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輻射防護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05 18:05: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放射科輻射防護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X射線;輻射危害;防護安全管理
1 電離輻射對人類的危害
自1895年發現X射線至今,放射技術給人類帶來巨大凈利益的同時也承受著一定的危險。X線的照射量可隨射線劑量的增大可在體內累積,長時間受超劑量照射將引起全身性疾病, X線可能引起的臨床癥狀如下。
1.1以神經衰弱癥候群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為主,訴有乏力、頭痛、耳鳴、記憶力減退、心悸等;其次為消化道癥狀如腹脹、腹痛、少數人牙痛、部分人易感冒、腰痛、關節酸痛等。
1.2從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員主要為皮膚、指甲的營養障礙,長期被輻射部位容易發生神經性皮炎。
1.3外周血液改變最常見的改變主要是對血液系統中白細胞的殺傷力,使機體免疫力下降而易發生疾病。
1.4易引起細胞染色體畸變。引起人體遺傳物質發生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造成先天性畸形、流產、死胎、不育等病癥。
1.5 X線輻射可誘發癌癥,如乳腺癌、甲狀腺癌、骨腫瘤等惡性腫瘤等。 人體易受輻射的組織器官:人體組織結構和器官形態不同,厚度也不一致。厚的部分,吸收X線多,薄的部分則相反。人體各部位細胞對X射的反應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為敏感。乳腺是敏感組織,當大量人群每年普查時,要考慮潛在的致癌輻射風險。與乳腺組織中的脂肪、皮膚、乳暈組織相比,腺體組織對輻射最敏感,在2.25 cm深處,腺體組織的吸收劑量要比脂肪組織的吸收劑量高出30%[1],要求攝影時要合理使用自動曝光系統,在大量普查時按照ALARA原則在考慮乳腺的組成和厚度的不同時,充分利用曝光模式與cR的技術特點將入射劑量最優化,達到降低被檢者的輻射危害。
2 防護
2.1機房及機器的防護要求
2.1.1機房宜較大,并有通風設備,就200Ma X線機而論,機房面積不得小于36 m2。另外,機房墻壁應有一定厚度的磚、水泥或鉛皮構成,以達防護目的。
2.1.2 X線球管置于足夠厚度的金屬套(球管套)內,球管套的窗口應有隔光器作適當的縮小,盡量減少原發射線的照射。X線通過人體投照于熒光屏上,熒光屏的前方應有鉛玻璃將原發X線阻擋,近代X線檢查床改為密封式,床周以金屬板完全封閉,可減少散射線。
2.2工作人員的防護要求
2.2.1工作人員不得將身體任何部位暴露在原發X線之中,盡可能避免直接用手在透視下操作。
2.2.2透視時須使用各種防護器材,如鉛橡皮手套、鉛圍裙及鉛玻璃眼鏡等。利用隔光器使透視野盡量縮小,盡量降低毫安,縮短曝光時間。透視前應該有充分的暗適應用,以便用最短時間,得到良好的透視影像。
2.2.3照片時要避免接觸散射線,一般以鉛屏風遮擋。如照片工作量大,宜在照片室內另設一個防護較好的控制室(用鉛皮,水泥或厚磚砌成)。
2.3患者的防護要求
2.3.1患者與X線球管須保持一定的距離,一般不少于35 cm。球管窗口下須加一定厚度的鋁片,減少穿刺力弱的長波X線,易被患者完全吸收。
2.3.2患者應避免短期內反復多次檢查及不必要的復查。對性成熟及發育期的婦女作腹部照射,應盡量控制次數及部位,避免傷害生殖器官。早期懷孕第1個月內,避免放射線照射骨盆部。對男患者,在不影響檢查的情況下,宜用鉛橡皮保護陰囊,防止受到照射。
2.4臨床的射線診斷檢查有普通X射線拍片、胸透、CT、CR、DR片等。均應根據合理地使用低劑量(ALARA)原則,在滿足診斷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降低輻射劑量[2-3]。實際工作中,曝光量過大過小都是不準確的,若曝光過小,會導致信噪比過小,影像質量下降,但曝光量過大,影像質量不但無改善而且會增加曝光劑量,加大X線對受檢者身體的損害,并容易造成設備的損壞[4]。CR攝影技術優點:因IP板動態范圍大,線性度和曝光寬容度較大,使獲取的信息能自動調節和放大增益,在可允許的曝光指數范圍內取得穩定的適宜的影像密度,同時獲得高分辨率圖像質量[5];DR優點:對低對比度信息的顯示功能更強[6],具備UNIQUE圖像技術,使低劑量射片成為可能。以選擇有效的曝光指數范圍,采用在其他相同曝光條件下提高曝光指數的方法來實現降低曝光量和吸收劑量。
3 加強放射安全管理
為不斷加強放射安全管理,各有關部門應做到嚴格監管醫療照射的防護與安全醫療照射防護的最優化,具體如下。
3.1放射工作場所要求 根據規定,新建、改建、擴建的放射工作場所的建設項目,放射診療裝置的防護性能與技術參數應符合有關國家標準的規定要求。施工前應委托有評價資質的技術中介單位出具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和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預評價報告書,經環保部門審核批準后,方可實施項目建設。放射工作場所建設項目竣工后,應進行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效果評價,經環保部門驗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7]。
3.2放射診斷設備要求
3.2.1輻射發生器,能清晰、準確地顯示各種操作參數(如管電壓、過濾特性焦點位置、源與像接受器距離、照射野大小、管電流與時間或二者乘積等)。
3.2.2射線攝影設備,應配備達到預置的參數(時間、管電流與時間的乘積或劑量)后自動停止照射的裝置。
3.2.3熒光透視設備應配備只有持續用力按壓時才能使X線管工作的控制開關以及配備曝光時間指示器或入射體表劑量檢測器。
3.3放射診斷,放射治療操作具體要求。①確保患者所受到照射是達到預期診斷目標所需的最小照射;②職業醫師和有關醫技人員應認真選擇并綜合利用各種參數,以使受檢者所受到的照射是向接受的國家質量和臨床檢查目的相一致的最低照射。對兒童受檢者更應該重視參數;③具有采取了嚴格防護措施后,才可使用攜式、移動式放射學檢查設備;④避免懷孕或可能懷孕婦女施行會引起其腹部或骨盆受到照射的放射學檢查(除非臨床上有充分理由證明需要進行檢查的除外);⑤周密安排育齡婦女腹部或骨盆的任何診斷檢查以使可能存在的胚胎或胎兒所受到的照射劑量最小盡可能對輻射敏感器官(如性腺、眼晶體、乳腺和甲狀腺)提供恰當的屏蔽。
