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文化與禮儀范文
時間:2023-10-31 17:58: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飲酒文化與禮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概念隱喻;隱喻表達;文化術語;英譯
1 引言
隱喻的理解是翻譯的基礎,影響隱喻理解的因素有文化、語境等。隱喻與文化之間具有
不可分離性。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隱喻不僅可以反映說話人/作者的思想理念,而且還可以構建一定的觀念或現(xiàn)實,影響聽話人/讀者對于世界的感知和認識。本論文在George Lakoff概念隱喻的理論框架下,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術語中的隱喻表達作為研究對象,透視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并揭示了蘊涵的中國文化模式,本論文同時也對隱喻概念理論研究現(xiàn)狀做了進一步的總結和概括。
2 隱喻概念理論研究現(xiàn)狀概述
20世紀80年代, 隨著認知科學的發(fā)展,隱喻的研究出現(xiàn)了向認知的專項,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概念隱喻理論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提出。1980年,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標志著認知觀的隱喻研究全面開始。該定義的具體內容是指隱喻是人類對某一領域的知識和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理解;使源域到目的域的直接映射,在映射的過程中保持不變的意象圖示結構(invariance hypothesis)。
(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概述:在國外,與隱喻翻譯相關的研究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規(guī)則性限定,即要求隱喻的翻譯依據特定的規(guī)定性方法進行,Newmark(1980)最先提出的幾種隱喻翻譯方法得到眾多研究者的認同。它們包括:直譯、明喻;對等議、意象重現(xiàn)、解釋性翻譯等。第二類研究將隱喻翻譯方法與文本類型聯(lián)系起來。Newmark(1995)將隱喻分為死喻、標準隱喻、改喻、新隱喻及創(chuàng)新喻等若干種,譯者可依據它們包含的信息量確定在不同文本類型中的處理方法。第三類研究將隱喻翻譯與文化聯(lián)系起來。概括來講,第一類研究列舉了隱喻翻譯的處理方法,而后兩類研究則涉及隱喻翻譯中策略使用的限定性條件。隱喻的翻譯既受到語篇的制約,也受到文化差別的限定。
(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概述:國內也有較系統(tǒng)的評述,如林書武(1997,2001)的《國外隱喻研究綜述》、《隱喻研究的基本現(xiàn)狀、焦點及趨勢》,束定芳(2000, 2002)的《隱喻學研究》、《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研究課題》,李福印(2000)的《研究隱喻的主要學科》等。束定芳(2011在《論隱喻的運作機制》一文中談到:隱喻涉及兩個處于不同領域(范疇)的概念,隱喻意義的產生是兩個概念之間互相作用的結果。這一互相作用通過映射的方式進行。在映射過程中,屬于某一領域的相關概念和結構被轉移到另一領域,最終形成一種經過合成的新的概念結構,即隱喻意義。王斌(2002)在《隱喻系統(tǒng)的整合翻譯》中從交織的角度解釋翻譯中的隱喻結構,通過對隱喻結構源語(域)與目的語(域)的整合分析,論證了隱喻結構對翻譯解釋的局限性在于泛化個別整合模式;若能發(fā)揮其動態(tài)整合功能,為翻譯的全面解釋提供契機。
3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術語的隱喻翻譯策略
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術語的隱喻表達研究中,作者發(fā)現(xiàn)隱喻翻譯過程中意象的不對稱極為明顯,時而丟失、時而變換、時而添加,形成一種有趣現(xiàn)象。根據 Newmark(1980)的隱喻翻譯理論,下面將結合實例,探討中國文化術語翻譯中的三大策略:即直接對等譯法、意象代替翻譯法和意象轉換法。
(1)直接對等翻譯法:直接等喻法是保留相同的隱喻意象,即進行直譯,這意味著在目標語中重造一個相同的意象,即在譯入語中再現(xiàn)相同的喻體和比喻手法,條件是讓譯語讀者感到自然。例如:“四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huán)境美)”譯為:Four Virtues (golden heart, refined language, civilized behavior, green environment)。
(2) 意象代替翻譯法:不是所有的隱喻都可直譯,畢竟在中英兩種文化背景中都存在著大量特有的隱喻.隱喻不可避免的被烙上鮮明的民族特色,擁有一些獨特的文化特征。當我們遇到這些找不到等同意象的隱喻時,就要用目標語中的常用意象來替代源語中的意象。例如:“紅人” 譯為:sb’s man of hour;“臺柱教授”譯為:star professor;“交際明星”譯為:our social butterfly “提心吊膽”譯為:on pins and needles 等等。
(3)意象轉換翻譯法:在處理傳統(tǒng)文化術語的隱喻翻譯時,也會遇到意象轉換的情況,會使用意譯。意譯是直譯的一種補充手段.這種譯法傳遞了原文的意思,而未保留原文的句子結構和修辭手段。這種譯法多運用于一些文化標記鮮明,某一文化特有的隱喻.例如:“愛吃醋,吃不相干的醋”譯為:being jealous, and it’s over nothing。
4 結束語
隱喻的翻譯過程, 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隱喻翻譯如果沒有深刻而多元的思維,就不可能反映原文的文化意味,也不能真實達意。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我們在翻譯隱喻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文化、語境等因素,根據具體的語境和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以達到最有效的交際,并為中國文化的翻譯研究帶來一個較大的飛躍。
參考文獻
篇2
劉這也是酒文化涵義所包含的具體內容。酒文化產業(yè)涵義的理解是在酒文化涵義及概念的理解基礎之上的,并且建立在產業(yè)經濟基礎之上的。因此,酒文化產業(yè)可以理解為滿足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從事相關酒文化產品及酒文化服務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為此提供相關服務的一種產業(yè),其為文化傳播而進行各種商業(yè)活動。現(xiàn)代酒文化產業(yè)與科學技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而且履行著文化傳播功能,通過商業(yè)動機的刺激以及經濟鏈條的作用,對傳統(tǒng)酒文化進行傳承或者創(chuàng)新,但是整個過程是建立在知識產權的保護的基礎之上的。
