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02 14:48: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英雄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英雄的故事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講一個抗震救災小英雄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12歲的陳浩。

陳浩是成都市溫江區玉石實驗小學六年級(1)班的一名普通學生,但就在地震發生的那一霎那,陳浩救出了一個自己素不相識的女孩,把她拉出了死亡的境界。

5月12日下午,黃老師照例在講臺上講課,陳浩在下面邊做筆記邊聽,可是,原本平靜的教師突然劇烈的搖晃起來。黃老師立即組織同學們疏散,就在大家即將逃出教學樓的那一刻,意外卻發生了。升旗臺旁一面圍墻突然垮塌,作為班長的陳浩發現了一個女孩就要被瘋狂倒塌的圍墻壓住,他趕忙掉轉身,一把把女孩推開……“轟”!圍墻倒了下來,陳浩和其他幾位同學被掩埋在了瓦礫之中。可被埋在一片瓦礫底下的陳浩并不灰心喪氣,而是鼓勵大家堅持下去。

12日晚,陳浩終于被武警軍官搶救了出來,那時的他高燒近40度。可是在那樣的情況下,他還救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女孩,而那面磚墻奪去的,是他3個最要好同學的生命。

我的故事講完了,謝謝大家。

篇2

1、該小說創作于古龍人生低谷期,那時他整天喝得醉醺醺,所以《大旗英雄傳》沒有結尾,最后全部版權以低價賣給了出版社。

2、《大旗英雄傳》又名《鐵血大旗》是古龍一部跨時代的作品,也是使古龍名聲大震的作品,此書寫于1965年,《大旗英雄傳》與《武林外史》、《絕代雙驕》、《浣花洗劍錄》堪稱古龍中期“四大名著”,這四部名著不僅在古龍小說系列,在整個武俠文學中,都是重量級的作品。作為古龍一部跨時代巨作,標志著古龍作品開始邁向成熟,成為進入第二階段作品的標志和分水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孔慶東在講魯迅《故鄉》時,曾經談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發現:

我想讀過《故鄉》的學生,可能對教師歸納的中心思想都忘了,但是忘不了小說里的那個畫面:深藍的天空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海邊沙地上一個少年戴著銀項圈。這個畫面是永遠忘不掉的。其實如果寫在別的小說里,也不見得這么難忘,為什么《故鄉》里的這一段這么難忘呢?我覺得這一段是故鄉的靈魂,就像詩歌有詩眼一樣,這是題眼。為什么說它是題眼呢?因為《故鄉》講的是一個希望的主題,這個“望”字的本義恰恰是月圓(農歷每個月的十五叫“望”),魯迅恰恰是在最根本的意義上使用“望”這個字的,他精心描畫了一輪圓月。……《故鄉》其實在講希望,這就超越了具體的時代。魯迅就是這樣來使用這個“望”字的。

孔教授認為“《故鄉》講的是一個希望的主題”,且認為圓月照耀下的海邊小英雄的畫面(即少年閏土守瓜田的畫面),是“故鄉的靈魂”,是整篇小說的“題眼”。但他沒有結合文本具體分析為什么這個畫面能成為全文的“題眼”,更沒有深入分析這種“希望”本身的特征與元素,以及為什么這一“希望”會產生如此強大而永恒的召喚力量,讓讀者印象深刻。這種“希望”對于文中的主人公“我”,乃至文本背后的魯迅,到底意味著什么呢?筆者試結合文本來回答上述疑問,以挖掘出《故鄉》背后不一樣的內涵。

一、“圓月”與“希望”在結構上緊密呼應

細讀《故鄉》,我們不難發現,海邊圓月下的小英雄的畫面,與主人公“我”的“希望”深深糾纏在一起,成為“希望”的象征,并在結構上緊密呼應。《故鄉》是寫在賣掉老屋之后,“我”回故鄉接母親和宏兒去外地一起生活。多年沒有回到故鄉,本來“我”對故鄉充滿了想象與期待,但現實中的故鄉竟是“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完全打破了自己的期待和幻想。“我”甚至感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于是陷入失望之中。雖然總是想著“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想象與希望中的故鄉無法在自己的記憶中成形。這種失望和無語的狀態最終又被打破了,那是母親提到閏土要來看“我”,于是“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海邊圓月下的少年閏土的畫面才開始忽然閃現在我的眼前,接下來便是回憶自己少年時與閏土的深厚友誼,敘述那段多姿多彩的少年生活。這個時候,希望重新閃現在“我”的內心,“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自己想象中的理想故鄉開始“蘇生”,這也就是希望的“蘇生”,與“蘇生”連在一起的,是圓月下小英雄的畫面的重現。

