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賓遜漂流記讀書筆記范文
時間:2023-03-30 19:46: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魯賓遜漂流記讀書筆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魯濱遜是一個愛好冒險的人,青年時代,他便私自離家,到外邊去冒險。一次乘船出行時遇到大風浪,他被海浪卷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他一開始很悲觀。我在心里不由為他擔心起來,完全想象不出他接下來怎么生活。一次偶然,他找到了一艘破船,搬來了破船上的衣服,淡水,食物,工具等,開始了新的生活,他種植谷物并馴養山羊。若干年后,他救下了一名俘虜,取名“星期五”。從此以后,星期五成了他忠實的朋友和仆人。28年過去了,他們搭乘一條碰巧路過荒島的英國船,終于回到了久別的故鄉,真令人震驚。
魯濱遜之所以能夠在荒島上生活28年,并不是因為他身上有著某種強大的神力,而是因為他有著堅定的目標和頑強的意志力。在荒島上,沒有房屋,更沒有人煙與糧食,魯濱遜首先要忍耐每天一個人的孤獨,還要憑著堅定地信念和超凡的智慧,造出房屋,開辟糧田,讓自己生存下去。他能從黑暗中找到光明,從絕望中發現希望,無論挫折有多么大,魯濱遜都能夠勇敢、鎮定地去面對,不斷改變自己身處的狀況。
比起魯賓遜,我還真有點自愧不如。記得有一次,爸爸給我布置了幾道奧數題,我先做了一兩道,覺得不難,可越到后面,題目字數就越多,難度也增大,直看得我眼冒金星,心想:不做了,這么難,光看了題目就讓人頭疼。于是,我一賭氣,把筆扔到了地上。那幾道題目就像幾張鬼臉一樣,在嘲笑我。現在想起這件事,我真后悔,當時,我應該好好理解題意,認真動腦,解答難題,有著一股堅持不懈的毅力。
篇2
1、我完全不顧父愿,甚至違抗父命,也全然不聽母親的懇求和朋友們的勸阻。我的這種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來不幸的命運。
2、我這個不孝之子,背棄父母,不盡天職,老天就這么快懲罰我了,真是天公地道。
3、唉!人在恐懼中所作出的決定是多么荒唐可笑啊!凡是理智提供他們保護自己的種種辦法,一旦恐懼心占了上風,他們就不知道如何使用這些辦法了。
4、尤其是,在這種不幸的境遇中,上帝指引我認識他,乞求他的祝福,這給了我莫大的安慰。這種幸福足以補償我曾經遭受的和可能遭受的全部不幸還有余。
都是我打的,希望能幫助你!
好詞摘錄:
擱淺、兜底、吞噬、煙波彌漫、泅水、山坳、恭順、驚魂甫定、斑斑印記
好句摘錄:
我簡直嚇壞了,呆呆地占在那里,就象挨了一個晴天霹靂。
看到這情景,我怒不可遏,早把恐懼置之度外。我在心里發誓:下次再看到這種暴行,一定不放過他們!
