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橫笛范文
時間:2023-03-14 05:3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月下橫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菱鏡對花黃,殘月眉依秋水涼。誰弄離歌別恨曲?宮商。橫笛只因斷情殤。
淺影窗下,寥落孤燈。心堤漫過記憶的潮水··悵然回首,落幕繁華,煙花已散,一地殘紅。誰橫笛吹破
,那無際的憂傷?誰朱砂點落三世情長?誰沿水湄清絕拾階而上,淺唱離歌?尋于舊時宮墻,暗夜泅渡,望斷歸人天涯?
浮華三千,紅塵只為你留白。往昔,曾經的梅林竹雨、蝶飛花舞,已跌落于歲月的輪回之中···塵埃落
定,箐影疏離,凄美了多少蕉窗雨夜,寂寥黃昏···
月殘照,星子弱,遠山蕭瑟,阡陌上柳絲千垂。靜靜佇立于紅塵一隅,拋下白天的偽裝,任傷感靈魂碾轉于空靈,與清風明月相依,猶隔塵世,心若游絲。靜待于心蓮冉冉,拂去三千塵埃,與你心轅邂逅,游夢沈園···
梳理曾經的百轉情結,冷落如秋。那年的牽手相依已成為碎影流云卷入流年,碎念殘葉赴之江水東流···每逢闌夜,那拾不起的昨日安暖,襲窗入夢,依稀里在瘦月下婉約成素白霓裳,為我淺罩一襲不舍的意念朦朧。揮不去,斬不卻。
回眸流年的渡口,彼岸煙霞,曾上演過的巫山風月已落入紅塵。穿過淚眼尋著記憶,那一簾春日安暖猶存,在光怪陸離間,透過層層憂傷,依稀著沁滿花香的舊夢芊芊。踩著一地的花香,染一袖軟風蘇羽,捧一盞流金歲月的甘露,聽一霎馬蹄聲聲,恍若你穿越遠古策馬而來。攬我與你浪跡天涯,許我一世歡顏,花海云嵐···
目光的盡頭,再看不見你青衫秀逸的身影,情殤依舊,牽念如昔。你華麗的轉身,覆我千城暮雪,滄浪煙沙···
人去樓空夜露涼,青燈暗影舊時窗。心淚漣漣更鼓寂,悵然回首一夢長···自別后,習慣把自己潛入文字里,浮夢流淌,心語淋訴。涂滿憂傷的底色,飽墨濃書蘸滿相思紅淚,卷筆丹青的描摹你的面容,描不盡你眉黛春深千般依戀,畫不盡一海情愫秋水綿長。攤開掌心那如水的柔情不忍觸摸,唯恐碰碎那一捧春事花影,瀝瀝紅豆綴滿的曾經 ·····
星目微翕橫笛月下,對影成雙。那一年,粉娥初墜,綠染香江,你踏一葉扁舟,白衣勝雪,墨扇執手,一
襲納蘭的憂郁。我紅衣傘下靜看流鶯柳梢面如桃花,你不經意間給了我一個回眸,驚破我心湖蕩漾,闌波驚鴻
,叩響了我禁錮的心弦,一枚紅豆深植我心的土壤。從此,紅塵中多了一個喜歡獨倚黃昏,靜眸垂簾的倩影,
聽雨花下心淚漣漣的娥嬌。秋千架下,青藤蔓繞百轉情結,雙蝶飛舞也會黯然神傷···從此為你淪陷了今生
的癡念!飲盡萬盞罌粟的醉夢瓊漿!韶華傾覆雪染相思髻,朱顏褪盡春黛點滄桑!嬴贏瘦筆怎抵三生許諾,蒼
文萬箋難書今世情長····
流年又是幾度霜,揮袖間已是滄海桑田兩茫茫!往事隔了一層煙水。靜水深流,溢滿相思的底谷。依然吟
