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于健康的意識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6: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們對于健康的意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們對于健康的意識

篇1

[關鍵詞] 門診;基礎胰島素;健康教育;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outpatient use of basal insulin therapy patients. Methods Choose 108 cases of patients who Use of basal insulin therapy in Our outpatient from May 2000 to May 2010, they had been six months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Using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analysis of 108 cases investigated in the health education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ituation, Compared many of the differences, such as: health education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drug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self-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diet control, exercise therapy, disease status, complications and prevention knowledge so on. Results Health education, diabetes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control, diet control, exercise therapy, the disease status of knowledge of comparison (P

[Keywords] Outpatient; insulin; health education; effect

糖尿病(DM)是一種可以累及全身多個臟器的代謝障礙性疾病,其并發癥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通過對糖尿病病人進行健康教育,使他們更好地堅持執行各種治療措施,建立科學的生活模式,達到有效控制疾病,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1]。我們對108例接受門診治療使用基礎胰島素的病人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組符合WHO(1999年)診斷標準的門診就診診斷為糖尿病病人108例,其中78例是口服降糖藥已失效的病人,30例是初診斷為糖尿病的病人,男66例,女42例。年齡18歲一86歲,平均52歲。

1.2健康教育方法

均先用一對一的教育,其次是健康講座與看圖對話教育工具相結合,具體內容如下:

1.2.1心理指導

糖尿病病人普遍對長期的胰島素治療及多次胰島素注射,常會產生焦慮、抑郁情緒。護士要加強與病人的溝通交流,用真誠的心去關心和支持病人[2]。基礎胰島素一天只注射一次,根據患者方便的時間注射,患者愿意嘗試治療,當血糖控制比以前口服降糖藥效果好,治療更容易達標時,患者很容易堅持,108例患者中,只三例患者因為藥價高而選用混合胰島素治療。

1.2.2飲食指導

飲食控制是糖尿病病人的一項治療措施,幫助病人制訂均衡飲食計劃。根據病人的身高、體重,計算出體重指數,評估病人體重是正常、消瘦、超重及肥胖。根據體重及勞動強度計算出病人每日總能量的攝入量[3],見表1

三餐按1/5、2/5、2/5分配,其中蛋白質占10%~20%,脂肪占20%~30%,碳水化合物占50%~60。

1.2.3運動指導

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強體質,促進肌肉組織對糖的利用,從而降低血糖。糖尿病病人的運動負荷要適度,教會病人正確的運動方法。避免運動過量等情況,囑病人不要空腹及單獨進行運動,要隨身攜帶糖類食品,若感覺血糖過低時可立即進食,以防止發生意外。

1.2.4用藥指導

向病人介紹口服降糖藥及胰島素治療的適應證、副作用及注意事項。對使用胰島素的病人向其講解使用胰島素的注意事項,強調劑量的準確性和操作的無菌原則,強調胰島素注射針頭一次一用的重要性及必須性,并指導其正確保存和注射胰島素的方法。告知病人在口服降糖藥物不能達標時盡早應用胰島素治療的好處。

1.2.5自我監測

教會病人正確掌握自我監測血糖的方法,監測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告知病人每三個月要到醫院校正血糖儀,每三個月要到醫院進行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測,讓病人養成記錄血糖監測日記的習慣,便于病人及時發現問題,為治療提供依據。

1.2.6并發癥預防

糖尿病極易并發各種感染,常見有皮膚、足部、泌尿系統、呼吸系統感染等,尤其對足部的護理要加強教育,早期自我足部護理是預防糖尿病足壞死的關鍵。

1.3評價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糖尿病病人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測試,于首診時發放調查問卷,內容為病情現狀、運動療法、飲食控制、藥物治療等6個方面,以發現他們知識面缺陷,然后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實施個性化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計劃,同時為每位病人建立檔案資料,以便聯系和隨訪。健康教育6個月后再次向病人發放調查問卷。個別無書寫能力及視力不好的病人由護士代為填寫,發放問卷108份。回收108份,回收有效率100%。

1.4評價指標

使用基礎胰島素治療1周的病人建議復診,2周給予電話咨詢病人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控制情況。糖尿病病人空腹血糖理想控制目標為4.4-6.1mmol/L,如>7.0mmal/L為差;餐后2h血糖理想控制目標為4.4-7.8nmlol/L,如>10mmol/L為差。對提問內容能回答出要點的為“掌握”,否則為“未掌握”。

1.5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以P

2 結果

2 1108例病人健康教育前后掌握糖尿病知識情況比較(表2)

結果顯示:本組病人健康教育前后掌握糖尿病知識情況,6項結果均有顯著性差異,80%的患者血糖控制良好,門診使用基礎胰島素注射的病人遵義行為提高[4],患者得到了跟住院病人相同的待遇和指導,健康教育后糖尿病病人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明顯高于健康教育前(P

2.2 108例病人健康教育前與健康教育2周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健康教育2周后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控制情況均優于健康教育前(P

3 小結

經過健康宣教,調查問卷顯示病人認識到飲食重要性的比例從就診前35%上升到治療后89%,血糖控制較理想。健康教育后,掌握運動方法的病人比例由37%上升至教育后的90%。掌握足部護理知識的病人比例由22%上升至教育后的85%,本組糖尿病病人沒有出現糖尿病足感染而引起病情加重者。

參考文獻:

[1]王玉華.健康教育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8。27(2):217-218.

[2]孟利平,肖凌風,史曉紅.2型糖尿病患者壓力源管理與綜合干預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8):6.

篇2

然而,這樣的觀念和行為卻與東方傳統醫學基礎相悖。其實,人天生就帶有很多種疾病,人在其一生中會有很多疾病與其形影相隨。而無數科學研究的結果也表明,很多人確實是在帶病生存。

因此,如果按照東方醫學的觀念,既然人是可以帶病生存的,醫療的目標就不僅僅是應用藥物或其它手段與疾病作戰,而是努力使原來患有的或潛藏的疾病不發作,不對人的健康構成威脅,與疾病“和平共處”。只要提高“自然治愈力”就能達到這一目標。

早就有人認為,疾病和健康是人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沒有永遠健康的人,也沒有永遠不患病的人。而且,人在一生中相當多的時間都是帶病生存,因此,健康只是一種相對概念。

現代人對于健康的理解是,住在清潔干凈的城市和屋子內,沒有細菌,一塵不染,吃經過殺毒的食物,喝消過毒的純凈水,使用抗菌處理的物品。然而,這一切正如人們圈養家畜一樣,人類是把自己“家畜化”了。這樣的后果正如被圈養起來的動物,喪失了自己的自然本能,變得弱不禁風,遲早會得病。久而久之,會使整個人類體質下降,走向衰敗直至毀滅。

人類自我“家畜化”的最大的惡果是對于健康的破壞,并造成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其中,兩類現象是重點。其一,由于工業和藥學的進步,人類虛弱到稍感不適就無法忍受,就要服用藥物來調整,于是“家畜化”造成感性和熱情的萎縮;其二,造成遺傳的衰弱,因為自然淘汰不起作用,人類在遺傳上越來越衰弱。

