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屬治理方案范文

時間:2023-12-15 17:56: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重金屬治理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重金屬治理方案

篇1

[關鍵詞]地質;土壤;重金屬;污染;污染治理

中圖分類號:X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2-0286-01

土壤重金屬污染是指土壤中重金屬過量累積引起的污染[1]。過量重金屬將對植物生理功能產生不良影響,使其營養失調。重金屬難以在生態系統中轉化、處理,并通過食物鏈層層傳遞最終在人體內積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2-3]。

1.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來源

土壤重金屬污染存在大氣、污水、固體廢物、農藥化肥等多種來源,不同來源的污染治理方法也存在明顯差異。我國土壤重金屬污染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1)大氣沉降。冶金、重化工等工業過程會產生含有重金屬的粉塵或氣體排放到空氣中,通過自然沉降和降水污染土壤。

2)污水污染。工業、生活污水如果未經處理就進行排放,將攜帶鉛、銅等重金屬元素進入河流或地下水中,影響人類、牲畜、農作物安全用水。

3)固體廢棄物。生活、醫療、工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在堆放或處理過程中,由于日曬、雨淋、水洗,重金屬極易移動,以輻射狀、漏斗狀向周圍土壤、水體擴散。

4)農用物資。農藥、化肥和地膜長期不合理施用,導致土壤重金屬污染。高毒農藥含有銅和鋅等重金屬元素,一旦噴灑到農作物上難以轉化、處理,造成糧食、水果重金屬超標,造成食品不安全。

2.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地質因素分析

我國的南北方地理區域氣候、經濟發展差異,土壤地形、地質差異,將導致土壤重金屬污染呈現地質因素特性。具體分析如下:

1)南北方差異

從污染分布情況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我國南方地區經濟較發達,尤其是有色金屬產業、外貿加工業較為集中,導致土壤重金屬超標嚴重。鎘、汞、砷、鉛4種無機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現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漸升高的態勢。

2)耕地土壤污染特點

耕地土壤污染主要由于含有重金屬的農資使用、工礦企業重金屬排放物遷移污染,并且前者具有全國普遍性,這主要因為我國農藥、地膜安全標準較低所致。根據統計,我國耕地土壤重金屬超標率超過1/5,主要污染物為砷、銅、汞、鉛、鉻等,并且呈現污染程度逐漸加劇的趨勢。

3)酸堿地質差異

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分布著各種紅色或黃色土壤的酸性土壤。南方土壤受到氣高溫高、強降雨量影響,pH一般低于6,較強的酸性土壤對銅、鋅等金屬元素具有天然的吸附能力。而我國北方地區多呈現鹽堿地質。不同酸堿度土壤對重金屬元素的吸附能力也不相同。

4)礦山礦區差異

我國中南地區分布較多的金屬礦山,由于采礦長流程、大滯后、多變量耦合工藝的影響,導致礦山不同區域土壤具有差異的重金屬污染特性,因此需要針對不同礦區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以標定重金屬污染元素以及量級程度。不同礦區的污染程度、重金屬元素具有明顯差異。

3.基于地質因素考慮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案

1)農藥污染土壤的治理

對于農藥、化肥、地膜等農資污染的耕地土壤可以采用熱脫附技術進行治理以提高土壤的自我更新能力,保持土壤的活性。在采用該技術時需要控制兩個參數指標即加熱溫度和保持時間以控制污染物在不同相之間的遷移轉變,尤其是將重金屬通過蒸發、排放、冷凝、剔除等處理至達標后進行無危害轉移與安全排放,以避免土壤的二次污染。

2)鹽堿土壤污染治理

在鹽堿地的耕作過程中,利用粉壟螺旋鉆頭設置底層粉壟暗溝系統,利用天然降水的下滲運動,使土壤中的鹽分下沉,并借助粉壟土壤疏松在氧氣、微生物等作用下,使土壤中的部分鹽分下移,增加了微生物對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的吸著和轉化。

3)土壤污染的固化穩定處理

土壤污染的固化穩定處理其原理為削弱土壤金屬元素的遷移擴散能力,避免重金屬污染的傳遞與二次污染以降低其危害,消除其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影響。需要指出的是該技術并不是消除重金屬,而是隔絕其對其它環境的影響。圖1顯示固化穩定化處理在土壤修復治理方案中使用率達到22.2%。

4)酸性土壤的治理特點

酸性土壤對重金屬元素的易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As Ni Pb Cu Cd Zn Cr Hg,空間分布不均勻程度由大到小依次為Cd As Pb Zn Cu Cr Ni Hg。Cd的含量與pH值呈正相,As的含量與F的含量呈正相關性,Cr、Hg的含量與F的含量呈負相關性,Cr、Cd的含量與海拔高度呈正相關性,Cu與As、Cu與Ni、Hg與Cr呈正相關性,Zn與Pb、As與Ni呈負相關性。

5)礦區污染土壤的治理特點

針對金屬礦區土壤污染特性,有針對性的對其Zn、Pb、Cd、Cu和As等金屬元素進行吸收、轉化與格力處理。并且,根據礦山不同區位的污染程度設定不同等級的重金屬處理標準,在有限污染處理成本的前提下實現礦山土壤綜合治理的最優化效果。可見,針對礦區污染土壤的特點需要設計有針對性的處理方案。

4.結論

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危害人類健康,且其污染治理受到污染源多樣化、異質性影響存在較大難度,因此該課題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針對不同地質因素重金屬污染的形式存在差異這一特點,提出基于地質因素考慮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案。所提方案對開展土壤重金屬治理工作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徐龍君,袁智.土壤重金屬污染及修復技術[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08).

篇2

【關鍵詞】重金屬;水污染;現狀;監測進展

1前言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相應的,以環境為代價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日益突出,尤其是水體污染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眾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寶貴的自然資源,但是在人口急劇增長以及現代工業的影響下,我國的水資源呈現了短缺的現象,加上日益嚴重的水資源污染問題,尤其是極為突出的重金屬水污染,由此,加強對于水體的污染成為當前社會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一般來說,重金屬是指原子質量在63.5D200.6,密度大于4或是5g/cm3的金屬,其中硒和砷屬于非金屬結構,但是由于其毒性及其他性質與重金屬很像,因此也被稱為重金屬。當前,重金屬污染包括土壤污染、大氣污染和水體污染,但是土地污染的區域比較明顯,易于控制;雖然大氣污染和水體污染都具有較強的擴散性,而大氣污染的擴散范圍有限,因此也方便控制;由此,水體污染作為重金屬污染最嚴重和最難控制的區域,對環境和人體將會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

2我國重金屬水污染的現狀

自上個世紀60年代起,國際上就出現了水體重金屬污染的問題,并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就我國來說,水體重金屬污染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其中比較常見的重金屬包括汞、鎘、鉛、鉻以及類金屬砷等具有顯著毒性的重金屬,也包括毒性一般的銅、錫、鋅、鎳等,由于重金屬污染具有隱蔽性、持久性和污染嚴重等特點,嚴重破壞著生態的平衡。尤其是近幾年,我國的重金屬水體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重金屬水污染事故頻發。就鎘污染來說,在2005年,廣東北江韶關段發生了嚴重的鎘超標事件;2006年,湘江湖南株洲段的鎘污染事故;以及湖南省瀏陽市在2009年發生了鎘污染事件。[2] 目前,重金屬污染物主要是通過工業污水和生活廢水未經過適當的處理就向河流中排放所導致的,并隨著水體的徑流、淤泥的適當以及大氣的沉降得到擴散,從而在水體中累積,危害著水中植物和生物的生長。最主要的是,由于重金屬不能夠微生物所降解,加上巨大的毒性,嚴重威脅著水生態系統以及人們的飲水安全。據國家環保部門的相關數據顯示,在流經我國的131條河流當中,嚴重污染的就有36條,還有21條被重度污染,38條處于中度污染。除此之外,在2010年,我國的突發環境事件次數為420起,其中因水體污染而引發的突發事件就高達135次,也就是說,平均每隔兩三天便會發生一起水體污染事件。面對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問題,水污染成為“世界頭號殺手”,由此,加強重金屬水污染的治理和監測,刻不容緩。

