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愛的教育后感范文

時間:2023-03-17 19:10: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讀愛的教育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讀愛的教育后感

篇1

讀《愛的教育后感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讀完《愛的教育》,這本小說主要通過一件件平凡,細致的事情,細微的記敘師生之情,父子之愛,朋友之誼,展示人性的善良與純潔,贊頌愛祖國,愛社會的精神.這本小說沒有任何虛偽的說教,卻通過對生活的樸素的描寫,使人感受到一個最根本的東西:愛.它飽含了作者對普通人純真心靈的熱枕贊頌,也表現了博大的人道精神人性之美。

《愛的教育》中那些感人的情節至今讓我不能忘懷.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它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

從愛的教育中,我覺得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許多人是無法感受到的.我體會了:愛,原來就在身邊縈繞!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波,單是購買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藥片就拿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擁有的深深的愛.我也體會到:愛中包含著對生活的追求!愛是沒有盡頭的,就像生活,如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從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一直走下去,甚至投入全身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我還體會到: “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愛無止境!“愛是什么"是永遠不會有明確的答案!

讀完整本書,不僅明白了如何去給予愛,更明白,原來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很多人的思想,情感,更注意一言一行.《愛的教育》,不僅描述了安利柯所受的"愛的教育",現實生活中的我更是受益匪淺.

篇2

愛,它無處不在,但是你看不見,也摸不著,所以總是被人們忽略。《愛的教育》這本讀物,甚至比家長與老師教導的語言更令人印象深刻。它所飽含的教益、慰藉和激蕩的情趣讓我不止一次落下感動的眼淚,也許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下面為大家進整理了一下個月愛的教育讀后感三年級,請您閱讀。

愛的教育讀后感三年級1書是我們人類永遠的朋友。我愛讀書,因為從書中我可以得到很多快樂、很多知識。

今天我要向同學們推薦一本好書,大家看!就是我手中拿的這本《愛的教育》,它是一本流傳世界各國的兒童名著,是由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近十年才完成的。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說,記載了小學生安利柯整整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

愛貫穿了整篇小說,就在最平實的字里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而且整部小說都是以一個小學生的眼光來寫的,相信同學們都能讀懂,因為整本書以最樸實的語言,講述著100個與孩子有關的故事:有《掃煙窗的孩子》、《班長》、《感恩》等等,有安利柯的好朋友卡隆的俠義之舉,有品學兼優的班長代洛西的助人為樂;也有諾琵斯的傲慢無禮;還有樸實可愛的“小石匠”,堅強不息的克洛西……

小安利柯和他周圍的人們追求的是一個至善至美至愛的世界,難怪夏丏尊先生一邊流淚一邊翻譯這本書。他當時就許下心愿,一定要把這部小說譯出來,“不光是給孩子們讀,還要介紹給父母們和老師們讀,讓大人們都跟他一樣,流一些感動的眼淚”。

剛剛升入三年級,老師就向我推薦了這本書。當我捧起這本書時,我立即被書中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那一個個愛的故事,至今記憶猶新,它使我懂得了怎樣去愛伙伴、愛老師、愛父母,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總之,是《愛的教育》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愛!同學們,趕快行動起來,也來讀讀這本書吧,相信你們也一定會愛上它!

愛的教育讀后感三年級2我愛讀書,書香陪伴著我,曾今讀過許多好書,其中一本讓我記憶猶新——《愛的教育》。在《愛的教育》這本書中有兩篇小故事值得我們學習。這兩篇故分別講得是兩個不同的人,但他們有著相同的勤奮,相同的努力獲得了相同的獎項。

一位是父親說他是都不懂的學生——科達爾迪。科達爾迪堅韌心,說著“死而后已”的話,他不管身處何處都在學習,無論是打擾他學習,科達爾迪都會毫不留情地推開對方。經過他的刻苦學習,科達爾迪終于從什么都不會到現在獲得了二等獎的獎項,真令人難以置信啊!

