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網絡建設項目背景范文

時間:2023-12-20 17:34: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院網絡建設項目背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醫院網絡建設項目背景

篇1

行業發展受益新醫改

尚榮醫療提供的醫療專業工程整體解決方案,具體包括醫療專業工程(如手術室、ICU、實驗室、化驗室、醫用氣體工程等)的規劃設計、裝飾施工、器具配置、系統運維等一體化服務。其中,潔凈手術部是公司核心業務,其重點組成部分――潔凈手術室利用空氣潔凈技術,能明顯降低術后感染率,是手術室消毒滅菌技術的一次重大革新,市場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尚榮醫療的經營業績與醫院建設發展密切相關。在新醫改背景下,國家持續加大對各級醫院的投入力度,其中醫療環境的改善是重點。國家衛生部數據顯示,我國有1.63萬家醫院建于2000年及其以前。早期醫院的手術室存在細菌含量高、控制系統落后等弊病,將迎來新建和改造的高峰,這將推動醫療專業工程行業進入黃金發展期。

目前,發達國家的手術室幾乎全部為潔凈手術室。專家介紹,我國潔凈手術室在未來10年將逐步取代現有普通手術室,其平均使用壽命約為10年,這意味著我國超11萬間手術室將在未來10年間至少進行一次改建或更新,市場規模在600億元以上。眾多券商都認為,尚榮醫療作為行業龍頭,將極大受益行業的繁榮,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站式”服務業內領先

行業資深人士介紹,醫療專業工程具有較高的市場準入門檻,行業內區域性和單一業務企業較多,只有具備“一站式”服務優勢的企業才能持續獲得市場的認可。

尚榮醫療是少數幾家能在全國范圍內提供“一站式”服務的供應商之一。公司根據客戶需求,為其“量身定制”整體解決方案,實現“交鑰匙”工程:“設計+施工+產品+服務”的一站式服務。這種創新服務模式大大減少了醫院人力、物力、精力等各項成本的投入,形成了公司與客戶雙贏的業務系統。

同時,尚榮醫療擁有領先的技術水平,這使其醫療專業工程建設更專業化。公司是國內最早將潔凈技術引入醫院手術部的企業之一,現已積累了多項專利技術。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科技成果斐然,智能自控手術室產品榮獲國家科技部、商務部、質量監督總局及環保總局頒發的國家重點新產品榮譽。

除了領先的技術水平,尚榮醫療豐富的行業經驗,特別是覆蓋全國的營銷服務網絡更贏得良好口碑。如今,尚榮醫療的業務遍布全國各省市,服務過的大型綜合醫院已近200家,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公司的客戶包括中國人民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北京兒童醫院、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遼寧省腫瘤醫院、甘肅省人民醫院等大型醫院。

高毛利率下實現快速擴張

篇2

一、城鄉人均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使農村廣大計生戶的生殖健康服務缺乏資金保障,建議在新農村建設中全面加強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網絡建設,加大對農村群眾尤其是農村“兩戶”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務的投入。

