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實驗技術范文
時間:2024-01-03 17:51: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免疫學實驗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教師缺乏實踐性免疫學檢驗技術實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現場示范,又要講解理論知識和管理課堂秩序,這對教師的要求十分高。目前大部分院校中在免疫學檢驗技術實驗教學中,教師通常只顧一方面,或太過注重課堂秩序,導致實驗教學無法開展,逐漸拉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影響了教學質量。
2.教學方法不適應高等專科醫學院校對于高等專科醫學院校的教學,很多學生均屬基礎知識較差,還需要多做基礎練習與理論知識學習,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對實驗枯燥講解,內容無趣又有很多專業術語,學生聽不懂、跟不上,最終提不起學習興趣。即使有學習需求的學生或理論基礎較好的學生,弄懂實驗原理方面還需一定的時間,而教師多數采用的是自己邊實踐、邊講解,沒有顧及到學生的實踐需求。
3.實驗教學設備簡陋免疫學檢驗需要足夠的教學實驗儀器設備,學生要充分掌握設備的操作方法,所以在實驗課學習過程中,學生會親自操作,并且保證操作的時間。但是學校的實驗教學設備數量不足、設備簡陋、陳舊,在教學方面不得不壓縮學生的操作時間。學生對臨床中出現的最新設備儀器的了解不足,無法運用到實際學習與工作中。
二、免疫學檢驗技術實驗教學的改進對策
1.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對于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的免疫學檢驗技術實驗教學而言,只有培養出“雙師型”教師才能夠保證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學習需求。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方法應該從院校方及教師本身做出調整,院校方應該多多鼓勵教師到醫院做實地考察、參觀、培訓及實習,增強教師的動手能力,了解臨床中常用設備及新興設備,掌握先進技術,這樣才能夠保證教學質量。而教師自身方面也應該多注重學習,利用下醫院的機會多補充自己的知識,在教學中充分運用。
2.改進教學方法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課程的安排應該以學生為主,教師將新知識做出示范操作后,將主動權、操作權及探討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熟悉操作方法、掌握知識內容,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教師在課程安排上應該將課程分為三個部分,課堂前15分鐘對新知識的實驗進行教學及演示,中間20分鐘安排學生動手操作或進行實驗,最后十分鐘組織學生討論,并且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
3.增強實驗教學基礎設施學校方面應該盡可能的將資金運用到實驗教學設施方面,并且利用好現代教育技術,在選擇設備上注重當下流行的品牌、型號等,運用現代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例如幻燈片、網絡視頻等設備。其以上工作均是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及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新興設備的投入,也能夠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結論
篇2
一、加強直觀操作,豐富行為操作經驗
數學活動經驗是知識,是學生經過數學學習后的對整個數學活動過程產生的認識;數學活動經驗是過程,是學生通過感官接觸客觀外界,不斷地嘗試而獲得。實踐越多,獲得的經驗越多、越豐富,并且后繼習得的經驗,或豐富或修正或淘汰先前經驗,呈動態性發展。面積的認識在小學三年級下冊,學生對“面”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生活中他們曾經接觸過各種物體的表面。但是,“物體表面與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積”理解這一概念還是有難度。為此,通過實際操作,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行為操作經驗,加強面積的感知,設計了“猜一猜,摸一摸,說一說”環節。
1.猜一猜
老師帶了兩件禮物(球、鉛筆盒),請一個小朋友蒙上眼睛來摸一摸,猜一猜你摸到的是什么。
2.摸一摸
請你摸一摸身邊物體的表面。(學生積極舉手,動手摸了書本、尺子、練習紙、課桌、黑板、粉筆盒等物體的表面,教師帶領全班學生一起摸)
3.說一說
剛才摸的面有大有小,請你說說××物體的表面比××物體的表面大。
4.邊摸邊說
我摸得是××表面的面積。
這個過程,學生在摸一摸的操作活動中獲得了對面積大小的直觀感受。這類直接經驗的獲得,是構建知識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經歷以上操作后,可能會有學生錯誤地以為只有規則形狀的物體才有面積,只有物體外部才有面積,以為物體的內部,如箱子的內側壁就沒有面積等等。為了使學生感知的“面積”更為準確,繼續摸一摸。
5.繼續邊摸邊說
(1)摸一摸樹葉表面的面積。(2)摸摸橘子表面的面積。(3)摸摸盒子底部面積與盒子內壁四周的面積。(教師準備樹葉、橘子、小盒子各一份)
因此,教師在提供素材、組織操作活動時應盡可能地考慮到經驗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使操作活動為學生的認知提供一個較為正確、清晰的體驗與感知。
二、組織探究活動,積淀探究經驗
在數學課堂中,我們經常會向學生拋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進行操作、探究、交流。這其中,既有外顯的行為操作活動,也有思維層面的操作活動。學生能獲得融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為一體的探究經驗。
“老師想把剛才大家摸過的粉筆盒的其中一面的形狀留在黑板上,你有什么辦法?樹葉呢?橘子表面呢?”
前兩個小問題,要求把粉筆盒、樹葉其中一面的形狀留在黑板上。學生們用描畫的方法輕松解決。但是橘子皮表面面積該如何留在黑板上呢?學生們有了不同的意見。
受到遷移的影響,首先有人想到描畫。但是,馬上被否定。沉默一段時間后,有一學生得意地說:“我想到了好方法,先把橘子皮剝下來,再畫上去。”
這一想法得到很多同學的認可。老師請這名學生上來剝橘子。此時的動手操作已經成為了學生探究的需要,學生所積累的數學活動經驗也因個體的強烈感受而充滿了活力。但還沒等描完,就有學生提出異議。
“橘子皮是拱起來的,這樣描下來的圖形大小,與橘子皮表面大小不相同。”
“只要把拱起來的橘子皮撕平了再畫,就可以了。”
“橘子皮是凸面的,怎么撕,都是不平的。”
“通過畫的方法,把橘子皮的表面留在黑板上,是不可能的。”
“那就直接把它粘貼在黑板吧!”