所以在實際工作中為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執業醫師必須摒棄盲目把各種放射診斷技術作為常規手段的不良傾向,醫生在開具這些檢查前應切實考慮對患者的影響,影像資料在院內及醫院之間盡可能共享,減少因資料管理受檢者受到轉診等原因接受不必要的照射。
4 做好防護安全管理
管理措施:健全管理組織。建立完善的輻射防護安全管理度,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及防護制度,具體措施如下。
4.1放射科X線輻射防護工作由科主任負責,科室指定兼職人員協助科主任做好X線輻射防護工作。
4.2放射科工作人員要增強放射防護意識和責任性,在放射診療工作中應當遵守醫療照射正當化和放射防護最優化的原則。科室定期組織對放射科診療場所、設備和人員進行放射防護檢查。
4.3放射診斷工作人員必須按要求具備相應的資質;各級各類人員應熟悉放射設備的主要結構和安全性能,確保設備安全,防止意外放射事件的發生。
4.4放射科各X線檢查室、控制室的輻射防護必須達到國家要求;放射科診療場所必須設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和工作指示燈;放射科診療場所必須配備工作人員和受檢者防護用品。
4.5在放射檢查前應事先告知受檢者輻射對健康的影響,在登記室、X線檢查室設置告示牌。對育齡婦女腹部或骨盆進行X線檢查前,應問明是否懷孕;非特殊需要,對受孕后8~15 w的育齡婦女,不得進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檢查;在放射檢查中對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組織進行屏蔽防護;在不影響診斷的前提下,攝片、透視、介入治療等盡可能采用高電壓、低電流和小光圈。
4.6操作人員在放射檢查前應關閉檢查室門窗,無關人員不得進入檢查室;確實因病情需要,必須陪同檢查者,應給予必要的防護用品,陪同人員應盡量遠離X線球管。
4.7技術人員要嚴格執行各種放射設備操作規程,確保影像質量,減少廢片,避免重復照射。有條件的單位盡可能采用數字化X線檢查,減少輻射。
4.8放射科工作人員工作期間應佩帶個人計量儀,接受專業及放射防護培訓;定期健康檢查,醫院建立個人計量、職業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訓檔案。
5 預防與護理
恰當合理科學的飲食也能有效降低與預防輻射。如患者條件允許,則可在接受低劑量X光攝影前,先喝杯橙汁維他命C或牛奶防止鈣質流失,且還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及增強對輻射的抵抗能力。如食用具有抗輻射的食品。常喝茶有抗輻射的作用,實用十字花科蔬菜,豬血、黑木耳等。這一類的食物可以幫助我們把體內的有害物質排出體外,不給輻射物質留下絲毫立足空間。
總之,輻射防護的目的就是在不過分限制對人類產生照射的有益實踐基礎上,有效地保護人類健康,防止有害的確定性效應的發生。并將隨機性效應的發生率降低到可接受水平,以推動合理地應用防護手段來降低輻射帶來的傷害。這就要求我們放射工作者認真貫徹執行有關放射防護法規與標準,切實搞好放射診療設備質量控制和醫療照射的質量保證,從而使電離輻射更好地為人類造福。
6 臨床實踐中防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放射防護安全的關鍵取決于人們的行為表現,法規、標準、操作規程和其他的行政手段雖然都是很重要的,但為達到放射防護或安全標準,其本身又是不夠的[8]。還需要各有關放射部門嚴格審管,各負其責。不斷更新和完善輻射防護措施。落實各項輻射安全防護管理制度,加強輻射監測,使輻射安全防護管理工作不斷得到改進,讓輻射技術更安全更科學的為人類健康服務。
參考文獻:
[1]燕樹林.乳腺攝影技術分冊[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音像出版社,2007:193-195.
[2]秦維昌,劉傳亞.重視醫用X線檢查低質量成像方法學的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8,42(10):1013-1014.
[3]趙紅蘭,平杰,等.嬰幼兒胸部DR攝影千伏對輻射效能和圖像質量的影響[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8):1270-1273.
[4]胡益斌.CR系統曝光量指數的檢測及校準[J].醫療衛生裝備,2008,29(10):72-73.
[5]陳建新,黃藝生.CR技術應用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4,20(5):463-464.
[6]李萌.影像技術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28-231.
篇2
近些年來,醫用放射設備在醫療機構中迅速普及,應用范圍也不斷擴大,在診斷和治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會對患者的健康構成潛在威脅。發展到現在,醫療放射的防護對象已經從主要是醫院放射科的醫務人員向患者和醫務人員轉變。不過,醫療輻射真有那么可怕嗎?
醫療輻射究竟多大?
人類接受輻射照射的來源包括天然輻射照射和人工輻射照射,人工輻射照射主要包括醫療輻射、核試驗、核電站、核工業和核技術工業應用、核事故和輻射事故幾類。其中,醫療照射是人類接受人工輻射照射的最大來源,患者、受檢者、生物醫學研志愿者等所受的照射,都在醫療照射的范疇之內。
醫療照射在人工輻射照射中的比重呈現上升趨勢。近年來,隨著醫療照射的普及及技術的提高,例如CT檢查的普及,人均受照劑量逐年增加。有數據顯示,2000年全世界的人均受照劑量是0.4個單位,而發展到了2008年,人均受照劑量提高到了0.6個單位。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隨著技術的普及,人均受照劑量已然從1987年的0.54個單位發展到2008年的人均3個單位。
而在我國,放射診療同樣是迅速普及,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全國開展放射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約9.8萬家,包括開展X射線診斷項目、放射治療項目、臨床核醫學項目及介入放射學項目的醫療衛生機構。醫用輻射設備數量年增長率在7%~15%左右。據衛生部統計,我現在每年約4億人次接受放射診療,其中,X射線診斷占大部分,約3.2億人次。
天然輻射是改變不了的,但人工輻射可通過措施及嚴格管理來防護,醫療輻射照射同樣不例外。在不少人看來,人一旦生病,聽從醫囑,接受照射是天經地義的事,為什么還要防護呢?