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在第二屆中國醫院院長大會開幕式上說,現在中國醫療資源80%在城市,廣大農村僅占20%。在聯合國公布的醫療衛生工作公平性排序中,中國位列192個成員國的倒數第四。測算顯示,占全國人口三分之二的農村居民所花費的醫療費用,不足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她指出,政府承擔維護公共衛生和公民健康權益的責任不能變。計劃生育縣、鄉服務站(所)作為為廣大農村群眾提供生殖健康和避孕節育的服務機構,義不容辭地承擔著維護公民健康權益的職責。如何有效解決城鄉醫療資源分配不公,為廣大農村地區90%的人群提供最基本的醫療保障和公共衛生服務,確保我省廣大農村育齡群眾享有計劃生育生殖健康優質服務,切實維護公民的健康權益,是新農村建設中必須破解的難題之一。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省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網絡日趨完善,服務能力得到提高,科技管理逐步規范,技術服務成效明顯,在有效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促進育齡群眾身心健康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基層落實計劃生育政策的主力軍,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諸如,服務能力較弱。全省40%的縣服務站服務能力不足,鄉鎮服務所54%達不到規范化標準,3/4不能單獨開展結扎、皮埋和婦女病普查。技術人員素質較低。具有醫學本科學歷的僅占1.94%,高級職稱技術人員僅103人。從業人員大多為近年醫學中專新分配畢業生,未取得執業資格人員占41%。服務機構、設備老化。全省縣級服務站需要改、擴建、新建的34個,鄉級服務所582個。縣站缺少開展服務急需的基本設備,鄉所開展育齡婦女生殖健康管理、教育、宣傳、婦女病查治等工作缺乏必備設備。技術服務成本高,自主發展能力不足。我省地域遼闊,服務半徑大,如瑪曲、碌曲、肅南、肅北、阿克塞、敦煌等縣、市面積在1~3萬平方公里左右,隴南、定西等地山大溝深。據肅南縣測算,放一個環僅車輛往返汽油費就需要近200元。宕昌縣技術服務人員到有些邊遠鄉、村開展環孕情服務必須背著發電機、b超上門。這些因素造成我省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成本很高,服務站(所)很難良性發展,自主發展能力很弱。

要實現“十一五”期間我省人口發展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提出的“群眾享有基本的醫療保健服務,出生缺陷發生率逐步降低,嬰兒死亡率降到23‰以下,孕產婦死亡率降低到42/10萬以下”、“縣級服務站達到國家標準,規范化鄉鎮服務所達到80%”的目標,我們認為,必須加大對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網絡建設的投入。建議實施四個項目:

第一、縣、鄉(鎮)服務站(所)標準化建設項目

該項目直接成本屬于一次性固定資產投資,符合成本遞減原則。主要是在目前網絡已基本形成的基礎上,進行規范化建設,一并進行鄉鎮服務所和婚育學校一體化改造,增加農村公共醫療資源、改善農民生殖保健條件和計劃生育服務的基礎設施條件,有效提高項目區計劃生育公共服務邊際成本的收益率,使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網絡成為農村公共醫療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農村出生缺陷干預項目

此項目含三個子項目,以鄉鎮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所為依托,對重點地區以提供免費藥物的方式進行干預。甘肅每年出生1.5萬缺陷兒,按干預成功率40%測算,每年可少出生6000名“缺陷兒”,減少6000個家庭近2.4萬的貧困人口,緩解了給衛生資源帶來的壓力,有效降低人口出生率、新生兒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質,增加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將使農戶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優質服務。

第三,偏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婦女生殖健康促進項目

充分利用“十五”期間全省普遍開展婦女病普查及所建立的婦女健康檔案等資料,在偏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等婦女病高發地區,開展以婦科病普查和宣傳教育為主的婦女生殖健康干預項目,提高偏遠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婦女健康水平和提高節育措施的有效率,減少對醫療衛生資源的投入,改善項目區婦女的健康意識和生育觀念。

第四、甘肅省人口和計劃生育綜合技術公共服務項目

依托西北地區人口信息中心(待建)和甘肅省計劃生育科研所,建設全省人口計生綜合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和居西北地區領先地位的省級計劃生育技術保障體系。主要包括:甘肅省人口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中心(甘肅省生殖保健院);甘肅省計劃生育不孕不育/生殖技術服務中心;甘肅省計劃生育遺傳優生指導中心;甘肅省計劃生育避孕藥品/藥具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甘肅省人口和計劃生育技術信息中心;甘肅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學術交流中心(甘肅省性學會);甘肅省計劃生育病殘兒醫學鑒定中心。

