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的發展史范文

時間:2023-11-17 17:46: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作物的發展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作物的發展史

篇1

關鍵詞:農村物流 農村經濟 結構方程 實證研究

引言

農村物流是指為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和其他經濟活動提供運輸、搬運、裝卸、加工、包裝、倉儲及其相關的一切活動的總稱,包括農產品物流、農村消費品物流、農資物流以及農村回收物流四種形態,具有特殊性、分散性、差異性、季節性、多樣性等特征。近年來,農業進步、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逐漸從生產轉為流通,農村物流作為聯系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的紐帶,在促進城鄉商品交換、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村就業渠道等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關注,農村物流也開始為廣大學者和研究人員所重視,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任美霞(2011)認為農村物流對我國新農村建設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能夠增加農民收入、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王占霞(2009)概括了農產品市場流通對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性,確定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現狀,并給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王新利與張襄英(2002)認為建立科學完善的農村物流體系,是入世后我國農業迎接國際農業沖擊和挑戰的必然需要;是建設高效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客觀要求;是激勵農民重視農業管理和成本核算的驅動力;還可以降低和分散農業經營風險,推動我國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促進農村城鎮化建設。

相比于對農村物流和農村經濟的獨立研究都是相關領域內的研究熱點,將兩者結合分析其關系的研究卻屈指可數。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集中于物流對區域經濟的作用,少有研究農村物流對農村經濟發展作用的文章又表現為淺層次的定性及簡單的定量分析,在對兩者之間作用機理的深入探討以及農村物流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量化方面幾乎為空白。

基于此,本文將創新性的采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分析農村物流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問題。希望可以豐富農村物流與農村建設領域的研究成果,給農村物流及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意義的指導。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發展農村物流對農村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表現在:

第一,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這主要有兩種途徑:開源和節流。在開源方面,農村物流給農民提供就業崗位,產生工資性收入;通過包裝、再加工等功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增加農民從有限的田地獲得的生產性收入;有利于使分散的農戶加強聯系,形成專業化的社會組織,加強農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最終有助于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給農民提供創業機會,隨著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村環境必然得到很大改善,這給農村旅游業的興起創造條件,從而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在節流方面,首先,通過縮減流通環節,改進物流技術等可以有效降低農產品的損耗;其次可以有效解決“賣難”的問題,實現從生產到銷售的跳躍,保證農民的投入順利轉化為收入;最后還可以有效的降低經營風險,這些都可以為農民節約大量成本,相應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增加農民就業渠道。農村物流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從分揀、包裝到裝卸搬運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勞動,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末端服務”全要靠人力來完成。因此,農村物流作為一個產業自身的發展就可以創造出大量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農村物流的發展還可以帶動一些相關產業的發展,如農村旅游、交通運輸、修理修配、石油供應、餐飲服務等,開辟農民新的就業渠道。

第三,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目前,我國農村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缺乏第二、第三產業。而農村物流本質是第三產業,是現代經濟分工和專業化高度發展的產物。它的發展還將帶來人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聚,為信息旅游業、金融業、餐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其它第三產業開拓市場,增大需求,帶來商機,也就是說,農村物流業通過自身的發展以及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一方面促進第三產業企業數量的增多,另一方面促進第三產業產值的增長,最終達到對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

第四,優化農村投資環境。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市偏向的資產投資制度,農村建設或農業生產由于缺乏投資,一直處于技術落后,發展停滯的局面,但農村經濟越落后,越吸引不到相應的投資,長此以往,農村整體投資環境陷入惡性循環。

近年來,隨著農村物流的發展,農村地區的投資環境有所改善。首先,發展農村物流要完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如電力、通訊網絡線路的鋪設、道路橋梁的修建、運輸車輛的購買等等,這都需要大量的實物投資以及資金注入。其次,現代物流網絡已經被認為是投資環境狀況的反映,許多外商投資者在選擇投資區域時,都把地區物流發展狀況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指標,因此,農村物流的發展也成為農村吸引外資的有利條件。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H:農村物流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正向的影響。

模型構建

(一)潛變量測量

本文有兩個潛在變量:農村物流水平和農村經濟水平,這兩者無法被直接測量,需要通過其他指標來反映。基于針對性、獨立性、綜合性、可比性等指標選取原則,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等篩選、確定、測量指標過程如下,具體的定義及計算說明見表1。

1.農村物流水平。物流是一個復雜的現象,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的指標體系能用于它的測量,在這里只是選取一些公認的、可量化的影響因子。第一,貨物運輸水平。以貨物運輸總量代表物流業發展水平的方法在物流研究領域較為常見,如陳雪剛(2012);平海等(2012)等的研究。當然這里的貨運總量為農村物流的貨運總量,包括農產品運輸量、農村消費品運輸量等。第二,農村信息化水平。這是指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在農村生產、生活和社會管理中實現普遍應用和推廣的程度,現代物流發展已經離不開物流自動揀貨系統、物流電子定位系統等各種信息技術,因此農村信息化水平是影響農村物流發展的關鍵因素。第三,農村物流發展投資情況。主要用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中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方面的投資完成額來表示。(顧麗琴等,2010)投資是農村物流發展的加速器,投資越多,農村物流發展越快。第四,農村物流規模與農村物流人力資源。分別用農村物流企業數與農村物流從業人員數來表示(平海等,2012)這兩個指標直接描述農村物流的發展狀況,物流企業數與從業人員數的增長反映該農村地區物流業在不斷發展壯大。第五,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情況。一般研究中對物流基礎設施的表征是采用運輸、倉儲或信息化相關的基礎設施指標,本文主要采用農村投遞路線總長度來表示。

2.農村經濟水平。在農村經濟水平的衡量與評價這一塊,張廣勝(2013)建立的指標體系具有代表性、權威性,其依據農村經濟的四個重要因子來確定指標,即產出、投入、生產能力及農民生活,其中產出主要包括第一產業增加值、農林牧漁業產值;投入方面主要有農村固定資產投資、農村居民家庭生產性固定資產;在農村生產能力方面選取第一產業就業人數、農村勞動力中高中以上學歷人數所占比例、農業機械總動力;最后,以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來表征我國農民生活水平。本文主要參考張廣勝的研究成果,選取了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農村就業人數、農業現代化水平、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額、農林牧漁總產值等六個測量變量。

(二)數據選擇與處理

考慮到本文指標定量性較強的特點及結構方程分析對于樣本量的要求,本文擬運用面板數據進行分析,搜集了全國30個省從2005―2011年的210個樣本數據,但把每年每一省市的相應數據作為獨立的分析樣本。于是,本文的測量變量數與樣本數的比例為12∶210,滿足1∶10的要求。相關的年鑒有《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鄉鎮企業及農產品加工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物流統計年鑒》等。又由于的大部分年份的數據都缺失,選擇剔除該樣本,其余一些數據的缺失不屬于隨機缺失,選擇期望值最大化法(EM)對樣本數據進行估算。其次,為使指標數據規范化,本文采用極差變換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三)測量指標體系檢驗

首先是信度檢驗,分為測量變量的信度檢驗和相應潛在變量的信度檢驗。其中測量變量的信度檢驗采用各個測量指標的多元相關系數的平方(R2)值來衡量,Bogozzi和Yi認為R2應大于0.50,R2的值越高表示信度越高。從表2可知農村物流規模、農村物流人力資源、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這四個指標的R2

0.942,都大于0.60,因此刪除四個指標后的測量指標體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其次是效度檢驗,由于各個測量指標在潛變量上的標準化系數都在0.70以上,且經計算得出兩個潛在變量農村物流水平和農村經濟水平的平均方差抽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分別為0.52、0.80,都大于0.50,說明相應的測量指標可以有效的反映其潛在變量,該模型具有良好的效度。

(四)結構方程概念模型

根據以上分析,構建結構方程概念模型如圖1,其中,農村物流水平為外因潛在變量,對農村經濟水平(內因潛在變量)產生影響,每個潛在變量分別有四個測量變量。

實證分析

(一)模型擬合、評價與修正

代入數據后,運行AMOS對上文建立的結構方程模型進行擬合計算,相應的模型適配度評價結果見表3。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到模型的各項指標值均達到適配標準。相應的模型路徑圖見圖1。

(二)結果分析

由模型適配度的各項指標值、研究信度和效度可知,本文構建的理論模型適配度好,研究過程可信度高,研究結論能夠用于判斷虛無假設。其中,農村物流水平到農村經濟水平的路徑系數為0.99,這個假設檢驗結果證明農村物流對農村經濟水平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此外,對農村物流水平影響最大的是貨物運輸水平,系數為0.82;其次是農村信息化水平,系數為0.71;在其次是農村物流發展投資情況,系數為0.70;最后是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情況,系數為0.65。

結論與啟示

通過上文的分析,得出農村物流對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這一結論,針對此結論,啟示有:一是要加強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要提高農村物流信息化水平;而這些都需要對農村物流進行投資,加強投資還可以進行人才培養、先進技術和設備的研發使用等。同時,這些措施將大大提高貨物運輸水平,進而提高農村物流水平,最終提高農村經濟水平。

在提高農村物流信息化水平方面:第一要引導鼓勵農村物流企業使用條形碼技術、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射頻卡技術、電子數據交換、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GIS和GPS)、自動控制和通訊調度系統、消防和安防報警、溫控和調節、通風換氣、照明控制系統等現代物流信息技術。第二是要推動網上物流信息和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例如農產品物流信息網等,方便物流企業處理相關參與方的數據,從而對客戶要求做出快速回應。

在加強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方面: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包括農村交通運輸設施建設、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農資及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的發展和建設等。交通運輸設施建設主要指農村道路建設,要從鄉鄉通公路到村村通公路,此外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增加鐵路及水路運輸方式,建設碼頭、鐵軌等;同時注意引進先進農產品運輸工具,如冷藏車、防震車等。農產品倉儲設施建設主要指保鮮倉庫等的建設。

未來研究建議

此外,本文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構建的結構方程模型較簡單,模型的測量變量體系需要進一步豐富,部分測量變量的表示有待進一步精確,例如農村信息化水平本文中用農村電話安裝戶數表示,相對單一籠統;本文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定量分析并沒有考慮農村物流與農村經濟水平在時間上的發展變化,事實上兩者應該是存在一種長期協整關系;本文只研究了農村物流對農村經濟水平的促進作用,但農村經濟水平對農村物流水平有何影響本文并未涉及。以上的幾個方面,將是今后深化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Bogozzi R P, Yi Y.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88, 16(1)

2.Diamantopoulos A, Siguaw J A. Introducing LISREL: A guide for the uninitiated[M]. Sage, 2000

3.De-liang C. Reflections on Developing the Rural Logistics in China [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008, 6

4.任美霞.農村物流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與發展對策[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8(4)

5.王占霞.加快農村市場流通 促進農村經濟繁榮[J].商業研究,2009(3)

6.王新利,張襄英.構建我國農村物流體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農業現代究,2002,23(4)

7.陳雪剛.基于灰色理論的農村物流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

8.平海,張浩偉.灰色關聯度視角下廣東省農村物流影響因素研究[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8(4)

9.顧麗琴,文美輝,任榮英.我國14個農業大省農村物流水平的綜合評價[Z].基于互聯網的商業管理學術會議,2010

10.張廣勝.農產品物流對農村經濟發展影響支持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3)

作者簡介:

姚冠新,教授,從事物流工程與管理研究。

篇2

【關鍵詞】精準灌溉 水分脅迫 弱信號 小波理論 小波分解與重構

中圖分類號: S-3

1 引言

目前,我國農業缺水極其嚴峻,準確把握農作物水分脅迫信號從而實施精準灌溉成為必然選擇。

現在用來衡量農作物水分脅迫的指標大體分為三類:一是以土壤為對象,雖屬于間接指標,但比較穩定,不足是反應較遲鈍、滯后、精度低。二是以環境條件的變化為對象,主要包括CO2濃度、葉層溫濕度等信息。雖也屬于間接指標,但可將傳感器密布在植株周圍,將獲取的信號經過有效地預處理后,基本可視作植株生長信息,比土壤信息更能直接反應植株水分脅迫情況。三是直接以作物為對象,這種方法一般需要將電子傳感器插針刺入植株莖稈,這樣會對植物體造成傷害并從而影響測試精度。

