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范文

時間:2023-11-17 17:19: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篇1

一、小麥播種期間病蟲害的防治

1.防治對象

地下害蟲(金針蟲、螻蛄、蠐螬)、小麥全蝕病、叢矮病、黑穗病。預防根腐病,紋枯病、白粉病、銹病。

2.綜合防治技術

(1)選用優質、高產、節水、抗病蟲能力強的品種,合理施肥,搞好品種布局,防治品種單一化。(2)大力推廣藥劑拌種或使用包衣種子。藥劑拌種采用殺蟲劑和殺菌劑混合拌種,應先拌殺蟲劑后拌殺菌劑。常用的殺蟲劑有:50%辛硫磷乳油、75%甲拌磷乳油按種子重量的0.2%拌種,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苗蚜和灰飛虱。常用的殺菌劑有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20%的三唑酮乳油150mL拌種100kg,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0.2%加水噴濕堆悶6h即可播種??捎行ьA防小麥根腐病、紋枯病、白粉病、銹病。全蝕病發生嚴重的地塊用12.5%“全蝕凈”拌種,20mL“全蝕凈”拌麥種10kg,防效可達85%以上。藥劑拌種是防治地下害蟲和一些根部病害最簡單有效的措施,所以我們應該大力推廣藥劑拌種。

二、冬前麥苗的病蟲害防治

1.防治對象

地下害蟲、蚜蟲、灰飛虱、麥田雜草。

2.綜合防治技術

(1)地下害蟲的防治技術:用50%辛硫磷100~200mL加適量水噴拌細砂50kg加2.5kg炒香的麥麩順壟撒入麥苗的基部。(2)小麥叢矮病的防治:防治傳毒媒介,蚜蟲和灰飛虱,用50%辛硫磷進行常量噴霧,沿地邊噴7~10m的保護帶,重病田要進行全田防治,清除田邊地頭的雜草。(3)大力推廣麥田雜草秋冬治。近幾年我市禾本科雜草發生嚴重,主要種類為雀麥、節節麥。秋冬季除治效果好。其優點是:(1)苗小不被麥苗覆蓋,度高;(2)生長勢弱容易著藥根除,且用藥量小、成本低、還可以保證周圍作物的安全。其技術要點為:防除禾本科雜草最好在小麥4葉后至澆凍水之前。此時草齡小約3~5葉期,對藥劑的敏感度高。防除雀麥的藥劑用量為:3%世瑪油懸劑畝用25mL,加上專用助劑75mL,對水30kg噴霧。防除節節麥藥劑用量為:3%世瑪油懸劑,畝用30mL加專用助劑100mL,對水30kg噴霧。如闊葉雜草發生嚴重的地塊可加苯黃隆兼治播娘蒿、薺菜、王不留等。注意事項:(1)在配藥時要用二次稀釋法,即先用少量水把藥劑對成母液,再按稀釋倍數加水,充分攪勻后噴霧。(2)施藥時要對全田的麥行麥壟進行均勻噴霧,不重噴、不漏噴。(3)最低氣溫低于4度時不能用藥。在用藥前后2d不可大水漫灌。對于防治不徹底的地塊,在小麥返青至拔節期進行人工拔除。

三、小麥返青、起身至拔節期

1.主要防治對象

紋枯病、根腐病、全蝕病、白粉病、銹病、麥蜘蛛、麥田雜草。

2.綜合防治技術春季推廣除草劑與殺菌劑混合噴霧,以除治麥田雜草為主兼治其他病蟲

春季麥田雜草主要有播娘蒿、薺菜、王不留、麥瓶草等,禾本科雜草采取人工拔除。受凍害嚴重的加植物生長調節劑刺激小麥生長、緩解凍害,密度大的麥田加壯豐安,以防止后期倒伏。藥劑配方為:除草劑加殺菌劑。除草劑可用苯黃隆、麥草絕、杜幫巨星每畝10g左右。殺菌劑有:12.5%禾果利、多菌靈、三唑酮、粉銹寧。注意事項:噴藥時間在小麥返青至拔節前(拔節后禁止噴除草劑)。日均氣溫穩定在10度以上時用藥效果好。嚴格控制用藥量,噴灑要均勻,不重噴。如果麥蜘蛛發生嚴重可加蚜螨清進行防治。以減少用藥次數,達到一噴多防的效果。

四、小麥孕穗期至抽穗期病蟲的防治

1.主要防治對象

小麥吸漿蟲(蛹、成蟲)、白粉病、銹病、早代蚜蟲、小麥赤霉病。

2.綜合防治技術以重點防治小麥吸漿蟲蛹和成蟲,兼治其他病蟲

中蛹期防治,小麥吸漿蟲的發育進度是和小麥生育期相吻合的。小麥返青,溫度升高,澆水以后,吸漿蟲從20cm深的土層中開始上升,小麥拔節時,上升到10cm土層,隨著第二次澆水,溫濕度增加,吸漿蟲不斷上升,到小麥孕穗期上升到土表開始化蛹,此時是防治的最佳時期,時間為4月20~28日,最佳時期是23~25日,氣溫偏高時要提前3~5d,防治藥劑有:2.5%甲基異硫磷顆粒1.5kg拌細土25kg,于下午順壟撒于麥田,撒后澆水效果好(澆水可促使幼蟲出土化蛹,使毒土充分侵入土層)。成蟲期防治可結合“一噴三防”進行。推廣使用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以防治吸漿蟲成蟲為主,兼治白粉病、銹病、赤霉病、早代蚜蟲,還可增加粒重,提高產量。用藥時間在小麥抽穗至揚花前。因為小麥吸漿蟲只在未揚過花的麥穗上產卵,所以掌握好用藥時間非常重要。時間約在5月1日~10日。殺蟲劑使用:50%辛硫磷或10%吡蟲啉或40%氧化樂果;殺菌劑用:50%多菌靈;葉面肥可用:粒粒飽、農大麥寶、麥多收等。達到“一噴綜防”治蟲治病增產的效果。