剝一剝,畫一畫,粘一粘,行為操作伴隨語言交流,推進著探究的進程。操作與思考,相互作用,層層推進。學生在不斷的思考與糾偏中,漸漸加深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可見,探究活動的設計要有層次感、遞進性,這樣積累的探究經驗才更豐滿。
三、增加思維活動,積累思考經驗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習者在學習的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有人因此認為只有操作活動才能獲得數學活動經驗,其實這是個誤
解。學生的學習活動除了操作活動,更多的是思維活動。
數學活動經驗的獲取,不一定非親身實踐,可以有交流,但交流的結果需經思考而納入自身的認知結構。當然活動經驗的獲得還存在于其他思維活動之中,如觀察、理解、猜測、論證、提問、建模等。
四、開展綜合活動,獲得復合經驗
現實中,許多數學活動都會要求學生有多種經驗參與其中,
不僅有操作的經驗、探究的經驗、思考的經驗,還有實踐應用的經驗。比一比,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更大?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這一問題的解決就屬于綜合性活動,它需要更多的活動經驗做支
撐,除了操作經驗,還需要探究、觀察、交流、對比經驗等。
同桌進行合作活動。要求從信封中自主選擇長方形、正方形或者圓片擺一擺,擺好后,同桌之間比一比,看看借助學具能否幫助比出兩個長方形的大小。因學生之間的思考經驗、操作經驗、同桌合作經驗存在差異,綜合實踐后的成果也呈現出了不同的水平與層次。如:
作品1因為同桌兩人選擇不同的圖形,不能比出大小;作品2雖然選擇了相同的圖形,但是因為圖形的大小不同,也不能比出大小;作品3、4不但選擇了相同的圖形,而且圖形大小也相同,所以能比出大小。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呈現出了不同的結果,充分體現了實踐應用經驗的多樣性。在這個需要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猜測驗證等綜合性活動過程中,可以明顯地看到,那些活動經驗相對豐富,又有反思經驗的學生,在活動之前先有過交流,這一交流幫助他們少走了彎路。而觀察經驗豐富的學生,也能在嘗試之后的不久,及時地調整方案。當然也有人在看到他人作品,聽到他人的介紹之后,才發現自己的不當之處。
綜合性活動化時較多,往往需要合作與操作。但是,它對學生活動經驗的積累卻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實踐應用經驗的多寡直接影響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水平。這就需要充分發揮教師能動性,結合內容設計更多更好的綜合性活動。
篇3
【摘要】 目的: 建立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模型并做病理學及影像學鑒定,為研究多發性硬化的發病機制奠定基礎。方法: C57BL/6雌性小鼠80只,分為EAE 1組、EAE 2組、EAE 3組、EAE 4組,各15只,用MOG35-55抗原加完全弗氏佐劑不同注射方法制作EAE小鼠模型;佐劑組10只用生理鹽水代替MOG3555制備免疫乳劑,對照組10只僅注射生理鹽水;用MRI對小鼠腦和脊髓進行掃描,HE、LFB染色和Bielschowskys銀染觀察小鼠腦和脊髓病理學改變。結果: 免疫后第14天,EAE 1組、EAE 2組、EAE 3組、EAE 4組小鼠開始出現EAE臨床癥狀,發病率分別為80%、80%、73%、67%;EAE 2組、EAE 3組小鼠臨床癥狀評分與EAE 1組比較,P>0.05,EAE 4組小鼠臨床癥狀評分與EAE 1組比較,P<0.05;佐劑組與對照組小鼠均未出現臨床神經系統癥狀;EAE小鼠腦和脊髓小血管周圍炎細胞浸潤呈袖套狀或脫髓鞘改變,神經元變性及軸突損傷,MRI可顯示腦和脊髓病灶。結論: 應用背部、頸部、腋窩、蹊部多點注射可提高EAE發病率,1次免疫與兩次免疫小鼠對EAE發病率的影響沒有明顯差別。
【關鍵詞】 腦脊髓炎; 腦; 脊髓; 神經元; 磁共振成像; 小鼠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AE) mouse model and observe its pathological and imaging appearance, and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study of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nd therapy of multiple sclerosis. Methods: Eighty C57BL/6 female mice were pided randomly into 6 groups, with 15 in each of groups of EAE1, EAE2, EAE3, and EAE4.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 were induced in mice of the 4 groups with 300μg of MOG35-55 plus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 by different methods. Mice in adjuvant group (group ADJ, n=10) were treated with CFA plus normal saline, while mice in control group (group CON, n=10) treated with normal saline only. MRI examination and 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on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were carried out on mice in groups of EAE1, ADJ, and CON. Methods used in 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included HE staining, Luxol Fast Blue staining, and Bieschowsky silver staining. Results: Clinical symptoms of EAE appeared in mice of groups EAE1, EAE2, EAE3, and EAE4 in 14 days after immunization, and the incidences were 80%, 80%, 73%, and 67% respectively. Clinical symptom scores of groups EAE2 and EAE3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group EAE1(P>0.05), while that of group EAE4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at of group EAE1(P<0.05). No obvious EAE symptom was found in groups ADJ or CON. Pathological observation showed inflammatory cuff around small blood vessels, demyelization,degeneration of neurons, and axonal injury in brain and spinal cord of mice in EAE groups. Foci of disease in brain and spinal cord were showed by MRI. Conclusions: Multipoint injection at back, neck, armpit, and groin could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EAE. Twice injection of reagent does not mak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one single inje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EAE.
[Key words] encephalomyelitis; brain; spinal cord; neuron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ice
多發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種主要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炎癥性、多發性的脫髓鞘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癥狀復雜多變、緩解與復發交替進行、病程遷延不規律等特點,迄今尚未完全明確其病因和發病機制[1],也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是一種由活化T細胞介導的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為血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和神經脫髓鞘反應,在臨床癥狀、生化指標及病理等方面與MS具有相似的特征,因此EAE被認為是研究MS的良好動物模型。2009年3月~2009年7月,參照國內外文獻報道的方法[2,3],以完全弗氏佐劑與MOG35-55制備的乳化抗原,輔以腹腔注射百日咳毒素,成功建立了C57BL/6小鼠的EAE模型,通過病理學和影像學鑒定該模型的可靠性,為進一步研究MS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奠定動物模型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主要試劑
MOG3555多肽MEVGWYRSPFSRVVHLYRNGK購自西安美聯多肽合成有限公司,純度>97%,-20 ℃保存備用;國產百日咳毒素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饋贈,卡介苗購自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進口百日咳毒素、Luxol fast blue、焦油紫、完全弗氏佐劑、硝酸銀均購自美國Sigma公司;結核桿菌H37Ra購自美國Difco公司,重鉻酸鉀、碳酸鋰、伊紅等化學試劑購自恒因生物有限公司。