二、當前出臺的一些政策對控制農村人口有不利影響,建議在新農村建設出臺政策中,充分體現農村“兩戶”的現實利益,實現農村“兩戶”享受政策的利益最優化。

自二十世紀70年代推行計劃生育以來,經過各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廣大群眾的大力支持,我省人口計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因實行計劃生育少出生955萬人,使人均gdp相對提高了1590元,為全省提前4年完成翻兩番奮斗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社會事業發展的壓力,人口控制的重要性逐漸被社會各界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普遍接受。但是,當前新農村建設和國家出臺的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和社會保障制度中,諸如發改部門的以工代賑易地搬遷、扶貧部門的整村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教育部門的“兩免一補”等等,均按人頭分配資金(項目),如此累加,必然使人口數量相對較少的計劃生育戶受助程度降低,政策幫扶力度減弱,現實利益受損。由此將嚴重挫傷響應國策實行計劃生育戶的積極性,對控制農村人口數量產生不利影響。針對此,我們提出兩方面的建議。

第一,在發改部門以工代賑易地搬遷和扶貧部門整村推進等項目中,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兩戶”的扶持力度。實踐證明,以工代賑易地搬遷、整村推進的扶貧措施和配套政策是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最有效形式之一。2005年,在扶貧、發改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全省7萬多戶農村計生戶得到項目資金8000多萬元,這對平抑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有效控制農村人口增長,引導群眾少生快富、轉變生育觀念起到十分明顯的政策引導作用,產生強烈的激勵效應。建議一是在整村推進等扶貧項目和配套政策中,能盡可能以家庭為單位實施資金(項目)補助,確保農村“兩戶”得到扶持;二是充分體現城市和農村計劃生育兩個利益導向,對農村超生者扶貧部門暫不扶持、民政部門暫不救濟、其他部門暫不幫助,對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的群眾給獎勵、給幫扶、給好處。建議在整村推進、以工代賑易地搬遷等扶貧項目中對超生戶的扶貧補助資金加以限制,在總資金不增加的基礎上,向農村“兩戶”傾斜。

第二、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和教育部門“兩免一補”中,建議對計生“兩戶”加大扶持力度。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需要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2005年,經過各級共同努力,我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中,為計生戶落實資金592.8萬元;在國扶縣有26萬名農村“兩戶”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享受了“兩免一補”政策,受助群眾反響強烈,十分擁護。但是由于按人頭實施補助,在同等條件下,未能更好地體現對計生戶的優先優惠。建議在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地區和人群逐步擴大,農村醫療保障成為普惠性政策的大前提下,由政府出資對農村“兩戶”自籌資金全免,實施全額資助參保;教育部門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基礎上,對農村“兩戶”全部免除課本費和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費。

三、計劃生育特殊困難人群成為農村中的不和諧因素,建議在新農村建設中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計生特困家庭的幫扶救助力度。

省委發[2006]2號文件《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要進一步探索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認真實施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落實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救助辦法。”這是省委統攬全局,結合人口計生工作重點和實際作出的科學規劃和決策。同時提出,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主要指計劃生育家庭中因父母或子女死亡、傷殘、手術并發癥等原因造成家庭生產、生活特別困難的,在我省有16萬戶,其中獨生子女、二女戶家庭因父母、子女死亡、傷殘后喪失勞動力的有3515戶。這部分為計劃生育政策做出貢獻的家庭雖然數量不大,但在社會上造成很大負面影響,是導致新農村建設不和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們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應該共同關心這部分人群,大力實施“兩項工程”,增強新農村建設和諧音。

第一、全面實施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救助工程。對農村“兩戶”因夫婦本人或子女死亡、病殘造成的特殊困難家庭,由省、市、縣三級財政按比例負擔經費,進行救助。目前的13293戶是多年來形成的,按照《甘肅省特殊困難家庭救助辦法》規定的標準,一次性解決需要1675.40萬元。目前,已經為1萬多個家庭每戶給予1000元的一次性救助,解決了近900萬元,尚需775.4萬元。根據調查和測算,今后每年將新增1400戶左右,每年還需增加一部分救助金。建議通過政府救助、結對幫助、社會捐助等多種形式予以保障,體現黨和政府親民、務實,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民眾的執政理念,營造實行計劃生育光榮的良好社會風尚。

