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范文
時間:2023-04-02 15:58: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爬山虎的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我決定把這個細節,作為我的教學重點。那么,如何處理這個教學片段,才能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呢?
在備課階段,我有這樣幾個設想:一是畫圖法,即讓學生根據葉先生生動的描繪和自己的理解,親自把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用畫筆畫出來;二是演示法,即我本人借助其他工具把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演示”出來;三是朗讀法,即本人指導學生邊朗讀邊想象爬山虎的腳的特點。但是,考慮到我的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無論用其中的哪一種方法,都會有一部分學生對爬山虎的腳的認識模糊不清。因而,這一處教學,不僅是我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的學習難點。我必須想個更直觀的法子,來幫助所有的學生突破這個學習難點。
那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仍然在大腦中苦苦地尋覓著那個“更直觀”的法子。突然,不遠處一墻綠綠的爬山虎映入了我的眼簾。在晨光下,爬山虎的葉子蒼翠欲滴。我不由得快步走上前去,輕輕地撥開了爬山虎一片嫩綠的葉子,爬山虎的腳便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眼前了,它是那么清晰,那么有趣!我豁然開朗:為什么不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親手摸一摸呢?我小心翼翼地折下幾枝爬山虎,興沖沖地把它帶進了教室。
課堂上,為了指導學生學習描寫爬山虎的腳這一部分內容,我給每一個學習小組發了一小截爬山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爬山虎的腳,然后在全班匯報自己的發現。學生們一個個興奮得眼睛發亮,這個說:“老師,我發現了爬山虎的腳又短又細。”那個說:“老師,我發現爬山虎的腳是嫩紅色的,上面還有小圓片呢?!薄以僮寣W生認真讀一讀課文,看看葉圣陶先生是怎樣描寫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學生們由衷地贊嘆葉先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當我讓學生學習葉圣陶先生的方法,再來說說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的腳時,一個女生站起來說:“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從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細如草根,又如小娃娃張開的小腳丫?!币粋€男生站起來補充說:“爬山虎的腳又細又嬌嫩,可它就是憑著腳尖上的小圓片緊緊巴住墻,一腳一腳往上爬,爬上墻頭,爬上屋頂,鋪滿整堵墻,鋪滿屋頂的。爬山虎的生命力多么頑強?。 睂W生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再讓學生帶著這樣的贊美之情,讀一讀這個自然段。這節課,學生不僅認識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還透過文字,領略了葉圣陶先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同時激發了自己的創造力。
篇2
《爬山虎的腳》是著名教育家、作家葉圣陶先生的作品,課文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程老師通過對學生預習情況的反饋來實現對課文整體結構的了解,總體感覺預設與生成之間很協調。在初讀課文之后,學生已經能夠抓住課文的重點:對爬山虎葉子和腳的描寫。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點效果較好。
1.在反饋學生預習情況的過程中,教師能結合語段來進行生字的學習。同時,教師還利用簡筆畫來引導學生理解生字“柄”和“莖”的意思,并及時進行書寫指導,強調筆畫的輕重緩急,以及學生的書寫姿勢。在學生進行生字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巡視指導,評出最佳作品,進行合理表揚,大家共同欣賞,有利于激發其他學生的寫字積極性。
2.課堂作業的選作,結合了本課學習的內容,即實現了半小時課堂,提高了課堂的時效性,又鞏固了本課時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邊巡視指導,一邊提醒學生學習方法,可見教師非常關注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同時,又拓展了課外閱讀,拿出葉圣陶老先生的其他作品進行欣賞,更進一步了解了他的寫作風格。
篇3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第十課爬山虎的腳。在學習之前我想找同學把上節課學習的詞語讀一讀。出示課件找同學讀看來大家對上節課學習的詞語掌握的非常好。下面我們把課文在熟悉一下。出示課件
咱們這篇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來。公找五個學生讀。同學們又把課文熟悉了一遍,下面你最想知道關于爬山虎的事是什么。出示課件
根據課文里面你最想知道什么。1腳長在什么地方.非常好誰還知道2爬山虎是怎么爬的。非常棒。
下面老師列出了這節課所學習的四個話題。出示課件師讀出來。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話題爬山虎的葉子剛才有個同學把這段讀了,現在我們一起來讀這一段。出示課件
現在大家讀了這一段,剛長出來的葉子是什么顏色的呢??蠢蠋熃o的圖片,并從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知道了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誰能填這個自然段?
