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朗讀范文
時間:2023-04-07 06:13: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桃花源記朗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興趣領先,熟讀巧背
布盧姆認為,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既如此,指導學生學習、背誦文言文,首先必須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背誦文言文的濃厚興趣。如在新課導入時,可運用多媒體播放名家朗誦的音畫視頻供學生欣賞,并鼓勵學生跟讀。當學生跟讀的濃厚興趣被強烈激發(fā)出來后,再引導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伴奏下,熟讀巧背。
二、邊讀邊譯邊記誦
通常情況下,將文言文課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是教學文言文、指導學生朗讀與背誦文言文的前提。在具體的閱讀教學與背誦指導過程中,我曾經(jīng)指導學生采用邊讀邊翻譯邊背誦的方式熟讀背誦文言文,起到了極好的效果。不過,這種背誦方式一般適用于諸如《陳太丘與友期》《詠雪》《智子疑鄰》《塞翁失馬》等故事性比較強、篇幅比較短小的文言文篇目。
三、串聯(lián)回憶,限時背誦
這種背誦法適應于諸如《出師表》等篇幅比較長的文言文。具體方法為:每翻譯完一個文段,師生共同理解這個文段的內(nèi)容,并找出文段的重點字詞,寫在黑板上,與學生一道將每個文段的重點字詞串聯(lián)起來記憶,然后限定背誦時間,要求學生當堂成誦,并且在課后還要鞏固背誦。以執(zhí)教《口技》一文為例,在指導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口技者模仿一家四口人深夜熟睡時的那段表演中的標志性詞語“遙聞”――“既而”――“又”――“當是時”――“賓客”等書寫在黑板上,學生據(jù)此提示回憶課文內(nèi)容,并串聯(lián)快速背誦。
四、抓住句式特點,比較背誦
有些文言文,如《木蘭詩》《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其中的文段借助比喻或者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文句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教學上述文言文時,我指導學生把課文中結構基本一致的語句找出來,畫上波紋線,抓住句式的不同特點,加以熟讀記誦,效果很好。如執(zhí)教《木蘭詩》一文,我指導學生將課文中描寫木蘭準備出征與奔赴戰(zhàn)場這兩個自然段中,比如“東市買駿馬……”等語句用波紋線標記出來,然后加以記誦。因為上述兩個自然段幾乎都是五字排比句,句式非常整齊,很適合學生朗讀與記誦。隨著朗讀次數(shù)的增加,學生誦讀的語速逐漸加快,最后自然而然地熟讀成誦。此外,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木蘭征程中思家念親的八句重復語句,加以仔細辨析,找出重復語句中的異同,并加以比較背誦,也起到了極好的背誦效果。
五、根據(jù)畫面背誦
諸如《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桃花源記》等寫景抒情的文言文,幾乎每個自然段都是一幅精美的畫面。故此,教學與指導學生背誦上述文言文時,我常常指導學生給文段中的每一幅畫面擬一個小標題,而后展開豐富的想象,結合畫面背誦。以執(zhí)教《岳陽樓記》一文為例,我指導學生按照課文描繪的景物順序,分別給其中的幾個自然段擬定下列小標題:洞庭湖全景圖、洞庭湖“雨霏霏”圖、洞庭湖“春和景明”圖等,引導學生根據(jù)對畫面進行聯(lián)想,記憶成誦。
六、根據(jù)文脈背誦
入選語文教材的諸如《桃花源記》《傷仲永》等文言文,文脈與現(xiàn)代文相似,主要有邏輯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等。故此,可以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背誦。以執(zhí)教《桃花源記》為例,我引導學生理清文脈:發(fā)現(xiàn)桃花源――進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訪桃花源,以此開展背誦,達到了極好的背誦效果。
七、角色背誦與理解還原背誦
1.角色表演背誦
對于語文教材中比如《陳太丘與友期》《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對》《楊修之死》《鄒忌諷齊王納諫》等故事性比較強、人物對話比較多的文言文,則指導學生采用客串角色與對話形式等方法,對之加以理解背誦。如此,也能起到極好的背誦效果。
2. 理解還原背誦
閱讀教學《愚公移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文言文,我曾指導學生先將其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之后對照譯文回憶還原記誦。學生在記憶背誦上述文言文的過程中,因為對其字詞句有了初步的理解,再加上反復朗讀與回憶還原,背誦也就感到比較容易了。
篇2
一、合理巧妙地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針對初中語文的文言文學習,大部分學生都不會自覺自愿地去學,主要也是文言文題材跟現(xiàn)代的漢語學習之間的差異比較大。因此,教師如果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學效率也會相應的得以提高,教師要循序漸進的去改變學生,將一些文言文的知識和古詩貫穿于日常學習當中,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多看一些簡單的文言文知識,為更好的學習文言鋪墊。合理巧妙地導入,能夠很快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雖然課程的導入時間簡短,如果教師能夠設計的既有創(chuàng)意,又新穎,一定會打動學生,恰如其分地找到教學的切入點,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教師可以結合現(xiàn)代來引入,我們國家能成為“桃花源”的景點有很多,像臺灣、重慶、安徽等地都有“桃花源”的景點,這些都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有什么聯(lián)系嗎?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一起來揭曉答案。再如,《湖心亭看雪》一課,教師則可以設計提問的方式來導入,在我們學過的詩文當中,有很多是描寫西湖美景的,大都是以西湖春夏的景色為主,那么,有誰知道西湖冬天的景色美不美呢?我們一起來學習《湖心亭賞雪》。課程的導入沒有規(guī)定標準統(tǒng)一的模式,需要教師根據(jù)所學內(nèi)容和班級學生的特點,來進行具體分析和靈活設計,要注重課程導入的新穎、趣味和啟發(fā)學生的效果。
二、提高誦讀的效率,正確引導學生
