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姜的種植方法及栽培技術范文

時間:2024-04-17 11:33: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黃姜的種植方法及栽培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黃姜的種植方法及栽培技術

篇1

[關鍵詞] 黃姜 栽培技術 病蟲害 防治

黃姜學名盾葉薯蕷, 俗稱火頭根,是山區特有的一種多年生草質纏繞性藤本植物,是世界上薯蕷皂苷元含量最高的植物種類。世界上薯蕷科共有10屬650種,其中我國現有富含薯蕷皂苷元的黃姜17種,其橫生根莖中薯蕷皂甙含量高達2~5%,最高可達16.5%。黃姜的栽培以及其常見病蟲害的防治對其薯蕷皂苷元的含量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黃姜栽培技術

1.選地及整地

1.1選地

選擇排灌方便、肥沃的沙質壤土地塊,下濕地不宜種植黃姜。

1.2整地

整地環節對于黃姜的栽培以及生長具有重要的影響。播種黃姜種子之前,應先將土壤深翻25cm以上,粉碎土塊至平均粒徑3cm以下,最大限度撿除土壤里面的石頭和雜草。

1.3培肥土壤

翻地過程中伴以施肥,尿素5kg/畝、草木灰30kg/畝、磷肥50kg/畝,另外需要優質腐熟農家肥1500kg/畝用作底肥進行起壟種植。

1.4土壤處理

播種時,用敵克松按照3kg/畝的用量對土壤進行處理。

2.選種及種子處理

2.1選種

所選的黃姜種子應是無霉爛、無凍害、有芽頭、生命力強、萌發力強的一年生的黃姜。

2.2種子處理

將選出的黃姜切成3~5cm長的小塊,每塊保留2~3個健壯潛伏芽,制成黃姜種子。在切塊的同時,及時用草木灰對分蔸掰下后的斷面進行涂抹消毒。播種之前將黃姜種子置于20℃室溫條件下,攤開晾置1~2天,等到黃姜種子切開斷面初步愈合后,用稀釋200倍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10~20min后晾干,再用生物鉀肥或生物菌肥按照0.5kg/畝進行拌種,完成種子的預處理,保存待用。

3.播種

3.1播種時間

播種可選擇春播(3月上旬)或秋播(9~11月),以秋播為最佳播種時間。

3.2播種技術

播種一般應選在晴天進行,采用開溝條播技術。種植深度8~10cm,種植密度12000~15000株/畝。

3.3種植模式

采用壟作種植,按135cm的行距進行開溝做壟。壟高15cm,壟面寬度120cm。每壟種植5行,行距20cm、株距20cm,呈三角形不對稱放置種植。

4.田間管理

4.1除草

除草技術一般分為兩種:人工除草和藥物除草。

4.1.1人工除草在黃姜播種之前、生長過程中都可以進行。人工除草第一年需進行5~6次,第二年則可減至3~4次。

4.1.2物除草,主要用于黃姜出苗之前,每畝地用10%草甘磷水劑0.75kg, 50%丁草胺乳油200ml,兌水50kg混勻,進行噴霧即可;另外,在黃姜生長旺季,每畝地用10.8%高效蓋草能10ml,兌水40kg進行噴霧,既可以抑制雜草生長,又有利于黃姜增產。黃姜生長過程中每年一般要進行3~4次除草過程。

4.2搭架

為了增加光照面積、加強通風透氣、提高產量,在黃姜株高30cm左右時要進行人工搭架。所搭架的高度為1~1.2m,3~4株黃姜為一組進行搭架,稱之為一個窩架,支桿頂部固定于一起。每2~3窩架上部放置1個架桿,相互固定在一起。搭架后黃姜可以增產25~35%。

4.3追肥

實踐證明,合理追肥是黃姜增產和高產的有效手段。具體作法是:①每年在黃姜萌發出苗期,各追施20~25%氮肥作提苗肥,促進地上莖葉的后續生長;②在每年黃姜根莖膨大期(7~9月),分別追施20~25%的鉀肥,以促進地上部分的營養物質向根狀莖轉移。

4.4灌溉排水

黃姜根狀莖含有75%左右的水分,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但生育期內缺水會嚴重影響植株的生長發育。干旱時應及時灌溉,特別是在黃姜花期和根狀莖膨大期等需水臨界期要加強水分的管理,但黃姜不耐積水,長期積水會引起根莖腐爛,從而導致整株死亡。要根據生長的不同時期,適時給予灌溉和排水。