本文實驗數據來自第二類信號,即在大田中從作物周圍密集布設的各種低成本傳感器中獲取CO2濃度信息,據此判斷植株生長的水分脅迫程度。但是由傳感器直接獲取的信號中存在大量因電磁干擾、外界環境變化等帶來的各種噪聲,CO2濃度信息摻雜其中難以看出信號本身的規律,所以進行作物水分脅迫弱信號提取是發展精準灌溉的關鍵一步。

2 小波理論分析

小波分析屬于時域分析的一種。傳統的信號分析以傅里葉變換為基礎,由于傅里葉分析使用的是一種全局變換,或者完全在時域,或者完全在頻域,無法表述信號的時域局域性質,而這恰恰是含噪聲信號最根本和最關鍵的性質。為了分析和處理含噪信號,人們對傅里葉分析進行了推廣,提出并發展了一系列新的信號分析理論,小波分析或稱小波變換即是其中一種。它是一種時間-頻率分析方法,在低頻部分具有較高的頻率分辨率和較低的時間分辨率,在高頻部分具有較高的時間分辨率和較低的頻率分辨率,非常適合從摻雜噪聲的信號中檢測出有用信號。

2.1 含噪信號模型

假設一個含噪的一維信號的模型為:

其中是真實信號,為噪聲信號,為有用信號。有用信號通常表現為低頻信號或者是一些比較平穩的信號,而噪聲信號則通常表現為高頻信號。消噪過程可以按如下方法處理:首先對信號進行小波分解(以三層為例,如圖1所示),則噪聲通常包含在cD1,cD2,cD3中,因而可以門限閾值等形式對小波系數進行處理,然后對信號進行重構即可達到消噪的目的。即抑制信號中的噪聲部分,從而在中恢復出有用信號。

2.2小波分解與重構法

小波分解是將一個由多頻率組成的波通過小波分解將所有頻率分解出來。眾所周知,復雜的周期信號可以分解為一組正弦函數之和,即傅里葉級數,而傅里葉變換對應于傅里葉級數的系數;同樣,信號也可以表示為一組小波基函數之和,小波變換系數對應于這組小波基函數的系數。小波重構為分解的逆過程,即用分解得到的多分辨率下的小波系數,將多尺度小波合成原信號,這樣做相當于做濾波,選擇合適的成分重構就可以濾去其他成分。小波分解與重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對信號進行小波分解。此步關鍵是要選擇一個小波并確定分解的層次N,然后對信號s進行N層小波分解;

(2)小波分解高頻系數的閾值量化。對各個層次尺度下的高頻系數選擇一個閾值進行閾值量化處理;

(3)一維小波重構。根據小波分解的最底層低頻系數和各層高頻系數進行一維小波重構,根據小波分解的第N層低頻系數和經過量化后的1 至N層高頻系數進行小波重構,達到降低噪聲檢測出有用信號的目的。

在這三個步驟之中,最關鍵的就是如何確定分解層次N和選定閾值,從某種程度上說,它直接關系到信號消噪的質量從而影響對其發展趨勢的判斷。

3小波變換在CO2濃度信號中的應用

3.1 CO2濃度信號預處理

大田環境下,在玉米植株周圍合適位置密布各類傳感器,本文以水分脅迫信號之一CO2濃度信號為處理對象。原始數據中包含由電磁干擾和大田環境下室外溫度變化等多種干擾信號,很難判斷植株葉面周圍CO2濃度信號的變化規律。對原始CO2濃度數據進行傅里葉變換(圖2),由圖可見信號均落在(0, 0.05)Hz頻率范圍內,即CO2濃度信號是由該范圍內各種頻率成分信號的疊加而組成。在Hz(圖2標注點)處,頻譜圖中呈現第一個峰值和第二個峰值的交點,可以選取該點為截止頻率點,即視所有介于頻率Hz之外的信號為噪聲信號。

圖2 CO2濃度經FFT變換后頻譜圖

將弱信號的最高頻率成分看成是1,進行小波分解,各層所占的具體頻帶如下:

由圖2可知,Hz有用信號與噪聲信號的分界點,若希望該信號在經過小波分解后能夠在第N層提取出頻率范圍介于Hz的有用信號,分解層數應滿足式1:

(1)

根據式公式(1),得到最佳層數N=5。在matlab下對CO2濃度信號進行5層小波分解和重構,仿真圖形如圖3所示。

圖3 原始信號及N=5時小波分解與重構后信號

由圖3可看出,CO2濃度信號經過5層小波分解和重構以后呈現出了較明顯的規律,從起點(起始于早晨5:27)直至383分即中午12點,CO2濃度迅速降低,之后CO2濃度變化較平緩并逐漸升高。這表明玉米植株在日出以后植物光合作用加強,所以導致CO2濃度迅速降低,之后光合作用減弱,所以CO2濃度逐漸升高。這恰與綠色大葉植株上午同化量占全天同化量的70%-80%的生長規律是相吻合的。

4 結論

由仿真結果可以看出,對CO2濃度信號進行FFT變換,獲得信號的頻譜信息,預處理完成之后,通過選擇適當的層數N和合適的小波分解信號并重構以后,能夠較好的從含噪信號中提取出有用信號,獲得植株生長過程中CO2濃度的變化趨勢。這種小波變換方法非常適于處理不明了噪聲信號的具體類型的復雜信號,對獲得作物的水勢信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1]盧勝利,田立國等,面向精準灌溉的農田水勢軟測量[J],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報,2007.17(4),P 1-4

[2]周曉燕,陳永亮,幾種盆景植物水勢日變化及其與大氣水勢關系的研究[J] ,北方園藝,2006(6) ,P102-103

[3]孫志忠,袁慰平,聞震初編著, 數值分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2

[4]Alan V.oppenheim著 劉樹棠譯 信號與系統[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6

[5]胡昌華,張軍波等,基于MATLAB的系統分析與設計――小波分析[M] ,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12

[6]王紅梅、丁克友,棚室內二氧化碳施肥技術[J],上海蔬菜,2010(3) ,P61-62

篇3

關鍵詞:農作物;栽培;新技術;發展前景

民以食為天,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糧食產量的多寡直接影響著百姓生活的質量,正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為此,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不僅可以保證糧食的富足,更有利于促進國家的繁榮穩定。而糧食的增產與農作物栽培新技術密不可分。隨著我國農業現代的進程,我國農作物栽培技術已經步入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本文從對農作物的發展回顧、對農作物栽培技術的特點以及農作物發展前景這幾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我國農作物栽培的發展史

我國農作物的栽培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業技術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為了適應農業的發展,我國各類農業院校培養出了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夯實了農作物栽培新技術發展的基礎。我國農作物栽培的發展歷程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專業的科技工作者為主的群體深入到一線農業生產,開展了認真仔細的調查研究,在是實際的工作中汲取知識和總結經驗,并且結合我國土壤性質和自然情況,從而規劃制定出合理的栽種規律。第二階段,隨著科技水平的日益發展,農作物栽培科學日漸趨于成熟,專業院校培養出了一批批的人才,優秀的人才農業科技工作者勞作推動了農作物栽培技術的發展。這一階段,種子包衣、節水抗旱、根外施肥等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其重點是研究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從而達到優質的、高效的、高產以及穩產的目標。從培肥地力、合理密植、肥水管理、模式化栽培、作物生產信息采集與優化處理、專家智能系統、節水與抗旱栽培、防病治蟲以及保護性耕作和機械化栽培耕作技術等各個方面進行研究。1第三階段,我國糧食取得大幅度的增產,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糧食供需已基本平衡。這一階段汲取了之前的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農作物的栽培技術獲得改良,并借鑒和利用相關學科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成果,實現可持續化發展的發展目標。

二、農作物栽培新技術的特點

(1)栽培結構的合理化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國人口數量的增加,這些因素對我國糧食儲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調整和優化農作物栽植的結構,構建合理的農作物栽培結構,確保我國農產品的多元化和足量化。不僅要適應市場化的發展趨勢,而且要在穩定糧食栽植面積的基礎上,確保農作物栽培面積有所擴大,從而適應市場的需求,加快拓展農作物多元化和品質化,擴大經濟物、燃料作物以及糖料作物等新型農作物,使得農作物的栽植變得多層次和多樣化,從而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2)區域栽培的優勢化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在不同的地域,自然條件以及土壤性質都有所不同。在加上我國文化的多元化,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因此在農作物栽植上也是各有千秋的。農作物栽植不能過簡單化,而是要結合區域化的差異性,綜合考慮土壤和氣候等區域因素,科學合理地制訂出農作物栽植的計劃,充分發揮地域優勢,要進行科學的調研,全面把握,合理的分配,突出重點。比如,黃淮海平原栽植棉花和水稻,松嫩平原主要栽植玉米和大豆,新疆主要產棉花等。這些栽培特點,充分發揮了地域優勢,結合了當地的地域條件和自然條件,揚長避短的實現了物種栽植的多元化和層次化,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

(3)土地管理的科學化

土地是農作物的載體,對土地的管理一定科學合理。農作物的栽培要保持合理的種植區間,以便農作物有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溫度。要因地制宜的選擇播種的農作物,科學適量的撒施肥料,防止土壤的板結,以便于創造良性的可以循環利用的土壤。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農藥的使用,一是為了除蟲害,二是去雜草。因此在農藥的實用時,充分考慮到會不會影響到土壤的性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用人工或者機器除草,這樣既不會破壞土壤的性質也可以松土,從而更加有利于農作物的成長。

三、農作物栽培技術發展前景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對于農產品的需求呈現日趨多元化。新時代的人們更加注重綠色和健康,這就對農產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實現農產品綠色健康的這一目標,就必須進一步完善和推廣農作物栽培新技術,將現代科技運用到農作物的生產中去,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必須對新時期的農作物栽培技術加以改進和完善。

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資源,發揮栽培新技術的優勢,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不斷提升栽培新新技術。未來的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新技術的支撐。農作物栽培新技術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產量直接影響農民的收入和社會的穩定。只有積極的推廣和研發農作物栽培新技術,只有這樣才會出現:農業強,中國強;農民富,中國富;農村美,中國美!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農業技術進步;農業經濟增長;貢獻

我國本身是一個人口大國,在土地面積方面也并不狹小,但將之均分后所呈現出的人均土地面積極少,這就使得農業生產對我國而言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此種情況下,農業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并促進了我國農業經濟的有效增長,但在基礎農業生產工作落實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此時需進一步分析農業技術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的影響。

一、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業經濟增長的相關理論

農業技術進步的研究,是以約瑟夫?熊彼特的“創新”理念作為依據開展的,對于生產要素而言,“創新”是其中的重新組成部分。此時,農業技術進步,便是在農業生產實際之中,充分的融入研究創新之中的新技術,使之在農業生產之中得到應用實踐,并促進農業生產之中的投入與產出能夠得到更高的經濟收益,就其本質便是利用小于或等于的投入,來獲取超出投入的產出。而就朱希剛所概括的農業科技而言,其不僅僅是指單一的農業生產技術,而是將其包含在一個較大的范圍之中,還需進行綜合管理控制、決策科學等等,其在范圍方面更大、需要從自然、社會等多個角度去看待。

二、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

(一)農業生產增加值

農業生產增加值指的是,在去除價格波動因素的基礎上,依照農產品的相關銷售價格進行折算,便可得出農業生產數據的增加部分。經研究表明,我國在2014 到2017 年之間的農業發展的過程之中,在GDP之中農業生產增加值所占據的比重有所下降,其占比為2.88%,但就農業生產增加值的本身而言,其在增長的速度方面較快,達到了12.6%[1]。