誦讀也就是朗讀,在語文課堂上,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學內(nèi)容,在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必須做到三到:口到、眼到、心到,朗讀聲音要響亮,節(jié)奏輕緩有致,逐漸體味文言文的情趣。對于初中學生剛接觸到的文言文,在語感和誦讀停頓、斷句常識上都比較缺乏,因此,要加強學生的誦讀訓練,才能有助于學生學好文言文。對于文言文誦讀的方式比較多元化,針對篇幅短小,內(nèi)容簡潔的文言文,可以多練習通篇朗讀;有要求重點理解或背誦的部分,要加以精讀;針對篇幅較長的文言文,需要通篇朗讀時,可以讓學生個別輪流進行,也可以分組輪流朗讀,比較朗讀效果。等學生朗讀比較熟練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進行答題式的誦讀。不是按照文章的順序來進行,而是根據(jù)教師提出的問題,選擇性的從文章中找出相應的答案。在學生進行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對學生加以指В而且要針對學生朗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作出具體的評價措施,還可以通過讓學生講解,復述等形式來加強朗讀練習,切實提高學生的文言文朗讀能力。有句名言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通過熟讀文言文,其中的大概意思也就能夠理解了。關鍵還是教師控制好學生讀書的“度”,要的是讀書的目的和讀書的效率。誦讀是朗讀的提高,誦讀也是初中學生文言文入門學習最有效的途徑,熟讀成誦,通過背誦,還有助于學生文言文語感的培養(yǎng)。
三、加強適時地點撥,提高學生主體性
凸顯學生在課堂教學當中的主體地位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出的明確要求,讓學生通過探究合作,自主創(chuàng)新的學習方式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同樣針對初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轉變原有的以教師為主講,學生機械地接受這種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和平臺,通過學生的相互合作與探究,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課堂主體性的發(fā)揮同樣也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學生交流的方式可以分小組進行,學生交流的內(nèi)容由教師設計,針對學生在合作交流當中出現(xiàn)的異議,需要教師適時地給予點撥和引導,從而促使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的發(fā)揮,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教師對學生的知識點撥,也需要講究方式,才能夠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像目光點撥,教師敏銳的目光具有很強的透視性,能夠及時捕捉到學生的反饋信息。當學生在課堂上回答正確問題的時候,期盼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贊賞,看到教師肯定的目光也會感到知足和快樂;當學生回答不上課堂問題的時候,教師給予鼓勵的目光,會增加學生思考問題的信心和勇氣。
篇3
1.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要把握最佳時機進行范讀,并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錄音帶等進行配合朗讀,將生動、形象、富有啟發(fā)性的有聲語言和動作、姿勢、表情等無聲體態(tài)語言充分發(fā)揮出來,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如在教學《背影》時,我通過多媒體播放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學生被多媒體播放的場景和有感情的朗讀所感染,沉浸在一種濃濃的慈母情中。接著提出:這首詩是歌頌偉大母愛的,你們知道哪篇文章是贊美父親的呢?然后引出新學課文《背影》,課堂氣氛頓時活躍了起來,學生在學習的熱情中懷著極大的興趣自覺學習了課文,課堂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2.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朗讀教學中,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維參與,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像,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教學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先讓學生聽錄音范讀,聽準字音、節(jié)奏,再讓學生反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要求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
“你們能不能在朗讀中想像一下這首詞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學生通過朗讀打開了思維之門,展開豐富的想像力,腦子里就像放電影一樣,通過字里行間仿佛看到:深秋的黃昏,一個騎著一匹瘦馬的游子。正在蒼涼的古道上緩緩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即將歸巢;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實踐證明,通過聽、讀訓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加深理解和鞏固,同時,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不斷發(fā)展。
3.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內(nèi)容,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大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具有很強的美的感染力。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不僅在感官上獲得一次享受,一種愉悅,而且在朗讀過程中真切地感受美、體驗美、欣賞美,從而提高鑒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例如教學《春》,我以交替運用配樂錄音朗讀、老師范讀、學生自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在朗讀過程中除強調(diào)學生注意讀音的輕重、速度的快慢和語調(diào)的抑揚外,還要求理解課文中精彩的詞句,領悟課文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趣,感受文章語言的藝術魅力。我問,在句子“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中,“偷偷地”、“鉆”兩個詞好在哪里?能否換成“慢慢地”、“爬”等其他詞?通過反復朗讀,學生感悟出“偷偷地”、“鉆”這兩個詞不能換,作者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描寫出初春時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春草的清新可愛,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教學《陋室銘》詩文,在朗讀中我提出“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詩句中“上”、“人”兩個字好在哪里?能否用其他字代替呢?