酒文化產業(yè)本身不是獨立的,它涉及的內容較多,涉及到酒文化的方法面面,而且酒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也不僅涉及到酒文化相關內容,更是涉及到旅游業(yè)、農業(yè)等各種相關產業(yè),其發(fā)展所涉及的產業(yè)較多。因此,要全面理解酒文化及酒文化產業(yè),就需要理解酒文化的相關產業(yè),這樣才能更好的發(fā)展酒文化產業(yè),以便更好的發(fā)揮酒文化產業(yè)的價值。自有釀酒歷史以來,酒文化就相伴隨而產生。中國釀酒歷史悠久,酒文化傳說中就有杜康發(fā)明造酒(距今約4100年)、儀狄發(fā)明造酒(比杜康早1000年),可見歷史之悠久。1983年10月在陜西眉縣楊家村二組考古出土了在5800一6000年左右的新時期時代的陶質酒器(見《寶雞日報》1988年9月1日周末文化版),這也說明了在幾千年前酒出現(xiàn)了人工谷物酒,酒文化也隨著而伴隨產生。學者們普遍認為商代酒出現(xiàn)了谷物釀酒的技術,這一點已經可以考古中得到證明。西周更是我國釀酒技術快速發(fā)展時期,這是代表性的就是酒曲的發(fā)明,并出現(xiàn)了對釀酒技術的概括,這就是“五齊”(即泛齊、酸齊、盎齊、堤齊、沉齊)、“六必”(即林稻必齊、曲縈必時、湛熾必清、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這也就構成了我國用曲釀酒工藝技術的基礎,這就是世界釀酒科技的一個重要進步。糧食蒸餾酒產生的時間雖然存在著爭議,但是在我國出現(xiàn)也有千年的歷史了,可見,中國酒文化的歷史悠久且博大精深。
我國酒文化是上述的釀酒歷史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互動及融合的結果,因為酒與傳統(tǒng)文化是在統(tǒng)一基礎上產生并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中國酒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甚至能在世界酒文化中有其一席之地,其原因就是其根植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并汲取其所深刻的物質和精神營養(yǎng),這也為酒文化及相關理論的基礎和根本。酒與傳統(tǒng)文化的密切關系可以從酒與儒家和道家文化、酒與制度文化、酒與文學藝術、酒與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去進行考察。酒在某種程度上是文化的象征之一,酒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酒文化與儒家文化的政治教化相結合,使得中國酒文化一般沿著法制化、禮儀化方向發(fā)展,這也使得酒文化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有助于解決目前社會中存在的不良飲酒習慣,以及酒類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酒文化及相關理論正是在此基礎上,這也更加有利于酒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中國多民族特性也使得酒文化具有各種特色,目前所談的酒文化多是以漢族為主體,包含各民族在內的酒文化的集合體。中國飲酒文化是各民族的共有財富,具有較為豐富的內涵,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可持續(xù)的生命力。
篇3
【關鍵詞】瀘州酒文化 內涵挖掘 開發(fā)應用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019-02
一 前言
白酒是中國的歷史遺產,有著幾千年的發(fā)展史,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結晶,在淵源的歷史推進中,白酒沉積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勢能。四川釀酒、飲酒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悠久歷史,擁有得天獨厚自然條件和長期歷史文化積淀的巴蜀大地已成為享譽中外的“名酒之鄉(xiāng)”。
中國白酒金三角,是指四川瀘州、宜賓和貴州遵義這三個白酒主產區(qū)形成的“金三角地帶”;這一地區(qū)孕育并形成了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等著名白酒品牌,且在白酒產業(yè)和文化名鎮(zhèn)的結合發(fā)展上具有不可復制的獨特地域優(yōu)勢。
白酒是四川的龍頭產業(yè)之一,而瀘州酒業(yè)更獨具優(yōu)勢。瀘州酒業(yè)歷史悠久、發(fā)展基礎好,擁有瀘州老窖、郎酒兩個國家級品牌和一大批中小型酒類生產企業(yè)。作為瀘州文化典型的酒文化,是十分具有品牌效應和開發(fā)潛力的優(yōu)勢特色資源,在漫長的酒類產品生產經營過程中,瀘州積淀了內涵豐富、個性突出的酒文化元素。
2009年9月,在瀘州市酒城賓館隆重召開四川省酒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圍繞“四川酒文化的保護和開發(fā)”進行系統(tǒng)研討,旨在強化四川酒文化的研究、宣傳和推廣,增強酒產業(yè)的綠色含量和文化含量,為四川酒文化和酒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文化支持。
2010年初,瀘州市召開白酒產業(yè)發(fā)展大會,特別指出,酒業(yè)是瀘州最具競爭優(yōu)勢的產業(yè),并且提出了:瀘酒制造必須和創(chuàng)造相結合、和銷售相結合、和消費者的需求相結合的生產制造原則,特別強調了瀘州酒文化對經濟發(fā)展的引領作用。
2011年,瀘州市白酒產量實現(xiàn)114.6萬千升,銷售收入達到467.4億元,利稅總額達到115.3億元。瀘州酒業(yè)集中發(fā)展區(qū)累計實現(xiàn)產值和服務性收入共394.2億元。
2012年初,瀘州市按照第七次黨代會精神,突出實施“156”發(fā)展戰(zhàn)略,加快建設現(xiàn)代化“中國酒城”。在這個過程中,瀘州堅定不移地把發(fā)展自己的白酒產業(yè)作為建設現(xiàn)代化“中國酒城”的基礎和支撐來抓。
綜上所述,瀘州的酒文化研究已是大勢所趨。但通過中國知網數(shù)據庫檢索,關于瀘酒文化的內涵與開發(fā)應用的研究目前還無人涉及,其理論研究已遠遠滯后于瀘酒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以下分析希望對瀘州酒文化的研究能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
二 傳承歷史,突出特色,重視文化遺產
