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不列顛尼亞范文

時間:2023-04-08 22:11: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別了不列顛尼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先學后教

“先學后教”具體體現為“前置性學習”。它保證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具體有兩個意義:一是讓學生初步接觸學習內容,在相關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建立必要聯系;二是方便教師掌握學情,并引入相應的學習機制,以引導學生有效學習。例如,在教學《雪》一課時,教師可布置這樣的“前置性作業”。

第一,誦讀課文三遍,完成三個任務。一是標注節次,劃分段落。二是給生字注音,并解釋難以理解的詞語。三是找出文中打動你的句子或段落,并反復品讀,寫出它打動你的原因。第二,搜集你讀過的有關“雪”的句子或文章,寫出你的感受,并在課堂上交流。

二、深入學習

“課中學習”是對“前置性學習”的匯報和檢查,那么,如何將“課中學習”引向深入呢?最常用的方法是:匯報與交流、質疑與討論和評價與深思。

1.匯報與交流

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強,在“前置性學習”后,又產生嶄新的想法;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弱,面對接下來的學習無從下手。此時,匯報與交流便能起到互補、互促的作用。為了促成匯報與交流,教師要努力構建易于激發表達和交流的話語系統。匯報與交流的根本在于讓教師進一步掌握學情。在匯報與交流的過程中,不同學生的表達匯聚在一起,爭論是必然的,爭論意味著思維的碰撞。這樣,“課中學習”就從表層走向深入。

需要注意的是,匯報與交流至少分兩個層次:一是小組匯報與交流,二是全班匯報與交流。小組匯報與交流旨在提高學習的參與度和關注度,使學生的學習收獲得到初步整合,并在、表達與分享中,讓學習內容越發明晰。全班匯報與交流旨在進一步提供知識整合的平臺,讓學習進入強化共識、闡述分歧、激發爭論和體驗生成的階段。

2.質疑與討論

將“課中學習”引向深入的第二種有效方法是:質疑與討論。在“以生為本”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質疑、鼓勵質疑,以批判的思維和習慣引發爭論和探討,進而將學習引向深入。這樣,學習進入知識修復內化、能力形成的階段。于是,這個層次的學習品質明顯提高。

3.評價與深思

將“課中學習”引向深入的第三種有效方法是:評價與深思。在“以生為本”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引導評價、鼓勵評價,以肯定、正面的思維深入學習,既可強化正確知識、正確做法,又可激發學習與認知層次(從“是怎樣”到“為什么是這樣”)的本質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有意識地訓練一套有利于強化學生自我表達且易于吸引聽眾的話語系統,以使學生獨立思考、清晰表達和。此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角色表演”“言語交際”等實操性方法,力求將“課中學習”引向深入。關鍵是:這些實操性方法必須具備“學以致用”的功能。

例如,在教學《別了不列顛尼亞》一課時,解題就可調動豐富的語文知識與貯備。從“不列顛尼亞”到“日不落帝國”,從《別了,不列顛尼亞》到《別了,司徒雷登》,從《送元二使安西》的依依惜別,到《別了,不列顛尼亞》的如釋重負的作別,這樣,學生將已學知識與嶄新知識相互結合,讓過去與現在不斷碰撞,最終完全浸潤在不同的告別情緒之中。又如,在教學《雪》一課時,最基本的學習任務的是:理清課文思路;較高的學習任務是:在聲情并茂中感悟語境。為了完成這兩個任務,必然經歷評價與深思的過程,即全面、自主地體會語言文字和掌握文學技巧的過程。這樣,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語言分析能力便在“以生為本,生生互動”的課堂中逐步推進與深化。

篇2

關鍵詞:記敘文;獨特角度;出奇制勝;逆向思維;探究創新

寫作,一般稱為“創作”,關鍵在“創”字,即要給人以新鮮感、陌生感。欲給人以新鮮感、陌生感,可以“開荒地”,即開墾一個新的領域;也可以“刨熟地”,即在常見領域中發掘新意,這就需要我們用慧眼選擇一個獨特的角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說明,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會有不同的“發現”。事物不僅有正面,還有反面、側面等。在多角度思考后,才能“慧眼識英雄”,創作出有新意、有價值的文章。角度之于創作的意義如此巨大,我們怎樣才能找到一個獨特的角度呢?