五、小麥灌漿期至成熟期的病蟲防治

1.主要防治對象

小麥蚜蟲、后期白粉病、銹病、干熱風。

篇2

[關鍵詞] 小麥;病蟲害;癥狀診斷;綜合防治

小麥病蟲害是小麥生長發育期間常發性自然災害,每年危害程度不同,從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因此,根據太原市的生態條件和小麥歷年常見病蟲害發生種類、特點、發病癥狀以及為害情況,及時開展有效的綜合防治措施,對提高小麥產量,保證小麥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常見病害及其防治

1.小麥銹病

小麥銹病分條銹病、葉銹病和稈銹病三種,是我國小麥上發生面積廣,危害最重的一類病害。?我市以小麥條銹病為主,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條銹病、葉銹病主要危害小麥。稈銹病小麥變種除侵染小麥外,還侵染大麥和一些禾本科雜草。

(1)癥狀與診斷

① 小麥條銹?。褐饕l生于葉片,葉鞘、莖稈少見。初期在病部出現褪綠斑點,以后形成橙黃色的粉皰,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較小,長橢圓形,與葉脈平行排列成條狀。后期長出黑色、狹長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條狀皰斑,即冬孢子堆。

② 小麥葉銹?。褐饕l生于葉片,葉鞘、莖稈少見。發病初期出現褪綠斑,以后出現桔紅色粉皰(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較小,桔紅色,在葉片上不規則散生。后期在葉背面和莖稈上長出黑色闊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麥稈縱向排列的趨向。

③ 小麥稈銹病:為害部位以莖稈和葉鞘為主,也為害葉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較大,長橢圓形至狹長形,深褐色,不規則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圍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葉片。后期病部長出黑色橢圓形至狹長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皰狀的冬孢子堆。

(2)防治方法

① 選用抗銹良種;在條銹菌越夏區及周邊地區實施藥劑拌種和適期晚播。拌種可用三唑類農藥,如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用藥量為種子量的0.3%;

② 合理、均勻施肥,避免過多施用氮肥;

③ 抽穗—灌漿期,當麥田病葉率達0.5%-1.0%時進行藥劑防治。每畝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g,或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20-30g,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12-32g,對水50kg噴霧。種植高感品種麥田可進行二次防治。

2.小麥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是我國大部麥區的重要病害。白粉病病菌能侵染小麥葉片、莖稈和穗部,在有利條件下每周可繁殖一代,因而小麥生育期再次侵染次數多;過量施用氮肥和加大種植密度均有利于白粉病發生。

(1)癥狀與診斷

該病可侵害小麥地上部各器官,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嚴重時穎殼與芒亦可受害。初發病時,葉片出現1-2mm的白色霉點,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橢圓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層白粉(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遇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后期病部霉層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針頭大小的小黑粒點(病原菌的閉囊殼)。

(2)防治方法

①因地制宜選用抗耐病品種:如京9428、京冬8號、太10604號、等。

②根據品種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播種時藥劑拌種,防止秋苗發病。每100kg小麥種子用25%的粉銹寧120g,或用15%的烯唑醇或15%的戊唑醇100-150g拌種。拌種應干拌且拌勻,不能過量也不能濕拌。

③小麥拔節期是白粉病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防治藥劑每畝用50-60g的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或用30g的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20-30g的12.5%腈菌唑對水50kg噴霧。如果發病重可在第一次施藥后10d再施藥1次。

3.小麥紋枯病

該病是小麥產區的重要病害,近年,由于品種、栽培制度、肥水條件的改變,病害逐年加重,病區由南向北不斷擴大。發病早的減產20%—40%,嚴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顆粒無收。該病可危害整個小麥生育期,播種后造成爛芽,苗期造成死苗,拔節期是發病的高峰期,表現眼斑花稈和葉鞘枯死,嚴重時后期倒稈或形成枯白穗。

(1)癥狀與診斷

① 爛芽 芽鞘褐變,后芽枯死腐爛,不能出土;

② 病苗枯死 發生在3—4葉期,初僅第一葉鞘上現中間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葉而致病苗枯死;

③ 花稈爛莖 拔節后在基部葉鞘上形成中間灰色,邊緣淺褐色的云紋狀病斑,病斑融合后,莖基部呈云紋花稈狀;

④ 枯株白穗 病斑侵入莖壁后,形成中間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圓形或橢圓形眼斑,造成莖壁失水壞死,最后病株因養分、水分供不應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此外,有時該病還可形成病侵交界不明顯的褐色病斑。

(2) 防治方法

① 因地制宜選用抗耐病品種;

② 避免早播,適當降低播種量,雨后及時排水,施肥均勻,不偏施氮肥;

③ 用種子重量0.2%的33%紋霉凈(三唑酮加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用種子重量0.03%-0.04%的15%三唑醇(羥銹寧)粉劑、或0.03%的15%三唑酮(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或0.0125%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濕性粉劑拌種。播種時土壤相對含水量較低則易發生藥害,如每1.5kg種子加1.5mg赤霉素,就可克服上述殺菌劑的藥害;

④ 翌年小麥拔節期,每畝用5%井崗霉素水劑7.5g對水100kg或20%三唑酮乳油20—25g對水60kg,或50%利克菌200g,對水100kg噴霧,防效比單獨拌種的提高10%—30%,增產2%—10%。此外還可選用33%紋霉凈可濕性粉劑或50%甲基立枯靈(利克菌)可濕粉400倍液。于小麥拔節孕穗期葉面噴灑力克麥得每畝用藥量15mL,對水15—25kg。

二、常見蟲害及其防治

1.小麥蚜蟲

(1)概況:危害我省小麥的主要有麥長管蚜和麥二叉蚜2種。防治麥蚜的適宜期是小麥孕穗至灌漿期。

(2)防治方法:當平均每百株小麥有蚜蟲500頭以上,或者有蚜株率大于25%時,應及時打藥防治。每畝用25%蚜螨清乳油50mL,或40%氧化樂果乳油50-100mL,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15g,手動噴霧器加水50-75kg,機動噴霧器加水10-15kg噴霧防治。