還有一位跟科達爾迪十分相似的學生,他是波列科西。他努力和他善良的品質也獲得了二等獎。

他們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也不少見,無論在學習中,還是在工作上都會有。

比如說在我的班級里,有位叫胡慧玲的同學,她原本閱讀題很差,每次都會扣掉十幾,可是她不灰心,憑者堅持不懈的精神,在每次看作文時總是思考這篇文章講了什么,經過她的努力和奮斗,在一次測試中脫穎而出,取得了比平常高許多的分數,正是因為了解了閱讀題,才取得了高分,并且奪取了全班第一的桂冠。

我們班還有一位名為詹杰的同學,他在古詩文比賽前一首詩也不會背,老師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可他靠著努力地死記硬背,最后還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呢!

《愛的教育》中講得這兩個故事雖然小,但都包含著一個大道理——凡事只要盡了最大的可能,付出最大的努力就能有所成功,有所收獲。我們也要學習這種堅持不懈、努力進取的可貴精神!好書伴我成長,書香隨風飄蕩。讓我們讀起書來,讀起好書來!

愛的教育讀后感三年級3愛的教育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

例如,每月故事中——馬可爾萬里尋母的故事。文中講到了因父母負債,馬可爾的媽媽決定去工資豐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媽媽剛離開時,還和家里保持著聯絡。可自從上次馬可爾的媽媽寫信說身體有些不適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聯絡。家里用盡各種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媽媽的信,家里更冷請了。父子三人每日以淚洗面,馬可爾想媽媽想的快死了。終于,3歲的馬可爾自告奮勇決定去找媽媽。馬可爾的堅持使父親無奈地相信了這個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遜于成年人的孝子一定能成功。籌備好了一切,馬可爾開始了萬里尋母的旅程。途中,他歷盡了各種艱難險阻,嘗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憑借著馬可爾堅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們的幫助,終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識的奄奄一息的媽媽。馬可爾的出現使母親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在醫生的幫助下,馬可爾和媽媽終于重逢了……讀到這里,我不禁為馬可爾對母親深深的愛肅然起敬。再想想自己。和馬可爾同樣的歲數,卻顯得樣無知,那樣渺小。只要發生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就把火往媽媽身上撒。真是太不應該了……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東西啊!

愛的教育讀后感三年級4《愛的教育》這本書是一部流傳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個小孩的日記方式來寫的,雖然每篇的篇幅不長,但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愛",一個多么閃亮,多么令人鐘愛的字眼。人們追求愛,也希望能擁有愛,愛能使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美好。我們要完全的擁有它,就必須去充實它,讓我們攜手,共創出人世間最美好的愛。這本書里也正是想表達這一點。

在這本書里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賣炭者與紳士》還有《義快的行為》這兩節,第一節寫了一個父親對他兒子諾琵斯的愛,諾琵斯罵培諦的父親是個"叫花子",諾琵斯的父親知道后,非要諾琵斯向培諦和他父親道歉,雖然培諦的父親一再拒絕,可諾琵斯的父親還是堅持要讓諾琵斯道歉,從這里可以知道,諾琵斯的父親是一個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愛來熏陶他的兒子,讓他的兒子也變成一個關心別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節寫的是一個墨盒砸到老師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沒想到扔到了剛從門外進來的老師,最后卡隆要幫他頂罪,但老師知道不是他,讓肇事者站起來,并沒給他處罰,聽他講完事實后把那些人抓了起來,但卡隆跟老師說了些話,老師就不處罰他們了。這里就表現了卡隆他關心他人的一種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饒人過且饒人,這是難得的一種為人處事。

讀到這里,我想在這個以經濟利益為主的社會上,使同學之間自私自利,以我為主,嫉妒打擊,怕得罪人,惡意競爭等不良作風日益生成,那種關愛他人的精神已經漸漸淡漠,在社會加強精神建設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在學校家庭上學習這關愛他人,讓自己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愛心來熏陶別人,讓愛在人們心中永駐。