一個城市的魅力在于其是否有特色,而特色的基礎又在于它的文化。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其特色內涵的重要集中表現(xiàn)。它可以表現(xiàn)為獨特的城市風俗民情,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痕跡,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個性特征等。它從某種程度上是超越國家和民族的,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城市文化特色就是它的文化品格,是城市的名片,是整個城市文化、歷史、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集中體現(xiàn),是城市形象的客觀展示與城市的魅力所在。
酒在我國有著7000多年的歷史,自從酒出現(xiàn)之后,作為一種物質文化,其形態(tài)豐富多彩,其發(fā)展歷程與經濟的發(fā)展史同步。中國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酒文化大國。從已出土的文物來看,殷商時代就有很多關于白酒的文字記載和相關實物;春秋時代的《詩經》,里面有大量飲酒、祝酒、祭酒的記載和故事;可以說,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酒的歷史和社會文明史是同起源并且同步發(fā)展的。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同樣,一方的人民創(chuàng)造了一方的文化,一方的文化又哺育了一方人民特有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氣質。因此,一個地區(qū)酒的歷史越長,其文明程度就越高。中國酒文化蘊涵豐富,既是一種藝術文化,又是一種社會文化,更是一種政治文化。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酒類文化占據著重要地位,作為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酒不僅僅是滿足人類生存所需的飲品,更可以以酒興邦、以酒交友、以酒賦詩……酒既是科技進步的產物,又是人類感悟美、欣賞美的結晶。
瀘州地處川南,素有“中國酒城”的美稱,“百年老窖”、“國窖1573”、“青花郎”“紅花郎”、“沱牌曲酒”等酒名更是人盡皆知。瀘州釀酒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兩三千年以前的秦漢時期。有關瀘酒的典故傳說舉不勝舉,如呂洞賓醉臥江陽、諸葛曲藥制酒、三仙醉酒等。每一段傳說都體現(xiàn)了瀘酒的歷史,給瀘酒增添了神秘和傳奇色彩,也是瀘州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大量出土文物考證,秦漢時期,瀘州就有“以酒祭祀”、“以酒宴樂”等社會禮儀活動。蘇軾、黃廷堅、張船山等文人墨客也曾在瀘州留下“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佳釀飄香自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間”、“江安食不足,江陽酒有余”等千古佳句。發(fā)展現(xiàn)代瀘州酒文化,應充分發(fā)掘歷史沿革和人文內涵,結合瀘州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突出酒城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濃厚的酒文化氣息,打造瀘州良好的“酒文化”城市形象。只有了解歷史、傳承歷史,珍視瀘州寶貴的文化遺產,將新舊文化結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匯,才能賦予瀘州酒城文化鮮活的靈魂,煥發(fā)它無限的生命活力。
三 深挖內涵、豐富外延,拓展瀘州酒文化
酒城瀘州地處長江、沱江匯合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人文薈萃,交通便利,又是通往滇黔的門戶,為川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瀘州市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可以打造的文化品牌有許多,如紅色文化、長江文化、奇石文化、軍事文化、苗族文化、漢棺文化、夜郎古道文化等等。在這些文化品牌中,酒文化因其鮮明的特色而獨樹一幟。瀘州老窖現(xiàn)擁有全國唯一被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瀘州老窖池群,距今有420多年的歷史。瀘州酒不僅有“國窖1573”、“紅花郎”等高端品牌,也有“仙潭”、“國粹”、“巴蜀液”等知名品牌。瀘州酒文化是瀘州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最具開發(fā)潛質和品牌效應的優(yōu)勢特色資源。研究瀘州酒文化的歷史發(fā)展與內涵特色,將瀘州酒文化與其他文化融合在一起,打造出“醉美瀘州 中國酒城”的品牌形象,是十分有意義的。
要打造瀘州“醉美”特色的酒城形象,品牌文化的定位必須要明確、內涵一定要厚重,才能擁有強大而深厚的社會心理基礎,以及較高的認可度。因此,只有深入挖掘瀘州酒文化的豐厚內涵,同時豐富它的外延,才能拓展瀘州酒文化,提升其品位和特色。同時,還可借鑒中國云南麗江古城與福建廈門鼓浪嶼的建設風格,將瀘州的某一區(qū)域、某幾條街,建成具有古典風格、特色酒文化的標志性酒文化區(qū)域,把酒文化這樣一種非物質形態(tài)用直觀的風格彰顯出來,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瀘州酒文化,提高瀘州“中國酒城”的知名度。
四 整合資源,體現(xiàn)優(yōu)勢,樹立品牌形象
瀘州是一座酒城,一座山城,也是一座水城,因此可以說瀘州是一座山水之上的酒城。將酒的激情,山的厚重,水的靈動,渾然天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彰顯出水的風情、山的氣質、酒的性格。瀘州有許多保留比較完好的文化遺址,如報恩塔、鐘鼓樓、龍泉井、百子圖、龍透關等,每一個地方都是瀘州悠久文化的見證,蘊含著瀘州厚重的人文文化。
要打造瀘州“醉美瀘州 中國酒城”的品牌形象,要在傳承歷史,深入挖掘酒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整合地域資源,拓展優(yōu)勢,樹立個性化的品牌形象。以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瀘州老窖池群為中心,打造酒文化一條街,將與酒相關的文獻資料、詩詞歌賦做一個詳細的陳列與解說,并將瀘州酒文化的歷史展示在街道的兩旁,建成可視化墻面,讓更多的人了解瀘州酒的釀造過程。另外,通過電腦軟件做個性化的瓶體及外包設計,打造一些品味高雅的小店讓客人停留、休憩、品酒,讓他們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充分感受瀘州酒的香濃、瀘州人的熱情、瀘州酒文化的厚重,如魯迅所說“越有地方性就越有世界性”,只有樹立具有地方性、民族性、互動性的特色酒文化為基礎的“中國酒城”的良好形象,瀘州城市形象的品牌效應也才更強,文化價值才更高。