1.2 實驗動物及分組
雌性C57BL/6小鼠80只,4~8周齡,體質量15~20 g,購自重慶醫科大學動物室。按照隨機對照分組的原則將小鼠分為6組:EAE 1組(國產試劑多處一次免疫)、EAE 2組(國產試劑多處兩次免疫)、EAE 3組(進口試劑多處一次免疫)和EAE 4組(國產試劑背部一次免疫),每組15只,佐劑組和對照組各10只。
1.3 EAE模型制備
用0.01 mol/L的PBS將MOG35-55稀釋成300 mg/L,然后將稀釋液與等量的完全弗氏佐劑(卡介苗的終濃度為10 g/L或結核桿菌H37Ra終濃度為5 g/L)混合,用玻璃注射器抽打至油包水狀態,制成誘導EAE的抗原乳劑。佐劑組則以生理鹽水代替抗原肽制備免疫乳劑,對照組僅注射生理鹽水。EAE 1組、EAE 2組小鼠分別于背部、頸部、腋窩、蹊部4點皮下注射相應抗原(卡介苗的終濃度為10 g/L)0.2 ml/只,EAE 4組小鼠于背部四點皮下注射相應抗原(卡介苗的終濃度為10 g/L)0.2 ml/只,EAE 3組小鼠分別于背部、頸部、腋窩、蹊部4點皮下注射相應抗原(結核桿菌H37Ra的終濃度為5 g/L)0.2 ml/只,免疫當天為第0天。于第0、2天給予EAE 1組、EAE 2組、EAE 4組和佐劑組小鼠腹腔注射國產百日咳毒素0.4 mg/只,給予EAE 3組注射進口百日咳毒素0.2 mg/只。于第7天給予EAE 2組小鼠再次于背部、頸部、腋窩、蹊部4點皮下注射相應抗原(卡介苗的終濃度為10 g/L)0.2 ml/只。
1.4 體重監測及神經功能評分
第0天開始,每日稱體重,觀察小鼠的攝食情況,并采用雙盲法每天兩次進行神經功能評分,評分標準為通用的0~5級評分法:0級,不發病;1級,小鼠尾部張力降低或麻痹;2級,小鼠尾部麻痹,后肢無力;3級,小鼠后肢癱瘓;4級,小鼠四肢癱瘓,人為翻身不能復位;5級,瀕死狀態或發病后死亡。
1.5 組織取材與影像學、病理學檢查
小鼠發病后第3天,EAE 1組、佐劑組、對照組分別取5只小鼠予10%水合氯醛麻醉后放在柔性線圈中間行常規腦和脊髓MRI檢查(1.5T超導型全身MRI掃描系統,17 cm柔性線圈,行冠狀位與軸位掃描)。影像學檢查后將動物斷頸處死,立即在無菌條件下取出腦;一次性20 ml無菌注射器用滅菌生理鹽水沖出完整的脊髓,其中部分立即浸入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12~24 h,冰凍切片,同一部位5 μm切片行HE染色和30 μm切片用常規方法行Luxol Fast Blue(LFB)染色;另一部分用常規方法行Bielschowskys銀染。在光鏡下觀察炎性細胞浸潤、脫髓鞘改變及軸突損傷。
1.6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均以(x±s)表示,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及t檢驗,P
2 結果
2.1 臨床表現
免疫后每天對小鼠進行臨床評分,EAE1組、EAE2組、EAE3組、EAE4組小鼠免疫后第14~19天開始陸續發病,發病前毛色發暗,活動減少,食欲較差,反應遲鈍,發病率為80%、80%、73%、67%。首發癥狀多為尾部遠端無力下垂,體重明顯減輕,臨床評分隨著時間延長加重,第18~22天為高峰,表現為尾部完全松弛無力,蹣跚步態,后肢或四肢癱瘓,人為翻身不能及不能站立等。發病高峰過后,EAE小鼠的體重逐漸恢復,癥狀有所緩解,但直至第35天仍有部分小鼠遺留有尾部拖垂的癥狀。EAE2組、EAE3組小鼠臨床癥狀評分與EAE1組比較,P>0.05。EAE4組小鼠臨床癥狀評分與EAE1組比較,P<0.05。佐劑組和對照組均未出現臨床神經系統癥狀(表1)。表1 各組臨床表現比較(略)注:(1)與EAE 1組比較P
2.2 腦和脊髓病理學改變
佐劑組和對照組小鼠的腦和脊髓HE、LFB染色和Bielschowskys銀染均未發現明顯異常改變。EAE 1組小鼠發病第3天HE染色可見腦干、小腦、大腦和脊髓白質區內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細胞浸潤,以脊髓、腦干最常見(圖1A),多見于小血管旁,呈血管袖套樣改變(圖1B);神經細胞腫脹、變性、壞死(圖1C);大腦皮質下的白質區可見散在膠質細胞聚集(圖1D)及膠質小結形成(圖1E),甚至能看見噬神經現象(圖1F)。LFB染色可見在腦和脊髓白質中有大小不等的片狀髓鞘脫失區(圖2)。Bielschowskys銀染可見腦和脊髓有軸突呈節段性損傷(圖3)。
2.3 MRI掃描
佐劑組和對照組小鼠腦和脊髓MRI掃描均未發現明顯病灶。EAE1組小鼠發病第3天行腦和脊髓冠狀位(圖4A)與軸位(圖4B)T2加權像掃描,發現病變多分布于腦干、小腦和脊髓,呈多個散在斑點狀長T2高信號病灶,但在T1加權像中不易辨認,只有臨床癥狀3分及3分以上的小鼠腦室周圍出現散在病灶。
3 討論
對MS研究需要標準化的動物模型,這也是研究結果被公認的基礎。目前EAE的動物模型很多,主要分為免疫誘導和病毒誘導2種,應用最廣泛的是免疫誘導的EAE。EAE模型可分為急性型、慢性遷延型和復發緩解型三類,不同的免疫源、動物種系和誘導方法可建立不同的模型,所反映的機制亦不相同[4]。因此,根據實驗目的選擇不同的EAE模型,模型的成功建立是整個研究的前提條件。EAE通常是由注射抗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抗原或相關致腦炎因子肽鏈片段引起易感動物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對髓鞘堿性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髓鞘蛋白脂質蛋白(myelin proteolipid protein,PLP)、少突膠質細胞糖蛋白等抗原決定基具有特異性的CD4+的MHC-Ⅱ限制性Th1細胞所引起。文獻報道制備EAE模型的方法很多,其敏感品系多為嚙齒類動物,如Lewis大鼠、SJL小鼠、PJ小鼠等。
研究發現,MOG和抗M0G抗體在MS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MOG基因突變使MS的易感性增高[5],在MS患者血清中可以檢測到抗MOG抗體,該抗體能特異性的結合在MS病灶處的髓鞘上并使之分解[6]。雖然MOG在髓鞘蛋白中含量很少,只占總髓鞘蛋白成分的0.01%~0.05%,但由于它存在于髓鞘膜和少突膠質細胞的最外層,故具高度免疫原性。因此,研究MOG誘導的EAE模型可以為更好的闡明MS的發病機制提供重要信息[7]。近年來,用MOG誘導EAE逐漸成為國際上研究MS的主要模型。本研究中選用的實驗動物C57BL/6純系小鼠在國內的來源較為廣泛,具有遺傳背景明確和相關的檢測試劑豐富的優點,而MOG3555多肽的結構明確,可精確定量。本實驗總結國內外實驗經驗,對各種藥物濃度、實驗方法進行了對比分析,成功建立了理想的EAE小鼠模型。(1)百日咳毒素和卡介苗是免疫原性的佐劑,實驗中發現,同等濃度的國產百日咳毒素、卡介苗用量需是進口百日咳毒素和H37RA結核分枝桿菌的兩倍才能有效免疫動物,應用國產試劑價格便宜,只要把握好劑量同樣能得到理想的EAE小鼠,有利于該模型的推廣應用;(2)應用背部、頸部、腋窩、蹊部多點注射與僅背部多點注射相比較,能提高發病率;(3)有文獻報道,需兩次注射MOG3555抗原加完全弗氏佐劑免疫乳劑誘導發病,本實驗發現1次給藥與兩次給藥對發病率的影響沒有明顯差別;(4)本實驗采用Bielschowskys銀染顯示了EAE小鼠模型的軸突損傷病理性特征,與國內外報道相一致[8];(5)影像學提示的病變位置與病理學結果相一致,病灶呈多發性,但主要集中于小腦、腦干和脊髓,而人類多發性硬化腦部病灶多見于腦室系統周圍,其次才是胼胝體與腦室之間、小腦、腦干、基底節區及灰質,提示EAE小鼠主要發病部位與人類MS不完全相同,與國外報道相同[9]。
本次實驗所復制的慢性EAE模型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低、模型穩定、動物來源方便、其病理改變更加接近MS,是研究MS的一種理想的動物模型,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動物準備。
參考文獻
[1]Pryce G,Baker D. Emerging properties of cannabinoid medicines in management of multiple sclerosis[J]. Trends Neurosci, 2005(5): 272-276.
[2]王菊蓉, 張冉, 王棟,等. C57BL/6小鼠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脊髓炎模型的建立[J].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06(10):1089-1091.
[3]Stefanie K, Sita J, Magdalena T, et al.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in the dynamics of CNS lesion development and composition in MP4- and MOG peptide 3555induced experimental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J]. Clinical Immunology, 2008(2): 256-267.
[4]Bettelli E. Building different mouse models for human MS[J]. Ann N Y Acad Sci, 2007(1103):11-18.
[5]D Alfonso S, Bolognesi E, Guerini FR, et al. A sequence variation in the MOG gene is involved in multiple sclerosis susceptibility in Italy[J]. Genes Immun, 2008(1):7-15.
[6]Lolli F, Rovero P, Chelli M, et al. Antibodies against glycosylated native MOG are elevated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J]. Neurology, 2005(65):781-782.
[7]Chekhonin VP, Semenova AV, Gurina OI, et al. Myelin oligodendrogliocyte glycoprotein: the structure, functions, role in pathogenesis of demyelinating disorders[J]. Biomed Khim, 2003(5):411-423.