通過讓學生反復朗讀、揣摩,品味,學生茅塞頓開:“上”、“人”二字不能用其他字代替,它在語句中起到生動傳神、化靜為動的功效,不但使描寫的景物人格化,而且更突出了詩人對這悅目的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4.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的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初中語文教材中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僅在思想內(nèi)容上能感染人,而且在語言上也令人嘆服不已,那精練準確的語言是作者精美構思的藝術珍品,為語言貧乏的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好材料。而通過朗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交談、發(fā)言、復述等多方面語文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我常常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在教材中從適當?shù)慕嵌葘ふ覍W生朗讀切入點,把課堂變成學生發(fā)展語言能力的舞臺,促進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在教學《桃花源記》時,我先范讀,然后讓學生自由朗讀,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nèi)容,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漁人離開桃花源為什么處處作記號?”“假如漁人帶公差找到了桃花源……”這些問題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思維亢奮,想像馳騁。紛紛打開話匣子。有的學生說:“作記號是為了不迷路”;有的學生說:“從帶公差找桃花源這一點來看,漁人是想邀功請賞……”“假如公差找到桃花源,太守會派兵占領桃花源,就會發(fā)生……”有的學生說:“漁人和公差可能私下請求長住桃花源”……學生反復朗讀文章后,已有一定的體驗,加上我設計的問題簡約新穎,便能吸引學生爭相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又很好地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5.強化學生的語感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讀書感悟是傳統(tǒng)朗讀教學經(jīng)驗的精華,它追求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悟境,讀中悟意,讀中悟法。在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感知語言的優(yōu)美、領略文章的韻味,讓學生在讀中與文本對象發(fā)生共鳴,體會文本對象表達的獨特之處,張揚其思維,喚醒沉睡著的意蘊情感,從而不斷強化他們的語感能力。
篇4
一、 借助多媒體,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新時期,越來越多的初中語文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不僅有效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還極大拓寬了初中生的知識面。尤其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簡化文言文的教學難度,構建輕松愉悅的文言文課堂氛圍,還可以實現(xiàn)學生互助探究學習,激發(fā)初中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
比如講蘇教版初中語文《岳陽樓記》時,教學重點是引導初中生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境界。學習文章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體會文章駢散結合的句法形式。掌握文中常見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入新課,在電子課件中展示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圖片,讓初中生對岳陽樓的歷史有所了解。然后這樣開展教學:同學們,我國的很多名勝古跡都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比如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上面就銘刻了很多美文妙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岳陽樓記》,體會作者描寫的景色和抒發(fā)的情感。
二、 注重朗讀技巧,品味文學作品意蘊
文言文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也是鍛煉初中生文言文語感的關鍵,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必須注重對學生朗讀技巧的指導,注重初中生的主體地位,帶領初中生品味文學作品的意蘊,從而更好的激勵初中生的學習欲望,促進全體初中生的共同進步。比如講蘇教版初中語文《小石潭記》時,要讓初中生掌握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和藝術手法。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4篇,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我首先給初中生進行范讀,掃除初中生學習時的文字障礙。然后再播放課文的音頻,讓學生輕聲跟讀,理解文章的大意。最后我會讓初中生帶著問題進行精讀,作者是怎樣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三、 鼓勵學生質(zhì)疑,構建師生互動的課堂
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往往限制了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初中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tài),初中生對語文學習感到厭煩。因此,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初中生大膽質(zhì)疑,對于學習中的疑問要及時向教師提出。還要善于構建師生互動的語文課堂,培養(yǎng)師生感情,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比如在講蘇教版初中語文《桃花源記》時,我先讓初中生展示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我進行歸納和總結,全班同學結合注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jié)。5分鐘后請學生復述文章大意,復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而對于文章中難以理解的和注解中沒提到的可以提出質(zhì)疑,并通過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予以解決。在教學時有很多初中生提出問題,比如桃花源美在何處?桃花源神秘在何處?桃花源的幸福表現(xiàn)在何處?還有的初中生對文章的主旨提出質(zhì)疑,到底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還是消極逃避現(xiàn)實?
