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實驗對學生的影響范文

時間:2024-02-26 17:53: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實驗對學生的影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離子反應;化學實驗;意義建構;學習影響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4-0002-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離子反應是中學化學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從微粒層面了解溶液中物質反應的實質,其教學價值體現在發展學生從水溶液中微粒及微粒間的相互作用的角度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化學科學認識方法。[1]引導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方式從宏觀角度向微觀角度轉變,對培養學生從現象看本質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都起到重要作用,因而也是高考中重點考查內容。本文在了解學生離子反應學習情況的基礎上,設計了離子反應教學的化學實驗,考查化學實驗對學生學習離子反應的影響,揭示了學生學習離子反應概念的原理。

一、離子反應學習狀況

為了了解目前離子反應的教學效果及其原因,筆者在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和長沙市第十九中學高一年級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離子反應概念學習存在很多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對離子反應概念的建構不完整。在大部分學生的理解中,離子反應“是生成沉淀、氣體或水的反應”,“是離子之間的反應”,“是電解質在溶液中的反應”。這些定義對離子反應的概括并不完整。

(2)學生對離子反應的本質認識尚不清晰。有的學生認為其本質是 “生成沉淀、氣體或水”,這部分學生對離子反應本質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宏觀表象上;有的學生則認為是“離子之間的反應”,這部分學生沒有深入認識到離子的變化情況;還有的學生認為是“離子濃度減小”,但這僅僅是針對兩種電解質在溶液發生離子反應而言的。

(3)學生缺乏對物質在溶液中的存在狀態的認識意識。針對“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步驟是‘寫、拆、刪、查’,什么物質不拆、為什么不拆”的問題,學生的回答絕大多數是“沉淀、氣體和水”、“除易溶于水的強電解質”,至于為什么不拆,大多數學生認為這些物質“難溶于水,或是弱電解質”。這說明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步驟和規則,而并非了解電解質在溶液存在的實際狀態。

離子反應概念學習中,認識的對象是離子反應,因此離子反應實驗是學習的基礎,也是思維產生的基礎。并且,從分子、離子等微粒層面了解溶液中物質的存在及反應的實質具有抽象性,不能簡單地通過語言描述和學生討論的方式來建立,因此必須以化學事實和反應現象為依據。考慮到高一學生對化學思維方式還比較生疏,對離子反應的認識還只能從實驗的表觀現象“產生水、氣體和沉淀” 等現象的層次開始,要進一步建立微粒觀則需要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透過現象分析本質,幫助學生真實地了解電解質在溶液中進行反應的微觀過程,從而形成水溶液中微粒及微粒間的相互作用的微觀認識。

二、離子反應教學中化學實驗及教學設計

1.離子反應概念構建的化學實驗

實驗材料:Ba(OH)2溶液、稀H2SO4溶液、酚酞溶液、燒杯、膠頭滴管、鉑電極2根、電池、導線、G型電流計

實驗步驟:

(1)如圖1所示連接實驗裝置。

(2)在燒杯中加入Ba (OH)2溶液沒過電極,滴加1-2滴酚酞,讀出電流計示數。(注:實驗時用玻璃棒或磁力攪拌器不斷攪拌溶液,防止溶液發生微弱電解產生的氣體附著在電極表面影響電流計讀數。)

(3) 用膠頭滴管往燒杯中緩慢滴加稀H2SO4溶液,觀察溶液中的現象和電流計示數的變化。(注:當電流計示數在0-2之間時,要慢慢逐滴滴加稀H2SO4溶液,以免電流計示數變化太快,學生觀察不到電流計示數為0的時刻。)

(4)當電流計示數為0,再繼續滴加稀H2SO4溶液,讀出電流計示數。

2. 離子反應教學過程設計

要使學生觀察到真實的離子反應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離子反應概念基本條件。教學過程第一步是觀察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的導電性以及Ba(OH)2與H2SO4反應過程中溶液導電性的變化,引導學生對電流計示數的變化原因進行分析,幫助學生認識到Ba (OH)2和H2SO4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反應過程中離子濃度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反應中離子的變化及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初步認識離子反應過程。在實驗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用化學方程式和離子形式表示的化學方程式認識離子反應的具體過程,認識離子反應,寫出離子方程式。然后,通過提供三個離子反應的實例(鹽酸與碳酸鈉、鹽酸與氫氧化鈉、鐵與硫酸銅),引導學生模擬Ba(OH)2和H2SO4反應實質的思維過程,從微粒角度認識這些化學反應,寫出這些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離子形式的方程式和表示離子反應實質的方程式――離子方程式。從這些反應的式子總結共性,達到對離子反應本質上的認識,構建離子反應的概念并認識離子方程式。最后,讓學生概括出離子反應定義和離子方程式以及離子方程式書寫規則,達成離子反應概念的全面意義建構。

三、教學實踐研究

1. 被試選擇與研究方法

本研究選取湖南師大附中(示范高中)和長沙市第十九中(普通中學)高一年級中化學學習水平相近的學生共20名,將各校學生平均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0人)。實驗組進行離子反應實驗教學,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教師講授的方式教學。

2. 教學結果及分析

(1)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分析

按照實驗教學設計進行教學,其教學情況列于表1。

通過對學生的課堂表現的對比可以看出,在有化學實驗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完成實驗使思維得以有真實的對象,學生的概念構建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完成,課堂中學生表現出學習的積極性。這是因為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到實驗現象,產生了真實的問題,也就產生了解反應進行的實際過程的愿望。在教師引導下,真正地了解了溶液中離子的反應行為,離子反應的概念不是“聽說”的,而是“看到”的,這樣在后來的對離子反應的描述(將化學方程式表達成離子形式)及反應實質(離子反應方程式)的表述中順利形成,因而很自然地構建了概念。

而在教師講授的教學中,學生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語言描述上的,并且學生幾乎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學習,所以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其次是因為講授教學是以語言的形式學習的,學生學習的是一些規則,其思維并沒有與真實的離子反應聯系起來,因此他們學習的內容是一些語言表達,包括離子方程式的寫法,學生對這些寫法所表示的真正意義并不了解。

(2)學習結果及分析

a.學生對離子反應概念延伸認識和離子方程式書寫情況及分析

學生對離子反應的認識和離子方程式書寫情況分別列于表2和表3。

表2數據表明在理解離子反應概念上實驗組的學生的正確率都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學生;表3數據說明學生對于簡單離子方程式書寫差異不大,但對于難度稍大的題目,實驗組的學生的正確率都明顯高于對照組的學生。兩個題目測試結果表明采用實驗教學對學生掌握離子反應概念和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是大有裨益的。