好段摘錄:
這里地上結滿了許多瓜類,樹上掛滿了一串串的葡萄,有數有大,還有黃燦燦的檸檬。我順著果園的斜坡望去,到處是一片清新翠綠的美景,這是我心里充滿了喜悅,頓時感到自己成了這塊富饒的土地的無可爭辯的主人。
不料忽然有一個聲音叫我的名字:“魯賓遜,可憐的,魯賓遜,你到什么地方去啦?”我從萬分驚疑中醒來,定眼一看,原來是“波兒”在叫我,使我分外高興。“波兒”嘴里那些帶點憂傷調子的話都是我平時教它的。現在我劫后余生,它又飛到我手上,親切地重復著那些它并不太懂的話語,使人倍感親切和溫暖。
你們要是看到我用飯的情景,一定會羨慕不已:我儼然是全島的君王,一個人高高坐在上面。“波兒”仿佛是我的寵臣,只有它才有權跟我說話,我那只狗仿佛是一位又老又忠實的臣子,而那些貓呢,則像順民一樣分坐在兩邊。盡管我在島上有無上的權威,可是實際上我那一身穿戴已經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有時我把自己打量一下,也不禁會啞然失笑。
1、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若不是預先計算一下需要多少代價,若不是預先對自己的力量做一個正確的估計,那真是太愚蠢了。
2、我經常懷著感激之心坐下來吃飯,敬佩上帝的好生之德,因為他竟在荒野中賜以我豐富德沒事。我已經懂得去注意我的處境中的光明的一面,少去注意它的黑暗的一面;多去想到我所享受的,少去想到我所卻缺乏的。這種態度有時使我心里感到一種衷心的安慰,簡直無法用言語表白。……我覺得,我們對于所需要得東西感到不滿組,都是由于人們對于已經得到得東西缺乏感激之心。
3、……可見,我們一般人,非要親眼看見更惡劣的環境,就無法理解原有環境的好處;非要落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就不懂得珍視自己原來享受到的東西。
4、我在海上漂流了這么多天,實在夠了,正好安安靜靜地休息幾天,把過去的危險回味一下。
5、一個人時時期待著禍事,比遭遇到禍事還要苦些,尤其是當一個人無法擺脫這種期待,這種擔驚受怕的心情的時候。
6、在人類的感情里,經常存在著一種隱秘的原動力,這種原動力一旦被某種看得見得目標吸引,禍事被某種雖然看不見,卻想象得出來的目標所吸引,就會以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推動著我們的靈魂向那目標撲過去,如果達不到目標,就會叫我們痛苦得受不了。
7、一般人往往有一種通病,就是對于上帝和大自然替他們安排得生活環境經常不滿。照我看來,他們的種種苦難,至少有一半是這種通病造成的。
8、造物主在統治人類的時候,把人類的認識和知識局限于狹隘的范圍,實在是無上的好事。
以上是我讀這本書時摘下的讀書筆記。大多出現在書的后半部分。即魯賓孫到了荒島之后的故事。以上的多是他的感悟。其實書的前部分也有不少好句子,只是我一開始的沒有摘下來而已。
我個人以為,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它教人獲得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對生活的勇氣
《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
《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我早就盼著看了,因為我特別佩服魯濱孫,也對他的荒島生活十分好奇。
這部小說是迪福的代表作,講述了魯濱孫不顧父親的勸阻,決心出海去經商,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魯兵孫是一個很有膽量而且喜歡冒險的人。但不幸的是第一次出海他在大海上遇險,流落到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上,船上其余的人全部葬身大海了。讀到這一部分,我不禁為魯濱孫感到幸運。卻又為他怎樣生活而擔憂,我接著往下讀,令我欣慰的是他戰勝了重重困難,樂觀面對,在孤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后,獲救返回了故鄉。魯濱孫是那樣不畏艱險,正視現實樂觀面對,他頑強樂觀的精神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漫長的二十八年里包含了多少的恐懼、孤單、艱辛,可是他全挺過來了,只因心中有一個信念“好好活下去。”
篇3
寒假讀書心得體會范文800字
“讀書”一聽到這個詞多么熟悉啊!懂得讀書的人就會體會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怎么回事。
喜歡讀書的人,時把心思投入進去,身臨其境。在書中他看到了雄偉壯麗的山川河流,看到了天真活潑的童年時代;在書中他同作者一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的悲傷,一同欣賞優美的歌曲……
當我捧起《鋼鐵識怎樣煉成的》,深深融入到里面時,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因為我擁有健康的身體,保爾雖然殘廢,但他那種不向命運低頭,堅強的毅志和頑強的精神,深深地把我折服,讓我佩服。我對今后的學習、生活充滿了希望。我更愛讀書了。
《伊索寓言》給我了諸多感受,在黑暗處給予我啟發,這本書的每一段小小故事,都蘊含著無限的哲理、寓意,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例如龜兔賽跑,它就給我們了一個很大的啟示,由兔子的松懈,到烏龜的堅持,給我們了一個大道理,說明了奮發進取往往會勝過恃才自負。如果你想永遠比別人快一點、聰明一點,那你得戒驕戒躁,如果比別人“笨”一點或是慢一點也沒關系,你只要向烏龜學習那種一刻不停始終堅持到最后的堅韌毅力和精神。《烏鴉找水喝》的故事又讓我們明白了另外一個道理,不管是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遇到了困難,不害怕不氣餒,要勇于面對困難,運用你的智慧,只要你開動腦筋積極面對,困難一定能迎刃而解。
《魯賓遜漂流記》中的魯賓遜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一個屬于他自己的王國,我們也可以用勤奮和智慧打開成功之門。不論做什么事,都不能喪失意志,不能怕苦,要盡可能的發揮出你的才智。因為,成功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讀書不僅可以使我們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提高我們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對于各科學習,都有極大的幫助。
在我認為,讀書是人生中最好的娛樂、消遣的方式,它不但能給予人無窮無盡的知識,而且可以給予人無限的樂趣并且培養人為人處事的的能力。
我想,書籍是的良師益友,精神的食糧,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讀書呢?