但看到現實中的家鄉人“我”的期待又落空了,故鄉的人大多如豆腐西施楊二嫂那樣“辛苦恣睢而生活”,這已經讓人“無話可說了”,只能“閉了口,默默的站著”,與現實的故鄉拉開一個尷尬的距離。成年閏土的出場最終完全打破了“我”對故鄉的希望,這已經“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臉色“灰黃”、眼睛紅腫、皺紋深布、“渾身瑟索”,還有“又粗又笨而且開裂”的“像是松樹皮”一般的手。外形的衰敗還不是失望的根源,更可驚的是精神上的隔膜與麻木:

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希望自此破碎了,幻滅了。現實的故鄉在“我”的眼中徹底顯露,它是封閉的、麻木的,故鄉的人民在封建禮法制度和沉重的生活壓力之下,已經喪失了精神上的生命力,少年時的好友閏土也已經和我“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希望”破滅的時刻,也就是海邊圓月下的小英雄的畫面消失的時刻。作者寫到“我”離開故鄉時的感受: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希望徹底消失了,故鄉不再能夠引起我的期待和希冀,我不再有精神上的留戀,“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更可怕的是,我與故鄉之間完全隔離了,我陷于孤獨和絕望之中,“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本來是非常明麗地閃現在我眼前的,但又“忽地模糊了”,那個濃縮著希望的畫面在心頭消失了。

耐人尋味的是,在這樣的絕望之中,希望又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照臨了。“我”在離開的過程中意識到“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個象征著希望的畫面重新展現在眼前,“我在蒙隴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很顯然,海邊圓月下戴銀項圈的小英雄的畫面,與《故鄉》的“希望”緊密相連,甚至融為一體。希望濃時,畫面便很明麗地閃現出來;希望淡化乃至消失時,畫面也就消失不見。作者心頭關于故鄉的美好回憶全部凝結在這一畫面和形象之中。可以說,整個《故鄉》就是一個尋找“希望”,但是“希望”破滅,只好離開故鄉,在離開之后又最終找到“希望”的故事。當然,這還只是圓月這一畫面與“希望”在結構上的呼應。令人疑惑的是,為什么消失了的希望和畫面,又會重新出現在本已絕望的“我“的心頭?文末有幾句令人費解的話——“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到底該怎么理解?這個轉化過程如何產生的呢?轉化后的希望還是原來的希望嗎?要理解這一轉變的過程,就必須分析、理解這一畫面(即“希望”本身),才能真正了解作品結尾暗含的意旨。

二、“圓月”代表的是怎樣的“希望”

小說中寫道,“我”從未去過海邊。圓月下的小英雄的畫面顯然是“我”的想象。這種想象發源于少年時代閨土為我描述的海邊生活,它多姿多彩,充滿著浪漫的詩意與天真的意趣:五顏六色的貝殼、夜間守護西瓜、用胡叉驅趕猹、潮汛來時的魚跳……值得注意的是“我”對此的感嘆:

阿!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原來“我”的少年生活是封閉在“高墻”之內的,“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這才是“我”少年時的真實生活。閏土帶著他的故事來到“我”身邊,為我打開了另一個完全不同于“高墻”之內的生活視野,引起了“我”無窮的想象與希望。說到底,這個“希望”,是少年時代起就產生的對一種自由而精彩的生活的期待,這種生活在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之外,是另一種不曾真實存在過的廣闊生活。這種生活通過少年的“我”的想象與提煉,最終凝結成了圓月下海邊沙地小英雄的畫面。《故鄉》結尾寫到“我”將希望寄托在后代(宏兒和水生)身上,期望他們過上一種“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的生活”,其實仍然是對少年時代就確立的“希望”——一種自身經驗之外的廣闊而自由的生活的期待——的發展與堅持。只不過少年時代那個凝結成畫面的“希望”朦朧而優美,年少的“我”對此還沒有清晰的理性自覺,而成年的“我”的“希望”,多了一種理性的思考與自覺而已。

