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12-14 17:51: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空氣質量標準;實施;問題;建議
1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機動車保有量急劇增加,灰(霧)霾現象頻繁發生,能見度降低,PM2.5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話題。為客觀反映我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健全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環境評價指標,使評價結果與人民群眾切身感受相一致,國家環保部于2012年2月29日了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增加污染物監測項目,加嚴部分污染物限值。根據“關于實施《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的通知(環發[2012]11號)”文件的要求,全國范圍應于2016年全面執行,新標準的執行不僅對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提出的新要求,同時要求我們相應提高監測能力。在執行新標準前,華中某市提前引入PM2.5進行實驗性監測,現根據監測結果及該市的實際情況提出幾點思考供以供參考。
2 華中某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情況
2.1 執行環境空氣質量舊標準的空氣質量變化情況
2009年至2013年,該市執行舊空氣質量標準空氣質量數據。數據顯示環境空氣質量整體表現平穩,PM10基本無明顯變化,但氣態污染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有上升趨勢(詳細數據見下表1):
2.1.1 二氧化硫在09~11年略微上升,但由于近幾年對燃煤鍋爐等控制力度的加強和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應用的普及,11~13年基本趨于穩定。
2.1.2 二氧化氮整體呈緩慢上升趨勢,特別是近三年由于工業與機動車的快速增長,上升較為明顯,需要警惕。
2.1.3 PM10整體表現平穩,該市在總量消減上付出了大量努力,但消減與增長基本持平,需要重視。
2.1.4 近五年的環境空氣達標率在86.6%~90.7%之間浮動,主要是因為每年受灰(霧)霾、秸稈焚燒等影響的天數不同,整體無明顯變化趨勢。
2.2 PM2.5項目試監測情況
為先行了解和掌握該地區城區環境空氣中PM2.5污染情況,培訓相關技術人才,根據其他城市先行建設的經驗和專家的建議,選用了美國Met-one的PM2.5自動監測儀器,建成了一套了細顆粒物(簡稱PM2.5)監測系統。該PM2.5監測站點處于二類環境空氣功能區,對照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該點位PM2.5監測項目日均值達標率僅為68.8%,最高日均濃度為0.312mg/m3,超標3倍以上,年均值為0.071mg/m3,超標1倍多,較老標準的達標情況大幅下降。
3 執行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面臨的問題與建議
3.1 執行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面臨的問題
3.1.1 環境監測標準體系即將完善,PM2.5監測數據可能升高
我國從提出PM2.5自動監測系統的概念,到現在的全國大面積建設,時間較短,PM2.5自動監測系統的配套的標準體系還未完善。在運行PM2.5的過程中,應采取科學的方法予以修正,確保數據準確性。
3.1.2 地形特點、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等三大不利因素,使我市環境空氣污染面臨更大壓力
該市中心城區大部分位于山谷之中,逆溫發生頻率較高,特別是夜間和冬季,逆溫頻率接近100%,不利于大氣污染物的擴散,容易造成環境空氣中顆粒污染物富集,導致環境空氣質量下降。而該市工業結構偏重,目前正在或即將上馬的大項目較多,再加上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加,可以預計該市PM2.5污染負荷還將持續加重,后續PM2.5指標達標情況將不容樂觀。
3.1.3 執行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勢在必行,各種考核工作迎來更多挑戰
根據環保部要求,2016年全國范圍執行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按照目前狀況,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必然會大幅下降,而按老標準執行的各項考核工作勢必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3.2 建議
3.2.1 政企合作,尋求環保發展新道路
政府與企業都擁有各自的環境保護職責,同時也有各自的優勢,在執行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問題上,建議以“相互支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為原則,加強與企業合作,聯手共同建設灰(霧)霾站監測站,強化環境空氣監測力量,建立健全環境空氣預警體系。
3.2.2 強化增量監督管理,減輕環境空氣污染壓力
國家和群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改善環境質量即是要求也是責任,但經濟發展離不開企業的發展,企業的發展又勢必加重環境污染負荷。建議進一步加強對企業建設和生產的全過程監督管理,督促企業加強污染治理力度,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必然可以減輕環境污染壓力。
3.2.3 以多面開花方式加快減量步伐,實現環境空氣改善的目標
目前在顆粒物總量減排工作中,主要重點傾向于工業減排。據研究顯示,環境空氣中PM10的含量50%來源于地面揚塵,在現有的條件下僅僅依靠工業減排,顯然無法達到國家關于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的要求,因此我們建議在保持工業減排力度的同時,加大礦山、建筑揚塵、城市道路等揚塵污染的治理與監管力度,加快推進我市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工作,啟動飲食油煙控制工作,從各個環節減少顆粒物,特別是PM2.5的排放量,加大減量步伐,實現環境空氣改善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郝吉明.大氣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謝伶莉等.宜昌市城區典型灰霾日PM2.5污染特征研究[J].綠色科技,2015.
篇2
關鍵詞:燃煤鍋爐 顆粒物 PM2.5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1(b)-0161-02
近年來,公眾對空氣質量的感官認知與政府部門的空氣質量狀況的矛盾不斷加深,為了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環境保護部先后組織對多個廢氣排放標準進行修訂,相繼頒布實施了多個更為嚴格的廢氣排放標準。同時,對《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進行了整體調整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質量目標,并向社會公布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新空氣質量標準的公示將公眾的視線引向一個新的名詞PM2.5,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顆粒物)的首字母縮寫,PM2.5就是指直徑小于或等于2.5 mm的顆粒物,形象的表述為直徑不到頭發絲1/20的顆粒物,也被稱為可入肺顆粒物。
雖然肉眼看不見空氣中的PM2.5,但其能降低空氣的能見度,形成感官上認知的灰霾天。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編制的《2010年灰霾試點監測報告》,發生灰霾天氣時,PM2.5濃度較非灰霾天氣時明顯增加,且顆粒物與能見度呈明顯負相關關系,顆粒物濃度增加是除了氣象條件以外,灰霾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雖然空氣中不同大小的顆粒物均能降低能見度,不過相比于粗顆粒物,更為細小的PM2.5降低能見度的能力更強。當顆粒物的直徑和可見光的波長越接近,其對光的散射消光能力越強,可見光的波長在0.4~0.7 mm之間,而粒徑在這個尺寸附近的顆粒物正是PM2.5的主要組成部分。理論計算數據同樣表明:粗顆粒的消光系數約為0.6 m2/g,而PM2.5的消光系數在1.25~10 m2/g,PM2.5的主要成分硫酸銨、硝酸銨和有機顆粒物的消光系數都在3左右,是粗顆粒的5倍[1]。所以,PM2.5是灰霾天能見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自然過程中也產生PM2.5(稱為背景濃度),國內尚無關于PM2.5背景濃度的數據,引用國外數據作為參考。在美國和西歐,背景濃度大約為3~5μg/m3[2],澳大利亞的背景濃度也在5 μg/m3左右[3]。由此看出自然產生量較小,環境空氣中的PM2.5主要來自人為排放,包括直接排放及某些氣體在空氣中轉變成PM2.5的間接排放。直接排放主要來自城市揚塵、化石燃料的燃燒、交通尾氣等,間接排放主要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氣、揮發性有機物等轉化成PM2.5。城市揚塵、煤煙塵、機動車尾氣是城市PM2.5的3大污染源,對PM2.5的貢獻率分別為20.42%、14.37%、15.15%[4]。其他關于城市中PM2.5來源的相關研究同樣表明上述三種污染源對城市PM2.5貢獻較大。
燃煤鍋爐作為傳統高污染行業,在廢氣治理措施及排放標準不斷從嚴的情況下,分析其排放顆粒物中PM2.5貢獻程度,對采取空氣質量改善措施具有指導意義。
1 燃煤鍋爐排放顆粒物粒徑分析
燃煤鍋爐排放的顆粒物主要來源于煤炭燃燒過程,根據煤炭中灰分含量不同,顆粒物產生濃度為12~40 g/m3。鍋爐產生的初始顆粒物粒徑分布為PM10/TSP為32%~48%,PM2.5/TSP為2%~4%,PM2.5/PM10為5%~12%。采用五電場靜電除塵器后顆粒物排放濃度
2 燃煤鍋爐排放對空氣中PM2.5的影響
2011年7月,環境保護部頒布《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標準中提出新建發電燃煤鍋爐煙塵排放濃度限值為30 mg/m3,重點地區執行20 mg/m3,現有鍋爐自2014年起執行30 mg/m3。新標準的頒布實施對發電燃煤鍋爐廢氣治理措施提出更高要求,現行的四電場除塵設備不能滿足新標準要求,除塵設備將向袋式除塵、增大電極面積的靜電除塵設備發展。煙塵排放濃度的降低也導致排放的顆粒物中PM2.5比重大幅提升。
隨著環保要求不斷從嚴,城市中存在的燃煤鍋爐主要以大型熱電聯產鍋爐為主,均采取高效除塵措施以滿足新標準30 mg/m3的要求。采用環境保護部推薦的大氣穩態煙羽擴算模式-AERMOD模式對燃煤鍋爐排放的PM2.5對空氣影響程度進行預測分析。1臺1025 t/h鍋爐在海邊城市地區最大日均貢獻濃度為0.0018 mg/m3[7],1臺2060 t/h鍋爐在海邊城市地區最大日均貢獻濃度為0.0014 mg/m3[8],1臺2060 t/h鍋爐在丘陵城市地區最大日均貢獻濃度為0.0011 mg/m3[9]。可以分析看出,在采取嚴格控制措施,滿足新標準的情況下,城市中大型燃煤鍋爐對環境空氣中的顆粒物貢獻
由此分析,在執行《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后,城市燃煤鍋爐高空點源排放的顆粒物對空氣中PM2.5的影響相對較小。
3 降低環境空氣中PM2.5的幾點建議
從上面分析,燃煤鍋爐已頒布實施了更為嚴格的排放標準,其排放顆粒物對環境空氣中PM2.5的影響已控制在較低水平。而城市中的施工揚塵、道路揚塵、汽車尾氣及其二次轉化顆粒物,由于面源排放方式、排放高度較低等特點,其擴散受到城市建筑物的阻隔形成建筑物下洗,冬季受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影響,對近地面的空氣質量中顆粒物貢獻影響更為突出。
為保護人體健康,降低環境空氣中PM2.5含量,提出下階段改善空氣質量的重點控制方向。
(1)嚴格推進《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3223-2011)等新標準的實施,積極推廣其它行業參照執行的方案。
(2)借助媒體輿論宣傳,提高公眾認知程度,擴大公眾環境保護工作的參與監督范圍。
(3)建立行政責任制,推動煉油企業油品質量升級,實現全國范圍內“國四油”的供應,促進機動車“國四”排放標準的實施,并逐步試點“國五”排放標準的實施。
(4)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明確職責職能,加強建設施工管理、控制渣土堆放和清潔運輸等措施,減少城市揚塵。
參考文獻
[1] Ye,B.M.et al.Concentration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M2.5 in Shanghai for a 1-year period.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3,37(4):499-510.
