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生物學知識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12-14 17:40: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生物學知識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化學生物學知識點總結

篇1

關鍵詞 農學類專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 G4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1-0329-02

現代農業科技正迅速向宏觀和微觀領域迅速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在農業生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作為新時期的農學類大學生必須具備系統的現代生物學知識體系,較強的整合知識的能力,扎實的專業基礎,良好的綜合技能和積極的創新精神。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在生命科學領域中既是基礎學科,也是發展的前沿學科[1]。在我國大力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運用農業科學技術的大背景下,農學類專業的大學生不僅要學好農學方面的專業課,更應該學好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這門基礎課,以便為自身的現代生命科學的知識體系和科學思維建立奠定扎實基礎,也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做好充分準備。筆者通過近年的教學研究和實踐,結合農學類專業學生經常反映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知識點多、學習難度大等特點,探索出“五要”教學方法,現分析如下,與同行共同探討。

1 學習興趣要培養

農學類專業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大多在大學二年級開設,而大二學生的課程數目較多,課程安排比較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這門課程的效率就顯得至關重要。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之初應從多角度和多層面強調學習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運用書本的圖片,還結合網絡信息,運用多媒體技術,充分展示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角色,突出其在農業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強調其在學生未來職業發展中的重要價值,從而很好地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

2 理解和記憶要結合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內容涉及大量的分子結構、化學反應和代謝過程,需要記憶的知識點非常多[2],如果學生僅單純的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很難掌握好這門課的知識點,在教學中需多引導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將相關的知識點進行聯系,形成相應知識點的連線,最終形成知識面,這種方式既可減輕學生的學習強度,加強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 化學知識和生物功能要聯系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以生物體內生物大分子為研究對象的學科[3],在課程的前半階段介紹生命體內主要化學物質的化學結構和相關特性,后半階段學習各類物質的代謝和調控。因此,在向學生講授課程時應將各類物質的化學知識和生物功能密切聯系,讓學生清楚各類物質之所以具有其獨特的生物功能是與其化學結構和化學特性密不可分的。只有將化學知識和生物功能密切聯系,學生才能很好理解各類物質的生物學特性和在代謝過程中的作用,才能更容易記憶和理解各個知識點,并更易于形成系統性思維。

4 閱讀和實驗操作要加強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這門學科包含大量需要理解的抽象理論知識[4],并且這些抽象的理論知識是經科學實驗證明而獲得的,因此學好這門課程,不僅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加強自身對抽象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還需要學生在實驗課中通過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操作,將抽象的理論轉為具體的實驗數據。加強學生對生化知識的理解,樂于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和科學創新水平。

5 科學思維要鍛煉

現代的農學類專業學生承擔著我國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的重任,因此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尤為重要,而學生在大學二年級階段學習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這門基礎理論課程,通過系統科學的訓練,掌握這門課程的知識框架,形成科學的思維模式,并將科學思維運用到對課程知識的理解中,有助于在今后學習工作時能將科學思維運用到農業科技創新中,為我國的農業科技創新貢獻力量[5]。

6 結語

總之,以“五要”對農學類專業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措施進行創新,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模式,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農業科技人員。

7 參考文獻

[1] 張小霞,梁振普.食品生物化學高效教學方法探索[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7-28.

[2] 羅建平,周建芹,姜紹通,等.改革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3,20(4):101-104.

[3] 張廷華.生物化學課學習方法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36-139.

篇2

關鍵詞:中專;《生物化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7-0240-01

生物化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許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到困難,對有的知識點無法全面地理解透徹。下面,我們將詳細地講述幾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1.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1 啟發式教學。從教學形式上看,教師授課主要是向學生傳授具體的教學知識,但實際上則是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換成主動學習,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進行啟發式教學,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需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開拓思維,主動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促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能夠被充分地調動起來,而不是讓學生簡單地死記硬背知識點。教師提出的問題需要包含課前布置的問題,同時也包括課上提出的問題。設置課前的問題,主要是為了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地預習功課,因此,才能提前對課本內容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和了解,在教師講課時,才能理解得更快。教師在設置課堂問題時,不僅需要考察學生對平時所學知識點的記憶,同時需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對新問題的思考,學生只有積極地思考,才能全面地掌握知識,才能找出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對各種問題進行總結,從而能夠取得舉一反三的效果。實施啟發式教學,促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對新知識掌握得更加全面。同時,啟發式教學方式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思考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效地鍛煉了學生進行科學思維的能力,最終不斷提高生物化學教學的質量。

1.2 討論式教學。生物教學的教學內容范圍較廣,涉及到許多復雜的化學結構以及化學反應公式,其教學內容比較復雜多變,很難理解,特別是有關"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內容較為難以理解,由于其中的糖、脂類以及氨基酸代謝的反應步驟較多,因此認為其是生物化學知識體系中的難點之一。同時,大部分的學生忽視了生物學科對臨床醫院的重要作用,比如,許多學生沒有全面地了解到生物學科在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以及診斷和治療中的作用,因此,許多學生對生物化學課程缺乏學習的熱情。針對這些問題的存在,教師可以在講授物質代謝及其調節的課程之后,設計一場合理的階段性討論課。討論的內容主要是圍繞胰島素分泌異常對糖代謝、脂代謝、氨基酸代謝的影響展開,具體是通過分析某個患有糖尿病的病人的臨床癥狀以及臨床檢驗中各項指標的改變分析胰島素與糖代謝、脂代謝、氨基酸代謝之間的聯系。題目布置后,學生可以自主地組成各個討論小組,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課堂所學的知識,查找有關方面的資料,進行分析、總結,最后準備發言稿。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病例討論,由各個小組自主發言,最終由教師進行總結。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促使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1.3 案例(范例)教學法。案例(范例)教學法可以使學生擺脫枯燥無味的知識理論,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了解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視野。比如,教師在講授有關糖代謝和脂肪代謝的知識點時,可以適當地選取一些與所講知識有關的糖尿病病例或者是動脈粥樣硬化引起高血壓病例等,讓學生自主地討論。教師需要做好備課準備,提前將需要討論的病例布置給學生。需要將重點問題放在生物化學基礎知識上,不要求學生全面地掌握有關的臨床知識、解決實際的臨床問題。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提高生物化學的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主動深入學習的習慣。

2.善于加強學習方法研究和指導

有句俗話說: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由于許多的中專學生來校之前基本都是初中畢業,還沒有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多數學生已經習慣了由教師授課的教學方式。因此,教師需要積極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指導學生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比如,教師需要善于通過板書提綱的形式,總結和歸納所講的教學知識,引導學生利用提綱或者是分類圖解的形式對知識進行系統地總結。積極地引導學生將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其中的異同點,加強培養學生的變通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促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3.搞好及時反饋。提高學生學習成績

