu·mL-1細菌性果斑病菌懸浮液浸泡30 min,自然晾干,采用幼苗生長檢測發病情況。

1.1.2 種子干燥處理 使用5HG-3550型滾筒烘干機在40 ℃ 的條件下烘干種子。種子快速烘干機是由北京蔬菜研究中心和現代農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

1.1.3 Ac菌懸液的制備 供試菌株為Pslbtw 20,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所提供;挑取保存的供試菌株在YDC斜面培養基上活化培養24 h,用無菌水配成菌懸液,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在波長600 nm測量菌懸液的OD值,用無菌水調整OD值在0.1左右(菌液濃度約為1×108 cfu·mL-1),再稀釋至3×104 cfu·mL-1,備用。

1.1.4 幼苗生長鑒定 幼苗生長鑒定在50穴的育苗盤內進行,基質為經高壓滅菌的蛭石,每一個穴內播種1粒種子,育苗盤播種后用薄膜覆蓋保濕,放置在25~30 ℃、16 h光照的條件下生長,出苗后去掉薄膜,每天觀察幼苗的發病情況,直到播種后3周。

1.1.5 種子帶菌的PCR檢測 提取種子的浸提液進行PCR,每個處理檢測1 000粒種子混合樣品。PCR的引物組合為WBF1(5’-GAC CAG CCA CAC TGG GAC-3’)和WBF2(5’-CTG CCG TAC TCC AGC GAT-3’),由北京賽白盛公司合成。種子的浸提及PCR的方法按照宋順華等[20]的方法進行。

1.2 藥劑處理帶菌種子對種子質量的影響及防治效果

1.2.1 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選用6種常用抗細菌的藥劑配制藥液,每種藥劑2個濃度,以無菌水和不處理作為對照:1%鹽酸,2%鹽酸;3%雙氧水,5%雙氧水;3%過氧乙酸,5%過氧乙酸;1 ∶ 100 physan 20,1 ∶ 80 physan 20;0.1% CuSO3,0.2% CuSO3;0.2% 農用鏈霉素,0.4% 農用鏈霉素。

種子:帶菌的西瓜種子為京欣2號,由北京蔬菜研究中心西瓜課題組提供。

采用2種方法處理種子。方法1:用以上濃度的藥液直接處理帶菌的西瓜種子。鹽酸溶液處理種子10 min,physan 20處理種子15 min,其他處理種子20 min,然后充分沖洗干凈。沖洗干凈的種子置于室內自然晾干,保存在低溫條件下備用。方法2:藥劑處理與固體基質引發結合。按照本試驗室引發西瓜種子的方法[21]將以上濃度的藥液加入到固體基質中處理種子,回干后的種子保存在低溫條件下備用。

1.2.2 種子發芽率和幼苗生長特性的測定 處理后的種子分別進行發芽試驗:每處理50粒種子,4次重復,共200粒種子,發芽基質為蛭石,發芽條件為25 ℃恒溫、16 h光照、8 h黑暗,計算種子的發芽勢、發芽率。發芽后14 d測定幼苗的生長特性,連根拔出種苗,用水洗凈后放在濾紙上吸去多余水分。每處理隨機抽取50株苗,測量每株苗的長度,稱量50株苗的總質量,計算平均每株苗的長度和鮮質量。

1.2.3 防病效果的檢測 每處理播種500種子進行幼苗生長鑒定,檢測各處理的滅菌防病效果,檢測方法同1.1.4。

2 結果與分析

2.1 快速烘干對種子帶菌的影響

對大田新鮮西瓜上所采集的西瓜種子進行各種處理后,采用幼苗生長鑒定方法檢測各處理幼苗細菌性果斑病的發病情況。由于所有處理種子所生長的幼苗都很弱小,而且猝倒病嚴重,幼苗的成活率很低,特別是室內自然晾干的種子幼苗的成苗率更低,沒有有效地觀察到幼苗的發病情況。

應用PCR技術,從沒有經過發酵在室內晾干4 h后烘干的種子,以及不管是否經過發酵,在室內自然晾干的種子上均檢測到了病原菌Ac的特異性條帶(360 bp),結果為陽性。不管是否對種子發酵,采種后快速烘干、鹽酸處理的種子及發酵后在室內晾干4 h的種子均沒有檢測到Ac的特異性條帶(圖1),說明種子發酵、采種后快速烘干、鹽酸處理均可阻止病原細菌在種子表面的繁殖,是防止種子帶菌的有效方法。

人工接種的西瓜種子采用幼苗生長方法檢測結果表明,用菌懸液處理后的西瓜種子隨著室內晾干時間的延長,幼苗細菌性果斑病的發病率呈上升的趨勢,晾干 3 h以上時,幼苗的病株率急劇上升,由0.9%上升到晾干 6 h的20.4%。但是隨著晾干時間的延長,幼苗的死亡數量也在增加,成苗率降低,晾干 3 h以上時,種子的成苗率急劇降低,由52.6%下降到 6 h的23.9%(圖2)。由此說明種子的快速烘干可以降低西瓜種子的帶菌率,降低幼苗細菌性果斑病的發病率,提高種子的健康狀況。

Ⅰ. 立即烘干;Ⅱ.室內晾3 h后烘干;Ⅲ.室內晾6 h后烘干;Ⅳ.室內晾9 h烘干;Ⅴ.自然晾干

2.2 藥劑處理帶菌種子對種子質量的影響及防治效果

2.2.1 藥劑處理對西瓜種子質量的影響 不管是藥劑處理的種子還是含藥的固體基質引發處理的種子,其發芽勢和發芽率與對照相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都沒有明顯的差別,各處理之間也沒有明顯的差別(表1)。但藥劑處理的種子平均每株幼苗的鮮質量均高于含藥的固體基質引發處理的種子(圖 3)。

2.2.2 不同藥劑處理對西瓜細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 通過幼苗生長鑒定,與對照相比,本文所選用的殺菌劑采用2種方法處理帶菌種子后,都顯著地降低了幼苗細菌性果斑病的發病率,各處理種子幼苗的發病率遠遠低于未處理的對照種子,對照幼苗的發病率為5.5%~6.0%,含藥固體基質引發處理西瓜幼苗的發病率在1.5%~3.0% 之間,藥劑直接處理種子幼苗的發病率在0~1.0%之間(圖4),其相對防治效果分別為57.1%~78.6%、84.6%~100.0%(圖5)。含藥固體基質引發處理種子對降低幼苗發病率的效果更差。

