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呆老人的護理措施范文

時間:2023-11-27 17:56: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癡呆老人的護理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癡呆老人的護理措施

篇1

[關鍵詞]老年癡呆; 家庭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1-162-01

老年癡呆癥是由于腦的萎縮老化,出現大腦細胞受挫而導致的以智能障礙為主要癥狀的疾病,早期可表現為感情淡漠、沉默寡言、生活懶散、做事丟三落四。隨著社會老齡化,老年癡呆癥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社區老年保健工作尤為重要,醫學界認為“癡呆癥的治療,重點在于良好的保健護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成為社會重視的問題,通過對社區36例老年癡呆病人實施家庭護理管理措施,取得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將護理報告如下。

1 疾病特點

老年癡呆癥又稱阿爾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 是發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種原發性退行性腦病,指的是一種持續性高級神經功能活動障礙,以認知功能缺陷包括記憶、抽象思維、判斷、執行功能缺損為特征的一組疾病[1]。一般上老年癡呆癥常常發生在50歲以后,起病隱潛,發展緩慢,最早期往往是以逐漸加重的健忘開始,有以下臨床特點。

1.1健忘期 這期的表現是記憶力明顯減退,例如開始時忘記講過的話、做過的事或重要的約會等,慢慢地連遠事也遺忘了。與此同時,思維分析、判斷能力、視空間辨別功能、計算能力等也有所降低,但有時還可以保持過去熟悉的工作或技能。

1.2混亂期這時除第一階段的癥狀加重外,很突出的表現是視空間辨認障礙明顯加重,很容易迷路。還有穿衣也很困難,或把褲子當衣服穿;不認識朋友或親人的面貌,也記不起他們的名字,不能和別人交談,盡管有時會自言自語。

1.3 極度癡呆期病人進入全面衰退狀態,生活不能自理,如吃飯、穿衣、洗澡均需人照顧,便尿失禁。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患者的心理環境是由護理人員和家屬的語言和行為構成的,并影響著患者病情的發展與轉歸,醫護人員正確認識病人的各種異常行為,尊重病人,通過與患者溝通,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取得病人的信任,鼓勵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老年癡呆患者除了在醫療照顧提供必要的照顧,進行心理護理和心理支持尤為重要。

2.2 安全護理老年患者日常生活中許多不安全因素,尤其老年癡呆患者不安因素大大增加,嚴重威脅著老年病人的身體健康,醫護人員應重視并認真指導家人做好老年癡呆病人的安全防護工作,對中、重度癡呆的病人確保病人的安全[2],最好時時處處不離人,隨時陪護,以防意外事件的發生。

2.3 功能鍛煉護理 對老年癡呆患者進行適度的功能鍛煉,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輕度癡呆的老年人,可鼓勵其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如散步、快走、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運動,做些簡單家務勞動,適量的運動鍛煉,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對中、重度癡呆老人,醫護人員應指導家屬協助病人做些被動活動,幫助和訓練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2.4 生活護理老年性癡呆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差,需要家屬協助加強生活護理。患者的一日三餐應定時、定量,保持合理的飲食習慣,適當補充鈣及粗纖維素食物,預防老年人便秘[3],醫護人員應指導家屬掌握基礎護理技能,為患者注意衣著冷暖、梳洗、大小便及床單被褥的清潔等方面的照顧,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

2.5 強化記憶和智力訓練在日常生活中根據患者的興趣,應常和他們回憶和重復有趣的故事和往事,以強化語言和記憶功能,鼓勵患者說出有關名稱、形狀,也可以把棉花、碎布等放入布袋,讓老人拿出指定物品;用書法、編織、布藝粘貼等方式展現老人的能力等方法都是記憶訓練、感官刺激的活動,鼓勵家人抽出時間與老人一起托氣球、搭積木,不僅可改善其空間定向障礙,還可增進家庭成員間的感情溝通。

3 討論

老年癡呆患者護理是一項復雜,艱辛,有時甚至是苦惱的工作,需要付出極大的耐心和毅力,社區老人日益增多,更多的老人需要得到我們的關注和關心,通過合理的家庭護理和積極治療,部分患者可處于穩定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3.1 患者的安全護理及生活環境的準備老年癡呆癥患者因判斷、認知以及記憶能力的缺失,存在更多的安全隱患,家中的電插銷板、熱水瓶、刀剪等銳利器械都可能成為威脅老年癡呆患者的危險因素,玻璃器皿及火源等應放在隱蔽、不易拿取處,并及時上鎖,為保障患者的安全地板要防滑,避免反光和幾何圖形裝飾,老人穿的衣物應標明姓名、年齡、地址,以防患者意外走失提供幫助服務和支持[4]。家中為老人提供足夠的光線,適合的室內溫、濕度,保持空氣新鮮流通,家具簡單化,臥室、廚房和衛生間的放置鮮明、悅目并且做出標志,便于老人識別,位置不要經常更換,利用促進老人對環境熟悉。

3.2 實施有效地補償護理因為患者失去自我保護能力和照顧,為更好的滿足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應通過各種措施完全、有效地對生活料理進行補償[5]。包括更衣、保暖、沐浴、進食及大小便管理等,采取措施的同時注意尊重老人的生活習慣,注意語言要和藹可親,防止過多指責,傷害老人的自尊心,護理時盡量讓其獨立完成,給予充足的時間,以鍛煉自理能力防止過早退化。

3.3 家庭康復護理老年患者因缺乏有系統地組織和延續的技巧,以及病情地影響,康復活動需要家人幫助他們提高和減緩缺損功能。根據老年癡呆患者身體自理程度,為其制定合理的康復和功能鍛煉計劃,通過每天的生活事件,鍛煉增強新陳代謝,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的供應狀態,使病情進展延緩[6],在進行日常活動和鍛煉的同時,要嚴密監護,防治老年患者發生意外或走失。

參考資料

[1] 張小玲.老年癡呆病人的家庭護理及預防保健[J].護士進修雜志,2007,10(03):278-279.

[2] 肖淑杰.老年癡呆的臨床及康復現狀[J].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學刊,1992,1(3):27:178-179.

[3] 楊莘 ,王玲.老年性癡呆病人情感障礙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5,9(05):298-299.

[4] 張小紅, 石方蓉.臨床老年癡呆病人的身心障礙及護理[J].現代護理,2006,11(03):176-177.

篇2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病和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多,老年癡呆的發病率也逐漸增高。流行病學資料顯示,65歲以上人群中癡呆的患病率為4%~6%,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80歲以上老人的患病率為20%[1]。我科的服務對象,是離休干部,平均年齡在90歲,是一個特殊的患者群體,大部分患者都伴有癡呆疾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腦皮質功能的紊亂,包括記憶、思考、定位、計算、認知、語言和判斷能力以及心理行為異常。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他們,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減少并發癥,我們采取了一系列護理措施,收到很好的效果,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從2006年8月~2008年9月收治伴老年癡呆的病人共 28例,男性 25例,女性3例,阿爾茨海默病(AD)6 例,血管性癡呆(VD)9 例,混合型癡呆(MIX)13例。其中失語7 例,長期臥床伴大小便失禁,并存在進食障礙9例。自理能力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記憶力差,定向力障礙和睡眠障礙12例。

2 護 理

2.1 積極做好陪護及家屬的健康教育

對于高齡老年癡呆病人,應由專人24小時陪護,對陪護及家屬進行老年癡呆疾病護理理論知識的培訓,針對患者的實際病情,對陪護進行細致的護理操作講解。并共同制定針對性護理計劃,使陪護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2.2 認真做好評估加強基礎護理

