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對水質的要求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3: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產養殖對水質的要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物聯網;監管系統;水產養殖

中圖分類號:S951.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8-0001-04

物聯網是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網絡,能夠將信息的獲取延伸到池塘的每一個角落,并通過信息網絡實現更廣域的互聯互通[1]。農業物聯網是物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中的具體應用。物聯網技術正在逐步改變傳統水產養殖業親自到池塘邊進行觀察、采集、檢測獲取環境信息和現場管理的模式。傳統模式不但耗時長,還會造成生產措施的延后,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本文提出并構建了水產養殖生產過程中的4個系統:水產養殖環境監控系統、水產品健康養殖智能化管理系統、水產養殖對象個體行為視頻監測系統、“氣象預報式”信息服務系統。其中,水產養殖環境監控系統是對養殖環境的測控;水產品健康養殖智能化管理系統可以進行精細投喂和水產品的疾病診斷;水產養殖對象個體行為視頻監測系統可以對水產品個體行為進行遠程測控,進行動物行為診斷;“氣象預報式”信息服務系統可以為水產養殖進行天氣預報式的預測和采取防范措施。水產物聯網可以有效解決傳統水產養殖在養殖業中的不足,實現降低養殖風險、提高水產質量和水質的目標。

1我國水產養殖現狀與對物聯網技術的需求

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同時又是一個水產弱國。水產養殖業主要沿用消耗大量資源和粗放式經營的傳統方式[2]。水產養殖產量占到了全世界的73%。養殖過程中不合理投喂和用藥極大地惡化了水質環境,影響水產品質量,加劇水產病害的發生,使得水產品質量安全、水環境污染、養殖風險等問題非常嚴重[3]。同時,缺少水產養殖規范,雖然農業部制定了一批無公害水產養殖的規范,但是由于我國水產養殖的現狀無法確切地執行,導致養殖過程中無法按照標準規程實行喂養、漁藥等[4]。

當前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對物聯網技術的需求突出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①水產品養殖場缺乏有效信息監測技術和手段,水質在線監測和控制水平低,實現對水質和環境信息的實時在線監測、水質異常報警與預警等是迫切需求;②國內水產養殖相關傳感器應用較多,但存在穩定性差、準確性低、維護成本較高的問題;③水產品病害發生情況嚴重,相關技術人員缺乏,實現水產品精細喂養與疾病預測、建設水產品健康養殖智能化管理系統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④目前盡管有農業網站、農林電視節目等資源,但沒有將信息充分整合到一起,養殖戶也缺乏“天氣預報式”的服務。

2水產養殖物聯網系統總體架構(圖1)

針對水產品養殖場缺乏有效信息監測技術和手段,水質在線監測和控制水平低等問題,采用智能水質傳感器、無線傳感網、3G、IPV6、智能控制等技術,建設水產養殖環境監控系統,實現對水質和環境信息的實時在線監測、水質異常報警與預警,通過無線傳感網、互聯網、通信網等信息傳輸通道,以計算機、手機等不同的終端設備,將水質異常報警信息及水質預警信息及時通知養殖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同時根據水質監測結果,實時調整控制措施,自動啟動增氧機等控制設備,保持水質穩定,為水產品創造健康的水質環境,確保水產品養殖的環境安全。

2.1水產養殖環境監控系統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內容:

2.1.1基于智能感知技術的水質及環境信息智能感知技術采用具有自識別、自標定、自校正、自動補償功能的智能傳感器,對水質和環境信息進行實時采集,全面感知養殖環境的實際情況。

2.1.2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水質及環境信息無線傳輸技術當前無線傳感網絡對環境的監控基本處于成熟階段[5,6],可運用無線通信技術、嵌入式測控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實現短距離通訊和無線通信;研制系列無線采集節點、無線控制節點和無線監控中心,開發無線網絡管理軟件,構建適合集約化水產養殖應用的水質及環境信息無線傳輸系統,將有效解決水產養殖領域應用覆蓋范圍大、能耗約束強、環境惡劣和維護能力差等條件下信息的可靠傳輸難題。

2.1.3水質管理決策模型建設水質好壞影響水產品的生長速度和健康水平,最終影響水產品的質量,嚴重的會導致水產養殖的重大損失。養殖環境信息、水質信息、養殖措施和養殖生物量間的定量關系描述是水產養殖數字化、精細化管理的前提和難題。本系統將根據氣溫對水溫的影響,餌料及水產品的代謝物對養殖水體pH值的影響,養殖密度對日增重量、日生長量和成活率的影響,水體增氧對養殖水體中溶氧量和氨氮的影響,氨氮、亞硝態氮對化學需氧量(COD)的影響,氨氮、亞硝態氮對葡萄糖吸收能力的影響,殘餌、糞便對水質的影響等,建立水質參數預測、生物增長等系列定量關系動力學模型,解決水質動態預測問題,為水質預警控制、飼料投喂和疾病預防預警提供數據支持。

2.1.4基于智能控制技術的環境設備控制技術針對現有養殖設備(如增氧機)工作效率低、能耗高、難以用精確數學模型描述等問題,通過分析研究控制措施與參數動態變化規律,動態調整環境控制措施,實現養殖設備的智能控制,以降低能量消耗,節約成本。

2.2水產品健康養殖智能化管理系統

整合水產品精細喂養與疾病預測、診斷決策等子系統,建設水產品健康養殖智能化管理系統,形成一套包括硬件裝置和軟件系統的集約化水產養殖場健康養殖數字化平臺,實現水產養殖全過程可視化、自動化、科學化管理。主要建設內容包括:

2.2.1水產品精細投喂智能決策系統依水產品在各養殖階段營養成分需求,根據各養殖品種長度與重量的關系,光照度、水溫、溶氧量、養殖密度等因素與魚餌料營養成分的吸收能力、餌料攝取量的關系,借助養殖專家經驗建立不同養殖品種的生長階段與投喂率、投喂量間定量關系模型。利用數據庫建庫技術,對水產品精細飼養相關的環境、群體信息進行管理,建立適合不同水產品的精細投喂決策系統,解決喂什么、喂多少、喂幾次等精細喂養問題,精細投喂系統也可以為水產品質量追溯提供基礎數據。

2.2.2自動化投飼系統利用監控軟件和網絡技術,通過局域網、手機等工具,實現遠程異地監控。在人員不在養殖現場的情況下,能實時掌握投料情況、養殖產品的進食情況。利用遠程控制系統,進行定時定量精準投喂控制,實現自動化定時精準投料養殖,減少飼料損耗。在相對集中的養殖場所建立監控平臺,在零星養殖場所可通過手機進行監控。

2.2.3水產品疾病診治系統水產品用藥很多,要對癥下藥才可以[7]。從水產品疾病早預防、早診治的角度出發,在對氣候環境、水環境和病源與水產品疾病發生關系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各類病因預警指標及其對疾病發生影響的可能程度,建立水產品預警指標體系,根據預警指標的等級和疾病的危害程度,建立水產品疾病預警模型;建立疾病診斷推理網絡關系模型,建立水產品典型病蟲害圖像特征數據庫,實現水產品疾病的早預防、及時預警和精確診治。

2.3水產養殖對象個體行為視頻監測系統

養殖場視頻監控系統主要實現對水產品養殖環境的遠程監測管理?,F代水產養殖場采用全封閉管理方式,有利于水產品的安全生產,可有效杜絕外界環境對水產品的不利影響,為了方便外界人員觀看水產品養殖加工的實時情況,在水產養殖及加工場地內設置可移動的監控設備,利用視頻攝像頭的動態可視化特點,將水產養殖及生產加工環節予以實時監控。主要建設內容包括:

①水產環境視頻采集系統,實現現場環境的采集功能;②傳輸系統;③遠程監測系統;④移動終端,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可以異地監測水產養殖場的情況。

2.4“氣象預報式”信息服務系統

整合當地熱線、農業信息網站資源等的水產養殖技術、水產養殖行業新聞及市場動態信息,利用網格技術、數據庫異構分布技術、中間件技術、云計算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充分融合現有的水產信息資源,采用三網融合技術,為養殖企業和養殖戶提供水產養殖信息服務,解決生產管理、養殖技術推廣、市場信息服務等問題。采用手機報、惠農短信、農林電視節目等信息技術手段,為養殖戶提供適時的水質環境預測預報、應急防范、技術咨詢服務。

3物聯網技術在水產養殖方面的應用前景

雖然當前物聯網在水產養殖中還未廣泛應用,僅處于試驗階段,但江蘇無錫市山區鵝湖鎮物聯網智能養魚、蘇州昆山陽澄湖漁業產業園、金壇長蕩湖漁業科技示范園[8]、無錫宜興物聯網養螃蟹[9]等實驗區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說明物聯網在水產養殖方面發展潛力巨大,通過物聯網技術支持,水產養殖會發展得更快。物聯網是我國未來幾年的重點發展產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0],物聯網技術也將在“十二五”期間快速發展,技術體系會更加完善,相關的政策會更加健全。

“十二五”規劃中對水產養殖業、增殖漁業、捕撈業、加工業和休閑漁業五大產業體系做出了詳細規定。其中,水產養殖在產業中所占比重被再度要求加重[11]。這就要求水產養殖向高密度、集約化發展,這就需要水產物聯網技術的支持,在保持水環境質量的基礎上,實行標準化養殖,對水產養殖的過程進行全程監控,保證水產養殖的規范化、標準化。水產養殖在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將會得到更快的發展。

4結語

建立水產養殖物聯網系統是現代水產養殖的必然趨勢。該系統可以對水產養殖過程進行測控,成為水產養殖的“管家”[12];還可以對水產環境變化、水質狀況進行監測,并準確投喂,及時增氧,對可能出現的水產疾病進行預報,及時采取措施;還可完善水產養殖生產技術,保證養殖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提高水產品質量,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最終可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楊浩,古雄,孟慶民.面向水產養殖應用的物聯網網關研究與設計[J].科技視界,2012,28:26-27.