照射劑量多少合適
輻射影響健康,是一個持久的話題,有專家表示,國內對于放射診療患者健康效應的研究基本空白,醫療輻射存在較多問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部分工作人員防護不足、大醫院放射診斷防護過度、患者防護不到位……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提高、檢查方法及儀器的更新換代,醫療輻射問題能否得到解決?
在專家看來,這些問題是一直存在的,更甚的是,新技術還帶來病人劑量增加的問題。“有人認為數字成像可能比膠片攝影的劑量更低。因為數字成像可以通過對數據的處理,在劑量低、曝光不足時仍可得到滿意的診斷圖像。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由于對新技術的使用不當,帶來的后果是病人受照劑量在成倍增加。” 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副總工程師周啟甫表示,因為曝光量增加,圖像質量就會越好,可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醫生不在乎給多少劑量,只要圖片質量好,病人接受照射劑量多少并不在醫生的考慮范圍內。
為了確保臨床診斷和治療目標要求,避免病人在治療的過程中接受過多的劑量照射,推動輻射防護體系在醫療照射防護中應用已是當務之急。據了解,《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是我國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領域最重要的基礎性標準,其中就對醫療照射的輻射防護提出了針對性要求。此外,我國還有大量的專業標準,包括診斷、治療和核醫學等,都對醫療照射防護做了相關規定,如對X射線診斷房的最小面積、X射線機管球外的漏射線、主射束外的漏射線等都有做要求,且都是從患者的輻射防護角度來考慮的。此外,國家對放射性藥物操作、工作場所、各功能區域的布局及工作人員通道與放射性治療患者通道需分開等方面也有做要求。
雖然設置了這么多的標準和規定,但相比其他國家,我國對醫療輻射防護相關規定仍有不夠完善之處,例如國外有規定,要求在每一臺X光機上需要安裝一個劑量面積乘積儀,病人在接受檢查的過程中接受的劑量都會在乘積儀上直接顯示,但在國內,目前在這一方面并不做要求。在標準規定和設備技術沒有達到與國外同等水平的現實情況下,應在實際操作中積極遵守已有的標準和規定,做到對患者負責、對自身負責,努力達到輻射防護最大化。
撐起輻射防護傘
如何打好輻射防護這把“傘”?據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核醫學科主任徐浩介紹,《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中便提到了輻射防護的ALARA原則,即輻射實踐正當化、輻射防護最優化、個人劑量當量限值(劑量控制)三個方面。
在專家看來,不應該受照射的,就應該避免,接受治療就應該有相關的防護內容,盡可能地減少受檢者或患者的受照劑量。即便國家的基礎性標準對輻射劑量做了限制,但對醫療照射防護來說,是以獲取理想的診斷圖像和有效的治療效果為目的,所以,劑量限制并不適用于醫療照射,而正當性判斷與防護最優化兩個方面則較為實用。
正當性判斷,通俗的講,就是判斷診斷或治療時用的放射方法是否合理。如做胸部檢查時有胸透、胸片、胸部CT等方法。胸透具有經濟性、實時性,可動態觀察疾病形態等優勢,但因其影像模糊,輻射大等劣勢被逐步淘汰;常規胸片是胸部疾病的首選檢查方法,是診斷胸部疾病的先導,大部分胸部疾病經常規胸片可達到確診目的;胸部CT則有密度分辨率高,能夠輕易發現直徑小于2mm的微小結節,低劑量CT篩查可以發現早期小肺癌等優勢。每種方法都有其優劣勢,醫生鑒別診斷時根據不同需求判斷使用哪種方法更為合理。隨著醫療技術與水平的發展,對過去認為是正當的醫療照射,也應當重新進行正當性判斷。
篇3
[關鍵詞] 放射防護;社區;效果評估
[中圖分類號] R197.3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5(a)-0164-03
放射診斷是現代醫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廣泛應用城鄉各地醫療機構,隨著醫療技術及放射診療技術飛躍發展,人們遭受電離輻射的機會明顯增多,所受放射劑量亦相應增多[1]。放射診斷過程可以產生的職業照射、醫療照射、公眾照射,在醫療機構的診療活動中忽視對患者的防護普遍存在[2],而且還有自然發生的潛在輻射,直接作用于人體,危害公眾的身體健康,所以電離輻射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3]。本研究是在我國《放射診療管理規定》框架下,在社區醫療中采用實際數字化監測和計量、遵從輻射防護的三個基本原則下,旨在探討放射安全防護干預措施在保障社區群眾、就診患者及職業人群等放射安全及健康中的效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5月1日~2012年11月31日對廣州市海珠區沙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我中心”)醫用放射情況進行放射衛生防護干預、監督及監測,對象:我中心各類醫用射線機如高頻數字胃腸機、高頻拍片機、CR、牙科機、碎石機等的工作場所,職業人群、就診患者及我中心附近本社區公眾群眾。各類醫用射線機6臺,工作場所4處,職業人群人數48人,隨機選取干預前后我中心就診患者150例及社區公眾150例。
1.2 方法
1.2.1 放射安全干預根據輻射防護的三個基本原則及防護標準對研究對象進行防護干預[4]。主要具體干預措施包括:①增設防護設施及相關人員的培訓、宣傳教育等;②調整機房面積及改造機房的不合理設置;③安裝通風設施;④設警示燈和防護標志;⑤實踐的正當化;⑥防護的最優化;⑦個人劑量限值化。
1.2.2 利用實時監測技術,采用BH3103X-γ射線便攜式巡測儀進行射線防護監測、FJ-377熱釋光劑量儀進行個人劑量監測、LiF(Mg,Cu,P)熱釋光劑量計,S-95多道γ譜儀進行空氣放射性污染監測,大功率采樣器,進行實時監控。通過計算機軟件管理,進行輸入整理數據,統計分析受過放射輻射的職業人群、就診患者及社區居民的情況。所有設備都經國家標準劑量學實驗室標定。
1.3 監測方法
參照GBZ161-2004《醫用γ射束遠距治療防護與安全標準》規定的布點原則進行射線防護監測[5]。對工作場所及周圍輻射水平進行檢測。測量時隨機布點,重要部位(門、觀測窗)多布點,每個點測量5次,結果取其平均值,測量條件為正常工作條件和最大工作條件兩種情況;依據GBZl28-2002《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的規定進行個人劑量監測,監測周期為3個月[6]。
1.4 觀察指標