教師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需要積極地建立教學反饋機制,因為信息的反饋是雙向的。當課堂的教學內容結束后,教師可以仔細地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利用書面測驗、提問、布置作業、實驗報告、技能操作示范以及學生相互評價等方式來獲取學生的達標的信息。教師需要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進行逐一評價,評價的內容需要涉及到哪些指標已經達到,哪些學生的指標尚未達到,對已經達標的學生提出表揚,對沒有達標的學生,需要運用適當的方法,促使其進行有效地改進,從而補救自己的失誤。

總結語

綜上所述,改善生物化學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自己去摸索和創新,虛心地向別人請教,不斷累積自己的教學經驗,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學到真正的生物化學知識,培養實用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馬天雯、韓金華.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版中專《生物化學》編寫問題商榷[J].衛生職業教育,2012.10(33):119-120

篇3

關鍵詞:生物工程類 分子生物學教學 改革初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053-02

在現代生物學領域,生物技術作為一種新型學科和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并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影響。作為生物技術的核心學科,分子生物學,是研究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并從分子水平上闡述這些大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及其基因表達提供機理的科學。

分子生物學是在多個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特別是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目前已逐漸滲透到生物學科的各個領域之中,改變了或正在改變著整個生物學的面貌,被認為是現代生命科學的三大前言學科之一,也是目前高校生物類專業的重要必修專業課之一。分子生物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會逐漸建立一系列新的理論和方法,知識點具有繁雜、更新快、抽象、難以掌握等特點,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根據專業情況做出調整,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以突出重點,強化理論與實驗的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分子生物學的核心理論體系和實驗技術方法。本文針對生物工程類專業的培養方向和教學重點,對分子生物學的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

1 教學改革的基本原則和思路

我們開展分子生物學教學改革遵循兩條基本原則:一是適應普通高等教學需求的基本原則;二是適應本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的基本原則。在堅持兩個基本原則基礎之上,我們提出三條改革思路:一是針對生物工程類專業特點,突出分子生物學在現代工業微生物研究和改良中的應用趨勢和途徑,加強學生對專業的理解和本學科的認識;二是遵循高等院校教學特點,從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和探索,建立一套能夠培養理論素養與實驗能力并重的工程化人才的分子生物學教學體系;三是加強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實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理論中強調應用,在應用中引出理論,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消化理論知識的同時拓展視野并加強對本學科的理解。

2 教學改革具體內容

2.1 優化教學內容

我們在進行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授學時,首先針對生物工程類專業特點選擇合適的教材并制定教學大綱。經過比較和分析,我們選擇趙亞華編著的《分子生物學教程》(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作為基礎教材,該教材主要闡述的是狹義分子生物學所涵蓋的范疇,編寫內容具有條理清晰,語言簡練,信息量大,實例豐富等特點,并且全書系統地在重要的知識點后附有簡要小結,便于學生在學習和復習過程中從繁雜的信息中快速的查找和理解重點內容,比較適合于普通高校生物工程類專業教學使用。

分子生物學課時少而內容繁雜,在有限的課時之內不可能按教材內容全部講授,學生也不可能全部能夠接受。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結合專業特點,對教科書內容進行取舍,并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補充,突出專業領域涉及的重點和難點。因此,選定教材之后,我們根據生物工程類專業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1)弱化學科交叉重復部分,分子生物學是在多個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決定了分子生物學中有很多理論知識與其它學科具有交叉和重復,如生物化學、遺傳學、酶學和微生物學等,我們在分子生物學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已經學習過的交叉部分的知識點采用復習的方式快速進行;(2)強化對與專業相關的理論知識講解,例如DNA的重組、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基因的轉錄和表達調控等內容;(3)引導介紹與本專業相關性不強的知識點,學生如有興趣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學習,以滿足求知欲望較為強烈的學生的學習要求,如噬菌體基因的表達調控、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等;(4)結合專業方向補充教學內容,加大應用實例講解,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例如講解特異位點重組內容時,可以結合目前研究領域應用較多的Xer/dif重組系統進行講解,讓學生理解了特異位點重組概念和過程的同時,又學習了該重組理論最新研究進展及其在微生物代謝途徑工程中的應用,從而實現教學內容的理論性、專業性、實用性、學術性和前沿性并舉。

2.2 改革教學方法

對大學生而言,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及其抽象的學科,其中涉及的理論體系和生物過程復雜而又晦澀難懂,極其難以掌握,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率有限,因此創新教學方法,改變授課方式,使抽象化的概念能夠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升學習效率尤為重要。

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學方法做了以下四項改革:(1)采用多媒體教學,結合大量精美圖片、動畫和視頻,將抽象的、理論的生物過程或概念中涵蓋的大量信息有效、生動、形象化地展現給學生,例如,蛋白質合成過程中涉及的起始、延生和終止三個過程以及延生過程中涉及的進位、轉肽和轉位三個反應實際上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中間涉及的概念和因子很多,通過板書無法有效地進行形象化演示和解釋,而在多媒體教學方式下,借助大量圖片和動畫實現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方式講授該生物過程,可使學生有效地理解并掌握該部分內容;(2)大力利用網絡資源,搜尋與講授內容相關的精美圖片和科教視頻,補充教材內容的不足,從不同視角、不同階段對重點內容進行闡釋,幫助學生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例如,RNA干擾技術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和過程,課堂調查中發現學生很難理解雙鏈RNA的產生、水解以及Dicer蛋白的作用過程等概念,在我們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選用一段網絡公開視頻(Nature系列)通過三維動畫模擬,使學生輕松地“看到了”生物體內RNA干擾過程,極大地幫助了學生對相關過程的認識和理解;(3)利用生物學分析軟件演示促進學生理解,在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無論是簡單基因的比對分析還是復雜的蛋白質定向進化模擬都離不開專業的生物學分析軟件,在教學方面利用生物學分析軟件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授蛋白質的編碼基因序列(CDS)和開放閱讀框(ORF)兩個概念的時候,學生短時間之內無法深刻理解,如果使用生物學分析軟件對一條基因進行分析演示,學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CDS與ORF之間的聯系與區別;(4)結合實例對重點理論進行剖析,例如基因表達調控部分內容,在目前的科學研究領域和實際工業化應用領域研究都極為廣泛,但在實際教學時,由于知識點多,過程復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感覺到枯燥而不知所以然,此時即可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某個具體的相關研究項目(例如碩士研究論文、博士研究論文或科研基金研究項目)的目的、意義和方法等進行講解,達到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在實例中引出理論概念和過程。通過大量實例的講解,不僅促進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本學科的認識,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在實際應用中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2.3 強化實驗教學