[2]李道亮,王劍秦,段青玲,等.集約化水產養殖數字化系統研究[J].中國科技成果,2008,2:8-11.

[3]涂桂萍.物聯網技術在現代漁業中的應用初探[J].漁業致富指南,2013,1:14-15.

[4]鄧國艷,周仙.淺談無公害水產養殖的現狀與對策[J].水產科技,2005,4:25-27.

[5]張宇斯,何道婷.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大東湖生態水網水質環境監測系統的研究[J].社科論壇,2012,7:312-316.

[6]尚明華,秦磊磊,黎香蘭,等.溫室環境信息無線監控系統設計與應用[J].山東農業科學,2012,44(10):19-24.

[7]房元喧,王松剛.規范用藥健康養殖 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J].科學養魚,2013,2:89.

[8]宋遷紅.安徽巢湖市示范應用水產養殖物聯網技術[J].科學養魚,2012,11:48.

[9]孫小和,程啟婕,趙偉.“開心池塘”養螃蟹物聯網里話豐年江蘇宜興高塍物聯網水產養殖基地探秘[J].通信企業管理,2011,12:52-53.

[10]葉美蘭,朱衛未.新時代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困境與推進原則——工信部《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解讀[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1):44-48.

篇2

關鍵詞:水產養殖;實用水質;調控技術

引言:在水產養殖生產過程中,水體環境中對養殖對象的生長發育產生影響的理化因子主要有溶氧、酸堿度、氨、亞硝酸鹽、硫化氫等,而這些因子隨著水溫的變化、餌料的投飼以及水生動植物的新陳代謝和光合作用在不斷地變化,想獲得好的效益必須控制好這些理化因子。

1、水質溶氧不足的原因

1.1 溫度 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此外水產動物和其它生物在高溫時耗氧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1.2 養殖密度 養殖池中放養密度越大,生物的呼吸作用越大,生物耗氧量也增大,池塘中就容易缺氧。

1.3 有機物的分解耗氧 池中有機物越多,細菌就越活躍,這種過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進行,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

1.4 無機物的氧化作用 水中存在低氧態無機物時,會發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從而使池中溶氧量下降。

2、 養殖水體溶氧要求

水生動物必須在有氧的條件下生存,缺氧可使其浮頭并致死。因此溶氧是水生動物的生命元素之一。一般來說,養殖水體中的溶氧應保持在5-8mg/L,至少應保持4mg/L以上。若溶氧低輕則使生長變慢,易發疾病,重則浮頭死亡;而溶氧^高又會引起魚氣泡病。

3、 養殖水體酸堿度(pH值)要求

pH值是測量水質的重要指標,這是因為魚蝦蟹都有各自的pH值適應范圍,而且pH值決定著水體中的很多化學和生物過程,如氨和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由于pH值的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其毒性程度亦不同,因此說pH值是水質的晴雨表。

3.1 水質PH值控制基準 水中生物光合、呼吸作用和各類化學變化均能引起pH值的變化,而它的變化對魚蝦蟹和水質均有很大的影響,淡水養殖PH值一般應保持在7-9之間。

3.2 pH值對水產動物的直接影響 pH值過高或過低對水產動物都有直接損害,甚至致死。酸性水(pH值

3.3 pH值對水質的影響 過高或過低的pH值,均會使水中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機物不易分解,pH值高于8,大量的NH4+會轉化成有毒的氨。pH值在低于6時,水中60%以上的硫化物以硫化氫的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傊^高或過低的pH值均會增大水中有毒物質的毒性。

4、養殖水體氨的要求

氨由水產動物排泄物和底層有機物經氨化作用而產生。養殖池中養殖密度越大,氨的濃度越高。氨是水產動物的隱形殺手。水中氨(NH3)的控制基準:氨對水產動物的毒害依其濃度不同而不同。

(1)在0.01-0.02ppm的低濃度下,動物可慢性中毒出現下列現象。1)干擾魚蝦蟹滲透壓調節系統;2)易破壞魚鰓的粘膜層;3)會降低血紅素攜帶氧的能力。魚蝦蟹長期處于此濃度的水中,其生長會受到抑制。

(2)0.02-0.05ppm的次低濃度下,氨會和其它造成疾病的的病因共起加成作用,而加速其死亡。

(3)在0.05-0.2ppm的次致死濃度下,會破壞魚蝦皮、胃、腸道的粘膜,造成體表和內部器官出血。

5、養殖水體硫化氫的要求

硫化氫是一種可溶性的毒性氣體,帶有臭雞蛋氣味。水質中硫化氫控制的基準是養殖(特別是苗種培育)生產中,水體中硫化氫的濃度應嚴格控制在0.1ppm以下。硫化氫是水產動物的劇毒物質。大約0.5ppm的H2S可使健康魚類急性中毒死亡。當水中的硫化氫濃度升高時,其生長速度、體力和抗病能力都會減弱,嚴重時會損壞魚蝦的中樞神經。硫化氫與水生動物血液中的鐵離子結合使血紅蛋白減少,降低血液載氧功能,導致魚蝦呼吸困難,造成死亡。簡單介紹幾種保持池水H2S不過量的方法:(1)充分增氧:高溶蟹氧可氧化消耗硫化氫,并可抑制硫酸鹽還原菌的生長與繁衍。(2)控制pH值:pH值越低,發生H2S中毒的機會越大。一般應控制pH在7.8-8.5之間,如果過低,可用生石灰等提高pH值,但要確認水中氨不過量,否則又易引起氨中毒。(3)經常換水,使池水有機污染物濃度降低,同時新水中的鐵、錳等金屬離子能沉淀水中的硫化氫。(4)收獲后徹底清除池底污泥,如不能清污,應將底泥翻耕涼曬,以促使硫化氫及其它硫化物氧化。(5)合理投餌,盡量減少池內殘餌量。

6、亞硝酸鹽引起的問題

1、危害:亞硝酸鹽對水產生物的毒性很大,主要表現為對肝臟的損害,例如:蝦蟹中毒時鰓受損變黑,最后死亡。養殖中后期,水體高溫,底層有機物積累過多,耗氧量大,厭氧微生物繁殖快.亞硝酸鹽容易超標,偷死現象容易發生。

2、解決措施:通過開增氧機,增加水體溶氧量,使硝化作用完全徹底,減少形成亞硝酸鹽的機會;制訂合理的放養密度和投飼計劃,提高消化水平,減少飼料殘渣的剩余和糞便的過多排泄;還可以施用水質改良劑如微生物制劑,降低水體中亞硝酸鹽含量。

結語:不同的水產動物都要有相適應的生存水質條件才能順利生長發育,水質的一些基本指標應控制在生物所能適應和承受的范圍,不然會直接影響生長速度,成活率,飼料系數,經濟效益不理想,嚴重惡化的水質會造成大批死亡,引起嚴重的經濟損失和養殖信心。因此,對于水產養殖而言,應“養魚先養水,水好魚才好”。

參考文獻:

[1]王大建,郭旭強,張偉.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技術[J].齊魯漁業,2012,(10).

[2]楊永貴,崔世華,張永旺.淺談無公害水產養殖病害防治[J].漁業致富指南,2011,(16).

[3]忻元揚.水產養殖病害的成因與對策[J].科學養魚,2013,(04).