對防護干預前后X射線機及工作場所和周圍環境、工作人員、就診患者及社區公眾輻射水平劑量監測,監測周期3個月,監測兩個周期(6個月)后對比干預前后結果。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或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工作場所和周圍輻射水平平監測結果
防護干預前后比較輻射水平空氣比釋動能率明顯下降。候診室位(P = 0.035
2.2 個人劑量監測結果
對放射科全部從事放射工作及相關職業工種的48位工作人員、隨機分別選取干預前后來我單位就診患者群體150例及我單位附近社區公眾群體150例,進行輻射水平劑量監測。干預前后個人劑量監測結果比較:工作人員由干預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36
表2 工作人員個人劑量、就診患者及社區公眾個人劑量干預前后
檢測對比(mSv/a,x±s)
3 討論
伴隨放射學、核物理與相關學科的發展,公眾接觸電離輻射的機會也逐漸增多,輻射直接作用于人體,危害公眾的身體健康,日趨成為一個重要的公眾健康問題。自然界本身就存在著放射源,照射量大約為0.6 mR/d,低于人體所能接受的危害劑量的界限量值(2 mR/d),實踐證明不產生危害[7],然而醫療機構的診療活動中忽視放射安全防護的卻普遍存在[2],輻射照射可影響造血系統、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等,產生一系列的生物效應[8]。2002年國家原衛生部頒發的《放射工作衛生防護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從事放射診斷、治療的單位,應當遵守質量控制監測規范。然而現在的醫療現狀是醫療機構很少遵照原衛生部規定要求,且醫務人員及社會公眾對其中的危害知識也知之甚少[9]。本研究遵循實踐的正當化、防護的最優化、個人劑量限值化及為將來發展留有余地的防護基本原則[10],給予我中心所轄醫療放射實施防護干預措施,具體措施包括:對接受照射的適應證、禁忌證嚴格把關,實施診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事先做辯證論證;技術人員、診療操作人員及接受診療的患者嚴格按照放射診斷、治療裝置的防護性能和與照射質量有關的技術指標進行操作,嚴禁大劑量、不適當的部位接受廣泛照射,做到個人劑量個體化,部位準確、局限化;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診斷、治療時,對鄰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組織給予隔離,進行屏蔽防護;特別是對孕婦和幼兒的醫療照射時,格外注意以上因素,并事先告知孕婦本人及小兒家長注意事項,做到知情同意;對放射操作場地嚴格按國家原衛生部嚴格規定操作,最大限度減少照射污染,最大限度降低照射劑量水平;加強醫護相關人員的知識培訓。經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干預后,我中心醫療照射水平、醫務人員及社會公共人員符合國家規定的目標:公眾場合輻射水平小于0.5 mSv/h,治療室外經常性工作場所輻射水平小于5 mSv/h,偶爾性工作場所輻射水平不高于25 mSv/h,職業照射達到20 mSv/h的控制目標;干預前后個人劑量工作人員由干預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P < 0.05);就診患者由(3.29±1.35)mSv/a降至(2.77±0.93)mSv/a(P < 0.01);社區公眾由(2.11±0.86)mSv/a降至(1.18±0.76)mSv/a(P < 0.01),效果明顯,取得了明顯改善,說明通過防輻射干預措施是有效的。總之,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醫療衛生技術水平飛速發展,社區在醫療過程中處于一線地位,對社區公眾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依賴程度越來越大,我們要做讓社區公眾放心、信得過的、安全的、有保障的社區。輻射防護與放射醫療工作者的健康密切相關,也關系到廣大群眾的輻射安全。因此隨著放射診療技術的產生和發展,防護管理要求與防護技術要求并重[12],做到最大限度地降低醫源性的放射劑量,減少輻射對醫務人員、社會公眾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Leroy DH,Ryan MT,Wiley JR. Improving the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of low-activity radioactive wastes [J]. Health Phys,2006,91(5):439-448.
[2] 劉保昌,向彩良,曾婷.醫用輻射預防性監督及質量控制[J].預防醫學雜志,2002,20(3):232-234.
[3] Walla A,Domotor S,Vazquez G. Department of Energy policies,directives,and guidance for radiological control and release of property [J].Health Phys,2006,91(5):526-528.
[4] 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130-2002,醫用X線診斷衛生防護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職業衛生標準(GBZ 161-2004).醫用γ射束遠距治療防護與安全標準[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6] 中國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Z 128-2002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7] 陳福忠,劉海燕,劉鶯.對放射治療與安全防護的認識與思考[J].醫學信息雜志,2010,23(10):3835-3836.
[8] 陳光遠,劉軍.基層醫院影響X線受檢者放射防護的因素及對策[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22):2868-2870.
[9] 強永剛.醫學輻射防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3-81.
[10] 鄭鈞正.我國放射防護新基本標準強化對醫療照射的控制[J].輻射防護雜志,24(2):74-91.
