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印染產業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11-30 17:45: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紡織印染產業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紡織印染產業調研報告

篇1

張良軍走到公司的污水處理儀器前,擰開水龍頭接了一瓶“污水”,一口喝掉大半,然后掉頭對記者說:“你要不要試試?這水在處理后跟蒸餾水差不多。”他是佛山一家紡織企業的董事長助理。很難想象,如所有的紡織企業都將排放的污水處理至可以飲用的標準,中國東南部的河流將會是怎樣的一番光景。

目前中國是全球紡織業最大的制造中心。2010年中國紡織業的纖維加工總量為4130萬噸,占世界總量的52%-54%。然而,紡織業大量排放卻污染了河流、湖泊、天空、海洋,甚至土壤和地下水?!吨袊h境統計年報》(2010)顯示,紡織行業在中國39個主要工業的COD(一種表示水質污染度的重要指標)排放量排名第4,總廢水排放量排名第3,當年有25億噸的紡織廢水流入江河。

不要以為污染只是無良企業的惡行,即便是污水凈化系統完善的紡織廠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環境。張良軍說,他供職的紡織廠,污水要經過兩輪處理,在首輪處理之后,污水的COD值在40—60毫克/升之間,然后將污水一分為二,近6成的污水會經反滲透處理后進入水循環體系,COD值降至10毫克/升以下,達到飲用水標準,而余下4成則排放到河涌里。

為何不把所有的污水處理至可以飲用的標準?張良軍坦言,企業需要考慮成本問題?!皣业腃OD排放標準是100毫克/升,我們已經完全達標了,為什么要多掏這些錢呢?反滲透處理的成本很高,每噸要花1.3元。我們每天排放2.5萬噸的廢水,你可以算一算成本。”

目前,國內不少紡織企業已經擁有成熟的環保工藝,它們正在社會責任與企業利潤的夾縫中謹慎前行。但正如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所說,盡管中國的紡織業正面臨種種困難,但這個污染行業的清污已經“不能再等了”。

環保組織亮劍

南通依衣公司的高層們就感受到了一種“不得不變”的壓力。

2007年,南通市環保部門將依衣公司評為“紅色企業(差)”,該公司因而被NGO組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列入了中國水污染地圖數據庫,其客戶廣東溢達企業有限公司在借助水污染地圖對其供應商進行環境管理時發現這一違規記錄,隨即要求該企業進行整改。

溢達是南通依衣的大客戶,南通依衣若不做出回應,有可能會失去大批訂單。該公司于是致電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希望能撤除其在中國水污染地圖的記錄。中心負責人表示,要消除記錄可以,但企業必須整改,并通過獨立的第三方審核加以證明。

最終南通依衣不得不著手開發耗水較少和污染較低的產品。在新產品投產后,又在工藝流程中引入循環用水,整個治污項目投入了140萬元。

不過,當地政府也沒有讓企業獨立承擔環境成本,給了該公司40萬元減排獎金。經企業測算,通過技術改造,每年可節約水費約12萬元,節約能源費用約30萬元,預計在未來兩三年可收回成本。

所以說,“紡織業清污,成本固然是個問題,但這個問題并沒有部分企業想象的那么難?!瘪R軍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環保技術的進步,許多卓有成效的環保工藝并不昂貴,而企業在一次性投入后,還能通過節能減排降低生產成本,更可在改善與政府、企業和公眾關系中收獲長遠的利益。

“中國東部已經很難找到干凈的河流湖泊了,紡織業排放廢水的很大一部分導致湖泊、河流及城市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中國的環境問題讓馬軍有一種緊迫感,“水污染應受到特別關注,因為中國的人均可用水資源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紡織使得原本就有限的水資源愈發緊缺?!?/p>

他認為,紡織業清污難就難在,現有的規則讓企業始終缺乏改革的動力?!氨热缢M,目前企業的用水成本低,他們沒有節約用水的動力;再如政府罰款,企業的違法成本低,對污染企業無法形成威懾力?!庇行┢髽I甚至寧愿在年度預算中計算“環境罰款”成本,都不進行環保投入,因為“一些大型紡織企業一天的廢水處理成本可能超過10萬元”。

綠色紡織園探索

企業缺乏整改動力,環境問題迫在眉睫,近年,地方政府不得不越來越頻繁地向紡織企業下“逐客令”,廣東省早在2005年就出臺文件,計劃逐步將紡織業等傳統產業遷離珠三角。

NGO也不遺余力地向企業施加壓力。今年4月,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等5家國內環保組織在京了《綠色選擇紡織品牌供應鏈污染》調研報告,指出一批大型品牌服裝零售商在華供應鏈存在嚴重環境違規,并向46家跨國企業的CEO發出信件,希望品牌企業能通過綠色采購倒逼紡織企業的整改提高。

在這個大背景下,不少珠三角紡織業老板順應“產業轉移”的潮流,抱團北上、西進,甚至遠赴國外,試圖在另一片土地上重新開始。

被行內人士尊為“曾爺”的曾祥,是首批到東莞投資紡織業的香港商人之一。見證了珠三角20余年的紡織業變遷后,曾祥認為珠三角已無法容納污染紡織廠的大發展,北上尋地,發展環保工業才是紡織業的出路。于是,他萌發了設計“環保紡織園”的想法。

到全國各地考察后,曾祥看中了河南漯河。漯河不僅是棉花產地,也有著豐富的地熱資源,“如果將地下熱水用于棉紡印染的生產,經過處理,把冷水再注回。將當地生產的棉花秸稈用來發電發熱,循環利用將實現環保節能的效果。”2008年4月,在東莞舉辦的紡織業高新科技會上,香港福祥公司和河南宏偉置業公司聯合了名為“全球第一座環保節能紡織工業園”的招商項目。曾祥擔任該項目的“招商大使”。

“當時很多港資企業都想搬走了,但又不知道怎么搬、搬到哪去。”曾祥認為,如果簡單地把紡織業從經濟發達地區搬到經濟欠發達地區,污染不會停止,只是換了個地方排放,于環保而言,治標不治本。只有在產業內部解決污染問題,紡織業才有持續發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