(二)農業資本投入

農業資本投入指的是在農業之中固定資產方面的投入情況,其不僅僅是農業經濟增長的一種重要的體現,還能夠作為在農業發展史之中,農業技術方面進步的一種標志。對我國2014 到2017 年之間的農業發展的過程進行研究表明,農業資本在發展之中所呈現出的年增長速度為11.8%,其遠遠超出了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在此過程當中農業資本的投入較大增速較快。

(三)農業勞動力投入與產出

以技術投入與農業勞動力產出角度進行分析,將其二者進行對比及關系的分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之中投入應用的效果。在投入比例產出的定量分析之中,經研究表明,人均產出率年均提升12%,與預期效果相符合。

三、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

通過研究統計之中得出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值,其主要有以下兩點實例。第一點,2008 年董運來等人對遼寧省的經濟增長情況進行了統計,其開展相關的研究主要是采用了索洛生產函數模型,其從1991 年起開展計算研究,得出15 年貢獻最大,已經高達66.77%。第二點,2010 年郝利等人對北京市的經濟增長情況從1999 年開始統計,發現其中農業技術進步占據的份額較高為78.32%,是農業經濟影響的主要影響因素。由以上兩個案例可以看出,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的增長與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一)農業技術進步提升了農業生產技術及農作物產量

近年來科學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其在農業領域之中的應用形成了農業技術,而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為農業領域帶來的最為直觀的影響,便是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有效提升。而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升,其在實際的應用之中,實現了農作物種植方面的高效及高產,使得農業生產方面的收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且因農業生產方面機械設備的不斷推廣,實現了農民勞動力極大限度的的解放,這又進一步提升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了農業經濟得到有效增長。

(二)農業技術進步促進了農村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就農業本身而言,其不僅僅是指農業生產之中的農作物種植,其還包含了林業、畜牧業等與農業相關的產業,是整農業個發展之中的大農業。于此相對應的農村第二產業農村工業,也就是指農產品加工業。而農村第三產業則主要是指批發零售業、服務業及交通運輸業。在農業技術飛速進步的今天,隨著農業的飛速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也得到了極為快速的發展,并在農民的家庭收入之中占據比例逐漸加大,其在提升農民收入的同時,也增大了資金的閑余量,提升了消費需求,從而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經濟的增長[2]。

(三)農業技術進步提升了農民的知識水平及整體素質

在農業技術的不斷推廣與應用之中,勢必伴隨著對農民的知識及技術方面的教育及普及,加之在當前階段的發展之中,農民對農業知識及技術重要性方面的認知度越來越高,使得農民對農業技術學習方面的積極性較高,也就能夠更好的掌握當今發展之中先進的生產技術。而隨著農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升,不僅僅使農業生產之中對農業技術利用率得到了提升,還使其能夠通過自身的知識不斷的對農業生產的方法及技術的選擇進行創新,更好的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及農作物的產量,進而有效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

(四)農業技術進步有效提升了管理決策水平

農業技術的進步必然伴隨著相關高新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此時相應達到發展機制、創新發展思路、資源整合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且在此種發展趨勢之下,農業直屬的上層部門的決策,也會建立在對農業生產、農業技術、農業發展史的基礎上開展,這就使得決策失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決策的效率大幅度提升,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經濟的增長[3]。

五、結論

總而言之,農業技術的進步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農業經濟的增長,也就是說伴隨著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農業經濟也會得到較大幅度的增長,二者之間所呈現出的關系為正相關,這一點在農業技術進步提升了農業生產技術及農作物產量、促進了農村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升了農民的知識水平及整體素質、提升了管理決策水平等方面便可以看出。

參考文獻

[1]王曉雪.農業技術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貢獻的定量研究[J].納稅,2018 (10 ):199.

篇5

關鍵詞:農林復合模式 類型 結構 效益評價

近年來,由于人口數量的增加,森林面積的銳減,耕地面積的減小,糧食能源日趨緊張,生態平衡嚴重失調,土地利用從過去傳統單品種栽植向多種經營、從單層結構利用向立體復合式結構利用轉化,在注重當前利益的同時更側重于長期綜合效益。因此,農林復合經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各種形式的農林復合經營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農林復合經營模式又稱混農林業、農用林業、林農間作等,指在同一土地經營單位上,以生態經理學原理為指導運用生態工程的方法和技術,把林、農、牧、漁等多種產業結合起來,實行多物種共棲、多層次配置、多時序組合的一種生產經營方式。實踐證明,經過在空間上的科學配置與時間上的合理設計,農林復合模式把農業、林業有機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建立生產力高、綜合效益大、穩定持續的生產體系。

1.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發展歷史在北魏《齊民安術》中就有記載,記載的是桑園間作的經驗。中國的農業起源于森林,從來就是以農林結合的形式發展至今。從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史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原始農業復合經營階段、傳統農業復合經營階段、現代農業復合經營階段。“刀耕火種,游種輪作”是原始農林復合經營的主要方式;定居種植和土地私有化后的自給自足小農生產方式則是傳統農林復合模式的寫照;而現代農林復合模式始于商品生產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直至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保護生態的同時追求合理利用資源、開拓開發資源、爭取資源永續利用等。

2.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類型通常根據農林復合經營的經營目標、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四大類,即林—農復合型、林—牧(漁)復合型、林—農—牧(漁)復合型和特種農—林復合型。

(1)林—農復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單位上,通過時間序列、空間配置,進行結構搭配,相繼把林木與農作物結合在一起的種植方式。從經營的目的不同組成比例的輕重又可將其分為以林為主、以農為主、農林并舉三種經營模型。其中又可細分成:林農間作型—即林木與農作物混合種植的經營方式,例如:農桐間作、棗糧間作、果農間作;綠籬型—在農田、庭院周圍種植綠籬,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護果園的作用;農田林網型—在我國三北和沿海的平原農區廣泛采用農田林網型,能有效地改善農田小氣候,抵御風沙、臺風、干熱風、寒露風等自然災害。同時,還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經濟林產品;農林輪作型—把農作物與林木在同一塊土地上進行輪換種植的模式。

(2)林—牧(漁)復合型是指在同一經營單位的土地上,林業與牧業或漁業相結合的經營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林牧間作型、牧場飼料綠籬型、護牧林木型、林漁結合型。總之,是將林業與牧業進行間作或者把林業與漁業相結合的復合經營系統類型。

(3)林—農—牧(漁)復合型它可分為林—農—牧多層種植型、由林農型轉變為林—牧型、林—農—牧庭園兼營型、林—農—漁結合型。在注重農業、林業的同時,不放棄牧業與漁業的發展。

(4)特種農林復合型,這種復合經營模式以生產特種產品為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藥間作型、林—食用菌結合型、林木—資源昆蟲結合型等復合系統組成。

3.農林復合經營的結構。由于農林復合經營系統是人工復合群落,其物種多樣,結構復雜,對土地的利用也更為充分與合理,可按其物種成分、空間結構的變化劃分成許多不同的結構形式。(1)空間排列結構是各種農林復合模式內的空間分布,即物種的互相搭配。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是空間排列結構的兩種基本形式。水平結構是指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生物平面布局,其中物種密度和水平排列方式是構成水平結構多樣性的主要因素。各組成成分垂直排列的層次和垂直距離構成農林復合經營的垂直結構。一般說來垂直高度越大,層次越多,空間容量也就越大,資源利用率也就越高。(2)時間順序結構在農林復合經營系統中,時間順序結構分為季節結構變化和不同發育階段結構變化兩種變化方式。主要受氣候以及生物生長發育節奏的影響。

4.農林復合模式的物種組合設計原則。由于生物物種受生態幅度范圍和抗逆能力的影響。因此生物組合的設計應因地制宜,間作的農作物要求適應性強,短桿直立,耐陰高產,或有根瘤的豆科植物。樹種選擇要求樹冠窄,干通直,樹葉稀疏,冬季落葉,春季放葉晚,根系分布深,生長快,適應性強的樹種。種群組合要求慢生與速生,深根與淺根,喜光與耐陰,有根瘤與無根瘤的樹種和作物組合在一起為佳??傊?要求樹種生態幅度較寬,物種之間能夠互利共生或偏利共生,排除異株寄生現象,避免種群間有相同的病蟲害。

5.農林復合模式綜合效益評價。(1)生態效益。改善農田小氣候農林復合后形成特殊的生態環境,改善了農田小氣候。杉木與玉米間作,林地在整個生長期相對濕度提高了3. 5%。據俞心妥(1991)研究表明,農桐間作使風速降低40%~ 50%、空氣相對濕度提高7%~10% ,絕對濕度提高2000毫巴,蒸發量減少34% ,土壤含水量提高7%~10% ,顯著地減少了干熱風對小麥的危害。減少土壤流失實行農林復合經營可以減少地表徑流和土壤侵蝕,有效地防止土壤流失。

(2)經濟效益。農林復合經營可一地多用、一年多收,能在相應的時間內獲得2—3種以上產品的收獲,這在數量和品種上都較單一種植優越得多。在造林初期間種糧食、經濟作物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間、氣候和土壤等資源,以短養長可取得近期經濟效益。對林下作物進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改善了幼樹的生長環境,提高了幼樹的成活率,以耕代撫降低了撫育成本。在墨西哥用桃花人工林和玉米間作,營造人工林的費用減少了27%。

(3)社會效益。首先,由于農林復合經營有多種產品輸出,如糧食、油料、畜禽、果品、蔬菜、藥材、木材等,這滿足了社會多方面的需求。其次,農林復合經營具有集約性的特點,要求投入密集的勞動力。因此,有利于安排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另外,農林復合經營不但能夠增加短期收入,而且還可增加長期收入,因此,這種經營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

近幾年來,隨著農林復合經營系統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興起,農林復合經營的定量化研究和整體水平進一步加強,在我國農林復合經營已經成為生態農林的主要內容。但因農林復合經營研究是一綜合性很強的研究領域,幾乎涉及農業、林業、牧業等研究領域。許多工作者受學科的限制,對于模式的優化、評估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在今后的學術研究和實際工作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沈國航.森林培育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1.

[2]聞各中.農林業系統研究禁止之一.生態學雜志, 1988,15(2).