篇3

[關鍵詞]水產養殖水域環境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03-0154-01

一、水產養殖及水域環境的概況

1、水產養殖的概況

目前,我國養殖的品種極多,青、草、鰱、I,以及鳊魚、鯉魚、鯽魚等為普遍養殖的淡水品種。此外,還有特種品種等。同時,污染的數量和種類也多種多樣。我國水產養殖主要采用高密度、高投餌率、高換水率的傳統養殖發,不僅浪費水資源造成自身養殖環境污染,而且最終污染周圍環境。許多養殖場所通過增大放養量以獲得高產和高效益。由于放養密度和投餌量大,養殖水體中排泄物和殘餌的積累極易使水質惡化,從而誘發各種水產動物疾病和水域環境污染。雖然我國已制定很多有關水產養殖的行業標準,但是由于缺乏正確的觀點和執法不嚴不力,致使水域環境遭到破壞。

2、水域環境的概況

(1)近海水域環境概況

據我國農業部、國家環??偩值摹吨袊鴿O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看,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總體狀況保持兩個,但局部漁業水域污染嚴重,主要受到氮、磷、石油類和部分重金屬(銅)等污染物的影響,漁業資源和漁業生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近岸海水魚蝦類產卵場、索餌場及自然保護區的部分水域仍然受到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和銅的污染。

(2)內陸水域環境概況

江河、湖泊、水庫等魚類產卵場、索餌場、洄游通道及自然保護區主要受到總氮、總磷、高錳酸鉀指數、揮發酚和銅的污染。七大水系中,黃河部分予以水域中非離子氨、總磷、有機物和重金屬銅的污染相對較重;黑龍江等部分予以水域中非離子氨、總磷和有機物的污染較為嚴重;遼河、鴨綠江等部分予以水域中石油類的污染相對較重。

二、水產養殖對水域環境的影響

1、水產養殖對水質的影響

(1)溶解氧下降溶解氧是衡量水體水質必要的指標之一,也是水產養殖生存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水質,其溶解氧量必須保持在5~10mg/L左右。

(2)總氮與總磷升高

(3)BOD與COD增多

2、對底質的影響

我國飼喂水產的技術比較低,經常出現飼料的超量投喂,這樣很容易造成飼料的過剩,大量的飼料沉入水體底部。水產養殖所排出的代謝產物以及糞便等也相繼沉入水體底部。經年累月,水體底部的東西越來越多。水體有機質的增多,使水中微生物的活動更加頻繁,進而消耗水體底部更多的氧氣,底部缺氧,致使大量的有毒物質出現,這些毒物不僅污染水體環境,而且導致水體底部生物大量死亡。

3、化學農藥、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三者的不合理使用對環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1)化學農藥和抗生素在殺滅病源生物的同時,會使水體環境中的有益生物群落受到抑制,造成水體環境微生態失衡;2)頻繁使用化學農藥或抗生素可能導致病蟲害的抗藥性增強,天敵數量劇減;3)化學農藥、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的殘留,可能會在一些水生生物體內產生累積并通過食物鏈放大,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潛在危害;4)進入水體中一些難降解的化學農藥,以及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會以原形化合物或代謝產物的方式從糞、尿等排泄物進入環境并可能構成二次污染源,在水體環境中反復循環,破壞生態平衡,造成水體污染。因此化學藥品、抗生素和飼料添加劑的不合理使用嚴重地威脅著水體環境的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以及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

4、對水產品質量的影響

近年來,市場對水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廣泛,養殖戶在計算收益時發現入不敷出,許多養殖戶面臨著各種窘境,所以一味的依靠養殖新品種來增加效益的辦法也不奏效了,而常規魚類養殖業不一定無利可圖,主要對管理技術有較高的要求,合理的管理是水產養殖成功的標準。

三、防治水產養殖對水域環境影響的對策

發展水產養殖不但要加強對水產養殖的監控,盡力減少水產養殖自身污染的產生,更要注意周邊水域環境的保護,尋求水產養殖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的方法。

1、科學規劃水產養殖的面積

我國水產養殖主要采取密集的形式,二密集養殖是飼料過剩的重要原因,飼料的大量過剩遠遠超過了水體自身的凈化功能,對水域環境造成的污染不容置疑,因此,必須對養殖面積進行科學的規劃。

2、強化生物修復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由于水產養殖中殘餌、糞便排泄物等養殖廢物容易造成嚴重的沉積污染,傳統上一般都是通過化學或物理的方法來對沉積物進行處理,但化學或物理的處理方法存在成本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點。近年來逐漸興起的生物修復技術是利用培育的水生植物或培養、接種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對水中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或降解,從而使水體得到凈化的新興技術,與傳統的化學、物理處理方法相比,具有修復時間短、處理操作簡便、成本低、不產生二次污染等優點,強化生物修復技術在我國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有利于緩解漁業水域環境的不斷惡化,促進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7]。

3、加強對水產養殖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教育長期以來,我國從事水產養殖的人員總體受教育程度較低,不但養殖技術較低,而且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欠缺,導致漁民養殖收益低,人為造成環境污染的現象較為嚴重。近年來,政府通過地方水產技術推廣站等單位舉辦如各種形式的培訓班或講座,及時將各種最新的養殖技術和環境政策法規傳授給漁民,不但從一定程度提高了漁民的養殖收益,而且也有利于漁民認識到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加強漁民的環境保護和法律意識。

篇4

關鍵詞:水產養殖;水質;調控

水是水產養殖動物的生活環境,水質好壞直接影響到魚、蝦、蟹等水生動物的生長和發育,從而關系到養殖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因此養殖生產過程中對水質進行,調控顯得十分重要。我們養殖生產必須參照成熟的量化了的指標進行水質調節,最大限度地滿足所養水生動物對水體中不同理化因子的需要,才能促進其生長發育,達到我們從事養殖生產的最終目的。在水產養殖生產過程中,水體環境中對養殖對象的生長發育產生影響的理化因子主要有溶氧、酸堿度、氨、亞硝酸鹽、硫化氫等,而這些因子隨著水溫的變化、餌料的投飼以及水生動植物的新陳代謝和光合作用在不斷地變化,想獲得好的效益必須控制好這些理化因子。

1 導致溶氧不足的原因

1.1 溫度 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此外水產動物和其它生物在高溫時耗氧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1.2 養殖密度 養殖池中放養密度越大,生物的呼吸作用越大,生物耗氧量也增大,池塘中就容易缺氧。

1.3 有機物的分解耗氧 池中有機物越多,細菌就越活躍,這種過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才能進行,因此容易造成池中缺氧。

1.4 無機物的氧化作用 水中存在低氧態無機物時,會發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從而使池中溶氧量下降。

2 養殖水體溶氧要求

水生動物必須在有氧的條件下生存,缺氧可使其浮頭并致死。因此溶氧是水生動物的生命元素之一。一般來說,養殖水體中的溶氧應保持在5-8mg/L,至少應保持4mg/L以上。若溶氧低輕則使生長變慢,易發疾病,重則浮頭死亡;而溶氧過高又會引起魚氣泡病。

3 養殖水體酸堿度(pH值)要求

pH值是測量水質的重要指標,這是因為魚蝦蟹都有各自的pH值適應范圍,而且pH值決定著水體中的很多化學和生物過程,如氨和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由于pH值的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其毒性程度亦不同,因此說pH值是水質的晴雨表。

3.1 水質PH值控制基準 水中生物光合、呼吸作用和各類化學變化均能引起pH值的變化,而它的變化對魚蝦蟹和水質均有很大的影響,淡水養殖PH值一般應保持在7-9之間。

3.2 pH值對水產動物的直接影響 pH值過高或過低對水產動物都有直接損害,甚至致死。酸性水(pH值

3.3 pH值對水質的影響 過高或過低的pH值,均會使水中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機物不易分解,pH值高于8,大量的NH4+會轉化成有毒的氨。pH值在低于6時,水中60%以上的硫化物以硫化氫的形式存在,增大硫化物的毒性。總之,過高或過低的pH值均會增大水中有毒物質的毒性。

4 養殖水體氨的要求

氨由水產動物排泄物和底層有機物經氨化作用而產生。養殖池中養殖密度越大,氨的濃度越高。氨是水產動物的隱形殺手。水中氨(NH3)的控制基準:氨對水產動物的毒害依其濃度不同而不同。

(1)在0.01-0.02ppm的低濃度下,動物可慢性中毒出現下列現象。1)干擾魚蝦蟹滲透壓調節系統;2)易破壞魚鰓的粘膜層;3)會降低血紅素攜帶氧的能力。魚蝦蟹長期處于此濃度的水中,其生長會受到抑制。

(2)0.02-0.05ppm的次低濃度下,氨會和其它造成疾病的的病因共起加成作用,而加速其死亡。

(3)在0.05-0.2ppm的次致死濃度下,會破壞魚蝦皮、胃、腸道的粘膜,造成體表和內部器官出血。

5 養殖水體硫化氫的要求

篇5

中衛市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北部,黃河中上游。黃河流經中衛市182.4公里。自流灌造就了引黃灌區111萬畝優質高產農田,形成了富集的水域、灘涂和濕地,是西北重要的水產養殖集散地,中衛市正在向“塞上生態旅游城市”的目標邁進。中衛市是自治區漁業生產重點地區,素有“絲綢之路、魚米之鄉”的美譽,水產養殖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為解決人們“菜籃子”,建設了高標準商品魚基地,養殖產量從80年代的500余噸,發展到2011年的1.2萬噸,漁業產值突破億元大關,漁民人均收入6800元。漁業是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途經。全市水產養殖面積4.5萬畝,其中池塘1.4萬畝、大水面養殖1.5萬畝,稻田養蟹面積1.6萬畝,養殖品種有鯉魚、草魚、白鰱、花鰱、鯽魚、甲魚、錦鯉、泥鰍、珍珠、匙吻魚、大鯢等。