一、劍走偏鋒,出奇制勝

也就是說,在記敘事件、描寫事物時,關注別人忽略的地方,并大做文章,往往能征服讀者。假如你身邊有人獲得了數學奧賽金牌,你將如何報道?《三十一屆國際數學奧賽金牌得主周彤終遇難題――鮮花不知送給誰》一文不去關注“歡迎數學王子的熱鬧”,而是關注獲獎者周彤手捧的鮮花:

……現在,周彤出現在母校會議室門口,在這里等候兒子凱旋歸來的爸爸周進元和媽媽魏連英立刻興奮地站起來。教學副校長陳泰坤見周彤手執鮮花向校領導奔來,趕緊說:“快把鮮花給你媽媽呀!從你牙牙學語起,你媽連乘車走路的空都不放過,編兒歌見縫插針地教你知識,鮮花應該屬于母親。”媽媽一使眼色,指著武鋼三級教師錢展望,對兒子說:“彤彤,快把鮮花給錢老師,錢老師一周幾個晚上為你輔導,連寒暑假的學習都替你安排,還‘滿世界’跑書店為你買參考書。鮮花應該屬于苦心培養你的老師。”錢老師連連擺手:“周彤幾年來就盯著這塊金牌,為迎接這場競賽,解數學題3000多道,草稿紙堆起來只怕比他人高。鮮花應該屬于得金牌的人。”

正在推讓之際,武鋼副經理趙文源和李運茂趕來學校了。他們齊向周彤道賀,勉勵他取得榮譽后要飲水思源,加倍努力,報效國家。此語使周彤驀然想起中午在火車站時,省科委一位領導同志說的一句話:“在這個時候,你們會想到自己的母親,更要想到祖國母親!”望著眼前的領導,老師和父母,周彤迷茫了,鮮花送給誰呢?……出現在照片上的周彤并未拿鮮花,鮮花被他悄悄留在學校會議室了。

朱自清先生在表現父愛時,不寫父愛的隱而不露,而傾筆力于父親的背影;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傾情于在皇城人海中租一椽破屋細數著漏下來的日光,傾情于槐樹的落蕊,傾情于秋蟬的衰弱的嘶鳴等。他們關注這些被人忽略的地方,創作了不朽的經典。在的新聞報道中,《別了,大不列顛尼亞》,選擇了英國離港的角度,獨樹一幟,令人耳目一新。

二、逆向思維,反向取新

也就是說,在對待事件,評論事物、人物時,從反面來深入思考、立意,往往另有奇趣。在你做作業時,突然停電了,你會怎樣?不滿、抱怨、咒罵、煩躁、惱怒……反向思維,想一想停電的優點:平時大家各忙各的,停電后,一家人天南海北,其樂融融;平時不停地工作,停電后,一個人在黑暗中默默沉思;平時埋頭作業,停電后,仰望星空,發現其美,觸發哲思;還可以享受黑暗,品味黑暗,等等。這樣的逆向思維,別具只眼,別出心裁,自能取勝于眾。在“多情自古傷離別”的古代送別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勸慰,“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自信,“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高潔品性都能讓人的心弦為之一振。

三、勇于割舍,不斷探究

篇3

在課堂教學各環節中,課堂導入首當其沖,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好的開頭,猶如春色初展。鮮花含露,叫人鐘情。"這是教育家董政樞先生在《春覺齋論文》中評價美文的鳳頭之說,而好的課堂導入與美文的鳳頭則有異曲同工之妙。一節課的導入恰到好處,便能在開課伊始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潑,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在心理和知識上做好學習的準備,迅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從而為整堂教學各項活動的順利展開奠定良好基礎。可以說,恰當得法的導入是課堂教學圓滿成功的重要催化劑,往往能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在體育運動之前,老師總是要學生做好準備運動。同樣,在一堂語文課之前,教師也應該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熱身。因為一次成功的課堂導入,不但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地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吸引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學習,而且能讓學生迅速地消除其他課程的遷移思維或心理雜念的干擾,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提高學習效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導入更是藝術中的藝術。"導之有法,導無定法",教師如何成功地導入新課,沒有固定的模式,往往會由于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施教者、受教者的不同而不同。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故事導入法

