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12-15 17:32: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被分離之后,兩者都取得了自己領域內的重大突破,這是以前所沒有的,例如:預防醫學證實了牛痘的危害,臨床醫學也證實了人類的抗病能力在逐年增加。但是,在不斷的摸索和研究中,相關研究者也發現了種種問題,這些問題也開始制約起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發展,使得這兩類學科的前進步伐受到了阻礙。其問題集中表現在相互之間缺乏交流的問題上,就像臨床醫學所能夠取得的成就往往都是建立在已經發生過的或者已經蔓延開的疾病方面,對于那些可能發生的疾病方面束手無策;而預防醫學則正好相反,其在研究那些可能發生的疾病時,越來越多的遇到與臨床醫學相關的問題,而對于與臨床醫學之間的相互交流的缺乏,導致了預防醫學進展受阻,壓力增大。同時,在現代社會里,醫療成本正在逐漸增大,也就預示著醫學研究的成本也在增大,政府和社會企業、組織的投資已經無法滿足現代醫學研究的要求,使得許多高成本的課題無法正常進行,而兩類學科之間沒有足夠的交流,也使得成本降低的幾率越來越小,取得的成果越來越少,而政府和社會團體對于其研究越來越沒有信心,常此以往下去就會產生惡性循環,使得相關研究進行得更加困難。
2整合發展
現代的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已經遇到了研究的瓶頸。雙方存在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對方進行解決,因此,要想將這兩類學科的科研進展的速度提高上去,就必須將兩類學科進行整合發展。
2.1推動全科醫學
由于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所研究的內容和對象有著很大的差距,因此,兩類學科都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發展,使得其在自身的領域內越來越精通,而對于其它領域則相形見絀。因此,要將兩者結合在一起,才能使在研究中遇到的問題變得簡單起來。另一方面,在整合的同時還要加大全科醫學的推廣速度,以社區醫療為基礎,將全科醫學廣泛的開展出去,使得預防醫學可以利用起臨床醫學在最基層的實踐數據,而臨床醫學則可以通過預防醫學研究的結果對一些流行病進行有效的預防,實實在在的為老百姓服務。
2.2結合教學內容
在工作上推廣全科醫學還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整合的問題,應該從教育著手,合理安排一些教學的內容,使得臨床醫學類的學生能夠學習到預防醫學的知識,也使預防醫學類的學生能夠獲得臨床實踐的經驗。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兩類研究者只專精本門知識的問題,培養全面性人才,為在以后的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上的研究提供人才。
2.3國家推動整合
在醫療界自身改革的同時,國家也要協助改革的進行,政府應該對相關的研究給予大力的支持,同時也要創造各種條件,使得兩類學科的研究人員能夠充分的交流,以達到互惠互利的的目標。
篇2
[中圖分類號] R68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10(a)-0167-04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point moxibustion with tradeitional Chinese medical nursing interventin to prevent th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TKA).Methods The 60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0 to Ma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each with 3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limb lift,ankle passive activity,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exercise and sole vein pump.The experimental group underwent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limb lift,ankle passive activity,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exercise,sole vein pump massages on calf,biceps and quadriceps,acupuncture point moxibus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ternal treatment,herbal oral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et.The incidence of both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s 1 case of DVT (3.33%) was produced of postoperativ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5 patients (16.67%) were produced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Total knee replacement;Acupuncture point moxibustion;Deep venous thrombosis;Tradeitional Chinese Medical nursing
?S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原因導致的膝關節損傷時常發生,患者的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礙問題亟待解決。全膝關節置換術是重建一個接近正常功能的關節,是恢復和改善患者膝關節運動功能的最佳辦法,目前應用效果較好,得以較廣泛的應用[1],隨著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普遍開展,其并發癥的防護已倍受關注,其中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mmbosis,DVT)形成及其繼發的肺動脈栓塞(PTE)[2]對患者機體的危害越來越受到重視,DVT的形成是中老年人膝關節置換術后嚴重的病發癥之一[3],下肢DVT形成是人工關節置換術的常見問題。血栓脫落以后引起的PTE,發病非常急,病情危重,常會導致患者死亡[4]。因此預防和減少DVT的發生和發展非常重要。長期以來,臨床常采用抬高患肢和術后早期活動等,抗凝藥物的應用是預防DVT的常規方法,但由于抗凝藥物并發癥和禁忌證較多,所以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近年來,各種護理干預方法已運用于臨床,幫助患者及其家屬預防、治療下肢DVT。大量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均表明,治療性護理干預的應用在預治老年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形成中是非常必要的。常規的護理措施多采用早期鍛煉的方式來預防DVT。早期鍛煉具有經濟方便、副作用小、符合國情、易被患者接受等特點,且臨床經驗與觀察認為其對預防DVT是有效的[5]。但目前早期鍛煉對預防DVT的確切效果缺乏對照性研究,不同醫院報道的活動方式、活動量及活動頻率也缺乏一致性。本院在臨床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穴位艾灸配合中醫護理干預措施,預防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DVT形成,經過臨床應用,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而國內對于運用穴位艾灸配合中醫護理干預預防對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DVT的形成還鮮見報道。本研究選取于我院膝關節骨科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中醫穴位艾灸療法配合中醫護理干預措施在預防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DVT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5月~2017年5月于我院膝關節骨科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需要進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患者術后住院天數至少超過1周,傷口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為初次置換且以往無膝關節手術史。排除精神障礙和不合作的患者;排除術前行彩超證實無DVT發生的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兩組,每?M各30例。實驗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51~79歲,平均年齡63.2歲;骨性關節炎22例,類風濕關節炎8例;病程3~28年,平均13.2年。