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將軍范文
時間:2023-03-16 03:36: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李廣將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李廣,西漢名將,隴西成紀人。其先祖李信為秦國名將,曾率秦軍追逐燕太子丹直到遼東。
2、公元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少年從軍,抗擊匈奴。他作戰英勇,殺敵頗眾,使漢文帝大為贊賞。
3、九年后,漢景帝即位,李廣升為騎郎將,成為景帝身邊的禁衛騎兵將軍。
4、元狩四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從大將軍衛青出塞,受命迂回匈奴單于側翼,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 李將軍 李牧 李廣考辨
高適的代表作《燕歌行》托漢寫唐,記敘了薊北從軍之艱辛,全詩骨力遒勁、慷慨激昂,實為邊塞詩的探驪之作。其“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兩句,悲涼鏗鏘、韻味深長,把悲壯沉郁的情懷抒寫得淋漓盡致。正確解讀“李將軍”其典其人,對理解該詩的主旨內涵,對認識高適的生平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千載而下,對“李將軍”的解釋可謂眾說紛紜,真正“愁殺李將軍”。
“李將軍”到底是誰,是李廣還是李牧,抑或是兩人之合稱?我通過對相關史實以及對唐人和高適的有關詩文進行詳細的辯證,認為“李將軍”只能是李廣,而非李牧或其他人。
一
《燕歌行》的主題是贊同唐玄宗時動的與邊疆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的。
首句“漢家煙塵在東北”,點明戰爭是外敵所挑動,唐王朝守將只得點燃烽火,被迫迎戰。次句“漢將辭家破殘賊”,不論“破”的是殘暴的還是殘剩的敵軍,高適都是贊成的。在高適的眼里,唐王朝在戰爭中總是正義的,“漢兵猶備胡”(《塞上》)、“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薊門五首?其四》)、《信安王幕府詩》、《李云南征蠻詩》等都置史實于不顧,即使公認的侵略戰爭,也多為之贊詞。
高適不但贊同唐王朝與外族戰爭,而且反對“和親政策”,認為應該主動攻擊,將他們全部消滅,永絕邊患。從其詩中可見:“轉斗豈長策,和親非遠圖。惟昔李將軍,按節出皇都。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塞上》)“練兵日精銳,殺敵無遺殘,獻捷見天子,論功俘可汗。”(《東平留贈狄司馬》)“泉噴諸戎血,風驅死虜魂。”(《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考《史記》所載李牧和李廣的事跡,不難發現:李牧制胡,多在防御;李廣擊匈奴,主要是進攻。因此,李廣抗擊匈奴的事跡似乎比李牧的更容易得到高適的認同。因此,其筆下所“憶”的“李將軍”很可能是李廣而非李牧。
二
《燕歌行》所感的是唐政府和外族契丹之間的戰事,其所憶的“李將軍”也必是能“攘夷”的將軍。
考《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李牧事跡可見,李牧雖與匈奴一戰成名,但其征戰生涯的主要戰績在于諸侯間的相互征伐。而李廣一生除一次“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外,皆與匈奴外族戰斗,并因此彪炳史冊。“引刀自剄”前,“廣謂其麾下曰:‘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馀戰’”。因此,就“攘夷”觀之,李廣可謂不折不扣的“攘夷將軍”,“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王昌齡也曾感慨賦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與“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
據筆者所見,全唐詩文中,雖不會稱李牧為“李將軍”,但有時候稱李廣為“李將軍”。現將所見稱“李將軍”者,除去唐本朝的和明顯不關李牧李廣事者,悉列如下:
霸陵無醉尉,誰滯李將軍。(長孫無忌《灞橋待李將軍》)/朱門無復張公子,灞亭誰畏李將軍。(駱賓王《帝京篇》)/猶思百戰術,更逐李將軍。始從灞陵下,遙遙度朔野。(袁《鴻門行》)/歸去蕭條灞陵上,幾人看葬李將軍。(劉長卿《送李將軍》)/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李白《塞下曲》)/漢帝不憶李將軍,楚王卻放屈大夫。(李白《悲歌吟》)/漢代李將軍,微功合可。(岑參《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腳,其地苦熱無雨雪,獻封大夫》)/獨召李將軍,夜開甘泉宮。(薛奇童《塞下曲》)/亂離多醉尉,愁殺李將軍。(杜甫《南極》)/日暮灞陵原上獵,李將軍是故將軍。(李商隱《舊將軍》)/李將軍自嘉聲在,不得封侯亦自閑。(羅隱《韋公子》)/邊頭能走馬,猿臂李將軍。(陳陶《塞下曲》)/漢家自失李將軍,單于公然來牧馬。(無名氏《胡笳曲》)/灞亭不重李將軍,漢爵猶輕蘇屬國。(皎然《武源行贈丘卿岑》)/李將軍簡易便人,程不識刁斗嚴衛(王昂《對沈謀秘略科策第二道》)/周亞夫營細柳,制敵宜遵;李將軍過灞亭,宵行何禁?(闕名《對金吾不辨夜判》)/昔李將軍之殂,人皆流涕,以其信結於士大夫,公近之矣。(《唐故左神策軍護軍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知內侍省事劉公神道碑銘》)
很明顯,以上之“李將軍”全是稱李廣的,沒有一處是稱李牧的。
在高適的除《燕歌行》之外的詩中,也提到“李廣”、“李牧”和“李將軍”,同樣只有稱李廣為“李將軍”的,沒有稱李牧為“李將軍”的。現列如下:
李廣從來先將士,衛青未肯學孫吳。(《送渾將軍出塞》)
李牧制儋藍,遺風豈寂寥?(《睢陽酬別暢大判官》)
惟昔李將軍,按節出皇都,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塞上》)(箋:此處“李將軍”指李廣或李牧,尚有爭議。我認為指李廣:一、“亭堠”、“漢兵”、“和親”皆是漢代故事;二、“盧龍塞”多認為即王昌齡筆下之“龍城”;三、“一戰擒單于”典出“今乃一得當單于”,雖不合原文,但意在“寫李廣之勇,欲效之以靖邊塞耳”,而非典出李牧擊匈奴事,因為史書明確記載“單于奔走”;四、此詩句與同時代的薛奇童的《塞下曲》:“獨召李將軍,夜開甘泉宮。一身許明主,萬里總元戎。”極為相似,應都是寫漢將李廣。)
據此,我們可以推斷“李將軍”應該是李廣而非李牧。
事實上,稱李廣而不稱李牧為“李將軍”,肇始自《史記》。在書中,李牧傳記附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之后,并皆直呼其名;而李廣的傳記稱《李將軍列傳》,并榮登《史記》“十大名篇”,對后世的影響可想而知。
四
《燕歌行》是托漢寫唐,考高適其它托漢寫唐的詩(共十首:《部落曲》、《獨孤判官部送兵》、《古歌行》、《送渾將軍出塞》、《登百丈峰二首?其一》、《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二》、《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塞上》、《薊門行五首?其二》、《薊門行五首?其四》),其中所敘寫之人及事典,皆無出于漢唐兩朝。
《燕歌行》同樣如此,該詩除“至今猶憶李將軍”外,共用兩典。其一,“男兒本自重橫行”典出樊噲事;其二,“力盡關山未解圍”典出漢高祖圍于平城事。
由此,我們更能確信“李將軍”是漢代的“李將軍”,即李廣。五
“死節從來豈顧勛”一句,寫軍士們為了民族和戰士的氣節,而顧不上邀功求勛。此暗合了李廣雖力戰苦戰匈奴,“大小七十馀戰”,卻終其一生,未獲勛業――封侯。而眾所周知,李牧被封為武安君,是獲勛業的。
六
認為“李將軍”是李牧的學者,一個重要的根據是他們認為“憶李將軍”典出漢文帝事,這是不妥當的。考該故事見于《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文帝曰:“吾居代時,吾尚食監高數為我言趙將李齊之賢,戰於鉅鹿下。今吾每飯,意未嘗不在鉅鹿也。父知之乎?”唐對曰:“尚不如廉頗、李牧之為將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趙時,為官率將,善李牧。臣父故為代相,善趙將李齊,知其為人也。”上既聞廉頗、李牧為人,良說,而搏髀曰:“嗟乎!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為吾將,吾豈憂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雖得廉頗、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讓曰:“公奈何眾辱我,獨無間處乎?”唐謝曰:“鄙人不知忌諱。”
