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潮范文

時間:2023-03-24 01:25: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錢塘江潮,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首先,與錢塘江入海的杭州灣的形狀,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關(guān)。杭州灣呈喇叭形,口大肚小。錢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劇變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縮小,大量潮水擁擠入狹淺的河道,潮頭受到阻礙,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進,迫使潮頭陡立,發(fā)生破碎,發(fā)出轟鳴,出現(xiàn)驚險而壯觀的場面。

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攔門沙坎,潮水涌進遇到強大阻力,潮頭當然會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奔騰咆哮,排山倒海般洶涌而來。潮頭高度可達3、5米以上,潮差可達10米。

其三,大潮與月亮和太陽引力有關(guān)。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發(fā)生的周期性漲落現(xiàn)象,錢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與月亮和太陽引力有關(guān)。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錢塘江自安徽省休寧縣發(fā)源,逶迤東南入浙江建德,在澉浦附近注入杭州灣,行程600余公里。錢塘江以其流域面積近浙江的“半壁江山”而被浙江人尊為“母親河”。

古時的錢塘江從富陽鸛山入海,河口只有一般的潮汐漲落。天長日久,長江上游攜帶而下的泥沙逐漸淤積成太湖平原,與相對穩(wěn)定的南岸形成了獨特的河口形狀――從海水入口處行不足百公里至海寧鹽官鎮(zhèn),江面從百余公里縮窄至2~3公里,猶如一支大喇叭,被稱“喇叭口”。受潮汐影響,喇叭口倒灌的海水隨兩岸地勢收縮潮差劇增,又與錢塘江水相遇,波面受阻增大,潮水互相擁擠,加之河床“沙坎”的影響,每當潮起時潮水涌積、奪路疊進之時,宛如鯤鵬擊海、萬馬馳江,可謂 “聲搖地脈雷霆怒,風擘崖根嗔。”

錢江潮的聞名,不僅在于聲勢浩大,更可觀于多樣。早在漢魏時期,就有了觀潮習俗。到了唐宋,“觀潮”、“追潮”、“弄潮”就成了歷年當?shù)氐囊坏绖倬啊?/p>

江潮起于海寧尖山,迎面擊岸,怒聲震天,古人予名“迎面潮”。而當逆江而上的潮水逆江撲行時,江心的地勢將潮水分為東南兩股,又于海寧大缺口一帶相撞交匯。兩股潮水相碰,潮頭相激,合抱成一道水柱,騰江而起。待到水柱落回江面時,兩股潮頭已經(jīng)呈十字形展開,一路向西。潮水的交叉點撞擊北岸海塘,卷起千堆亂雪,宛若蛟龍怒吼,濺雨飛沙。這便是難得一見的“碰頭潮”,也叫“十字潮”。由于兩潮相撞受風速、沙坎、上游來水及月球引力等作用力組合不同,有時形成的是“燕尾潮”、“剪刀潮”。

氣勢恢宏的“十字潮”行進18公里來到海寧鹽官鎮(zhèn)時,這里的江面僅為二三公里闊,遠道而來的潮水被迫擠成一線,故稱“一線潮”。倘若登上鎮(zhèn)海塔遠眺,隨著濤聲的由遠及近,能見一道白練乍現(xiàn)于海門間,江下濤頭沿著明清古海塘卷地爬來,白浪領(lǐng)頭,黃沙翻推,恰應了“九軍擂鼓震玉壘,萬里黑云驅(qū)雪山”這一詩景。

怒潮呼嘯著奪路西進,奔至距鹽官鎮(zhèn)11公里處的老鹽倉時,被一道伸入江心9米高、650米長的丁字壩擋住了去路。奔騰的怒濤頓時怒濤驚豎,如蛟龍回首,驀然斜撲十八層魚鱗大石塘,前潮后潮兩相激,狀似傘云,有時竟高達數(shù)十米。一時海天相連,虹霓挾雨,潮涌橫銀,濁浪滔天。

觀潮立南北,兩岸景不同。由于潮水是南北兩岸同時推進,因而所處位置不同,觀得的潮型也就各有千秋。錢塘南岸的赭山美女壩處,能看到氣勢磅礴的沖天朝。

難怪人說,“錢塘郭里看潮人,直到白頭看不足”, 這一奔騰,馳騁了幾千年;這一怒吼,回轉(zhuǎn)了吳越春秋。百姓們將八月十八奉為潮神的生日,用“觀潮”、“趕潮”這一方式,來表達對自然的敬意。