3 討 論

瓜類細菌性果斑病是一種典型的種傳病害,種子帶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在合適的環境條件下,少量的帶菌種子能給葫蘆科作物生產田造成毀滅性的危害[22] ,因此帶菌的種子可成為商品西瓜甜瓜產區的重大隱患。生產健康的種子,防止種子帶菌和對帶菌種子進行滅菌處理是有效控制該病在田間發生發展的主要措施之一[23]。健康種子的生產首先要避免從出現BFB疫情的大田及帶有典型BFB癥狀的西瓜上采種,但從沒有BFB典型癥狀的西瓜上所采收的種子也很難確定種子是否帶菌。其次種子采后進行種子發酵和酸性物質處理能極大地降低種子的帶菌率,如果在氣溫較低的條件下,發酵24 h的處理效果不理想,發酵72 h對種子的發芽率會產生影響,以發酵36~48 h較為適宜,但沒有100% 的有效[13-14],因為病原菌可以侵染到種子的內部[24],種子發酵不能殺死種子內部的病原菌,也有可能是種子發酵后在干燥過程中再次感染病原菌。

本研究采種的大田西瓜植株沒有發現BFB,所采集的西瓜種子籽粒很小,在苗盤播種后發芽整齊但很弱小,因此在有利于BFB發病的高溫高濕條件下猝倒病嚴重,造成成苗率很低,沒有有效的檢測到幼苗BFB的發病情況。本試驗采用PCR方法,不管是種子發酵還是不發酵,從采種后立即烘干的種子、鹽酸處理過的種子以及發酵48 h 后晾干4 h以內迅速干燥的種子上均沒有檢測到病原菌的特異性DN段。采用幼苗生長方法檢測人工接種病原菌的西瓜種子,隨著室內晾干時間的延長,幼苗BFB的發病率上升,幼苗的成苗率降低;晾干 6 h種子的成苗率與晾干3 h相比急劇下降,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幼苗的猝倒病而引起的。由此說明種子的快速干燥可以降低西瓜種子的帶菌率,從而降低幼苗BFB的發病率,提高種子的健康質量。本研究的結果表明,采后使種子表面干燥的時間不能超過4 h,種子發酵、采種后快速干燥、鹽酸處理均可阻止病原細菌在種子表面的繁殖,將這些處理措施綜合使用是防止種子帶菌的有效方法。

殺菌劑處理帶菌種子的研究結果表明,生產上經常使用的6種抗細菌的藥劑分別用2種方法和2種濃度處理種子后,與對照相比,對種子的發芽勢和發芽率都沒有影響,但幼苗的平均鮮質量在2種方法之間有明顯的差別,除5% 的雙氧水外,其余的殺菌劑用含藥的固體基質處理后,與藥液直接處理種子相比,可減輕幼苗的鮮質量。這可能是含藥的固體基質處理種子是一種引發的過程,處理時間較長,在這個過程中種子緩慢吸收了藥液到種子內部,對幼苗產生影響。從各處理對幼苗BFB的防治效果可以看出,相同濃度的藥液通過固體基質引發處理種子,其殺菌效果遠遠不及藥液直接處理種子。本試驗中將一定濃度的殺菌劑加入固體基質,是為了使種子引發與殺菌同時完成。以后的研究還需進一步摸索固體基質中藥劑的種類和適宜的濃度,達到既能使種子不攜帶病原菌又不影響種子質量、出苗整齊的目的。

4 結 論

快速干燥可以降低西瓜種子上Ac的帶菌率,從而降低幼苗BFB的發病率,提高種子的健康質量,采后使種子表面干燥的時間不能超過4 h,種子發酵、采種后快速干燥、鹽酸處理均可阻止病原細菌在種子表面的繁殖,將這些處理措施綜合使用是防止種子帶菌的有效方法。所選用的藥劑和濃度,不管是藥劑直接處理種子還是含藥的固體基質引發處理種子,其種子質量都沒有顯著的差別。藥劑處理的種子平均每株幼苗的鮮質量均高于含藥固體基質引發處理的種子,含藥固體基質引發處理對降低幼苗BFB發病率的效果比藥劑直接處理種子要差。

參考文獻

[1] Webb R E,Goth R W. A seedborne bacterium isolated form watermelon[J]. Plant Disease,1965,49: 812-818.

[2] Somodi G C,Jones J B,Hopkins D L,et al. Occurrence of a bacterial watermelon fruit blotch in Florida[J]. Plant disease,1991,75: 1053-1056.

[3] Rane K K,Latin R X. 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watermelon: Association of the pathogen with seed[J]. Plant disease,1992,76: 509-512.

[4] Gemir G A. A new bacterial disease of watermelon in Turkey: 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watermelon[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Schaad et al.)willems et al. ][J]. J. Turk Phytopathol,1996,25 (1/2): 43-49.

[5] O'Brien R G,Martin H L. Bacterial blotch of melons caused by strains of 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griculture,1999,39(4): 479-485.

[6] Shirakawa T,Kikuchi S,Kato T,et al. Occurrence of watermelon (Citrullus lanatus) bacterial fruit blotch in Japan[J]. Annals of the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2000,66(3): 223-231.

[7] 張榮意,譚志瓊,文衍堂. 西瓜細菌性果斑病癥狀描述和病原菌鑒定[J]. 熱帶農業學報,1998,19(1): 70-75.

[8] 趙廷昌,孫福在,王兵萬,等. 藥劑處理種子防治哈密瓜細菌性果斑病[J]. 植物保護,2003,29(4): 58-61.

[9] 王葉筠. 西瓜甜瓜危險性病害—細菌性果腐病[J]. 中國西瓜甜瓜,2003 (5): 32-34.

[10] 金巖,張俊杰,吳燕華,等. 西瓜細菌性果斑病的發生與病原菌鑒定[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4,26(3): 263-266.

[11] 范詠梅,馬俊義. 哈密瓜生長期果實腐爛病病原菌的分離、回接與鑒定[J]. 新疆農業科學,2004,41(5): 293-295.

[12] Cheng A H,Hsu Y L,Huang T C,et al. Susceptibility of cucurbits to Acidovorax avenae subsp. citrulli and control of fruit blotch on melon[J]. Plant Pathol Bull,2000,9(4): 151-156.

[13] Hopkins D L,Cucuzza J D,Watterson J C. Wet seed treat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watermelon[J]. Plant disease,1996,80(5): 529-532.

[14] Hopkins D L,Lovic B,Hilgren J,et al. Wet seed treatment with peroxyacetic acid for the control of bacterial fruit blotch and other seedborne diseases of watermelon[J]. Plant disease,2003,87: 1495-1499.

[15] 趙廷昌,孫福在,王兵萬,等. 哈密瓜果斑病病原菌鑒定[J]. 植物病理學報,2001,31(4): 257-364.