唱著曾經的曲子,指尖流淌著那無處傾訴的告白,那一簾花事遙隔于淚眼朦朧間,迷離于彼岸···花徑無人
舊時影,唯有今日葬花人。寂寞回廊九曲處,昨日殘香染霓裳。那一眸舊時風月婉轉了秋水,相思刻骨,幽蓮
篇2
【在詩里行走】
在詩里行走
我遇見江南的春雪
那樣的柔白,點綴著遠方
一帶淡雅的青山
再輕輕地踏過
十里夏荷
走進潮濕悠長的石板巷
聆聽,那些遙遠的足音
緩緩地,緩緩地離去
向小橋流水外
淡淡的柳痕、淡淡的芬芳
在詩里行走
我路過塞北的風沙
佇立荒涼的大漠
遙望,塞下殘損的孤城
看那些奔突的鐵騎
折斷了染霜的秋草
聽一曲羌笛,吹來浴血的廝殺
在塞北的冬日下
我把英雄的遺骨,燃燒成烽火連天
【風月情】
風中飄著雨絲,飄著花香
飄著詩人的呢喃
風從南方
款款向你走來
你卻在思念,那一輪山月
照了重山千湖
又照進你的眼睛
月光寒冷如雪
風中有一只手
輕拂過你的華發
摘下一片一片的云
放逐,在你憂郁的藍天
你卻盼望著,盼望著夜色來襲
撥開層云,點灑閃亮的繁星
尋一輪寒月
夜風中你吹起了橫笛
【畫魂】
我的筆下
繾綣著春風秋雨
畫一脈遠山,蕩漾悠悠的綠韻
畫滿山頭沐雨初黃的菊
我的筆下
橫亙著綿綿的思緒
飲盡了相思,潑出水墨的氤氳
醉倒,在白云深處
是那寫意的山水人家
屋后幾叢翠竹,竹上幾點歸鴉
最怕用工筆勾勒,命運曲直的線條
深鎖的庭院里,寂寞梧桐飄落她的裙下
重門徐徐打開
曲徑通幽處那個女子
手執團扇,掩面桃花
【意境】
讀你的詩卷
讀三月空城的杏花雨
惆悵打濕了黃昏
紙傘撐起,離別紛飛的柳絮
看你酒后揮毫
在狂草中天涯浪跡
向空靈的游絲,借來流水行云
每一處枯筆
都如殘崖斷壁
聽你月下撫琴
聽你指尖的高山飛瀑、空谷猿鳴
再把時光譜進樂曲
等紅顏蒼老、落花成泥
最后,安放在你的畫中
我一生的追尋
篇3
2,當你喜歡我的時候,我不喜歡你,當你愛上我的時候,我喜歡上你,當你離開我的時候,我卻愛上你,是你走的太快,還是我跟不上你的腳步,我們錯過了諾亞方舟,錯過了泰坦尼克號,錯過了一切驚險與不驚險,我們還要繼續錯過。
3,我不了解我的寂寞來自何方,但我真地感到寂寞。你也寂寞,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寂寞,只是大家的寂寞都不同吧。
4,愛到極致,我已變得盲目,在幸福的巔峰,誰還記得住愛神的電話號碼,誰還記得周圍許多有趣的日子,濕透的衣服終究會干,可以遺忘的都不再重要了!
5,看了一場看不懂得電影,四處張望,發現別人專注而陶醉,才忽然明白孤獨是什么。
等你,似月陰缺。想你,如月晴圓。
月下影單,白衣素面,一管橫笛,奏出一生哀怨,怎就看不出:一腔柔情纏綿?
誰不愿草長蔦飛、煙花三月同舫那煙雨江南。
誰不愿花前月下長相逢、輕顰淺笑染紅顏。
只是,多情自古就傷離別,有愛就有怨
君一別數載,也無半言,等你欲斷魂,怨我情太真,于是不思茶飯。
便在那相思的路上鋪了層思君的霜寒。
守望成塑的影子,終就會不會待成行尸千年?
