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分析范文

時間:2024-03-22 18:02: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交網絡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交網絡分析

篇1

【關鍵詞】 大學生;社會資本;社交網絡;社會關系

社會資本是通過社會關系獲得的資本,概念背后的前提是期望在市場中得到回報的社會關系投資,獲得社會關系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互聯網的社交網絡也是其中之一。根據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 2013 年 12 月,中國網民規模達 6.18 億,互聯網普及率為 45.8%。2013 年,微博、社交網站及論壇等類似即時通信等以社交元素為基礎的平臺應用發展穩定,整體即時通信用戶規模在移動端的推動下提升至 5.32 億,使用率高達 86.2%。[1]這些數據都充分說明了社交網絡對于現代人的生活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從而影響以社交網絡為中心的社會關系,使得研究社會資本和社交網絡的關系成為必要。

一、社會資本與社交網絡及其關系概述

1、社會資本和社交網絡的含義

社會資本是從新經濟社會學演化出來的一個最有影響的理論概念。布迪厄(1983)認為社會資本“由社會義務或聯系組成”,“它是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這些資源是與對一個相互熟識和認可的、具有制度化關系的持久網絡的擁有聯系在一起的;林南認為個人有兩種類型的資源可以獲取和使用:個人資源和社會資源。個人資源是個體所擁有的資源,社會資源是個人通過社會聯系所獲取的資源。由于社會聯系的延伸性和多樣性,個人有不同的社會資源。[2]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為社會資本由存在在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中的資源組成,通過社會關系可以使用其他人員的資源。

社交網絡從廣義上可以解釋為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會性網絡服務,是指旨在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應用服務,如電子郵件、在線消息服務等,也如Facebook、Twitter、MySpace等類似的網站。[3]社交網絡從狹義上可以解釋為“社交網站”或“社交網”,是指基于社會網絡關系的網站,主要有人人網、開心網等以及一些異軍突起的社交軟件如微信、微博和QQ等。

2、有關社會資本和社交網絡關系的觀點

(1)社交網絡的使用會減少使用者的社會資本。 這種觀點是以美國哈佛大學的羅伯特?普特南為代表的。普特南指出,隨著互聯網的社會影響日益擴大,受地理局限的人際網絡及需要面對面的交往與信任的群體或者社區等社會價值物必須要得到保護,避開具有顛覆作用的新技術帶來的所謂好處的侵蝕。另外,其他研究也發現互聯網不利于社會資本的積累,如麻省理工大學社會學教授Sherry Turke提出了所謂“人造鱷魚效應”的現象,認為虛擬世界比真實世界更吸引人,人們更愿意通過虛擬世界獲得生活經驗,這樣在計算機前的時間大大增加,從而減少了人與人之間親自的互動和交流,也更容易形成癮癥。

(2)社交網絡的使用會增加使用者的社會資本。林南認為隨著互聯網的大量增長,互聯網社會網絡中存在著社會資本,從而證明社會資本下降是錯誤的觀點,我們正面對著一個以地球村形式出現的社會網絡的新時代。有充足的證據表明,越來越多的個體行動者參與到新形式的社會網絡和社會關系中來了,其中一些活動會涉及社會資本的創造和使用。加拿大網絡分析家巴瑞?威爾曼同樣從社會資本理論出發,指出互聯網的使用會提高網民的社會資本,現代社會人們的交往方式已經變了,是以個體而不是地理意義上的社區為中心了。威爾曼對互聯網的社會作用持有積極的態度,認為信息和傳播技術能加強人們之間的聯系,使網民在網絡社區中有歸屬感。

二、大學生社會資本與社交網絡關系研究――以微信為例

1、微信的基本情況

微信是騰訊公司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免費應用程序,旨在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的通訊服務。通過這種免費軟件,使用者可以發送文字、語音短信、圖片等內容,也可以通過軟件的公共服務平臺自愿分享使用者的信息,截至2013年11月微信的注冊用戶量已經突破6億。微信添加聯系人可以自動識別手機里開通微信的已存儲聯系人,這很大的方便了與朋友之間的聯系,使用者也可以通過軟件插件添加QQ好友及認識新的朋友。

2、微信使用情況調查

基于此次的研究,設計了以“西安大學生微信使用調查問卷”為題、以“大學生微信使用情況和相關社會資本情況研究”為主題的問卷。問卷一共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個人的基本信息,用于確認是否為微信用戶,確認問卷的有效性等;第二部分是微信的使用情況,這部分所涉問題比較詳細,主要是了解微信用戶的朋友分類、狀況、人數、使用頻率以及公共服務平臺包括朋友圈等的信息共享范圍及分享頻率,這對大學生社會資本的獲取研究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第三部分是個人社會資本的獲取情況,主要針對人際關系、信息知識獲得、情感付出回報等貼近大學生生活的社會資本進行了調查,從而把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結合起來分析研究的主題。

3、問卷調查結論

在發放的300份調查問卷中,有效問卷267份,男生占總人數的56.2%,女生占總人數的43.8%。年齡在20-25周歲之間的占89.7%,注冊并使用微信的時間在1-2年的比例是31.1%,超過2年的人數比例是18.7%。在為什么使用微信的問題中,選擇了能擴大交友范圍,認識更多的人的人數比例為23.1%,選擇了及時獲取各類信息的比例為27.8%,選擇了與朋友保持聯系,了解最新動態的比例為34.2%,這說明絕大部分微信用戶是為了和朋友之間更頻繁的互動等而使用的這種社交平臺。可見,微信在大學生獲取社會資本中起著一定的作用,大學生即使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中,也可以通過這種即時通訊軟件增加自己的人脈資本、信息資本、知識資本及感情資本等,從而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社交網絡平臺增加了大學生的社會資本。

三、正確使用社交網絡以帶來社會資本的最大化

1、拒絕接受陌生人的好友請求

社交網絡希望能幫助人們建立誠實可信任的網絡關系,從而利用這種類型的關系拓寬自己的朋友網絡,獲得社會資本資源,但是總有一些陌生人是以營銷或者詐騙為目的,這是要避免的,當然這里的陌生人并不包括朋友介紹的以及通過正規網絡渠道相識的。

2、提高使用社交網絡的強度

在使用了社交網站或者通訊軟件后,要保持一定的登錄頻率,積極和朋友分享新鮮事、照片及其它信息,并對朋友的狀態保持關注,這是有效的互動方式,也才能真正起到社交網絡的作用,這當然是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的,不過如果你感興趣,那時間就不是問題了。

3、線上和線下互動相結合

社交網絡能把有著共同興趣愛好和共同利益的人集合到一起,創立自己的社交圈,可以獲得大量有效信息,線上的朋友也可以根據意愿變為線下的朋友,這兩種互動都是不可取代的,都可以加強自身的關系網。

【注 釋】

[1] CNNIC.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K].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4(1).

[2] 林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付曉燕.社交網絡服務對使用者社會資本的影響[J].媒介經濟與管理,2010(11).

篇2

【關鍵詞】社交網絡;電子商務;社會化商務

一、介紹

社會網絡(SNS)日漸流行并已經成為人們溝通的重要渠道,一些電子商務企業開始探索如何利用社會網絡來提升用戶網上購物體驗,例如Amazon計劃集成Facebook進行產品推薦[3]。不同于Amazon這種“淺”層次將社會網絡和在線購物結合的方式,國內很多電子商務網站推出了全新的社會網絡平臺,將社會網絡功能緊密集成到在線購物平臺中。這種社交平臺和單純的社交網絡不同,其本身的形成和進化具有許多不同的特點,本文研究這種購物網站的社交平臺的形成和進化特點,以便電子商務網站能理解社交關系形成的機制,從而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促進社交平臺的發展,最終利用社交平臺來促進產品的銷售。本研究的主要目標包括:

1.探討影響用戶間建立朋友關系的因素,主要包括一些用戶特征(例如年齡,性別,位置,活躍度,傳遞性,三角性)。

2.探討朋友關系的時間演化,主要包括一些事件對朋友關系的影響。

本文組織如下:第二章節介紹了相關研究;第三章描述了研究方法和數據集,第四章節是研究結果和討論,第五章對本文進行總結并指出進一步的工作。

二、相關研究

社交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 SNS)是近年來興起的一類網絡應用。其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供使用者聯系交流和學習,使用SNS的用戶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人機構進行關注,并享受這些關注對象推送的各類信息。SNS是以真實人際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網絡,將廣大用戶納入到一個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平臺。作為Web2.0的代表性應用,SNS讓一般用戶自己信息而不再是由網站所有的信息。SNS的發展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巨大興趣。