3當前重金屬水污染的監測進展

當重金屬污染物進入水生態系統之后,會影響著水中動植物的存在,而且一旦人體引用,便會發生病變,嚴重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當前,重金屬水污染受到了全世界政府的廣泛關注,為此而出臺了一些監測政策,并不斷推進監測技術的發展。

3.1重金屬水污染的監測政策

從環境監測的定義來說,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及時、準確的獲得環境監測的全面數據,通過分析環境質量的現狀以及變化趨勢,準確的預警各種環境問題,并跟蹤污染源的變化,從而對污染事件及時做出反應。目前,為了遏制重金屬水污染問題的發生,我國出臺了《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以下稱為《規劃》),其中表明指出了五大重金屬污染重點防治行業,包括冶煉、采礦、鉛蓄電池、化學原料及其制、皮革以及其制品,并決定在這5年內加大對于重金屬污染防治的投資。與此同時,在《規劃》中劃出了14 個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的重點省區和138個重點防治區域,要求到2015年,重點區域內的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要比2007年減少15%,非重點區域內則不能夠超過2007年的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由此可見,國家對于重金屬污染的防治勢在必行。

3.2重金屬水污染監測的技術進展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我國的重金屬水污染監測技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且逐步朝著規范化和產業化發展,不斷滿足了污染治理的需求,具體表現如下:

3.2.1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

當前,面對日益復雜的水環境,在重金屬的污染檢測中出現了更多簡便、科學的方法。比如說,激光誘導擊穿光譜法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因此可以進行多元的檢測;新型的電化學傳感器通過運用陽極溶出伏安法來減少儀器的檢測限,而且還具有便于攜帶的特點,因此廣泛的應用于野外的現場監測中;此外,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酶抑制法、生物傳感器等諸多重金屬檢測方法也將在重金屬水污染中得到不同的應用。

3.2.2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成熟

由于重金屬的監測比較復雜,而且對于樣品和試劑的定量要求比較高,因而對于地表水的重金屬分析十分困難。當前,為了更加精細、穩定的進行重金屬污染分析,在重金屬的檢測中應用了自動化控制技術,通過全自動的分析以及精確的計量,不僅能夠避免人類接觸有毒藥劑而帶來的傷害,還能夠提高計算的精確程度,從而使得分析結果更加的可靠。

3.2.3監測方案的針對性

一般來說,重金屬的污染量是非常小的,尤其是在水體當中,容易受到其他微量元素的影響,從而導致監測的數據不準確。此外,即使是同一種重金屬污染,也會因不同的水質特性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因而在監測過程中要采用有針對性的方案。比如說,為了排除鈣、鐵、鋅、銅對鉛、汞等重金屬監測的影響,需要在檢測過程中進行預處理或是加入相應的掩蔽劑,從而確保監測數據的真實、可靠性。[3]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重金屬水污染事故時常發生,嚴重影響著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由此必須要加強對于重金屬水污染的治理和監測。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重金屬水污染監測的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檢測技術有了很大程度上的進步,自動化控制技術日趨成熟,以及監測方案也更加有針對性,在不斷滿足重金屬水污染治理需求的同時,對于改善重金屬水污染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振.淺談重金屬水污染現狀及檢測進展[J].可編程控制器與工廠自動化, 2012,9(7):48-50.

篇3

針對重金屬離子容易被吸附的特性,我們利用pH=8-9時生成的Zn(OH)2絮凝沉淀物在EWP高效污水凈化器內形成吸附過濾流化床,并添加其它對重金屬離子有吸附作用的藥劑,對汞和其它重金屬污染物進行吸附過濾,達到同時治理幾種重金屬污染物的目的。

1 原處理工藝

廣州電池廠東廠原采用斜管沉淀工藝治理生產廢水,工藝流程如圖1,總投資為130萬元,處理量為100t/d,處理后水的重金屬指標鋅、錳去除率較低,未能達標,且運行費用高,約2元/t廢水。

2 新處理方案

2.1 工藝流程

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廢水從調節池用泵抽入自吸器中,在自吸器的入口與出口處分別加入3組藥劑,經與藥劑混合生成Zn(OH)2,再用污水泵泵入凈化器內處理,處理后的清水從頂部流出,污泥從底部排入污泥濃縮罐內濃縮后脫水運走。

2.2 EWP設備原理

很多廢水(如電池的含鋅廢水)經絮凝反應后能分離出大量的污泥,這些絮狀污泥有一定的吸附能力。以往的沉淀或氣浮工藝,只把這些固形物固液分離,而沒有再充分發揮這些污泥的吸附過濾作用。EWP高效污水凈化器可以利用這些絮凝反應后生成的絮凝沉淀物在凈化器內形成一個穩定的、可連續自動更新的吸附過濾流化床,既起混凝沉淀作用,又起吸附過濾作用,比普通的氣浮或沉淀工藝的去除率高10%-20%,是集廢水絮凝反應、沉淀、吸附過濾、污泥初步濃縮等功能于一體的設備[2]。設備原理圖見圖3,廢水從EWP凈化器的中下部進入,經混凝反應及污泥流化床的吸附和過濾處理,清水從設備頂部流出,污泥從設備底部排出。

2.3 試驗裝置

試驗分別采用了EWP—0.3型高效污水凈化器,其設計處理能力為0.03m3/h和EWP-2型高效污水凈化器,設計處理量為2m3/h。

2.4 試驗過程及結果

2.4.1 第一階段:實驗室的試驗

在實驗室做了近200多種方案,最后篩選出效果好、價格低的最佳藥劑組合。試驗結果見表1:

表1 實驗室試驗檢測結果(電池廠化驗室檢測)

mg·L-1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方案4 方案5 方案6 名稱 石灰 名稱 聚鐵 石灰 名稱 Na2S 聚鐵 石灰 名稱 NaOH 名稱 FeCl3 NaOH 名稱 Na2S 石灰 陽離子吸附劑 Hg2+ 0.00875 Hg2+ 0.0033 Hg2+ 0.000375 Hg2+ 0.00875 Hg2+ 0.0056 Hg2+ 0.000125

Zn2+ 15.087 Zn2+ 7.775 Zn2+ 5.063 Zn2+ 16.825 Zn2+ 12.488 Zn2+ 3.325 Mn2+ 10.15 Mn2+ 5.125 Mn2+ 3.125 Mn2+ 10.50 Mn2+ 8.25 Mn2+ 1.625

注:原水水質:Hg2+0.0615mg/L、Zn2+312.25mg/L、Mn2+21.0mg/L。

2.4.2 第二階段:0.3m3/h樣機試驗

采用EWP-0.3型高效污水凈化器進行現場試驗。試驗時將Na2S加入1號加藥罐內,將石灰與陽離子吸附劑1的混合劑加人2號加藥罐內。并試驗了兩種藥劑添加順序對處理效果的影響。

①先添加石灰與陽離子吸附劑1,再添加Na2S。

②先添加Na2S,再添加石灰與陽離子吸附劑1。

結果發現先添加Na2S對汞的去除效果較好,但對鋅、錳的去除效果影響不大。當最高處理量達0.81m3/h時,泥床相當穩定。檢測結果證實:汞、錳的處理效果都達到廣州市一級新擴改排放標準,鋅的處理達到了廣州市二級新擴改排放標準。詳見表2。

