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于動物范文
時間:2023-04-07 23:56: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于動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人類區別于動物的特征:
非比尋常的大腦。把我們跟其他動物區分開來的一個最顯著特征,就是我們擁有的與眾不同的大腦。直立行走。直立行走是人類區別于其他靈長類動物的獨特特征。火。人類有了控制火的能力后,火光使黑夜變得像白天一樣明亮,它使我們的祖先在非常黑的地方能看清眼前的東西,讓喜歡夜間活動的食肉動物不敢靠近他們。臉紅。人類是唯一一種知道臉紅的動物。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廣義語言 動物語言 語言特點
一、動物是否擁有語言
傳統語言學的定義,認為語言是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如果參照這個定義為標準,那么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人類以外的動物不具備語言能。因為掌握語言要具有發達的大腦和靈活的發音器官,而黑猩猩并不具有像人類那樣強大的腦容量和發達的發音器官。
但是動物之間真的沒有語言嗎?我們人類使用語言是為了與同類交流,溝通,進行信息的轉換,難道只有聲音可以作為信息交換的介質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人類還可以通過手勢、表情等體態語與別人交流。至于作為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文字,也使得我們的以聲音為介質的語言轉化為視覺符號,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古書了解古人的思想,雖然這些文字現在的讀音已經與當時的讀音有所不同,但我們還是能夠大致了解到古人要表達的信息,這更說明語言不只局限于聲音這一種介質。因此只要有信息交換的過程,只要這種信息交換的過程采用一定的媒體和介質來進行,就可以把這種媒體與介質稱為語言,而不用管他們是采用何種物質形式。這就是廣義的語言。
二、動物的語言是什么樣的
動物之間也有用于信息交流的方式,例如,帶頭的鹿在感覺到危險時會鳴叫,別的鹿在聽到它的鳴叫后便立刻跟著它逃跑;狗等動物通過尿液來標示自己的領地。
1.動物語言的形式。我們認為,在廣義的語言定義中動物也是有語言的,動物之間用于交流的介質主要有以下幾種:(1)聲音。很多動物都能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一般來說,動物在吸引異性、求歡是會發出欣喜歡快的鳴叫聲;在痛苦感傷時,會發出凄婉的鳴叫。氣味。部分動物常常通過分泌的一些特殊的氣味來吸引異性、追蹤目標、鑒別 敵友、發出警報、標明領地等目的。除了我們了解的獸類用特殊的氣味物質來“圈地”,許多昆蟲也是靠釋放有特殊氣味的微量物質進行交流的,他們能分泌出吸引同種異性個體的性引誘計,通知同種個體對敵人采取防御和進攻措施的警戒激素,幫助同類尋找食物的示蹤激素,甚至還有維持群居昆蟲間正常行為的行為調節劑等等。(2)肢體動作。動物也會通過各種肢體動作來傳遞信息,我們上文提到過的蜜蜂的舞蹈動作是這種語言最突出的代表,它們通過在空中“飛舞”來告訴同伴蜜源的方位、距離、質量等。
2.決定動物語言形式的原因。至于每一種動物使用何種介質進行交流,一般由以下幾個方面決定:(1)自身條件的制約。選擇何種介質進行信息的交流是受其自身條件制約的,同時還形成與其介質相適應的信息的貯藏、傳遞和接收的方式。例如蜜蜂通過特定的舞蹈動作來告訴同類蜜源的方位、距離、質量等情況,而螞蟻則是在發現食物后,在回蟻巢的路上留下分泌物,用這種分泌物的氣味引導同伴沿著這條路線去尋找食物,并不斷地加強氣味。(2)表達的內容。每一特定的內容,都有適合表達它的某種介質,反過來,某種特定的介質也適合表達某種特定的內容以黑猩猩為例,在表達友好、親切、喜愛的內容時,它們會用擁抱、撫摸、親吻等動作形式,而當它們面臨危險時,會通過聲音這一介質來將信息傳遞給自己的同伴,因為聲音相對于動作來說傳遞的范圍更廣,更容易被遠處的同伴接收到。
