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儒家的教化思想范文
時間:2023-10-20 17:26: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述儒家的教化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選擇題:40分
1.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
A.北京人B.山頂洞人C.元謀人D.藍田人
2.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取得的重大進步是:()
A.直立行走B.制造和使用工具
C.學會使用天然火D.學會人工取火
3.右圖是哪一聚落房屋復原圖:()
A.山頂洞原始居民B.半坡原始居民
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4.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不同表述正確的是:()
A.半坡聚落位于長江流域,河姆渡聚落位于黃河流域
B.半坡聚落居住的房屋為半地穴式結構,河姆渡聚落居住的房屋為干欄式結構
C.半坡聚落主要種植粟,河姆渡聚落主要種植水稻
D.半坡聚落已會制造黑陶作品,河姆渡聚落會制造彩陶
5.下列各項屬于黃帝的貢獻的是:()
A.改進農具,教人農耕B.嘗遍百草,發明醫藥
C.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D.發明了養蠶抽絲技術
6.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A.堯B.舜C.大禹D.黃帝和炎帝
7.右圖反映了誰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A.黃帝B.堯
C.舜D.炎帝
8.中國歷第一個國家是:()
A.夏朝B.西周C.東周D.商朝
9.下列關于西周經濟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全國土地歸周王所有B.各級貴族可以轉讓和買賣土地
C.普遍使用人工灌溉D.建筑物上開始使用瓦
10.天子向諸侯,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的政治制度是:()
A.世襲制B.郡縣制C.分封制D.行省制
11.夏商西周國家統治人民的手段有:()
①分封制②軍隊③刑法④禮儀教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春秋五霸中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A.楚莊王B.宋襄公C.齊桓公D.晉文公
13.關于右圖人物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B.主張“兼愛”“非攻”
C.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
D.提出了“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觀念
14.“合縱”“連橫”發生在:()
A.春秋時期B.戰國時期C.夏朝D.西周
15.我國鐵制工具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領域是在:()
A.商朝B.西周C.春秋時期D.戰國時期
16.戰國時期,首開變法之風的是:()
A.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B.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
C.鄒忌在齊國進行改革D.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17.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我們今天的漢字來源于:()
A.金文B.小篆C.甲骨文D.陶器上的符號
18.關于右圖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的青銅器
B.紋飾華麗,工藝高超,體現了莊嚴凝重的風格
C.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80多千克
D.象征著商朝燦爛輝煌的文明
19.孔子的言論被弟子整理在:()
A.《春秋》B.《論語》C.《詩經》D.《尚書》
20.下列關于右圖都江堰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B.東邊的內江用于灌溉,西邊的外江用于分洪
C.內江之水通過“飛沙堰”引人支流,灌溉農田
D.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二、識圖題:16分
21.觀察右圖彩陶,回答問題:
(1)該彩陶名稱是?出土于哪里?2分
(2)盆內的神秘圖案都由幾何圖形構成,說明了什么?盆中的圖案又都與魚有關,又說明了什么?4分
22.識別右圖人物,回答問題:10分
(1)右圖人物是誰?他生活在什么時期?是哪一學派的
創始人?3分
(2)簡述他在思想、政治及教育方面的主要觀點和成就。7分
三、列舉題:14分
23.列舉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6分
24.列舉春秋戰國時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在治理國家方面的主張。8分
四、材料分析題:24分
25.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8分
“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之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周易》
原文大意:上古時代,人們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來圣人建造房屋,改變了居住環境,人們住進去躲避風雨。
分析回答:
(1)什么時期什么人開始造房屋?
(2)人類走出洞穴蓋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義?
26.閱讀下列兩段材料:8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成果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是謂小康。
——《禮記》
請回答:
(1)上述資料所講的兩個時代有什么不同?4分
(2)文中“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指的哪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2分
(3)從第二段資料看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有了什么變化?2分
27.閱讀下面的材料和圖片,回答提出的問題:8分
“惟殷先人,有典有冊。”
——《尚書》
請回答:
(1)《尚書》中這句話的大意是什么?
(2)結合右圖說說這句話反映了我國什么朝代什么文字的產生?當時人們將這種文字刻在什么上面?
(3)對研究歷史有什么價值?