[2] 世界衛生組織,WHO Air quality guidelines for particulate matter,ozone, nitrogen dioxide and sulfur dioxide (Global update 2005,Summary of risk assessment)
[3] 澳大利亞環保委員會,Summary of Submissions received in relation to the Draft Variation to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Ambient Air Quality)Measure for Particles as PM2.5 and Na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uncil's Responses to those Submissions.
[4] 葉文波.寧波市大氣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PM2.5的源解析研究[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1,33:66-69.
[5] 魯晟,姚德飛.燃煤電廠煙氣中顆粒物粒徑分布特征研究[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0,32(增刊):62-65.
[6] 姚群,陳隆樞,陳光偉,等.燃煤電廠鍋爐煙氣PM10排放控制技術與應用.電力環境保護,2007,23(1):52-54.
[7] 徐偉.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三期“上大壓小”熱電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2010:p.6-10.
篇3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目前上海市公交車輛基本分為3種車型:完全封閉式空調車、不完全封閉式空調車和非空調車。本次調查選取市區一條公交線路上的2種車型,即完全封閉式空調車(空調車)和非空調車。檢測時間為氣象學意義上的夏季、秋季和冬季。另對公交線路司機進行問卷調查。車廂內空氣質量和微小氣候檢測項目為二氧化碳、臭氧、可吸入塵、細菌總數、溫度、濕度、風速。
1.2 主要儀器
PGN-54復合式五合一氣體檢測儀(二氧化碳),靈敏度為10-9;Aeroqual S 200智能氣體檢測儀(臭氧),靈敏度
1.3 抽樣方法
不同季節同時隨機抽取這條線路空調車和非空調車各4~7輛,乘客數控制在60~70人,每輛車設前、中、后3個檢測點。
冬季檢測同條線路2種車型一天內不同乘客數各項空氣質量指標,乘客數從0~70人,組距為10人,每輛車
設前、中、后3個檢測點。該公交線路的司機共100名,隨機對其中50名進行問卷調查。
1.4 統計方法
數據采用配對t檢驗和線性相關分析。
2 結果
2.1 空調車和非空調車空氣質量比較
在3個季節里,車廂內二氧化碳、臭氧值空調車均高于非空調車,可吸入塵、細菌總數值則相反。空調車和非空調車二氧化碳值差異性:夏季空調車和非空調車測定結果,經配對t檢驗,t=82, P<0.001;秋季測定結果t=7.74, 0.01<P<0.02;冬季測定結果,t=12.85, 0.005<P<0.01。可見,空調車二氧化碳值高于非空調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不同季節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在非空調車,夏季二氧化碳值最低,但細菌總數值卻為3個季節最高;秋季各項指標均占中位;冬季二氧化碳含量最高,但細菌總數值為最低。在空調車中,夏季二氧化碳值為最高;秋季細菌總數值為最高。可見,在3個不同的季節,4個空氣質量指標反映不一致(表1)。
2.3 指標與乘客數相關分析
2.3.1 空調車 二氧化碳和乘客數相關系數為0.88,P
2.3.2 非空調車 二氧化碳和人數相關系數為0.98,P
臭氧和乘客數相關系數為-0.03,P>0.05,乘客數與臭氧濃度無線性相關。可吸入塵和乘客數相關系數為0.76,P
2.4 司機主觀感受
發放調查問卷50份,實際收回50份。50個被訪司機,工齡均在10年以上。司機在選擇開空調車還是非空調車選項中,全部選了空調車;車內新風口和出風口清洗次數選項中均選擇了1周或更短;在不使用空調的情況下,都選擇會打開新風增強通風。在車廂內空氣質量最不令人滿意的季節選項中,春、冬分別占了64.0%和36.0%。在令人感覺不適的4種情況:空氣不流通、人多產生的異味、車內裝飾氣味和溫度高選項中,選擇空氣不流通的最多,其次為人多產生的異味、溫度高,車內裝飾氣味未被選擇。
3 討論
隨著全市公共交通車輛全面空調化,車輛內環境的衛生狀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空調公交汽車車內舒適度和空氣品質都有待改進[1]。特別是SARS后,全球性的呼吸道傳染病隨時會爆發,空調車這個密閉的公共場所應引起高度警惕并加強防護。我國《公共交通工具衛生標準》(GB9673-1996)不包含城市公交車,其他部門雖然制訂了《城市公交空調客車空調系統技術條件》、《客車空調設計參數》、《室內空氣質量標準》,但都各有側重,針對性不強。建議在修訂《公共交通工具衛生標準》時,將公交車納入公共交通工具范疇,并單獨設定各指標參數。
二氧化碳是評價車內空氣質量較好的指標。它較其他空氣質量指標更為敏感,無論在不同季節,還是在同一天的不同時段,二氧化碳都呈現明顯的變化。有文獻報道[2],空氣中菌落總數與二氧化碳濃度存在正相關的直線關系。所以認為它是一個衡量車內空氣質量的最為理想的標桿。
主觀舒適度上,空調車仍優于普通車。雖然空調車的二氧化碳和臭氧指標在3個季節都比非空調車差,但從調查問卷結果看,公交車司機都更愿意開空調車。可見在短時間內,由于空調車能控制調節溫濕度,顯然在舒適度方面有明顯優勢。
車內空氣質量與車型空氣流通情況有關,但與季節沒有直接關系。生產廠家在車型的設計上不應僅考慮成本、外觀、節能和排放標準,還須注重于車廂內空氣質量,這與人體健康最直接相關的,不容忽略。
新車不宜馬上投入運行。在調查中對投入運行1個月的新車輛空氣中總揮發性有機物濃度進行檢測,結果發現與運行多年的車輛差別不明顯。而司機們卻普遍反映新車剛開始使用時氣味比較嚴重,1周內尤為明顯,不堪忍受。對此,我們認為新車出廠投入運行前需通過總揮發性有機物檢測,這項指標也建議納入《公共交通工具衛生標準》。
公交車輛的空氣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大眾的身體健康。因此,需納入公共場所的衛生監管范疇。改善空調車空氣質量的主要措施有:① 建立獨立的新風系統裝置,保證新風的補充。并定期做好清洗、保養和維修工作。② 增加開啟窗戶面積,有利空氣對流,及時調節車內空氣質量。③ 通過增加車輛數量和縮短車輛運行間隔,控制高峰時段乘客流量。④ 在保持車內空氣質量上,應積極發揮司機和乘客的共同作用。二氧化碳濃度可于車內顯示器上動態顯示,引起司機和乘客的共同關注。改變乘客有窗不開,司機有空調不開的現象。⑤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項制度,加強自身管理、社會監督和衛生行政監督。
4 參考文獻
[1]文遠高,賀紅明.城市公交空調車內空氣品質測試分析[J].制冷與空調,2006,2:33-35.