寒假讀書心得體會范文800字
說起讀書,長了這么大,還頭一次審視讀書。因為從自己當學生開始到身為人師,我們都時刻與書為伴,只不過我們太習以為常了,甚至沒能好好靜下心來,去品味以下讀書的感覺和收獲。
學生時代的讀書感覺,一個字“累”,盡管自己沒有在高中畢業時,把所有的書都撕掉,燒掉,但也毫不吝嗇的把它們裝進口袋給賣掉了,可以想象那時候的書對學生的壓抑。
走上工作崗位,發現在學校學的知識已經不能使自己從容的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求知面孔,甚至無法控制他們靈活的四肢,使得課堂內外,散亂不已。這時,一種再度學習的愿望油然而生!
先是看影像資料,聽一聽他們的育人技巧。后來發現,看影像資料局限性太強。變改為看書。隨時隨地都能翻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看的書自然就多了起來。最初一個月兩本,發展到一個月4本,讀書筆記也用了一個又一個。有時候,我還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寫在日記里,不時被女兒翻閱,她也有了寫讀書筆記和寫日記的習慣。
自從看書以來,對書中的理論知識不太感興趣,甚至感覺作者有羅列無用的東西以充當作品的內容之嫌。對讀書者來說,學不到任何東西。這可能就是人們為什么對現在的書有這么一種看法“現在不管是不是個人兒都能寫書!”
對人類最具影響力的《論語》,我看完之后,方感覺出書人競如此的不負責任,同樣的一句話,競在書中出現兩次,并且命名在不同的章節中,賦予了完全不同的兩個意思。看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讀書中,我曾經發現了一個戲劇性的時刻:生病輸液時,是我們讀書的最好時刻。靜靜的躺在病床上,認真的讀著每一句話,慢慢的去品味書中的道理和智慧。唯一的缺陷就是無法把精彩的部分、哲理性的話語記錄下來。等你有時間在去記時,也許找不著了,這時候是最可惜的了。
書,還是要繼續讀下去的,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在有書讀的日子里,我們生活的很充實。讀過很多書之后,我們會發現眼神中充滿了定力。我們不會在無所適從的面對變換無窮的世界,我們因此會從容的度過每一個精彩的時刻!