分子生物學是在實驗論證的基礎之上建立并發展起來的對實驗技能要求很強的一門實驗性學科,因此,分子生物學的教學也必須有實驗教學作為支撐,只有在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模式下才能使學生學以致用,達到真正理解并掌握分子生物學的教學目的。對工科的生物工程類專業,實驗教學具有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基礎。在我們的實驗教學改革中,將每個班分為10組,每組3~4人,每個學生可以且必須單獨完成實驗操作,掌握本專業應用最為廣泛的基因工程操作技術中常用的經典方法。實驗教學時間與課堂教學時間比例設置為1∶2,保障有1/3的教學時間用于實驗教學。實驗內容主要圍繞基因工程操作技術經典的四個步驟進行,即目的基因的獲取、重組載體的構建(克隆載體)、受體細胞(大腸桿菌)轉化、結果驗證(限制性酶切和PCR),在此過程中連續進行染色體提取、PCR技術、連接、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制備、轉化、質粒提取、限制性酶切以及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等基本操作,使學生掌握DNA體外重組過程中使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術原理。在上述實驗過程中,多數實驗步驟中都是微升級反應體系,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極高,因此,通過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并強化學生的“精細化”實驗操作能力,為培養動手能力強,專業素質過硬,分析能力嚴謹的合格大學畢業生做出貢獻。

3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分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等三個方面對分子生物學進行了教學改革和探索,在初步改革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感覺到枯燥和晦澀難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教學改革是一項需要持續進行的復雜而重要的工程,我們需要繼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探索并總結經驗,在經驗總結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在改革實踐中總結經驗,以期構建一套與時俱進的教學體系,為社會培養和輸送高素質的合格人才做出貢獻。

篇4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農學學科;分子育種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6-0201-02

分子生物學是21世紀最具創新性和活力的學科,它主要講授生物學領域的基礎知識和最新研究進展,如:核酸、RNA和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遺傳信息的表達與調控、轉基因等[1]。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促使農科學生從分子水平上認知生命現象的本質,增強同學們探索生命現象本質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本課程能讓同學們掌握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為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和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生物技術是推動現代農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引擎,掌握基本的生物學理論和技術能促進農科學生的就業,并為他們將來從事生命科學的相關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分子生物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眾多的問題,如基礎知識點量大、新知識涌現快、課時嚴重不足等,以上種種問題直接導致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工作困難重重。僅憑借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已經很難適應市場對新時代畢業生的要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2]。本文將結合本人學習和教授分子生物學中的經歷和經驗,對如何提高和改進分子生物學的教學工作提出以下四方面的觀點。

一、優化章節教學內容、突出基礎性

傳統的分子生物學課本通常會包括:核酸結構與功能、DNA到RNA、mRNA到蛋白質、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和方法、原核基因的表達調控、真核基因的表達調控、疾病與人類健康、基因與發育、基因組與比較基因組學等章節。要想在32個課堂教學的學時內完成這些內容的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夠講完這些章節,上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對全部講授內容進行有目的精簡和優化。

《生物化學》和《遺傳學》也是農科本科生的必修課程,且這兩門課程與《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有交叉,例如核酸和蛋白質的結構等。因此在有限的學時內講授《分子生物學》課時,就需要根據農學專業的前修課程,進行相關調整和整合。根據內容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將全部內容整合成如下章節:核酸的結構與功能、DNA的表達與調控、RNA的翻g與調控、基因組與比較基因組學。其中“核酸的結構與功能”在《生物化學》課程中有大量講解,因此,此章節可以降低為6個學時;“DNA的表達與調控”章節的內容涉及mRNA水平上的調控、真核生物的表達調控、原核生物的表達調控等內容,內容較多,涉及基礎知識點較多,對后續專業課和學生繼續深造有較大影響,應分配12個學時;“RNA的翻譯與調控”涉及mRNA的翻譯過程、翻譯過程調控機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翻譯調控,本章節也是本課程的重要章節,對后續專業課和繼續深造有較大影響,涉及較多前沿知識點,應分配10個學時;“基因組與比較基因組學”涉及測序等現代技術,是大多數同學們從未涉及到的知識,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所以應選取此章節進行講解,并分配4個學時。

二、合理化實驗教學、突出實用性

實驗設計的原則是:突出基礎性、與課堂知識的關聯性、不同實驗間的連續性,最重要的是要有實用性,且是目前農學專業研究生所用的主流實驗技術。只有實用的實驗技術才能滿足農學本科畢業生將來的工作和進一步深造的需求,只有基礎性的實驗才能加深同學們對于基礎理論的理解,并為他們自主設計實驗提供技術支撐。基于以上原則,我們設計了以下分子生物學實驗內容及學時分配:重組質粒的構建(2學時)、質粒轉化(3學時)、大腸桿菌培養(2學時)、質粒提取(2學時)、質粒酶切(2學時)、目的基因的瓊脂糖分離(3學時)、分離目的基因的處理及測序(2學時)。這個系列的實驗包括了生物工程的質粒重組、轉化、菌培養、質粒提取、酶切、電泳、測序,基本涵蓋了分子生物學知識獲取的全部重要實驗和分析技術,有助于加深同學們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并為同學們的自主實驗設計提供技術支撐。

三、應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傳授知識、突出趣味性

同學們都是新世紀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對待新鮮事物容易接受,因此能否借助現代社交軟件(如微信、QQ等)傳授知識,是能否真正將知識灌輸給同學們的關鍵。“微信”和“QQ”軟件是目前中國最流行的社交軟件,而智能手機的普及推動了利用這些軟件進行信息交流的全天候化。教授一門課程時要求全體同學們加為“微信”和“QQ”好友,然后就可以利用“微信”里的“朋友圈”和“QQ”里的“好友動態”全天候的給同學們灌輸知識。

當然利用社交軟件灌輸知識不能采取和課堂授課同樣的內容,只有的信息有“趣味性”,才能引起同學們的興趣,才最終起到輔助課堂教學并推動本門課程學習的目的。例如轉發以下話題:“一個細胞引發的慘劇(2016-07-26,丁香園)”;“紅杏出墻――肥胖易感基因FTO的家丑(2014-03-14,丁香園)”;“清華大學一實驗室發生爆炸,博士后不幸死亡(2015-12-18,澎湃新聞)”警醒同學們的安全意識。

四、結合就業市場需求、突出前瞻性

農學專業學生未來的工作去向主要有以下幾種:(1)考研;(2)本專業企事業單位;(3)本專業私人企業;(4)非本專業工作。對于從事本專業工作的同學,《分子生物學》的學習可能幫助他們考研和更快的開展相關工作;對于從事非本專業工作的同學,本課程的學習能拓寬他們的視野和眼界。因此,農學本科專業的《分子生物學》教學應立足于本專業未來的就業市場,而必須區別于其他專業的課程內容,并且突出前瞻性。

總之,《分子生物學》是高等學校農學專業重要的基礎性課程,是很多后續課程的基石,授課效果的好壞對農學專業學生后續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在該課程的教授過程中,要不斷探索和總結,以授課內容能否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需求為評價標準。通過對教學內容的不斷優化、實用性建設、新傳授方法應用及接近市場需求,能培養出基礎扎實、適應性強、能快速適應社會需求的新世紀人才。我將始終以“生以求知為樂,師以從教為榮”[3]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自省吾身”并不斷學習和求索,在高等教育的舞臺上散發出自身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5

關鍵詞:多元考核方式 改革與實踐 分子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042-02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student ability training

Wang Fei,Li Hongbin,Ren Linchang,Shi Feng,Yan Jie,Ge Juan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Xinjiang,China 832003)

Abstract:Discussing the curriculum effective appraisal system mode through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Utilizing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as an example,A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performance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capacity grade, class presentation,midterm and final grades,especiall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capacity grades including chapter summary,class presentation and short papers,the aim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practice is to emphasize on capacity and quality training,to build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and to promote the consciousness and enthusiasm of students,to reflect student learning situation objectively.These discussions will help to further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to improve student overall quality and ability of innovation,to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Molecular biology.