“憶李將軍”,憶者,回憶、思念也。其時,漢文帝本不知李牧為人,根本談不上對他的回憶和思念。漢帝當時憶起的倒是另一個李將軍――李齊,不過,高適是不會憶起李齊這個“李將軍”的,因為他非民族名將,于正史無載,成不了高適心中可堪平定外患、愛護兵士的英雄將領。其次,此典故實是批判了漢文帝雖有當時的賢才,如李廣、馮唐等而不知用,卻空想古代的將才廉頗、李牧等。所以魏元忠在《上高宗封事》中議道:“夫以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匈奴畏之,號為‘飛將’。爾時胡騎憑陵,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嘆其生不逢時。近不知魏尚、李廣之賢,而乃遠想廉頗、李牧。”李白《悲歌吟》:“漢帝不憶李將軍,楚王卻放屈大夫。”也批評了記不起當世李廣將軍的漢帝和棄放屈原的楚王。總之,該典故中,漢文帝該記的李廣沒記起,不該“憶”的李齊(和李牧)反倒“憶”起了,并因此受到了馮唐的批評。那么,《燕歌行》中,“憶李將軍”的人就不可能是漢文帝了。
文本所反映的“憶李將軍”的人,實是“沙場征戰苦”的軍士們。“憶李將軍”典,實出自于王仲宣的詩:“從軍有苦樂,但聞所從誰。”(《從軍詩五首?其一》,《李善注,〈文選〉卷二十七?詩戊》)善注:“《漢書》曰:李廣、程不識為名將。程不識擊刁斗,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自便。李將軍極簡易,其士亦佚樂。然士卒多樂從廣,而苦程不識。”眾所周知,唐代文人普遍喜讀《文選》,(參見:張海沙,《唐人喜〈文選〉與宋人嗜〈漢書〉》,《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一輯)》,2004)高適也不例外,并且他尤其佩服王粲(仲宣)的詩。其《答侯少府》詩:“吾黨謝王粲,群賢推郄詵。”以王粲的詩與詩才夸贊“東道有佳作”;《送渾將軍出塞》又有:“遠別無輕繞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詩。”用王粲的詩才來喻贊渾將軍的文采;《信安王幕府詩》在謙辭自己的才華時說道:“作賦同元叔,能詩匪仲宣。”認為自己的賦作堪有趙壹的才華,詩才卻不能同王粲媲美。高適的詩中,三次寫到王粲的詩才,并認為可謂“性靈出萬象,風骨超常倫”,自己遠不能及,以此可知高適對王粲詩的偏好。因此,他采用王粲詩及李善注中的語句和故事,變化后用于自己的《燕歌行》詩里,以表達自己所要表達的意思,寫下了“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的千古名句。
參考文獻:
[1]彭定求.全唐詩.揚州詩局本.http://省略.2008.7.10.
[2]董誥.全唐文.揚州官刻本.http://省略.2008.7.10.
[3]司馬遷.史記.百衲本.http://省略.2008.7.10.
篇3
寧愿前進一步死,決不后退半步生
漢景帝時,北方的匈奴經常派兵進攻漢帝王朝。一次,李廣打了勝仗,漢景帝派了名親信太監到李廣軍中慰問。
這天,這親信太監帶著幾十騎衛士到郊外出游,一路上玩得好不愜意。哪想到,半路上撞見三個匈奴騎士。這親信太監仗著人多,喝令部下一擁而上,想要抓住這三個匈奴騎士。誰想這幾十騎衛士也夠菜的,全被射殺,只剩下親信太監僥幸得以逃脫。
李廣聽到這個消息,勃然大怒,這也太不給自己面子啦,于是立即率百名騎兵追擊,一路追了三十里地。那三個匈奴騎士哪想到這茬,一路上還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論功呢。說時遲,那時快,轉眼間李廣就親自射殺其中兩人,生擒一人。李廣剛把俘虜縛上馬,匈奴幾千騎兵就趕來啦。嘿,反應也夠快的!
看到匈奴騎兵聲勢浩大,李廣所帶的百騎兵士有些慌亂。李廣大喊:“我們離大營太遠了,現在后撤肯定得死!我們若不撤,他們可能會誤認為是誘兵之計,定然不敢輕易上前。”
李廣也是藝高人膽大,帶領百騎兵士向匈奴這邊迎上,距離匈奴陣前還有一小段距離的時候,下馬解鞍。匈奴人一下子蒙了,搞不清漢軍的意圖,不敢貿然上前。僵持了好一陣,匈奴怕露怯,派上一名將官試探,結果被李廣一箭射中。這下,匈奴人更加堅信漢軍有埋伏了,要不然怎么還不慌亂呢?僵持到半夜,匈奴人先行退兵。
李廣為何有“飛將軍”之稱
一次,李廣率兵出雁門關,被成倍的匈奴大軍包圍。匈奴首領惺惺相惜,令手下務必活捉李廣。李廣終因寡不敵眾受傷被俘。押解途中,匈奴人拿一張網將其困住,用幾匹馬拖著他走。機智過人的李廣看準時機,猛然從隨行的兵卒身上奪過一把彎刀,將網割破。當其他匈奴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李廣已連殺了數人,躍上一匹快馬,逃走了。
匈奴人以訛傳訛,以為李廣是神,懂得飛天遁地的功夫,自此便稱李廣為“飛將軍”。
不過,歸朝后,李廣因被俘及損兵折將而被漢武帝革除軍職,貶為庶民。
為什么“李廣難封”?