[16] 李國英,任毓忠,張昕,等. 甜瓜細菌性病害藥劑防治試驗[J]. 中國西瓜甜瓜,2003(3): 12-14.

[17] 丁建軍,周黎,陳先榮,等. 不同藥劑對細菌性果腐病的抑菌效果測試初報[J]. 中國西瓜甜瓜,2005(2): 17-18.

[18] 洪日新,何毅,李文信,等. 種子酸化處理防治西瓜嫁接育苗細菌性果腐病研究[J]. 中國瓜菜,2006(5): 4-8.

[19] 馮建軍,陳坤杰,金志娟,等. 種子引發處理對無籽西瓜幼苗生長的影響和對細菌性果斑病菌消毒的效果[J]. 植物病理學報,2007,37(5): 528-534.

[20] 宋順華,鄭曉鷹,李麗. 西瓜果腐病種子帶菌的PCR檢測[J]. 種子,2007,26(12): 24-26.

[21] 鄭曉鷹,吳萍,李秀清,等. 固體基質引發西瓜種子的效果及對β-半乳糖甘露聚糖酶活性和DNA復制的影響[J]. 中國農業科學,2009,42(3): 951-959.

[22] Hopkins D L. Field spread of 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watermelon(Abstr.) [J]. Phytopathology,1993,83: 466.

篇8

關鍵詞: 甜瓜; 種質資源; 數量性狀; 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S6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9980

E農藝性狀的評價是種質資源研究的中心環節,是資源共享與利用的基礎。在國內外園藝作物種質資源交流和研究不斷深入的情況下,規范和完善我國甜瓜種質資源重要數量性狀的描述、分級評價和選取參照品種等研究工作,能極大的提高我國甜瓜種質資源的研究和利用效率,方便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國際植物遺傳資源研究所(IPGRI)對包括甜瓜在內的近40種園藝作物建立了統一的共性及特性描述符[1],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規范了園藝作物數量性狀的分級評價標準[2],為包括甜瓜在內的園藝作物種質資源農藝性狀評價研究制定了標準和規范。我國研究者已對西瓜、南瓜、棗、杧果等多種園藝作物數量性狀進行了分級評價研究[3-11]。目前以甜瓜資源數量性狀的標準化描述和數據采集為基礎,結合分子標記技術開展了數量性狀定位、資源遺傳多樣性分析及資源分類學等多方面研究[12-20]。甜瓜是我國園藝作物資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了數量性狀的標準化描述和采集方法[21],沒有進一步的分級和評價指標。為了完善我國甜瓜種質資源數量性狀描述評價體系,在國家西瓜甜瓜種質資源中期庫多年數據積累的基礎上,參照國際標準,對甜瓜資源果實部分數量性狀的分級評價指標和參照品種進行了探討,為資源工作者及引種者提供參考,方便國內外的交流使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材料來自國家西瓜甜瓜中期庫保存的甜瓜(Cucumis melon L. Sp.pl.1753.p1011)種質,包括薄皮甜瓜sp. conomon(Thunb)Greb、厚皮甜瓜sp. melon、野甜瓜sp. agrestis(Naud)Greb、蛇甜瓜sp. flexuosus(L.)Greb。其中薄皮甜瓜來自國內收集的越瓜及梨瓜類型材料,厚皮甜瓜來源較為廣泛,包括國內的哈密瓜類型和伽師瓜類型,國外引進的阿達納甜瓜和卡沙巴甜瓜等類型,野甜瓜和蛇甜瓜材料主要從國外引進,為了方便今后的引種與交流,所選種質均為中期庫保存種質。

1.2 方法

1.2.1 數據的標準化采集 材料分別于2007~2010年春在河南中牟(薄皮類型甜瓜試驗地)和新疆石河子(厚皮類型甜瓜試驗地)試驗地種植及采集數據。試驗地土壤肥力中等,肥水管理與生產相同,采用網室+滴灌栽培模式,每年每份材料種植7~10株,隨機排列,株行距0.4 m×2.0 m,薄皮類型甜瓜多蔓整枝,根據植株特性每株留果2~3個,厚皮類型甜瓜單蔓整枝,每株留果1個。材料共計1000份,數據采集者為同一人,每份材料調查5~8株果實,各數量性狀數據的調查與采集方法參照《甜瓜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果形指數 (l/w1)是果實長度(l)和果實寬度(w1)的比值,種腔大小指數 (w2/w1)是種腔寬度(w2) 與果實寬度(w1)的比值,數據資料為2~3年的平均值。

1.2.2 數據的統計分析及分級 使用Microsoft Excel.2003和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統計性狀數據的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平均值(Mean)、中位數(Median)、偏態度(Skewness)、變異系數(CV)并繪制各數量性狀數據的頻率分布直方圖(含正態曲線),在此基礎上,參照王力榮等[22]采用等距法對各數量性狀分級、評價描述并選取參照品種。

2 結果與分析

2.1 性狀的變異系數及分布狀態

甜瓜果實質量、果實長度和寬度等9個數量性狀的變異情況見表1。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各性狀差異幅度最大的兩個數據,平均值和中位數的差異反映出了性狀數據的集散性。果實長度和種子千粒質量的平均值和中位數差異大于2.0,其他各性狀差異小于0.5。變異系數大小反映了個體差異范圍,果實質量變異系數最大為74.3%,種腔寬度變異系數最小為30.5%。偏態度的大小反映出偏正態分布數據峰值相對于正態分布數據峰值左右偏移的程度,種腔大小指數(種腔寬度/果實寬度w2/w1)和果肉中心糖的偏態度小于0.1,為正態分布,其余各數量性狀偏態度大于1.0,為偏正態分布,其中果實長度的偏態度最大為2.43,果實質量的偏態度最小為1.38。

2.2 性狀分級指標及參照品種

種腔大小指數按1~3級分級,1級為最低級,3級為最高級,2級為中級,性狀頻率分布大于50%。其余性狀按1~5級分級,1級為最低級,5級為最高級,3級為中級,種腔寬度和果肉含糖量3級為頻率分布最高級(頻率分布大于40%),其余性狀2級為頻率分布最高級(頻率分布大于35%)。性狀評價描述參照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標準和《中國甜瓜甜瓜》中使用的國內外通用描述語[23],如果實質量描述語用小、中、大等。在對照品種的選擇上,包含3個條件:(1)參照品種為3個(2個國內品種,1個國外品種),盡可能每級包含不同類型品種:(2)除極端性狀外,盡量利用國內外公知品種;(3)所有參照品種均為國家西瓜甜瓜中期庫或國家種質資源長期庫內保存的種質。