三、動物語言與人類語言的差異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動物的語言和人類的語言還是存在差異的。這種差別不在于語言有無的差別,更多的是在于是什么樣的語言形式的差別和表達什么樣的內容及以什么樣的形式表達的差別。
動物的語言在表達的內容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都是與維持生命有關,這是因為動物對物質世界的能動性改造的能力較弱,大多數時刻都只能被動地接受外部世界的一切,這使得它們沒有精力從物質世界抽出身來考慮精神層面的東西。此外,人的語言比起動物的語言,更加精細。雖然蜜蜂也能通過舞蹈表示蜜源的距離,但是那也只是一個大致的范圍,而不能像人類語言那樣表達出更精密的數據。
即使人類語言比動物語言豐富的多,人類最多也只能表達他所認知到的世界,這個世界只是外部世界通過人的感覺器官過濾后的外部世界的映像,而并不是外部世界本身。人的感覺器官包括眼、耳、鼻、舌、口、皮膚等,外部世界在經過這些感覺器官后,已經不再是其原有的性質。
外部世界本身具有唯一性和自在性,不以人的感覺而轉移。而外部世界在經過人的五種感覺器官移入人腦并在人腦中重新構建后,就形成了一個新的世界,這個重新構建后的世界的本質是精神和意識的,而不再是純自然的。大腦會通過自己已有的知識和內容對外部世界進行重新的分析和整合,這樣形成的世界比簡單移入外部世界的映像要豐富的多,同時也可能增加了外部世界本身不包含的部分。對于人類而言,內部世界的最高準則不意味著一定要完全符合外部真實,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相吻合的真實價值在于人對外部世界進行改造被渴望獲得預想的效果之時,就是在人看來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吻合之時。
我們和動物分享著同一個外部世界,并且許多動物和我們有著相似的感覺器官和感覺方式,這就使得我們和動物所構建的內部世界在結構上有著相似性,從而為我們和動物之間進行信息溝通創造了可能。例如地震對于人和動物來說都是很大的災難,在面對這一災難時,動物和人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躲避災難,有些動物對于地震的感覺較為敏感,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一些反常的舉動來做準備,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
篇3
1、美人魚,又稱人魚、鮫人(中國古名),是一種長著人身魚尾的神秘水生動物,多生活于海洋的水域之中,常出現于童話、神話、志怪、玄幻小說或者古代傳說,以及史書記載,是著名的藝術形象。
2、傳說美人魚是以腰部為界,大多數為上半身是美麗的女人,下半身是披著鱗片的漂亮魚尾,整個軀體,既富有誘惑力,又便于迅速逃遁。有雌雄公母之分,它們沒有靈魂,像海水一樣無情;聲音通常像其外表一樣,具有欺騙性;一身兼有誘惑、虛榮、美麗、殘忍和絕望的愛情等多種特性。既能在水底中生活,也能短暫待在干燥的陸地上生存,加上由于近代人的設想,還能水陸兩棲,甚至擁有魔法能力。
3、現代有眾多電影、動畫片、歌曲等形式都以此為名。一般認為美人魚的生物原型是儒艮或海牛。至于是否真實存在,民間人們也是半信半疑,很多國家都有百姓曾聲稱自己親眼目睹過人魚現身,以及各種新聞媒體報道的人魚化石,未解之謎節目論壇等探究解說和介紹,但至今的科學研究仍就沒有實際明確的證據和證明。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愚人節任務作為《倚天Ⅱ》本次更新的一大亮點點綴,采用了隱藏的任務觸發NPC,以及限時開放(只在愚人節期間)的設定。這就表示,所有玩家必須抓緊愚人節的大好機會,四處尋找各種NPC,以觸發“4月1日找愚人”這個任務哦!誰能找到真正的“愚人”呢?
從4月1日凌晨開始,大量的玩家涌入各個服務器,為的不僅僅是能夠盡早找到“愚人”、體驗“4月1日找愚人”的新奇與樂趣,同時更為了官方精心準備的各種特色愚人節系列線上活動。
從4月1日凌晨,就開始了非真非假、似真似假的雙倍經驗、四倍掉寶、月光“暴”盒……雖然“雙倍經驗”的假消息令部分等待已久的玩家們失望了,可是準點開始的月光“暴”盒活動卻讓不少玩家大發了一筆!愚人節的月光“暴”盒別有一番驚喜滋味!神駿魂、珍貴的寶石、永恒鑄件……應有盡有的愚人節禮物在4月1日的清晨走來了!