篇6

[關鍵詞] 農具變遷;農業發展;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 G122 [文獻標識碼] A

縱觀人類發展史,農業的開始是從農具作用于農事活動開始,隨著社會的變遷、農業生產的發展,農具也相應有了進步,農具的進步反過來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所以,農具變遷是農業發展的外在表現,農業發展是農具變遷的內在動力。

1 中國古代農具概述

古代大多數的農具用于糧食的生產,如耕田的犁、耙,澆灌用的水車,收割用的鐮刀、木推車等,這些農具不僅提高了農民的耕作效率,也提高了糧食作物的產量。比如犁耙用于翻土與碎土,不僅便于農作物的種植,也為農作物提供一定的肥料(之前的雜草被翻埋后分解成為肥料)。

水車是我國最古老的農業灌溉工具,是先人創造出來的高超勞動技藝,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干旱的條件下將農田外的水通過人力排入農田,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適宜的環境。

糧食儲存的容器有陶倉、土甕、缸等,通過對容器的收集及研究,發現各容器的優劣,以此作為糧倉建設的基礎,保障糧食儲存安全,以防糧食受潮腐爛。

陶倉模型出土時內盛鮮黃稻穗讓我們為之驚嘆,西漢的陶倉1975年出土,稻穗并未因此腐爛,可見,糧食文化遺產的發現對儲糧事業的研究有重要的意義。米缸則可以防止大米受潮,并有防鼠的功能,此功效用于糧倉設計,對糧食安全有重要作用。

2 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

2.1 保護的必要性

傳統農業生產工具代表著一個時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反映一個地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科技化發展水平。我國古代的傳統農耕技術所使用的動力幾乎全部源于自然,基本可以做到前期無投資經營。傳統農業在滿足古代農產品加工業、灌溉業的同時,不存在任何污染與能源耗費。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讓它消失于歷史長河中,也不應簡單地任由它被現代文明替代,我們應積極擔負起保護它的任務。

2.2 保護的方式

傳統農業生產工具,一般分以下幾個層次:保護、研究和發展。

首先,保護為基本方式。通過興辦糧食或者農具博物館,將傳統農具保護起來。類似于這種專題博物館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搜集容易的特點。糧食生產儲存及加工過程所用的農具不一而足,有1 700余年的水車,有2 000余年的石磨,這些農具可謂是糧食文化遺產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中國糧食博物館的建立對糧食文化遺產的保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建設中國糧食博物館,能夠更加合理地了解中國傳統糧食的收獲、儲藏、運輸、加工等用具的產生、發展、演變和完善過程以及對糧食作物馴化、種植的影響,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農耕文化及農業文明。

其次,研究為內在動力。通過對古代農具的研究,從中深入挖掘出中國糧食生產管理、糧食倉儲與儲備制度、糧食的分配狀況、糧食加工工藝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關系。

最后,發展是最終目的。糧食博物館,能夠把散落各地的相關文物和文化遺產進行集中保護、研究和展示,更好地傳承優秀的糧食文化,能夠給后人更多的思想啟迪。糧食博物館的建設有助于從多角度、多層次了解中國古代的糧食種植以及與之相關的飲食文化,進而加深對中國糧食科學技術史的整體認識。

2.3 開發利用

在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同時,如何更好地對其開發利用成為重中之重。曹幸穗研究員在題為“中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報告中指出: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極其特殊的資源,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有利于農業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利于促進農業文化遺產地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有利于增進世界各族人民的友誼和交流。

在開發時妥善處理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表明:傳統農業不僅可以為目前所倡導的“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在思想和方法上提供有益的借鑒,對于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與農村生態環境、彰顯農業的多功能特征、傳承民族文化、開展科學研究、保障食品安全等均具有重要意義。一些地方的實踐表明:如果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合理的利用,那些保持著傳統農業特征的地方,不僅能產生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樣能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

3 保護模式的創新

近年來,在市場經濟思想的沖擊和影響下,我國農業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多種多樣的挑戰和危機。其中農具為主的農業文化遺產,囊括了歷史科學知識和思想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飲食文化的積淀產物和可貴的文化遺產。身為農業大省,河南被歷史賦予了重要責任,從傳承與發展到現在,絲毫沒有被動搖。

河南工業大學中國糧食博物館的建立,對于河南農業的發展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契機,糧食文化與現代糧食加工緊密結合的可持續性發展思路對鞏固河南作為全國糧食大省的地位,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4 結語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中華民族長足發展,是黨的十提出的宏偉目標。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挖掘傳統農業的價值,促進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對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里特.關于傳統主食工業化問題的思考[J].農產品加工,2005(3).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考古四十年[M].鄭州:河南人民版社,1994(6).

篇7

    [摘要]本文對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定義,發展歷史、經營類型進行了簡單闡述,對其系統結構、生物物種設計原則、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以及今后研究的重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林復合模式類型結構效益評價

    近年來,由于人口數量的增加,森林面積的銳減,耕地面積的減小,糧食能源日趨緊張,生態平衡嚴重失調,土地利用從過去傳統單品種栽植向多種經營、從單層結構利用向立體復合式結構利用轉化,在注重當前利益的同時更側重于長期綜合效益。因此,農林復合經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各種形式的農林復合經營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農林復合經營模式又稱混農林業、農用林業、林農間作等,指在同一土地經營單位上,以生態經理學原理為指導運用生態工程的方法和技術,把林、農、牧、漁等多種產業結合起來,實行多物種共棲、多層次配置、多時序組合的一種生產經營方式。實踐證明,經過在空間上的科學配置與時間上的合理設計,農林復合模式把農業、林業有機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建立生產力高、綜合效益大、穩定持續的生產體系。

    1.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發展歷史在北魏《齊民安術》中就有記載,記載的是桑園間作的經驗。中國的農業起源于森林,從來就是以農林結合的形式發展至今。從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史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原始農業復合經營階段、傳統農業復合經營階段、現代農業復合經營階段。“刀耕火種,游種輪作”是原始農林復合經營的主要方式;定居種植和土地私有化后的自給自足小農生產方式則是傳統農林復合模式的寫照;而現代農林復合模式始于商品生產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直至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保護生態的同時追求合理利用資源、開拓開發資源、爭取資源永續利用等。

    2.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類型通常根據農林復合經營的經營目標、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四大類,即林—農復合型、林—牧(漁)復合型、林—農—牧(漁)復合型和特種農—林復合型。

    (1)林—農復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單位上,通過時間序列、空間配置,進行結構搭配,相繼把林木與農作物結合在一起的種植方式。從經營的目的不同組成比例的輕重又可將其分為以林為主、以農為主、農林并舉三種經營模型。其中又可細分成:林農間作型—即林木與農作物混合種植的經營方式,例如:農桐間作、棗糧間作、果農間作;綠籬型—在農田、庭院周圍種植綠籬,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護果園的作用;農田林網型—在我國三北和沿海的平原農區廣泛采用農田林網型,能有效地改善農田小氣候,抵御風沙、臺風、干熱風、寒露風等自然災害。同時,還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經濟林產品;農林輪作型—把農作物與林木在同一塊土地上進行輪換種植的模式。

    (2)林—牧(漁)復合型是指在同一經營單位的土地上,林業與牧業或漁業相結合的經營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林牧間作型、牧場飼料綠籬型、護牧林木型、林漁結合型??傊?是將林業與牧業進行間作或者把林業與漁業相結合的復合經營系統類型。

    (3)林—農—牧(漁)復合型它可分為林—農—牧多層種植型、由林農型轉變為林—牧型、林—農—牧庭園兼營型、林—農—漁結合型。在注重農業、林業的同時,不放棄牧業與漁業的發展。

    (4)特種農林復合型,這種復合經營模式以生產特種產品為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藥間作型、林—食用菌結合型、林木—資源昆蟲結合型等復合系統組成。3.農林復合經營的結構。由于農林復合經營系統是人工復合群落,其物種多樣,結構復雜,對土地的利用也更為充分與合理,可按其物種成分、空間結構的變化劃分成許多不同的結構形式。(1)空間排列結構是各種農林復合模式內的空間分布,即物種的互相搭配。水平結構和垂直結構是空間排列結構的兩種基本形式。水平結構是指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的生物平面布局,其中物種密度和水平排列方式是構成水平結構多樣性的主要因素。各組成成分垂直排列的層次和垂直距離構成農林復合經營的垂直結構。一般說來垂直高度越大,層次越多,空間容量也就越大,資源利用率也就越高。(2)時間順序結構在農林復合經營系統中,時間順序結構分為季節結構變化和不同發育階段結構變化兩種變化方式。主要受氣候以及生物生長發育節奏的影響。

    4.農林復合模式的物種組合設計原則。由于生物物種受生態幅度范圍和抗逆能力的影響。因此生物組合的設計應因地制宜,間作的農作物要求適應性強,短桿直立,耐陰高產,或有根瘤的豆科植物。樹種選擇要求樹冠窄,干通直,樹葉稀疏,冬季落葉,春季放葉晚,根系分布深,生長快,適應性強的樹種。種群組合要求慢生與速生,深根與淺根,喜光與耐陰,有根瘤與無根瘤的樹種和作物組合在一起為佳。總之,要求樹種生態幅度較寬,物種之間能夠互利共生或偏利共生,排除異株寄生現象,避免種群間有相同的病蟲害。

    5.農林復合模式綜合效益評價。(1)生態效益。改善農田小氣候農林復合后形成特殊的生態環境,改善了農田小氣候。杉木與玉米間作,林地在整個生長期相對濕度提高了3.5%。據俞心妥(1991)研究表明,農桐間作使風速降低40%~50%、空氣相對濕度提高7%~10%,絕對濕度提高2000毫巴,蒸發量減少34%,土壤含水量提高7%~10%,顯著地減少了干熱風對小麥的危害。減少土壤流失實行農林復合經營可以減少地表徑流和土壤侵蝕,有效地防止土壤流失。

    (2)經濟效益。農林復合經營可一地多用、一年多收,能在相應的時間內獲得2—3種以上產品的收獲,這在數量和品種上都較單一種植優越得多。在造林初期間種糧食、經濟作物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間、氣候和土壤等資源,以短養長可取得近期經濟效益。對林下作物進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改善了幼樹的生長環境,提高了幼樹的成活率,以耕代撫降低了撫育成本。在墨西哥用桃花人工林和玉米間作,營造人工林的費用減少了27%。

    (3)社會效益。首先,由于農林復合經營有多種產品輸出,如糧食、油料、畜禽、果品、蔬菜、藥材、木材等,這滿足了社會多方面的需求。其次,農林復合經營具有集約性的特點,要求投入密集的勞動力。因此,有利于安排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另外,農林復合經營不但能夠增加短期收入,而且還可增加長期收入,因此,這種經營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

    近幾年來,隨著農林復合經營系統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興起,農林復合經營的定量化研究和整體水平進一步加強,在我國農林復合經營已經成為生態農林的主要內容。但因農林復合經營研究是一綜合性很強的研究領域,幾乎涉及農業、林業、牧業等研究領域。許多工作者受學科的限制,對于模式的優化、評估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在今后的學術研究和實際工作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沈國航.森林培育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2]聞各中.農林業系統研究禁止之一.生態學雜志,1988,15(2).

篇8

一、我國古代農業科技發展的概述

自古以來,中國的農業在經濟發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農業科技主要表現在農具的制作和耕作栽培技術方面,隨著社會的不斷更進,社會形態的變化也對農業生產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原始社會中,由于受到農業技術發展的限制,農業的耕作水平較低,自從秦漢以來,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小農生產方式對封建經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中國農業的科技發展在一些古書中都有記載,社會的不斷分工也對農業改變生產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原始農業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在以采集業為主要的農業生產活動的時期,人們在對野生植物的開采的過程中逐漸發現新的栽培方法,原始社會屬于新石器時代,在新石器時代,農業科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新石器初期,人們主要從事采集和漁獵,因此在采集技術和打獵的技術方面取得了相應的進步,這些技術的進步對于后期農耕技術的發明提供了很多經驗,到了原始社會的后期,生產方式的進步促進了農業科技的不斷發展,在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的生產發展過程中,為了提高農業的生產,農民開始不斷采用新的農耕技術,從而有效提高了原始農業的科技水平,這時候人們主要依靠群體的力量進行生產,一些簡單的農具的出現主要是通過充分利用自然的有限資源,如一些石器農具和木制農具的出現,這些農具隨著社會的進步也在不斷改進,逐漸發展成為專門的農具,不同的農具有著不同的功能,到了后期,人們開始利用牲畜來進行農耕,農具的使用結合馴化的動物來進行農業生產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的科技水平。我國古代的農業科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發展特點,在秦漢時期,中國社會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各民族實現了高度的統一,社會的穩定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環境,這時候農業的發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處于歷史中的一個高峰時期,秦漢時期農業科技的發展離不開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的發展,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農業技術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耕作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進步,農業技術的進步主要表現在土壤、肥料、農具和灌溉技術方面,在這個時期,冶鐵技術的進步使鐵農具開始出現,而鐵農具的出現使農業耕作技術更加精細;在播種方面,糧食的種類不斷增加,人們開始利用節氣和四季的氣候開始播種,在播種的具體操作中,開始注意種植物之間的密度,掌握合理的米制標準有利于節約更多的土地,同時也有利于提高農業的產量。在古代,農業科技還表現在對土壤的分類和處理,春秋戰國時期,農民開始根據土地的質地、色澤以及土壤的肥力來對土壤進行分類,不同性質的土地有著不同的名稱,這些土壤技術的進步為我國農業技術的進步奠定了理論和技術的基礎,同時也有利于農民更加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在秦漢時期,農業科技的進步主要體現在精耕細作技術上,這種技術的成熟又有效地提高了農業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在我國的宋元時期,農業科技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發展高峰,出現了大量專業省力的農具,農田水利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技術,水利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的產量。精耕細作是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特點,我國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古人的聰明智慧,古人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在農具和耕作栽培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這些農業技術成果對于農業技術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我國古代農業科技發展的特點