我們可以說,這個“希望”從一開始就具有想象性與象征性。在想象中,這種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我和閏土之間沒有等級和隔閡,兩個年少的友伴心心相印,充滿詩意和希望地生活著。“金黃的圓月”“海邊的沙地”,風景如畫,給人以優美、壯闊而又皎潔肅穆的美感;“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以及“項帶銀圈”的“十一二歲的少年”手捏鋼叉向猹刺去的畫面,則充滿了少年人的朝氣與希望,有一種清新剛健的氣象,洋溢著無窮的生命力;由于那個“十一二歲的少年”是我的好朋友閏土,就便整個畫面帶著一種友情的光澤與氣溫,帶著人心的溫暖與淳樸;最耐人尋味的是偷西瓜吃的猹沒有被小英雄叉中,反而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我以為這其中有一種少年人的天真與童趣,又帶著一種人性的溫暖與厚實。這畫面中,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是和諧的溫暖的,人的形象富有生機、充滿希望,而作為背景的大自然,則是優美而宏大的。

很顯然,“我”,并沒有真正到過海邊,圓月英雄的景象不是親見的,它只存在于回憶和想象之中,它是一種想象性和象征性的存在。少年閏土的到來,讓“我”發現了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而且還賦以這個生活明麗的畫面與形象,成了內心的美好象征。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才能理解為什么小說末尾寫到的“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這一句話。因為這個“希望”,一直是由自己想象與虛構出來的。

雖然具有虛構的和象征的特性,然而,這個畫面所代表的“希望”卻產生了一種批判性及超越性。正是在對另一種精彩而自由的生活的想象中,“我”發現了現實的封閉與鄙陋,少年的“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不足與遺憾:終于知道這個世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而“我”和朋友們原來“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這種對比及其誘發的想象,在少年的心中已經慢慢成為一種批判的力量,借此否定了“我”和朋友們原來的生活,而生出一種對于新生活的期待。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種虛構和對比的特征,、讓這各畫面所代表的“希望”遠遠超越于現實之上,變成一種恒久的批判力量,變成一種永遠難以褪色的心靈的召喚。這個“希望”本就不在現實之中,而超越了現實,在現實之上,它永遠那么優美、精彩、自由,充滿了詩意與生機。這顆少年時就種下的“希望”的種子,任憑時光流逝,風吹雨打,依然在頑強地發芽、生長,以致誘惑著成年的我回到故鄉,帶著多年的想象與期待,去驗證心目中那個“美麗”的故鄉。從這個角度來說,“希望”象征了人本身具有的精神上的超越性。這種超越性的渴求是長久的,難以輕易被現實所否決。如果少年時的“我”的希望只是一個存在于現實之中的“希望”,則有可能在暗淡的現實面前褪色。然而,“我”之所以在接觸故鄉的現實并感到絕望之后,最終依然能夠生出希望,不就是因為從小就種下的這樣一種超越性的精神渴求么?那個美麗的、浪漫的,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充滿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的友誼與善意的畫面,不就成了埋藏在我心底的一種超越性的期待么?

三、為了“反抗絕望”的“希望”

現實可以暗淡,讓人絕望,而期待卻頑強存在著。小說末尾寫道:“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并說“我的愿望”很“茫遠”,比閏土“崇拜偶像”的希望還要茫遠得多。希望雖然“茫遠”,但有著強大的召喚的力量。因為從少年時代以來,圓月下海邊沙地小英雄的形象就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內心,讓我永遠難以心安理得地在“高墻的四角”之內生活。這個形象與畫面成了二種永恒的召喚。魯迅在其詩劇《過客》中曾描寫過客的耳中永遠傳來的那“前面的聲音”,召喚著過客永遠向前,永難停下,義無反顧。魯迅沒有點明這“前面的聲音”的來源與成因。而在《故鄉》中,這“前面的聲音”,這永遠引誘人向前的召喚,卻是當年由少年閏土所帶來的期待與希望。它綿亙在“我”的生命的內部,早已化成了“我”心靈的一部分;它在消沉與絕望時會變得朦朧、模糊,但又總是會在心頭響起,因為它是“我”的批判性的動力之源,更是“我”的永不沉淪的精神故鄉,它扎根在兒時就有的記憶之中,永難磨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