SNS根據功能可以分為綜合性和垂直型的SNS網站,綜合性的網站主要是指Facebook、MySpace、人人網、開心網、朋友網這類網站,垂直型SNS網站主要是專注于某一類特定的應用,可以分為商務型、婚戀類、興趣類、校友類等[3,4],主要有LinkedIn(商務)、世紀佳緣(婚戀類)、豆瓣(興趣類)等。此外,隨著時間發展,很多Web2.0的應用,例如微博、內容社區,論壇等也都逐漸加入了SNS的元素,各類應用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

與現有工作不同,我們主要側重于研究購物網站的社交平臺的進化和發展,不同于綜合性的社交網站,人們采用購物網站的社交功能具有不同的動機,因此其進化和發展會有不同的特點。

三、研究數據和方法

本研究總國內比較大型的購物網站,隨機的選取的10000用戶,以及這些用戶的朋友(第一層朋友),第一層朋友的朋友(第二層朋友),第三層朋友等。考慮的計算機處理能力的差別,我們現在主要考慮下面情況的數據集:

(一)數據集:從10000用戶中,隨機選取100個,然后包括100個用戶的所有第一層朋友。

(二)研究方法:采用stochastic actor-based model[1,2],由于它能夠較好的模擬社會化網絡的動態進化。

四、分析結果和討論

1.用戶特征信息

抽取的用戶數量總共有1324個,其中用戶年齡最小是19,最大是70,平均年齡是31.46,里面373個用戶缺失年齡信息;對于用戶性別,男性占348,女性占537,另外有439缺失性別信息。對于用戶位置信息,其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用戶位置分布

2.朋友關系

這些用戶間,共有朋友關系1232對,其朋友關系的形成日期如圖2所示。

圖2 朋友關系形成的日期

我們還分析了朋友關系網的度(Degree),其分布如圖3所示。

圖3 用戶的度(Degree)分布

3.朋友關系和位置

為了研究用戶是否愿意和來自相同地區的用戶建立朋友關系,我們分析了具有朋友關系的用戶是否來自相同省份,還是來自不同省份,如表1所示:

表1 朋友關系和省份

相同省份 不同省份

用戶對 51924 736216

朋友對 115 218

比例 0.22% 0.03%

從此表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來自同一個省份的用戶更容易成為朋友(0.22%),相比于不同省份的用戶對(0.03%)

我們也分析了交友的地域性,如圖4所示。

圖4 交友的地域性分布

4.朋友關系和年齡

為了研究是否具有相似年齡的用戶更容易建立朋友關系,我們研究的相似年齡的用戶間,建立朋友關系的比例,如表2和圖5所示。

表2 相似年齡用戶成為朋友的比例

年齡相似閥值 用戶對 朋友對 比例

5 相似年齡 190 175221 0.11%

非相似年齡 102 215949 0.05%

4 相似年齡 168 147779 0.11%

非相似年齡 124 243391 0.05%

3 相似年齡 150 118081 0.13%

非相似年齡 142 273089 0.05%

2 相似年齡 115 86330 0.13%

非相似年齡 177 304840 0.06%

1 相似年齡 75 52911 0.14%

非相似年齡 217 338259 0.06%

0 相似年齡 27 17763 0.15%

非相似年齡 265 373407 0.07%

圖5 相似年齡用戶成為朋友的比例

從表2和圖5中,可以明顯看到用戶相似年齡的用戶,比非相似年齡的用戶,更容易建立朋友關系。

5.朋友關系和性別

為了研究是否相同性別的用戶更容易建立朋友關系,我們研究的不同性別用戶間,建立朋友關系的比例,如表3和圖6所示。

表3 不同性別用戶成為朋友的比例

相同性別 不同性別

用戶對 204294 186876

朋友對 168 124

比例 0.08% 0.07%

圖6 相同性別用戶成為朋友的比例

從表3和圖6中,可以明顯發現具有具有相同性別的用戶比不同性別的用戶更容易建立朋友關系,而女性之間比男性之間更容易建立朋友關系。

表4 統計分析結果

coefficient

(standard error) p-value

來自相同省份 1.6876(0.0946) 0 ***

年齡相似 3.3789(0.9194)

相同性別 0.6228(0.1008)

t-ratios絕對值

6.統計分析

除了描述分析外,我們也用stochastic actor-based model[1,2]來對社交關系形成的因素進行了統計分析,以便得到較可靠的結果。在此模型中,我們考慮了年齡、性別、位置等用戶特征,分析結果如下:

從表4中,我們可以看到:

1)位置對朋友關系的建立的影響是顯著的。也就是說,如果兩個用戶來此同一個省份(目前位置信息只能精確到省級),那么這兩個人會比不是同一省份的更容易建立朋友關系。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兩個人來自同一地方,因此會彼此更信任。而且同一省份可能包含很多其它的信息,例如,這兩個人有可能是同學、同事關系(同學和同事非常可能來自同一個省),因此這兩個人會建立朋友關系。

2)年齡和性別,年齡和性別都是顯著的,這表明用戶更樂于和相同性別的用戶建立關系,用戶也更愿意和年齡相似的用戶建立朋友關系。

五、總結

國內很多電子商務網站推出了全新的社會網絡平臺,將社會網絡功能緊密集成到在線購物平臺中。這種社交平臺和單純的社交網絡不同,其本身的形成和進化具有許多不同的特點,本文研究這種購物網站的社交平臺的形成和進化特點,并發現許多有意思的結果,例如具有相似年齡的人容易成為朋友,而來自相同地區的人比不同地區的人更容易建立社交關系等。將來,我們還將考慮其它因素,例如以前是否是同學、同事關系,以及更精確的位置信息。這些都會顯著影響朋友關系的建立。

參考文獻

[1]Tom A.B.Snijders,Gerhard G.van de Bunt,Christian E.G.Steglich,2010,Introduction to stochastic actor-based models for network dynamics,Social Networks,32(1):44-60.

[2]Lewis,K.,M.Gonzalez,J.Kaufman.Social selection and peer influence in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09,68-72,2011.

[3]陳寧.圈社交網站發展戰略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08.

篇3

【關鍵詞】公共英語 網絡教學 專業 就業

一、引言

多媒體具有圖文、音頻、視頻多感官同步刺激的作用,外語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當前語言教學的新趨勢,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已經被基于多媒體的建構主義理論和個性教育理論所取代。

2003年11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專家組對其所委托的四家出版社的網絡教育系統進行了評估驗收。2004年初,教育部又從全國1000多所高校中,挑選了180所院校開展網絡教學試點工作。

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是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新嘗試,正如《課程要求》所指出的那樣:“教學模式的改變不僅是教學活動或教學手段的轉變,而且是教學理念的轉變,是實現從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學生為中心,既傳授一般語言知識和技能,更注重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的轉變。”英語網絡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是一種新型的教學和學習方式,特別是一種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的學習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和運用能力,更重要的它也是一種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方式和標志。這些方面也已經被許多高校英語多媒體教學實踐所證明,因此多媒體網絡英語教學是將來英語教學改革的趨勢。

多媒體網絡教學不僅能夠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提高教育質量。通過網絡輔助學生課后學習,甚至美國大約有6000所學校在暑假期間給學生提供網絡教程,幫助學生提高他們想提高的學科。

隨著專門用途英語教學逐漸成為公共英語教學的主流和多元化教學的興起以及個性化學習的興起,計算機專業英語作為一門專門用途英語,同培養專業領域內學生的實際英語應用能力和交際與學習研究能力以及為將來就業服務息息相關,這為計算機專業英語網絡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將對此進行具體分析。

二、高等教育英語發展趨勢

1.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興起

由于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越來傾向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發展。蔡基剛(2007)分析認為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正在悄悄的從單純基礎語言培養向實用能力(包括與專業有關的英語能力)培養轉移。現在已經有許多學者主張加強專業英語教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理工大學還通過與美國和英國等高校合作辦學,采用全英語授課模式。《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也強調在完成其規定的教學任務之后,應結合專業學習,開設專業英語課程,這既可保證學生在校期間英語學習的連續性,又可使他們所學的英語得到實際的應用。在國內外多所大學,專門用途英語逐漸成為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主流學習課程,英語語言技能成為必備的工具,為專業學習服務,并且在專業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在專業學習上的英語應用與交際能力和專業研究能力。