Key words:multiple assessment methods;reform and practice;molecular biology

考試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正確地開展考試活動,對于了解課堂教學的現實狀況、加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能力培養具有重要作用。高等院校的原有考核方式對促進學生有效掌握教學中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技術具有積極作用,在一定時期促進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和標準發生了變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也進行了多次的修訂,這就對具體的課堂教學以及對于課堂教學具有重要考評意義的考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1~2]。

生命科學領域學科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包含眾多,如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等,其內容廣泛,涉及知識面廣,在教學內容上需要記憶的內容很多。尤其是分子生物學課程與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等前導課程聯系緊密,同時又是生命科學專業的其他基礎課如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等后續課程的基礎,分子生物學課程知識掌握的好壞直接嚴重的影響著后續課程的學習。因此,深化分子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尤其是加強課程考核改革對于教育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在以往的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因學時少,教學內容偏重基本原理且較多,因此,通常采用課程結束時閉卷考試。考試中理論性、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識和技術的內容偏多,需要記憶的內容多。這種一次性的終結考試方式,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督促學生學習和掌握課程知識的目的,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不足,如學生平時的課堂學習不認真,考前死記硬背,考試后全部還給老師等等。這種考核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會嚴重地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不利于全面、真實考核學生掌握課程知識的能力;不利于調動和發揮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和課程改革探索的積極性[3~4]。

為了達到科學考評學生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促進教學改革及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分子生物學課程考核評價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為此,筆者以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為例,在具體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對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探索,淡化一次性終結考試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引進形成性考核評價因素,構建多元化考核體系,使形成性考試得到強化并與終結性考試相結合,最終使學生有效掌握課程知識并在綜合能力方面獲得提高。

1 考核方式的改革與實踐

高等院校培養學生的目的與中學生顯著不同,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課程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5]。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動的因素和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掌握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知識掌握得好可以取得高分,但并不一定說明其能力就強,在現實教育中,學生中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現象也說明了這一點。為此,筆者以石河子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分子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在考核評價方面進行了改革嘗試,推行形成性考試方式,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管理和評價。在考核方式中,除了卷面成績之外,最終的考評部分有注重能力成績的組成,包括課程章節總結、課堂報告和小論文等幾部分。

章節總結安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平時學習及對教學內容的復習。在課程教學的每一章結束后,要求學生做好章節小結,通過主動思考、總結對內容進行有邏輯的整理和復習,以分段的形式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學生通過自己的章節總結,教師則在課堂上對優秀的總結進行展示和點評,從而促進學生間的學習交流。實踐表明,這樣的章節小及報告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創新;培養學生邊學習、邊復結的良好學習習慣;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了解和客觀評價。

課堂報告主要目的是以專題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課堂報告,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綜合表達能力。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學生可以按照教學大綱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擴展,如:抗生素的抗病機理、基因工程等專題,除了課本中的內容之外,學生自己在課下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自學。通過這一自學過程,將課程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進行總結歸納,同時寫出專題報告在課堂上和全體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這種課堂報告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了解了不同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同時,對于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以及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都會獲得顯著的提高。

小論文撰寫這一教學手段,主要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感興趣的知識點進行思考和分析,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和圖書館豐富的資源,通過查閱大量,了解所感興趣知識的最新研究進展和研究熱點,結合自身的學習需求,寫出小論文。在小論文撰寫的過程中,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某些問題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可聯系相關的知識點,做相對宏觀的分析比較。從學生遞交的小論文來看,學生對于這種學習方式積極性很高,反映了現在學生的興趣寬泛,常常會迸發出一些有意思的想法,很多學生能夠寫出一些圖文并茂、有新意的小論文。

此外,加強平時成績的考評。平時成績主要包括課后作業、課堂測驗及課堂提問。其中課后作業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對課程重點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復習,讓學生理解、鞏固課堂講授的知識點。課堂測驗主要是采取課堂隨機抽查的方式,主要檢查一些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通過這種方式,起到督促學生按時上課、注意聽講從而達到掌握課程知識的目的。課堂提問則是針對課程的重要知識點對學生進行提問,根據學生回答,當場給出成績。通過這種教師和學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教師能夠隨時發現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的情況,并及時進行糾正和補充。

通過教學實踐實施以及實踐后的調查和分析,考核形式的多樣化,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掌握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2 展望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和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如何通過考核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能力、在具體的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程教學延伸中的探索創新能力獲得提升,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淡化一次性終結考核,注重和推行形成性過程考核,還有許多工作需要進一步深化。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具體的考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些改革同時也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此外,教師也應充分發揮考核的反饋調節,通過考核后的調查,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與分析,并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來指導后續的教學過程,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總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任重而道遠,對于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提升教學質量意義重大,對于培養新世紀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產生重要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沈良斌,祁嘉義,冒小.深化高校考試改革,培養創新人才[J].江蘇高教,2006,3:91-93.

[2] 藍琳,姚樺.論素質教育培養模式下的高校考試改革[J].職業時空,2010,6(11):77-78.

[3] 李林,張宇輝,郭曉強.實施“三位一體”教育,構建綜合型教學與考核模式[C]//首屆全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學研討會.2007:165-167.

篇6

關鍵詞:高校;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

細胞生物學是科學家們結合現代分子生物學理論要點,采用科學技術分析手段,分別從生物分子水平、細胞水平、組織水平等方面去研究細胞生命活動的主要規律。經過多年的長期發展,我國科學家們通過不斷對細胞生物進行分析與研究,最終在生命科學領域獲得許多重大發現,推動了我國生物學、醫藥學、農林業學、畜牧學等的發展。隨著細胞生物學研究成果的不斷發現,高校細胞生物學課程內容也隨之更新,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簡短的課堂教學時間中掌握更深入的細胞生物學知識,對細胞生物學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刻不容緩。

一、高校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實踐分析

(一)適當取舍,合理突出教學重點

隨著科學文化的不斷發展,細胞生物學與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學內容在不斷充實完善的同時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重疊,由于不同學科在教學安排上有先后之分,因此,教師如何有效避免與先行課程的教學內容重復,又能為后續課程留有余地,合理突出教學重點,成為每個細胞生物學教師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針對此,教師必須科學制定教學大綱,合理劃分與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制定教學計劃。