篇4
1.1實驗課較多,很多實驗設計到生物安全問題
《免疫學檢驗》在本院專科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課時分配:總課時90節,理論48節,實驗42節,幾乎是1∶1的比例。本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開設的實驗有:抗原抗體的制備(2節)、動物實驗(4節)、凝集反應(4節)、沉淀反應(2學時)、血清總補體測定(2節)、免疫熒光技術(4節)、化學發光(4節)、免疫細胞分離技術(4節)、免疫細胞功能測定(6節)、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4節)、免疫病理實驗(2節)、醫院免疫室見習(4節)。除了醫院免疫室見習外,其他每個實驗都要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這些實驗中,不是要接觸細菌,就是要使用血清,或是接種實驗動物,而這些標本都是可能帶有極大生物危險的感染性致病因子,不管是直接感染,還是因為一些操作因素導致的感染性致病因子間接的播散到環境中去,都會對動物、植物、人類社會造成潛在的危險。雖然在實驗之前都對細菌、動物、血清進行了篩選,但是不可預知的生物危險仍然存在。另外,《免疫學檢驗》實驗中還要經常開啟橡膠瓶塞、離心、移液器吹打、去注射器針頭、混合震蕩等實驗操作,都會導致氣溶膠產生,而實驗室感染的最常見原因就是氣溶膠吸入。由此可見,《免疫學檢驗》實驗課中開設生物安全教育的意義非常大,也是十分必要的。
1.2學生生物安全意識淡薄,不重視生物安全
《免疫學檢驗》和《微生物學檢驗》這兩門課程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主干專業課,本院通常在第2年的第一學期同時開設這兩門課,在學生學習完免疫學基礎理論知識,進入免疫學實驗室學習免疫學檢驗實驗技術時,微生物檢驗實驗技術的學習也還只在入門階段,對于生物安全還沒有什么概念,對一些潛在的生物危害因素,認識不到位,尤其是對待血清標本,學生認為培養出來的,看得見的,比如一些致病菌可能是生物危險因子,但是血清標本里面那些看不見、潛在的生物危害因子,比如乙肝病毒往往被忽視,特別是同學之間相互檢測血清標本時,不認為自己同學的血清是可能帶有生物危險因子的。因此,在《免疫學檢驗》這門實驗課中,體現的是在思想上,學生沒有自我保護意識或者意識淡薄。在行為上,對實驗室的各種實驗標本看作普通東西,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沒有看到潛在的危險因素,很容易忽視其在實驗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生物危害。
2探索《免疫學檢驗》實驗中的生物安全防護對策
2.1提高《免疫學檢驗》實驗教師的生物安全防護知識
首先要對《免疫學檢驗》的實驗教師進行生物安全知識的培訓。俗話說,給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想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相關的生物安全知識,具有生物安全防范意識,實驗教師本人首先必須具備豐富的生物安全專業知識,并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行為上起到榜樣作用。對衛生部頒發的一些重要文件,比如《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等文件都應該熟練掌握。
2.2加強學生生物安全防護知識的學習
學生通過什么途徑來學習生物安全知識,如何學習生物安全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實驗教師也應該高度重視學生生物安全知識的學習問題,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生物安全防護的重要性,真正具備自我防護能力。由于學校沒有專門的生物安全課,所以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開課情況,采用多種方式學習,比如:專題講座,可以介紹社會、醫院等關于生物安全方面的一些突發事件和存在的一些典型案例。通過這些講座,可以使學生充分意識到生物安全防護知識對于檢驗工作人員的重要性。其次還可以通過見習的方式進行學習,比如,安排學生到醫院檢驗科的免疫學檢驗實驗室參觀,讓他們更直觀的學習到規范的生物安全防護方法。當然,生物安全知識重要而寬泛,通過這些方式是遠遠不夠的,可以充分利用現在的網絡技術,把相關的,重要的生物安全知識上傳到系部網站,供學生自學。當然,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進入實驗室,通過教師的講解和示范進行實踐學習。總之,使學生能從多方面吸收生物安全防護知識,全面建立生物安全防護意識。
2.3加強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術培訓
(1)從最基本的生物安全防護知識入手:比如只要進入免疫學檢驗實驗室都必須穿工作服,強調離開實驗室時一定要脫下工作服反折,這一點,如果不強調,往往很多學生,一到下課,直接脫下工作服就放書包了。強調工作服要經常清洗消毒;實驗完后消毒洗手;禁止吸煙、吃食物;保持桌面干凈整潔,傳染性物品放入消毒容器內;如有菌材料濺出,應報告教師及時做出適當處理;在使用實驗器材時一定要合理、規范。對在實驗中需要的實驗物品不準隨意拋擲;對潛在的帶有生物危害的標本都要進行高壓蒸汽滅菌或是其他方法消毒后才能處理。(2)嚴格遵守實驗操作規程。在免疫學實驗過程中產生的主要生物危害有:使用離心機離心、操作玻片凝集實驗、對動物進行接種、用移液器吹打、去注射器針頭等所產生的氣溶膠吸入,而這些實驗都是免疫學檢驗實驗中的常規實驗,每一個學生都必須操作和掌握。除此以外,在實驗過程中還可能遇到皮膚黏膜污染、被感染的實驗動物咬傷、誤食,甚至可能被刺傷割傷等。總之,要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生物安全有關規定,反復強調實驗中的安全注意事項,對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和規范,避免任何意外事件發生的可能。
2.4加強《免疫學檢驗》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
本院在2008年成立了生物安全委員會,實驗室也專門配備了一名生物安全員,落實到了生物安全管理責任制,教研室主任也定期組織教師學習生物安全的相關標準、政策與法規等,但主要是針對微生物檢驗實驗室,雖然其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斷得到完善,但是免疫學實驗中的一些生物安全問題仍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加強《免疫學檢驗》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十分必要。對免疫學檢驗實驗中的各個技術操作規程也要嚴格進行規范,每次實驗完畢進行相關的記錄等。在實驗室中,要規范各種標識,使其時效性與警示作用得到保證。在發生緊急情況時的聯系電話,事故處理的流程應張貼在明顯處等,使工作人員發生問題時,能及時找到處理問題的人。總之,實驗室環境的井然有序,管理體系的完善建立,對初入免疫學檢驗實驗室的檢驗專業學生來說就是最好的示范,并有很強的警示作用。
2.5加強《免疫學檢驗》實驗室的清潔與消毒管理
篇5
關鍵詞: 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 實驗教學 教學體會
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是醫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驗證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理論知識,加深對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獲得相關實驗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它是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科學作風的重要渠道[1]。但是長期以來,實驗教學僅僅被看做理論教學的補充,未能引起教師與學生的重視,這直接導致學生提出、解決醫學問題的能力欠缺。如何提高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質量,調動學生學習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仍是目前醫學教學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就此問題我談幾點體會:
1.合理整合實驗課程
在以往的實驗教學過程中,出于課時分配與實驗可控性的考慮,醫學微生物學與醫學免疫學實驗的課程設置與理論課基本平行,并且因課時少,實驗類型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實驗過程中的教師講解與引導居主導地位,學生依賴于教師對實驗原理的詳細講解和操作步驟的系統示范,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很難被調動起來,主體作用得不到體現,實驗效果不盡如人意[2]。
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課的課程設置,應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出發點,從基礎性、綜合件及設計性實驗三個層次進行重組整合,劃分為基礎性實驗(常用基本技術)、綜合性實驗和學生參與設計實驗三個教學模塊[3]:基礎性實驗包括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實驗的六大基本技術,分別是生物安全知識和無菌操作技術、微生物的分離培養方法、病原體標本的涂片制作和染色、顯微鏡觀察微生物形態的方法、抗原抗體的檢測方法等;綜合性實驗是將基本技術運用于模擬臨床標本的病原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檢查、病原微生物感染動物及其致病性和免疫性的觀察和檢測等;學生參與設計的實驗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某一實驗選題或臨床病例資料,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完成實驗研究并做實驗報告。
重組整合不是簡單機械地將實驗分為三類,必須體現出三者的有機結合,基本技術要融合于綜合性實驗中;綜合性實驗與設計性實驗要囊括學科間、系統間及基本技術間的綜合,形成新的實驗教學體系,強化摹本實驗,涵蓋基礎性、綜合性和創新性項目,使學生既能掌握教學大綱內容,又能得到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科研創新能力的鍛煉。在強化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充分體現出學科間知識的相互滲透、融合及橫向聯系,并為學生的設計性、探索性實驗提供思路和空間。
2.豐富課堂教學手段
單一的教學手段已不能滿足現代醫學教育的需求。整合多種教學手段,構建立體化的教學體系已經成為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積極探索的方向[4]。在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如幻燈、錄像、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計算機軟件、網絡等輔助實驗教學:通過多媒體實物圖片及三維模型圖片,學生可以對病原微生物的形態有更加直觀的了解;通過動畫,學生對實驗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實驗操作錄像,學生對實驗過程及操作細節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總之,在教學中充分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節省人力。除此之外,我所在的教研室一直以來,積極探索將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問題式教學(PBL)、團隊教學(TBL)、案例教學(CBT)等國際流行的先進教學方法融入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課堂教學中,努力探索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教學體系。