2.2.1 果實質量 果實質量代表著果實的大小,是資源評價的重要性狀之一,甜瓜資源果實質量的平均值為1.50 kg,從果實質量頻率分布圖1看,我國甜瓜資源以小果型為主,在0.50~1.50 kg,頻率分布最大為56.8%。共分5級評價各級分別為極小果型(野生甜瓜和極早熟薄皮甜瓜)、小果型(早熟薄皮甜瓜)、中果型(中熟洋香瓜、厚薄皮雜交的中間類型)、大果型(中晚熟厚皮甜瓜)和極大果型(晚熟夏甜瓜和冬甜瓜)。

2.2.2 果實長度、寬度和果形指數 果實長度和寬度是衡量果實大小的重要參數,果形指數(果實長度和寬度的比值l/w1)的大小能反映出果實的基本形狀,果形指數越小代表果實越圓,果形指數越大,代表果實越長。同時掌握這3個性狀能判斷出果實的基本形態。圖2、3、4分別為甜瓜果實長度、寬度和果形指數的頻率分布;果實長度的平均值為16.1 cm,在10.0~20.0 cm,頻率分布最大為56.8%;果實寬度的平均值為11.5 cm,在5.1~10.0 cm,頻率分布最大為40.2%;果形指數的平均值為1.5,在0.9~1.4,頻率分布最大為53.9%,其中薄皮甜瓜資源果實形狀多是近圓形(扁圓形、圓形、卵形、梨形、橢圓形),大多數厚皮甜瓜資源(哈密瓜和伽師瓜類型)多為橢圓形和長果形,通過果形指數的頻率分布看,果實近圓形的資源占總數的一半以上,與我國薄皮類型甜瓜在資源中占多數的實際情況相一致,分級指標及參照品種如表3。

2.2.3 果肉厚度、種腔寬度和種腔大小指數 果肉厚度和種腔寬度分別是衡量果實可食用部分和不可食用部分多少的參數,種腔大小指數是衡量種腔占果實總體積的大小比例參數,通過這3個數據,能夠初步判斷果肉和種腔各自所占的比例大小,在育種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圖5、6、7分別為果肉厚度、種腔寬度和種腔大小指數的頻率分布;果肉厚度的平均值為2.6 cm,在1.1~2.5 cm的頻率分布最大為48.9%;種腔寬度的平均值為6.5 cm,在6.1~8.0 cm的頻率分布最大為41.8%;種腔大小指數的平均值為0.6,在0.5~0.6的頻率分布最大為59.3%。大多數薄皮類型甜瓜與厚皮類型甜瓜的果實種腔寬度相差不大,但果肉厚度差別較大。從果肉厚度的頻率分布也可以看出我國資源以薄皮甜瓜類型為主,與資源的目測調查結果一致,分級指標及參照品種如表4。

2.2.4 果肉可溶性固形物(糖)含量 果肉糖含量的高低是判斷甜瓜果實品質的重要標志之一,甜瓜資源果肉糖含量平均值為10.0%,圖8為果肉糖含量的頻率分布情況,在10.0%~13.0%含糖量,頻率分布最大為40.1%。含糖量極低的品種約占資源的9%,主要包括大部分的蛇甜瓜類型、阿達納甜瓜類型、越瓜類型、菜瓜類型等。含糖量極高的品種約占資源的2%,主要是包括長期選育的優質育種材料,分級指標及參照品種。

2.2.5 種子千粒質量 種子千粒質量是種子的大小參數,甜瓜資源種子千粒質量平均值為29.0 g,圖9為種子千粒質量頻率分布,在11.0~25.0 g頻率分布最大為37.2%。由于不同品種甜瓜種子千粒質量差異較大,極小籽如馬泡瓜(野甜瓜亞種)僅為6.0 g,極大籽如恰爾可口奇(我國新疆特有的冬甜瓜變種)為92.0 g,且其受環境條件影響較小,可作為區別不同品種資源的參考指標,分級指標

3 討 論

3.1 材料的選擇

我國針對甜瓜資源數量性狀的分級評價研究較少,只是對薄皮甜瓜和厚皮甜瓜的優異育種材料和育成品種的少數數量性狀進行了簡單分級,沒有特定參照品種,分級目的是區別育種材料及育成品種[21]。根據甜瓜種質資源類型豐富且多樣性較高的特點,通過對資源數量性狀的統一分級,使性狀評價標準化,能夠了解我國甜瓜種質資源的組成結構,對今后甜瓜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共享及遺傳研究等方面有參考意義。因此本研究包括除香瓜亞種sp.dudaim(L.) Greb(材料較少)外的其它4個甜瓜亞種:薄皮甜瓜、厚皮甜瓜、野生甜瓜、蛇甜瓜。

3.2 數量性狀數據的采集與處理

甜瓜種質資源數量性狀數據的采集易受環境條件和栽培條件的影響,因此選擇把薄皮類型甜瓜資源統一種在適宜其生長的中原地區(河南省中牟縣),把厚皮類型甜瓜統一種在適宜其生長的西部地區(新疆石河子)。采用避雨、滴灌栽培模式,通過中期庫具有的大群體樣本(1 000份以上),同一人連續多年測量數據,增強了數據的準確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我國甜瓜種質資源數量性狀的分布情況和遺傳多樣性,為甜瓜資源數量性狀的分級評價研究提供了保證。

在數據處理過程中發現,成正態分布的性狀數據,最高頻率出現在中級,偏正態分布的性狀數據最高頻率不出現在中級,偏向于峰值偏移的方向,如果實質量中2級(小果型)為頻率分布最高級,這是由于小果型在資源總數中所占的比例較大的原因,因此劃分的級別較好的反映出了資源的原始分布狀態。

3.3 數量性狀的選擇

國內不同作物數量性狀分級時選取的數量性狀不同,如王力榮等[22]在桃資源數量性狀的分級中選取的是花徑、果實縱、橫、側徑等。周俊國等[5]在蔓生南瓜種質資源數量性狀分級中選取是莖節間長度、主蔓粗度、葉片長度、花徑等,這些數量性狀都是資源研究中相對重要的數量性狀。在甜瓜資源數量性狀選擇時,不但考慮到數量性狀在資源研究中的重要性,還要考慮到引種者的需求和方便,把重要的數量性狀進行分級評價,在將來引種過程中,就可參照對資源數量性狀統一的分級標準,使用熟悉的描述方式。