所以,真正的健康是,人類要打破“自我家畜化”,要融入自然,保持人與自然一體的狀態。而且,即使患病后,也要接受和面對與疾病共存這樣的事實,就像與自然共存一樣。只要把疾病控制在不對自身造成危害的程度就是健康無病,而不要希望將疾病徹底清除,達到“絕對健康”的狀態。日常生活中,也不要過分地追求潔凈,要給自己的免疫系統留下“鍛煉”的機會。任何事物走向極端都會適得其反。

篇3

一、健康”與“亞健康”的含義

現在人們對于健康的理解是:健康并非單指沒有疾病,而是對身心健康與對外環境適應性佳的總稱。可以說,只有同時具備了強健的體格、良好的心理與對社會生活的較強適應力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健康的人。亞健康是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嚴重者甚至對身心健康造成威脅。“亞健康狀態”是醫學界提出的新概念,主要表現為人體網絡系統的失衡,即人體功能紊亂。“亞健康狀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可采取一定的措施或手段恢復到健康狀態,也可能由于某些不良習慣發展為生病狀態。

二、乒乓球運動對于健康的作用

乒乓球運動作為一種集競技、健身、娛樂三種性能于一體的活動,讓參與者不但擁有強健的身軀,還得到機智的頭腦、健全的心靈與良好的社會公德。可以說,乒乓球健身運動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者人體內外的平衡,讓人心得以完善、體態得以健美、人格得以健全,最終獲得自身的完美和諧。

三、大學生參加乒乓球健身運動的價值體現

(一)對身體方面的促進作用1、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大學生在進行乒乓球運動的過程中,其全身的關節、肌肉都會得到活動。如果長期堅持,那么自身的身體素質(如速度、力量、協調性、靈敏性等)必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不僅如此,還能讓肌肉與骨骼變得更加有韌性,關節亦能更加靈活。2、改善心血管系統,提高新陳代謝速度,增強內臟器官功能科學實驗表明,經常進行乒乓球運動的人較普通人而言,心血管系統與呼吸系統會有所改善,心肌功能會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隨之,心容量會越來越大,每搏輸出量亦會越來越多。研究表明,經受過乒乓球訓練的人的安靜心率較健康常人的偏低一些。一般,健康男子的安靜心率為每秒65~75次,女子的為每秒75~85次,而經常進行乒乓球運動的人的安靜心率是———男子每秒55~65次,女子每秒70次左右。不僅如此,乒乓球運動還可以舒展全身骨骼,緩解肌肉緊張,讓疲憊的身體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放松。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打乒乓球本身就是一項全身運動,它不僅要求持拍的那只手要用力揮打,不持拍的那只手也要為保持身體的平衡而不停地運動,而且身體與腿也在跟隨球的來回運動而不停地移動。根據相關研究顯示,一場正常的乒乓球賽,其揮拍的次數可達1000次之多,兩腿移動的距離多達1000~2000米,如此,就讓身體血液循環、心跳及新陳代謝速度均較正常加快,從而讓內臟器官的功能增強。3、提高大學生神經系統靈活性大學生長期堅持進行乒乓球運動,能夠提高神經系統的反應速度。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乒乓球運動行進期間,球在空中飛行的時間是非常快的,只一瞬間(約0.15秒)就能夠到達對方的臺面,這就要求運動員具有快速的反應力,對快速運動的來球的方向、落點等進行敏銳的觀察,以作出決策,或是移動步法,或是調整拍面角度進行有力地還擊,而這一切的活動都是在大腦的指揮下完成的。因此,時常參加乒乓球運動,能夠鍛煉人的反應速度。

(二)對心理方面的促進作用1、增強大學生的抗壓能力,鍛煉了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乒乓球作為一項競技類運動項目,競爭在所難免。比賽行進過程中,或許這一分鐘還占據優勢,下一分鐘就處于劣勢。正是這種變幻莫測的局勢變換與強烈的心理落差,讓參賽者的情緒變得異常復雜。然而,在體驗種種情緒的同時,還要在比賽過程中揣摩對手的技戰術,并采取相應的的對策,進行反攻,因此很好地鍛煉了參賽者的心理素質。2、鍛煉人的意志力與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日本最早的小提琴家鈴木先生對一家工廠的廠長說:“員工工作效率慢是因為腦,而不是因為手,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員工每天騰出一小時的時間進行乒乓球比賽。”為了讓員工的能力得到更加迅速地提升,廠長在自己的工廠內建了一間乒乓球房,每天組織員工進行比賽。結果,只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員工們的工作效率就提升了一大截。正是由于乒乓球運動對于人體的諸多益處,才讓每一位乒乓球運動員和喜歡乒乓球運動的人具備了優秀的心理素質。據心理學人士運用心理測驗法對我國部分省市優秀少年兒童乒乓球運動員心理品質的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孩子的自信心、自恃能力、獨立能力、思維敏捷性都優于普通孩子。

四、結語

篇4

誤區一:保健品是治病的良藥?

時下很多人把保健品當藥品,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長期受疾病困擾,他們想要治愈的愿望特別強烈,一旦有人推薦,便容易跟風購買。這類人對保健品給予很高的期望,在他們的意識里,保健品就等同于藥品。但是事實上,保健(功能)食品只是食品的一個種類,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調節人體的機能,適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不能直接用于治療疾病,它是人體機理調節劑、營養補充劑。而且如果將保健品以藥品形式每天定量服用,一旦停用,往往會使服用者若有所失,造成心理的不適。

誤區二:保健食品就是營養品?

保健品不是營養品。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有很多,營養品一般都富含比較多的營養素,人人都可以食用。而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只適宜特定人群的食品,它的營養價值并不一定很高。當然保健品在固定的保健功能方面可以比營養品作用要大,人身體的礦物質并不平衡,所以在某些方面保健品占更大的優勢。但是現在有很多的保健品片劑之所以市場持續低迷就是因為其吸收率比較低,效果不佳。消費者在購買保健品時需要考慮其吸收率的問題。

誤區三:多吃保健品有益健康?

有的人認為保健品吃得越多越有益健康,親朋好友送,自己也買,結果造成過量服用。曾有報刊報道:一位老人去世后,她的子女在清理遺物時,發現家里還有價值數萬元沒吃完的營養保健食品。其實,這種濫用保健食品的做法不僅無益于健康,反而還會對健康造成損害。其實人體對營養素的需求是不能超過一定限度的,一旦過量,就會導致總體比例的失衡。老年人要明確自身需要調補的方向,進行針對性的調補。一般調補宜以五臟為主,主要應根據各臟器的生理功能進行調補。

誤區四:保健品能當飯吃?

這對身體十分不利,因為保健品只對身體某一項機能的改善有用,并不能提供人體正常運作所需要的所有養分,把保健品當飯吃,容易使人忽視從正常飲食中攝取營養的重要性,從而導致營養失衡。其實,蔬菜、水果等食物除了主要營養,還包含許多活性成分,這都是保健品所無法提供的。從營養學角度來看,只要食物品種多樣,就能使人體獲得全面的營養。所以僅以保健品來代替由身體各器官共同參與攝取營養的過程,從長遠看對健康是不利的。

誤區五:保健品不超量服用就沒有危險?