第二、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試點工程。在近期的工作調研中,我們普遍感到,僅有計生部門的獎勵優惠政策不足以幫助農村“兩戶”困難家庭從根本上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僅僅能做到“雪中送炭”,如果加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措施加以扶持,可謂“錦上添花”,就能徹底幫助一部分家庭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逐步減少計生戶中的貧困戶,進而提高我省農村地區整體扶貧水平。因此我們建議,選擇在為國家做出奉獻的農村“兩戶”困難人群中首先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試點工程,逐步為我省全面建立和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借鑒。

篇3

【關鍵詞】失地農民 農村低保制度 執行

農村低保制度的實施,對于改善廣大農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有著重大的基礎性作用,是社會主義保障體系的關鍵一環。但是在農村低保制度執行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諸如確定失地低保對象難度較大、保障標準較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村低保制度的有效執行。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的范圍內,失地農民是一群特殊的保障群體,它不同于老、弱、病、殘等群體。失地農民作為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的特殊產物,是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特殊保障內容。研究失地農民這一群體,對于健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至關重要,也是保障失地農民群體的合法利益的重要體現。

一、農村低保制度在失地農民群體中執行的現狀

(一)云南省劍川縣金龍村農民失地的背景

云南省劍川縣金龍村地處劍川縣行政中心所在地金華鎮東邊,距縣城0.5 公里。轄9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385戶,有鄉村人口152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530人。全村耕地面積1511畝,人均耕地0.99畝。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564元。

隨著近幾年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的農村土地被開發和征用,這直接導致了大量的失地農民的出現。金龍村大量土地的開發和征用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商品房建設方面。以下是劍川縣自2008年以來主要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劍川縣公租房、廉租房、劍川縣新縣醫院,大麗高速支線、劍川啊鵬文化廣場、農村信用社綜合大樓、劍川縣新公安局、新人民檢察院、新法院、新森林公安局。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基礎項目大約占用耕地546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36%。

(二)大理州劍川縣金龍村農村低保制度在失地農民群體中的執行情況

2007年,云南省政府下發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建立和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開始這一制度在省內的執行。劍川縣也在2007年頒布《劍川縣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實施方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劍川縣建立并開始實施。

近年來,劍川縣金龍村農村低保制度的執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保障的人數和戶數都在不斷的增加,保障的覆蓋面也在不斷的增加。根據實地調查,現有農戶385戶,有鄉村人口1529人。截止2017年,失地戶數347戶,失地人數768人,失地戶數占全村總戶數的90.1%,失地人數占全村總人口的50.2%。數據表明,在劍川縣金龍村,絕大多數的農戶都在不同程度上失去土地。其中,全村失地農民2015年保障人數423人,保障戶數278戶;2016年保障人數531人,保障戶數302戶;2015年保障人數652人,保障戶數 330戶。到2017年,失地保障戶數占失地總戶數的95.1%。可以看出,失地農戶絕大多數獲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農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對于緩解劍川縣金龍村的農村貧困問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障了當地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

二、低保制度在失地農民群體中執行時存在的主要問題

根據實地調研,發現這一制度在失地農民群體中執行時出現諸如確定失地低保對象和低保等級難度較大,保障金標準較低等問題。結合對金龍村村民的實地調查,對低保制度在失地農民群體中執行時存在的主要問題做了詳細的分析。

(一)確定失地低保對象和低保等級難度大

農村居民的家庭真實收入是確定低保對象和低保等級的最主要標準。但是農村居民的家庭真實收入卻難以核定。一方面一些家庭不愿意提供自己家庭的真實收入情況,這使得在申報低保戶的過程中造成隱報和瞞報的現象;另一方面,當前復雜多樣的就業形式使得農村居民外出務工的收入越來越隱蔽。這使得在確定失地低保戶的過程中,難以確定正確的失地低保戶對象。