對照組男21例,女9例;年齡55~76歲,平均年齡64.5歲;骨性關節炎21例,類風濕關節炎9例;病程2~23年,平均病程12.6年。60例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的全身麻醉方法,并由同一組骨科醫師進行單側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之前均由醫護人員詳細評估患者的臨床資料,仔細詢問病史,對于有高血壓、心血管病、糖尿病、吸煙、肥胖等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詳細記錄并進行針對性治療。既往史中有血栓者需要進行血流變學、下肢多普勒超聲檢查,排除DVT存在患者。患者因為手術后害怕疼痛、擔心增加傷口淤血裂開、關節腫脹等心理因素,很大可能會影響其早期進行功能鍛煉,需要認真地向患者解釋DVT發生的原因及后果,讓患者充分了解手術后早期進行活動的必要性,指導功能鍛煉的練習工作,手術后早期進行下肢主動功能鍛煉。同時要改善生活方式,要求患者戒酒戒煙,防止因為尼古丁刺激而引起血管收縮。評估心功能的情況,控制血壓、血糖,預防心血管疾病。囑咐患者飲食時要低鹽、低脂,同時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多飲水,避免脫水、血液濃縮,保持大便的通暢。避免因為便秘的情況而增加腹壓,影響下肢靜脈的順暢回流。對照組患者術后采用常規化護理。術后患肢需要抬高30°,術后第l天開始進行踝關節的自主背伸和跖屈運動,3次/d,每次60下,術后第3天開始行CPM鍛煉,3次/d,每次20 min,足底靜脈泵治療,3次/d,每次15 min。實驗組患者術后采用穴位艾灸配合中醫護理干預:①術后患肢抬高30°,觀察下肢腫脹程度及皮膚溫度、色澤及足背動脈博動,以判定療效。②選用艾條(江蘇蘇州東方艾絨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32020881)于術后第1天開始在雙側涌泉穴采用艾灸法,灸者需要注意患者的舒適性等事項[6],將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1~2 cm遠,不斷小幅度地輕輕轉動艾條,以患者感覺溫熱、局部紅暈為度,防止灼傷,3次/d,每次持續30 min,共10 d;術后第3天切口更換敷料后選患側(足三里穴、懸鐘穴、殷門穴、伏兔穴、承山穴、豐隆穴、風市穴、阿是穴等)穴位依次進行艾灸治療,每個穴位炙3 min,每次灸25 min,3次/d,共7 d。③踝關節被動活動:踝關節被動背伸、跖屈和內翻、外翻活動,以上每個動作30次為1組,每1小時練習1組;腓腸肌、股二頭肌、股四頭肌按摩,由肢體遠端向近端,每2小時按摩一側患肢10 min。④術后第3天:足底靜脈泵的治療,3次/d,每次15 min。CPM鍛煉,3次/d,每次20 min。⑤主動深呼吸練習:20次/h。⑥中藥外敷:本院自制三七散外敷下肢腫脹部位,2次/d,每次3 h,共7 d。⑦中藥內服:桃紅四妙湯,每日早晚兩次飯后溫服,共7 d。⑧中醫飲食調護:飲食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高蛋白,高營養,以逐瘀利水、消腫止痛,預防因低蛋白引起腫脹。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2、7、14 d DVT的發生情況。DVT的診斷,每天檢查患者有無DVT或肺部栓塞的癥狀及體征,一旦發現立即進行雙側下肢深靜脈造影術。對于無癥狀的患者于手術后3~14 d常規進行雙下肢動靜脈B超檢查是否存在DVT。若B超檢查陽性則行雙側下肢深靜脈造影術。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實驗組患者DVT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Peterson[7]曾提出DVT發生的三大因素,即靜脈血回流緩慢、靜脈血處于高凝狀態和靜脈血壁的損傷,歷來都為學術界所公認。中醫學認為DVT屬于惡脈、脈痹、股腫等的范疇[8]。是由于濕熱流注于身體的血脈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順,氣滯則血凝結,瘀阻血脈經絡而形成,患者術后體虛,血瘀滯阻,水失健運,郁久則化熱,濕、熱、瘀、虛相互為患,是DVT形成的主要病理生理特點[9],瘀血阻滯脈絡運行貫穿于疾病的始終,是病機之關鍵,故以“祛瘀通絡”為治療大法[10]。
艾條是用艾草制作的一種中藥,能理氣、能除濕、能通氣血[11]。《扁鵲心書》云:“人于無病時常灸,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由于灸能益氣溫陽,而人身的陽氣有“衛外而為固”的作用,若能使陽氣保持常盛,正氣充足,則病邪不易侵犯,身體就會健康。灸法也是中醫學的外治方法之一。艾灸是用點燃的艾炷在根據病情選取的穴位或病變部位上進行熏灼的治療方法[12]。借炙火的溫和熱力及藥力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溫散驅寒邪、活血脈逐痹、溫通經絡、消瘀散結、調和氣血、回陽固脫、協調陰陽、扶正祛邪以達到治療疾病之功效,研究表明艾灸能改善局部微循環功能[13],促進局部組織炎性細胞的凋亡,抑制局部組織的增生,減輕局部組織的炎癥、水腫等癥狀[14]。在涌泉穴上做艾灸能起到活血化瘀,暢通血脈,促進氣血運行的治療作用,能有效地增加下肢股靜脈血流的速度,有效地促進血液回流心臟,減輕術后因為手術而引起的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血液回流速度受阻,能夠減少血液淤滯,從而減少血栓形成機會減少,以達到預防DVT形成的目的。
艾灸歷來被認為具有扶正祛邪、溫經散寒、消瘀散結的功效,并被廣泛用于臨床各科疾病的治療中,宋代竇才《扁鵲心書》更是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通過臨床觀察,發現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大多為老年人,正氣本已虧虛,故術后恢復常常較為緩慢,一些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狀常常遲遲不能緩解,如低熱、傷口疼痛等。而艾灸療法恰恰具有祛邪補虛、活血通絡的功效。從現代醫學角度看,艾灸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局部炎性反應等,這對于年老體弱患者的術后傷口恢復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適用于臨床之后,也確實獲得了較好的療效,而且減少了手術后遺癥如疼痛、血栓的發生率。又由于艾灸具有安全、方便的特點,值得推廣應用于各科術后患者中。
穴位,學名腧穴[15],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早在兩千多年以前,許多中醫理論就已經提示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西漢時期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并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并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與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嘆服。可見,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體表的部位,還是艾炙、推拿、針灸等療法的施術部位,穴位艾炙具有“炙之快然”、“驅病迅速”的神奇功效。
涌泉穴在人體足底,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所以,涌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取風市、殷門、懸鐘、伏兔、承山、豐隆、足三里、阿是等穴艾炙。所選風市、伏兔、殷門穴等處艾炙,有通陽宣痹、活血通絡功效,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減輕水腫。所選豐隆、承山穴有理氣止痛、舒筋活絡功效,可以緩解小腿肌肉群痙攣。足三里穴具有調理脾胃、疏風化濕、通經活絡、補中益氣的作用,灸此穴可以提高術后消化能力,增進食欲,有利于疾病恢復。
輔助中藥湯劑桃紅四妙湯出自《醫宗金鑒》,由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組成。功效為活血化瘀、補血養血,具有補血不留瘀,祛瘀不傷正的特點。本外敷院自制三七散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消腫止痛之功效。
篇3
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2009年的H1N1甲流、2014年的埃博拉(Ebola)病毒的爆發對我國的傳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在傳染性疾病的早期階段具有高度的傳染性。由于缺乏適當的醫療設備和衛生訓練,疫情的大規模流行往往發生在那些沒有現代化醫院和訓練有素的醫務人員的貧困地區。在出現疫情時,感染風險較高的人員為醫務人員。醫務人員在救治傳染病病人時與其直接接觸,若沒有穿戴合適的個人防護裝備,就可能增加被感染的機會。衛生系統各個層面(醫院、診所及衛生站)的醫療衛生工作人員都應當了解傳染性疾病的性質及傳播途徑,并嚴格遵守所推薦的感染控制防護措施。我國的基層醫生很少參與到傳染性疾病的防護演練中,大部分醫生認為穿白衣戴口罩就算防護了,然而當傳染性疾病疫情發生時,患者首先被送往醫院,而不是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這也大大增加了沒有防護觀念的臨床醫生被感染的機會。綜上所述,在預防醫學的教育過程中,應讓學生掌握疫情發生后,如何進行個人的防護及應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疫情的迅速擴散。國家培養一名醫生要付出大量的財力和物力,然而在我國所經歷的幾次疫情中大量的優秀臨床醫生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使國家損失了大量醫療人才。為了防止悲劇再次重演,在臨床專業學生本科預防醫學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預防觀念變的尤為重要。因此,在預防醫學實踐課中,應該組織學生去當地相應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參加疫情防控演練,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傳染病的爆發是一場無聲的戰爭,我們要時刻做好迎戰的準備。