高中學生課業負擔繁重,但愛聽故事卻是他們不變的愛好,教師在上課時可適當引用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耐人尋味的故事(如寓言、軼事等)導入新課。這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視野、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拓展思維,豐富聯想,而且可以使學生從中領悟到人生哲理。例如,在講莊子的《秋水(節選)》時,一上課我就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傳說莊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莊子正伸開兩腿,像簸箕一樣坐著,敲著瓦盆唱歌。"同學頓時都笑了,覺得這個人很奇怪,怎么會這樣。我趁機引導學生:"同學們,世界上沒有長得一模一樣的人,每個人對生與死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這個故事可能不為常人所理解,但我覺得它表明了莊子有著通達的生死觀,在他看來生來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變化。聞一多先生曾有如此評論:'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他的文化烙印,他的書成了經典,至于歷代文人學者對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別的圣哲,我們也崇拜,但哪像對他那樣傾倒、醉心、發狂?"接著發問:"莊子如何能在千年之中擁有那么多的崇拜者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莊子的《秋水》,一起來領略他的風采。"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然地引入了新的教學內容。

2.歌曲導入法

音樂自古以來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發人的情感。現在中學生很愛聽歌曲,許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課余時間在聽歌曲,甚至兩人合用一個在聽。所以我在教高中語文必修一時,就利用學生愛音樂的特性,讓他們先熟悉音樂,提起對課文的興趣。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時,就從《丁香花》入手,讓學生對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從而明確作者的丁香情結。教《鴻門宴》時,讓學生聽屠洪剛的《霸王別姬》,音樂響起,學生立即被歌曲中所體現出來的項羽對虞姬的萬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無奈深深吸引,然后再問:"曾經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怎么會淪落到這樣一種下場呢?讓我們來看一下司馬遷是如何告訴我們的。"這樣便將學生的思維引入了恰當的軌道,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在上《別了,不列顛尼亞》時,這則新聞是寫于1997年時,通過獨特的視角寫出來的優秀新聞,我就從歌曲《東方之珠》導入。教必修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時,就從學生喜愛歌星周杰倫的《蘭亭序》入手,再加上作者有關的傳說,學生一下子就對課文感興趣了。教《孔雀東南飛》時,又讓學生去找歌曲《孔雀東南飛》,學生提前對課文相關內容有了解,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3.視頻導入法

學生對影視還是很喜愛的,對于一些影視劇,多少也有接觸過。所以我在教課文時,盡量把這些資源利用在教學上。如在教《荊軻刺秦王》時,讓學生先去看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英雄》,學生一下子就能就說出了許多相關的知識,也更容易理解荊軻在易水送別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那種悲愴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前,我先讓學生去查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有關資料,在課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與三個女子的愛情故事導入,學生會更好地理解詩歌中那種情感。上到新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時,因為這是寫二戰時納粹對對待戰俘所犯的罪惡,所以我先從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電影導入。關于二戰的題材,有許多優秀的影視作品,如《辛德勒名單》、《鋼琴家》、《美麗人生》、《灰色地帶》等都讓人流淚,因為它們都在拷問所有生者的靈魂。通過學生去了解這些電影,使學生對這一段歷史先有一定的了解,在課堂上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內涵,為什么在奧斯維辛會"沒有"新聞。在上曹操的《短歌行》時,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橫槊賦詩"的內容,學生用五六分鐘看完節選部分之后,我上課時進行講解,學生明白了詩歌的內容,了解曹操的為人,同時也知道了詩作的背景,"短歌行"是低沉、憂傷的、用來吟唱的文體,而憂的正是人生短暫、求賢不得、功業未就。而真正的"志"是不能一統天下。這樣就更容易理解文章內容了。再如《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祝福》等都有相關的視頻。

篇4

建構主義理論經過皮亞杰等的努力,逐漸被人們認可和接受,它認為人的成長與發展過程就是內化與順應的過程,在內化和順應的矛盾中追求平衡,在平衡中產生新的矛盾,于是又在矛盾中尋求平衡,而二者又是不斷上升的一個過程。在這個理論指導下,我認為語文教學的實施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擺正“教材”的位置,搭建知識平臺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發展的過程就是學生在原有的內化知識的基礎上,在接觸到新的信息的時候二者往往產生矛盾的沖突,進而尋求能夠順應的平衡,這個尋求的過程就是知識的重新的建構的過程。而教育的實質又是人的發展,任何限制學生發展可能和發展空間的行為都是缺乏民主和人道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實施具體的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把“教材”作為教學的材料,知識建構或者重新建構的主體,而不是傳統認為的知識的承載主體,學習了蘇軾的《定風波》,就應對蘇軾的人生經歷、思想觀念、文學成就有細致的了解,對他不同時期的詞的風格有基本的把握,進而體會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觀,乃至蘇軾對詞壇的影響和對今天我們人生態度的影響。而不是僅僅在于對《定風波》這一首詞的理解與記憶。學習《別了,不列顛尼亞》,不僅要體會其中的民族自豪感,還要明確新聞的寫法,更重要的是會寫新聞。把教學文本看成學生知識重新建構的平臺,一切教育行為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不是簡單的狹隘的知識結構或者好似自以為的結構基礎上的建構,它只是基點或觸發點。