篇5

論文關鍵詞:健康教育;大學生;身心素質;生活和行為方式

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這一目標,以適應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現代社會,健康教育將滲透在教育觀、人才觀和學生觀中,成為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開展健康教育,會使學生更加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并認識到只有全面發展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而贏得競爭。因而,主動自覺地接受和參與健康教育,將成為每個學生自身成長的內在需求。市場競爭實際上是人口素質的競爭。人口素質的內涵包括人的科學文化知識、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這就要求大學生不僅要掌握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還需要具備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青年是未來的希望,維護他們的健康對于提高人口素質,促進國家繁榮昌盛至關重要。因此,大學生健康教育越來越顯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普及健康教育至關重要

健康是財富,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當前,健康的內涵已經改變,真正的健康不僅是指沒有疾病和虛弱病態,還包含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及道德健康。健康教育就是研究人們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以及其他與健康密切相關的知識、技能,并能促進人的健康的一門科學。它能引導和促使人們自覺地養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和行為方式,消除和減輕影響健康的因素,達到個人和社會人群軀體、心理、道德上的健康和社會適應性良好的最佳健康狀態。人民健康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發達、社會是否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家庭幸福、事業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是國家發展經濟、增強實力的必要條件。

當代大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7~23歲之間。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在這一時期,大學生在人格上將逐步完成從青少年向成年人的過渡和轉變,從而建立起自己穩定的人格結構,在心理和經濟上逐步擺脫對家庭和父母的依賴,從而走向成熟和獨立。這一時期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最佳時期,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重要階段。利用這個關鍵時期對大學生進行健康教育,能夠使他們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預防各種疾病,確保身心健康。而且還可以幫助他們建立科學文明的生活和行為方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保證合理的營養和膳食平衡,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實踐證明,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不僅能提高其相關的衛生知識及保健技能水平,而且還會輻射社會和家庭。所以,這是一項優化人口素質、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系統工程。為保障我國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1990年國務院頒發了《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將健康教育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并且列入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學校的教學、建筑、學生起居、運動、食堂、保健、健康教育等提出了具體要求,并以法規的形式加以嚴格規范。這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學校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視,同時更加說明了開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素質教育是一種發展教育,其中一項任務就是教會人們身體健康、精神健康、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的方法。健康教育是為實現黨的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全面提高人們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全面發展為基本特性的教育。身體健康是一種實力,擁有這種實力的人能夠成功地應對現實社會的各種要求;心理健康也是一種潛力,擁有這種潛力的人可以在不斷變化的實踐中做出有價值的創新。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幫助他們樹立現代化健康意識。

軀體健康是生理基礎,而心理健康是促進軀體健康的必要條件。現代醫學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身體與心理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沒有無身體的心理,也沒有無心理的身體。人們常說,健全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同樣,健康的身體亦得益于健全的心理。也就是說,人的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的提高,有利于身體素質的提高,而身體素質的提高又為增強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提供了更為優越的條件和基礎。這就要求我們花大力氣去提高所有人員的身心素質。市場競爭實際上就是人口素質的競爭,劇烈的經濟競爭促使很多國家把提高人口素質、人民健康作為發展經濟和增強實力的重要途徑,因為經濟競爭的背后是科技競爭,科技競爭的背后是教育競爭,教育競爭的背后是智力競爭,就是人的潛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和人們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競爭,也就是人才競爭。必須讓學生懂得只有敢于競爭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說,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是為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關鍵。

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

健康教育不單純是醫學等自然科學的內容,也是社會科學、德育的內容,是營造一種社會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是以心理素質為中介,以社會文化素質為向導的整體優化教育。在大學階段,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以及已有中學德育的基礎,大學生一般都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對善與惡、美與丑等有自己的判斷和理解。但同時不容忽視的是,由于他們生活在中國特定的歷史環境之中,加上青年期固有的心理矛盾,近年來社會上的不良因素、社會消極面往往會影響他們思想、道德、心理的健康發展。這時,如果沒有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很容易使學生原本就很脆弱的心靈在煩惱、懊悔、絕望中難以自拔,最終導致出走、輕生、犯罪等后果。因此,只有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科學的道德理論植根于他們的頭腦,并內化為個體的道德觀念、道德標準,他們才能真正學會分析社會道德現象的正確方法,以良好的行為習慣展現新時代的文明素養,確立對社會、國家的政治責任感、義務感,具備抵制社會消極影響的能力,促進思想道德的健康發展。

開展健康教育,學生終身受益

隨著社會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教育已成為一項全球性的衛生策略。對于國家來說,健康教育也是一種經濟有效的國民保健對策。人們都知道防病容易治病難的道理,只要人們具備基本的衛生知識,許多疾病稍加注意就可以預防。隨著科技進步和醫學模式的改變,健康教育由單項傳播信息向雙項傳播信息方式轉變,形成課堂教學、科普錄象、衛生咨詢、心理咨詢、個別交流、學生反饋信箱、網絡新技術等多種健康教育形式,這樣更有利于及時掌握被教育者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開展衛生保健指導,提高教學效果。青年的健康成長與社會未來息息相關,心理健康與否必將影響他們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從小學到大學的連續學習生活經歷和大學校園的特殊環境,決定了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階段。這種心理發展水平所表現出的特點:一是具有明顯的積極面,二是內心存在顯著的矛盾。例如,一些大學生因為生活的一帆風順和在文化知識上的優勢,常常帶有優越感和盲目自信的特點,但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又容易產生自卑感,變得消極失望,有可能導致心理生理機能的紊亂而影響健康。所以,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是符合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的,也是當務之急。

據有關統計,世界各國有70%~80%的人死于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所引發的疾病。因此,通過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及衛生知識的宣講,建立健康意識,杜絕不良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

篇6

關鍵詞:高職教育;護生;健康教育;能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對生存的質量有更高的要求,對于健康的定義也在發生改變,對健康和護理要求也有了新的需求,從而使護理從醫院擴大到社區,服務的對象從患者擴大到健康人,這樣一來護理觀念和護理職能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護理工作要面向維護健康和促進健康,從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幫助人們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質量。時代要求我們培養大批適應新形式的護理人才來完成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所以,職業院校的護理專業就要重視護理教學中的健康教育,有意識地培養護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明確健康教育是以人為服務對象,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使人們具有自我保健的能力。

一、健康教育的含義

1.健康教育以醫院為基地,以患者和家屬為對象,通過有計劃、有目標的教育過程,使患者了解增進健康的知識,改變患者不利于健康的行為,向有利于康復的方向發展。

2.健康教育是使健康者保持健康,使患者盡快恢復健康,使傷殘者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復,宣傳相關疾病預防知識的教育工作。