五、簡答題:6分
28.簡述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40分
1.C2.B3.B4.C5.C6.D7.D8.A9.C10.C
11.B12.C13.B14.B15.C16.A17.C18.C19.B20.C
二、識圖題:16分
21.(1)人面魚紋彩陶盆陜西半坡遺址
(2)說明那個時期人們可能已經形成了原始的數學思想。說明當時的這個部落的與打魚有關,人們企盼能夠有豐富的魚作為食物;魚也可能是這個部落所敬仰的神。
22.(1)孔子春秋儒家
(2)思想方面:提出“仁”和“禮”的觀點。
政治方面:提倡“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國。
教育方面: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教學方法有“當仁不讓于師”、“因材施教”等;有學生3000多人,比較有名的有72人。
三、列舉題:14分
23.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戰國七雄:齊、楚、燕、秦、韓、趙、魏
24.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張教化百姓,以“禮”治國。
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既反對“禮”治,也反對“法治”,主張“無為而治”。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主張用“刑罰”加強統治。
四、材料分析題:24分
25.(1)氏族社會時期半坡聚落居民,河姆渡聚落居民
(2)意義:擺脫了對自然的依賴,改善了生存環境擴大了活動空間,提高了生活質量.
26.(1)第一段資料反映了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天下為公”的原始社會的狀況。第二段資料描述了階級社會產生后“天下為家”和王位世襲的社會現象。
(2)禪讓制
(3)世襲制
27.(1)大意是:殷朝的先人,就已經有書冊了。
(2)商朝甲骨文龜甲或獸骨上
(3)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具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與甲骨文有著淵源關系。
五、簡答題:6分
28.主要內容:(1)編制戶口,加強刑罰。(2)獎勵生產。(3)獎勵軍功,
篇2
【關鍵詞】孔子;思想政治教育;治國安邦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偉大奠基者。在孔子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諸多論述中,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國安邦上的重要作用的論述主要有“為政以德”、“舉賢才”、“言而有信”、“君子不器”這四個方面。
一、為政以德
孔子在治國安邦問題上,提出了“為政以德”的著名主張。“為政以德”也就是用道德教化來治理國家。孔子講:“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意思是說,用道德教化來治理國家,推行政治,為政者就如北極星一樣,高居北極,而民眾就像群星一樣圍繞在他的周圍,服從他的領導。
孔子還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意即為,單靠法律來引導百姓,以刑法來約束強迫百姓,百姓只會為了避免受罰而遵守法令,并沒有犯罪的羞恥感;但如果用道德來引導百姓,用禮制來約束百姓,百姓就會有羞恥之心并自覺走上正道,遵守維護統治者的統治秩序。以上都是孔子在總結歷代統治者的為政經驗、針對當時沒落奴隸主的殘暴統治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認識到了統治者的的德性對國家和社會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當然也存在夸大德治、忽視法治的偏頗。
孔子提出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內容:第一,要求國家的所有官吏及一切行政人員,不管是通過什么方式選拔和任命的,都必須是一個有“道德”的人。第二,要求統治者對“道德”必須身體力行。統治者要以自己的榜樣和模范行動來影響廣大老百姓。第三,十分重視道德感、羞恥感在人的行動中的作用。第四,強調在實際生活中要發揮道德激勵方法的作用,運用道德激勵的方法,使道德在改善社會風氣、協調人際關系、維護社會次序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舉賢才
為政以德,能使民眾順服,天下太平。那么,怎樣才能保證統治集團的賢明、使老百姓心服口服呢?孔子又提出了“舉賢才”的用人之道和“學而優則仕”的成人之道。
魯國國君哀公問孔子:“何以則民服?”孔子回答:“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為政》)意即為,選拔正直的人,位置安排在不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信服;把不正直的人安排在政治的人之上,人民就不信服了。孔子又言:“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都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論語·顏淵》)意思是說,舜、湯能有天下,齊桓公能成就霸業,都是由于得到了像伊尹、管仲這樣的賢才的輔佐才得以實現。
由此可見,孔子特別強調“舉賢才”,充分發揮賢才在治國安邦上的重大作用。孔子認為選拔賢才有五個方面的好處:一是賢才能治理好國家;二是能避免壞人混進官員隊伍;三是能使人民誠服擁戴;四是可以教化不正之人;五是民眾能互相勉勵而上進。
孔子認為只有賢才治理國家,百姓才能順服,國家才能興旺發達。由此,孔子也強調必須把賢能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充分發揮其作用。這就打破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世卿世祿的世襲統治制度,為平民百姓中的賢能之才登上政治舞臺、治理國家事務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三、誠實守信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誠信缺失,孔子針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大力倡導誠實守信。孔子認為,為政的原則是誠實守信,只有這樣,統治者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支持,才能帶領民眾前進,使國家得到發展。
孔子的“誠實守信”的內容主要有:
第一,言行必須一致。孔子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為政》)意即為,人不講信用,就什么都辦不成。也好比大車上沒有輗,小車上沒有軏,那車怎么能行走呢?