2、出示滿墻遍是爬山虎的圖片。欣賞這一墻的樣子.宛如欣賞一片綠綠的湖,或者是一片綠綠的海。風吹來,那綠波蕩漾著,人的心也隨之歡暢起來。那葉子真(美)!
4、爬山虎的葉子能在整面墻上展示它的美麗,是誰的功勞?對!是爬山虎的腳!(板書:腳)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認識這位功臣吧!大聲齊讀課題。
二、研讀第3、4、5自然段,交流體會。
1、請同學們繼續默讀文中第3、4、5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腳有什么獨到之處?
2、匯報交流。
師:首先我們一起交流第三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
A:結合插圖,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很獨特。
a::出示文中的句子。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p>
師:如果你也學著葉圣陶爺爺此時也在觀察爬山虎的腳,你發現作者筆下是從哪些方面觀察爬山虎的腳
的?(引導學生發現作者是從位置、數量、形狀、顏色上來具體描寫的。運用比喻句顯得更生動、形象。)
b: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爬山虎腳的樣子。
c:過渡:來,我們邊跟著畫面邊讀這段話,同學們讀橫線上的句子。
d:出示畫面::指導朗讀這個句子,加深體會。
(老師引讀)
小結: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的樣子很獨特之處。
(板書:獨特)你們知道爬山虎更獨特之處是什么嗎?
: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a::如果我問: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b:“這樣”是指什么?學生復述自己畫的句子。
再聯系前文學過的第二自然段,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讀......
c:想看到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情景嗎?(請你睜大眼睛來看)
d: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標出描寫爬山虎腳的動作的詞句。(動詞:觸、
小結:原來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有一股不斷向上的攀爬勁呀!齊讀,注意動詞稍微讀重點。在這里,葉圣陶爺爺還教給了我們一種介紹事物的方法,那就是拿我們熟悉的事物來作比較。
師:老師上課前在校園的東墻邊采集了兩根爬山虎,你來說說從它們的顏色去觀察可以推斷什么?老師這里有到作業練習,需要大家去探索。
小組結合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內容自由討論。由剛才看腳像蝸牛的觸角,后來有說他的角像蛟龍的爪子。那么這里面肯定他的腳發生過變化。對不對。剛才說是嫩紅的像蝸牛的觸角。多美啊。后來有說他的角像蛟龍的爪子。又是多么的強壯啊。是不是,那么到底爬上虎的腳有什么樣的變化呢。我們一起來看的四個話題。出示課件找同學吧這段讀以下
:爬山虎的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
小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外讓我們到校園的東墻邊,去看看爬山虎是不是真的像葉圣陶爺爺寫的那樣,也學著葉圣陶爺爺一樣用一雙慧眼,去觀察,去發現,好嗎?