錢江潮雖壯闊驚世,卻也破壞極大。奔騰不羈的潮水,使得錢塘江成為我國歷史上僅次于黃河的一條多災害之河。千百年來,急流逼岸,沖毀堤塘,吞噬田地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最早記錄錢塘江河口段潮災的為《舊唐書》,該書《五行志》中曾載:“大歷十年(775)七月己未夜,杭州大風,海水泛潮,飄蕩州郭五千余家,船千余只,全家陷溺者百余戶,死者四百余人。”從唐武德六年(623)至20世紀50年代的1300多年中,有史可稽的潮災共有183次,平均7.3年有1次,受害災民溺死萬數(shù),餓死千余。在抗御無力的情況下,人們對江潮更多的是敬畏,將之拜為潮神。因而海寧、蕭山等地至今還留有古時的海神廟、潮神廟,杭州著名的六和塔,也是當年鎮(zhèn)潮的遺跡。

錢塘兩岸的筑塘史,也是歷代王朝與錢塘江潮的抗爭史。由于工程量浩大,錢塘江堤塘歷來由國家政府出錢修筑。清代浙江巡撫阮元在描寫魚鱗石塘時就提到“全用金錢疊作塘,不使蒼生沐咸鹵”,可見工程耗資之巨。浙江海塘相傳始筑于漢代。五代十國時,又有吳越王錢發(fā)夫20萬創(chuàng)筑竹籠填石塘與柱固塘。錢治國治水,鞏固了吳越國的70多年之治,“境內(nèi)豐阜”、“桑麻遍野”、“歲多豐稔”,使杭州發(fā)展成為“東南第一州”,為其成為北宋名城、南宋京都奠定了基礎。宋元時期海塘工程大肆發(fā)展,然而滾滾江潮的擊打啃噬,濁浪淘沙的破壞,使得海岸塌陷越來越嚴重。到了明朝,涌現(xiàn)了一位黃光升,他集眾家之所長,發(fā)明了五縱五橫魚鱗塘式,把我國的筑塘技術(shù)推向成熟。清康熙六下江南,四巡海塘,傳為千古佳話。為了督筑錢塘江的魚鱗大石塘,雍正帝還專門指派對修筑海塘有研究的時任吏部尚書的朱軾,前來浙江領(lǐng)導實施這一工程。當?shù)氐闹⒖h官,也大都把治理錢塘江作為自己的首要職責。傳說那些修建海塘的士官,修堤前要立下生死狀,成者生,敗者亡。傳說在今天的塔山壩旁,還留有七座當年以身殉職的海塘官衣冠冢。數(shù)百年來,青冢上已是綠草瑩瑩,只露出微微一座斑駁的黑塔,迎著海風江潮,對世人訴說當年的波瀾壯闊。

篇3

浙江省。錢塘江,古稱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羅剎江,一般浙江富陽段稱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稱為錢塘江。錢塘江最早見名于《山海經(jīng)》,因流經(jīng)古錢塘縣(今杭州)而得名,是吳越文化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錢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兩浙路的命名來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時的省名來源。

錢塘江潮被譽為“天下第一潮”,是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zhuǎn)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錢塘江干流在杭州市境內(nèi),建德梅城以上泛稱新安江,自梅城以下,分別稱為桐江、富春江、錢塘江。錢塘江兩岸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旅游資源,是全省最重要的旅游線。錢塘江發(fā)源于安徽南部黃山地區(qū)的青芝埭尖,流經(jīng)14個縣市,注入杭州灣。因桐江和富春江河段景色極佳,統(tǒng)稱富春江。聞家堰以下河口一段才稱錢塘江,這段水道貌岸然曲折,形如反寫的“之”字,西湖正好是反“之”上的一點,故稱之江。現(xiàn)豐錢塘江或之江稱全江。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4

1、錢塘江大潮在每年的農(nóng)歷八月十五涌潮最大,潮頭可達教米。此時,月球地球和太陽三個天體差不多在同條直線上,月球與太陽的引潮力幾乎作用于同個方向,兩者的合力最大,海水就漲得最高,落得最低,即大潮。