二、擺正教師的位置,發揮學生的建構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可以一句話來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參與者,絕對不是“先知”,是知識重新建構過程中需要的合作的知識資源和智慧資源的提供者,當然也是教學過程中的發現者和知識的建構者。知識建構的“觸點”的提出和點燃也需要教師。如聽一位老師上《祝福》時,首先引導學生從魯四老爺的角度來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劇的原因,讓學生明白分析人物的方法,接著讓學生自己嘗試分析,最終學生從不同層次、不同階級深入挖掘出了悲劇的根源,學生真正學到了知識,提高了分析、表達的能力。還有一位老師上作文課“善于思辨 學習辯證分析”時,就是用生活中的事例給學生搭“腳手架”,讓學生自己分析思考,總結出什么是思辨。這些都是建構主義理論的實際運用,都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另外,教師的職責更重要的是聯系文本的“外在”知識與學生已有的“內化”知識,在共同的交流和探討過程中,讓學生發現“內化”的不足和“外化”知識的精彩,進而建構新的知識。在上《蘇武傳》一文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蘇武曾兩次自殺尋死,但為什么后來又千方百計的活下來。二是根據歷史新課標對民族英雄的定義,蘇武還是不是民族英雄?這兩個問題就是學生在“內化”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經過討論交流,學生對國家尊嚴、外交使命、民族英雄有了深入的認識,更難得的是認識到了在現在國家統一的和平年代,怎樣處理民族關系等問題。又如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分析林沖這一形象時,學生對林沖最后殺人的行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這都說明學生在自主的思考、探究,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就可充分激發學生探索“外在”知識的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建構新的知識體系,這種主動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

三、教學設計強調情景、協作和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完成知識建構

傳統的教學設計強調知識點和教學程式化、條理化,將提問的問題和討論問題預設化,把知識的傳授看成教學的目的,把教學的程式看成課堂成功與否的標志。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是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并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

我們在教學設計上應從“學生為中心”出發,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情景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這要求教學設計中要創設“情境”,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更好的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思考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如《雨巷》,通過播放以此改編的舞蹈,把學生帶入煙雨中的江南小巷,學生才能真正體味到詩中朦朧的情感。

其次在教學設計中要看重學習環境的設計,這個環境是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的場所,學生可以利用各種工具和信息資源來達到學習目標,同時在此環境中學生不僅得到教師的幫助和支持,而且學生之間也可以相互協作和支持。這需要教師作更多的準備,花更多的心思,問題的設計是有利于學生的意義建構,不是完成教學目標,還是那位上《祝福》的老師,作為全市示范課,內容沒講完,但誰都不會說不成功,她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充分發揮的學習環境,真正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又如上《歸去來兮辭》時,正在疏通課文,學生提出“撫孤松而盤桓”中的“孤松”是不是表達詩人孤獨的情感,這是我沒注意到的問題,但我覺得這個問題提的很好,是學生在思考問題,在運用以往的知識思考,我停下要講的內容,專門就這個問題展開分析討論,結果效果非常好,學生對陶淵明的認識更深入了。這也讓我認識到好的學習環境有多重要。教學往往意味著更多的控制與支配,而學習則意味著更多的主動與自由,所以設計學習環境才是主要的。

四、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形成正確的學生觀

篇5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趣味;教學方法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下,使學校在對不同學科進行制定時都依據當前教育目標進行調整,對以往教學形式的優缺點做出了詳細總結。其中,高中語文是學生的必修科目,其中包含很多不同的內容,知識涵蓋面廣,時間較長等特點,因此有些學生的心理就會逐漸產生乏味無聊的感受。在這種現狀的發展下,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將機械教學慢慢朝著學生感興趣的方向發展。