二、當前漁業生產對水環境的影響

在我市漁業持續發展過程中,也逐漸產生了生產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尖銳矛盾。水產養殖業需要良好的水環境,但近十年來水環境質量沒有明顯好轉,局部地區惡化,不少池塘、湖泊富營養化加劇,藍藻大量繁殖,漁業重點區的漁業水質標準超標。我市水環境污染,主要是工業排污及農業生產,水產業作為我市農業生產的一個特色產業也對水環境造成較大污染,尤其是近幾年大面積發展水產養殖,過分追求高產量、高效益,漁用飼料、藥品、肥料等生產資料的大量投入,在養殖過程中大量排放富含無機、有機物質和生物、藥物殘留的廢水,流入到敞開水域中,對周圍水環境造成影響,引起水域水質的惡化,不僅影響工業、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也對水產養殖業本身造成危害,阻礙水產業穩定可持續發展。1.中衛市水產養殖業主要污染物質①對水環境污染影響的投入品。主要是飼料、肥料和藥品。②養殖水域富營養養殖用水的排放。主要是養殖過程中為改善池塘水質的定期排放,每畝產生廢水量1300噸。③水產養殖排放水體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無機物:主要是氨氮、亞硝酸鹽、硝酸鹽、磷酸鹽、硫化物等。有機物:動植物尸體、排泄物、殘餌、懸浮有機碎屑、腐殖質等。生物:動植物活體、浮游動植物、致病性病毒、細菌、真菌及寄生蟲。藥品殘留:各類藥品殘留及代謝物留存在生物體內及廢水中。水產養殖排放的廢水污染物含量指標大大高于天然水域水,水色呈黑色、或灰白色、或深藍色、或深綠色,有別于天然水域水色,透明度低于30cm,溶解氧低于2mg/L,化學耗氧量(COD)10-50mg/L,非離子氨氮高于0.1mg/L,亞硝酸氮高于0.2mg/L,水中有機物及生物量均高于天然水域水。2.水環境污染造成的危害近幾年來,排入自然界的廢料愈來愈多,而節能減排工作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對環境的污染日益加劇。我市水產養殖業還基本保持“資源投入—產品—污染排放”傳統生產過程,從長遠看水域水質日益惡化,影響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影響工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①水域污染影響工農業生產用水。水域水質被水產養殖污染后,往往富營養化,藍藻繁殖過度,對水源造成危害,對當地的工農業生產用水有一定影響。②水質污染引起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資源的變化及衰退。③水域漁用藥品及化學品污染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及動植物的健康。④水域污染影響環境景觀及人們居住質量。

三、生態環保型漁業的發展

近十年來,我市漁業生產發展基本依靠加大資源的投入來達到增加產量和效益的目的,并且對環境的污染程度日益加劇,走的是一條“物質投入—生產產品—污染排放”的粗放型路線。發展現代漁業就是要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改革目前的生產模式,轉變經濟漁業增長方式,優化結構和布局,節約資源的使用,減少漁業面源污染,保護水域環境,使漁業生產與環境和諧統一,倡導“資源節約—高效利用—再生循環”的生態環保型漁業發展路線。

篇6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產養殖大國,其中養殖產量約占全球的70%。隨著水產養殖業的迅速發展,盲目擴大規模和投入的負面效應日益嚴重。為了增加水產品的產量,向養殖水體大量投放人工餌料,造成了嚴重的水體污染,水產養殖自身的污染與水域環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養殖環境不斷惡化,養殖生物病害頻繁發生。水環境污染不僅制約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也對養殖區及其毗鄰水域的生態環境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水產養殖自身污染的根源與危害

在漁業養殖過程中, 由于養殖技術水平低, 科學化程度落后, 再加上分散的個體操作, 使得養殖戶只考慮經濟成本, 不注重藥物及飼料等的質量, 使用違禁藥品或用化工原料替代藥物。飼料產品科技含量低, 對水體污染嚴重, 藥物殘留較高。投餌不科學, 剩殘過量, 底泥惡化, 污染水體, 使得細菌、病毒大量繁殖, 疫病頻發。這些也都暴露除了水產養殖在環境、病害、苗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

大多數水產養殖,尤其是集約化投餌養殖系統中產生的廢物主要是未被攝食的殘餌、養殖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化學藥品和治療劑。廣義的“廢物”還包括死亡和瀕死的魚以及逃逸的魚、病原體等。

(一)未食的飼料

無論是精養還是半精養網箱養魚都需要投喂飼料,而投喂的飼料總有一部分不能為網箱養殖的魚類所食。對未食飼料的量目前幾乎沒有直接的研究,部分原因是難以區別收集到的殘餌和糞便。一些研究者對池塘和網箱養殖鮭鱒魚類的殘餌量作過估計,但所得結果差別較大,未食飼料可少至1%,多達30%。造成如此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養殖方式和飼料類型的差別以及管理方法的不同所致。池塘養殖虹蹲,未食飼料的比例在投喂野雜魚時最高,投喂干飼料時最低。顯然,這是由于飼料在水中的穩定性及魚對食物的易得性所決定的

(二)排糞和排泄

魚類攝食的飼料中未被消化的部分連同腸道內的粘液、脫落的細胞和細菌作為糞便排出,消化的部分被吸收和代謝,所吸收的營養物中有一部分作為氨和尿素被排泄。

(三)化學藥品

藥物防治是水產動物病害控制的三大措施之一,也是我國水產動物病害防治中是最直接、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方法,因此在我國水產動物病害防治體系中受到普遍重視。由于我國的養殖品種眾多,養殖產量占全世界水產養殖總量的70%左右,成為漁藥生產和使用的大國一般水產養殖中常用的化合物主要為控制疾病向水體中施用的殺菌劑、殺真菌藥、殺寄生蟲劑,為控制水生植物施用的殺藻劑、除草劑,為控制其他有害生物施用的殺蟲劑、殺雜魚藥物、殺螺劑,還包括為降低水生生物創傷施用的麻醉劑和促進產卵或增進生長的激素,提高機體免疫能力而使用的疫苗,以及消毒水、改良水質、增加生產力的化合物等。

(四)池水深度不適宜及其危害

池水過深, 底層光線不足, 浮游植物不能生長, 而大量殘餌和糞便等有機物積于池底, 水中溶氧被大量消耗甚至可能處于無氧狀態, 進而促使厭氧微生物大量繁殖, 使池底生態環境惡化。有機物厭氧分解,nh3、h2s 多等有毒氣體產生, 是水產動物處于一種極度不適的脅迫環境之中, 機體用于抵抗脅迫而消耗的能量增加, 影響水產動物的生長, 同時還會使其抵抗力下降, 同時厭氧致病菌大滋生, 增加感染發病機會。日前養殖業大都采用集約化的養殖模式, 密度高, 投餌量大, 必然透成大量糞便和殘餌沉積于池底, 混于泥沙之中, 難于排除。

二、防止水產養殖對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

(一)合理規劃

必須按照不同水域的使用功能, 對其養殖水面進行科學規劃。確定水體對網圍精養或網箱養殖的負載能力, 綜合利用各種相關的數學模型。確定水產養殖水體對營養元素尤其是 n、p 的負載能力, 最終確定水體的養殖容量, 實現養殖水體的可持續利用。

(二)富營養化的治理

首先是廢棄物的回收和處理: 如殘餌等, 其次是底質改造, 如吸泥、投石、撒生石灰等。王世節提出在清除過多淤泥的基礎上, 利用養殖空閑期間, 長期保持池塘無水狀況, 讓其徹底日曬寒凍, 以消除由于長期殘餌淤積引起的富營養化。

(三)采用生態營養學飼料的配制技術

注意飼料營養成分和投喂方式。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的加入會提高蛋白質利用率。通過選擇飼料中所含的能量值與蛋白質含量的最佳比, 可以減少飼料中 n 的排泄, 其結果是單位生物量所排泄的能量減少。添加植酸酶可以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 減少糞便中磷的含量。此外, 采用科學的投喂標準可減少殘餌量。正確掌握“ 四定”和“ 四看”的投飼技術, 并及時清除殘餌, 減少飼料溶失對水體的污染。

(四)利用生物和理化調節技術改善養殖水質

生物學技術是在生態系各營養級上選擇和培育有益和高效的生物種類作為飼料或調控水質。目前采用的技術有混養一些濾食性動物,如加光合細菌、移植底棲動物、培養大型海藻等。適量的濾食性動物,如扇貝、牡蠣和羅非魚等,可濾食浮游生物。光合細菌可分解有機質,加速物質循環,改善水質。蝦池中納入、培育沙蠶可攝食對蝦的殘餌、糞便,改善低質環境狀況。養殖一些大型藻類可吸收水中溶解的無機鹽,降低養殖水體的營養負荷。

物理和化學措施包括施用改良水質的物質、換水、使用增氧設備等。其目的是為有益生物種類和生態學的旺盛及良性運轉創造最佳條件。適當使用理化技術是必要的,但常伴有一定的副作用或大幅度增加養殖成本。而生物調控技術利用的生物基本無副作用,有些本身還是經濟產品或養殖動物的飼料生物