表2 第二試驗階段檢測結果 時間 樣品名稱 檢測項目/(mg·L-1) Hg2+ Zn2+ Mn2+ 98.12.1 原水 0.0731 134.8 18.0 東廠廢水站出水 0.0059 25.5 14.0 凈化器出水 0.0061 5.3 0.92 98.12.2 原水 0.0460 32.6 16.5 凈化器出水 0.0073 1.03 0.66 98.12.4 原水 0.0464 53.7 17.5 凈化器出水 0.0031 1.03 2.34 平均數 原水 0.0552 73.7 17.3 凈化器出水 0.0055 2.45 1.31 去除率 90.04% 96.67% 92.43%

注:數據由廣州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檢測

2.4.3 第三階段:50m3/h樣機試驗

采用EWP-2型高效污水凈化器進行樣機試驗,試驗條件仍按照第二階段不變。在試驗過程中,發現藥劑陽離子吸附劑2對重金屬離子具有較注:數據由廣州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檢測強的離子交換性能,經過幾十次的試驗,最后決定Na2S與石灰不變,而將陽離子吸附劑1改為陽離子吸附劑2(藥劑費僅為0.70元/t)。試驗檢測結果表明此組合效果良好。EWP-2型連續運行了3個多月,運行正常,出水水質穩定。結果見表3。

表3 第三試驗階段試驗結果 時間 原水/(mg·L-1) 凈化器出水/(mg·L-1) 污泥罐出水/(mg·L-1) Hg2+ Zn2+ Mn2+ Hg2+ Zn2+ Mn2+ Hg2+ Zn2+ Mn2+ 99.4.27 0.785 179.8 19.40 0.0150 2.99 0.29 0.0320 7.21 1.80 99.4.28 0.508 275.2 17.90 0.0136 3.57 0.77 0.0224 4.24 1.08 99.4.29 0.0932 124.8 11.34 0.0018 3.12 0.11 0.0190 1.54 0.57 平均數 0.462 193.27 16.21 0.0101 3.22 0.39 0.0245 4.33 1.16 排放標準 0.0500 3.00 2.0 去除率/% 97.8 98.3 97.6

注:數據由廣州環保科學研究所檢測

3 污泥處理

3.1 重金屬在污泥中的穩定性

電池廢水處理后所產生的污泥包含了所去除的所有重金屬,若處理不當,必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從理論上講,重金屬經與CO32-、OH-反應后產生碳酸鹽或氫氧化物沉淀物,重金屬不再以離子形式存在于污泥中。由于EWP高效污水凈化器之所以能做到高效率、運行費低,就是靠其內部的由重金屬沉淀物產生的吸附過濾污泥床。所添加的藥劑量僅夠與部分重金屬反應,仍有少部分的重金屬靠泥床的吸附作用去除,但這種吸附性是較微弱的,一旦將這些污泥排入自然界,它們極有可能因受外因的作用而又以離子的形式進入土壤,對環境造成污染。

對于這個問題,由于陽離子吸附劑2對重金屬離子具有較強的陽離子交換作用,該吸附劑含有Na基,遇到重金屬離子時,Na+離子與重金屬離子交換,金屬離子與陽離子吸附劑2產生絡合物沉淀。

經對污泥脫水機排出的水樣進行重金屬離子檢測,驗證了經EWP凈化器產生的污泥不會或極少產生二次污染。檢測結果見表4。結果表明,污泥所含水份中重金屬的指標基本達到排放標準,即重金屬污染物已轉化為穩定的化合物存在于污泥中。

表4 污泥經脫水排出的水的檢測數據 時間 檢測項目/(mg·L-1) Hg2+ Zn2+ Mn2+ 99.5.6 0.0050 3.080 0.540 0.0050 3.060 0.570 0.0045 2.094 0.458 0.0052 2.008 0.348 99.5.7 0.0066 1.433 0.130 0.0116 3.705 0.712 0.0104 2.754 0.382 0.0101 2.028 0.348 平均數 0.0073 2.520 0.436

3.2 污泥脫水

重金屬污泥脫水采用了離心脫水機。即將污泥加入改裝后的洗衣機內的毛毯袋中,進行脫水。脫水后污泥含水量為80.7%。

4 結論

4.1 試驗證明,廢水中無論含有幾種重金屬污染物,只要其中有一種重金屬能生成絮凝沉淀物,就能在EWP高效污水凈化器內產生泥床,而此泥床對其它重金屬產生良好的吸附過濾作用,因而達到同時處理幾種污染物的效果。

4.2 由于添加了兩種重金屬離子吸附劑,使處理效果不但不受廢水污染物濃度的影響,且所形成的吸附濾床因含有重金屬離子吸附劑,吸附效果更好。

4.3 經檢測,處理后的廢水中的Hg2+、Mn2+的平均指標低于廣州市一級新擴改標準(最嚴格的),Zn2+低于廣州市二級新擴改標準達到試驗要求。

4.4 處理噸水所需的藥劑費用約為0.70元,為原工藝的三分之一,而處理效果優于原處理工藝。

4.5 由于添加的石灰與鋅所產生的Zn(OH)2比重大,且另添加了兩種重金屬離子吸附劑,使所產生的絮凝沉淀物的比重更大,所產生的污泥濃度高,污泥少,有利于污泥的干化,且可大大降低污泥的處理和運輸費用。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土壤重金屬污染 環境保護 單因子指數法 綜合指數法 GIS技術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b)-0113-02

據最新媒體報道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我國重金屬污染的農田面積持續擴大,著名的陜西鳳祥血鉛超標事件、湖南瀏陽鎘中毒事件和貴州汞中毒事件等,都是由重金屬污染造成,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富山縣流傳的骨痛病,就是由于當地居民使用了含鎘大米和飲用了鎘含量超標的河水而引起的,幾乎同一時期,也在日本,熊本縣的居民由于使用了被汞廢水污染的水產品,導致該流域上萬人患中樞神經病,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由此可見,土壤重金屬污染具有極大的危害性、擴散性、覆蓋性。當前形勢下,研究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1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成因及特點

水乃生命之源,土是立國之本,土壤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前提,是最重要的基礎資源。在天然環境下,幾百年時間才能生成1厘米厚的土層,其更新周期十分緩慢,通常被認為是不可再生資源,但也是眾多污染廢棄物殘留的主要介質之一。隨著近現代工業的飛速發展,土壤中沉積了越來越多的廢棄污染物。工業生產、居民生活垃圾的不合理處置以及礦產開采等,都會帶來土壤重金屬污染。從化學理論角度來講,98%以上的金屬都屬于重金屬,從環境保護學領域來講,土壤重金屬污染中的重金屬主要包括汞、鉛、鋅、砷和鎳等。

1.1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成因分析

1.1.1 自然原因

自然界中,土壤重金屬的形成不是單方面作用的結果,而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在不同時期,其主要影響因素又不同。土壤形成初始時期,其重金屬含量受成土母質的影響較大,母質中的重金屬含量及組成直接決定了土壤重金屬的值。隨著土壤的發育,母質對其重金屬值的影響逐漸減弱。與此同時,生物殘落物的影響逐漸增強,受生物個體差異影響,其殘落物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對土壤重金屬組成的影響程度也各不相同。大氣沉降,如火山爆發、森林火災等可能使許多重金屬漂浮于空中,其中一些被植物葉片吸收,進而被微生物分解進入土壤,從而改變土壤的重金屬含量與構成。

1.1.2 人為原因

研究人員對近30年的土壤重金屬污染原因進行統計,分析發現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人類活動已經逐漸上升成為土壤重金屬污染的主要來源。具體來講,人類活動又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廢氣、煙塵等大氣污染。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反映國民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城市交通、工業生產等向大氣排放大量廢氣、煙塵,造成大氣污染,通過大氣沉降,這些物質進入土壤,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經調查研究發現,工礦生產集中區域、城市道路、鐵路周圍,土壤重金屬污染往往格外嚴重。