這種學習結果說明:(1)由于常規教學中教師對離子反應的概念只是用語言描述,對照組學生對離子反應的理解基本上是建立在課堂上教師例舉的為數不多離子反應實例上,學生對離子反應的認識缺乏完整性;而實驗組的學生在動手實驗的情境下,思維得以開闊,能夠將各種離子反應聯系起來,概括出離子反應的共性內涵,形成準確且完整離子反應概念。(2)在書寫離子方程式的方面,對于生成物中有難溶、難電離、易揮發的物質的離子反應,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都能正確寫出離子方程式,但是當反應物中有難溶的物質時,對照組的正確率就遠低于實驗組。這是因為對照組的教學中,教師過于強調“寫、改、拆、查”的書寫規則和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學生對生成物中是否難溶、難電離、易揮發的物質太過關注,而忽略了難溶的反應物。另外常規教學中用硫酸鈉與氯化鋇的反應作為學習書寫離子方程式的例子,給學生造成了離子反應是陰離子和陽離子反應的第一印象的誤導。而實驗組的教學注重的是物質在溶液中的實際存在的形式,并且通過化學實驗,學生對反應過程有完整的認識,對以離子形式存在溶液中的物質還是難溶的物質都有了直觀的感受。同時學生對離子方程式的意義能脫離語言層面的理解,寫離子方程式時,不再是對規則的單純記憶,而是理解了規則,對規則有了直覺的認識,所以有很好的知識遷移性。

b. 學生微觀認識發展結果及分析

學生從微觀角度對物質的定性變化和定量變化的認識情況列于表4中。

題3主要考查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中對新問題的判斷能力,題4是從量的角度考查學生的思維發展。從上述這兩個測試題的結果中可以發現,在具體問題的解決中,對照組的學生是從宏觀現象和宏觀物質的角度來分析問題,而實驗組的學生能夠從微觀角度對問題進行把握。

在針對離子反應中物質變化的題3中,對照組的學生下意識沿用的是初中學習的酸、堿、鹽和復分解反應的知識來進行分析,經過提醒后才在書寫化學方程式的過程中發現離子方程式的不同。這說明常規方式教學在教師的說明下經過化學方程式的“改、拆、查”后而產生,這樣將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演變成了教師的講述下的形式學習,將離子方程式演變成了化學方程式的形式轉化,導致了學生認為離子方程式是化學方程式的變形結果的錯覺,學生的對反應實質認識能力比較薄弱。而實驗組教學通過化學實驗中電流表的讀數反映出物質是以離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并且通過電流表的讀數變化讓學生認識到發生的化學變化是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將宏觀表象和微觀粒子反應聯系起來,在對物質的變化過程的實質進行探究的同時,實現認識從宏觀角度向微觀角度轉變。另外在解決題4的定量問題中,實驗組的學生能從微觀角度對化學變化中量的關系進行快速又準確的把握,而對照組的學生仍然要依賴于化學方程式,說明實驗教學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四、結論

在離子反應的化學實驗中,水溶液里存在的微粒以及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實驗現象表現來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和大腦,學生的思維得以激發,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實驗現象的表象由表及里地分析和思考,從而能夠自主構建離子反應的概念,并領會離子方程式的實際意義,同時,學生微觀認識水平的也會得到發展,并且從觀念上形成的微觀認識更容易在問題的解決中得到遷移。

篇2

【關鍵詞】血液標本;存放時間;生化檢驗

血液標本的存放時間是檢驗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患者血液樣本采集后需要經過核對、糾錯以及等待檢驗的過程,所以血液標本往往不能立即上機檢驗,進而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本組研究選取86例門診患者的血液標本,對其中14項檢驗項目分別于1h、4h、8h、24h進行檢驗,現對檢驗結果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2年3月至5月的86例門診患者為對象,采集患者的血液標本,對其中14項檢驗項目分別于1h、4h、8h、24h進行檢驗。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52例,年齡為27-71歲。

1.2方法對86例門診患者采靜脈血5ml,采血人員同時記錄采血時間。將86份血液標本放置20min,然后使用離心機以4000r/min離心10min,對血清分離。質控血清及校準品嚴格按照說明書的要求進行,上機對14項生化檢驗項目進行校準及質控,確保每項質控項目在(±1)s范圍內。于采血1h對14項生化檢驗項目進行測定,記錄測定結果。然后將血液標本加蓋放置在4℃冰箱內保存,分別在4h、8h、24h再次檢驗,記錄測定結果。以1h的檢驗結果為基準,分別對比4h、8h、24h的生化檢驗結果。

2結果

與1h的測定結果相比,血液標本存放4h時,測定結果存在顯著差異的項目為GLU(血糖),共1項。血液標本存放8h時,測定結果存在顯著差異的項目為TBIL(總膽紅素)、BUN(尿素氮)GLU(血糖),共3項。血液標本存放24h時,測定結果存在顯著差異的項目為ALB(白蛋白)、ALP(堿性磷酸酶)、ALT(谷丙轉氨酶)、AST(谷草轉氨酶)、GGT(γ谷氨酰轉肽酶)、TP(總蛋白)、Ca(鈣)、P(磷)及TBIL(總膽紅素)、BUN(尿素氮)、GLU(血糖),共11項。多項生化檢驗結果隨血液標本存放時間的延長而呈現出顯著的差異(P

3討論

人體血細胞包含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當人體發生生理或病理變化時,血液中的成分就會發生改變,所以血液成分檢測是臨床診斷與治療的重要依據。根據血液檢驗項目和方法不同,所需血液標本量也不相同。因此,血液標本的采集方法也不一樣。在血細胞分析儀廣泛應用于臨床實驗室之前,對于用血量較少的檢驗項目,如手工法血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測定和白細胞分類計數等常采用皮膚采血法。因為血細胞分析儀的標本使用量稍多于傳統手工方法,更重要的是靜脈血能真正反映全身血液的當前狀況。因此,現在推薦使用靜脈血進行血液檢驗。

血液標本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檢驗的準確性。近年來,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已經得到廣泛應用。血液標本采集后應立即送檢,但有的血細胞分析儀要求抗凝的血液標本放置一定時間后再上機測定,所以應熟悉不同設備的實驗條件。如果必須長時間保存血液標本時,應根據檢驗項目確定最佳的保存條件。臨床檢驗中單份標本進行多項目測定時,由于生化標本量增大,有的血液標本在采集后未能及時上機檢測,標本保存時間多達數小時。通常情況下,運動、飲食及藥物對血液檢測的影響備受重視,如運動后WBC的假陽性、藥物對白細胞的影響等。而血液標本保存時間的影響往往易被忽視。排除運動、飲食、藥物等因素對血液標本的影響,標本的采集方式、存放時間及相關處理過程都有可能影響到檢驗的結果,且保存時間不當引起的結果誤差會直接給臨床診斷帶來影響。因此,實驗室必須明確各種生化檢驗項目對時間的敏感性,選擇合適的保存條件,在合理的時間段內盡快完成血液標本檢測。

本研究中隨機選取86例門診患者進行血液采集和不同時間段的檢測。從檢測結果來看,與1h相比,隨著血液標本保存時間的延長,GLU檢驗結果首先表現出敏感性。本組86例患者的血液標本在4h時進行檢驗,GLU檢驗結果已呈現出顯著差異。這主要是因為血液離開人體后血糖濃度降低。血糖是臨床檢驗的重要項目,如糖尿病、高血壓患者的檢查對血糖指標有著嚴格的要求。所以用于檢查血糖的標本必須及時上機,放置太久化驗結果會下降很多。[1]脂蛋白中膽固醇隨保存時間的延長,可能出現脂蛋白顆粒結構改變、裂解,脂蛋白間還可能出現部分脂質交換。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血脂等指標的檢測結果不夠準確。血液標本放置時間過長,紅細胞中的物質會逐漸滲透到細胞以外,這是肉眼所無法觀察到的。當血液標本放置在冰箱時,溶血就會緩慢發生。溶血對生化檢驗指標具有一定影響,如ALT、AST值的升高,紅細胞/血漿內外濃度分布不同,從而會導致指標異常。[2]