2增強臨床醫生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公共衛生事件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問題,關系到人群整體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既關系到公眾的健康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因此已成為社會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在醫院環境下,常見的公共衛生事件包括大規模的食物中毒、不明原因的群體疾病、重大意外事故等。因此,臨床醫生在短時間內接診大量的患者,工作量及工作難度劇增。很多醫生面對如此情況,常常出現混亂、工作無秩序等問題,使患者沒能得到良好的救治,沒能充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甚至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3臨床專業學生預防醫學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
由于臨床醫生直接接觸患病群體,能夠獲得較為的可靠的患者健康相關資料,并且患者在回答醫生問題時較為認真,因此相關資料的可靠性較好,臨床醫生對病人的健康指導也具有權威性,若能將我國的臨床醫生納入到實施疾病預防保健的群體中來一定會收到更好的健康干預效果。長久以來我國臨床專業學生的預防醫學教育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具體表現在學生不重視預防醫學課程,認為該課程對其今后的工作應用程度不大,預防醫學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與臨床醫學課程存在一定的脫節,預防觀念沒有貫穿于整個醫學教育過程中。我國多年的醫學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臨床醫生缺乏預防觀念,更重視治療,輕視預防。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臨床學生認為預防醫學與臨床工作相差很大,對今后的工作用處不大,因而對預防醫學不重視,常常是為應對考試而學習,沒有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在預防醫學的教學體系中缺乏實踐教學這一重要環節,是影響預防醫學教學效果的一個主要原因。許多醫學院校正在嘗試探索適用于臨床醫學專業的預防醫學的教學模式的課程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果。6臨床專業學生預防醫學教育改革的探索通過對臨床專業學生預防醫學的教學過程中發現,通過教學過程培養臨床專業學生的預防觀念尤為重要。為了了解這種教育的實際效果如何,以及了解學生對預防醫學課程體系的建議,我教研室對我校臨床專業學生進行預防醫學教學改革的問卷調查,并隨機抽取往屆120名我校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進行座談,聽取他們對學習預防醫學課程在學習過程的存在的問題及困難,將討論結果與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系統的整合形成一套詳細的改革方案。具體的改革方案包括:
(1)理論授課過程中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增添TBL、PBL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給予學生更多主動學習的機會。
(2)在理論教學中增添案例教學,講授預防醫學如何應用于臨床工作中。
(3)教育者應端正教學態度,才會致使學生更加重視預防醫學課程,改正學不學都可以的態度。
(4)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只拘泥于書本知識,還應增添預防醫學專業最新的發展動態,讓學生深入了解預防醫學的發展趨勢,給學生傳輸現代醫學的理念。
(5)不斷在教學中滲透臨床工作與預防醫學的緊密結合的重要性,促進學生預防觀念的形成。
(6)將預防醫學課程分成7大模塊:包括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食品營養學、慢性病管理、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學、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等內容。
篇4
1專業綜合介紹預防醫學是從醫學科學體系中分化出來的預防醫學是以“環境-人群-健康”為模式,以人群為研究對象,以預防為主要思想指導,運用現代醫學知識和方法研究環境對健康影響的規律,制定預防人類疾病發生的措施,實現促進健康,預防傷殘和夭折為目的的一門科學。預防醫學的特點包括:工作對象包括個體和群體,工作重點是健康和無癥狀患者,對策與措施更具積極預防作用,更具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觀和宏觀相結合,研究重點是環境與人群健康之間的關系。
1949年后,中國衛生防疫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看看我們手臂上部的那個“小花”,就是在出生后不久接種的“牛痘疫苗”,是預防天花的。這種病曾在歐洲和我國奪去無數人的生命,即使幸免一死,也會在臉上留下大大小小的“麻子”。而近幾年我國出生的小孩已不再接種這種疫苗,因為“天花”這種病菌已經在我國徹底消失了。預防醫學的任務要求它必須高瞻遠矚,面向醫學的未來,從戰略的高度考慮人類的疾病和健康問題。
預防醫學培養出的人才有超前性和遠見思想,能從整體把握大局。
現在幾乎每所醫學院校都開設有預防醫學專業,畢業后授予醫學學士學位。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預防醫學人才的供給遠遠趕不上需求,而且相對人數要遠少于臨床醫學專業,所以本專業畢業生有較多選擇,想繼續深造,可以讀碩士、博士,對預防學中的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想參加工作,也有比較廣的就業面,可以到政府的衛生部門,從事衛生事業管理、衛生經濟政策的制定等等,到各級衛生保健機構從事醫療服務,到科研機構進行預防疾病方案的設計、實施等。
2專業教育發展狀況預防醫學是隨著現代醫學和統計學、微生物學的先后創立而逐步發展完善的預防醫學創立于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后的歐洲,那時并沒有專門的預防醫學教育和專門從事預防醫學的人才,而是由一般醫護人員擔任。我國的預防醫學專業創立于動蕩的戰爭年代。爆發后,大批難民、傷員的出現使傳染病和感染病廣泛存在,國統區內北平、上海、重慶等大城市綜合大學的醫學院,開設了公共衛生學系,招收了少量公共衛生專業學生。解放區于1940年在延安創辦中國醫科大學,也開設了預防醫學專業,培養了一批公共衛生專業人才,為建國后預防醫學專業教育的開展打下了基礎。
解放初期,我國廣大地區群眾在飽受戰火摧殘之后處于貧病交加中,各種疫病廣泛流行,繁重的防治工作,急需大量專業人才。1950年,衛生部提出了“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并在部分高等醫學院校中開辦了公共衛生專業。
1954年8月,衛生部召開了第十屆全國高等醫學教育會議,確定預防醫學專業學制為5年,從1955年起執行。1955年初,衛生部決定將現有9處公共衛生專業調整合并為6處。1955年秋,按全國六大行政區劃分,設立北京醫學院衛生系、哈醫大衛生系、山西醫學院衛生系、上海第一醫學院(現已并入復旦大學)衛生系、武漢醫學院衛生系、四川醫學院衛生系,當年,全國公共衛生專業學生1702人。1958年“”時期,全國17個省、市的醫學院校盲目追求數量,又先后建立衛生系17處,到1962年夏,17處衛生系,都先后下馬,仍保留原6處,設備師資穩中有升,招生規模與前持平。
歐美各國都非常重視公共衛生事業的健全與完善,有完整的衛生防疫和社會醫療體系。因此,發達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的公共衛生專業教育很發達。據世界衛生組織1994年統計,歐美54個國家,公共衛生學校已有284所,其畢業生將主要從事環境監控、衛生宣教、衛生立法等工作。國際教育現狀以美國為例:美國目前有近30年獨立的公共衛生學院,其生源為已完成本科教育的醫學和非醫學專業學生。改革開放之后,預防醫學教育事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原6處衛生系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1981年,四川醫學院設置了衛生檢驗專業,武漢醫學院增設了環境醫學專業。1985年4月,哈爾濱醫科大學在原衛生系基礎上,首先建成了公共衛生學院,設有衛生、衛生檢驗、衛生管理、營養與食品衛生4個專業,共15個教研室。繼之,北京醫科大學(已并為北京大學醫學部)、上海醫科大學、華西醫科大學(2000年并入四川大學)、同濟醫科大學(2000年已合并新成立華中科技大學)都先后建立了公共衛生學院,到1995年,全國共有公共衛生院系共41處,招生總數達5753人。