2.多元化英語教學興起

Gaddol(2006:82)在語言未來英語教學“不會再只是一種教學模式,一種學習方法,一種學習動機,一種教學模式,一種教學大綱,一種英語教材,一種英語測試方法,甚至一種英語供學習”(蔡基剛2007)。我們應當打破英語教學得統一規定,讓英語教材和教學因老師個性和專長而別,因學生能力水平和個性發展而別,因專業學習和就業要求而別,為人性化、個性化和職業化教學服務。“一刀切”的同一規定,只能讓老師教非所長,學生學非所需,難于適應個人職業興趣發展需要和滿足就業市場對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的需求,明顯的實例是當今職業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特別是科技翻譯,往往以專業基礎為先,兼備一定的英語應用能力,而不是單純的外語專業人才。

三、為專業和就業服務的計算機專業英語網絡教學實踐設計

計算機英語是一門專業英語,對計算機專業學生而言正是完成《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和《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本要求》)的基本教學任務之后,與專業相結合提高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具體表現。基于計算機專業英語該門課程特點、難度、和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基本條件和學習能力、特點等具體情況,我們建議計算機專業英語采用多媒體網絡教學可能最佳。

1.該計算機英語學科與計算機專業結合操作性強

公共英語教學如何與專業相結合,為專業服務,面向就業教學,是高致高專公共英語教學不懈求索的目標。計算機英語多媒體網絡教學借助計算機技術網絡使英語教學更具自主性和可操作性。由于授課對象是計算機專業高年級學生,他們已有相當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一定量的個人電腦可供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因此在技術和設備支持上是可行的

2.網絡學習減輕專業英語學習負擔

在語言知識難點方面,通過網絡學習英語學生可以利用金山詞霸、googletoolbar等英語詞匯軟件或者在線英語詞典(省略與http://省略/online/Dictionary.htm)解決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生詞,而且屏幕取詞方便快捷,也可以通過專題的英語論壇解決英語語法難點http://省略/eng/pub/yufac/inde http://省略/catalog/grammar.htm;非英語專業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一般缺少相應英語字典等工具,或者極少攜帶工具書上課以及難以應付一般性語言知識點的問題。網絡工具解決了學生的字典、語法工具書和背景知識搜索等方面的問題。

3.網絡操作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融入學生的參與,是實現教學成果的內在要求。在計算機專業英語學習中,當學習到相關課文的時候可以指導學生在線搜索相關課文背景信息或者圖片及音視頻文件,并就相關的知識點進行網絡解答,從而強化學習過程和興趣。

4.通過網絡求職面試英語學習提高學生的求職就業技能

利用所學英語知識制作個人求職簡歷。網絡上提供各種各樣的網絡制作模版,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完成一份英語個人簡歷的制作,以此成為一次課堂的教學任務。

同時學生可以依據招聘信息的職位描述和要求,發掘個人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并進行補充作為個人簡歷的亮點,從而克服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個人優點以及不敢突出個人長處的心理。例如在花旗銀行中國員工招聘簡介中說明技能要求時強調人際交際、英語技能、計算機技能、工作精神等方面的要求

Excellent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Self starter, customer oriented, initiative and good team worker

Fluent in both oral and written English

Sound knowledge in local authorities (CBRC, PBOC, SAFE) regulations

Excellent PC skills, especially in Word, Excel etc.

http://jobs.省略/P6/CC0000/5205/J900/003/CC000052054J90000383000.htm

通過實際學習,學生不僅獲得相關的英語知識和技能,還能夠依據就業市場的要求鍛煉個人能力。

5.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在進行計算機專業英語網絡教學過程中,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針對計算機專業不同的專業方向,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語料素材,制定相關的教學側重點,甚至可以依據學生各自的學習能力、專業興趣愛好量體裁衣,使教學能夠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例如對于網絡專業的學生,可以加強網絡英語知識的介紹,連接相關省略, http://省略/和威客http://省略/ 、博客等著名網絡和論壇,參與其中的活動,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網絡在外國的發展前沿,甚至嘗試引入創業。

四、計算機專業英語網絡教學可以彌補當前學科教學的某些不足

1.網絡英語工具可以克服學科更新迅速帶來的學習難度

計算機專業英語該門學科和計算機緊密結合,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其教材更新迅速,不僅理論和技術發展快,計算機專業英語術語也更新、更難、更多,更復雜,因此而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因此對大專學生來說其學習的難度比普通高校學生更大。但是如前文所述,可以通過網絡學習應用網絡英語工具和網站加以克服這方面的問題。

2.網絡語料庫的真實特性克服教材更新跟不上技術和教育的發展的問題

目前,計算機英語教材更新比較慢,有些甚至照搬外文報刊雜志的文章,而且教材本身缺少相應的教學磁帶或光盤,課文中缺少相應的圖片以輔助教學,基本上是一種純文字的全英語教材,這與當前的英語教學要求視聽說相結合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規律是相違背的。但英語網站的資料都有不斷更新,語言表達方式多數為當前在外國的使用特性,而且圖文音視頻樣樣齊全,不乏的語言材料的權威性。

五、結語

各種海量的網絡英語語料資源,豐富多彩,圖文、音視頻并茂,使得多媒體網絡教學英語的教學更加貼近現實,有趣味且又充分展現英語文化知識的即時發展情況,能夠實現英語語料庫材料的即時性、教學環境的純真性以實踐建構主義、個性化和自主性學習等英語教學和學習改革理論和方法。從多方位刺激英語和專業學習,調動學生的參與能動性,由此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和應用能力。總之,縱觀全文,計算機專業英語網絡教學,既是一個英語學習和運用并行的過程,也是深化和實踐專業知識知識的過程,是學習和實踐相結合、學習面向就業和創業相結合的過程,值得更加深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劉兆毓.計算機英語(第三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宋德富,司愛俠.計算機專業英語(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莊智象.全國高校“新理念”大學英語網絡教學試點方案[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李孟華.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優勢及應用[J].外語電化教學,2007.

[6]胡俊杰.影響中國大學英語的教學方法綜述[J].中國大學教學,2007.

[7]劉瑩.網絡英語口語語料庫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7.

[8]張法科,趙婷.基于英語視聽學習網站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模式[J].外語電化教學,2007.

篇4

[關鍵詞] 網絡教學;調查問卷;設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1-0034-03

0 引言

北京工業大學網絡教學源于2002年9月,并在2007年10月研發啟用新版“教育在線”網絡教學交互平臺,與后續研發的新版視聽課堂、精品課程、課程論壇、博客、調查問卷與課程測試、多媒體教室網、教師多媒體培訓網等資源網共同構成了網絡教學多平臺體系,推動了學校網絡教學的發展。隨著平臺和資源的逐步完善,網絡教學、資源制作、多媒體教學支持、培訓等工作情況通過清晰、準確的數據體現出來,教學技術支持與輔助服務逐步進入到科學、及時的管理層次[1]。

截至2013年12月,北京工業大學“教育在線”平臺中開課課程(組)710門,班級1568個。學生用戶26332人,教師用戶1209人,助教用戶158人。總訪問量超過4100萬次,日均登錄次數1440次。本學期活躍課程(組)131門,班級206個,活躍教師158人,學生5793人,日均訪問量近萬次,登錄次數2160次。“教育在線”訪問量很大,面臨很大的壓力,在現有平臺的基礎上,如何通過技術的手段促進學習、改善課程,如何深化網絡教學及數字資源建設等等,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因此本次問卷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了解教師應用“教育在線”平臺的情況和滿意度;了解教師應用平臺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平臺需要完善的功能,如功能、技術、流程;了解教師網絡教學的規律;形成推廣應用網絡教學的措施。

1 方法與過程

1.1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自編問卷《網絡教學平臺應用情況調查問卷》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

1.2 數據取樣

研究以北京工業大學教師為調查對象,調查采用網絡問卷形式,通過調查問卷與課程測試系統(http:///Questionnaire),并通過學校門戶網、教育在線和第五次教育教學大討論網站轉發問卷信息,還通過群發郵件給“教育在線”教師用戶發送了問卷鏈接。

1.3 數據取樣

問卷采用實名調查方式,經5人測試,修正了“表述有偏差”等問題,經過對題量和問題難易度的調整,答卷時間控制在9~13分鐘。問卷的內容呈現方式采用單頁面滾動呈現,前言部分闡釋了本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意義。統計結果通過系統生成,答卷人可查看統計結果,并可將其作為研究數據。為防止個人信息泄密,公開的結果過濾了答卷人姓名和郵件等信息。

2 問卷與分析

2.1 問卷內容

“教師問卷”含客觀題和主觀題共22題,對問題依次編號為T1、T2、T3、……、T22。問題結合4個維度展開:答卷人基本信息;網絡教學的作用;“教育在線”平臺的使用情況;網絡教學的阻礙因素和激勵措施。題目內容正面表述,并盡量保持維度內的一致性,具體編寫情況如下。