3.健康教育是在有關健康理論及教育框架下指導人們更好地自我護理和保健的過程。

二、樹立健康教育觀念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現代護理學的發展,健康教育已成為護理人員的根本任務,現代護理學的工作重點已從對疾病的治療轉變到對疾病的預防和促進健康,從以疾病為中心轉移到以人、人群的健康為中心,指導人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護理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適應社會的需求,培養和造就出合格的護理人才。作為護理專業的教師,不僅需要觀念的更新,更為重要的是引進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將健康教育滲透在教學話動中去,幫助護生增強新的健康觀念,確立預防為主思想,樹立健康教育意識。同時引導護生認識健康教育在醫療、護理、保健工作中的意義、地位、作用和任務,使護生明確健康教育是護理適應社會化發展需要不斷拓寬的服務領域,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從而使護生轉變觀念,視健康教育為己任。

三、培養護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對策

護理中的健康教育是護理過程中的重要部分之一,現代護士必須具有健康教育的能力,針對不同層次的人群進行不同方式的教育,要使得每個患者或家屬都能接受健康教育,并做好自我護理、自我保健的目的。

我國護士管理條例對于健康教育有明確規定,第二十二條中指出:“護士有承擔預防保健工作、宣傳防病治病知識、進行康復指導、開展健康教育、提供衛生咨詢的義務。”因此,開展護理健康教育不僅是對患者權利的尊重,也是護士應盡的義務。怎樣使護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就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素質且具備健康教育能力的護理人員去實現。我們高職院校的護理專業是培養現代護士的基地,所以要加大護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力度,提高護生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技能水平,為護理學發展奠定基礎。

1.準確的定位。首先要吃透護理健康教育的內涵,要與“衛生宣教”區分開。“衛生宣教”的目的在于普及衛生知識,是護士對患者的單向交流過程。健康教育是建立健康行為,通過計劃的設計、實施、監測、評價的教育活動,影響和改變人們的不健康行為,引導人們養成有益健康的習慣,使之達到最佳健康狀態的目的。從“衛生宣教”到健康教育,不僅僅是用詞的替換,而且是觀念和工作模式的轉變,要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觀念,即健康教育要延續到人的生命全過程,要做到持之以恒。

2.知識準備。護理人員要按程序有組織、有計劃開展健康教育,必須掌握與疾病護理相關的知識,(包括專科護理知識、心理護理、康復護理、疾病預防、衛生營養學、行業科學、倫理學、醫學新進展等)。必須掌握與健康教育有關的知識,如:健康教育程序,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評估,患者及家屬的教育方法、交流技巧,健康行為指導,健康效果評價及如何制定標準的健康教育計劃等。指導學生掌握護患交流技巧,知識灌輸技巧,即使走上工作崗位,在工作之余仍然要養成自修、自學習慣,多涉獵人文科學知識、培養良好的社會交際能力,才能具備健康教育的條件,才能有的放矢,因時、因地、因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方法、途徑,保證有效的健康教育。

3.教師指引。今天的教師已不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要引導、幫助和促進學生學會學習。目前我國的護理健康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盡管人們的健康意識大大增加,而健康教育仍然滯后。中專護理教師必須認清形式,及時轉變舊的醫學模式觀念,用正確的護理教學模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可以通過講授、專題講座、情景教育、實物教育、辦健康教育專欄、制作幻燈片、錄像等多媒體、編印健康教育小報、健康教育手冊等方式方法來達到教學目的。教學生自己動手,自制圖文并茂的簡易健康教育卡片,辦與健康教育有關的板報,宣傳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措施,自我保健方法,飲食禁忌等,讓學生嘗試給患者開健康處方。除學習健康教育理論外,同時讓學生接受更多的人文知識,從始至終貫穿“以人為本”的教育,使護理教育建立在倫理及人道主義之上。

4.語言訓練。語言表達及人際溝通是當代護士職業素質的重要內容,是順利開展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為提高護生語言表達及人際溝通能力,在教學活動中,帶教老師要言傳身教,注意措辭的準確性和藝術性,加強護生語言訓練,提高人際溝通技巧。護生課余時間多去圖書館、閱覽室,博覽群書,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為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奠定職業素質基礎。

四、實施護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應提高法律意識。隨著《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出臺和舉證責任倒置的實施,一切醫療護理行為均應該留有記錄,利于取證。實施護理健康教育也同其他醫療護理行為一樣,必須有記錄。護理健康教育實施單應是具有法律意義的醫療護理文書,要求及時、完整、真實、科學,并有患者或家屬簽名,切忌偽造、涂改。

2.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患者建立健康行為,而不是以患者或家屬掌握疾病知識為目的。在進行效果評價時,不能單從掌握疾病知識上考慮,而應從患者行為改變和態度轉變上考慮,即:從根本上改變患者不健康行為。

3.護理健康教育中護士承擔著多種角色,護士應及時適應角色的轉換。

4.盡可能多的掌握禮儀知識,用婉轉修飾的語言藝術來實施健康教育,實施護理健康教育中多與醫生溝通,明確分工協作問題,統一認識,解釋到位,才能使健康教育工作得以深入及有效的開展。

【參考文獻】

[1]韓傳平.《以學生實習護理帶教實踐》.實用護理雜志.2009,(3).

篇7

關鍵詞 健康動機;動力過程理論;健康行為

分類號 R395

健康行為,即個體用來維持、恢復和增強健康及預防疾病的行為,對生命的維持和人類的繁衍非常重要。研究表明不健康的行為(比如抽煙、飲酒、未采取保護措施的)會大大地增加死亡率(Conner&Norman,1996)。健康行為能夠增強健康并增加生存的概率。例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年的調查表明數以百萬計的兒童死于痢疾。而痢疾是完全可以通過改變個人的衛生習慣來預防的,比如飯前便后洗手。鍛煉和體育活動是6種在美國公共衛生服務部的官方網站上列出的能夠預防疾病的行為之一(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nline,2009)。而根據研究表明,健康動機是個體采取健康行為的決定因素之一。在中文文獻里,對健康動機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所以本研究旨在對現有國外健康動機的理論及相關的實證研究做一個總結。希望本研究能引起國內學者對健康動機研究的關注,為未來該領域的研究拋磚引玉,并希望通過學者們的研究,最終能夠促進人們的健康行為并提高其健康水平。

1 健康動機的定義

到目前為止,心理學界對健康動機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對健康動機的理解的側重點不同。最早對健康動機定義的是Cox,她認為健康動機是一個多維度的系統,包括選擇的過程,勝任的需要以及對自我健康的決心(cox,1982)。Cox強調的是選擇的過程和勝任的需要,同時她還強調自我健康的決心。從該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她對健康動機的理解主要受Deci和Ryan(1985)的自我決定論的影響。根據動機理論,動機是以目標為導向的。所以Cox的理論的缺陷在于,她沒有把健康作為健康動機的最終目標。后來,Xu,Mellor,Xu和Duan(2008)在其動機理論研究中將健康動機界定為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的意愿,比如運動的意愿,飲食健康的意愿,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的意愿等。很顯然,Xu等人的定義太過具體,主要強調一些具體的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其實,Xu等人(2008)當時對健康動機作的定義主要是用來編碼努力目標(personal strivings;Emmons,1986)的;她們把涉及到這些具體行為的努力目標編碼為“健康動機”,表示填寫這些努力目標的人具有健康動機。