篇4
【關鍵詞】渭南;環境;污染;防治
引言
渭南市地處陜西省關中平原東部,是一座文化、經濟、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城市,城市沿渭河呈東西帶狀發展。目前,建成區面積約二十多平方公里,人口約30萬,由于城市經濟和城市規模的迅速發展,以煤為主的城市能源結構造成城市大氣環境污染長期得不到緩解,現根據2006-2010年渭南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結果,就渭南市城區大氣環境污染的特點和影響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同時提出改善渭南市大氣環境質量的建議。
1.城區大氣環境污染特點分析研究
1.1渭南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狀況
根據渭南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歷年來對渭南市城區大氣環境監測資料,“十一五”期間渭南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呈逐年上升趨勢(見表1-1)。市區首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PM10),其次為二氧化硫。其中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較高,超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二氧化硫年均濃度自2008年起低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二氧化氮年均濃度較低,一直控制在國家二級標準之內(見圖1-1、圖1-2、圖1-3)。酸雨發生率也逐年降低,其中2010年首次無酸雨測出(見圖1-4)。
1.2城區大氣環境污染特點分析
渭南市城區2006-2010年大氣各污染因子變化圖(見圖1-5)表明:大氣污染物三項指標值濃度在全年季節上表現出明顯的“U”字型,其中一、四季度指標值較高,二、三季度指標值較低,這既與渭南市地處西北內陸地區,春冬兩季干旱少雨,自然揚塵較大有關,也和轄區內燃煤電廠較多,以及燃料以煤為主產生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有關,同時和渭南市春冬兩季大氣擴散能力弱、自然凈化力差有關。
1.3污染物小時濃度分布規律
根據監測資料,對渭南市城區各監測點大氣污染物24小時濃度分布進行分析,大氣環境污染物在小時濃度分布也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特別對于污染嚴重的春冬采暖季節,SO2小時濃度在早晨7時至9時,中午11時至13時,下午17時至晚10時均表現為峰值。據調查,這幾個時段均為采暖季節城區采暖鍋爐運行的高峰時段,由此可見,城區大氣污染和城市生產和居民生活方式具有明顯的相關性。
2.影響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2.1政府重視是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好轉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渭南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環保工作,“十一五”期間環境監管力度不斷加大,隨著渭南市創國衛、創省模范城市工作的逐漸深入,城區綠化、硬化工作進展顯著,燃煤電廠脫硫設施的建成運行,城區煤改氣面積不斷加大,使得大氣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污染逐年下降,環境空氣質量不斷得到改善。
2.2城市能源結構的調整將影響城區環境質量的提高
隨著城區燃煤鍋爐改造的展開,近五年二氧化硫濃度呈逐年下降趨勢,自2008年連續三年二氧化硫年年平均濃度低于國家二級標準。造成城區二氧化硫濃度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轄區內四大火力電廠脫硫設施的正常運行,使區域大氣環境二氧化硫值降低;二是城區燃煤鍋爐改造的加快,使用清潔燃料,使城區二氧化硫濃度下降明顯。
2.3 氣象條件對大氣環境污染的影響
渭南市地處內陸,距海洋800公里,在陜西氣候區劃中屬關中平原暖溫帶濕潤性氣候區。其大氣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顆粒物(PM10)。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渭南市所在區域氣象條件較差,干旱少雨直接導致了可吸入顆粒物污染增加,作為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監測對照點的區農科所監測點的值明顯偏高,與監控點(渭南報社、市體育館)可吸入顆粒物監測值差距較小,區域大氣環境可吸入顆粒物本底值較高;二是渭南市冬春季廣大農村植被減少,土壤,城區硬化、綠化面積不足,通風容易起塵;三是建筑施工場地缺少防御,造成二次揚塵和機動車煙塵;四是城市水域面積較小,小氣候干燥缺乏濕潤,調節功能差;五是區域靜風頻率偏高,造成大氣污染物擴散能力較差。
3.渭南市大氣污染防治對策
根據以上分析,渭南市城區大氣環境污染防治工作應該從環保工作實際出發,同時結合西安、咸陽兩市城考、創衛的工作經驗,對改善渭南市城區大氣環境質量提出以下建議:
3.1 繼續加快城區燃煤鍋爐改造。加大宣傳力度,取締燃煤鍋爐明火亮灶,改用清潔燃料,以降低城區局部二氧化硫濃度。
3.2 合理控制城區機動車保有量,開展機動車尾氣監測工作。一是過境車輛不得進入城區,繞道行駛。二是機動車尾氣排放不達標車輛,不得駛入城區或上路行駛。三是對城區各種農用車輛、四輪車等劃定時間段和行駛路線,這樣既減少了二氧化氮排放量,又降低了由于車輛行駛引起的二次揚塵。
3.3 加快城區綠化、硬化工作,盡快啟動渭南城區南塬綠化工程。結合創衛、創省級環保模范城市工作要求完成城區道路硬化工作,加強建筑工地的監管工作。一方面城區建筑工地施工必須利用灑水、蓋篷布等有效手段防止二次揚塵。另一方面,控制施工時間,根據氣象部門氣象條件不宜施工的堅決不允許進行取土、回填等工程,重點對城區兩個大氣環境監測點周圍1.5公里范圍內從嚴控制。
3.4盡快改變城區道路保潔方式。應盡快購置多輛道路清掃車輛,避免因手工清掃引起道路二次揚塵,并加大灑水頻次。
3.5盡快落實城市近期規劃,加大城區水域面積,調節城市小氣候。
參考參考:
[1]《渭南市大氣環境容量核算技術報告》 渭南市環境保護監測站.
篇5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積極參政議政,獻言獻策,用自己的行動履行了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本著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多次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和積極建議,對推動社會的進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深得大家的信任和尊敬。第十二屆全國政協會議召開前夕,俞光巖委員應本刊邀約,就老百姓關注的整治空氣污染和保障人民健康問題又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俞光巖委員簡歷:
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兼任亞洲口腔頜面外科醫師協會主席,中華口腔醫學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口腔醫師分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口腔醫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96至2009年任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
這次有幸連任全國政協委員,感到很高興。因為在過去的5年時間中,讓我從別的委員身上學到很多,開闊了自己的眼界,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同時,盡自己所能,就老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和醫藥衛生界的難點問題,反映人民群眾和醫務人員的呼聲,提出相關的建議,有的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履行了委員應盡的職責。
這次會議上,我擬就老百姓關注的整治空氣污染和保障人民健康問題提出建議。這個建議是受我的研究生同學、著名呼吸病專家何權瀛教授的委托提出的。長期以來,我國空氣污染嚴重,受到國內外普遍關注。2008年奧運會期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措施,北京市及其周邊的空氣質量有了顯著改善。這一事實說明,只要政府重視,措施得力,長期未能得到解決的難題還是可能解決的。問題是奧運會過后不久,一切依舊,空氣污染愈加嚴重,直至前一段時間,出現大面積嚴重霧霾。
這種大面積霧霾會給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產生一系列嚴重的危害。霧霾刺激人的眼睛引起流淚,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等急性上呼吸道癥狀,兒童、老人、體弱者危害更為明顯。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冠心病的患者吸入大量被污染的顆粒,會使病情進一步加重。霧霾含有極小的可吸入顆粒,吸入時容易將細菌和病毒帶入體內,造成各種呼吸道傳染病的流行。如果吸入的顆粒過多過快,會進一步損傷氣道粘膜和肺泡,引發氣道粘膜損傷甚至癌變。
為了盡快整治空氣污染,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國大城市每天監測空氣質量,定時向公眾報告監測結果,定期對外公布空氣質量優良的前五位城市和后五位城市的名單。
二、向全國民眾廣泛宣傳霧霾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動員一切社會力量關注空氣質量,群策群力,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三、制定空氣重度污染日應急預案,包括強令控制公車出行,停止建筑拆遷工程,增加清掃保潔作業等應急措施。
四、對于排污不達標的企業限期整改,建筑工地切實減少揚塵污染。
五、盡快實現燃油油品質量升級,制定嚴格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加快國內煉油企業升級改造,確保在汽油柴油標準升級實施時間內如期提供合格的油品。加強油品質量監督,加大超標用油處罰的力度。
六、控制城市的機動車保有量。盡快徹底清除行使過期以及排放超標的機動車輛。
七、改變城市規劃,不能無限制擴大城市規模,而應以建設中小城市為主。城市樓房越建越高,密度過大,使城市內的空氣污染物難以向外擴散,故不能盲目追求高層建筑。
八、為了減少空氣污染,應嚴格控制露天燒烤和焚燒垃圾等違法行為。建議政府向煙花爆竹生產、運輸、銷售單位、以及燃放單位和個人征收空氣污染稅。當氣象部門黃色預警或環保部門嚴重空氣污染日預報時,所在地區的居民必須停止燃放煙花爆竹。
九、建議由環保部、衛生部、科技部、共同設立空氣污染與人口健康專項科研項目,研究城鄉空氣質量與相關疾病的關系,提高與空氣污染相關疾病的防治水平。
篇6
1相關研究與實踐
1.1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的研究與建立2004年開始,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研究并建立了上海市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并隨著上海市環保3年行動計劃的實施而不斷更新完善。在1km×1km網格下,利用AP-42等排放系數、物料平衡、排放估算模型、燃料成分分析以及工程判定等方法對上海市工業點源(覆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等33類行業)、流動源(機動車、船舶、火車和飛機)、面源(涉及工業分散燃料、涂料、植被、填埋場等10個類別排放源)排放大氣污染物PM、PM10、PM2.5、SO2、NO2、VOCs、NH3等進行了全面、系統的估算定量,2007年又做了改進更新。國內也有不少學者開展了大氣污染物排放源的清單研究。王海鯤等[6]應用國際機動車排放模型(IVE)估算了上海市機動車污染物排放量;黃嫣旻等[7]借鑒美國EPA提出的AP-42方法,利用動力學粒徑譜儀的顆粒物粒徑分析對公式系數修正后,估算了上海市吳淞工業區2004年鋪設道路不同粒徑的揚塵量;孫娟等[8]利用遙感影像資料,分析了上海市揚塵污染源的空間分布特征與規律,計算了上海市主要揚塵源的起塵;董艷強[9]、李莉等[10]在長三角區域排放清單方面也開展了多方位的研究。