2.小麥紅蜘蛛

(1)概況:危害小麥的紅蜘蛛,主要有麥圓蜘蛛和麥長腿蜘蛛,受害嚴重的小麥不能抽穗,枯萎而死。

(2)防治方法

防治指標:當條播小麥單行33cm長,有麥圓蜘蛛200頭或麥長腿蜘蛛100頭時,應及時用藥劑防治。

① 合理耕作:深耕滅茬,耙耱鎮壓,中耕除草,均可殺滅大量紅蜘蛛。

② 藥劑防治:每畝用73%克螨特乳油1 5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3 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8-10mL,或40%氧化樂果乳油50-100mL,手動噴霧器加水50-75kg噴霧。起身拔節期于中午噴藥效果最好;抽穗后氣溫較高天氣則應于上午10時以前和下午4時以后噴藥。

3.地下害蟲

(1)概況:在我省小麥主要生產區,螻蛄、蠐螬和金針蟲均有發生。

(2)防治方法

防治指標:蠐螬1 000頭/畝;金針蟲1 000頭/畝、螻蛄100頭/畝。

①土壤處理:每畝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0.3kg,加水1-2kg,拌細土25kg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勻撒施地面,隨犁地翻入土中。

篇3

[關鍵詞] 小麥種植 病蟲害防治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7-0035-01

根據河南省小麥種植的實際情況,在對小麥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該充分對本地區的氣候溫度以及土壤的環境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該充分的堅持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相結合的原則,根據不同病蟲害類型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進行病蟲害防治,在選擇各種化學農藥時一定要慎重,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小麥的產量和質量。

一、選擇優質的小麥品種

在小麥選種過程中,要根據河南地區的小麥種植的類型以及其后環境,選擇優質高產的小麥品種,以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將選擇出來的優質小麥品種與具體的防治措施相結合,從根本上保證小麥病蟲害的發生和擴散。隨著河南地區小麥種植的經驗不斷的積累和應用成熟,抗病品種的小麥種植面積不斷地擴大。但是就目前河南地區的小麥種植情況來說,優質小麥的產量還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以抗病小麥為例,在小麥種植過程中能夠有效抑制小麥銹病發生的優質品種太少,而易感病的小麥品種占了絕大多數。針對這種情況,在小麥種植過程中應該減少易感病品種的種植,選育優良的品種,進一步的提高小麥的抗病能力,在河南地區種百農矮抗58能夠取得比較好的產量和質量。同時在種植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在同一個區域種植相品種相同的小麥。在小麥種植比較大的區域內應該選擇種植不同的良種,并合理的進行布局,進而減少小麥病蟲害爆發的面積。除此之外,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還應該對病蟲害的多發區和重發區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套種綠肥。而采用多種小麥品種混合種植的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病蟲害的發生。

二、合理用藥、綜合防治

1.播種期的防治

通常情況下,小麥的病蟲害防治關鍵應該在播種的期間進行重點的防治。在播種過程中,主要防治的對象就是土壤中的害蟲。在種植之前,應該對土壤進行處理,在種子中摻加一定量的農藥 進行防治。對于小麥紋枯病的防治,可以將種子與三銼酮按照500:1的比例進行拌種。而對于金針蟲的防治,可以使用濃度大小為40%的甲基異柳磷乳油兌水拌種。比例的大小在1:800:900,拌種三個小時之后就可以進行播種了。對于蠐螬重災區,則可以使用濃度大小在50%的辛硫磷乳油與種子兌水拌種,其比例一般維持在1:70:600。通常情況下,這種拌種方法也對金針蟲和螻蛄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2.小麥返青拔節期的病蟲害防治

最近幾年,紋枯病和小麥紅蜘蛛是小麥這個時期病蟲害防治的重點。在小麥種植過程中,在保證了田間水肥合理管理的基礎下,應該對田間的病蟲害進行及時的防治和控制。將麥田的病蟲害發生率降低到最小程度。在這個時期小麥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在充分的重視小麥栽培技術的基礎上,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施肥對策和灌溉方式,加強小麥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治,從而進一步的提高小麥的抗病能力。一般情況下,小麥返青拔節期,應該重點防治紋枯病、小麥紅蜘蛛病,在病蟲害比較嚴重的地區和產量比較有保證的地區應該在兩周之內噴藥兩次。在防治過程中使用濃度大小為15%三銼酮兌水田間均勻的噴灑。這樣能夠有效的防治小麥銹病,同時對于其讓他的害蟲也有著顯著的防治作用。

3.穗到抽穗揚花期的病蟲害防治

在這個過程中,小麥病蟲害發生較多的是赤霉病和蚜蟲等。在河南地區,這個時期主要的病蟲害是蚜蟲。這種蟲害的發生時間十分的快速。這個時間段內是保證小麥產量和質量的重要時間,如果蚜蟲控制不到位的化,將會對小麥的產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對于小麥蚜蟲的防治可以采用天敵防治也可以采用化學農藥防治。冬季季節是蚜蟲的天敵重要時期,因此在這個時期應該重點做好對蚜蟲天敵的保護,從而提高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采用化學農藥防治過程中應該根據小麥田蚜蟲的實際嚴重程度進行綜合的藥物防治,可以采用殺蟲劑和滅蟲劑交替使用,從而達到綜合防治的目的,以小麥穎枯病威力,在防治過程中可以使用濃度大小為50%的多菌靈按照每畝75g的用量兌水進行均勻的噴施。

4.麥灌漿期的害蟲防治

小麥灌漿期是預防病蟲害的主要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小麥病蟲害主要為蚜蟲和白粉病。對于蚜蟲的防治可以使用濃度大小為25%的快殺乳油按照每畝麥田21ml的量兌水進行均勻的噴灑。在小麥灌漿期,黑胚病也是對小麥的產量造成影響的一種病害。在黑胚病防治過程中,應該選擇抗該種疾病的優質麥種。另外,還可以用濃度大小為12.5%的禾果利每畝使用25g兌水進行均勻噴灑。同時,使用三銼酮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沈志河,伊海濤,郭延習. 小麥吸漿蟲的發生規律與綜合防治技術[J]. 農業科技通訊. 2010(04)

