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17 16:11: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世說新語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世說新語的故事

篇1

關鍵詞:世說新語;小說;發展

我們知道,小說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人物、情節以及環境。其中,“虛構性”是小說的本質。“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覺經驗”,是小說竭力要挖掘的藝術內容,其感覺經驗愈是新鮮、細微、獨特、準確、深刻,就愈是小說化。簡單地說,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體。這是現代小說的定義,也是成為小說的必備因素。

一、《世說新語》的從屬

有些學者將《世說新語》排除于小說的范疇之內,例如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對小說進行分類時,將胡應麟的六分法重新歸類為三類:“跡其流別,凡有三派:其一敘述雜事,其一記錄異聞,其一綴輯瑣語也。”《世說新語》被紀昀歸為雜事一類,但這僅僅是一家之言。《世說新語》恰恰是通過對人物的描寫并且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反應一定的社會狀態,這正是小說的獨特與魅力所在,例如,《世說新語兩則》中的第一則:

《謝道韞詠雪》:“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這則故事寫的是才女謝道韞的事跡,其才藝出眾,全文僅僅70個字,卻將其才藝表達的淋漓盡致,縱觀全文,通過寒日“詠雪”的故事,寫出了謝道韞的聰慧、機智,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同時,謝道韞的對答使謝太傅“大笑樂”,體現了當時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會風氣,這也是作者的主要目的。通過不同類的人群的描寫,反應一定的社會風氣,說明一定的道理,闡述一定觀點,正是小說所要達到的目的,從這一角度講,確實要歸屬于小說一類。

二、《世說新語》在中國古代小說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及特點

在《世說新語》之前,小說還不能算是小說,小說主要是以神話為主,沒有真實的人物,而在《世說新語》中,我們可以看到人物多為魏晉時期的賢士,有著真實的歷史背景,而由其之后的唐傳奇開始,人物雖為真實,但是卻充滿了奇異色彩,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生動,例如《西廂記》,歷史上確有崔鶯鶯和張生,只不過他們的原型是《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和柳夢梅,唐傳奇將這一段愛情故事賦予神化,更加吸引讀者的注意與興趣,也讓世人更加期許他們愛情的勝利,這也是人們反對婚姻包辦,希望自由的社會心愿,由此,我們看出,《世說新語》在我國古代小說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總的來說,《世說新語》的特點就是:“空前絕后”。所謂“空前”,主要是指它的“白話性質的初探”,在此之前,文言語言得到充分利用,難于理解,例如,《山海經》中的一段:“又東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黃澤。有鳥焉,其狀如烏而白文,名曰鴣,食之不。”但從漢字來看,繁雜難懂,字的意思更加讓人難以理解,所以說,在當時,書籍只有統治階級才可以閱讀,普通群眾不會理解;而《世說新語》卻不然,以《世說新語兩則》為例,語言文字讓人看之即懂,文字簡單,但絲毫不影響其意義的發揮,并且,即使文化水平較低的人都可以看得懂,所以,對于社會的教育意義更加普遍,社會影響更加廣泛;而所謂的“絕后”,主要指的是它的短小的篇幅,與后代小說相比,它的篇幅及其短小,每篇幾乎不超過100字,而之后的小說,雖更加吸引人的眼球,但是篇幅過長,可以說兩者各有千秋,但是要想做到《世說新語》那般的言簡意賅,很不容易,《世說新語》白話性質、短小精悍的確空前絕后。

三、總結

《世說新語》的產生是當時時代的產物,從內容上來看,通過描寫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場景,它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真實感,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文化和社會思想的趨向,此外,從定義上看,它擁有小說的必備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都通過簡單卻又十分恰當的表現出來,綜合這兩點來看,《世說新語》屬于小說一類,更加得到認可的是它歸屬于文言小說。從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過程來看,在內容上,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上它承接了前代小說的核心思想――說明社會問題,但在人物的選擇上走上了真實的道路,也更加為人所信服,也為后代研究提供豐富的史料,對下,主要表現在篇幅上,篇幅的短小精悍更是后代小說所望塵莫及的,綜合這兩點來看,《世說新語》是空前絕后的。縱觀我國小說歷史,《世說新語》在我國小說文學上,意義重大,是其它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

參考文獻:

[1] (英) 福斯特,著.小說面面觀[M].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

[2] 梁啟超著.中國歷史研究法[M]. 中華書局, 2009

[3] 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M].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

篇2

最新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   暑假期間,我喜歡上了一本名叫《世說新語》的書,我被里面的中國傳統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簡短的文字,蘊含了無窮知識,它讓我眼界大開。

  《世說新語》記述了魏晉人物言談軼事,它是一本筆記小說。里面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雅量等等,一共有一千多則。多以人物評論、做人道理和機智應對的故事為主。

