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詠梅范文

時間:2023-03-28 22:27: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卜算子詠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陸游 〔宋代〕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著 同:著)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2、譯文:驛站之外的斷橋邊,梅花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無人過問。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

梅花并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斗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3、注釋:卜(bǔ)算子·詠梅:選自吳氏雙照樓影宋本《渭南詞》卷二。“卜算子”是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缺月掛疏桐》等。萬樹《詞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駱義鳥(駱賓王)詩用數名,人謂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按山谷詞,‘似扶著賣卜算’,蓋取義以今賣卜算命之人也。”

驛(yì)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驛:驛站,供驛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專用建筑。

斷橋:殘破的橋。一說“斷”通“籪”,籪橋乃是古時在為攔河捕魚蟹而設籪之處所建之橋。

寂寞:孤單冷清。

無主:自生自滅,無人照管和玩賞。

更:副詞,又,再。著(zhuó):同“著”,遭受,承受。更著:又遭到。

無意:不想,沒有心思。自己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芳斗艷。

苦:盡力,竭力。

爭春:與百花爭奇斗艷。此指爭權。

一任:全任,完全聽憑;一:副詞,全,完全,沒有例外。任:動詞,任憑。

群芳:群花、百花。百花,這里借指詩人政敵──茍且偷安的主和派。

妒(dù):嫉妒。

零落:凋謝,隕落。

碾(niǎn):軋爛,壓碎。

作塵:化作灰土。

篇2

冰天雪地里,在好朋友的狂風和傾盆大雨的家里走出來的春姑娘,又來到了漫天飛雪的家里做客。陡峭而驚險的懸崖上掛滿了厚厚的冰棍,但是我這一枝梅花還在風雪中傲雪挺立。

此時,春姑娘已經做客回家,她來到我跟前,輕輕地扶摸著我的頭:“雪白的梅花啊,你看你雖然美麗,但從不炫耀自己,只僅僅為了向人們的花兒們報告春天的到來的信息呀。”頓時,空中刮起溫柔的春風。春姑娘委婉地說:“春都來了,讓你我歡唱《春之歌》吧,一同完成你最后的愿望吧。”我高聲歌唱,山谷里回響起一陣陣悅耳動聽的“歌聲”。嘩,白花陸續開遍了整個山谷!

好美啊!此時的我笑了笑的很甜很甜,笑的很開心很開心。,

篇3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卜算子詠梅》

你見過在雪中盛開的梅花嗎?群芳鮮妍中,只有她,沒有春日暖薰的空氣,沒有群蜂熱鬧的顧盼,在素雪晶瑩中,在風刀霜劍里傲然而孤獨地開著。無法為春天增色,似乎是作為花兒不該有的寂寞。錯過了漫天的芳華,難道這冷寂的位置,洽談室了她難以擁有花的價值了嗎?梅花只是無聲兀自立在那里,用千百年來詩人異彩紛呈的吟誦,作出了回答:“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那種在凌厲寒風中兀然怒放的火紅與馨香,給了多少凄涼的心靈的慰籍,給多少彷徨的靈魂以重新振奮的動力與勇氣。“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沒有陽光溫暖的冷嘲熱諷和細雨綿密的潤惠又有什么,這千里一色的銀裝素裹是最能賦予我美麗的背景,這朔風清寒給了我舉世無雙的價值。

篇4

【關鍵詞】課前;課中;課后

【Abstract】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ir language literacy and change the passive acceptance of knowledge of the situation, the teacher can use flexible to let the children's interest i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deep knowledge and apply knowledge. Pre-class guided access to information, be aware of; classes focus on work completed in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after-school, by painting a picture, played a speech, write a write, read, with a use other means, over time, improve student a variety of capacities.

【Key words】Pre-class; Lesson; After-school

作業是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學生掌握、鞏固、運用知識的基本途徑。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每天陷于機械的抄練之中,簡直成了做題的工具,填知識的鴨子,毫無興趣可言,削弱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近來,新課改如溫暖的春風吹化了師生心頭的堅冰。為達到課標的要求,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在作業設計方面進行了探索。

1.課前作業

老師在課前要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材不僅要細讀文本,還要走進作者,編者,查閱多方面的資料。“備學生”就是要了解學生最近發展區。那么,對于高年級的孩子,他們的自學能力、課前預習的習慣,對提高40分鐘的質量尤其重要。為此,我在教學每篇課文之間根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兩項作業。

1.1查資料;我們的教學資源無處不在,老師要善于引導、開發利用。現在,許多家庭有電腦,它是知識儲備庫。應該讓它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比如:學習《三克鐳》,我就讓學生上網查詢。①“鐳”的特點,它對人類的作用。②居里夫人的家庭。生活狀況等。學習《世紀寶鼎》,課前讓學生了解“鼎”在古代的作用,古代圍繞“鼎”發生過哪些離奇的故事。比如“問鼎中原”“一言九鼎”這些成語是怎么來的?