1.2上海市環境空氣質量數值預報系統從1973年第一次全國環保工作會議開始,我國陸續在大氣擴散模式、污染氣象學以及空氣污染預報等方面進行了多項研究[11-12],并基本形成了由潛勢預報、統計預報和數值預報相結合的空氣質量預報系統框架。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預報模擬精度和準確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第3代數值預報系統的持續完善,數值預報越來越受到環保部門的重視。北京、上海、廣州、沈陽、武漢等城市先后實現了數值預報常規的業務化運行[13],為城市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研制開發了上海市空氣質量數值預報系統,其數值模式體系包括嵌套網格空氣質量預報模式系統(NAQPMS)、CMAQ4.4、CMAQ4.6、CAMx和WRF-Chem等模塊。各模塊均采用相同排放源、區域設置、網格劃分和分辨率進行模擬計算,NAQPMS、CMAQ4.4、CMAQ4.6、CAMx由第5代中尺度氣象模型(MM5)提供氣象場數據,WRF-Chem則由氣象模式(WRF)和化學模式(Chem)在線完成耦合。氣象場初始資料采用NCEP(1°×1°)6h/次的分析資料,模式系統采用四重嵌套方案,最小區域水平分辨率為1km,在第1~3區域的排放源采用STREETS的東亞排放源,第四區域采用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等建立的上海市2007年排放清單數據,對污染物的排放、平流輸送、擴散、氣相液相及非均勻反應、干沉降以及濕沉降等物理化學過程進行模擬。上海市集合數值預報系統可以提供多種數值產品供空氣質量預報員參考,包括各區域高空及地面氣象場、主要污染物質量濃度空間分布圖、探空曲線等(圖1)。通常情況下預報效果良好。
1.3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共享平臺的建立圍繞世博會期間空氣質量保障需求,長三角區域開展了空氣質量聯動監測,初步建立了長三角區域共享平臺,實現區域空氣質量監測信息共享。2010年4月26日,該平臺正式運行,直接服務于長達184d的上海世博會。共享平臺涉及上海、南京、蘇州、連云港、南通、杭州、寧波、嘉興和舟山等9個重點城市(圖2),共設54個空氣質量監測點位,包括上海、南京、蘇州、連云港、南通、杭州和寧波7個環保重點城市全部國控點位49個,上海市控點位2個,嘉興和舟山2個非環保重點城市省控點位3個;選取舟山嵊泗李柱山空氣質量監測站為區域海洋空氣質量背景點,浙江杭州共享內容由空氣質量小時濃度均值、城市日報數據、城市預報數據3個部分組成,小時濃度均值除了常規污染物SO2、NO2、PM10外,還包括PM2.5、O3、黑碳等參數。世博會期間的5月19日,共享數據明顯反映了區域污染跡象,為上海市環保局啟動世博預警聯動方案提供了重要決策依據。長三角區域共享系統運行歷時199d,共享數據超過120萬個,共享數據翔實、較全面反映了上海及周邊地區空氣質量狀況動態變化,充分發揮了環境預警監測的公共服務能力,為區域聯動監測共享信息共創成果新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是一次跨省數據共享嘗試。不僅為世博會空氣質量保障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也為長三角乃至全國區域性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警體系常態化運行提供了有益借鑒。
2長三角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警體
系構建的思考作為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城市群是由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龐大的、多核心、多層次的城市集團。2010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明確了長三角區域發展的戰略定位。率先建設長三角區域世界級城市群,能為探索中國城市化道路積累經驗,為我國城市群建設提供示范。從環境角度來看,長三角區域地理位置、氣象條件、污染成因相近,大氣污染相互作用明顯,面臨相似的大氣污染問題,開展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警系統建設不僅必要,而且可能。世博會期間長三角區域污染聯防聯控的有效運行和明顯成效就是很好的例證。區域監測網絡搭建和數據共享,為后世博長三角區域常態性污染控制聯動奠定了基礎,目前江蘇、浙江兩省環保部門借助世博經驗,開展了一系列省內大尺度大氣污染相關的科學研究。這些區域內的研究和實踐,使得構建能夠長效運行的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警體系的條件逐漸成熟。而從更高行政層面上的組織和推動,將會使區域性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構建長三角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警體系,主要從區域監測網絡和共享信息平臺搭建、區域排放清單、區域數值預報系統、預報會商系統以及專業技術和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著手,體系的有效運行可以直接為政府污染控制提供技術支撐,但需要有不同行政層面的管理制度支撐和保障。
2.1區域監測網絡和共享信息平臺建設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是評估環境空氣質量、制定大氣污染控制對策的技術支撐,也是科學預測預警的依據,是預測預警體系中重要的基本組成部分。
2.1.1全方位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構架近年來,長三角區域內重點城市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從數量和布局上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和調整,尤其在布局的點位代表性上更加科學合理。但是限于目前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監測指標和日報要求,現有的空氣質量監測站大多集中在城市區域,且監測項目主要以常規大氣污染物為主,而反映更大范圍區域尺度的大氣復合污染的監測網絡,國內也僅在珠三角區域剛剛起步。借鑒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與中國香港地區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設的先進經驗和發展歷程[14-15],在長三角區域江、浙、滬兩省一市重點城市現有監測站點的基礎上,結合長三角區域大氣復合污染的特征和現狀,借助目前開展大氣污染機理多層面、多方向的研究成果,建立包括衛星遙感技術在內的全方位、立體化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網絡。重點考慮從常規因子的監測到引發污染全過程監測、從基于城市監測到區域尺度監測、從地面監測到立體監測的建設思路。整個網絡站點具有不同功能上的代表性。1)常規監測。以現有監測站點為基礎,優化監測網絡,選擇區域代表性常規監測站點納入區域監測網絡,突破世博會期間長三角區域的9個城市,擴展城市點位若干,從不同氣象條件影響考慮區域城市間的污染傳輸和相互影響,補充監測點位,同時考慮設置1~2個區域背景點位,構成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基本站點。2)區域輸送監測。在幾個常年區域污染輸送主通道的監測點位,包括農村地區新增點位代表區域輸送監測站點,提供污染物沉積、擴散和區域輸送路徑的監測,作為判斷污染物擴散、遷移和輸送路徑分析依據,提供區域范圍內各個城市污染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的數據支撐。3)灰霾監測。灰霾是區域大氣污染的一種典型現象,灰霾監測站除了具備常規監測能力外,還需要增加有機碳、元素碳、氣溶膠粒徑、黑碳、能見度、濁度等可作為灰霾監測指標的專用儀器設備。另外,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反演大氣中氣溶膠光學厚度,有利于掌握宏觀尺度的區域灰霾污染情況。激光雷達可以探尋灰霾天氣中氣溶膠濃度在垂直斷面上的時空分布,可以用來判斷氣溶膠的來源與分布,并能夠提供其運動方向與趨勢等重要信息[16],因而整個網絡建設中,考慮設3~5個站點作為區域性灰霾監測點位,可以根據長期觀測需求經專家論證后增補建設。4)超級站。超級監測站監測項目齊全,監測手段和監測能力強大,能夠監測和反映復雜空氣污染的全過程和變化規律,實現對大氣污染物組分、二次污染前體物和形成機理、源和受體的關系、氣象條件對污染物傳輸的影響等深層次的科學研究和環境管理的需求。因此,建設區域內包括離子在線色譜、臭氧前驅VOC組分分析系統、NOX監測技術以及上述灰霾相關指標監測手段等在內的若干超級站,作為監測網絡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真正實現監測從常規監測向污染全過程監測發展、從城市常規監測向區域尺度污染診斷監測發展。
2.1.2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QA/QC)體系為了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必須加強在線標定技術、子站運行狀態在線測控技術、流量在線測控技術、采樣總管技術等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開發各類監測儀器設備的通用智能接口。形成一整套長三角區域監測網絡設計、站點選擇和配置,數據集成和通信的技術、指南、標準、規范,建立ISO/IEC17025框架下統一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QA/QC)體系,確保監測儀器維護、監測數據采集、傳輸、數據審核、綜合分析的準確性和可靠性。2.1.3數據中心和數據共享世博期間,長三角區域成功嘗試了跨省環境監測數據共享,為區域預測預警系統的監測網絡數據共享奠定了良好技術基礎。建立長效運行的長三角空氣質量預測預警系統的監測網絡數據中心宜由1個總數據中心(長三角區域數據中心)和3個分數據中心(江蘇、浙江、上海數據分中心)組成,監測網絡的實時數據通過無線或寬帶分別匯集到3個分中心,由分中心自動審核處理后再共享到長三角區域數據中心。數據中心之間采用網絡服務進行數據交換,以達到實時數據交換的目的。
2.2區域排放清單的建立上海市2004年建立、2007年更新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在本地空氣質量預測模型運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效果良好。目前所掌握的長三角區域排放清單較粗,當發生區域型污染時數值模擬效果通常較差。因而,搭建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警體系能否準確有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長三角各重點城市污染源排放清單的建立。點源排放清單。充分利用污染源普查數據資源是快速建立長三角區域各城市點源排放清單的有效途徑。流動源清單。流動源包括機動車、船舶、飛機等。采用IVE模型建立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清單在國內已有成功實例[17-19],排放系數是進行船舶、飛機排放的主要方法。面源清單。包括非點源和線源的排放源,人口、面積、GDP、工業產值、燃料消耗、土地利用情況等通常是估算面源排放的基礎數據,遙感技術是土地利用情況數據獲取的便捷途徑。排放因子主要可引用國外的研究成果[20-24],同時也可引用國內的部分實驗結果[25]。利用GIS技術將排放清單進行空間定位、網格化,以便于數值模型使用。隨著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和總量控制規劃的逐步落實,排放源的排放情況會有很大變化,因此區域排放清單的定時更新也是保證預測預警系統精準的重要環節。
2.3區域多模式集合預報系統開發多模式集合預報是在統一的區域設置、統一污染源排放清單、統一氣象預報場條件下,使用多個數值預報系統對區域空氣質量進行模擬預報,目前較為流行的模式有嵌套網格空氣質量預報模式系統(NAQPMS)、CMAQ、CAMx等。奧運會和世博會期間均采用了多模式空氣質量預報技術,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多模式集合預報系統能夠降低系統誤差,模擬效果好于單模式預報結果[26-27]。不同模式都具有各自特征,故多模式集合預報系統可以給預報員提供更為豐富的參考資料。在區域數據共享的基礎上,將觀測資料同化技術應用到長三角區域多模式集合預報系統開發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排放清單建立的不確定性。