(一)重經世致用,超越性與前瞻性不足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是和現實中農業的需求密切聯系的,古代的農業科技像農具和栽培技術的出現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現實中農業生產,當農民在種植的過程中出現一些技術問題而導致農業的生存受到阻礙的時候,人們會根據現實的具體情況加大對農業技術的研究。在南北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導致已有的農具難以適應不同區域的土壤耕種的需求,前代耕犁對南方的水田耕作起著很大的作用,然而北方的旱田的耕作則很難進行,因此在唐代出現了曲轅犁,這種犁具的獨特構造促進了耕作范圍的擴大,新增的構造增加了它的靈活性,至此,中國的傳統犁具已經開始標準化,在技術上已經處于成熟的水平。農業技術的發展最終要服務于具體的農業生產,現實中的發展需求也為農業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在我國,實用性的思想對我國的農業技術發展特點也有重要的影響,農業工具的發明很好地體現了中國慣有的現實主義思維。當農業種植在生產過程中受到氣候的嚴重制約時,農田水利技術的出現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在歷史的長河中,四川省處于中國的中西部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給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有名的都江堰地區,肥沃的土壤為農作物的有效生長提供了有利的基礎條件,然而該地的河流分布也給農業生產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河流的分布特點在汛期的時候很容易導致洪水泛濫,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因此為了解決現實中氣候導致的水流的問題,當地的人們開始建筑水利工程,從而使得農作物的水量需求在一年四季中能夠得到合理的滿足。農業技術的發展僅僅依靠現實需求的推進難以推進技術取得更大的進步,技術的發明創造需要充分發揮人們的想象力,思維空間的拓寬能夠促進農業科技的長遠發展。中國的農業科技在特定的時期雖然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是由于農業科技的發展受到現實的制約,中國農業科技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嚴重落后于世界農業科技水平,特別在西方國家陸續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科技突飛猛進,自己在加強科技研究的同時還廣泛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而我國在明清時期,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了國家在各個方面的嚴重落后,農業科技的發展空間開始不斷縮小,僅僅依靠現實需求已經難以促進農業科技取得更大的發展,實用性思維過多強調使科技滿足現實的工具性需求,這種科技思維嚴重阻礙了農業科技的進步,因此在發展科技的過程中需要加強思維的超越性和預設性,從而促進農業高科技的發展。

(二)重實際實效,邏輯思維難以推進

在中國自古以來農本的思想體系中,發展農業科技主要通過直覺思維來推進,這種思維方式主張強調直覺體驗,與西方的邏輯思維相比,中國的思維體系存在著一些問題,實證方法的運用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科技的發展,古代中國的精細學科的發展也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的發展。像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在發展過程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導致了中國古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基礎比較薄弱,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農學家在發展農業科技的時候忽視了數學的作用。在學科分類方面也受到務實性的思維模式的影響,思想家在學科分類上沒有對學科進行具體的分類,這些學科發展特征導致了人們在邏輯推理上存在嚴重的不足。

(三)重田園生活,忽視學科基礎研究

在古代,中國的農業科技水平遠遠高于西方國家的農業科技水平,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受到科技的影響,西方先進的科技水平為其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支撐,這導致了西方國家的農業科技水平迅猛發展,極大地加強了農業的基礎地位,而中國自古以來農業的地位遠遠高于其他的行業,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人們更多地遵循自然規律,過著比較安逸的生活,這些生活狀況在一些詩詞著作中有很多的體現。小農經濟嚴重限制了農業的發展,在發展農業科技的過程中缺少對事物的想像,人們通過耕作更多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在日常的實際生活中缺少浪漫主義情懷,在發展農業科技的過程中只重視技術的實用性而相對忽視學科的基礎研究,科技的研究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是密切聯系的,農業科技不僅僅需要實用性思維,而且還需要更新思維方式,不斷的創新,從而有效地促進邏輯思維的發展。

三、我國古代農業科技發展特點的形成原因

我國古代的農業科技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特點,這既與古代人們的思維特點有關,也受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的影響。古代農業科技的發展缺乏基礎理論研究和分析,大多數的農業科技都是根據農業發展中產生的問題而研制出來的,在技術分析方面缺乏系統的分析,科技成果分布零散,不利于后世對農業科技發展史進行深入的研究。中國自己歷來經濟的發展都是以農業為根本,然而農業科技發展的整體水平不高,這種狀況離不開中國古代現實主義的思維方式的影響,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主要致力于解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這種思想體系限制了人們思維的想像空間。

四、結論

篇9

[關鍵詞]

The Significance of Korean Agriculture, Its Value and Prospective

Abstract:Korean agriculture which has a history of over 7,000 years has greatly influenced not only on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but on the people’s lives and culture. Korea’s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has provided its population with food, health and an environment-friendly way of living. While the crisis in the nation’s agricultural industry will become worse with the opening of its rice market in 2004, the hardship in the nation began years ago with the popular trend to copy the western way of farming and ignore the tradi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attributes. What is serious is that the impact from these does not end with local farmers, as abandoning Korean agriculture is to go far beyond the industry itself in the future. The new agricultural policies adopted after the launch of the WTO have caused the combined farming based on harmony between paddies and dry fields to virtually disappear: Soil fertility has also fallen. While there is a surplus in rice production, the economy is dependent on imports for beans and wheat. Concerns are being raised about wheat flour mixed with chemicals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beans. The national self-sufficiency in grains has plummeted, whereas none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is yet to be realized. Tru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an be obtained only when we evaluate the situation from an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The demand for a uniform adoption of western farming practices without giving due consideration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cultures" is far from wise. Nevertheless, the New Round negotiations scheduled to start this year attempt to think of agriculture as a quantitative product. In this regard, we must strive to restore the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friendly viewpoint of Korea’s agriculture. Each unique tradition of farming must be respected as intangible assets. All those concerned need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valuate what the globalization has brought to the agriculture’s intrinsic values, and whether the merits of persity and safety can be maintained in the matter of agriculture. The glob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but consideration must be also given to the biopersity in inpidual regions. In conclusion, it is crucial that the future of Korean agriculture should not be decided only by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considerations, lest we should endanger the health and prosperity of our nation.

Key words:Korean agriculture, environment-friendly agriculture, a uniform adoption of western farming practices, the glob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persity and safety .

1.緒論

眾所周知,韓國的農業危機是由“烏拉圭Round”這一國際性的協商所導致的結果?,F在,讓我們認真回顧加入WTO十年以來的農業歷程,去認真思考一個問題—‘韓國農業究竟是什么?’。為此,我們在研究韓國農業及其發展史的時候,都要用世界史的視角去認識和評價。這樣的自我確認過程,才能使我們克服將農業視為‘過去的產業’的不負責任的單純認識,挖掘出韓國農業所蘊含的生態農業的特性。

隨著開放的熱潮,傳統的農業作用論已變得陳舊。因為在持續的危機當中,其功能主義的作用已經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來勢迅猛的農業開放熱潮中,對農業的傳統性質的期待已日益淡化。然而,在這期間,大多數的國民不顧糧食自給率低下的事實,無視農業存在的意義,而且,就連農業具有的無限的公益性也逐漸地被國民所忘卻。其結果是:除了開放的步伐有所放慢的“大米”還有點兒剩余之外,麥子、大豆之類就要依靠進口了。拋棄復合耕種,片面地追求單作化和專業化導致了土質衰退,除草劑、殺蟲劑的濫用威脅著國民的健康。因此,探索和研究世界糧食危機的對策和生態農業是我們亟待解決的課題。

那么,烏拉圭Round協商,真的像他們所打出的‘同等競技條件’的招牌那樣自由平等嗎?倒是WTO所提倡的‘無一例外的關稅化’,‘對農家補助的生產—價格不連接原則’等才是以‘經濟相對優勢’這把尺子來衡量農業價值的司空見慣的做法。進而,今年開始的New round協商更是令人失望。因為它忽視了地域性、多樣性以及其土地所形成的獨特的傳統文化等所有本質性的價值,而是用‘貿易收支’這一量化的數據來衡量和評價農業。當然筆者并不否認世界化對世界經濟所做出的貢獻。可是為什么會在世界各地廣泛出現對世界化的抵觸現象?是因為少數富裕國家所撥出的巨額補助金導致的慢性的過剩生產,使全世界的農產品的價格大幅度下降,促使貧窮國家的小農們被驅逐出農村?為此,對包括農業商品在內的所有商品追求自由貿易的WTO的世界化進程,我們有必要進行再檢討。

另一方面,由Liebig(1803~1873)倡導的一個克服化學農業的副作用,保護自然生態界的全新的生態農業思想已成為世界的趨勢。即將來臨的石油資源的枯竭也證實,廉價的石油資源為基礎的大規模的機械化和化學農業所面臨的限度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放眼掌握在發達國家糧食資本家的糧食問題的現狀,建立生態農業來保護生態界和國民的健康已迫在眉睫。那么,保護生態界,旨在恢復人性的這一全新的農業哲學應該如何去實現呢?[1]筆者認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方向不應該從外部引進,而是應該從恢復韓國農業的本質的過程中尋求答案。

從這樣的觀點出發,筆者想重點明確韓國農業在世界農業當中的特性。自古以來,韓國農業一直保持著適宜于風土的復合耕種,而這就是生態農業的本質要求。韓國農業是韓國所處自然環境的產物,而且只有適宜環境的農業才能得以生存下去。因此,未來的農業發展方向也應該從我國農業的傳統中去尋找。因此,將韓國農業所走過的歷程與世界農業進行比較時,才能真正地展望即將來臨的21世紀的韓國農業的發展。一度成為‘過去的產業’的農業,在面臨當今的環境危機時,正逐漸成為‘未來的產業’。

2.韓國農業的起源

人類自從出現在地球上,就為了從大自然中保護自己,堅持了與其他任何生物體都不同的獨特的個體保護方式。為保存生物的永續性,人類所做出的努力主要是因生態環境的差異而多種多樣。從這一點我們可以得知,一個民族的農業發展過程其實是生態環境和與此相對應的農耕文化互相結合的結果。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再經過青銅時展到初期的鐵器時代的農業發展過程,就是圍繞人類,社會組織和農業所進行的連續的技術革新過程。在韓國,按考古學劃分的時代,一般為舊石器時期(1萬年前),新石器時期(5000~1,500BC),青銅器時期(1,500~300BC),初期鐵器時代(300BC~0AD),原三國時期(0~300AD),三國時期(300~668AD)。舊石器時期是人類最初開始制作工具的時代,其代表遺跡為祥原郡黑(Sangwen black moru)遺址(大約40~60萬年前),在那里挖掘出了動物的骨頭。在定居農業開始以后,這樣的生存經濟也并存了許久。

在韓國,農業是在新石器時代初期出現的,而且只局限在局部地區。與世界上農業出現時間最早的中東地區相比大約晚了5000年,但與其它一些臨近國家相比還算是比較早的。與原始的生存經濟有著根本性區別的農業的最初出現可能是在公元前5~4000年的時候。因為在咸鏡北道現羅津先鋒市屈浦里的新石器遺跡中發現了最初用于磨糧食用的‘磨石’和多種類型的鎬鋤。