這個“美麗的故鄉”,這個經由閏土觸發而想象的“希望”,永遠存在于自身之外、現實之外,從一開始,它就是“我”所未曾經歷過的另一種廣闊的生活。既然它在自身之外,就永遠不能憑借一己的經驗將之徹底否定,因為自身之外的廣闊世界,是一個有著無窮可能性的世界,是一個待于眾人探索和改造的世界。這也就為“希望”留下了重生的可能。無論自己如何絕望,感到“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乃至模糊了“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感到了希望的虛無,但畢竟不能徹底否定希望。因為希望在自身之外的,是在于將來的,它存在于人們對外在世界的實踐和探索之中。這就可以理解《故鄉》結尾那句名言——“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參考文獻:

①孔慶東《魯迅是語文的金鑰匙》,《語文建設》2013年第11期。

篇4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一遍一遍地讀了《雞毛信》這篇文章,了解了時期小英雄海娃的英雄事跡。我深深地被機智,勇敢的海娃所吸引,被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

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時期,小英雄海娃接受了一項送雞毛信的任務,可途中遇到了鬼子,海娃急中生智,他把羊尾巴根的長毛擰成兩根細毛繩,把雞毛信折起來,綁在羊尾巴底下,這才躲過了敵人的嚴密搜查。當敵人要吃羊時,他怕敵人發現雞毛信,深夜便帶著雞毛信逃走了。但不幸再次被抓,他努力掙脫,成功的把敵人引入了埋伏圈……

讀了這篇文章后,我真想蹺起大拇指對書中的小英雄說一聲:“你真了不起!你是我們小學生的驕傲!”最讓我佩服的是他在遇到危險時能夠隨機應變,憑借自己的聰明和勇敢沉著冷靜的與敵人做斗爭,有驚無險地將雞毛信送到了指定地點。

篇5

可誰給貓栓鈴鐺呢?

全常鴉雀無聲。

故事到此結束。

這個故事,我還想狗尾續貂:

有一個素來以勇敢聞名的小老鼠,打破了沉寂,自告奮勇,我去。

這位先驅者去了,鈴鐺沒有掛上,自己卻成了貓咪的美餐。

老鼠家族舉行隆重的追悼會,追認這只老鼠為烈士,并封為十佳少年。

老鼠家族的作協、藝協等藝術家們,通過各種方式,用文字、用歌舞、用繪畫甚至用墻報,歌頌這位勇敢的小老鼠,一邊用舌頭舔著剛剛享用每餐后那油乎乎的嘴唇,一邊表達自己對小英雄的無線敬佩。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一個老鼠犧牲了,千萬個老鼠站起來。他們踏著烈士的血跡,前進。

英雄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

可一個個或大或小,或少或老不同性別的英雄們卻走上了不歸之路。

貓的脖子上,依然沒有鈴鐺。

可憐的老鼠家族,倒是出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可家族命運危在旦夕。

這時候,鼠群中出現了一些雜音,首先是烈士的親人,悲傷欲絕的哭泣聲,繼而這雜音感染了一些知識階層,他們的加入,讓這個聲音匯成小合唱,悲鳴蔓延。

馬上政治嗅覺靈敏的政治家們敏感的覺察出這不和諧的聲音,像瘟疫在毒化著家族的意志,于是,出于鼠道主義的考慮,將他們送到醫院做長期治療,一直到他們的內心能感受到英雄的偉大,生為鼠民而驕傲,生在這樣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而自豪為止。

而老鼠家族的一些官員們,因為英雄輩出,業績突出,加上在歷次政治運動中立場堅定而不斷升遷,其人氣如燦爛的昨夜星辰,讓人仰慕!

英雄的贊歌,可以鼓舞人心,也可以自欺欺人。

喜歡將喪事辦成喜事的民族,是一個自欺欺人的民族,而自欺欺人的民族,永遠是一個危機四伏的民族。

篇6

首先我們有請大英雄,讓大英雄告訴我們:什么是英雄?是那些膽小怕事,對自己沒有一點信心,不敢勇于承擔責任的人叫英雄嗎?“錯!大錯特錯!英雄,是對見義勇為,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人的一種稱呼與贊美。”下面我們再來看一段新聞材料:“一日,某大學學生在河邊散步。發現一名兒童不慎落入水中,便想也不想舍身相救,將兒童救上岸后,自己卻因體力不支落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哇!好感人哦!這不愧是英雄啊!

ok!剛剛呢,我們說了大英雄,那么接下來,我們再來討論一下,中學生要怎樣做才是英雄呢?