2.4區域預報會商制度建立區域預報會商是預測、預報、預警工作的重要環節,預報會商群策群力、溝通預報思路、交流預報技術,通過預報會商可以充分進行信息交換和思路交流,提升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警的準確率。在江、浙、滬建立預報分中心,建立會商機制。會商種類分定期會商和專題會商,定期會商為按日、周、月、年等時間尺度的空氣質量預報會商;專題會商為針對區域高污染事件、重要節日以及其他非常規的臨時性會商。會商形式可以為電話會商、會議會商、網絡即時通會商和可視化會商等。
2.5人才隊伍建設專業技術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是區域預測預警系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包括區域預報員、信息系統開發和維護人員及專家組等。區域預報員維持區域預測預報的日常工作,每天定期進行預報會商,特殊情況下組織專題會商;信息系統開發維護人員負責信息系統的維護和改進工作;專家組應當由環保專家和氣象專家等組成。人才培養的渠道,首先要進行專業培訓,增加理論素養;第二,在實際工作中加強鍛煉,理論聯系實際;第三,吸取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和方法,在交流中提高;第四,引進專業人才,充實技術隊伍。
2.6長三角區域污染聯防聯控組織機構世博會空氣質量保障的經驗啟示,跨行政區域的技術管理層面合作,必須有來自國家、省、市環保行政管理部門的多方面協調和支持,建議建立由江、浙、滬環保行政管理部門組成的長三角區域污染聯防聯控組織機構牽頭,在該組織的工作框架下構建長效運行的長三角空氣質量預測預警系統才會有序推進,否則僅依靠監測系統內部技術人員的交流溝通難以實現真正的區域層面的合作。
篇7
關鍵詞:空氣質量;空氣污染物排放量;經濟增長;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中圖分類號:F12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4)05-0026-06
一、引言
2014年2月,中國大部分城市(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因高濃度PM2.5引發人群急性死亡率、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大大升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研究影響空氣質量的因素。其中有人提出,環境惡化是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只一味追求GDP增長造成的。那么經濟發展真的會影響空氣質量嗎?Grossman和Krueger(1991)[1]在對貿易、經濟與環境的相關關系進行研究時針對二氧化硫的排放基于庫茲涅茨曲線首次提出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簡稱EKC)假說。EKC假說認為,經濟增長與一些環境質量指標之間的關系不是單純的負相關和正相關,而是呈倒“U”形曲線的關系,即環境質量隨著經濟增長先惡化后改善。
對EKC曲線的探討,20世紀90年代國外主要是利用面板數據進行國別研究,對某種污染物排放濃度或人均排放量與人均收入(人均GDP)數據來做統計分析,其中以二氧化硫研究最多。Grossman和Krueger(1995)[2]運用模型y=a+bx+cx2對42個國家1977―1988年的歷史和截面數據進行研究,Panayotou(1997)[3]采用30個發達國1982―1994的歷史數據分析空氣中的二氧化硫。這兩個研究表明,主要的大污染物指標與收入之間存在倒U形關系。Dinda(2004)[4]將環境指標擴展為空氣中污染物、水中污染物、重金屬含量,采用模型y=a+bx+cx2+zit(zit為外部影響因素)研究發現,質量和環境的關系符合倒U形曲線關系。
對此進行實證研究的外國學者還有List和Gallet(1999)[5]等。但是他們的結論大多相似,都得出倒U形曲線關系確實存在的結論。但是仍有部分學者的實證分析并不支持EKC假說。Shafik和Bandyopadhyay(1992)[6]對149個國家和地區的10個指標與人均GDP關系進行研究卻發現污染物指標和人均GDP并不全都呈現倒U形曲線關系。Martinez-Zarzoso和Bengochea-Morancho(2004)[7]根據22個OECD國家1975―199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數據,發現lny=a+blnx+c(lnx)2+d(lnx)3,對數三次方程模型的擬合度更好,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為N形曲線關系。Galeotti和Lanza(2005)[8]在對100個國家僅25年二氧化硫濃度和人均GDP關系進行研究時,采用了y=a+bx+cx2+dx3和對數三次lny=a+blnx+c(lnx)2+d(lnx)3,雖然結論也并不均為倒U形關系,但是模型卻做了一定的改進。
通過分析上述學者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符合倒U型曲線關系實證研究的數據來源往往是發達國家或地區,而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并不符合,它們大多呈遞增型或者N型。
因此,目前國內學者研究方向主要是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根據研究對象不同,主要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以國內單個省或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質量為研究對象。
吳玉萍等(2002)[9]以北京市1985―1999年經濟與環境為研究對象建立計量模型,研究結果表明:各環境指標與人均GDP演替軌跡呈現顯著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特征,但比發達國家較早實現了其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轉折點,且到達轉折點的時間跨度小于發達國家。這表明,北京市已經進入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后期階段。陳華文和劉康兵(2004)[10]以上海市1990―2001年的經濟與環境為研究對象,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多數指標而言,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成立,并且不同的環境質量指標對應于不同的轉折點。因此他們認為,從總體上講,經濟增長最終將會改善環境質量,但是需要政府通過政策來協助實現。張軍(2013)[11]以河南省2000―2010年各種時間序列的環境質量、經濟數據進行試算,實證結果表明:河南省的經濟與環境質量的關系不符合庫茨涅茲曲線,曲線呈現N型。
第二類是以多個省份和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質量為研究對象。
張成等(2011)[12]對中國31個省份1991―2008年的SO2排放量和人均GDP進行整體和分組檢驗,結果表明:全國人均SO2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間符合倒“U”型關系,拐點為6 639元。當時北京、上海和天津的人均GDP超過了拐點,實現了“雙贏”,而剩余的28個省份的人均GDP則尚未達到這一理論拐點。高靜和黃繁華(2011)[13]利用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1995―2009年的人均CO2排放量和人均實際GDP的面板數據檢驗EKC曲線,研究表明:東部地區存在倒U型的EKC,西部地區存在正U的EKC,中部地區不存在EKC。王西琴等(2013)[14]在東中西部分別選擇兩個典型城市共6個城市,用這些城市1994―2009年的三種污染物(工業COD排放量、工業SO2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標準化均值表征綜合環境污染水平,人均GDP標準化值表征經濟發展水平,對各城市的EKC曲線驗證并且分析當前所處的階段。結果表明:東部地區的兩個城市已進入倒“U”型EKC曲線下降階段;中部地區兩個城市處于倒“U”型EKC曲線上升階段的后期;西部地區兩個城市處于倒“U”型EKC曲線的上升階段。
目前,評價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法和系統動力學模型等。由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能夠更好地反映經濟是否對環境造成影響以及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本文將基于EKC曲線分析法,采用我國31個省會城市和直轄市2003―2012年的面板數據,對經濟發展是否對環境質量(主要是空氣質量)產生影響進行驗證。
本文貢獻在于:第一,試圖通過建立基于面板數據分析的EKC模型來量化經濟增長與空氣質量的關系,研究對象是全國31個省會城市、直轄市2003―2012年的空氣質量和經濟發展水平。研究對象涉及我國各個省,地域面積廣,克服了研究單一城市的局限性。第二,采用最近十年的數據,可以為讀者提供最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空氣質量信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且十年的數據可以克服單一年限的偶然性。第三,本文在建立EKC模型量化經濟增長與空氣質量關系時,并非只是單純的做空氣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計量模型,而是首先研究空氣質量與工業排放物等直接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入了個體固定效應,排除了不隨時間變動的一些不可觀測的因素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在直接因素和不隨時間變化的不可測因素都確定的情況下,做空氣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計量模型能更好地反映經濟發展水平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二、理論模型
(一)基本模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是由Grossman和Krueger[1]在1991年參照經濟學中的庫茲涅茨曲線研究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環境影響時首次提出的。List和Gallet[5]于1999年在其研究中提出理論模型,通過數學公式,將經濟發展等因素與環境質量聯系起來,以期發現經濟發展對環境質量的影響力。
其理論公式如式(1)所示:
Pjit=■xi=?茁jkiXjkit+?茲jiT+?著jit
其中,Pjit代表國家i在時間t內污染物j(j=SO2,NO2)的人均排放量;Xjkit代表國家i在時間t內外生參數K的矢量,當K=3時,方程為二次方,當K=4時,方程為三次方(Xjkit=1代表常數項);T代表時間;?著是誤差項。
本文試圖通過建立基于面板數據分析的EKC模型來量化經濟增長與空氣質量的關系。建立引入經濟發展變量后的EKC模型為:
dayit=Xit?茁+?酌ln(gdp)it+?著it(2)
式(2)中,表示對數形式;day表示一年中達到二級質量天數;向量X是影響空氣質量的直接因素,包含3個變量,即二氧化氮(NO2)排放量、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以及可吸入顆粒物(PM10)含量;GDP是各城市人均實際GDP;?著為隨機擾動項,下標i和t表示第i個城市第t年的數據。
(二)變量選擇
本文選擇1999―2012年每年“空氣質量級別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作為被解釋變量,以反映各城市每年的空氣質量狀況。二氧化氮(NO2)排放量、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可吸入顆粒物(PM10)以及人均實際GDP作為解釋變量。由于北京市城區的統計數據不全,嚴重殘缺,因此普遍采用整個北京市的統計數據(包括郊區)。基于上述模型,本文設定因變量為一年中達到二級質量天數(day),自變量的選取與設定如下:
1. 人均實際GDP。人均GDP較地區生產總值更能體現該地區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而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往往體現著不同的能源消費強度和對環境保護的意識程度。空氣質量可能會因為人類的經濟活動而惡化,也可能會因生產技術的提高、環保投入的加大而改善。另外,由于我國目前大多數城市的發展主要是以第二產業為主的經濟增長,因此人均GDP也可以反映各城市第二產業的比重,從而反映對環境的影響程度。而人均實際GDP是在人均GDP的基礎上剔除了通貨膨脹的因素,使不同年份下的人均GDP具有可比性。本文選擇的是以2003年的物價水平作為基期。
2. 空氣污染指標。在研究影響空氣質量因素時,李玉敏等(2011)[15]認為主要的因素可能包括經濟整體增長、機動車保有量、第二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綠色植被覆蓋率、能源結構和人口總量。本文認為,二氧化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可吸入顆粒物均是機動車保有量、第二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綠色植被覆蓋率和能源結構的直接結果,因此直接由二氧化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含量作為影響空氣質量的自變量更加直接和便利。雖然我國目前采取的是空氣質量指數(Air Quality Index,簡稱AQI)AQI來描述空氣質量,然而由于PM2.5指標是近兩年才開始統計,因此缺乏相關數據。我們采取計入空氣污染指數(Air pollution Index,簡稱API)API的三項指標來反映空氣的質量。這三項指標分別是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和粒徑小于10微米的懸浮顆粒物含量。
三、計量模型和分析
(一)模型
根據上面的理論模型,我們把計量模型設定如下:
dayit=Xit?茁+?酌ln(gdp)it+?著it(3)
其中,day為一年中達到二級質量天數,它是反映空氣質量的變量。向量X包含3個變量,即二氧化氮(NO2)排放量、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以及可吸入顆粒物含量(PM10)。向量X的各變量反映了影響空氣質量的工業排污因素,這些因素是影響空氣質量的直接原因。除了這些因素外,肯定還有其他因素影響空氣質量。我們重點考察影響空氣質量的經濟因素,這個因素我們用ln(gdp)來反映,它是各城市人均實際GDP的自然對數。人均實際GDP反映了城市的人民生活水平,同時也反映了該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們把X所含變量作為控制變量。我們要重點考察的是,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用ln(gdp)表示)會導致較低的還是較高的空氣質量(用day表示)。
(二)數據
本文所選取的研究對象包括中國31個省會城市、直轄市,研究區間選取2003―2012年。以人均實際GDP(單位:元)表示經濟發展水平,采用2003年不變價格,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各省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以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二級的天數(單位:天)表示空氣質量,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空氣中二氧化氮的含量(單位:ug/m3)、二氧化硫的含量(單位:ug/m3)、可吸入顆粒物的含量(單位:ug/m3)為三個控制變量,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網站。
另外,關于缺值數據處理的特別說明。本文涉及的數據個別年份數值是缺失的,因此采用了以下兩種方式對其進行填補。一是采用插值法對缺失值處于前后年份數值已知中間的情況進行了填補。二是采用平均速率法對缺失值處于已經年份數值前后的情況進行了填補。第二種方式是通過已知中間幾年的數值計算出該地區的平均增長率,然后預測出后幾年數值和推出前幾年的數值。我們在表1和表2中分別列出各變量的描述統計量和各變量間的相關系數矩陣。從表2可以看出,ln(gdp)和day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
(三)計量分析
我們在表3列出計量模型的回歸和檢驗結果。
在表3的第(1)列和第(2)列中,我們對影響二級天數的控制變量進行回歸,考察各種工業排放物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列(1)使用OLS方法,而在列(2)中,我們加入了反映各個城市個體固定效應的30個虛擬變量。可以看出,在列(1)和列(2)中,二樣化氮、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顆粒物這三個變量的系數均在1%的水平統計顯著,且符號為負。這兩列的結果沒有實質差別,但列(2)調整后的R2比列(1)高0.13,說明固定效應模型比OLS模型的解釋力高大約13%。這說明各種工業排放物對城市的空氣質量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并且,我們注意到列(1)調整后的R2達到了0.768,說明各種工業排放物的變動對各城市二級良天數的變動有很強的解釋力,這個解釋力達到了76.8%,而不隨時間變動的一些不可觀測的因素則可以解釋各城市環境質量變動的13%。當然,這并不是我們主要關心的問題,我們關心的是除了這些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經濟發展對城市空氣質量的影響,這種影響體現在誤差項中。
在考察主要控制變量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后,我們重點考察經濟發展水平對空氣質量的影響。我們在列(3)和列(4)中加入變量人均GDP的對數(ln(gdp)),列(3)為普通OLS,列(4)考慮了個體固定效應。結果顯示,無論是OLS模型,還是個體固定效應模型,ln(gdp)的系數均在1%的水平統計顯著,并且符號均為正。這說明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對環境質量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較高經濟發展水平一般意味著較好的空氣質量。另外,注意到列(3)和列(4)調整的R2分別為0.775和0.904。列(3)調整的R2只比列(1)高0.007,而列(4)調整的R2只比列(2)高0.009。這種提高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說明經濟發展水平并不是空氣質量變動的主要原因,它對空氣質量變動的解釋力還不到1%。
鑒于經濟理論認為,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的軌跡可以用倒U型的EKC曲線表示,初期的經濟增長會帶來環境質量的惡化,到達一定程度后經濟增長將帶來環境質量的改善,即EKC曲線上存在一個拐點,拐點之前人均實際GDP上升導致環境質量惡化,到達拐點時,環境質量最差,之后隨著人均實際GDP的上升而有所改善,其實質是經濟增長短期內能帶來環境的惡化,長期帶來的是環境的改善。
我們在列(5)和列(6)中引入人均GDP對數的平方([ln(gdp)]2)。同樣,列(5)使用OLS模型,而列(6)使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ln(gdp)]2的系數同樣在1%的水平顯著為正。另外,與列(3)和列(4)相比,列(5)和列(6)調整的R2沒有任何變動。這表明,要說明經濟發展水平對空氣質量的影響,使用人均實際GDP對數的線性形式和平方形式沒有本質差別。
考慮到ln(gdp)有可能存在的內生性,我們在列(7)和列(8)中分別使用OLS和固定效應模型的工具變量法進行估計,作為列(3)到列(6)估計結果的穩健性檢驗。結果顯示,ln(gdp)仍然顯著為正,調整的R2也沒有發生顯著的變化。這說明我們上面的分析是穩健的。
為了更直觀地說明上面分析中ln(gdp)對day的影響,我們用散點圖進行說明。我們首先對以下模型進行估計:
dayit=Xit?茁+?著it(4)
我們可以得到上述模型day的擬合值,我們把它定義為“正常二級質量天數”,它反映了受各種工業排放物的影響應該達到的二級質量天數,記為norm_day。那么,實際的二級質量天數(day)與正常二級質量天數(norm_day)的偏離,反映了工業排放物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對空氣質量的影響。我們把這種偏離定義為異常的二級質量天數,用extra_day來表示,顯然它可以用上述模型的殘差來表示:
Extra_dayit=dayit-normdayit(5)
顯然,extra_day反映了二級質量天數不能由工業排放物解釋的部分。在圖1中,我們畫出了各城市人均實際GDP的對數與異常的二級質量天數(extra_day)之間的散點圖,并用二次曲線進行擬合。可以看出,31個省會城市、直轄市中,大多數城市的異常二級質量天數為正,這說明以我國各城市排放的工業污染來看,大多數城市的環境水平并不算差。而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往往意味著二級質量天數越多。但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對其空氣質量水平的影響并不是決定性的,這從較為平緩的擬合線可以看出。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以中國31個省會城市、直轄市2003―2012年的空氣質量和經濟發展水平為例,研究了經濟發展水平對空氣質量的影響。研究發現:空氣中二氧化氮的含量、二氧化硫的含量以及可吸入顆粒物的含量對空氣質量變動的解釋力超過了75%,不隨時間變動的一些不可觀測的因素可以解釋各城市空氣質量變動的13%,而經濟發展水平并不是空氣質量變動的主要原因,它對空氣質量變動的解釋力還不到1%。雖然經濟發展水平并不是空氣質量變動的主要原因,但它們依舊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往往意味著二級質量天數的增多,但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對其空氣質量水平的影響并不是決定性的。
由人均實際GDP對數和異常二級質量天數的擬合曲線可以看出:我國省會城市、直轄市的空氣質量與經濟發展的擬合曲線是正U型曲線最低點的右邊,但是斜率較小,即2003―2012年,我國省會城市、直轄市隨著經濟的發展,空氣質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改善程度有限。根據前人經驗,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一條倒U形的曲線,即初期的經濟增長會帶來環境質量的惡化,到達一定程度后經濟增長將帶來環境質量的改善。我國省會城市、直轄市的曲線擬合只存在拐點后面的部分,即經濟增長帶來環境質量的改善,并沒有經濟增長帶來環境的惡化部分。分析其原因:(1)本文的樣本點取自2003―2012年,與前人研究相比,時間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在此時間段內,政府和群眾都已經認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2)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中國31個省會城市、直轄市,而不是整個經濟體,空間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這些城市是我國較發達的城市,政府比較重視環境保護,并采取了相關的措施保護環境。然而在我國很多中小城市,政府和居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并不強。在相對獨立的空間里,各個省會城市相互的影響程度并不明顯。(3)居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在實際行為上的反應仍然較弱,各個地區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作用不明顯。
空氣質量惡化是全民性問題,關乎全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從上面的結論可以看出,在我國注意環境保護后,環境污染程度有一定的改善,但是改善程度仍然不明顯,所以,我們若想徹底解決空氣污染問題,還需要做得更多。
參考文獻:
[1]Grossman G M and Alan B. Krueger,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A].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1991.