后來在對健康動機的進一步研究中,Xu(2009)提出了一個比上面的定義更合理的定義。她認為健康動機是一個動態的內在過程,它產生激勵和引導人們去選擇自己某些行為并完成既定的健康目標的內在動力。她認為健康動機不斷地作用于個體不同的意識和行動階段,并最終導致個體實現自己想要健康的目標。該定義相對于前面兩個定義來講更科學。首先,她認為健康動機是動態的,也就是說健康動機本身是會發生變化的。比如在某一個階段對個體來說起主導作用的健康動機,在另外一個階段也許就是非主導的了。其次,健康動機本身是一個動態過程,也就是說健康動機在個體的內部發生發展并變化。然后,健康動機是以想要健康的目標為導向的。最后,健康動機產生內在動力,這種動力引導個體去實現自己想要健康的愿望。該定義從一個動態的發展變化的角度定義了動機,我們認為目前看來它是最合理的一個定義。

2 理解健康動機的理論

本節將簡要介紹兩個健康動機理論。此外,對健康動機的研究是以研究健康行為為依托的,所以對健康動機的闡述無法避開健康行為。因此本小結也簡介了幾個包含了健康動機的較有影響力的健康行為理論,以期對健康動機的理論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

2.1 MeEwen的健康動機模型

McEwen(1993)提出的健康動機模型的第一部分是個體所擁有的關于健康的知識和對潛在的威脅健康的信息的認識。這些知識直接影響到個體感覺到的疾病的嚴重性(perceived severity)、個體意識到的患病可能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和個體意識到的行為的價值(perceived value of action),以及這三個變量間的相互作用。而這三個變量間的相互作用會受到環境、外在的幫助或障礙(external aids/hindrances)和內在的幫助或障礙(internal aids/hindrances)這些因素的影響。這幾個因素會獨立或共同作用于個體的感知,從而使得個體實施健康行為。該模型非常值得肯定的一點是它考慮到了個體自身的因素和環境的因素,同時也考慮到了其它的相關因素,比如個體擁有的健康方面的知識。但是針對該模型的相關研究非常少。這也許是因為學者們對這個理論還不是很認可。

2.2 Xu的動力過程理論

Xu(2009)的動力過程理論認為健康動機對個體的健康行為的影響是分階段的,其對健康行為的影響因為健康動機的強弱可能終止于任何一個階段。如圖1示,該理論認為健康動機分四個階段對個體的行為產生作用。第一個階段,個體因為個人(如價值觀,信念,知識等)或環境因素(如重要他人的影響,設施等)而產生了想要健康的意圖即健康動機。如果個體的健康動機足夠強,那么個體會為自己的健康目標制訂具體的計劃,比如如果一個個體想要健康,經過考慮和權衡后決定通過加強體育鍛煉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這是第二階段。在第三階段個體會采取實際行動來實現自己想要健康的目標,即開始鍛煉。最后一個階段是個體持之以恒并達到健康的目標。因為一次兩次或一天兩天的鍛煉并不能改善個體的健康狀態,所以如果個體確實很強烈的希望自己健康,那么他或她必須堅持長期的體育鍛煉。Xu(2009)認為個人和環境因素對個體健康動機的影響貫穿這四個階段。該理論的優點在于它把健康動機對健康行為的影響分了階段,并且這種劃分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比如不少人都希望健康,但是就是不采取行動,其健康動機對其健康行為的影響就止于第一個階段了。我們不能說這樣的個體沒有健康動機,只是他們的健康動機不夠強或者內在外在因素的影響不足夠強大從而使得他們改變自己的行為。該理論的另外一個優點在于它不是孤立地來看待健康動機的,而是考慮到了內在外在因素對個體健康動機的影響,這也使

得該理論更具合理性。

2.3包含了健康動機的健康行為理論

自上世紀中葉以來,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Rosenstock,1974)一直是健康行為領域中一個廣泛使用的理論模型。最初的健康信念模型由五個部分構成:個體意識到的患病可能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個體意識到的疾病的嚴重性(perceived severity),個體意識到的改變行為后帶來的益處(perceived benefits),個體意識到的實施某行為存在的障礙(perceivedbarriers)和激發個體采取某行為的外在刺激(cues to actionl(Rosenstock,1974)。個體感覺到的患病可能性和個體感覺到的某種疾病的嚴重性決定該模型的威脅感知部分,而個體感覺到的改變行為后帶來的益處、個體感覺到的實施某行為存在的障礙和激發個體采取某行為的外在刺激決定該模型的行為評估部分(Rosenstock,1974)。健康動機是后來才增加到健康信念模型中。可以看出,該理論雖然在修正后包含了健康動機,但是沒有定義健康動機,也沒有提出科學測量健康動機的方法,可見沒有把健康動機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

第二個包含了健康動機的健康行為理論是保護性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Rogers,1983)。該理論最初是用來解釋恐懼對健康行為造成的影響。其主要組成部分包括:(1)疾病后果的嚴重性(severity);(2)感染疾病的可能性(vulnerability);(3)采取某行為能避免負面影響的可能性(response efficacy);(4)執行該行為的可能性,即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5)保護性動機(protection mofivation);(6)保護行為(protective behavior)。組成部分里的保護性動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健康動機。該理論認為保護性動機是引發、保持和引導健康行為的中介,這一點跟Xu的理論部分相似。健康動機在該理論中的重要性要大于其在前一個理論中的重要性。

第三個包含了健康動機的健康行為理論是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該理論認為行為意圖,即我們所說的健康動機,是由人們對行為的態度(attitude towards the behaviors),主觀標準(the subjective ilorlrt)和人們感覺到的對行為的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1)共同決定的(Ajzen,1991)。該理論認為意圖(即動機)和知覺到的行為控制共同決定健康行為。這充分肯定了健康動機對健康行為的重要作用。

最后一個在此提到的包含了健康動機的健康行為理論是健康行為過程論(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該理論是由Schwarzer(1992)提出的。他認為健康行為由兩個階段組成:動機階段(motivation phase)和行動階段(action phase)。在動機階段,個體形成“可能會采取預防性措施,也可能為了其它的行為而改變那些有風險的行為的意圖”(Schwarzer,1992,p.234)。他認為,自我效能感的預期(self-efficacy expectancies)和對結果的預期(outcome expectancies)是兩個預測意圖(即動機)的重要因素;而個體感覺到的疾病的嚴重性(pereeived severity)和個體感覺到的易患病性(perceived vulnerability)共同決定了威脅(threat)(schwarzer,1992)。該模型的行動階段由認知水平(cognitive level),行為水平(behavioral level)和情境水平(situational level)三部分構成。該理論值得肯定的地方是把動機與行動區別開來,并且指出預測動機的兩個重要因素是:自我效能感的預期和對結果的預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健康動機在很早就引起了研究者們的關注,并被認為是影響健康行為的重要因素。但是對健康動機本身的系統研究卻是最近才興起的。對一個概念的理解、認識和應用,除了要知道對它的定義和理論外,還應該了解對其的測量。所以,下一小節我們將簡要回顧研究者是如何測量健康動機的。

