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帶術后康復訓練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4: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韌帶術后康復訓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交叉韌帶;膝關節;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R914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372-01
針對交叉韌帶斷裂手術治療后16例轉入我科的患者進行治療訓練后觀察。膝關節內有前、后十字韌帶(又稱交叉韌帶),前十字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前方,向后、上、外止于股骨外髁的內下方;后十字韌帶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內下方、向前、上、內止于股骨外髁的外側面,膝關節無論伸直或屈曲,前后十字韌帶均呈緊張狀態。前十字韌帶防止脛骨向前移動,后十字韌帶防止脛骨向后移動。前或后交叉韌帶由于外傷因素致斷裂進行手術修補術,除正確診治外進行合理的康復訓練才能達到功能及肢體的完整康復。
1 臨床資料
2010年6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交叉韌帶斷裂手術治療后患者16例,男14例、女2例,年齡在35-46之間,身體肥胖指數在21-28之間,其中術后6天8例,8天5例,10天有3例,術后不同程度在骨科進行保護性支具訓練,簡單的肢體活動訓練。轉到我科在靜止狀態下膝支具控制在40-60度之間,膝關節腫脹,患者心情抑郁焦慮,情緒煩躁。經綜合評估存在①膝伸展受限②腫脹屈曲受限③心理狀態不穩定;短期康復目標:①心理方面要達到心情穩定,配合治療;②膝關節調整屈曲度要持續正常調整;③局部腫脹明顯減輕,膝關節圍度較前縮小。
2 治療訓練方法
2.1心理治療:入院第一天,均對16例患者均給予心理疏導,舉事例說明,在恰當的時候,引用以往癥狀嚴重通過治療取得較好療效或治愈的類似病例進行暗示比較,增強患者康復的自信心。組織患者與患者之間交流,獲取成功者的經驗,樹立配合治療訓練的決心。
2.2 ACL、PCL康復訓練:(1)保護性康復訓練期:①術后靜止狀態鎖定控制伸展與屈曲五周,第一周從0-30度、第二周0-60度、第三周0-90度、第四周0-120度、第五周0-130度進行逐步調整;②術后床旁康復訓練,直腿提高及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每天增加次數。③術肢負荷遞增訓練:術后第二周行走負荷體重50-70%,第三周100%負重。④關節活動度康復訓練:逐步增加伸展屈曲度,于八周0度放開支具控制,達正常活動度。(2)準備期康復訓練:術后4-8周室內開展上、下樓梯訓練及自行車訓練。(3)抗阻力肌力強化訓練:彈力帶、踏板和器械訓練。在韌帶修補基本成熟4-6個月后,可以采用開鏈訓練。
2.3、康復問題的處理
2.3.1膝伸展受限應用低負荷的延長伸展獲得伸展到位,將支具伸展設為0度,或放開在踝關節下放軟枕,指導患者足跟用力伸向遠方,足背牽拉后關節囊。或用彈力繃帶持續牽引15-30分鐘,每天2-3次。
2.3.2屈曲受限時將支具設定裝置放開,俯臥位屈曲,用拉繩環繞踝關節處緩慢持續牽引30分鐘,每天三次。疼痛時減輕負荷,腫脹時用中、低頻物理治療,緩解疼痛,減輕水腫。
2.3.3過度伸展時采用膝關節支具限制和增加伸展阻礙來糾正。
3 結果
療效判斷:去除支具能沉重100%體重獨立行走為治愈;扶拐步行,沉重50-70%為良好。關節屈曲伸展受限,無法下地行走為效果差。
見下表
3.1討論
從交叉韌帶斷裂手術后16例患者康復情況看,治愈的12例患者均從外科手后5-7天轉入,患者及家屬堅持配合康復訓練,而術后早期的主動和被動訓練對關節ROM的康復猶為重要,后期在使用CPM時也很謹慎,未發生韌帶拉傷情況。而好轉的3例則配合差,術后早期拒絕被動的主動訓練,家屬過份強調患者痛苦,給予過多關心,后期未在專業康復師的指導下訓練。效果差的1例存在多因數,本身交叉韌帶損傷外有慢性滑膜炎、糖尿病,同時患者康復訓練介入較晚,后期訓練配合差,患者身體相對肥胖。
3.2結論
韌帶斷裂修補術是很普遍而常規的手術,但恢復效果不一樣,除身體原因及有其他病外,說明術后早期康復及關節保護性訓練很重要,同時家屬參與配合很關鍵。
3.3體會
通過16例患者治療觀察,規范早期康復與間斷康復患者的預后均不一樣,除客觀個體因素外患者疾病康復中情緒心理因素及周圍生存環境同樣很重要。我們在處理和治療途中只有將這些因素與患者視為一整體,正確指導患者康復訓練,這樣才能保證治療的有效安全及最大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 前交叉韌帶;內側副韌帶;膝關節;康復
[中圖分類號] R68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6(c)-0066-04
急性前交叉韌帶(ACL)損傷合并內側副韌帶(MCL)損傷是在膝關節韌帶損傷發生率中占20%~38%。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是目前改善關節前交叉韌帶斷裂后關節不穩定的標準治療方法[1],合并內側副韌帶Ⅰ、Ⅱ度損傷采取保守治療[2-3],而術后進行康復訓練是確保手術效果、獲得良好臨床功能的保證。近幾年,術后康復訓練變得越來越激進,但對于激進訓練的應用仍存在較多的爭議。本研究通過對ACL損傷合并MCL損傷治療后1年膝關節功能及穩定性的評價,比較了保守康復訓練與激進康復訓練的康復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1月~2010年10月在總醫院骨科接診急性ACL損傷合并MCL損傷患者32例,采取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和內側副韌帶保守治療,術后行康復訓練。納入標準:①單側膝關節損傷,術前MRI均顯示為前交叉韌帶斷裂。②合并內側副韌帶Ⅰ、Ⅱ度損傷。③明確存在膝關節不穩癥狀、體征。④患者對所采取的措施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①伴有骨折、半月板等膝關節結構的并發損傷。②內側副韌帶Ⅲ度損傷。③骨骺未閉患者。入選患者男17例,女15例,左膝19例,右膝13例。由相同醫務人員在關節鏡下行自體腘繩肌腱移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術后隨機分為激進訓練組和保守訓練組進行康復訓練,其中,激進訓練組16例,保守訓練組16例。激進訓練組年齡19~33歲,平均(25.25±3.87)歲,保守訓練組年齡19~34歲,平均(26.25±4.06)歲,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對采取的措施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激進訓練組
1.2.1.1 術后第1周 術后立即使用支具,送回病床,患肢下放置三角墊,抬高15°~30°,可行冰塊降溫,平躺6 h,待麻醉作用消退,即刻開始進行康復訓練。肌力訓練:①勾腳-繃腳:用力、緩慢、全范圍屈伸踝關節,在勾腳和繃腳的極限位置保持3~5 s,每組30~50個,每日10組。此練習能夠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②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大腿肌肉用力繃緊,保持3~5 s后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做,每日至少500個。③腘繩肌等長收縮:患腿膝蓋用力向下壓,使大腿后側肌肉繃緊,保持3~5 s后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做,每日至少500個。在患者身體耐受和康復師的專業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
1.2.1.2 術后第2~5周 對癥治療過多的滲出,術后2周拆線,繼續康復訓練。肌力訓練:①繼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和腘繩肌等長收縮。②直抬腿:仰臥,向上勾腳尖,膝關節繃直,緩慢向上抬腿至30°~45°處保持10 s,每組15~20個,組間休息30 s,4~6組連續,每日3次。若能夠輕松完成,可在踝關節處加沙袋繼續練習,從1 kg開始,逐漸增至4~5 kg。可雙替進行。③坐位伸膝練習:坐在床邊,雙小腿自然下垂,緩慢伸直患側膝關節,保持5 s,緩慢、有控制地落下,每組10~15個,組間休息30 s,連續2~4組,每日2次,當能夠輕松地將膝關節伸直并保持一定時間后,可以在踝關節處稍加重量。膝關節活動度練習:①膝關節被動伸直:仰臥或坐位,踝關節下墊高,使患腿抬離床面,肌肉放松自然伸直,放置20~30 min,每天2~3次,必要時在膝關節上方放一重物,或由他人輔助向下壓腿。②坐位垂腿:去除支具,坐在床邊,用健腿托住患腿緩慢往下放,直至雙小腿自然下垂,并可在健腿輔助下屈曲患膝(把健腿搭在患腿上面),每次15~20 min,每日2次。③主動屈膝練習:練習完坐位垂腿后,用健腿將患腿托住回到床上,仰臥位,足跟不離開床面,主動、緩慢屈髖屈膝,到微痛角度保持住,待疼痛緩解后進一步屈曲,直至最大限度,然后緩慢伸直,每組8~10個,每日2組。④被動屈膝練習:若初期主動屈膝困難時,使用“滑板”練習,半坐半臥位,用寬帶子勾住足底,雙手拉動帶子使足跟沿床面緩慢屈髖屈膝,到微痛角度保持住,待疼痛緩解后進一步屈曲,直至最大限度,保持10 s后緩慢伸直,每次15 min,每日2次。⑤髕骨松動術:用手指推住髕骨邊緣,分別向內側、上及下三個方向緩慢、水平用力推動髕骨,至極限位置,每方向15~20次,每日2~3組。在5周時爭取膝關節屈曲角度接近120°。膝關節活動度練習后即刻給予冰敷15~20 min,若平時感到關節腫、痛、發熱明顯,可增加冰敷次數。