四、閱讀課外作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在日常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應該秉承“課內(nèi)打基礎,課外增實力”的教學原則,通過鼓勵初中生閱讀課外文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zhì)。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學時,我會為初中生創(chuàng)設學習語文的大環(huán)境,挖掘初中生的潛力,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力,從多角度提高初中生的學習效率。
比如講蘇教版初中語文《陋室銘》,文章開頭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著從自然環(huán)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來描寫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諸葛廬”“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話畫龍點睛,總結全文。文章通過贊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高尚情趣。教學時我還選擇了符合初中生認知水平的文言文作品,如《世說新語》《論語》《詩經(jīng)》等,讓初中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把課內(nèi)學到的語文知識和技能運用到課外,實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目標。
篇5
朗讀指導是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功,也是培養(yǎng)學生讀書能力的一個手段。閱讀教學只有通過行之有效的朗讀指導,才能鍛煉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如何貫徹課程標準理念,搞好閱讀教學,筆者謹借此文發(fā)表一點自己的看法。
二、摒棄純情技術的朗讀指導,追求有效的朗讀訓練
閱讀教學不能只注重技巧的指導,朗讀質(zhì)量的高低、能力的強弱,不是技巧能夠解決的問題。這是因為朗讀是一種理解和體驗,朗讀過程中伴隨著對作品思想感情的體驗和語言形式的感悟,學生會在心里自然而然地掀起情感的波瀾。筆者常發(fā)現(xiàn)在閱讀課堂上,一些教師總是喜歡向學生傳授如何處理語句的節(jié)奏、語氣、語速、重音等問題,這種純技術的朗讀指導果真能有助于促進學生走入文本,喚起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嗎?答案是否定的。有效的朗讀指導注重的是學生內(nèi)心的體驗,注重引導學生領悟語言文字中飽含的情感與思想,將“導”與“思”、“讀”與“悟”有機地融為一體,使之互為影響、互相促進。譬如,教學《桃花源記》,筆者首先要求學生放開聲音,響亮地朗讀課文,盡可能地讀清楚,吐準字音,并做到節(jié)奏分明、抑揚頓挫、語句流利。學生逐漸進入朗讀狀態(tài),讀得搖頭晃腦,似乎進入了課文描寫的意境。然后,筆者請不同層次的同學作展示性朗讀,其他同學來點評。接著,筆者要求學生“譯讀”,即一邊讀課文一邊結合注釋,領悟句子意思,并把個人難以理解的問題作上標記,等到交流時解決。學生按筆者一邊輕聲讀課文,一邊進行標畫;有的兩人合作,一讀一譯。筆者巡視,不時向學生投去贊許的目光。學生自讀完畢,筆者要求各學習小組推薦一位學生作為發(fā)言人來暢談閱讀體會,全班同學一起分享閱讀成果,交流并解決困惑。根據(jù)學生回答,筆者和學生一道進行評價、補充、糾正。通過這樣的朗讀和評價,學生了解了課文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筆者又要求學生朗讀課文1到3自然段,邊朗讀邊想象,進入課文描繪的意境,表達出自己對桃花源優(yōu)美的景色、淳樸的人情的體味。這樣,通過幾番朗讀,學生初步從整體上領略了桃花源的美好景致,為第2課時的細讀品味,找美點、賞美景、悟美情奠定了基礎。
三、通過平等“對話”,交流、分享自主閱讀的體會
篇6
一、設計新穎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動起來
在上《核舟記》中“船頭坐三人”一段時,我充分發(fā)揮合作學習小組的作用,把課堂變舞臺,讓全班同學以課本、桌椅為道具,同桌互相協(xié)作表演佛印及“蘇黃共閱一手卷”的動作神態(tài),學生邊朗讀、邊演示,通過課堂即興表演,學生在角色轉換中理解古文語言,古文背誦這一教學難點就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完成了。同時,我恰好在一中觀摩到了這一課的教學全過程,他們也讓學生進行表演,但他們把機會讓給了勇敢的學生,學生推推搡搡地,最后勉強有學生上臺,但是還是沒人愿意表演佛印的角色,兩位學生終于是在臺上完成了表演。但我認為這一個教學過程更多的是在考驗學生的勇氣,場下大部分學生不時的發(fā)出好笑的聲音,注意力并不在于理清文中三人的方位及人物的表情動作的表演上,而是一種好玩的心理活動過程展示罷了,同時也在無形中埋沒一部分學生的表演才能,因此課堂效果欠佳,。課后老師很遺憾的表示很留戀上屆學生,因為上屆學生很有表演的欲望與勇氣。想想我以前的教學也是如此,不由得讓我讓我感慨課堂教學確實需要靈活性與多樣性。