從1981年始,哈醫大等原6處醫學院的衛生系開始招收碩士以上研究生。至1995年,已有10所醫科大學開設了研究生專業,北醫大、上醫大、協和醫科大學相繼成立了研究生院,西安醫科大學(現西安交通大學)還與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合辦了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招生20名,學制3年。
據有關部門統計,到1998年,我國公共衛生專業已培養碩士生648人,博士生32人。我國政府已明確提出響應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并已明確做出承諾。
3專業培養該專業培養從事預防醫學實驗工作與科研工作,具有一定衛生管理知識和外語水平的衛生醫師學生在掌握一般臨床醫學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能系統地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從事實際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預防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和衛生檢測技術,能在衛生防疫、環境衛生或食品衛生監測等機構從事預防醫學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創造條件建立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實習基地。
篇5
教學中應自始至終反復強調預防醫學的重要性,并把預防醫學中的知識與同期開設的臨床專業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中體會到預防醫學實用性、趣味性、重要性。例如,講授三級預防的內容時,就可以結合同期開設臨床課程中的常見病:流行性感冒、高血壓、糖尿病等防治具體措施用三級預防的思路一一列舉、講明,理論聯系實際。學生不僅學到了相關的理論知識,而且體會到預防疾病比治療疾病可以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而引起學生對預防醫學這門學科的高度重視。
2改革教學內容
首先是教材改革,目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所使用的預防醫學教材實際上是預防醫學專業的壓縮版,教材內容落后于實際工作需要。據報道,就我國當前預防醫學知識的現實需求對該領域專家及工作在社區衛生服務一線的醫生(共計22人)進行訪談的結果顯示:當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業務力量是既精通臨床又熟悉預防的高級臨床醫學人才。在“環境與健康”方面,52%的社區臨床醫生對居室內空氣污染感興趣;“營養與健康”方面,65%的調查對象對特殊人群的營養、營養與疾病感興趣;其他感興趣的內容70%的被調查者集中在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慢性病的三級預防等方面[1]。因此根據臨床的實際需求,對大專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在保留本學科的基本內容基礎上適當增加臨床工作者感興趣的內容,刪除陳舊的、理論性太強的內容,并吸收與臨床相結合的新知識。
3改革教學方式
長期以來,我國的預防醫學教育以傳承專業知識為主,不少教育內容脫離現代科技和臨床實際,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學生學習興趣差,知識面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弱。針對這些情況,我們鉆研教材、精選內容、突出重點,嘗試更新教學觀念,改革和探索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1問題式教學許多教學實踐發現,問題式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2,3]。授課教師根據所講內容,把教學內容以“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以問題為核心,讓學生主動圍繞問題展開討論進而得出結論。如傳染病防治部分內容,對傳染病的流行過程以提問方式復習,以艾滋病為例,重點討論如何應用三級預防原則和措施開展防治。讓學生既掌握了傳染病防治,又引發了對傳染病防治的思考。
3.2案例式教學在預防醫學課教學中,案例討論最能提高醫學生的思維能力。案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的方式是提高預防醫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是預防醫學教學改革的方向[4]。如在食物中毒的教學中,可以給出幾種食物中毒的案例讓學生討論分析中毒類型以及如何防治。在臨床醫學大專《預防醫學》中學生以為最難學的莫過于醫學統計學內容,并且在學習階段意識不到統計學的實際用處,到工作中要搞科研寫論文才知道其重要性。對醫學院學生《醫學統計學》教學調查結果顯示[5],在理論課教學方面,60%以上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法比傳統教學法更具優勢,幾乎所有學生認為理論課教學應理論聯系實際。對于實驗課教學,一半學生認為最好能上機操作,并參與實際資料的統計分析。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增加了實際案例,從而使授課過程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如學習率和構成比時,我們給出實例,讓學生發現其不同點,然后進行概念的講解,增加記憶,最后找有代表性的統計學誤用兩概念的,讓學生集體討論,使概念學習與運用相結合,促進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知識的應用能力。
3.3聯系實際生活,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理論知識在教學中突出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的知識就在身邊,很實用。預防醫學的重點內容就是環境與健康,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明白環境污染的危害、環境污染與人群健康的關系以及增強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在社會因素與健康中,教會學生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以穩定情緒,有利于健康,以及如何改變不良行為生活方式,實現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等。在飲食與健康中教學生如何制訂自己的食譜而做到合理膳食,或安排一次實驗課教學生如何制訂一份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食譜。
3.4融入現代化教學手段在預防醫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網上教學資源等,制作課件時結合教學內容增加最新的新聞、圖片或案例等信息輔助教學,讓學生能利用現代化科技從多種渠道獲取知識,拓寬知識面,增加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可以開設實驗課統計學軟件操作教學,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3.5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課堂講授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的重點不是單純地傳授越來越多的醫學理論和成果,而是將重點放在傳授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學、培養自學能力上。教師可以把一些學生易理解的內容,如環境與健康中的一些章節,先布置一些題目讓學生邊自學邊思考,然后在課堂上專題討論或分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自由發言,還可以分小組進行比賽增加趣味,活躍課堂氣氛。
篇6
關鍵詞: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循證醫學;實驗課程
臨床醫學作為一個應用學科,對學生要求很高,不僅需要掌握“醫學基礎”、臨床各科以及“醫學輔助診斷”的課程,還需要掌握“預防醫學”的課程,包括“醫學統計學”“臨床流行病學”“營養與食品衛生”“環境衛生”和“職業衛生”等課程。預防醫學的課程旨在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樹立疾病三級預防觀念,且醫學統計學和流行病學方面的知識為學生們在大學和以后工作中從事科研設計和數據分析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然而與這些預防醫學課程配套的實驗課也非常重要,實驗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實踐、動手和創新能力。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及實驗課程體系存在把重點放在具體實驗操作步驟和結果的獲得上,而忽視了實驗結果的總結和利用,不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會導致學生今后學習、工作積極性差[1-2]。循證醫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是一門遵循科學證據的醫學,通過總結他人的成果,發現問題,同時也為制訂科學的預防對策和措施提供依據,從而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循證醫學的形成和發展對臨床醫學學生通過預防醫學實驗課程的學習,開展科學研究以及數據處理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3]。