1.2.1.3 術后第6~12周 肌力訓練:①繼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腘繩肌等長收縮、直抬腿和坐位伸膝練習。②腰背肌鍛煉:患肢伸直放松,健腿屈曲撐床,腰骶部肌肉收縮,用頭部、雙肘和健腿輔助撐床,挺肚子、抬臀部,保持3~5 s,每組5個,4組連續,每日2~4次。③靜蹲練習后背靠墻,雙腿分開與肩同寬,緩慢屈膝至30°~40°,呈馬步姿勢,保持30 s~2 min,然后站起放松30 s,反復5~6次,每天2組。④腹肌鍛煉:仰臥,腹肌繃緊,腰部向下壓床,頭部抬起看腳尖,但注意肩背部不能離床,保持3~5 s,每組5個,4組連續,每日2~4次。膝關節活動度練習:①繼續膝關節伸直、屈曲練習和髕骨松動術。②下蹲練習:雙手扶固定物體支撐,雙腿同時屈曲下蹲,注意重心不要偏向一側,在疼痛的角度保持1~2 min后放松。每次5 min,每日1~3次。膝關節活動度練習后即刻給予冰敷15~20 min,若平時感到關節腫、痛、發熱明顯,可增加冰敷次數。爭取膝關節屈曲角度接近130°。功能性練習:①負重及平衡:扶固定物體站立,健腿負全重,雙足分開與肩同寬,在微痛范圍內分別左右、前后交替重心,每次5 min,每日1~2次,術后6~8周完全負重。②雙拐的使用:下地時健腿負全部體重,雙拐與患腿同時向前邁,體重放在雙拐上,患腿不負重(腳可以足尖點地),但4周內負重不得超過體重的1/5,然后再向前邁健腿。③單拐的使用:行走時單拐扶在手,與患腿同時向前邁,然后向前邁健腿,雙側交替進行接近正常行走姿勢。
1.2.1.4 術后第4~8個月 繼續肌力和膝關節活動度的訓練,逐漸擺脫拐杖,自主站立行走,開始參加適宜、適度、輕松的體育活動,如游泳、自行車短騎、短程慢跑等,避免參加超過膝關節承受能力的活動,如過重的體力活、長時間下蹲、對抗性比賽等,術后8個月恢復正常生活。
1.2.2 保守訓練組
1.2.2.1 術后4周 術畢立即使用合適的支具,冰敷,麻醉消退后,進行訓練。①勾腳-繃腳:用力、緩慢、全范圍屈伸踝關節,在勾腳和繃腳的極限位置保持3~5 s,每組15~25個,每日5組。此練習能夠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1 d后拔除引流管。②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大腿肌肉用力繃緊,保持3~5 s后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每日最多200個。③腘繩肌等長收縮:患腿膝蓋用力向下壓,使大腿后側肌肉繃緊,保持3~5 s后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每日最多200個。④直抬腿:仰臥,向上勾腳尖,膝關節繃直,緩慢向上抬腿至30°~45°處保持10 s,每組5~10個,組間休息30 s,2~3組連續,每日2次。
1.2.2.2 術后5周~4個月 肌力練習:①坐位伸膝練習:坐在床邊,雙小腿自然下垂,緩慢伸直患側膝關節,保持5 s,緩慢、有控制地落下,每組5~10個,組間休息30 s,每日2次。②腰背肌鍛煉:患肢伸直放松,健腿屈曲撐床,腰骶部肌肉收縮,用頭部、雙肘和健腿輔助撐床,挺肚子、抬臀部,保持3~5 s,每組5個,2組連續,每日2次。③靜蹲練習后背靠墻,雙腿分開與肩同寬,緩慢屈膝至30°~40°,呈馬步姿勢,保持30 s~2 min,然后站起放松30 s,反復2~3次,每天1組。④腹肌鍛煉:仰臥,腹肌繃緊,腰部向下壓床,頭部抬起看腳尖,但注意肩背部不能離床,保持3~5 s,每組5個,2組連續,每日2次。膝關節活動度練習:①膝關節被動伸直:仰臥或坐位,踝關節下墊高,使患腿抬離床面,肌肉放松自然伸直,放置10~20 min,每天2次,必要時在膝關節上方放一重物,或由他人輔助向下壓腿。②坐位垂腿:去除支具,坐在床邊,用健腿托住患腿緩慢往下放,直至雙小腿自然下垂,并可在健腿輔助下屈曲患膝(把健腿搭在患腿上面),每次10~15 min,每日2次。③主動屈膝練習:練習完坐位垂腿后,用健腿將患腿托住回到床上,仰臥位,足跟不離開床面,主動、緩慢屈髖屈膝,到微痛角度保持住,待疼痛緩解后進一步屈曲,直至最大限度,然后緩慢伸直,每組4~5個,每日2組。④髕骨松動術:用手指推住髕骨邊緣,分別向內側、上及下三個方向緩慢、水平用力推動髕骨,至極限位置。每方向5~10次,每日1~2組。⑤下蹲練習:雙手扶固定物體支撐,雙腿同時屈曲下蹲,注意重心不要偏向一側,在疼痛的角度保持1~2 min后放松,每次5 min,每日1次。膝關節活動度練習后即刻給予冰敷15~20 min,若平時感到關節腫、痛、發熱明顯,可增加冰敷次數。在開始進行膝關節活動度訓練,分被動屈伸練習和主動屈伸練習,爭取達120°。
1.2.2.3 術后5~12個月 繼續肌力和膝關節活動度的練習,增加功能性練習:①負重及平衡:扶固定物體站立,健腿負全重,雙足分開與肩同寬,在微痛范圍內分別左右、前后交替重心,每次5 min,每日1次。②雙拐過渡到單拐,逐漸脫離拐站立負重行走,開始慢跑、游泳等輕松的體育活動,避免劇烈活動,術后1年恢復正常生活。
1.3 觀察指標及測定方法
①術后早期觀察患膝腫脹、滲液等一般情況,穿刺抽液;②肢體圍度:測量大腿圍度時,使用專用圍度測量尺于髕骨上緣10 cm處測量大腿圍, 取健側-患側的差值;③膝關節穩定性檢查:前抽屜試驗、Lachman試驗及軸移試驗檢查;④膝關節活動度:用量角器測量患者的關節屈伸角度;⑤Lysholm膝關節評分: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表測定。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2例患者分兩組接受手術、康復治療,無失訪者。
2.1 滲液
與保守訓練組比較,激進訓練組早期腫脹明顯、滲液較多。激進訓練組行關節穿刺抽液15例,關節穿刺抽液量平均(49.87±18.96)mL;保守訓練組行關節穿刺抽液8例,關節穿刺抽液量平均(18.13±5.72)mL,兩組關節穿刺抽液量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肌力
1年后隨訪,兩訓練組患者都有患肢的肌肉萎縮,程度不同,激進訓練組程度輕,激進訓練組大腿圍度差平均(1.41±0.61)cm;保守訓練組大腿圍度差平均(3.28±0.79)cm,兩組肌肉萎縮程度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3 穩定性
術后1年隨訪兩組患者,行Lachman試驗、前抽屜試驗、軸移試驗檢查均陰性。
2.4 活動度
術后1年隨訪,未發現患膝主動伸直受限者,激進訓練組屈膝范圍平均為(127.19±7.06)°,保守訓練組屈膝范圍平均為(128.93±8.20)°,兩組屈膝范圍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2.5 功能
術后1年隨訪兩組患者,激進訓練組Lysholm評分平均(72.25±17.43)分,保守訓練組Lysholm評分平均(68.93±16.86)分,兩組Lyshol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ACL損傷合并MCL損傷是膝關節復合韌帶損傷常見的一種類型,發生率為20%~38%[4-6]。該研究的損傷原因多為軍事訓練損傷,跨越障礙物時支撐腿踩滑,致使膝關節受到外翻外旋應力所致。對于這種損傷,在關節鏡下行自體腘繩肌腱移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7-8]和Ⅰ、Ⅱ度內側副韌帶損傷采取保守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后康復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可獲得較好的恢復膝關節的功能[9-10]。
保守康復訓練早期采取保護性制動,一般需要4~6周時間,較長的制動會導致患者失去配合性、關節粘連、肌肉的廢用性萎縮和骨關節退行性病變,延長了膝關節的功能恢復時間[11]。Shelbourne等[12]最早提出激進康復訓練方法,有利于防止關節粘連和減少退行性變,比保守訓練訓練更有效。但仍存在保守和激進的分歧。
采取激進的康復訓練,早期膝關節腫脹明顯,滲出多,兩組滲液量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差異,但在冰袋降溫、患肢抬高和抽除關節腔積液等操作下,癥狀、體征緩解。術后1年隨訪,激進訓練組和保守訓練組在膝關節穩定性、活動度、功能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兩組間患肢肌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激進的康復訓練在術后即開始康復訓練,訓練強度大,持續時間長,在患者能夠接受的情況下,膝關節開始全范圍的活動,整個康復訓練縮短至8個月,明顯提前了膝關節功能恢復的時間,改善血液循環,減輕患肢肌肉萎縮,避免關節粘連,讓患者及早恢復關節的活動度、肌力和關節穩定性,不必要長期處于恢復狀態,及早生活完全自理,增強恢復健康的信心,提高生命質量,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
[參考文獻]
[1] Halinen J,Lindahl J,Hirvensalo E,et al. Operative and nonoperative treatments of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rupture with early ant 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J]. Am J Sports Med,2006,34(7):1134-1140.