篇4
兒童尤其嬰幼兒,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時期,各系統的生長發育尚未完成,對兒童直接進行X線照射導致機體不同程度的損傷,甚至產生嚴重影響,X線檢查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在兒童檢查中被應用的越來越普遍,因此探討兒童X線檢查防護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多年來筆者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實踐,總結了一些關于如何做好兒童X線檢查防護工作的粗淺認識,以供廣大同仁參考指正。
現階段兒童X線檢查概況
兒童攝影檢查在放射科日常檢查中是比較常見的,特別是近幾年來X線檢查和治療的頻率在逐年增加并大幅度提高,據本科近5年來的登記統計,X線檢查占日常檢查工作量的20%左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環境因素的影響:兒童因發育尚未成熟,抵抗外來病毒的侵襲能力較弱,在當前空氣質量下降和大量抗生素應用導致耐藥性的情況下,使兒童成為肺部易感人群,鼻竇腔感染的幾率也大大提高。直接導致放射科兒童X線檢查如小兒胸片、鼻竇瓦氏位片、小兒胸部透視等的頻率明顯增多。
醫學發展的影響:現在醫學技術飛速發展,尤其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和設備的更新,各種X線檢查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影像診斷中,另外,臨床醫師對X線檢查和診斷的依賴性不斷加大也導致了兒童X線檢查數量的增多。正因為兒童X線檢查越來越多,做好防護工作就更為迫切了。
兒童X線檢查防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兒童對X線照射具高度敏感,特別是正處在生長發育的旺盛期的嬰幼兒,器官及組織都不成熟,對X線的照射更加敏感,尤其是性腺、甲狀腺晶狀體和骨髓等,接受X線照射時防護不當常常會導致未來器官功能出現異常,應該高度重視。
X線照射對兒童有潛在危害。對兒童進行X線照射還可以誘發癌癥和遺傳性疾病等隨機性有害效應,潛在危害較大,須高度警惕。
兒童在X線檢查過程中,時間要比成人長。由于兒童的自控能力很差甚至沒有自控能力,以及內心存在的恐懼心理,常哭鬧亂動,不能有效配合放射人員工作,檢查時間延長(如透視檢查),還可能使檢查失敗再進行重復檢查如(兒童攝片檢查),這也是我們在防護中應考慮的實際問題。
現在生活水平不斷改善,而來就診的獨生子女居多,其父母對X線檢查的危害認識不足,甚至直接要求接診的臨床醫師為其開據X線檢查的申請單,導致兒童受檢幾率增大這也不容忽視。
如何做好兒童X線檢查的防護工作,保護兒童的身體健康
以下3點是筆者在多年工作實踐中的真實體會,特與廣大同仁分享。
宣傳兒童X線檢查防護知識,正當化合理化檢查:對小兒X線檢查防護知識要廣為宣傳,特別要和臨床兒科醫師及時地交流溝通,使他們首先做到應用X線檢查的正當化,即對每位小兒患者針對情況,綜合分析,使每次檢查都具有正當理由,避免不必要的各種X線檢查。其次,檢查方式要合理,也就是說存在檢查指征的患兒,檢查時應盡量避免透視檢查,盡可能地選擇受照劑量少、診斷信息多、可靠性強的攝影檢查。原則就是可用可不用的,以不用為主,非用不可的以攝影為主,這樣在獲得必要診斷信息的同時,使受檢兒童的受照劑量保持在可以達到的最低水平。
創造良好的檢查環境,增補防護措施:就像上面所提到的,兒童特別是嬰幼兒,自控力差,啼哭,亂動,很難與之配合,針對這一情況最好單獨設機房,在機房可掛一些兒童畫,放置一些玩具,鋪設溫馨的床單,引起小朋友的注意,消除檢查前的恐懼感,達到最短的檢查時間和一次檢查成功的目的。非檢查部位屏蔽防護,可用鉛圍裙在胸部位置開一個胸片的口子,懸吊在胸片架前,拍片時,在照射野得到控制的情況下,擋在兒童的背部,避免胸部以下頸部以上部位直接接受射線照射,實現理想防護。
篇5
職場人員32.84%至41.21%存在眼睛亞健康狀態,39.38%至43.70%存在耳朵亞健康狀態。31歲至40歲年齡段和51歲至60歲年齡段男性眼睛的亞健康狀態患病率顯著高于女性(P
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生活的環境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輻射。小到手機、電腦、無線網、耳機,大到各種核設施產生的核輻射及其泄漏的放射性物質,人們幾乎每時每刻都置身于各種輻射場當中,輻射損傷已經成為種巨大的公共健康危機。然而,除了一些專門領域的專職人員有某種專業的射線檢測儀之外,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準確評價身體所受輻射量與輻射損傷程度。雖然如此,人們還是可以借助某些儀器來評價經常受到某些輻射傷害的人體某些器官的功能狀態,來間接評價輻射對健康的傷害,從而提高認識度和重視程度,積極采取防護措施。本文結合北京小湯山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亞健康檢測數據,就職場人員耳朵、眼睛的亞健康狀態作出分析,并結合近年來中醫藥抗輻射研究成果,談談中醫藥防護輻射傷害的思路與前景。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2011年1月7日至2013年12月30日在北京小湯山醫院參加健康體檢的公職人員3800人。
2.方法
2.1 研究方法:采用AuramedBioPulsar人體能量監測儀(北京奧美之路技術顧問有限公司提供)對受試者手部143個生物醫學反射區進行低頻電流掃描,獲取身體近50個器官的能量數據。按照操作手冊,器官能量評分≤50分屬于“能量不足”,51~70分屬于“能量均衡”.>70分屬于“能量阻滯”。能量均衡表明器官功能處于正常、健康的狀態;能量不足與能量阻滯是器官功能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兩種表現形式。分析公職人員耳朵、眼睛的能量狀態及亞健康狀態的患病率,并對男、女耳朵、眼睛亞健康狀態的患病率差異進行統計推斷。
2.2 質量控制:由從事健康體檢的專職人員操作。受試者需心情平和,餐后1h后方可測試。檢測時須摘除左手金屬物品,并用消毒紙巾擦拭掌面。受試者根據手型的大小選擇合適的傳感器,將左手平放在傳感器上后,用右手壓按在左手上,盡量保證各反射區均與傳感器密切接觸。為保證統計結果的可靠性與準確性,數據分析時剔除接觸不良部位的數據(系統會自動提示接觸不良部位)。
2.3 統計分析:由操作系統自動導出各測定值,應用SPSS 12.0軟件與Excel表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推斷的主要方法為患病率調查和x2檢驗,以P
結果
1.基本情況
受試者3800人,其中男性2179人(57.35%),女性1621人(42.65%),平均年齡為(44.65+11.18)歲;民族以漢族為主(占94.34%),文化程度以本科及以上最多(占87.21%)。
2.各年齡段眼、耳能量測評
結果
職場人員各年齡段眼、耳能量狀態測評結果見表1。可以看出,職場人員中,32.84%至41.21%存在眼睛亞健康狀態,39.38%至43.70%存在耳朵亞健康狀態。
3.男女各年齡段眼、耳亞健康狀態患病率的比較