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瀘州酒文化的應用的研究,可以填補四川酒文化理論研究的單薄和不足,豐富該領域的理論研究成果;通過對瀘州的酒文化與其他文化的歷史研究,了解酒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系,并對瀘州酒文化的歷史沿革進行歸納整理,充分挖掘瀘州酒文化的地方特色,提煉出瀘州酒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才能賦予酒文化鮮活的靈魂;通過對瀘州進行“醉美瀘州”城市形象設計和宣傳,能夠將城市本身所代表的理念和文化深植于大眾的思想之中,從而提升瀘州的整體地位;同時通過對酒文化城市研究,提煉出瀘州酒文化的精髓,將瀘酒文化用物質形式呈現(xiàn)出來,從而起到宣傳瀘州,擴大瀘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瀘州酒類產業(yè)及瀘州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為瀘州的經濟發(fā)展和文化建設發(fā)揮指導作用,進而加快瀘州城市文化建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何滿子.醉鄉(xiāng)日月:中國酒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四川省酒類專賣事業(yè)管理局等.輝煌的世界酒文化[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
[3]吳康零等.四川的酒與酒文化[J].巴蜀文化研究通訊,2004(1)
[4]康君等.四川酒文化的剖析[J].商業(yè)文化,2010(2)
篇4
關鍵詞:酒文化;浪漫主義;酒詩;愁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4-0197-02
一、酒文化與浪漫主義的契合
“酒文化”一詞,是由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于光遠教授在1987年提出來的,蕭家成撰文提出酒文化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酒文化就是圍繞著酒這個中心所產生的一系列物質的、技藝的、精神的、習俗的、心理的、行為的現(xiàn)象總和。縱觀我國酒文化的歷史,酒不僅以物質形態(tài)出現(xiàn),它還滲透到宗教、風俗、禮儀、軍事、政治、文學等各個方面,以精神文化形態(tài)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特別是當它與文學結合時,幾乎成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
中國的浪漫主義詩歌起源于有文獻記載的春秋時代的《詩經》,作為一部民歌總集,它的藝術成就在于廣泛使用賦、比、興的創(chuàng)作手法,正是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使浪漫主義的詩風直接產生,可以說中國的浪漫主義詩歌起源于民歌。西方的浪漫主義最開始它的涵義是“虛幻的”、“虛構的”、“幻想的”。18世紀末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浪漫主義這個詞才有了其褒義,浪漫主義的特點就是強調“個人”,“自我意識”,主觀性強,文學理論中所說的浪漫主義主要指的是這個時期的浪漫主義,其中浪漫主義詩歌最具代表性。
酒本身最大的特點就是“醉”,酒文化也就被冠之于“醉”的特色,在“醉”的環(huán)境下,人的思想處于自由的狀態(tài),可以盡量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人的感情處于最飽滿的狀態(tài),無論是高興還是悲傷,精神處于解放和自由的狀態(tài),追求與自然的和諧于一體,這點與浪漫主義是相通的,都追求自己的想法,提倡個性,重視自我的感受,沖出禮教的約束,最終達到與自然的統(tǒng)一。
二、酒詩中的“愁”
詩是用來言志的,酒文化與浪漫主義詩歌的共同點使之結合成了酒詩,酒詩就是借用酒這個載體來言志的。而本文中所說的酒詩就包括兩個種類:在浪漫主義詩歌中,一是詩歌中直接詠及酒或出現(xiàn)酒的字眼的,二是間接與酒有關系的,如在喝酒后所作的詩,在詩中出現(xiàn)“酒”或“酒神”的,借以來抒發(fā)某種感情,或因“酒”的精神而出現(xiàn)的“醉”的狀態(tài),愛情之醉等。
高興時喝酒,憂愁時也喝酒,為的是忘記憂愁,有時卻適得其反。在中國的酒詩中,大部分是抒發(fā)人生無奈,而用酒來排解。很多酒詩是通過寫快樂,寫熱鬧的場面來反襯自己內心的愁與無奈。而西方的酒詩中大部分的愁是為愛情而愁,沒有什么無奈的情緒在里面,愁過會馬上因為酒而快樂,雖然有苦難精神,但是抵制苦難的最好方式就是狂歡。
(一)中國酒詩中的愁
通過歡樂的喝酒場面來發(fā)泄自己的愁緒,或通過對著月亮獨酌,抒發(fā)自己的愁,這種方式在李白的詩中很常見。
最出名的是他的《將近酒》,此詩為勸酒詩,如下所示: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
與爾同銷萬古愁。
前兩句說時間的不可逆轉,以河水一去不復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恒襯托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接著是要人抓緊時間享樂,行樂不可無酒,這就入題。但句中未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的形象語言出之,不僅生動,更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該痛飲狂歡,而以“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調。作者還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肯定能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的,所以先“樂”、“一飲三百杯”、“與爾同銷萬古愁”,用酒來消除愁。盡管此詩描寫的喝酒場面多么豪爽,詩人多么看得開,但其中包含的愁還是很深的。
在《春日獨酌》中:孤云還空山,眾鳥各已歸。彼物皆有托,吾生獨無依。對此石上月,長醉歌芳菲……思對一壺酒,澹然萬事閑。橫琴倚高松,把酒望遠山。長空去鳥沒,落日孤云還。……
從題目中的“獨”字就可以知道本詩的基調是什么了,孤獨的云,空空的山,鳥兒已經歸林,每個事物都有所托,而自己卻無所依托,只有獨自喝酒了,讓酒來陪伴自己,拿著酒望去只見空中沒有了鳥,日頭和云朵都回去了,只剩自己了。從另一方面來說明自己的壯志難酬,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孤獨的一個人只能無奈的借助于酒來排解了。