[2] Phisitkul P,James SL,Wolf BR,et al. MCL injuries of the knee:current concepts review [J]. Iowa Orthop,2006,26:77-90.
[3] Quarles JD,Hosey RG. Medial and lateral collateral injuries:prognosis and treatment [J]. Prim Care,2004,31:957-975.
[4] Zaffagnini S,Bignozzi S,Martelli S,et al. Does ACL reconstruction restore knee stability in combined lesions?:an in vivo study [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7,454(1):95-99.
[5] Peltola EK,Lindahl J,Hietaranta H,et al. Knee dislocation in overweight patients [J]. Am J Roentgenol,2009,192:101-106.
[6] Laprade RF,Bernhardson AS,Griffith CJ,et al. Correlation of valgus stress radiographs with medial knee ligament injuries:an in vitro biomechanical study [J]. Am J Sports Med,2010,38:330-338.
[7] Ding Y,Wang YC,Lu K,et al. Reconstruction of anterior an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s through uniting a variety of grafts under arthroscopy [J].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11,11(13):2458-2460.
[8] Fanelli GC,Stannard JP,Stuart MJ,et al. Management of complex knee ligament injuries [J]. J Bone Joint Surg Am,2010,92:2235-2246.
[9] Melegati G,Tornese D,Bandi M,et al. The role of the rehabilitation brace in restoring knee extension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J]. Knee Surd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03,11(5):322-326.
[10] Merritt AL,Wahl CJ. Rationale and treatment of multiple-ligament injured knees:the seattle perspective [J]. Operative Techniques in Sports Medicine,2011,19(1):51-72.
[11] Ito Y,Deie M,Adachi N,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3-day versus 2-week immobilization period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J]. Am J Sports Med,1995,23(6):706-714.
篇3
前交叉韌帶(ACL)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重要因素,在膝關節損傷中ACL損傷頗為常見。ACL損傷、斷裂若失去早期修復機會,常遺留不同程度的膝關節不穩。不穩定的關節容易反復受傷,導致股部肌肉萎縮或創傷性關節炎。因此,對ACL損傷,早期正確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1]。近年來,關節鏡下運用自體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韌帶已廣泛開展。該類手術的優點是不切開關節囊,組織損傷少,術后可以早期積極功能鍛煉,減少并發癥,術后康復效果好[2,3]。因此,術前術后早期積極指導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是提高手術成功率及恢復膝關節功能和預防術后并發癥至關重要。
1 術前護理
患者由于對有關知識的缺乏,對手術信心不足,心理調節機制難以完全建立,心理壓力極大,難以接受這樣的現實,恐慌、絕望、沮喪甚至崩潰,術前護士應認真評估患者生理和心理狀況,以及患肢肌力、肌肉萎縮程度或膝關節功能等。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關節鏡下交叉韌帶技術優點及同類手術成功的例子。交代患者術前須配合完成的各項準備工作,如禁食禁飲,個人衛生等。同時告知患者手過程中可能聽到的各類手術器械使用時發出的聲音,使其不必緊張害怕。針對不同患者,制定系統的個體化功能鍛煉計劃,并詳細講解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使患者術前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為了提高術后膝關節功能康復,術前指導患者行正確的踝泵運動、股四頭肌和膝關節功能鍛煉是必要的,可以大大減少術后膝關節僵硬等并發癥,使患者能夠早期進行下肢肌力強度和活動度的訓練,正確掌握康復訓練要點,并于術后自覺執行。手術最好在患膝活動度達到健側水平時進行,以利于術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4]。
2 術后護理
2.1
術后患者平臥位,患膝用卡盤式支具固定,保持過度伸直位2天,膝關節處于此處位置時,股四頭肌收縮會造成脛股關節壓力增加,以利于重建后的ACL處于低張力狀態。術后注意觀察傷口有無滲血,傷口周圍有無腫脹、疼痛。注意肢端有無紫紺、蒼白,足背動脈搏動是否能夠觸及、足趾的感覺情況等[5]。
2.2 功能鍛煉指導
功能鍛煉的目的:減輕疼痛腫脹;恢復患膝正常主動和被動關節活動度,恢復關節穩定性,全面恢復運動功能,功能鍛煉的早期及初期,因肌力水平較低,組織存在較為明顯的炎性反應,且重建的韌帶較為脆弱。固以小負荷的耐力練習為主。早期不得過多行走,不應以行走作為練習方法。否則極易引發關節腫脹和積液,影響功能恢復及組織愈合。
2.2.1 踝泵運動 麻醉恢復后即可行踝關節最大限度跖屈和背伸,頻率不宜過快,保持3~5 s。跖屈和背伸為1次,連續15次,每日4~6次。踝泵運動使下肢肌肉收縮,擠壓深部靜脈,促進血液循環,防止深部靜脈血栓,消退腫脹具有重要意義。
2.2.2 股四頭肌等長鍛煉 即大腿前側肌肉用力繃緊及放松,每次持續5~7s,在不增加疼痛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多做(大于500次/日),同時進行強化夾緊大腿的動作,鍛煉股內收肌,以穩定膝關節。以防止肌肉萎縮。
2.2.3 直腿抬高訓練 術后第一天可鼓勵患者行直腿抬高訓練,從被動到主動,逐漸抬高。即病人平臥位,伸直膝關節將腿勻速抬高達35°~45°,保持5 s,然后放下,再重復以上動作,每日3組,每組50次,開始時可給予一定助力,逐漸向完全主動運動過度,術后第10天開始坐位伸屈膝訓練,并逐漸進行阻抗練習以利于發展肌力。
2.2.4 關節活動度訓練 術后3~5 d,在醫生的指導下開始應用下肢CPM功能鍛煉器進行關節活動度練習, 一般從屈膝30°開始,每天2次,每次60分鐘, 活動范圍控制在無痛范圍進行,逐漸增加運動范圍,每天增加10-15度,術后一周指導患者主動運動,增強肌力,促進肢體血液循環。指導患者掌握關節伸屈幅度和速度,逐漸增強活動角度,第二周時膝關節屈曲達90°,第六周時膝關節屈曲至120°,第八周時膝關節屈曲范圍可達正常。(屈膝練習后即刻冰敷20分鐘左右,如平時關節內明顯發熱、發脹,可再冰敷2-3次/日。)
2.2.5 漸進性康復訓練 出院后繼續加強患膝活動度的訓練,使膝關節主動屈曲達到90°以上。開始可借助步行器行走,進行平衡能力練習,加強步態指導,糾正異常步態;進行上下樓梯練習,并進行日常生活活動練習。術后2個月內,在休息時用支具將患膝鎖定在伸直位以防止伸膝受限,在下地負重時用支具將患膝鎖定在伸直位以防止膝關節過伸[6]。術后3~6個月采用彈力帶或沙袋抗阻力踝泵運動或直腿抬高運動,使用綜合康復訓練器等。術后6個月開始完全下蹲和跑步活動。
3 討論
交叉韌帶重建后積極正確的康復程序對取得良好的臨床結果亦是很關鍵的因素之一。隨著關節鏡下重建與移植韌帶初始強度的增加、固定方法的不斷改進與重建韌帶兩端的固定強度的提高,交叉韌帶重建后的康復逐漸于早期快速的康復程序 。但是,不論如何康復過程一定要遵循重建韌帶塑形改建的自然規律,右計劃的進行康復與功能鍛煉,進而逐漸恢復運動ACL損傷易導致膝關節不穩定,關節鏡下ACL雙束重建及重建后正確的功能鍛煉,可以幫助患者盡早恢復膝關節的穩定性,阻止、延緩、減輕膝關節內繼發損傷:同時早期手術可以在早期處理合并損傷最有效地治療與保護關節內結構[8];具有出血少、創傷輕術后反應輕微的優點。術后患者可早活動,膝關節功能恢復快,明顯提高手術效果。在護理上細致入微的觀察,防止關節積血積液,保持支具的有效固定,正確指導患者功能鍛煉,才能保證手術的成功但由于移植的前交叉韌帶在熱處理過程中會發生一些改變[9],術后必須分階段有計劃的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康復訓練,以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不正確的鍛煉方法可能使ACL受到損傷或被拉斷,影響術后康復。
參 考 文 獻
[1]葛寶豐.實用骨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7:14.