3.4 數量性狀分級評價

國內外對農作物數量性狀的分級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1~9級、1~5級和1~3級3種分級方法。不同作物采用的方法不同。劉孟軍等[7]對棗樹數量性狀分別采用1~5級和1~3級分類法,周俊國等對蔓生南瓜數量性狀采用了1~9級分類法。顏國榮等[24]以152份甜瓜資源為材料,采用1~9級分類法對果實長度、寬度和果肉厚度等性狀進行了分級,由于其選取的材料和種植方式與本研究有較大差異,導致劃分級別的標準不一致。甜瓜資源數量性狀數據均為連續分布,不同性狀的變異幅度差異較大,本研究分級評價主要考慮到數量性狀的分布狀態、引種者對數量性狀的常用評價、國際間的方便交流。因此作者認為在甜瓜資源數量性狀分級評價中,不管采用那種分類方法,都要達到分級方便利用的目的,因此采取了1~5級和1~3級兩種不同的分級方法。

4 結 論

甜瓜種質資源果實質量、果實長度、果實寬度等9個數量性狀中果實質量變異系數最大為74.3%,種腔寬度變異系數最小為30.5%;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種腔大小指數為正態分布,其他七項性狀為偏正態分布,其中果實長度的偏態度最大為2.43,種子千粒質量的偏態度最小為1.01;種腔大小指數按1~3級劃分,2級為中級,分布頻率大于50%,其他八項性狀按1~5級劃分,1級為最低級,5級為最高級,3級為中級;每個性狀各等級選取3個參照品種:1個國外品種、2個國內品種,極端性狀除外。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JIN Shi-xi. Breeding sciences of horticultural plant[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2000.

景士西. 園藝植物育種學總論[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2] FURONES-PEREZ P, FERNANDEZ-LOPEZ J. Usefulness of 13 morphological and ph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weet chestnut (Castanea sativa Mill.) for use in the DUS test[J]. Euphytica,2009, 167: 1-21.

[3] SHANG Jian-li. WANG Ji-ming. MA Shuang-wu. Descrip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of watermelon genetic resources[J]. China Cucurbits and Vegetables, 2010, 23(6): 39-41.

尚建立,王吉明,馬雙武. 西瓜種質資源若干性狀描述與數據采集[J]. 中國瓜菜,2010,23(6): 39-41.

[4] SHANG Jian-li, WANG Ji-ming, GUO Lin-lin, MA Shuang-wu.Evaluating criteria of som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melon genetic resources[J].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2011,28(3): 479-484.

尚建立,王吉明,郭琳琳,馬雙武. 西瓜種質資源若干數量性狀的評價指標探討[J]. 果樹學報,2011,28(3): 479-484.

[5] ZHOU Jun-guo,LI Xin-zheng,ZHU Yue-lin,LI Hai. Evaluating criteria of some botanical quantitative characters of vining pumpkin (Cucurbitamoschata Duch.)[J]. Jourm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2007,8(1): 30-34.

周俊國,李新崢,朱月林,李海. 蔓生型南瓜資源部分植物學數量性狀的評價探討[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7,8(1): 30-34.

[6] ZHOU Jun-guo,HU Hui-ling,LI Xin-zheng,LI Hai-zhen. Evaluation on botanical quantitative characters of cucurbita moschata seedling[J].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0,49(10): 2045-2048.

周俊國,扈惠靈,李新崢,李海真. 中國南瓜幼苗植物學數量性狀的評價[J]. 湖北農業科學,201 0,49(10): 2045-2048.

[7] LIU Meng-jun. Studies on the variations and probability grading of major quantitative characters of Chinese Jujube[J].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1996,23(2): 105-109.

劉孟軍.棗樹數量性狀的概率分級研究[J]. 園藝學報,1996,23(2): 105-109.

[8] ZHU Min, GAO Ai-ping, DENG Sui-sheng, CHEN Ye-yuan. Evaluation index of main quantitative characters of mango(Mangifera indica) genetic resources[J]. 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2010,11(4): 418-423.

朱敏,高愛平,鄧穗生,陳業淵. 杧果種質資源果實主要數量性狀評價指標探討[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0,11(4): 418-423.

[9] GUO Jing-nan, ZHENG Fang, LIU Chong-huai, FENG Yi-bin, PAN Xing, FAN Xiu-cai, WANG Xin-xiang. Evaluating criteria of some descriptive characteristics of grape germplasm Resources[J].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2008,25(3): 327-331.

郭景南,鄭芳,劉崇懷,馮義彬,潘興,樊秀彩,王新香. 葡萄種質資源若干描述性狀探討[J]. 果樹學報,2008, 25(3): 327-331.

[10] MONFORTE A J,OLIVER M,GONZALO M J, ALVAREZ J M, DOLCET-SANJUAN R,ARUS P.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involved in fruit quality traits in melon (Cucumis melo L.)[J]. Theor Appl Genet,2004,108: 750-75.

[11] Ana Isabel López-Sesé,Jack Staub. Nurit Katzir,María Luisa Gómez-Guillamón. Estimation of between and within accession variation in selected Spanish melon germplasm using RAPD and SSR markers to assess strategies for large collection evaluation[J]. Euphytica,2002.127: 41-51.

[12] L?譫PEZ-SES?譩 A I,STAUB J E,G?譫MEZ-GUILLAM?譫N M L. Genetic analysis of Spanish melon (Cucumis melo L.) germplasm using a standardized molecular-marker array and geographically diverse reference accessions[J]. Theor Appl Genet, 2003, 108: 41-52.

[13] SENSOY S,B?譈Y?譈KALACA S,ABAK K. Evalu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Turkish melons (Cucumis melo L.) based on phenotypic characters and RAPD markers[J]. Genet Resour Crop Evol, 2007, 54: 1351-1365.

[14] TANAKA K,NISHITANI A,AKASHI Y, NISHIDA H,YOSHINO H,KATO K.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South and East Asian . melon Cucumis melo L . and the origin of group Conomon var. makuwa and var. conomon revealed by RAPD analysis[J] . Euphytica, 2007,153: 233-247.

[15] TAN Min, LIU Tong-guang, DAI Zu-yun, WANG Lei, XU Xiao-ting. Clustering of main quantitative traits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in melon[J]. China Cucurbits and Vegetables,2011,24(1): 5-7.

談敏,劉童光,戴祖云,王磊,許曉婷. 甜瓜果實主要數量性狀的聚類和典型相關分析[J]. 中國瓜菜,2011,24(1): 5-7.

[16] BAO Wen-feng, WANG Ji-ming, SHANG Jian-li,MA Shuang-wu.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molecular markers and mapping of quality traits in 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 and melon(Cucumis melo L.)[J]. 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2009,10(3): 480-485.

包文風,王吉明,尚建立,馬雙武. 西瓜甜瓜質量性狀的分子標記與定位研究進展[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9, 10(3): 480-485.