4.5中耕培土

黃姜為淺根系作物,根莖入土不深,在土壤淺層蔓延,縱橫交錯,常年的雨水沖刷,造成根莖,影響生根出芽。在生產上,結合中耕施用客土法進行培土壅蔸,以掩埋根狀莖為宜。培土不僅有利于根系的生長發育,而且還能防止冬季過度低溫引起根狀莖凍害。

5.收獲

人工栽培黃姜在種植3年后進入收獲期,一般以秋末(11月份)及時收獲為宜,此時收獲的黃姜產量高、品質好、商品性好,且耐儲藏。

二、黃姜生長過程中的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

黃姜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主要有炭疽病、根腐病和疫病等。

1.炭疽病

炭疽病是植物常見而重要的病害,黃姜生長過程中也容易出現此類病癥。發病初期,葉片出現針頭狀大小的斑點,周圍有黃色暈圈帶。病菌從葉尖或葉緣侵入,病斑擴大后可形成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斑塊。病斑呈深褐色至灰白色,有輪狀斑紋,邊緣黑褐色,稍隆起,病部中央散生或輪生褐黑色小點潮濕的天氣出現粉紅色膠狀物,此即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最后病葉發黃而脫落。

黃姜生長過程中,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為炭疽病發病初期,7月上旬至8月中旬為高峰期。

防治方法:可以使用“可殺得2000”35~40g/畝,兌水50-60kg,混合均勻進行噴霧,連續噴霧3次;或者使用“小葉敵”100ml/畝,兌水50-60kg進行噴霧,噴霧3次;還可以使用“重茬劑”150g/畝,適量兌水,灌溉與黃姜植株根部或者對其生長土壤進行處理,均可達到除病效果。

2.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危害植物幼苗,部分植物成株期也能發病。發病初期,僅僅是個別支根和須根染病,并逐漸向主根擴展,主根染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現癥狀,之后根部腐爛程度逐漸加劇,病情嚴重時,整株葉片發黃、枯萎。此時,根皮變褐,并與髓部分離,最后全株死亡。

黃姜一般在5月上旬開始發病,5月下旬出現病狀,6月下旬是其發病高峰。

防治方法:使用根腐靈25g/畝,進行灌根或者噴霧;或者使用“可殺得2000”25~40g/畝,兌水50-60kg噴霧,連續使用3次;還可以使用“重茬劑”150g/畝進行土壤處理或灌根,均可達到除病效果。

3.疫病

黃姜疫病,主要指由疫霉屬真菌引起的。植物染病后表現為葉斑、幼苗猝倒、根莖腐、冠腐、枝干潰瘍和腐爛等,植株受害部位產生邊緣不明顯的黑褐色水漬狀病斑,可迅速引起病部的壞死和腐爛,潮濕時,病部尤其是葉背面產生疏松的白色霉層,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疫病可導致對植物的毀滅性破壞。

黃姜疫病一般在5月中旬見病,6月下旬為高峰期,7月基本穩定。

篇2

關鍵詞:生姜;栽培密度;品種;產量

生姜是家庭常年必備的餐飲佐料,是賓館、飯店常用的香辛調料,也是凱里地區的主要農產品之一,常年種植面積400 hm2。目前凱里生姜的栽培密度較小,僅有4 000~5 000株/667 m2,產量偏低。目前關于生姜栽培密度試驗的相關報道較少,為了發展我市生姜產業,探索本地姜的適宜種植密度,特制定本試驗方案。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本地小黃姜。

1.2 試驗方法

本試驗安排在旁海鎮猴場村(海拔550 m)凱里市賢鑫生姜合作社的生姜基地,試驗田面積800 m2,前茬為油菜,砂壤土,肥力中等,播種時間統一為2012年4月19日,采用平播法(按一定的株距將姜塊平放在溝內,使幼芽方向一致)。采用高廂栽培,前期用地膜覆蓋保溫出苗,廂寬2 m(包溝)、廂長

5 m,每廂種4行,單株栽培,姜種控制在80~90 g,

667 m2施腐熟有機肥2 000 kg、復合肥50 kg作基肥,施腐熟人畜糞尿1 000 kg作追肥。

試驗行距均為50 cm,株距設6個處理,分別為 33,27,22,19,16.7,14.8 cm,對應667 m2種植密度分別為4 000,5 000,6 000,7 000,8 000,9 000株,分別用處理A、B、C、D、E、F表示,以處理A為對照。設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兩頭設保護行,小區面積為20 m2。