新春伊始,小橋流水,悠悠清風,吹醒迷夢中的我。
??恍惚又似昨夜,聆聽熟悉而又遙遠的旋律,伴著夜的深邃,蕩起深藏在記憶中的漣漪,送來滿船熠熠生輝星光,和虔誠的誓言,揮灑滿腔的熱血。
??傾城的冬日,注定沒有紛飛的雪花,我靜靜的斜躺在床上,想著一個叫夢的東西。此刻的我,無論如何也無法忘記,曾經的歡歌笑語,我知道我已經跌進了春的陷阱。
??曾經的現在,駐足遙望天際飄飛的云朵,我在懷念落葉,卻忘記了正在萌發的新芽。
??嫩芽為春綠,那落葉呢?我算面對了我們的重新開始,卻無法預知以后的結果,獨自徘徊在記憶的渡口,輕輕地吟唱“如果我們依然在一起,再黑的夜晚我也無需躲避,一段永遠封存的記憶隨風而去。”。
??綠葉為了守護花的妖艷而孜孜不倦的吸取天地的精華,卻忘了,終有一天她也有魂歸大地的痛苦。他,有遠方的我為其祝福,彌漫星空,而我呢,卻永遠也無法抵達他那遙遠的心房。
篇4
我的江南,是打水少女銀鐲的叮咚,是采蓮女子甜美的嬌顏,是賣花阿婆嘹亮的歌喉。
我的江南,是青石板上濕漉漉的溫潤,是荷花池里輕盈盈的婀娜,是落花風中上下翻飛的翩躚,是杏花深處高高挑起的酒幡,是烏衣巷口斜斜掛著的斜陽。
我的江南,自氳氤似霧的朦朧煙雨中曼舞而來,流盼的美目灼灼照亮十里秦淮繁華的舊夢;我的江南,自淺吟低唱的紫檀琵琶里踏歌而來,悠揚的仙音渺渺撥響吹簫玉人幽婉的心弦。
我的江南,掬一捧晶瑩剔透的春水,簪一朵潔白無瑕的心蓮,靜靜地攏起烏黑盈亮的三千青絲,將旖旎曲折的心事,細細密密地綰結成圓圓的花環。
我的江南,在莊生的蝴蝶夢里輕舞飛揚,在禹錫的弱柳風中獨笑含顰,在杜牡的豆蔻梢頭娉娉裊裊,在姜夔的二十四橋清角吹寒。
我的小舟,輕輕地穿過唐風宋雨漢長廊,在暗香盈袖的姑蘇城外悄然佇立。聽悠長清越的鐘聲,驚破寂寞游子惆悵的思緒;看槳聲燈影的楓橋,迷朦天涯孤旅憂郁的眼眸;看青衫磊落的書生,橫笛月下,把酒放歌,一樽飲盡千古事。
我的小舟,緩緩穿過粉墻黛瓦楊柳風,在寂寥幽深的雨中長巷默默凝望。看玲瓏馨香的紫色丁香結滿凄婉的清愁,看清雅嫻靜的旗袍女子,皓腕如玉,素手輕揚,裊娜徐行,款款地將手中的油紙傘舞動成一種空靈的詩意。
我的小舟,在江南的懷抱里四處游走。俯首,湖光山色、水波瀲滟;仰頭,江山如畫、月華如水。
我的小舟,迤行在玉肌水骨、如花精魂的江南水鄉里,猶如沉浸在女兒紅芬芳馥郁的醇香之中,心旌神搖,目眩神迷。
我的江南,是才子的詩情和佳人的笑靨釀成的醇酒,是杏花春雨和曉風殘月交織的景致,是大江東去和小橋流水輝映的風情。
我的江南,既詩意,又浪漫。我的江南,既柔媚,又熱烈。我的江南,既婉約,又明媚。
我的江南,清麗飄逸得如同娉婷的紅顏,明眸如水,黛眉如煙,妖嬈嫵媚,淺笑嫣然。
篇5
——題記
剛剛初冬,北方的天格外的短,太陽只在午后匆匆地露個臉,就飛快地躲到遠山后面去了,徒留下到處的蕭瑟和寒涼。
地上,早已鋪上了一層薄薄的霜,夜風肆無忌憚地襲向我的單薄,不禁打個冷顫,又降溫了。
遠天,一彎殘月隱沒在云層里,茫然地望著曾經花香彌漫的小道。似有脈脈余香,又如一場華麗的放逐,總是以一種凄美的姿態,緩緩而行。月落烏啼,依依柳岸,是誰,撥亂了早已平靜的心弦?人世似浮塵,芳華浮生若幻。今夜獨憑欄,且渡桂花深處,淺醉闌珊。
寂寞的夜里,習慣了一個人聽著別人都不聽的歌,任思緒在回憶中悠悠輾轉;習慣了一個人在難過時自言自語,說一些連自己都不懂的癡言;習慣了一個人在單薄的文字中取暖,讓思念的心不在落寞深寒。
剎那歲月,誰將煙花焚散,散了那支離的牽絆。聽斷弦,斷了那三千癡纏。如若相知,注定是一場不離不棄的相守;如若有緣,我會祈求上天,讓我愛你更多一些,免得你內心的寂寞孤單。
今夜,我把回憶揉成張張碎片,一點一點灑落在你經過的路口,讓我們一起去撿拾往日的溫馨浪漫。還記得月下微酌的感動,你含情脈脈,我嬉笑言歡;還記得秋風蕭瑟的承諾,我橫笛一曲,你白衣翩翩;還記得漂泊中的離索,你淚濕粉黛,我愁眉連連!