漢朝時,在與匈奴的對抗中,和李廣同輩甚至晚輩的將領都封了侯,而李廣卻始終沒有封侯。
這又是為什么呢?匈奴人的戰術是機動作戰,講究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小股漢軍。因此,沒有優勢兵力,匈奴人一般是不會和漢軍硬拼的,而李廣剛正不阿的性情使得他每戰都是硬碰硬。李廣碰上匈奴這樣的對手,要么是沒什么戰果,要么是戰到傷亡殆盡也贏不了。
李廣沒有采取很好的戰法,在天子心目中,總是感覺缺根弦,光知道蠻打,不知道智取,總是無法取得像模像樣的大勝。另外,漢朝衡量戰功的制度也過于苛刻。所以,李廣總是沒有被封為侯爵。不過雖然李廣難封,侯爵眾多,但“飛將軍”只有一個。
情急下拉弓射虎
當時,李廣所在的地方非常荒涼,常常有野獸出沒,危害百姓。于是,李廣和子弟們經常出去打獵。有次,李廣發現一只老虎趴在草叢里,便拉弓射虎,一箭就把老虎射死了。李廣高興極了,用老虎的頭骨做枕頭,用以顯示其英勇。
后來,李廣他們再次在冥山南面打獵,那時已是夜幕降臨,月色朦朧。突然,李廣又發現了一只老虎,于是拉弓射虎。等過了一會,沒動靜時,幾個膽大的隨從走過去一細看,原來李廣射中的是一塊虎形巨石。大伙兒驚嘆不已,鬧得李廣也不敢相信自己有如此神力,又返到原處拉弓重射,比上次更加用力,可是連射了好幾次,都沒有射進石頭。
為什么不能再次射進石頭呢?
李廣比上次更加用力,可是連射了好幾次,都沒有射進石頭。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古人的文化知識不夠,解釋不出所以然,只能瞎說李廣那時有天神相助。
其實,哪有什么天神喲?現在科學家研究表明:人是有很多潛能未被開發的,尤其是緊急情況下,人體會產生“應激反應”,能做出平時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當李廣初看到石頭時,以為是只老虎,情急之下就引弓射箭,毫不猶豫,箭射進了石頭。后來,在明知是石頭的情況下,人已經沒有了危機意識,更不可能產生“應激反應”。所以,即便是反復再射,也很難射進去了。看,道理就是這么簡單。
李廣是如何死的?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深入漠北打擊匈奴。李廣多次請求隨軍出征,漢武帝見他已六十多歲了,堅決不同意他出征。但拗不過李廣死磨硬泡,直到元狩六年才任命他為前將軍,隨衛青出征。
或許,衛青曾暗中受到漢武帝的囑托,認為李廣年紀大了又命數不好,不讓其與匈奴主力正面對陣。一次,衛青從俘虜口中獲知了匈奴單于的駐地,他決定親率精銳部隊從正面進攻,而令李廣走東路進攻。左中右三軍并進,這挺合情合理的,李廣力爭無果,只得聽令。
篇4
他身為一代名將,卻要承受一生的悲情;
他臂力過人,曾將箭羽射入巖石;
他策馬揚鞭,如同平地飛翔;
他赤膽忠心,全然不顧被俘在敵營;
他以四千兵馬對四萬,大唱空城計,險中求勝;
他鎮守邊關多年,匈奴為之膽寒,不敢來犯;
他是漢朝的傳奇―“飛將軍”李廣。
李廣
綽號:飛將軍
籍貫:隴西成紀
職業:漢代名將
特技:將箭射進石頭
最喜歡的事:射箭、騎馬
最討厭的事:不許射箭騎馬
他的美名為后世競相傳頌,其中更有不少名人都曾與他攀親。
寫到這里,栗子們是不是覺得標題有點不對勁?開頭說李廣功勛卓著,萬人傳誦,按理說一生都該加官進爵,最后在戰場上結束自己的一生,這是一個將軍最完美的歸宿。他身后的子子孫孫則會因此世代蒙蔭他的榮光。
漢朝的封爵制度
漢朝繼承秦朝實行二十級爵制,最高一級為列侯。這里說的“封侯”是封列侯。列侯封地稱為“國”,相當于縣。漢朝對于武將的最高封賞就是封侯,武將們都把封侯視為衡量職業生涯成功與否的標準。漢初,朝廷與匈奴常有戰爭,建功立業的機會可謂大把。
可事實呢?漢初因功封侯者有143人,李廣榜上無名。他眼睜睜地看著當時還是毛頭小子的衛青、霍去病逐漸成為疆場紅人。漢武帝封爵賜地,年紀輕輕的他們輕而易舉就得到了李廣畢生都在追求的榮譽。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朝準備進行漠北會戰。那一年李廣已經六十多歲了,他多次請命任前鋒迎擊匈奴主力。也許他預感到這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封侯的機會,便說:“臣愿意死在匈奴單于陣前”,表明他已經打算孤注一擲。衛青卻堅持命李廣領東路軍策應主力。人算不如天算,他竟然在沙漠中迷失方向,錯失了大好戰機。
漢武帝在盛怒之下命衛青調查李廣,再行治罪。調查等于懷疑,這是為國征戰一生的李廣所無法承受的屈辱。也許是出于憤怒,也許是出于絕望,蒼老的李廣心境一片頹然。最終在調查員面前揮刀自盡。“飛將軍”一生都穿梭于戰火中,他的鮮血未能噴灑在戰場上,如今人卻被釘上同胞的十字架。他的人生就在無限的遺憾中走到了終點。
從此,李廣同志“難封”的悲劇成為了中國古代所有懷才不遇之人的里程碑,隨著他的盛名一起被后人傳揚。
到底是誰炮制了“李廣難封”的悲劇?