愛的教育讀后感三年級5暑假的時候,我從同學笑笑那里借來一本《愛的教育》。剛開始,我只是為了打發時間,才借來《愛的教育》看看。偶爾翻開它,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艾德蒙多·德·亞米契斯所著的一本日記體兒童小說,是一部最富愛心及教育性的讀物,是世界公認的文學名著,是人生成長中的必讀書。《愛的教育》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從開學寫到第二年七月份。它里面不僅有安利柯的身邊發生的各種各樣的小故事,還包括父母在他的日記本上寫的一些勸誡啟發性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每月故事”,內容新穎有趣,十分引人入勝。

安利柯這個小男孩,認識了許多各有特色的同學:品學兼優、家庭富裕的班長戴洛西,充滿愛心和耐心的長者安利柯的父親,身體瘦弱、貧困而懂事的鐵匠的兒子波列科西,弱不禁風、發憤圖強的耐利,頭大肩寬、見義勇為的陽光男孩卡隆……

合上厚厚的《愛的教育》,一股暖流涌入我的心中……

愛,就像空氣一樣無影無形,我們常常忽略了它,可愛卻時時刻刻縈繞在我們身邊,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不能缺少愛。愛是簡單的,而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被忽略;愛是無私的,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寫的日記,而很多的學生的日記本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愛是偉大的,因為愛,唐山大地震中母親為了救孩子舍棄了自己的生命……

愛的形式有很多種。在父母疲勞時,為父母泡上一杯茶,那是關愛;給平日辛苦的老師一個敬禮,那是敬愛;爺爺奶奶遠道而來為我過生日,那是疼愛;與朋友共同分享快樂和痛苦,那是友愛……

“教育之間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夏丏尊老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愛是一種感受,是一種信仰,是一種追求。愛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的。但我知道,擁有愛,人生必定是充實無憾的。

愛的教育讀后感三年級6“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是啊,愛在我們之間無所不在:父母親對你的愛;親朋好友對你的關懷……可當我讀了《愛的教育》后,對它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愛的教育》采用了日記體的形式,講述一個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長的故事,詳細地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

《愛的教育》全書100篇,其中《仁慈的花朵》最讓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它描述了女子學校的女同學們幫助一個因在掃煙筒時丟了三十個銅板的小少年,并且還瞞著校長——做了一群“無名英雄”。英國哲學家洛克說得好:“我始終認為人們的行動是他們的思想的最好證明。”這個故事中閃耀著的崇高的品質和道德的光輝,給我的心靈以強烈的震撼。

而如今的社會上,有些人則非常勢利,他(她)們的行為準則是看是否對自己有利,即使在道義面前也不放棄討價還價。這種人是非常渺小的,他們的處事哲學必然會遭到人們的鄙棄。因為虛偽換不來真情,冷酷換不來熱忱。冷漠自私者失去了做人的道義,他們就很難得到別人盡心盡力的幫助,有失道之因,必然有寡助之果。人生的錯誤,往往在于“自私自利”四個字,私利不去,公道則亡。

反之,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善待別人,等于善待自己;給別人幸福,就是給自己幸福;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一個人心里有別人,總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并有真情的奉獻,那么得到的將是內心的充實,高尚的人格,愛心的照耀,真情的溫暖。甘愿給社會付出真情和愛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為幸福總是偏愛那些熱愛生活而樂于奉獻的善良的人。

“人間情,不分天南地北,暖你暖我;獻愛心,莫談貧富‘貴賤’,人人可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獻給他人一份愛心,留給自己一份春天。”真情,讓你我心靈相通;真情,使世界不再孤單。只要你我伸出溫暖之手,讓世界充滿愛,真情可以到永遠。