時光總是在我們不經意間走散,歲月斑駁地穿梭于我們生命的每個角落,慢慢地退走了昔日的光澤。帶著冬的寒意,帶著瑣碎而平凡的記憶,那些點點滴滴,有歡笑,有憂傷;有快樂,亦有苦澀。或許,不是每個浪漫的夜晚都有流星滑過,但我們會記住它曾經的光芒和火焰;不是每段旅程都會一帆風順,但我們會記住曾經的輝煌和感動;不是每個日子都如冰冷的冬天,但我們會記住那曾經的美好和溫馨的永遠。
今夜又路過那一地枯黃,微風掀起了誰的衣角,敗露了那裹不進心底的憂傷。誰愿意讓時光稍稍停歇,點一盞心燈,徐徐靠近溫暖。披一襲素冬之羽,乘風,縹緲瑤池,讓那仙靈之氣,溢滿胸懷,迢遙回蕩著脈脈的輕言。
拾一瓣馨香,于如詩的歲月里婆娑曼舞,和長宵共醉茗香。殘月如鉤,凄凄欲語,徘徊在寧靜夜下,仿若萬千生靈都已酣然睡去,唯留一曲琴韻和著月間傳來的細細淺淺的芬芳,在這個初冬的夜晚氤氳散開。一片遐思,如墜夢境,夢回千轉,朦朧了一宵襟寒;一身冷落,抖擻著每一縷愛的細節,牽動著情與愛的衣袖,凌空揮舞,御風隔岸;一闋清詞,驅趕了這個北方小城的凜凜冰霜,帶著一顆虔誠的心,在幽幽思緒中,守候溫暖。
或許,熹微的星光已憶不起小徑的模樣,灰色的假山亭臺帶來一種透不過的遐想。原本屬于一個人的孤獨,忽然被一種似水的柔情填滿,四溢于夜的邊緣,悲喜膠著,冷暖難期。我唯一知道的是,我在用我的呼吸把你思念!
在煙雨如夢的季節,你的笑靨如彼岸開到茶靡的花,含幾許柔情,舞醉于我的掌端。那傾城的明媚深深地寄存在我的心里,我知道這是永遠的思念。之后,我癡守著這份永恒,避開紅塵中所有的牽絆,只為守住彼此間那份不舍的情緣!
繁華塵世,只愿以一種銘刻的姿勢來精致你我的故事。即使觸摸不到,淚眼依然,我仍會為你譜一曲風花雪月,在一滴清淚里為你捻揉出一個關于輪回的水意纏綿。此刻,我只想用自己流浪的目光輕敲你的心扉,輕輕感受你那無盡的溫暖。當思念的心滑落在午夜寂寞的深處,那份你給的柔情足以讓我為你寫出纏綿悱惻的詩篇!
篇6
1.讀――劃撥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撫摸式地閱讀體悟
魯迅的作品是嚴肅的作品,所以我要求學生閱讀時要有一種嚴肅感、虔誠感,要認真仔細,從作品的開頭到結尾,一個字一個字地撫摸下去。我這里說“撫摸”,是強調對作品中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的珍視,要能敏銳地感覺到魯迅作品中每一個字都是飽滿的、有生命張力的個體。
如對初中教材小說《社戲》的撫摸式閱讀和信息提煉,以看完社戲后船離趙莊回望戲臺的情景為例(說明:節選原文中加點字詞為撫摸體悟的重點,閱讀體悟系幾個學生的成果的綜合)。“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先寫“月”:高掛而皎潔,月下露天的戲臺更顯朦朧美,恰似人間仙境。表現了月下模糊的戲臺境界的美妙和“我”心情的愉悅與留戀;“仿佛”兩字說明只是“我”的感覺;“不很久”介于“不久”與“很久”之間,既表現了看戲不覺得時間過得快的感覺,又說明實際時間已經不早了,和下一段的“深夜”相合;“回望”兩字,情意依依,欲罷不能;“仙山樓閣、紅霞”是視覺描寫,與前文“仙境”呼應;“悠揚”則是聽覺描寫,也與來時聽到的相呼應;“但”不好意思說再回去,非常符合兒童心理,表現“我”內心仍為社戲所牽掛,充分表現那夜社戲之好……
2.評――進入文本深入文本,讓學生進行個性化評點
(1)評點的概念:一般用來記錄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作品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
(2)評點的原則:大處著眼,小處落筆。大處,即思想內容和主要藝術特色;小處,即某個段落、某個句子或某個詞語等。
(3)評點的角度: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通過對作品意義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想象中的其他讀者對話。