[2]王永福,劉海鵬. 無公害蔬菜生產中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J]. 北京農業. 2010(02)

[3]李紀華,時國超,劉小云,李曉改,武琳. 杏李主要病蟲害與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J]. 河南林業科技. 2010(03)

[4]劉慧,吳秋芳,張坤朋. 淺析蔬菜生產中病蟲害的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J]. 甘肅農業. 2010(08)

篇4

1.播種期防治對象:地下害蟲(金針蟲、螻蛄、蠐螬)、黑穗病,預防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

綜合防治技術:①選用優質、高產、抗病蟲綜合能力強的品種,搞好品種布局,適期晚播,合理施肥。②大力推廣藥劑拌種。采用殺蟲劑和殺菌劑混合拌種,應先拌殺蟲劑,后拌殺菌劑。常用的殺蟲劑有50%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重量的0.2%拌種,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常用的殺菌劑有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按干種子重量的0.01%~0.03%(有效成分),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克拌種100千克,可有效預防小麥銹病、白粉病和紋枯病。

2.返青、起身至拔節期主要防治對象:紋枯病、銹病和白粉病。

綜合防治技術:推廣除草劑與殺菌劑混合噴霧,以除治麥田雜草為主兼治其他病蟲。①除草劑加殺菌劑(667平方米用量,下同)15%三唑酮可濕粉(粉銹寧)60~80克(有效成分9~12克),或12.5%烯唑醇(特譜唑)可濕性粉劑40~60克(有效成分5~8克)、或25%丙環唑(敵力脫)乳油30~35毫升(有效成分5~8克)、或5%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150~200克。②對于發現條銹中心病團重點田塊,采取“帶藥偵察,發現一點控制一片”,及時控制發病中心,減少病菌的擴散蔓延。對發病中心667平方米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75~100克或20%丙環唑乳油120~180毫升進行挑治,同時對其周圍田塊進行噴霧普防。③對受凍害嚴重的麥田,加植物生長調節劑刺激小麥生長、緩解凍害,密度大的麥田加壯豐安,以防止后期倒伏。④對于禾本科雜草采取人工拔除。⑤麥蜘蛛發生嚴重田塊,可加蚜螨清進行防治。

3.孕穗期到抽穗、揚花期主要防治對象:小麥銹病、白粉病和赤霉病。

綜合防治技術:①對于小麥銹病和白粉病,在小麥病莖率達15%~20%或病葉率5%~10%時,667平方米采用15%三唑酮可濕粉(粉銹寧)60~80克(有效成分9~12克),或25%丙環唑(敵力脫)乳油100~120毫升進行噴霧普防。②對于小麥赤霉病,在齊穗-開花期用藥防治效果最好。一般根據天氣預報,以開花灌漿期可能遇雨的麥田作為重點防治對象田。確定對象后,第一次噴藥在始花期(10%麥穗見花藥)至盛花期(50%麥穗見花藥),667平方米用多菌靈40~50克(有效成分用量)對水20~30千克噴霧防治。在初次用藥后7天內,如遇連續高溫多濕天氣,須防治第二次。對于高感品種,或開花整齊度差,花期相差7天以上的田塊,也應進行第二次防治,二次防治的時間間隔7天左右。

篇5

1、播種期

小麥播種期是預防和控制病蟲危害的關鍵時期,該期的防治不僅對苗期病蟲害的控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為以后的綜合防治打下堅實的基礎。此期防治重點是根腐病、黑穗病、螻蛄、蠐螬、金針蟲等種傳、上傳病蟲害。防治措施主要是選用抗病蟲品種、土壤處理、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針對當地的主要病蟲害選用抗病蟲品種,搞好品種合理布局。用2%立克秀按種子重量的0.1%~4.15%拌種,或20%三唑酮乳油按種子重量的0.2%拌種,或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2%拌種,或50%多菌靈叮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2%拌種,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暈的0.3%拌種。拌種,可有效預防黑穗病,注意用可濕性粉劑拌種時-定要干拌,千萬不要兌水。在地下害蟲重發區,每畝可用50%辛硫磷或40%甲基異柳磷乳油0.5~1千克,加水2~3千克,拌細沙土20~25千克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勻撒施地面,隨犁地翻入土中。種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蟲害的一項有效措施,各地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病蟲種類,選擇適當的種衣劑配方,如用2.5%適樂時懸浮種衣劑100-200ml與100kg種子進行包衣,可預防根腐病等多種病害,若加入適量的甲基異柳磷乳油,則可病蟲兼治。

2、拔節期

小麥拔節期是根腐病等根病浸染擴展高峰期,也是危害盛期。此期是地下害蟲和雜草的為害盛期,是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的一個關鍵環節。小麥根腐病每畝用50%強力殺菌劑50毫升、加水40公斤噴霧,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防治2~3次。防治地下害蟲可用4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每畝40~50毫升噴麥莖基部。

3、孕穗至抽穗揚花期

小麥孕穗至揚花期是小麥形成產量非常重要的時期,又是多種病蟲集中發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蟲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此期是小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的最關鍵時期,應切實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和防治,確保小麥優質豐產。孕穗至揚花期是赤霉病、散黑穗病、麥蚜等多種病蟲集中發生期和危害盛期。赤霉病在小麥開花至灌漿期是赤霉病危害適期,對產量和品質影響最大。因此,也是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蛇x用農藥多菌靈、滅菌丹、托布津或甲基托布基,按配比說明施用,可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赤霉病發生、蔓延的高峰期,正是多雨、高溫高濕的季節,務必抓住雨停間隙的時機,噴藥防治2~3次,以免違誤農時,降低防治效果,始花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5~7天防治一次即可。噴藥時最好加兌磷酸二氫鉀,以提高結實率和粒重。麥蚜是危害小麥的主要害蟲,若蟲、成蟲聚集在莖稈、穗部汲取汁液,導致葉片、莖稈枯萎,籽粒秕瘦,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麥蚜防治重點在小麥抽穗至乳熟期,防治麥蚜藥劑應優先選用生物制劑或毒性小的藥劑如抗蚜威等,并注意減少用藥次數和藥量,盡量避開天敵敏感期施藥,遇風雨可推遲施藥??蛇x用大功臣、抗蚜威、快殺靈、蟲螨克等農藥進行防治,用藥量為:大功臣每畝10克,抗蚜威每畝10克,快殺靈每畝30毫升,蟲螨克每畝20毫升,均兌水50公斤噴霧。