各處理田間管理水平等同。生姜出苗后,苗與地膜接觸時,及時揭膜,以防止高溫燒苗,生姜長至2~5葉時,及時中耕除草,并每667 m2施腐熟清糞水500 kg對尿素10 kg作提苗肥,膨大期施復合肥1次。及時預防姜瘟病,用500萬單位農用鏈霉素或新植霉素3 000倍液噴施和灌蔸,7~10 d 1次進行防治;用阿維菌素防治姜螟(蛀心蟲)。在生長期間觀察各處理生姜的生產性狀,并對其進行分析比較。10月19日,分別從各小區隨機抽取120株作為調查對象,對生姜病蟲害進行調查。11月13日統一收獲,并從各處理中隨機抽取10株,測量商品姜的相關商品性狀。

2 結果與分析

2.1 物候期及植物學性狀比較

從表1看出,各處理中處理E和F出苗最早,為5月27日,處理A最晚,為5月31日,較處理E和F晚4 d,分析原因是植物發芽、生長有群體效應,種植密度大的發芽較密度小的早;株高以處理B最高,為75.2 cm,以處理F最矮,僅為69 cm;各處理的生根莖次數相差不大,為4.2~4.8次,處理B最大,隨著密度的增加有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

2.2 商品性比較

從表2中看出,各處理的種姜質量相差不大,在59.3~67.28 g,姜種損耗在20%~30%;新姜單株質量,以處理B為最大,為323.27 g,處理A第2,為273.14 g,處理F最小,為211.86 g。在新姜總質量中,母姜生長量不多,占新姜總生長量的10.15%~18.69%;子姜生長量較多,占新姜總生長量的29.55%~41.74%;子、孫姜是生姜的主要產量,占新姜總生長量的75.41%~82.63%。

2.3 抗病性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6個處理都出現了姜瘟病,病情隨著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發病率在2.50%~7.50%;葉斑病發生較重,發病率27.50%~35.00%,原因一是2012年雨水較多,田間溫度大;二是連續2 a種植生姜所致。其病情也是隨著密度增加而增加。在蟲害方面,在生長期間用阿維菌素進行了3次防治,蟲害較輕,只有3.33%~5.00%的姜螟為害。

2.4 不同栽植密度對生姜分枝數、產量的影響

從表4看出,單株分枝數隨著密度的增加有減少趨勢,從9.8條降到6.8條,但每667 m2總株數隨著密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加,從43 200株增加到70 200株,每667 m2產量也隨密度增加而明顯增加,從925.42 kg增加到1 684.84 kg,產量名次依次為處理F、E、D、C、B、A,其中處理F、E產量最高,處理D、C次之,四者產量均極顯著高于處理B、A,而處理F、E產量極顯著高于處理D、C,處理B、A,處理D、C,處理F、E間產量差異不顯著。

3 小結與討論

經試驗可知,生姜葉直立,根莖分生能力雖強,但較集中,適宜密植。6個處理中以栽培密度為

5 000株/667 m2的單株質量最大,姜塊肥大,商品性好,但產量較低,不能達到高產目的;以密度為

9 000株/667 m2的產量最高,但單株質量較小,姜塊瘦小,商品性較差。通過綜合比較分析,適宜種植密度為8 000株/667 m2,該密度下生姜產量高,外形美觀、品質良好、商品性好。

生姜行距不宜低于50 cm,生姜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培土,行距太小不利于培土,密度以調整株距為宜。在密度增加的同時增施基肥,合理追施根外肥,這樣才能獲得優質高產。

生姜不宜連作,連作病蟲害嚴重;隨著密度的增加,生姜病害有加重的趨勢,所以加大密度后,應加強病害的防治。

本試驗僅在中等肥力土壤上進行,上等和下等肥力土壤上的最佳栽培密度還需進一步試驗。

參考文獻

[1] 李曙軒.蔬菜栽培學各論:南方本[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374-280.

[2] 上海市蔬菜經濟研究會.優質蔬菜栽培手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277-279.

[3] 林德清.蔬菜栽培技術[M].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84:102-106.

[4] 曾國平.如何播種生姜?怎樣確定生姜的種植密度[EB/OL].http:///web/2004-08/24843.htm,2004-08-11.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Ginger

TAN Guangxian, YANG Xianfan, ZHANG Jinxiang

(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for Economic Crops, Kaili Agricultural Bureau, Guizhou 556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