  其中,我最喜歡的要數:“雅量第六”中的一則小故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只有七歲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經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大家看到路邊的李樹上結了很多果,把樹枝都壓彎了,小朋友們都爭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動也不動。有人問他,他回答道:“樹在路邊,又結了這么多的果子卻沒人摘,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李子一嘗,果然是苦的。當我讀這則故事,讀到前半部分時,第一反應是,王戎怎么這么笨,有這么多的果子,為什么就不愿去摘呢?整則故事讀完的時候,我要為王戎聰明、機智、善于動腦點贊。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遇事要多觀察、多動腦、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見的“迷惑”。可以根據事物的現象思考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看完這則小故事,不由的讓我想起了發生在三年級暑假期間的一個故事。爸爸出差從海南回來,帶回了一個大大的菠蘿蜜。我初見菠蘿蜜時,只見它渾身長滿了小疙瘩,又粗又長,像個長滿“青春痘”的大冬瓜。我邊看邊搖頭,爸爸見我對它充滿了“敵意”。他告訴我,別看它長的丑,它的味道卻特別的鮮美。我頭搖的像撥浪鼓,嘴巴里一直說著: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可當爸爸打開它后,我的味蕾瞬間被空氣中彌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后來,我嘗了一口,便從此愛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千萬不能光憑著外表或是現象,就急著去下結論,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相信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有時,一句話,也蘊含著大道理。在“輕詆第二十六”中有這樣一則:舊目韓康伯“將肘無風骨”。意思是:過去人們評論韓康伯說:“胳膊肘粗壯,但是沒有什么剛氣、骨頭。它從人的體格外貌上去輕視詆毀別人,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一種行為。”這則小故事警世我們,千萬不要從一個的外型體貌上評論他人。這樣不但讓別人“受傷”,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學習中,一定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優點,檢查自己的不足,學會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優秀!

  《世說新語》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讀它。它不但讓我們能快速了解魏晉時期的風流人物、時代精神和各種歷史知識,它總能在不經意間給我們指引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還培養我們對古文的閱讀興趣。

  愛上它——《世說新語》很容易。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對它愛不釋手——閱新語、明事理!

  最新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是適時的自嘲,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同樣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這句話出自《世說新語》簡傲三,講得是鐘會請眾名士拜訪嵇康卻被無視,當他準備離去時,嵇康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意思是:我聽到我所聽到的而來,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這實際就是句車轱轆話,但在鐘會這里卻有了不一樣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后,鐘會面對嵇康率性的問話,以問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時,展現了與嵇康相同的曠達的生活態度,留下了這段佳話。

  這就是自嘲的妙處。

  自嘲要用,要會用。首先得判定是否需要,鐘會面對尊敬之人,自然不能也不會為等待生氣。嵇康發問何嘗不是鐘會展示自己的機會?

  其次看場合、氣氛等。大家都是不羈之人,鐘會適時適事的侃上幾句,不僅能讓自己體面脫身,打破尷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達大度的胸懷,何樂不為呢?而如果不分場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最新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

  提起記載遺文軼事的筆記小說,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說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國最早歷史價值最高的小說,你又會想到什么?告訴你,它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傳奇——《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分為政治、德行、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全書共有一千多則記載了許許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讀《世說新語》,感覺就像聽古人講故事。寥寥數語便能將一個時期的思想風貌娓娓道來。怪不得魯迅先生稱它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魂奇。”

  不僅這些。《世說新語》還是“無數”成語的“發源地”呢!我們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覽無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說新語》里的一個個小故事。讓我們一起領略吧!

  我最喜歡的一則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講的是七歲的王戒在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看見路旁李樹上結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樹枝壓斷了。孩子們爭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動不動。有人問他原因,他說:“長在路邊樹上還會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嘗李子,果然苦。

  這個故事暗藏玄機,不但夸獎了王戒小小年紀便有很強的推理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好習慣,還側面指出“路邊苦李,沒人青睞”。借苦李傳達出無用的事物活人就會被人所棄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從小就脫穎而出,終后為竹林七賢之一,成為西晉大臣。

篇3

2022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優秀范文   這只幾天我在看一本古書——《世說新語》這本書,資料精彩搞笑,用漫畫的形式將書里的資料表達的活靈活現,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齊在這本書里暢游一番吧!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是一本記錄自漢末到南朝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的筆記小說。成書時光為我國南朝宋時期,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世說新語》按資料分為德行、言語、政治、文學等三十六類,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類的一個“荀巨伯探友”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沒想到外族敵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說:“我快病死了,你來干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堅持還要照顧病友,敵軍攻進城了,他對敵軍說情愿用自我的性命換病友的命,敵軍被他們的友情感動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財產都給保住了。這個故事讓我感到荀巨伯是一個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我生命還重要的人,讓我看出來荀巨伯與朋友的深厚友誼,這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讓人贊嘆和羨慕……

  故事二:

  從前有一個叫楊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時,命楊修為主簿,他聰慧過人,善于揣測他人的內心。一次他帶人修好了相國的大門,曹操見了不說話,讓人拿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甩袖離開。眾人都很擔心,怕活不成了。楊修讓人把門拆了,說道:“門中寫一個‘活’字,合起來看“不就是一個‘闊’字嗎?丞相嫌門太大了啊!”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楊修用自我的智慧很多次猜測出曹操的心思,還有許多關于他思維敏捷的小故事。從這些故事中讓我明白了,楊修是那么的聰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古代時的經典故事,還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你也來看看《世說新語》這本書吧!