(五)減少藥物使用量

近年來,各國醫學家和藥物專家紛紛把眼光盯在藥用植物身上,研究出新一代的“綠色藥品”。國家權威部門認為:綠色藥品指的是安全無害的藥品,亦稱自然藥品,該品是農業科學、環??茖W、營養科學、衛生科學等相結合的產物。它代表著藥品發展的未來趨勢,把人的安全與健康視為最高目標。利用自然藥、天然藥和有益生物種群,利用現代先進制藥技術生產的用于水產養殖動物所患疾病的防治和改善水產動物所處惡劣環境的藥品,稱為“綠色水產藥品”。它既不破壞水產動物的生態平衡,也不會產生藥物殘留,而且防治效果較佳,是較為理想的既能防治疾病又能保護生態環境的藥品。

篇7

關鍵詞:水產養殖;水處理技術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總量余年劇增,新的形勢下生活安全用水緊張,為此不少城市加大了對地下水的抽取,但是地下水作為一種恢復時間較長的水資源,其循環時間之長令人難以接受,而且地下水作為地殼組成的重要部分,過量的抽取導致了不少城市地質環境惡劣,甚至出現地陷等現象,這樣的事故出現給我國社會的穩定發展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反觀當前我國水產養殖業,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和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水產養殖業在近些年來有了極大的擴展,這種擴展不單單表現在對水產養殖范圍的擴大,更表現在水產養殖種類的增多,新的形勢下伴隨著水產養殖的擴大而引來了水產養殖相應食料種類的遞增,這也就導致了新一階段下因水產養殖而出現的污水源因素增多,給我過水產養殖污水處理工作提高了難度,通過對我國水產養殖水污染處理工作各個時段的回顧,從而對當前我國水產養殖中的主要水處理技術做了以下幾點要素總結。

一、傳統水處理技術物理處理方法

我國受到當前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科技水平發展不均勻因素的影響,同一時期內的水產品污水處理技術還是良莠不齊的局面,從水處理技術范圍和科學難度兩方面對水處理技術進行概括,其傳統分布范圍較廣而科學技術含量一般的水處理技術—物理處理法在我國有著很大的分布范圍。

物理水處理方法作為一項甚至在我國古代就予以應用的水處理方法,在新的時期通過廣大水污染處理人員的編纂統一,歸納為以下三大主要的技術方面,分別為沉淀技術、過濾技術和浮選技術。沉淀技術顧名思義主要的使用原理是通過萬有引力和水旋動力配置從而借助機械旋流動力作用,實現固液分離的目的,從而清除養殖污水中的大型顆粒物,沉淀技術的使用原理則是以沉淀池的自然沉降和沉淀槽等設施的機械旋流沉降的方式達到去除污水中的大顆粒物,減輕養殖水處理工藝下各個環節的負荷,從而提高處理工藝中對于養殖污水中的可見污染物處理效果。在現實的水產品污水處理實際操作中,沉淀技術和過濾技術是使用范圍最廣的技術,也是響應的設施和科技要求較低的技術,其可以通過對養殖排放水中固體顆粒進行篩選從而將其中69.2%直徑大于77μm的懸浮固體顆粒物進行篩除,利用沉降旋力等因素從而對其污水進行處理最終達到顆粒物在水中含量小于40%的木白哦。浮選技術相對于以上兩個污水處理方法,同屬于物理傳統污水處理方法,主要是通過機械過濾設備中的弧形篩、固定篩、旋轉篩、震動篩、砂濾器、膜濾技術等,對污水進行循環的過濾浮選,從而對其中的大顆粒污物進行篩選,達到凈水的目的,在這諸多篩中選擇的時候,弧形篩作為一項無動力消耗、結構簡單維護成本低、自動化程度低的優勢,其在浮選排污處理工作中應用范圍最廣,其原理為通過采用不同孔徑的膜濾層,在水流下泄的過程中,實現對水流各中污物顆粒的攔截,從而恢復水質的清澈。

物理水處理方法作為我國當前使用范圍最廣的方法,其本質是對于水質沒有任何化學的變化,只是簡單的應用于較小粒狀物的凈化,但是從其根本而言,物理水處理方法還是較為淺易的方法,其在針對一些具有本質水污染方面作用甚微。

二、中層水處理技術化學處理方法

二十世紀中后期以來,我國水處理技術從純物理少化學層面逐漸的上升到了以化學處理方法物理處理方法各占兩半的局面。新的養殖污水處理中,化學處理方法非常盛行,其主要的方法包括化學絮凝技術、臭氧氧化技術、紫外照射消毒技術。

化學技術的本質是通過化學藥劑化學藥品的參入,從而改變水質的污染,對于多數物理處理方法束手無奈的水污染處理,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其中化學絮凝技術,其原理是通過化學藥品的投入從而在某些條件下,促使污水中污水因子和化學因子的結合成絮狀物,在絮狀物的沉淀作用下,對其水質進行改良改善,從而起到凈化水體的目的,嚴格意義上講,化學絮凝技術是一門將化學反應和物理沉淀法相結合的處理方法,但是究其根本,其化學應用中所占的范疇更大,因而將其判定為化學處理方法,除了化學絮凝技術以外還有較為廣泛的紫外線光照消毒技術,紫外消毒技術(UV)廣泛應用于水產養殖系統當中,可以破壞污水當中殘留的臭氧和病菌,且具有低成本和不產生毒性,使用機器方便的特點,在我國當前的化學水處理技術中應用非常廣泛。

三、科學前衛水處理技術生物方法

伴隨著我國科技的發展和治污工作的進展,新的形勢下物理污水處理過于粗糙,其效果不佳,而化學處理污水容易衍生出其他的化學污染體,面對新的污水處理方法中的弊端,我國廣大污水處理人員通過對生態自主處理污水進行研究,從而推出了當前最環保也最徹底無污染遺留的前衛科學污水處理方法—生物污水處理方法。當前中生物處理方法主要以植物和藻類污水處理為主,其主要的污水處理原理乃是運用生物天生的植物光合作用進行污水中無機氮、磷轉化,并將其轉化為有機物進入到植物藻類體內減少水源的污染,其最為著名的處理方式就是濕地污水處理。

篇8

水體富營養化是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水環境問題。隨著我國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養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養殖方式由半集約化向高度集約化發展,特別是高密度網箱養殖量增加,為了增加水產品的產量,人們大量向養殖水體投放人工餌料,造成了嚴重的水體富營養化,水產養殖自身的污染與水域環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1-3]。鄱陽湖是我國淡水漁業主要基地之一,也是江西水產養殖集中區域;其處于經濟較不發達地區,所受污染程度較低,湖泊水質狀況良好,是較清潔的一個湖泊。另外,鄱陽湖水產養殖中,不僅魚的養殖種類繁多,資源豐富,還是蝦蟹和淡水珍珠的重要產區;進賢縣“軍山湖大閘蟹”已成為國內外知名度較高的生態綠色無公害品牌;珍珠產業主要分布在都昌、新建、萬年等縣,都昌縣周溪鄉被譽為中國“淡水珍珠之鄉”[4]。然而,在鄱陽湖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為了增加產量往往會忽略了人工水產養殖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鄱陽湖養殖水體的狀況不僅關系到鄱陽湖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可能會對鄱陽湖的生態保護產生不利的影響,故鄱陽湖養殖水體的污染狀況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本文就鄱陽湖三種典型水產養殖(魚類、蚌類和大閘蟹養殖)水環境的富營養化狀況進行研究,對鄱陽湖養殖水體富營養化進行綜合評價,同時分析鄱陽湖區養殖水域對鄱陽湖的影響,并探討人工養殖水域對周邊水域可能帶來的影響。

1實驗與方法

1.1鄱陽湖區水產養殖水域簡介

軍山湖(大閘蟹養殖區域):軍山湖位于江西省進賢縣北部,鄱陽湖南岸,面積32萬畝,與鄱陽湖一堤之隔。軍山湖原是鄱陽湖的一個湖汊,1958年人工修建一條4km的抗洪大堤后與鄱陽湖主湖體隔開,主要養殖河蟹。都昌(蚌類養殖區域):都昌縣位于鄱陽湖北岸,有內湖水面16萬畝,主要發展珍珠貝養殖產業,都昌縣周溪鄉被譽為中國“淡水珍珠之鄉”。余干(魚類養殖區域):余干縣位于鄱陽湖南岸,以其優美風光和悠久歷史被世人譽為“夢里水鄉”。這里漁業資源十分豐富,全縣共有水域資源95萬畝,圩堤外鄱陽湖捕撈面積46萬畝,圩堤內陸可利用養殖水域面積35萬畝,是全國內陸漁業重點縣和商品漁基地縣之一。

1.2樣品的采集與測定

取根據環鄱陽湖水產業情況選具有代表性的水域為研究對象,根據每個地方不同水域再分別布控3個點。另外在各水產養殖區附近的鄱陽湖各采一個點,所以總共布點數為12個。具體采樣點分布見圖1。分別于2010年7月(豐水期),2010年10月(平水期),2011年1月(枯水期)采集水樣。水樣采集500ml,水樣從水體的中垂線上距水面10~15cm深處進行取樣。另外在現場測定水樣的pH、水溫、溶氧等參數(多參數水質分析儀Multi340)和Chla(葉綠素儀),并對當地該種水產養殖的養殖情況進行調查,并將采樣情況、現場測定數據和調查結果詳細記錄下來。樣品及時運回實驗室,測定水樣中的總氮(TN)、硝氮(NO3-N)、氨氮(NH4-N)、高錳酸鉀指數(CODMn)和總磷(TP),上述參數皆用國標方法進行測定,測定要求標準曲線的相關度R2要達到0.999。