愿生活中處處開滿真、善、美的鮮花。

愛的教育讀后感三年級7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之一,誰的家中都有許許多多的書。在書的海洋中,有數不勝數的好書。在我看過的書中,?愛的教育?這本書就算一本好書。我花了整整一個多月的時間,終于把這本厚厚的《愛的教育》讀完了。讀完后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愛。?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所寫的,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篇3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例如,每月故事中;——馬可爾萬里尋母的故事。文中講到了因父母負債,馬可爾的媽媽決定去工資豐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媽媽剛離開時,還和家里保持著聯絡。可自從上次馬可爾的媽媽寫信說身體有些不適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聯絡。家里用盡各種方式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收不到媽媽的信,家里更冷請了。父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三人每日以淚洗面,馬可爾想媽媽想的快死了。終于,13歲的馬可爾自告奮勇決定去找媽媽。馬可爾的堅持使父親無奈地相信了這個理解事物程度并不遜于成年人的孝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一定能成功。籌備好了一切,馬可爾開始了萬里尋母的旅程。途中,他歷盡了各種艱難險阻,嘗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憑借著馬可爾堅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們的幫助,終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識的奄奄一息的媽媽。馬可爾的出現使母親找到了生命的價值,在醫生的幫助下,馬可爾和媽媽終于重逢了……讀到這里,我不禁為馬可爾對母親深深的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肅然起敬。

“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如父母對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女無微不至的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東西啊!

有時候,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常常會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們作對一樣,甚至抱怨這世上沒有人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自已,有的想更悲觀,則會自殺,表示他的抗議,這多可悲呀!

其實,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我們周圍的一切,一定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此文來源于文秘站網我、幫助我、我多幸福呀!

篇4

寒假,我捧起了學校下發的《愛心與教育》一書,認真研讀,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著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感動人。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余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著愛的火花。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處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于形成階段,有著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并善于開發其生命潛力。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愛心和知識,對學生來說,他們喜歡前者。學生們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有著神奇的教育效果。愛學生就讓我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吧。

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許多的矛盾。愛我們身邊的人,無疑是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也懂得去愛護和關心別人,尤其是當老師的我們,面對的是正在成長,性格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滋潤,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心也一定會影響到日后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曾幾何時,看到書上有幾句話:“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的;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總相信你負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篇5

在圖書館看書時,偶然發現了一本書——《愛的教育》,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使我陷入了沉思中,在這奇妙繽紛的世界里,愛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又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帶著這個問題,我與一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

《愛的教育》這本書通過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表現出在學校和家庭中,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以及父母、兄弟姐妹之間對我們無微不至的呵護。

《愛的教育》文字簡單樸實,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讓人感動不已。尤其是馬可爾萬里尋母的故事。馬可爾媽媽來信說身體不適之后,便與家里失去聯系。馬可爾因收不到媽媽的信,決定去尋找媽媽,父親也堅信兒子一定會成功。馬可爾在萬里尋母的旅程中,歷盡艱辛,嘗遍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他憑借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加上好心人的幫助,終于找到病得奄奄一息的媽媽……

讀到這里,我不禁為馬可爾的愛而感動,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界限的,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純潔的愛,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們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人們之間的一個微笑,都是愛的表示……愛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字,可有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忽略身邊人對我們的愛。愛是無私的,愛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愛的海洋里,才會享受愛。而當我讀懂了《愛的教育》這本書后,我才真正領悟了愛的境界。

六年級:許昕艾

篇6

世界上有一部永遠都寫不完的書,那便是愛。是呀,在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份純潔的愛,愛是無私的,愛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愛的海洋里,才會享受愛。

這本書的作者是亞米契斯。主要講的是主人公安利柯從四年級到第二年7月的故事。記載了小學生安利柯四年級的生活。在最平實的字里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同學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雖然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而這一種種愛都是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體現出來的。

看了這本書后,讓我感到,愛是我們摸不到的,但只要用心去感受,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愛,無處不在,只要你用心去尋找,用心去感受愛,它就會來到你身邊。