2022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優秀范文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逸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

  全書原八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軼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后世之人對次書評價頗高,因其歷史意義獨特,文筆極佳,不僅是一本筆記小說,還是

  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史料,其中關于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單、品題,種種性格特征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縱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世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幾個典型的故事,第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第二個小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這生動形象的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刻在了弟子們的頭腦中。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在書中,作者以其獨特的敘述道理的手法,為我們生動形象地展開了一副知識的畫卷,又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

  讀罷《世說新語》,遂感覺到了古人的種種精神品質,處事原則,更令我對魏晉古風瞻仰不已,正如魯迅先生所言:“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瑰奇。”

  2022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優秀范文

  讀了《世說新語》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自然無為”。

  “自然無為”是魏晉的玄學家悟出的唯一能抗衡儒家禮教名分思想的銳利武器,含有道家的精髓。魏晉的玄學家認為,任由人們的本性自由發展,這就叫自然;而人治理人,對別人的自由橫加干涉,這便是人為。

  我不知道,道家和儒家哪一方是對的,但是我很喜歡道家的思想--“自然無為”。這跟仙外的校訓“順其自然”有一些異曲同工之妙。“自然無為”的道家學說呼吁人們發現真我的存在,尋找生命的意義。

  發現了人的價值,于是就有了人對生活的追求:花前月下,飲酒賦詩,敞懷清談,展現才情,我行我素。譬如,王子猷的卓犖不羈、嵇康的一曲《廣陵散》、顧愷之的“三絕”、杜預的《左傳》癖、阮籍的青眼白眼、王羲之的東床坦腹……他們要在短暫的生命中活得瀟灑,活得灑脫,活得自由自在。他們放蕩形骸,膽大包天,不畏生死,有時甚至狀若瘋魔。他們不在乎世人的眼光和看法,甚至不知羞愧為何物,只照自己的意愿來活。

篇4

2022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   《世說新語》這是一本講述南北朝時期社會上流傳的新鮮故事的一本書。那么何為層次?有錢或有權?現代人大多都這么認為。但真正有層次的人,他的層次感是從言行中表露出來的。

  陳元方,出生在太丘長的家中,也是當時上流社會的人。7歲時,他在門外玩耍時,來了一個人,是他父親的朋友,他是來赴約的。但當時他父親陳太丘因朋友未能按時赴約,而已經走了。朋友得知后很生氣,甚至還心有怨言,罵了陳太丘。陳元方告訴他,赴約遲到是不講信用,對著他的兒子辱罵他的父親,是不講禮,友人聽后自覺很慚愧,想要道歉,但是元方卻自顧進了家門,不再理睬他。

  有一個較為廣泛的想法:不要以你不喜歡的方法去對待別人,友人已經無禮,是應該說說他。但是這體現了一個人的層次感,體現了元方思想境界高。如果,只中說友人兩句,叫他日后要改正,那就成了老子教訓兒子了!相反,他用行動告訴了友人:你這是沒有人會喜歡你的,包括小孩子。

  層次,不是錢或權,也不是說出多么深奧的話,而是做出最有意義,卻又看似不起眼的一舉一動。深奧,卻又不做作的言行,才能讓人感受到強大的層次感,讓人從內心深處感到敬佩。

  2022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復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己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己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應該好好的發揮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于他絕唱的魅力,反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2022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前幾天,我讀了《世說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說:“正好船還寬敞,為什么不可以?”后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說:“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么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于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盡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后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華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么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

篇5

[關鍵詞]六朝;筆記小說;詞匯;價值

一、六朝筆記小說詞匯研究的價值和特點

詞匯作為語言中最敏感的因子,與社會的變化息息相關,任何社會的變遷都會在詞匯內部留下痕跡。六朝①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極其動蕩的時期。此期戰亂頻仍,政權交替,災禍連年,人們生活在戰爭和死亡的痛苦之中,社會生活和風俗文化也隨著南北各民族人口的大量流遷而發生改變。在漢語詞匯發展史上,六朝也是一個重要階段。它緊承秦漢,遠續隋唐,是上古漢語與中古漢語(今從王云路、方一新的分法)的交替時期,這個時期的詞匯呈現出與上古迥然不同的特點。由于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要求語言承載更多的交際信息,因此大量新詞語新用法應運而生,許多先秦舊詞語此時也發生了演變,產生完全不同的新義項;常用詞義位發生更替,同義詞反義詞顯著增加,單一義位多義化,產生大量多義詞。同時,六朝又是外族文化和中土文化第一次大規模的碰撞時期,佛經的漢譯加大了對雙音節的需求,客觀上加快漢語雙音化的步伐。雙音節的迅猛發展,為后期雙音化高峰奠定了堅實基礎。外來詞的吸收和中土化也豐富了漢語詞匯。另一方面,權威工具書上六朝以后乃至近代漢語中很多新詞新義,它們最早的用法可以追至六朝。由此可見,六朝時期在詞匯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我們對于詞匯史的研究,更多的是對口語詞和常用詞(廣義上包括基本詞)的研究,因為它們最接近實際語言,“是后人了解當時語言的最可靠的依據”②。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佛經的漢譯也隨后開始。佛教是面向大眾傳播教義的,因此,佛經翻譯要通俗化才能爭得更多的信奉者。而從事翻譯的外籍僧人大多漢文修養不高,加之佛教原典的文體性質決定了漢譯佛經的口語化程度較高。“這就在客觀上使佛典翻譯成為影響漢語書面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雅’的藩籬而接受口語成分的重要因素”③。向熹先生曾指出:“魏晉以后,書面語和口語的距離日益加大。六朝開始出現一種比較接近口語的書面語——古白話。南北朝《世說新語》、《齊民要術》、佛經翻譯……等,都用白話寫成,它們是研究中古和近代漢語的主要依據。”④六朝筆記作為一個時代的語言記錄,同甲骨文、先秦諸子、唐代變文、宋儒語錄、明清白話小說被作為漢語詞匯史上不同階段“面貌”的典型代表⑤。對六朝筆記小說詞匯的全面研究,有助于對斷代詞匯面貌的了解。