對患者進行全面細致的評估,向家屬詳細詢問病情、生活習慣、自理能力、異常行為、情緒變化以及飲食睡眠等,再根據病情制定合理詳細護理措施。保持病房安靜、整潔、空氣清新,室內溫度相對保持穩定,并隨季節變化指導病人及時添減衣服,注意保暖,防止感冒。護理時密切觀察病人軀體情況,生命體征變化及二便規律,定時安排在固定時間引導其按時入廁,并反復訓練。對步態不穩,走路困難的病人,一方面讓病人積極活動,另一方面保證病人安全,有人攙扶。對長期坐輪椅和臥床病人應加強皮膚護理,預防褥瘡發生,并根據病情幫助患者做主動運動或被動運動,防止肌肉萎縮。

2.3 根據病情合理調整飲食

合理的膳食可以延緩老年癡呆的發展,飲食要以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糖,低脂,清淡,軟爛易消化食物為主。請營養醫師為病人提供專門營養指導,制定合理飲食計劃。對長期鼻飼者,要注意監測血糖血脂的變化,及時調整飲食,并注意口腔清潔衛生,做好口腔護理。

2.4 加強安全護理

高齡老年癡呆病人體質差,反應遲鈍,步態不穩且動作緩慢,自我保護能力較差,陪護人員應注意不要讓病人單獨外出,行走時應有人扶持或照看,以防跌倒、摔傷、骨折。洗澡時注意不要燙傷,進食時要有人照看,以免嗆入氣管而窒息死亡。鼻飼者要注意防止胃管拔出,必要時用約束帶。睡覺時病床要加床檔,防止墜床。

2.5 功能鍛煉

幫助老年癡呆病人維持逐漸減退的功能十分重要,對病人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應輔以康復訓練。護理時針對病人的功能障礙從日常生活中選一些病人感興趣并能幫助其恢復功能的作業,增強病人注意力及記憶力,放松精神,調節情緒。如通過讓病人排列數字順序,物品分類,簡單計算等進行思維訓練,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包括洗臉、刷牙、吃飯、穿衣、入廁等。

2.6 做好心理護理

鼓勵患者與醫護人員、家人和親友從思想上情感上盡可能地溝通,以減少患者的孤獨感。交談時要有耐心,從言談中觀察患者的記憶力,思維能力以及情感的變化,了解患者的愛好與興趣,指導患者看一些輕松愉快的電視畫面和患者感興趣的報道、新聞等來影響患者情緒,訓練患者集中注意力調整器官功能。當語言溝通效果不佳時,可采用非語言溝通方式,促進其心理溝通[2]。使用肢體語言,如微笑、觸摸、握手等方式,同時配合簡單語言以獲取好的效果。南丁格爾把觸摸在老年病人護理中的作用定位為可使他們的身心處于最佳的自然狀態[3]。臨床觀察,通過對癡呆病人的非語言交流更易贏得患者的信任感。

2.7 加強病情觀察做好軀體疾病的護理

高齡老年病人軀體疾病多,病情變化快,而病人反應遲鈍,缺乏主訴,病情變化時不易被發現,這就需要護士的密切觀察,因此,護士除具備老年病人護理知識外,還應掌握內外科知識及急救技能,熟悉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及早發現病情變化,得到及時的治療和搶救[4]。

3 體 會

老年性癡呆癥是一種退化性腦功能障礙性疾病,目前在治療上沒有更好的方法,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對病人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訓練是延緩病情發展,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的主要手段。同時高齡老人已步入生命的晚期,我們除積極治療其身體疾病以外,最重要的是要為老人減輕痛苦,營造和諧舒適的環境,讓他感受家庭般的溫暖,親人般的關懷,使其身心需要得到最大的滿足。這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才能讓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幸福,安詳。

參考文獻

[1]陳彥方.CCMD-3相關精神障礙的治療與護理[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196.

[2]何曉英,王萬華,羅蓉,等.淺談在老年病人護理中的心理溝通[J].西南軍醫,2006,8(2):80.

篇3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1.2 訓練內容與方法

1.2.1 生活功能訓練

① 進食訓練:對于進食困難的患者設計分解進食方法,即喂食、自喂與協喂、自喂3步,把每一步的具體動作加以分解進行訓練。每天訓練1次,每次10 min。

② 按時服藥訓練:設計一套適合老年期癡呆患者的訓練方法,采用特制藥盒,上面注明“早”、“中”、“晚”,藥物按服用時間擺放好,根據鬧鐘鈴聲提醒患者按時服藥。每天訓練1次,每次5 min。

③ 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培養和訓練癡呆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洗臉刷牙、穿脫衣服、整理床鋪等。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增加有難度的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如購物、打電話、叫出醫生、訓練者姓名等。每天訓練1次,每次10 min。

④ 肢體協調性訓練和手指功能訓練:進行站立行走、扣紐扣、分揀彩豆、串珠子、捏橡皮泥、定點投球等活動。每天訓練1次,每次10 min。

⑤ 大小便訓練:掌握老人的排泄規律,督促訓練癡呆老人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按時提醒入廁。對于頑固性便秘的老人,給予合理飲食、適量增加纖維素,必要時給予潤腸通便藥物。

1.2.2 認知功能訓練

① 記憶訓練:一是圖片記憶法,即給患者一定數量的圖片,讓其說出名稱后拿走圖片,幾分鐘后再讓患者回憶剛才看過圖片的名稱。二是日常生活活動記憶,即建立規律性的日常活動,讓患者自行遵守時間,主動參與治療。

② 繪畫訓練和音樂欣賞:通過繪畫培養老人對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和感受力,選擇放松、歡快的音樂和戲曲節目,每天訓練1次,每次10 min。

③ 文娛活動:在訓練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室內文娛活動,如講故事、讀報紙、唱歌、下棋等訓練項目。每天下午1次,每次15~20 min。

1.2.3 家屬和陪護工的培訓指導 與家屬和陪護工保持聯系,系統指導他們學習照顧患者日常生活和各種干預訓練的方法,使他們正確掌握方法并準確運用。干預者負責訓練方法的質控,掌握語言交流的方法與技巧,有效利用家庭成員參與使患者不中斷干預訓練,營造一個安全、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

1.3 效果評定標準

運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護士用住院精神病人觀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在生活功能訓練后3、6、9、12個月時進行效果評定。由區精神衛生中心對評定員進行系統培訓及測量一致性的評定,各評定員間一致性檢驗良好(ICC為0.85~0.95)。

MMSE共有時間定向、地點定向、語言命名、注意計算、短程記憶、物體命名、語言復述、閱讀理解、語言理解、語言表達、圖形描記11項因子分,總分為30分,得分越低,智力越差。

NOSIE適用于住院的成年精神病患者,特別是慢性精神病患者,包括老年期癡呆患者。由護士依據對患者病情的縱向觀察進行評定,不同時間的NOSIE評定結果能夠反映病情的演變及治療效果。量表的評定內容共30項,按照具體現象或癥狀的出現頻度,分0~4分共5級進行評分。結果分析為總積極因素分(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總消極因素分(精神病表現、遲緩、抑郁、激惹)和總分(128+總積極因素分-總消極因素分)。

ADL由軀體生活自理量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組成,共14項,分1~4級評分,分值范圍為14~56分,分值越低表明受損越嚴重。

3 討論

癡呆是指由于神經退行性變、腦血管病變、感染、外傷、腫瘤、營養代謝障礙等多種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進行性認知功能缺損、生活能力減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組綜合征。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日趨明顯,老年期癡呆已經成為社會和家庭的沉重負擔,如何提高老年期癡呆患者的生命質量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課題。

目前還沒有能夠治愈老年期癡呆的特效治療方法,有研究表明,針對該病現在只能對病情進行干預,同時通過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來促進患者的一般健康狀況,延緩病程的發展\[2\]。有報道認為,科學、合理和充滿人性化的護理干預和訓練能夠促進和維持老年期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認知功能,改善生活質量,對延緩癡呆的進程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3\]。