一號被告:頂頭上司衛青
衛青直接導致了李廣的自殺。他一向有利用與漢武帝的特殊關系迅速上位的嫌疑。衛青是漢武帝皇后衛子夫的弟弟,家奴出身,之前受盡磨難,后來弟憑姐貴,搖身一變成了國舅。短短幾年,便從無名小卒爬到大將軍的位置。正是他的躥紅遮蓋了李廣的光芒。
二號被告:終級BOSS漢武帝
漢武帝雖然身為一代偉大的帝王,但是畢竟還從來沒聽說過“科學”一詞。在古代,即使是做皇帝,好運氣也是比什么都重要。他堅信李廣是個“數奇”,就是運氣差的人。
李廣參與的與匈奴的四次大戰
公元前133年 馬邑之謀 泄密
公元前129年 上谷之戰 遭遇主力,被生擒
公元前123年 漠南會戰 遭遇主力,苦戰無功
公元前121年 河西戰役 遭遇主力,傷亡慘重
可見,李廣簡直是匈奴主力的風向標,所到之處必陷入苦戰。久而久之,漢武帝也不敢讓李廣領重兵。
三號被告:粉絲司馬遷
司馬遷對李廣的崇拜之情,從他為李廣寫的傳記里就能看出來。《史記?李將軍列傳》可以說是整本《史記》中最為華麗的一章,相比之下,職位更高的衛青的傳記卻顯得平淡無奇。
司馬遷筆下的李廣不僅藝高人膽大,而且對待士兵很寬容,從不暴虐體罰。他不在乎錢財,有了錢就買點小酒,有了空閑就找人打獵,活得非常瀟灑,很有人情味。
司馬遷是一代文豪,即使是平凡路人也抵不過他妙筆生花。今天我們所知的李廣,難道是小粉絲司馬遷的過度贊美而編制出來的神話?如果說李廣本來就是個碌碌無為的人,那么他的“難封”也就沒什么不可理解了。
衛青的確沾了他那點血統的光,但是說他在戰場上以血相搏而贏得的這些榮譽,實則受之無愧。衛青少年成名,第一次參戰就深入匈奴祭祀祖先的腹地,殺得敵軍丟盔棄甲。一生參與大戰七次,斬獲匈奴幾萬人。單從戰功來看,李廣的戰績不如衛青。當時漢朝封賞的原則非常明確,按照殺敵數量論功行賞。如果能殺匈奴單于或親戚重臣更是毫不吝惜,后來的霍去病就是這樣的例子。
況且,衛青因為少年時的悲慘經歷,對于名利非常淡薄,向來待人寬厚謙虛。即使后來外甥霍去病得寵,衛青也很為他感到開心,所以根本不會存心壓制李廣。
漢武帝對李廣的任用可以說是左右為難。李廣的青壯年時期都奉獻給了文景二帝,而那時的漢朝還沒強大到可以對匈奴宣戰,主要還是和親,很少有大規模戰爭。漢武帝時期,李廣已經名聲在外,被任命為中央宮衛尉,相當于皇帝的警衛團長,不能說對李廣不信任、不重用。等到有大戰,李廣已經年邁,而且總是運氣不好。漢武帝愛惜他的將才,雖然知道他立功心切,但還是不忍他喪命于戰場,所以只派他在邊路策應。
《史記》中李廣的形象經由司馬遷打磨之后光芒萬丈,但并沒有偏離歷史。司馬遷始終都是一個有良心的史官。李廣鎮守的右北平郡從地形上來看,易守難攻,所以匈奴不敢來犯除了是對李廣的忌憚之外,應該也受到地形的牽制,“數年不敢來犯”的說法絲毫不存在夸張。
篇5
漢朝時期,匈奴人總是侵犯中原大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自從李廣將軍從匈奴人的魔爪中逃出來以后,匈奴人就不敢隨便侵犯中原大地了,營中的將士們也對漢將軍李廣敬佩的五體投地。
在一個月明風疾的夜晚,李將軍騎上那匹追隨他身經百戰的黑駿馬,在離軍營不遠的林中巡邏,突然,將軍發現旁邊有些風吹草動,便如風一樣,急速拔出箭,彎起弓,弓似滿月,箭似流星,只聽“嗖”的一聲,箭射出去后就再也沒有響聲了,那動作在眼前一閃而過。
李將軍為什么射箭呢?因為李將軍懷疑是敵人在這準備偷襲我軍,一連幾天都有這種現象出現。李將軍還懷疑有老虎走動,因為這里的老虎非常兇猛,上次把幾個戰士都咬死了,射這一箭就算是為民除害吧!