[2] 鄭民慶,周立平.髕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韌帶后膝關節功能恢復1年隨防[J].中國臨床康復.2006,8(5):83-85.
[3] 周立平,鄭民慶.Simul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by using allogeneic patellar tendon under arthroscopy中華創傷雜志(英文版)2005,8(6):375-378.
[4]張 俊,王紅亞,陳妙仙.13例關節鏡下股骨端雙隧道重建膝前交叉韌帶術的康復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6,2:118.
[5]章亞青.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9:26.
[6]彭曉春,趙金忠,何耀華,王建華.采用八股腘繩肌肌腱雙束重建前交韌帶的隨訪研究[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6,4:317-321.
[7]黃長明,王建雄,張少戰,范華強等.關節鏡下治療后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性骨折近期療效觀察,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2,17,4.
篇4
【關鍵詞】關節鏡;膝關節;前交叉韌帶;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181-02
交叉韌帶的損傷是較為嚴重的運動性損傷 。前交叉韌帶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主要因素,如不進行修復或重建 ,會引起關節不穩及創傷性關節炎。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是一種康復快、 臨床效果好 ,有效的治療方法。而正確的指導患者康復訓練對于恢復關節功能和預防術后并發癥至關重要[1]。
1 臨床資料
本組50例,年齡18~50歲,均為男性,均在關節鏡下行重建術。其中35例使用自體繩肌腱,15例使用同種植異體骨-腱-骨。
1.1術前護理
1.1.1 心理護理 有效的心理護理對術中配合及術后的康復是非常必要的。因患者對疾病知識的缺乏和術后患肢功能恢復的顧慮 ,往往會產生焦慮、 煩躁、 恐懼及緊張等心理。本科首先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 接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差異 ,制訂系統的個體化康復計劃 ,用和藹的態度、 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者交談 ,向患者講解進行該手術的必要性及其與傳統開放手術相比的優越性 ,盡可能地使患者了解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的目的、 步驟 ,并請病房內術后效果好的患者與術前患者交談 ,消除他們的猜疑和顧慮 ,保證患者處于治療的最佳狀態。
1.1.2 術前準備 (1)完善常規的術前準備,行胸片,心電圖 ,膝關節的正側位片及 MRI ,檢查其它系統有無重大疾病; (2)術后患肢制動須在床上排便 ,術前有效的指導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 ,可預防術后因排便方式的改變引起的排便困難; (3)按醫囑行術前皮試; (4)術前宣教 ,囑患者術前晚22 :00 禁食 ,24 :00禁水 ,以免術中引起惡心、 嘔吐情況 ,避免誤吸及窒息; (5)按醫囑予以術前晚靜脈滴注抗生素。
1.1.3 術前康復訓練 為了提高術后膝關節功能康復 ,術前指導患者行正確的股四頭肌和膝關節功能鍛煉是必要的[2]。指導患者學習并掌握踝關節的主動被動活動 ,股四頭肌肌肉靜力收縮 ,患肢直腿抬高等訓練。
1.2 術后護理
1.2.1 一般護理 (1)硬腰聯合麻醉后護理常規:禁食水 6h ,神經阻滯麻醉后護理常規 ,如術后返回病房無惡心、 嘔吐可進食 ,監測患者生命體征。(2)術后傷肢予棉墊 ,棉花腿 ,彈力繃帶加壓包扎 ,外用傷肢長腿夾板固定好 ,墊于一軟枕上抬高。觀察傷肢血循環 ,趾端動度及感覺 ,足背動脈搏動情況 ,彈力繃帶包扎松緊是否妥當 ,包扎過緊會導致靜脈回流不暢 ,包扎過松會導致關節腔積血。(3)同時觀察傷口敷料情況 ,如有滲血滲液及時報告醫生給予換藥。(4)術后立即予冰袋持續冰敷患處。冰袋下墊一張治療巾 ,以免浸濕敷料。常規冰敷 72h。72h后改為每次鍛煉后可適當冰敷。(5)術后常規使用止血藥和抗生素 ,防止感染。
1.2.2 傷口負壓引流管的護理 負壓引流瓶為一次性引流瓶 ,有利于關節腔積血積液的排出。傷口負壓引流管術后 12h開放 ,應注意引流管引流是否通暢 ,有無扭曲 ,脫落 ,觀察引流液的顏色、 性質和引流量 ,并做好記錄。如果引流量突然增加 ,應及時報告醫生。術后 48h 內關節腔活動后未見明顯引流液后即可拔除引流管。
1.2.3 功能鍛煉 (1)麻醉消失后即可行踝關節的跖屈及背伸運動 ,股四頭肌肌肉靜力收縮訓練 ,早期的功能鍛煉有利于靜脈回流 ,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促進消腫。(2)術后第 1天 ,拆除傷肢長腿夾板進行膝關節屈曲訓練(訓練方法: ① 坐于床沿 ,被動屈膝90° 或健側下肢放于患肢上 ,幫助屈膝。② 仰臥位 ,雙手抱住患肢大腿慢慢將膝關節彎曲) ,活動范圍0~90°,3~4 組/天 ,2~3 次/組 ,這有利于關節腔積血的排出。繼續予踝關節的跖屈及背伸運動 ,股四頭肌肌肉靜力收縮訓練。(3)術后第 2 天 ,視關節腔引流液排出情況拔除傷口負壓引流管。拔管后患肢制動 4~6h后才活動。除前兩項鍛煉外 ,增加直腿抬高訓練 ,4~5 組/天 ,20~30 次/組。運動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4)術后第 3 天 ,可帶長腿夾板扶拐下地傷肢部分負重練習行走訓練 2~3 周 ,帶夾板下地行走時間為 6 周 ,6 周后可換成患肢用護膝保護下下地行走。未負重行走時去除長腿夾板可自由伸曲膝活動。
1.2.4 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時 ,做好患者的出院宣教。指導患者出院后在家中的訓練: (1)術后 6 周以后逐漸增加膝關節彎曲度訓練(和正常的腿相比盡可能的彎到正常 ,每天堅持活動) ; (2)肌肉力量的訓練:直腿抬高練習,術后 2 周后加沙袋在踝關節處進行直腿抬高練習 ,重量從 2. 5kg 開始 ,以后逐漸加重量運動以第 2 天晨起不感肌肉酸痛為度 ,堅持 3~6 個月; (3)術后 6 個月后可行淺蹲訓練 ,門診 X線攝片隨訪后可逐漸開始行慢跑 ,游泳等鍛煉; (4)術后 1 年后異體移植的韌帶可進行所有的體育鍛煉(如果是自體移植的韌帶術后 7個月后可進行所有的體育鍛煉) 。
2 結果
進行隨訪 ,隨訪時間最短3個月 ,最長36個月 。所有患者均臨床治愈出院 ,無關節內感染病例 ,6周后復查 X線片均骨性愈合 ,未發現膝關節松弛或內固定物松脫現象,效果滿意。
3 討論
3.1 術前護理心得 傷后膝關節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大部分患者會產生緊張、 恐懼的心理。針對患者的不同心理 ,制訂不同的護理計劃 ,從而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 ,消除術前的緊張及恐懼心理。總之 ,護理工作除了加強基礎護理外 ,還應重視心理護理。
3.2 術后護理要點 (1)術后抬高患肢有利于靜脈回流 ,促進消腫; (2)早期冰敷有利于止血、 消腫、 消炎、 鎮痛; (3)早期屈曲功能鍛煉 ,促進關節腔積血的有效排出 ,能夠減輕關節的腫脹和疼痛 ,減少感染的機會 ,減輕對軟骨的破壞 ,防止關節粘連。總之 ,術后正確的康復護理是手術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證[3]。
綜上所述 ,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康復護理對于治療效果非常重要。本組患者術前、 術后均接受了康復訓練 ,改善關節活動度 ,增強股四頭肌肌力。總之 ,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操作精細、創傷小,結合積極的康復訓練 ,能有效恢復膝關節功能。
參考文獻
[1] 董秀英 ,李貴堅 ,葉云嬌 ,等.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康復護理[J] .河北醫學,2006 ,12 (2) :174.
[2] 張巧娥 ,楊巧巧. 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康復護理.[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6 ,16 (4) :312.