其實,這個問題對于我們來說很簡單,但就要看你是否可以做好了!比如說,當某地發生地震或其他災害時,我們應當主動做一名小志愿者,幫助那些需要疏導心理的同齡人,以及提供衣食上的幫助,并為他們補補落下的功課,這種行為也是小英雄的作為哦!

所以今天我們的“英雄劇場”特意提醒一下廣大中學生哦!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英雄,那么你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英雄?英雄有哪些行為呢?作為中學生,我們又有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篇7

雞毛信觀后感   我看了《雞毛信》、《毛委員送棉衣》、《水缸的秘密》等紅色經典故事。

  《雞毛信》里的主人公是海娃。有一天,海娃的爸爸給他一封雞毛信,叫他快點送去。海娃趕著羊下山去,在路上遇到了搶糧食的鬼子。海娃把雞毛信藏在老綿羊的尾巴下。鬼子把他抓住了,讓他帶路。到了晚上,海娃偷偷逃出去了,半路上他把雞毛信不小心丟了,在回去尋找的路上又被鬼子抓走了。天亮了,鬼子讓海娃帶路去三王莊。海娃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看完這個故事,我覺得海娃很機智勇敢。比如:“他把雞毛信藏在了那只帶頭老綿羊的尾巴下面”;海娃裝作大人的聲音說“喂牲口的!”,從鬼子手里逃了出去。我要向他學習:遇到困難、危險不要害怕,要動腦筋想辦法。

雞毛信觀后感   星期五下午,我們觀看了一場老電影——《雞毛信》。看完之后,我對《雞毛信》的主人公——十二歲的海娃充滿了敬佩之情。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時期的故事。海娃是放羊娃,也是龍門村的兒童團團長。他擔任著站崗放哨的任務。秋天到了,莊稼豐收了,附近炮塔里的日本鬼子又出來掃蕩了。海娃看見了,以把消息樹拉倒的方法告訴村里的老百姓。一次,海娃的爸爸收到了炮塔里八路臥底的信,信上說炮塔里敵人不多,是攻打的好時機。于是,海娃的爸爸趕緊寫了封雞毛信,叫海娃把雞毛信送給附近的張連長。海娃趕著羊群向張連長所在的村子走去,路上碰見了鬼子,他與鬼子機敏地較量,經過重重危機,終于把信交給了張連長。最后,炮塔被攻毀了,還抓到了炮塔里的日本鬼子司令呢!

  看完電影,我們都被海娃的臨危不亂、大智大勇所折服。我們仿佛也身臨當時的情景之中。當海娃遇見鬼子時,我們替海娃娃捏了一把汗;當海娃把信系在領頭那只羊的屁股下時,我們為海娃拍掌叫好;當海娃成功逃離鬼子據地時,我們替海娃高興;當信落在地上時,我們幾乎想叫海娃回過頭去撿起來……當把鬼子的炮塔端了以后,我們都歡呼雀躍。既替海娃出色地完成任務而興奮,又替八路軍又打了個大勝仗而歡欣鼓舞。

  欣賞著海娃的聰明機智,我不禁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我們。算起來,我們和海娃是同齡人。我們現在呢,不愁吃來不愁穿,只要一門心思讀書,還整天嫌苦嫌累的。或許還有人會時不時在父母懷里撒嬌呢!而小海娃呢,不論嚴寒酷暑,不論刮風下雨,每天都要在那高高的山崗上站崗。被鬼子抓到,寧死不說出八路下落,還巧妙地把敵人引入了伏擊圈。試想以現在的我們處于那個時代,別說與鬼子周旋,就算走兩三里山路,說不定也會退縮呢!所以,海娃的所作所為,無疑是我們心中真正的小英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這里,我要向小海娃敬個禮,并要由衷地贊嘆一句:“你,是真正的小英雄!”