第二天,將軍帶人來尋箭,看是否射中什么東西,尋著尋著,只聽一個士兵叫到:“快來呀,我把將軍的箭找著了!”一群人蜂擁而至,不一會兒,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不由得豎起了大拇指嘖嘖贊嘆,李將軍走了過來,也有些驚訝,只見箭穿石而入,只有白羽露在外面,箭拔也拔不出來。
這事大家奔走相告,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到了皇上的耳里,皇上說:“當初讓他當將軍,我沒看走眼吶!”李廣將軍的故事流傳至今,感動著人民。
篇6
這本書與我們雜志當然沒有什么關系,我想說的是寫這本書時對幾個歷史人物的感想。
前兩個大家比較熟悉,是劉邦和項羽。當年的楚漢相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人都想不明白:項羽為什么不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那小子?結果,“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被劉邦這個地痞無賴逼得“時不利兮騅不逝”而自刎烏江。
我仔細分析對比了這對冤家的出身;性格,可以說―正是項羽的英雄氣概導致了他的失敗:他貴族出身,少有俠名,且有萬夫不擋之勇,愛面子,意氣用事;他自視太高了、根本就沒有把劉邦放在眼里和心上,對手下的謀臣武將也不怎么重視,反正自己厲害,有自己就夠了。結果;韓信跑了,“亞父”范曾也被這個傻小子給氣跑了,“豎子足與謀”――如果項羽有點謀略的話,何至于有漢家數百年江山?而劉邦是一個底層出身、集厚黑之大成的混混(當然也有許多性格上的優點,在此不一一敘述),他不是英雄,但是一個很實際的成功者。
還有兩個可以比較的有趣的人物一西漢時期的兩個將軍:李廣和程不識。飛將軍李廣的知名度很高;司馬遷與李廣的孫子李陵是好朋友,司馬遷為李廣寫了篇“李將軍列傳”,使李廣流傳千古。而與他同時期的另一位名將程不識卻沒有幾個人知道了。
程不識與李廣的官職相同,都是太守,但兩人的指揮風格完全不同。李廣基本上是個人英雄主義作風;不是帶領大軍團作戰的優秀統帥,他冒險傾向很強,要么大勝,要么大敗;而程不識呢,就極其穩健,他不像李廣那樣帶五千人就深入敵后,能擊潰五萬敵人,他的一萬人就只能當一萬人用,但他紀律嚴明,治軍很有一套,他從未讓匈奴人討過便宜,也就是從未吃過敗仗,是個常勝將軍。
在西漢時期,程不識的名氣甚至還在李廣之上,但到了今天,除了研究漢史的專家以外,幾乎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名字――司馬遷沒有寫過?“程將軍列傳”。那么,這個程將軍的“公關宣傳”做得不夠好,但他的結局比李廣好多了――“李廣難封”,李廣沒有封侯,最終憤而自殺。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也就是說失敗的英雄很多,而很多成功者并不一定就是耀眼的明星英雄。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的結論是:英雄因為自己有些本事,就很有些性格和意氣(包括讀書人的書生意氣和浪漫理想主義),受不得委屈,使不出手段,最后往往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落一個悲劇下場。
做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有傲氣就容易失敗。我們可以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如果總是失敗,也算不得是真正的英雄了吧?在今天的生意場和職場上,也許做一個成功者比做一個英雄更有吸引力。
多年前,我的公司團隊中曾經有一個合作伙伴,他年紀比我大,很有才華,但也很有個性。我們開辦公司時,我說服其他合作者,把他拉了進來,設想大家一起做些事情。但結果并不如意。
這個老兄是北京本地人,家境一直不錯,加上自己有些才華,所以歷來我行我素,一言不和,即可拂袖而去――受不得半點委屈和挫折。最后,我們分手了:大家還是好朋友,但不能近距離合作共事。直到今天,他仍在家做一個自由職業者。
相反,我的另外幾個合作伙伴,多有相似的經歷;我們很小就離開家到外地求學,家境的艱難;使“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就是在現實中學會妥協,學會承受委屈,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學會與人溝通解決問題。我們沒有退路,也就沒有耍脾氣、鬧意氣的資本(當然這些都不牽扯到做人的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只是做事情的技術層面),一路走來,許多的坎坷與委屈早都被我們消化掉了。
篇7
【標準發音】:yì qì zì rú
【繁體寫法】:意氣自如
【意氣自如是什么意思】:比喻遇事神態自然,十分鎮靜。同“意氣自若”。
【意氣自如成語接龍】:詞不達意 意氣自如 如不勝衣
【用法分析】:作謂語、定語;指人意態自如
【讀音預警】:倡導普通話,請按照音標【yì qì zì rú】采用標準四聲閱讀。
【出處說明】:《史記 李將軍列傳》:“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
【對應近義詞】:意氣自若、鎮定自若