二、了解學生,找到學生學習的興趣點
在上《桃花源記》時,我考慮到本篇課文表現(xiàn)的美境的確無以倫比的,描繪的意境美倫美奐,因此鼓勵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把它改寫成記敘文,果真他們能把自己記憶中最美好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有現(xiàn)實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講評的時候,學生更激動,因為他們的語言受到了我真誠的贊賞,我把他們最感興趣的網(wǎng)絡文學《第一次親密接觸》與《幻城》拿來作比較,感受語言的清新、靈動、奇妙,領略幻境的神秘與奇幻,相信學生在課堂內(nèi)外都會有較大的興趣與主動性。
篇7
詩詞教學的高耗低效歷來備受詬病,課堂上教師一味在詩詞“講了什么”即詩詞的意思上發(fā)力,而忽略了對詩詞教學中更為重要的意象的把握、意味的品悟和意境的探尋,致使本應靈動的詩詞教學變得了無生趣。學習詩詞如登山,應少些已有景色的告訴和講解,多些未知風景的探險。如果學生的學習活動一直在理解詩意這一平面上打轉,詩詞學習終究將在原地徘徊不前,而缺了沿波討源的歷險,少了峰回路轉的精彩,失了柳暗花明的詩意,是無法真正抵近詩歌的內(nèi)核的。帶著以上的思考,我開始了《漁歌子》的教學設計。
《漁歌子》是一幅色彩明麗,節(jié)奏舒緩,格調(diào)恬靜閑適的寫意山水畫,作者張志和舉重若輕,在看似輕描淡寫中為我們營造了一幅詩意田園的唯美畫卷。詞以景物描寫起,以景物描寫收,可謂詞中有畫,畫中有詞。張志和筆下的景物與文字也顯得干凈、飽滿、透明,富含張力。“西塞山前白鷺飛”,語言平白如話,卻為整首詞奠定了明快的情感基調(diào)。詞中所寫景物西塞山巋然不動,白鷺振翅高飛,一靜一動,動靜相宜。“桃花流水鱖魚肥”,桃花之明艷,流水之靈動,鱖魚之肥美,構成了詞人心目中理想的桃花源。“桃花流水鱖魚肥”一句與李白的“桃花流水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有異曲同工之妙,詞人的愜意與滿足盡在其中。“青箬笠,綠蓑衣”,白描手法的運用較好地為我們刻畫了一位忘情山水、怡然自樂的漁父形象。“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所寫的何止是景物,“煙波釣徒”流連的也不僅是垂釣。同樣寫煙雨,與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寵辱不驚相比,《漁歌子》為我們描繪的則是作者張志和擁抱風雨、流連山水、物我兩忘的絕妙畫卷。
作者借景抒情,通過看似普通的景物為我們營造構建了每個人都為之心馳神往的桃花源。《漁歌子》這首詞集中表現(xiàn)了張志和所追求的“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這樣的境界看易行難。張志和所描繪的“斜風細雨不須歸”的人生境界深得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哲學真諦,可謂鉛華洗盡,返璞歸真。
讀懂詩詞表面的意思相對容易,然而詩詞背后的東西卻在很多時候被我們疏忽甚至遺忘,詩詞學習淺層化、表面化,詩詞教學缺少立體的引領和縱深的推進。有了以上對詩詞教學現(xiàn)狀的清醒認識和詩詞教學的準確定位,我開始了教學層面的探尋與思考。《漁歌子》中所寫普通之景有著怎樣特殊的含義?如何從意象入手引領學生去品讀白鷺、桃花、流水、箬笠、蓑衣、斜風細雨等物的豐富意蘊,在誦讀想象中切己體察,去把握詩詞意境之美,在揣摩品悟中比較辨析,由樸實無華的景物描摹直抵作者豐富的精神內(nèi)核,從而引領著學生拾級而登,由表及里,由文及人,最終把詩詞教學引向立體,指向縱深。追問的過程是解構更是重構,在對《漁歌子》教學層面的思考過程中,“意思”“意境”“意象”“意味”等關鍵詞語陸續(xù)躍入我的眼簾,“讀懂意思”“體悟意境”“揣摩意象”“品讀意味”,《漁歌子》的教學思路也逐漸變得明晰起來。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詞,品味詞的色彩、畫面、韻律美,讀懂詞的主要內(nèi)容,感受詞的意境美。
2.抓住詞中的主要意象展開品評,品讀詞的深層意蘊,體察人物恬淡閑適、逍遙超脫的精神世界。
【教學活動及意圖】
一、從語言出發(fā),讀懂意思
1.自由讀詞,思考:《漁歌子》這首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2.交流讀詞時眼前所浮現(xiàn)的景物。
3.如果讓我們?yōu)檠矍八‖F(xiàn)的景物添上色彩的話,你會分別為詞中的景物加上什么顏色?能聯(lián)系詞的內(nèi)容來談談體會嗎?
4.如果為詞中的景物配上聲音,你又會添加哪些聲音?
5.自由讀,體會詞的畫面美。
6.這首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湖光山色,能把這些景色連起來整體說說嗎?