而往往借酒澆愁愁更愁,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他知道借酒澆愁的后果,只是愁緒無處排解,還得借助于酒這個工具。再看他的《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里,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一個人喝酒,他只有邀請月亮,他一舉杯,明月成伴,一低頭,身影相陪。然而,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詩人內心仍然是孤獨寂寞的,也許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shù)牟罹啵麄兊淖非笈c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所以,李白勸月亮飲酒未果、與身影交流不成的時候,轉念一想,能夠在花間月下,飲酒作詩,而遠離世俗的雜念干擾,不正是當初醉臥長安時求之不得的賞心樂事嗎,那么就在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與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時行樂,不醉不休吧。但是一個“暫”,說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這種解脫不過是暫時的,不過,大概也許正是因為其短暫,所以更顯得珍貴,不能輕易放過。
從中可以略知李白的心境,雖然無人跟自己對飲,但是自得其樂也是不錯的,像現(xiàn)實中的他一樣,不愿同流合污而寧愿一人獨自孤獨,追求“仙”的境界,代表一種孤傲,雖然他沉醉其中,但是是暫時的,他自己很清楚,也從另一方面反應了中國文人即使在愁中用酒來排解,但還是保留一份清醒,不會癡迷于其中。
(二)西方酒詩中的愁
西方酒詩中寫愁的詩句不多,有的也是因為愛情而愁。
濟慈的《夜鶯頌》中有這么幾句:
我的心疼痛,困倦和麻木使神經痛楚,仿佛我啜飲了毒汁滿杯,……/哦,來一口葡萄酒吧!……/我要痛飲呵,再悄悄離開這世界,同你一起隱入那幽深的林木;……/去吧!去吧!我要向著你飛去,不是伴酒神乘虎豹的車駕馳騁…
因為痛苦想要飲酒,然后離開這個世界,隱入山林,忘掉一切煩惱。
普希金的《冬天的夜晚》中:
……我們來同干一杯吧,我不幸的青春時代的好友,讓我們借酒澆愁;酒杯在哪兒?這樣歡樂馬上就會涌向心頭……
因為都有共同的不幸,所以想借酒澆愁,使快樂馬上降臨,憂愁馬上被趕跑。
他的另一首《哀歌》中:
那狂熱年代已逝去的歡樂,像酒后隱隱的頭痛將我折磨。但是和酒一樣,往日的憂郁在我的心中越久就越強烈。我的道路凄涼,未來的海洋也只會給我?guī)硇羷诤捅瘋!?然而朋友啊!我卻不愿死。……為了能思索和痛苦,我要活下去。
憂郁在心頭積攢,越積越多,就像酒越來越醇一樣,愁苦無法排解,但是卻不會消沉下去,會堅強的活下去,因為知道酒不會排解痛苦,也不能沉醉在酒里永遠下去,為了“能思索”還有“痛苦”,要繼續(xù)堅強的面對未來。
在《淚珠》中是抒發(fā)自己的愛情之愁:
昨天我和一個驃騎兵,
一起飲酒,
我默默地看著遙遠的道路,
憂郁結在心頭。
“告訴我,你往路上看什么?”
勇敢的騎兵這樣問。
“幸好,你還沒有在這條路上
送走你親愛的人。”
我的頭低到胸前,
不久我低聲說:
“騎兵啊!我已失掉了她!”
我嘆口氣,便又沉默。
一顆淚珠懸在睫毛上
噗一聲掉進酒杯。
“毛孩子!”他喊道,“你不識羞,
竟為了小妞掉眼淚。”
“別管我,啊!我的心痛苦,
你大概從不知悲傷,
唉!只要一顆淚珠就足以
使整杯酒苦澀難嘗!……”
此詩中的主人公“我”因失掉自己所愛的人而掉眼淚,使酒變得苦澀難嘗,是愛情的苦和愁。
(三)中西酒詩中的愁對比
從上文可知中西方酒詩中都有借酒澆愁之意,不同的是中國的是獨自一人喝酒來享受著孤獨,與周圍的事物作伴,愁的是自己的抱負和前途,含蓄而深刻,其中描寫的景物如“月”、“山”、“花”等都帶有一種非人間的感覺,想超脫成為“仙人”,擺脫人世間的俗事而成為仙人的灑脫。而西方的抒發(fā)愁之情,很直白,不像中國那樣的含蓄。
中國的酒文化中,喝酒多是個人的行為,因個人的悲喜而飲,而西方則是大眾化的行為,是人們表達共同心理情緒的行為。李白等浪漫主義詩人是為了個人抱負或國家前途命運而擔憂,因此,內斂的中國文人使酒成為表達詩人個人情感、個人遭遇的載體,詩人或以酒解愁,逃避現(xiàn)實的苦難,從李白的《對月獨酌》等可以看出來。而從上文的西方酒詩可以看出來,喝酒則是大眾化的行為,大家在一起共同狂歡,憂愁時一起喝酒消愁,形成了對酒神的崇拜。
參考文獻:
[1]濟慈著.濟慈詩選[M].屠岸,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2]劉文飛.普希金集[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
篇5
關鍵詞:《水調歌頭》;文化負載詞;中國文化
隨著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國外讀者渴望了解中國文化。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蘇軾的詞負載著中國深厚的文化內涵,其中《水調歌頭》更是流傳千古的名句。《水調歌頭》中出現(xiàn)了許多集中體現(xiàn)中國文化內涵的文化負載詞,譯者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很難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因此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成為《水調歌頭》英譯的難點之一,很大程度上也是譯文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本文首先對文化負載詞定義及其分類進行闡述,然后對《水調歌頭》中的文化負載詞歸類,并對比分析每個類別下不同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最后得出結論:只有精通源語和譯語文化,才能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轉換自如,將源語的含義和意境巧妙地傳達給譯語讀者。
一、文化負載詞
《辭海》給文化的定義為“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負載詞又稱詞匯空缺,即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沒有對應語。[1]文化負載詞是指標志某種文化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2]奈達把翻譯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為五類,即:(1)生態(tài)文化;(2)語言文化;(3)宗教文化;(4)物質文化;(5)社會文化。[3]根據上述分類,《水調歌頭》中的文化負載詞可具體分為:生態(tài)文化詞、語言文化詞、物質文化詞和社會文化詞。
二、《水調歌頭》三個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翻譯的對比分析
《水調歌頭》作于丙辰中秋,41歲的蘇軾任密州(現(xiàn)山東諸城)太守。當時他政治上失意,被貶密州,很久沒有和弟弟見面,心中十分郁悶,因此“大醉”消愁。上半部分寫景,下半部分抒情,最后“此事古難全”激起各個時代、各種類型讀者的共鳴,詞中對美好生活的祝愿不僅僅是兄弟之情,更是對整個人類幸福生活的祝愿。
下面運用J.A.Turne,許淵沖和林語堂的譯本對詞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進行對比分析。
(一)生態(tài)文化詞
(1)明月
T譯:the glorious moon
林譯:the moon[5]
許譯:the full moon [6]
T譯為“glorious moon”,因為”glorious”一詞不僅表示輝煌燦爛,還有壯麗,令人愉快之意,可謂一舉兩得;林譯為“moon”,雖然忠實于原文,但缺少意境之美;許譯為“full moon”,更能使英文讀者深切體會其中的含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滿月”是美好和團圓的象征,此處的“明月”當指滿月,譯者通過發(fā)揮主觀創(chuàng)造性增加了“full”,切合主題。