【意氣自如的成語故事】:
西漢時期,能征善戰的將軍李廣領兵抗擊北方的匈奴入侵,他率領4千騎兵被匈奴左賢王以4萬騎兵團團圍住,士卒們十分恐懼,個個嚇得面無人色,李廣則神色自若,意氣自如,指揮有方,終于殺出重圍,獲得勝利。
篇8
八聲甘州
辛棄疾
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①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②。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注:①晁楚老、楊民瞻:辛棄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斷此生休問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將移住南山邊。短衣匹馬隨李廣,看射猛虎終殘年。”此處化用杜詩。
10.本詞上闋選取了李廣的哪些事跡?這樣選材有什么表達效果?(5分)
11.下闋寄寓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0.第一問: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難封侯。第二問:通過對這些事跡的提煉鋪陳,營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圍,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11.化用杜詩,回應朋友邀約同居山間的盛情,贊賞朋友的高風;借李廣自比,表達了對南宋當局的不滿;結句融情于景,抒寫了壯志難酬的悲涼。
[評析]
古詩詞鑒賞考查的是宋詞,這首詞是辛棄疾詞作的名篇,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但篇幅長,內容多,且語言前后多有脫節,需要同學們有很強的整體判斷能力。在試題設計上,命題者更加注重同學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對思想情感的把握。與2015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古詩詞鑒賞沒有考查詩歌的藝術手法,而是將考點集中在對內容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把握上,旨在引領同學們細致而扎實地研讀文本,力求能夠讀懂,讀進,讀深,讀透。
第10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要求同學們分析上闋選材的表達效果,這在詩歌鑒賞中極少涉及,我們既要明確作品中選了人物的哪些事跡,還要對這些事跡加以分析,挖掘其對表達作者情感等的作用,這是亮點,當然也是難點。
解答第一問應該不難,一方面通過閱讀文本可以得知,上闋第二、三、四句依次言李廣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難封侯三事,另一方面這三個事跡在蘇教版教材《〈史記〉選讀》中的《李將軍列傳》一文中均已詳實收錄,同學們可以借此佐證。此外,我們對李廣的文化積淀還是相對豐富的,如小學課文王昌齡《出塞》中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和高中課文王勃《滕王閣序(并詩)》中的“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解答第二問則需抓住李廣這三個事跡,并聯系辛棄疾主要思想和生平的重大遭遇去思考作答。可以說,辛棄疾與漢時名將李廣的遭遇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所以,辛棄疾在題語中說“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可以想見他當時激動的情緒。其實,詞人是明寫李廣,暗寫自己,借此抒發自己內心的不平之意。
第11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原本不難,但辛棄疾這首詞多用典故,許多同學容易只抓表象,如只抓桑麻、南山等意象,誤以為作者是向往田園生活,而沒有看到對體現情感更重要的句式如“誰向……?”這是反問,還有后面“健者”與“閑”的反差以及“輕寒”一詞,都表明作者內心的悲涼。
解答該題須逐句揣摩,方能品出個中三味。第一、二句化用杜甫的詩句,以杜甫思慕李廣之心,隱喻晁楚老、楊民瞻愛自己之意,盛贊朋友不以窮達易交的高風。其中,“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一句則表現了詞人寵辱不驚、進退不疑的堅強自信。第三句,借漢言宋,借李廣自比,表達了對南宋當局的不滿,感慨極深,諷刺極強。第四句以景作結,不但隱喻了奸佞之臣的陰險和卑劣,抒寫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涼,也提高了詞作的表達效果。