31歲至40歲年齡段和51歲至60歲年齡段,男性眼睛的亞健康狀態患病率顯著高于女性(P
討論
1.輻射的多樣性和輻射傷害的不可測量性
現代人的生活幾乎無時無刻不處在輻射場當中,如通信辦公設備的手機、電腦、無線網;家用電器中的微波爐、電磁爐、電視;醫學檢查設備中的X線、紅外線、放射性核素掃描;還有腫瘤治療采取的各種能量的放射線療法;也包括臭氧層不斷遭到破壞使得人類接受過量的紫外線輻射,還有各種核設施產生的核輻射及其泄漏的放射性物質,以及家庭裝修材料和手機信號發射塔的輻射等等。
電磁輻射按照頻率分類,從低頻率到高頻率,包括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光、X射線和伽馬射線等。人體的器官和組織也都存在微弱的電磁場,并且它們是穩定和有序的。當人體的電磁場受到外界電磁場的干擾時,處于平衡狀態的微弱的電磁場將遭受到破壞,人體也因而遭受損傷。因此,高科技為人類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人類健康帶來一定威脅。現代生活讓人們接觸輻射的強度和時間與日俱增,其對人體的損傷和危害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然而,人們盡管已經從頭疼、失眠、視力下降等不適感當中認識到輻射對身體的傷害,卻無法準確計量每天所受輻射的劑量和身體受到怎樣程度的傷害。一些專門領域的專職人員(如醫院放射科醫生)雖然有專業的射線檢測儀,卻也無法檢測特定射線之外其他輻射的劑量。更沒有多少人會監測身體受到了多少劑量的低頻電磁輻射(如電腦、手機、耳機的輻射)。人們感受不到這種低頻電磁輻射,但這種輻射傷害卻是可以累積的。盡管沒有儀器可以測量人體受到了多少輻射,卻通過某些儀器設備對人體器官功能的測評,來間接地評價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從常受輻射的人體器官的亞健康狀態患病率看輻射的危害性
本次研究對象選取了職場人員,是因為職場人員是接觸各種低頻輻射場時間較長、頻率較高的一個群體。職場人員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離不開電腦、手機、座機、掃描儀、打印機、復印機、傳真機等辦公通信設備,這些設備對身體器官的影響首當其沖是耳朵與眼睛。研究證實,當人們用手機打電話時,音頻信號經過手機轉換為高頻率的電話信號,然后通過天線以電磁波的形式發射出去,這時在手機附近就會產生較為強烈的電磁輻射。經常接觸電腦輻射會造成品狀體疲勞,極易造成近視等眼部疾病;電磁輻射可以引起視網膜細胞的凋亡、線粒體的腫脹,光感受器細胞的變性,膜盤組織的結構破壞等。本次研究結果也證實,不同年齡段的職場人員中,32.84%至41.21%存在眼睛亞健康狀態,39.38%至43.70%存在耳朵亞健康狀態。研究還顯示,男士的亞健康狀態患病率更堪憂。
3.中醫中藥抗輻射研究成果
近年來,已有很多學者從輻射危害和輻射防護方面做了很多有意義的探索。抗輻射中醫藥單方或復方的研究也層出不窮。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
*人參:李學軍等學者研究顯示,人參皂苷可提高受照小鼠數,降低輻射誘導的小鼠生殖細胞UDS(DNA程序外合成))值,還可使受照小鼠的初級精母細胞染色體畸變細胞率下降。人參蛋白對γ射線所致小鼠輻射損傷有較好的保護作用。人參還具有抗微波輻射、抗衰老、清除輻射所致的自由基、保護DNA和生物膜等多種功效。
*靈芝:丁妍等學者研究顯示,靈芝多糖具有較強的抗輻射作用,能顯著提高受致死劑量60COγ射線照射小鼠的存活率,降低輻射對小鼠外周血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損傷作用,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江紅梅等學者研究顯示,靈芝孢子油能夠顯著地提高輻射損傷老齡小鼠外周血白細胞數、骨髓細胞DNA含量、胸腺/脾系數及血/組織SOD活力,并明顯降低骨髓細胞微核率。
*枸杞:石桂英等學者研究顯示,枸杞可以促進輻射損傷后小鼠造血干細胞動員及分化,加速造血系統的恢復。
*雪蓮:周湘潔等學者研究顯示,雪蓮培養細胞提取物對輻射小鼠外周血細胞相關指數的恢復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紅景天:馬天翔等學者研究顯示,紅景天中6種苷及醇類化合物――紅景天苷、異槲皮苷、酪醇、洛塞琳、熊果苷、絡塞維對60COγ射線照射所致人淋巴細胞損傷具有定的保護作用,其中絡塞維抗輻射作用最強。
*黨參:孔祥娟等學者研究顯示,黨參乙醇總提物能顯著提高受輻射致死劑量照射小鼠的存活率,降低輻射對小鼠外周血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損傷作用。
*當歸:陳鳳鳴等學者研究顯示,當歸多糖可能通過增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提高骨髓基質細胞的增殖能力,減少其凋亡,從而加速受輻射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復。
*丹參:楊順清等學者研究顯示,丹參多酚酸鹽對輻射造成的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黃芪:劉耀等學者研究顯示,黃芪多糖、黃芪甲苷及其不同比例的配伍能顯著提高致死劑量60COγ射線輻射小鼠的平均存活天數,延長其生存期。
*鹿銜草:劉穎等學者研究顯示,鹿銜草醇提取物對輻射小鼠免疫系統有定的防護作用。
*姬松茸(又名巴西蘑菇,是一種珍貴的食藥用菌):王俊婷等學者研究顯示,姬松茸多糖對輻射損傷后大鼠的抗氧化能力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芝麻:路路等學者研究顯示,麻酚可有效降低受照小鼠外周血淋巴細胞DNA損傷,調節氧化應激和炎癥介質改善環磷酰胺誘導的大鼠肝毒性,提高受輻射大鼠的抗氧化能力。
*生姜:謝振飛等學者研究顯示,姜辣素可以顯著提高受輻射小鼠的脾臟指數,血液中淋巴細胞百分比含量和骨髓細胞DNA含量,減輕輻射對肝臟的毒理作用,明顯降低輻射引起的骨髓細胞遺傳物質的畸變率,對受輻射小鼠白細胞和骨髓細胞DNA具有保護作用。
*當歸補血湯:王曉玲等學者研究顯示,當歸補血湯(由黃芪、當歸組成)可通過影響NF-KB的表達調節bcl-2/bax,減少骨髓內細胞凋亡,有利于輻射損傷后機體造血免疫機能的恢復。
*五麥黨黃口服液:李航等學者研究顯示,五麥黨黃口服液(由五味子、麥冬、黨參、黃芪等配制而成)對輻射所致小鼠免疫功能損傷有定的保護和修復作用。
*生血丸:嚴蘇純等學者研究顯示,生血丸(由鹿茸、黃柏、山藥、炒白術、桑枝、白扁豆、稻芽、紫河車等組成)可有效預防和修復肝細胞氧化損傷以及外周血淋巴細胞和骨髓細胞損傷,減少染色體斷裂率,從而進步預防細胞突變、癌變。
*藤黃霖:馬瓊等學者研究顯示,中藥復方藤黃霖(由刺五加、黃芪、黨參和雞血藤等10味中藥組成)能夠提高微波輻照大鼠脾臟T、B淋巴細胞比例并改善CD4+/CD8+比值失衡狀態。
*斛芪浸膏:張軍勇等學者研究顯示,斛芪浸膏(由黃芪、石斛、白術、麥冬、薄荷組成)能在定程度上降低電離輻射后早期小鼠胸腺淋巴細胞內活性氧水平,具有減輕電離輻射所致的氧化損傷的作用。
*涼血活血顆粒:樊金灼等學者研究顯示,涼血活血顆粒(由生地黃、連翹、川芎、牡丹皮等組成)能升高受輻射小鼠外周血白細胞、血小板、骨髓DNA、骨髓有核細胞的數量,提高胸腺指數,降低肺臟指數。