1.3水體富營養化的評價方法

目前,湖泊富營養化評價采用較多的有營養物濃度評價、生物指標評價和綜合評價3種方法,前2種方法偏重從某一方面進行富營養化評價,評價的結果往往比較片面,而綜合評價則是采用多指標進行評價,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出水體的營養狀況[6]。綜合評價主要有特征法、參數法和評分指數法[7]。應用評分指數(M)[8]進行評價,具體計算公式如下:(略)。采用貢獻率的方法確定水環境質量評價因子??紤]各種污染因素對水質的影響,根據其在水質中的作用大小分別給予不同的權重,由權重的大小確定主要污染指標(>8%)[9]。其計算公式[10]為:(略)。

2結果與分析

2.1現場調查

采樣期間對鄱陽湖養殖水域的相關信息進行了調查(詳見表2),鄱陽湖區魚類和蟹類的養殖規模較大,總面積約為30多萬畝,養殖水量也在6億m3以上,蚌類養殖的規模及養殖水量相對較少,養殖方式為傳統密集養殖,除大水域魚類養殖轉型成生態養殖,餌料較少投加外,其余養殖過程都會投加餌料。這3類養殖水域都不是完全封閉的,養殖過程中都會和鄱陽湖的水發生交換作用。

2.2鄱陽湖區水產養殖水體富營養化評價

監測的指標共有12項,以Ⅲ級水質標準(GB3838—2002標準)為基準標準值,代入權重計算公式(2)、(3),計算12個指標的污染貢獻率,以≥8%為界限,篩選出3個污染因子,分別為CODMn、TN、TP。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增加NH4-N、NO3-N為評價參數,故最終以CODMn、TN、TP、NH4-N、NO3-N共5個因子作為評價參數。分析對比3種養殖水體平水期、豐水期和枯水期的水環境參數,發現3個時期的水環境參數變化幅度不大,故將所采的3次水樣數據的平均值求算出來作為年平均值,將數據整理成表(表3)如下:珍珠貝養殖區域a1、a2、a3水環境參數TP、TN、CODMn、NH4-N的濃度均高于鄱陽湖水域a0,只有NO3-N的濃度小于鄱陽湖水域a0;魚類養殖區域b1、b2、b3水環境參數TP、TN的濃度低于鄱陽湖水域b0,CODMn的濃度卻高于鄱陽湖水域,而NH4-N、NO3-N濃度相對于鄱陽湖水域則或高或低,說明魚類養殖水體中NH4-N、NO3-N濃度存在較大的空間變異;蟹類養殖區域c1、c2、c3水環境參數TN、NH4-N的濃度均高于鄱陽湖水域,而CODMn、NO3-N的濃度卻低于鄱陽湖水域濃度,TP的濃度在鄱陽湖水域濃度平均值的上下波動。c0水環境參數TN、NH4-N的濃度均高于蟹類養殖區域c1、c2、c3,而低于蟹類養殖區域c1、c2、c3,的大小分別為c3<c2<c0<c1。以CODMn、TN、TP、NH4-N、NO3-N作為評價參數,根據(1)式算出評分指數(表4)根據表1所示的評分標準[11],判定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評分值越高,表明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越高。由表4可知,鄱陽湖區的水產養殖水體已產生了富營養化,各不同類型的水產養殖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各不相同,具體評價結果為:蚌類養殖水體>蟹類養殖水體>魚類養殖水體,且可判斷蚌類養殖水體屬于極富營養;蟹類養殖水體屬于中富營養;魚類養殖水體屬于中營養。根據表4亦可知鄱陽湖的水產養殖水體屬于中富營養。為確定CODMn、TN、TP、NH4-N、NO3-N5個因子對養殖水體水質污染的主要污染因子,依據公式(2)、(3)分別計算上述5個因子對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染的貢獻率,計算結果見表5。由表5知,蚌類養殖水體的TN污染最重,其次便是TP;魚類養殖水體的TP污染最重,其次便是CODMn;蟹類養殖水體主要是TN,其次是CODMn。因此對鄱陽湖水體的富營養化污染進行預防和治理,應注重N、P的輸入和輸出。

3分析與討論

3.1養殖水體富營養化對周邊水域的影響

養殖水體的富營養化通常會對周邊水域的水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養殖水體域不會是封閉的水域,養殖水域要頻繁的與周邊水域發生水交換,所以當養殖水域受到了污染勢必會對周邊水域產生影響。由表4可看出,魚類養殖水體的富營養化評分指數與鄱陽湖的指數非常接近,且部分水體較鄱陽湖的更低,故魚類養殖水域對鄱陽湖的富營養影響較小,蟹類養殖水體的富營養程度較鄱陽湖的程度高,根據江西省水利廳的調查數據,鄱陽湖年均水量為1437億m3,軍山湖蟹類養殖水域約為6.4億m3,約占鄱陽湖總水量的0.45%,到枯水期,受鄱陽湖蓄水量減少的影響所占比重將更大。軍山湖與鄱陽湖雖有抗洪大堤相隔,但仍會通過水閘進行不定期的水交換,故軍山湖的富營養化對鄱陽湖水環境惡化存在一定的貢獻。蚌類養殖水體處于極富營養水平,且珍珠蚌的養殖需要定期進行排注水,都昌的蚌類養殖水的新鮮水源便是鄱陽湖,而排出去的養殖廢水的去處也為鄱陽湖,雖然珍珠蚌的養殖水量并不大,但是養殖廢水的富營養的程度非常高,尤其是N、P的含量較高,且每年進行的排注水的次數也較多(大約每年有30次左右),根據養殖水域與鄱陽湖的濃度差乘以總流量可估算出蚌類養殖廢水每年帶入鄱陽湖的N、P的含量分別約為6.5和0.36t,所以蚌類養殖廢水會對鄱陽湖水體的富營養化產生較大影響。上述結果表明,鄱陽湖區水產養殖水域的富營養化程度高于鄱陽湖的富營養化水平,鄱陽湖的N、P污染受到了養殖水域的影響。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為工業廢水的排放,水產養殖所產生的養殖廢水對水體富營養化的貢獻率相對較低;而在鄱陽湖這類經濟不發達的區域,其總體水質較好,所受的污染較少,水產養殖產生的養殖廢水占其總污染量的比例較大,尤其對這類較清潔湖泊水質的影響較大,對其富營養化的貢獻率較高。因此,在鄱陽湖這類較清潔湖泊區域中,養殖業的發展應盡可能控制其規模,并走生態養殖的新模式,以免養殖廢水對較清潔湖泊產生嚴重的污染,不僅有利于較清潔湖泊的保護,也有利于當地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3.2原因分析

蚌類養殖水域屬于極富營養水平,根據表5各因子對水體富營養化的貢獻率可以發現蚌類水體的主要污染物為TN和CODMn,這和用于珍珠貝養殖的添加物有很大的關系,根據對珍珠蚌養殖的調查,為促進餌料生物的生長,保證蚌類食物的充足,常人為地向水體中添加過量的鵪鶉糞便,而鵪鶉糞便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在分解利用中將產生大量的NH4-N和NO3-N,對TN和CODMn的貢獻均很大。蚌類養殖還要求水體有良好的流動性,需要經常排水注水,使得養殖水體中大量的有機物和含氮化合物排入鄱陽湖水體中,造成臨近水體富營養化。大水域魚類養殖采用的生態養殖方式,一般魚類的餌料為水域中的天然餌料(浮游動植物),通過水流不斷交換水體補給餌料,人工餌料投加量較少,由于投料少,減少了外源污染,且能對因此魚類養殖水體富營養化程度相對較低,部分水域魚類養殖仍采用傳統的網箱養殖,養殖過程存在飼料的投加現象,另一些特種魚的養殖(如烏魚)也需要投加低值新鮮小魚蝦作為餌料,這些餌料的過剩對養殖水域的TN具有一定的貢獻,根據魚種類的不同,所采取的養殖方式也有所不同,這也是魚類水體NH4-N、NO3-N濃度存在較大空間變異的原因。蟹類養殖水域的營養程度要比鄱陽湖高,這和傳統的集約養殖方式有關,河蟹代謝及餌料的投加帶來的營養過剩問題都會對蟹類養殖水環境帶來影響。

篇9

水產養殖是最可靠、最迅速的蛋白質來源方式,受到許多國家的廣泛關注。由于過度追求生產產量,往往忽視了保護水產養殖區域的環境和生態平衡,影響了水產養殖業的高品質、可持續發展。因此,水產養殖環境污染的控制對策是值得我們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

水產養殖;環境;污染;控制對策

水產養殖是在人為控制下對水生動植物進行培育、繁殖與收獲的一種生產活動,水產養殖業也已經成為最可靠、最迅速的蛋白質來源方式,受到了全球許多國家的廣泛關注。但在發展中國家大多數水產養殖業進行小規模生產,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之下,過度追求生產產量,往往忽視了保護水產養殖區域的環境和生態平衡,從而導致水產養殖不斷受到病害、環境污染、資源匱乏等因素的制約與困擾,影響了水產養殖業的高品質、可持續發展。因此,水產養殖環境污染的控制對策是值得我們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水產養殖出現的問題