寒假讀書心得體會范文800字
“書”,我們再也熟悉不過,課桌上的“餐具”,天上的“太陽”,生活中的“水”,我們的“心臟”。書是我們精神中的“鈣鐵鋅錫維生素”,幫助我們的精神“茁壯成長”。它比金子還寶貴,讓我們慢慢的品味,細細的品嘗……
偉大的文學作家茨威格曾經說過:“書籍是任何一種知識的的基礎,是任何一門學科的基礎的基礎。”讓我們仔細認真的每一本書,為我們的學習打好堅固的基礎。
書是困難時的一雙手,是干渴時的一股甘泉,是機器上的一臺發動機。或是說,只有他才能使我們的血液流動,促進心臟的呼吸,只有他才能使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要“讀好書、好讀書、讀好書”把冰心的言論銘記在心。
記得那時一次暑假,讓我與書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
在書店,我購買了一本《楊紅櫻科學童話全集》。在這本書里,以一個個小動物來敘說地球上的每一個生物。“神犬探長”、“青蛙博士”、“波卡”、“小洼人”、“米奇”、“鴕鳥巴巴”,以一個個特殊身份來敘說出地球上的每一個動物。不僅這些,還有密切關系著的食物鏈,每一個動物的生活習性,正是我們擁有一個可愛的地球母親,才找來了許許多多的生靈。
篇4
關鍵詞: 農村初中生 創設閱讀環境和條件 課外閱讀積累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各學科教育都是智育,但是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學生的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他們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語文教育也不例外。”很好地開展語文課外閱讀,可以鞏固學生課內閱讀的成果,提高閱讀能力,開拓視野,鍛煉思維,陶冶品德,是學生積累語言,豐富知識的有效方法。
由于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要想讓農村學生學好語文,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課外閱讀的指導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人多年來一直執教于農村中學,以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指導農村初中生課外閱讀的體會。
一、讓學生認識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明確閱讀目標,端正閱讀態度
農村學生的求知欲大都很強,所以一開始就要讓他們認識到在語文知識方面的缺陷,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增加閱讀量。《語文課程標準》也對學生閱讀做了闡述說明:一是提倡擴大閱讀面,要求“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擴大自己的閱讀面”,“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 ;二是規定課外閱讀量,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閱讀量達400萬字以上。
二、引導學生從閱讀興趣入手
1.用故事去吸引學生
如何把學生的興趣從單純的學習引導到課外閱讀興趣上,就要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加以引導。可以從他們都感興趣的電視節目入手,并利用語文活動課讓學生聽故事錄音,還可以讓學生上臺把自己看到聽到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并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如《魯賓遜漂流記》、《老人與海》等。引導學生閱讀興趣,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
2. 立足課本,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借此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閱讀。如學習了李煜的《相見歡》,可介紹并教唱他的另一首同樣表達亡國哀思的《虞美人》,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一個亡國之君的悲愁;學習了余光中的《鄉愁》,可請來席慕容的《鄉愁》,讓學生又認識一位有同樣情愫的詩人;學《愛蓮說》,可引進《詩經》、《楚辭》中香草美人喻高潔品質的詩歌……這樣,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輕輕松松地接觸到了不少名家名作,完成了課內向課外的延伸閱讀,且覺得興趣盎然。
3. 在有限的環境中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
如開展“介紹一本好書”、“讀后感交流會”、“成語擂臺賽”等活動;還設置作品欄,展出學生的讀書筆記、手抄報等,評出優秀,給予獎勵,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對課外閱讀保持著比較持久的興趣。
三、在有限的資源中,盡可能為學生創設無限的閱讀環境和條件
閱讀資源的匱乏是阻礙農村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首要問題,就要求教師能夠因地制宜,指導學生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
1. 爭取家長支持,讓家長在行動上對子女閱讀課外書給予支持和肯定,并為子女購買、訂閱一些書籍報刊雜志。
2. 建立班級圖書角
班級是學生每天活動的主陣地,可以讓學生這個主要場所接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建立班級圖書角不但可以讓學生閱讀到大量書籍,而且可以創造集體閱讀氛圍,形成良好學習風氣。