第二,少說多做,先行后言。孔子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里仁》)、“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論語·為政》)
第三,反對講假話、講大話、講空話。“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其言之,則為之也難”、“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論語·憲問》)。
第四,反對傳謠、信謠。“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論語·陽貨》),反對表里不一、“色取仁而行違”的兩面派。
四、君子不器
為政者應扮演什么角色,成為什么樣素質的人呢?子曰:“君子不器。”器,即器具。關于“君子不器”的解釋,學者們眾說紛紜,筆者在這里簡述兩種自己的理解:
第一種理解是,君子不能象器具一樣只有一種用途,而應該博學多才。在孔子看來,為政者必須是“通才”,通才就要樣樣懂。“不器”就是并不成為某一個定型的人,一個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中外無所不通,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孔子說:“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意即為,君子必須要能做到廣泛地閱讀典籍,吸收知識,以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如此便不至于偏離人生的正道了。
第二種理解是,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樣,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只是聽任別人的支配,成為別人的工具。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也就是說,要處理好學與思的關系,不能只學習而不思考,也不能只思考而不學習。
綜上所述,孔子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國安邦上的重要論述,體現了孔子對理想為政者的設計思路,體現了對領導者自身的個人修養與為政之道的要求。他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意義。我們應該以批判的眼光對其思想進行深刻全面的思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辯證發展的觀點在字里行間中尋找其智慧的源泉。
參考文獻
[1] 郭竹平譯注.論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篇3
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孕育了漢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想文化精髓。這些思想,體現著一個民族種性的特點,凝聚著一個民族的性格,表達著一個民族的理想和追求。具體分析,《西游記》一書主要包含著以下傳統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源自道家。老子的“見素抱樸”、“回歸自然”的“順天說”是這種思想的源頭,后宋代張載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說法。這種思想肯定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強調二者相依相存的、不可割裂的聯系。《西游記》一書中,從孫悟空的誕生,到天庭、地府和人間三界,再到眾多仙家的高強武藝、神奇寶貝,無不體現這種思想。孫悟空,出生于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乃一仙石,“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眾多的仙魔也大都是由各種動物、植物受天地之靈氣,吸日月的精華孕育而生,或演化而來,這是對“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完美的闡釋,說明人、物皆是自然之子。人只有順應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當然,對于惡劣的環境,“天人合一”思想亦有改造的意愿。