1.管理缺陷在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方面缺乏政府管理行為,從而導致個體分散養殖無法實現規?;?、產業化。有許多養殖戶的專業素質較低,對相關養殖知識缺乏認識、或者無法活學活用養殖知識,對魚病及其檢疫知識缺乏了解,對水產品的多發病特點與其防治措施也沒有全面地掌握,對水質的管理與監測缺乏足夠的重視,這些在管理方面的缺陷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約著水產養殖的發展。

2.苗種選育問題部分種類種質嚴重退化、質量與數量不穩定、苗種短缺等問題是苗種選育問題的主要表現。在水產養殖業中,有許多苗種場受到眼前利益的驅使,對苗種選育與更新的重視程度不夠,從而熬成了苗種的品種退化問題,抗病能力下降,成活率降低。進而導致餌料利用率的降低,使用化學藥品的幾率相對增加,從而導致了水環境污染的加重。

3.病害問題我國水產養殖病害已多達數十種,其病原包括寄生蟲類病原、原生動物類病原、真菌類病原、病毒類病原、細菌類病原等。水產養殖的集約化提高了養殖生物發生病害的幾率,在對養殖生物進行移植、引種時檢疫措施比較缺乏,從而導致大量的境外疫病侵入我國水產養殖水域,產生了嚴重的危害。有許多養殖戶與養殖場在快速檢測、早期診斷傳染性流行病方面無能力、條件不成熟,從而導致額病原微生物的高速繁殖、蔓延,從而產生了水產養殖病害,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二、水產養殖對環境的污染

1.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近年來,許多國家與地區發生了多起水產養殖魚類逃逸問題,而逃逸的魚類在野生群體遺傳基因組成、疾病傳播等方面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非常大。另外,水產養殖也會對底棲生物群落產生影響,通過對富營養化在底棲生物群落變化過程中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底棲生物類群會因為底棲氧飽和度不斷地改變而發生演替。此外,因為動植物殘體、殘餌、排泄廢物等有機質會在養殖水域的池底進行積累,從而使水域浮游細菌生物、底泥細菌量也都有所上升??傊?,由于環境受到了破壞,外來物種導致本地物種基因庫的改變、野生苗種資源受到毀滅性的影響,會對生物多樣性與物種組成產生巨大的影響。

2.對水環境的污染現代水產養殖的高密度、集約化生產,投飼了大量的外源性餌料,使大量的殘餌進入到了水體,導致水體的有機負荷得到了增加,從而發生富營養化、降低了生物多樣性、增加了病原體等。為了對病害進行防治,在水域內大量投放化學藥品,從而加大了水環境污染。對于蝦類養殖來說,其對周圍水環境的污染程度取決于水產養殖的水平與規模。單養高產模式蝦類養殖,飼料利用率非常低,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排泄廢物、蝦糞及殘餌對養殖區域的池水產生了污染,由于單養高產模式會經常性的換水,所以,對淺海海水也會造成一定的污染,通過池、海間水不斷地進行交換,是其產生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精養蝦池中的N以溶解無機氮、溶解有機氮與懸浮顆粒氮等形式存在,而溶解氮的來源有蝦糞的排放、配合飼料釋放與鰓的排泄這主要的三種。在蝦池中,微生物在分解排泄物、殘餌等有機物時會產生大量的氨氮,從而對蝦體生理功能產生嚴重的影響,使其抗病力下降,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而對于筏式養殖模式來說,物質循環、水體交換比較緩慢,從而導致了養殖水域內懸浮物長期淤積,從而加強了使微生物活動,使養殖水域內的氧需求量不斷增加,從而造成了缺氧環境,給水產養殖工作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導致了大量經濟損失。此外,沿海水產養殖會產生大量的無機、有機廢物排放,從而給半封閉港灣帶來富營養化現象,從而導致硫化細菌繁生、還原性化合物得到增加以及大型底棲生物的數量、種類、豐度減少。

三、控制對策

1.實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要求,將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的污染降低到最小,所以,在水產養殖方面,應該從各個方面入手降低其污染物的產生量。首先,應該重視培育基礎餌料,研發適合不同幼體階段、不同動物、優質的育幼餌料、開口餌料,并進行科學地投喂;培養與提高水產養殖者的專業素養,實現科學的養殖管理;選育健康苗種、合理地安排放養密度。其次,應該合理利用新興生物技術,培育優質、高產、抗逆的優良苗種。中國海洋研究所與多倫多大學進行合作,培育含抗凍蛋白轉基因魚,這種魚苗不僅具有良好的抗凍能力,而且具有較快的生長速度。

2.優化養殖結構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地域等因素對養殖容量產生著制約作用,環境條件與管理水平的不同、養殖生物間是否具有互補效應也對養殖容量產生著影響。單一品種的水產養殖不僅不能充分地利用環境容量,還容易產生污染,所以,應該選擇多品種輪養、間養、混養等生態養殖、立體養殖結構,從而可以進一步地利用、轉化餌料,降低環境污染。例如基塘系統、稻田養魚,魚、珠混養,濾食性魚類、貝類與蝦混養等。綜上所述,水產養殖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環境產生污染,采取相應的措施降低或消除污染,可以促進水產養殖業的高品質、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偉,范立民.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對策[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4,02:26-34.

[2]雷志剛.水產養殖環境污染防控的對策[J].北京農業,2014,33:177.

篇10

1天津都市漁業的發展現狀

1.1水產養殖業總體平穩發展

近些年,隨著天津促進都市漁業發展政策措施的實施與落實,水產養殖業總體平穩發展。受干旱缺水及城市綜合開發的影響,天津市的水產養殖面積不斷萎縮,由2006年的4.34萬hm2縮減到2008年的4.08萬hm2。之后,由于設施漁業發展的推動,2010年水產養殖面積又恢復到4.27萬hm2。盡管水產養殖面積有波動,但水產品產量還是逐年提升。至2010年,總產量穩步增長到34.30萬t,單產水平提高到535.94kg/畝(15畝=1hm2,下同),漁業總產值也增長至51億元。隨著產量、產值的增加,漁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快速增長。2010年全市漁民人均收入達13589元,較上年增長了3.03%,比同期農民的年人均收入高70%。而隨著漁業產業結構的逐步調整優化,2010年設施漁業的養殖面積更是迅猛發展到56萬m2,全市集生產、生態、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都市漁業因之而加快發展。

1.2休閑觀賞漁業蓬勃發展

休閑漁業作為近些年興起的新興漁業產業的分支,突出體現以“漁文化”為特色,集垂釣、旅游、觀光、餐飲等于一體,展示現代漁業的多種功能,是漁業“一產”與“三產”結合的有效形式。天津現有各種規模的休閑垂釣園百余處,垂釣面積達133多hm2,年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垂釣園內功能完善、設施先進,供游客進行以“賞魚、釣魚、品魚”為主要內容的游玩與消遣,漁業綜合效益突出。同樣,隨著水產養殖品種結構的調整以及人們對水產品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天津的觀賞魚養殖業快速發展。觀賞魚養殖品種不斷增加,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市場交易量穩步增長,相關企業或養殖戶的收益也快速增長。天津現有達到一定規模的觀賞魚養殖場(戶)幾百家,年產各類觀賞魚苗近10億尾,產值近3億元,觀賞魚養殖現已成為全市漁業發展的新亮點。

1.3漁業發展的園區化格局初步形成

借助漁業發展的天然優勢,天津從2005年起通過產品集聚、投資傾斜、科技帶動等具體措施積極建設以彭澤鯽、南美白對蝦、海珍品及淺海灘涂貝類為代表的優勢水產品產業帶,全力將水產養殖的天然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促進漁民增收。通過產業帶建設,全市從事水產養殖的優勢產區更加集中,優勢產品更加突出,且對周邊區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而隨著優勢水產品產業帶的形成與擴展,全市漁業發展的園區化建設也加快推進。僅2005~2008年,全市建成的水產養殖示范園區就達106個,其中彭澤鯽園區45個,南美白對蝦園區32個,海珍品園區22個,良種鯉鯽魚園區5個,灘涂園區2個。此后2年,受惠漁政策和漁業產業化帶動的影響,全市水產養殖示范園區的數量進一步增加,都市漁業集約化養殖、園區化經營格局初步形成。

1.4漁業產業化體系不斷健全

實現漁業產業化是提高漁業附加值、延長產業鏈、促進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天津的漁業發展始終堅持龍頭組織帶動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全市先后培育形成天祥、盛以、海發、立達、凱潤、澤酩等一批水產龍頭企業以及正躍、洪彪、益多利等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組織,構建起“公司+養殖戶”、“合作社+養殖戶”、“公司+合作社+養殖戶”的水產養殖產業化經營體系。這些企業或合作組織通過加強規范化管理不斷引進和推廣水產養殖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建設標準化水產養殖園區或基地,并通過多種形式與水產養殖戶確立了穩定的產加銷、產供銷關系,進而完善了與養殖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這樣不僅推動了高效水產養殖模式和技術的示范與推廣,而且促進了水產養殖規模的擴展和效益的提升。