(4)評點方式:概括式、理解式、提問式、金圣嘆式(體悟到的妙處)等。例如綜合若干學生學習模仿金圣嘆評水滸式對魯迅的《故鄉》進行個性化評點: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早聞其名、早知其事,卻未見其人,望眼欲穿啊。明為盼新年,實為盼閏土。“日日”是疊詞,可見盼望之切。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果然,小英雄來也!好容易到了年末,「難捱也!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哇噻!喜形于色。我便飛跑的去看。「“飛”,富有表現力,可見急切。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外貌描寫,健康的古銅色,吹海風曬太陽,羨慕。圓臉,可愛的農村少年。頭戴一頂小氈帽,「外貌描寫,具有地方特色,可愛之極。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銀制項圈,家境不錯嘛,深受父愛,農村有些人有迷信思想啊,認為銀項圈可辟邪。可是長大后……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果然!不出所料。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愿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果然!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年齡相當,興趣相當,尊卑貴賤拋到九霄云外啦。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于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友誼伴隨著歡樂,心靈未曾被污染,難舍難分,純潔無瑕啊。……
(5)評點展示:學生評點好后,要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展示。學生的評點往往會有許多出彩之處,其精到、深刻,往往是我們老師始料未及的。
3.問――打通課文潛入作品,讓學生有層次、有系統地進行問題探討
最后一步該是問題探討了。經過“撫摸”式的讀,個性化的評點,學生對作品內容已經熟悉而且很有心得體會了,我們再進行問題探討,便可以幫助學生打通課文,潛入作品的深處。
篇7
很 神 似
①他唱起了自己近兩年來的新歌《愛是唯一要求》,以及自己作詞作曲的《夜晚的彩虹》,旋律竟然很神似周杰倫的《千里之外》。(周帥《譚詠麟又唱又跳3小時58歲比25歲還猛》載于《華西都市報》2008年11月30日)
②金正云各方面都很神似父親(文題)(載于《慧聰網》2009年6月6日)
“神似”的義項有二:①精神實質上相似,與“形似”相對;②極相似。顯然,上述兩例“很神似”中的“神似”,不能取義項①(①是形容詞,不能帶賓語),只能取義項②的“極相似”,強調前者極像后者。如此,“很神似”中的“很”就與“極”重復,應刪去“很”。
動 輒 就
①對輕微違法怎能動輒就“依法嚴懲”?(文題)(作者:慎海雄載于《齊魯晚報》2008年7月11日)
②司機朋友 不要動輒就摁喇叭(文題)(作者:金玉載于《南國早報》2009年5月25日)
“動輒”是書面語,意為“動不動就”。“動輒就”等于“動不動就就”,顯然是“疊床架屋”,應刪去“就”。
涉 及 到
①30央企整體上市秘密起跑涉及到國防等關鍵領域(文題)(作者:黃夢真載于《中國經濟網》2007年10月16日 )
②主城啟動103片區危改看看是否涉及到你家(文題)(作者:張路橋載于《重慶商報》2009年6月1日)
“涉及”中的“及”就是“到”的意思,“涉及”就是“牽涉到”“關聯到”,其后再用“到”明顯多余。應刪去“到”。
能堪稱
①這是一個長100多米、足印有150多個的“恐龍足跡化石墻”,它甚至能堪稱“迄今為止世界上侏羅紀規模最大的恐龍足跡化石群”。(錢毓《新疆鄯善恐龍足跡:一條通向侏羅紀的“密道”》載于《都市消費晨報》2008年5月5日)
②我們可以自檢一下,在每個部門每個工種里面,我們中的每個人是不是在其崗位上能堪稱頂級的、世界級的專家? (黃鳴《學習蘋果好榜樣》載于《商界評論》2009年5期)
“堪稱”之“堪”,是“能”“能夠”“足以”之意,“堪稱”即“能夠稱得上”。其前再用“能”,則與“堪”語義重復,應刪去“能”。
訴 諸 于
①驗房第一人被傳兩頭通吃丁渤:將會訴諸于法律(文題)(作者:汪明宇 載于《金陵晚報》2006年12月9日)
②改善民生關鍵還得訴諸于公共財政制度的建設(文題)(作者:單士兵 載于《華夏經緯》2008年6月26日)
“諸”是古漢語中一個常見的兼詞,是“之于”“之乎”的合音,其義相當于“之于”。故而其后的“于”與之重復,應刪去。
萬 一 若