到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當時栽培的‘炭化谷物’被最新發現,而且當時還出現了出土了‘鋤(Homi)’、‘鍬’、‘耜(犁頭,Boseop)’、‘鐮刀’等農具和用于磨農具的‘磨石’等各種農用工具。[2] (P7)其中最重要的是西北地區(黃海道智塔里,弓山里)的遺址中發現的‘鎬錘鋤(用來打碎土塊的一種農具)’之類的工具。它是與‘磨石’之類的農具一同被發現的。這樣的事實證明,韓國的最初的農業是用‘鎬錘鋤’挖翻肥沃的沖積土,種植谷子和稗子等雜糧的方式展開起來的。由初期的鋤頭農耕法進而發展成較為先進的耜農耕法,到了初期鐵器時代,原三國時期時發展成為基于灌溉的犁農耕法。

在韓國初期的農耕文化中最為令人矚目的是,其種植農作物起初以谷、稗子等雜糧作為主要農作物,之后逐漸變得豐富多樣,包括了稻子、大豆、紅豆、高粱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一直認為稻子是從中國傳過來的。但是最近在忠北清原郡小魯里的土碳層發現的稻種子,對此提出了異議。對其進行的碳素年代測試顯示,它是大約1萬3千~1萬4千年前的遺物,其DNA分析結果又表明,它們是具有種植稻和野生稻的特性的多種類型的稻子。小魯里的稻子向我們展示了韓國的稻田農業很可能跟中國一樣,也是自生的(而非從外部傳來的)。

‘金浦’,‘一山’等地的事例告訴我們稻子栽培的大量普及大約是在大約新石器時代,即BC3000~2500年的時候。在該地區種植的作物除稻子之外還有其它農作物。約在BC1300年的時候,平壤南京遺址中也發現了多種類型的炭化谷物。除此之外,初期的稻栽培農業的遺址還有數十處。在此不僅有被炭化的米,土器表面的稻種印痕等直接的證據, 也有象半用形石刀, 有溝石斧等間接的資料。這樣的稻栽培農業沿著西海岸,一直傳播到南方。從單粒型(Japonica type)稻種的分布來看,當時還傳到了日本。其理由是韓國的稻栽培農業的起源比日本要早,日本和韓國種植的稻子也是同一種類的。另外還有當時人口流動的路徑,也能說明這一點。[3](PP29-32)

另一方面,韓國的青銅時代的上限,最近又提前到BC15世紀[1] ,其證據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欣巖里的遺址。當時的農業已經采用了多種多樣的方法,例如1)土碳層周邊地帶的農業,2)沙質沖積地帶的旱田農業,3)丘陵下面地帶的水田和旱田農業等等。當時的稻子品種也是多樣的[2] 。農具有貝韌,單韌斧子類最為多見。耜是用來挖土用的工具,當時還有精米糧食用的磨石。

綜上所述,我們的生存經濟中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具有連續性,經過作物的馴化(domestication)—栽培(cultivation)—栽培的大規模化—集約式農耕(agriculture)—農耕文化的建立等一系列的過程,隨著人口的增加進行了擴大再生產。尤其是到了集約式農耕的階段,在很多方面都起了很多變化,例如農業技術的發明和普及,土地和生產工具的集約利用(intensification),陶器的廣泛利用,烹飪工具的變化,糧食儲藏時間的長期化,勞動力編制的變化,部落和社會組織的變化等。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作物的不斷多樣化,在驪州欣巖里遺址出土了米,麥,谷子,高粱等,還有‘旱田稻’。把全國范圍內的事例匯總起來看,當時的作物還有米,麥,黍子,芝麻,荏胡麻,麻等[3] 。

如上所述,韓國的舊石器時代的生存經濟到了新石器時代就發展成以雜糧為中心的火田式的鋤農法。這意味著最初的定居農業的出現。這樣的鋤農法一直延續至稻栽培農業較為普及的青銅時代,接著又發展成耜農法。而到了鐵器時代的初期和原三國時代,開始利用了灌溉設施和借牛的力氣拉犁的‘犁農法’。另一方面,我國的農業起源與世界的發展軌跡是一致的。但是與西方不同的是韓國農業是以雜糧和米為中心發展的。毋庸置疑,這是我國國土所處的自然環境使然。

3.世界上的農業地區和其發展過程

3-1世界上的農業地區

與其它任何產業相比,農業是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最大的一個產業。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無論如何巧妙,也不能改變自然本身。對農業影響最大的自然環境因素是氣溫、降雨量和濕度,這些也是決定一個地區的農業類型和其發展方向的最重要的因素。法國的氣候學家德馬而頓(De Martonne, Emmanuel, 1873~1955),于1926年提出了“干燥指數”概念,將其成功的解釋為一個算式。他提出的公式為I=P/(T+10)。其中 P為一定期間內的降水量的合計(用mm表示),T為相同期間內的平均氣溫(用攝氏度來表示)。

利用該公式計算得出的年平均干燥指數 I 〉20為濕潤地帶,I〈 20為干旱地帶,I〈 10為只靠天然降水是無法進行農業生產的沙漠地帶。但有些地區又有點特殊,例如地中海沿岸的降水幾乎全部都集中在冬季,而夏季幾乎沒有降水,為此又計算了夏季(6月~8月)的干燥指數,即夏指數。夏指數為5以下的地區為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冬雨地帶。這樣的地帶,夏季的農業是非常困難的。用一年的干燥指數20和夏指數5為基準的“飯沼二郎”方法論來區分世界農業,可將其分成4大類[4]( PP25~29)。

首先,世界農業的第一個地帶為年干燥指數為20以下,夏指數為5以下的西南亞地區和地中海的南岸地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東地區,該地區的年降水量不足400mm,而且降水又都集中在冬季,是非常特殊的干燥地帶。該地區若要進行農業生產,必須采用輪作保水法來防止土地中水分的蒸發。在該地區,一般在10月份播種麥子,用冬季的雨水栽培的兩季式(休閑+麥)農法較普遍,而此外的沙漠地區是無法進行農業生產的。

其次,第二個地帶為年干燥指數超過20,夏指數不及5的冬雨地帶,即地中海北岸地區和蘇聯的南部地區。包括內陸地區在內,這個地帶形成了先種植大麥后再進行放羊等畜牧業的‘二季式’農業。而在希臘至西班牙的南歐低丘陵地區則種植葡萄,橄欖等;畜牧業以放羊為主。另外,在南歐地區,城市的近郊或能進行河川灌溉的地區,開展了發達的灌溉農業。

第三個地帶為年干燥指數小于20,夏指數大于5的特殊地帶,例如印度的Punjab地區和中國的華北地區。這些地區雖然屬于年降雨量不到200mm的干旱地帶,但是年降水的3分之2又集中在夏季。該地區的夏季農作物是雜糧,冬季農作物是大麥等。這些地區為了防止土壤中水分的流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中耕保水’的農作方法。而一方面,中國的華北地區一年2熟結束之后,將犁完的土壤覆蓋起來,以免土壤中的水分流失。這些地區的農業具有共同之處,即都以保水為目的,選擇了中耕農業。

最后,第四個地帶為年干燥指數大于20,夏指數大于5的夏雨地帶,也是濕潤地帶。北歐地區,東亞地區為其典型。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北歐地區利用夏季的降水,一直保持著‘3圃式’農業。該地區原來與南歐地區不同,是以夏季農業為主,但由于土質差和冬季寒冷的氣候的原因,種植期間內的除草是沒有意義的。但是,種植過的土地必須閑置2年后再進行除草的‘三圃式’農法定位在該地區。而在韓國,中國南部和日本等高溫高濕度的東亞地區,如果不進行積極的除草活動,就很難有收獲了。東亞的這種“中耕除草”技術傳播到北歐‘三圃式’農業地帶,使該地區的生產力獲得了空前的提高。這就是著名的英國農業革命??傊?,東亞的農業特征可以說是‘重點放在了以除草為目的的中耕除草上’了。

3-2 中耕農業和除草農業

我們用干燥指數所觀察到的世界農業的不同都是為了克服各自所處的獨特的農業環境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使然,這一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些環境因素可以將農業分為“干旱地帶的農業”和“濕潤地帶的農業”2大類,從其農業特點來看,若將前者稱之為‘保水農業’,后者則應為‘除草農業’了。而世界農業的發展可以概括為由“干旱地帶的保水農業”發展成為“濕潤地帶的除草農業”。這是因為通過灌溉可以很大程度的改變農業環境的技術與人類共同發展的結果。

另一方面,以地力的恢復和除草為目的的閑置土地的‘休閑農業’逐漸發展成為無休閑的‘中耕農業’。尤其是一直保持著‘三圃式’農業傳統的北歐地區的農業革命,就是反映這種發展變化的典型事例了。這種世界性農業發展過程在各國的農業環境和歷史中表現得更為具體。為了克服各自所處地區的制約條件雖然都做出了不斷的努力,但是各個國家的農業仍然還是處于固有的環境之中。

舉一個事例,在美國Sacramento地區,灌溉干旱的土地進行的稻子栽培,雖然因受到自由貿易的恩惠不斷地擴大其種植面積,但無論如何也無法擺脫水源不足和污染問題。借助于科學的力量可以克服多種制約擴大種植面積,但是其昂貴的生產費只能分攤給那些進口糧食的國家了。在韓國,為了普及產量高卻不適宜風土環境的新品種(統一稻),付出了很大努力,也獲得過一時的成功,但最終卻以失敗告終。韓國的這種經驗也在提醒我們環境的重要性。

旨在“中耕農業”和“除草農業”的世界的農業發展,都只有在各自所適宜的環境中,才能發揮自己的優越性。因為農業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比其它任何產業都大。其實“可持續發展農業”這一新的農業目標,說白了也就是反省以科學技術為先導無視農業環境的過去農業,用適宜于環境的農業取而代之。從這一點來看,一方面留意于世界史的趨勢,同時去尋求最適合自我環境的、謀求富有個性的發展道路時,世界農業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4.西方農業和亞洲農業

世界上多種多樣的農業當中,韓國的傳統農業究竟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呢?韓國農業也能像西方農業那樣實行規模擴大化,并且能獲得成功嗎?這樣的疑問只有在仔細理解世界農業發展過程的基礎上,才能找出答案。為此,讓我們先去粗略地了解一下西方農業的發展過程吧。

大約在一萬年前,以西南亞為發祥地的西方農業的出發點是以大麥農業為主的‘2圃式’農業。這種初期的干旱地農作法在羅馬時代傳播到北歐地區,發展成‘3圃式’農業。三年休閑式的農業,這種制度后來成為西方農業長期以來的傳統。閑置期的土地用來放牧牲畜,牲畜的糞便又成為極佳的肥料。但是,原來的以除草為目的而閑置的土地逐漸用于牧草地,遇到了產業革命引發的農產品需求的爆發性增長,終于實現了完全脫離休閑的農業方法。像這樣,在閑置期的土地上,種植飼料作物來進行牧業的Norfolk 農業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而且,Enclosure運動又把原來為放牧牲畜而劃分成小規模的土地結合起來,使大規模耕種的出現變得可能。這一系列的變化就促成了‘農業革命’。

此后,以‘休閑’和“除草”形式出發的西方農業,克服了其制約條件,將大麥農業和畜牧業結合在一起,發展方向為實現規模擴大化。能最好地反映這種發展趨勢的就是南北戰爭以后的美國農業。他們以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為先導,成功的實現了規模的擴大化,并在此基礎上,用強大的勞動力作為武器,使美國成為操縱全世界的強國。從西南亞干旱地區發源起來的西方農業的近代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克服休閑,通過機械化實現的大量生產上。更具特點的是,在干燥地區以麥為主要農作物的西方農業,主要靠提高勞動生產性的機械化手段,而不是用提高單位面積的生產量方式發展起來的。這種規模擴大化的趨勢,通過單作化,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為此,大量使用了石油化學的產物—殺蟲劑、殺菌劑、[5]8除草劑等化學農藥。憑借強大的生產力,1864年試圖開放農產品市場的英國的第一次嘗試)雖然遭到了失敗,但,最近又被美國的‘烏拉圭Round’協商,強行地實行起來了。