本組86例患者的血液標本在8h時檢驗,TBIL、BUN、GLU指標與1h相比差異顯著(P

參考文獻

篇3

論文摘要:陌生化是創作主體進行創作的藝術手法和藝術追求,同時,陌生化又并非僅僅是藝術手法的異化,它與文學價值的實現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文學價值的實現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語言的陌生化增加了創作主體、讀者和作品間的距離,造成表面的暫時的閱讀障礙,而文學的創作主體正是通過語言的陌生化的方式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使讀者重新審視周圍的事物,走出“語言的牢籠”進而深層次的挖掘作家的深層用意,促進對審美對象的理解。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創作主體利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他們總是盡可能的用準確的詞語來形容和描述他們所感知的一切事物和感情,并將其轉化為文學文本,以達到與讀者交流的目的。陌生化的語言更易于在讀者的期待視野中形成新的聚集點。文學文本的產生是文學價值存在的基礎,文學價值的實現是文學創作主體和讀者共同努力的結果,是綜合互動的過程。 

 

一、語言的陌生化 

 

語言自它的產生之日起就是人類進行交流的工具,它是在一個歷史的積淀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這樣才可以保證語言的可交流性。例如:人們習慣于用“鐘表”這個詞來表示用銅或是鐵制成的掛在墻上或是放在桌子上的計時的器具。所以,只要一提到“鐘表”人們便可心領神會。正因為語言的歷史積淀特征使人們在日常的交往中必須遵守語言的規范,語言成為一種社會的強制規范,因此人們難以甚至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獨特體驗,再比如說提到“鐘表”,人們交流的過程中言傳意會的就是計時的工具。難以想象出來你所說的鐘表和別人所說的有什么不同,個人的獨特的見聞和感受難以用這個約定俗成的詞來表達。文學的創作主體正是基于這樣的困惑而有意識的進行語言的陌生化,比如說用奇特的修辭手法,具體描寫創作主體自己所見到的鐘表的形狀、大小、顏色、與眾不同的特征,標新立異,獨樹一幟,以期突破“語言的牢籠”,展示自己的獨特體驗。 

文學語言的基本特征是陌生化特征。所謂陌生化就是“為了恢復對生活的感覺,為了感覺到事物,為了使石頭成為石頭,存在著一種名為藝術的東西,藝術的目的是提供作為視覺的感覺而不是作為識別事物的感覺,藝術的手法就是使事物陌生化的手法,使事物變得模糊,增加感覺的難度,延長感覺的時間”。陌生化是追求感覺的更新,從新的角度感覺對象。文學語言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自然語言的基礎上形成,自然要遵守自然語言的語法規范,同時,文學語言又有自己的獨特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自然語言的語法規范,改變約定俗成的語義和規則。文學語言通過文學的修辭手法改變文學語言的語義。常見的文學修辭手法有:比喻、象征、夸張、擬人、排比、對偶等。這些修辭手法的應用使文學語言從自然語言的規范中脫離出來,使文學語言的語義發生偏離和改變,產生了陌生化的效果。陌生化就是要打破語言的固定表達模式。因此也可以說,文學語言是自我指稱的、獨立自足的。創作主體總是設法從自然語言的常規用法和常規秩序中逃離出來,不斷的進行著改革和創新,用自己獨特的語言書寫著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 

 

二、語言的陌生化對文學價值的實現的影響 

 

語言陌生化制約著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反過來又吸引著讀者對文本進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促進了文本的文學價值的實現。語言陌生化帶來的異變與多種闡釋可能性是文本的文學價值得以實現的充分條件。由語言的陌生化帶來的藝術魅力促進了文本的文學價值實現。  

文學文本是文學價值實現的客體,讀者是文學價值實現的主體,文學價值的實現是在主客體雙方的互動中得以實現的。文學文本是一個有多維度的潛在價值所構成的“有意義的結構”,語言陌生化制約著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反過來又吸引著讀者對文本進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促進了文本的文學價值的實現。文本的文學價值的實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例如:文學作品本身的思想價值和內容影響著文學價值的實現;在消費語境下,作家的影響和知名度也影響著文學價值的實現;作品產生的時代和政治環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著文學價值的實現;文學價值實現的主體-讀者對文本的文學價值實現起到最大的制約作用。 

語言陌生化帶來的異變與多種闡釋可能性是文本的文學價值得以實現的充分條件。作者的語言陌生化的創作追求給文學文本的解讀帶來了難度,使讀者在閱讀作品,試圖還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體驗和思想見解時出現異變,導致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出現偏差,甚至是誤解。當作者的情感體驗經由文學語言表達出來時已經發生了某種程度的變異,也就是說作者使用陌生化語言是為了更加清楚的描述自己的獨特體驗,然而正恰恰是這種語言使作家自己和作品相分離。讀者通過文學語言和作品進行溝通、對話、交流的過程又一次發生異變,因此,讀者看到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體驗和思想觀念已經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相去甚遠,畢竟,讀者不是作者本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社會閱歷,何況即使作者本人再看到自己的作品也是存在上述變異的。異變是文本存在多種闡釋可能性的基礎,多種闡釋的可能性是全面評價作品,實現文本價值的基礎。異變在闡釋上可能與作者的本意有所抵牾,但是作品本身確客觀上顯示了讀者理解的內涵,是對文本的再創造。從讀者自身的角度對作品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在客觀上促進了文學文本的價值生成和實現。所以說,語言的陌生化制約著對文本的理解,反過來又促進了文本的文學價值的實現。 

由語言的陌生化帶來的藝術魅力促進了文本的文學價值實現。語言陌生化的目的是“增加感覺的困難,延長感覺的時間”使讀者的閱讀期待受挫。一方面,文本在不時的喚起讀者的“經驗期待視野”中的預定積累,同時又在不斷的用阻拒性的陌生化的文學語言打破讀者的期待習慣。在這樣的閱讀中,讀者可能因為暫時的受挫而不適,很快又為豁然開朗的藝術境界而振奮滿足,在這種交替出現的精神活動中體驗著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語言的陌生化增加了讀者閱讀的難度和時間,但是也充分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力和再創造的能力。讀者在閱讀由陌生化的語言組成的文本時,依據自身的想象力在腦海中形象再現作者創作的人物形象、情感體驗,作品的持久的藝術魅力使得文本得到讀者的廣泛認可,使得文本的文學和藝術價值得以充分的顯現。 

 

參考文獻: 

[1]索緒爾. 普通語言學教程. 高名凱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0. 

[2]什克洛夫斯基. ,關于散文理論,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9. 

篇4

關鍵詞:網絡文化;大學生信仰;影響;對策

隨著數字化、信息化進程的推進,新媒體因具有容量大、載體新、時效快、互動性強等特點,為文化傳播提供了全新的網絡平臺和物質技術環境,網上聊天、博客、微博、播客、交互網絡電視等新興的媒介手段在以新的方式傳播信息的同時,形成了新的網絡文化。青年大學生是網絡常客,受網絡文化的影響最大,復雜的網絡文化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甚至影響著他們的信仰。

一、網絡文化的概念

網絡文化隸屬于文化大范疇,是網絡上具有網絡社會特征的文化活動及文化產品,是以網絡物質的創造發展為基礎的網絡精神創造。

1.網絡文化的內涵

網絡文化是一種蘊涵特殊內容和表現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依賴于以信息、網絡技術及網絡支點的網絡而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從狹義角度來說,特指以語言數字化為前提,以互聯網絡為基礎,以電子傳輸為依托,以創新和互動為核心,與現實文化密切聯系的文化現象。