2、到了初八、二十三,太陽、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形成直角,此時太陽3潮力和月球引潮力兩者合力最小,這時出現(xiàn)兩次最低的和最高的低潮,稱為“半日潮”,地球 上絕大部分地方的海水每天都會出現(xiàn)這種潮。有些地方兩次與兩次低潮的潮差很大,漲落時間不等,稱為“混臺潮”。有的地方一天只有一次和 次低潮,和低潮之間大約相隔12小時25分,稱為“全日潮”。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5

他看了一下手表,問我:“錢江潮是不是1點50分到?”我點點頭,因為我剛通過手機上網(wǎng)查到了潮涌時間。

錢江大潮如約而至,先是遠處隱隱約約有一條白線,緊接著,這條白線越來越清晰,江面開始蕩漾起來,繼而聽到漲潮的聲音,潮聲越來越大,越來越雄渾……大潮殺到了,不過一兩分鐘,潮水就在江面上奔騰而過,攪混了一江清水,然后一切恢復平靜。

“這就是錢江潮嗎?”那位香港年輕人站在江邊,非常迷惑。他又問:“還有嗎?”

我笑了。錢江潮就是如此,非常短暫,留給你欣賞的時間不過幾分鐘。當我們在錢塘江兩邊建起了觀潮城,將潮水與看臺遠遠隔離開,其觀賞度更要大打折扣。

香港朋友特地乘飛機來,就是為了看這據(jù)說是8年一遇的大潮。他掐準了觀潮的時間,配備了攝像的設備,期待潮水驚心動魄的表演。但是,當一場驚心動魄可以預期,甚至精確到幾點幾分時,還有可能驚心動魄嗎?

住在錢塘江邊的農(nóng)民,大都是不看潮的。潮起潮落,涌高時間,他們不用看表也知道。潮漲了,上岸,潮落了,再下江勞作。只有城里有雅興的人,才會特意趕來賞潮。

倒是那些不知錢江潮為何物的人,反倒能體會錢江潮涌的妙處、險處、壯處。

有一個到杭州開出租的河南人,上崗前到六和塔游玩,游完塔,就到了江邊,見旁邊有扇鐵門開著,就沿著石梯走下了江……正在欣賞錢江美景時,遠處岸上一個釣魚人沖他大喊,他不知何意。后來又見那釣魚人用魚竿指著他,還在大叫,他還是不明白。此時,只見江水突然抬高,幾秒鐘的時間就涌到了他的腰部。他抓住石梯上的欄桿,水又沒到了他的脖子,整個身子被水沖得漂了起來。幾分鐘后,潮慢慢退去,渾身是水的他站在石梯上,扶著欄桿哭了。

篇6

產(chǎn)生潮汐現(xiàn)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太陽、月亮對地球的引力即潮力。在農(nóng)歷一個月中,朔日(初一)或望日(十六前后)太陽、月亮和地球三者在同一個方向上,這時太陽和月亮對地球的引力疊加在一起,產(chǎn)生的引潮力,于是形成大潮,其他時間內(nèi),日、月、地三者不在同一方向上,形成小潮。月球是形成潮汐的最重要的因素,雖說月球比太陽小,但是離地球比較近,其引潮力是太陽的兩倍多。古人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這種內(nèi)在聯(lián)系,他們說:濤之起也,隨月盛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由于海水本身具有一定的黏滯性,加之受海底地形阻力的影響,大潮出現(xiàn)的時間常常在朔或望之后一二天,即農(nóng)歷初二三或十七八這幾天,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就是這一現(xiàn)象的真實寫照。

由于自然環(huán)境復雜多樣,各地地理條件千差萬別,所以不同地區(qū)的潮汐周期也不同。常見的有一個太陽日(或一地點月亮連續(xù)兩次升起或落山的時間間隔,大約24.5小時)內(nèi)完成兩個周期或一個周期的,還有半個月;1個月、1年、8.85年甚至18.61年完成一個周期的。就我國而言,在大連、青島、連云港以及廈門可以見到半日潮,在南海的北部灣可以見到全日潮,由于古時候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在北方,所以關(guān)于半日潮的文字記載比較多,比如早潮才罷晚潮來就是古人對半日潮的忠實記錄。最令人叫絕的,是書寫在山海關(guān)上的那幅對聯(lián):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將潮水的漲落和浮云的生消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使人玩味無窮。