《西游記》中多處情節,如稀柿溝、通天河、火焰山等等,作品都通過孫悟空等的不懈努力,最終改造為人類宜居之地,這又體現了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一種理想和追求,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國文化是開放的文化,是海納百川的文化。從一開始,就在不斷地兼收并蓄中發展、壯大。一部《西游記》,以唐玄奘西行去印度取經的史實為藍本構思整個故事情節,這本身就包含著對異域文化思想的汲取和融合。師徒四人,從長安出發,一路西行,歷經一十四載,先后經歷了寶象國、烏雞國、車遲國、西梁女國、祭賽國、朱紫國、獅駝國、比丘國、滅法國、鳳仙郡、玉華州、金平府12個國家和地區。每到一個國家或地區,書中都先進行文化意識的介紹,強調其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如第五十四回,師徒初到西涼國時,一段韻文“圣僧拜佛到西涼,國內陰世少陽。農士工商皆女輩,漁樵耕牧盡紅妝”,就將西涼女國的風俗民情展示無疑。沒有包容博大的精神和兼收并蓄的思想,吳承恩又怎能杜撰得如此精彩?一路上,唐僧不遺余力地展現大唐文化禮儀,可以說他既是朝圣者,又是文化的傳播者。圣朝天國,禮儀之邦,唐僧的溫文爾雅、言行舉止,不但迷倒了西涼國國君,也讓其他國家對大唐向往著迷。通過他的傳播,異域了解了東方;通過書的介紹,中國了解了世界。這種彼此融合,既反映了古老的中華民族開放的精神,又體現了漢民族兼容并蓄思想文化的內涵。
“貴和尚中”的思想
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漢民族向來“貴和尚中”。“和”為和諧,“中”為中庸。“貴和尚中”就是重視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含著和以處眾、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西游記》一書處處可見這種思想的流露。孫悟空,從一開始就不安分,他闖龍宮,鬧冥司,大鬧天宮,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的石猴,最終也收斂性情,皈依成佛,這其中貫穿著的就是“貴和尚中”思想。沙僧,很多人認為他僅是一個“打醬油”的,然而仔細品味,正是由于他在中間調和,排解了取經人之間的糾紛,才使得他們師徒四人團結一心,最終取得真經,功德圓滿。在他身上,折射出的也是這種“貴和尚中”價值觀。另外,取經路上,每一個故事都是因某妖孽的介入,打破了原有地域的和諧,危害四方,孫悟空他們路過,鏟除了妖孽,最終又重歸和諧,天下太平,這種故事構思的邏輯,無不體現了“貴和尚中”的思想。
“剛健自強”的追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說的是天道運行,一往無前,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作為人,應該效法天道,充分發揮自己的生命活力,勇于進取、勇于開拓、自強不息、無私無畏,這是中華民族一貫都推崇的“剛健”、“自強”準則。作為儒家經典培育出的吳承恩,書中自然也融聚著這種思想意識。唐僧師徒為了求取三藏真經,教化東土人民,在往西天的取經路上“逢山遇妖,臨水撞怪”,無數次甚至都陷入生命的絕境,但他們沒有被嚇倒。特別是唐僧,意志堅強,困難嚇不倒,美色攻不破,金錢地位不動搖,始終矢志不渝,一路西行從不回頭,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得了真經。沒有剛健不屈的堅韌,沒有自強不息的精神,誰又能做到這一點?具體到作品中的四十多場斗妖除魔的戰斗中,孫悟空也都是發揚這種精神,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才鏟平西行路上的魔障,保護唐僧順利到達西天,取得真經。
“以民為本”的思想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一部《西游記》,唐僧西天取經的目的就是出于“勸人為善”,教化人類,顯然是民本思想。具體到故事中,孫悟空之所以要斬妖除魔,一方面是為掃清西行路上的障礙,更多的是為當地百姓鏟除魔障。第四十七回,師徒四人夜宿通天河河邊村里一老者家,見老者愁眉不展,唐僧便執意問明事由,為救老者之女一秤金,悟空變童男,讓八戒變童女,最終捉住妖孽靈感大王,造福一方百姓。第七十八回“比丘憐子遣陰神,金殿識魔談道德”,他們救下了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小兒的性命。第五十九至六十一回,唐僧師徒四眾途遇火焰山:“八百里火焰山,四周圍寸草不生。”又是孫悟空三調芭蕉扇滅火,不僅消除了西天路上的阻隔,也拯救了一方生民。八十七回,鳳仙郡“一連三載遇干荒,草子不生絕五谷……十門九戶俱啼哭。三停餓死二停人,一停還似風中燭”。又是悟空弄法,招來雨部、雷部、云部、風部四部,普降一場甘霖,救得蒼生……正是基于這種民本思想,師徒四人才功德圓滿,這和本書所宣揚的佛教義理實則是相通的。