維度1:答卷人基本信息。從答卷人姓名、性別、年齡、學歷、職稱、院所、學科背景、網絡教學經驗、郵件方面測查,共9小題,包括單選和填空題,部分示例如表1。

表1 “答卷人基本信息”部分問題示例

題號 題目 選項(以“;”區別各選項,下同)

T5 您的職稱(單選) 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

T8 您的網絡教學經驗值(填空)

維度2:網絡教學的作用。從大學課堂教學是否需要網絡輔助課堂學習、來自學生獲取網絡資料的需求和壓力是否促使教師開展網絡教學、網絡教學案例的分享、網絡教學在學校自主學習類課程中的角色方面測查,共4小題,部分示例如表2。

表2 “網絡教學的作用”部分問題示例

題號 題目 選項

T10 您認為大學課程的教學中

是否需要網絡輔助課堂教學?(單選) 是;否;不確定

當今大學生通過網絡渠道獲取信息資源的

T11 需求量大,來自學生對網絡資料的需求和 是;否;不確定

依賴是否會促使您開展網絡教學?(單選)

維度3:“教育在線”平臺的使用情況。從是否在“教育在線”上開設課程、是否繼續使用、是否滿意、使用過哪些功能、開展過哪種網絡教學形式、“教育在線”在網絡教學中的作用、功能和服務上的不足方面進行測查,共7小題,示例如表3。

表3 “教育在線”使用情況部分問題示例

題號 題目 選項

T15 如果再開新課,您是否會繼續 是;否(請填原因);

使用“教育在線”?(單選) 不一定(請填原因)

T16 您對“教育在線”平臺總體 滿意;基本滿意(請填寫改進

上滿意嗎?(單選) 之處);不滿意(請填寫原因)

T21 您認為“教育在線”在功能和

服務上還有哪些不足?(簡答)

維度4:網絡教學的阻礙因素和激勵措施。從哪些因素阻礙教師開展網絡教學、需要哪些激勵措施支持方面調查,共2小題。如T20題為“您覺得哪些因素阻礙教師開展網絡教學?(多選)”,選項有:缺少時間;缺少技術;缺少電腦設備;缺乏激勵;缺乏現代教育理念和對網絡教學的認可;擔心教學資料外泄;擔心網絡教學不可控;教師網絡教學的工作量評價不清晰;學生獲取資料積極性低;其它。T22題為“您認為深入開展‘網絡教學’需要哪些激勵措施和政策支持?(簡答)”。

2.2 結果與分析

1)答卷人基本信息。“教師問卷”共收到有效答卷116份。維度1中T1~T9(第1~9題)的數據統計反映了教師對網絡教學關注的基本情況。其中,男、女教師比例為37.07%和62.93%。教師年齡方面,20~30歲的教師占總數的13.79%,30~40歲的占50.86%,40~50歲的占29.31%,50~60歲的占4.31%,60歲以上的占1.72%。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年齡大部分集中在30~50歲,比例達到80.17%。學歷方面,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教師達到85.34%。職稱方面,具有中級職稱的教師比例為40.52%,副高級職稱的43.1%,具有中級和副高級職稱的教師總比例為83.62%,而具有正高級職稱的教師只有4.31%。計算機學院、應用數理學院和電子信息與控制工程學院教師對開展網絡教學的積極性更高。具有理工科學科背景的教師占到76.72%。這些數據與“教育在線”教師用戶數據統計基本相同,總體而言,年齡在30~50歲、具有博、碩學歷、中級和副高級職稱的理工科教師是開展網絡教學的主力軍。

2)網絡教學的作用。這部分測查教師是否從思想上認同網絡教學的作用,答案是肯定的。T10測查出97.41%的教師認可網絡輔助課堂教學的作用,認為“不確定”的占2.59%,沒有教師認為不需要網絡教學。而學生獲取網絡學習資料的需求是教師開展網絡教學的一個促進因素,T11測查出持此觀點的教師達95.69%。

T12分享了一個網絡教學案例:“教育在線”中“數據結構與算法”課程BBS訪問量120余萬次,主題帖1800余帖,教師版主“老漢”退休后仍常回到論壇答疑、發帖,畢業多年的學生也常“回來”答疑和問候,該課程也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本題有宣傳和激勵的作用,是多選題。91.38%的教師認同:“老漢”通過論壇答疑方式讓更多人受益,建立了融洽的師生關系,是值得肯定的;78.45%的教師認同:“老漢”對教學的熱愛、執著和奉獻精神讓人感動,對青年教師關注教學有很大觸動。75%的教師認同:信息技術不是“點石成金術”,教師才是真正的魔法師,優秀的網絡教學需要技術、設計,更需要經營和堅持。然而也有2.59%的教師認為“老漢”的付出不明智,耽誤了“研究”職能。T13探討網絡教學對學校的自主學習類課程所起到的作用,意見并不一致。觀點1:自主學習基于學習任務和資源,培養學生獨立分析、探索等能力,適合網絡教學為主加上少量課堂教學的形式。教師通過平臺課件、練習模塊,提供學習任務和資料;通過BBS組織、支持和監控學習的過程;通過作業模塊收作業并評價等。持此觀點的教師占73.28%。觀點2:網絡教學只能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不適宜自主學習類課程。持此觀點的教師占23.28%。另有3.45%的教師有其它觀點,如不同課程不同對待等。從這個測查結果發現,教師認同網絡教學輔助課堂教學的作用,但并不完全認同以網絡資源為主、課堂為輔的自主學習方式。正是基于這種情況,北京工業大學基于“教育在線”開展的網絡教學采取網絡輔助課堂的形式,是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而精品課程、視聽課堂等資源平臺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服務。

3)“教育在線”的應用情況。T16測查出教師對“教育在線”平臺總體上滿意,66.37%的教師對“教育在線”很滿意,31.86%的教師基本滿意并提出了建議,只有1.77%的教師不滿意。T15測查出85.34% 的教師表示將繼續或嘗試使用“教育在線”,12.93%的教師表示“不一定”,僅有1.72%的教師不會再使用。

T17的多選題測查出教師應用“教育在線”的功能集中在課程通知、課程介紹、大綱、課件、作業和答疑討論功能,其它如博客、課程自薦等應用很少(課件資料74.31%;課程介紹60.55%;課程通知52.29%;課程作業52.29%;課程大綱49.54%;答疑討論33.03%;助教管理16.51%;課程自薦11.93%;博客11.01%;幫助文檔(word形式)13.76%;快速使用指南(Flash形式)15.6%)。這與T18統計的教師主要開展的網絡教學形式的結果是對應的,主要使用課件、作業、論壇、視頻等功能,具體統計為:教師主要開展課件模式(教師共享課程資源,便于學生下載)占69.81%;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模式(助教協助教師建設課程資源,并利用課程論壇組織討論)占38.68%;作業管理模式(教師通過平臺發、收、批作業)占37.74%;視頻教學模式占23.58%。結合“教育在線”實際運行數據也發現,部分功能模塊如“博客”等,已失去存在意義,運維精力應主要投入到教師關注的功能上。

T19的多選題測查出在應用“教育在線”過程中,90.52%的教師認為共享便利了(網絡教學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和延伸,實現了課件資料、作業、練習的網絡共享);81.03%的教師認為內容拓展了(教師可以整理并課堂上沒時間講的內容、一些習題解答、學科發展信息、資料和資源鏈接等,引導學生思考與交流);56.9%的教師認為交流深入了(通過論壇整理常見學習問題,避免教師重復回答共性問題,利于學生深入學習和交流)。

T21的簡答題測查出教師對“教育在線”功能和服務方面的建議,主要集中在作業、課件版權保護、瀏覽器兼容性、推廣培訓等方面。如課程作業方面的建議:增加打包下載批閱、批閱后能上傳批閱文檔、增加作業評分后的成績統計和分組管理、作業能重新和學生能二次上傳作業等。這些建議小中見大,對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非常重要,體現了教育技術的主旨。對這些問題以郵件方式一一回復,問題整理后也在校園網做了解答。

4)網絡教學的阻礙因素和激勵措施。T20的多選題測查開展網絡教學的阻礙因素,其中,缺少時間占51.3%;缺乏激勵政策占47.83%;網絡教學工作量和質量評價還不清晰占44.35%;擔心資料外泄,關注版權問題占40.87%,另有其它一些因素,如表4所示。本題從逆向思維尋找開展網絡教學的阻礙因素,“缺少時間”反映出教師競爭壓力大,對花心思搞網絡教學難以盡力,教師希望能對這部分工作有所鼓勵,并擬出工作量計算方法和系數。版權保護問題一直制約網絡教學的開展,實際教師通過轉換文檔格式(如pdf或swf)或加密方法均可解決版權保護問題。