[3] 劉春梅 ,唐康來 ,韓琳 ,等.關節鏡下松解治療原發性凍結肩13例術后的康復護理[J] . 重慶醫學 ,2006 ,35 (13) :
篇5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老年患者;術后康復訓練
一旦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腰背伸屈功能就會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使其難以獨立開展各項日常活動,尤其是老年患者,他們的髓核張力與彈力會隨著椎間盤退變而較以往大幅減弱,所以當外力無法被有效協調的時候,脊柱的平衡性就會遭到破壞,進而引發腰椎間盤突出,大多數患者會并發脊柱退行性病變,這也是該病易反復、病程長的主要原因之一[1-3]。以往的臨床研究表明,合理、有效的康復訓練對手術療效的保證以及疾病復發的預防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4]。為了對術后康復訓練的療效進行分析與研究,以2006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104例采用手術治療并在術后進行康復訓練的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對象,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以我院2006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104例采用手術治療并在術后進行康復訓練的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對象,男59例,女45例,年齡60~73歲,平均(64.5±6.5)歲,病程4個月~8年,平均(10.5±7.5)個月;腰痛伴下肢疼痛是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85例患者存在腰痛,占總數的81.73%;81例患者存在下肢放射性疼痛,占總數的77.88%;76例患者存在下肢麻木,占總數的73.08%;70例患者存在間歇性跛行,占總數的67.31%。61例患者膝腱、跟腱反射減弱,占總數的58.65%;93例患者直腿抬高呈陽性,占總數的89.42%。
X線檢查顯示,全部患者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腰椎退行性病變,其中,40例患者脊柱側彎,32例患者椎間隙變窄,30例患者椎體骨質增生,17例患者腰椎不穩。
CT及MRI檢查顯示,72例患者后外側型椎間盤突出,55例患者中央型,突出位置L3~4的患者有23例,L4~5有49例,L5~S1有59例,30例患者合并椎管狹窄,26例患者鈣化,49例患者側隱窩狹窄。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用硬模外持續麻醉、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局部麻醉等,采用單純開窗或單、雙側椎板間擴大手術將髓核摘除,部分患者在進行半椎板切除的同時施行外植骨對側椎板融合。在手術過程中,除了充分摘除髓核外,還對側隱窩進行了適當的擴大,切除小關節突側與黃韌帶,讓神經根粘連松解,使神經根壓迫能夠得到有效消除。
1.2.2 康復訓練方法:術后使患者平臥于硬板床之上,待麻醉消失后,即可采取四頭肌收縮訓練和直腿抬高、上下肢交替屈伸等訓練與活動,避免發生瘢痕或神經粘連。其中,直腿抬高的高度根據患者的耐受能力選擇,10下/次,2次/d;上下肢交替屈伸每次持續3~5 min,2次/d。
從術后第3天開始,幫助患者取仰臥位,進行上肢后伸、頭背后上仰、腰背弓抬高等活動,每次維持5~10 s,練習時間約為15 min。
術后3~5 d,患者即可在腰圍保護的情況下進行上下床練習,患者成功站立后,護理人員應予以扶持,并維持若干分鐘,2~3次/d,并逐漸層架練習時間。
術后7 d,可進行腰背側屈、后伸等活動,2~10 min/次,3~4次/d,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逐漸層架練習強度和次數,以患者不疲勞、腰痛不加重為前提。
術后3個月內,患者不得提取重物、彎腰或進行長時間的行走,禁止使用過軟的床墊,站立時要保證腰背直立。
1.3 療效判定:痊愈:臨床癥狀消失,直腿抬高呈陰性,正常活動能力恢復;顯效:臨床癥狀消失,下肢麻木較輕,雖然在活動時腰部不適,但并不會對活動造成影響;有效: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有了明顯減弱,直腿抬高>60°,可自行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活動;無效:臨床癥狀與治療前無顯著差異,無法獨立完成日常活動。康復率=痊愈率+顯效率。
2 結果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104例患者,在接收治療和相應的康復訓練后,進行了0.5~2年的隨訪,其中,有55例患者痊愈,36例患者顯效,11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無效,康復率達到了87.5%。
3 討論
受椎間盤退變的影響,老年患者的脊柱肌肉力量、耐受力,髓核的彈力和張力都較以往有了較大幅度的減弱,且患者大多無外傷史、接收保守治療的時間較長,主要表現為癥狀繁雜、病情重、病程長,多數患者伴有骨質酥松、椎管狹窄、腰椎不穩等癥狀,間歇性跛行、坐骨神經痛也是常見的臨床癥狀[5]。采用手術方法對側隱窩進行擴大、將髓核摘除,切除小關節側突與黃韌帶,松懈神經根粘連雖然可以有效消除神經根的壓迫,但是卻僅能將病變位置切除,如果在術后沒能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康復訓練,患者腰椎的穩定性就很難得到重建,容易因手術部位的粘連而降低治療效果和康復效率。
老年患者的脊柱抗荷能力往往較差,為了使脊柱的穩定性在術后得到有力支持,就必須使患者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保持脊柱平衡性。在進行軀干的屈伸訓練時,應同時進行腰背肌和腹肌訓練,訓練強度應以患者可以承受為界限,并在訓練過程中,根據患者腰背腹肌肌力、腰椎前后凹凸度進行及時調整;康復訓練中的直腿抬高可結合實際情況,分別采取主動和被動訓練的方法,使神經根因受到牽拉而發生移動,使其內部的血液循環得到加快,使炎性反應能夠及時消退,同時獲得預防神經根粘連的效果。相對于中青年患者而言,老年患者大多反應和感覺較為遲鈍,為了確保康復訓練的安全性,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應注意堅持循序漸進原則,合理把握訓練強度和活動量,在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腰部的保護及日常活動的注意事項,要求其長期堅持適當的功能鍛煉。另外,就是要教會患者及其家屬觀測脈搏的方法,將運動脈搏控制在110次/min的水平之下,避免因運動不當而使病情反復或加重。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手術結束后首先被安置在硬板床,取平臥位,待麻醉消失后,即進行早期的四頭肌收縮、下肢假體屈伸、直腿抬高的康復訓練,以便發生神經粘連或瘢痕;手術結束3 d后,開始進行上肢后伸、頭背后上仰、腰背弓抬高訓練,并在腰圍保護的前提下練習上下床;手術結束1周后,開始進行腰背側屈、后伸等緩慢活動。手術結束3個月內禁止提拿重物、彎腰或長時間行走。在術后0.5~2年的隨訪中,有有55例患者痊愈,36例患者顯效,康復率達到了87.5%,證明本次研究所采取的術后康復訓練能夠有效促進老年性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疾病康復,可以在臨床實踐中加以推廣和使用。
4 參考文獻
[1] 李慶英.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56例術后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36(2):249.
[2] 陳卓華,陳翠莉.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對患者康復的影響分析[J].健康必讀·下半月,2011,12(3):468.
[3] 瑪粉伢.腰椎間盤突出癥圍術期程序化護理與康復[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22(1):119.