例如,細胞周期調控的遺傳基礎內容是現今細胞生物學的研究熱點內容,學生對這方面的內容也較為感興趣,但由于學校之前已經開設過遺傳學、生物化學等課程,為了避免教學內容重復累贅,提高教學成效,本人在授課時側重講解CAD基因的實驗操作、原癌基因的發現和基本調節功能、常見抑癌基因的調節等內容,便于學生對生物細胞的功能及其內部關系有一個系統而全面的認識。

(二)優化教學,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本人在細胞生物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1.多媒體教學法。細胞生物學中涉及較多知識繁雜的抽象理論,學生在學習時難免會覺得抽象難懂,甚至會感到很大的學習壓力。為更好地讓學生學習掌握各個知識點,本人在教學中會借助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制作和編輯大量的多媒體圖片和動畫,幫助學生梳理各個知識點。例如,在講到“細胞信號轉導”的相關內容時,本人制作了關于細胞信號通路與分子間作用的教學PPT,使復雜的知識點更為簡化,學生也容易歸納知識重點難點,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討論式教學法。個體生物的遺傳到變異、生理到病理都與細胞的生長發育情況密切相關,為加深學生對細胞生物學課程的興趣,本人在教學課程中增加了6個課時的討論課,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給的議題分組進行討論,最后統一結論后在課堂上總結展示各組的討論成果。例如學生曾經參與過“光合作用對人類未來糧食影響的問題探討”、“探究細胞信號傳導與環境的適應性”、“生物克隆對人體遺傳及生物倫理的影響”等討論議題,學生通過分組協作討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各組自主查閱文獻資料、制作PPT展示成果、課堂成果匯報等工作,最后由教師作出綜合評價,不僅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問題探索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高。

3.探究式教學法。細胞生物學的理論思想是建立在無數的實驗探索之上的,因此,教材中也列舉了許多經典實驗。在細胞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本人注重講解探究性實驗的設計原理和操作過程,進而引導學生自主分析、總結和歸納實驗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課后本人會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本人的植物細胞組織培養科研項目中,引導學生自主完成一些基本的探究實驗環節,并將科研問題帶到課堂上進行深入探究和分析,全面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三)圍繞重點,推進實驗教學改革

細胞生物學是一門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型學科,因此,本人在教學課程中會適當增加實驗環節,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

例如,在進行免疫熒光法顯示細胞骨架實驗時,本人不僅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細胞骨架在細胞的分布情況,同時也讓學生鞏固了熒光顯微鏡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加深知識印象。為充分培養學生的科研探索精神,本人在細胞骨架顯示實驗中,要求學生細心觀察細胞的生長發育情況和培養基的顏色變化特征,同時要求學生要仔細觀察被污染的細胞培養情況,加強學生對“無菌培養”的認識。此外,本人還要求學生分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細菌培養觀察報告,要求學生詳細記錄細胞從單個懸浮狀態至貼壁的形態變化,并根據這個過程提出自己的疑問,逐步培養學生的科研嚴謹思維和求真務實的科研態度。

二、結束語

總而言之,細胞生物學已成為生物學、醫藥學、農林業學、畜牧學等專業的基礎課程,為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專業特色和學科發展要求,認真研究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實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逐步優化教學評價手段,同時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將學生培養成為綜合性應用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金朝霞,肖萍,曹芳,張宗申.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的細胞生物學教學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29):114-115. 

篇7

【關鍵詞】學習動機 初中生物 自主學習 教學游戲

為了響應新課改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求,初中生物老師一直在對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并對自身的教學手段進行了優化,目前學生學習被動的情況雖然有所改善,但還是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對學生生物學習能力的養成造成了直接的影響。如何正確建立自主學習模式,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有效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值得各初中生物教師深思。

一、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動力,學生只有產生學習動力,學生才會自覺投入到學習之中,并長期堅持,因此老師想要在生物課堂中開展自主學習活動,首先需要對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激發,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學習意愿:第一從學生的角度入手,對其進行興趣培養。興趣是帶動學生學習意愿的有效手段,在讓學生產生興趣之后,他們的探究意識也會越來越強烈。老師想要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必須先要對學生的心理以及喜好進行全面的了解,并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第二引導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習目的。只是有學習興趣也許學生的學習意愿只能是一時的,為了使學生能夠長期進行生物學習,在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之后,還要幫助學生建立合適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每一個學習時間段內都能有一個進步的標準,一步一步不斷進行學習,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

二、幫助學生自主對實物以及模型進行觀察

由于生物這門課程源于生活,且一些知識點抽象性較強,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會借助一些實物以及模型,學生會有較多機會對實物與模型進行觀察,所以這一部分也是自主學習中的重點,老師必須要使學生明確正確的觀察學習方式。以濟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二節《生物的生活環境》一課的教學為例,老師在進行這一課的教學時,可以設計“觀察大自然”的活動,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生活中植物以及動物的生長規律以及棲息地特點,并對自己觀察到的結果進行總結,整理成三分鐘左右的演講并在課堂進行展示。同時允許其他同學提出自身的質疑,并由演講同學進行解答,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導,老師則只需掌握課堂節奏與紀律,并適當提供幫助即可。這樣自主觀察、整理資料以及解題問題的過程,不僅能夠優化學生的生物知識結構,同時還能使學生在任務活動的驅使下,觀察更加細致,養成良好地生物學習習慣。

三、使用游戲增加自主學習趣味性

初中生還處于青春期穩定性以及耐性還沒有完全定型,一味讓其進行知識點的學習難免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對生物的學習效果造成影響,因此老師應按照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計一些游戲來增加自主學習的趣味性。例如在講解《動物的運動》一課時,老師可以設計“動物聚會”這一自主學習游戲。首先,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一種動物,并自主對其運動特點以及規律進行研究;其次要學生模仿自己選擇的動物來進行“聚會”,并由其他同學來猜測其扮演的是何種動物,再一起對這種動物的運動特征進行總結,從而達到最終知識點學習的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師在設計這種自主游戲活動時,必須要先對本次游戲的目標進行明確,并以此為中心對游戲各個步驟進行細化,確保活動的實際開展質量,否則會存在流于形式的可能性,違背了開展自主學習的初衷。

四、課后自主學習的開展方式

課后的自主學習多以知識點復習為主。為了鞏固學生所學,幫助學生理順生物知識點的能力,一般老師都會在教學之后帶領學生進行復習。但這種復習方式為了照顧所有學生,復習的內容往往缺乏針對性,復習質量與預期始終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自主復習方式的運用,學生可以按照自身生物學習的薄弱點,尋找到相應的知識點進行查漏補缺,能夠確保最終復習的效果。在開展自主學習復習時,不僅僅是要讓學生自行對知識點進行復習,老師也要設計一些啟發性復習題目,來幫助學生復習。例如在對“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一章的知識點進行復習時,筆者向學生進行了提問“同學們,老師在家中養了一盆綠蘿,請大家告訴老師在什么情況下,綠蘿會發生呼吸、光合以及蒸騰作用呢?”這種啟發式的題目能夠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思考以及知識回顧之后,學生能夠快速分析出這三種作用產生的條件,給出正確的答案,而老師也是用這些問題達到理想的復習教學效果。

結束語

自主學習與學生自學的概念并不相同,需要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與幫助。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自主學習活動能夠有效帶動初中生對于生物課程的學習熱情,并在愉快學習氛圍中,使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通過活動自主對生物知識點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對初中生的生物學習具有極大的助益。

【參考文獻】

[1] 朱兆軍、薛松. 例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自主學習的設計與實施[J]. 中學生物學,2015(06):13-14.

