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史記的文學成就范文
時間:2023-10-27 17:31: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論史記的文學成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理論 英美文學課程 實踐教學模式 形成性評價標準
一、前言
英美文學課程作為我國高校外語院系的主干課程之一,在各類高校外語院系的教學計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育部頒發并實施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由此可以看出,英美文學作為專業知識必修課程, 旨在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理解能力、賞析能力, 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目前,我省高校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程普遍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的“灌注式”、“填鴨式”教學形式。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的自主性受到嚴重的壓抑和損害, 無法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審美意識,背離了英美文學課程設置的目的與意義。因此,改革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是迫切的,也是至關重要的。
本課題的研究克服了“以教師為中心的”這一教學模式的弊端,以美國社會心理學、教育家大衛?庫伯(David Kolb)的體驗學習圈理論:具體的體驗――對體驗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動實驗,構建英美文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 (庫伯,1984)。通過學生親自參與文學作品閱讀、評論(口頭與筆頭)、故事情節復述、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欣賞、舞臺表演等實踐,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與人文素質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培養其分析問題、獨立提出見解能力、賞析能力與創新能力。
二、基于體驗式學習理論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模式實踐
基于大衛?庫伯四階段的“體驗學習圈”理論即具體體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和行動應用,主要結合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課內、外體驗式情景與環節的設計與研究,并應用于教學中。
1.課內體驗式情景與環節的設計與應用
(1)作者生平介紹
通過布置課前預習任務的形式,指定英美作家,讓學生通過網絡自主查閱相關信息、資料,進行反思、歸納、整理、在課堂上口頭概述,初步了解作家的生平。這一體驗實踐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查閱、整理、概括資料的能力。
(2) 情節復述
精選不同時代英美經典作品,規定學生課前閱讀,親身體驗閱讀活動,并查找相關資料,進行反思、理解,指導學生從小說構成的要素如背景、人物、敘事角度等方面,進行復述,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以及語言的運用與表達能力。
(3) 作品評論
有針對性地設計與作品相關的討論問題,在課堂上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獨立思考、發表個人見解,最后教師進行點評。學生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感受,通過分享交流可以引起學生的反思,最后形成個人的經驗這種模式,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4) 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欣賞
設計課內影片欣賞體驗環節,讓學生進行觀看《簡愛》、《偉大的蓋茨比》等名著改編的作品,直接感受、體驗人物的個性、情節的發展、作者的語言魅力,從而進行反思、歸納、概括,提煉主題思想。在這一情景體驗活動中,學生表現出極大地熱情,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進行分析與評論,從中體驗學習文學的樂趣,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
(5) 文學作品改編的舞臺表演
布置學生課下熟讀名著經典片段,進行改編,并在課堂上表演。在這一體驗環節中,學生通過熟讀、背誦經典段落,直接感受優美的語言文字、體會人物的性格、內心,形成反思,對人物的特點進行概括,加以再現、應用。以這種新穎的方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加深了對作家作品的感悟,語言風格的理解,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文學的興趣。
2. 課外體驗式情景與環節的設計與應用
課外體驗式情景與環節的設計與應用是課內體驗活動的延伸與深化,體現了更為完整的學習體驗過程。這一體驗環節與活動涵蓋了以下三個方面:
(1)閱讀文學作品、撰寫讀書報告與書面評論
首先,課題組成員制定了英美文學課外閱讀參考書目,規定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選擇性的閱讀,強調體驗式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性,表現學生自我個性。
設計課外全文閱讀文學作品的體驗環節,使學生從整體上去感受文學作品,體驗閱讀的完整性。課堂內的作品選讀雖然是經典作品的精選片斷,但由于是節選,破壞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難免有支離破碎的感覺。而只有當學生完整地讀過一位作家的一部作品,才能真正稱之為“讀過”,從而也才能寫出有自己見解的評論文章來。此外,在學生細讀文本的過程中,完成了體驗學習四個階段,具體的體驗――對體驗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動實驗。從體驗閱讀到反思、歸納總結形成個人觀點、撰寫書面報告、閱讀心得。