我們借鑒國內外對社區老年期癡呆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和訓練的經驗,采取了在常規醫療護理的基礎上,對早、中期老年癡呆患者有針對性地實施日常生活功能和認知訓練模式\[4\]的干預訓練,并采用國際上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MMSE、ADL、NOSIE進行測評、檢測并進行效果評定\[5\],結果表明干預訓練能使老年期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智力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本課題的干預模式通過反復強化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和認知訓練來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減輕、延緩記憶障礙的發展,改善部分癡呆疾病癥狀,提高自我管理的自信心,從而達到延緩癡呆的進程,提高其生活質量的目的。干預結果顯示,患者的精神病癥狀、遲緩、社會能力與興趣無改善,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老年期癡呆患者除了認知、生活功能缺損造成對其社會活動的影響外,患者大多還會伴隨明顯的精神癥狀。另一方面,本課題的護理干預只是臨床干預的一部分,而對于老年期癡呆的綜合干預需同時包括積極的藥物治療、控制慢性軀體疾病等多種措施\[6\]。

對家屬和陪護工進行培訓和指導,幫助家屬及早重視和理解老年癡呆疾病,取得他們的積極配合,并有效利用家庭成員的參與使患者不中斷干預訓練,保證患者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這是今后開展癡呆患者社區護理的重要方向。此外,本文探討了護理效果的評價標準和方法,以期能為今后開展對癡呆患者的社區護理干預提供借鑒。

4 參考文獻

[1]宋玉英,教湘凌,王淑范.老年癡呆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1,6(1):182-183.

[2]張明園.老年期癡呆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1.

[3]王佩玲,王愛玲.老年癡呆社區護理干預及家庭護理\[J\]. 中國醫藥導報,2007,4(14):79-80.

[4]許紅梅,劉化俠.老年癡呆干預方法的進展\[J\].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3,22(10):451-455.

篇4

【關鍵詞】奧氮平;老年癡呆;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67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167-01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老齡化人口日趨加重,老年癡呆癥患者也隨之增加。老年癡呆是一組病因尚未明了的原發性退行性腦變性疾病,又稱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1]。此類疾病多發老年人,起病隱匿緩慢,病情難愈不可逆轉,其主要影響患者智能及記憶,導致患者記憶力減退,患者認知和情緒嚴重受到影響。因此,臨床加強對老年癡呆患者的治療與護理是首要的關鍵措施。我科使用奧氮平治療老年癡呆的臨床效果顯著,現將奧氮平治療老年癡呆45例臨床護理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科老年癡呆的患者45例進行分析討論,此組患者診斷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對老年癡呆患者的診斷標準。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在62-98歲,平均年齡(769±323)歲。其中合并軀體疾病包括:合并高血壓患者10例,糖尿病患者14例,冠心病患者15例,肺部疾病11例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此組患者均使用奧氮平進行治療首量均為25mgqd,根據患者的病情改變3-5天進行加量,每次加量為25mg,待患者的病情穩定后不再進行增加奧氮平劑量,保證劑量在25mg-10mgqd,一年內平均服藥量為55±25mgqd。

122護理干預老年癡呆是一種慢性疾、進行性的精神性疾病,病情隱匿,病程較長,而且臨床上沒有特異性的藥物對此病治療。因此,加強老年癡呆患者的護理是治療的關鍵,而此類患者長期住院治療的為少數,多數為家庭式護理模式。其內容如下①心理護理:老年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多會出現抑郁癥,在患者住院期間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心理素質,以及對疾病的認知程度,進行全面的健康教育。護士與患者進行溝通時態度要和藹,語言要通熟易懂,可以有淺入深,有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進行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幫助患者回憶,并開導患者,樹立患者的信心,逐漸的恢復生活自理能力。與患者進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減少患者自傷和他傷行為。②情感護理:老年人患者一般喜愛嘮叨、性格獨特,情緒無常,經常表現為焦慮、坐立不安等,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家屬耐心的傾聽患者的嘮叨,尊重老人,給予關懷,多聽訴述,在業余生活中適當安排鍛煉如打太極、打麻將等,增加其生活樂趣,盡量延緩病情發展;③智力障礙的護理:老年癡呆患者一旦出現智力損害其恢復緩慢,重點護理是加強多用腦、勤用腦的措施,以刺激大腦的思維功能活動。日常多為老年人制訂切實可行的功能訓練計劃,包括語理解功能以及語言的訓練,做到反復強化、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的方式。④感知覺障礙的護理:老年癡呆患者易出現幻覺、錯覺以及妄想的行為,經常因此引發自傷或傷及他人的事件。妄想行為易發生在癡呆病程的早期到中期,是指患者在起病后平均2-4年內出現,當重度癡呆時妄想行為則消失。妄想經常導致患者出現攻擊行為,其對象是不受妄想影響的護理人員產生攻擊,此時主要是控制其癥狀。可采取暗示和誘導等護理方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離開沖突的場合,保持良好的護理關系,護理人員幫助排解,對重癥妄想的患者要避免長時間對患者的聽視覺進行刺激,以免產生妄想行為。生活中不要和患者發生爭論和抱怨,這樣會增加患者感知覺障礙。⑤對記憶障礙的護理:鍛煉老年患者的記憶力,增加日常生活信息的刺激量,鼓勵患者經常進行回憶過去生活往事,幫助患者認識目前生活中的真實人物和事件,保持與其他人良好互動。協助患者認識現實環境中的房間、廁所以及餐廳等。病房內的擺設固定禁止搬動,減少認知的難度。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改善飲食結構,給予充足的營養,乙酰膽堿以及卵磷脂等食物都有利于增強記憶,如多食堅果、麥芽、牛奶以及雞蛋、魚等食物。⑥用藥護理:指導患者及其家屬正確的遵醫囑服藥,不得漏服、停服藥物,注意觀察老人服藥后的用藥反應等;⑦健康指導: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加強營養,戒煙、戒酒,作息規律。并指導或協助患者正常的日常生活,加強個人衛生,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對于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勤換衣褲,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13效果評價治療前后一個月進行比較,分別使用簡易智能狀態檢查(MMSE)進行對精神癥狀評定[2]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3]進行評定,>60分為良,41-60分為中,≤40分為差。

14數據處理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2結果

此組患者經治療前后進行比較其MMSE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均明顯優于治療前,經比較有顯著差異(P

3討論

老年癡呆患者除癡呆癥狀這一基本的癥狀以外,往往還伴有多種不同程度的其他精神癥狀,奧氮平是一種多巴胺拮抗類的治療藥物,其主要臨床作用在于邊緣系統的多巴胺受體,并對黑質紋狀體通路的作用較少,故臨床中產生的錐體外系反應較少,對患者的認知功能不產生損害[4],從而能夠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比較適合治療老年癡呆精神障礙的患者當中。

參考文獻

[1]黃宏圖老年性癡呆患者的護理探討[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9,17(6):124

[2]王曉平淡漠癥狀:阿爾茨海默病的主動性缺乏[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11,30(2):103

篇5

可干預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病 高血壓病促使癡呆的主要病理損害就是導致血管的動脈硬化。對已有VaD伴高血壓病者,其收縮壓控制在135~155mmHg可改善認知狀態,低于此水平則癥狀惡化。VaD初期較高的收縮壓可以發揮保護效應,將收縮壓控制過低則易發生癡呆。

糖尿病糖尿病是VaD可干預的又一個重要的血管性危險因素。

VaD患者中有糖尿病者占15%左右。糖尿病高胰島素血癥和胰島素抵抗是很重要的腦卒中危險因素。

心臟病心臟病(冠心病房顫、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是肯定的腦血管的危險因素,VaD患者中有心肌梗死史者明顯高于非VaD者:心房顫動極易發生卒中及卒中后癡呆,房顫或心律失常本身就可能引發癡呆;心功能不全者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性顯著增高。