(2)化肥農藥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為了縮短農作物生長周期,現代農業生產常會選擇使用化肥農藥,大量化肥與農藥的使用在帶來生產效益的同時,也將其中所含的重金屬物質帶入了農作物與土壤,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影響人體健康。

(3)水體污染。受水資源分布不均因素影響,在部分地區,農田灌溉需要引入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這些未經合理處置的污水進入到農田,造成土壤重金屬污染,由于污染水體中含有大量重金屬物質,通過污水灌溉產生的土壤重金屬危害破壞性更大,極易造成循環性水土污染。

(4)其他活動。含重金屬的工業廢棄物,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堆放,金屬礦山酸性廢水的排放等也會造成土壤的重金屬污染。

1.2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特點

依據化學金屬元素相關理論,重金屬性質穩定,極難被微生物降解,一旦進入土壤造成重金屬污染,勢必對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產生較大影響,加之其潛伏周期長,通過食物鏈的“生物富集效應”嚴重影響動物和人體的健康。有研究表明,低濃度的汞在小麥萌發初期能起到促進生長作用,但隨著時間的延長,最終表現為抑制作用;砷有劇毒,可致癌;鎘會危害人體的心腦血管。歸納起來,重金屬污染有以下幾個特點:(1)潛伏周期長,污染具有隱蔽性;(2)性質穩定,污染具有難降解性;(3)相互作用,污染具有協同性、擴散性。因此,重金屬污染又有“化學定時炸彈”之稱。

2 污染土壤的危害與治理

當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達到一定程度,不僅會導致土壤污染、農業生產收益下降,通過徑流,還會對水體(地表水、地下水)產生淋失作用,污染水資源、破壞水文環境;借助大氣沉降,極易形成大氣污染與水污染、土壤污染的“死循環”,進而影響人體健康。

根據重金屬污染的隱蔽性、不可逆性及長期性等特點,與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環境問題相比,土壤污染的治理難度更大。現行的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主要有生物法、化學法、工程治理法等方法,就目前科學技術發展形勢來看,在治理方案設計上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在實際操作中,不同的地理環境在方法的選用上存在區別,使用的技術也多種多樣。從總體上來講,治理污染土壤首先應查明污染成因,以《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為指導,對污染區域進行實地分層采樣調查,一般將受污染區域分為“污染源區”、“保護區”和“超標污染區”三個區域,具體劃分及處理的原則見(表1)。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在對土壤污染進行治理時,應注意因地制宜,結合受污染區域的土質情況、土地使用性質與功能、重金屬污染物含量與構成等特點,對治理效果、時間、經費等作出合理預期和科學規劃,選擇最佳方案。

3 土壤重金屬污染的評價方法淺析

3.1 單因子指數法

借助綜合指數法,可以對受測區域的重金屬污染情況進行分級,指出土壤中污染最大的因素,但無法判定出不同元素對土壤污染的影響差別。根據這一方法計算出來的污染指數只能反映各種重金屬元素對土壤的污染程度,而無法精確反映污染的質變特征。

3.3 GIS技術在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中的運用

GIS是由計算機硬件、軟件及不同方法組成的系統,通過該系統,能夠實現空間數據的采集、管理、處理、分析與建模,以解決復雜的規劃和管理類問題。通過GIS技術,將不同類型的數據進行處理變換,根據客觀需求對其進行空間分析和統計,最終建立各種應用模型,以便為研究決策提供依據。在對土壤重金屬污染進行研究時,常利用GIS 技術的計算與圖形顯示功能,對受測區域指定采樣點進行插值分析,實現土壤圖數字化,建立空間與屬性數據庫,最終繪出污染物空間分布圖,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參考依據。

4 結語

重金屬具有不易分解、易積聚的特點,進入土壤之后,改變土質構成、破壞土壤環境,借助食物鏈,殘留于農作物上的有害物質進入動物、人體,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如何科學地對土壤重金屬污染進行評價,是污染治理的重要前提,相關人員應加大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力度,積極改善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

參考文獻

[1] 范拴喜,甘卓亭,李美娟,等.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方法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0(17):310-315.

篇5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

我受縣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會議作關于環境保護情況的報告,請予審議。

(一)夯實環保責任,為環保目標任務順利完成打下基礎。一是年初將環保目標責任書以縣政府名義分解下發,夯實了各鎮(辦)、部門和企業的任務;二是對承擔的任務,進行分工,明確分管領導、責任股室和直接責任人;三是起草印發了《潼關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環保目標任務考核的通知》,對全縣各部門、鎮(辦)、企業環保目標任務進行了半年督辦。

(二)加強環境監管,強力推進各項任務。

1、鐵腕治霾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累計拆除燃煤鍋爐195臺,削減散煤9.06萬噸,清理取締“散亂污”企業4戶,13家建筑工地實行“紅黃綠”掛牌管理,城區道路機械化清掃率提高到90%以上,43家汽修企業完成整改,8家加油站完成有機揮發性氣體治理,281家餐飲單位全部安裝油煙凈化設施。冬防期間重污染天氣明顯減少,主要污染物濃度明顯下降,PM10和PM2.5平均濃度較去年同期減少10μg/m3。完成了鐵腕治霾半年目標任務,群眾對空氣質量的滿意度不斷提高。

2、水污染治理強力推進。一是開展了列斜溝河入渭考核斷面研判工作。針對考核斷面超標問題,我局邀請3名專家進行了研判,通過一周的考察,提出了城東污水處理站未運行,污水處理廠出水連續超標、超出設計進水量、進水水質較差、運轉不正常、存在溢流、排放口與考核斷面過近,列斜溝河長度較短等三方面問題,我局已將情況和整改方案上報縣政府;

二是完成了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分工作,并報省政府審批;三是創新防治工作機制。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形成了政府主導、環保統籌、部門聯動、分工協作、企業實施、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四是加強督辦。采取定期督辦,督促項目承擔單位認真組織實施項目。重點督辦3家企業和2家畜禽養殖業污水減排項目。

3、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扎實推進。一是成立了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領導小組和項目工程建設指揮部,健全了組織機構;二是編制印發了《潼關縣土壤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2018年實施方案》并認真組織實施;三是召開潼關縣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工作會議及專題會議,安排部署工作,解決存在問題,促進治理進度。

2018年初,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潼關縣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保一爭二”,在中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代字營鎮西埝村片區居民環境廢礦渣及“三小”廢渣綜合治理項目,市環保局組織了招投標會議,項目已交由我局實施,于4月20日開工建設,我局積極督促項目進展,目前項目進展順利。2018年計劃申報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16個,申請治理資金72108.06萬元,目前正在積極申報中。

4、污染減排效果顯著。一是結合我縣實際,制定了減排方案、計劃和措施,經縣政府主管領導審定報市環保局批準后實施;二是按照市環保局批準的減排計劃,我們做了認真的分解,落實了減排的具體工作方案;三是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分項實施,認真督促落實。今年減排主要承擔單位是:潼關縣天合源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潼關中金冶煉有限責任公司、潼關縣廣鵬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卓遠養殖公司、凱康牧業公司等。上半年減排數量年底認定;四是完成了禁養區的劃定工作,編制完成了列斜溝和雙橋河水體達標方案。

(三)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

在建設項目管理工作中,我們以服務項目建設、服務經濟發展為前提,嚴格環評審批,堅持“四個不批”的原則,從源頭上對新建項目進行控制,杜絕新的污染和生態破壞。同時,加強建設項目的“三同時”執法檢查力度,特別是對企業擴大規模的環評補辦和審批進行專項檢查。建立了環境管理審批程序,并將全程服務與工作融為一體。上半年,已審批完成各類建設項目環評10個,備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56個;對市、縣級重點項目主動捕捉信息、跟蹤服務,開辟“綠色通道”,共審查預審重點項目71個。