表4 開展網絡教學的阻礙因素統計圖

選項 比例

缺少時間 51.3%

缺乏技術 33.04%

缺少電腦設備和好的網絡環境 28.7%

缺乏激勵因素和政策 47.83%

缺乏現代教育的理念和對網絡教學的信任 20.87%

擔心教學資料外泄,關心版權保護 40.87%

擔心失去對學生和對教學過程的控制 12.17%

網絡教學質量的評價和教師工作量的評價 44.35%

學生獲取網絡資料的積極性不高,缺乏來自學生的壓力 30.43%

其他 1.74%

(下轉第42頁)

T22的簡答題測查出網絡教學激勵措施集中在以下幾方面:設定“網絡教學”質量考核機制,對考核合格的教師予以獎勵;配備助教協助開展網絡教學;設置“校級網絡教學優秀成果獎”;學校教研項目中增加網絡教學類研究項目等。目前,各高校對這部分工作的認識和處理方法還不能形成統一,隨著網絡教學的作用日益突出,相關的研究與實踐也會成為未來的趨勢。

3 思考和總結

“教育在線”平臺在設計上體現了“以人為本、量體裁衣”的原則,隨著不斷發展,教育在線整合視聽課堂、精品課程等資源平臺,功能得到拓展,基本滿足了教師的需求,得到教師的廣泛認可[2]。教師們也在平臺推廣應用、功能改進、服務方式、平臺整合、激勵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這些需要總結和完善。

在技術層面,目前平臺到了一定的技術服務周期,隨著瀏覽器的升級,平臺需要“修補”一些代碼,解決瀏覽器兼容性、編輯器版本等問題。

在設計層面,根據教師需求,部分邊緣模塊意義不大,可以終止服務。對如作業、論壇、課件等重點模塊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功能,優化網絡教學過程。

在應用和推廣層面,制作了平臺幫助文檔、flash主要步驟動畫指南、留言板及輔以人工電話輔助,技術支持服務已比較完備。但仍需繼續同步整理相關網絡教學模式案例,制作宣傳介紹電子資料,并輔以小型座談會、去各學院宣介交流和日常培訓等形式,推動和深化網絡教學。

研究受樣本少、部分樣本未使用過“教育在線”的限制,另外問卷也兼有推廣宣傳目的,因此一些問題和選項設置比較主觀,這些都影響了調查結果的精確性,本調查結果僅供參考,所做的分析和總結也是以“教育在線”日常數據為重要參考得出的。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網絡教育;本質特點;優勢;現實問題;課程建設

網絡教育是遠程教育的一種形式,通過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將教學內容進行處理、制作并進行遠程傳輸,建立一個多媒體網絡課程和各種網絡學習資源庫,學生通過網絡進行課程學習,教師通過網絡傳授知識。網絡教育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教學的教育模式。學生通過教學網頁、網絡、E-mail等網絡信息傳輸手段進行學習。課堂網絡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訪問豐富的資源,超越時空和地域進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并能進行實時交互和非實時交互。課堂教學的表現方式、相互作用方式都發生了實質性的變革,可大福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拓展課堂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參與度,在促進知識學習的同時,可以有效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就當代網絡教育的本質特點和定位進行了概述,分析了網絡教育在高校教學中的優勢,提出目前網絡教育還存在的問題,并對當代網絡教育的建設和發展進行了剖析與探討。

一、當代網絡教育的本質特點

1.信息資源的開放性、快捷性和靈活性。網絡教育借助因特網作為教學平臺,網上的交流活動完全不受地域和國界的限制,不存在種族歧視與隔離,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學習交流,實現知識的有效傳播。由于新技術的采用,平臺的所有功能是模塊化的,可以增加和提升,也可以暫時不用。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特點、學習者需求、個人的經驗,有選擇地采用部分平臺功能,并且可以隨時增加和使用其他功能。

2.教學過程的交互性。在網絡教學環境中,學生通過網絡教育平臺中的各種互動功能按需學習、自主探索、情境創設、合作學習等。網絡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創新思維,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還能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網絡教育可以實現教與學的更好互動,提高了教學效果。

3.信息的共享性、知識的整合性和資源的豐富性。由于網絡不受時空地域的限制,網絡擁有者可以利用它最大限度地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多媒體網絡教學非常強調教學中知識信息資源的多元化,這就要求網絡課程建設者將教育資源融文字、聲音、圖形、視頻等形式于一體,對現有多種資源不斷進行新的加工、組合和整理,以形成一個生動活潑、形象、內容豐富的網絡學習中心。受教育者可以通過多種網絡導航調用自己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進行探討、交流和學習,并且可以將自己認為有用的網絡資源分享出去。

4.教育環境的個性化和學生學習的興趣化。由于多媒體網絡課程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廣大的受教育者提供了廣泛的自由選擇學習的空間,受教育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興趣選擇所需的網絡教育資源,并且可以設計符合自己個性的網上交流學習環境。網絡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科學化、學習資源的共享性、學生的主體化和學習的趣味性。受教育者從死記硬背的學習和生搬硬套的模仿,變為積極主動地學習,有助于他們創新思維的充分開發,并且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當代網絡教育的優勢

1.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通過網絡教學,使學習者共享不同國度的教學資源或登錄到其他的教育網站涉獵所需信息,豐富教學內容,開拓學習者的視野,又可以看到圖文并茂、視聽一體的動態交互式的集成信息。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信息科技的飛速發展,網絡教學資源中心形成了多種教學信息,而且由于科學的管理方式保證了網絡教學的順利運行,受教育者就可以順利地共享到更多的國內外的優秀教育資源信息。

2.實現教學資源的迅速更新。網上教學靈活易變,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已有的教學資源信息進行更新,并且還可以隨時把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觀點引入到教學中。

3.實現時間和空間的靈活變動。網絡教學可以更大程度地突破時空的界限,學習者根據自己的需求,可以靈活地支配時間,他們可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在任何時間和地點,在全球范圍內眾多的網絡課程中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學習,不論是在家里還是辦公室,甚至在路上,只要想學習,隨時都可以實現。只要具備基本上網條件即可實現。這為那些很難擠出較長且穩定時間進行學習的學習者創造了條件。

4.實現教育對象的多元化。有別于傳統教學,網絡教育的學習者擴大到全體社會成員,他們可以得到任何國家和地區自己感興趣的任一學科領域的各種知識信息,打破了傳統觀教育中學習者受學校、教室、學生年齡或者教材的限制,實現教育的社會化和全面化。

5.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素質。網絡教學使學生置身于獨立的學習氛圍中,他們必須自己設計學習進度,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并且達到課程教學要求和學習目的。網絡教學這種新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必須在興趣濃厚、精神集中、激發靈感和思維活躍的狀態下進行,通過網絡學習方式,學生的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無形中會得到明顯的提高。

三、當代網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網絡教學缺乏師生情感交流。網絡教學學生面對的是一個毫無情感的、冷冰冰的、不動聲色的物體,自主通過網絡進行單方面學習,這就是網絡教學中的信息孤獨。空間的遠離使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加大,由于缺乏直接的情感交流,老師對教學效果不能直觀地把握,學生對學習效果也缺乏直接的檢查,這種若即若離的教學方式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培養。

2.網絡教育具有自閉性。網絡教學環境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學習者只要擁有一套完整的網絡設備就可以完成相互交流,無形中大大地減少了與人的直接交流接觸。雖然透過網絡可以了解整個世界,但網絡畢竟是一個虛擬的空間世界,不能完全代替現實。如果學生長期與機器打交道,他們的性格會改變,也許會變得喜歡獨處,不愿或是不善于與別人交往和接觸,從而會形成孤僻的性格,大大地影響了學生的成長。

3.網絡教學系統缺乏有效的管理與維護。目前網絡教學系統的現狀是:有人立項建設但是少人更新,大部分網絡課程的建設主要是為教學評估急就而成,一旦教學評估結束后也就無人過問,從而引發了網絡教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陳舊、教學形式落后、提問無人回復、資源鏈接打不開、討論無人引導等問題,致使網絡教學課程純粹成了擺設。

4.網絡教學缺乏較好的共享機制。網絡教育應面向全社會,為沒有機會接受學校正規教育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機會,要是條件允許,可是無償對外開放,或是收取一定的學習費用。但是我國目前的網絡課程在共享性上還做得不夠,這也有賴各學校的共同支持和參與。