小說在六朝以前被人們看作是“街談巷議”,大多散見于其他文獻中。例如《左傳》中有很多關于人物、場面和戰爭的描寫都屬于小說的范疇;《史記》列傳中很多關于人物事件的描寫,卻依附于正史。這些口語化的語言,使小說具有無窮的生命力,能在民間流傳下去;而恰恰由于小說的存在,使我們能夠更真實地了解當時社會的語言實際。六朝筆記小說包括以《搜神記》為代表的志怪小說和以《世說新語》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志怪小說以描寫神仙鬼怪為主旨,包括《幽明錄》《異苑》《搜神后記》《拾遺記》等;志人小說以描寫人物性格特點為主,包括《語林》《殷蕓小說》《笑林》《郭子》等。六朝時期社會紛亂,無論上層社會還是下層社會都處在不穩定的恐懼中,因而脫離現實轉向神道鬼魅成為平民的一種價值趨勢,清談放誕成為士大夫階層的時尚。變化的社會生活折射在語言中表現為:志怪小說中關于神鬼精魅、生死喪葬、羽化升仙的詞語特別多;志人小說中對清談品評、人物性格方面的描述就比較鮮活。總起看來,六朝筆記已經具備小說特點,注重故事情節的曲折和語言表達的豐富。關于事件、時間、人物外貌、語言、行為、心理、表情等方面的詞語非常發達,這構成小說詞匯一大特色,也成為后期各階段小說詞匯繼承發展的前源。

六朝筆記中還有很多六朝時期的口語詞,不僅在小說中出現,在同期乃至后代文獻中也出現。例如“慚”本義為羞愧。《易·系辭上》:“將叛者其辭慚。”六朝時期產生了新的義項,指“感謝”。《搜神記》卷五:“翁之厚意,出葦相渡,深有慚感,當有以相謝者。若翁速還去,必有所見,亦當有所得也。”再如“催”本義為催促、促使,六朝時指“快速”。《異苑》卷八:“使者催令束裝,拔因語曰:‘汝看我面。’乃見眼目角張,身有黃斑色,便豎一足,徑出門去。”《幽明錄》卷三:“太守不應,意甚不樂,催使吏為作主人,外頗怪。”此外還有“波(逃跑)、郎(奴仆對主人的稱呼)、阿堵、那忽、何物、如馨、忽忽、方幅、踴躍(喜悅)、狡獪”等。同時也出現大量六朝時期新用法,例如“兵戈(軍隊)、處分(吩咐)、反側(惶恐不安)、風流(風度)、居然(顯然)、逡巡(極短時間)、荼毒(悲痛)、瀟灑(偶然)、斟酌(掌握)”等。這些口語詞和新用法有一部分被現代漢語繼承下來,而相當數量卻保留在六朝時期的文獻中,因此“要追溯近代漢語,即古白話的源頭,就不能不認真研究魏晉南北朝的詞語”⑥。同時,六朝筆記小說作為中國古代白話小說的濫觴,也為后代文學和詞匯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百感交集、登峰造極、一往情深、引人入勝、瓜田李下、含沙射影”等膾炙人口的熟語均來自六朝筆記;《竇娥冤》的雛形源于《搜神記》中的《東海孝婦》,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也早見于六朝筆記。

六朝是佛教第一次大規模輸入中國的時期,“任何不同文化的接觸、交流、碰撞,都會在語言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⑦,隨著外族文化的廣泛傳播,佛教開始滲入中土文化各個領域。不但充實了漢語詞匯,而且豐富了漢語詞匯的構造方式,佛經中的比喻造詞及多層次構詞法為漢語詞匯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借鑒。同時,大量漢語詞匯被賦予了佛教的語義,例如“布施”原義為施恩惠于人。《莊子·外物》:“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當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布施”變為梵文Dana(檀那)的意譯詞,故特指向僧道施舍財物或齋食。再如“大法、道德、惡道、居士、禮拜”等。另一方面,梵語系統的借詞和譯詞,也逐漸退去佛教的外衣而中土化,例如“方便、輪轉”等。六朝筆記小說的詞匯,在漢語詞匯發展史上的意義重大,對此期詞匯進行全面的考察將會非常有價值。

二、六朝筆記小說的研究現狀及反思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古漢語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吸引越來越多的學者投身其中。作為六朝詞匯面貌的代表,六朝筆記小說中保留了大量的口語詞,因而在語料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古漢語通釋性的成果中,很多學者都引用了六朝筆記小說作為例證,同時也出現六朝筆記小說的專題研究。