(二)語言文化詞
水調歌頭
林譯:Mid――Autumn Festival,to the Tune of Shuitiaoketou
許譯:the mid-autumn festival,tune:“prelude to water melody”
《水調歌頭》原為大曲《水調歌》的首段,所以叫“歌頭”。對于英文讀者來說,詞是新概念,需要仔細推敲,兩個譯本都標注出Tune,以使讀者意識到這是一個新的詩歌范疇,而去逐步適應新題材。林譯為“Shuidiaoketou”是威妥瑪式拼音法,許譯為“prelude to water melody”會讓外國人不明白。兩個譯本的精彩之處在于將詞的內容加以總結,指明這首詞和“mid-autumn festival”有關,傳播中國文化。
(三)物質文化詞
酒
T譯:cup
林譯:cup
許譯:wine cup
儒家文化是中國酒文化的核心,中國文人雅士對酒賦予了很多感彩。理想的飲酒對象是“高雅、豪俠、真率、忘機、知己、故交、玉人、可兒”,飲酒季節(jié)是“春郊、花時、清秋、新綠、雨霽、積雪、新月、晚涼”[7]等等。而與此對應的西方酒文化則是葡萄酒。對葡萄酒器的選擇上,也是圍繞著如何讓飲者充分享受葡萄酒來選擇的。他們的飲酒禮儀都是為更好的欣賞美味而制定的。[8]因此許譯的“wine cup”更能引起西方讀者的共鳴,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搭建了橋梁。
(四)社會文化詞
乘風歸去
T譯:(I would wish to)mount the winds and wander there at home
林譯:(I want to)fly home,riding the air,
許譯:riding the wind,(there i would)fly
乘風而行的傳說始見于《莊子?逍遙游》:“夫列子乘風而行,拎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是道家傳說中的真人,能乘風而行。《列子?黃帝篇》亦稱:“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高子,進二子之道,乘風而歸。”列子乘風而歸,蘇軾則幻想乘風歸去,所用話語如出一轍。[9]T譯和林譯把“歸去”看作是返回故鄉(xiāng),僅譯出原文中的一層含義。而許譯沒有指明“there”為何出,為模糊譯法,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了原詩的意境,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而“fly”一詞,使讀者看后會對其所表達的意境浮想聯(lián)翩,想象著作者像天使一樣飛入仙境般的自由世界。
通過對《水調歌頭》三種英譯文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看出,J.A.Turne對一些文化負載詞的意義了解不夠透徹,在表達上略顯不足。林語堂的譯文成功地翻譯了大部分文化負載詞,只是在個別意象的翻譯中不夠精確。許淵沖的譯文形式上略有調整,但準確傳達文化負載詞豐富的文化意象。因此,只有精通源語和譯語文化,才能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轉換自如,將源語的含義和意境恰當而又巧妙地傳達給譯語讀者。(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參考文獻:
[1] 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 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0:232.
[3] 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91.
[4] 董森.中國古典詩詞精品賞讀:蘇軾[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
[5] 林語堂.東坡詩文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6] 許淵沖.選譯唐宋詞一百首[M].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1991.
[7] 羅啟文,何文丹.中國酒文化大觀[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
篇6
【關鍵詞】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策略
自上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fā)展逐漸走上了軌道,第三產業(yè)的出現(xiàn)增強了我國的經濟實力的同時也提高了人民的收入與生活質量,因此人們對生活的需求已不局限于物質,對精神層次的需求漸長。中國的旅游業(yè)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發(fā)展,并逐漸跨入旅游強國之列。但隨著我國區(qū)域旅游目的地的不斷發(fā)展,客源市場競爭愈演愈烈,怎樣在眾多的旅游目的地中脫穎而出已經成為了旅游開發(fā)者值得深思的問題。
民俗文化是人們在歷史生活中不斷積累下來的,在眾多旅游資源中獨樹一幟。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因其特殊的歷史進程保留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隨著涼山州的旅游發(fā)展逐漸強大,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也逐漸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重視,如何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來促進旅游開發(fā)是關鍵。本文通過涼山州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旅游開發(fā)現(xiàn)狀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相關對策。
一、涼山彝族自治州民俗文化概況
涼山州是一個多民族地區(qū),因其直接從奴隸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歷史進程,大量的民俗文化被更完整的保留下來。生產和生活習俗,娛樂競技習俗,歲時節(jié)令習俗,禮儀禮節(jié)習俗,民間文化藝術等民俗文化也成為了涼山州獨特的旅游資源。
1.生產生活習俗:建筑方面:瓦板房,木楞子房;飲食方面:彝族系列,摩梭人系列,蘇里瑪、咣當酒其它特色餐飲系列;婚俗方面:彝族姑舅優(yōu)先婚、轉房制,不落夫家,“換裙”儀式,“喜背新娘”,“同床共枕過七關”,“搶婚”,“走婚”。
2.娛樂競技習俗:彝族民間形成了斗羊、斗雞、蕩秋千、射箭、射弩、摔跤,跳高、跳遠、攀木杈、倒立、雙棍對打、打拳、拔河、甩石頭等風格獨特的各種競技項目。傳統(tǒng)的射箭比賽從站法,身法,勾弦,持箭,搭箭,拉弓,靠位都沿襲了傳統(tǒng)的彝族射箭方式,還有獨具特色的“磨秋”。