①以后萬一若再碰到這些類似的災難,同時還是一個避災地點。(高源《世博總規劃師深入四川災區設計臨時安置點》載于《世博網》2008年5月27日)
②不信試試看。會下這步棋嗎?萬一若下了呢?(邊城《假如前環保總局狀告商檢質檢總局》載于《中國市場》2008年第5期)
“萬一”是表示可能性極小的假設關系連詞;“若”即“如果”,其語法功能與“萬一”相同,也是表假設關系的連詞。“萬一”與“若”互相重復,應刪去其中之一。
仍 然 還
①新一屆國奧隊正式樹旗主教練仍然還處于難產(文題)(作者:徐毅 載于《都市快報》2006年5月2日)
②馬云:阿里巴巴仍然還只是個8歲的孩子(文題)(載于《硅谷動力》2007年11月6日)
“仍然”是一個副詞,表示情況持續不變或恢復原樣。通俗地說,“仍然”即“還是”之意。其后再用“還”,純屬多余。應刪去“還”。
很 懸 殊
①每平米8千到6萬不等同在西湖邊二手房價很懸殊(文題)(作者:朱小燕 載于《錢江晚報》2007年2月1日)
②當實際待遇還很懸殊的時候,保留“農民工”稱謂,既可警示人們:長期二元結構導致的社會不公依然存在,還有助于優待農民工政策的實施。(《解讀:農民工工作司行將出爐的意義》載于《紅網》2008年7月22日)
“懸殊”是形容詞,意思即“相差很遠”“差別很大”,其前再用表示程度相當高的“很”來強調,語意明顯重復。應刪去“很”。
先拔頭籌
①《香港姊妹》導演回應質疑先拔頭籌就是肯定(文題)(作者:林芳 載于《四川在線》2007年6月27日)
②胡雪峰神勇豪砍三雙江蘇主場逆轉福建先拔頭籌(文題)(作者:草雨載于《搜狐體育》2009年4月1日)
“籌”是舊時用來記數或計算的用具。“頭籌”之“頭”對“籌”起限制作用,表示“第一”“次序居前”。“拔頭籌”是一種比喻的說法,表示“奪得第一”或“先……(需根據具體語境確定相關內容)”等意,其前若再用“先”來限定,語意重復。應將“先拔頭籌”改為“拔頭籌”或“拔得頭籌”。
首開先河
①宿遷換屆首開先河鄉鎮書記入選市委候補委員(文題)(作者:章敬平載于《經濟觀察報》2006年9月24日)
②泰安高新區“園區安全標準”在全國首開先河(文題)(作者:董梅載于《泰安日報》2008年12月16日)
“首”有“首先”“第一”“最先”之義。“首開”與“先河”連用,則“首開”之“首”與“先河”之“先”語意重復。應將“首開先河”中的“首”刪去。
一致公認
①被大家一致公認的最佳教練(文題)(作者:徐玲載《中國常州網》2006年12月27日)
②國藥股份:五大機構一致公認的優良防御品種(文題)(作者:何震林 載于《鳳凰財經》2008年8月5日)
“公認”即“大家一致認為”,已含有“一致”之意,故其前的“一致”一詞純屬蛇足,應刪去。
過分苛求
①不要過分苛求完美(文題)(作者:月下橫笛 載于《濟南時報》2007年12月6日)
②過分苛求自己不利于高考(文題)(載于《中國學生健康報》2009年4月8日)
“苛”即“過分嚴厲”之意,“苛求”指“過分嚴格地要求”,其前再用“過分”,明顯與“苛”語意重復。應刪去“過分”,或將“苛求”改為“要求”。
大好良機
①開發商地荒轉錢荒拐點時期為投資客進入大好良機(文題)(載于《北京商報》2008年3月27日)
②詹姆斯打出尷尬準四雙失常表現葬送大好良機(作者:云飛 載于《騰訊體育》2008年5月7日)
“良”是“好”之意,“良機”即“好機會”,其前再用“大好”來修飾,語意明顯重復。應將“大好”刪去,或將“良機”改為“機會”。
十分罕見
①新疆恐龍溝再現巨型化石完整性十分罕見(文題)(載于《重慶時報》2007年10月18日)
②美國愛達荷州現“雪滾軸”奇觀十分罕見(作者:梁杉載于《中國日報網》2009年4月19日)
“罕見”指“難得見到、很少見到”,其前再用“十分”來修飾,純屬多余。應刪去“十分”。
凱旋歸來
①一汽大眾――速騰喜迎冬奧代表團凱旋歸來(文題)(作者:韓路 載于《汽車之家》2006年3月1日)
②攜手傳圣火珠峰登山英雄凱旋歸來(文題)(載于《IT世界網》2008年5月19日)
“凱旋”中的“凱”即“勝利”,“旋”就是“歸來”,“凱旋”就是“勝利歸來”的意思。顯然,“歸來”與“凱旋”中的“旋”語意重復。應刪去“歸來”,或直接寫作“勝利歸來”。
全部囊括
①各國獎勵運動員形式五花八門吃喝住行全部囊括(文題)(作者:馮載于《浙江在線》2008年08月24日)
篇8
此等做法完全背離教育家葉圣陶的主張,即“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要繁復冗長的講說”。其結果自然事與愿違。既不利于培植學生的想象力,更不能涵養學生的詩情。
本人主張尊重詩詞鑒賞循序漸進的客觀規律,引導學生探尋古詩詞鑒賞之正道。