3.鞏固理論知識基礎上,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是一門復合學科:醫學微生物學部分簡單易懂,但枯燥乏味、難以記憶;免疫學部分抽象難懂,系統性比較強,前后聯系密切難以整體把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困難重重,因此理論課對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實驗課是理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內容在理論課上難以講清楚,有些內容必須通過實驗驗證。通過實驗操作和示教及實驗結果的分析和判斷,使理論課上無法完成的內容在實驗課上完成。實驗操作能驗證理論并通過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對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起搭橋作用。所以應當按教學大綱緊扣理論教學設計實驗,在每一次的實驗教學中盡量給予學生多動手練習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實驗課程的教學重點應當是理論知識的應用與創新。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課程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協調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5],有助促進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
4.注意知識更新,加強自身修養
醫學院校的教師必須加強對新理論、新方法及新成果的吸收和應用。近年來臨床上的感染性疾病發生了很大變化,如嚴重耐藥性病原微生物的出現,引起醫院內感染激增;病原微生物變異所引起的嚴重感染性疾病頻繁爆發,如SARS、豬流感和禽流感的流行。這些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恐慌,人們似乎看到傳染病在全球復活。由于教科書的滯后性,這些新動向,很難在教材中及時得到反映。因此,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的任課老師,更應注意理論知識的更新。我們不僅要通過各種方式(如參加短期培訓班、進修班、專家講座等)追蹤最新的醫學科學發展,吸取新的知識點完善自我知識結構;還要通過教師之間互相聽課、共同交流,開闊教學思維,學習新教學法和新技術,從而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目前醫學教育模式改革對醫學院校教師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要求。專業課教師除了應當精通所授專業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技術和技能外,還要有較廣博的文化修養,盡可能多地學習相關學科知識,特別是教育科學和心理科學知識,全方位提高自身修養。在積極提高自身修養的同時,加強愛崗敬業師德教育,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為人師表、開拓進取的大學教師。
5.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加強實驗課環節管理
完善的實驗準備是確保實驗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實驗準備主要是對實驗中涉及的儀器設備及物品的準備。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操作性強,所需準備內容比較多,如實驗菌種、實驗動物、抗原抗體等各種材料的準備比較繁瑣,實驗準備過程比較復雜、費時費力。因此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準備工作基本全部由專職實驗技術人員負責。任課教師在每次實驗課前,不僅要和實驗技術人員互相溝通協調,詳細了解實驗準備情況,而且要進行兩次以上的預實驗,確保實驗所需儀器、試劑擺放到位,預判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提前做好解決預案,以保證實驗的準確順利進行。
為合理利用時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任課教師除了要做好課前準備之外,還有必要按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各環節的特點,加強對每一環節的管理掌控。首先任課教師要認真備課。教師只有充分備課才能做到準確、流暢地講解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和實驗結果,也才能保證教師在實驗課堂上靈活處理各種突發問題。其次,在實驗開始前解答學生預習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生對整個實驗操作過程較為熟悉,保證實驗得以順利開始。學生動手操作前,教師還要做好必要的演示,尤其是一些復雜的實驗操作,單靠教師空口講解,學生很難理解掌握。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對關鍵操作步驟、特殊貴重儀器使用等進行詳細演示。只有在準確、規范的演示,詳細具體的指導下,才能降低甚至避免學生實驗中的差錯,提高學生實驗成功率。再次,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巡視和個導。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關鍵步驟的操作,對其出現的錯誤及時糾正,耐心指導。對操作失敗組要及時引導分析原因,鼓勵其重新操作完成實驗。最后,實驗結束后,督促學生認真完成實驗報告。完整的實驗不僅要使學生完成實驗操作和掌握相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其嚴謹認真的態度,求真務實的作風。因此,無論實驗結果是否與預期一致,都要認真總結、分析,如實記錄實驗過程和結果,并就實驗成敗原因進行詳細分析。
總之,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基礎醫學課程,是學生學習后繼專業課的基礎與保障,實驗課教學對本課程教學意義重大。同時許多新理論、新知識都是通過科學的實驗手段獲得的。因此,在實際實驗教學工作中,指導教師需要熱愛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此外,還需要專心研究教學方法,合理設計實驗,加強實驗教學環節管理,不斷提高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質量,培養出綜合能力更強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勇,揚繼文,楊宗琪等.醫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技能大賽初探[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19):3008-3009.
[2]李顯成.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的初步實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4):181-182.
[3]王少華,諸欣平,胡永秀等.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醫學教育探索,2010,9(2):248-250.
篇6
關鍵詞:免疫學;檢驗;質量控制
我國的醫學行業發展迅速,檢驗醫學也在快速發展。免疫學檢驗無論是在技術上如免疫技術,還是設備儀器上如半自動化或全自動化檢驗儀器等的引進,都使得最終的免疫檢驗分析結果更加準確,精細,也有效規避了檢驗過程中由于人為因素所導致的實驗誤差[1]。雖然免疫學檢驗在技術和設備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免疫學檢驗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其技術的成熟程度遠不及血液常規檢驗、生化檢驗等,所以免疫檢驗分析的質量控制依然任重道遠[2]。
1免疫學檢驗分析前采血標本的質量控制
在進行免疫分析前,質量控制至關重要,有研究表明,分析前誤差通常會達到整個實驗結果誤差的70%以上。若想得到更為準確的結果,首先就應當做好分析前的質量控制,所以在免疫學檢驗分析前要對臨床上采集到的樣本進行質量控制。從臨床醫師就做好質量控制工作,臨床醫師應當認真完整的填寫檢驗申請訂單,將進行檢測的意義寫明,若有特殊情況如服藥史等也應在備注中標記清楚。若免疫檢測的項目是激素類物質,則應把握好血液采集的時間點,因為患者體內 24 h內激素的分泌量是不同的,具有一定的節律性,所以對于采血時間一定要把握好。在患者進行采血時要保持合適的,如血血管系統的某些激素會受到的改變的影響,所以在采集時體味要保持一致且正確。標本采集完成后應當立即運送至檢驗科,在確保標本完整的同時,做好唯一性標識,并與送檢申請單上的相關信息如姓名、年齡等進行核對。一旦出現樣本不合格時要拒收樣本并做好記錄。
2免疫學檢驗分析中的質量控制
在免疫學檢驗當中,標準品的質量十分重要,是免疫學檢測結果可靠的保障基礎。高質量、高一致性的標準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無菌;②濕度低于 1%;③與被測物具有一致性;④在保證穩定行的同時具有很好的反應活性;⑤可以長期冷凍保存;⑥物理性質均一;⑦不會變質;⑧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由具有上述特點的高質量標準品來制定待測物質的檢測標準,確保實驗數據真實可靠。一個檢測項目能否成功完成,取決于免疫檢驗中的每一個環節,從檢驗儀器、試劑、標準品、各類耗材等條件到操作規范、質量控制規范以及設備保養維修等再到檢驗人員所涉及到的各類操作培訓等等,缺一不可。對每一個關鍵環節都要制定相應的質量控制程序以及標準操作規范,確保整個監測系統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會對最終的檢測結果造成不良影響。還要對整個系統的檢測效能進行評估,在保證該系統完整的同時盡可能的提高效率。高質量的免疫學檢驗結果要求良好的穩定性和可重復行,其中儀器的穩定性占主導位置。在國外,許多免疫學檢驗實驗室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的操作流程編寫為計算機程序,以確保嚴格控制反應的加樣時間和操作流程。免疫學檢驗完成后要對得到的相關數據進行多次核實,嘗試改變實驗條件,對已得到的實驗數據進行間接驗證。在記錄時要做到分門別類,便于數據分析與核對時能夠迅速查找。
3免疫學檢測分析后的質量控制
在免疫學檢測工作后,檢驗實驗員要對檢驗結果進行分析、核對,并在必要時進行快速復查。形成實驗室內質量管理規范,對免疫檢測分析后實驗員的具體職責、結果分析和審核、數據的存檔、分析結果的傳送、實驗結束后有關儀器的保養等進行管理。當實驗員某項結果存在疑問時應當立即前往實驗室進行核實。對檢測過程中各項儀器參數的設定和檢測過程中得到的中間結果進行保存以備再次使用。當結果審核完畢后,檢測結果給出報告后須立即傳達給提出送檢報告的科室并準備好下一次免疫檢驗前的準備工作,做到有條不紊。實行"首接"原則,若有標本情況特殊暫不檢測或是超過預定時間的要做好記錄并交班,做好檢測結果信息的實時反饋。給出檢測報告后將標本以及相應的檢測結果進行保存并做好記錄,以便未來需要時進行查詢。在完成所有檢測工作后對設備儀器進行保養,妥善保存檢測相關的標準品,對儀器進行校對和核定。對于出現問題的標準品,在使用前須進行人工校正,若超出了校正范圍則應及時更換。
臨床檢驗對臨床醫學的意義十分重要,檢測所提供的相關結果直接影響著臨床醫師對患者的診斷以及治療方案的選擇。所以準確、可靠的免疫學檢驗分析結果是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前提。一旦檢測過程中有不符合質量控制規范的情況出現,對患者造成的影響不堪設想。所以,質量控制是保障免疫檢驗學結果穩定、準確、可靠的重要手段。發揮質量控制的特點,為臨床提供可信度高的檢驗結果,才能為醫師的診斷、預后判斷提供依據,減輕患者的痛苦,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免疫學;教學;創新精神;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1)35-0064-02