1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在“醫學統計學實驗”課程中的應用
在以往的“醫學統計學實驗”課中,教師都是重理論輕實踐,找一些課后習題讓學生計算,鞏固理論知識。學生按照教師規定好的實驗步驟,計算好數據,不關心自己做的結果有何意義,更沒有運用循證醫學的思維去總結數據、發現問題。這樣的大學生缺乏總結能力,做事只看結果,對結果怎樣,以后需要如何改進并不清楚。臨床醫學系學生最終要走向臨床工作崗位,會遇到很多病人,而這些病人中有很多癥狀相似,重復看病,不會總結數據,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會增加醫生的負擔,浪費醫療資源。國內外醫學上很多著名的發現,都是基于醫院的醫生會總結,總結后再加工。醫學上前人實踐累積的數據和經驗很重要,因此重復記憶是必需的,但是一味強調死記硬背,照本宣科的缺陷也顯而易見。要學會適時總結,及時發現不足,進行自身改進。“醫學統計學實驗”課就是教大家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應用循證醫學可以將數據進行再加工,從中及時總結。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用循證醫學的方法看問題。循證醫學的統計軟件REVIEWMANAGER也應該在“醫學統計學實驗”課程中進行介紹,讓學生懂得如何進行循證醫學分析,使方法學和實際運用相結合。
2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在“臨床流行病學實驗”課程中的應用
在臨床流行病的實驗課上存在著給學生講解一個案例,讓學生計算相關的指標,掌握一些指標的計算方法。至于為什么要按照這樣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利用所得的實驗數據怎樣系統的論證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等問題,很多大學生都缺乏思考。因此,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潛在的自學能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從而影響其學習興趣。尤其是循證醫學的思想并沒有融會貫通到各種流行病學方法中,造成學生看問題單一片面,不會總結,無法通過已有的證據總結新的問題。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當某一項結果用各種流行病學方法得出很多的結果,那么就提出了新的問題,如:同一個因素與疾病的關系;采用的流行病學方法不同,為何結果不同;這些方法間有何差異;在臨床工作中到底如何取舍這些結果。傳統的醫學模式由于缺乏總結這些結果,比較這些結果的差異性,不能科學合理地解答這些結果是否適用當前的病人,教師只能根據經驗和書本來講授,其結論往往缺乏科學性。
3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在“營養與食品衛生實驗”課程中的應用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實驗課程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能根據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生產、生活實踐,利用掌握的知識來進行指導合理營養,預防營養相關疾病,并且保證食品的衛生安全。然而,在目前的實驗課中存在簡單教學生配餐的原理和食品中有害物質的檢測,基本不讓學生發問。這樣學生只會被動接受,但是營養和食品問題是存在爭議的,標準也是時刻在改變的,應該用循證醫學的觀點看問題,及時總結更新自己知識。循證營養被定義為:“系統收集來的現有最佳證據,在制定營養政策和營養實踐中的應用”。循證營養的重要意義在于為其提供了一個客觀的框架,在這一框架下,所有可獲得的證據都被收集和評價,從而幫助制定營養政策與建議,并且有可能為那些存在爭議的營養問題提供決定性的證據。在“營養和食品衛生學”的實驗課上,食譜編制和各類食物衛生檢測是重點實驗課內容,但是既往的食譜編制是否正確,是否需要調整,有沒有證據去證明確實需要改進。如: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阜陽奶粉事件對于奶制品衛生問題的檢測,現有的三聚氰胺檢測的證據到底準確性如何?奶企業是否已經不添加三聚氰胺,而去添加目前人們忽略的二聚氰胺。由于方法的缺陷,檢測不出,及時總結可以發現目前檢測方法的不足,并為新的檢測方法提供依據。將循證醫學應用到“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的實驗課上,可以讓臨床專業的學生樹立起時刻更新知識理念,改進一成不變的思想。
4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在“環境衛生實驗”課程中的應用
現有的“環境衛生學實驗”課程內容在設置過程中,很多實驗都是一些在實驗室內進行的模擬實驗、驗證分析或形成物質檢測等;對實際存在的現場實驗內容設置很少,這就造成了大學生在實驗檢測對象現場的環境基本資料等方面的獲取能力培養受限[4-5]。在以往的“預防醫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主要以單一性、驗證性實驗為主,導致學生所學的實驗內容與畢業后所從事的實際工作脫節,實驗操作技能訓練與實際工作聯系不夠,造成臨床專業學生對環境衛生學實驗課極不重視。循證醫學在“預防醫學實驗”課中的運用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在環境衛生學實驗課大氣采樣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去不同地點采樣,將每個地點采樣的結果作為一個證據,收集整理證據,最后總結比較不同地點空氣污染狀況的差別,發現問題,為具有爭議的相關問題提供依據。例如在“水中溶解氧的測定”和“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水中余氯量和需氯量的測定”兩個實驗中都用到了碘量法,滴定操作是否正確直接影響結果的準確性,二者使用碘量法差別在哪里,作用是什么?讓學生總結發問,才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進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應對復雜多樣的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有效地促進了“預防醫學實驗”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針對性、實效性。
5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在“職業衛生實驗”課程中的應用
職業衛生和職業醫學的研究對象,非常明顯地區別于其他醫學專業。其主要以職業人群及其作業環境為研究對象。在以往的“職業衛生”和“職業醫學實驗”教學中,重結果、重演示,輕設計、輕培養,僅僅在實驗室內對傳統檢測項且按已有的方法開展驗證性實驗,得到預想的實驗數據,無法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這種教學方法越來越滿足不了職業衛生和職業醫學專業的發展要求。如:開展勞動現場空氣質量檢測、按國際標準進行氣象條件測定、大氣中SO2濃度測定、空氣中鉛濃度測定、空氣中粉塵濃度測定、粉塵分散度測定等項目,并且強調一定要走出校門,選擇合適的現場,對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化學性、物理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勞動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緊張因素及工效學因素,生產環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等,開展實驗。運用循證醫學的觀點就可以很好讓臨床專業學生去發現和收集很多職業衛生和職業醫學實驗課上的數據與其他數據的區別,分析整合這些數據發現相同廠房可能由于暴露地點不一樣,不同地區職業有害因素的差別,從而更好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循證醫學的方法在“臨床專業預防醫學實驗”課程的各個部分都可以很好的應用。通過循證醫學思想在學生中的廣泛普及,學生可以掌握提出需要解決的臨床問題、尋找科研證據、解決問題和進行證據評價的必要技能學生不僅掌握了學習內容,又增強了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循證醫學的理念真正得到了灌輸,并且能夠將循證醫學的理念應用于解決臨床問題,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知識[6]。
作者:穆敏 劉國禮 佟媛 白明杰 單位:安徽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殷朝陽,鐘才高,易露芮.預防醫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229-230.