篇6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共有接受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患者52例,男20例,女32例;年齡58~96歲,平均72.5歲。股骨頸骨折45例,股骨頭壞死7例。假體材料:骨水泥50例,非骨水泥2例。患者均為擇期第一次手術者,除符合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適應證外,合并嚴重內科疾病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嚴重高血壓、肺部感染等以及局部有感染灶者,均在病情控制后給予手術治療,手術均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手術入路均為外側切口。
1.2方法制訂有效的康復訓練措施。術前進行心理及康復鍛煉指導,術后早期即指導患者開始進行系統功能鍛煉。
2術前康復指導
2.1心理指導由責任護士針對患者的不同心理特點進行心理干預,耐心全面地講述患者所需要的知識,根據患者的職業、文化程度等恰當地說明手術治療的目的、意義、術后可能出現的不適及早期功能鍛煉的意義,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進行康復訓練。
2.2一般訓練指導指導患者床上大、小便的方法,以防術后因不習慣床上排便而引起尿潴留和便秘。指導患者練習深呼吸、正確咳嗽及咳痰,以防呼吸道并發癥。
2.3康復訓練指導術前康復訓練指導是術后做好康復鍛煉的基礎。內容:指導、肌肉鍛煉的各種方法、關節活動訓練、坐位、下床及拐杖的使用等。但部分患者術前因骨折處疼痛,而患肢需特定的不敢活動,訓練中避免引起患肢疼痛,以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訓練的信心。
3術后康復指導
3.1指導向患者講解有關的知識,使患者可以適當地變換,避免單純平臥位對患者造成的不適。向患者講解術后有4種危險應盡量避免:①髖關節>90°。②下肢內收越過身體中線。③伸髖外旋。④屈髖內旋 。術后正確:術后患肢保持外展15°~30°。保持中立位,穿“丁”字鞋,兩腿間放一厚枕,保持兩腿分開,絕對避免患肢內收、內旋及外旋,以免假體脫出;去枕平臥6 h,以防術后頭痛。待6 h以后可向患側翻身15°~20°,身后墊軟枕,但時間不要過長。術后1 d將床頭抬高30°~50°,取半臥位,使患者更舒適;術后2~3 d取半側臥位,使身體側傾30°,以軟枕或一成卷的褥子墊于身后支撐身體;取健側臥位時,伸直患側髖關節,兩膝之間放一厚枕,防止患肢過度內收引起假體脫位;身體側傾30°。既達到翻身目的,又不會破壞骨盆結構的穩定性。
3.2術后早期功能鍛煉
3.2.1術后3~6 h此階段患者身體虛弱,運動量不宜過大。康復訓練目的是保持關節穩定性和肌肉張力,防止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在生命體征穩定的情況下,術后3 h因物藥效未完全消失,可做患足被動跖屈和背屈活動,但時間不要過長;術后6 h由專職護士指導患者做主動跖屈和背屈活動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方法:患者取仰臥位,膝下墊一紙卷,主動下壓膝關節,保持股四頭肌呈收縮狀態5 s,再放松,如此反復,15~20次/組,2~3組/d。
3.2.2術后1 d除做以上運動外,行臀大肌、臀中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以保持髖關節周圍肌肉張力。方法:雙上肢舒適置于身體兩側,保持雙側臀部肌肉呈收縮狀態5 s再放松,如此反復,15~20次/組,2~3組/d。為預防壓瘡,練習抬臀“三點支撐”, 每2~3 h 一次,方法:①屈曲健腿,健足與雙肘一起支撐床鋪,腰部稍用力,將臀部抬起。②健肢膝關節屈曲,足底用力,雙手借助牽引手支架用力將臀部抬起,以臀部離開床面為宜。
3.2.3術后2~3 d拔除負壓引流管后,拍攝X線片,以判斷假體的位置。具體鍛煉內容:①在病情許可范圍內加強患側關節活動。髖、膝關節主動活動練習法:患者取仰臥伸膝位,緩慢將患側足跟在床上向臀部滑動,使髖關節屈曲,足尖保持向前,保持髖部屈曲5 s后,同法相反方向回到原位、放松,20次/組,2~3組/d。注意練習過程中防止髖內收內旋,屈曲角度不宜過大,以免引起髖部疼痛,以后逐漸增加屈髖度數,避免>90°。②避免術后過早進行直腿抬高練習,據研究,直腿抬高運動支點在髖部,力臂長,重力大,髖部負重大,相當于站立行走之負重[1]。為減少術后并發癥,防止廢用性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患者除行患側各關節功能鍛煉外,還需進行全身各關節及肌肉功能鍛煉,如做好雙上肢肌力及關節鍛煉;健側下肢鍛煉,如健側抱膝運動、健側直腿抬高運動,目的在于為今后的移動動作做準備。③開始應用CPM機訓練,3 h/次,2次/d,逐漸增加訓練時間。④臥位到起坐訓練:鼓勵患者借助雙臂支撐起坐,體弱者由護士或陪護人員協助起坐,因雙臂支撐起坐便于控制屈髖角度,但要慎重、緩慢,以免用力過猛過度屈髖。借助床頭系帶雙臂用力牽拉起坐時,患者不易控制屈髖角度,屈髖角度較大易伴屈膝和髖關節內旋,以致髖關節脫位,年長或長期臥床者尤其如此。
3.2.4術后4~7 d除以上訓練外,指導患者由坐位到站位練習,協助患者在床邊站立,患者用雙手支撐坐起,屈曲健腿,伸直患腿移動軀體到床邊,護理人員在患側協助,一手托起患肢足跟部,另一手托住 窩部,隨著患者移動而轉患肢,患肢外展,屈髖
3.2.5術后早期負重訓練術后何時開始下地負重及行走,受假體類型、手術操作和患者體力恢復情況影響。如使用骨水泥假體,患者恢復情況較好,術后2~7 d即可下地練習站立和行走,術后2周由雙拐逐漸改為單拐行走,以后逐漸棄拐。本組52例有41例術后2~3 d開始下床站立,患者適應站立后,開始扶雙拐或助行器平地不負重行走,患腿由不負重―部分負重―完全負重,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室內步行,步行距離逐漸延長,時間逐漸增加,但不超過30 min/次,2~3次/d,行走時患肢始終保持外展,由護士或家屬守護預防意外。
3.3出院康復指導人工股骨頭置換患者經早期康復訓練,術后12~14 d即可出院。出院前3 d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術后恢復期較長,出院后自行護理至關重要,繼續執行住院期間所指導的訓練,堅持每天鍛煉,定期復查,若有異常情況及時復查或電話咨詢。指導患者單獨離床活動、上下樓梯等方法及各項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動作(如穿褲、穿襪、穿鞋等);術后6~8周屈髖
4討論
1)精湛的手術技術配合科學系統的術后康復訓練,才能獲得理想的康復效果。防止髖關節脫位是術后功能訓練的前提,關節的穩定性不僅取決于骨性結構的穩定性,還與關節囊、韌帶,特別是髖關節周圍各組肌群的力量密切相關。因此,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早期活動髖關節時,既要注意防止髖關節脫位,同時又要進行關節囊、韌帶以及周圍各組肌群的張力訓練,有利于保持關節的穩定性和肌肉的張力。
2)術后對早期訓練感到恐懼是阻礙患者主動活動的主要原因。由于患者擔心術后活動致切口裂開、出血、疼痛、關節脫位等,我們通過心理干預,請同種手術后患者現身說法,以減少焦慮,增加術后功能訓練的主動性。康復組未出現切口裂開、出血、假體脫位等情況。
3)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早期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髖關節功能重建的關鍵。早期康復訓練,可防止廢用性肌萎縮,促進患肢肌肉和關節功能的早日恢復,對于維持髖關節穩定性、恢復髖關節功能、減輕關節負載、降低假體松動率具有重要意義[2],本組52例患者出院后均給予跟蹤隨訪,最長6年,最短1年,無特殊不適,行走自如,能夠完成正常的工作。
參考文獻
[1]羅先正,邱貴興.人工髖關節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138-157.
篇7
【關鍵詞】 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切開復位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常導致脛骨平臺的壓縮、塌陷和劈裂, 并伴有半月板、韌帶損傷, 如果治療不當會造成創傷性關節炎、關節失穩以及功能障礙等并發癥。自2009 年1 月~2012年12 月作者收治39例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按Schatzker 分型[1]:Ⅳ型7 例, Ⅴ型23 例, Ⅵ型9例;按羅從風[2]三柱分型:內側柱、外側柱和后側柱均骨折23例, 內側柱伴后側柱骨折7 例, 外側柱伴后側柱骨折9 例, 合并半月板損傷23例, 內、外側副韌帶、前后交叉韌帶損傷27例, 手術治療39 例脛骨平臺骨折, 療效滿意,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39例, 均為新鮮骨折, 男25 例, 女14 例;年齡23~67歲, 平均37 歲。先行X 線片明確診斷為脛骨平臺骨折后行三維CT 進行重建及MRI檢查。骨折按Schatzker 分型:Ⅳ型7 例, Ⅴ型23 例, Ⅵ型9例;按三柱分型:內側柱、外側柱和后側柱均骨折23例, 內側柱伴后側柱骨折7 例, 外側柱伴后側柱骨折9 例, 合并半月板損傷23例, 內、外側副韌帶、前后交叉韌帶損傷27例。脛骨平臺骨折易發生張力性水皰, 應在水腫減輕后手術, 這樣可更清晰的暴露術野, 從而使骨折部位復位良好, 并減少并發感染。本組病例均在傷后7~13 d腫脹消退后手術。
1. 2 手術方法 椎管內麻醉滿意后取俯臥位, 上氣囊止血帶, 根據三柱理論采用如下手術入路:后內側入路在脛骨后內側緣, 向前牽拉或切斷鵝足[3], 向外側牽拉腓腸肌內側頭、血管、脛神經, 顯露出后內側柱。后外側入路采用仲飆的手術入路[4]:在窩橫紋外側向遠端作10 cm 直切口, 保護切口內的腓總神經和腓腸外側皮神經, 向內側牽拉腓腸肌外側頭、動靜脈、脛神經、肌,暴露脛骨平臺后外側柱。直視下復位劈裂、塌陷的骨折塊, 克氏針臨時固定, C 型臂透視,關節面、力線復位滿意, 植入自體骨或者異體骨, 用塑行良好的接骨板分別固定脛骨后內側柱和后外側柱[5]。對于合并脛骨平臺前內側、前外側骨折, 可通過后內側切口及附加前外側切口給予接骨板固定。縫合損傷或移位半月板、撕裂內側副韌帶, 沖洗關節腔后縫合切口, 留置負壓引流。術中縫合損傷或移位半月板、撕裂內側副韌帶的患者術后支具保護6周。術后切口引流24~48 h, 無支具固定者拔除引流后開始行膝關節功能鍛煉。
2 結果
39例均獲得隨訪6~21 個月, 平均11 個月。膝關節功能按HSS評分法評定:優23 例, 良12 例, 可4 例, 優良率89.7%。4例可的患者是在手術后出現僵直,盡管給予強化康復訓練,半年后活動度仍
3 討論
3. 1 對于脛骨平臺骨折, 三維CT 圖像從各個角度觀察骨折的部位、范圍和重建骨折形態, 可顯示出脛骨平臺骨折線的走向和骨折片的移位方向[6], 可準確地顯示平臺塌陷的部位及面積[7];根據脛骨平臺骨折的部位劃分內側柱、外側柱和后側柱均骨折, 來確定手術入路;幫助術前選擇內固定種類, 確定內固定位置。
3. 2 重視脛骨平臺后髁骨塊的治療 后柱骨折是由膝關節在半屈曲位或屈曲位時遭受垂直或內、外翻應力, 平臺后方受到股骨髁撞擊所致[8]。常規的切口對后柱骨塊顯露困難,需要在后內、后外側入路直視下復位和固定。
3. 3 重視半月板、內側副韌帶損傷的修復 Shephard等[9]報道在無移位脛骨平臺骨折韌帶損傷的發生率為90%, 其中80%有半月板撕裂, 40%有韌帶斷裂。本組病例術中半月板撕裂或移位占59%, 韌帶損傷占69.2%, 一期縫合撕裂或失穩半月板、撕裂內側副韌帶, 其他韌帶損傷留待二期重建。
3. 4 重視術后康復訓練 術后早期康復訓練可以有效預防關節僵硬。除術中縫合損傷半月板[10]、撕裂內側副韌帶的患者術后支具保護6周外, 其他脛骨平臺損傷內固定術后患者要進行持續功能鍛煉來夠防止關節粘連和僵直,并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
參考文獻
[1] Schatzker J, McBroom R, Bruce D. The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TheToronto experience 1968-1975. Clin OrthoPRelat Res, 1979, 138:94-104.