低保對象確定以后,低保對象的低保等級隨之也要確定。根據《劍川縣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實施方案》的內容,低保等級分為三類,分別是83元/人、120元/人和160元/人。這種有差別的低保金等級,需要針對不同的失地農戶的經濟條件來確定失地低保戶。由于失地農戶的家庭經濟情況難以調查,造成了低保金類別的難以確定。

(二)低保標準偏低

根據當前大理州劍川縣實行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標準,將最低生活保障金分為三個類別:83元/人、120元/人、160元/人。通過對劍川縣金龍村失地農民的實地{查,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為當前的保障金標準偏低,不能滿足當地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只有將近一成的受訪者滿意當前的保障金標準。雖然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近幾年來一直處于持續增加的趨勢,但由于物價持續走高,生活成本不斷上升,使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增加的速度慢于物價上升的速度,這體現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增加的速度具有滯后性,它很大程度上滿足不了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低保對象權利意識較薄弱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會救助制度的重要內容,屬于公民的社會、經濟、文化權利的內容。在劍川縣金華鎮金龍村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失地農民群體中執行的過程時,基層干部執行政策的素質較低。缺少對低保對象的尊重,將低保制度看做施舍;沒有嚴格按照相關政策執行,隨意性較大。低保人員缺乏相應的維權意識,默默忍受基層干部的歧視。在對劍川縣金龍村的失地居民進行實地調查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農村居民不了解自身具有的關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權利義務,只有極少數的農村居民很了解自身具有的關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權利義務。

(四)信息化管理水平較低,缺乏動態管理

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最終目的是保障每一位農村居民基本生存條件,這就要求在執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過程中要做到“應保盡保,應退盡退”,動態管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使每一位應該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得到保障。在劍川縣金龍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失地農民群體中執行時,動態管理相當缺乏,甚至出現了低保戶幾年不變動的情況。這違背了“應保盡保,應退盡退”的基本原則。在劍川縣金龍村,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相關網絡建設幾乎是空白的,大多數的失地農民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信息是通過紙質材料來保管的,并且信息的完整度不高,低保材料也缺乏及時的更新,網上公布的低保信息更是無法查找。這些都使低保制度的執行效率很低,執行的效果都很不好。

三、低保制度在失地農民群體中執行時出現問題的原因

(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身模糊、不全面

低保戶的保障范圍是不全面的、不明確的,對失地農民群體的規定模糊。根據《劍川縣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實施方案》中可以申請低保戶的四種情況來分析,其內容主要針對的對象是老、弱、病、殘四個群體,其中缺乏對失地農民群體申請低保的具體規定,這使得失地農民在低保戶的評定過程中沒有明確的法律申請依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身的模糊和不全面,是難以評定失地低保戶和低保等級的主要原因。

(二)財政支持力度不夠

我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的來源主要依靠國家財政,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的來源單一,并且國家財政資金對于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支持力度不充分,因此平均到每個低保戶上的資金標準就比較低,這就造成了較低的保障標準難以滿足廣大農村居民生活成本需要的情況。另外,失地農民作為農村低保范圍的一個特殊群體,處于一個弱勢的地位,國家和政府對其缺乏專項的救助,是農村低保金標準較低的另一個原因。

(三)執行人員專業化程度低,缺乏專業的管理知識

在對劍川縣金龍村的實地調查中發現,大多數村干部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劍川縣金龍村村委會中村干部沒有一個是大學生,只有少數幾個是高中學歷,大多數村干部只有小學和初中文化。大多數人嚴重缺乏管理能力和制度執行能力,理念落后,對低保戶的評定大多是通過往常經驗或者是對制度本身的機械執行,并且他們中的多數人沒有通過專業的培訓和學習,計算機操作能力都十分有限。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執行。