吸煙使腦卒中發生的危險性升高50%,并隨每天吸煙量的增高而危險性增加。

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 60%~90%頸動脈狹窄患者每年腦卒中發病率為3,2%。 低教育受教育程度越低,VaD的發病率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VaD的發病率越低;較高的教育程度被認為是癡呆的一個保護因素。

酗酒大量無度飲酒增加缺血性卒中的發病。酗酒控制目標,男性每天白酒≤50ml,啤酒≤640ml,葡萄酒≤200m1,女性需減半。

肥胖體重指數(BMI)>28kg/m2為肥胖,肥胖是年輕男性和老年女性腦梗死重要的獨立的危險因素。腹部肥胖發生腦卒中的危險度是2.33。

體力活動減少 與腦卒中的發病有階梯樣的關系,重體力活動降低腦卒中發病中作用最大,中等體力活動起中等度的保護作用。

高凝狀態血小板聚集與血液黏度等與腦卒中的發生有關系。

藥物濫用 如苯丙胺、可卡因和海洛因等可增加卒中的危險性7倍。

其他社會心理因素不參加集體活動,不良生活事件,抑郁。不能干預的危險因素

年齡越大危險性越高55歲以后,每增加10歲,發病率增加1倍。

性別 男性比女性的發病率高,男性174/10萬,女性122/10萬,而卒中死亡率女性高于男性。

種族中國和日本均有較高的腦卒中發病率。

家族 父親患過腦卒中人群腦卒中危險性升高2.4倍,母親患過腦卒中人群腦卒中危險性升高1.4倍,單卵雙胎發生率是雙卵雙胎的5倍。

血管性癡呆的預防

一級預防 主要是對危險因素的預防干預,而已知可干預的危險因素主要是預防腦血管病的發生,需治療和預防腦動脈硬化,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等。還要積極治療原發病,在腦血管病急性期,控制腦水腫,應用腦代謝激活劑等,盡量減少神經細胞損傷對防止癡呆極為重要。

外源性雌激素或雌激素與孕激素聯合應用,均可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外源性雌激素替代療法,對絕經后婦女腦卒中的一級預防是有效的。除采取藥物治療外,對老年人在離退休后均應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廣交朋友,培養興趣。與子女生活在一起,不脫離家庭,不脫離社會。這些均對癡呆的預防起到藥物所不能起的作用,可延緩癡呆的發生、發展,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二級預防主要是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特別是在患者出現腦功能不全綜合征的臨床表現時,及早進行對癥治療,可防止血管性癡呆癥狀的出現和加重。

三級預防是對癡呆病人的康復治療。除藥物治療外,包括心理治療、語言訓練、肢體功能訓練,均應有計劃進行,循序漸進,堅持不懈,肯定會有所改善,大部分病人均可望好轉。

護理

Va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隨認知功能損害的嚴重程度而加重,一般說來,輕度癡呆多不太影響日常生活,中度癡呆需要少許照顧和監護,重度癡呆則必需要經常照顧和監護。

培養和訓練癡呆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對輕度癡呆的老人,要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如買菜做飯、收拾房間、清理個人衛生,鼓勵患者參加社會活動,安排一定時間看報紙、電視,使患者與周圍環境人一定接觸,減緩精神衰退。對中、重度癡呆老人,家屬或護理人員要花~定時間幫助和訓練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如梳洗、進食、疊衣被、如廁,并要求其按時起床,家人或照料者陪伴患者外出,認路、認家門;帶領患者干些家務,如擦桌子、掃地:晚飯后可讓患者看會電視。堅持一段時間后,部分患者可以基本自理。當病人出現每一個好的轉變時應給予鼓勵,培養自理能力。

注意安全護理 護理人員與病人要保持融洽關系,切忌言行生硬,方能取得病人信任,使病人有安全感。VaD病人早期動作遲鈍,故需護理人員多注意配合老人的節奏,病床周圍要設安全措施,防止意外發生。

注意預防和治療軀體疾病對一些完全臥床不起大小便失禁的病人應做好皮膚護理,防止褥瘡形成。并協助進行肢體功能鍛煉。癡呆老人反應遲鈍,不知冷暖及危險,很容易發生軀體疾病,患病后不能主訴身體不適。所以對老年期癡呆患者要密切觀察,注意其飲食起居、二便的變化等,如發現異常,應及時送往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如未及時發現而致病情加重,患者可能因合并軀體疾病而死亡。

篇6

【關鍵詞】老年癡呆病人;家庭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99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976-02

老年癡呆癥又稱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期出現的較嚴重的持續的認知障礙,病人對過去已獲得的認知能力不斷的減退或喪失,智能喪失社會適應能力降低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變。此篇文章探討了一些老年癡呆病人家庭護理的知識和方法。

1用藥護理

1.1癡呆病人服藥時,必須有人在旁陪伴,用溫開水幫助病人將藥服下。

1.1.1病人大多敏感多疑不承認自己有病,認為家人嫌棄自己要謀害自己,所以拒絕服藥,家屬盡量耐心說服,勸其服藥。如無效,可將藥碾碎拌入飯中,或溶于飲料中服下。

1.1.2吞咽困難的病人,不宜吃藥片,可研碎溶于水中服用,臥床的病人可用吸管服用溶解的藥物。

1.1.3吃完藥讓病人張開嘴檢查口腔(舌下,兩頰部是否留藥。以免影響療效或收藏藥物自殺。

1.1.4吃藥配合時,可適當的給一些小物品以表獎勵或滿足病人的一些小要求,鼓勵病人積極配合服藥。

1.2癡呆老人反應遲鈍,主訴能力差,護理時認真觀察,注意用藥安全。

1.2.1老年癡呆病人常伴有其他軀體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等。多種藥物聯用,易發生副反應,須認真觀察。

1.2.2使用降壓藥,直立、起床時囑其緩慢,防止直立性低血壓;鎮定藥物能導致反應能力降低,有摔傷的風險;抗抑郁藥,病人如出現麻木,情緒古怪時應及時與專業醫師聯系,調整用藥方案。

1.3管理好藥品

1.3.1藥品避免高溫、光照、潮濕,防止藥品變質,如片劑有斑點,變形;口服液有絮狀物時禁止使用。

1.3.2藥品放到病人拿不到的地方,以免誤服或過量服藥,發生意外。

2生活護理

2.1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幫助病人料理衣物、梳洗、修剪指(趾甲,每日用溫水泡腳,注意口腔衛生護理,督促病人刷牙、漱口。

2.2洗浴時,陪伴在身旁,注意水溫,同時觀察身體有無水腫、紅疹、破潰等變化。

2.3做好大小便護理,觀察排尿、排便情況如有便秘、尿潴留,應及時處理。便失禁時,不要去指責或訓斥病人,避免其尷尬,應告訴他這次為什么會失禁,以后該如何避免。睡前囑病人少喝水,褲子的紐扣或拉鏈換成尼龍搭扣,盡量穿不系腰帶的褲子,尿失禁的病人可以使用尿不濕。注意及外的護理。

2.4督促病人按時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2.4.1癡呆病人常日間思睡,夜間活動增多,亂翻東西或大聲說話,家屬不要斥責,應耐心勸服病人安靜,上床休息。睡前溫水泡腳,不喝濃茶,燈光柔和,白天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增加活動量,減少白天睡眠時間。

2.4.2失眠的病人可給予小劑量的安眠藥,不可用激烈的安眠藥,防止病人嗜睡,發生吸入性的肺炎。

2.5長期臥床者,及時更換衣物,保持床單,衣物清潔。

2.5.1按時翻身每2h一次,注意不要推、拖、拉、以免局部皮膚受傷。適當叩擊背部,鼓勵咳痰,防止發生墜積性肺炎。定時按摩四肢,對有壓紅的部位可用紅花酒精按摩。骨突部位墊氣圈,避免褥瘡的發生。