5.網絡教育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由于網絡資源極為豐富,并且網上獲取知識極為簡單方便,學習者通過網絡就能獲得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長期下去會對網絡的產生依賴性,不利于自己創新能力的激發。目前,國家大力提倡的是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如若學生過分依賴網絡教學勢必會削弱學生的動手意識和阻礙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當代網絡教育的建設與發展

針對目前網絡教育存在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完善網絡教育。第一,解決網絡教育的硬件瓶頸,實現網絡教育的規模經濟。國家應加大對網絡教育建設的經費投入,加強網絡教學所需的基礎電訊設施建設,特別是對西部不發達地區要給予特別的扶持。經濟越落后的地區,網絡教學實施的迫切性和需求性越強,同時,網絡教學的潛力和優勢也就越大。如果受資金制約網絡教育的建設不能一步到位,可以通過分批建立局域網分校,待經費充足設施完備之后迅速擴大覆蓋范圍。第二,要揚長避短,調整辦學方向,與傳統課堂教學優勢互補。對于“師生分離”給學生帶來的自閉性問題和學生長期使用網絡而對網絡造成的依賴性等問題,網絡教育的定位應為成人學歷教育或是職業培訓市場,而對于普教市場網絡教學應只為輔助。此外還要不斷提高網絡教育質量,增加網絡課程的“成品率”。并且要將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大力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與更新,實現兩種教學方式的優質整合。第三,要不斷完善網絡教學系統,優化網絡課程的共享機制。在進行網絡課程的設計時,需要以學生和教學需要的角度為出發點,確保知識的可獲得性和技術的可用性。網絡教學系統應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及時的、便捷的全程學習支持服務,從而確保學生學習情感的積極性。因此,在進行網絡課程建設時,需要把答疑、輔導、討論和作業評比等互動環節考慮在內,還需提供遠程學習咨詢,并且還要能夠實施內在瀏覽、實時和非實時交互的教學、網上教務、考務管理等活動,形成完善的網絡學習支持服務系統,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多樣化。最后,嘗試多種新的教學模式,建立以“情”為根基的主體教學觀。網絡教學提倡的是主動學習的思想,強調的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重視的是學習方法的靈活性,期望的是學生學習思想的開放性。因此,網絡教學的建構應為學生創造一種具有開放與自主并存的網絡學習氛圍。傳統教學要與網絡教學進行有機的結合,要以“師生情”為根基,既不能缺少教師的循循善誘,也不能沒有學生的尊師重教。教學活動是以“情”為紐帶的學習交流活動,想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

五、展望

篇6

關鍵詞 社會語言學 網絡語言 特點分析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1網絡語言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已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絕大多說的人都是這個網絡時代的收益者,每個人也都是這個信息時代的大眾傳播者。他們通過網能夠實現即時的不分地域的與朋友、家人聯絡。通過網絡可以共享資源,這就產生了相應的一種網絡語言。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那種網民根據某個契機或者事件創造出了的某一個新詞匯,甚至簡單的一言一語。并且這些詞匯引起了廣大民眾的共鳴,成為焦點,并一時間在網絡上大肆流行的一種語言,我們稱之為網絡語言。網絡語言顧名思義,就是在網絡上的語言,是網民們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是在特定的語言社區里出現的一種新的語言現象,也是一種值得關注和研究的社會文化現象。語言和社會的這種關系被語言學家稱之為“共變”。網絡語言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其獨特的特點,它也正為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型的語言現象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我們應該對網絡語言進行了解和研究。本文通過社會語言的視角來分析網絡語言的特性以及產生網絡語言的原因。

2網絡語言的特點

從社會語言學角度來說,網絡語言屬于一種社會方言。社會方言與其他方言不同,他是特定社會群體的約定俗成的,是特定群體之間使用的交際工具。由于網絡語言是一種新生的語言現象,目前的語言學家對網絡詞語的研究尚在探索之中,對網絡詞語的性質和特點也各有千秋,就目前所能查到的資料主要將網絡語言的特點規范為以下三點:

2.1公共性

公共性語言“不僅是語言使用者個人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也是一個語言社區所有成員共同約定的語言知識,因此它有助于語言使用者根據交際目的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選擇適當的話語。”由于社會的網絡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們都開始選擇在這個新興的網絡語言社區中進行交流和娛樂。網絡語言也開始慢慢地發展并成為了一種約定俗稱的語言體系。如:“手慢無”、“然并卵”等簡略性語言,已經不僅僅只局限于網上聊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反復被使用,很多人覺得在日常溝通中的一句網絡語言不僅能夠讓話語平添幾分幽默,也會使溝通變的更具有親和力。網絡語言正在慢慢地演變成了一種公共的語言。

2.2簡略性

簡略性語言就是用語非常簡化,讓網絡交流的雙方能夠通過一個詞匯,或者幾個字就一目了然地知道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提到簡略性語言的產生,其實可以上溯到更早的時期。早期很多品牌會用自己產品名字的首字母來代替整個公司的名稱。就像我們經常見到的“CK,BMW”等家喻戶曉的名稱。還有通過一句簡單的話語或者符號來表達一層意思的現象,比如“duang!”、 “no zuo no die” 等常見到的網絡性語言。

3網絡語言產生和發展的原因

網絡語言就是網絡媒體廣泛運用下所產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是在互聯網時代語言發展的必然現象。經過調查研究,不難發現網絡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有以下幾個原因:

3.1社會外部原因

社會的進步,經濟發展、信息技術的飛躍提供了產生網絡語言的物質載體。當今社會,各種文化現象百家爭鳴,給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和發展也提供了一個寬松的氛圍。互聯網最早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繁榮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互聯網被譽為是20世紀末最激動人心的事情。互聯網在1989年開始進入我國,從而揭開了中國網絡時代的序幕。

3.2群體內部原因

網絡語言的產生還有網民這一特殊群體的內部動因。這種動因突出表現為對后現代主義思想的接受和認同,他們張揚個性,蔑視傳統、崇尚創新。這種追求個性道德心理使得他們敢于挑戰傳統文化語言。人們生活在一個以信息為中心的網絡時代,更加追求生活的高效性,有時人們在網上為了更快地傳達某種信息,簡單地按幾個字母,大概意思就能表達出來,方便快捷,因此網絡語言也受到絕大多數網民的歡迎,并逐漸傳播開來。

4網絡語言存在的問題及影響

現今,網絡語言已成為廣大網民們在網絡上交流時的信息載體,為網民們的交流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深刻影響著整個社會的語言使用。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網絡語言自身還存在這較為突出的問題。由于網上交流受時間的限制,網民們只注重速度,導致網絡語言存在錯字、別字,存在著“濫用諧音、數字符號、歪用詞義或受方言影響,或受外語影響,或為了求快任意縮略詞語,或為了追求表達效果有意無意地違背語法規則等現象。目前應該盡早找到適合的規范方案來規范網絡語言,正如學者們所倡導的“規格的網絡語言有利于維護網絡語言的健康,倡導網絡文明,并將提高網絡傳播的質量,使之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5結語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的發展進步,網絡語言的發展空間也正在逐漸擴大,今后還會產生大量的網絡語言、網絡詞匯。網絡語言是語言的一種表現形式,而語言恰恰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于這種新興的語言現象,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

參考文獻

[1] 常晨光.公式性語言功能[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2).

[2] 王丕承.網絡語言與當前社會文化發展的新趨勢[J].浙江學刊,2004(6).

[3] 李鐵范.網絡語言研究綜述[J].語文學刊(高教版),2005(9).