三、聯系生活,感悟方法。
1.你要向葉圣陶爺爺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2.總結。羅丹也說過:“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
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苯裉熳屛覀冇靡浑p慧眼,去觀察,去發現。
四、小練筆
展開想象,請以爬山虎的口氣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本領。
提示: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領可大了……
五、積累運用,提升語言。
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板書設計
10爬山虎的腳
葉子
腳位置 形狀 顏色
篇4
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我”的作文獲獎,葉圣陶先生親自給“我”修改作文,并邀請我到他家做客?!拔摇笔艿饺~圣陶先生的教導,十分感動。可用的題目卻是《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題與文之間表面上看并沒有直接的聯系,揭示課題可采取兩步走的方法。
1.通過“刪”、“換”理解題目本身的意思。刪: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那爬山虎——爬山虎。換: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那棵綠綠的爬山虎。通過比較,學生會發現:文題的語法中心是“爬山虎”,而邏輯中心則是“片、綠綠”。
2.題文對照,激發積極探究的興趣。
揭題后,要求學生對本文內容進行推測,學生速讀全文以后,會發現自己的估計與實際課文內容不符。這時,教師應啟發學生討論:為什么要用這個題目?這個題目有什么深意?教師不急于求同,而要求學生再認真地閱讀課文內容,并動筆將課文中寫爬山虎的語句作上記號。課文有兩條線索,一條以“我”為線,寫“我”的獲獎、感動、做客;一條以“爬山虎”為線,寫爬山虎的色彩、特點。課文從第七自然段才開始直接寫第二條線。教學時,要著重考慮圍繞爬山虎設計問題并將第一條線的內容全部提挈起來,課文“預習”中的兩個問題極其精要。
1.作者怎么會看到那片爬山虎的?這個問題涵蓋了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內容,(五、六自然段為過渡段)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逆推:“我”作文“親切自然”(葉老要“請”“我”)。葉老親自改過“我”的作文(知道“我”的作文水平)葉老通過“增、刪、改”,運用了“圈、鉤、直線、曲線”等各種符號并寫了評語(對“我”注重“事實”表示贊賞)。“我”看了改文后,“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樹立了“寫作的信心”)。“獲獎——修改——學習——激動”構成了“我”見到“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原因。
2.幾十年過去了,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這個問題應一分為二,先引導學生對葉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了解其特點。課文四次寫到“爬山虎”,教學時分三個層次進行。(1)弄清順序。部分整體,具體—抽象。(2)理解詞句。畫出時間詞:“下午”、“黃昏”。找出關鍵詞:“小精靈”、“沉郁”、“永遠”。(3)感情朗讀。葉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好像呈現在學生們面前,學生們已初步感知葉老院中爬山虎的“虎虎”生氣。
1.對比思考。把“陽光”照在綠葉上“閃爍著迷離的光點”比作“小精靈”,表面上寫有了陽光,爬山虎才能生機勃勃,熠熠生輝,實際上表現出“我”受到葉老鼓勵,充滿了從事文學事業的信心——已“擁有”那份“心思”。
2.遞進思考。“那片爬山虎”初見時“綠蔥蔥”,再望則變得“沉郁”,要指導學生理解時間的推移,懂得葉老“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拔摇遍_始意識到:“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鳖A習“我”將在葉老認真、一絲不茍的品質影響下積極從事文學事業。
3.換位思考。葉老對院中的爬山虎了如指掌,當“我”提及散文《爬山虎》時,葉老“瞇起眼睛望望”,寫出了葉老對爬山虎的感情,對年輕人的深切期望,這當然是十五歲的“我”無法理解的。
篇5
爬山虎在我們學校的圍墻上,我們是在暮春時節觀的。
我聽媽媽說:爬山虎還有個名字叫爬墻虎。媽媽說:爬山虎分布在我國的大江南北,是一種美麗的垂直綠化植物呢!有破淤血,可以清腫消毒之功效,可神奇呢!
我遠看,密密的爬山虎,把學校的圍墻全部掛滿了,看不見圍墻,眼前完全只是一大片一大片綠色的,就好像在圍墻上涂了一層密密麻麻的綠油漆,又像是拉了一道碧綠碧綠的屏風。近看,爬山虎它不論風吹雨打,都一直巴在圍墻上,如果你去撥它的腳,你得用很大的力氣才能把它撥下來,因為它是用無數的腳扒在圍墻上的。用手觸摸爬山虎的葉子,它的葉子很柔嫩,就好像是用絲綢做的。微風一來,葉子輕輕地散發出淡淡地清香。我們發現爬山虎在不停地往上攀爬,看,微風動了,它又向上竄出一大截呢,真有趣。爬山虎捎上的嫩葉,那是一個小小的,綠綠的,三角、五角形,五個角的葉子,就像一只只小手在向路人招手呢!