*八珍湯:黃茜等學者研究顯示,八珍湯(由人參、白術、白茯苓、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炙甘草組成)傳統煎劑和八珍湯配方顆粒劑均可促進骨髓損傷小鼠造血功能恢復,兩者作用相似。
*補康靈:張錦林等學者研究顯示,補康靈(由黨參、黃芪、茯苓、大棗、白術、當歸、枸杞子和熟地組成)對輻射所致的小鼠免疫功能損傷具有防護作用。
*麥門冬湯:劉建軍等學者研究顯示,麥門冬湯(由麥門冬、半夏、人參、甘草、大棗、粳米組成)可下調放射性肺損傷大鼠肺組織核轉錄因子及白細胞介素―1蛋白的表達,能較好地防治放射性肺損傷。
*補腎填精方:孫玉文等學者研究顯示,補腎填精方(由熟地、當歸、枸杞和靈芝組成)可促進輻射損傷小鼠ATR基因(種對受損DNA分子進行修復的基因)和蛋白的表達增強。
*參苓白術復方提取物:高志買等學者研究顯示,中藥復方參苓白術(由蓮子肉、薏苡仁、縮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參、山藥、甘草、白術組成)對輻射性腸損傷小鼠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當歸紅芪超濾物:暢艷娜等學者研究顯示,當歸紅芪超濾物(由當歸、紅芪組成)具有拮抗輻射致心肌細胞損傷的作用,其機制與清除自由基有關。
*靈芪扶正湯:劉文文等學者研究顯示,靈芪扶正湯(由靈芝、黃芪、雞血藤等組成)對輻射損傷小鼠的造血系統和免疫系統具有定的保護作用。
*六味地黃丸:楊云霜等學者研究顯示,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組成)可以降低輻射損傷,保護免疫器官,其輻射防護作用優于八珍湯(由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參、炒白術、茯苓、炙甘草組成)和扶正解毒自擬方(由人參、冬蟲夏草、麥冬、白花蛇舌草、丹參組成)。
*芩丹顆粒:徐俊杰等學者研究顯示,芩丹顆粒(由黃芩、丹皮、梔子等十幾味中藥組成)可增強微波輻射后小鼠的免疫功能,可提高小鼠IL-1、IL-2、IL-6、IFN-α、TNF的活性。
*四物湯:馬增春等學者研究顯示,四物湯(由熟地、當歸、白芍、川芎組成)可以逆轉并調整輻射損傷使小鼠機體的脂類代謝、糖類代謝及部分氨基酸的合成代謝紊亂。
4.中醫藥防護輻射傷害的優勢與展望
目前西藥抗輻射藥物主要包括含硫類化合物、激素類、細胞因子類。但這些抗輻射藥物都有各自的不足,如含硫類化合物,只有達到一定濃度時才能發揮抗輻射作用,但達到必要濃度時也會表現出定的毒副作用,激素類藥物長期使用也會影響機體自身正常激素的分泌水平,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篇6
【關鍵詞】 持續質量改進;門診;護理管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continual quality improvement (cqi) in special nursing management in opd. methods: using flow-sheet model of cqi from joint committee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 (jhaco) for reference,to identify nursing service target and working extent, to define nursing quality examination in opd, to work out standard for measurement,and to evaluate nursing quality.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outpatients increased remarkably.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special outpatients enhanced from 92.5% to 98.9% (p<0.05).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atients toward medical laboratory enhanced from 83.6% to 95.0%.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applying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in special nursing management in opd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 continual quality improvement; out patient department; nursing management
1993年始,美國有許多醫院開始采用質量管理來推動醫院的活動,除了全面質量管理(tqm)以外,美國醫療機構評鑒聯合委員會(jhaco)提出持續質量改進(continual quality improvement,cqi)的理念以取代原先的醫療質量保證(qa)活動。醫療質量從早期的質量控制追求零缺陷到qa的發展,找出醫院潛在問題,解決問題,并設計建立一套良好的病人服務作業體系,把錯誤轉換成經驗,以避免再次犯錯;再至cqi,管理的層面越來越廣,包含全員參與,不斷改善,以客為尊,以期達到顧客滿意,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目的。我院從2007年7月開始在門診護理質量管理中,不斷推進cqi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門診科室包括有眼科、耳鼻喉科、皮膚、口腔、醫技、體檢、導診等部門,共有16名護士,其中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6名,護師4名,護士5名。由門診護士長負責管理。
2 持續護理質量改進的實施
借鑒美國jcaho持續質量改進程序模式[1]。門診護理質量管理是在護理部質量控制小組的指導和門診護士長的領導下全體門診護士共同參與的全面質量管理。經過培訓與考核,讓門診護士充分掌握護理質量的評價標準,對照標準每周針對科室重點項目進行自查,護士長每周重點抽查各科室對護理制度、工作職責、操作規程、工作流程的執行情況,針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評價,尋找問題的原因,采取改進措施,最終將測評結果通過醫院自動辦公系統(oa)呈報給醫院質量管理委員會。
2.1 全面了解病人對護理服務的認知與需求現狀
門診部專門成立了病人滿意度調查和服務流程改進小組,由專人負責每日對門診病人隨機發放本院自制的問卷調查表,了解病人對護士服務態度和工作效率;就診環境、等候時間、流程安排;醫生的解釋、診療過程、服務態度;對掛號、收費人員的服務態度和效率等方面的評價。每月月底將統計的病人滿意率,病人建議和意見用電子表格形式發給護士長,由護士長綜合,定期向全院公布病人滿意度調查結果,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擬訂整改措施并及時向病人通報反饋意見。在衡量病人滿意度時采用2級評分法,即滿意、不滿意。