[17] SAN S Y,YUKARI A,KATSUNORI T,TIN T C,MAY T K,HIROMICHI Y,HIDETAKA N,TATSUYA Y,KYAW W,KENJI K. Molecular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melon landraces(Cucumis melo L.) from Myanmar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elon germplasm from East and South Asia[J]. Genet Resour Crop Evol, 2009,56:1149 -1161.

[18] AHMED M,JACK E S, SUN Z Y, ABDELWAHED G. Genetic diversity in melon (Cucumis melo L.): an evaluation of African germplasm[J].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2001,48: 587-597.

[19] YOSUKE Y,NOBUKO F. Image-based phenotyping: use of colour signature in evaluation of melon fruit colour[J]. Euphytica,2010(171): 409-416.

[20] P?譩RIN C,HAGEN L S,GIOVINAZZO N,BESOMBES D,DOGIMONT C,PITRAT M . Genetic control of fruit shape acts prior to anthesis in melon (Cucumis melo L.)[J]. Mol Genet Genomics,2002, 266: 933-941.

[21] MA Shuang-wu, LIU Jun-pu. Descriptors and data standard for Melon[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2005.

馬雙武,劉君璞. 甜瓜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22] WANG Li-rong,FANG Wei-chao,ZHU Geng-rui. The evaluating criteria of some botanical quantitative characters of peach genetic resources[J]. Joru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2006,5(12): 905-910.

王力榮,方偉超,朱更瑞. 桃(Prunus persica)種質資源物候期性狀遺傳多樣性評價指標探討[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6,5(12): 905-910.

[23] WANG Jian. Chinese watermelon and melon[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2000.

王堅. 中國西瓜甜瓜[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篇9

關鍵詞:都市農業;五環聯動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5月5日

蘇南地區自古即為豐腴之地,農業基礎良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將進一步要求蘇南地區加快農業的現代化進程,農業領域的創新發展是這一國家戰略成功實施的重要一環。都市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構成,也是常熟市現代農業“十三五”時期重點發展方向,為深入研究常熟都市型現代農業的發展與未來,我們先后拜訪了上海市農委、上海市經信委、上海市生產業促進會等,并對上海市“四新”重點培育企業――上海國興農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與調研,現結合上海國興農公司的成功案例談談以常熟為代表的蘇南地區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一些思考及建議。

一、上海國興農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介

上海國興農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興農公司”)是在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由職業經理人團隊和國內知名涉農企業家共同發起成立,并經國家工商總局核準而設立的農業現代化公司。國興農公司致力于打造國內一流的種植業全產業鏈服務運營商,農業生產業的先行者。作為上海市農業產業化的領導者,公司先后獲得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上海市“平臺經濟”培育企業、上海市“四新”重點培育企業、上海市“創新型新興服務業示范”企業等榮譽。國興農公司在上海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大背景下,運用“互聯網+農業”的創新思維,通過“五環聯動”業務將農業生產、技術、服務與互聯網的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為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和銷售提供全面服務,從而實現農業的提質增效,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水平。國興農公司還受上海市農委之邀參與了《上海市現代農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并配合上海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完成“經濟作物二維碼追溯體系規范”等行業標準的制定。

二、上海國興農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互聯網特質

國興農公司經過多年的實踐形成了獨特的“五環聯動”業務模式。“五環聯動”業務模式指的是公司打造的“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以及產前的“GAP種植標準化系統”、產中的“智慧農業方案”、產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系統”、“農產品包裝設計網”等五環相扣的圍繞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而研發的系統方案。“五環聯動”模式是國內第一個將農業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并實現農業頂層設計、布局涉農服務全過程的綜合創新平臺。“五環聯動”圍繞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服務解決方案是一個合理涉足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運營平臺。

(一)“五環聯動”從源頭上掌控與提高農產品的品質與安全。國興農公司“五環聯動”的特長在于覆蓋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國興農公司的“五環聯動”第一環就是農產品種植方案“GAP系統”。國興農公司通過整合近20位資深植保專家,多年研究作物培育方法種植GAP標準方案,已經在上海浦東、金山、嘉定等地多家專業合作社推廣。國興農公司在產前的第二環就是“智慧農業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農產品生長環境實時感知、數據自動統計、設備遠程控制、設備自動控制、自動報警、視頻監控、數據采集等功能,幫助實現種植過程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從而實現農業灌溉自動化和水肥一體化,有效解決了水和溫的科學化和標準化。這兩個環節可有效掌控農產品的種植過程,有效提高了產品的品質與安全,為產品的追溯、產后的營銷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五環聯動”模式能夠切實做到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五環聯動”在產后的重要一環是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2013年、2014年國興農公司連續獲得上海市經信委“電子商務雙推”項目支持,已成為上海市農委、商務委推進農產品生產環節、流通環節質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的第三方服務平臺,也是唯一一家同時服務于兩個環節的追溯平臺,這有利于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互聯互通,是上海市落實即將出臺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條例》的重要支撐。同時,國興農公司還承擔上海市關于農產品基于二維碼技術實現信息可追溯的兩項規范及地方標準的制定。2013年起,經由國興農公司與上海市農委聯合推廣,目前上海地區共有500多家合作社應用了國興農公司研發推廣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平臺。2014年起,國興農公司與上海市商務委合作,在農產品流通環節推廣追溯平臺,目前與多家配送流通企業和超市流通環節溯源系統開展合作。

(三)“五環聯動”成功的關鍵在于鏈接豐富的線上線下渠道。產業互聯網相比于消費互聯網的一個重要區別,即產業互聯網是服務于產業,需要更多的線下服務能力,尤其是農業互聯網,無論是養殖業還是種植業的各類服務,都需要大量線下與農戶的溝通、交流。國興農公司目前與近20家線上線下商超進行產品銷售對接。線上電商合作伙伴主要有東方購物、一號店、天天果園等;線下商超合作伙伴主要有上蔬永輝、百聯集團、上海環盛商業有限公司、Cityshop、深圳百果園等。優質穩定的渠道伙伴是國興農深耕上海市場多年的碩果,也是確保農產品銷售能夠實現優質優價的最重要一環。

(四)國興農公司自身發展在于企業具備互聯網思維與互聯網服務能力。農業企業是否成功實現互聯網轉型的關鍵之一就在于實際控制人是否具備互聯網思維,是否具備成熟的互聯網運作方案。公司從內生發展而言需要對大量用戶資源提升黏著度,只有能夠黏住大量用戶資源的產品或服務才更有市場價值。因此,國興農公司從發展戰略上需要立足上海、拓展長三角,實現跨區域戰略布局,魚米之鄉的常熟是其較為理想的合作對象。這一戰略舉動固然是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同時也契合了中央對上海這一經濟中心的期許,即從長三角地區的“帶頭”發展到“帶動”長三角地區發展。同時,也成為了蘇南在建設國家自主創新建設示范區時的有機構成,是這一戰略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具體實踐與創新探索。