而上午9點開始的怪物攻城活動更是把整個愚人節的氣氛引爆到最!各式各樣的高危險魔獸突然散布于原本安寧的曠野上,那些火紅的色彩為《倚天Ⅱ》的綠色大地增添了幾多喜慶色彩——慶賀著3月31日全新升級全新任務,慶賀著愚人任務“娛,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人活動,慶賀著《倚天Ⅱ》以嶄新的面貌為用戶們帶來了喜慶!而我們的所有《倚天Ⅱ》勇者們,更因為4月1日群怪的到來而萬分驚喜,英雄沙場毫無懼色!
越來越多的玩家加入到抵御群怪的行列中來,子烏虛有的“雙倍經驗”讓玩家們都被快樂地“愚”了一把,但隨之而來的四倍金錢掉落卻讓不少玩家大大地發了一筆!全天掉落的玫瑰與巧克力,更讓整個《倚天Ⅱ》的世界增添了幾許浪漫!
篇5
從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而言,濱海濕地生態系統與草原生態系統的脆弱是同等的。
過去,人們對草原與濕地的認識比較淺,與它們的距離比較遠。這些系統中的野生動物得以保持相對獨立,與環境相適應,并融為一體。這些地方受到人類的干擾較小,從而保留了原生態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人與野生動物的距離始終存在,但人在進化的過程中與野生動物的進化又一直存在著某些聯系。今天,我們一直在對自然環境和野生動物展開科學研究,科學家、保護工作者們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去研究和了解大自然,最終是為了能夠遵守自然法則,更容易與環境共存。
盡管如此,人與環境、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界限究竟是什么樣?這個距離仍然困擾著我們。有時我們試圖量化野生動物和生態系統的價值。比如:動物的棲息地和它們的最小生存空間是多少?保留一個種群的最小數量是多少?它們的食物需求是多大?這些研究十分必要,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野生動物與環境的承受力。但有時這些數據又很無力。
人們多數時候是在靜態條件下去量化某些東西,但真正的大自然充滿了變化和不可預知。時間、空間這些細微因素的變化常常產生影響力極大的后果。在野生動物生活的區域,一旦時間、空間有變,人們又重新回到了不知所措狀態。因此人類對自然總是了解得不夠,對人與野生動物相處平衡的把握總也沒實現。
隨著人類足跡的延伸,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不可避免地被壓縮了,對自然的干預已經不可避免。即使是在羌塘、非洲草原這些幾百萬年來生態脆弱、人類足跡較少、原生態保留較多的地方,今天的人類帶來的影響也無處不在。這反映了一個問題:一方面,人們在努力研究大自然,為野生動物保留棲息地,開辟自然保護區,以及保護力度也在不斷增加。但另一方面,人類對自然界的開發、利用呈現出強勁的勢頭。
這是一場賽跑。前者希望通過揭秘自然,發現規律,保護野生動物與環境,想要遵循和尊重自然法則。后者是人類對自然的干預。目前的形勢是保護措施太弱,大自然的資源正在不斷減少,野生動物可以分享的資源與棲息地也在不斷被壓縮。保護力度與干預強度完全不可匹配。
這種賽跑也令我產生了一個疑問:今天,人們不再喜愛野生動物了嗎? 其實不然。人類對野生動物和自然環境的保護其實是基于喜愛和理智。喜愛是發自認知的基礎上的,理智也是對環境、對未來的認知和思考。如果人與自然的心的距離變遠了,關系自然也就冷漠了。
篇6
科學家的生活軼事、古人的科學觀點、文學作品中的科學現象以及科學哲學等人文知識均可以融于專業課堂中。從小癡迷于動物的珍妮•古道爾26歲芳齡置身肯尼亞森林觀察黑猩猩,長期居住和接近使其獲得了黑猩猩的信任,并能仿效黑猩猩的動作和呼叫聲和它們作一定程度的溝通,這直接證明了物種間聲音交流行為的存在。古人的一些哲學思想也和行為學相符,例如《易經》中的小畜(通“蓄”)卦“”,為云行天上、小有蓄養之象,其實動物的休息行為也符合這個道理,休息的目的是減少耗能、積蓄能量,但不能過度,因為“蓄”是為了“發”,休息的是為了活動,活動才是動物的最終目的。而古代農書《齊民要術》中的“圈小則肥疾”則從科學的角度說明了休息在養殖中的應用,其所述“處不厭穢,泥污得避暑”則指的是豬通過在泥水中打滾調節體溫的行為。另外,很多古代文學中也包含行為學知識,如白居易的詩“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描述的是燕子的育幼行為,杜甫的詩中“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則是描述的昆蟲的。和動物行為相關的成語更是不勝枚舉,如舐犢情深、呆若木雞、飛蛾撲火、驚弓之鳥、山雞舞鏡等。發掘科學技術知識相關的文化知識,既能拓展學生的人文知識,又能使抽象的理論、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二、培養科學精神