3. 鼓勵學生訂閱報刊雜志
四、指導學生采用科學的閱讀方法
1. 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
別林斯基曾經說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事,比不讀還壞。”處于求學階段的學生大都不大明確自己該讀什么書,這就需要教師的指導。
首先,應選擇思想健康、知識性強、符合學生年齡特征、有益于學習的讀物。如《中學生》、《課外閱讀》、《少年與法》等刊物均是值得向學生推薦的。只有讀好書,才能陶冶情操,凈化思想,提升修養,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
其次,選擇文質兼美、針對性強的書籍,做到課內外結合,以一帶十,相互促進。如學習了《小橘燈》,可推薦學生閱讀冰心的《往事》、《繁星》等。特別是與新課標相配套的課外《讀本》中的美文,則更應重視閱讀積累。
最后
,還可根據學生的愛好及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個別指導。如喜歡探索的可介紹自然類書籍,喜歡軍事的可推薦他看看有關軍事的書籍,作文語言平淡的可提醒他多看些優美的文章……這樣可做到因材施教,學生也各有所獲。
2. 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
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曾把書分為五類,認為“有當讀之書,有熟之書,有當看之書,有當再三細看之書,有當備以查考之書。”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閱讀,例如對經典性的書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優美文字,體會真情實感,應用細讀和精讀方法。對于一般性書籍和文章,只想作一般了解,可讓學生略讀,或選讀其中部分章節或片斷進行閱讀。
3. 指導學生做好課外閱讀的積累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初中生應學會用摘錄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積累閱讀材料,寫好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的方法不拘一格,可以分門別類,也可以是綜合性的,或是索引式的,或是節本式的。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個改變自我、發掘自我、提升自我的過程。當課外閱讀不再需要語文教師的指導,閱讀成為每一個學生終身受益的好習慣,學生方能在自主的狀態下,讀得廣、讀得深,也才能寫得靈活,寫得更有個性。我們應該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走出來,有意識地把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起來,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做學生課外閱讀的知心人,善于和學生交流,摸準他們的脈搏,走在他們閱讀的前面,使學生的課外閱讀真正地為學習服務。而老師在這時也能真正體會到為人師的喜悅。
參考文獻:
[1]魏英旗.改善農村學生課外閱讀現狀的措施[j].福 建 教 育(中學),2007.11:40
[2]李銀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語文教學通訊, 2009,4:56-57
篇5
農村中學生的閱讀情況不容樂觀,特別是課外閱讀。由于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要想讓農村學生學好語文,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課外閱讀的指導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
[關鍵詞] 制約因素;改善閱讀;興趣
一、 制約農村學生課外閱讀的原因
1.客觀條件嚴重地制約著學生閱讀水平的發展。
實行“兩免一補”以后,農村中學教育經費嚴重短缺,學校對圖書的投入就很少,部分學校雖然在普九配備了一定的圖書,但實行新課標后,內容還遠遠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農村學生因受家庭條件的限制,買書人少,導致學生課外閱讀受到限制,達不到預期效果。
2.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認識不足是造成閱讀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學生只有具備了廣泛的閱讀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才會主動選擇閱讀材料,不斷擴大自己的閱讀面,增加自己的閱讀量。由于農村孩子受家庭環境影響,沒有形成一種讀書的家庭氛圍,好多學生看書的積極性不高。
3.閱讀無方割裂了學生課內外閱讀間的聯系。
學生的自主課外閱讀選擇往往以小說、故事類書籍,尤其是武俠小說、港臺流行小說、神話演義小說為涉獵目標,甚至有些學生對言情、刺激性極強的“地攤書籍”也愛不釋手、津津樂道。而科技類、社會科學類、百科知識類書籍卻無人問津。從閱讀的方法上看,他們讀書前沒有計劃,隨意性極強;讀書時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囫圇吞棗;看書后不做讀書筆記,不進行有意識的搜集和整理。
在課堂上,一般教師在進行閱讀訓練時,只注意對學生進行文本的精讀訓練,而不太注重略讀和瀏覽的培養。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沒有布置明確任務,對已明確的任務也不能及時有效地跟蹤檢測。對涉及到的課外讀物中的內容,教師往往以講述代替學生閱讀的感悟,讓學生被迫接受教師的觀點,嚴重挫傷了學生自主閱讀的積極性。
二、引導學生從閱讀興趣入手
1.用故事去吸引學生