這樣,為教學課文打下了基礎。當然,學生是有差異的,搜集的資料或多或少。不過,通過上課時的生生、師生交流,便達到了資源共享。

1.2預習;我班學生每人都有預習本,根據預習的不同要求,自己設計不同的表格、形式。一般按字、句、段、篇的順序排列。“字”分易錯字、同音字、形近字;“詞”,分為理解的、不理解的、重點詞;“句”分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精彩的句子、修辭形式的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等。“篇”;簡單敘述對文章的印象,感受等。當然,這不是固定不變的。有時候,我就讓學生直接標記在書本上。每天在早讀課上,安排五分鐘讓學生交流。同時,我對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抽查、評比。通過這種形式。我了解了學情。教學時就能做到,學生“知道”的不教,“不知”的重點教,課堂安排更合理,更科學,更有效。同時,學生漸漸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了自學能力。

2.課堂作業

聽課時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老師一堂課引領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體味人文內涵,可學生未動筆寫一個字。試想,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它克服了外界環境的干擾,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能靜靜地去思考、去想象,是運用知識的最佳時間。況且,在老師的監督下,學生更積極、主動、從容,作業質量也會大大提高。因此,在課堂上,我必給學生留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完成一定量的作業。訓練內容,重在剛學到的知識的運用。比如:學習了《將相和》,我布置了三項作業;①結合課文內容,用“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各寫一句話。②寫一段話,來敘述文章的插圖。③你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為什么?這三項作業。第一題是基礎題,也是必做題。第二、三題是選作題,學生量力而為。這樣“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有針對性,不一刀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練習活動,都能在練習中有所收獲,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保證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課后作業

實踐證明,學生的多種感官配合協同活動,感受知識的存在,進行學問的探討,完成生動、活潑的、精彩紛呈的作業。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能對知識產生長久的記憶,理解也更深刻。為此,我在設計課后作業時,從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考慮,盡量使作業多樣花,具有趣味性。

3.1畫、演、唱;語文學科具有鮮明的綜合性的特點,這決定了它與其它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教學寫景狀物的文章或詩詞時,我讓學生把文章的內容變成圖畫,既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如學習《鳥的天堂》《第一場雪》《卜算子詠梅》后,讓學生畫一棵茂盛的榕樹;雪后美景;梅花凌寒獨放的景象。然后,在彩圖上題詞。可以借用書上的詞句或名人名言,也可以即興作詩。學生興趣盎然。有位學生在一幅《詠梅》圖上寫道:寒風侵襲花枝俏,暗香浮動不自傲。文人墨客多吟詠,民族精神鑄英豪。可見,梅花的形象、品格 ,以及她象征的中華民族的堅強不屈的精神已深深地震撼了他,感染了他。

另外,像學習了故事性強的文章《景陽岡》《將相和》《奴隸英雄》等,可以組織學生演一演。通過反復再現情境,模擬角色,學生走進人物內心,感受人物形象,實現了文本的再創造,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個別學生的特長得以展現,個性得到張揚、發展。

像《七子之歌》《游擊隊之歌>> 《為人民服務》等,還有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歌曲,如《向往奧運》引出的歌頌奧運的歌;《草船借箭》引出的《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梅花魂》《卜算子詠梅》引出的《紅梅贊》等。都可以讓學生學一學,唱一唱,既幫助記憶,增加了知識,又豐富了課外生活。

3.2寫;讀;用。

3.2.1寫;讀寫結合是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是提高學生想象能力、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每篇課文學習后,我都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指導學生補白、續寫、仿寫、以情促寫、以趣促寫、以結構促寫等。如學習了《難忘的啟蒙》,便讓學生仿照文章的表達方法:通過幾件事表現人物品質,寫一寫自己的啟蒙老師或其他人。再如,學《魯賓孫漂流記》之后,引導學生寫讀后感。魯賓孫在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居然生活了二十多年,在嚴酷的生活面前,他不畏懼,不氣餒,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創造了人類的奇跡。你讀后有什么感想呢?可以多角度去思考。有的學生想到,在困難面前要冷靜;有的學生想到,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風順的,面對未來的激烈競爭,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識;還有的學生想到,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訓練的多樣花,帶來了思維的、表達的多樣化。除此之外,因為“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所以,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汲取營養。風雪雨露,節日慶典,豐富多彩的課外生活,都能在與文本的有機結合中,讓學生的筆下生花。