[2] Luo CF, Sun H, Zhang B, et al. Three column fixation for complex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J OrthoPTrauma, 2010,24(11):683-692.
[3] 危杰, 劉瑤, 吳新寶. 骨折治療的 AO 原則.上海:科技出版社, 2010:615.
[4] 仲飆,張弛,孫輝,等.后外側聯合后內側入路治療復雜脛骨平臺后柱骨折的臨床研究.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2,27 (10):900.
[5] 孫輝,羅從風.中國人正常脛骨近端后側形態學測量.上海醫學, 2008,31(5):336-338.
[6] 李占軍,周智洋,陳少明,等.多層螺旋CT 對脛骨平臺骨折分型的診斷價值.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1,26(9):854-855.
[7] Mcenery,Wilson AJ,Pilgram TK,et al.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plateau:value of spiral CT coronal plane reconstruction for detectingdisplacement in vitro.Roentgenol, 1994,163(5):1177-1181.
[8] 張成亮,陳德權,譚詩平,等.后側入路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后側劈裂骨折.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1,26(2):155-156.
篇8
資料與方法
本組病例共29例58個關節。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齡21~56歲。其中退行性骨性關節炎17例,類風濕性關節炎9例,關節結核3例。均為雙膝,術后功能恢復良好。
手術方法: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待麻醉生效后,取膝前正中切口,自髕骨內側緣切開關節囊,切除滑膜,松解平衡內外側軟組織,將髕骨翻向外側,清除半月板叉韌帶組織,股骨諸面及脛骨之截骨,試關節屈曲間隙與伸直間隙相等,內外側軟組織平衡適中,攪拌骨水泥,安裝假體,固定后修整髕骨,根據具體情況決定髖骨是否轉換,放置引流1枚,逐層縫合。同法行另一側膝關節。
術后康復訓練:術后早期(手術當日~術后第2天):抬高患肢,膝關節伸直以防止屈曲攣縮,同時防止患肢外旋和足跟受壓,并保持足高髖低位。此期可行股四頭鍛煉、直腿高舉鍛煉、踝泵動作及伸膝動作。
術后中期(術后第3日~術后第2周):術后第3~7天,此期鍛煉目的是加大關節活動度,其次是恢復肌力。此期可行膝關節主動貼床屈伸訓練及膝關節被動屈伸鍛煉。術后8天~2周,此期重點是加強患側肢體不負重狀態下的主動運動,改善關節主動活動范圍。
術后3周:進行患肢行走步態鍛煉和患者平衡能力訓練,同時增加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此期患者可拄助行器在平衡杠內行走,亦可行有支持的屈膝鍛煉,或固定自行車蹬車運動。
術后第4周~3個月內:在輕度坡面上獨立行走,除屈膝功能訓練之外,還應進行伸膝功能訓練,同時盡量獨立完成穿褲、襪等日常生活活動。
康復訓練注意事項:①鍛煉的疼痛與水腫:鍛煉活動后,可能會有疼痛及水腫發生,可將冰袋包于毛巾中冷敷,再抬高患肢,鍛煉仍繼續,同時應予病人心理支持。②由于患者的年齡承受力不同,因此術后功能鍛煉的進程也應有所不同,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指導。③康復訓練期應注意增加飲食營養,合理休息,每日功能鍛煉的強度以次日不感覺疲勞為度,預防假體松動,告知患者術后2個月內避免坐矮凳,體胖者勸其減肥,應避免跑、跳、背重物等活動,防止膝關節假體承受過度壓力。④
出院后仍需堅持康復訓練。
討 論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各種骨性關節炎、關節疼痛及強直或屈曲攣縮等疾病的有效方法[1]。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醫護人員及時全面的指導,深入細致的康復護理,病人有效的配合功能鍛煉是恢復關節功能,提高手術療效,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
篇9
【關鍵詞】脊柱側凸;術后;康復訓練
脊柱側凸是指脊柱的一個或多個節段偏離身體中線向側方形成彎曲,多數還伴有脊柱的旋轉和前后凸、肋骨和骨盆的旋轉傾斜畸形以及椎旁的韌帶肌肉的異常[1]。脊柱側凸作為脊柱外科的難點之一,從治療、護理到康復等各個領域都包含專科性強的理論,尤其對于選擇手術治療的患者。對脊柱側凸患者術后開展康復訓練知識的宣教不僅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而且根據患者的需求,采取正確的護理干預手段,可以提高手術質量,促進患者康復,提高生存質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從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共接收脊柱側凸患者67例,其中男23例,女44例;最大年齡25歲,最小年齡3歲,平均年齡12.6歲;其發性側凸52例,先天性側凸11例,其它4例;前路手術10例,后路手術51例,前后路聯合手術6例;胸椎側凸42例,腰椎側凸4例,胸腰椎側凸21例;術前Cobb氏角,最大120度,最小45度,平均50度。
1.2結果本組病例隨訪6-48個月,術后Cobb氏角最大45度,最小20度,平均25度。術后無一例出現下肢感覺、活動功能異常。除一例發生感染外(經抗炎治療后痊愈),其余無并發癥發生。
2術后康復訓練
2.1肺功能訓練患者多有因脊柱畸形導致肺擴張受限,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礙。在術后,特別是全麻后容易引起肺不張或肺炎,危及患者生命。為此,術后第1天起進行肺功能訓練。①有效咳嗽、咳痰方法:囑患者深吸氣,在吸氣末端屏氣片刻再用力連續咳嗽2-3次,將氣道內分泌物咳出;②吹氣球方法:囑患者深吸氣,然后將肺內氣體用力吹入氣球,3次/d,每次15min;③吹乒乓球方法:將3-5個杯子裝滿水,乒乓球放入杯內,囑患者將漂浮于第一個杯子內的乒乓球深吸氣后吹入最后一個杯內,每次練習10min[2];④向裝有水的密封瓶內吹氣:方法:密封瓶內裝半瓶水,將吸管一根插入瓶內,深吸一口氣后將肺內氣體吹入吸管,見水面出現水泡為有效,2次/d,每次15min;⑤擴胸運動:注意進行該運動時兩肩盡量后伸,2次/d,每次15min。
2.2胃腸功能訓練腹脹是胸腰椎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主要表現為腹部呈膨脹狀態,腸充氣,腸蠕動減弱甚至消失。嚴重腹脹可使膈肌升高,影響呼吸功能,也可使下腔靜脈受壓,影響靜脈回流[3]。術后當日起,行以下功能訓練:①腹部按摩法:指導病人以臍周為中心順時針方向行腹部按摩,2次/日,30min/次。②做自主收腹、縮肛活動,3-4次/d,5-10min/次。
2.3肢體功能訓練(1)術后1-3天,行以下功能訓練:①脊柱軸式翻身,1次/2h。②四肢屈伸功能訓練,2次/日,10-20min/次。③股四頭肌舒縮運動,3次/日,10-20min/次。(2)術后3-5日,行以下功能訓練:①頸后伸前屈、側旋側屈,4次/日。②聳肩活動,以肩關節為主,進行上舉、外展、旋轉活動,4次/日,10-20min/次。③雙下肢直腿抬高訓練,3次/日,15min/次。④對抗性直腿抬高運動外加阻抗力訓練,3次/日,10min/次。(3)術后5-7日,行以下功能訓練:①五點法和三點法腰背肌功能訓練,3次/日,10min/次。②上肢抗阻力訓練,應用橡皮筋牽拉上肢作肩上舉、外展、肘屈伸活動,5min/次,3次/日[4]。(4)術后7-14天日,行飛燕式功能訓練:取俯臥位,頭偏向一側,雙腿伸直,兩手自然放置體側,頭肩部和雙腿同時抬起背伸,形如飛燕,2次/d,30-50個/次。
2.4負重站立訓練術后7-14日,可按體形制作上體支具,在佩帶支具坐起無不適后可于床邊站立片刻,待站穩半小時后,再佩帶支具離床活動,進行負重站立訓練:①在床旁進行抬腿及屈膝運動,20-30min/次,4次/日。②下蹲運動,勿彎腰屈膝下蹲,注意保持脊柱直立,3次/日。③甩腿運動,雙手扶欄或叉腰,前后用力甩腿,交替進行,5-10min/次,3次/日。④倒退緩慢行走訓練,10-20min/次,4次/日。⑤體側運動:雙足并攏,靠墻站立,雙手中指貼于大腿外側中線,一側中指沿大腿外側中線緩慢下滑,身體逐漸側屈至極限,然后還原。脊柱向右側彎者做左側側屈練習,脊柱向左側彎者做右側側屈練習[5],5-10min/次,3次/日。
2.5形體訓練①坐位訓練:兩腳平踏地面,背部緊靠椅背,臀部坐滿整個椅面。②站立訓練:靠墻站立,雙肩及髖部緊貼墻壁,抬頭挺胸,收縮小腹,保持雙肩等高水平。③臥位訓練:睡硬板床,側睡時雙膝彎曲,兩腿間夾一枕。仰臥時膝下墊一軟枕。④跪位訓練:左、右偏坐,輪流進行。左側凸者,重點練右側偏坐;右側凸者,重點練左側偏坐[6]。
3小結
脊柱側凸術后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非一朝一夕,需要持之以恒。合理、有效的康復訓練是脊柱側凸康復的必要保證,把康復訓練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從思想上認真對待。術后活動強度因人而異,應注意訓練的方法和患者的配合,忌簡單、粗暴,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才能保證康復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陶有平.支具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的研究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19(1):43-45.