3.歲時節(jié)令習俗:每逢的農歷6月24日彝族“火把節(jié)”時。彝族擁有自己的十月歷,因此也有屬于自己的新年,彝族年在秋收后的農歷十月,按傳統(tǒng)擇吉日進行,時間不統(tǒng)一。于邛海邊舉行的一年一度的“開海節(jié)”也獨具特色;“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每年七月二十五都會舉行“轉山節(jié)”來祭拜他們心目中最神圣的格木女神峰。除此之外,涼山州還有很多節(jié)日,如川興蜜桃節(jié)、安哈民俗節(jié)、會理石榴節(jié)、鹽源蘋果節(jié),月華油桃節(jié),樟木櫻桃節(jié),興勝草莓節(jié)等。
4.禮儀禮節(jié)習俗: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涼山洲彝族的禮儀禮節(jié)當然最具代表性。不管是長輩與晚輩之間,客人與主人之間或者是家里,公共場合等彝族人都有自己的禮儀禮節(jié)。晚輩與長輩見面時,要主動報上自己及上輩人的姓名,且記背家譜,不管是在坐次上,用餐上還是說話介紹時都應讓長輩優(yōu)先。拜訪長輩,得提上兩斤酒。主客在就餐之前飲酒慶賀也有很多特殊禮儀禮節(jié)。
5.民間文藝術習俗:涼山州的民間文藝包括了民間文學和民間藝術兩大類。其中民間藝術包括了民間歌曲,如:耶,爾,合,昌,佐等;民間舞蹈,如:達體舞,火把舞,阿古舞堵格舞、蘇尼舞、扯格舞、俄哈約莊舞、莫殺尼日舞等;民間器樂,如:口弦,月琴,二胡、皮鼓、木葉、二弦、嗩吶、馬布等;民間手工藝術品,如漆器,巖畫等。民間文學包括了神話,傳說,博帕,克哲詩,爾比爾吉,生活,童話,寓言,機智人物故事等。
二、涼山州民俗文化的旅游開發(fā)現(xiàn)狀分析
涼山州憑借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及積極的旅游開發(fā)在四川省旅游發(fā)展城市中位于前列,自上世紀90年代起涼山州獨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逐漸被得到重視及開發(fā),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擴大了涼山州的旅游知名度與影響力。
(一)節(jié)慶旅游現(xiàn)狀
以涼山州“火把節(jié)”為主打的節(jié)慶活動來開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動。在“火把節(jié)”等各種節(jié)慶期間,涼山州會舉行點火儀式,篝火晚會,游園,斗牛斗羊等民俗活動。
(二)旅游商品開發(fā)現(xiàn)狀
大力開發(fā)民俗文化旅游產品使民俗文化商業(yè)化,涼山州在發(fā)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同時,推出了一系列旅游商品,如彝族漆器,彝族服飾,掛畫,苦蕎茶等。
(三)對外宣傳現(xiàn)狀
通過電視,報紙等媒介方式宣傳涼山州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涼山州在中央臺、四川臺等媒體上投放了廣告并在本土電視臺制作民俗文化專題報道,以此方式向國內外的游客介紹涼山州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四)政府開發(fā)現(xiàn)狀
州委政府與民眾對民俗文化逐漸重視,團結一致開發(fā)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對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fā)進行規(guī)劃,推出了不同區(qū)域不同特色的的方法,如安哈鎮(zhèn)是彝族風情小鎮(zhèn),樟木主打櫻桃節(jié),會理主打石榴節(jié)等,在政府規(guī)劃時民眾積極配合民俗文化的開發(fā),使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進行的非常順利。
(五)傳授民俗文化
以更真實,更親切的方式向大眾宣傳民俗文化。如教授群眾跳“達體舞”“甲搓舞”等,讓民眾身著民族服飾,品嘗特色飲食,教群眾唱民族歌曲,請彝族演唱組合表演等。
三、涼山州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中存在問題分析
經過涼山州近幾年的不懈努力,涼山州的民俗文化旅游發(fā)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解決了很多就業(yè)問題,提高了人均收入,取得了不錯的社會效益。然而由于缺少專業(yè)的設計理念與規(guī)劃方案以及人才與資金的不足,導致民俗文化在開發(fā)中出現(xiàn)了下列問題:
(一)過度商業(yè)化,忽視文化內涵
當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席卷涼山后,彝族民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但它該如何被消費?全球化意義的旅游提供了明晰的解釋。旅游本是從原初的旅行開始,當旅行變成人類的一種消費行為—旅游的時候,民俗文化也就很自然地成為一種商品、消費品。涼山州在發(fā)展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時將民俗文化與商業(yè)運作結合起來,打造成民俗文化表演,推出大量民俗文化旅游商品,讓游客觀看斗牛斗羊,到彝族餐廳品嘗特色飲食,殊不知在這種商業(yè)運作下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忽視了最重要的民俗文化內涵。很多游客在民俗游后仍然不明白這些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現(xiàn)象為什么會形成,他們代表的意義是什么,比如游客觀看斗牛斗羊比賽時,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競技的習俗以及比賽規(guī)則,彝族射箭的區(qū)別,漆器的傳統(tǒng)工藝,彝族為什么愛火等等。這些這真正的民俗文化內涵在現(xiàn)今的商業(yè)化的旅游開發(fā)中被逐漸淹沒掉了。
(二)民俗文化的傳承傳播的變異
任何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自己的文化傳承,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就會逐漸湮滅。涼山州是個多民族地區(qū),豐富的民俗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去傳承與傳播。然而在旅游開發(fā)中,很多民俗文化已經失去了最真實的面孔,很多游客接觸到的民俗文化并不是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甚至一些民俗文化表演僅僅是一種商業(yè)表演。在這樣的過程中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產生了變異,失去了最真實的色彩。
(三)開發(fā)不全面,缺乏新意
民俗文化是一個整體的系統(tǒng),涉及到各個方面,而涼山州在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中只著重開發(fā)了少部分項目,開發(fā)面狹窄,而形式上單一的模仿其他地區(qū),如歌舞表演等,形式上缺乏新意,對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四)游客缺乏參與性