潮汐是一種十分壯觀的自然現(xiàn)象,當潮水從深海向岸邊涌來時,移動的速度非常快。據(jù)測定,錢塘江潮的移動速度約為每小時24千米,即每秒鐘6.7米。古人說: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讀了這些詩句之后你可以想象:在海天相接的地方,潮水露出一線,可是你的手剛一指點,它就到了眼前,可見速度之快。當潮水涌到岸邊時還會形成很高的潮頭,例如我國的錢塘江潮由于受喇叭形河口以及江底水淺且有沙坎阻擋等因素的影響,前面的浪跑不快,后面的浪又趕上來了。如此后浪推前浪,一浪趕一浪,浪頭一層一層地疊加在一起,潮頭到達海寧時達到,形成一道道高3至10米的水墻,只見江中白浪滔滔、波濤洶涌,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翻滾的潮水還發(fā)出巨大的聲響,據(jù)說在方圓26千米的范圍內(nèi)可以聽到波濤翻滾的潮水聲。一千里色中秋月,十萬軍聲半夜潮,其景非常壯觀,其勢銳不可擋,真可謂是滔天濁浪排空來,翻江倒海山為摧。詩人李白也發(fā)出了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的感嘆。

潮汐如此壯觀,堪稱佳景,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尤其是我國的錢塘江潮,近幾年來每到中秋節(jié)前后,慕名前來觀潮的人每天數(shù)以十萬計。錢塘江觀潮由來已久,歷代文人墨客留下贊頌江潮的詩篇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在這些美麗的詩篇中人們喜愛的是宋代文人潘聞寫的酒泉子《長憶觀潮》。詞中寫道: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番夢中看,夢覺尚心寒。詞中的弄潮兒指的是觀潮時踏潮獻技的人,他們都是本地的游泳高手,常常上百人一群,手持彩旗在驚濤駭浪之中騰身起舞,其場面之驚險是可想而知的,詩人在夢醒之后仍覺膽戰(zhàn)心寒。

1、什么是潮汐?古人是怎樣解讀的?

2、潮汐是怎樣產(chǎn)生的?

3、正確朗讀文中對聯(lián)(把音注出來,節(jié)奏劃出來):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4、文章引用了很多古詩文來解讀潮汐,請具體談談其作用。

參考答案:

1、是指海水有規(guī)律地合起來叫潮汐古人稱之為大海的呼吸

2、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陽、月亮形成大潮,其它時間內(nèi)形成小潮。而月球是形成的因素。

篇7

8月1日,吉爾吉斯斯坦南北輸變電通道大動脈工程“達特卡—克明”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在克明舉行開工奠基儀式,該工程是中吉兩國政府迄今最大能源合作項目,也是吉爾吉斯斯坦國家電網(wǎng)的重大能源工程。

圖為當日,吉總統(tǒng)阿爾馬茲別克·阿坦巴耶夫(左)出席“達特卡—克明”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奠基儀式。新華社 發(fā)

8月4日在錢塘江海寧市老鹽倉觀潮點拍攝的“回頭潮”。當日正值錢塘江潮汛期,受今年第9號臺風“蘇拉”影響,錢塘江潮水借風勢掀起巨浪,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潮。 新華社 發(fā)(沈達 攝)

8月13日,來自北京農(nóng)學院的消息,經(jīng)過3年試驗,兩頭轉(zhuǎn)基因“克隆牛”誕生。這兩頭克隆牛犢是國家轉(zhuǎn)基因重大專項——優(yōu)質(zhì)高效轉(zhuǎn)基因肉牛新品種培育取得的重大成果。在這兩頭牛犢身上成功轉(zhuǎn)入了“脂肪基因”,國人也有望在今后吃到國產(chǎn)的“雪花牛肉”了。圖為北京農(nóng)學院綜合實驗基地,一工作人員正在給克隆牛“京秦1號”喂奶。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8月5日,由北京城建集團承建的房山區(qū)城關(guān)鎮(zhèn)966間三年期過渡安置房交付使用。圖為8月6日,孩子們在北京市房山區(qū)城關(guān)安置區(qū)玩耍。7月26日,北京在遭遇暴雨襲擊后啟動“7·21”特大自然災害安置房建設。新華社 發(fā) (黎方益 攝)