免疫學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與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等諸多學科交叉融合,滲透于疾病機理、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的研究和應用領域,是推動現代醫學科學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免疫學又是一門蓬勃發展的學科,其推動力的源泉來自于免疫學科自身的不斷創新。可以這樣說,是創新精神貫穿于免疫學的整個發展歷程。所以,在醫學免疫學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創新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每一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將使得學生在免疫學的學習過程中,與免疫學現象的發現者、免疫學理論的創建者、免疫學知識的傳授者產生對話與共鳴。創新精神的培養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免疫學的學習興趣和動力。[1]
一、教師的創新教育理念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前提
創新教育呼喚創新型的教師。英國教育家威廉?亞瑟講:“平庸的教師只是敘述,較好的教師是講解,優秀的教師是示范,偉大的教師是啟發。”傳統的教育觀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說、學生做。教師是教育中的權威,學生要無條件地服從。在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不應該再以權威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而應該是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共同探討的合作者、組織者和指導者。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首先要有強烈的創新教學理念。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方面也要創新。在每一課的備課中,不但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更應備創新教育的插入點,要把自己在免疫學教學、科研實踐中積累的創新理念融入到每一節課、每一個實驗中,引領學生做一名創新思維的開發者和培育者。在教學中,師生地位平等,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才能得以發揮。
二、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生態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
一個有創造性的教師應能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會學生怎樣應對大量的信息,教師更多的是一個向導和顧問,而不是機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也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
“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自由愉快”的教學生態環境,堅持正面的激勵,寬容和理解學生,允許學生在探索中出現錯誤,不求全責備。因為,錯誤不再只是具有消極意義的因素,而可能成為引發學生內部認知重組的積極誘因,是通往創新的必由之路。同時,鼓勵每個學生暢所欲言、發散思維,要給予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歡迎學生與自己爭論,使學生逐步具有創新的意識。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和結論超出教師所設計和期望的軌道時,教師不應強行把學生的思維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結論束縛學生的創新思維。相反,教師要發揮教學民主,放下“權威”,貼近學生,尊重學生,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要大力鼓勵學生敢于突破權威定勢,這樣才會出現“抗體側鏈學說”。要鼓勵學生敢于突破經驗定勢,唯此,才會有單克隆抗體的發現。要鼓勵學生敢于突破從眾定勢,如此,才會有腫瘤免疫治療為癌癥患者延長生命。
三、課程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陣地
1.免疫學概論:創新精神培養的第一課
免疫學概論是學生學習免疫學的第一課,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好時機。因此,教師要精心準備第一課,以自己的個人魅力給學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師要用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去感染學生,博得更多的學生的喜歡,進而喜歡免疫學課程。
免疫學概論系統介紹免疫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為學生提供對創新精神的感性認識。例如,經驗免疫學時期,“牛痘”的發明和應用開創了人工自動免疫的先河,幫助人類在全球范圍消滅烈性傳染病――天花。科學免疫學時期,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學派的形成,“抗體側鏈學說”、“免疫網絡學說”和“克隆選擇學說”等確立了免疫學在生命科學和醫學科學中的地位。隨著分子生物學的興起,極大地推動了分子免疫學的發展,抗體多樣性和特異性的遺傳學基礎、PCR的基因克隆、MHC限制性、細胞因子及受體等理論的闡明,不僅使人們深入了解諸多免疫學重大科學問題的本質,而且昭示了現代免疫學在生命科學和醫學發展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因此,是一次次的重大創新性發現貫穿了免疫學的整個發展歷程。在授課時,教師要著重闡述免疫學的每一個歷史性階段都體現了創新精神,創新是免疫學發展的原動力。
2.免疫學概念和原理的建構:創新精神培養的融入點
免疫學的發展史就是科學家的創新創造史。教材中有許多科學家及其科學成果的介紹,這些材料是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師要發掘教材中介紹的科學家和他們著名的科學實驗,用大師們超常的創新思維來感染學生、啟示學生、激勵學生。在講授每一章節的知識點時,要有意識地把創新精神的教育融入到概念和原理的建構,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對創新精神的理解更為具體和形象。例如,在介紹樹突狀細胞時,可以告訴學生樹突狀細胞在被發現后的百多年時間里一直處于沉寂狀態,如今一躍成為“明星細胞”,為什么呢?學生不但會饒有興趣地學習體外誘導培養樹突狀細胞的方法,更能激起他們更深入地研究這群細胞,并將其應用于腫瘤免疫學治療等領域,實踐為癌癥患者造福的愿望。如能再結合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之一拉爾夫?斯坦曼,一直以來都用自己發明的基于樹狀細胞的免疫療法給自己治病,使得其生命得以延續至頒獎前三天才去世,更能激發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3.免疫學實驗:創新精神培養的實踐體驗
免疫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免疫學實驗以其直觀、形象的特點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發揮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師應通過實驗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當然也包括創新能力。在實驗教學中,首先要創設實驗教學情景,讓學生有濃厚的興趣參與實驗。例如,在做B淋巴細胞融合實驗時,可以提到該技術發明的基礎是“克隆選擇學說”,該技術本身由于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引發了一場革命,于1984年獲得了諾貝爾獎,學生自然很有興趣想體驗一下這個為生命科學帶來奇跡的實驗。
免疫學實驗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實驗原理,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更要引導學生學會免疫學研究的實驗設計方法,為學生將來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如常用的“控制條件”的實驗方法、“顯微觀察”的實驗方法、“動物模型”的實驗方法等。教師可選擇典型的實驗,通過多種實驗方案的設計、討論和辨析來培養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
4.免疫學講座:創新精神培養的“現在進行時”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津津樂道免疫學輝煌的創新歷史,這往往是回顧性的,是免疫學科的“過去完成時”,那么,免疫學科的“現在進行時”是什么?是否還是保持著青春煥發的創造力?通過講座形式及時將免疫學科的最新進展展示給學生,并盡可能地和學生展開討論,將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例如,課堂授課中提及了Treg細胞是T細胞功能性分類中的一個亞類,就可以開設一個講座,講授和討論Treg細胞在疾病機理、診斷、治療和預后中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未來研究方向,不但使學生了解到學科研究的前沿知識,更能給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很大的啟發。
5.免疫學課外研究性學習:創新精神培養的實際演練
免疫學教師接受學有余力的學生在課外參與到自己的研究課題組,或者指導學生參與諸如“大學生創新課題研究項目”的實施,可以為學生提供親歷親為的機會,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2]另外,教師可以把某些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設計為研究性實驗,使之達到不同層次的創新精神培養目標。課外研究性學習較課堂教學有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和思維空間,可以激發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欲望。學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規律的實驗過程中,可以把動手和動腦結合起來,鍛煉和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教師應讓學生明確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環節,并在實驗儀器的選取與操作、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數據的處理、實驗結論的得出等一系列環節中,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在相對獨立的實驗活動中,通過實驗設計、方法選擇、實驗操作等過程,體會創新的艱辛與愉悅。
參考文獻:
篇8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25-02