2.網絡文化的主要特點

(1)網絡文化是一種消費文化。在傳統社會里,消費和文化是相對分離的,人的情感需求和終極關懷通常是在消費活動之外,通過特定儀式獲得的。在網絡社會里,人的心理需求、社會期望、信仰等均被壓縮,還原為經濟行為,即消費,消費者通過網絡實現對各類精神文化產品與精神文化的占有、欣賞和利用,獲得物質的滿足或精神的愉悅,實現了實際意義上的享受,使信息資源的享受功能發揮到極大的程度。(2)網絡文化具有多樣性、交互性、趣味性和娛樂性。中國社會日益多元化,文化日趨多元,網絡也不例外。由于互聯網有巨大的虛擬空間,不受現實社會中各種身份、地域的限制,這種多元化的特征顯得更為突出。隨著網民數量的增加,網絡文化越來越呈現一種多元并存的狀態。在信息網絡時代,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趣味性和娛樂性成為生活的重要特征,借助現代網絡技術的強大傳播力量,網絡文化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帶給人們新鮮的閱讀體驗。

二、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信仰的影響

1.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信仰的積極影響

一方面,網絡文化的大眾性使之成為提升人類,尤其是大學生智慧的途徑,通過網絡構筑整個社會的神經系統,將低智商轉化為高智商,將相互分離的個別人的智慧轉化為更高層次的組織智慧、國家智慧、人類智慧。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的傳播為大學生實踐自律精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訓練場。在互聯網這樣一個虛擬空間里,缺少他律的道德力量,只有靠個人自主的道德意識和自律精神才可以杜絕不良文化的毒害,因而大學生分享網絡文化的過程就是提升他們自主意識、提高自律精神的過程,他們的認知和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不論是自主意識和自律精神的提升,還是道德認知和思維能力的提高,都有利于大學生信仰的形成和穩固。

2.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信仰的消極影響

(1)大學生理想信念淡化。在各種思潮的沖擊下,雖然同樣注重理想和追求,但更注重現實和功利,價值取向日趨功利化和世俗化。(2)大學生信仰呈多元化發展,進而出現各種不同表現形式的問題和形形、千差萬別的價值觀念,使大學生的人生信仰取向面臨“多元價值”的沖擊,呈現出多元、多變、多樣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直接導致大學生信仰根基不穩定。(3)受網絡虛擬文化的影響,面對現實生活產生不適感,甚至會出現各種現實生活與虛擬生活無法區分而導致盲目或困惑的狀態,進而導致大學生信仰的迷失。

三、高校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對策

1.轉變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使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

要幫助大學生認清主流信仰之外的信仰,改變目前理論教育存在的理論脫離實際的突出問題,不只注重灌輸,且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不斷解決大學生在信仰上及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

2.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要大力發展有校園特色的網絡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文化發展,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關鍵是利用好網絡文化的特點,采取相應措施,使引領工作真正取得實效。

篇5

關鍵詞 學生評教 教師背景 影響因素 體系優化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Impact of Teachers' Background Factors to Students'

Evaluation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Based on a Provincial Key University

ZHU Jialin, XU Shandan, CHENG Guangwen

(School of Medicine,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s commonly used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due to the cognitive and feelings of uncertainty, teachers and curriculum background factors such as the student body,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caused teaching evaluation results, causing a certain amount of questioning.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ual factors on students' evaluation,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aimed at controlling factors, optimizing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eaching evaluation work.

Key words students' evaluation; teachers' background; impact factors; system optimization

為了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凸顯學校和教師的服務意識,越來越多的高校將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當成一項重要工作,并將其納入常規的教學管理工作中。①學生評教(Student’s evaluations of teaching,簡稱SET)是作為評價主體的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和感受,按照教學管理部門設計的指標體系,對授課教師的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結果等多方面進行評價、分析、判斷的一種活動。②

本文是以某省屬重點高校為研究對象,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對教師背景因素對學生評教結果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據此提出合理的體系優化建議。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某省屬重點高校本科生為研究對象。

1.2 資料來源與整理

本研究通過對教學評價工作中獲得的評教原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從教務處整群抽取該校近10個學期的本科生評教數據作為原始數據。獲得的原始數據為EXCEL格式,其中包括教師的性別、年齡及職稱等。

1.3 統計分析方法

將EXCEL格式的數據導入SPSS17.0進行分析,采用的統計分析方法為t檢驗、方差分析、SNK法(q檢驗)及logistic回歸分析等。

2 結果與分析

2.1 基本情況

10個學期的全校本科生評教數據共10554人次,其中評價各類本科生課程共1289門,評價教師共1375人。

2.2 教師性別對學生評教結果的影響分析

該校參與評教的教師人次中,男性占53.66%,女性占46.34%。經t檢驗,不同性別教師的學生評教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 4.856,P = 0.000<0.01)。女性教師的平均評分比男性教師高0.3403分(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教師的評教分數比較

*P<0.05,**P<0.01

2.3 教師職稱對學生評教結果的影響分析

該校參與評教的教師人次中,教授占10.63%,副教授占33.27%,講師占45.21%,助教占10.90%。教授、副教授、講師和助教所得的評教分數分別為93.1700、92.9896、92.6835和92.5445分。評教分數有隨著職稱升高而升高的趨勢。經方差分析,不同職稱教師的學生評教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 = 10.709,P = 0.000<0.01)。通過對不同職稱教師的評教結果兩兩比較(SNK法)結果顯示,學生評教分數有隨著職稱升高而升高的趨勢,學生對教授、副教授的評分要高于講師、助教(見表2、表3)。

表2 不同職稱教師的評教分數比較

*P<0.05,**P<0.01

表3 不同職稱教師的評教結果兩兩比較(SNK法)

表4 不同年齡教師的評教分數比較

*P<0.05,**P<0.01

表5 不同年齡教師的評教結果兩兩比較(SNK法)

表6 分數與年齡的直線相關分析

2.4 教師年齡對學生評教結果的影響分析

該校參與評教的教師人次中,30歲以下占11.43%,30-40歲占51.91%,40-50歲占25.51%,50歲以上占11.15%。經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齡教師的學生評教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8.583,P<0.01)。不同年齡教師的評教結果兩兩比較(SNK法)結果顯示,學生對50歲以上的教師的評分要高于50歲以下的教師。分數與年齡的直線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相關系數r=0.055;對相關系數的假設檢驗結果(P=0.000<0.01)顯示,相關系數r有統計學意義(P<0.01),教師年齡與評教分數直線相關(見表4、表5、表6)。

2.5 學生評教結果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學生評教成績以均數92.8219為界轉換為一個新變量“學生評教級別”,“<92.8219分”為0,“>92.8219分”。使用SPSS17.0軟件,以“學生評教級別”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職稱等為自變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性別、年齡2個變量進入方程(見表7)。

表7 學生評教級別的Logistic回歸分析

3 結論

綜上所述,教師的性別、年齡、職稱均會對學生評教結果產生影響,女性教師、年齡長者和職稱高者獲得分數相對較高。因此,在進行評教結果的分析的過程中,應考慮上述教師因素不同而造成的差異。

4 優化建議

4.1 制定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

學生評教的評價指標應反映課堂教學質量形成的內在規律,應具全面性、代表性、定量性、形成性和可操作性。③在制定評價指標時,其內容應該具體、明確,便于學生理解。將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學生在完成評教問卷時,只需勾選相應事實,而不需要對某選項所代表的指標進行難以統一的主觀判斷,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主體內部差異帶來的不確定性。

4.2 合理分析利用評價結果

評教結果雖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學生對教師的認可度,但不能因為某些教師的得分不高或學生意見較多,就全盤否定其教學工作成績,而是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評教結果也可分不同層次向管理部門、教師和學生公開:首先,管理部門掌握全部信息,以便監控整體教學質量情況,并依此制定相關的辦法決策;其次,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建議及按性別、年齡、職稱分類后的平均成績,據此評估自己的教學認可度,揚長避短;最后,學生可以知曉教師對于學生意見的答復,以及教師教學中的閃光點,作為選課的依據。

4.3 建立健全評教制度

現在大多數高校采用的是學期末統一評定的方法,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因遺忘細節信息或依據考試成績或僅根據教師的人格特征而草率地完成評教。因此,評教可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開展,一方面學生可以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做出客觀及時的評價,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實際訴求,在未完成的課時中探索更適合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互長的目的。

基金項目:2013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310488012);武漢科技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項目(2013Z046)

*通訊作者:程光文

注釋

① 梁炯豐.高校學生評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26:14-15.