篇7

一、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即:教學課程的進度、內容的深淺、繁簡的把握、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方式的施行、學生吸收消化的程度、學生之間的差異等,都必須在講授中有著明顯的指向性,及時調整教學過程,以適應絕大多數學生的需要,力爭適應每個學生的實際。

同時,英語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語言學科,必須通過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大量地用英語進行交流,才能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計算機多媒體僅僅是輔助教師教學的工具中的一種,也只能起到為教學服務的作用。媒體是教師教學活動的輔助設施,而不能反客為主;我們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它,而非為了使用它而教學。因此,是否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應取決于英語課堂教學的需要。在教學中,教師應使學生明確聽或看的目的,使他們有心理準備,調節他們的注意力,并注意及時的反饋矯正,以恰到好處地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多媒體的輔助作用。

二、課件風格要和教學風格相協調

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能更好地體現教師的教學風格。因此,教師應按照自己設計的邏輯進程,選用最適合自己的教法,有效地組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為學生所適應的教學風格。所以在設計課件的過程中,教師應親自創作,把自身的風格融入到課件中,既體現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讓學生易于接受。如果因為使用了多媒體,把原本簡明的搞得花里胡哨,只能使學生滿頭霧水,不知所措,也就背離了多媒體輔助教學輔助的本意。

三、計算機多媒體運用的環節和選用的軟件要適時適量

有些教師為了體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在一堂課中盡可能多地使用計算機多媒體。甚至誤認為,多媒體用得越多,學生參與率就越高,所教授的語言材料越易于讓學生掌握,效率就越高。從表面上看,學生的興趣很濃,但實際上變成了教師搞“雜耍”,學生看熱鬧。

其實,教師還是應該充分利用無意注意的規律與積極因素,由引起學生無意注意到維持他們的有意注意,進而轉化為從事學習和創造活動所必需的“有意后注意”。所以,在引入或呈現這幾個環節我們可以多用些,在其它環節少用些。但是不論在哪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教師都應抱定一個目標,那就是我們之所以要使用多媒體,是為了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語言點,是為了“活化教材”,創造真實的情境,使學生會用英語思考、用英語表達。

四、切合實際地選用媒體、課件

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所起的作用是許多傳統的教學媒體不可替代的。但這并不等于說,計算機多媒體可替代其它一切教學媒體,只有結合使用,才能取長補短,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益。

1. 避免只重多媒體而忽視常規教學媒體和手段。一些教師在初嘗使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甜頭后,便唯其命而是從,喪失了自己多年來形成的鮮明的教學風格,卻不知計算機多媒體固然有其它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其它媒體和教學手段的許多特色功能也是計算機多媒體無法完全取代的。教師不應一味趕潮流,而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媒體和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與常規媒體和手段,發揮其各自的長處。

2. 避免把投影屏幕當成黑板。我們知道,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隨時根據教學進展需要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進行操練,從而達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而且,優秀的板書不僅精練,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疑問隨時調整、修改板書內容。如果用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就會影響學生視覺感知的一貫性,使學生對整課教材重點、難點的把握受到影響;也因屏幕上內容稍縱即逝,影響了學生記課堂筆記。所以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會影響計算機多媒體在幫助我們解決教學疑難問題方面優勢的發揮。

五、從學生的角度選擇多媒體、制作課件

篇8

關鍵詞 網絡符號 自我意識 自我實現 視覺奇觀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wo aspects: self-awareness and self-realization and symbolic and visual spectacle analysis of Internet users use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for text, graphics, images and other symbol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Aims to inspire people to care, thinking, dialectical view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reflect on themselves and their own lives, and thus construct a more humane and more rational network of public spaces.

Key words network symbols; self-awareness; self-realization; visual spectacle

《巴利特常用語錄》(Bartlett’s Familiar Quotations)收錄的加拿大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語錄里有這樣一條:“電子技術使人相互依存的新局面以地球村的現象重新塑造著世界”①電子技術已經無孔不入的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麥克盧漢指出,任何媒介施加的最強大的影響就是改變人的關系與活動,使其形態、規模和速度發生變化,猶如地球村的現象發生一樣。電子時代的人成為“信息采集人”(麥克盧漢語),媒介成了人們的經驗世界變革、人們的互動關系變化乃至人們如何使用感知的動因,這里所謂的感知是經由媒介延伸過的感知。

麥克盧漢的媒介有冷熱之分。且不論其冷熱的涵義,并且其理論也有些隨意和邏輯上的矛盾,但給人的啟示之一在于,研究媒介需要關注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不同方式、所引起的不同的心理和行為反應以及使用者使用某種媒介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習慣等,恰如加拿大學者特倫斯?戈登對麥克盧漢的解讀:“他指出了理解這一切新技術的道路:不是理解新技術本身,而是理解新技術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與舊技術的關系,尤其理解新技術與我們的關系――與我們的身體、感官和心理平衡的關系”。②

網絡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工具,還是一種思維工具。媒介不僅是信息,還是一種需要,一種思維,一種生存方式。我是誰?我們是誰?這一古老的問題涉及個人身份與文化身份,在網絡世界里同樣被不斷拷問和反思,甚至成為更為重要和突出的問題。因為在網絡世界里,人們的關系網變得更復雜化、更具流變性。身份和網絡本身一樣,不是既定事實和靜態的存在,而是均處于建構和變化中,在建構中變化著,在變化中被建構著。網絡中的身份認知、認證問題甚至使人們更加困擾。

1 自我意識與自我實現

1.1 自我意識的呈現

按照自我意識雙因素理論,人的自我意識包括兩種不同的表現,一表現為“公開的自我意識”(public self-awareness),二表現為“私下的自我意識”(private self-awareness)。前者重視個人的社會屬性和社會認知度,是社會性的。后者是較為私人的層面,如個人的心情、感受等。在網絡交往中,網民們更關注的是“公開的自我意識”。

在CMC(以計算機為媒介的溝通)條件下,不同于面對面(F2F)的溝通和電話交流等方式,由于缺乏各種社會線索渠道的支撐,人們的性別、相貌、聲音、舉止、性格、身份、社會地位等因素很大程度上被屏蔽,一系列的社會制約性大大降低,平等的交流變得相對可能和容易,參與者愿意打開心扉,從而輕松的宣泄自己的情緒表達自我的想法,使自我意識在這個虛擬的空間中被喚醒和呈現。這就是所謂的RSC(Reduced social cues)模式。這種網絡去抑制性(disinhibition)的出現會導致“公開的自我意識”得以呈現。

篇9

關鍵詞:流媒體技術;網絡教學;教學系統設計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10-2467-02

網絡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可以更大的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另外流媒體網絡教學實現了遠程教學的目的,學生可以在任何有網絡覆蓋的地方進行學習。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速度的提高,網絡教學可以更好的應用在實踐生活當中。在網絡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時間和空間的不同步學習,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學習任何教學的資源,更快的提高辦學效率。

1 流媒體技術的原理和特色

流媒體技術是采用流式的方式在互聯網上進行媒體播放的格式,流媒體又叫流式媒體,是把數據壓縮處理后放到互聯網上,讓用戶邊下載邊觀看和收聽,不需要用戶把文件下載到自己的計算機上的就可以觀看的媒體技術。流媒體想要得到傳輸,是需要緩存的,因為互聯網是分組進行間斷的異步的傳輸方式。在文件傳輸的過程中,把源文件分為多個不同的小組,由于網絡是在不斷的動態變化之中,各個小組在傳播時,路由的選擇是不盡相同的,所以傳輸到用戶接受手中,所用的時間也是不相同的,可能系傳輸的數據會在后面到達。所以,應用緩存系統就可以來防止抖動彌補延遲的影響,保證數據傳播順序的正確到達順序從而使媒體的數據能連續的輸出,不會因為網絡速度的原因,使播放出現停頓現象。

流媒體具有三大特點:實時性、連續性和時序性,流媒體技術使用戶觀看網絡節目時,節省了等待的時間,保證了節目的實時性,流媒體目前采用的是MPEG-4的編碼方式,在提高壓縮率的同時又保證了網絡視頻的清晰度,因而流媒體的技術正在逐漸應用在視頻傳輸的各個領域。

2 流媒體教學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流媒體教學的系統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資料收集、制作、儲存。不同的流媒體教學素材,存儲在媒體的信息庫當中,這些信息隨時可以提供網上在線觀看。為教師備課和優化教學設計提供良好的環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系統終端,進行查閱和制作多媒體教材,應用系統雙向傳播性,將自己制作的教學內容存入多媒體教學庫,以提供教學使用。為開展多媒體教學提供條件。學生可以通過系統,進行補課、查詢和復習,通過系統庫的資料進行自我評估。

2.1 網絡教學系統的設計

流媒體的教學系統的開發工具主要是應用Windows Media Service,其主要的作用是在互聯網和內網上實現視頻和音頻在內的多媒體流的信息之間進行的傳輸。根據網絡教學系統的實際功能的要求,針對在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上的考慮,選用XP系統、SQL Server 2000數據庫管理系統、Windows Media Server9.0媒體服務器和HS6.0 Web服務器進行系統平臺的搭建。