3 對健康動機的測量

3.1測量健康動機的一般性量表

對健康動機的測量主要分為兩大類別:一般性的測量與具體的測量。一般性的測量主要是把健康動機作為一個一般概念來理解,它屬于個體若干動機中的一個,與健康的愿望密切相關,不涉及具體的健康行為。具體的測量把健康動機融入到了具體的健康行為中,比如體育活動、健康飲食、安全的、好的衛生習慣等,于是派生出體育活動的健康動機、健康飲食的健康動機等。在這里我們先介紹的是測量健康動機的一般性量表。首先要介紹的量表是自我決定健康指數量表(Health SelfDeterminism Index;Cox.1985)。該量表是Cox(1985)根據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編制來測量健康動機的。該量表由四個分量表組成:自主健康判斷,自主健康行為,知覺到的對健康問題的控制和內在,外在反應線索。四個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75,0.75,0.67和0.69。該量表由17個題項組成。其中的九個題項為1到5的五點量表,1為“完全的外在動機”,5為“完全的內在動機”。剩下八個題項的備選項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其1為“完全的內在動機”,5為“完全的外在動機”。

自我動機量表(self-Motivation Inventory,Dishman,Ickes,&MoNan,1980)是另一個測量健康動機的一般性量表。該量表由40個題項組成(Dishman et al.,1980)。被試用五點量表對關于動機的句子做判斷,其中1為“與我不同”,5為“跟我一樣”(Dishman et al.,1980)。此外,健康動機評價量表(McEwen,1993)也是測量健康動機的。該量表由三個部分組成,是以McEwen的健康動機模型為基礎的。例如,其中一個題項為“我相信有規律的體育鍛煉能夠提高健康水平”。

3.2測量健康動機的具體量表

比較有代表性的測量健康動機的具體量表是Xu根據其健康動機的動力過程理論編制的體育活動的健康動機量表和健康飲食的健康動機量表。這兩個量表都由四個分量表組成,這四個分量表對應于健康動機的動力過程理論的四個維度,即為健康動機傾向,健康意圖,采取行動

動機和堅持動機(Xu,2009;Xu&Millar,201 0)。這兩個量表均由30個題項組成,每個維度均由6~9個題項組成。兩個量表都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體育活動的健康動機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7,其四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90,0.87,0.86,0.92。健康飲食的健康動機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97,其四個維度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分別為:0.90,0.91,0.86,0.91(Xu,2009)。

4 健康動機與健康行為之間關系的研究

健康動機被認為是影響健康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已有的研究是如何闡述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的呢?在這里我們主要對健康動機與日常行為和疾病干涉或預防行為的關系做一個回顧。我們所說的日常行為包括體育活動,健康食物選擇和衛生行為;疾病干涉或預防行為包括戒煙和保護性。

4.1健康動機與體育運動的關系

研究表明健康動機可以顯著地增加人們采取健康行為的可能性。比如。Song,June和Kim(2004)對增強健康動機是否可以改變老年人的健康行為進行了研究。其研究歷時6個月,以對傳統韓國舞的參與進行研究。被試每周參加4次。用參與跳舞的次數的百分比作為標準,參與者的參與率如果不低于80%則被歸為被試組,如果參與率低于80%則被歸為中途退出者。他們發現這個項目提高了被試的健康動機,并促進了被試對該舞蹈的參與(Song et al.,2004)。

根據Deci和Ryan(1985)的自我決定理論,研究者將動機分為成了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并證明了這兩者都會影響體育活動或體育鍛煉。比如,McAuley,Wraith和Duncan(1991)的研究表明對于那些跳有氧舞蹈的人來說,積極參與者的內在動機遠遠高于不積極的參與者。Buckworth,Lee,Regan,Schneider和DiClemente(2007)也發現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都對個體堅持鍛煉起著重要的作用,不過內在動機的作用遠遠大于外在動機。Lee和Laffrey(2006)的研究也表明內在動機可以預測患有臨界高血壓的老年人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其他研究者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如Dacey,Baltzell和Zaichkowsky(2008)。

4.2健康動機與健康食物選擇的關系

健康動機和健康食物選擇之間的關系較復雜。研究表明健康動機影響健康飲食行為態度(比如Sun,2008)。更具體來講,Steptoe和wardIe(1999)發現飲食選擇動機與纖維攝入之間呈正相關,而飲食選擇動機與脂肪攝入之間呈負相關。然而,研究發現年輕人選擇食物的因素不以健康為主,他們更注重的是個人喜好(Wardle,1993)。但不管怎樣,當打算控制體重時,人們會考慮食物的選擇及其飲食習慣(Lowry et al.,2000;Vassallo et al.,2009)。

4.3健康動機與衛生行為的關系

個人衛生對于個人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每年都有上百萬的兒童死于痢疾或急性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而這些疾病是可以通過改善個人的衛生習慣來預防的(比如,勤洗手)(Black,Morris,&Bryce,2003;WHO,2000)。影響個人衛生行為的因素很多,健康動機是其中的一個。Scott和他的同事認為健康動機是促進個體衛生行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當把它跟害怕感染與哺育小孩聯系起來的時候(Scott,Curtis,Rabie,&Garbrah-Aidoo,2007)。研究還表明健康動機也可以預測醫護工作人員的手清潔行為(如Jenner,Watson,Miller,Jones,&Scott,2002)。

4.4健康動機與戒煙行為的關系

健康動機對于戒煙行為的影響很大(Bledsoe,2006;McCaul et al.,2006;Manfredi,Cho,CriRenden,&Dolecek,2007;Peters,Hughes,Callas,&Solomon,2007;Turner&Mermelstein,2004)。比如,McCaul等人(2006)對50年來人們用不同方法收集到的30組數據進行了綜述,發現個人想要控制吸煙對健康帶來的消極影響的愿望是導致他們戒煙的關鍵因素。Turner和Mermelstein(2004)在對351個成年煙民的研究中也發現,動機對他們的戒煙行為的預測很高。

4.5健康動機與健康的關系

對于來說,研究表明健康動機與使用以及艾滋病的預防相關(比如Abel & Chambers,2004;Anderson et al.,2006;Kaldmae,Priim~gi,Raudsepp,Grintchak,&Valajaots,2000;Smith&Seal.2008)。通過對140位西班牙裔育齡期婦女的研究,Abel和Chambers(2004)也證實了動機與性健康和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關系。Fisher和Fisher(1992)提出了“信息一動機,行為技巧”的模型來理解和預測艾滋的預防。在這個模型中,艾滋預防信息,艾滋預防動機和艾滋預防行為技巧共同決定了預防艾滋的行為;而艾滋預防信息和艾滋預防動機又共同決定了艾滋預防行為技巧。根據Fisher和Fisher(1992)的觀點,如果個體對艾滋病的知識很了解并且有很強的動機,他們將更可能運用艾滋預防行為技巧并保持艾滋預防行為。Kalichman,Pieciano和Roffman(2008)應用該模型研究了有高風險被傳染上艾滋的男性性健康行為,發現自陳健康動機能顯著預測未采取保護措施的。

5 總結與展望

健康動機的研究在國外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就健康動機本身來說,其定義、理論與測量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有了較大的豐富和發展。健康動機的研究所涉及的領域也很廣泛,比如前面提到的體育活動、健康飲食、安全等,并且健康動機也已經被用來增強個體的健康行為和改變個體的健康水平。

篇8

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均處于良好狀態。

二、健康教育在創建衛生城市中的作用是什么?