(四)深入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我局在縣域生態保護中主要抓好了以下工作。

一是宣傳省市精神,宣傳生態文明,增強縣鎮兩級特別是群眾投身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篇6

關鍵詞:大數據;湘江流域; 重金屬污染;治理績效;路徑

中圖分類號:K928.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5)-12-0096-02

大數據作為互聯網時代和信息社會的一種新的管理技術和變革力量,它對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績效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其路徑主要有:

一、加強信息分析和決策支持

一是樹立大數據決策意識,把大數據理念融入到治理決策之中。在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中,要注重治理數據的采集、存取和處理。跟蹤數據的變化和趨勢,特別是要深入分析數據變化的原因,所蘊含的信號和有價值的信息,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決策作依據和參考。要轉變傳統決策習慣,把依靠有限的信息和個人經驗轉變為依靠更廣泛、更全面、更開放的大數據信息分析和挖掘上來,用數據說話,用海量的大數據信息分析和挖掘輔助治理決策,提高決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大數據分析離不開高質量的數據和高水平的數據管理。在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中,要打破傳統的條塊分割,部門林立,各自為政的“碎片化”治理體制,建立覆蓋不同部門、地區、層級,不斷動態更新的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的大數據建設標準和數據共享平臺,改變過去信息封閉和分割弊端,在專用數據庫的基礎上,加強信息集成,增加信息透明度,實現不同地區、部門和層級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減少治理決策的信息成本。二是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對非結構性數據分析優勢,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決策提供更全面準確的信息支持。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決策涉及大量非結構性數據信息,這些數據字段較長,字段由不同單位構成,單位下又分更細小的次級單位或次次級單位,非常復雜,但其蘊含的信息比較豐富,對決策可能非常重要,但傳統的數據分析技術方法很難對其進行分析和挖掘。大數據技術在對非結構性數據分析和挖掘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通過大數據技術對非結構性數據的可視性分析,可以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決策提供更全面、內涵更豐富、更有價值的決策信息支持。三是運用大數據動態、海量信息分析和處理能力,改變傳統靜態、封閉的決策模式。傳統決策的信息分析更多是一種靜態下部分機構或部門的數據分析,這種數據來源渠道狹窄,數據不夠全面,而且數據更新不及時,缺乏時效性,很難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在海量信息和快速變化的大數據時代,對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靜態、封閉的決策模式不適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形勢,需要改進治理決策模式,采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動態、全面、海量的數據分析和挖掘,為治理決策提供強有力的信息支持。四是加強大數據對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的前瞻性、預測性和可行性分析。科學決策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進行前瞻性、預測性和可行性分析,這種分析可以提高決策的預見性和科學性,減少或避免決策失誤和成本,提高決策的績效。從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決策的情況來看,目前對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的前瞻性、預見性和可行性分析明顯不夠。大數據技術分析一個重要應用領域就是預測性分析,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挖掘其特點,然后建立科學的預測模型,接著把有關數據導入模型,即可進行前瞻性和預測性的分析。另外,大數據在對決策進行可行性分析方面也具有比較優勢。在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決策中,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其進行前瞻性、預測性和可行性分析。

二、注重綜合治理和系統協調

一是建立系統性和網絡化的大數據治理平臺。要打破傳統的條塊分割的“碎片化”治理體制,按照財權和事權相統一的原則,加強中央政府及其有關部委對湘江流域,特別是跨省區段的治理職責,統一治理,加強協調,分工合作。要按照大部門體制的要求,調整和整合湘江流域各區段有關部門的管理職能,理順職權關系,形成治理合力。在職能調整和機構改變的過程中,各地區、部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特點和優勢,建立系統性、網絡化的大數據治理平臺,實行治理信息統一采集、存取、處理、分析、挖掘和呈現,將被動、分割、封閉、碎片化的污染治理轉變為主動、整體性、網絡化、開放式的污染治理。二是構建動態、可視化的大數據治理模式。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的傳統治理更多的是靜態的、不可視化的治理模式。大數據技術可以改變這種治理模式。在大數據背景下,可以對不同地區、部門、單位和個人數據信息進行快速的、同步的分析,挖掘出有治理價值的信息,并且可以進行動態更新和追蹤分析,實現從靜態到動態的治理轉變。另外,大數據分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可視化分析,它可以象看圖說話一樣,簡單、直接、直觀地呈現大數據特點,很容易被數據使用者認知和接受。因此在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中運用大數據技術,不僅可以實現靜態治理,還可以實現可視化治理,大大提高治理的實效性。三是建立責任明晰、廣泛參與、信息透明的大數據監督和協調機制。在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的傳統監督中,由于監督主體、對象和利益相關方眾多,難以形成合力,制約了監督績效。特別是傳統監督習慣依賴于體制內監督機構和力量,對社會團體、自愿組織、廣大民眾等體制外監督力量重視不夠,沒有充分考慮和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是涉及廣泛,關系到社會每位成員切實利益的大事,離開社會民眾參與的監督體系是很難想象的,也是很難取得成效的。隨著廣大社會民眾環保意識的增強和民主參與能力的提高,社會監督的力量和作用越來越明顯。因此,大數據技術可以把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力量,不同監督主體和對象統一納入監督體系。通過統一的大數據平臺,建立監督主體、對象和利益相關方數據庫,并進行信息集成,實現信息交流和交叉共享,形成責任明晰、廣泛參與、信息透明的大數據監督機制。在監督過程中,也可以通過數據信息分析,及時掌握存在的問題及其深層次原因,便于針對性地進行協調和處理。

三、構建監測和預警體系

近些年來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累積性比較嚴重,其危害造成的突發性事件的概率和頻率大幅增加,有必要構建全流域的水質水量監測和預警系統,對流域的水質水量進行在線、動態、適時監測,建立健全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監測和預警模型,運用大數據技術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對可能導致的污染突發性事件提前預警并準備,避免和減少損失。一是數據的采集。增加湘江流域水質水量監測斷面及其數據監測的頻率和密度,全部斷面監測采用在線自動生成方式提取數據,數據提取后構建專門的數據庫,全部數據庫實現統一平臺共享。二是數據導入和存儲。將采集的數據庫導入到一個集中的大型分布式數據庫或分布式數據存儲集群或云存儲中。在導入過程中或導入后,可以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類等預處理或運用Storm等進行流式計算。三是數據分析和挖掘。運用Greenplum、Exadata、Infobright、Hadoop、云計算技術等對存儲的海量數據進行分類和關聯分析。然后根據不同主題和需要,選擇Kmeans、SVM、Na?ve Bayes、Apriori等不同的算法,運用Mahout等工具對數據進行挖掘,尋找有價值的信息。四是建立監測和預警模型。監測模型主要是構建包括運行指標、異常指標等在內的監測指標體系,然后根據該指標體系進行動態監測,形成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案庫。預警模型主要是構建包括警情指標、警兆指標、警源指標在內的預警指標體系,并結合數據挖掘算法和動態監測數據進行預警算法模擬,形成科學合理的預警結果。五是結果呈現和應用。預警結果可以采取關系圖、標簽云和可視化云計算等方式進行呈現,根據不同的主題和需求進行應用。

篇7

關鍵詞:危險廢物;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環境影響評價

中圖分類號:X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6-0064-02

1 引言

綜合利用、焚燒和安全填埋是危險廢物末端處理處置的三大技術手段,其中,綜合利用是采用環保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結合的方式。針對含重金屬污泥危險廢物綜合回收利用項目的特點,結合筆者在該類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實踐經驗,對此類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進行了探討。