網絡教學系統是一套教學服務系統的軟件,是以網絡課件為核心,在教學管理的系統支持下,最有效的利用教學資源,實施全面的網絡遠程教育服務,對資料服務進行有機的結合。網絡教學系統是傳統C/S模式的升級,對視頻的質量進一步的提高,可以更加的適應于較大的寬帶波動現象,從而提供較為流暢的流媒體服務。流媒體教學系統的構成結構可以分為數據庫服務器、Web服務器和媒體服務器三個方面。數據服務器是網絡教學系統的核心,負責課件的儲存路徑、教學計劃和學習專業的中心等信息的管理;Web服務器可以顯示用戶的信息和課件的信息等;媒體服務器負責課件的存儲。網絡教學系統是一個綜合的教學系統,包含系統管理、課件管理和課件點播等功能,該系統操作簡單,方便管理,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教學的質量。數據庫的設計主要采用在物理設備上的存儲結構和存取方式,此設計主要依賴于指定的計算機系統,在一定的邏輯數據模型選取一個最適合的物理結構,就是數據庫的設計結構。

2.2 網絡教學系統的實現

將一個教學課件制作成為一個網絡數據,把教學素材放到一個目錄下進行分類編輯,新建一個工程指定工程在目錄中的工程必須信息,這是所有的素材資料都可以在預覽窗口進行預覽。在錄制或預覽視頻的同時,課件的制作者在需要加入同步教案的時刻,點選加入到媒體文件的教學素材加入ASF文件。視頻錄制完之后加以調整,進行保存,課件制作就完成了。制作完成的課件,是在網頁上進行生成的,在播放的時候可以使用Web瀏覽器進行瀏覽點播。

在上傳課件的時候須進行編輯和格式的轉換,從而形成多媒體格式的文件數據資料,數據的采集可以有視頻采集卡完成,采集之后在經過完成后期的制作,在進行網絡直播的時候,主教室需要安裝攝像機,麥克風還有視頻工作站,由流媒體網絡制作工作站,將視頻采集設備采集到的音視頻進行編碼,壓縮生成實時流數據傳播到直播服務器進行網上直播,通過主教室的教學實況的廣播實現多個教室的同步多媒體教學,同時制作并儲為多流體節目,并且上傳到流媒體資料庫中,通過媒體服務器進行,以供使用者進行課后點播。

網絡直播服務器是整個系統運行的核心,它接受流媒體網絡制作工作的傳輸過來的現場直播流,統一管理在網絡上廣播,將流媒體網絡制作工作站推遞過來的實時音視頻通過網絡接口發送給相應的客戶,響應客戶的交互請求,保證視頻流的連續輸出。網絡直播點播服務器還接受直播工作站上傳的文件,并集中儲存統一管理,它可以接受用戶的點播請求,查找到客戶所需的課件節目,以流的方式傳輸給最終用戶。網絡教學資料庫,老師掌握的資料可以傳到網絡中去,產生資料共享。在網絡系統管理中服務器的優化,系統的設計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制作媒體教學文件、制作顯示流文件及其內容的客戶端界面以及流媒體文件。

3 結束語

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將人們帶入到知識經濟的新時代,以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為主要的手段,網絡教學正在逐步的發展當中。流媒體網絡教學模式是開放和靈活的,是傳統教育的升華,也是一場重大的變革,其發展也會會向著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學生們可以像是在傳統教學上自由的交流,也會出現網絡虛擬教室和圖書館,是學生們更加的自由學習。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流媒體的教學也會實現直播,使同學們在第一時間學習到新的知識。

參考文獻:

[1] 王茂儒,李太君.流媒體技術在網絡教學中的應用[J].信息技術,2009(6).

[2] 李太君,吳澤暉.流媒體傳輸協議及其應用開發[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4(3).

[3] 李忠儒.多媒體教學分析與研究[J].辦公自動化,2011(8).

篇10

關鍵詞:交通擁堵;ARCGIS;visual Basic6.0;交通分析系統

0 引言

長沙市作為中國中南部較大的樞紐型城市,在經濟突飛猛進、城市日益繁榮的同時,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在一些主要路段經常發生堵車現象,對市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可忽略的負面影響。

本文以Visual Basic6.0集成環境為開發工具,采用面向對象技術與模塊化軟件開發思想,二次開發了長沙市道路交通分析系統,該系統具備對各交通路段及各時段交通擁擠狀況的查詢及分析功能,為相關部門或市民及時了解交通狀況及選擇出發路線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1 道路交通擁堵相關概念及評價指標

1.1 道路交通擁堵的定義

交通擁堵的具體定義各國尚無統一標準,日本建設省1994年在制定新交通擁堵對策計劃時,確定一般道路擁堵長1km以上或擁堵時間10min以上定義為交通擁堵,首都高速公路擁堵量(擁堵時間×持續時間)在15h km/d以上定義為交通擁堵;美國道路通行能力手冊在對城市干線街道的服務水平的等級劃分中,將車速為22km/h以下的不穩定車流稱為擁堵車流;我國公安部則對擁堵路口和擁堵路段分別給出了定義:車輛在無信號燈控制的交叉路口外車行道上受阻且排隊長度超過250m,或車輛在信號燈控制的交叉路口,3次綠燈顯示未通過路口的狀態定義為擁堵路口;擁堵路段則定義為車輛在車行道上受阻且排隊長度超過1km的狀態[1]。

1.2 可接受擁堵和不可接受擁堵

(1)可接受擁堵(acceptable congestion):當出行時間或延誤超過自由流狀態下正常發生的時間或延誤時形成的擁堵。

(2)不可接受擁堵(unacceptable congestion):當出行時間或延誤超過了共同接受標準(agreed-upon norm)時,則為不可接受擁堵。這個統一標準隨著交通設施類型、出行方式、地理位置和出行時段的不同而不同[2]。

1.3 交通擁堵評價指標

本文交通擁堵主要以V/C比作為評價指標,其比例曲線如圖1:

2 系統設計及實現

2.1 系統的開發工具

該部分在前面論述的基礎上,以GIS為依托,建立長沙市道路交通系統。開發GIS系統有很多方法,而Visual Basic是Windows環境下主要的系統開發工具之一,針對系統的具體情況,考慮到系統的數據和系統的框架結構的要求,本系統選擇Visual Basic6.0集成環境為開發工具。

2.2 系統架構設計

由于空間數據庫技術在存儲和管理地理空間數據方面的有效性和先進性,系統采用了對象-關系型空間數據庫為主的數據存儲和管理方案。系統采用面向對象技術與模塊化軟件開發思想相結合的開發模式,系統架構如圖2所示。

2.3 系統的功能框架

長沙市道路交通系統主要由電子地圖的成圖和動態控制、系統數據管理和信息查詢等模塊組成。其中地圖控制模塊包括了地圖移動、地圖的縮放顯示和鷹眼功能。系統數據管理模塊包括道路管理、地物點管理、公交路線管理。查詢模塊包括道路查詢、道路擁擠分析查詢、道路擁擠統計查詢和地圖設置查詢,系統的功能框架圖如圖3所示。

2.4 數據庫設計與關鍵表設計

這里根據系統基本數據需求僅對系統的主體數據庫結構進行設計,主要包括三個子庫,即空間數據庫、屬性數據庫和模型數據庫。數據庫系統各個部分的邏輯組成及關系如下圖4所示。

關鍵表字段設計如表1所示。

2.5 交通擁堵判別

采用式P=V/C 進行擁堵判別計算。P是交通量與通行能力之比,是一個無量綱量。由于交通量數據的采集相對比較簡單,且可直觀的反映出基于交通設施容量的擁堵評價。因此,V/C在交通系統評價中應用非常廣泛,并且可以有V/C比間接的得出道路的服務水平。如表2所示。

其中:V表示車道實際交通量(當量小汽車/小時);C表示車道通行能力(當量小汽車/小時)。

2.6 查詢功能設計與實現

查詢功能的設計與實現如圖5所示。用戶根據需要可以查詢各路段的交通擁堵狀況。

2.7 分析功能設計與實現

以不同顏色顯示各時段的交通擁擠狀況,其中紅色表示很擁擠,處在上午時段;中淡紅表示擁擠;黃色表示較空閑。下午時段中交通擁擠狀況處在藍、綠、黃狀態。如圖6所示。

3 結束語

本文介紹了交通擁堵的定義及篩選P(P=V/C)作為城市道路交通擁堵評價指標。在此基礎上建立了長沙市交通分析系統,詳細地進行了該系統的整體設計、數據庫設計、算法設計、數據結構組織等,采用ArcEngine結合Visual Basic開發了長沙市交通分析系統。實現了道路查詢、交通擁擠分析與統計等功能,可對長沙道路交通狀況做出相關的統計分析,從而可為長沙市交通規劃提供決策支持,實用性顯著。

參考文獻

[1]陸化普.解析城市交通[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

[2] Herbert S Levinsion et al.Traffic Congestion-past-present-future ,Traffic Congestion and Traffic Safety,20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