篇7

最近,我讀了一本很有意義的書,名叫《愛的教育》。

這本書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亞米契斯。書中講述了一個叫安利柯的四年級小學生與老師、同學、朋友、家人……之間發生的一些關于愛的小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四年級小學生羅伯特為勇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而不惜使自己骨折的感人故事。事情發生在一個上學的早晨,一個小女孩和媽媽走在馬路邊的人行道上。但不知為什么,小女孩突然掙脫媽媽的手,向馬路中間跑去。這時,一輛馬車正朝這邊飛馳而來。四年級的羅伯特在這讓人目瞪口呆的危急關頭,一個箭步沖過去推開了小女孩。而他自己卻因為躲閃不及,右腿被馬車撞骨折了。我欽佩羅伯特的勇敢,更贊賞他的愛心!要是換成我的話,恐怕只會當一個驚奇的旁觀者。

讀了這本書,我感觸很多:愛就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是沒有止境的,并不只是局限于某個角落,某個地方或是某個狹小的范疇。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大愛無強”吧!也許你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對別人來說就是愛,甚至是大愛!就像我們支助一個貧困山區的失學兒童,讓他重返校園。小小的一點支助,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并不會造成什么影響,但對被支助的失學兒童,這就是大愛!

愛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我覺得只要堅持每天做一件好事,愛就會來到你的身邊。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就將會變成美好人間!

重慶市沙坪壩區第一實驗小學四年級:趙夢汐

篇8

親子教育是每一代的父母都很關心的問題,也是每一個做父母的責任;特別是這些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的多元使這些年代的父母們面臨更多親子教育的棘手問題,一大批教子的書籍和講座應運而生;但令人遺憾的是,在生活中和實際工作中,我發現這樣的現象:重視親子教育并看過很多教子書籍的父母、甚至是教育工作者不能把理論、知識轉變為行為,甚至存在誤解和歪曲。春節假期里,不經意間看到龍應臺寫的的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使我感慨,也激發我整理這些年對“親子教育”的思考。

我發現父母抱怨“孩子出問題了”,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父母不了解“發展心理學”。雖然父母都是從小一步步長大,可很多時候當我們長大成人后,就忘了十歲、二十歲時,我們是怎樣的?!

——一個一歲多的嬰兒撕破了媽媽喜愛的書、把媽媽一遍又一遍遞到手里的玩具扔到地下,嬰兒的行為可能會讓已精疲力盡的媽媽很煩、很生氣。那么,你知道嬰兒是在探索世界嗎?他是怎樣了解事物的呢?嬰兒期養育的關鍵是什么?作為父母,我們怎么幫助嬰兒了解世界而不是打擊他?

——三四歲的孩子,早上媽媽急急忙忙把孩子穿好衣服、襪子趕著上班,可孩子偏偏把穿好的襪子脫了,倔強地擺弄著襪子非要自己套在腳上不可!孩子為什么要這樣?是孩子不聽話嗎?父母是否意識到這是孩子要成長、要“成為自己”最初的獨立宣言?這樣的“獨立宣言”一直持續到青春期。就像書中安德烈對母親龍應臺的獨立宣言“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與’,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

在親子教育中,父母總關注知識技能的獲得,卻很少關注身為父母的自己,殊不知,父母人格的完善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有次看見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跟在爺爺身后,看見地上有個花花的糖紙,定定的看著糖紙、然后自言自語似的說:“爺爺,糖紙…,有人吃糖,…吃糖不好…,爺爺,這是誰吃糖了?”這一幕使我想到,假如這個孩子長大后,因為不曾對糖有美妙的記憶不吃糖,或者不再壓抑、控制對糖的向往而使自己無法控制特別愛吃糖,他知道自己的這個特性是怎樣形成的嗎?假如,把“糖”換成“愿望”,對我們內心的愿望,比如:性、工作、成功呢?