三、常熟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一)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呈多元拓展趨勢。常熟發展現代農業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除繼續發展傳統的農產品外,正在向觀賞、休閑、美化等方向擴展。假日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旅游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也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產業。有住宿型的“農家樂”、農事觀光、生產參與、農產品品嘗、農業科普旅游等多種類型,已形成了生態觀光農業產業帶。全市集水鄉特色、田園風光、鄉村文化、自然生態、農事體驗、娛樂休閑為一體的農業生活業面積已超過3萬畝。

(二)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態勢良好、布局科學。江蘇常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作為江蘇省第一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其主要特點是充分集聚蘇南特有的科技、經濟、文化、人才、平臺等優勢,圍繞現代農業發展,以科技創新為主體,引進、研發、轉化、示范農業科技新成果,已經成為農業科技成果及產業化的技術輻射源和展示窗口。園區已形成了“一核三帶多園”的總體產業格局,核心區規劃總面積6.5萬畝,示范區面積34萬畝,輻射區面積63.3萬畝。“一核”是指園區主核心區,規劃面積1.32萬畝,初步建成優質水稻繁育、設施園藝研究、特色水產育苗三個創新區以及國家級“二花臉”豬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基地;“三帶”包括:南部近10萬畝的高效水產示范帶,東部8萬畝的高效蔬菜園藝帶和西部17萬畝的優質糧食產業帶;“多園”是指依托“三帶”分布在各鎮(場)板塊建成的14個各具特色的縣(市)級農業科技園區,園區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32億元,設施農業、智慧農業、都市農業、高效農業、循環農業、品牌農業等已成為園區的亮點。

(三)農業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示范效應明顯。農業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主體。近年來,常熟圍繞農產品產業化發展規劃,大力培育一批骨干型、成長型重點龍頭企業,如勤川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常熟市神農果業專業合作社、常熟市田娘農場有限公司等,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的發展。以虞山鎮為例,該鎮初步形成了以現代都市農業為定位、優質水稻生產為基礎、特色產品品牌為導向、休閑觀光農業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近年來,虞山鎮中涇村利用土地規模流轉契機,努力打造精品水果特色產業,陸續引種了無花果、獼猴桃、哈密瓜、小南瓜、軟籽石榴、圣女果、火龍果等特色農產品,部分產品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并出口海外。

(四)地方傳統名特優農產品豐富,品牌建設初見成效,現代營銷體系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常熟近年來初步形成了茶葉、水產品、蔬菜、特色瓜果、優質糧食和農業“三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等特色農業產業鏈。例如劍門綠茶、王四食品、沙家浜大閘蟹、海明蔬菜、王莊西瓜、吉健葡萄、勤川大米等在本地或局部地區均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但是還沒有完全搭上“互聯網+”的快車,總體影響力有限,市場面有待進一步拓展。

四、推進常熟“互聯網+農業”戰略實施的建議

“互聯網+”戰略是新一屆中央提出的宏大戰略,“互聯網+農業”是產業互聯網發展的最新領域,國興農公司是上海領先的“互聯網+農業”的優秀標兵,是常熟現代農業對接上海接受輻射溢出效應的重要對象。2016年1月,上海國興農公司與常熟市的合作正式展開,雙方合作項目與農業“眾創空間”已正式開展運作。

(一)堅持以平臺的搭建來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常熟現代農業的發展得益于各類科技創新合作與服務平臺的搭建。上海國興農公司是一家領先的農業現代化公司,在農業產業化、農業標準化和農業信息化方面都走出了一條新路,也形成了公司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農業產業化是指公司致力于銷一體化,從農業生產資料及農技服務供應,到種植管理指導,最終到農產品產銷對接經營,實現種植業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經營及服務。農業標準化是通過測土配方,技物結合,制定作物標準種植方案(GAP種植方案)得以實施。目前,國興農已獲得作物培育方法發明專利5項,正在申報作物培育方法發明專利近20項,推動實現精準農業以及農業標準化。農業信息化是指國興農自主研發了貫穿于農業種植業全產業鏈信息管理的“農業云”系統,包含農資經營管理系統、農民專業合作社系統、種植標準化GAP系統、農產品經營管理系統、農產品電子商務系統、物流倉儲管理系統、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系統、智慧農業系統、水肥一體化、自動化灌溉系統等覆蓋于現代農業的全產業鏈。

(二)堅持夯實一產,接二連三,發展好“第六產業”。常熟在過去發展農業的生活業產業方面成效顯著,如梨花生態園、旺橋生態園、海虞春天生態園等大量的農家樂、生態園應運而生。虞山鎮勤川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常熟現代農業的先行者和領軍者,勤川公司創建的現代農業科學實踐基地展示館,全景式多角度介紹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的區別,采用電子顯示和感應投影等多媒體展示手段,生動詳盡地演繹傳統農耕用具、水稻耕作的歷史沿革以及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向,使人們在參觀學習中體驗互動性和趣味性,從而增強對現代農業的認知度和認同感。但總體而言,全市層面真正科學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涉農生產業仍顯欠缺,應當引入類似國興農的農業現代化平臺服務公司,圍繞提升農產品品質與安全、建立科學有效的追溯體系、搭建線上線下的營銷平臺等,進而有效串起“一二三”產業,全方位提升常熟農業產業的現代化水平。

(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提升常熟現代農業的質量和效益。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優勢為基礎,這是農業現代化最基本的經驗之一。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譬如日本對農業的保護力度非常大,但同樣它們按照國內、國際市場的要求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業生產,它們的“一村一品”及“一縣一品”都是根據各自優勢,適應市場需求,生產特色產品的典型做法,這些做法也極大地推動了日本農業的復興。常熟的特色農產品品類豐富,現代農業基礎扎實,若能與類似國興農公司這樣的涉農生產業公司合作,將2~3個類似勤川大米、王莊西瓜、劍門綠茶打入上海等高端市場,有效拓寬常熟農產品的高端銷售渠道,可直接提升常熟現代農業的質量和效益,增強常熟發展現代農業的可持續性。