4、灌漿期

灌漿期是多種病蟲害危害高峰期,也是防治的關鍵時期。此期防治重點是根腐病、麥穗蚜等。防治根腐病用25%敵力脫噴霧,施用量為每公頃1500g;或用15%粉銹寧噴霧。用2.5%輝豐菊酯乳油300~450mL/hm2或25%快殺靈乳油375~525mL/hm2,對水750kg進行噴霧,可有效防治麥穗蚜。以上殺菌殺蟲劑可一次性混合使用。

篇6

小麥精播半精播高產栽培是一套高產、穩產、低耗、生產效益和生態效益好的栽培技術。它在地力和肥水條件較好的基礎上,比較好的處理了群體與個體矛盾,使麥田群體較小,群體動態比較合理,改善了群體內光照條件;使個體營養好、發育健壯,從而使穗大、穗足、粒重,實現高產。產量一般可達7.5t/hm2以上,最高可達9t/hm2,符合我省小麥生產的發展趨勢。

1播前準備和播種

1.1培肥地力,施足底肥

一般麥田施優質土雜肥45t/hm2,標準氮肥450~750kg/hm2,標準磷肥600~750kg/hm2,鉀肥150~225kg/hm2,鋅肥15kg/hm2。

1.2選擇良種,做好種子處理

選用分蘗成穗率高、單株生產力強、抗倒伏、株型較緊湊、光合能力強、抗病抗逆性強的品種。在山東省可以選用濟麥19、濟麥20,高肥力地塊也可以選擇濟南17。播種前用小麥專用種衣劑拌種,有利于綜合防治地下害蟲和苗期易發生的根腐病、紋枯病等,培育壯苗。

1.3精細整地,保證底墑充足

適當加深耕層,破除犁地層。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而小,土壤上松下實。對墑情不足的可于前茬作物收獲前7~10d澆水造墑或在收后耕前造墑,使土壤耕作前的含水量在70%左右。

1.4播期、播量、播深

適宜播期為10月5~15日,最晚不遲于20日。播量要求為75.0~112.5kg/hm2。實行機播,要求下種均勻,深淺一致。播深為3~5cm,行距為22~25cm。

1.5播后壓實

隨著秸稈還田面積的不斷增加,使得土壤中空隙加大,種子和土壤無法密接,造成出苗率低,苗弱,不抗低溫。因此,播后必須壓實。

2田間管理

2.1冬前管理要點

2.1.1及時查苗補種。若基本苗較多,播種質量較差,麥苗分布不均勻,在植株分蘗前后,可進行疏苗、勻苗,以培育壯苗。

2.1.2澆好冬水。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上旬澆冬水。由于近幾年都是暖冬,因此不施冬肥。澆過冬水后,墑情適宜時要及時劃鋤,以破除板結,促進根系發育,促壯苗。

2.1.3綜合防治病蟲害。小麥主要病蟲害為地下害蟲和以紋枯病為主的根腐型病害等,防治病蟲害以藥劑處理種子為關鍵措施。

2.2春季管理要點

2.2.1返青期中耕。及早進行劃鋤,以松土、保墑,提高地溫,視麥田實際情況確定是否澆返青水。

2.2.2重施起身或拔節肥水。麥田群體適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體偏大,重視拔節肥水。一般施標準氮肥450~600kg/hm2,開溝追施。

2.2.3澆挑旗水或揚花水。挑旗期是小麥需水的臨界期,此時灌溉有利于減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數,又能保證土壤深層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果小麥挑旗期墑情較好,也可以推遲到揚花期澆水。

2.2.4綜合防治病蟲草害。防治紋枯病可用井岡霉素噴麥莖基部,防治麥蜘蛛可用克螨特或克螨克噴霧。返青至起身期,雜草發生較多的地塊,對以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5.8%麥喜乳油或20%使它隆乳油,對禾本科雜草為主的地塊可用3%世瑪乳油,莖葉噴霧防治。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混合發生的可用以上藥劑混合使用。近年來,化學除草導致后茬作物藥害的事故屢有發生。因此,應掌握除草劑適用范圍、用藥時間等,以免引起作物藥害(除草劑噴施最晚不遲于4月10日)。

2.3后期管理要點

2.3.1酌情澆好灌漿水。在澆好挑旗水或揚花水的基礎上,不用再灌溉,尤其要避免麥黃水。

2.3.2增施葉面肥,預防干熱風。后期酌情噴施尿素、磷酸二氫鉀,以延緩衰老,提高粒重和籽粒品質。

2.3.3防治病蟲害。此期主要病蟲害有麥芽、粘蟲、銹病、白粉病、全蝕病。防治銹病、白粉病、全蝕病用粉銹寧乳油噴霧;防治麥芽用吡蟲啉或定蟲脒;防治粘蟲用菊酯類藥物噴霧。

3適時收獲

蠟熟末期,籽粒變硬,呈現本品種固有的色澤時為最佳收獲期。

摘要:從播種、田間管理以及收獲等方面介紹了小麥精播半精播栽培技術,以期為小麥生產提供借鑒。

4參考文獻

[1]王德梅,于振文.灌水量對濟麥20籽粒和蛋白質產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07(5):54-56.