8月4日,科考隊員共同將重達15噸、高15米的大浮標經(jīng)由船載吊車布放到海面。當日,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隊在北緯70度、東經(jīng)3度的挪威海布放了中國首個極地大型海洋觀測浮標,這也是中國首次將自主研發(fā)的浮標和觀測技術(shù)推廣到北極海域,并利用大型浮標對海氣相互作用進行連續(xù)觀測。新華社記者 璩靜 攝

8月8日,小朋友在桂林市中心廣場滑輪滑。當天是我國第四個“全民健身日”,廣西桂林市民開展形式多樣的健身活動,以實際行動迎接“全民健身日”的到來。新華社 發(fā)(何平江 攝)

8月4日,北海救助飛行隊準備將救出的被困人員送至安全地帶。當天,受臺風“達維”影響,遼寧省遼陽市遭遇雨襲擊,多名人員被洪水圍困。交通運輸部北海救助飛行隊派出救助直升機趕往現(xiàn)場。新華社 發(fā)

篇8

一湖,一江,一河,是美景,是歷史,是文化,是杭州。

西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西湖的歷史大抵就是杭州的歷史,杭州的文化就是西湖的文化。這座城市璀璨的人文歷史,在西子湖畔的河坊、御街之間凝聚成千年不散的繁華風流,也因而誕生了無數(shù)名傳天下的手工技藝,并經(jīng)由那些耳熟能詳?shù)睦献痔杺鞒兄两瘛?/p>

西湖之雅,杭城之魂

人們從不吝嗇對杭州的贊美——無論是“蘇杭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民諺,還是馬可·波羅筆下的“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無不證明了杭州之美。但若說起杭州哪里最美,毫無疑問,當屬西湖……

西湖的美,絕不僅限于“一山、二堤、三潭”的山水之勝,也不僅是夾岸煙柳、接天碧荷的草木芳菲。令人著迷的,還有那些無比輝煌燦爛的歷史人文積淀。杭州的一切,都在西湖的碧波中融合成獨特的文化。它既擁良渚、吳越、南宋等各朝歷史之華彩,又集建筑、飲食、藝術(shù)、宗教、民俗等文化之博雅,凝聚成了杭州獨一無二的氣質(zhì),成為城市文脈的象征。

這片面積5.6平方公里的水域,似乎將整個杭州的靈氣都匯于一湖。這里不但盛產(chǎn)騷人墨客的千古詩文、文藝大家的傳世丹青,同時還孕育出西湖沿岸大街小巷的昌盛繁華。從南宋的宮廷畫院到清末的西泠印社,再到如今的中國美院,西湖的山水亭臺、花木園林、街巷市集,處處都流露著醉人的詩情畫意。

天街十里,臨安舊夢

明朝書畫家徐渭曾言:“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圖畫,十萬家煙火盡歸此處樓臺。”正是對當年西湖的繁華盛世的描繪。如果說西湖因文人墨客留下的千古吟誦成為杭州“雅文化”的標志,那么吳山腳下的南宋御街就因商肆作坊云集、市井煙火味十足而成為“俗文化”的代表。

走在今天的中山路上,南宋時期“筑九里皇城,開十里天街”的繁華勝景似乎就在眼前。作為南宋古都臨安的“皇城根兒”,臨安城一半的百姓都曾居住于此,兩旁集中了數(shù)萬家商鋪。據(jù)《夢梁錄》載,這里名店、老店云集,有名可查的多達120多家。

現(xiàn)在,這條曾經(jīng)“一軸定皇城”的南宋御街早已褪去千年前的顏色,開始了一次華麗的轉(zhuǎn)身。重建的仿古御街承載著歷朝歷代的輝煌與寥落,小青瓦、大屋頂、排門鋪,在南宋、明清風格的仿古傳統(tǒng)建筑里容納的是一個個耳熟能詳?shù)拿郑岸煎\生絲綢”、“天堂傘”等杭州老字號都在這里得以傳承。