2.5.2注意口腔護理,漱口時注意防嗆咳,棉球口腔擦拭時,注意棉球蘸水不可過多,防誤吸氣管,發生意外,口腔護理時,觀察有無潰瘡、感染等。

2.5.3擦洗身體時注意保暖,水溫適宜。

3飲食護理

飲食應有規律,定時、定量、定質。

3.1病人大多消化吸收功能退化,活動量減少、易便秘,應多吃蔬菜,水果補充水分。可適當給予粗纖維類食物(如玉米面,高粱面等。滿足機體所需的各種維生素。

3.2定時用餐,餐具選用塑料,不銹鋼材料手指不靈活拿筷子不穩的病人可以用手抓食,打翻碗盆時不可斥責病人,避免其尷尬。如果病人不想吃飯,可將飯菜留下,待其要求進食時再給。

3.3每餐定量,避免暴飲暴食。注意飲水量,防止脫水。

3.4多食含鈣食品,可改善病人的認知能力。如海產品,豆類、魚類等。多食富含必需脂肪酸的食品,如核桃、魚油等。多食益智、健腦的食物,如腐竹等。

3.5病人大多有吞咽困難,進食時,應速度緩慢,不宜催促,避免同時吞食固體食物和液體食物。(如饅頭和菜湯。可泡軟后再食用;臥床的病人盡可能坐姿喂食,防噎食。

4安全護理

4.1癡呆老人智力下降,反應遲鈍。家居設施應便于病人活動,簡單固定地面干燥無障礙物。

4.1.1床鋪不宜過高,以病人坐床時腳跟完全著地為準,床兩邊設護欄,床鋪不宜過軟,不利于翻身或移動身體。感覺障礙糊涂的病人,床沿用棉墊包裹防撞傷。

4.1.2廁所使用坐式馬桶,設扶手架。洗澡浴盆不宜過高,盆底墊膠墊,必須有人陪同,防滑倒。

4.1.3穿大小合適的防滑布鞋,穿脫鞋時應坐式,防摔倒。衣褲不宜過長、過大。坐起時站穩后再起步行走,囑病人行走緩慢。

4.2日常用品放在病人看得見的地方,危險品妥善保管。

4.3房屋門鎖應選病人不宜打開為宜,煤氣、電源做好防范措施。樓房窗戶上護欄。有夜游癥的病人鎖好房門和陽臺,防止走失和墜樓。

4.4禁止重度病人單獨外出,輕中度病人外出時應設安全卡在身上,注明姓名、地址多個聯系電話,防走失以備不時之需。

5心理護理

5.1維護病人的自尊,尊重其人格,對病人的嘮叨不要橫加阻擋或指責,滿足其合理的要求,避免使用愚笨,傻子等語言。

5.2多陪伴病人,帶其外出,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除去孤獨,寂寞感。便其感受生活樂趣。

5.3情緒抑郁的病人應多開導。主動與其交流,了解思想變化,給予解釋。

6康復練習

6.1記憶和思維的康復練習反復訓練病人記住周圍的環境、人和事,如看日歷、告訴他是什么日子;時鐘到幾點該做什么;拿一物件問其叫什么;也可以見老朋友,一起回憶分享過往的歲月。鼓勵病人看書,做其愿意做的事。持之以恒的訓練,重建生活能力,喚起對最基本生活常識的記憶。

6.2語言康復練習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語言功能障礙,隨著病情加重,語言功能也隨之不斷退化。練習時應由簡至繁、反復強化。早期用單詞或短語進行訓練,如刀、筆、水果等;對于失語者,先單音節練習,如你、我、飯……。運動性失語者構音困難,應面對面示范口型,耐心的教;感覺性失語者,因病人聽不懂別人的話更應多說多講如喂飯時,反復說:飯、吃飯等。平時多鼓勵病人看電視,聽廣播,找話題與之交流,這樣可更多的接受外界語言刺激,防止語言功能進一步衰退。

6.3肢體康復練習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運動時需有人陪同注意防摔倒,長期臥床者,肢體被動鍛煉,每日2次每次20分鐘,防止肢體萎縮或關節變形。

癡呆癥的家庭護理,是一個苦惱、艱辛的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這一切也是小時候父母為我們做的,作為子女一定要做好癡呆老人的家庭護理。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減輕痛苦,使之幸福的走完人生之路。

參考文獻

[1]陳淑清,王述彭,劉靜芬.精神科護理學.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66-171.

[2]陳彥方,主編.CC-3相關精神障礙的治療與護理.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97-199.

[3]陳彥方,主編.CC-3相關精神障礙的治療與護理.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01-204.

篇7

【摘要】 目的 探討在目前醫療條件下對老年性癡呆患者的預防和照料護理措施,以使本病患者能最大限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壽命。方法 對住院病例、社區及家庭患者在預防、護理過程中進行觀察調研分析、隨訪、探討總結等方法。結果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學技術的進步,人的壽命不斷延長,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老齡社會的到來,在我國,因受傳統文化倫理觀念影響,我們多數患者及家屬對本病有拒絕接受的心理傾向,為有利于早期發現及診斷本病,我們有必要對本病命名進行改革。結論 本病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療辦法,因而尋求病前在醫療領域、家庭、社區條件下的預防及病后的周全照料護理措施就尤為重要。

老年性癡呆癥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疾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1.2億,其中大約有500萬老年性癡呆患者。若按家庭規模是祖孫三代五口人來計算,那么就意味著中國有近2500萬人正在直接或間接地忍受著老年性癡呆所帶來的痛苦和折磨,預計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將占全國人口20%左右,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性癡呆的發病率還將逐步增高,80歲以上的患病率可以高達25%~30%。所以,生活水平越高,老年性癡呆的防治就越成為每一個中國家庭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盡早發現老年癡呆,盡快配合醫生治療,采取卓有成效的護理和預防已經迫在眉睫。

1 我們應該給老年性癡呆正名???阿爾茨海默病

老年性癡呆的醫學名稱叫阿爾茨海默病,簡稱AD,是為了紀念第一位確定該病的德國神經病學家阿洛伊斯・阿爾茨海默。在美國這個詞家喻戶曉,在中國卻不同。如果說別人“年紀大了”還算常見,那么說別人“癡呆”很多人就完全難以接受了,因為“癡呆”這個詞本身隱含著貶義和侮辱的語氣,和它近義的詞還包括“”、“呆瓜”、“智障”等,這些詞,通常含有明顯的歧視傾向,甚至被用來罵人,直接造成老年性癡呆難以被患者及家屬接受,而使它成為一個不為人所接受、為社會所遺棄的疾病,給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帶來了極大的障礙。而防治的關鍵是早期診斷,早期藥物干預可阻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使患者的生活更舒適,為此,我國的專家多次提出應該給老年性癡呆正名。

2 熟知AD早期特征,把握早期治療時機

老年性癡呆已經成為危害老人及其家屬生活質量的一大殺手。雖然它不是可逆性疾病,但盡早進行治療可以延緩大腦神經細胞更加廣泛的蛻變,以控制病情和癥狀的發展。而一旦病情發展到了中后期,治療效果就比較差。老年性癡呆是個慢性病,病程可以長達5~10,因此它的早期表現比較隱匿,很容易被忽視。再加上老年性癡呆初期癥狀極不典型,常和正常的老年人衰老表現混在一起,不易被識別出來。但只要留心并不難診斷,只要我們緊緊抓住患者精神活動過程中近事遺忘、定向障礙、智力下降三大特征。發現這種情況就要及時檢查,不要疏忽大意,以為老年人“老糊涂”是正常現象,而錯過早期治療的好時期。