另外,亞洲農業的源頭在中國的古代農業。中國華北地區以雜糧為主作物發展起來的干旱地帶農業,本來就具有“中耕保水”的特征。這種農業傳到較濕潤的東亞地區時,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東亞農業的復合耕種。但是貫穿這種多樣的東亞農業的共同因素就是稻子農業,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如同用于干旱地帶的中國的犁,傳到東亞濕潤地帶一樣,華北的中耕農業傳統也發展成中耕除草農業了。東亞地區的農業發展方向是:用集約型勞動投入來耕種極其有限的土地,提高單位面積的生產量。也就是說扎根于勞動集約型的亞洲農業的發展方向從根本上與西方農業是不同的。不同的原因有:由于高溫多濕的氣候一開始就要求他們戰勝雜草,才能獲得收獲的亞洲農業,擴大其規模是十分困難的。并且,東亞的主要農作物稻子,其單位面積的人口撫養能力,大大超過西方農業的主作物—麥。

但是不少美國人或在美國學過農學的人們常常對此沒有正確的認識。他們認為東亞地區集約型勞動是因為耕地面積小,農業規模小。但事實上并不是因為規模小才集約投入勞動力,而是用那特殊的集約型勞動才能守住農業本身,所以無法把規模擴大到1ha(一公頃)以上。現行的WTO政策正處于用西方農業的觀點來認識亞洲農業的矛盾狀態。被那些每戶擁有180ha的超大規模的美國的生產力所威懾的東亞政府,認為生產力低,是耕種規模小的原因。

因此,一味地強制要求農民們擴大規模。為了規?;瑱C械化和單作化,巨額的農業補助金被投入到農業。如此一來,原來的復合耕種模式就完全被打破了。

由此浮出一個問題是:濕潤地區的原來以中耕除草為起點的亞洲農業,從此也要走像西方那樣的機械化和規?;牡缆穯幔繛榱藢猈TO的農產品自由貿易主義政策,亞洲各國所采取的農業政策又如何呢?不幸的是“耕地規模擴大化”,“專業農業人員的培養”,“食品消費結構的轉換”等政策,只能反映那些想推進農業發展的人們心中所藏的面對西方農業的刻骨銘心的自卑感。而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競爭力”,只有在客觀認識歷史的發展和自己所處的坐標時,才能得以提高。忽視原來的環境和出發點的不一致性,無條件地要求進行規模經濟的‘憧憬西方政策’,才是其誤區所在。從這一點來看,從生態農業的角度,找回韓國農業的真面目并非是件輕松的事。 5.韓國農業的傳統及其發展方向

韓國農業是東亞農業的一條支流,屬于世界農業地帶當中的第四地帶。尤其是韓國的氣候,由于韓國處于的中國華北(長江以北)和濕潤氣候的日本的中間位置,使它的氣候具有中國華北般的春旱和超出日本的夏澇的特征。這樣的Semi-dry固有的環境條件就賦予韓國農業帶有保水農業傳統的中耕除草農業的性質。因此,韓國農業從古代開始就形成了勞動集約型的復合耕種,又直接發展成水田農業和旱田農業相協調的水旱輪換的農作法。這樣做是為了防止高溫多濕的環境導致的茂盛的雜草和防止土壤有機物質的流失。

韓國的農業擁有7千年的悠久歷史,并且由于向南北方向細長延伸的國土形狀,和其他國家相比,生產出了多種多樣的土特產品。因此稻子所占的種植面積并不大,例如1919年,稻田只占全部耕地面積的36%。當然,農作物當中最多的還是稻子,其經濟地位也到了幾乎能代替貨幣的程度了。實際上,韓國農業是以雜糧、大豆和米為主作物發展起來的。如《三國演義》中有:“種植了五谷和稻子” 的記錄。[6]10)

在三國初期,農業從鋤頭農業發展成犁耕農業,而到了4世紀,又發展成灌溉農業了。那時的稻子農業只能采取休閑的方法,因為,高溫多濕的氣候下,又要防止雜草,又要防止土質下降?!靶蓍e制”一直延續至新羅統一時代,其記錄有全羅南道潭陽的“開仙寺石燈記”和高麗末期的“高城三日浦埋香碑(1309)”。但是這種“休閑制”到高麗后期就逐漸發展成每年耕作的“連作制”形式了。

現在,利用韓國最古老的農書“農事直說”來觀察一下15世紀韓國農業的整個面目。[3]11)這個時代種植最為廣泛的是黃米,小米,大豆和稻子;其次是麥類和人參等農作物。并且朝鮮前期的農業是以多樣的作物為中心發展起來,但只能是少數人口耕作大面積土地的粗放型性質。一方面,在世界上第一個實現了稻子的直接播種和連作技術。因為當時主要是采用將稻種直接播種在水田或旱田的直播法,而移秧法幾乎沒有。但是,到了朝鮮后期,稻農業有了很大的變化。移秧法的利用使稻農業廣泛地普及起來,水田的輪作體系也起了很大變化。在開墾壬辰倭亂造成的荒廢的國土過程當中,地主制以重要的經濟制度建立起來了。到了18世紀,移秧法不僅擴大到天水水田(只能靠雨水澆灌的稻田),而且還利用在水田和旱田農業上了。 而且,原來的稻子的直播法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尤其是直播法中,在旱田里直接種植稻子的特殊技術“干耕法”以西北地區為中心完成了世界上最為獨特的‘畜力一貫’體系。一方面,旱田農業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在那時施肥法得到改善,“二年四熟”體系得到廣泛普及;瓜,辣椒,煙草,土豆等新的農作物也登場了。

從這樣的韓國農業的歷史當中,我們可以看出韓國農業克服“休閑制”,以發達的中耕除草技術為基礎,向高級的輪作體系和連作體系發展的整個發展趨勢。同時也不難看出,由人少地廣時的粗放型農業向以集約型耕種來提高土地生產性的生產模式轉變的發展趨勢。加強勞動集約,深化水田農業和旱田農業的復合化,成功地解決了土質的保護和防止雜草和害蟲的問題。如今水田和旱田的二熟制已廣泛普及,將不充足的水資源輪流灌溉水田和旱田這種‘輪水田法’也得到了很大發展。并且,到梅雨季節為止,將水稻種植在旱田里栽培的“干田法”在韓半島西北地區盛行。韓國農業的發展可以用“集約化的道路”一詞來形容,它同時也促進了韓國農業傳統水旱輪換農法和復合耕種。復合耕種與當時盛行的貨幣經濟結合起來,使多樣的商品農作物的種植變得可能,甚至使得原產地為美洲的農作物也輕而易舉得變為己物。

到了17、18世紀,不顧有限的土地面積,人口平均增長率高達3%。人口的增加進而產生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的勞動集約型農業。這種農業變化,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直接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而且,推翻傳統的身份制度,從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社會。農業發展帶來的如此的變革,到了19世紀越來越深化,為向近代社會變遷,做著前期的準備。

18世紀以后,我國的農業發展導致了100人/平方米的極高的人口密度,它的根基主要是農業技術所實現的高水準的集約型農業。但是,與西方不同的是形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并不是土地和資本的大量投入,而是農業勞動質和量和農業技術的革新帶來的必然結果。雖然,當時還有多種富農經濟,但是,在每戶平均耕種規模不斷在減少的當時,農業發展的原動力仍然是在無數小農們從事的商業性農業的發展。那些小農們的勤勞帶來的“勤勞革命”與當時的極高的教育熱結合在一起,在接受西方工業化的時候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13)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是,選擇集約化道路的韓國農業的發展直接成為韓國社會邁向近代社會的推動力,并且克服肥料資源緊缺的困難,最大限度地利用農作物多樣的特性,進而形成優秀的‘作付體系’,韓國農業傳統中所發達的農業技術和復合耕種,就是未來生態農業的一個突破口。但是由不均等成長論下的開發政策所帶來的近代化的成果并沒有滋潤農民。在“低價格,低報酬”的鐵鏈中,農民們成了新的犧牲羊。因此。韓國農業的衰落已成為定局。試圖在農村解決高度成長所需的工業勞動力的財閥們,為了將傳統的集約型復合農業轉變為美國式的單作化農業,率先提出了韓國農業的規?;蜋C械化。而執著于韓國歷史上沒有規?;蜋C械化這一事實的人們,又憑借WTO的加入,推進著農業開放。

加入WTO以后的韓國農業,在國內方面,為了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培養專業農業人員來代替小農,并實施“結構調整政策”來擴大規模;在國際方面正準備著2004年大米市場的開放。但是從‘忘卻了韓國農業的根本’這一點來看,他們的要求必將帶來農民被驅出農業和農村,農業被拋棄的結果。這意味著韓國農業傳統的徹底地改變。為此,巨額的農業補助金投入到了農村,傳統的復合耕種完全被中斷。其結果是土質在下降,雜草和害蟲泛濫,進而導致殺蟲劑、殺菌劑、化肥的大量使用和日益增加的農業公害;大米的大幅度增產和雜糧和大豆大幅度減產又導致了大米的減產政策和雜糧和大豆的大量進口,促使糧食自給率一年比一年大幅度下降。

最近的農業危機是由于忘卻了韓國農業的本質,將農業轉化成稻子單作化所帶來的結果?;蛟S他們認為進口美國廉價農產品更為有利。但是如何面對預計在21世紀發生的世界性的糧食危機呢?更令人吃驚的是竟有一些人認為現在的危機是因為沒有很好地依從WTO的要求的所導致的。這場悲劇,是由于他們疏忽了東亞的提高勞動的質和量的發展模式與西方的資本積累的發展模式之間的不同。因此,我們必須對加入WTO以后的10年來的農業軌跡進行再檢討,并且摸索出恢復韓國傳統的道路,再次向多種農作物的復合耕種轉化。

6.結論

韓國農業擁有著7千年的悠久歷史。它不僅對韓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并且還滲透到韓國的生活和文化里。尤其是大米,它曾經承擔過僅次于貨幣的作用,而稻草猶如‘韓國稻草屋頂’所象征的那樣成為了韓國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韓國農業是韓國特有環境的產物,它與以近代化的名義進入我國的西方的化學農業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人們現在常說的“身土不二”就說明,傳統的復合耕種是又安全又十分必要的產業,因為它能給我國國民提供糧食,健康和潔凈的環境。

最近的農業危機的象征就是將在2004年實施的“大米市場的開放”。但是,可以說當我國農業的傳統被人們所遺忘的時候,它就已經暗示了我國農業的危機。完全無視和拋棄我國農業一直以來守候著的歷史特性和環境特性,無條件地模仿西方農業的錯誤認識,其實就是招來當今的慘敗的原因。不難想象,農業問題不能只歸結于農民。拋棄農業往往就是對國土環境和國民健康以及民族文化的拋棄,與“窮人的夕陽產業”這種鄙視的看法是不一樣的。甚至,從農業的環境特性來看,農業衰落往往會影響未來的生存環境。

以水田和旱田相協調為基礎的復合耕種被WTO以后的農業政策完全抹殺掉了。東亞長期以來的傳統一被打破,土質下降了,雜草和害蟲多了起來,化肥和農藥用量增多了;結果是大米過剩,大豆,大麥全部需要進口了;一方面要對過剩的大米實施減產政策,另一方面農藥麥粉和基因轉變的大豆(GMO)問題困擾著人們。糧食自給率也在大大降低,但令人驚訝的是那些開放主義者們所期待的結果卻恰恰沒有出現。

韓國農業果真要拋棄自己的傳統,按照WTO的要求,選擇與西方相同的道路嗎?對于韓國農業10年來的發展過程,我們應給以什么樣的評價呢?我們只有在客觀地認識自己所處的具體情況時,才能提高真正意義上的“國際競爭力”。掩蓋現有環境與過去的歷史之間的差異,一味地堅持西方或歐洲的做法,難道真的可取嗎?然而從今年開始的New Round協商正處在矛盾之中。因為忽視地域性,多樣性以及一片土地所形成的獨特的傳統文化等所有本質性的價值,而是用“貿易收支”這一量化的數據來衡量和評價農業。

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應該用生態農業的視覺去尋回韓國農業的真正面貌,而這個擔子并非輕松。就像以麥為主的西方農業和大米為主的東亞農業有區別一樣,各個國家在各自的風土歷史中形成的多樣的農業文化,應作為人類的無形資產去尊重。事到如今,我們應該去思考一個問題:世界化究竟對農業的價值維護做了何種幫助,它能否與農業的多樣性和安全性共存呢?我們必須堅持農業的世界化,但同時對各個國家農業的特殊性和不同的發展階段所帶來的多樣性和持續性給以關懷,它們應該是并存的。21世紀韓國農業的將來,不能被商業性或政治性的理解所左右。 注解:

[1>Shridath Ramphal.. Our Country, The Planet - Forging a Partnership for Survival, Island Press, 1992.