清河坊間,繁華如煙

興于宋盛于清的河坊街,同樣曾是杭州的商貿(mào)中心,豪商巨賈、市井小販皆匯聚于這條西子湖畔的長街上,他們共同造就了明清時期杭州的鼎盛繁榮。這里濃縮著杭州千百年來的歷史文化、商業(yè)文化、市井文化、民俗文化,也流傳著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有1000多年歷史的保和堂藥店就在河坊街的華光巷口,浪漫的白蛇傳里,許仙就曾在這里當伙計……

歷經(jīng)宋、元、明、清及民國,直到現(xiàn)在,這條古街仍是杭城商業(yè)繁華地帶。新建的河坊街雖然與當年的古街大不一樣,但西湖文化的味道卻始終未變。

“流水繞古街,小橋連老鋪,清池圍舊宅”,在重建的中式古典風格建筑之間穿行,兩旁的百年老店招牌中仍舊留著當年繁華的痕跡——王星記、張小泉、胡慶余堂、方回春堂,以及在業(yè)界首屈一指的朱炳仁銅雕博物館……他們代表的是杭州最古老、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同樣也代表著杭州的傳統(tǒng)文化與技藝,在歷經(jīng)歲月沖刷后開始了復興。

古風猶傳,文創(chuàng)方興

今天,當你漫步杭州街頭就會發(fā)現(xiàn),西湖的歷史與文化在這里觸手可及:游人手中的桃花綢傘,也許就來源于都錦生;文人雅士掌上的折扇,或者便是王星記精制;美女身上的絲綢華裳,很可能是由張小泉剪刀裁剪;老店匾額上的大字,說不定就出自邵芝巖的毛筆……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片段,都包含著西湖悠久的歷史人文,并通過這些傳承千百年的老字號得以展現(xiàn)。

更令人欣慰的是,縱使告別了往昔的輝煌,西湖的燦爛文化并未停滯不前,傳統(tǒng)與新文化在這里同時得到滋養(yǎng)。由政府搭臺、以中國美院為依托、以文化藝術(shù)為核心的“西湖創(chuàng)意谷”,將傳統(tǒng)文化與新時代藝術(shù)相融合,成為藝術(shù)化生活和生活化藝術(shù)的據(jù)點。

無論古今,西湖邊上的每一個場景,每一個片段,似乎都被藝術(shù)與文化的氣息熏染。于是,身在西湖便能輕易感應:新的文化已開始破土,古老的傳承依然在延續(xù)。

錢塘江

坡說“杭乃江海故地”,此言誠然。浩蕩雄奇的錢塘江奔流入海,“壯觀天下無”的錢塘潮年復一年,見證了杭州城與江共生、人與潮相爭的歷史。而正是這種不屈的抗爭,成就了杭州的興起,也創(chuàng)造了如錢塘潮一般壯觀的錢塘文化。

江的歷史,潮的文化

在歷史上,自始皇帝東巡會稽,過錢塘江觀東海、勒石為紀起,錢塘江的名字就已為世人所知。這條浩蕩入海的大江一直以來都為整個杭州灣提供著養(yǎng)分,甚至于靈秀萬方的西湖,也因錢塘而生。

世人皆知錢塘江大潮乃天下奇觀,然而涌潮巨大的破壞力,也曾給沿江人民帶來過深重的災難——海塘潰決,咸潮漫溢,釀成重災的記載史不絕書。唐代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曾以文禱神,文中有“安波則為利,洚流則為害”。

于是,猛烈難馴的錢塘江涌潮被古代先民視之為“神”、“怪”,歷朝歷代曾多次修建海神廟、潮神廟、鎮(zhèn)海鐵牛、鎮(zhèn)海塔等以鎮(zhèn)江潮。這些建筑至今仍有遺存,它們見證了先民們與潮相爭的堅韌,同時也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如今,錢塘江每年都要舉行的“射潮”活動,便是源自五代吳越王錢镠募500弓手以強弩射潮神的傳說。

黃金水道,繁盛之脈

航運的發(fā)達,極大地促進了錢塘江沿岸的經(jīng)濟發(fā)展。在晚唐時,錢塘江北岸已是“魚鹽聚為市,煙火起成村”;而在南岸的一些渡口如西陵、漁浦、臨浦也都形成了繁榮的市集。杭州隨之崛起,形成“水牽卉服,陸控山夷”的局面,使得錢塘江地區(qū)由以越州為中心的山會平原時代,開始邁向了以杭州為中心的錢塘江時代。