[2]Grossman G M and Alan B. Krueger,Environmental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 353-377.
[3]Panayotou T. Demyst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Turning a black box into a policy tool[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2):465-484.
[4]Dinda 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A survey[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4,(49):431-455.
[5]List J A and Craig A 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dose one size fit all?[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31):409-423.
[6]Shafik N and Bandyopadhya S.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ime Series and Cross country Evidence[M]. World Bank Publications,1992.
[7]Martínez-Zarzoso I and Bengochea-Morancho A. Pooled mean group estimation of a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J]. Economics Letters,2004,(82):121-126.
[8]Galeotti M and Alessandro L. Desperatly seeking Environmental Kuznets[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2005,(20):1379-1388.
[9]吳玉萍,董鎖成,宋鍵峰.北京市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水平計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2):239-246.
[10]陳華文,劉康兵.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關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經驗分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87-94.
[11]張軍.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模型的經濟與環境關系分析[J].中國環境監測,2013,29(2):91-94.
[12]張成,朱乾龍,于同申.環境污染和經濟增長的關系[J].統計研究,2011,28(1):59-67.
[13]高靜,黃繁華.貿易視角下經濟增長和環境質量的內在機理研究――基于中國30個省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面板數據分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1,13(5):66-74.
[14]王西琴,杜倩倩,張遠.我國東中西部典型城市EKC曲線的階段判斷[J].生態經濟,2013,(5):56-60.
[15]李玉敏,李明麗,焦智康.北京市空氣質量影響因素計量經濟分析[J].中國城市經濟,2011,(5):260-261.
Does the Cities' Economic Growth Affect Air Qual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31Cities in China
Chi Jianyu1, Zhang Yang2, Yan Siyu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2.Schoo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篇8
關鍵詞:大氣污染物;綜合指數法;秩相關系數;大氣污染;空氣質量
abstract: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city near sea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coal, but burning coal aggravates air pollution problems. This paper we make the evaluation to the air quality of the city near sea with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index and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est, analyze pollu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s of pollution in the area, and put forward to solving the problem of air pollu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ir pollution; air quality
中圖分類號:[R1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引言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城市的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廢氣排放量也逐年攀升,因此,綜合評價海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現狀并提出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對策及措施,將對改善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大氣污染物排放現狀
1.1能源消耗與廢氣排放量
海城市能源消耗以煤炭為主, “十一五”期間工業用煤量661萬噸,占用煤總量的84.5%。廢氣排放總量866.13億標立方米。2010年工業煤炭消費總量125.2萬噸,其中:燃料煤93.7萬噸,原料煤31.5萬噸;天然氣消費量0萬立方米,燃料油消費量(不含車船用)3.11萬噸。2010年全年煤炭消費總量較2009年增加了9.4萬噸,較上年下降了6.05%,而燃料油增加了0.89萬噸〔1〕。
1.2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十一五”初、末期海城市二氧化硫、煙塵和工業粉塵各年排放情況見表1-2-1。
隨著海城市各大工業園區的建設與推進,工業結構類型的調整及污染減排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市大氣重點污染源由分散管理隨著產業集群化建設向工業園區化管理轉移;“十一五”期間各項污染物中工業粉塵排放總量下降趨勢顯著;煙塵排放量逐年呈下降趨勢;二氧化硫排放量2007年達到最大值,之后逐年呈下降趨勢。二氧化硫排放量較2009減少了13.5%;工業粉塵排放量減少了10.6%,煙塵排放總量增加了30.0%。“十一五”初、末期粉塵、二氧化硫、煙塵分別下降了68.5%、28.7%和29.3%〔1〕。
表1-2-1“十一五”期間海城市能源消耗及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表
2 海城市區空氣質量現狀
“十一五”期間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項目為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自然降塵和降水,整體呈好轉趨勢,首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仍以塵污染為主。2010年度,海城市環境空氣全年共監測66天,達標率97%,污染物濃度與去年相比略有好轉。2010年可吸入顆粒物和二氧化硫年均濃度功能區間比較,污染由重到輕的排序為工業區>交通區>居民區>清潔區;污染最重的是工業區和交通區,污染最重的是冬季,這主要是冬季燃煤產生給環境質量帶來的負面影響。2010年自然降塵年月均值為6.9噸/月·平方公里,較2009年下降了5.5%〔1〕。
2.1 空氣質量現狀評價
2.1.1綜合污染指數評價
根據海城市環境空氣監測項目及監測結果,采用綜合指數法,選擇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2〕三項污染物綜合評價海城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分級見表2-1。
綜合指數的計算:
Ⅰ=
式中:I—綜合指數;
Ci—i污染物的實測濃度(毫克/立方米);
Si—i污染物的評價標準(毫克/立方米)。
表2-1 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污染指數分級
2.1.2Spearman秩相關系數檢驗法
衡量環境污染變化趨勢在統計上有無顯著性,一般常用的方法是Daniel的趨勢檢驗,使用了Spearman秩相關系數。公式為
式中: rs—秩相關系數;
di—第i個變量Xi和Yi的差值,di=Xi-Yi;
Xi—周期從i到按濃度從小到大排序的序號;
Yi—按時間排列的序號;
n—時間周期數。
將rs與Spearman秩相關系數統計表中的臨界值Wp比較,如|rs|≥Wp則表示變化趨勢明顯。如果rs是負值,則表明在評價時段內變化呈下降趨勢或好轉趨勢;如果rs的絕對值≥0.9則下降趨勢或好轉趨勢明顯;
如果rs為正值,則表明在評價時段內變化呈上升趨勢或加重趨勢;如果rs值≥0.9則上升趨勢或加重趨勢明顯;
當|rs|<Wp則表明在評價時段內變化趨勢不顯著。
利用Spearman秩相關系數檢驗法對“十一五”期間海城市區降塵、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指標進行污染變化趨勢分析檢驗〔3〕。當α=0.05 ,n=5,WP=0.900時,檢驗結果見表2-2。
從污染指數評價法和秩相關系數檢驗法得出相同的結論,“十一五”期間海城市的空氣質量呈好轉趨勢,可吸入顆粒物、降塵呈下降趨勢,其中降塵下降趨勢顯著。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變化趨勢不明顯。
3 削減海城市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對策及建議
3.1 削減海城市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對策
“十一五”期間海城市針對大氣環境污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污染物排放。
3.1.1開展煙塵整治行動,改善城區大氣環境質量。
針對城區、高速公路和主要干道兩側冒黑煙現象,我局從今年5月份開始進行集中整治。針對城區、高速公路和主要干道兩側冒黑煙現象進行集中整治,對逾期未完成治理的5家企業予以關停或拆除鍋爐,使綜合指標降低,海城對不符合產業政策、高耗能、高污染的小鋼鐵企業依法取締。通過煙塵污染專向整治工作的開展,我市城區大氣環境質量有所改善〔1〕。
3.1.2重燒窯治理工程
為改善東部山區空氣質量,在全省率先展開重燒鎂治理,依法對全市24家重燒企業、155座重燒窯實施停產治理。目前,已投入資金3780萬元,安裝污染防治設施55臺(套),19家企業126座重燒窯通過鎂辦和我局的驗收,削減工業粉塵1.94萬噸,自然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575噸。
3.1.3熱電廠脫硫工程。
萬海能源開發(海城)有限公司投資200多萬元,完成了循環流化床脫硫設備配套設施建設,效果明顯,形成1000多噸的二氧化硫削減能力。
3.2 削減海城市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建議
3.2.1為進一步降低海城市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必須控制污染物的產生量,包括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材料,采用清潔的生產工藝,進行清潔的包裝,最終生產出清潔的產品,即通過工業企業生產過程的管理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3.2.2加強大氣污染治理設施的監管。近年來,海城市加強了大氣污染治理設施普及的工作力度,包括脫硫除塵設備、機動車尾氣凈化設備等,取得了較好的環境效益。但目前的問題是部分企業由于生產成本增加、環保意識淡薄或維護保養工作不力等原因,使得相關的污染治理設備無法正常運行。因此,環保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管,確保最大限度地發揮污染治理設施的效益。
參考文獻
[1]馬英,井輝,張春萍,董秀平,何勇,等。海城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海城市“十一五”環境質量報告書》[M].海城;2011:35~73.
[2]國家環境環境保護總局,《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編委會編. 《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 [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114-131,193-203,338-562.