7.自由誦讀詞,邊讀邊想象詞所描繪的畫面。
【“詩歌是語言的貴族。”詩詞總是用最凝練的語言表達最飽滿、最豐富的內(nèi)容。《漁歌子》一詞用短短27個字為我們繪就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美麗畫卷。教師讀出的東西,不是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沉浸。這個學習的過程即是對詩詞所描繪的內(nèi)容進行激活、還原和再現(xiàn)的過程,讀出色彩,讀出聲音,讀出畫面,作者所欲表達之“意”在學生的朗讀、想象與體驗中逐漸變得清晰、立體、飽滿起來。】
二、從語感出發(fā),體悟意境
1.“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是一種怎樣的垂釣?請用心讀詞,想想作者張志和想借這樣的景抒發(fā)怎樣的情?
2.可以用哪些詞來形容作者此時的心情?
3.同樣寫垂釣,《江雪》是怎樣描寫的?請自由讀《江雪》,詩中的哪些字詞讓你印象深刻?
4.比較《漁歌子》中的漁父與《江雪》中的漁父不同在哪?
5.同學們是怎樣理解“不須歸”的?
6.能把“歸”換成“還”嗎?讀一讀,說說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
7.再讀這首詞,體會詩詞的韻律美。
8.如果為我們的觀察角度畫個線路圖,順序應該是怎樣的?
9.再讀這首詞,把整首詞所描繪的景物連起來,你的眼前又浮現(xiàn)出了怎樣的圖景?
10.高聲誦讀,體會詞所描繪的意境之美。
【“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這是一種怎樣的垂釣”?教師的追問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聚焦文本之“源”的探討,指向文本之“幽”的品評。美國課程學家拉爾夫?泰勒曾說:“學習是通過學生的主動行為而發(fā)生,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與《江雪》中漁父形象的比較辨析更是將學生的學習活動由詞的表層意思的評析引向深層意境的體悟。“一切景語皆情語”,將整首詞所描繪的景物連綴起來整體鳥瞰,有助于學生對詞所描繪的意境有更整體、更深入的把握。】
三、從語境出發(fā),揣摩意象
1.詞中的哪些景物讓你印象深刻?如果讓你選擇一個最能表現(xiàn)作者思想情感的景物你會選擇哪個景物?
2.請說說這樣選擇的理由。
3.拓展閱讀李白《山中問答》的詩句“桃花流水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了解“桃花”的特殊含義?
4.補充《桃花源記》的有關資料,品讀詞中“桃花”的意象之美。
5.詞中的“白鷺”“箬笠”“蓑衣”“斜風細雨”等分別有著怎樣的象征意義?
6.再讀整首詞,體會詞的意象之美。
【詩詞、文言文的教學都需要學生融入其中,在語境之中去感受。“如果讓你選擇一個最能表現(xiàn)作者思想情感的景物你會選擇哪個景物?”這樣的問題設計告別了分析,拒絕了說教,擺脫了告訴,遠離了傻讀。在讀懂詩詞意思,體察詩詞意境的基礎上揣摩詩詞所寫景物特殊的意象,從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去發(fā)現(xiàn)、建構、生成新的意義,這是詩詞教學的價值所在。語文的課堂需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增長語文能力。】
四、從語意出發(fā),品讀意味
1.詩有詩眼,詞有詞眼。這首詞的詞眼在哪?
2.詞人為何說“不須歸”?用詞所描繪景物的特殊意象說說作者“不須歸”的原因。
3.“不須歸”的原因僅僅是因為西塞山的景色美嗎?
4.補充閱讀張松齡的《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5.詞中的“歸”說的僅僅是回家嗎?
6.誦讀后品悟“不須歸”的豐富意味。
篇8
一、鏈接時代背景,激發(fā)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對學習內(nèi)容具有濃厚的興趣時,就會以一種高昂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對于初中生來說,文言文的學習是比較枯燥的,教學中,鏈接時代背景能夠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特點出發(fā),找出學生學習興趣的切入點,有計劃有目的引導學生學習,提升他們對文言文的探究和學習能力。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文言文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體會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極大程度的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例如,在學習《出師表》這篇文章時,如果只是單純學習本文,有些句子學生的理解就不會太深刻。因此,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學習本文,而且對于三國時期的歷史戰(zhàn)役以及發(fā)生在許多著名謀士身上的故事就要深入了解,這樣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輕松插入歷史故事,讓學生不僅學習了文言知識,而且了解了許多歷史知識,使課堂不會枯燥乏味,而且加深了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課堂效率大大提高。實踐證明,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為初中生鏈接時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通過文言文時代背景的鏈接,有效地拉近了初中生與文言文之間的閱讀距離,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文言文的內(nèi)容中找出其蘊含的語言魅力和藝術魅力,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做人的藝術。