篇7

1 前言

渝北區地處重慶市的北部,是附近山脈的加長地帶,因此自然資源豐富。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成就了渝北豐富的農業發展。本地區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各類蔬菜,并以水果李子而聞名海內外。近年來,我區政府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并引導農民從傳統的農業走向無公害和綠色農業之路??h內先后有不同的農產品獲得無公害認證。但是,多年來的粗放經營,以及農藥化肥的使用,造成了目前渝北病蟲害的嚴重情況。而要從過去農藥化肥的依賴轉變為無公害生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本文重點分析目前渝北區農作物病害防治中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2 渝北區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的問題

2.1 渝北區農作物的主要病蟲害情況

渝北地區的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蔬菜等。每年春季,常常暴發的病蟲害有,稻飛虱、玉米螟、水稻二化螟、玉米紋枯病、馬鈴薯晚疫病害,小麥蚜蟲、以及馬鈴薯二十八星瓢蟲蟲害。這些疾病,在春季發生率,通常都在60%以上,遇到干旱和洪澇的特殊天氣,更是會普遍發生。

之所以每年都會暴發常見農作物的病蟲害,主要是因為渝北區的氣候造成的。首先,渝北地區的冬季無寒冬,氣溫不至于將病害蟲凍死,而對病害蟲越冬繁殖有利。春季以后,氣溫濕潤高溫。春季氣候對小麥條銹病、稻瘟病等病蟲的發生流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對蔬菜害蟲發生較為有利。初夏氣候對“兩遷”害蟲的遷入危害比較有利,也較有利于疫病、紋枯病等其它病蟲的發生危害。盛夏的伏旱天氣對中、高山地區穗頸瘟的發生不利。秋季氣候對蔬菜病蟲發生較為不利。

暴發病蟲害的另一因素是渝北地區農作物的品種布局比較單一。當品種布局單一的時候,病蟲害就會大面積的暴發,因此環境相似的地塊非常多,而且還容易連片種植。根據地區農業部門的調查,渝北地區的水稻品種一共有78個,但是其中頸瘟感病或高感的有54個,占69.2%,與近年鑒定結果相比,品種抗性無實質性改善。這種情況在其他農作物上也比較相似,渝北地區的生理小種單一,造成農作物在病害面前沒有自我恢復能力和自行阻斷能力。

2.2 常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的主要問題分析

雖然無公害農業已經被國家和政府大力提倡,但是過去30年來農業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已經形成,短時間內難以消除。因此,當暴發大規模病蟲害時,農民防治病蟲害的思路還是從過去的治療、農藥為主,而沒有科學的綜合的進行病蟲害防治。渝北區常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主要問題如下。

2.2.1以治為主,忽視了防范的工作

根據本文的觀察經驗,很多農民在發現病蟲害之后,立即噴灑農藥。但是根據農業知識,如果已經可以肉眼觀察到病蟲害了,那就說明病害已經到了發展期。而更長更早的病害萌芽期,被白白錯過了。而且很多種植者并沒有意識到應該從日常田間管理,從作物越冬就開始防治病蟲害,而不是等到肉眼看到病蟲害之后才采取措施。

2.2.2農業服務部門和農民對于農藥,特別是毒藥過于依賴

農民往往不能正確選用理想的防治藥劑,一味選用高毒農藥,一些農民進店購藥時就索要“最毒”的農藥,其實“毒性”是對人畜而言的,對害蟲和病要講“效力”,對作物、土壤、人類要講低殘留,并非越“毒”越好。

2.2.3防治病蟲害的信息服務體系還不健全

根據上文分析,病蟲害在渝北地區一旦爆發,往往會影響60%以上的農作物。那么防治病蟲害,也不僅僅是單個農戶個人的工作,而應該是全地區農業相關部門的工作。但是目前,在病蟲害預警,病蟲害防治知識培訓,以及病蟲害受災程度反饋上,雖然建立了一定基礎,卻不夠及時準確,從而不能有效的輔助病蟲害防治。

3 對于在渝北區常見農作物病蟲害進行綜合性防治的建議

根據上文分析,認為現代農業要求對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并且要考慮到環境成本以及食品安全的要求。因此,應該從綜合防治體系、改變耕作意識、以及病蟲害信息服務體系幾個方面,來進行渝北地區常見農作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3.1 進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

進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是指以確保農業生產、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為目+示,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為目的,優先采取生態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環境友好型技術措施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的行為,實施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是貫徹“公共植保、綠色植?!崩砟畹木唧w行動。首先,要引導農民多樣化的選擇農作物品種,促進宏觀的生物多樣性恢復,這樣能夠有效的降低病蟲害暴發速度,并利用環境的自我修復功能。這就要求農業部門積極的引入和介紹新的品種。其次,要探索生物技術殺蟲、殺蟲燈、稻田養鴨等綠色的病蟲害防治手段,逐漸擺脫對農藥的依賴,回復農田生態系統。

3.2 從精耕細作的角度預防病蟲害的發生

隨著農業機械的發展,免耕栽培、拋秧、玉米增密增肥、水稻小、中苗直插等技術在農戶之中逐漸被采用,但是這些技術其實是有利于病蟲害的發生。因此,應該通過培訓和引導,在不放棄現代農業機械的前提下,引導農民向傳統農業智慧學習,繼續精耕細作,適度稀苗,培育壯苗,從而從根本上提高植株抵抗力,預防病蟲害的發生。

3.3 建立健全病蟲害防治的信息系統

首先,要建立病蟲害預警系統,并逐層落實,直到農村村委會層面。當發生連續的陰雨高溫天氣的時候,或者其他氣候災害,形成了某種病蟲害的發生條件,農業部門應該提前預警,讓農民注意防范。結合現代信息化手段,可以進行手機短信提醒。例如通過手機短信服務平臺,每周定期免費向全區涉農手機用戶發送有關市場價格、供求信息、栽培技術要點、病蟲害防治技術、預警信息等涉農方面的涉農信息4-5條。開通農業資訊熱線,更直觀的回答農戶問題。同時,每年對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詳實的信息數據記錄,用于農業部門分析和跟蹤,才能有效的制定來年的病蟲害預防措施。

參考文獻

[1]周蕊,崔晉波,彭文學,姚永宏.重慶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2(05)