2 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優勢

2.1 減量化

減量化是指將產生的或隨后處理、貯存或處置的有害廢物量減少到可行的最小程度。廢物減量化包括源削減和有效益的利用,重復利用以及再生回收。固體廢物的減量化是解決固體廢物污染的根本途徑。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是重金屬的減量化,有效減少重金屬排放量,減輕環境負擔。

2.2 資源化

資源化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對廢物進行再生利用。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項目一般提取污泥中有用成分,或采用化學法將有用成分置換合成形成新的有用物質,將從污泥中提取的物質應用于社會,是資源化的明確體現。

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是廢物資源化產業、資源節約型產業、環境友好型產業。也是對大量消耗、大量廢棄的傳統發展模式的重要變革,是推進循環經濟、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3 危險廢物綜合利用環境影響及防治措施

危險廢物綜合利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需正確識別環境影響,做好二次污染防治。

3.1 水環境影響及防治措施

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項目廢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屬,處理不當排入水體可能污染影響項目周圍的水環境質量。故最大程度提取污泥中有用成分后,工藝廢水需采用切實可行的措施,將廢水中重金屬等污染物濃度降到最低。以重慶某企業為例,含重金屬廢水采用蒸汽機械再壓縮(MVR)工藝,其原理是利用高能效蒸汽壓縮機壓縮蒸發產生的二次蒸汽,把電能轉換成熱能,提高二次蒸汽的焓,被提高熱能的二次蒸汽打入蒸發室進行加熱,以達到循環利用二次蒸汽已有的熱能,從而可以不需要外部新鮮蒸汽,通過蒸發器自循環來實現蒸發濃縮的目的。該工藝將含重金屬廢水中重金屬濃縮到污泥中,交與有資質單位安全處置,確保廢水中一類污染物在車間或車間處理設施達標,其他污染物符合相應排放標準。MVR工作原理見圖1,MVR處理含重金屬廢水工藝流程見圖2。

3.2 大氣環境影響及防治措施

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項目中一般采用化學提取及合成工藝提取重金屬等有效成分,廢物污染源通常為酸溶、氨水浸泡等工藝流程中產生的酸霧、堿霧等,采用的治理方法常用的有堿霧噴淋吸收塔、酸霧噴淋吸收塔等,采用酸堿中和原理,將工藝產生的酸霧、堿霧中和吸收,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

3.3 聲環境影響及防治措施

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項目運行后產生的噪聲主要是各種機械設備噪聲,經過對高噪聲設備采取減振、消聲、隔聲及綠化等綜合措施后,確保廠界噪聲晝間夜間等效A聲級達標。

3.4 固廢廢物影響及措施

含重金屬污泥綜合利用項目固體廢物為提取污泥中有效成分后剩余污泥以及工藝產生的污泥等,多為含重金屬的危險廢物,需交與有資質的單位安全處置,避免危廢二次污染。

4 危險廢物綜合利用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建議

4.1 注重治理措施的可行性評價

在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合理、可行的固體廢物治理措施。固體廢物治理措施應從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出發,減少危險廢物污染源,最大程度地減少危險廢物排放量。治理措施需要結合區域環境規劃,突出強化監督管理措施。

4.2 注重環境風險評價

環境風險影響評價應注重考慮重大危險源的確定,不僅考慮危險廢物的貯存量,還需考慮相關輔助材料的貯存量,結合相關物質臨界量確定項目是否存在重大危險源。若存在重大危險源,需按照風險評價導則做風險相關預測評價。

同時考慮事故池及其他風險防范措施。事故池必須根據泄漏物料、消防廢水、初期雨水的事故應急收集方式確定容積。采取的風險防范措施包括防止危險廢物泄漏的防范措施、危險化工品泄露的防范措施、道路運輸過程中危險廢物泄漏的防范措施、安全管理措施等,同時需要提出項目環境事故應急預案。

4.3 注重運輸環境影響評價

當前危險廢物運輸以道路運輸為主,運輸過程中需遵照《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運輸技術規范(HJ2025-2012)》,做好收集、暫存、包裝、轉移等措施及手續。首先,產廢單位需用符合要求的容器裝盛危廢,暫存地等需符合《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志》(GBl8597-2001);其次,轉運單位需持危險廢物運輸資質,運輸容器符合相關要求,選擇合適的運輸路線,盡量避開居民聚居點、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敏感路段;第三,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單位需做好接收方案,外來危險廢物進廠登記、檢測、入庫暫存、處理等;第四,做好危險廢物轉移聯單手續等工作,做好危險廢物登記記錄,并保留10年以上。

篇8

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為進一步加強環境維護.根據國家、省、市有關要求,確定年繼續在全區組織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證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以下簡稱“專項行動”現制定實施方案如下:

一、目標任務

加大環境綜合執法力度,緊緊圍繞我區污染減排任務與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轉方式、調結構、促增長、惠民生、保穩定”為總要求。強化監管手段,為切實打造宜居鄉村提供環境質量保證。

二、工作重點和要求

(一)集中整治重金屬污染物排放企業環境違法問題

在年專項檢查的基礎上,結合污染源普查成果,全面排查原輔材料、中間產品、產品及排放廢水、廢氣、廢渣中涉及鉛、鎘、汞、鉻和類金屬砷的污染源。重點查清重有色金屬礦采選及冶煉、含鉛蓄電池(包括加工、回收)、皮革及其制品、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電鍍、危險廢物處置等重金屬排放企業及歷史遺留重金屬廢物堆場。進一步加大污染物排放監督性監測和現場執法檢查力度,重點檢查和監測企業廢水、廢氣(包括無組織排放)排放情況、廢渣收集、貯存及處置情況和應急處置設施情況。在全面排查的基礎上,認真分析篩選一批重金屬污染問題突出的區域、企業,明確特征污染物,制定切實可行的整治方案,加強督促指導,盡快消除環境污染隱患,確保環境安全。同時,要扎實做好環境預警監測工作,逐步建立“車間排污口控制、廠區總排污口控制、入河排污口、出入境河流斷面”四級防控體系,發現問題及時有效處理,防患于未然。

徹底取締關停國家明令淘汰的小電鍍、小制革、小冶煉等落后工藝裝備和生產能力,沒有完成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的地區,應暫停其新增重點防控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嚴把環保準入關,認真執行新建項目環境風險評估制度,新、擴、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必須將環境風險評價作為重點專題章節,凡未按規定進行環境風險評價或預警監測措施、應急處置措施、應急預案審查不符合要求的,環保部門不予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落實不到位的,環保部門不予通過該建設項目竣工驗收。

嚴肅查處重金屬排放企業環境違法行為。認真梳理有關重金屬排放企業環境污染問題投訴、舉報、案件。對屢查屢犯、明知故犯、偷排偷放、多次被查處仍未整改到位的,一律停產整頓;對超標排放的,依法給予高限處罰,責令限期改正;對治理設施運行不正常的,責令停產整頓,限期改正,逾期未完成的依法關閉;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的重金屬排放企業,一律取締關閉;對無經營許可證從事危險廢物利用處置企業,一律取締。嚴格禁止向城鎮下水道排放重金屬超標的廢水,污水處理廠因此不能正常運行的,依法取消其排水許可,并予以處罰,造成城市排水設施損壞的,承擔賠償責任;嚴格禁止含有重金屬的工業廢物混入生活垃圾違法處置。

進一步規范重金屬排放企業環境管理。督促重金屬排放企業建立特征污染物產生、排放臺賬和日常監測制度,定期報告監測結果,并向社會公布重金屬污染物排放和環境管理情況。督促企業提升污染治理水平,規范原料、產品、廢棄物堆放場和排放口,建立和完善重金屬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督促重點防控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實現預防重金屬污染的全過程監管。