一.觸類旁通,從題材類別角度解讀古詩詞
面對卷帙浩繁的古詩詞,如何能做到“讀一首詩,知一類詩”?語文教師可嘗試引導學生觸類旁通,從題材類別角度解讀古詩詞。據題材分類,我國古詩詞大體有相對明晰的界限,可分成羈旅行役詩、邊塞征戍詩、送別懷人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詠史詩、托物言志詩、即事抒懷詩等常規題材類型。有不少詩歌,題目就點明了題材類別,而詩歌的意象則能幫助強化對題材類別的判斷。盡管作者構造的個人意象群,一定程度上跟作者獨特個性及獨創風格有關,但某種題材類別的詩歌大體上還是有一些特定的典型意象的。
譬如山水田園詩的典型意象常見溪水、山石、松杉、閑花、野老、牛羊、雞狗、谷鳥、白鷺、柴扉、村舍、草稼、炊煙、桑麻、南畝、五柳、浮云、明月、漁歌等。邊塞征戍詩的典型意象有大漠、烽煙、長城、黃沙、塞草、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鉞、刀鎩、橫笛、羌管等。抓住這些典型意象深入揣摩意境,易于窺見作品意旨,鑒賞便可事半功倍。
蘇教版初中語文的編寫者較注重兼顧選擇不同題材類別的詩歌及代表作。如王維、孟浩然、陶淵明等是山水田園詩人的代表,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等是唐代邊塞征戍詩的代表。我們可引導學生從代表詩人著手,把握某類題材的詩歌特征。比如,我們可從領唱盛唐“好聲音”的高適、岑參入手,從宏觀角度把握邊塞詩的特點。生在盛世的高適、岑參,分別追隨軍功卓著的哥舒翰、深得朝廷器重的封常清,盡管邊地風沙嚴酷異常,甚至“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但他們豪氣干云,用烈烈雄風書寫“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一首首高亢激越的邊塞詩篇,將尚武任俠之風、豪邁慷慨之氣、進取建功之心發揮到淋漓盡致。這些詩折射出盛唐邊塞詩雄壯豪邁的特點,從中可明顯感受到“盛唐之音”奏出的盎然旋律。
二.知人論世,觀照詩人別樣的精神世界
“知人論世”的最早提出者孟子,在《孟子?萬章下》中主張,“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的闡述更清晰,“然才有庸侑,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鄭,并情性所鑠,陶染所凝,是以筆區云譎,文苑波詭者矣。故辭理庸偏,莫能翻其才;風趣剛柔,寧或改其氣;事義淺深,未聞乖其學;體式雅鄭,鮮有反其習;各師成心,其異如面。”縱觀源遠流長的古典詩詞評論史,各種公認的詩話、詞話及其他文學批評,均有知人論世精神的實際運用和演變,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豈容忽視?
雖說可“讀一首詩,知一類詩”,但要準確解讀,還需運用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披文入情,進入詩(詞)人的精神世界,以期產生感情共鳴。不斷衍變發展的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在中國傳統文學批評中的地位異常重要。因為任何一首詩詞都不可避免地會打上作者的生活烙印,甚至是鮮明的時代印跡。“知人”就是考察作者的家世、經歷、行蹤、處境、性格、個性氣質、思想意識、藝術修養、審美情趣及創作意圖等。“論世”則是考察社會歷史面貌,特別是作者所處的時代風貌、社會環境等。
試想,如果不熟悉蘇軾的《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作于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期間;如果不清楚在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貶謫中度過,卻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如果不知曉他的人生哲學(老了又何妨),依然可以左牽黃右擎蒼,老當益壯;如果不明白他于熙寧六年(1073)當錢塘潮來江水回流時深發感慨:“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又怎能讀透《浣溪沙》“門前流水尚能西”中樂觀曠達、奮發向上的精神?