篇6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applied at acupoint on neurogenesis in hippocampal dentate gyrus and behavior of rats with lithiumpilocarpine induced status epilepticus

WANG JinCun,HUANG YuanGui,WEN XiaoNi,WANG WeiDong,XIA Feng,WANG XiaoMu,YANG Fang,WU SongD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Xijing Hospital,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3, China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applied at Baihui acupoint on the behavior and electroencephalogram of the rats with lithiumpilocarpine induced status epilepticus (SE) and provide som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reating the seizures with acupoint stimulation. METHODS: Adult male SD rats were subjected to lithiumpilocarpine induced SE model. By using bromodeoxyuridine (BrdU) labeling method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we compared the proliferation rate of neural precursor cells in the dentate gyrus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t 7, 14 and 42 d after SE. The alteration of behaviors was observed. RESULTS: Electroacupuncture applied at Baihui acupoi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BrdU labeled cells in the dentate gyrus 7 and 14 d after SE was induced (P0.05). Spontaneous recurrent seizures(SRSs) happened les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42 d after epileptic seizure) than in control groups(P

【Keywords】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on; Baihui acupoint; neurogenesis; epilepsy; lithiumpilocarpine

【摘要】 目的:觀察電針刺激百會穴對鋰匹羅卡品誘導致癇大鼠海馬齒狀回神經發生及行為的影響,為進一步揭示穴位刺激治療癲癇的機制提供基本的實驗依據. 方法:選用鋰匹羅卡品誘導致癇成年大鼠模型,采用BrdU標記分裂細胞及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比較致癇后7,14,42 d時電針刺激穴位干預致癇組大鼠與相應對照組大鼠之間海馬齒狀回神經前體細胞的增殖速度,并同時觀察動物行為學改變. 結果:電針穴位刺激后,明顯促進了大鼠致癇后7 d,14 d時齒狀回的神經發生水平,BrdU免疫陽性細胞數目較相應對照組明顯增加(P

【關鍵詞】 電針刺激; 百會穴; 神經發生; 癲癇; 鋰匹羅卡品

0引言

近年來有關成年腦組織神經發生的研究發現,缺血、缺氧、外傷、癲癇等許多原因所致的腦損傷均可誘導成年海馬齒狀回神經元再生的增加,成年哺乳動物腦內神經元再生相關機制的研究已成為神經科學領域內的一個最激動人心的課題[1-3]. 國內、外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癲癇后的海馬齒狀回的神經發生即神經可朔性的改變與癲癇的發生和發作密切相關,而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和實踐也顯示穴位刺激具有明顯的抑制癲癇發生與發作的作用[4-5]. 因此,在目前我們對穴位刺激治療癲癇基礎研究領域尚缺乏深入實驗研究的前提下,探討電針穴位刺激是否會對海馬齒狀回神經發生產生影響無疑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內容. 本研究中,我們選用鋰匹羅卡品誘導致癇大鼠模型,對致癇大鼠電針刺激百會穴后海馬齒狀回的神經發生和行為學改變進行了初步觀察和研究,旨在為進一步揭示穴位刺激治療癲癇的機制提供基本的實驗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成年雄性SD大鼠,由第四軍醫大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體質量200~250 g. 飼養于12~12 h光暗環境,給予標準飲食. 選取SE發作程度依據Ono J分級標準Ⅳ級(含Ⅳ級)以上存活大鼠隨機分為電針穴位刺激干預組(n=12), 電針刺激對照干預組(n=12),各干預組大鼠又分別隨機分為致癇后7,14,42 d 3個時間組(每個時間點4只大鼠). 參考相關文獻[6-8]鋰匹羅卡品癲癇模型制作予造模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鋰(3 meq/kg,中國醫藥集團上海試劑公司),18 h后腹腔注射鹽酸匹羅卡品(30 mg/kg,Sigma公司),所有注射匹羅卡品大鼠均于數分鐘內出現強直陣孿性發作癲癇持續狀態(SE),60 min后腹腔注射地西泮注射液(4 mg/kg)終止發作,以降低死亡率.

1.2方法

1.2.1分組電針穴位刺激干預、BrdU給藥方法及腦片標本制備 電針穴位刺激組大鼠(電針刺激致癇大鼠百會穴)和電針刺激對照組大鼠(電針刺激致癇大鼠百會穴相臨的非穴位處)均采用G6805型電針治療儀于致癇后第2日開始進行電針刺激干預,共刺激3 d. 電針刺激參數為:頻率為50 Hz,電流強度20 mA,時間20 min, 2次/d. 不同時間點各組大鼠于相應時間點前1 d以BrdU 50 mg/kg (Boehringer Mannheim)腹腔注射給藥2次,2 h間隔/次,24 h后予戊巴比妥鈉 (40 mg/kg) 麻醉,經升主動脈灌注生理鹽水100 mL,40 g/L多聚甲醛液(pH 7.4)500 mL后,斷頭取腦,將腦組織置入40 g/L多聚甲醛后固定過夜,200 g/L蔗糖4℃沉底,選擇海馬部位應用冰凍切片機冠狀位連續切片,每隔150 μm取腦片1張,腦片厚30 μm,收集于0.01 mol/L KPBS中.

1.2.2免疫細胞化學參考有關文獻[9]對腦片進行染色,具體步驟如下:取切片入500 g/L甲酰胺(Sigma)/2×SSC中65℃ 2 h,2×SSC漂洗后,入2 mmol/L HCl中37℃ 30 min, 0.01 mol/L硼酸液中和10 min,浸入含0.3 g/L Triton X100的0.01 mol/L KPBS 30 min,之后入小鼠抗BrdU抗體(1∶1000,Sigma) 4℃孵育48 h,再依次入生物素化的羊抗小鼠IgG (1∶500, Sigma)室溫2 h、生物素卵白素HRP復合物(1:500, Sigma)室溫2 h,最后用葡萄糖氧化酶DAB硫酸鎳胺法呈色. 然后常規貼片、干燥、脫水、透明、封片. 光鏡觀察. 對照染色用血清稀釋液代替第一抗體.