免疫學是生命科學發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細胞生物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理論和實驗性強,并與其他學科交叉明顯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免疫學是一門概念抽象、邏輯性強的學科,學生普遍認為免疫學深奧、難學。如何在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實驗動手技能的同時,增加學生的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習效果一直是我們探索與改革的重點。經過多輪的調研、實踐與反饋,本課程組探索了一套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開放式考試三位一體的研究型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免疫學理論的研究型教學
1.1 教學方式與組織形式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普及,教學效果得到了較大的提高。然而多媒體教學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教學方式與組織形式,而且在傳統的教學尤其是合班上課中,經常出現“原理概念滿堂灌”的現象。在這種課堂中,教師從頭到尾唱主角,無法顧及到每個學生是否聽懂;學生往往只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教學效果較差[1]。因此,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必須實現教學方式與組織形式的轉變,引入學生參與式教學,將教學組織形式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轉變,讓大學生走上講臺,而老師則主要起好引導作用[2]。
通過多年的教學改革和實踐摸索,我們在免疫學教學中成功地引入學生“參與式”教學。在這種“參與式”教學中,課題組教師結合國內外免疫學研究熱點、動態以及與免疫學相關的社會生活事件,擬定了一些主題,如“三聚氰胺”、“甲型H1N1流感”、“器官移植”、“奧運會違禁藥物”、“艾滋病”、“瘧疾”、“有機磷農藥”等,并將學生分組,自由選題,通過課后查閱國內外文獻進行拓展式學習,安排兩學時的時間由每組學生推舉代表講解各組制作的PPT。在參與式教學中,臺上的學生或娓娓道來,或熱情洋溢,將理論學習聯系科研或生活實際,通過科學問題的提出、研究內容的歸納與分析,最后都能提出一套比較完善的方案來解決問題;臺下的師生參與討論與點評,收獲都很大。這種“參與式”教學方式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式學習,將教師的課堂灌輸變為學生課后拓展、師生共同探究。通過學生上講臺,師生互動,教師轉變角色,教師的權威不再建立于學生的被動學習基礎上,而是師生在共同參與的探究活動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從多年教學實踐的情況來看,學生主動式學習的興趣提高,并通過課外學習延展了課堂的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且,我們在教學中將我院熊立仲教授提出的“千問計劃”的教學組織形式也運用到日常教學中。在教學中多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通過課堂討論或課后查找資料來回答問題。有的問題雖然是目前暫時回答不了的,但為他們以后探索研究這些問題播下了種子[3]。
1.2注重與研究型教學相適應的免疫學內容調整與更新
在教學內容方面,免疫學課程過去主要講授免疫學的一些基本理論技術,根據教學大綱的框架來實現既定的目標。對于這樣一門實踐性很強、發展日新月異的學科來說,完全按照以前的知識結構來設計教學內容已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一方面,我們根據課堂需要經常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新,打破“重近代經典內容、輕現代新科技知識”的傳統,精選經典教學內容,在內容上更要力求反映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體現當代學科發展特征,免疫學與其他學科間的知識交叉與滲透反映到教學內容中來,加大新內容的份量。另一方面,結合筆者的免疫學相關研究內容和成果引入課堂,把創新思維逐步融入學生的知識結構中,為學生探索新事物、培養樂于創新的精神和習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4] 。
表1與研究型教學相適應的免疫學實驗課內容調整
同時,通過單獨設置免疫學實驗課,對課程的理論與實驗內容進行整合,補充了間接法ELISA實驗,并采用酶標儀對ELISA結果進行檢測,強化了實驗教學的先進性和新穎性。在實驗內容的安排上則強調實驗順序的連續性、實驗內容的密切銜接(見表1)。在免疫學實驗中,學生以基因工程技術超表達的蛋白為抗原,以小鼠和家兔為免疫動物,每班每人都能得到抗血清制備和ELISA檢測的實驗技能訓練,加深了對免疫學方法原理的深入了解。
2.以科研課題形式設計實驗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2.1將實驗內容與科研課題、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SRF)項目、畢業論文和興趣小組等科研活動有機融合
免疫學實驗內容被整合成一個綜合大實驗后,類似于一個小型科研課題,是一種需要學生主動參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一體的初步科研訓練,要求學生必須以科研探索者的角色融入到實驗中,加強了實驗的科研訓練目的。在課余,我們還注意收集一些能用免疫學實驗解決的科學問題,如某些教師想用表達的蛋白來免疫獲得相應抗體、某個研究生正在制備抗血清用于免疫印跡雜交、某些SRF項目正在研究的對象可作為抗原等,將學生正在接觸或即將接觸的科研課題與實驗內容有機結合,學生更能體會免疫學實驗技能的重要性,會更能有準備地上好免疫學實驗課,避免為了做實驗而實驗,為了修學分而做實驗的消極態度[5]。
2.2以自身血液為標本,與社會實際加強聯系,提高學生動手的興趣
在間接法ELISA孵育等待的過程中,我們穿插安排了血型鑒定的興趣實驗。在實驗中讓學生親手采集自身血液,研究自己的血型。實驗完畢后將本班同學測得的血型做一統計,并與獻血、中國的血庫供應情況、血型改造等相關信息聯系起來。這個與自身相關的興趣實驗,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3要求學生以論文格式提交實驗報告,為科研論文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第一次實驗課上,讓學生明確本實驗類似于一個小型科研課題,并要求學生以論文格式提交實驗報告。對于即將邁入大四,進行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寫作的學生來說,寫論文比寫一般的實驗報告要難。因為,前言部分需要他們去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材料與方法部分要求他們了如指掌;實驗過程中要求觀察更加細致全面;所有實驗結果要求及時實事求是地紀錄;實驗后要求對結果運用因果關系、現象與本質等關系去推理分析,運用理論知識去認識討論各種本質變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形成關于本實驗或整個綜合實驗的本質的完整的認識。如此理論一實踐一再理論一再實踐,能較好地激起了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研作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科研寫作能力,從而達到了研究型教學的目的[6]。
3.實行開卷考試,考察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本科教學改革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考試改革。生命科學的一些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基本上都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果采用一般的閉卷考試,這樣容易造成學生僅僅通過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而不是通過靈活運用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弊端。因此,本教學團隊結合我院考試改革的要求,在考試方式上做了一些改革,對免疫學開卷考試進行了一些嘗試。考試題目結合當前農業、醫學、環境和食品等領域與免疫學相關的熱點問題,如針對瘦肉精的安全檢測或禽流感病毒的檢測等,如何建立快速靈敏的免疫學檢測方法。在考試內容的靈活性和題目的多樣性上下工夫,使之更全面地考察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在解決這些實際問題中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受到了學生的好評。
篇9
關鍵詞: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導學案;對分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09-01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是高職護理專業的醫學基礎課,也是一門重要的橋梁課。其由病原生物學和醫學免疫學兩部分,其中病原生物學又包括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病原生物學部分內容繁雜,知識零散,免疫學部分又較抽象,很難理解。而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存在諸多方面的不足,無法滿足護理專業的需要。本課程結合現代臨床護理理念,對整體課程進行改革,突顯服務宗旨。我們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發現了一些不足。
1.改革內容
我院護理專業采用的是"十二五"國家規劃教材、衛生部規劃教材、高職高專護理專業用書《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由我院基礎醫學部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教研室的教師擔任各班理論課教學任務。
1.1 理論課程內容改革。病原生物與免疫學中的免疫學基礎部分免疫學基礎歷來被認為枯燥、抽象、難學,加之學時有限,進一步加深了課程的難度。我院以培養實用型衛生技術人才為目標,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課程內容選擇嚴格遵循實用、夠用原則,加強了與護理專業跨學科及同行間的集體備課,結合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制訂切實可行的課程標準。強化一些和護理專業相關性高的章節的課時,如免疫應答、超敏反應等;刪減某些與護理專業關系不大的章節,如MHC、免疫學診斷及免疫學治療等,體現工學結合;對于細菌學總論、病毒概述、寄生蟲概述、及常見病原生物內容的講授嚴格遵照課程標準執行。重點講解近幾年流行比較廣泛、引起社會關注較高的病原生物,如流感病毒、登革熱病毒、埃博拉、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結核分枝桿菌等。一些通過接種疫苗等方法可以或已經得到有效預防的病毒,例如脊髓灰質炎病毒、麻疹病毒、百日咳鮑特菌,在教學過程中可酌情安排為自學內容,刪減了一些與護理專業關聯性不是很強的內容,如病原生物的變異機制、致病機制等。
1.2 實驗課程內容改革。實驗課程進行了較大的改革,總共進行 6次實驗,8項實驗項目。其中病原生物學部分包含兩個綜合性的實驗,其中實驗一為培養基的制備,物理、化學因素對細菌的影響、細菌生長現象觀察、顯微鏡的使用和保養、細菌基本形態觀察、革蘭染色法及藥物敏感試驗;實驗二為各班小組分別通過細菌的沉降實驗,觀測學院不同地方的細菌含量,并書寫論文。通過這些實驗,使學生牢固樹立無菌觀念,掌握實驗室無菌操作技術,提高生物安全意識,防治醫院內感染。