.考釋性的文章在單篇論文中占很大部分,這類成果針對六朝筆記小說中的詞語進行考釋,通過比類和歸納等方法,運用互文、對文來考察單個詞語的意義。這些論文對于詞義的挖掘和辭書的編纂都具有重要意義;斷代的系統研究的文章相對較少,只有江藍生(1983)《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札記》,方一新(2000)《魏晉南北朝小說語詞校釋札記》;針對專書研究的論文比較多,特別是志人小說中的《世說新語》。例如郭在貽(1984)《〈世說新語〉詞語考釋》,殷正林(1984)《〈世說新語〉中反映的新詞新義》,方一新(1990)《〈世說新語〉詞語札記》,王云路、劉堅、黃征、蔡鏡浩、蘇寶榮、蔣宗許、汪維輝等在《世說新語》的考釋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志怪小說方面有:王寶華(1987)《〈搜神記〉汪校補正》、駱小平(1990)《〈搜神記〉所見六朝新詞考論》、劉釗(1995)《〈搜神記〉全譯指瑕》、方一新(2000)《〈異苑〉詞語校釋瑣記》、真大成(2002)《〈搜神記〉詞語校釋瑣記》等。

2.除了語義上的研究外,關于復音詞和構詞法的研究也有不少,如程湘清(1992)、周生亞(1982)、韓惠言(1990)針對《世說新語》復音詞構詞方式展開了討論,李新健(1989、1990、1991、1992)連續發表四篇文章探討《搜神記》中復合詞的構成方式,李杏華(1996)《〈世說新語〉雙音復合詞內部形式反映對象特征的類分》,鄧志強(2005)《〈幽明錄〉偏正式復音詞構成方式的縱向比較》等。在詞序上有高先德(1985)《〈世說新語〉的詞序》,張鴻魁(1992)《〈世說新語〉并列結構的字序》。這些研究對六朝時期復音詞和構詞法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在此領域的研究專著中,系統的當推江藍生(1988)《魏晉南北朝小說詞語匯釋》,它“填補了漢語詞匯史上的一個空白”⑧。該書以六朝筆記小說為研究對象,考釋了330余條詞語,發掘了很多六朝時期的口語詞、新詞新義以及特殊用法,成為筆記小說詞匯研究的開山之作;吳金華(1994)《世說新語考釋》,共考釋了250余條口語詞,通過鉤沉史證,解決了很多文獻中的語義問題;周俊勛(2004)《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詞匯研究》,系統地對六朝志怪小說詞匯進行了梳理,將漢語史研究與現代語言學理論相結合,探討了詞匯史上一些常用詞歸并的系統,從韻律的角度解釋了雙音詞的構詞過程,運用詞義投影來解釋漢語的詞匯化,為六朝筆記小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在通釋性的專著中,也有學者大量選用六朝筆記小說作為例證,如蔡鏡浩(1990)《魏晉南北朝詞語例釋》,王云路、方一新(1992、1993)《中古漢語語詞例釋》《中古漢語讀本》,特別是汪維輝(2000)《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書中選擇了41組東漢至隋這一歷史階段中具有代表性的常用詞,運用的許多例證都來自六朝筆記小說。

在資料的整理譯注方面,余嘉錫率先對《世說新語》進行校注,隨后出現不少同類的注釋專書。如徐震堮(1984)《世說新語箋疏》《世說新語校箋》,楊勇(2000)《世說新語校箋》,張撝之(1996)《世說新語譯注》,張萬起、劉尚慈(1998)《世說新語譯注》等;汪紹楹(1979、1981)、齊治平(1981)、周楞伽(1984、1988)、鄭晚晴(1988)、王根林、黃益元、曹光甫(1999)等人對志怪小說進行輯佚,為志怪小說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詞典編纂方面張永言、張萬起(1992、1993)等人先后編著了《世說新語辭典》,為志人小說材料的條理化開辟了新途徑。

總起看來,六朝筆記小說詞匯研究的內容比較豐富,從考釋到整理,從構詞法到辭典編纂,涉及到各個方面,但是這些研究偏重于個案,特別是疑難詞語和特殊詞語的考釋,忽略對詞語發展規律的系統性探討和對理論的解釋。對常用詞的研究還很薄弱,較多集中在單音詞義位的更替上,成系統的研究專著并不多,對志人小說的研究力度遠超過對志怪小說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沒有更好地把傳統訓詁學與現代語言學理論相結合,從而將研究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因此,應該加大力度來討論常用雙音詞的更替,探究詞語演變規律,特別是那些在六朝時期出現,被現代漢語繼承下來的雙音詞。它們源于中古,在歷時的變遷中,很多詞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意義,這些詞語的義位轉換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注釋:

①六朝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指三國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廣義指魏晉南北朝,今從方一新、王云路說法,指廣義六朝。

②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第1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③朱慶之:“試論佛典翻譯對中古漢語詞匯發展的若干影響”,見《中古漢語研究》第125頁,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

④向熹:《簡明漢語史》第11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⑤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前言)第1頁,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⑥蔡鏡浩:《魏晉南北朝詞語例釋》(前言)第1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⑦董琨:“‘同經異譯’與佛經語言特點管窺”,載《中國語文》2002年第6期。