如何把學生的興趣從單純的學習引導到課外閱讀興趣上,就要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加以引導。可以從他們都感興趣的電視節目入手,并利用語文活動課讓學生聽故事錄音,還可以讓學生上臺把自己看到聽到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并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如《魯賓遜漂流記》、《老人與海》等。引導學生閱讀興趣,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
2. 立足課本,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借此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閱讀。如學習了李煜的《相見歡》,可介紹并教唱他的另一首同樣表達亡國哀思的《虞美人》,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一個亡國之君的悲愁;學習了余光中的《鄉愁》,可請來席慕容的《鄉愁》,讓學生又認識一位有同樣情愫的詩人;學《愛蓮說》,可引進《詩經》、《楚辭》中香草美人喻高潔品質的詩歌……這樣,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輕輕松松地接觸到了不少名家名作,完成了課內向課外的延伸閱讀,且覺得興趣盎然。
3. 在有限的環境中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
如開展“介紹一本好書”、“讀后感交流會”、“成語擂臺賽”等活動;還設置作品欄,展出學生的讀書筆記、手抄報等,評出優秀,給予獎勵,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對課外閱讀保持著比較持久的興趣。
三、針對學生能力選擇不同的讀物
一個班級的學生,閱讀能力因智力因素、能力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異。老師應認真掌握每個學生的閱讀水平,為他們選擇不同的讀物。閱讀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可指導他們選讀篇幅較短、內容連貫、內涵適當的作品,如《上下五千年》、《平凡的世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步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以及《湯姆?索婭歷險記》、《羊脂球》等等;而對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則推薦他們讀篇幅較長、歷史背景復雜、內涵豐富、隱含哲理、手法新穎獨特的讀物,如《寂靜的頓河》、《白鹿原》、《家》、《春》、《秋》、《邊城》、《雷雨》、《人間喜劇》、《哈姆雷特》、《百年孤獨》等。這些讀物的內容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藝術特色,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開拓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從而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四、盡量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條件
1.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保證學生精神食糧的供應。
2.動員學生捐書,成立班級“圖書角”,鼓勵學生訂閱報刊。
3.時間要充分保證,既集中讀又分散讀,每天利用課外活動時間讓學生廣泛閱讀報刊,每周抽出兩節課給學生閱讀課外書。給學生的課外閱讀以充沛的時間,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五、要注意提高和保持孩子讀書的熱情
據心理學分析,只有不斷地利用外界刺激加以強化,興趣才能保持持久和穩定。當孩子對某種書產生興趣時,家長最好采取主動參與的態度,對孩子的讀書活動給予關注。如隨時找機會讓孩子講講書中精彩的內容,或講講他們的感想,也可以讓孩子把他喜歡的書或書中的精彩片段推薦給老師和家長讀。
總之,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我深深地感受到農村初中生閱讀的不足,特別是教育工作者更應認識到此問題的嚴重性。以激發和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與技能為抓手,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真正提高語文閱讀的有效性。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將課外閱讀列入教學計劃,和同行不斷探索,進一步提高課外閱讀,使課外閱讀這一豐富內容充分地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篇6
一、閱讀是一種行為、動作,準確地說它是一個過程
閱讀是雙向交流的過程,作品是架在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讀者和作者實際上是通過作品進行交流的。陶行知說:“作者的努力是從旨趣到符號,讀者的努力是從符號到旨趣。”他解釋的閱讀過程可理解為作者、讀者通過語言文字而進行的思維碰撞、磨擦、契合的交流過程。這種交流既有對書面語言文字的理解,又有著者與讀者思想感情的交流。
筆者認為,閱讀過程不僅僅在于接受和輸入信息,更廣義的閱讀過程還應包括閱讀前客觀閱讀材料的準備和閱讀主體主觀的知識修養心理準備,這些可稱為閱讀的非正式過程。繼而到閱讀的正式過程包括感知、理解、評價、遷移等心理思維過程,最后包括對所接受信息消化后的輸出實踐應用過程。