——一個9歲的孩子伸著頭看著幾個同齡孩子抱著手機游戲陶醉其中,我猜測,這個孩子很羨慕,這很符合孩子的心理,因為那些游戲確實很好玩,因為孩子是通過一起玩耍、相同的話題跟小伙伴建立連接的;但當他看到媽媽走過來時,卻說:“玩游戲對眼睛不好!”;

——一個10歲學鋼琴的小女孩,每天晚上要有一個小時的練琴時間,當看見媽媽有意也或無意看鐘表的舉動,就急忙起身離開電視去彈琴了;

在這些孩子和父母的互動中,外在的東西已不重要,也沒有對錯,不管是糖果、電游還是鋼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從孩子身上看到我們自己:自主還是被動?依賴還是獨立?我們的人生選擇是服從于內心還是外在?我們是怎樣表達自我的?我們有怎樣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又是怎樣形成的?只有知道了自己,才可能更深刻的理解到,在親子教育中,作為父母是怎樣刻畫著孩子的心靈!在這本書里,龍應臺給兒子的信中,有很多是對自己的回顧和整理,而不是對兒子說教。

親子教育中的誤區: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

“我的”意味著:我喜歡的就是你喜歡的;我想要的就是你想要;你很了不起我也了不起;你失敗就是我失敗……

在《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安德烈對母親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書里也搜集了一位讀者的來信,這位讀者說出自己的痛苦:因為沒有按照母親的意愿選擇職業而和母親關系僵化。寫到這兒,我有些難過,想起前幾天問孩子:“你是不是有時候很煩媽媽管你?”雖然,我知道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因為我總會有些不隨她意的要求,要她別睡太晚、別起太晚,要她別吃不健康的東西……可心里還是希望孩子能理解媽媽,并且知道媽媽已很努力地“放手”讓她做自己了,就像龍應臺寫到:“安德烈,青年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奶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他媽的不容易啊!”。后來,我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給孩子一封信”的時候,寫了內心真實的想法,“媽媽在你成長路上,肯定會出錯,會誤解你、傷害你,但媽媽在努力……”沒想到,孩子看完信感動地叫著“媽媽”跑過來,擁抱著我!其實,孩子更容易寬容我們!

——“我把經驗教訓傳給孩子,就可以使孩子免遭挫折,少走彎路”

可以說這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但好的愿望未必預想的結果。因為,人生成長中最有價值的其實是挫折!當我們到了不惑之年以后,回想自己的過去,讓我們變得睿智的是當年“不聽老人言”而導致的“吃虧在眼前”;可我們卻幻想著我們的孩子不用這樣成長!這對父母來說的確難以做到。龍應臺看著失戀的兒子,這樣寫到:“可是,我不能不意識到,我的任何話,一定都是廢話。……我只能讓你跌倒,看著你跌倒,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倒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進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教育就是“言傳”“說教”或者“講道理”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兒童有超出我們想象的能力,甚至這些能力是成人喪失的;有心理學家說“從來沒有嬰兒這回事”,的確,假如我們大人當著孩子面說的不是我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千萬別以為你“說的”會有用!言語只是溝通表達的一種形式,肢體語言,比如:表情、眼神、手勢,都在表達著我們自己,而后者跟接近我們內心的真實。

有天接到一個高三家長的求助電話,說女兒最近因為一次重要的考試成績出乎意料而很難過,情緒很低落,當這個家長只說幾句孩子的情況后就像“機關槍”一樣的語速說,孩子的成績從來沒這么差過,每次多少分多少分都報給我,認為是批改卷子有問題;電話聽筒離我耳朵一尺遠,我仍然能聽見這位媽媽聲嘶力竭的聲音,能感受到她的焦慮和氣憤。我想這樣的感受也一定是孩子的。假如,媽媽想安慰孩子:“別擔心,這次考試不算什么,我們有實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的!”我想媽媽即使這樣對孩子說過,似乎還不如不說。因為這位媽媽掩飾不住的情緒就會傳給孩子,而這樣的情緒就像“蝴蝶效應”一樣在家庭里發生作用。