篇6

從匈奴使者的話可以看出,曹操派人頂替自己原不必要,他的英雄氣概足以震懾人心。只是作假的是他,殺人的也是他,足見曹操多疑多慮的特點。“捉刀”的典故從這個故事而來,后人便將代替別人做事稱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代人作文,如“捉刀”。

原段呈現

魏武將見①匈奴使,自以②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③頭。既④畢,令間諜⑤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⑥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世說新語》)

【注釋】

①見:召見。 ②以:認為。 ③床:古代的一種坐具。 ④既:已經。 ⑤間諜:偵探。 ⑥雅望:高雅的風采。

作者作品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彭城(現江蘇徐州)人。《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集,此書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的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文字生動鮮活,自問世以來便受到文人的喜愛和重視,戲劇、小說如關漢卿的雜劇《玉鏡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也常常從中尋找素材。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世說新語》一書:“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中說:“《世說》這部書,差不多可以看作一部名士底教科書。”

掃清路障

古今異義

魏王雅望非常 非常:古義指不同一般。現在是一個程度副詞,“十分”的意思。

佳句點擊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想一想

1.這個小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曹操?

2.你熟悉的關于曹操的故事可能還有很多,你能舉出和他相關的幾個故事或者俗語嗎?

博聞館

篇7

陳思王曹植素以才名著稱。宋無名氏著《釋常談》中有這樣一條記載:“謝靈運曾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按理來說,謝靈運的文學造詣在當時已經讓人難以望其項背,而他卻對曹植佩服得五體投地。明代王世貞在《藝苑 言》里夸贊曹植:“子建天才流麗,雖譽冠千古,而害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辭太華。”縱觀一系列史料,雖然人們都激賞曹植才華出眾,但都沒有提到他有七步之才。不僅如此,翻檢二十五史,唯一涉及到七步之才的并不是指曹植,而是北朝的魏收。當時魏收年僅26歲,下筆有奇言。但是皇帝對他似乎不太看重,只言一句:“雖七步之才,無以過此。”后魏收直落得編修國史之務。

最早有關七步詩記載的是《世說新語·文學第四》:文帝常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酒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愧色。雖然有文字表明七步詩確實存在,但問題在于《世說新語》本身屬于志人小說,其中很多杜撰成分,不足為信。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曹丕命曹植作詩,曹植并沒有行七步,而是應聲便為一首。所以在這里此詩不足以成為七步詩。

另外一出相關記載見于《太平廣記》中,書中說魏文帝曹丕曾與陳思王曹植共同出游,碰巧遇見兩牛在墻間打斗。一牛不如,墜井而死。曹丕大感興趣,下詔命曹植賦《死牛詩》,并定下規則,在作詩過程中不許出現“牛”、“井”字樣,不許講打斗之事,同時也不許說出死來。如果曹植在走馬百步未成四十言,將處以斬刑——這也太殘忍了,由此可以看出曹丕是處心積慮地要殺掉曹植。曹植策馬奔馳,攬筆即賦:“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焱欠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賦已做成,卻還沒有行到百步,時間尚有剩余。曹植又自作三十言自憫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里記載的詩與《世說新語》中記載的有出入,但關鍵是這兩首詩都非七步詩。

羅貫中所撰寫的《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里引用了《太平廣記》中的故事,但也不盡同。曹丕即位,文武百官都前來道賀,唯缺臨淄侯曹植和蕭懷侯曹熊。曹丕聽了官員匯報后大怒,欲加罪于兩位弟弟。曹熊聞訊后自縊身死,獨擒住了曹植。曹丕母卞氏聽說曹植被擒,其黨丁儀等人俱被殺,大為驚恐,忙來曹丕處求情,希望他能放過弟弟,并講自己即使到了九泉也可以瞑目了。

曹丕是一個孝子,非常聽母親卞氏的話。于是召來曹植說:“吾與汝情雖兄弟,義屬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禮?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與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于是曹丕命曹植七步賦詩一首,若果能,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寬恕!曹植問以何作詩。當時曹丕剛好看見殿內壁上懸掛著一幅水墨畫,畫上有兩頭牛相斗與土墻之下,一牛墜井而亡,便指著畫說以此為題。曹植行了七步,賦下一詩:“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焱欠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

篇8

關鍵詞:世說新語;魏晉; 山林自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5-0020-01

魏晉時期,山林風物被用來比才比貌比德,全面滲透到士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外物被注入更多內涵,包含了人的內質和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寫活了自然之物,也就寫活了魏晉士人,這亦是《世說新語》一書以自然喻人襯人的成功之處。

一、人化自然,自然化人

魏晉時期,把山林與人物并談,互映互襯,成為品評人物之風。自然開始靈化,具有了人的精神。山林不僅是士人欣賞的對象,更成為觀照自身與寄寓人格的象征。

裴令公有俊容儀,脫冠冕,粗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容止》12)

裴令公目王安豐:“眼爛爛如巖下電。”(《容止》6)

王戎曰:“太尉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賞譽》16)

時人贊裴令公(中書令裴楷)似美玉光彩照人;玉人裴楷目視“竹林七賢”之一的安豐侯王戎,則有電光石火之感,以燦如閃電形容目光攝人心魄,這可看作今日諸如“電眼”、“放電”之說的最早淵源了;而“電眼”王戎更以瑤林瓊樹形容太尉王衍,可想象其超俗之姿。魏晉人不吝互相推許,互相欣賞,與當時品藻風氣的盛行有關,也是性情率真的表現。