二、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書評、讀后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學生在三年中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初中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對此提出如下建議:
文化經典著作,如《論語》、《孟子》、等,小說,如吳承恩《西游記》、施耐庵《水滸傳》、魯迅《朝花夕拾》、茅盾《子夜》、笛福《魯賓遜漂流記》、江奈生斯威夫特《格列拂游記》、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冰心詩、魯迅雜文、朱自清散文等;劇本,如《雷雨》、老舍《茶館》、莎士比亞《哈姆萊特》等;當代文學作品,建議教師從“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以及近年來發表的各類中外優秀作品中選擇推薦;科學與人文的各類讀物可由語文教師和各有關學科教師商議推薦。
三、目前,初中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如何呢
筆者就此選擇了泗陽縣來安中學初三(2)班對初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作了問卷調查。問卷內容涉及初中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時間計劃安排和氛圍環境影響、閱讀途徑及教師指導、閱讀方法、課外閱讀交流效應等諸多方面。初三(2)班屬于同年級中的平行班,所以在這個班級的調查結果具有普遍性。從主調查結果看,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例如,學生有著廣泛的閱讀興趣。85%的家長對孩子的課外閱讀持贊成態度。學校給學生開出了每學期的課外閱讀必讀書目,推薦過閱讀書籍。91%的學生認識到參加閱讀交流活動的必要。95%的學生認為閱讀對語文應試有幫助。85%的學生認為閱讀對提高寫作水平有幫助。分別有72%的學生了解精讀和泛讀方法,學生渴求通過課外閱讀增加知識,提高綜合素質。
四、那么,教師對加強和改進中學生課外閱讀可采取哪些對策
首先,教師應在教學中使學生明白課外閱讀的意義,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使他們知道讀有所用。鼓勵他們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使學生嘗到自己會讀書、有收獲的樂趣。例如,課外閱讀記敘文(包括新聞、通訊、特寫、訪問記、游記、報告文學、回憶錄、散文、小說等),學生能找出記敘的要素、理清記敘的線索,了解記敘的順序、中心及詳略,學會常用的表達方式等;閱讀說明文,要學生揣摩其語言的準確性;閱讀議論文,能找出議論文的三要素,指出論證的方式和文章的結構、語言等。這些就是學生課內得法、課外運用的實踐。
其次,教師還應教給學生明確具體的方法和技巧。調查顯示,不少同學了解精讀和泛讀,但是對具體小類區別不是很清楚。讀書可分為有聲閱讀和無聲閱讀。有聲閱讀是誦讀,無聲閱讀是默讀,課外閱讀大多是進行的無聲閱讀。
學生課外閱讀中依據所讀作品的性質,自己的需要,應選擇不同的讀書方法。作品可以分為四類:一類是各種科目的參考書;二類是關于修養的書;三類是提供欣賞的書;四類是臨時需要的書。對于第一、四類書能讀懂意思即可,這就可以采取通讀的方法。而第二、三類書就需要深入解讀,采取精讀的方法。
所以教師在指導課外閱讀時應提示學生哪種讀物適合哪種讀書方法。如果選擇的是一般知識性讀物,只作知識性了解,就采取泛讀和略讀;如果選擇了美文佳作,要感悟美的語言、體會情感,學習描述方法,就采取精讀;如果讀文學作品報刊雜志,是為了消遣,就只需瀏覽了。
當然,指導學生閱讀,不可忽視的是傳授給學生動筆讀書的好習慣。調查顯示40%的學生沒有動筆讀書的習慣。實際操作中,要指導學生對文中精妙處、關鍵的地方圈點勾畫標志出來,加上批注,寫出心得。對語言運用的傳神處可用選擇、刪除、置換、添補、調序等方法推敲、吟詠、比較優劣。使學生勤于筆錄、博采廣擷。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做讀書筆記是增強思想積累、情感積累、技藝積累,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好方法。
篇7
【關鍵詞】閱讀;興趣;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有人說,熱愛閱讀的人也是熱愛生活的人。從一些人物傳記也可以看出,偉大的人物的生活里唯獨不能缺的是——閱讀,他們的相似點在于童年時期如饑似渴的閱讀生活。也有人曾斷言,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與家庭藏書成正比,閱讀少的孩子大多學習成績不是很好。
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教學目的之一,一方面要讓學生吸取傳統文化的營養,另一方面讓他們知道舊文化腐朽的另一面。所以我希望學生能夠了解,除了身邊的那些普通大眾,我們還有別樣的人生在。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每周都要抽出一節課,給學生詳細介紹國學大師季羨林、魏巍、鐵凝等一些有文學作為的人,我還從《青年文摘》、《讀者》等雜志上選讀一些有獨立見解的文字,讓我的學生寫聽后感或者讀后感。《青年文摘》、《讀者》是當代學生最常見的閱讀材料,它們貼近生活,而且都表現出了豐富的情感,哪怕是一個小故事,也會表達出回味無窮的效果。同時,我也找些世界名著,這樣學生的視野會更廣一點,他們的人生境界也會隨之提升。因為我知道只有提供給他們更豐富的營養,我們才能培養出別樣的靈魂。從事實上來講,學校里所能學到的知識是不夠的。課堂上一般都是教的基礎知識,而真正對學生學習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是一生的閱讀。閱讀是沒有什么年齡限制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閱讀開拓視野,認識新事物。那么,如何將學生帶入閱讀的世界呢?