1.闡明科學影響
將科研成果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納入教學內容中,并介紹學科中與當前國計民生密切關聯的知識。例如,對動物學習行為的了解有助于動物管理,動物的調教多是操作式條件學習的過程,這就必須控制行為和獎懲的時間間隔,研究表明在小馬咬人30秒后再懲罰無濟于事,卻會增加其對人的恐懼,充分利用幼畜的模仿學習也可以更快速有效的進行調教。利用動物探究行為的特點可以開發相應的養殖器械,不同動物的專門飲水器便是最典型的應用。通過科學應用的講述可以使學生了解科學與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密切關系及其重大作用,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造福人類與社會的熱情。科學對社會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影響。例如,育種科學的進步使人工選擇的進程大大快于自然選擇,特別是分子遺傳工程的發展使動物承受極高強度的選擇壓力,而育種過程中育種目標和生物適應度的不一致使得動物環境應對能力下降,一些行為甚至出現異常,例如雄性火雞的能力下降、高產蛋雞的孵化行為減弱、高瘦肉率的皮特蘭豬應激增多、高產奶牛的互吮癖等。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反思科學對自然和社會帶來的危害,使學生注意科學應用的社會后果,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道德觀,樹立社會責任感。
2.再現科研歷程
科學發展歷程是不斷修正錯誤、走向真理的過程,也是無數人付出的過程。關于蜜蜂是色盲的說法曾經一度流行,有人在實驗室用變換顏色的燈對蜜蜂辨別顏色的能力做了實驗,發現無論顏色如何變化,蜜蜂總是飛向較亮的一邊,于是認為蜜蜂只能分辨光的強弱,不能分辨顏色。但動物學家卡爾•馮•弗里希對這一結論持懷疑態度,他在自然環境中對正在采蜜的蜂作了實驗,而且他用的不是燈,而是帶有各種顏色的紙板和不同色調的灰色紙板。結果發現:采蜜的蜂對顏色是產生反應的,特別是對黃色和藍色。之所以會得出不同的反應,是因為出于逃生動機實驗室內的蜜蜂只會對光的強度產生反應,所以飛向較明亮的地方,而采蜜的蜂對顏色產生興趣則是采蜜動機的作用。弗里希對蜜蜂研究的最著名成就是蜜蜂的舞蹈語言,盡管很多人都難以相信蜜蜂具有這么奇妙的溝通能力,在生物界爭論多年后,最終證明他的發現是正確的,他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但對于蜜蜂舞蹈的重要性現在仍有爭議,克里斯托弗•格魯特等最近的研究發現,在和找到食物的蜜蜂一同跳舞的那批蜜蜂中有93%的蜜蜂未能理解這只蜜蜂表達的有關食物的信息,而是飛到有其他食物來源的地方。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蜜蜂通常都無法搞懂跳舞的蜜蜂所傳遞的信息。有些蜜蜂甚至看了超過50遍的舞蹈,并且幾進幾出蜂巢,但最終還是未能找到食物。而以前有關蜜蜂搖擺舞的多數實驗都是在非自然條件下實現的,外部環境很單一,因而蜜蜂舞蹈的表現也很簡單。毋庸置疑,搖擺舞對蜜蜂傳遞而言確實起著一定作用,但其真實的效果尚需進一步的研究來確定。科學發展歷程是不斷修正錯誤、走向真理的過程,也是無數人付出的過程,對科研歷程的了解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實事求是、敢于批判、甘于奉獻、勇于探索的精神是科學發展的動力。
3.突出科學美學
科學本身就蘊涵了美,科學因其邏輯力量的內在和諧、理論架構的奇妙想象而具有極大的美學力量。行為學由于動物的多樣性,其中更是蘊含著力量之美、運動之美、情愛之美、和諧之美,等。例如,大部分幼年動物,不管哺乳動物還是鳥類,大都有共同的面部特征:短臉、寬額、大眼和圓鼓鼓的雙頰,因為這些視覺刺激可以激發母,這體現了動物的關愛之美;幼畜之間及母子之間的游戲行為則體現了和諧之美;雄性動物的領地保護行為體現的則是力量之美;雄鳥求偶炫耀的巢則體現了一種精益求精的巧妙之美。當然,不僅動物行為本身是美的體現,科學探索的過程也是對完美的追求,通過突出科學中的美學可以將學生吸引到這一充滿情趣的殿堂,激發學生投身科學的興趣。
三、塑造健全人格
1.完善教學方式