[2>崔夢龍 .韓國紳士時代的飲食文化[A],“韓國飲食文化研究院論總第一集[C].1988.

[3]李鎬澈.朝鮮前期的農業經濟史[M].1986.

[4] 飯沼二郎.日本農業的再發現[M]. NHK Books 226, 1980。

[5] 李鎬澈.產業化與農業經濟[M].1991.

[6]三國志·魏志·弁辰傅[M].

參考文獻:

1)金宗炫,“英國產業革命研究”,漢城大經濟研究所,1977。

2)李春寧,‘關于韓國農耕起源的報告—特別是研究的問題點’,“民族文化研究”7,1973。

4)李鎬澈,“朝鮮前期的水稻農作法報告”,“東洋文化研究”第11號,1984。

5)李鎬澈,“產業化與農業經濟”,1991。

6)李鎬澈,‘地方化時代的農家經濟和農民意識—以慶北農村地區為例’,“省谷論總”第22集,省谷學術文化財團,1991。

7)李鎬澈,“懸崖上的韓國農業,如何解救”, 1992。

8)崔夢龍 外,“韓國紳士時代的飲食文化”,“韓國飲食文化研究院論總”第一集,1988。

9)菲里斯丁,“英國的產業革命”,羅京洙,李廷雨編,民音社,1987。

10)熊代幸雄,“比較農法論—東亞傳統農法和西歐近代農法”,御茶水書房,1970。

11)飯沼二郎,“日本農業的再發現”pp.25~29,NHK Books no.226, 1980。

12) Francesca Bray, The Rice Economics -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in Asian Societies,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13) Francesca Bray, Population,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and Economic Diversity ; the Case of Asian Rice Economies, Human Responsibility and Global Change, Univ. of Goteborg, 1991.

14) Hochol Lee, Rice Culture and Demographic Development in Korea, c. 1429-1918,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Development in Rice Producing Societies, A. Hayami & Y. Tsubouchi ed. 1989.

17) Masanobu Fukuoka, The Road to Nature - Regainig the Paradise Lost, Published by Japan Publication, Inc. Tokyo & New York, 1989.

18) Shridath Ramphal, Our Country, The Planet - Forging a Partnership for Survival, Island Press, 1992.

19) UNDP, Benefits of Diversity - An Incentive Towar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New York 1992.

[1] 崔夢龍, 推測青銅時代的上限是BC15世紀, 2001。

篇10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經濟;服務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97(2012)24-0034-03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信息產業迅猛發展,網絡技術飛速更新,全球經濟正迎接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手段已經由傳統方式向現代方式轉變,正帶動著其他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1]。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實現資源的高度整合與共享是當前發展現代農業的重點,重視農業信息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唯一出路。而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發揮農業信息的資源優勢,是走可持續發展的現代信息農業之路的關鍵,也是提高農業國際貿易地位的關鍵。

近年來,隨著農業信息化進程的逐漸加快,社會各界越來越認識到農業信息的重要性,各地政府都把農業信息化當做當地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在我國西部一些地區,例如甘肅省在2011年5月初,智能大棚公共服務平臺(1.0)已順利上線,溫室監控終端已確定了最終的產品形態并投入批量生產,產品電信資費套餐已正式在省內各電信營業廳接受用戶受理,該產品已具備全省廣泛推廣和應用的條件。目前,首批產品已在甘肅臨洮三易花卉基地、臨夏市、康樂縣、和政縣、民勤縣三雷鎮中陶村示范園區、金昌市等地市縣銷售500套實施和部署,計劃2011年在全省銷售5 000~10 000套產品。下一步工作計劃一方面是在全省推廣溫室大棚環境監測的應用,另一方面是在試點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物聯網在農業信息化方面的應用,結合物聯網射頻技術與電信通訊技術相結合,在永靖縣農業生產中進一步實施自動卷簾技術、溫室水、電控制、土壤含量監測、視頻監控等一系列溫室智能控制的農業信息化基礎應用,在此基礎上逐步在全省范圍內推廣和應用。

以上事例表明,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內容,也是衡量農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建立和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既有利于廣大農戶和涉農企業更快、更多地獲得國內外各種農業信息和科技服務,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也有利于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搞活農產品流通,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1 現代農業的信息化特征

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是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進行的社會化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性質和水平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屬于農業的最新階段。其最顯著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信息資源等現代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企業管理和宏觀管理中的運用越來越廣,管理方法顯著改進。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的投入,而現代農業則日益依賴不斷發展的新技術投入,新技術是現代農業的先導和發展動力。這其中就包括信息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這些技術使現代農業成為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2]。在信息化社會,生產力已由注重物質和勞動密集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向注重知識和信息密集的集約型生產方式轉變。在一個農業生產單位,只要建立一個小型局域信息網,把生產單位的各個生產環節連成一個整體,就可以使農業經營管理運行、農業基礎設施的運轉和農業技術的操作通過網絡傳遞,全面實現自動化調節和控制。

現代農業信息化主要有三個特征,一是農業經營管理網絡化。信息網絡是現代農業的基礎,有了信息網絡就可以把農業與整個世界連接起來,更可以直接控制農業產業內部的各個環節。首先,建立適合區域農業實際的計算機決策支持系統,及時進行模擬決策;然后,通過進入鄉、縣、市和省乃至全國和全球的信息網絡,及時了解市場信息和政策信息,按照市場需求決定產品生產和銷售,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最后,通過進入外部的信息網絡,廣泛獲取多種先進的科學技術信息,選擇最適用的技術裝備自己,大幅度提升生產力水平,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二是信息農業的中級階段,包括農田基本建設信息化和自控化。例如,在農田灌溉工程中,水泵抽水和溝渠灌溉排水的時間、流量全部通過信息自動傳輸和計算機自動控制;在農產品倉儲中,完全使用計算機信息系統進行內部因素變化的監測、調節和控制;對畜禽的飼養環境進行自控式遙控等。三是農業技術操作自動化。首先,農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動化?,F在國內研制的多媒體水稻管理系統(WMS)和棉花生產管理系統(COTMAS)都可以應用于生產。如農作物施肥,可以在田間設置自動養分測試儀或設置各種探針定時獲取數據,自動確定施肥時間、施肥量和施肥方法。然后,農作物病蟲防治信息化和自控化。在田間設置監測信息系統,通過信息網發出預測預報,利用計算機模型分析,確定防治時間和方法,對病蟲害實行有效的控制。最后,畜禽飼養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動化,可以通過埋置于家禽體內的微型電腦及時發現家畜新陳代謝狀況,判斷家畜對于飼養條件的要求,及時自動輸送飼料,實現科學飼養。還可以應用空中和地面定位3S系統(GPS、GIS、RS)控制農業系統的運行,實現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升級。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農業產業化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并呈現出全球化、市場化、一體化和網絡化的明顯特征,在未來的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2 現代農業與信息技術之間的關系

2.1 現代農業就是將信息技術與農業科技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新型農業

現代農業是在信息科學和農業科學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著重研究農業系統中生物、土壤、氣候、經濟和社會等信息的綜合管理和利用,通過建立智能化信息系統或決策支持系統,為不同層次的用戶提供單機決策或網絡系統服務。以信息技術為特色的現代農業使得農業生產系統從定性理解到定量分析、概念模式到模擬模型、專家經驗到優化決策實現定時、定量、定位的智能化農作管理。

2.2 現代農業已經將信息技術作為基本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從而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精確化管理[3]

現代農業的信息化特征非常明顯,這一新型農業的本質特征就是更多地使用具有可重復使用、可發展、可傳播、可共享等特性的信息來替代存量有限、可耗竭的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源,使農業增長從主要依賴自然資源轉向主要依賴信息資源,這是農業發展的根本。信息農業是對現代農業的繼承和發展,其基本標志是高技術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其核心是對信息的采集、加工、傳播和利用,也就是把計算機技術與“3S”技術集成,準確、快速地獲得農業生產中的動態和空間上的數據,并將這些數據編輯、分析和顯示,為農業生產和農業決策提供依據。例如,為了盡快使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甘肅省農業信息化中,甘肅萬維公司在2010年初成立了CPS實驗室,針對物聯網在農業信息化應用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時與甘肅省農牧廳、永靖縣農業局積極合作,結合甘肅省當地的農業設施發展情況,與永靖縣農業局相關領導及專家在永靖縣、張掖農業示范基地、榆中縣等農村地區的二代、三代大棚實地進行多次聯合調研和論證,最終選擇在永靖縣羅川臺、下故村建設五家示范農戶大棚,進行溫室大棚溫濕度監控的重點項目試點。經過幾個月的實驗,項目獲得初步成效,農戶對產品的使用積極性很高,通過試點對溫室終端樣品的最終產品形態進行了多次論證和定位,在此基礎上萬維研發團隊根據日光溫室的信息化應用特征和技術發展趨勢快速研發出新一代智能大棚系列產品,產品采用物聯網2.4G無線射頻技術、傳感器技術,結合電信CDMA通訊技術實現溫室大棚溫濕度智能監控。主要用于普通農戶溫室大棚溫濕度監控,溫室大棚設備智能遠程控制等功能,從而解決了在農村地區溫室大棚溫濕度自動化監測的廣泛應用。

2.3 農業的現代化和信息化互補共進、同步發展是廣大農民實現有效增收,全面推進農村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可以說,農村信息化與現代化的發展都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強調二者的階段性關系,正是為了證明并非現代化的發展必須在前或信息化的推進必須在后。事實上,從世界經濟發展看,信息化的發展并不必然以現代化的完成為前提,相反,根據后發優勢和經濟趕超戰略,發展中國家可以在繼續完成農業現代化的同時,著手信息化的發展。

2.4 加速發展以信息資源為主的現代信息農業不僅是國家發展農業進行宏觀調控的需要,也是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

加強農業資源整合和農業信息共享對農業生產的引導,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貿易地位,不僅是社會主義市場管理的要求,也是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的必要條件。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求政府做好統籌、協調、服務、監督等服務職能,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信息系統收集各類相關情況,在此基礎上運用系統分析、決策、管理等手段,通過信息流動引導本地區農業生產者,根據本地區特點與優勢合理安排自己的生產計劃,使得信息流、物資流、資金流在時間、空間得到同步協調控制,農業資源被整合配置到農業產業的每一環節上,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力,從而提升我國農業區域經濟的有效發展步伐。

3 總結

現代信息農業是新興的、前所未有的、開拓者的事業。農業信息化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信息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是一項歷史性的變革,是一種創新性實踐。目前,農業信息化已經成為深刻影響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農業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農村信息化必將在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鄧心安,曾海燕.新型農業體系的緣起與發展[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9,⑶: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