很多游客去旅游是都想親身參與到旅游中,而不是一味的觀看。涼山州在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中缺少了對游客體驗旅游的開發(fā),沒有讓游客更多的參與到真正的民俗文化體驗中,如制作手工藝,彈奏樂器的,學習歌舞都是游客想親身體驗的而沒有機會體驗。
(五)交通不便,配套設施不足
隨著雅西高速的開通,西昌對外的交通更加便利,然而很多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都位于偏遠的民俗村寨,交通極其不便;這對民俗文化的開發(fā)是一個重要瓶頸。每年火把節(jié),酒店房源不足,很多游客甚至要住到學校,因此配套設施的不足也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涼山州民俗文化的旅游開發(fā)策略
針對上述涼山州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中出現(xiàn)的問題,筆者現(xiàn)提出一些開發(fā)策略:
(一)注重傳承與保護
很多旅游資源在開發(fā)過程中忽視了對旅游資源的保護與傳承。民俗文化旅游資源作為為物質文化更重要的是保護與傳承。涼山州在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中應加強對民俗文化的保護,建立保護理念,提高人民與游客的保護意識,制定相關法規(guī)制度切實保護民俗文化。與此同時文化的傳承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視。可以舉辦關于民俗文化的專業(yè)講座向人們宣講最真是的民俗文化,培養(yǎng)傳承民俗文化的專業(yè)人才,如畢魔等等,通過各種方式讓民俗文化以其最真是的面孔傳承下去。
(二)開發(fā)體驗式旅游
打破常規(guī)的旅游模式,讓游客參與其中。如制作模型,用模型的形式讓游客模擬建設木楞子房等建筑;在制作特色美食的過程中,讓游客在當?shù)厝说膸椭聫倪x材到加工到烹飪的整個過程都參與其中,婚俗方面,可以借鑒“觀光性參與模式”,讓游客主動轉換為主題,深入到當?shù)厝思遥鳛楫數(shù)氐囊环肿尤ンw驗民俗。也可以讓游客以一定的價錢認領牛,羊,雞等,動物由游客取名,讓游客與動物的主人建立朋友關系,斗牛斗羊比賽完成后游客仍可以隨時回來喂養(yǎng)牛羊。這樣不僅增強了游客的歸屬感,同事有利于增加“回頭客”。通過這樣的方式能更真切的讓游客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三)挖掘文化內涵
涼山州在民俗文化的旅游開發(fā)中之停留在表面,應該把民俗文化更深層次的內涵展現(xiàn)在游客面前,而不是只能體驗到民俗文化的表面。如彝族的禮儀禮節(jié),漆器,歌舞,婚俗等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應加強這方面的宣講,可以將這些文化內資料存儲于電腦中,游客可以在電腦中自行選擇民俗文化的內容,這樣用幾分鐘游客就可以了解大致情況。資料中還可以配上圖片,增強生動性。也可以將民間傳說改編成動畫片,畫冊,將民間歌舞刻錄成光碟讓游客將畫冊光碟等旅游產品帶回家觀看,更有利于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播。
(四)完善交通與配套設施
涼山州應爭取鐵路與民航的更多支持,力爭在節(jié)慶期間增開旅游專列,奮力開辟西昌只國內主要大城市的航線,加強涼山州與外界的聯(lián)系。隨著也要盡快完善較偏遠地區(qū)民俗旅游景點的公交路線。大力發(fā)展包括通信、郵電、計算機網絡在內的通訊信息基礎設施;大力發(fā)展能夠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的餐飲、酒店、賓館、飯店及農家樂等基礎設施,特別是度假型的酒店,以滿足節(jié)慶期間眾多游客的正常接待。
(五)形成系統(tǒng),注重創(chuàng)新開發(fā)
對涼山州民俗文化種的生活生產,娛樂節(jié)慶等各個方面進行整合,形成系統(tǒng)的民俗文化進行開發(fā)。同時要想要在眾多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中脫穎而出,還應該因地制宜,根據當?shù)靥厣_發(fā)出只屬于涼山州的旅游開發(fā)形式,結合當?shù)刭Y源打造精品線路,如可以聯(lián)合當?shù)芈眯猩玳_發(fā)專門的婚俗旅游項目等,打造特色精品旅游項目。
五、結語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一個民俗文化非常豐富的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地方,怎樣更好的利用民俗文化來發(fā)展旅游一直以來都是涼山州開發(fā)者所探索的問題。總體來說,涼山州的民俗文化旅游開發(fā)在過去幾年得到重視并迅速開發(fā),但出現(xiàn)了上述一些問題。筆者認為,涼山州應首先充分了解民俗文化內涵,同時整合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其次組織專業(yè)的人才進行專業(yè)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再次以政府的全力支持為基礎,以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為依托,加強媒體宣傳,根據涼山州本地的具體情況,同時參考其他地區(qū)的民俗文化開發(fā)模式,制定合適的開發(fā)策略。但在進行以上工作的同時,應注意找到獨具特色的開發(fā)模式,不要一味重復模仿,找到一條適合涼山州民俗文化旅游的獨一無二的開發(fā)之路。
參考文獻:
[1]涼山州統(tǒng)計局.涼山州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 Z].2007
[2]鄧永進等.民俗風情旅游[M].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3):371
[3]巴兆祥.中國民俗旅游[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235-236
[4]張方玉,楊顯川.彝族的建筑文化[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5):1-5
[5]周云富.涼山彝族傳統(tǒng)婚俗及改革趨勢研究[J].西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3):26
[6]楊明旭,李瑋,劉海國.大涼山彝族摔跤活動探源與發(fā)展研究[J].大舞臺2010,(7):15-20
[7]李陽,白旭.彝族民俗文化的景觀再現(xiàn)[J].小城鎮(zhèn)建設,2009,(6):5-7
[8]吳桃,吉木哈學.試談民俗節(jié)日文化與社會價值——以彝族年文化遺產為個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4-8
[9] 潘文超.涼山彝族酒文化概論[J].涼山大學學報,20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