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摒棄灌輸式授課,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教學方式以起到很好的人文教育效果。例如,啟發式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加強;討論式教學使學生始終處于“問題-思考-探索-解答”的積極狀態,因學生看問題的方法不同,會有不同的觀點,并展開討論,從而在不同角度來揭示科學的內涵和基本規律可以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新精神。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和課下布置團隊型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獻精神。不同的教學方式,可以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產生不同的作用。
2.營造民主課堂
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人文精神培養作用。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實施還有助于營造一種平等、和諧、民主、寬容、打破權威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去感受、體驗,既有助于學生產生對科學的熱愛和興趣,也接受了蘊含著人文精神的專業教育,養成了活潑、寬容的品行,強化了民主、自由精神,人文隨知識滲透到了學生的人格中。同時,通過大量的人文知識和實踐案例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充分的課堂討論也能激發學生的注意。活躍的課堂氣氛既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和記憶,也有利民主課堂氛圍的形成。
3.加強人文關懷
加強人文教育,更要在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要求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以人為本,就是對人的尊重、信任和關心,把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的價值和自由作為教育的目的,一切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而不是把學生當作加工的原料;為學生的學習起到引導作用,而不是指導,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切實做到因材施教;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幫助。
4.樹立教師模范
篇7
林楚方(以下簡稱“林”):今天來了兩個朋友,一個是陸川導演,叫你“川導”吧。陸川現在躋身億元俱樂部了。他之前的片子,很多朋友看過:一個是《尋槍》,一個是《可可西里》。《可可西里》講的是藏牦牛被虐殺,以及保護藏牦牛的故事。
陸川(以下簡稱“陸”):藏羚羊(笑)。
林:哦,沒注意還有角……之后就是引起巨大反響和爭議的《南京!南京!》。川導新片《王的盛宴》,很快就要播出了。另一個朋友是作家慕容雪村,他最有名的小說是《成都,今夜請原諒我神魂顛倒》……
慕容雪村(以下簡稱“慕容”):你怎么做的功課這是(笑)?
林:我把兩本書混在一起了,是《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一個是《原諒我紅塵顛倒》。我們三個人,一個做媒體、一個做導演、一個作家,坐在一起聊聊這個時代。
拿xx忽悠人的都是耍流氓
陸:我這十年,做電影的十年,間歇性地拍了四部片子。我能感到時代飛速前行,但一切似乎變了’高度商業化了。我不是說好或不好,只是那種精神的色彩、夢想的色彩,已被洗白。我學電影時的夢想,是拍膠片電影,向大師致敬,向那種情懷和理想致敬,但今天我在拍第四部電影時,溝通的唯一語言是錢。
林:不得不很現實?
陸:演員還要接廣告,還要拍別的東西,都在合約范圍內。我不說好壞,我只是特別明顯地感到,一個時代結束了。但夢想是你的事,不能拿夢想讓別人幫你再多拍兩天。
林:有句話很流行,“任何拿夢想忽悠人的,都是耍流氓。”
慕容:我聽過另一個版本,你搞就搞,還談什么理想?不是耍流氓嘛。馮唐寫了本小說叫《不二》。我在紐約聽到兩個人評價這本書,非常經典:你寫就寫,非得在里邊加那么多哲學思辨,不是耍流氓嗎?
林:插一句,是不是每個作家和導演都想拍一部或寫個之類的,我聽過這樣的話。
慕容:我倒真沒想過。
陸:他已經寫過了''就是他下意識已經寫了。
慕容:我最早那個小說,2002年吧,幾乎被轉發到所有的上,后來我姨媽問我弟弟,聽說你哥寫小說呢?寫的什么呢?我弟弟回了四個字:黃。
林:好吧,打住,往回說……電影和文學,能不能說趕上了最好的時代?