2.2 明確護理服務的重要內容及考核指標
針對門診專科護理服務對象和服務范圍定義重要的護理方面:護理技術操作、消毒隔離、急救物品管理、病人的健康教育、門診綜合環境管理放射防護、病人滿意度、護士工作態度行為規范及知識更新、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與科室醫技人員的協調與合作、科室質量管理與成本控制。根據深圳市醫療服務質量整體評估管理標準,制訂護理質量考核評價指標,要求急救物品完好率為100%;消毒隔離合格率≥95%;病人滿意度≥90%;病人健康教育≥90%;門診綜合環境管理≥90%;護士知識更新,技能考核合格率為100%。
2.3 描述當前的過程
門診是醫院的窗口,門診工作的質量是衡量一個醫院管理水平的標志之一,它不僅關系到醫院的社會形象,也影響到醫院在人民群眾中的聲譽[2]。護理是病人最容易感受到的服務,護理服務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病人滿意度的高低[3]。門診每一個小科室的護士,既是護理服務的執行者又是各自科室護理單元的管理者,護理質量考核除常規護理操作考核外,還強調醫護間團隊合作的精神,重視病人的權益保護和護士的道德規范,把病人對護理的評價,病人健康教育作為考核重點,注重護理人員職責的落實和服務環境管理,同時把現代管理體制中的經營管理理念也作為考核標準之一,積極參與科室質量管理和成本控制。
2.4 采取多種方式的質量評價
護士長隨機抽查、護理部每月護理質量檢查結果分析,護理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考核,病人滿意度調查,觀察護士工作過程,觀察門診就醫環境,科室年終綜合質量考評及成本效益分析。
2.5 查找問題的原因,提出改進意見
如針對病人提出的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不夠熱情,解釋不到位,門診醫生太少,星期六、星期日尤為顯著,門診流程過于繁雜,候診時間過長等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對護士進行儀表、護理禮儀、護士職業道德、護理人員心態調整及情緒控制、護患溝通技巧、服務技能方面的培訓,提高護士的服務意識。根據醫院周末病人多的特點,周末實行彈性排班制度,根據就診病人人數的多少及時增派醫護人員,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病人候診時間。醫技科室病人等候檢查和等待檢查結果的時間較長,是病人對醫技科室不滿意的一個重要因素,護士加強與醫生、技師、病人之間的溝通,根據病人病情輕重。因此,合理安排檢查秩序,保證病人能及時得到檢查和取到檢查結果,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
2.6 落實改進措施
優化門診服務流程,簡化就醫流程,實行掛號、收費一體服務,減少病人來回奔波及等候時間。為病人提供導醫、導診服務,負責指導病人填寫就診信息采集單,指導病人就診,并護送行動不便病人就醫,做各項檢查、電話咨詢服務,為病人提供輪椅、擔架及一次性茶杯。門診護理組有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嚴格崗位職責,為病人提供熱情主動服務。通過口頭講解、發放健康教育處方和常見疾病健康教育宣傳冊,設置健康宣傳欄等形式為病人提供健康教育。放射防護是放射科提供優質服務考核內容之一,為了落實放射防護法,科內配備有防護衣,在檢查透視室內放置鉛屏,對病人進行x線片檢查時及時向病人宣傳放射防護方面的知識,進行放射防護宣傳,充分維護病人利益。提高放射人員對x射線輻射防護的認識,加強對重點人群及病人重點部分的放射防護。
2.7 在持續質量改進中不斷提出更高標準
制訂進一步的護理質量管理目標、計劃措施,進行效果評價及信息反饋[4]。落實護理核心制度及護理管理制度,制訂病人安全目標和實施方法,并監督實施;加強護理服務人員的質量管理教育,規范咨詢、導診行為(導醫站立、微笑、熱情主動服務)嘗試開放式服務窗口,規范服務用語和服務流程,強化服務意識,建立醫院首問負責制,重視醫患溝通,提高病人滿意度。
3 實施效果
實施前后對門診病人進行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我院門診病人滿意度有比較明顯的上升,門診專科病人滿意度由92.5%上升到98.9%;醫技科室滿意度由83.6%上升到95.0%。詳見表1。我院放射科、b超室為了提高病人對科室整體醫療服務的滿意度,引進了新的技術設備,簡化病人登記檢查程序,加強了護士與檢查技術員、醫生之間的聯系,縮短了病人等候檢查和取結果的時間,病人對醫技科室的滿意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表1 實施前后門診醫技和專科病人滿意度比較 例(略)
4 討論
持續質量改進是一種不間斷的活動過程,只有不斷進取,不斷創新才能不斷滿足病人的需求。門診護理持續質量改進要堅持目標一致的原則,以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滿意的服務為最終目的,把滿足顧客的需要和超越病人的期望作為追求的首要目標[5]。職業道德建設是實現護理持續質量改進方針目標的思想基礎,是實現病人滿意的重要保證,不斷提高護士職業道德素質是質量改進的重要內容。倡導以人為本的團隊管理意識,發動全員參與,只有員工將自身融入團隊中,共同對最終結果負責,才能極大地提高工作積極性,是做好護理質量過程管理環節質量控制的最基本的保證。護理質量體系的改進是重點,提供最好的護理服務最低的護理成本是護理質量改進的核心。護理工作面臨著需要提供醫療服務的特殊群體-病人,醫療服務的對象是人,減少醫療缺陷,杜絕醫療差錯事故的發生確保醫療安全是護理質量改進的永恒目標。在質量考核中正面強化出現的錯誤,通過系統分析查找導致錯誤的原因,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流程。
jcaho持續質量改進要求把日常護理服務行為、護理管理活動標準化、規范化。護理實施持續質量改進不僅有利于轉變管理者的角色,強調醫務勞動的團隊合作精神,也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管理的能力,降低護理成本,實現優質、低耗、高效的管理目標。護理質量改進模式的實施,對于改善醫療服務質量,建立安全就醫環境和減少醫療風險方面也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服務。通過建立護理服務制度和服務流程,規范護理服務管理,以及對護理服務質量和安全的持續改進,為門診各專科病人提供人性化、優質和安全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陳愛萍,孫紅,姚莉,等.持續質量改進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2):123124.
[2]張元紅,魏素芳,鄭文蘭.我院門診倡導人性化服務的做法與體會[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3):244245.
[3]王紅.談服務意識培訓對護理質量的影響[j].甘肅中醫,2008,21(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