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市場分析范文
時間:2023-11-30 17:30: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勞動教育市場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市場調節是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互之間產生互動影響的客觀因素,追逐工資績效最大化和就業崗位所能提供的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性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就業崗位不斷發生轉移的內驅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和高等教育市場之間會形成一個循環的流動體:高等學校的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謀職;勞動力市場根據供求實現人力資源在社會生產和服務的各行各業中的配置。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產生包括價格信號在內的市場信號,求學者及其家庭接收到市場信號后產生相應的期望收益。這一期望收益影響著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
高校畢業生的市場信號特點
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擴展與勞動力市場”課題組在2003年上
半年對7個省市的47所高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結果表明:
參照上述統計結果加以分析,筆者認為倍受勞動力市場需求追逐的高校畢業生市場信號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學歷越高意味著成功就業的概率越大。在本科崗位域中本科
生比專科生具有明顯優勢,在專科崗位域中同樣存在本科生擠占專科生對應的勞動力市場的現象。目前我國本科教育正逐漸由精英化進入大眾化普及階段,本科生已經進入買方市場,多數單位傾向于高學歷畢業生,這對專科、高職生找工作造成巨大壓力;但特色突出、專業匹配的專科、高職畢業生仍供不應求。
學校類型、品牌效應對求職結果有一定影響,尤其是公辦學校的畢業生較民辦學校的畢業生具有明顯的優勢。盡管2003年遭遇到就業寒冬,但是受大的國際環境和不同行業的發展趨勢影響,綜合性大學就業形勢比較樂觀,名牌效應更加突出。
有過學生干部經歷和參加相應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倍受用人單位的青睞。這說明勞動力市場更加重視學生通過在校社會工作培養起來的各種素質和技能。
畢業生所在學校學生就業信息傳播渠道的暢通,為學生就業率增加起到積極作用。這說明畢業生與潛在的雇主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從而妨礙畢業生在就業市場取得更大的成功;學校的積極參與,在畢業生與雇主之間起到搭建“橋梁”的作用,則極好的克服了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從而促進畢業生找尋更好的職位。
性別差異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仍有一定影響。相對而言,用人單位更傾向于招聘男性畢業生。根據教育部對中國高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的統計,2000年,男性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為77.2%,女性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為73.9%;2002年,畢業生的數量超過了2000年,然而男性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為65.9%,女性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為56.1 %;截至2003年9月初,2003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與2002年持平。
用人單位對大學生就業的專業要求并非一定專業對口,而是更多關注畢業生在學習期間真正培養起來的能力。持有英語四級以上證書、從業資格證書等專業技能證明的復合型大學生更加受到青睞。2003年,用人單位普遍提高了對本科生的錄用條件,更多崗位要求復合型人才。比如,同樣是英語專業,那些與其他專業結合更緊密的金融英語、外貿英語、法律英語就大受歡迎。用人單位直言不諱地說:現在單一技能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隨時用,隨時招,缺的就是復合型人才。“二合一”、“三合一”人才節約企業人力成本,更適合具體工作崗位的要求。
高等教育系統的互動變革
由于目前勞動力市場與高等教育系統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而且高校自身的自也越來越大。因此,高等教育系統將會針對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做一定的調整。
對教育質量要求更高
因為在目前的就業市場上,畢業生提高自身專業學習的知識水平,有利于工作找尋成功并且能夠提高起薪水平。這將給予學生和學校以信號,刺激學生和學校共同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同時,教育質量的提高,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輕過度教育的現象,也使得政府有動力督促學校去提高教育質量。
通識教育以及學分制、主輔修制會持續受到歡迎
學用結合以及畢業生學識的“廣度”對找尋工作有顯著的積極影響,這些證據在某種程度上支持了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以通識教育為主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成功。同時高等教育系統也將繼續完善學分制、主輔修制,為在校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以有利于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與喜好,主動去學習和掌握今后自己中意職業的專業技能,而可不必拘泥于初始所選專業。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必將取得突破
目前,高等教育系統中就業形勢最嚴重的群體來自于高職、高專以及民辦高校的畢業生。其中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在專科崗位域并沒有顯現出比較優勢,而受到本科畢業生的職位擠占,這也引發了過度教育問題。而中國高等教育系統要繼續健康發展,那么這個問題必將得到解決。可以預見,隨著目前教育部在政策上對于高職、高專學校的有所傾斜,隨著高職、高專學校更多地與勞動力市場進行互動,高職、高專學校必將會在類型上與普通本科院校相區分,辦學更加注重特色區別,應用技能水平區別,而非現在的層次差別,從而促進高等教育系統多元化發展。
就業信息渠道更加完善
目前,那些能夠得到學校提供充分就業信息的畢業生,無論在工作尋找還是起薪方面,都有競爭優勢。這說明,高校的就業信息,有助于減少畢業生與潛在雇主間的信息不對稱,并促進畢業生的自我選擇以及勞動力市場的優化配置。這樣,學生、雇主還有學校都將有動力一同去構建通暢的就業信息渠道。
關于學校專業質量和聲譽的評價機構將會崛起
高等教育規模還將持續擴展,以滿足旺盛的社會需要。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展,高等教育系統學歷的信號功能將有所減弱,然而勞動力市場依然需要高等教育系統提供的人才篩選功能,因為勞動力市場可能根本無法向教育系統那樣完成有效的人才分類與配置。因此取代學歷這個信號的將是高校的質量與聲譽。可想而知,中國也會如同美國一樣,關于高校、專業、學術刊物等排名的一系列中介組織將迅速崛起,以給個人以及社會提供關于高等教育質量與聲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