慕容:我靠寫作為生,自從有文字以來,我所做的這個工作,是最迷人的工作之一。如果論幸福程度,只有幾種工作可以跟我比:一是作家,二是作曲,三是畫畫,第四是當上帝。導演幸不幸福?我原以為很幸福,后來跟了幾個劇組,發現不但不幸福,還特別累,片場工作跟理想離得特別遠。
林:你說的其實都屬于“文藝”,有沒有人懷疑過文藝的作用?
慕容:這是特別大的悖論。幾年前,我在深圳一咖啡館里寫東西,有個老板模樣的人問我,你寫這破玩意有什么用啊?他問到點子上了,文學有什么用?不能換燈泡,馬桶堵了也不能靠文學來疏通。
林:說不定就是被文學堵的。
慕容:但我說,人之所以跟動物有分別,就是因為人會做一些無用的事情。詩歌有什么用?一點用沒有,但有人喜歡詩歌。每當有人問電影有什么用,文學有什么用,詩歌有什么用,我就會跟他說,是沒什么用,但那是我和你的區別。
林:別拿手指我行嗎(笑)……
慕容:阿基米德課堂上,有個學生問,老師,你這個幾何學有什么用?
林:阿基米德說,這是我跟你的區別(笑)。
慕容:阿基米德說:滾出去,上我的課還問我幾何有什么用?你簡直侮辱我的智商。而文學是干什么用的呢?它很大一部分功能是把時代記錄下來,這個時代最好的、最壞的、最神圣的、最荒謬可笑的,都記錄下來。
陸:我補充一句,我覺得文學和電影、詩歌、藝術,會讓一個人即使生活在最差的時代,內心也會感覺到,你是有力量的,甚至你是在一個最好的時代里。
好作家都去哪了
林:我們經常說,幾十年走了人家幾百年的路,有多少東西需要文學呈現?但沒有看到太多好作品。
陸: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講述。我們不能要求那種死板的經典寫作,要每個字每句話都有文學意味;但也不能簽約后,每天要寫5000字,沒5000字,你一年的收入保證不了。
慕容:不寫5000字,都不好意思給人家打招呼。每天至少3更、4更,一次更新要3000字,每天寫1萬多字。
陸:我寫《黑洞》時,一天一集,或一天半一集,已經是全國之最了。一集16000到20000字,最后都快神經紊亂了。我那還是只寫40天,現在一寫就一年,每天—萬字,寫完就成藥渣了。這樣一個寫作時代,文學門檻直接拉低了,但文學夢,現在是只要能敲鍵盤就可以實現。
慕容:但我常常想,是不是我們以前把文學想象得過于神圣了它應該有神圣的部分,也有不怎么神圣的部分。
林:就是你寫的這部分(笑)。
陸:我覺得時間和寫作過程,會淘汰大部分,也會留下真正的作品。但現在不是最好的文學時代,我看小說時算少年吧,那會兒能看到很多影響我一生的小說。莫言的《紅高梁》、張煒的《古船》、張賢亮的《綠化樹》,還有張承志的《心靈史》,還有王安憶的、格非的、馬原的小說。上世紀80年代,好像每期的《十月》、《當代》、《收獲》都有特別好的小說。
林:到上世紀90年代,就只能看慕容雪村了(笑)。
慕容:還有芙蓉姐姐(笑)。
陸:那個時代不是一個人的時代……現在也有像雪村這樣的,但沒形成集體。
篇8
一方面美國人以愛狗如命聞名,但另一方面美國的流浪狗也并不少見。無論因為何種原因被拋棄,流浪狗們總是可憐,而且身處極度危險的。以流浪狗為主角的本片除了細膩描述人與狗的感情,要喚起人們對流浪狗的同情與愛護也是重要原因。
當然,作為一部以兒童觀眾為主的喜劇影片,《流浪狗之家》也充滿了童趣。片中五位好朋友為了照顧好這些狗狗,不但設計出自動投擲網球讓狗狗追著玩的設備,也設計了自動喂食,自動收取糞便,甚至讓狗狗跑步健身的裝置。看著這些精巧的機構在銀幕上運轉,就像一個巨大的玩具城美夢成真,讓人著實難掩興奮。而最后逃脫警察追捕的“狗狗大遷移”,數十只不同品種不同大小的狗狗在街道上一路狂奔,場面滑稽可愛又蔚為壯觀。
《阿鸚愛說笑》
這部片子是描敘一只鸚鵡的故事,劇情分別在鸚鵡和口吃的小女孩及鸚鵡與清潔工所構成的雙主軸上交錯發展,充分表現了蒙太奇手法的張力。