1.2.3行為學觀察記錄各致癇大鼠首次發作的行為學改變、首次癲癇發作平均潛伏期、注射地西泮前強直陣孿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以及靜默期的長短. 此后,每天觀察動物的行為學變化4 h,記錄存活42 d大鼠靜默期后出現的Ono J分級標準[10]Ⅰ~Ⅲ級的自發反復發作(SRSs)次數. 同時在400倍光鏡下觀察各干預組不同時間點大鼠齒狀回顆粒細胞層(GCL)、亞顆粒增生帶(SGZ,GCL與門區之間約2個細胞體厚的一層[11])及門區BrdU陽性細胞數并進行比較,每只大鼠隨機選取4~5個非連續的腦片進行計數.統計學處理: 實驗結果以x±s表示,使用SPSS 11.0軟件包行方差分析, P

2結果

2.1行為學改變匹羅卡品注射后5 min大鼠開始出現煩躁不安、跑動、凝視、站立、點頭、咀嚼樣動作、濕狗樣抖動等表現. 約30 min左右出現面肌抽動、前肢震顫、姿勢失衡、跌倒,繼之發生全身強直陣攣抽搐,持續1~2 min. 發作間期動物呈疲勞狀態. 注射地西泮后,大鼠逐漸停止癲癇發作,經過5~20 d的靜默期后,進入慢性期的各干預組致癇大鼠均觀察到Ono J分級標準Ⅰ~Ⅲ級的自發反復發作(SRSs). 各干預組致癇大鼠首次癲癇發作平均潛伏期、注射地西泮前強直陣孿發作次數和平均持續時間無顯著性差異(表1,P>0.05). 電針穴位刺激干預組大鼠(存活42 d大鼠)平均每周SRSs次數明顯少于電針刺激對照組和無刺激對照組大鼠(表1,P

轉貼于

表1各干預組致癇大鼠癲癇行為學改變比較(略)

2.2大鼠海馬齒狀回神經發生的形態學特點致大鼠海馬齒狀回亞顆粒增生帶和顆粒細胞層內可見BrdU陽性細胞分布,高倍鏡(≥400)下觀察常可見6~8個以上BrdU標記陽性細胞“叢集”在一起,但這些細胞細胞核形態往往不規則. 而呈單個或兩個相鄰的陽性細胞,則細胞核形態相對比較規則(圖1).

2.3致癇大鼠齒狀回神經發生水平的影響各組大鼠齒狀回BrdU免疫陽性細胞主要分布在SGZ,齒狀回顆粒細胞層與門區BrdU免疫陽性細胞均較少. 電針穴位刺激后,明顯促進了大鼠致癇后7,14 d時齒狀回的神經發生水平,BrdU免疫陽性細胞數目較相應對照組明顯增加(P

B:單個或兩個分布的BrdU免疫陽性細胞. 箭頭所示為BrdU免疫陽性細胞.

圖1大鼠致癇后齒狀回亞顆粒增生帶BrdU免疫陽性細胞分布模式×400

圖2大鼠致癇后電針穴位刺激對不同時間點齒狀回BrdU免疫陽性細胞數目的影響

3討論

眾所周知,在祖國傳統醫學的漫長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理論和實踐經驗的針灸穴位治療癲癇是一種非藥物性的抗癇治療手段,其療效在眾多的國內外學者中已達成共識,其具有的安全、簡便易行且副作用小的特點更是為大家廣泛接受. 但是由于對針灸穴位刺激治療癲癇的基礎研究領域目前尚缺乏深入的實驗研究,使得針灸穴位治療癲癇的工作在臨床推廣和提高其療效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近年來,人們應用BrdU標記細胞分裂的方法,發現在小鼠、大鼠、兔、豚鼠、鳥、猴及人腦中均有神經發生現象,只不過這些發生現象僅局限于腦內某些特定區域,如海馬齒狀回亞顆粒增生帶(subgranular proliferative zone, SGZ)和前腦腦室下帶(subventricular zone, SVZ)等. 在某些生理刺激和包括癲癇發作在內病理狀態下,這些部位的神經發生水平明顯增高,并且國內、外一些相關研究結果也表明癲癇后的海馬齒狀回的神經發生即神經可朔性的改變可能與癲癇發作的易感性密切相關. 由于海馬是與癲癇發作有關的重要解剖學結構,并且針灸穴位刺激所產生的調節腦內乙酰膽堿(Ach),內啡肽(ED),5羥色胺(5HT)等中樞介質,以及可以使興奮性氨基酸的含量下降, 抑制性氨基酸水平相對或絕對升高等廣泛生理學效應均參與了癲癇后海馬齒狀回神經發生的過程[4].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穴位電刺激治療癲癇有可能最終是通過影響腦內與癲癇發作有關的解剖學部位神經發生即可塑性變化而發揮療效的.由于以往我們進行的實驗研究結果已經顯示了電針刺激百會穴對改善致癇大鼠腦電圖和行為學表現的作用,證實它的抑癇效果. 因此,本研究中我們重點觀察了電針刺激百會穴對致癇大鼠海馬齒狀回神經發生水平的影響. 結果顯示所有實驗大鼠注射匹羅卡品后均出現癲癇發作,其行為學改變大致相同,大鼠停止癲癇發作經過5~20 d后進入慢性自發反復發作期,在此期間電針穴位刺激干預組大鼠平均每周SRSs次數明顯少于電針刺激對照組和無刺激對照組大鼠. 形態學觀察發現各干預組大鼠齒狀回BrdU免疫陽性細胞主要分布在SGZ,齒狀回顆粒細胞層與門區BrdU免疫陽性細胞均較少. 電針穴位刺激干預組大鼠致癇后7 d, 14 d時齒狀回BrdU免疫陽性細胞數目較相應對照組明顯增加,而致癇后第42日時兩干預組大鼠齒狀回BrdU免疫陽性細胞數目無顯著性差異. 這一結果表明電針刺激百會穴可促進癲癇后海馬齒狀回神經發生水平的改變,即電針刺激百會穴在一定的程度上參與了癲癇后海馬的神經可塑性變化. 而相對于致癇后第42日時兩干預組大鼠齒狀回神經發生水平無顯著性差異這一現象,我們認為它的出現可能與進入慢性期后對照干預致癇大鼠SRSs次數明顯多于電針穴位刺激治療干預大鼠有關,是這種多次的自發反復發作對齒狀回神經發生的影響干擾了結果,還是電針穴位刺激治療的時效性導致這一現象,我們尚不清楚.根據以往的研究結果,我們知道癲癇后海馬的神經可塑性改變除了神經發生以外,還包括了苔蘚纖維出芽以及突觸重建等多種組織結構的變化,所有的這些可塑性的改變都有可能導致局部異常放電神經元的功能和結構的長期改變,從而參與糾正清楚中樞神經系統中業已形成的異常放電的錯誤行為印跡的過程,進而影響癲癇的進程和結局[12-13],但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局部神經元的功能和結構的長期改變又可導致新的異常放電形成,增強易感性. 總之,致癇后海馬局部神經可塑性的改變是一個異常復雜的過程,據包括我們實驗在內的實驗結果可以初步認定電針穴位刺激治療癲癇的解剖學基礎可能與海馬部位存在的神經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它們之間的關聯性還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Eriksson PS, Perfilieva E, BjorkEriksson T, et al.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human hippocampus[J]. Nat Med, 1998,4(11):1313-1317.

[2] Dash PK, Mach SA, Moore AN. Enhanced neurogenesis in the rodent hippocampus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J Neurosci Res, 2001,63(4):313-319.

[3] Wang WD, Jiang W, Wang HD, et al.Study of neurogenesis in the dentate gyrus after glob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 rats[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2,23(8):673-677.

[4] 郭向陽,郭英民,郭誠杰.針灸治療癲癇的研究進展[J].上海針灸雜志,1999,18(6):41-46.

[5] 金淵真,李忠仁.針灸治療癲癇研究概況[J]. 針灸臨床雜志,2004,20(5):63-64.

[6] 李國良,肖波,謝光潔,等. 匹羅卡品顳葉癲癇大鼠模型[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 2003,28(1):29-32.