及至宋遷都臨安,錢塘江終于迎來了它的輝煌時期。在這條黃金水道的滋養(yǎng)下,杭州開始了“錢塘自古繁華”的傳奇,璀璨奪目的文化與藝術(shù)也開始在沿江兩岸閃耀光彩。

沿著之字形的錢塘江,沿著一條條靈秀的支流,在航運帶來的富庶繁榮之中,錢塘江沿岸誕生了眾多驚艷世人眼球的手工藝精品。無論是玲瓏剔透、厚中見秀的桐廬剪紙,還是“卷舒雖久而墨中不渝”的富陽竹紙,即便是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從這些世代相傳的精湛技藝中,觸摸到錢塘江燦爛的文化遺韻。

璀璨宋瓷,光耀錢塘

在錢塘江邊的文物古跡中,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南宋官窯遺址可謂天下聞名。它不僅在杭州,乃至在中國的陶瓷文化史上都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也是見證南宋杭州經(jīng)濟繁榮、文化燦爛的標志之一。

800多年前,官宦商賈、文人墨客往來穿梭于錢塘江上,將財富與文化源源不斷地帶入杭州,全國各地的精湛手工藝也因而向這里匯流。于是,北藝南技合于一身,金絲鐵線、紫口鐵足、釉面瑩澈、開片如冰裂梅綻的南宋官窯瓷器,終于在這一時期達到了中國青瓷史上的巔峰。

今天,杭州玉皇山以南、烏龜山西麓,有著中國第一座依托古窯址建立的陶瓷專題博物館,著名的郊壇下南宋官窯遺址就坐落在館區(qū)之中。雖然南宋官窯瓷器的燒制技藝已經(jīng)失傳,但這并不能阻礙人們對錢塘瓷文化的追尋。

如果說南宋官窯博物館是對歷史的追溯與緬懷,那么該館產(chǎn)品開發(fā)部長期以來對南宋官窯青瓷工藝的復制與研究則是對文化的繼承與拓新。在如今的錢塘江,歷史與文化的發(fā)展樂章正像這錢塘大潮的轟鳴,既帶著傳承的低沉渾厚,又蘊含創(chuàng)新的激越高吭。

大運河

如果說西湖是心臟,錢塘江是動脈,那么大運河就是杭州的經(jīng)絡。從江南運河到隋大運河南段,再到元代京杭大運河貫通,杭州的運河把城區(qū)街坊市井的水陸通道一一勾連,形成水陸一體的市區(qū)交通網(wǎng),催生出大量寶貴的傳統(tǒng)文化與民間手工藝。

運河的橋,橋的運河

歷經(jīng)千年,京杭大運河一直都是杭州的重要水道,杭州的繁榮很大程度也源自大運河水利航運之便利。從隋煬帝在秦漢以來所鑿運河的基礎上開通江南運河起,大運河杭州段歷經(jīng)唐、宋、元、明等數(shù)朝的疏浚整治和拓展開通,在明代便成為溝通江南運河、浙東運河、錢塘江和外海的水運樞紐。

在這個過程中,大運河融匯了中國南北各地的特色物產(chǎn)、飲食服飾、風情民俗、官民禮儀等,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杭州運河文化,留下了諸多歷史人文景觀。在大運河申遺的132個遺產(chǎn)點中,杭州段就占據(jù)了7個。而這些枕著運河記憶流淌的悠久文化,最終在拱宸橋西沉淀為一片充滿懷舊情懷的博物館群落。杭州工藝美術(shù)博物館、中國刀剪劍、扇、傘博物館,它們將杭州諸多傳統(tǒng)手工藝傳世精品收羅其中,以拱宸橋為地標,在運河之畔形成一道橫貫古今、包容萬千的新人文風景。

“運河水鄉(xiāng)處處河,東西南北步步橋”,大運河不僅為杭州留下了若干千年古橋,還留下了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飽含江南水鄉(xiāng)風情與運河漕運文化的“運河石橋建造技藝”。直到今天,在運河依然能找到不少因橋而名的地段,丁橋、斜橋、拱宸橋、賣魚橋、德勝橋……運河的橋已成為了杭州重要的地域文化。