1.3 教學模式改革。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導學案結合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以導學案整合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案及評價的案卷于一體。用導學案模式,引導學生學習,授課方式則將講授模式和討論模式相結合,在教學時間分配上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各占一半,以避免教師獨角戲,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舞臺,讓大學課堂煥發出青春活力。在這一教學模式中,教師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分別充當不同的角色,如講授者、評價者以及點評者,相應的學生角色分別為知識的接受者、發現者、交流者;這種相互交流的模式,提高了課堂的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4 教學方法改革。我們主要采取醫學教育中較為成熟的PBL教學法,將學習設置到臨床情境中,通過讓學生合作解決臨床情景中的問題,并且知識點隱含于問題背后,培養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先由教師提出拋出情景案例,讓學生在課后帶著問題學習、思考,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鼓勵學生上講臺大膽發表不同見解,這樣就增進了教與學的交流與互動,加深了師生間的相互理解,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及表達能力和創新意識。
1.5 考核方式改革。我們改變了以往只注重結果的考核形式,將考勤、隨堂檢測、情景演練、提問、實驗報告納入考核體系,大大加強過程性考核比例,更注重學習過程的考核。而理論考核則以護士資格考試大綱為參考,體現了考核的實用性及職業性。技能考試則以鍛煉學生的基本技能為主,強調無菌技術、無菌操作,突出崗位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考核方式更促進學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體現我院培養理念。
2.改革成效
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讓師生的交流增多,在課堂授課、批閱課后作業、輔導答疑的過程中,都能夠及時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加以改進。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鍛煉了其思維能力,加之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且更貼近臨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但此種教學方式也相應的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導致少部分學生產生厭倦的心理。所以我們還需,積極的探索,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以培養出更多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鄭端增.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 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 2014(1):75-77
[2] 劉娜娜.高職護理專業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 2015, 33(18):76-78
[3] 楊朝曄.高職護理專業《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課程建設與改革探討[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 2010(1):72-73
篇10
關鍵詞:研究性 病原生物 免疫 教學
研究性教學是指教師正確引導學生依據所學知識進行研究、分析,并且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從而使學生們有效的完成知識積累,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能力。本文將簡單闡述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中開展研究性教學模式的重要性及意義,同時,將目前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并提出有效的改進建議與對策。[1]
一、研究性教學模式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中的作用地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社會對病原生物與免疫學領域研究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培養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成為了相關院校教育活動的重點目標。雖然傳統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地將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相關內容傳授于學生,但是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創新性思維得不到有效拓展,使得學生畢業后鮮有人能滿足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下的人才需求。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不僅要提高學生們的認知水平,即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同時還需要落實素質教育政策教學目標,即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綜合素質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們更好地滿足于當今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研究性教學模式的開展就能夠很好的實現上述教學目標,使學生們具備較高專業知識水平的同時綜合素質以及主觀能動性也得以顯著提高。[2]
二、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1.課時嚴重不足
以高職高專護理專業教材為例,《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共三篇,包括醫學免疫學、病原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共計35章節,課時的安排為36至72學時,課時不足嚴重影響學生知識的積累和綜合能力水平的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關于醫學微生物與免疫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漸豐富,而較短的授課時間勢必限制學生們的認知水平。但是,如果增加該課程的授課時間則會影響其他課程正常開展。因此,只有對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教學時間以及其內容進行合理的規劃與優化,才能有效解決課時不足的問題。[3]
2.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目前,該課程常見教學模式是由任課教師傳授理論知識,同時指導學生按照相關實驗課計劃進行實驗操作。這種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以及探究問題的能力。但由于課程本身較為抽象晦澀,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學生表現出對所學內容缺乏興趣,甚至課后不愿意主動復習,并且對理論知識不進行深入思考,以至于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質量呈直線下降趨勢。同時,在開展實驗課程活動中,學生們因沒有全面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而束手無措,甚至有些學生對實驗的目的以及研究對象均不明確,嚴重影響到整體教學質量及水平。[4]
三、應對策略
1.根據專業學科體系調整教學內容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為一本教材,由醫學免疫學和微生物學兩部分組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免疫學的相關研究成果日益豐富,其作為獨立學科已逐漸滲透于其他學科領域,與此同時,免疫學原理、免疫實驗技術逐漸在相關研究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然而當今的醫學微生物免疫學教材內容相對陳舊,加之授課時間嚴重不足致使課堂教學無法滿足學科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在不影響其他學科教學時間以及教學內容傳授的基礎上,對本課程的教學時間以及內容進行重新調整與優化,從而使學生們既能夠了解免疫學研究的新進展,又能夠提高其專業水平。微生物部分,可將微生物課程中的生物學特征以及醫學微生物的分類進行系統的概述,合理的刪減微生物學各論內容,從而實現醫學微生物學內容概述性、綜合性目的。同時,教學教師需要改變教學思路與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微生物的免疫性、致病性與防治原則的講授,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5]
2.改變教學模式
教師需要積極響應國家素質教育政策的相關規定,以培養學生們主觀能動性以及綜合素質能力為教學重心,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與創新,應用新的教學方式作用于課堂活動。以研究性教學方法為例,教師可以為學生們設立一個研究題目,然后指導學生2-3人組成一個討論小組,要求每組學生自主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或者圖書館文獻來搜集與課題相關的資料信息,然后對所搜集的資料信息進行整合匯集,每組選出一個代表以論述或PPT的形式在班級內進行公開答辯。最后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將其中發現的問題指出并幫助學生們改正。此方法的應用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動力,而且使得學生們的綜合素質能力得到了全面發展。[6]
四、結論
綜上所述,研究性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們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的學生交際能力以及探索問題能力均得到明顯改善。因此,研究性教學模式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活動中的應用與推廣,必將為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教育教學提供良好的契機和平臺。
參考文獻:
[1]董艷芬,梁燕玲,孟金蘭,邢德剛.開展大學生科研活動 提高綜合素質的方法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7(11):48-50.
[2]張宇燕,楊潔紅,黃燕芬.研究性學習在中醫院校中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3,6(12):77-79.
[3]劉爽,魏巍,朱金玲,張金波,張淑紅,楊昕艷,吳祥紅,王英敏,姚海濤.醫學遺傳學實驗教學中實施研究性教學的探索實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8(10):45-46.
[4]Dong Wei Zhang Junfeng Zhan Qin. Study on research-based teaching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for undergraduates of Chinese medicine[J].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2014,12(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