篇9

《愛的教育》讀后感400字

《愛的教育》用了日記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叫安利柯的男孩的故事,記錄了他十個月在學校、社會的所見所聞、他父母的信和老師講的感人的每月故事。

在《愛的教育》書中,特別是“精神講話”《萬里尋母》,讓我不禁對里面的主人公馬珥珂敬意。他的母親在他11歲時為了讓家里的日子過得好一點兒,自己一個人到了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富有的人家,當女傭,后來因為主人連續搬家而斷了聯系。13歲的主人公馬珥珂,不顧路程的危險,向父親提出了一個人去南美洲尋找母親的請求。這件事一開始雖然沒有成功,可兩天后他父親的一個船長朋友聽說了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親告訴他可以免費帶馬珥珂去南美洲。馬珥珂在去南美洲找母親的路上遇到了許多人,有好人也有壞人,有慈祥的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婦女,熱心的小伙計和無惡不作的小偷,等等。在好心人的幫助下,馬珥珂終于找到了母親。

讀完愛的教育這本書,我知道愛有小有大,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觀愛。

愛像把金鑰匙,愛,讓我們奮不顧身地去幫助別人,愛是多么偉大呀!

篇10

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沒有跌巖起伏的情節,沒有引人入勝的懸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這也是亞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處。《愛的教育》 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 沒有流淚,可是 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 的,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字里行間,都抒發了作者本人對愛的理解。這種情感是普通的,確實不平凡的。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這也是為什么愛的教育被評為愛的魔法書的原因。《愛的教育》告訴 :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都不同,但是 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只是 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而已。一想到自己曾經忽略一些平凡而又溫暖的細節時,心就好痛。 真的很后悔沒有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每次當要失去的時候,才知道事物的珍貴。是的,人們總是那么在乎一些大恩大德,但是卻讓一些平凡溫馨的瞬間,在自己的心中偷偷地溜走了。“愛”是 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 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這些往往都被 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但是如果 加以體會, 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東西啊!如果人生是一場戲, 覺得應該給這些平凡而又難忘的瞬間一個特寫。盡管 知道時間不會給 多余膠卷,這些瞬間也許只會成為 心中無足輕重的片段,被時間剪掉,那些瞬間,永遠只是 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中的一朵小小的花。但, 仍愿意用自己的心去迎接幸福。盡管幸福那么短暫。《愛的教育》讓 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 對于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 思考,在這紛飛的世界里,愛究竟是什么?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們寧愿葬送自己的生命來挽救愛?帶著這個問題, 與這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長途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這一切的一切,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在這當中, 找到了答案。雖然并不像想象的那樣特殊,但真的讓人覺得很溫暖。愛比珍珠更寶貴,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瑩,比群星更璀璨,愛是一種感覺,是一種令人快樂,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錢買不到的感覺。愛能夠將心中的恨化為勇氣,它使 微笑地面對生活,使 倔強地反抗命運,它是還魂的仙草,給罪人新生,他是慈愛的母親,喚浪子回頭,它既是一種獲得,又是一種犧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命運不會讓 白白付出,它會用人間最珍貴的愛來回報 。

愛,像空氣,每天在 身邊,因為它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 所忽略。可是 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它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親子之愛,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無法感覺到。安利科有一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為什么呢? 思考著。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類是那么偉大,難道竟不習慣人間最平凡的親情嗎?《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是 所比不上的,同時也是令人羨慕的。這里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就連 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 深深的沉思。而面對現在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而不是為孩子的錯誤找理由,但為什么仍有父母溺愛自己的孩子呢?當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的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讀了《愛的教育》, 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 發現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同時這份心情,也將 在成長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為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是 獲得的意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