長河如絲,千年錦繡

大運河帶來了發(fā)達的商貿(mào)經(jīng)濟,賦予了這座城市“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的繁華。而在杭州諸多天下聞名的手工藝精品之中,絲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歷代在杭所設官營織造機構(gòu),工場規(guī)模、織機設備、工藝技術(shù)、產(chǎn)品質(zhì)量、品種和數(shù)量均居全國前列,私營絲織業(yè)也非常發(fā)達,從業(yè)人口為各業(yè)之首。

中國絲綢的代表——“綾羅綢緞”中的“羅”,與蘇緞、云綿并稱為中國的“東南三寶”的杭羅,就誕生于運河沿岸。杭州城東的艮山門外,歷來是杭羅作坊的集中地,清代厲鶚《東城雜記》中說道:“杭東城,機杼之聲,比戶相聞,漏夜不絕”。昔日杭羅織造之盛,由此可見一斑。

絲織業(yè)的發(fā)達,也催生出天下聞名的杭繡技藝。起于漢代,盛于南宋的杭州刺繡,不但在民間有著極高的美譽,鼎盛時期更是成為專供皇室內(nèi)苑的“宮廷繡”。直至清末民初,杭繡仍盛行而不衰,城內(nèi)后市街、弼教坊、天水橋一帶有刺繡作坊近20處,擅長刺繡的手藝人多達二三百人。

然而時移世易,和許多其他傳統(tǒng)手工藝一樣,傳承千年的杭羅織造技藝和杭繡技藝也遭受到現(xiàn)代化工業(yè)的沖擊。不過在政府大力扶持之下,杭州傳統(tǒng)的手工絲織技藝并未被現(xiàn)代工業(yè)完全取代。雖不復當年的顯赫,但這些起于運河沿岸的精湛工藝,如今依然錦繡斑斕一如昔年。

老商號里的新文化

塘棲曾是古杭州府的第一大市鎮(zhèn),京杭大運河穿鎮(zhèn)而過。古橋、廊檐、白墻、黛瓦……塘棲以獨特的水上街市風貌和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與湖州府的南潯、嘉興府的烏青(烏鎮(zhèn))并為“江南三大名鎮(zhèn)”。

晚清以來,水北街一直是塘棲鎮(zhèn)的工業(yè)中心,許多老商號都沿京杭大運河而建,它們因河而生、因河而興。時光流轉(zhuǎn),如今的老商號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命運——有些走向了更為寬廣的世界;有些湮沒在歷史進程中;還有一些依然守候在大運河畔,成就了現(xiàn)在的杭州水北歷史街區(qū)。

2004年,水北歷史街區(qū)被列為杭州市文物保護點。今天,這里依然能看到乾隆御碑、大綸絲廠、廣泰豐米行、仁和木行、同福永醬園等遺址,以及傳承至今的百年匯昌、梅園蜜餞、金利絲業(yè)等數(shù)十家商號。它們承載著大運河的商業(yè)文化精神,安然沉靜地延續(xù)著老杭州的記憶。

篇9

嘉興:烏鎮(zhèn)、西塘、海寧鹽官錢塘江潮、南湖、南北湖;

湖州:德清莫干山、安吉大竹海、天荒坪、太湖、南潯古鎮(zhèn);

杭州:西湖、余杭塘棲、臨安天目山、青山湖、淳安千島湖、富春江、富陽龍門古鎮(zhèn);

紹興:諸暨五泄、西施故里、紹興水鄉(xiāng)古鎮(zhèn)、新昌大佛寺、天姥山;

篇10

1、魯智深的結(jié)局:魯智深上梁山后英勇善戰(zhàn),反對招安。梁山歸順朝庭平定遼國后,魯智深重上五臺山謁見智真長老問詢前途,智真長老曰:逢夏而擒,遇臘而執(zhí),聽潮而圓,見信而寂。

2、后來,魯智深果然擒得方臘大將夏侯成,并親手抓獲方臘。在回京途中,在杭州恰逢錢塘江潮信大至,魯智深想起長老之言,問明“圓寂”之意,沐浴更衣,焚香打座,圓寂而逝。朝庭因其有擒獲方臘大功,加贈魯智深為義烈照暨禪師。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