1 加強高中語文教學語言的趣味性

語文學科兼有知識性與人文性,它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放飛學生的思想,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充學生的知識。但是,很多情況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都顯得比較枯燥乏味。教師在講臺上主講、學生則主要負責聽,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雖然教師投入大量的精力,但是收效甚微。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是改善這一狀況的有效措施之一。要想實現趣味性教學,教師需要加強對教學語言的改進,改變過去模式化、單調重復的教學語言。從語文課堂的一開始,就需要使用豐富有趣的語言表達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比如,講解課文《我的五樣》之前,教師可以使用具有激發學生興趣的導入語:一位著名的女性作家曾經說過,如果在空氣、水、陽光、鮮花和筆這五樣她喜愛的東西中選擇一樣最重要的留下來,那么她會選擇筆。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樣選擇的原因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課文中尋找答案。學生聽后會自然而然地想要進入課文進行學習,對這一特殊的問題一探究竟。同時,教師也可以適當運用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言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比如“浮云”“萌萌噠”等等,這樣能夠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2 改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高中學生最反感教師主講、學生被動接受的陳舊課堂教學模式,形式新穎、耳目一新的趣味課堂教學模式大受高中生歡迎,學生渴望形式新穎的趣味課堂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上,可以適當增加研究性、探究性的教學活動,增強課堂學習內容的實用性、創新性等,這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探究性的課堂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教師將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權利都交給學生,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的能力。

比如在《我與地壇》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先向學生介紹本課的作者,并結合新課標要求以及課程內容,選取適當的教學方式,進一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作者的寫作背景及協作意圖,通過深入分析與互動探討,準確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鼓勵學生積極查找并閱讀相關資料,進一步準確把握作者患病期間患者的思想動態,從而相互探討,切實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趣味性的教學方式,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鑒賞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 增加多媒體的運用,提升高中語文的課堂趣味

目前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會在這個過程中采取合理的多媒體技術,這樣不僅僅能提升教學自身的生動性,對于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足夠的樂趣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技術,保證教學方法更加生動。比如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有一些課文會對人們的形態、動作和其他方面進行描述,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學生僅僅通過課和字面對學生任務形態和其他方面進行了解,不僅僅不能保證對課文有全面了解,還會導致學生對整篇課文的興趣有一定下降,對促使高中語文教學順利進行也產生非常嚴重的阻礙作用。針對于這一點就可以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使用合理的多媒體技術,保證學生對整篇文章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另外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多媒體技術手段還能夠增強整個教學內容的實效性,保證學生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有足夠的興趣進行學習。除了可以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使用合理的多媒體技術,還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引入報紙和其他形式的媒體,降低高中語文教學自身存在的單一性,有效擴大學生的語文思維。

比如,在紅樓夢中有一章節《林黛玉進賈府》,當學生們自己完成閱讀以后,教師在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們觀看有關短片來進一步理解。教師利用媒體向同學們呈現出人物的具體形象,能夠使學生們對人物做出詳細的認識,從而引起同學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4 重視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主要的學習動力,作為高中語文教學工作者,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這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國現行的教材內容及編制安排的限制,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難被調動起來,高中語文課堂的氛圍也因此而受到影響,多數高中語文課堂的氣氛都較為沉悶。而教材中的課文內容有時很難將新課標中對頂的閱讀教學的要求和目標體現出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調動起來,通過課堂內容來完成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提升的目標,教師需要根據教材的主要內容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編排與調整。因此,高中語文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結合社會熱點的形式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將閱讀訓練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進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

比如在進行《別了,不列顛尼亞》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圖片或播放紀錄片的形式讓學生感受時的畫面,然后讓學生談一談內心的想法和文章及畫面內容給自己帶來的感觸,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結束語

通過以上內容的論述,可以得知:隨著教育活動的不斷改革下,不僅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加以培養,而且還應當對學生的情感等方面引起必要的重視。以往的教學形式只是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從而采取機械式的教學模式,這樣就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因此,提高課堂趣味教學對課堂目標的實現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它不僅可以彰顯出語文所蘊藏的魅力,而且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樂趣,進而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培養出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許淑英.高中語文選修課教材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生活教育,2014,

10.

[2]孫艷靜.談高中語文如何實施高效課堂[J].學苑教育,2014,12.

[3]尹貫成.散文閱讀,讓高中語文課堂流淌生命[J].新課程導學,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