(二)強化城市揚塵污染防治工作,有效改善空氣環境質量

集中力量重點抓好揚塵污染控制區內的建筑、拆遷及市政工程工地、堆場、道路、物料及渣土運輸、地面等的揚塵污染防治工作的監督檢查,環保部門要充分利用揚塵污染源信息系統、降塵監測評估網絡和揚塵污染防治信息定期通報制度三個有力載體,加強對全區揚塵污染防治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建設、城管執法等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強化各類工地監管力度,確保防塵措施落實到位。對防塵措施落實不到位、造成揚塵污染、影響空氣環境質量的單位要及時查處,嚴肅處理,并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三)鞏固治污減排成效,大力推進治污減排

重點抓好1家省控、5家市控重點企業和區控重點單位的環境監管。嚴格污染源在線監控、日常執法檢查、項目核查督查等,確保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行,發揮污染減排效能。要把“區域、流域、行業限批”作為重要措施,充分發揮“限批”的威懾力。嚴肅查處故意不正常運轉脫硫設施,使用旁路偷排、煙氣連續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違法行為。對那些不運行環保治理設施,仍然存在直排、偷排現象以及整治措施不到位、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環境違法企業,都要嚴格實行限批。

加強對工商河、西圩子豪聚賢片區中水處理站運行情況的檢查。嚴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規定加強監管,對長期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污泥未能實現安全處置或不能按時完成限期整改任務且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要依法追究其責任。同時,要嚴厲打擊排入市政管網嚴重超標、影響污水處理廠運行工業企業的環境違法行為,減少因工業企業外排廢水嚴重超標致使城鎮污水處理廠外排污水超標的現象。

(四)繼續開展環保專項行動督察,鞏固整治成果

全面檢查年國家、省、市政府掛牌督辦的典型環境違法案件和國家、省、市轉辦的重點環境案件等突出環境問題整治措施落實情況,重點檢查淘汰落后產能、設備的取締關閉情況,超標、超總量污染企業限期治理完成情況以及未批先建建設項目停止建設、停止生產情況,防止污染反彈。

三、工作安排

(一)動員部署階段(6月上旬)。根據有關要求,結合實際,確定整治重點,成立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全面完成專項行動的動員部署工作。

(二)集中檢查和整治階段(6月中旬—10月)。區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對本實施方案確定的整治重點進行集中檢查和整治。其中,重金屬排放企業整治情況于6月25日前報送市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三)總結階段(11月)。認真總結專項行動的成效與不足,提出加強長效管理的措施,并寫出專項總結,于11月20日前報送市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區政府成立由分管區長任組長、區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專項行動領導小組(名單附后),負責全區專項行動的組織、協調和調度。

(二)完善部門聯動措施。各部門要根據國家和省市有關要求,加強協調配合,不斷完善定期協商、聯合辦案和環境違法違紀案件移送制度,充分發揮部門聯動優勢,切實形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聯合行動、公眾廣泛參與、共同解決環境問題的工作格局。

(三)掛牌督辦突出問題。要圍繞專項行動的工作重點,確定一批影響較大的環境違法違紀案件,不斷加大掛牌督辦力度,落實責任,跟蹤督查。對違法性質嚴重、社會影響較大的案件,市政府將直接掛牌督辦。

篇9

關鍵詞:重金屬;Na2S2O3;植物修復

中圖分類號:Q938.1+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本實驗選取Hg為研究對象,通過模擬實驗添加不同濃度Na2S2O3,測定金盞菊對Hg吸附量,分析出植物吸附量最大時Na2S2O3的濃度。為該地區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1.1.1供試土壤

實驗土壤采至重慶郊區紫色土。采樣點附近未受工業污染,基本理化性質見表1。盆栽試驗土壤采樣深度為0~20cm,經自然風干、粉碎后,分別過5mm篩和0.149mm篩備用。

土壤均勻分開為兩部分,一部分添加外源Hg,使土壤Hg含量增加1.2mg/kg;另一部分添加外源鎘,使土壤鎘含量增加2.0mg/kg。統一加入尿素100 mg/kg、磷酸二氫鉀110mg/kg,混勻后陳化14d,作為盆栽試驗的土壤。

表1供試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質

1.1.2供試植物

金盞菊種子。

1.1.3主要試劑與儀器

試劑:王水,分析硫代硫酸鈉,分析純氯化Hg,分析純氯化鎘,30%SnCl2,分析純硝酸,分析純硫酸,分析純高錳酸鉀,分析純氫氧化鉀,95%乙醇,尿素,分析純磷酸二氫鉀,30%H2O2,氯化鎂,醋酸鈉,鹽酸羥胺等。

儀器:稱量稱,電動振蕩床,電動離心機(3000r/min),定氮蒸餾裝置,滴定裝置,容量瓶,三角瓶,小漏斗,燒杯,TAS-99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F732-V數字顯示測Hg儀,pHS-3C型酸度計,DDS-11型電導儀。

1.2試驗設計

實驗設計方案見表2。

表2 實驗設計方案

(注:表中重金屬元素Hg對應“C”為1.2mg/kg;Cd對應“C”為2.0mg/kg)

添加四種濃度Na2S2O3對兩種重金屬元素實施完全設計3個平行,即4×2×3=24個處理,空白土壤12個處理。共設計36個處理。

1.3試驗方法

1.3.1土壤基本性質的測定

土壤基本性質測定方法參照《農業環境監測原理與應用》(皮廣潔,1998)。

結合采集土樣的基本情況,分別以氯化汞、氯化鎘形式加入土壤模擬污染土壤,對Hg污染實驗土加入氯化汞1.2mg/kg,鎘污染實驗土加入氯化鎘2.0mg/kg。

1.3.2土壤樣品中Hg含量的測定

土壤Hg總量測定采用HNO3-H2SO4-KMnO4 消解法,消解液轉移定容后取10mL加入2mL 30%SnCl2后用F732-V數字顯示測Hg儀測定。土壤Hg形態分析用連續化學提取法測定。Hg各形態提取方法見表3。

表3Hg的各形態提取方法

1.3.3植物樣品中Hg含量的測定

植物樣品用干凈紙包好放入烘箱于105℃烘15min,然后調到50℃再烘8h。取出用玻璃研缽研碎降至室溫準確稱取樣品1.00g放入100ml三角瓶中,加入40mg的V2O5和10mlHNO3加小漏斗靜置過夜;消解,待棕色氮氧化物基本趕完后,冷卻,再加入5mL濃硫酸,繼續消煮至起藍色時停止加熱;冷切加1N硫酸10mL沖漏斗及三角瓶內壁,加熱至煮沸2min;冷卻加5mL5﹪KMnO4溶液靜置過夜;加20﹪鹽酸羥氨2-3滴,至紫色剛剛褪去;靜置,將上清液轉入50mL容量瓶,定容后取10mL,加入2mL 30%SnCl2后用F732-V數字顯示測Hg儀測定。

2.結果與討論

2.1Na2S2O3濃度對Hg的影響

在實驗土壤中施加Na2S2O3后,在不同濃度Na2S2O3下,植物總Hg、土壤總Hg及及形態含量變化見表5。

表5 植物及土壤Hg含量

對植物體、土壤總Hg含量分析,變化趨勢如圖1。

圖1植物、土壤Hg總量變化趨勢圖

從圖1可以看出,金盞菊對Hg的吸附過程中,Na2S2O3作用非常明顯,在整過過程中,Na2S2O3始終表現出促進植物對土壤Hg的吸附作用。但由于Na2S2O3濃度差異導致在不同濃度下,植物吸附重金屬能力差異。