[2] 周穎. 生物課堂開展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2(07):53.

篇8

關鍵詞:微生物學 教學改革 教學體會 時代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0-0029-02

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可以用飛速來形容,其對現代社會文明的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其中的微生物學又是發展最為活躍的學科之一。微生物學是一門在分子、細胞或群體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態構造、生理代謝、遺傳變異、生態分布和分類進化等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并將其應用于工業發酵、醫藥衛生、生物工程和環境保護等實踐領域的科學[1]。不難看出,理論結合實踐,是這門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因此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和醫學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而如何使學生一方面能夠牢固的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又能樹立起將所學理論用于實際應用的意識,是每個從事微生物教學的老師所要承擔的基本責任,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學生的思想認識、相關教學方法和手段等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如何在微生物教學過程中做到緊跟時展,是擺在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個課題。因此,本文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學與科研實踐相結合三個方面講述筆者有關現代微生物教學改革的觀點和體會。

1 豐富和更新微生物教學內容

1.1 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微生物相關其它課程內容的補充

微生物學的課程內容主要分為:微生物的形態構造,微生物的代謝,微生物的生態,微生物的遺傳等幾大部分。可以看出,微生物學實際上缺乏自身所獨有的理論體系,從某種層面上講,其是綜合講述具體與微生物關聯的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以及生態學等學科的內容。雖然這些相關學科的理論,學生會在相應的課程中學到,但若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老師需及時引導學生復習鞏固有關背景知識,同時更重要的是指出該理論下有關微生物的特性,即與高等生物的不同之處。比如:在講述光能營養微生物時,老師需帶領學生復習循環光合磷酸化和非循環光合磷酸化,以及ATP合成酶等生物化學知識,在此基礎上點出相對于高等植物,微生物存在著更為豐富的磷酸化途徑,如紫膜光和磷酸化,就是嗜鹽古菌所獨有的途徑。這樣才能在學生腦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1.2 不斷追蹤微生物最新的研究結果,及時補充到課堂教學中

本文開篇中已經提到,微生物的學科發展速度是飛快的,而知識的快速更新已經使人們感到有些“應接不暇”。這可從微生物學教材的修訂速度得到充分體現。如周德慶先生編寫的《微生物學教程》于1993年第一次出版,而第二版于2002年面世,僅僅8年后作者就進行了第三次的修訂。然而這種修訂的速度似乎仍然很難與學科發展同步。例如:目前的教材中有關微生物CO2固定的內容提及了4種已知的代謝途徑,但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結果,已經有兩條全新的固定途徑在微生物中被發現[2]。再比如,在微生物的生態這一章中涉及的有關微生物的地球化學作用的內容中提到:硝化作用是由亞硝化細菌引起的,但當前的研究表明:古菌在硝化過程中似乎發揮了比細菌更大的作用[3]。諸如這些最新的內容,是非常有必要讓學生了解的。一方面可使學生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學知識,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們的熱情。雖然追蹤微生物最新的研究進展對于授課老師來說無疑是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這確實可得到較好的授課效果。

2 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思想活躍、個性獨立和叛逆性強是現代大學生的普遍共性。學生們往往憑借個人喜好而專注于個別課程,同時也很容易對某些科目產生較強的厭學情緒。因此,在如今的微生物教學過程中,相關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需緊密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中心。

2.1 積極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

2.1.1設置問題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

吸引學生簡單而有效地辦法就是提出問題,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老師可多問“為什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答案。例如,在講解革蘭氏染色的原理時,可提出如下問題:(1)為什么完全相同的染色步驟,不同的細菌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2)而為什么有些革蘭陽性細菌會呈現出陰性,而有些革蘭氏陰性細菌又會呈現出陽性的結果?(3)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這些錯誤結果的出現?通過設置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來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成就感不斷得到積累,身心得到鼓舞,自然也就產生了學習興趣。

2.1.2 設置特定話題,師生共同討論

教師在全面而詳細的講授完一個知識點后,可圍繞該知識點,并結合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案例,設置某一話題,展開課堂討論,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其中。話題的設置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時鮮性或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例如,在講完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這一內容后,可設置如下話題:為什么國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進行載人深潛器“蛟龍號”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該話題本質是在討論海底資源的開發,通過討論學生會對海洋微生物的資源價值有著更為深刻的印象,甚至對微生物資源學也會有自己的思考。

2.2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

就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多媒體課件正在或已經成為微生物學的主流教學手段[4]。這是由于多媒體的以下優點決定的:

(1)圖文結合,生動形象。多媒體將圖像、聲音、動畫和文字等集中于一體,可把抽象、微觀的東西變得直觀生動。事物的具體結構、變化過程直接的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得教學內容豐富多彩、課堂氣氛活躍融洽。例如,在講解微生物的形態和結構時,由于其結構微小,肉眼很難識別,因此學生并不像學習高等生物的形態那樣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如果在多媒體課件中加入微生物的掃描或投射電鏡照片,把微生物的實際結構直接呈現給學生,化微觀為主觀,使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變得更容易,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被激發,教學效果也自然得到了明顯提高。

(2)包含的信息量大,可節省講解時間。微生物學的知識點繁多,而運用板書的教學方法將這些分散的內容呈現給學生則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從而使得教學進度變得緩慢,而且學生也無法形成連貫和系統的思維,這也影響了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可使師生雙方都從繁重的板書或記錄中解脫出來,縮短了講述時間,同時也使得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補充最新的微生物學知識,舉更多的實例,更好的突出教學重點,更清晰的講述教學難點。

當然,在借助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授課老師去解決或避免。

(1)課件的制作相對簡單,許多課件都包含過多的文字。教師往往把大部分自己要說的話直接呈現在多媒體中,而在課堂上直接朗讀,學生閱讀的速度比老師講的速度還要快,這種授課方式不但失去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反而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因此,授課老師需在課件制作上下功夫,多用圖標和動畫,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由于多媒體教學可縮短講述時間,老師們很容易忽略學生對內容的接受速度,這樣在快速的知識灌輸過程中,學生很難跟上老師的節奏,這樣反而無法使學生對知識點有充分的理解。

另外,當一節課的內容講完后,多媒體課件中一定要有對本節課內容的總結,就像傳統的板書授課那樣,學生可最后對整節課的內容有一個回顧,從而加深他們對知識點的認識。

3 增強學生的科研實踐能力

如前文所述,微生物學是一門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科,因此微生物實驗課在微生物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科研實踐的開展可鍛煉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而為其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基