3.2.2讀;新課標對每一學段的背誦篇目及閱讀量都有了明確的規定。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時時想著,怎樣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檢查、測評,完成課標的要求。一般情況下,學習某人的作品,我就讓學生搜集某人的其它文章閱讀,也可根據內容、體裁歸類閱讀。布置任務時,不做硬性規定,但根據學困生的水平,時間的安排,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頂。至于讀經典名著,我是每學期開學時,就根據教材的安排,把作業布置下去。如六年級下學期要讀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 》《古代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話集》《魯賓孫漂流記》等。平時,每兩周舉行一次讀書匯報活動,形式多樣。如成語接龍、智力競賽、猜猜看、人物大比拼、走進經典等。大多情況下,都是學生確立主題,學生出題。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達到了全員參與,效果很好。

篇5

一、感受領悟與語言訓練的關系

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是語文新課標閱讀教學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我們比較推崇的一種做法。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課文讀多了,讀熟了,自然也就會理解其中的含義,自然會有所收獲。可是,在我們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少老師讀的目的性不明確,將學生有所感,有所悟作為課堂教學的著眼點和歸宿,結果淡化了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我認為,在提倡讀中感悟的同時,我們也要結合學生及課文特點的實際。首先,我們面對的是農村十多歲的孩子,他們一直以來是靠傳統的方法來獲取知識的,如果我們一味地讓學生在課堂中朗讀頓悟,那么學生就會不知道悟什么。再說如果短小優美的文章還好,假若是較長的文章,要在課堂中保證對課文的熟讀,又談何容易呢?其次,要使學生產生突然領悟,必須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長期的閱讀積累,否則將是對不可言說的到可言說,學生可以告訴我們他大約知道了一些,但一句也闡述不了。這樣,從教學的效果來看,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因此,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要緊緊圍繞“語言訓練”的主線,緊扣教材特點,扎實做到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訓練,準確把握好感悟的“度”,千萬別讓泛化的感悟取代了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

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一直以來都是語文界爭論的一個話題。近年來,由于受一些人文思想的影響,有些語文教師過于夸大語文的人文性,結果有的把語文閱讀課上成文學味十足的文學鑒賞課,教師詩情大發,口若懸河,學生不知所云。還有的甚至上成思想政治課或班會課,偏離了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我們都知道,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所以工具性應該是第一位的(當然到大學時可能文學性和藝術性多談一些)。因此,我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旗幟鮮明地突出語文的工具性,通過教學使學生能準確簡潔連貫地使用語言,迅速完整地理解材料的含義。當然,適時地將道德凈化和美育欣賞結合上去也是必要的,但千萬不能喧賓奪主。

三、繼承傳統與進行創新的關系。

創新是促進發展的有效手段,所以我們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都必須有創新精神。但是創新也要從實際出發,要根據各行業的特點,找出創新的切入點,把握創新的原則。從語文的工具性出發,我們語文閱讀教學應重在實用性。因此我們創新的思路也不能離開這個基點。就像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而縱觀我們現在語文教學的所謂創新,很多只能說是形式的花樣百出。均不見現在的公開課大都是感受欣賞,教師為了“創新”而使課堂教學出現了“活”而不實的傾向,課堂中跳、唱、畫、演等層出不窮。我曾聽過一節初一的文言文教學,讀過二三遍后,教師便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啟發,還分組討論,熱鬧非凡。聽課后許多教師都認為,恐怕學生們連句子的基本含義都不清楚。既然對文章本身不理解,這感受不是瞎談嗎?這樣的創新我認為華而不實,得不償失。我們要知道,雖然當前我們實施新課標,但也并不是另起爐灶,自創天地。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繼承傳統教學中的優點,盡量吸取原來取得的優異成果,避免矯枉過正,因而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四、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關系。

閱讀教學,我們多指課內閱讀,但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是緊密相聯的。因為語文學習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底蘊的積淀絕非在課堂上聽教師的講解教科書就能達到的。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必須讓學生廣泛閱讀經典名著和時文精品,使他們在優秀文化氛圍中盡情徜徉、思索并汲取消化。所以我們教師要理解好和處理好“小語文”與“大語文”的關系,有意識地將課外閱讀納入課內閱讀體系,讓學生在有限的語文課堂內掌握最大量的信息,真正做到語文閱讀教學是“用教科書教”而不單純是教“教科書”。例如教《曹操煮酒論英雄》時,就可以推薦《溫酒斬華雄》、《用奇謀孔明借箭》等精彩片段,或介紹用三國人物填充的歇后語,從而激發學生對《三國演義》的閱讀興趣。又如教齊己的《早梅》時,就可以推薦盧梅坡的《香梅》、林逋的《山園小梅》、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等作品,讓學生領略不同詩人筆下的梅的不同風姿。

五、讀與寫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