2天津都市漁業發展的特征

多年來,天津的漁業發展始終堅持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并重的原則,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強漁業科技化、設施化、多樣化和質量安全化建設,并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鮮明的時代特征。

2.1科技化水平快速提升

“十一五”以來,天津通過科技項目的實施加速推進了一批成熟、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了水產養殖科技化水平的提升且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海水養殖方面,近年來累積推廣應用“南美白對蝦產業升級集成技術示范與推廣”等近20項科研項目,促進了全市海水工廠化養殖技術的全面提升,在環渤海區域現已處于領先地位。池塘養殖方面,利用生物調控、塑料膜護坡、循環水養殖、微孔增氧等專業技術,使標準化、專業化、節水型的養殖模式逐步得到推廣。另外,當前部分企業還采用全封閉循環水養殖技術將養殖用水通過蛋白分離、生物凈化、液態充氧、臭氧殺菌等相關水處理工藝,使飼料、漁藥、土地、水資源得到高效集約利用;而有些企業則通過采用工廠化周年養殖技術配合專用魚飼料的開發,使養殖單產由15kg/m3提高到30kg/m3,有效提升了全市水產養殖業的科技水平。

2.2設施化程度逐年提高

在政策的影響和科技的帶動下,天津以工廠化養殖為代表的設施漁業快速發展。僅以工廠化養殖為例,2004年全市工廠化養殖面積為5.73萬m2,2005年較上年增加1.07萬m2;2007年,由于相關水產品養殖示范園區設施化建設的加快推進,工廠化養殖面積迅猛增加至24.34萬m2;2008年,受自然災害影響,工廠化養殖面積有所降低,而產量卻達到1314t,較上年增加564t,切實體現了設施漁業養殖節水、環保、高產、集約化的特點;之后2年,工廠化養殖面積更是迅速增加,到2010年已達56萬m2,較上年增加了21%。天津的工廠化養殖雖初具規模,但在全市水產養殖格局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偏低。據測算,工廠化養殖面積不足全市水產養殖面積的1%。因此,天津的設施漁業仍需加快發展。

2.3多樣化漁業并存發展

由于天津市各地區的區位條件及水域資源不盡相同,天津的都市漁業呈現多樣化并存發展的態勢,各區縣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漁業發展路線。環城四區緊鄰水產品消費市場,養殖水面普遍較小,設施化、科技化程度較高,加之水面維護生態環境的需要,已形成以休閑漁業、觀賞漁業、種源漁業為主的現代漁業體系。濱海新區作為臨海區域具有較大面積的淺海灘涂,極為適合灘涂貝類的增養殖和海珍品養殖。經多年發展,濱海新區的海水池塘養殖技術和海珍品工廠化養殖技術已較為成熟,形成了以設施漁業和增殖漁業為主的現代漁業體系。寶坻、靜海、寧河、武清、薊縣等遠郊5個區縣養殖水域面積廣闊,以大面積養殖池塘為主,池塘生態養殖技術較為完備,適宜開展水產品的無公害健康養殖。目前,這5個區縣以生態漁業為主,是天津重要的淡水產品供應基地。

2.4質量安全化程度穩步提高

當前,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而隨著養殖產量與規模的增加和擴大,天津漁業主管部門更為重視水產養殖的質量安全工作。相關人員深入到水產養殖公司(場)或養殖戶檢查漁藥、飼料的存儲與使用情況,驗證漁業投入品的使用是否符合技術規范,進而確保水產品從苗種、飼料、用藥到加工、包裝、銷售全程依標生產。在產品質量監測中,全市建立了“農業部藥殘監控”、“水產品例行監測”和天津市“節日期間水產品監測”3項例行監測制度,且監測范圍擴大至流通領域,保證了水產品從池塘到餐桌的全程質量安全。經過努力,截至2008年,全市共創建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279處,累計認定無公害水產品420個,養殖水面依標生產率達到55%,質量安全程度穩步提升。

3天津都市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天津都市漁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且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發展中所出現的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與現代都市漁業發展目標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3.1資源環境制約明顯

水產養殖對水環境質量的要求較高,依賴性強,對污染的承受能力較弱,故漁業是水域環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近年來天津近岸海域污染雖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赤潮仍時有發生,導致生物資源種類趨于單一;雖然內陸區域河流、池塘、洼淀等養殖水面較多,但地表水質較差,且未得到有效治理,加之降水量偏少,養殖用水補充不足,導致對魚類增養殖的承載能力下降;而地下水的長期超采已造成地面沉降,并形成多處地下水漏斗區,宜漁水資源更加短缺。另外,隨著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大面積的養殖水域、灘涂被填平或擠占,養殖水域空間不斷地被擠壓,養殖水面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遇到了更多困難和阻力。因此,今后天津的都市漁業必須由外延式發展向節水、節地、集約、高效的內涵式發展方向轉變,以拓展養殖空間、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率。

3.2科技帶動能力仍需增強

天津都市漁業發展的科技化水平雖有提高,先進實用技術得到推廣,但技術多通過項目從外地引進,區域內漁業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仍需增強。一是專業科研力量相對較弱。在全市范圍內,除天津農學院水產科學系、天津水產研究所專業從事水產科研、教學、推廣工作外,沒有一家較具實力和影響力的科研機構從事水產科研工作,從而導致天津的水產科技水平在全國整體處于落后地位。二是優質苗種的繁育工作需加快推進。由于多年的累代養殖、近親繁育,加之魚類產卵場遭到破壞、環境惡化等原因,天津常規和特種水產品的種質資源已嚴重退化,急需強化水產遺傳工程技術研究,以培育出健康優質的水產苗種,促進都市漁業的持續發展。三是科技推廣普及力度需強化。都市漁業發展不僅需要水產養殖企業科技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廣大基層水產養殖從業者和經營者科技素質的提高。為此,相關部門應通過技術轉讓、科技培訓、發放宣傳材料等形式有針對性地強化水產科技普及工作。

3.3關聯產業的發展有待深化

盡管近年來天津出現了一批水產養殖龍頭企業,但其業務多以鮮活水產品產出為主,關聯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后。首先,水產品深加工能力偏低?,F有龍頭企業多以水產品初加工或飼料供給為主,缺乏專業性較強的水產品精深加工企業。與此相對應,市場上仍以鮮活水產品銷售居多,而高附加值的健康水產生物制品的供給則有限。其次,漁業服務業發展仍顯緩慢。就種類而言,在水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全市水產養殖仍集中于食用商品魚、蝦、蟹類,而以觀賞魚養殖、垂釣、餐飲、娛樂為主要內容的休閑服務業在整個漁業經濟中所占份額仍偏低,從而延緩了都市漁業多功能的開發。此外,全市在水產養殖設備購置、疫病防治、市場體系完善、合作組織建立、漁業品牌宣傳等關聯產業的發展方面仍有待深化,產業鏈有待延伸,綜合競爭力還需強化。

4加快天津都市漁業持續發展的建議

4.1堅持都市漁業的內涵式發展

面對資源環境制約明顯的現實,天津都市漁業的發展應堅持節水、節地、集約、高效的內涵式發展方向。第一,加強對現有水域環境污染的治理。水產養殖企業或養殖戶在進行水資源合理調控利用的同時,應通過切斷污染源、水質凈化、水質監測等措施加強對水域環境的污染防治,全面提高水域環境容量和水體自凈能力。第二,注重水資源的循環綜合利用。天津的宜漁水資源有限,相關部門應通過推廣光合細菌、EM菌等生物技術徹底降解水中有害物質,高效分解水中殘餌、排泄物以改善水質;同時運用物理、化學等綜合技術對水體進行凈化處理,在保證水產健康養殖的基礎上實現水資源的循環與綜合利用[1]。第三,重視漁業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漁業主管部門應依據天津建設生態宜居城區的發展規劃,加大現有漁業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切實保護重要漁業水域資源,保證漁業發展的地域空間不被侵占或擠壓,同時加快相關水域環境的生態修復工作,從而更好地實現都市漁業的生態服務功能。

4.2重視都市漁業高新技術的研究

科技是都市漁業發展的關鍵,而強化科技帶動作用的重點在于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在科技創新方面,天津應以渤海水產研究所、海洋技術研究院、市水產研究所、漁業技術工程中心、農學院水產系的建設為契機,切實加強漁業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重點選擇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具有高度技術關聯性和產業帶動性的核心技術與關鍵技術,使之率先取得突破[2]。應重點選擇在水產健康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生物育種、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水產品綜合利用加工、漁業信息化、漁業節能減排與漁業環境持續改善等方面開展研究,爭取獲得相應的科技成果儲備,全面提升天津的漁業科技創新能力與水平。在科技推廣方面,全市漁業科技推廣部門還應通過編印科普讀物、傳遞科技信息、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組織科技入戶、開展科技宣傳周等多種形式的推廣活動,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漁業技術能人或科技示范戶,進而全面提升廣大漁民的科技水平。此外,天津還應通過優惠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吸引更多具有高學歷和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為天津都市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