魏晉士人追求山水般流動飄逸的生活態度,任其性,適其情,盡其興,合其趣。在禮教式微不足道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他們把目光聚焦于周圍自然世界,言談神形都不離自然風物,游于山林,隱于山林,品于山林,體悟豐富的山林之樂。

二、玄心妙賞,樂山樂水

魏晉士人優游林下寄情山水,以泉石自樂,功利性消退,真性情得以凸現,想象力也更恣意豐富,妙語迭出。

王子猷……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任誕》46)

王子猷對竹的喜愛之切是史上有名的,他直呼竹子為君,對竹吟嘯,無不是愉悅和真心欣賞的表現。晉人不僅把風景作為欣賞對象,而且真正把自然當作密友,交心、交神,抒感。自然與人物的生命融為一體,合而為一了。

王司州至吳興印渚中看,嘆曰:‘非唯使人情開滌,亦覺日月清朗。’”(《言語》81)在王胡之眼中,山水景物不僅可以用來欣賞,亦有陶冶情操滌蕩情懷的作用,當人的心靈澄靜了,眼中的日月自然更加清朗。同是說水光山色,荀羨(荀彧后代,時任中郎將)眼中的北固云海又是另一番勝境,“雖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言語》74) 《史記·封禪書》曰:“蓬萊、方丈、瀛洲,此三山世傳在海中,去人不遠。……草物禽獸盡白,望之如云。”荀羨所言,乃是以傳說中的三山襯托悠遠鎮江北固山的出世超塵和神秘優雅,令人讀之神往。從中亦可看出晉人喜把山水和人物精神相連的品談習慣。

明帝問謝鯤:“‘君自謂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廟堂,使百官準則,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謂過之。’”(《品藻》17)

顧長康畫謝幼輿在巖石里。人問其所以,顧曰:“謝云:‘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此子宜置丘壑中。”(《巧藝》12)

謝鯤乃謝安伯父,性喜陶情山水。當東晉明帝問他和庾亮相比如何,謝鯤答道:在朝為百官表率,他不如亮;而游于山林丘壑間,亮不如他。畫家顧長康根據此話,畫像時將其置于丘壑巖石背景中,不僅傳神,也顯示出顧氏的機敏。兩則例子里的人物言談都充滿機趣,既包涵了對自然的雅賞,又有魏晉式的玄心妙言。

晉人好游山林,好評山林,首先是因為他們能感受自然之美。在品評山林的過程中,人與自然也更加親近。

三、神形超越,魏晉風度

《世說新語》(下簡稱《世》)寫山林自然,歸根到底是為了寫人物。而山林終究是有形之物,仍難免為形質所限。所以,當山水淡化為背景時,人的性格精神更得以凸現,達到神形超越的境界。

《世》書中有很多名士率性而為的掌故,最膾炙人口的堪稱王子猷“雪夜訪戴”這段佳話。雪夜,詩詠,友人,小舟,乘興行,盡興返。寥寥數筆勾勒出一個率性而為、特立獨行的名士形象,令人不由讀而悅之。這里,雪夜的背景與四周景物繪出的皎然淡遠的環境,更襯托出王子猷不為外物所拘的率性風度,和灑脫情懷。

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涌,孫、王諸人色并遽,便唱使還。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雅量》18)

篇9

關鍵詞:課堂教學;小學生;文言文;積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目標與內容”中對小學文言了相關的要求,可在后邊的“附錄1”中卻沒有推薦小學階段應該背誦的文言文,這一空白給教材編寫者和教師提供了極大的創造空間。人教版和語文S版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四篇文言文進入小學語文教材。人教版是《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學弈》《兩小兒辯日》;語文S版是《自相矛盾》《畫蛇添足》《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教師在教學中,也可以在這些內容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教學,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多積累文言文,也能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在選擇要增加閱讀(也可以稱為拓展閱讀)的文言文時,一般是選擇和課文內容的主題相關聯的文言文。如《楊氏之子》,課文內容是: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文出自南北朝時期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饒有情趣。與課文主題“言語之妙”相同,還有這本書中的《徐孺子賞月》: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在此認識的基礎上,筆者整理出一些適合增加閱讀的文言文,又囿于筆者只熟悉人教版和語文S版的小學教材,因此,有如下幾篇,僅供參考:

1.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0課《楊氏之子》(主題:言語之妙)

增加閱讀其二,《世說新語?言語?詠雪》: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2.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主題:友誼)

增加閱讀《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遠看友人疾》: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耶?”敵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敵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3.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課《學弈》(主題:學習)

增加閱讀清朝彭端淑的《為學》: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4.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第2課《自相矛盾》(主題:寓言)

增加閱讀《韓非子?內儲說上?濫竽充數》: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5.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第2課《畫蛇添足》

增加閱讀《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鈴》: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6.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第3課《夸父逐日》(主題:悲劇神話,鍥而不舍的精神)

增加閱讀《精衛填海》: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下面列舉一個在教學中增加閱讀的案例,希望能給教師的具體教學帶來一些啟示。