當然,一部《西游記》,所蘊含的思想絕不僅僅就這幾點。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閱讀,都會有自己的體驗和收獲。我們僅從共性上加以探究,以期拋磚引玉,引領大家思索《西游記》,品味經典名著的魅力所在。
例1.(2012年江蘇省宿遷市)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問題。
悟空打死小妖,變作它的模樣,來到妖怪母親門前,叫開了門,道:“我是平頂山蓮花洞差來請老奶奶的。”到了二層門下,閃著頭往里觀看,見那正當中高坐著一個老媽媽。
悟空見了,在二門外捂著臉,脫脫的哭起來。你道他哭怎的,莫成是怕他?就怕也便不哭,況先哄了他的寶貝,又打殺他的小妖,卻為何而哭?他當年曾下九鼎油鍋,炸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點淚兒。只為想起唐僧取經的苦惱,他就淚出痛腸,心想道:“老孫既顯手段,變做小妖,來請這老怪,沒有個直直的站了說話道理,一定見他磕頭才是。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即五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為他使碎了肝肺,用盡了心。一卷經能值幾何?今日卻教我去拜此怪。若不跪拜,必定走了風訊。苦啊!算來只為師父受困,故使我受辱于人!”到此際也沒奈何,撞將進去,朝上跪下道:“給奶奶磕頭。”老怪問道:“你是那里來的?”悟空道:“平頂山蓮花洞,二位大王差來請奶奶去吃唐僧肉。”老怪大喜道:“好孝順的兒子!”就叫抬出轎來。 (節選自《西游記》第三十四回,有改動)
1.選文中孫悟空說“兩界山(即五行山)師父救了我”,請聯系選文之前的情節,用簡潔的語言說說孫悟空被壓兩界山的原因。
2.選文中,一向堅強勇敢的孫悟空卻“哭”了,并“跪”在老妖怪面前,這反映了他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此題以語段閱讀的形式,考查《西游記》的主要情節的原因和人物性格特點。其中第2題的設置,就包含著思想意識的考查。孫悟空一向堅強勇敢,但在此卻“哭”了,展現的是他剛健自強的個性特點。解答時要結合文本內容,緊扣人物的動作言行來分析其性格特征。
1.孫悟空大鬧天宮,如來佛制服悟空并壓他在五行山(兩界山)下。2.“哭”反映了悟空的自尊高傲,“跪”又表現他忍辱負重(或機智靈活、隨機應變、能曲能伸、重情重義等任一點)的性格。
例2.(2009年湖北省恩施市)《西游記》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寫了“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聯系相關內容完成下面習題。
1.請簡述“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經過。
2.請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英雄行為寫一段頒獎詞。
此題考查《西游記》主要情節內容,并結合文意為孫悟空寫頒獎辭。解答此題要注意三點:一是敘述過程要注意記敘的六要素;二是要懂得寫頒獎辭的結構包括事跡概括和精神頌揚兩部分;三是擬寫要言簡意賅,切中題意。
1.唐僧師徒取經路上經過一座高山,山中的妖精“白骨夫人”想吃唐僧肉,又懼憚唐僧身邊的徒弟,因此她先后三次變幻成齋僧的村姑、尋找女兒的老婆婆及老公公來欺騙唐僧,伺機下手,可每次都被火眼金睛的孫悟空識破。孫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前兩次被她逃脫了真身,第三次在土地山神的幫助下終于打殺了這個妖怪,讓她現出了原形。2.是你火眼金睛讓妖魔鬼怪原形畢露,是你不畏艱險一心除妖保護師傅,是你意志堅定為取經大業無怨無悔。
1.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那八戒見人散了,對行者道:“我們家去罷。”行者道:“你家在那里?”八戒道:“往老陳家睡覺去。”行者道:“呆子又亂談了,既允了他,須與他了這愿心才是哩。”八戒道:“你倒不是呆子,反說我是呆子!只哄他耍耍便罷,怎么就與他祭賽,當起真來!”行者道:“莫胡說,為人為徹,一定等那大王來吃了,才是個全始全終;不然,又教他降災貽害,反為不美。”正說間,只聽得呼呼風響。八戒道:“不好了!風響是那話兒來了!”行者只叫:“莫言語,等我答應。”頃刻間,廟門外來了一個妖邪,你看他怎生模樣――
金甲金盔燦爛新,腰纏寶帶繞紅云。
眼如晚出明星皎,牙似重排鋸齒分。
足下煙霞飄蕩蕩,身邊霧靄暖熏熏。
行時陣陣陰風冷,立處層層煞氣溫。
卻似卷簾扶駕將,猶如鎮寺大門神。
(選自《西游記》四十八回)
(1)選段中的妖邪的本相是__________。最后被__________用竹籃收走。
(2)祭賽中八戒變成了__________,孫悟空變成了__________。
(3)結合全篇來分析,八戒具有怎樣的形象?