(四)完善都市型高等農業教育體系,為創新發展現代農業培養“新農人”。世界上農業現代化國家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通常比較完善,農業教育水平都比較高。筆者通過實際調研發現,常熟農業生產者普遍老齡化,本市的新一代職業農民尚未形成,在常熟從事一線農業生產的多為新常熟人。因此,要充分發揮常熟職業教育的優勢,加大對“新農人”技能培訓力度,提升新一代農民的現念與觀念,引導更多人參與到農業生產當中來,從而為常熟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資源條件。

主要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高粱;水分利用效率;研究進展

隨著全球淡水資源的快速枯竭,全世界的種植業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水分虧缺是限制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這就要求農業生產必須要將水分高效利用。農業種植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來保障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結實,而傳統的灌溉模式一般是漫灌,這種灌溉方式需水量大,灌溉效率又低,造成了水資源的大量浪費;而為了節約水資源目前廣泛采用的是噴灌式灌溉,這種方式具有需水量小、覆蓋面積廣、隨關隨停的優勢。高粱作為全球主要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僅次于水稻、小麥、玉米、大麥;高粱是一種具有低耗水、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物,因此高粱具有良好的抗干旱能力。所以,高粱可以種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其作為一種典型的抗旱作物,具有很高的生產及研究價值。因此,為了節水農業的發展,研究高粱的水分利用效率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高粱對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應主要從高粱自身對水分的利用效率和外界環境兩方面來考慮。

1.高粱本身特性對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

目前科學研究表明,植物光合作用主要產生三種中間產物碳3、碳4和cam。而植物對水分的利用很大程度上與這三種物質的含有量有關,一般說來,cam植物是目前已知水分利用率最高的,而碳4植物次之,其后就是碳3植物,而且碳4植物的水分利用率比碳3植物要高2.5-3倍。碳4作物具有的較高的葉肉阻力和氣孔阻力是其水分利用效率較高的重要原因,而高粱正是碳 4作物 , 碳4植物對光能利用率和凈同化率也高于水稻和小麥。

不同的種間和品種對水分的利用效率是千差萬別的,而且農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是由多種因素決定。高粱水分利用效率影響因素主要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這三種作用是植物自身對水分利用的關鍵。當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蒸騰作用的時候,都會有一定的水分散失,而這對高粱的水分利用率產生很大的影響。隨著光合速率和蒸騰速率的增加,水分利用光合作用的趨勢分別呈現上升和下降的趨勢。經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當葉片缺水的時候,不同基因型的高粱是會產生不同反應的,同時,當基因型和土壤有效水條件不同的情況下,其蒸騰效率是存在明顯差異的。無論是蒸騰作用的強度還是光合作用的強度,主要都是受高粱本身的基因所控制,那么要考慮提高高粱水分利用效率,就得從基因、品種上加以改進優化。國外一些科學家通過對高粱和小麥的不同品種進一步研究,結果表明:由于葉肉光合能力不同,因此作物品種對水分的利用效率存在明顯的差異。另國外還有一些研究表明:高粱葉片氣孔對水分反應的某些機制是高粱水分利用效率產生差異的主要因素。

從20世紀90年代,很多科學家就從基因、性狀方面對植物水分利用效率進行了很多科學研究;科學研究表明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的確實是一個可遺傳的性狀,而且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是由多對基因控制,不同品種的種間差異有穩定的遺傳性狀,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照樣具有保持穩定的表現。這也就意味著可以培育出高產量且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新品種高粱。

2.外界因素對高粱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

生物的性狀由遺傳因子和生物所處的環境所決定,這是科學界毋庸置疑的結論。除了基因對高粱自身的生長、發育、結實的影響,外界環境也與高粱的各個方面有很大的關聯。眾所周知,光照環境、溫度高低、相對濕度、土壤肥力、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對高粱的水分利用率存在較大的影響,接下來筆者就外界因素對高粱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作用。

溫度對高粱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主要是蒸騰作用,通過對于蒸騰作用的影響來實現,氣溫上升可使h2o增大而降低水分利用效率,但是溫度影響的絕對不僅僅只是高粱的水分利用效率,溫度還影響高粱各種酶的活性,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造成了各種植物都有其最適生長溫度,于是便有了喜涼、喜暖植物之分,喜涼作物在較高溫度下,喜暖作物在低溫下,它們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顯著下降。晝夜溫差對作物生長影響也是很大的,正是因為晝夜溫差大,所以吐魯番的哈密瓜特別甜。夜間在一定限度內降低溫度對大多數作物有利,夜間低溫可以減弱作物呼吸作用有利于干物質累積,從而增強水分利用效率。溫度對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歸根究底是溫度對光合和蒸騰作用的影響差異所致,蒸騰作用隨溫度呈指數曲線上升,沒有上限,而光合隨溫度上升則有一定限度,當溫度達到最適點時,光合速率基本就停止上升有時甚至下降,因而高粱對水分利用效率下降。這也就算說要提高高粱的水分利用率,就要很好的控制高粱種植基地的溫度。

光照和二氧化碳濃度主要是影響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水也是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物質,所以,光照和二氧化碳濃度對高粱水分利用效率的情況就不加以贅訴了。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物質的多少,在肥沃的土壤中植物能很好的生長發育,這樣植物就能長得很茂盛,根系也特別發達。在土壤肥力好的土壤中,高粱的枝葉更加茂盛,光合作用也更強;且高粱能形成龐大的根系,這對吸收水分是很有利的。因此在田地中施用一定的肥料是促進高粱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方法,這也是人們常說的以肥調水。相對濕度主要是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對光合作用沒有明顯的影響,隨著相對濕度的增大,蒸騰作用減弱,高粱對水的利用效率就提高了;土壤水分是指土壤的含水量,高粱的根系直接從土壤中吸收水分,所以土壤水分也是高粱水分利用率的一個關鍵因素。在平常的農作中,農民經常讓高粱地先處于一種低缺水狀態,這樣高粱的根就能扎的更深,而且由于缺水,高粱吸水的能力也就增強了,自然提高了高粱對水分的利用率。

3.總結

綜上所述,關于高粱水分利用效率主要要從遺傳和環境兩個方面入手,通過遺傳學手段改良是一個重要的方法;通過環境變化的調節提高高粱水分利用效率也是一個重要手段。對高粱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不僅僅是為了提高高粱的水分利用效率,而是為實現節水農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有限的水資源帶來最大的農業收益,隨著全球水資源的枯竭,發展節水農業是勢在必行,刻不容緩的,通過高粱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希望能對節水農業的發展有所幫助,為全球農業的變革做出貢獻。以上是本人的粗淺之見,由于本人的知識水平及文字組織能力有限,文中如有不到之處還望不吝賜教。 [科]

【參考文獻】

[1]張曉娟,周福平,張一中,柳青山.高粱抗旱節水栽培技術.山西農業科學,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