雞毛信觀后感   這是一個描寫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它發生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在那時候有成千上萬個這樣的英雄故事,這只是描寫其中的一個。

  故事發生在充滿了硝煙的戰場,中華大地迎來了巨大的浩劫。在后山溝里有一個名叫龍門村的村莊,村里有一個叫海娃的小男孩,他是龍門村民兵中隊長老趙的兒子,他和他爸爸一樣也領導著一個團隊——龍門村抗日兒童團。

篇8

前言: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有效應用,對加強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對合作學習的正確認識,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合作學習機會,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1.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分析

小學語文教學是語文教育的初級階段,這一時期應注重培養學生對語文教學的興趣,提高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但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中存在一些不良現象嚴重影響到小學語文教學效果,主要表現如下:

首先,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傳統單一的方式進行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滿堂灌的手段給學生講解教學內容,使學生被動的接受語文教學知識,學生對教學內容完全缺失興趣,嚴重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對教學方法缺乏足夠的認識與掌握,在教學中缺少相應的課堂互動,使語文課堂教學氛圍較為沉悶,嚴重阻礙了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其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教師對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缺乏重視,在語文教學中沒有建立小組學習的意識,使課堂中學生不夠積極的負面情緒相互影響,嚴重阻礙了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自主意識的產生,同時語文教學課堂缺乏合作學習的環境,使學生對合作與競爭的認知較少,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第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教學的評價環節重視不足,通常在評價環節教師的評價方式簡單不注重方式,使評價沒有起到相應的效果還有可能阻礙了學生語文學習自信心的產生,教師通常簡單的對課堂教學中較為聽話的學生進行表揚,嚴厲批評課堂教學開小差的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并沒有和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對學生的學習問題進行了解,這不利于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只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厭惡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意識。

2.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有效應用

2.1 注重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意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合作形式,以此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形式包括游戲合作、競爭合作、師生合作、學生之間合作等等,豐富的合作形式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合作興趣,使學生自主參與到語文合作學習當中[1]。例如在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課文《小松鼠找花生》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科學的合作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合作,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制作一些花生道具和小松鼠、鼴鼠的面具,使學生扮成松鼠和花生還有文中的鼴鼠,學生根據教學內容中的對話進行小松鼠找花生的游戲,由于文章中沒有確切指出最后松鼠找花生的結果,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文中的結果進行聯想并在游戲中體現出來,學生們在快樂的游戲中學習語文教學內容,并通過自己努力的思考與聯想給文章設計出一個結局,這種有效的合作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游戲合作中,還通過思考與研究為故事編造了合理的結局,充分的活躍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識。

2.2 小組合作,培養合作能力。小組合作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組成之一,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基礎[2]。例如在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王二小》教學中,教師可以科學的將學生進行分組,使小組學生課下自行搜集和王二小相似的一些抗戰小英雄的故事,在課堂教學時將小組故事進行分享,學生應采用講臺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分享,小組成員在教師的指導下課后積極主動的搜集資料,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們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與特點,最后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推舉出自己小組的講故事候選人,學生們在課堂將自己搜集到的《小英雄雨來》、《小兵張嘎》、《雞毛信》、《劉胡蘭》等關于抗戰時期小英雄的故事進行分享,分享過程中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王二小等小英雄們肅然起敬,此外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都自主的進行搜集資料,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篇9

李?

一場突襲巴蜀的8.0級大地震,撼動了大半個中國,牽動了整個神州。這些天,我無不為抗災一線奮不顧身的干部群眾子弟兵而感動,我無不為來自四面八方的踴躍捐助而欣慰,我無不為深處困境積極自救互助的災區人民而震撼,我更為地震中的小英雄而感動。當地震襲來,那些稚嫩生命的安危,是怎樣牽動著人們的心靈;在災難面前,那些孩子們的英雄故事,又是怎樣感動著中國人民!

“敬禮娃娃郎錚“。在汶川地震發生十多個小時后,一位滿臉是血的北川男孩從廢墟中被救出。就在武警官兵準備把他轉移到安全地帶時,他艱難地舉起還能動彈的右手,虛弱而又標準地敬了一個少先隊隊禮。擔架上的小男孩不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禮感恩的舉動,讓無數的人深受感動。他的名字叫郎錚。郎錚對照顧他的解放軍某部的醫護人員說:“我也要當警察,和爸爸一起去救叔叔阿姨”。當溫總理到醫院去看望小郎錚時,他給溫總理也敬了個隊禮。目前,很多網友推薦他做奧運火矩手。同時,也尊稱他為“敬禮娃娃”.