[2]韓知峽,甘仲霖,熊煒,等.臨床專業預防醫學教學改革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雜志,2009(10):1868-1872.
[3]李幼平.循證醫學[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李萬偉,李曉紅,賀圣文,等.《環境衛生學》課堂教學內容改革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45):120-123.
篇7
1.重視預防醫學基礎理論教育,并在教學中突出其專業特點
近年來,國內有關在醫學教育中加強預防戰略教育的呼聲甚高,對此國家主管醫學教育的政府機構和學術團體都十分重視加強預防戰略教育的問題,曾多次召開專題學術研討會研究對策。我們認為,加強預防戰略教育應貫穿于醫學教育的全過程,既體現在理論教育上,又充實于現場實踐中,非預防專業預防醫學基礎理論教育應體現其專業特點。對學校醫學專業,國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學校醫藥專科基本規范》中明確規定了該專業的業務培養目標、培養要求和主要分配去向。根據《規范》要求,我們認為該專業預防醫學的理論教育應突出以下內容:①加強方法學教學,主要是醫學統計學和流行病學方法,使其熟練掌握群體健康狀況的研究方法和技能,為開展學校衛生工作打下堅實基礎。②加強預防保健策略和措施教育。初級衛生保健是實現“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目標的關鍵,學校衛生室作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直接擔負學校這一特殊人群的衛生保健和醫療服務工作,通過教育使其加深對初級衛生保健的認識,熟練掌握初級衛生保健的內容、實施步驟與要求,并增強其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③重視學校健康教育,包括熟練掌握學校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如青少年常見病防治,如何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行為習慣、青春期教育及心理衛生教育等)、一般技能、方法和效果評價方法等,其中部分知識和技能可與其它專業課(如學校衛生學、教育學)結合起來培養。基于上述認識,我們在學校醫學專業預防醫學理論教學中有的放矢地突出重點內容,為下一步實踐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加強預防醫學實踐教學,堅持“教學一科研一服務”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醫學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正如基礎醫學的教育需有相應的專業實驗室,臨床醫學教育應有相應水平的教學醫院一樣,預防醫學的教育也必需有其實踐場所。因此在城市或農村建立預防醫學教學基地,加強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是醫學教育中加強預防戰略教育的需要,也是非預防專業預防醫學教學改革的需要。實踐證明,這種做法對加強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育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但對學校醫學專業如何開展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探討的不多。我們在教學中堅持了“教學一科研一服務”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并正確處理好三者間的關系,取得了較好效果。①在“教學一科研一服務”相結合的問題上,堅持教學和科研應眼務于社會和人群健康的需要。社會和人群健康的需要來源于社會調査,為此我們深入到市區多所中學,了解學校衛生工作現狀及需求情況,初步擬定出有待研究的課題。其中有些問題出乎我們預料,如調査發現,不僅青少年生長發育和常見病防治(如齲齒、視力低下、脊柱彎曲等)是學校衛生工作需要常規研究的課題,而且校方還提出了諸如青春期健康教育、青少年不良行為干預(如吸煙、飲酒)等方面的研究課題。初步調査使我們在教學內容和科研選題方面開闊了視野,并在幾年的實際工作中對本市青少年健康和行為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系列研究。系列研究的專題包括:青少年血壓及影響因素分析;初中學生視力低下及影響因素調査;初中學生齲齒及口腔衛生習慣調査;中學生吸煙行為及影響因素調査;初中學生性生理及性心理狀況調査等。對調査中發現的患者(如齲齒、視力低下)及時給予矯治或建議治療,并把研究成果及建議反饋給學校,用于指導青少年常見病防治及不良行為干預。如在調査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先后就如何預防青少年高血壓、齲齒、近視及如何控制青少年吸煙等問題向校方提出過建議,這些建議深受老師和學生家長的歡迎,有的學校主動提出與我們建立固定聯系,協助他們做好學校衛生工作。②周密安排實踐教學全過程,注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培養。根據現行教學計劃,學校醫學專業的實踐僅2周半,這期間除完成一項專題調査外,還需講授一堂衛生保健課。要使短暫的實踐教學獲得最佳效果,帶教老師必須事先做好充分準備,組織協調好專題調査的每一環節,使學生有充分實踐的機會。經過周密安排,多數學生在專題調査結束后都能獨立地撰寫出具有相當水平和學術價值的調査報告或研究論文,實際工作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3.小結
篇8
當初高考成績還比較理想,很自信地報了四川大學醫學院的臨床八年制,希望可以本碩博連讀,這樣就不需要再經歷考研的痛苦了。可惜事與愿違,我以8分之差,沒考上臨床專業,而被調配到預防醫學。
得知這個意料之外的結果,我們全家都有點措手不及,只好緊急召開了家庭會議,商量對策。復讀這個辦法第一時間被我堅決地否定了。高考之前緊張壓抑的生活我實在受夠了,根本不準備再去嘗試一次那種生活。而現在專業已定,也不可能再換別的學校和專業了。最后商量的結果就是先讀這個專業,再想辦法轉去臨床。
說實話,剛開始的時候我都不好意思向別人介紹我的專業。一來是別人都不知道有這么個專業,要不然就是很詫異的一挑眉毛:“打預防針的嗎?”讓我覺得很丟臉。二來就是這和我的初衷差得很遠,而我也打定主意要轉去臨床的,便覺得沒必要仔細解釋什么是“預防醫學”了。如果別人再次問起,我就很含糊地說是“醫學專業”。現在想來當時還真的是幼稚和虛榮啊。
既然打定主意要轉專業,我也就拿出高考的勁頭努力學習了。不然,成績不夠格,是沒有資格轉去更好的專業的。進入大學就有各種活動,第一就是找學長學姐帶領我們熟悉學校和自己的專業。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受到了一個學姐的“蠱惑”,開始覺得這個專業也不是那么糟糕了。后來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慢慢了解自己的專業,也知道了預防醫學的重要性,開始考慮是不是繼續在公共衛生的領域學習下去。
記得剛進入大一的時候,有各種迎新活動,湊巧碰到了高中的一個學姐。她告訴我自己對預防醫學的誤解、了解和喜愛,并勸我先好好了解這個專業再決定要不要轉。
預防醫學不是基礎醫學,也不是實用性很強的應用醫學,我們更多的是防患于未然,在疾病發生和蔓延之前采取果斷措施,幫助人們獲得健康。我們要掌握的,不僅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知識,還需要學習公共關系、管理、人際溝通等。而將來進入工作崗位,我們還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識幫助受到災難折磨的人群,以及那些處于危險之下的人們。比如發生了地震等重大災難,我們的重要性不比臨床醫生差。我們所要做的工作是阻止瘟疫的產生和蔓延,同時教會受災的人們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下獲得健康安全的生活。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聽了學姐的深入介紹后,我對預防這個專業不怎么排斥了,還隱隱有些喜愛。因為,我喜歡可以幫助別人。不為什么名利,只是希望自己可以減輕別人的痛苦。當時就暗下決心,如果這個專業真的如此,那么將來就一定要在公共衛生的領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來。