3 適當運動、勤動腦,積極預防早老衰

除了得病之后的藥物治療外,對更多的進入或即將進入老年的朋友來說,關鍵還在于對老年癡呆癥的積極預防。首先是適當的體育鍛煉。老年人應該選擇運動量不太大的活動來促進血液循環,比如每天練練太極拳、慢跑、散步等。每天睡覺前也應該活動活動腰腿,按摩一下腳底等。其次,培養自己的愛好,多讀書、看報,或者練習書法、演奏擺弄樂器等。再次,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有研究顯示,老年癡呆與長期精神憂郁有關系,所以要常常與別人溝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冷靜應對,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避免總是唉聲嘆氣。最后,注意均衡的飲食,不要吃過多鹽分和動物性脂肪的食物。從各個方面一起下手,才能擁有讓自己和家人都愉快的晚年生活。

4 對老年性癡呆患者實施正確照理

4.1 穿著護理 把要穿著的衣服按順序排列;避免太多鈕扣的衣服,以拉鏈取代鈕扣,以彈性褲腰取代皮帶;不要選擇需系鞋帶的鞋子;男性可選用寬松的內褲,而女性則可選用前面扣鈕扣的胸圍。

4.2 進食護理 定時進食,最好是與其他人一起進食。如果患者不停地想吃東西,可以把用過的餐具放在洗滌盆中,以提醒患者在不久前才進餐完畢;患者如果偏食,你就要注意是否有足夠的營養;不要太介意進餐禮儀,用手拿取食物也很方便,亦可使用一些特別設計的碗筷,減少使用上的困難;給患者逐一解釋進食的步驟,并作示范;如有需要,可親自喂食;食物要簡單,最好切成小塊,以軟滑的食物為佳;為避免患者把食物吞下而不加以慢慢咀嚼可能因此引致窒息,最好避免患者同食固體及液體食物;假牙必須安裝正確并每天清洗;每天安排數次喝水時間,并要注意水不可過熱。

4.3 晚間騷擾解決方法 在睡覺前讓患者先上洗手間,就可避免半夜醒來;不要讓患者在白天睡得過多;給予患者輕聲安慰,有助患者再次入睡;如果患者以為是日間,切勿與之爭執,可陪伴患者一段時間,再勸說患者入睡。

4.4 四處徘徊解決方法 有時患者是因為單調乏味才四處徘徊,這其實表示患者需要多一點體能活動;患者有時會自以為失去了東西而四處找尋,所以最好是把他們常用的物件放在顯眼的地方;當患者要到一個新地方時,最好能有他人陪同,直至患者熟悉了新的環境和路途;盡可能避免搬家;患者外出時最好佩戴寫有自己姓名和電話的卡片或手鐲,當患者迷路時,有助于警方或旁人查詢。

4.5 暴力表現解決方法 千萬不要以暴易暴,你應該保持鎮定,嘗試引開患者的注意,要找出導致暴力表現的原因,針對原因采取措施,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如果暴力表現變頻,就要與醫生商量,給予藥物控制。

篇8

【關鍵詞】 輕度認知損害 癡呆 護理干預 認知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輕度認知損害[1](mild cognitive impaiment, MCI)是指與其年齡和受教育水平不匹配的認知損害,但無癡呆狀態,有較大進展為癡呆的危險性。國內外有關研究老年人認知損害的發展經過,是為了區別正常老化予早期癡呆。

研究顯示,MCI老年人中的發生率為5.3%。在近3-4年的隨訪研究中,大約有50%的MCI個體轉化為癡呆,其轉化率隨年齡及病程而增加。因此眾多研究者認為應當把MCI看作早期癡呆,對其實施綜合干預,對預防癡呆是可行的。

1 資料和方法

1.1 對象:為2002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科的門診和住院病人。入組依據參考DSM-Ⅳ輕度認知損害研究用診斷標準

1.1.1 年齡在45-85歲;

1.1.2 主觀和客觀檢查輕度認知損害;

1.1.3 記憶力減退病程>3個月;

1.1.4 MMSE≤26分;

1.1.5 CDR≥0.5;

1.1.6 不符合DSM-Ⅳ和NINCDS-ADRDA癡呆診斷標準。同時經過詳細體格檢查,精神狀態檢查和CT或MRI等輔助檢查,排除其他精神障礙,軀體疾病及藥物療法導致的認知障礙。符合入組的標準的MCI患者共50例。按照自愿的原則分為干預組及對照組。實驗組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平均年齡(67.54±8.32)歲,受教育平均年限(7.52±3.43)年;對照組28例,其中男11例,女17例平均年齡(68.87±7.65)歲,受教育年限(6.48±2.76)年。2組中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居住地均無顯著性差異(均P>0.05)。

1.2 方法

1.2.1 建立干預基礎[2]。實施者采用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關心體貼患者,態度熱情,誠懇。詳細了解有關病程,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動態,取得其信任與合作。

1.2.2 情緒干預和健康教育。經調查研究發現[3],離婚或喪偶后老年癡呆的患病率明顯增高,這與離婚或喪偶的精神刺激中,患者悲傷寂寞,情緒低落,活動減少有關。因此要詳細了解MCI患者的精神障礙,婚姻狀況,針對病人的負性情緒,鼓勵其采取有效的應付行為:告知患者當其處于無法改變的事實面前時,以調整情緒為主要目的的應付方式為較好選擇。靈活運用溝通技巧和移情評價理論,鼓勵其說出內心的感受;指導家屬予以體貼和關懷,以親情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注意保持室內整潔,安靜舒適;聽音樂,看金魚及其他動物和看幽默電視小品等都可激發人的情感。誘導患者開懷的笑[4],平衡不良情緒,發揮情志的正性效應。

1.2.3 行為干預。根據病人平時的興趣和愛好[5],對MCI患者進行智力競技休閑型活動訓練。組織患者進行非盈利性智力性游戲或腦力游戲比賽活動,有圍棋,中國象棋,跳棋麻將,軍棋,撲克等。參與其中智力活動的頻率和時間:參與其中的活動至少1項,≥3次/周,123h/次,持續時間1年。至少有1名家屬或正常人參與或輔導。

評定工具:采用癡呆嚴重程度臨床評定量表(CDR),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和成人韋氏記憶量表(WMS)評定其認知功能及損害程度。MMSE評分標準:文盲≤17分,小學≤20分,中學以上≤24分,總分0-30分;CDR評分標準:0分正常,1分為輕度癡呆,2分為中度癡呆,3分為重度癡呆;WMS有6項因子,計算全量表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定日常生活能力,有14項,每項得1分為正常,2項≥3分或總分≥22分,表示有明確的生活能力減退。

統計學處理:病人在入組和1年后,有2位檢查者聯合對別人進行面談和親屬調查,然后作MMSE,WMS,SDL測查,資料輸入計算機,由spss9.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作X2檢驗,T檢驗。