[7] Jones DM, Esmaeil N, Maren S,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pharmacoresistance to benzodiazepines in the rat Lipilocarpine model of status epilepticus[J]. Epilepsy Res, 2002,50(3):301-312.

[8] Loscher W. Animal models of epileps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epileptogenic and diseasemodifying drugs. A comparison of the pharmacology of kindling and poststatus epilepticus models of temporal lobe epilepsy[J]. Epilepsy Res, 2002,50(12):105-123.

[9] 王衛東,王洪典,江文,等. 原位標記齒狀回神經前體細胞反映成年大鼠腦組織神經發生水平的方法學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 2002,6(12):1801-1802.

[10] Ono J, Vieth RF, Walson PD. Electrocorticographical observation of seizures induced by pentylenetetrazol (PTZ) injection in rats[J]. Funct Neurol,1990,5:345-352.

[11] Nakagawa E, Aimi Y, Yasuhara O, et al. Enhancement of progenitor cell pision in the dentate gyrus triggered by initial seizures in rat models of epilepsy[J]. Epilepsia, 2000,41(1):10-18.

[12] Dos Santos JG Jr, Tabosa A, do Monte FH, et al. Electroacupuncture prevents cognitive deficits in pilocarpineepileptic rats[J].Neurosci Lett, 2005,in press.

[13] Chao DM,Chen G,Cheng JS. Melatonin might be one possible medium of electroacupuncture antiseizures[J]. Acupunct Electrother Res, 2001,26(12):39-48.

篇7

【關鍵詞】初中化學 實驗教學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117

化學實驗不僅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還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與學習興趣。在有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化學實驗對學生的化學學習有很大促進作用,但是在實際的實驗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沿襲傳統實驗理念、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實驗設備短缺等,都對實驗教學的質量產生不良影響。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利于學生化學綜合素質的提升,應該引起相關方面的高度關注,并采用有效措施加以解決。本文對普遍存在于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展開論述,并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應對措施。

一、目前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實際化學實驗操作能力較差

化學實驗不同于化學基礎知識的學習,想要做好化學實驗,既要學生用腦,又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教材上有很多實驗,有的實驗簡單易操作,有的實驗比較復雜,如果能夠進行有效訓練,將有助于學生化學實驗能力的提升。但是,實際上學生的實際化學實驗操作能力并不強,很多學生對化學實驗的掌握僅僅停留在教材上,并不能親自動手將實驗有效的付諸實踐。

(二)不能通過實驗有效解決化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很多學生對化學實驗會有這樣的認識:化學實驗是要親自動手進行操作的,而教材上的知識是要進行記憶的,因此,化學實驗學習與化學理論學習是兩碼事。學生的這種認識存在一定缺陷,化學實驗與化學理論知識學習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由于化學理論知識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思維障礙,為了有效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學生可以借助于化學實驗。化學實驗將真實的化學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便于學生觀察與理解。但是在學生實際的學習過程中,缺乏用化學實驗來輔助化學學習的能力。

(三)化學器材短缺

要想提高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就必須進行大量正規的化學實驗,只有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化學實驗機會,才能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游刃有余。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難以進行充分的化學實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校的化學實驗器材不足,學生只能分組做實驗或者輪流做實驗,減少了學生進行實際操作的機會。

(四)在實驗過程中缺乏“質疑”精神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想要真正學好化學,在化學領域有所建樹,就必須具有科學的學習態度。“質疑精神”是學好化學、進行化學創新的重要品質。但是,很多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往往把重點放在得出最后的實驗結果,而忽視了在實驗過程中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與質疑。學生對化學實驗質疑精神的缺失,嚴重影響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應對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問題的策略

(一)充分認識到化學實驗的重要性

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學生進行實驗教學,不僅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掌握認識自然界的一種正確方法,通過化學實驗,還能有效的幫助學生解決化學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有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對提升學生的綜合化學能力也有很大幫助。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化學實驗的重要性,學生對化學實驗更加重視,化學實驗學習的激情更加高漲,促進學生化學實驗能力的提升。

(二)尊重學生在化學實驗中的主體地位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以學生為課堂教學主體的教育理念得以確立。學生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最根本出發點,化學實驗教學也是如此。因此,教師在進行化學實驗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出與學生實際水平相適應的實驗。例如:學生在初中階段剛剛接觸到化學學習,對實驗器材的運用還有實驗步驟的掌握都不太熟練,教師在進行化學實驗設計時,應該先讓學生學會有效運用實驗所需的器材,并熟練掌握實驗步驟,之后再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提高實驗的有效性。

(三)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興趣

化學實驗較之于化學理論知識而言,更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化學實驗而言,學生不能有效掌握其步驟,特別是在實驗過程中遇到難題時,學生也會產生畏難心理,因此,努力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化學學習產生重要作用。

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興趣,要求教師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實驗課堂教學氛圍。學生在做簡單實驗時取得成功,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成功的體驗往往能夠促使學生加倍努力。在學生進行難度較大的實驗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耐心的為學生提供指導,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教師的關心往往能夠溫暖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產生克服困難的信心與勇氣。學生越來越喜歡化學實驗,對化學實驗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四)重視化學實驗室建設

化學實驗室是學生進行化學實驗的場所,如果沒有充足的化學實驗室及實驗器材做支撐,學生化學實驗能力的提升將成為空談。因此,相關方面要引起足夠重視,大力支持學校的化學實驗室建設活動,同時,學校也要引起足夠重視,從人力和財力方面對化學實驗室建設加大投入。

針對目前實驗室及實驗器材短缺的情況,既要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還要采取有效措施,使現有實驗器材得到有效利用。例如:可以開放學校的化學實驗室,不僅安排學生在正常的學習日進行化學實驗,周末也要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進入實驗室做實驗,為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提供更多機會。

篇8

一、高中化學實驗概述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得到了空前的強化,引起了學校、教師、學生的高度重視。高中化學實驗可以分為演示實驗、學生實驗以及探究實驗。高中階段的化學實驗主要具有以下四大特點:(1)操作簡單,涉及儀器比較基礎,學生很容易學會實際操作的方法;(2)實驗的成功率比較大,并且實驗效果比較明顯,學生通過實驗可以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3)趣味性、直觀性以及安全性較強,容易提起學生的興趣,并且在實驗過程中一般不會出現安全事故;(4)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與自主創新能力。

二、影響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盡管新課程改革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而言,我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還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從而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教學質量產生了影響。綜合來看,影響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兩點:(1)教學任務繁重,教師對于實驗部分一般是直接講解;(2)教師沒有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沒有注意對學生思維的啟發。

三、提高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1.理論聯系實踐

要想提高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就應將高中化學中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通過實踐對化學理論知識進行新的認知。例如,教師在講解有關“氣體收集”的內容時,應注意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去,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對各種氣體進行收集,通過實踐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印象。在實驗完畢之后,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向學生講解現實生活中的常見氣體,并針對氣體的特性向學生講解一些生活常識。

2.通過演示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要想提高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就應注意通過演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許多需要教師進行演示的實驗,教師應注意提高演示培養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講解關于“元素化合物制備”的實驗時,由于實驗步驟較多,所產生的實驗效果也比較好,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將整個實驗過程演示一遍,當學生看到教師的演示之后,許多學生就會對這一部分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3.采用小組合作式教學方法