我們要像爬山虎一樣,頑強、執著、努力向上的攀爬。
湖北荊門沙洋縣實驗小學四六班四年級:黃瑾秋
篇6
《荷花》這本書的作者是葉圣陶。葉圣陶,原名葉紹鈞,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我們三年級下冊語文書中的課文《荷花》,就是選自這本書。
《荷花》這本書分為散文輯和小說輯。散文輯中主要介紹了人和物;而小說輯,則寫了很多小故事。我很喜歡散文輯中的《我的侄兒》和《爬山虎的腳》這兩篇文章,從《我的侄兒》中,葉圣陶先生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剛滿三歲,正在學說話、學走路的可愛幼兒形象,我看了這篇文章,不禁想起我那天真調皮的小表弟,可我就沒有細心觀察,當然也不會寫得這么詳細、逼真。再說《爬山虎的腳》,爬山虎是一種會攀爬的植物,我也看過,沒發現有什么稀奇的,可作者卻通過細致的觀察,把爬山虎當成了一個可愛的小娃娃,生動準確地記錄了它的生長過程,尤其是描寫爬山虎爬墻的動詞:“觸”、“巴”、“拉”、“貼”、“爬”,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片正在努力向上生長的爬山虎。作者還寫出了爬山虎葉子在不同生長階段顏色的變化,從嫩紅長成嫩綠,再長成鮮綠,使爬山虎這種植物的形象躍然紙上。
看這本書,我覺得像在聽故事。生活中,我們只要多觀察,就能像葉圣陶先生一樣,發現許多有趣的人、物,有意思的事。
江蘇鎮江潤州區七里甸中心小學五年級:2012zyt
篇7
從未見過爬得這么高的植物。只見一片翠綠的葉子在墻上鋪得滿滿的,鋪得那么均勻,密不透風而沒有一點兒重疊起來的。一陣微風吹來,一墻水滴形狀的葉子隨風蕩漾起波紋。好看極了。
它爬得那么高,卻不像葫蘆、黃瓜那樣要用架子支撐著。他爬到房頂,遍布墻上的每一個角落。我禁不住上前觀看,到底是什么把它粘的那樣牢,爬得那樣高。唉。這是什么。我看到在它的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六七根細如針線,又像是蝸牛的觸角。
奶奶告訴我‘這是爬山虎,你看到的細絲是爬山虎的腳,如果你再觀察幾天,就會驚奇地發現------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會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
聽了奶奶的話,我不禁陷入沉思,抬頭一看,又不禁涌起一股對爬山虎的欽佩之情。爬山虎和人一樣,都渴望地向上攀爬。有的人只會依賴著別人,甚至踩在別人的頭上向上爬;有的人整天妄想著天降鴻運,一步登天,從不努力攀爬;還有的人竟因為爬得太高,生怕自己摔掉下來,落個粉身碎骨。而爬山虎與他們迥然不同,他自立自強、勇敢無畏、腳踏實地。從不依賴任何支撐點,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向上攀爬,爬著,爬著,爬進人們的心里……
篇8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爬山虎”。之所以叫爬山虎,因為它有一雙雙白色圓餅狀的腳,還有那無墻不爬,有墻爬滿的精神。
這種植物很容易存活,只要有根就能發芽,生長出一片茂密的“綠墻”。當它開始爬墻的時候,它是一步一個臺階,每走一步他都會長出一只“腳”來,牢牢的抓住。他走的每一步都是那么得踏實,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沒有這隔開一大塊長出個“腳”來抓住這里,那隔開一大塊長出一只,在抓住那里。就這樣,藤在墻上縱橫交錯,組成密密的網絡,葉子也就隨之布滿了整個墻壁,形成一堵綠色生命的墻,長春藤就完成了它生命的一件杰作。
植物都知道扎扎實實地走,何況我們人呢?