篇8

一、防治策略

針對不同小麥產區病蟲害發生種類和特點,采取分區治理策略。針對小麥病害采取以種植抗病品種、實行藥劑拌種為主、配合推廣適期晚播、清除田間自生麥苗和地邊路旁雜草等防治措施;針對小麥地下害蟲等蟲害采取以秋播藥劑拌種為主、重發區域土壤處理的防治措施;針對小麥草害采取播前或苗后化學除草為主的技術措施,為全年小麥主要病蟲害的防控打好堅實基礎。

二、防治技術

(一)西北麥區

以小麥條銹病、白粉病、腥黑穗病和地下害蟲等為主要防治對象。在小麥條銹病越夏區,采用人工鏟除和噴施除草劑的方法清除自生麥苗,根據墑情采取適期晚播措施,以減輕苗期條銹病的侵染,減輕苗期病害,壓低秋苗菌源量。通過種植抗(耐)病品種控制小麥條銹病的傳播和初始菌源量。采用三唑酮、戊唑醇等藥劑拌種,兼防苗期條銹病、白粉病、預防后期腥黑穗病等發生。地下害蟲發生地區,可用辛硫磷、吡蟲啉懸浮種衣劑等與殺菌劑進行混合拌種或包衣,預防和控制多種病蟲害。

(二)西南麥區

以小麥條銹病為主,兼顧赤霉病、白粉病、麥蚜、麥蜘蛛和地下害蟲等病蟲害。選用抗(耐)病品種(主要以抗條銹病品種為主),用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等高效內吸性殺菌劑進行藥劑拌種,兼防苗期條銹病和白粉病。用辛硫磷、吡蟲啉懸浮種衣劑拌種,預防苗期蚜蟲、麥蜘蛛和地下害蟲。

(三)黃淮海麥區

以紋枯病、根腐病、全蝕病、黑穗病、孢囊線蟲病、黃花葉病、地下害蟲和雜草為主要對象,兼顧苗期銹病、白粉病、蚜蟲和灰飛虱等病蟲。在做好精細整地,盡量將秸稈埋入土中,不要在地表的農業措施基礎上,在黃淮南部條銹病常發區,種植抗銹慢銹等抗(耐)病蟲品種。胞囊線蟲病嚴重發生區,應選擇種植具一定抗病性的品種。小麥黃花葉病常發區可在選擇種植抗品種的基礎上,加強水肥管理,促進病苗轉化。同時,根據病蟲情況選擇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等高效懸浮種衣劑進行小麥種子包衣預防病害,用適量吡蟲啉懸浮種衣劑包衣預防害蟲、黃矮病和叢矮病,二者混用可兼治苗期主要病蟲害。其他如全蝕病發生區,重點采取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和硅噻菌胺(全蝕凈)懸浮劑拌種或包衣。地下害蟲重發區可選用辛硫磷或毒死蜱拌種。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特別嚴重的田塊,可以實施藥劑土壤處理。胞囊線蟲病嚴重發生區域或田塊,要重點推廣播種后順壟鎮壓控病措施。秋播時,還要注意調整機播行距,預留出大中型植保機械施藥作業通道,以保證小麥病蟲草防治作業的需要。

(四)長江中下游麥區

以紋枯病、全蝕病、散黑穗病和腥黑穗病為主要對象。通過選用戊唑醇(立克秀)種子處理懸浮劑、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拌種可有效防治以上土傳病害和種傳病害。通過選用對赤霉病等病害有一定抗耐病品種,減輕后期使用化學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的壓力。地下害蟲發生嚴重的旱茬麥地區,可選用辛硫磷拌種。多種病害和害蟲混合發生區,根據當地主要病蟲種類,可使用殺菌劑和殺蟲劑復合的種衣劑或拌種劑進行包衣或種子處理。

三、專業化防治

秋播藥劑拌種和秋冬季小麥病蟲防治是實行專業化統防統治的有利時機。特別是藥劑拌種、麥田化學除草和西北苗期條銹病防治等,十分適合大面積專業化統防統治。各地要積極組建和利用各種形式的專業化防治隊伍,及時有效地組織防治,確保防治速度和質量,提高小麥病蟲害防治的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發動。各地要努力將部門行為上升為政府行為,力爭做到統一發動、統一組織、統一實施。要科學制定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強化責任落實,通過召開會議、組織相關行動,及時傳達農業部關于秋冬種工作的會議和文件精神,具體安排部署小麥秋播藥劑拌種和秋冬季病蟲防控工作。

加強物資準備。小麥秋播拌種時間緊、任務重,各級農業植保部門要根據當地病蟲發生特點和拌種以及秋冬季防控工作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中央財政專項補助資金,積極爭取地方財政支持,準備必要的藥劑、拌種設備和防控機械,扶持發展專業化防治組織,進一步推進專業化防治工作,建設好綜合防治核心示范區和示范輻射區;另一方面,要會同相關部門,強化農藥市場監督抽查,嚴肅查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凈化農藥市場,確保農民用上“放心藥”,堅決杜絕假冒偽劣農藥坑農害農事件。

加強技術指導。各地要通過建立綜合防治示范片、舉辦培訓班、召開現場會、發放明白紙等多種形式,培訓基層干部、種田大戶和科技帶頭人。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手機短信等媒體,廣泛宣傳小麥秋播藥劑拌種和秋冬季病蟲防控的作用意義,及時將防控技術傳遞給農民。要組織植保技術人員和相關專家,深入生產一線,“面對面”、“手把手”,現場開展防控技術指導。要力爭做到每個農戶有一份防控技術明白紙,每個行政村有一位小麥秋播藥劑拌種和秋冬季防控技術明白人,每個鄉(鎮)有一名技術指導專家,確保防控技術落實到戶、到田。

篇9

緊緊圍繞糧食生產、農民增收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建立健全植保服務體系,推進植保規范化管理、數字化預警、無害化防控、專業化防治,提高病蟲害綜合防治水平,保障農業生產、農業產業、農產品質量安全。

二、主要目標

1、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預報準確率95%以上,重大病蟲害預報準確率達100%。