[2]周智.特發性脊柱側彎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24):175-176.
[3]裘法祖,孟承偉,主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44.
[4]李雪平,錢興皋,劉方剛,張輔才.脊柱側凸矯形術的康復治療操作規程[J].現代康復,2001,5(12):86.
篇10
[關鍵詞] 股骨髁上骨折;關節鏡輔助;髓內釘固定;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4-83-02
股骨髁上骨折[1]是臨床常見骨折,分屈曲型和伸直型。2006年1月~2008年10月本科采用關節鏡輔助髓內釘閉合穿釘治療股骨髁上骨折18例,對所有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制定科學的康復計劃,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將結果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齡20~62歲,平均34.6歲。左側7例,右側11例。均為閉合性骨折,單純股骨髁上骨折10例,粉碎性骨折8例;屈曲型16例,伸直型2例。其中3例屈曲型發生血管危象,經手法復位及簡單外固定后恢復正常。受傷機制:交通傷15例,高處墜落傷3例。
1.2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傷后7~12d,平均9d實施手術,血管危象經處理恢復正常后手術。腰硬聯合麻醉后,傷側大腿近側上消毒止血帶,窩下放置圓枕使膝關節保持在30°屈曲位;首先在C型臂X光機透視下手法牽引小腿使骨折復位,然后經膝關節標準前內側關節鏡入路找到髁間窩正中前方髓內釘理想入口,即后交叉韌帶附著點前方0.5~1.0cm,垂直切開皮膚、髕韌帶2~3cm,使用開髓器在關節鏡直視下開髓、擴髓后,選擇長短、粗細合適髓內釘插入髓腔,釘尾應與滑車溝關節面平行或者在股骨遠端縮進1~2mm。C型臂X光機透視骨折復位、固定滿意后,安裝導向器,按照先遠端后近端順序安裝鎖釘,再在關節鏡直視下安裝釘尾封帽螺釘。手術完畢縫合切口。
2護理
康復護理前評估及制定計劃要了解患者的身體、心理狀況、個體特征文化程度,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護理計劃,選擇功能鍛煉方式。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術前向患者介紹關節鏡手術的簡要過程及較傳統手術比較的種種優點,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和焦慮,能以最佳心態接受手術。同時詳細介紹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方法及必要性,使其對術后鍛煉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以取得密切配合。
2.1.2肢體護理股四頭肌是運動及穩定膝關節最重要的肌肉,功能鍛煉主要是教會患者鍛煉股四頭肌的方法,術前3d開始進行肌肉力量訓練,指導患者鍛煉肢體肌肉力量的方法、時間及次數,向患者講明鍛煉的重要性,防止術后發生肌肉萎縮,為術后順利完成康復計劃打下良好基礎。
2.1.3皮膚護理術前一定要規律飲食,不吃刺激性辛辣食物,避免抓傷、碰傷,避免蚊蟲叮咬,如有皮膚發癢、紅腫等現象應立即通知醫生給予處理。術前皮膚準備范圍要大,由足尖至大腿上半部2/3處,修剪趾甲。
2.2術后護理
2.2.1術后早期的功能鍛煉此期鍛煉的目的是控制肢體腫脹,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恢復肌肉張力,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并常規應用抗血栓的藥物。手術后將患膝下墊軟枕抬高5°~10°,膝關節伸直呈外展中立位,在不違反治療原則的情況下確保患者舒適,讓患者進行股四頭肌康復鍛煉和踝關節的主動活動。
2.2.2康復護理手術次日患膝疼痛緩解后即可開始功能鍛煉。
(1)踝關節進行有節奏的屈伸和轉動運動,轉動的方法是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
(2)關節功能鍛煉:根據患膝的功能狀態,按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直腿抬高練習終末伸膝鍛煉膝關節活動范圍練習的順序循序漸進,鍛煉原則為次數由少到多、鍛煉時間由短到長、強度逐漸增強。
(3)膝關節主動鍛煉:術后24h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以增強肌力,防止肌萎縮,方法為患者平臥,足尖朝上,用力伸膝,繃緊大腿肌肉,持續5~10s,然后放松肌肉,收縮、放松為1次,術后1~3d每小時行20次,以后每3天增加10次/h,直至50次/h,有效指標是髕骨有向上運動的動作;術后24h開始直腿抬高練習,以增強股四頭肌及繩肌的肌力,有利于增強患膝的穩定性。
(4)膝關節被動鍛煉:膝關節的被動鍛煉主要通過CPM機進行,鍛煉時的疼痛,會明顯降低康復訓練的效果。術前運用合理的情緒治療,在術后康復鍛煉中運用全身松弛療法、行為療法、鼓勵和暗示療法,可降低患者焦慮狀態,緩解鍛煉時的緊張情緒,同時抑制皮質下中樞疼痛神經元的活動,降低其興奮性,使疼痛的閾值增高,從而緩解疼痛,提高療效[2]。早期關節內與關節外軟組織尚未形成粘連或有粘連尚未完全機化,較易恢復,使用CPM在防止關節周圍肌肉、肌腱、韌帶組織水腫、粘連變性、攣縮方面有顯著作用[3]。方法:對于10例單純股骨髁上骨折患者術后3d開始應用CPM機每天1h連續被動練習,起始角度為10°~20°,終止角度為20°~40°,在2min內完成一個來回,以后逐步增加活動度,每日增加5°~10°,但要速度緩慢,屈曲度不超過60°。在創口愈合、主動活動膝關節無疼痛時即可停止。
(5)出院指導:術后14d拆線出院。出院前幫助患者制定康復功能鍛煉計劃,指導并教會患者及家屬訓練方法[4]。進行不負重拄拐鍛煉,患者拄雙拐,用雙腋窩撐住杖,先邁健側下肢,用健測下肢負重,然后利用拐杖移動向前行走。在行走的過程中避免摔倒和外傷。6~12周拍攝X線片證實骨折愈合后才能負重鍛煉,禁止劇烈活動,以防意外摔倒。游泳、騎自行車、慢跑等可在術后4~6個月進行。
(6)功能鍛煉:功能鍛煉應循序漸進,貴在堅持。應注意健肢的鍛煉,以防廢用性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硬;康復期間注意合理的營養攝入,減輕或控制體重的增加;睡眠時將患肢抬高,促進血液回流。定期復查。
3結果
3.1股骨髁上骨折愈合情況
術后隨訪6~11個月,平均8.6個月,3~6個月骨折均骨性愈合。
3.2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末次隨訪時根據膝關節HSS評分[5],評估患者的膝關節功能,其中優85~100分,良70~84分,可60~69分,差
3.3隨訪
本組隨訪16例,優14例,良1例,差1例,優良率94.4%。
4護理體會
關節鏡輔助下髓內釘閉合穿針治療股骨髁上骨折,不僅創傷小,且直視下開髓點精確,可減少并發癥,恢復快,效果肯定,是有效的治療方法。
通過該類患者的護理,我們體會到加強對患者康復知識的宣教,系統、有計劃地進行功能鍛煉,對促進患肢肌力的恢復、關節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從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減少術后并發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 實用骨科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696.
[2] 張偉明,陸廷仁,王穎. 心理治療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臨床應用[J].中國康復,2005,20(6):354-355.
[3] 王兆霞,李崢. 持續性被動運動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康復運動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2B):28-30.
[4] 周敏萍,范宗權,林玉英,等.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的康復訓練及護理[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4,1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