篇9

中職化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及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學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當從學校實情著手,選取與中職學生、學科特點相匹配的教學手段,強調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教學改革思路,有效鍛造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促使實驗教學機制滿足現階段化學創新人才培養要求,增強學生綜合素質。本文研究中職化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一、現階段中職化學實驗課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化學實驗是培養中職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掌握實驗基本技能的重要實踐環節。當前,中職化學實驗課教學存在教學環境問題、教材問題和實驗設備問題,影響了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1)教學環境問題。受學生人數較多的影響,教學環境有時不太理想,影響了化學實驗效果。即便教師在實驗前細心教授,強調所需注意的相關事項,認真演示,學生進行實驗時不停巡視,指出學生的不足并予以糾正,還是有部分學生出現不規范的實驗操作行為,未能得到及時糾正。

(2)教材問題。化學實驗內容是根據化學教材安排的,設定的實驗多為傳統陳舊、基礎驗證性實驗,而與時俱進凸顯當代化學學科發展趨勢的實驗、密切聯系生活實踐的實驗,則相對較少,甚至沒有,因而影響學生的實驗興趣。

(3)實驗設備問題。同樣是受學生人數較多的影響,使得一臺實驗設備不得不要供多個學生共同使用,存在部分學生魚目混珠、濫竽充數的現象。此外,多數化學實驗設備較為陳舊,難以滿足化學學科發展需求和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中職化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職化學實驗課要與時俱進,大力進行改革創新。教師要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理論知識,不斷深化中職化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要促進中職化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相關策略著手。

(1)優化化學實驗課程結構,強調理論與技能并重。化學實驗有利于學生客觀認知物質世界本質,深入理解化學理論知識。現階段的中職化學教材中,多為驗證性實驗內容,而突出探究性的實驗內容則相對不足。鑒于此,應當對一系列化學實驗項目進行調整,優化化學實驗課程結構,強調理論與技能并重。要結合中職學生特點、化學學科特征對化學教材進行科學編排,緊扣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能力要求進行優化整合,著重培育學生的知識實踐應用能力。要求中職學生自主開展多種實驗,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提高實際操作技能。

(2)完善實驗核查機制,系統評定學生成績。科學工作離不開實驗數據的支持,在日常化學實驗課程教學中,要求學生務必對實驗原始數據予以及時記錄,并在組長檢查確認后才能離開實驗室。嚴格要求學生把握實驗重點、理順實驗思路,做好實驗報告記錄工作,引導學生對實驗環節進行剖析并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有效地提升學生問題分析與處理能力。實驗考核應當全面凸顯學生的實驗態度、操作水平及科學精神,改革傳統實驗成績過多關注實驗操作、實驗報告的考核方式,突出系統評價的考核方式,將考核貫穿到各個實驗的所有環節。在系統評定學生成績時,要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創新思維的發展、操作技能的提高、觀察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如此,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結合教學要求努力開展一系列實驗研究,收獲令人滿意的教學成效。

(3)關注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構建良好的硬件環境。在中職化學實驗課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是中職化學實驗課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要想讓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有效培養,中職學校就應當積極關注校內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構建良好的硬件環境,強化學生的技能教學,改善化學教學質量。結合化學實驗專業設備部署標準進行配備,建設滿足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專業實訓、仿真實驗室,為學校教學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

篇10

關鍵詞:高中化學;化學實驗;存在問題;解決方法

現代教學要求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實驗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現代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能力,而實驗能夠有效的實驗理論知識與實際的有效結合。實驗與化學學科的學習緊密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實驗引起高度重視。目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就高中化學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研究。

一、存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分析

現代教學不管是在教學質量方面,還是在學生的學習效率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實驗作為學生進行化學學科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僅受到了高度重視,而且教學質量得到了有效提升,這是值得我們欣喜與自豪的。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高中化學實驗依然存在一些不完美之處,影響了學生實驗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本文首先就目前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

(一)教師的實驗水平尚待提升

高中化學教師受到過專業的學習與訓練,因此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能力水平毋庸置疑,然而對于實驗教學而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于已經掌握的知識,也不能僅僅滿足于已經掌握的實驗技能。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是一門發展十分迅速的學科,教師如果不能緊跟學科發展的步伐,及時提升自身的實驗水平將難以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目前高中化學教師的化學實驗能力尚待進一步提升。

(二)探究性實驗較少

高中階段需要學生到實驗室親自動手做的實驗有很多,但就化學教材上的實驗而言,有很多需要學生親自到實驗室操作,然而我們細細的翻看高中教材上的實驗不難發現,大多數實驗都是驗證性實驗,需要學生進行探究的實驗卻不多。受實驗器材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少數的探究性實驗學生也沒有更多的機會到實驗室進行探究,探究性實驗要求學生對未知“進軍”,是培養學生的新能力等多種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目前進行的探究性實驗較少,嚴重影響了學生多種實驗能力的發展。

(三)實驗的準確度尚待提升

實驗活動是一項十分嚴謹的活動,尤其在高中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更應該處處留心。而目前高中學生的化學實驗準確度并不高,很多學生在對實驗定位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沒有將重點定位于實驗過程,而將重點定位于實驗結果,這就導致學生一味的追求是否能夠得出結果,而難以在實驗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思考、觀察與研究。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準確度不高,不僅影響了實驗的有效性,也影響了預期實驗結果的出現,對學生的化學實驗活動造成了困擾。

(四)難以實現實驗途徑的多樣化

隨著社會和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們越來越能夠體會到實驗的重要性,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與良好實驗品質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就目前高中學生的實驗而言,僅僅局限于實驗室,同時受實驗室器材的影響,學生到實驗室進行實驗的機會有限,影響了學生實驗能力的提升。除了實驗室之外,學生不能積極地尋找多種途徑進行實驗,例如:難以在生活中展開實驗活動,這些都影響了高中學生化學實驗能力的提升。

二、解決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有效方法

上文中提到的目前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十分有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實驗能力的提升。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實際的化學實驗情況進行分析,看是否存在問題,如果存在問題應該及時加以解決。針對上文中提出的問題,本人采取如下幾種有效的應對措施:

(一)進一步提升化學教師的實驗水平

為了使化學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既要注重知識點的輸出,同時又要注意知識點的輸入,使自身的實驗水平得到不斷提升。在提升高中化學教師的實驗水平的過程中途徑有很多種,本人認為不可忽視的兩個重要途徑,就是一方面教師要自覺的進行自我充電,積極關注新的化學實驗方法,并不斷提升自身的實驗能力。另一方面,學校也要為高中化學教師實驗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平臺。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化學教師參加一些有助于提升自身實驗能力的培訓等,使教師的實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為學生創造更多進行探究性實驗的機會

針對目前高中學生進行的探究性實驗較少的情況,教師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進行探究性實驗的機會。當然學生在進行探究性實驗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新的問題,教師要及時做好對學生的引導工作,使學生的實驗能夠順利開展,這樣不僅達到提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探究能力的目的,而且使學生在化學實驗的過程中變得更加自信。教師除了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創造更多進行探究性實驗的機會外,還應該引導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進行探究性實驗。

(三)進一步提升學生實驗的準確度

我們在談及實驗的準確度的過程中,應該明白影響實驗準確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生的態度問題,因此,教師在提升學生實驗準確度的過程中,就應該注重從學生的實驗態度著手。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實驗是一項很嚴謹的活動,不管是在觀察實驗現象的過程中,還是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都應該十分嚴謹,這樣學生才能養成良好的實驗品質,進而學生的實驗準確度才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學生只有準確的進行實驗才能有新的發現,也才能順利的得出最終的實驗結果。

(四)通過多種途徑提升學生的實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