在這一環節中,課題組成員著重指導學生如何欣賞和分析作品。以英美小說為例,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分析主題表現、人物塑造、情節安排、敘述角度、象征細節、語言風格等。撰寫閱讀心得,讀書貴在有自己的心得體會。 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閱讀,受其熏陶,閱讀英美文學作品促進了學生英語語言的學習。文學作品活的語言是“英語的精華”,閱讀英美文學作品能讓學生接觸到地道的、風格各異的語言,這不僅可以擴大詞匯、增強語感,還能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感受其民族文化傳統, 從而提高學生靈活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在這一體驗環節結束后,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課題組成員布置相應的課外作業,即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文學批評方法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以激發學生書面表達的欲望,強化學生筆頭輸出的實踐。學生通過相應的寫作練習,充分發揮了獨立思考和獨立寫作的能力。
(2) 英語戲劇周與校英語體驗節“戲劇表演”
為學生拓展了戲劇實踐的平臺,充分彌補了課內體驗教學環節的戲劇表演的空間與時間的受限性,指導學生參與外語學院英語戲劇周與校英語體驗節“戲劇表演”的體驗活動。
文學作品的可表演性很強。在閱讀、討論作品之后再進行表演,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進一步深化。因為,要將一部文學作品以表演的方式展示出來,首先,必須將它改寫、編劇。其次,在表演中,學生必須思考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如何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內心活動。在這樣的思考與言語實踐中,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增強。學生的創造力、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都在表演中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表演的莎士比亞名劇《威尼斯商人》中,學生分別扮演其中的安東尼奧、鮑西婭、夏洛克,充分體會到到安東尼奧的重情忠義、鮑西婭的睿智和夏洛克的殘酷。
三、形成性評價標準的制定
體驗學習作為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它的評價,事實上就是對學生的評價。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基于這種發展性的評價理念,體驗學習應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
為了保證體驗活動的有效實施,充分調動學生進行體驗活動的熱情與積極性,使學生的每一次體驗活動與平時成績相結合,課題組成員,增加平時成績所占的比重,并把其分解成若干個較小的分值,與每一次體驗實踐活動相結合,強調體驗學習的過程性。在漸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逐步提高了聽、說、讀、寫、譯等基本語言技能與語言應用能力,擴大文學作品及選讀的閱讀量、并在閱讀的過程中領略作家的寫作風格、培養了文學素養、增強賞析能力。英美文學課程體驗式實踐教學成績標準實施細則如下:
英國文學(考查課):期末總成績=平時成績70%+期末考試30%
平時成績70%=作家介紹5%+情節復述5%+作品評論10%+影片欣賞5%+舞臺表演5%+(作品閱讀+讀書報告)10%+書面評論15%+戲劇表演15%
美國文學(考試課):期末總成績=平時成績40%+期末考試60%
平時成績40%=(作家介紹+情節復述)5%+作品評論5%+影片欣賞5%+舞臺表演5%+(作品閱讀+讀書報告)5%+書面評論10%+戲劇表演5%
四、結語
在英語專業學生中,實施了基于體驗式學習理論的英美文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語用能力、賞析能力與創新造力。
1.激發了學生學習文學的主動性、積極性
所教授的英語專業班級的學生,與往屆學生相比,學習目的明確,學習的熱情、主動性大大增強了,真正成為學習英美文學的主體,文學課堂的學習氣氛變得熱烈、活躍。他們能夠自主學習,主動地閱讀教科書內容、文學作品、查閱相關的資料,認真準備教師布置的各種體驗活動。積極參與課堂,參與文學作品的討論,發表個人見解,并且對于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欣賞顯示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從作品的閱讀、改編,道具與服裝的準備,語言的提煉等方面,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表演熱情高。
2.提高了學生語用能力,培養文學賞析能力、創新能力
在教師的引導下,英語專業的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文學作品的體驗活動中,學會了獨立思考,并能結合所學習的文學知識以及掌握的文學批評方法,進一步提出個人見解。閱讀文學作品,撰寫讀書報告、心得、文學評論,學生的理解、分析、欣賞作品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對于作品的分析比以往要敏銳、觀點鮮明、能夠抓住作品的主旨。同時,在課內外英美文學文本的閱讀中及戲劇表演中,學生學習到了經典作家的優美語言,如奧斯丁、海明威語言的簡潔、質樸,并能夠靈活地應用到口語表達與書面寫作中,語用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學生在制作英美文學專題課件的活動中,從內容的展示、版面的設計、圖片的使用等,創意都比較新穎。
英美文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實施具有切實可行性、可操作性,符合英美文學教學目標與教學要求,有助于提高英美文學的教學質量與效果,促進學生綜合的語用能力的提高,注重激發文學學習者的積極性、體驗性、感悟性,符合本學科的發展規律,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Kolb,David.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84.
[2]陳亮.體驗式教學設計研究[C].2008.
[3]郭佳,包蘭宇,王曉娟等.大學英語體驗式教學探討[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4]胡尚峰,田濤.體驗式教學模式初探[J]. 教育探索,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