隨著學習的深入,從最開始最基本的生物化學、醫學生物學等基礎醫學,到比較專業的生理、病理生理、藥理學,再到后來的婦產科學、兒科學、內外科學,我慢慢地喜歡上了預防醫學這個專業。而我們專業的人,都以陳志潛老師為榮。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誰,可他對中國人民的健康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陳志潛是中國的公共衛生之父。他本來有很好的臨床醫學背景,完全可以做個德高望重的醫生。只是,他卻將畢生所學投入到了農村衛生保健系統的建設事業里。為了廣大農民能享有現代衛生保健,他長年深入基層,在實踐中學習,向人民學習,終于創立了適合中國農村的三級保健網模式。陳志潛對中國農村社區保健和醫學教育特別是公共衛生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這些,僅僅待在醫院或診所里面,是無法做到的。他不是只為了救治一個人,而是為了救治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希望可以像他一樣,投身于公共衛生事業,幫助更多的人。
我們專業的對口職業就是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也就是由以前的防疫站改組而來的。這個名稱更符合它的作用與職能。因為我們需要做的,是關注公眾的健康和威脅公共衛生的危險因素,并及時予以有效的處理。我想,將來我就可以進入這樣的機構,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理想,幫助很多很多的人了。
篇9
【關鍵詞】 全科醫學;教育;全科醫生;實踐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綜合保健時代全面來臨。全科醫生作為一種面向社區和家庭,涵蓋臨床醫學、康復醫學、預防醫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等多種技能的專業性人才,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但是,由于起步較晚,全科醫生在我國實施起來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因此,完善社區醫學教育,建立健全相關人員參與培訓的醫學教育制度,是擺在我國醫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大課題。
1 全科醫學的概念
所謂全科醫學,就是指面向社區和家庭,涵蓋臨床醫學、康復醫學、預防醫學以及人文社會學科等相關內容的綜合性醫學專業學科。全科醫學作為一項臨床二級學科,主要研究人類在各個年齡段中的各個器官系統和各類疾病。另外,全科醫學還強調以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范圍、以整體健康的維護與促進為方向的長期綜合性、負責式照顧,其將個體和群體健康很好的融為了一體。
2 全科醫學教育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我國于上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全科醫學的概念,并隨后在全國開展試點與研究工作,截止到現在,我國基本上已經初步建立了全科醫學教育的體系,據相關資料統計,截止到2011年,我國共計有18個省市設立了39個全科醫學專科醫師培訓基地,100多所高等醫學院校開設了全科醫學專業。另外,衛生部和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也編寫并出版了多套培訓教材,組織編寫出版10余套培訓教材,這些措施都使得全科醫學在我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但是,我國全科醫學教育的起步相對較晚,和國外比起來,全科醫學教育的發展仍然存在不足,從而導致當前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當中,人力分布與衛生資源的配置不甚合理,醫生隊伍太過專業和專科化,嚴重缺乏受過良好教育或培訓的全科醫生。這一現象直接影響了我國開展社區醫療服務以及實現全民衛生保健的目的。
3 全科醫學教育的實踐建議
3.1 健全組織機構體系建設 我國大部分綜合性教學醫院均將專科醫療作為主體,因此,醫療和預防以及公共衛生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這就導致開展全科醫學教育有一定的難度。有鑒于此,建議根據全科醫學教育的特點,對醫院在部門設置上進行一系列的調整,如成立全科醫學門診、家庭保健中心、休閑體檢部以及健康教育部等等。
3.2 與培訓、實踐基地建立密切的關系 對于全科醫學教育來說,建立良好的實踐基地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其對于增加全科醫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有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可以和周圍的社區醫院建立起直接的聯系,要求所有參加理論培訓的全科醫生必須在實踐基地進行社區實踐。
3.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當前,我國從事全科醫學教育的師資隊伍缺口很大,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全科醫學的發展。因此,建議對部分專科醫生或專業教師進行全科醫學培訓,從而將傳統的以“疾病”或“專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與服務模式轉變成為以“人”或“家庭”為中心的思維方式與服務模式,只有先當學生,才能最后當好先生。
3.4 積極對教材進行翻譯和編寫 國外的全科醫學教育相對完善,因此,建議教師整合所有資源對國外的全科醫學教育教材進行翻譯,從而在翻譯的過程中使自身的知識得到升華。另外,還應該出臺政策和措施,鼓勵教師參與到國家組織的全科醫學教材編寫工作當中來,從而編寫出一套真正適合我國國情的全科醫學教材。
3.5 努力對全科醫學教學內容進行調整 應該立足全科醫學的特點,在結合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大綱與實施細則的基礎上,對全科醫學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具體做法如下:第一,因為各臨床專科中的疑難雜癥基本不屬于全科醫生的服務范圍,因而,建議減少臨床專科對于疑難病癥進行教學的內容,著重培養全科醫生解決社區多發病、常見病以及主要健康問題的能力;第二,鑒于全科醫生更加注重對人提供整體的衛生服務,日常工作中主要注意患者生活的各個方面,因而,應該著重培養全科醫生在康復醫學、預防醫學、醫學心理學、流行病學以及社會醫學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其掌握社會、生物乃至心理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全科醫生真正滿足社會的需要;第三,加大全科醫生人際溝通和宣傳教育能力的培養力度。全科醫生的工作環境注定其接觸的患者更加復雜,醫患矛盾相對激勵,如果不能很好的協調這種關系,很容易導致病人的抵觸心理,也就失去了全科醫學建立的意義。
3.6 強化全科醫生急診能力的培養 全科醫生遇到急診的概率相對較大,如果不能很好的進行處理,非常有可能置患者于危險境地。因而,應該培養全科醫生識別與處理緊急病癥的能力,建議對全科醫生采用在急診科輪轉實訓的方式進行。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全科醫學對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應該加強全科醫學教育,提高全科醫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趙擁軍,唐軍,馮學斌. 21世紀臨床醫學專業全科醫學方向本科教育中課程體系的建設與實踐[J]. 中外醫療, 2010(03) .