二、穿插視頻資源,創(chuàng)設文本意境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文本意境,從而達到化枯燥為生動的目的。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與時代的進步,學校的教學方式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教師來說,最為普遍的就是多媒體教學,多媒體簡單方便,在課堂上能夠播放音樂、視頻以及圖片,這對于豐富初中文言文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岳陽樓記》中,教師可以展現(xiàn)岳陽樓的風光,也可以播放一些關于岳陽歷史的紀錄片,讓學生對岳陽樓的前世今生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加深學生的畫面感。通過視頻資源的有效穿插,能夠把原本抽象的文言文形象化,能夠有效地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文言文所蘊含的意境,從而優(yōu)化他們的文言文閱讀與理解。這樣,他們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就能夠對文本意境進行深入的觸摸,就能夠與文本內(nèi)容進行深入的對話,從而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穿插視頻資源是促進初中生對文言文意境感受的有效途徑。但是,須要指出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須要把握視頻資源穿插的度,不能夠為了讓學生觀看視頻而浪費課堂教學時間,穿插視頻資源要為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服務。
三、引導朗讀吟誦,觸摸文本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入選的文言文都是難度適中且對學生有深刻影響意義的文章,這些文章無論在節(jié)奏韻律還是用詞方面,都是精華,如果能背下來,對于初中生而言百利而無一害,背誦和理解的前提是誦讀,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仔細誦讀文章,只有讀熟文章了,才能深入的理解文章,也有利于在閱讀與學習的過程中提升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審美情趣。
例如,在《桃花源記》一文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誦讀的時候閉上雙眼去想象一個美好的田園風光以及安樂祥和的生活圖景。這樣一種情境對于學生理解桃花源記的思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在文章的最后一句寫道“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這句話頗有深意,可以引導學生去感受作者所留下的空白。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朗讀吟誦,就能夠有效地讓他們觸摸文本的情趣,從而在這個過程中獲得閱讀美感。
長此以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了主動學習和主動思考的能力。只有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感受作者想要傳遞的思想以及表達的內(nèi)容,才能仔細品味文言文的語言魅力,感受中華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篇9
新課標指出,朗讀的目的是“在誦讀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從閱讀教學的角度看,學生一遍遍的朗讀,就是在與文本及其作者進行一次次的“對話”,一步步地深入文本所營造的世界。目前,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朗讀教學與文本解讀脫離,成了一種與閱讀隔離的課堂教學形式。朗讀教學過程中,以下幾種現(xiàn)象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一、目標高位化,只注重朗讀技巧的指導
目標高位化,是針對朗讀目標的設定而言。關于朗讀教學的目標,我們在不少的教學預設中是這樣表述的:“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表述,表面上看是一個目標,實際上則是確立了朗讀教學三個層次的目標,即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常常聽到老師們的要求:“請大家有感情地將課文讀一遍。”這樣的要求其實就是將孩子們的朗讀目標直接從最低位垂直拉升至最高位,毫無過程和思維的支撐,顯然不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對學生的朗讀要合理地定位,適當?shù)仄莆弧?/p>
教師在朗讀教學中,往往只注重朗讀技巧的指導,朗讀和閱讀兩張皮,朗讀并沒有真正為閱讀服務。朗讀的好壞,不僅僅是技巧問題,朗讀是一種理解,朗讀是一種體驗,朗讀的感情產(chǎn)生于對作品思想感情的體驗和語言形式的感悟。
二、形式無邊化,目的不明確
教師在朗讀教學中,往往朗讀目的不明確,為朗讀而朗讀。教師在一堂課上,經(jīng)常使用泛讀、齊讀、自由讀等多種朗讀方式,看起來形式多樣,課堂上似乎也很熱鬧。但是,對每一次朗讀都沒有提出明確的要求,我們看不出教師要學生一遍遍讀的目的是什么,也很難看出每次朗讀會起到何種作用。事實上,我們很多老師安排朗讀時,并不考慮為什么要安排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且不論文體特點,不管是整體感知還是局部品讀,動不動就集體朗讀。有的時候,朗讀甚至成為調(diào)節(jié)課堂教學時間的一種手段,教學時間比較寬余,就多讀幾遍,沒有時間,就少讀甚至不讀。
課堂朗讀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和安排。課堂上教師不但要給學生足夠的朗讀時間,而且每一次朗讀都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在反復朗讀中,不但要教會學生朗讀的方法,而且應該引導學生逐層深入文本,體味文本。所以,我認為教師在朗讀教學過程中,特別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朗讀,必須關注情感的融入