三.咬文嚼字,是立體讀懂古詩詞之關鍵
宋代阮閱編選的《詩話總龜》載有一段被古今傳為美談的文字因緣: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于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并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
究竟“推”好,“敲”好?卻是各有其說,各有其理。這就是該典故無窮魅力所在吧?古今許多人往往認為“敲”比“推”字好,因為“敲”是詩眼,敲破了原來的靜謐氛圍,響中寓靜、以動襯靜,使詩歌形象更豐滿而生動,意境更幽深而明晰。看準“推”好的朱光潛先生認為,寺院中只有一個和尚,乘興步月,獨自幽步后興盡而返,自掩自推;且“推”可無聲,更契合前句“鳥宿池邊樹”的幽靜環境。本人也認為“推”更好,因為“推”除了更契合前句意境外,還更契合此詩主旨。本詩是卒章顯志,“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將詩人對隱逸生活無比神往的心跡表露無遺,詩人只是暫且離開,且身離心未離,不久會前來共同歸隱。僧“敲”雖說禮貌,能帶來些許驚喜,但較拘謹,倒彼此顯得有點隔膜,不能充分體現悠閑自得之趣。
詩詞本來就是語言的藝術。元好問在《與張仲杰郎中論文》中道:“文須字字作,亦須字字讀。咀嚼有余味,百過良未足。”古往今來的創作者和鑒賞者耗費心血地咬文嚼字,經歷了大量語言材料的篩選錘煉,以及思想與情感的反復調整,我們師生哪能不咬文嚼字?否則,談何立體讀懂詩歌?師生共同咀嚼“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詞語,如詩眼或詞眼,然后引導學生合理聯想和想象,將它在原句中構成的畫面化為自己的感官,進一步探究其中烘托的意境,體悟思想情感。如蘇教版七年級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一個“闊”字,表現出春潮上涌,江水與岸齊平時浩渺廣闊之景,既寫出江水之勢,又寫出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濃的景象,還折射出詩人放眼山川的博襟。
四.神游冥想,以“己意”揣度作者之“志”
客觀講,讀者對古詩詞的鑒賞一直存在著審美差異。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錢鐘書在《也是集》中說:“吾詩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o為己設;他人異解,并行不悖。”其實我國古代就有“詩無達詁”之說,這與西方文學批評所主張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神似,但“詩無達詁”更強調讀者不能僅僅看到語言文字與事物之間有形的直接聯系,還要看到無形的間接聯系,不能機械呆板地照字面直解詩的語言,不能望文生義而“以辭害志”。正如《孟子?萬章上》所云:“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比如蘇教版八年級編選了被稱為“如天馬行空,神龍出海”的《宣州謝x樓餞別校書叔云》,開篇是破空而來的“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我們知道合理的解讀是:“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但筆者教學時發現有部分學生理解成:無情地拋棄我而去的人兒,昨天就無法挽留;擾亂我心緒的人兒,今天就活該有很多煩惱!這樣的解釋真是讓人啼笑皆非。“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的李白竟被誤讀成了棄婦形象!幾乎完全偏離這首送別詩的“志”。類似例子卻并不鮮見!
怎樣才能真正實現神游冥想?其實,無論圣人與凡人,古人與今人,都有心理的同構性,可以彼此遙相契合。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中寫道:“所謂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學生雖不能與作者處于完全一致的境界,但能有相似的境界,從而隔空產生共鳴。如范仲淹《漁家傲》中寫道:“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對于很多背井離鄉的學生而言,雖然他們禁酒,但異鄉感觸深入骨髓,對故土及親人魂牽夢縈,甚至也有“歸無計”與“人不寐”之時,所以他們很能神會“酒”這個意象掩飾下的相思情、相思苦。
當然,以上方法不是彼此割裂的教學和鑒賞古詩詞之道。作為語文教師,須引導學生綜合運用這些方法,并適當結合其它詩歌鑒賞方法,如結合“因聲求氣”,體味古人的人格美并獲得一定的美感教育。總之,教師要增加自身駕馭古詩詞的理論厚度,重視學生具有個性色彩的情感體悟,引導學生不斷提高自身鑒賞古詩詞的藝術功底,引導學生切實重視對古詩詞本身的審美,引領學生真正進入古詩詞的意境,視野得以不斷拓寬,詩情得以漸漸充盈。
參考文獻:
[1]孟軻q孟子[M]q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魯迅q且介亭雜文[M]q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3]阮閱q詩話總龜[M]q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4]王運熙,周鋒q文心雕龍譯注[M]q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