案例,師延峰發表于2009年第12期《中學語文教學》的《夸父逐日》教學實錄:

師:人們經常和“夸父逐日”這個神話故事一起提起的悲劇神話還有“精衛填海”(同上文言文)。

精衛本來的名字叫女娃,是炎帝的小女兒,在游泳的時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為一只精衛鳥,經常從西山上銜一些微小的土、石、木頭,要把淹死她的東海填平。

這兩個神話的結尾有什么不同呢?“精衛填海”沒有結果,沒準今天她還在堅持填海呢,只是我們沒有看見而已,但夸父有結果,是個明確的悲劇性的結果。

同時,這兩個故事也有明顯的共同點,是什么呢?(都想試圖經過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夢想)或許遠古人類在創造這些神話的時候,就已經知道自己將無法實現這些夢想,但他們還是要創造人物替自己去實現。

……

根據以上的看法,筆者還想提兩點建議:一是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的時候,可以再增加一些文言文課文,以滿足學生學國傳統文化的的需要;二是建議有關部門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附錄中,增加一些小學階段推薦背誦的文言文,或明確提出要學習的文言文。這樣,小學生不僅可以朗朗上口地背誦“鵝鵝鵝,曲項向天歌……”也能抑揚頓挫地背誦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名篇,這豈不是很好。

最后,在課內增加文言文的教學方法肯定不止這些,但囿于筆者的學識淺薄,只能談到這個程度,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10

一、對教材的學習――教什么的問題

1.為什么要選編這篇教材――把握編者意圖

這篇短小的文言文共55字,選自南朝劉義慶編的《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是一部筆記小說集,《楊氏之子》屬于《世說新語》中機智應對的小故事,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二十來首古詩,由此可以理解為學生對古文的學習有一點潛在的、無意識的基礎,比如古文字詞的理解,整體意義的把握等,真正意義上的文言文并未接觸過,編者將此文作為學生學習的首篇古文。

2.課文傳遞出哪些信息――對教材內容學習思考

通讀全文,很直觀的感覺是一個“趣”字:一是大人幽默風趣,孔君平故意拿姓氏逗楊氏子,雖沒有十分具體的描寫,但大人逗小孩兒的表情、動作如在眼前;二是小孩巧妙機智,僅九歲,反應如此之快――“應聲答”,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讀來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核心句――“甚聰慧(聰惠)”。一是待人有禮,“父不在”,兒“為設果”;二是反應快――“應聲答”;三是言語有節,注意方式,他聽出孔君平是故意逗他,既未不理,更不頂撞,反而也用孔君平的方法作答,還注意表達的方式――“未聞”,一個詞加上,就顯得語氣平和、巧妙。

文言文語言簡練,朗朗上口,讀來抑揚頓挫,自有一種音韻之美。一是讀準字音,其中有“詣”、“為設果”中“為”,讀四聲;二是正確斷句,難點在尾句,正確的斷句是“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學生可能讀成“家禽”。初次接觸文言文,要讓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喜歡這種語言形式,才能更好地學習。

3.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確定

王崧舟老師認為學習教材,除了弄清楚內容――“寫了什么”之外,還要弄清楚文章的語言形式――“作者是怎樣寫的”,語言意圖――作者“為什么這樣寫”的問題。依據這個指導思想,結合學生特點,恰當確定教學目標,也就是教師“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學生“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本課篇幅短小,用一個課時進行教學即可。

根據以上分析,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熟讀成誦。

(2)理解課文意思,討論交流: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借此初步認識怎樣與人交往。

(3)通過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環節的設計――怎么教的問題

1.采取一個方法――讀

閱讀教學要采用“讀”的方式來學習,建議設計如下環節:

一讀:正字音,正確斷句。本課沒有生僻字,學生自己完成正音并讀通句子;尾句的斷句是一個難點,要引導學生聯系上文――“此是君家果”讀準,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能正確、流利地讀文。

二讀:理解詞義、句意。在學生自己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文的基礎上,組織小組交流與集體交流,達到理解文意、感受文言文特點的目標。

三讀:深入理解文意,讀出表情與神態。圍繞中心句――“甚聰慧”,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在深入理解文意后,讀出表情和神態來,通過展示讀、評價、范讀等形式讓學生讀出“趣”,讀出孔君平對孩子的“逗”,讀出小孩子的有禮有節,達到深入理解文章,為升華主題做足鋪墊。

四讀:升華主題,熟讀成誦。組織學生談談學習收獲,教師進行總結,再通過表演讀文,熟讀成誦的目標自然就能達成。

2.圍繞一個核心句――甚聰慧

關于這句話的理解和教學已經講過,不再贅述。

3.簡化教學環節――教結構

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閱讀方法,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本課四個層次的讀,從字音、句意、文意到中心,是一個完整的結構,環節簡潔,層層推進。

三、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教學目標的達成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漸上升的過程

教學目標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比如,熟讀成誦的目標,是在讀準字音、正確斷句、完全理解的基礎上達成的;對楊氏之子的“聰慧”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品析語言感受到的等。在教學時,要著眼整體,分步實施。

2.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關系處理問題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學習語言,德育目標是在品析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自然內化的,所以要在對語言文字的學習、閱讀上做足文章,德育目標自然達成。

3.使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要兼顧每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