朗讀,首先必須關注情感的融入,讓書聲成為“精神律動的音符”。文章的語言,既是認知的符號,也是情感的符號。朗讀時,只有“批文入情”,對作品的情感有了真切的體驗,才能真正進入朗讀的境界。“要讀出自己的感情”,這“感情”不是教師“要求”出來的,而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自己體悟出來的。關注并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還必須注意引導學生在目視,口誦,心思的同時,借助聯(lián)想、想象調(diào)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和生活體驗,還原課文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形象,使文中的人、事、景、物變成活的畫面。例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老師可以要求學生朗讀時腦子里再現(xiàn)桃花源優(yōu)美的景色和淳樸的人情,在教學《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體會在母親懷抱中的感覺來領悟春風的柔和等等,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情感氛圍。
篇10
一、水落石出――正讀
所謂正讀,就是在開始教學文言文時,教師在學生質(zhì)疑的基礎上糾正讀音、句讀和語氣語調(diào)。
1.讀準字音。
在學習中,對于生僻字學生完全可以查閱工具書或參考文下注釋來認識并讀準,而對于通假字、破讀字、古音字等一些文言字詞的異讀和輕讀則需要教師適時指導。①文言異讀一般包括通假異讀、古音異讀和破音異讀三種情況。通假異讀如“孰為汝多知(zhì)乎”,古音異讀如“吳廣者,陽夏(jiǎ)人也”,破音異讀如“此中人語(yù)云”。②輕讀一般表現(xiàn)在文言虛詞。但否定副詞“不”、轉折連詞“而”這些虛詞一般需要重讀。
2.讀準句讀。
句讀也就是句子的停頓。朗讀時,可以從語音和意義兩方面來停頓,總的要求是不能讀破。①句首發(fā)語詞和關聯(lián)詞后面應稍作停頓。例如“至若/春和景明”,“然則/何時而樂耶?”②在古代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復音詞的,要分開讀。如“可/以一戰(zhàn)”。③根據(jù)句子的語法結構來停頓,使句意更明顯。主謂之間有停頓,如“負者/歌于途”;動賓、動補之間有停頓,如“刻/唐賢令人詩賦/于其上”;修飾語與動詞中心語之間有停頓,如“吾與汝/畢力/平險”。④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連讀。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應為“其一/犬坐/于前”)。
3.讀準語氣語調(diào)。
誦讀是把“寫在紙上的語言變成活的話語”。我們可以通過誦讀來體察文章的語氣,理解文意,進而揣摩、體會字面之后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讀時要注意重音,講究抑揚頓挫。如:“何苦而不平?”(反問)“微斯人,吾誰與歸!”(感嘆)同時,文言文誦讀講究照應轉承,音韻的鏗鏘、句式的整散等,需要在吟誦中反復去琢磨、去感知、去體悟。
二、聚沙成塔――理讀
所謂理讀,就是學生參考注釋和工具書自譯課文、自讀課文,是在正讀的基礎上整體理解詞句的意義,邊自讀邊思考,以譯讀為線,以質(zhì)疑為點,由解疑擴展成語片,從而把詞義融入文本自然地掌握。
理讀可采用默讀、朗讀、散讀的方式,在自己的誦讀空間里與文本對話。
具體來說,理讀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補充句中省略的部分。如“見漁人,乃大驚”,原句中省略的主語“桃源中人”,要視情況補充完整。②調(diào)整語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如“何陋之有”,屬賓語前置,理讀時應調(diào)整為“有何陋”。③適當增減。有些文言文的語句非常精練,言簡意賅,理讀時應做適當擴充,以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為增加氣勢,強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樣意思而說法不同的句子,這時翻譯就要合并凝縮。此外,還要注意句子間的關系、修辭手法等。④要對文言文的內(nèi)容進行整理,從而形成知識板塊以供積累。
三、點石成金――美讀
如果說理讀重在讀出文本的言內(nèi)之旨,那么美讀就在于讀出文本的言外之意。由教師帶著學生聲情并茂地讀出語勢,入情入境地讀出情態(tài)。
如讀《岳陽樓記》,讀得情韻紆曲,回腸蕩氣:直讀得不知是己之文,還是人之文。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發(fā)之于聲,自然而然印入心靈。因而,即便難以理解詩文的詞義主旨(有相當?shù)脑娢氖潜痴b之后隨著閱歷的增長而逐漸加深理解的),也會在美感的涌動之中記誦下來。學生學習《醉翁亭記》《出師表》等美文無不如此。這類文章意蘊無限,決非兩三課時的教學就能理解通透,只有在含英咀華、涵泳品味的語流中,才會漸漸將其理解。
美讀是以追求誦讀境界為宗旨的,就如品茗并非為了解渴一般,雖然其形式類同于初讀感知,在直覺思維的形式中完成語音、語流、語勢的表現(xiàn),但是它決非是對初讀的簡單重復,而是升騰性的質(zhì)變。“以身體之,以心驗之”,這種感應性共鳴的出現(xiàn)正是誦讀的升華。
四、一覽眾山――背讀
所謂背讀,就是在對課文整體感知、學習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初中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要逐步減少機械記憶,學會理解記憶。背誦應該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jù)文本的思路來背誦。
記敘性文字可按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或抓住時間詞語來背誦;說明性文字可按內(nèi)外、遠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說明層次記憶;議論性文字可抓論點、論據(jù)或中心句、分承句來記憶。
還可以指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如《桃花源記》,可以指導學生找出表明漁人進出桃花源行蹤順序的句子,然后引領進行背誦;如《岳陽樓記》,可抓住“岳陽樓之大觀”“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關鍵句子來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