2 結果

2.1 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較通過有目的的綜合護理干預,2組病人1年后MMSE評分,ADL評分,WMS評分差異均有顯著性(均P<0.05),說明對MCI患者實施綜合干預可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延緩病情進展,為預防發生發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2.2 癡呆分級比較。32例MCI患者經過為期一年的綜合性干預,僅2例發展為癡呆,而28例對照組患者1年后,有10例發展為癡呆癥。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DSM-Ⅳ指出輕度認知損害(MCI)是指神經心理學測試或臨床定量評估證實的認知功能損害,伴有一般系統性疾病或中樞神經功能障礙的客觀證據。根據其意義,認知損害以及對日常功能的影響是輕微的。(如個體通過另外的努力能夠部分補償其認知損害)。具有這種情況的個體在至少兩個認知功能領域出現新的缺損,認知損害引起了明顯的痛苦,或干擾了個體的社會,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表明從前功能水平的下降,這種認知障礙不符合譫妄,癡呆或遺忘性障礙的標準,不能有另外的精神障礙更好解析。病理研究證實,阿爾茨海默病(AD)的神經原纖維纏結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即使無癡呆的病例,也會見到一定數量的神經原纖維纏結,而且其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癡呆。這些資料說明,MCI與癡呆有著某些共同的病理基礎,可以認為MCI是癡呆前的病理變化的反映,從某種意義上說,對MCI患者進行干預,將會在某種程度上對癡呆發生起到預防作用。有文獻報道,老年癡呆MMSE評分隨著年齡而減退的趨勢,未經治療的癡呆病人MMSE評分平均下降約3-4分/年。ADL減退速度也比正常老人快10.13倍。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MCI患者經過1年后,與入組時比較,MMSE評分比基線平均下降2.06分,差異有顯著性(P<0.05)。ADL評分比基線平均增加2.01分,差異有顯著性(P<0.05)。WMS評分比基線平均下降2.52分,差異有顯著性(P<0.05);而干預組,MMSE評分下降,ADL評分增加,WMS評分下降均不顯著(均P<0.05)。說明MCI患者通過情志干預可延緩病情的發展,對認知功能和生活能力具有保護作用。在當前尚未找到治療癡呆的有效方法的情況下,通過運用整體護理方法對MCI患者實施綜合干預,防止其繼續惡化,為預防癡呆發生發展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 楊承芝、鐘劍、朱愛華老年人輕度認知損害的中醫證候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 2003.10(2):12-15.

[2]李會敏、任景坤、化羅明護理干預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骨痛影響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8上半月版):22-23。

[3]張翠華、陸幗芬、謝斌等社區老年癡呆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全科醫學雜志 1998.3(4):165。

[4]葉蓮盛、陳汝文情志干預對女性更年期抑郁癥患者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 2006.5(2):34。

篇9

【關鍵詞】老年性癡呆;現狀分析;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32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6086-02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老年癡呆的發病率日趨增高。據不完全統計,老年期癡呆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高而增高,分別是:65歲以上為5%,70歲以上為10%,80歲以上為30%,85歲以上則高達40%。癡呆癥不僅呈逐年的上升趨勢而且有年輕化的傾向。但人們對它的知曉率卻非常低,許多人把它看作是自然衰老的結果而不認為是一種病,從而忽視了治療。因此,普及相關的科學知識,提高大眾對老年癡呆的知曉率,樹立起相關的保健和防治意識是延緩老年癡呆癥發病的有力措施。

1易患因素

疾病因素: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社會心理因素:交往少,文盲,睡眠過多。[1]

2分期

根據病癥的進展可分為三期。Ⅰ期(早期:患者出現健忘,注意力渙散,定向力發生障礙,易激動,理解和判斷能力下降,難以勝任工作,但日常生活尚能自理。Ⅱ期(中期:表現為認知進一步減退,出現神經心理方面的障礙,如失語、失認、失用等,判斷、理解、計算能力減弱,抽象思維能力差,有的患者還可能出現帕金森癲癇等癥狀,部分患者生活需要人照顧。Ⅲ期(晚期:表現為極度癡呆,緘默不語,很難與人交往,整天臥床,肢體動作極少,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

3臨床特征

3.1記憶力障礙是老年性癡呆患者突出的癥狀如有的患者會忘記剛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如上街買菜忘了帶回來等,做事情丟三落四,甚至有的患者忘記關水龍頭或煤氣。他們對近期發生事情明顯遺忘,但過去的事可以回憶出來,所以多數患者會否認自己存在記憶障礙,否認自己因記憶力差而影響了工作和生活。[3]

3.2對時間和地點的定向力障礙例如不知道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是白天還是黑夜,不清楚自己在何地,出了家門就找不到家等。

3.3判斷理解力障礙老年性癡呆是一種全面性的智力減退,包括計算力差,思維遲鈍,綜合分析能力減退,分不清主次,甚至不能理解基本常識。癡呆癥患者可能完全忘記所有的數字,甚至面對數字不知所措,連簡單的計算也難以完成。日常生活能力減退,不能勝任原來熟悉的工作。

3.4人格改變老人的性格改變也是老年性癡呆患者的顯著特征之一多數表現為自私、主觀,或急躁易怒、不理智,或焦慮、多疑。還有一部分人表現為性格孤僻,以自我為中心,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缺乏熱情,與發病前相比判若兩人,有的老人還認為自己很窮,拼命撿垃圾等。

3.5思維情感障礙思維呈常出現片斷性,大事被忽略,瑣事卻糾纏不清,同時伴有情感遲鈍,對人淡漠,逐漸發展為完全茫然而無表情,或小兒樣欣快癥狀很突出。有的則出現幻覺,如幻聽、幻視等;有的出現片斷妄想,如嫉妒妄想、被偷竊妄想、夸大妄想等。

4預防

4.1飲食均衡避免攝取過多的鹽,少食動物脂肪和糖。多食植物性蛋白及含鈣食物,多食魚類及新鮮蔬菜、水果,貝殼類、乳類、豆類、堅果類、蘑菇、大蒜等。適量補充維生素E和B12,少食可可粉、干茶葉、動物肝臟和芝麻醬等含銅高的食物。

4.2經常活動手腳每天堅持伸手展臂、轉動手腕、空抓手、空擊拳、拋球接球、玩健身球等,每個動作做1到2分鐘。腳部運動,以赤腳在卵石上走效果最佳,或用腳趾夾核桃,腳尖里扣再伸直,腳腕左右旋轉等,每次做1到2分鐘。[4]

4.3避免過度喝酒、抽煙,生活有規律吸煙對中樞神經系統有影響從而損害腦功能引起神經過敏、頭暈、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所以老年人應戒煙。酒中的主要成分是酒精,能抑制大腦的高級神經功能損害智能表現為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下降、定向力障礙,所以老年人應戒酒。

4.4對事物常保持高度的興趣及保持樂觀情緒避免過于深沉、消極、唉聲嘆氣,要以開朗的心情生活,老年人應該多做些感興趣的事及參加公益活動、社會活動等來強化腦部神經。防止記憶力減退。

4.5要積極用腦,預防腦力衰退每天堅持讀報、背誦文章、詩詞或背誦數字。從1到100,再從100到1。即使在看電視連續劇時,隨時說出自己的感想便可以達到活用腦力的目的。

5護理

5.1功能鍛煉根據老年癡呆患者身體處理程度,盡可能獨自完成洗臉、刷牙、整理床鋪等日常活動,為其制定適宜的鍛煉計劃,如上下樓梯、慢跑等。

5.2強化記憶和智力訓練根據患者的興趣,有條件的可以請人陪伴,每日可以下棋、讀報、聊天,幫助患者擴大思維,提高智能,無條件者可以通過社區將老年人集中搞活動,切勿將患者留在家內拒絕人際交往。[1]

5.3合理用藥對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及早控制血壓,保持適當的血脂血糖,防止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老年性癡呆在治療上無特效藥,只有對癥下藥如應用抗精神病藥、鎮靜催眠藥、抗組胺藥等,注意用藥的劑量與副作用,認真監測,出現異常需及時與醫生聯系。

5.4愛和情感支持生活上給予充分照顧,使用簡單、形象的語言,語言要平靜、親切傾聽他們的回憶和憂愁,使患者壓抑的情感得到釋放,喚起患者的積極情緒,使患者增強信心。

參考文獻

[1]李翠美,秦洪云.老年性癡呆早期識別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8,10(5.

[2]魏萍,阮繼紅.老年性癡呆及其護理干預[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2,9(10.