(4)試簡要分析選段中孫悟空言行中所蘊含的民族思想。
2.《西游記》中,孫悟空因__________(填事件)被唐僧趕回花果山,后又因 __________(填事件)再次被唐僧趕走。
3.請概述《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受的最后一難。(字數100字左右)
1.(1)金魚;菩薩。(2)一秤金;陳關保。(3)好吃懶做,愛占小便宜,膽小怕事等。(4)示例如:為民除害、自強不息等。
篇4
關鍵詞 水墨人物畫 教學現狀 改革探索
中圖分類號:J202 文獻標識碼:A
1水墨人物畫簡述
水墨人物畫作為高校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校美術教育是中國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美術教育的未來發展,對于中國文化藝術,乃至對中國社會未來發展和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未來地位都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水墨人物畫的發展也具有相當的意義。從“”發展到今天,水墨人物畫呈現出眾多風格流派,人有百家爭鳴之勢,并且在審美及表現角度上更具多元性。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種:京派人物畫、浙派人物畫、西北人物畫、東北人物畫。
2現當代高校水墨人物畫教學發展的現狀
高校水墨人物課受到總課時和文化課的限制,水墨人物畫專業課課時量相對少一些。從國畫課程安排情況來看,水墨人物教學整體來說還是從基礎速寫,線性素描,水墨人物臨摹,水墨人物寫生,水墨人物創作幾個階段進行。課程結構貫徹了“多課少時”的原則,加強通識課和選修課、創新學分的內容。雖然這種做法有利于美教專業學生的文化藝術整體素質的提高,但同時也給水墨人物畫課程教學帶來較大壓力。學時少,技藝要求高,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就成了擺在國畫專業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在我國各藝術院校的教學中,人物畫處于重要位置,在歷次綜合性美術展覽中也占有最高比重,然而每屆學生的畢業創作以水墨人物畫形式出現的卻容寥無幾。學生在校學習四年,只幾個周的水墨人物畫課程,遠不能解決有關造型、筆墨諸方面的基本問題,更談不上創新與發展,這不能不引起作為一個本課程教師的慎重思考。
眾所周知,速寫是鍛煉造型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手段,無論東西方的繪畫大師們,無一不是速寫的高手。何況中國畫的精髓就是對線的運用,它有別于現代西方照相寫實主義的依靠照相機的制作方法。多年來,大部分美術院校課程排列總是在第三學期才把速寫和水墨人物畫并列在一起,若打破原來的次序,在不占用其它課程時間的情況下,在學生入校之初先排上短時間的速寫課,使他們在入學之前的速寫基礎得以鞏固和發展,進而又培養出喜愛中國畫的學生多用毛筆畫速寫的好習慣,兩年內從不間斷,通過與書法課的結合,可掌握住毛筆和宣紙的性能,就為后期的水墨人物畫打下堅實的基礎,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水墨人物畫教學未來發展的探索思考
3.1水墨人物畫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十世紀初開始學院的教學形式逐漸代替傳統的師徒相授的方式,各地教學因人而異,人相徑庭,不成系統。課堂上都不停的揮筆連一個角落都不放過的要求“三面五調”,由此帶來了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同時也曝露出了一些弊端,首先,作畫時準確無誤的確定了所描述對象的明暗關系,像機器一樣被動的復制對象,使得學生的思維完全封閉;其次,完成一件素描作品的時間往往很長,每個指甲都要細到面面俱到,使得學生很難跳出畫面,反映遲鈍,對畫面本身缺少了應有的靈感,使得感受僵化;其三,很難把所謂的基礎訓練應用到所學的專業上去。尤其是水墨人物畫,中國人物畫注重的是以線造型。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審美方式也隨之不斷的變化,人們的審美方式和價值取向也隨之不斷的拓展和創新了,可以說堅持原有的素描基礎訓練的方式無論在 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都會不斷的完善,極近完美的狀態。但是美術和社會其他學科一樣,都應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不斷的變化和創新,如果單一強調傳統素描的基礎教學,將會產生近似于標準的權威認定,這樣就禁錮了素描教學多樣化的方針,也不利于水墨人物的發展。
3.2水墨人物畫基礎教學的探索思考
3.2.1增設理論課程
學習水墨人物畫的學生應該重點加強理論修養并不斷補充新鮮信息,學習理論知識是關鍵,學生首先要了解水墨人物畫的的審美追求,愿意和喜歡學習;其次,要懂得學習水墨人物畫的道路,要清楚水墨人物畫的構圖布勢,風格意韻,最后,要對與水墨人物畫學習有幫助的所有人物畫的畫理做充分的整理,使之成為適合個人需要,對指導繪畫有幫助的理論性材料。教師作為先行者,應該適當地把自己求學經歷和所擁有的理論材料梳理加工,分享給每位學生供他們交流學習,讓整個班級理論的學習氛圍逐漸形成。
3.2.2課堂轉移
水墨人物畫教學能夠將以往的室內寫生搬向室外,讓學生能夠接近自然,受大自然的熏陶,受寫生當地民風民情的感染,這樣會使我們的畫面情感能夠上升一個層次。也避免將以往的臨摹死搬硬套到課堂模特的身上,室外寫生也能有效的從臨摹過度到創作。外出寫生時,教盡量與學生同吃同住,保持親近,在指導時,要密切關注一個學生的進步規律,隨時挽救一些轉瞬即失的好想法好觀念,這樣才真正起到教師的點撥作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多的用自己良好的修養,熟練的技巧影響和感召學生,并作到與學生一起畫畫,讓學生明確知道自己的探索道路是安全正確和良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