[3]孫從軍,張明旭等.上海市大氣污染物排放現狀評價、預測及對策研究[J].安全與環境工程,2005,12(4):33~37。
作者簡歷:
篇9
【關鍵詞】微生物;空氣;校園
大氣作為環境的重要成分之一,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也是疾病傳播的重要媒介。空氣中的細菌、霉菌、放線菌等微生物往往吸附在顆粒物上形成生物粒子,隨風散播引發呼吸道疾病,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地區,空氣作為媒介傳播疾病的情況更為嚴重。高校校園人口密集區域,開展對其空氣中微生物的檢驗研究對于控制疾病傳播、保護師生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1]。
1、材料與方法
1.1校園概況 承德市郊內某高校新址,主要建筑物距離城市區主干道約2000m。
1.2采樣點選擇及采樣方法:根據校園內師生主要活動的區域,選取教室、操場、食堂、宿舍、圖書館、微機室、實驗室作為采樣點,于2011年秋季進行樣品采集。在各功能區人員活動最頻繁時采樣,并設梅花式均勻分布,每個采樣點重復采樣3次,結果取平均值[2]。
1.3培養基采集培養基: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培養細菌用)、高氏1號培養基(培養放線菌用)、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簡稱PDA)(培養霉菌用)用于采集培養微生物。
1.4采集方法:采用平板沉降法[2],將采集所用的三種培養基同時放在室內各采樣點處,采樣高度為距地面1.5-1.8m,將培養皿蓋打開,靜置5min,蓋好后培養。培養條件為細菌入37℃、24h,放線菌28℃、48h;霉菌28℃、72h。
1.5檢測方法 根據培養皿中不同種類的菌落數,計算出平均菌落數,并按奧梅梁斯基公式換算為單位體積空氣中的各類微生物菌落數:C=50000N/(At),式中C為空氣微生物總數濃度(cfu/m3);A為培養皿面積(cm2);t為皿暴露時間(min);N為平板菌落數(cfu)。
1.6質量評價 中科院生態中心推薦使用的空氣微生物評價標準對結果進行評價[3]。
2、結果與分析
注:*表示有輕微污染,**表示污染或中度污染,所有數據均為多點多次平均值,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表1所示結果,該校園空氣中微生物總數以微機室最多、食堂次之、宿舍再次,且微機室微生物含量達到空氣質量四級為污染,這與廖金寶[4]等人的檢測結果相同,普遍認為微機室人員密集,溫度較高適宜微生物繁殖,且通風不足所致。食堂和宿舍也有輕微污染,但污染程度較其他研究更甚,這可能與該校園某些不良習慣有關,例如食堂清理工作不足,不能做到人走桌凈,而是杯盤堆疊,且該校食堂不提供消毒餐盤,導致學生自有餐具長期擺滿餐桌,影響保潔工作。宿舍雖屬輕微污染,但數值處于下限,其中霉菌的含量較高,可能與宿舍通風及日照情況不良有關。操場、花園均屬戶外場所,處于較清潔標準,這與楊靜[5]的研究類似,是由于戶外通風好,人員密度小,且有植被能夠凈化空氣。教室和圖書館為室內環境,均達到了清潔標準,圖書館人員不如教室密集,且活動特點比較安靜,清潔工作到位,空氣質量較好;教室總微生物含量是處于較清潔水平范圍的上限,這與人員密集、使用時間長、清潔工作不足有關。空氣質量最好的是實驗室,主要由于使用率低,保潔及時徹底又常通風及日照有關。
3、討論
承德市作為旅游城市,重工業少、山地面積大,能形成天然的綠化地,空氣質量一直很好。處于這樣一個城市郊區的校園,卻仍存在很多空氣微生物污染的問題,是值得思慮的。在這里,筆者提出幾點建議:①做好室內外尤其是教室、微機室這樣人員密集活動活躍區域的保潔工作,使微生物的繁殖滋生失去場所;②改善食堂環境,改善學生就餐習慣,配齊必要的就餐設備,提高學生公共衛生意識,且食堂最好能夠定期消毒,研究發現使用紫外線和乙醇(或過氧乙酸)協同消毒效果良好,適用于食堂能室內環境[6];③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有意識的經常通風、晾曬被褥,可以防止霉菌的滋生;④改變久居室內的習慣,經常去戶外走動,可以呼吸到更清潔的空氣。
隨著對于空氣質量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以及與之相關研究的開展,人們逐漸轉變了之前過于關注化學因素而忽略了生物因素的觀念,尤其是大氣中所含的微生物對人類健康的危害開始引起研究者的重視,大氣中的微生物來源復雜又能隨氣流漂移,是引起呼吸道傳染病的主要病源。空氣污染微生物收人群密度、人們活動方式的影響,密度越高,活動越活躍的區域污染越嚴重。高校校園容納數千至數萬師生,重視校園空氣質量對保障師生身體健康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周飛,張建華,王欽欽等.西安市某大學及周圍環境空氣微生物含量調查[J].環境與健康雜志,26(7):641-642
[2]周園,肖純凌,王嵐等.校園不同場所室內空氣微生物分布的調查分析[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40(5):412-416
[3]王瑞君,包帆.宜春市城區空氣微生物數量測定及分析[J].宜春學院學報,33(4):118-119
[4]廖金寶,張興,顧堅磊等.高校校區空氣微生物污染情況監測分析[J].江蘇預防醫學, 18(3):45-46
篇10
我看了半天資料,才弄明白分歧主要出在監測標準的不統一上。中國監測懸浮顆粒物的標準是PM10,也就是直徑小于等于十微米的懸浮粒子,這種粒子可以被吸入肺中,部分可以再被呼出。而美國測量的PM2.5,是指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能負載大量有害物質穿過鼻腔中的鼻纖毛,直接進入肺部,甚至滲進血液。有科學數據證明,PM2.5與肺癌、哮喘等疾病密切相關。PM2.5正是形成灰霾天氣的元兇,多來自汽車尾氣。國際上主要發達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泰國、印度等均將PM2.5列入空氣質量標準。而中國現行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評價指標只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顆粒物PM10,未有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有更重大影響的細顆粒物PM2.5的濃度標準,PM2.5尚未列入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指標,這也就是老百姓的感受與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相去甚遠的主要原因。
為什么不把PM2.5列入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指標呢?是我們沒有監測PM2.5的儀器和條件嗎?非也,是因為我們有難言之隱。一位專家不經意間道出了實情:“現在,某些城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達標的還不錯,但顆粒物,僅僅按照PM10的標準,還有不少大中城市有相當時間不達標,如果按照PM2.5世衛組織指導值的標準,絕大多數城市幾乎每個月都不達標。”原來如此!空氣質量監測數據與政績有關,與面子有關,顯然PM10比PM2.5讓官員們更有面子。
可是,環保局的官員不肯承認這一點,他說:“空氣質量數據不能看美國使館的‘眼色’。”
這就讓人奇怪了!科學就是科學,科學不看任何人的眼色。當我們的鼻子、咽喉被灰霾刺激得難受,你讓老百姓看誰的眼色?
還有一個更加讓人膽寒的數據:我國每年約有四十萬人被確診患有肺癌,是世界上肺癌患者最多的國家。北京市腫瘤發病登記處調查數據顯示,2000年至2009年,北京肺癌發病率增長了56.35%。目前北京市癌癥患者中有五分之一為肺癌患者。我們的環保局官員有本事斥責別人,為什么沒有本事讓這些疾病看他們的眼色和面子,遠離我們的老百姓?
有人會說,當年,我們的汽車尾氣排放標準從歐一、歐二到歐三,是慢慢提高標準的,我們的空氣質量指標從PM10到PM2.5,也需要一個過程。這樣說,老百姓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以此作為回避環境惡化事實的借口。只有正視矛盾,才能解決矛盾。連矛盾和問題都不敢正視,你能相信官員們為改善環境所做出的承諾嗎?
癥結出在泛政治化、泛意識形態化上。一個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本來只是一個簡單的科學問題,可是有些人的習慣思維卻要把它和政治聯系起來,一切工作要服從和服務于政治中心這個大局。因為這種思維的存在,培育出“報喜不報憂”的政治生態;因為這種思維的存在,不僅是普通官員,就連科學、教育、文學領域的工作者也要揣摩領導意圖,專看領導眼色行事;因為這種思維的存在,產生了官方和民間兩套話語體系。
想當年,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鼓噪聲中,大科學家錢學森反復用計算尺計算了太陽光能轉化為糧食的數量,認為糧食畝產萬斤、十萬斤是完全可能的。連農民出身的都相信了這位科學家的推算。后來的事實證明,錢學森在航天領域是專家,在農業領域只能算是個小學生。
還有建于時期的三門峽大壩,實際耗資四十億元,相當于八百億斤糧食。當時的清華大學教授、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之子黃萬里堅決反對上馬三門峽工程,倒不是經濟實力不允許,而是認為它不合科學規律。因為三門峽水庫處在淤積段上,在這里建高壩,將增大水庫上游邊緣附近的淤積,抬高洪水水位,直接危及關中平原乃至西安。可惜那正是蘇聯專家走紅的時候,他的這一建議當然沒有被采納。他退而求其次,說,如果一定要修此壩,要預留六個排水洞,以便將來可以設閘排沙,這一點又被蘇聯專家給否了。結果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庫內淤沙太多,不得不重新打洞,每個洞花費一千萬元。再后來,三門峽大壩名存實廢。
事實證明,人類不按科學規律辦事,最終都會被碰得頭破血流。科學不看任何人的眼色,如果一定要看,那就要看真理的眼色,看實踐的眼色。一個簡單的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映射出了什么?每個中國人的心里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