年僅9歲半的林浩,在接受四川電視臺記者采訪時,林浩告訴記者,地震發生時,他與小朋友一起逃出了教室。“逃到走廊上時,我被兩名同學壓倒了。當我使勁爬了出來后,發現兩名同學都昏迷了。我拉出其中一人后,把他背出去。這名同學之后與母親團聚。”將一名同學救出險境后,林浩又勇敢地折身回到走廊上,再次抱起另一名同學,逃出險境。這期間,身材瘦小的林浩由于力氣不足,還不幸弄傷了手臂。 在背完同學后,林浩一直沒有找到自己的父母,他14歲的姐姐很快找到了他,同時他的妹妹也跟他們在一起。 經過幾天的尋找,3個孩子還是沒有找到父母,他們開始與映秀鎮轉移的群眾一起朝都江堰走。“我們在路上走了7個多小時,走的全部是小路,橋下面有條小路可以走”,林浩說起艱辛的7個小時顯得輕描淡寫。 “真不敢相信,就那樣一個小娃娃居然比很多大人還堅強”,給林浩檢查的醫生昨天告訴記者。一直到昨天,姐妹3人還沒有自己父母的消息。小小年紀的他也成為了汶川地震中,年紀最小的救人英雄。

9歲、11歲……如花般的年齡,正需要呵護的年紀。然而災難當前,這些年幼的孩子,卻用堅強和勇敢,詮釋著生命的勇氣,閃耀著人性的光芒。他們的形象將深深地印在受災人民的心中,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們的小英雄的這種舍生忘死,臨危不懼的精神使山河為之哭泣,大地為之動容,他們的這種精神也讓我深深地敬佩,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這就是我在地震中的那份久久的感動!

篇10

關鍵詞:少年英雄宗教家庭

英雄和英雄崇拜,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根據《辭海》的解釋,英雄就是指杰出的人物,見解、才能超群出眾或領導群眾的人。英雄在古漢語中,原指的是在體格方面格外健壯的禽獸,其能力強于其他同類,并且能夠以一抵眾。捷克作家伏契克在《論英雄與英雄主義》一文中曾經這樣說過:“英雄,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決定性關頭做了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做的事。”《小鬼當家》系列中的主角凱文,只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他卻每每在關鍵時刻以弱勝強,把對手打擊至狼狽不堪,最終維護的是家庭的完整,收獲的是親情的回歸。從這個意義上講,凱文是以少年英雄的身份捍衛了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即正義戰勝邪惡以及對家庭和親情的堅守。

凱文同匪徒的戰斗,是典型的以弱勝強的模式。其母題可以追溯到《圣經?舊約》中大衛殺死巨人歌利亞的故事。在以拉谷(位于以色列境內)的戰役中,“大衛的彈弓射出一顆小鵝卵石,在巨人的眼上打了個正著”,“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朝歌利亞砍去。只一揮,就剁下了他巨大的頭顱”。而《小鬼當家》系列中幼小的凱文跟兩個成年匪徒之間的戰斗,無疑就是大衛與歌利亞決戰的現代翻版,凱文所保衛的家就成了現代的以拉谷。

原型學派學者約瑟夫?坎貝爾在《千面英雄》一書中提出神話中的英雄必然要經歷三個階段:分離階段、考驗階段,回歸階段。借助以弱勝強的敘事模式,凱文在歷經失去家人、與匪徒爭斗、與家人團聚的不同過程,也是完成了英雄成長的三個過程。

一、孤獨者的自我覺醒

英雄是被作為孤獨者來加以界定的。在《小鬼當家》第一、第二集的開始段落,導演就設置了小主人公凱文與家人的對立。凱文的哥哥巴斯無疑是他最大的對立者。第一集中,因為凱文沒有自己的那份比薩,巴斯愚弄了他,才導致了凱文與家人進一步的對立。在表現家庭矛盾的這一段落中,導演在結尾部分通過一個橫搖的主觀鏡頭,夸張地表現了凱文與家人的對立關系。