篇10

警惕“老糊涂”不是正常表現

家住北京南城的劉大爺最近做事總是丟三落四,燒著水忘了關,直到廚房冒出滾滾濃煙:帶著錢出門卻不記得要去買什么,更嚴重的是有時還會“忘”了回家的路。

而劉大爺的子女們卻認為,人的記憶力本來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退,因此,這些現象對于已經70多歲的父親來說只是正常的“老糊涂”,只要以后家人在生活中多留意一下父親的行為即可。

記者調查了解到,此類事例生活中屢見不鮮。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大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記憶減退或反應遲鈍等,所以很多老年人及其家屬都會輕易地將這些表現誤認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而不予以重視。

但目前的科學研究認為,認知衰退并不一定是老年人的自然現象,很多被認為是正常的“老糊涂”恰恰就是老年癡呆癥的早期表現。

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專門從事老年癡呆研究的竇非教授說,判斷老年人出現的記憶力減退是否屬于癡呆癥的早期表現,有一個簡單實用的辦法,即首先看這些改變是否經常發生,還是偶爾出現。還要看這些改變是否影響了老年人的正常社會生活、職業或日常生活的能力。

如果發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或完成簡單家務事的能力比以前明顯下降,就要引起警惕。特別是當老人長時期心情不好或脾氣改變時,不要輕易地認為是家庭矛盾或心情失落所致,一定要及時就診,排除早期癡呆的可能。

而且,他提醒說,癡呆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患老年癡呆的年齡正在不斷提前。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高血壓、腦血管等疾病患病率已不斷攀升,現在,四五十歲就癡呆的人,數量也在逐年增加。

此外,他還介紹說,除了心血管疾病,很多其他不同的風險因素也可能涉及本病。比如絕經期的婦女,由于雌性激素水平的改變,將比同年齡男性更易患此病。

病因糾纏的神經元

老年癡呆癥又叫阿爾茨海默病,1906年德國神經病理學家阿爾茨海默首次報告了一例具有進行性癡呆表現的51歲女性患者。當醫生給她看一個物體時,她最初能夠說出這個物體的正確名稱,重復幾次都是一樣,但是以后突然間,她把一切都忘掉了。當閱讀一本書時,她可能無緣無故地跳過一些句子,她也許會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拼讀每一個字,也許會讀起來完全沒有抑揚頓挫。當她講話時,常常是使用雜亂無章的詞句,采用似是而非的表達方式。有時,在說話時會突然停下來,一言不發。不能理解向她提出的任何問題。找不到回自己住處的路。隨后病情逐漸惡化,4年半后死亡。

在尸檢中,阿爾茨海默用顯微鏡觀察這位患者的腦部切片,注意到3個特征:腦部嚴重萎縮;腦部組織有某種不明物質沉積;腦內的神經元(也就是神經訊號傳送體)和另一種物質糾纏在一起,像盤結的樹根。這兩種物質后來被定名為斑塊和纏結體,為老年癡呆癥的兩大特征,與其他神經病變有所區別。1910年把這種病命名為阿爾茨海默病。

解析 淀粉樣蛋白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始終沒有弄清楚是何種因素引發了AD。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一組美國科學家發現斑塊主要含有結塊的蛋白質,名為乙型淀粉樣蛋白:另一組美國科學家則解開纏結體的分子結構,發現另一種蛋白質,命名為tau蛋白。

科學家們認為,人腦里都有淀粉樣蛋白,須經常清理排除。但隨著年齡增長出現,例如病毒、頭部創傷,或者心臟病、中風所導致的輕度腦部傷害等因素可能帶來基因突變。于是淀粉樣蛋白產量大增,或者是清理速度過慢,越積越多,tau蛋白也隨之在神經元聚積,妨礙了化學物質的輸送,神經細胞隨之死亡。而由于通常整個發病過程可能早就開始,但癥狀要多年后才顯現。因此,要是我們有辦法阻止淀粉樣蛋白沉積,就能阻止疾病惡化。

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在隨后的若干年內不斷發現APOE等可能引發AD的基因。近期,科學家再次宣布有望發現4種可引起AD的新基因。研究人員認為,最近鑒定出的這些基因,也許有助于科學家進一步了解如何保持神經元的活性,該研究可能將成為未來治療方法的重要探尋方向。更令人感到興奮的是,其中一種基因產生了一種特殊蛋白質,神經元正是利用這種蛋白質進行交流的。

雖然目前此病仍無有效治療手段,但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越來越多可導致AD的基因,每一個新發現的基因都為未來的藥物治療提供了一個新發展方向和一線新希望。

護理 做好長期思想準備

AD是老年人癡呆的主要病因。它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漸進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癥狀包括認知功能如記憶、口頭表達、視覺能力的減退,以及日常生活中個性、行為和活動的改變。

隨著病情的惡化,老年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他們不認識配偶、子女,穿衣、吃飯、大小便均不能自理;有的還有幻聽幻覺,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無盡的痛苦和煩惱。

由于此病以目前的醫學水平還無法治愈,通常病情只會越來越嚴重,因此,竇教授希望AD患者的家屬能夠做好長期護理病人的思想準備。

對于早期患者,他認為,病人家屬需要做的是一些必要的護理手段。比如為病人準備好隨身卡片,卡片上寫清楚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信息,此外,還應在家中做好一些保護措施,比如煤氣、電開關等,以避免病人發生事故。

至于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他建議應該安排專業護理人員進行陪護。不過當記者問到如果病人家庭無法負擔專業護理的費用,是否有專門的醫院收治病人時,竇教授表示,目前針對AD患者專設的醫院確實不多,隨著我國A口患者數量的不斷上升,希望今后多發展一些這樣的機構,以便更好的照顧病人并減輕其子女的負擔。

預防 做積極生活、清淡飲食

如果有人跟你說:“二三十年后,你會得上老年癡呆癥。”你相信嗎?此前,有南方某醫院對100多名正常人進行了預測老年癡呆的基因檢測,結果發現受檢測者中有20多人體內擁有可以導致老年癡呆的APOE基因;他們當中有14人承認家里有老年癡呆癥的病人,有的還承認自己目前正在發生著記憶力減退等老年癡呆癥狀。

院方認為,這個檢測結果可以給這些老年人提個醒,擁有APOE基因的老年人就可以對老年癡呆癥進行提前防范和干預,比如在飲食上要注意少吃損害腦細胞的食物,平時多吃些銀杏葉等預防老年癡呆的中藥等。

對此,竇教授解釋說,APOE基因只是引發老年癡呆癥的一種風險因子,它并不是遺傳的,如同我們通常聽說的膽固醇、鉛等攝入容易誘發老年癡呆癥一樣,它們都只是增加發病的概率,并不意味著已經或必將患上老年癡呆癥。至于醫院提倡的多吃銀杏葉等藥物,竇教授說,確實有實驗表明,銀杏葉、維生素E等藥物對老年癡呆癥有所幫助,但是臨床效果卻不十分顯著。不過他還是建議人們多食用有抗氫化功能的食品。

同時,他指出,由于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會引起體內過多自由基的產生,而大量的自由基不僅是老年癡呆癥的隱患,也是引起衰老和各種疾病的潛在殺手。因此,提倡健康飲食,控制卡路里的攝入,對于防止老年癡呆癥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他還提倡老年人要采取活躍、積極的生活方式。“學習、閱讀對預防老年癡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不斷的思考,可以刺激腦部,延緩神經元糾纏的狀況,甚至形成新的神經元。動物實驗表明,在充滿鮮艷顏色和各種玩具的豐富環境下生活的動物,比在單調環境下生活的動物行為記憶更優,也在某種程度上證實了這一理論。”

不過,竇教授遺憾地表示,目前,AD的早期診斷仍然是一個沒有解開的難題。根據在排除各種引起相似的疾病后仔細的神經學和精神病學的檢查以及神經的測試,老年癡呆癥診斷大約有85~90%的準確性。然而,尸體大腦組織病理學的檢查仍然是唯一能真正確診這種病的手段。他認為,影像以及基因等各種診斷方法的突破是確診并最終幫助人類解開這個難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