礎[5]。所以,是否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運用課堂上所學的基礎知識,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是評價微生物學教學質量好壞的重要標準。

3.1 注重培養學生微生物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任何一項研究性實驗都是由若干個基礎實驗構成的。因此基本實驗操作是開展科研實踐的前提。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老師需特別注重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首先,教師需詳細講解實驗的操作原理,著重指出關鍵操作步驟,特別強調重要的操作細節。然后自己親自演示操作流程,在操作過程中可將前面講到的原理、步驟和細節重新重復一遍,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如細菌的劃線純化操作,教師按照規范完成培養皿的打開,接種環的拿放,特別強調當劃完第一個區域后,需灼燒接種針,然后進行后續劃線。當學生親自操作時,需細心觀察學生的操作,及時指出不規范的地方。

3.2開展設計性實驗

3.2.1指導學生制定實驗方案

教師先提出某一特定研究課題,然后讓學生查閱相關文獻并撰寫實驗方案。方案的內容具體包括:研究的目的與意義,實驗流程,所需試劑和器材,推測可能存在的困難及其解決方案,最后是預期的結果。完成方案設計后,老師需認真審閱,和學生討論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地方,并確定最終方案。

3.2.2 全程監督實驗過程

由于在制定實驗方案時,學生已經對實驗內容有著比較深入的思考,因此對出現的問題會主動解決,但學生畢竟缺乏經驗,很有可能出現預料之外的情況。所以,老師需以監督和指導者的身份全程參與到實驗中去,啟發學生如何解決意外情況,切不可撒手不管。

3.2.3 引導學生嘗試撰寫實驗性論文

當整個實驗結束后,帶領學生對結果開展討論,提高其邏輯性思維。并鼓勵學生將實驗以論文的形式展現出來,以鍛煉學生的科研寫作能力。

4 結語

相對于其他科學,“日新月異”是包括微生物學在內的所有生命科學學科最為鮮明的特征。在這種形勢下,授課過程中如何采用先進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傳授更新更全面的知識,進而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這將是需要長期和深入討論的話題。在本文中,作者只是談談在微生物教學中的個人觀點和體會,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能和廣大同行相互探討,共同進步。總之,微生物學還是具有很強的趣味性的,只要授課教師在業務上努力鉆研,做好微生物學的教學工作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參考文獻:

[1]周德慶. 微生物學教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Berg I, Kockelkorn D, Ramos-Vera W, Say R, et al. Autotrophic carbon fixation in archaea[J]. Nat Rev Microbiol, 2010, 8(6): 447-460.

[3]Leininger S, Urich T, Schloter M, et al. Archaea predominate among ammonia-oxidizing prokaryotes in soils[J]. Nature, 2006,442(7104).

[4]鄭毅.微生物學多媒體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微生物學通報,2005,32(1): 123–125.

篇9

【關鍵詞】 高中生物 復習方法

高中生物課程涉及生命系統的復雜性,高中生物教學系統的一個顯著特征也是它的復雜性。復雜性科學的新進展為我們研究高中生物課程與教學系統的復雜性提供了新的視野與方法論。基于復雜性科學的基本觀點,高中生物課程涉及生命系統的復雜性主要表現為:生命的非線性、自組織性和系統性。高中生物教學系統的復雜性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的不確定性與非預期性;教學過程的非線性和突現性;教學內容的動態性與生成性;教學方法的無序性與互動性。讀寫復習法 [提要]閱讀過程包括對課文的感知、識記和理解。認真地通讀統編教材,是搞好生物復習的基礎。對于原理、規律、概念要認真閱讀,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閱讀主要是默讀,還包括看圖、識圖、畫圖、圖解。也可以以圖帶文,看圖理解,加強復習效果。

一、以點代面牢固每個知識點

在高中生物的學習階段,很多知識點都是依循著每個單元按照一定順序展開的.但是在復習階段開展的教學,并不是對知識進行一個全新的學習而是重新梳理知識點,完善知識系統。所以,我認為教師在開展復習時就完全可以脫離單純的單元框架,跳出來,對知識點逐一進行復習,用以點帶面的方法來達到牢固知識點復習的目標。

這種方式不同于以往的按部就班的復習方式.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掌握的知識點進行一個匯總,然后再梳理出一個全局的知識點以共享。這樣就能夠有效地破除往常的單元復習思維,也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在高中生物的總復習階段,學生面對的是所有生物知識點,而且很多知識點具有相似性,容易混淆。以點代面的復習方式就是要通過打亂知識體系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牢固記憶所有的細小的知識點,進而強化學生的記憶。

二、加強基本功訓練,增強生物學術語表達的準確性

在復習備考過程中,有些同學做題時錯字連篇,書寫格式不規范,語言表達能力差等,這些基本功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成績的提高。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不要怕出現問題,而是要有意設置考題讓學生盡可能暴露問題,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以彌補教學中的不足。

有些同學做題只愛做選擇題,不愛做主觀題,即使做也只是粗略想想,不愿寫出答案,嫌麻煩,這顯然不利于主觀題答題能力的提高。現行高考試題中的主觀題占總分值的一半還多,為避免主觀題成為同學們的弱項,在平時的訓練中,就要刻意找一些典型例題,要求學生一定要把答案寫出來,再對照標準答案,查找自己的問題所在。通過經常性的訓練,使學生的思維方式逐漸接近出題者。要讓學生相信,只要勤加練習,語言表達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就能做到表述準確、簡練。

三、增強實驗設計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復習教學中不斷總結近年高考的實驗設計題,認為實驗在高考中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復習時加強了對學生實驗設計能力要求的專題研究,要求學生學會根據給出的條件,自己設計實驗合理科學的步驟。如,給一定濃度的KNo3和洋蔥等必要的材料器具請設計一個質壁分離自動復原的實驗。要求學生在獲得相應實驗能力基礎上來科學地設計實驗步驟,以求得對實驗原理、步驟、結果嚴密的結論。這樣的專題復習,更具有開放性,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更大的空間,讓學生順著題意發揮思維想象,進而得出相應的答案。符合創新思維的要求和學生思維活動、認知水平,更有利學生個性的發展。

在學習生物高考大綱的基礎上,突出能力的培養,在選擇題目時,立意于能力,注重學生對知識分析和運用,但有不忽略基礎知識的復習,生物教學中始終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出發點,改變教法,消除了以滿堂灌、簡單地重復知識來扼殺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以題海戰術來泯滅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的傳統復習方法,重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四、注重圖表圖解表述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篇10

1案例引導教學法

《醫學微生物學》的傳統教學模式,通常是先講授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形狀,再講其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則。