我們不難體會史匹柏的善意,他無非希望每一位觀眾,都能再經歷一次溫馨的心靈洗禮,使人性中的真、善、美能不斷地傳遞下去。《阿鸚愛說笑》,講了一只名叫Paulie的藍冠太陽被迫離開主人,最后終于歷盡艱辛回到主人懷抱的故事,溫馨感人又風趣幽默,相信大家都會喜歡上這個活潑可愛又重感情的小家伙。
《豚鼠特工隊》
一個秘密政府組織訓練動物們去執行間諜行動。當這些經過強化訓練的豚鼠們全身武裝上最先進的設備之后,它們發現地球的命運掌握在它們手中。“達爾文”是他們的頭兒,決定要不惜一切代價取得勝利;Blaster是一個出色的武器專家; Juarez是一個性感的武功高手,另外,這個團隊還有會飛檐走壁的偵查員Mooch,以及精通電腦技術的專家鼴鼠Speckles。
《豚鼠特工隊》描述的是各懷絕技的五只小老鼠拯救世界的故事,對此,《豚鼠特工隊》的制片人、金牌監制杰瑞·布魯克海默表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設想,因為平常在大家的眼里,老鼠是很小的動物,跟人類相比,他們實在顯得太渺小了,而且他們見到人類總是會逃竄,被我們到處追打,連它的窩都有可能隨時被人類端掉,所以老鼠總是無法和力量劃上聯系。” 這個故事創意出自導演霍伊特·耶特曼,他是怎么會想到用老鼠作為主角的呢?霍伊特·耶特曼表示:“我認為老鼠的表情較為容易捕捉,而且相對于像老虎、獅子這些大個子的動物,老鼠的毛發渲染要簡單一些。還有就是在大家眼里,老鼠都是很狡猾的動物,腦子轉得很快,它們足夠聰明,因此即便它們能夠拯救地球,我想大家也可以接受吧。”
《小狐貍海倫》
身負著悲慘的命運但卻頑強生存下去的小狐貍;遠離母親,但內心卻很堅強的男孩;學著去作一個父親,尋找做為獸醫的生存方式的獸醫,影片通過他們彼此聯系在一起的內心,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影片的原作是日本北極狐生態調查的權威人士,保護受傷野生動物組織的負責人,攝影師竹田津實所寫的小說《小狐貍海倫留給我們的東西》,該作品以實際拍攝的圖片和感人的文章向人們講述了一只既看不到也聽不見的小狐貍的真實生活狀況。將原作經過改編和創新后,影片《小狐貍海倫》被搬上銀幕。
篇9
我愛動物,更愛小狗。小狗和人類最親密。我養過許多小狗,可是最后小狗不是養死了,就是弄丟了。我想給狗狗自由,所以我決定再也不養狗。
直到去年夏天,有一件事情讓我改變了這一想法。
這天傾盆大雨,窗外寒風呼嘯,外面沒有一個人在走。我獨自坐在電視機前,吃媽媽剛剛為我炒的肉絲。
這時,我隱約聽見門外有絲絲嚎叫聲。心想可能是有人上樓,我便繼續埋頭吃飯。過了一會兒,那聲音越來越大,我便疑惑地開門了。
只見一條全身濕漉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的小狗正坐在我家的地毯上,不時還發出哀怨的嚎叫聲,我心想要不把這只小狗養在家里,如果不養它,它就會被凍死。最后我選擇了收養這只小狗。
篇10
1、他像猴子一樣靈活。
2、他好兇,真是像豹子一樣他干起活來象小老虎似的。
3、小明的膽子象只小老鼠,連只螞蟻都怕。
4、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5、那雙手就像鷹的爪子,扭著雨來的兩只耳朵,向兩邊拉。
6、他干起活來象小老虎似的。
7、東東象只變色龍,你會兒說對,一會兒說錯,真不知道在搞什么鬼!
8、這人真瘦,像只猴子一樣瘦。
9、他被激怒了,()簡直就像一頭咆哮的獅子。
10、這人壯的像頭牛。
11、他那銳利的目光如鷹一般逼視著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