二、(2016年江蘇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祖諱汝霖,號雨若。幼好古學,博覽群書。少不肯臨池學書,字丑拙,試有司,輒不利。遂輸粟入太學,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館,家難漸至。大父讀書龍光樓,輟其梯,軸轤傳食,不下樓者三年。江西鄧文潔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條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郵亭,文潔對大父邑邑不樂,蓋文潔中忌者言,言大父近開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見大父輒唏噓。是日將別,顧大父曰:“汝則已矣,還教子讀書,以期不墜先業。”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獲耳,②尚不敢不勤。”文潔曰:“有是乎?吾且面試子。”乃拈“六十而耳順”題,大父走筆戎,文不加點。文潔驚喜,去節曰:“子文當名世,何止科名?陽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讀書雞鳴山,晝夜不輟,病目眚,下幃靜坐者三月。友人以經書題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輒塞耳不敢聽。入闈,日未午,即完牘,牘落一老教諭房。其所取牘,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牘且盡矣,教諭忿恚而泣。公簡其牘少七卷,問教諭,教諭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資耳。”公曰:“亟取若笑資來!”公一見,撫掌稱大妙,洗卷更置丹鉛。《易經》以大父擬元,龔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進士,授清江令,調廣昌,僚u多名下士。貞父黃先生善謔弄,易大父為紈绔子。巡方下疑獄,令五縣會鞫之。貞父語同寅曰:“爰書例應屬我,我勿受,諸君亦勿受,吾將以困張廣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辭,走筆數千言,皆引經據典,斷案如老吏。貞父歙然張口稱“奇才!奇才!”遂與大父定交,稱莫逆。滿六載,考卓異第一。
(選自張岱《家傳》,有刪節)
注:①文恭:張元汴,號陽和,謚文恭;張汝霖的父親,張岱的曾祖父。②:耕耘。
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事文墨久已事:從事
篇9
司馬遷引用古代的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樹李樹,由于花朵美麗,果實甘美,它們雖然不言不語,卻有許多人前來賞花摘果,以至于樹下踩出路來)贊美李廣忠厚、誠懇,不用自我炫耀,也會受人尊敬的高尚品格。李廣號稱“飛將軍”,曾與匈奴有過“大小七十余戰”,而最后卻被刀筆吏逼迫自殺。
這個典故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
原文: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大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譯文:
太史公說:《論語》上說:“他自己行得正,不下令,別人也會跟著行動:他自己行得不正,即使命令,別人也不會聽從。”這大概就是說的李將軍吧,;我看李將軍謙恭謹慎就像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他嘴很拙笨,不善于說話。到他死的時候,不論平時知道不知道他的人,都對他表示哀悼。他那忠厚誠實的品德,真的使士大夫信任了吧?諺語說:“桃樹李樹自己不會說話,樹下面卻會被人踩出小路來。”這小小的比喻,可以說明大道理。
《千字文》譯文(六)
(南朝?梁)周興嗣編著
都邑華夏 東西二京 背邙面洛 浮渭據涇 宮殿盤郁 樓觀飛驚
圖寫禽獸 畫彩仙靈 丙舍傍啟 甲帳對楹 肆筵設席 鼓瑟吹笙
升階納陛 弁轉疑星 右通廣內 左達承明 既集墳典 亦聚群英
杜稿鐘隸 漆書壁經
都邑華夏 東西二京: 古代的都城華美壯觀,有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
背邙面洛 浮渭據涇: 東京洛陽背靠北邙山,南臨洛水;西京長安左跨渭河,右依涇水。
宮殿盤郁 樓觀飛驚: 宮殿盤旋曲折,重重迭迭;樓閣高聳如飛,觸目驚心。
圖寫禽獸 畫彩仙靈: 宮殿上繪著各種飛禽走獸,描畫出五彩的天仙神靈。
丙舍傍啟 甲帳對楹: 正殿兩邊的配殿從側面開啟,豪華的賬幕對著高高的楹柱。
肆筵設席 鼓瑟吹笙: 宮殿中大擺宴席,樂人吹笙鼓瑟,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升階納陛 弁轉疑星: 登上臺階進入殿堂的文武百官,帽子團團轉,像滿天的星星。
篇10
1、王昌齡《出塞二首》的全詩詩意: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2、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斗結束后戰場上只剩下凄涼的月色。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里震蕩回響,將軍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