[2] 馬維紅,李琦,楊麗莎,龍靜,黃兆勝. 情景模擬教學法在全科醫學概論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10(25) .
[3] 馬維紅, 李琦. 全科醫學教育的現狀與我校開展全科醫學教育的探析[J]. 繼續醫學教育, 2011(04)
篇10
【關鍵詞】醫學模式;社會化;現代化建設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206-01
醫學問題的社會化從整體觀念出發,突破了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而適用于現代醫學模式,也與現階段社會發展相適應,對醫療衛生工作的實踐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1]。在人類歷史的各個時期,個體的生老病死與整個社會的命運息息相關。疾病可導致社會生產力下降。使有效的自然資源得不到合理的使用,影響下一代的教育和培養。因此,人類的健康和疾病已得到全社會的關心,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近幾年來,世界上許多對“醫學問題的社會化”的大規模研究,都無一例外地表明,醫學問題的社會化推動社會發展是不可否認的。
1“醫學問題的社會化”的含義
諾爾曼說:“醫學的核心是社會科學”。實際上,這是對醫學問題的社會化的一種解釋和論述。醫學問題的社會化揭示的是醫學中的社會問題,從健康教育和疾病現象出發研究社會[2]。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社會屬性,以分析和解決起源于社會文化的健康和疾病問題為主要目的。
2 醫學問題的社會化所涉及的內容
醫學問題的社會化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在諸多方面與醫學社會學的內容相一致,具體包括:
2.1醫學領域內各種社會人群、社會行為、社會關系、社會組織以及對傳統醫學領域中的有關概念的社會層面的分析。具體包括:健康、疾病等概念的社會學含義。社會關系的研究,包括醫患關系、醫護關系、人際關系、醫院及保健組織的研究。
2.2 醫學與社會的互動研究,包括以下幾方面:⑴醫學理論的發展,技術手段的更新以及醫療衛生領域的變革給社會的經濟、政治、軍事、宗教、法律、道德、文化、習俗所帶來的影響。⑵醫學問題的社會化既研究醫學給社會帶來的正面影響,也研究其負面影響,以擴大社會的正面影響,減少、控制負面影響。社會制度、社會變革、社會文化等對醫學領域產生的作用,如醫學發展的社會發展動力和社會控制的增強作用,社會改革、開放對求醫行為,醫患關系的影響等。⑶具體醫學領域的社會學研究,醫學問題的社會化需要將視角深入到具體的醫學領域,研究其中的社會層面及其與社會的互動關系。
3 醫學問題的社會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系
醫學問題的社會化對現代醫學的影響主要涉及:⑴對醫療衛生服務的影響:醫學問題的社會化打破了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要求醫療衛生服務從治療服務擴大到預防服務、從技術服務擴大到社會服務、從院內服務擴大到院外服務、從生理服務擴大到心理服務。⑵對醫學教育的影響:在新的醫學模式下,世界衛生組織從醫學問題的社會化的角度提出,改變目前封閉式的專科學院式的教育為開放式的綜合大學,有利于理醫、工醫、文醫等結合,使學生具備廣博的邊緣學科知識和能力。課程設置應進行更新,增加必要的交叉學科知識,尤其是人文科學知識[3]。教學方法也進行相應的改革,在學習過程中開展社會服務。⑶對臨床醫學的影響:現代化的診療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這使一些臨床工作者過分迷信和依賴實驗室和儀器檢查,而輕視臨床經驗的積累和辯證思維,表現出用高技術去完成低水平診斷和思維,這是一種浪費和退化[4]。醫學問題的社會化要求不斷拓寬,不斷完善臨床醫師的思維結構,這樣才能實現現代化的診斷技術所帶來的診斷水平的提高,才能推動臨床醫學的進步。⑷對預防醫學的影響:目前,全球的疾病和死因結構與過去相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已由過去的以急慢性傳染病為主,逐步轉變為以慢性非傳染病和傳染病的新發和復發為主。由于慢性病涉及到每個人的行為,新發和復發的傳染病與個體的行為之間的關系之密切程度甚至傳統的傳染病。所以,行為的干預和改變一方面要依靠社會衛生措施,另一方面還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防御。
從以上的幾點分析可知,醫學問題的社會化通過影響現代醫學而推動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體途徑為:①了解某一大到國家,小到社區的區域中居民的健康狀況,為政府制定社會衛生策略,制定區域衛生規劃等提供依據。②改變生物醫學模式對健康觀念的影響,倡導積極的健康觀,拋棄“無病即健康”的健康觀念;促進居民健康,提高居民生活質量。③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為不斷擴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內涵,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提供決策依據。
具有一定體力、智力、勞動能力的人是生產力諸要素中的重要因素。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必將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人口平均壽命延長、人群從事勞動年限增加,從而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技術發展、農業發展、工業化、都市化是現代化的四大特征。醫學問題的社會化就是用代表現代最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術取代傳統的知識和技術,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質量,直接或間接地推動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杜治政.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實踐與醫學整合[J]. 醫學與哲學: 人文社會醫學版, 2009 (9): 1-5.
[2] 崔曉陽, 李益, 廖虎, 等. PBL 教學法在我國醫學教育中的應用及存在問題[J]. 醫學教育探索, 2010 (4): 439-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