篇9
一天放學回家,我發現在我家窗前長出了兩三根藤蔓,它們從樓下的草叢沿著水管的縫隙爬到了我家窗前。
咦?不會是我們剛學的課文上的爬山虎吧?這種植物從樓下草叢是怎樣爬上來的呢?原來它是靠自己又細又長的藤蔓一圈一圈繞著水管爬上來的,這可跟爬山虎不同,爬山虎是有腳的。這植物的莖上還帶點小刺,他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綠的,逐漸變深變大,并且葉子的形狀像是羽毛,比爬山虎的葉子小多了。葉子長大了會開出花朵,花剛長出的花骨朵是粉紅色的,花苞下面是空心的。花長大了就變成大紅色了,花瓣中間凹下去,一個個豎起來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在葉叢中翩翩起舞,那舞姿真是美極了??墒沁@植物的這么多特點和爬山虎卻不一樣啊。難道爬山虎還有其它品種?
我把這個發現告訴了爸爸,爸爸說這會不會是薔薇呢?可一查資料,薔薇是長在花叢中的,并不會爬墻。那到底是什么呢?同過一晚上的查資料,我終于知道這種植物叫羽葉蔦蘿,在各國都有,在歐洲等地很常見,正因為葉子很像羽毛,所以叫羽葉蔦蘿!
原來,這并不是爬山虎的其他種類,而是美麗的羽葉蔦蘿!
篇10
那天,我正伏在書桌上百無聊賴地做著練習題。
實在厭煩的我直接扔下了筆站起了身,抬頭的一瞬間我透過玻璃窗看到了一株不知何時已經攀到我窗前來的爬山虎,末梢的枝葉被風吹得左右搖晃。我緩緩走到窗邊欲打開窗戶,沒想到一段時間沒有打開過的窗竟被那看是柔弱的爬山虎禁錮住了。我使了一番力氣才解開纏繞的枝蔓。窗開的那一瞬間,我望見了那爬了半壁的爬山虎,一株比一株蒼翠,一株比一株爬的高,攀上我窗戶的那枝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而已。
我拽住了那株嫩綠的枝蔓,輕晃著它想把它扯下來,可它卻異常執著地緊扒著墻壁。我不得不用力地把它往一邊扯,終于在我不懈的努力下一大片的爬山虎被牽連著掉了下去,同時落下去的,還有墻上揚起的一層石灰。我仔細一看,不由得震驚了:在剛剛那片爬山虎攀過的窗框上,出現了一小片一小片的黑色,那是窗戶原本的顏色,那黑色與周圍的白色油漆顯得格格不入。那看似弱小的爬山虎,竟硬生生地把窗框上的油漆給抓了下來!這樣“至死不放”的力量讓我不得不欽佩。
爬山虎,雖然不起眼,但它卻從未放棄過自己,時時刻刻都不忘努力往上爬,無論是哪,只要是它的腳可以觸碰到的地方,都會牢牢抓住,甚至讓被抓住的物體都變得松動。它努力向上攀爬著,只要生命還在延續,就不會放棄任何一次進取的機會。失敗了,它也會爬起,繼續追逐自己的目標。這樣的堅毅和不懈,這樣令人欽佩的勇氣,這樣不服輸的精神是許多植物甚至許多人都比不上的。
面對這株小小的卻充滿力量的爬山虎,我不禁陷入沉思:連一株小小的植物都有勇氣,有毅力地往上爬,我是不是也要像它一樣,堅持自己該做的事呢?想到這的我會心一笑,回到了桌前,拿起筆繼續做起了習題,但是內心的厭煩早已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