1、進行社會動員,發動群眾廣泛參與,形成創建衛生城市氛圍;

2、傳播健康相關知識,提高市民健康素質;

3、改變個體和群體不健康、不文明的行為,促進城市健康發展。

三、 健康的10條標準

(1)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的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2)處世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責任,事無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5)能夠抵御一般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四、有害健康的八種行為是什么?

1、吸煙;

2、飲酒過量;

3、不恰當的服藥;

4、缺乏經常的體育鍛煉,或突然運動量過大;

5、熱量過高或多鹽飲食、飲食無節制;

6、不接受科學合理的醫療保健;

7、對社會壓力產生適應不良的反應;

8、破壞身體生物節奏的生活方式。

五、影響青少年健康的幾個因素

1、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

青少年正處在各個行為習慣的培養和成型時期,許多文明衛生習慣的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的培養,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的確立,都有賴于青少年期的培養和訓練,而不良生活習慣的形成,有害健康的個人嗜好的出現往往也是從青少年期開始的,所以青少年期是容易出現健康問題的危險期,也是形成健康意識,養成健康習慣的關鍵時期。

文明、健康的衛生習慣包括:改變不利于健康的行為,養成和發展有利于健康的行為;調整個人行為與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養成講衛生、愛清潔、維護公共衛生的良好品行。

2、合理營養與健康

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期,有著特殊的營養要求。而營養素的功能就在于構成軀體,修補組織,供給熱量,補償消耗及調節生理功能。如果在青春發育期營養不足,不僅會影響身體發育,還會導致容易疲勞、消瘦、抵抗力降低,甚至形成某些疾病。營養不良也是患結核、肝炎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3、環境衛生與健康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與環境息息相關。人們應合理地利用環境因素,消除污染,預防疾病,達到保護人群健康的目的。

人們平均有90%的時間生活在室內,對于青少年,家是他們的主要生活空間,然而一些豪華、舒適的家庭裝修卻隱藏著各種危害,孩子的健康受到急、慢性損害,甚至引發各種疾病,如血液疾病、哮喘、智力降低等。空氣、水、環境的其它污染都會損害孩子的健康。

學校要盡量改善學習環境,其教學建筑、環境噪聲、室內微小氣候、采光、照明等環境質量以及黑板、課桌椅的設置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4、運動與健康

經常的體育鍛煉對促進兒童青少年的身體、心理健康有極大的好處。它能促使身體快速長高,增加食欲,提高抗病能力,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緊張,提高記憶力和學習興趣。青少年應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不斷促進骨骼和肌肉的生長發育,達到強健體魄,不斷提高對各種疾病的抵抗能力。

六、生活小常識

1、剩飯剩菜為什么要加熱后再吃?

飯菜剩下后,易被病菌污染。回鍋熱透,殺滅病菌,可防止食物中毒。

2、發芽的土豆為什么不能吃?

土豆發芽后,能產生一種叫龍葵素的有毒物質,并主要積存在土豆的芽上和芽眼部,食后可引起食物中毒。

3、四季豆為什么能引起食物中毒?

四季豆在未熟透時,含有一種叫皂素的有毒物質,如果食用可引起食物中毒。皂素遇高熱后可破壞,因此,吃四季豆一定要燒熟煮透。

4、為什么要少吃煙熏食品?

煙熏食品含有致癌物,而且通過加工很難除去。因此,應少吃煙熏食品。

5、怎樣預防高血壓?

(1)生活要有規律,避免過度用腦,做到勞逸結合;

(2)避免參加或觀看競爭性激烈的運動;

(3)低鹽飲食,節制飲食,限制體重,不吸煙,不酗酒;

(4)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每周測1-2次血壓;

6、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乙型肝炎主要通過血液傳播,如輸血、輸液、母嬰傳播。日常生活中密切接觸也易傳播,如共餐,共用剃刀和牙刷等。

7、怎樣預防乙肝?

(1)注射時一人一針一管;

(2)實行同桌分餐制;

(3)隔離患者,其生活用具和排泄物要嚴格消毒;

(4)注射乙肝疫苗;

(5)不要共用牙刷、剃刀等生活用具。

8、夏秋季腸道傳染病健康教育處方

腸道傳染病的傳染源是病人與帶菌者,細菌或病毒通過大便排出后,可污染水源,還可借助蒼蠅、蟑螂污染食物和用具,當健康人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就可能發病,又可傳給其他人。腸道傳染病的預防應采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措施;

(1)搞好“三管一滅”(管理飲水、飲食和糞便,殺滅蒼蠅),防止病從口入。災區特別要保護好水源,不要隨地大小便,廁所離飲用水源要有一定的距離。飲用水要消毒,不喝生水。不在蒼蠅滿天飛的地方進食。瓜果要洗凈,生吃去皮。阻斷“糞一口”感染途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搞好家庭、棚區及環境衛生。

篇9

空乘專業的發展目標在于為社會培養與輸送氣質上佳、形體優美、紀律嚴明以及服務上乘的知識素養與技能素質并重的航空服務人才。鑒于空乘專業的特殊性,對于空乘人員的外在形象以及內在修養具有較高的要求。形體作為外在形象主要的體現形式,使得形體教學成為空乘專業教學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因此,加強對空乘專業學生的形體塑造,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完美的形體塑造是空乘行業特殊的素質訴求,是展示行業良好風貌的重要條件。而加強對空乘專業學生的形體塑造,則能夠充分滿足學生未來成為合格的空乘人員的必然需求,為其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形體塑造是一個完善外在形象、提升內在修養的綜合性過程,對于促進學生良好氣質的生成、禮儀修養的發展以及自我展示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進與維護作用。由此可見,加強空乘專業學生形體塑造的實質在于促進其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為其成為具有較高素質能力的空乘人員提供必要的保障;第三,通過形體塑造能夠促進學生審美意識與鑒美能力的全面提高,使之在未來的自我發展過程中,不僅能夠切實體現自身的美感,成為行業靚麗的風景,同時,更有助于促進行業服務水平的提高與發展。