一、引導學生,培養閱讀興趣
學生對新事物都有強烈的探求欲望,當他們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時,就會自發的根據自己身邊所有的資源去閱讀,去認知。因為,他們知道的太少,好奇心的驅使,讓他們找到開拓自己視野的重要方式。如果只是依靠學校所發的書本,是無法讓學生滿足的。
引導學生善于閱讀的,是當下教學條件限制下對中學語文教師提出的重要要求。那么應該如何引導,引導什么呢?有位哲人曾說過,我們應當趁著年輕,多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文章。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要多提供一些具有思想性、藝術性的書籍,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小學生的思想還未成熟,常常因為自己的好奇心而去認識事物。在這樣的階段,教師的任務是很重的。教師要善于引導,主動選取一些有特色的小說、散文讀物,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語文新課標》也提出許多名著的閱讀,比如說,《西游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魯賓遜漂流記》等讀物。在課余時間,教師多創造學生閱讀的機會。比如,開設一些閱讀課,鼓勵學生閱讀與交流。經常性開展閱讀活動,選取優秀片段進行深入了解與記憶。教師不要怕麻煩,鼓勵學生自主辦閱讀小組,鼓勵學生去圖書館內閱讀,鼓勵家長訂購閱讀資料,與孩子進行閱讀交流等。這樣,學生學會自主閱讀,自主認識,自主發展。
二、引導學生,教會閱讀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在接受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該慢慢引導,讓學生學會將課堂里的閱讀方法合理地運用于課外閱讀。閱讀是不分課內課外的,教師引導學生合理認識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找出其相關性,讓學生在掌握閱讀方法后更多地從課外汲取知識。利用好課堂所學的閱讀方法,讓學生課外閱讀事半功倍。例如,學生學習了《白楊禮贊》這一課后,學生對白楊樹那不屈不撓的精神所震撼,在此基礎之上,指導學生讀《紫藤蘿》,學生就會對象征手法有全面透徹的了解,進而更深入地把握這種手法的特點。或者,在教學《拳打鎮關西》之前,讓學生提前閱讀《三國演義》,則有助于學生對課文中人物性格特點的認識。
三、引導學生,讀寫融合
將讀與寫聯系在一起是閱讀教學的必然要求。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讀與寫的相結合,這是提升閱讀教學的關鍵。讀和寫相結合被看作是閱讀教學中一條極具分量的形式,適合所有學生去模仿。首先就是把學生單純地閱讀課文變成更具意義的閱讀鑒賞課,也就是讓學生通過不斷積累,產生語感,擁有自己對課文本身的認識,自主分析,自主評價,不受教學內容的限制,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并自我總結。從而讓學生主動吸收代替傳統的被灌輸知識,以提升寫作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閱讀,讀出感覺,有自己的感知。《新課標》指出,讀是學生自覺主動進行的,教師只能引導而不是越俎代庖,培養學生閱讀時的自我感受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創造閱讀機會,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另外在課堂上,學生互相交流學習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其次是針對有些學生,他們會有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解,課后卻一點兒也不會的狀況,這就要求教師鼓勵學生我手寫我心。將閱讀和寫作有機地融合,進一步提升閱讀教學時的主動性。
四、引導學生,讀思結合
在《新課標》中,培養學生自主地閱讀意識,提升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是重中之重。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閱讀給學生帶來的深遠影響。一個有深度的人,在于他如何閱讀。閱讀開拓視野,增長見識。但是,光閱讀不思考,也是沒有用的。對于教師來說,不僅僅是引導學生去閱讀,更重要的是從閱讀中收獲了什么。將自己所思考的東西記錄下來,形成自己的讀書筆記。正所謂,不動筆墨就不讀書,隨時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