除了家人對凱文的孤立,在凱文開戰以前,社會也成為凱文的對立面。在第一集中,當母親到達巴黎以后,通過電話向芝加哥的警察尋求幫助。官僚的警署職員在經歷了一番扯皮之后,終于派出了一名警察去凱文家查看。可當那位警察來敲門時,凱文把他當成了“可怕的”鏟雪老人,導致了警察的誤判。導演通過這個段落,一方面非常合理的表現了凱文作為一名未成年人的稚嫩與無助,另一方面也從文化層面宣告了英雄與社會的決裂。

從17世紀開始,來自英國的移民到達美洲以后,逐步擺脫了英國宗教上的追害,繼而衍生出了新教。基督教新教與傳統的歐洲基督教很大的不同點在于――允許個人可以不通過教會而直接和上帝進行溝通。通過這一點,可以看出美國人的個人主義觀念。在接下來的段落里,作為孤獨的少年英雄的凱文,來到了教堂,他希望從上帝那里找尋勝利的信心和勇氣。在跟鏟雪老人解除了誤會并進行了深入交流之后,凱文終于找到了決戰的信心。

二、決勝“以拉谷”

1.少年英雄的成長

在凱文與匪徒真正進行決斗之前,導演通過兩處情節的設置,表現了少年英雄凱文的成長過程。而在這些段落中,導演將西部片中的表現手法運用到了這部兒童喜劇片中。第一處是凱文坐著雪橇從樓上滑落到雪地里的場面,通過主客觀鏡頭的來回切換以及攝影機機位不同變化,使這一簡單的下落過程被表現得如同動作片里的追逐場面。西部片里牛仔的馬被替換成了雪橇,凱文坐著雪橇從樓上落下,如同牛仔對一匹野馬的馴服過程,也代表了凱文開始向成熟邁進。

接下來是凱文到商店買牙膏的段落。凱文在商店遇到了鏟雪老人,因為害怕老人的“追捕”而誤拿了牙膏,被店員和警察追趕。在此段落中,商店承擔了西部片中酒吧的功能,追逐也就從商店開始展開。此時的凱文就如同西部片中的牛仔,身處在法治尚未健全的西部,突破重重封鎖逃離了店員和警察的追捕。而警察摔倒在地的無能表現,更加承托了對凱文的英勇。

2.決勝的過程

《小鬼當家》第一、第二集的段落,導演通過夸張的演繹手法,極大地凸顯了凱文的神勇無比,這一方面是喜劇片所賦予的特殊功能,另一方面也通過這種令人歡欣鼓舞的表現方式,潛移默化地將凱文這一英雄形象深深烙印在了觀眾心中。影片先是通過多處細節造成了少年英雄凱文的孤立,再經過一系列的難題促使凱文逐漸自立自強起來,決定憑借個人的力量保衛自己的家庭。在從教堂獲得了精神支柱之后,回到家中,凱文自信地說道“這里是我的家,我要保衛它”。

在《小鬼當家》系列中,通過種種情節的設置,導演向觀眾傳達出了濃厚的家庭觀念。美國社會在經歷了六、七十年代價值觀的動蕩與混亂之后,到八九十年代又重新回到了崇尚家庭倫理的道路上。凱文這一形象無疑成為了傳統家庭價值觀的堅強護衛者。在凱文重重的懲罰了兩名匪徒之后,直到影片的最后段落才給警察打電話,更加凸顯了創作者的個人英雄主義價值觀。

在影片敘事結構的設置上,凱文與匪徒的決戰段落只占影片內容很小的一部分,而導演卻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筆墨來表現少年英雄凱文的生活環境以及成長過程,無疑對英雄的成功塑造發揮了重要作用。決戰的場面固然精彩,但它只是滿足了觀眾的視覺,而對于角色的性格刻畫與影片要傳達的價值理念,無疑要靠影片開始的鋪墊來完成。

三、回歸家庭

當決戰完成之后,英雄的結局大致有兩種。一種的孤膽英雄式的離開,另一種是經典的大團圓結局。《小鬼當家》系列由于是喜劇片,再加上主人公的特殊身份,必然要選擇后者。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導演也在向觀眾傳達家庭觀念的重要性。每當小凱文獲勝之后,他便感到了勝利后的孤獨,表現出了希望與家人團聚的渴望。在第二集的結尾。凱文站在紐約最大的圣誕樹前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希望與家人相見。與影片開始段落叛逆的凱文所不同,在歷經了種種磨礪之后,小英雄凱文成長了,也更加懂得了家庭與親情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