這種系統、規律的教學方式便于學生對于各種理論知識點的橫向比較記憶,但相對枯燥平淡,不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因此,可以利用醫學微生物學與臨床結合緊密的特點,用一個臨床案例引出教學內容。臨床案例的選擇很重要,既要貼近臨床,接近實際,又要體現出基本知識點。首先,通過給出一個合適的臨床案例,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度;然后由老師對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和知識進行系統講解;接下來,回到開始的臨床案例上,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對病例提出診斷診治辦法,最后由老師對學生們的意見進行歸納總結,去偽存真,查漏補缺,提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要求。例如在乙型肝炎(簡稱乙肝)病毒的教學中,可以先給出一個人的“乙肝兩對半”的檢查報告單,提出問題:該受檢對象是一名健康人還是病毒攜帶者亦或是感染者?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進行接下來的學習;通過老師對乙肝病毒基本知識點如形態結構、致病性等的講解,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開始的病例展開討論;最后由老師總結,強調幾個重要知識點如乙肝病毒的形態結構、乙肝的診斷與防治等的掌握[3]。這樣的課堂組織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活學活用,并能從中找到學以致用的成就感。

2文獻閱讀研討課

醫學微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與醫學有關的致病微生物,它與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隨著生命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不斷有新的病原微生物被鑒定,也有過去已被基本控制的致病微生物又重新流行,構成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而相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瞬息萬變,課本上的知識是相對固定的,課本更新換代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知識發展的速度[4]。因此,想要了解一門學科的前沿進展,閱讀文獻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對臨床八年制學生的醫學微生物學授課中開設了文獻閱讀研討課,并將其安排在了理論課的最后兩次課,此時學生已經對微生物學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有了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課程的開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準備工作。在課程開始之前,筆者會擬定一個專題,例如:禽流感病毒的感染與流行,然后列出幾個相關問題,如(1)禽流感為什么會導致人類感染?(2)什么情況下可能導致禽流感大的流行?(3)目前針對禽流感有哪些有效的防治措施?(4)針對禽流感引起的民眾的恐慌,作為一個醫學生,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然后,給出經典的綜述的相關中英文文獻1~2篇,讓學生課下針對專題和給出的題目,閱讀文獻查找資料。接下來,就是課上討論部分。針對八年制學生人數少的優勢,進行分組討論。將20位同學分為A、B、C、D4個大組,每個大組的5位學生分別對應1~5的編號,即A1、A2、A3、A4、A5等,每組分別就一個問題進行討論,5~8min后,每組選派一個代表就自己討論的問題進行總結陳述;然后,A、B、C、D4組中每組編號相同的同學重新組合成新的一組,即A1、B1、C1、D1為一組,以此類推,共5組。5組同學就4個問題進行交叉討論5~8min。最后,老師對整個文獻討論進行歸納總結。文獻閱讀研討課的開設,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交叉討論的分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參與得更徹底,對文獻了解得更全面[5]。

3學生自主授課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是老師“教”、學生“學”,學生學習知識相對來說是一種被動接受的過程。筆者通過挑選合適的教學章節,在臨床八年制班級中推行角色互換,讓學生由過去單純“聽”到主動“講”。這一轉變迎合了青少年們挑戰自我、展示自我的心理特點,在激發學生學習的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學生自主授課的開展,第一要素就是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社會關注度高,易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和學習動力,因此本研究將逆轉錄病毒中的HIV這一節作為學生自主講課的內容。為了防止內容上的重復和單一,筆者將20位同學分成4個組,給出4個專題,例如(1)HIV的流行現狀及發展趨勢;(2)HIV的致病性及臨床表現;(3)HIV傳播途徑及防治原則;(4)HIV的研究現狀及有無有效治療方法。每組針對一個專題進行備課,準備15min左右的PPT。課上,每組隨機抽取一位同學上臺講授。每位同學講完,老師從教學內容、PPT制作形式、語言組織能力等方面作簡要點評,同時學生也可以對講課同學的表現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最后,老師對4個專題的內容進行抽提歸納,方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整體把握。同時,由于時間限制,不可能每位同學都上臺授課,為了讓所有同學都有參與感,筆者要求同學講自己制作的PPT內容打印為紙質版上交,設立評分標準,由老師批改打分,按10%的比率計入最后成績[6-7]。實踐表明,這種學生自主講課的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鍛煉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同時也可以讓老師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并加以改正。

4第二課堂活動

對于醫學微生物學這種臨床基礎性學科,實驗課的開設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實驗課的設立,有利于幫助學生驗證和鞏固醫學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微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術,鍛煉其動手能力。但由于課時的限制,實驗課的內容多是一些單純性驗證學科基本理論的簡單實驗,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另外,本校在對臨床八年制學生的培養中,有一定的科研任務要求。因此,筆者在對臨床八年制學生的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針對一些學有余力的同學,開設了第二課堂的活動。所謂第二課堂,就是在課余時間開展的老師對學生的科研輔導活動[8]。在老師和學生之間實行“雙向選擇”,在老師選擇學生的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科研方向選擇指導老師。一般1位老師帶教1~2名學生。在第二課堂活動的實施中,筆者首先會對所有參與學生進行集中培訓,內容包括實驗室規則及儀器的安全使用、分子克隆實驗技術的基本操作等。然后由帶教老師對所帶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具體輔導。老師會給出3~5篇相關研究領域的綜述類文獻,學生閱讀后與老師展開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與理解,在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由學生提出科研問題并完成實驗方案設計,在這一階段中,通過文獻的閱讀及實驗設計,有助于學生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論證方案的可行性之后,接下來就是實驗操作階段,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實驗,期間老師可一周組織一次實驗進展的匯報討論,及時解決學生實驗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最后,以學生匯報答辯的形式對第二課堂活動進行總結。對于實驗進展順利,實驗結果理想的學生,老師應鼓勵其撰寫研究論文并發表,并給予一定獎勵[9]。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提高了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質量,充實了實驗教學內容,給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科研、接觸科研的窗口,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獨立思考的能力。綜上所述,針對醫學微生物學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筆者在對本校臨床八年制學生的教學過程中嘗試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創新。案例引導教學和學生自主授課,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考驗了老師的課堂組織能力,同時也給了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文獻閱讀研討課和第二課堂活動的開設,給熱愛科研的學生創建了一個平臺,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盡管新的教學方法在老師和學生們中普遍得到好評,但仍有改進的空間,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為推動醫學微生物學教學質量的提高不懈地努力。

參考文獻

[1]李明,申曉冬,黎庶,等.《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改革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1(6):116.

[2]李亞敏,陳俊國.臨床醫學八年制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4):117-118.

[3]陳靜,李樹清,張穎,等.以病案為基礎的PBL教學法在病理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4,43(20):2677-2678.

[4]胡曉梅,汪正清,胡福泉,等.醫學微生物學創新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11):1108-1110.

[5]汪鳳蘭,邢鳳梅,張小麗,等.文獻導讀研討教學模式對護理學碩士研究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4,43(11):1399-1401.

[6]陳霞.學生自主講課方式在臨床實習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36(36):662-663.

[7]張洪平,張永紅,張海英.中藥藥理學教學改革初探———對大學生自主講課的幾點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15):70-72.

[8]何海洋,吳玉章.醫學本科生第二課堂教學實踐與體會[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12):1885-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