2、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3%以下,重大病蟲為害損失控制在5%以下,稻飛虱為害連片穿頂不超過20畝,油菜菌核病、小麥條銹病成災連片面積不超過10畝。

3、化學農藥使用總量下降2--3%,農民農藥防治成本下降5%以上;植保新技術覆蓋率90%以上,杜絕使用違禁農藥。

4、大力發展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

5、柑桔大實蠅為害面積不擴大,為害損失率控制在1%以下,柑桔大實蠅為害果100%不外出。

三、主要措施

1、繼續做好農業有害生物系統預測預報。主要做好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蔬菜、柑桔、梨樹、桃樹等病蟲草鼠的系統調查、大田普查、集體會商,準確預報。

2、對新上升的病蟲害發生規律、防治方法進行研究(主要為棉花盲蝽象、油菜根腫病、水稻南方黑條矮縮病、細菌性基腐病)

3、積極參謀,爭取領導重視,配合市政府狠抓重大病蟲的防控工作。

4、深入開展植保新技術的研究工作,力爭推廣1—2項新技術。一是重點開展燈誘、板誘、網控,即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及其控制效果的觀察,黃板誘殺害蟲及其控制效果觀察,防蟲網控制害蟲的效果觀察,性誘劑控效果觀察,為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二是切實加強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究。

5、結合我市高產創建,整合植保組裝技術,充分利用物理、農業、化學等綜防措施,確保農產品生產質量安全,產品優質高效。

6、以項目建設為導向,著力抓好專業化統防統治項目和有害生物種類調查及發生規律的研究項目,繼續完成柑桔、水稻綠色防控技術項目及水稻病蟲防治對比展示試驗項目。

7、進一步加強咨詢服務工作,切實為廣大農民排憂解難。開辦農民田間學校,開展農民培訓,做好植保信息入戶、植??萍嫉綉?、植保服務到田,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

篇10

小麥葉銹病是由小麥葉銹菌(Puccinia tritocone Eriks)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具有破壞性強,循環式侵染,專性寄生等特點。小麥葉銹病是禾谷類銹病中分布最廣、發生最普遍的一種小麥病害,全世界小麥種植區,包括北美、歐洲、亞洲、澳洲、非洲等的許多國家都有發生。中國小麥葉銹病以西南和長江流域一帶發生較重,華北和東北部分麥區也較重。華北冬麥區1969、1973、1975和1979年葉銹病大流行,東北春麥區1971、1973、1975和1980年中度流行,均造成相當大的經濟損失。

小麥葉銹菌夏孢子萌發后長出芽管,沿葉表生長,遇到氣孔后,芽管頂端膨大形成附著胞。附著胞下方長出侵入絲,在氣孔下腔內形成泡囊,再長出侵染菌絲,在葉肉細胞間隙蔓延生長,以吸器伸入寄主細胞內,奪取寄主的營養。葉銹菌除典型的從氣孔侵入外,還可以直接侵入寄主細胞。芽管在葉表面延伸,頂端稍膨大形成附著胞,直接侵入寄主組織。病菌侵入后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進行再侵染。在我國大部分麥區,小麥收獲后葉銹病菌從麥苗上轉移到自生麥苗上越夏,小麥播種出土后病菌再轉移到麥苗上危害、越冬。小麥返青后,旬平均溫度穩定在10℃以上時,病菌侵入新生葉片。氣候條件是春季葉銹病是否流行的決定因素。溫度回升早,并有雨露配合,葉銹病提早發展,發病重。

現今,我國對小麥葉銹病的防治主要采用綜合防治的措施來進行防治,主要以抗病品種合理布局為主,采用加強栽培措施和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達到全面的控制小麥葉銹菌夏孢子的擴展,使小麥葉銹病得到有效地控制。

選育推廣抗(耐)病良種。注意多個品種合理搭配和輪換種植,避免單一品種長期大面積種植,以延緩和防止因病菌新生理小種的出現而造成品種抗病性的退化。近年新育成的抗葉銹冬小麥品種有京冬1號、8號,京核3號,京411,北農白,皖麥26、27、28號等;春小麥品種有:墾九5號、龍麥23號、龍輻麥7號、蒙麥30號、京引1號、隴春8139、定豐3號等??梢虻刂埔艘N。在黃、淮、海等冬麥區推廣的抗病品種有陜農7859、冀5418、魯麥1號、徐州21等。在品種選育和推廣中應重視抗銹基因的多樣化和品種的合理布局,防止品種單一種植而導致抗葉銹基因品種的出現。

加強栽培防病措施。小麥種植期間,田間應該精耕細作,消滅雜草和自生麥苗,控制越夏菌源;在秋苗易發生葉銹病的地區,避免過早播種,可顯著減輕秋苗發病,減少越冬菌源;合理密植和適量適時追肥,避免過多過遲施用氮肥。銹病發生時,南方多雨麥區要開溝排水;北方干旱麥區要及時灌水,可補充因銹菌破壞葉面而蒸騰掉的大量水分,減輕產量損失。

合理使用藥劑防治?;瘜W藥劑防治是植物病蟲害最直接有效地防治措施,在各種病蟲害的防治中應用較廣。小麥葉銹病防治可以在種植前用粉銹寧拌種,控制秋苗發病,減少越冬菌源數量,推遲春季葉銹病流行。發病初期噴施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同時還可兼治條銹病、稈銹病和白粉病,隔10~20天1次,防治1~2次。有研究表明,三唑酮對小麥銹病的作用表現在既可以長期保護,又可以侵入潛伏或者已經發病正在擴散的菌源,對封鎖發病中心或挽救重病田作用效果明顯。也可以利用粉銹寧1000倍液進行防治,隔 10~20天噴1次,連噴2~3次防治效果較好。

目前,小麥葉銹病的防治應用較多的主要是通過育種導入外源的小麥抗葉銹病基因來實現的。利用外源基因的導入可以有效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并且對環境的污染較小,同時在不影響小麥正常的生長情況下,可以有效的防治小麥葉銹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