當Na2S2O3濃度范圍在0~0.5g/kg時,在該階段植物的吸附作用與Na2S2O3濃度呈正相關,同時直線斜率較小,增加緩慢,說明Na2S2O3在該濃度條件下對金盞菊的吸附作用影響很小。隨著Na2S2O3濃度增加,在0.5~1.0g/kg范圍下時,在該階段Na2S2O3的添加量對金盞菊的吸附作用十分明顯,使得吸附量迅速增加。然而,當Na2S2O3繼續增大,在1.0~2.0g/kg范圍時,植物體內Hg含量出現了緩慢的回落。由此可以推斷:金盞菊對土壤Hg的吸附峰值出現在1.0~2.0g/kg范圍。因此,可以就此做進一步的研究。

對土壤中各形態Hg含量分析,變化趨勢如圖2。

圖2土壤各形態Hg含量變化趨勢圖

由圖2可以看出,隨著Na2S2O3濃度的變化土壤中各形態Hg含量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而且在總量變化的前提下,各形態的含量變化趨勢也各不相同。

在初期Na2S2O3濃度較小,0~0.5g/kg范圍,水溶態和堿溶態有明顯的變化,其中水溶態含量增加,堿溶態含量減少,其余各形態含量沒有明顯變化。當Na2S2O3濃度在0.5~1.0g/kg時,水溶態含量繼續增加,酸溶態含量出現上升趨勢,其余各形態含量均略微減少。當Na2S2O3濃度繼續增大,在1.0~2.0g/kg范圍時,水溶態含量繼續明顯增加,堿溶態也開始增加,其余各態含量均呈減少趨勢。而在所有形態含量中,酸容態含量始終較其他形態含量高,這可能與加入的外源污染物HgCl2有關。

結合圖1圖2,在圖1土壤Hg總量變化趨勢下,圖2中各形態含變化過程中,水溶態含量始終呈增加趨勢,可以推測,在添加Na2S2O3后,其他形態Hg向水溶態轉化,且在濃度較小時堿溶態向水溶態轉化較明顯,而隨著Na2S2O3濃度增大堿溶態轉化的速率降低。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1)調控劑Na2S2O3對金盞菊吸附土壤中Hg有非常明顯的作用,且對于不同重金屬Na2S2O3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2)植物對重金屬的吸附量與調控劑濃度有著密切關系;

3)在金盞菊對Hg的吸附過程中,均存在調控劑的最佳施加濃度。Na2S2O3濃度約在1.0g/kg時,對Hg吸附量達到最大。

3.2 建議

本實驗還存在許多不夠完善的地方,主要包括:

1)土壤重金屬治理是一向復雜的工程,而且污染往往不只是由一種重金屬元素所引起的,而是由多種元素造成的復合污染;

2)提高植物修復的效率受植物類型,種植時間及土壤的pH值、有機質、氧化還原電位、溫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3)本實驗結論是在盆栽實驗中得出的,與農田實際中的應用可能存在差別。

因此,為了更好的發揮調控劑在植物修復土壤重金屬污染中的應用,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參考文獻

[1]董姍燕.表面活性劑與贅合劑強化植物修復鎘污染土壤的研究[D].西南農業大學,2004,26(6):

[2]鄭愛珍,宋唯一.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治理方法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5):84-86

[3]GADELLE F,WAN J,TOKUNAGA T.Remove of uranium(Ⅵ)from contaminated sediments by surfactant[J].J Environmental Quality,2001,30:470-478

篇10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南京210036)

摘要:本地化的垃圾焚燒煙氣重金屬產排污系數研究對污染物的準確核算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江蘇省部分垃圾焚燒企業的運行狀況及煙氣鉛、汞及鎘的排放情況,采用實測法計算出垃圾焚燒行業部分爐排爐的煙氣鉛、汞及鎘產排污系數。

關鍵詞 :垃圾焚燒;重金屬;產排污系數

中圖分類號:X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500(2015)01-0036-02

近年來垃圾焚燒技術以其高溫無害化、減容和減重的優點,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得到了迅速的推廣和應用,但同時帶來的二次污染問題,特別是重金屬污染備受關注。因此控制垃圾焚燒煙氣重金屬排放是改善環境質量和保障人體健康的有效措施。

1985~1990年,全國工業污染源調查辦公室共調查了國內40個工業行業的污染源情況[1];1994年,原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的污染源調查涉及了7大工業部門,推出了工業污染物產生和排放系數手冊[2]。2008年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3]對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的煙氣量、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產排污系數進行了普查。但這些調查均未涵蓋垃圾焚燒煙氣中重金屬的產排放系數。

本研究根據江蘇省部分垃圾焚燒企業的排放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計算垃圾焚燒煙氣中重金屬的產生系數和排放系數,以期為煙氣重金屬排放量的核算提供技術支持,并為“十二五”期間重金屬總量控制計劃的宏觀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1研究方法

產排污系數是核算污染物產生量和排放量的重要參數之一。煙氣中重金屬的產排污系數因工藝規模、垃圾成分組成及焚燒爐型、焚燒溫度、焚燒區域空氣分配、煙氣氛圍(氧化或還原性)、煙氣滯留時間、凈化設施及捕集效率等運行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4]。

產排污系數核算一般有實測法和物料衡算法,實測法是通過實際測量煙氣的排放量及鉛、汞、鎘排放濃度來計算各重金屬排放量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實測法核算垃圾焚燒煙氣重金屬產排污系數。

1.1個體產排污系數

個體產排污系數是指特定產品在特定工藝(包括原料路線)、特定規模、特定設備技術水平及正常管理水平條件下求得的產品生產污染物產生系數。

1.2綜合產排污系數

一次產排污系數是指同一生產工藝、同一生產規模下不同技術水平的個體系數的加權綜合。一次產排污系數的權重主要考慮不同技術水平產能在總體技術水平產能中所占的比例、工藝技術水平等因素。

二次產排污系數是指不同生產工藝下的一次產排污系數的加權綜合。二次產排污系數的權重主要考慮不同規模水平產能在總體規模產能中所占的比例。

本研究主要針對江蘇省內采用爐排爐工藝、“半干法+活性炭噴射+布袋除塵”煙氣處理工藝的企業進行了調查研究。抽樣方案所調查企業的設計能力占同類型企業處理能力總和的50%以上,兼顧各企業的地理位置分布,共選取32家垃圾焚燒企業,32臺焚燒爐,單臺處理能力介于250~500t/d之間,總處理能力達10750t/d。樣本企業的實際處理量及煙氣中鉛、汞及鎘排放情況見表1。

2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選取的垃圾焚燒爐均為同一工藝(爐排爐)。由于垃圾組分的不恒定以及焚燒過程中氣固相分配遷移的影響,造成焚燒爐的產排污系數差別較大。經加權后,鉛的產污系數為8.1074g/t、汞的產污系數為0.8916g/t,鎘的產污系數為0.7118g/t;鉛的排污系數為0.1054g/t、汞的排污系數為0.0225g/t,鎘的排污系數為0.0191g/t。

所選各處理能力的焚燒爐產排污系數、二次產排污系數見表2。

3結語

(1)本研究采用實測法計算得到了垃圾焚燒行業爐排爐的煙氣中鉛、汞及鎘一次、二次產排污系數。雖然樣本數量較少、爐型單一,但彌補了污染源普查的不足。

(2)為完善垃圾焚燒煙氣中鉛、汞及鎘綜合產排污系數,需進一步加強處理規模及其焚燒爐的樣本數量、爐型數量、煙氣處理技術水平等因素對產排污系數的影響研究,從而得到更為科學的產排污系數,為煙氣重金屬排放量的核算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國家工業污染源調查辦公室.全國工業污染源調查評價與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

2國家環保局科技標準司.工業污染物產生和排放系數手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

3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資料編纂委員會.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產排污系數手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