(四)失地農民之間利益取向存在差異

在劍川縣金龍村中,失地低保戶難以確定,一方面由于失地農戶的家庭收支難以確定,另一方面,失地農戶不愿意提供自己的真實收入。這些都是由于失地農民之間存在利益取向差異的結果,幾乎全部的失地農民認為自己屬于農村低保的對象,都應該得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

另外,失地低保戶的保障等級難以劃分,也是因為失地農民之間的利益取向存在差別造成的,失地低保戶的保障第一等級為83元,第三等級160元,兩者之間相差近80元,這一較大的差距使得失地低保戶保障等級難以劃分。

四、解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執行中問題的對策分析

(一)嚴格核定失地對象的家庭收支和申報程序

嚴格核定失地保障對象的收支情況,就是為了保證失地保障對象的真實性,以確定真正應該得到保障的失地農民。在對劍川縣金龍村的實地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的失地居民不愿意透露自己家庭的真實收入,這導致失地低保戶難以確定,也使失地低保戶的的救助等級難以確定。因此,各級民政部門要加大政策執行情況檢查督辦,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失地低保對象的家庭收支評定程序。特別是村委會要發揮了解失地居民的優勢,直接到失地居民家中調查和核查,基本符合條件的,提交村民代表會議進行民主評議,并在評議記錄上真實記錄評議結果。然后再報鄉鎮政府審核、縣民政部門審批。并及時將失地低保對象的保障情況在縣、鄉、村三級進行公開、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只有這樣,才能避免 “錯保”現象的發生。

(二)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對劍川縣金龍村的實地調查顯示,多數失地居民不滿意當前的農村低保金標準。當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的籌集以地方為主,中央財政對財政困難地區給予適當補助。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平均下來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標準就比較低。從調查情況看,縣(市)農村低保資金的來源主要是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資金,由于擔心農村低保資金穿底,采取低標準發放低保金和保人不保戶的辦法,沒有做到應保盡保。中央和省級財政應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由中央和省級財政全額負擔,建立合理的穩定的農村低保資金保證機制,切實發揮農村低保政策的效益。

(三)提高基層村干部的綜合素質和政策執行能力

在對劍川縣金華鎮金龍村的實地調查發現,基層村干部的綜合素質比較低,表現在:他們對政策的理解能力不足導致了對政策的機械執行,計算機知識的匱乏使得工作效率較低,辦事往往憑借驗嚴重影響了辦事的科學性,管理理念落后,造成了執行政策時的滯后性等等。要提高基層村干部的綜合素質,就必須定期對基層村干部進行計算機知識的培訓,同時,也要對基層村干部的工作效率進行嚴格考核。最后,選拔計算機基礎知識扎實、思想素質優秀的大學生村官到基層村委會任職,參與村委會的日常事務管理,幫助計算機基礎薄弱,思想意識落后的基層村干部努力提高綜合素質和政策執行能力。

(四)增強失地農民對農村低保制度的認知

農村居民對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了解和認識不夠深刻,主要是因為政府的宣傳力度不夠,還包括政府相關執行人員素質較低。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執行,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相關執行人員對制度的正確宣講,執行人員通過對制度的宣講,能讓農村居民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一個正確和全面的認識,這樣就能減少執行人員工作的障礙,同時也可以增強農村居民自身的權利義務的認識,這樣有利于建立公開透明的工作機制,爭取廣大農村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另外,在對劍川縣失地農民的實地調查中發現,當地失地農民普遍文化教育水平較低,權利意識淡薄,思想觀念落后,要改善這種現狀,不僅需要政府及相關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政策宣傳和就業培訓,失地農民自身也需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權利意識,從而更好的維護自身的權益,從主觀上解決失地農民問題。

參考文獻:

[1]羅雪.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