2.健美操教學對空乘專業學生形體塑造的促進作用

健美操是以體操與舞蹈動作為基礎,在與之相適應的音樂的伴奏下,來達成提高健康素質、塑造完美體態、培養高雅氣質以及提升內在修養目的的新興運動項目。健美操教學自在高校開設以來,就以其突出的實用效能而備受廣大學生的青睞。而相對于空乘專業的學生而言,健美操運動更是以其特有的修塑體態、培養內在氣質的功能,在加強空乘專業學生形體塑造的過程中凸顯得天獨厚的優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1促進學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實現健康素質與形體塑造的同步發展

健康是社會個體實現自我發展的先決條件,是社會個體開展社會行為的基礎與保障。由于工作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空乘人員對于健康素質具有極高的需求,因此,加強空乘專業學生的健康素質培養,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健美操集健身性、娛樂性、休閑性、時尚性以及大眾性于一體,是一項具有突出社會功效的體育健身活動。其中,健身性是健美操運動首要的功能特征,通過對空乘專業學生健美操技能與相關理論知識的傳授,使之達成對于健美操社會功效的全面理解與認知,并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進而促進自身健康素質的有效發展。而通過健美操學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同時,還能夠切實發揮健美操運動修塑體態的功能,使得學生在有效提高健康素質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的形體塑造,凸顯出“一舉兩得”的雙重功效。

2.2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實現對其自身形體塑造的規范與指導

相對于空乘專業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而言,審美意識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空乘專業學生未來的社會活動方式,是一種對外在形象與內在修養的綜合展示。在此展示過程中,外在形象通過對人們視覺感官的刺激而產生第一印象,具有明顯的“先入為主”的特征,因此,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是空乘專業學生的必修科目。外在形象的展示需要借助于學生審美意識以及鑒美能力的支撐與保障,以便于達成對自身美感的完美體現。健美操教學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元素,因此,在健美操教學中,通過對美育元素的有效激活使之形成渲染效果,以此對學生產生熏陶作用,用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促進其鑒美能力的有機發展,這對于空乘專業學生的形體塑造具有重要的規范與引導作用。

2.3提升學生的內在氣質,實現對其形體塑造的“錦上添花”

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空乘專業學生內在氣質培養的重要性,內在氣質是社會個體自身修養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完善的德行修為以及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行為意識等方面的內容,內在氣質浸透于人們的日常行為,并通過外在形象的展示得以體現。健美操運動具有突出的完善心理、愉悅情緒以及修善品德的社會功效,因此,對空乘專業學生開展健美操教學,能夠有效地促進其內在氣質的提升,使得學生優雅的內在氣質與完美的外在形象相映成彰,達成互補的效應。這對于空乘專業學生的形體塑造無疑會產生“錦上添花”的增補作用。

3.基于空乘專業學生形體塑造需求下的高校健美操教學發展途徑

3.1打破不同教學科目的領域局限,實現與形體教學的有機融合

空乘專業傳統的形體教學是以形體舞蹈為主要內容,雖然形體舞蹈在內容與形式上同健美操具有一定的相適性,但是,由于受學科的限制,始終處于相互“隔離”的狀態。伴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高校體育教學的社會職能得到有效的拓展,與不同領域的接觸與交流日漸頻繁。健美操作為一種既具有專業特征,又具有大眾特質的一項健身運動,以及健美操運動所具有的突出的社會效能,使之擁有極為龐大的受眾群體。因此,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應打破教學科目的領域局限,針對空乘專業學生的培養取向,切實發揮健美操運動突出的修塑體態功能,為學生的形體塑造提供支持與保障。這不僅能夠實現健美操教學與形體教學的相互融合,同時,更能夠有效地拓展健美操教學的職能范圍,進而推動高校健美操教學的有效發展。

3.2針對學生形體塑造發展的需求,研創具有實效性的健美操教學內容體系

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體系的強力支撐,因此,為了有效地實現促進空乘專業學生形體塑造發展的目的,需要創設適應性與實效性并存的健美操教學的內容體系。這就要求要加強與形體教學的交流,借鑒形體舞蹈中的相關理論與相關動作,編排出全新的健美操教學內容,用以凸顯健美操運動修塑體態的重要功能,滿足學生形體塑造的發展需求,使得空乘專業學生的健美操教學更具實效性。在研創適應于空乘專業學生形體塑造發展的健美操教學內容時,必須堅持對形體舞蹈的借鑒、相融與相適的原則,切忌過于突出健美操運動的功效而產生“喧賓奪主”誤導,同時也要避免過于渲染形體舞蹈的作用而造成健美操運動功能的失效。

3.3加強學生體育健身自主意識的培養,使得健美操運動成為其未來自我發展的“良師益友”

篇10

健康檢查屬于預防醫學的范疇,也是醫療產業中重要的一環,近年來人們對于健康的概念愈來愈重視,預防保健的風氣正逐步且快速的擴展,透過早期的篩選來發現疾病,并加以進一步治療,是提高全民健康的必由之路。

健康體檢行業面臨的問題

問題之一——政策缺失制約發展。20多年的醫療改革,健康平等和健康公平議題格外尖銳突出,健康照顧與醫療保險已成為制度性不平等的根源。由于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不足,醫療資源浪費閑置問題突出,人們患病率逐年上升,醫療費用增長幅度遠超過百姓承受能力,城鄉居民健康狀況的差別擴大、健康不平等與不公平的問題突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和醫療事故、醫療糾紛不斷增多,出現“上不滿意、下不滿意,衛生部門自己也不滿意”的結果。醫療改革沒有很好地解決問題,管理政策不配套,也直接影響著體檢行業的發展。

問題之二——行業壁壘資源浪費。幾乎所有醫院都開設了體檢項目,并成為繼治療、藥品收入之后醫院第三個經濟支柱。在一些醫院體檢作為治療的營銷促銷手段非常明顯,病人入院后首先面臨的是一大堆體檢單,因為其他機構的檢查結果在這里可能根本不被承認,人為地形成了行業壁壘,患者不得不重復進行檢查,“小病大治”坑人,看“口袋”檢查騙人、公費“過度醫療”宰人等現象比比皆是,特別是重復檢查現象在我國醫療界極其普遍,無謂的重復診療導致了醫療總資源的浪費,占用了我們本不富裕的資源。

問題之三——意識落后消費不足。在我國健康意識還比較落后,50%以上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經患有各種疾病,而其余通過檢查了解自己疾病狀況的50%人中,又有30%的人根本就不治療,任其發展,只有20%人的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從這點可以看出,健康體檢消費市場尚未成熟,尚未大規模普及,消費者缺乏健康價值感,現在大多數體檢仍停留在團隊體檢的層面上,個人體檢剛剛啟動,巨大的健康市場消費量卻極低,健康管理消費市場顯得虛無縹渺。

問題之四——利益驅動缺乏監管。體檢在我國分布在醫院、療養院、門診部和健康體檢中心內,各機構的人員、設備、管理參差不齊,一些機構為了賺錢“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而對于這些設置于院內的體檢中心,卻缺乏相應的管理部門的監管,造成普通設備重復設置、高端設施利用率不高、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服務機構之間在體檢價格惡性競爭、信息互通互不溝通、檢驗結果互不相認、數據混亂、更改數據甚至數據造假等諸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