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四級考試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05:3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語四級考試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四六級還從未考過網絡的話題,大家防備一下吧。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thirty minutes to write a short essay entitled My View on Internet Rumors.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50 words following the outline given below:
1.近年來網絡上謠言盛行
2.這種現象造成的危害
3.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My View on Internet Rumors
No one can have failed to notice the fact that Internet rumors have been a grave problem confronting us. Groundless allegations flood the Internet. Taking a look around, we can find examples too many to enumerate: scandals of both famous and unknown people, fake forecast of earthquakes and the like.
Internet rumors will definitely result in severe consequences if we keep turning a blind eye to them. First and foremost, made-up scandals directly infringe upon citizens" rights, affecting their daily life and ruining their public image. Besides, the dissemination of such rumors as those about social or natural disasters causes panic and disorder among society. Last but not least, the spread of rumors on the Internet will undermine the credibility of the net to such a degree that people will no longer trust it in the future.
Given the seriousness of this problem, effective steps must be adopted before the situation deteriorates. First, it is imperative that laws and regulations be enacted and executed to stop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Internet rumors. For instance, real-name system should be introduced as soon as possible. Secondly, people should be educated to identify and reject groundless allegations. With severe laws and a conscious public, it will only be a matter of time for Internet rumors to be eradicated.
還有一道很很很有意思的題目,我自己想的,覺得很有價值,把奧運、地震、世博都能囊括進來。我很敬佩自己,也很感謝自己。呵呵,當然,大家也可能在別處見過類似的題目。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thirty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 topic “Volunteering Activities”.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50 words, and base your composition on the outline below:
1. 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志愿者工作
2. 志愿者工作的意義和/或存在的問題
3. 我個人的經歷或打算
Volunteering Activities
No one can have failed to notice the fact that the past years witnessed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volunteers in China. The largest and most notable group of volunteers might be those working for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In the wake of that, volunteers have manifested themselves in the aid and relief work in areas hit by such natural disasters as earthquakes and droughts, as well as in such events as Shanghai Expo.
Such volunteering activities are significant in many ways. First and foremost, they have undoubtedly
篇2
所謂強化訓練有別于正常的英語課,其目的是使學生在短時期內對四級的題型及考試范圍有所把握,教師對學生的英語聽讀寫譯能力,包括聽力水平,詞匯積累,閱讀能力等進行集中大力度的訓練。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在強化課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了解學生水平,因材施教
我們知道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統一,教師只有在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前提下,才能因材施教,將知識更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四級強化訓練課也是如此。在進行強化訓練前,教師可以利用一兩次模擬測驗對學生的現有英語水平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哪些是他們掌握較好的,哪些又是他們的薄弱環節,對于通過四級考試還有哪些不足和困難,以及與考試所要求水平還存在的差距,然后對薄弱環節進行重點講解及訓練。如果教師盲目地不顧學生的水平與需要,在最初階段就按照一個標準或統統按照四級水平甚至更高的標準要求學生,反而會使他們喪失信心,最后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比如在進行聽力訓練時,就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根據學生整體的聽力水平,從聽力材料的語速快慢及篇幅長短和難度上加以選擇。如果一上來就使用四級的練習題或同等難度的材料給學生去聽,勢必會使他們信心受到打擊,從聽不懂到不愿聽。實踐證明,人們能夠聽懂聽力材料百分之六七十的時候才更有興趣聽下去。因此,教師在授課時要結合學生的現有水平,由淺入深從簡到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教材的選擇
選用合適的教材對強化訓練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目前,市場上常見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指導與訓練的教材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按考試題型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先是詳細地對考試題型、方法技巧進行講解,而后配以相應的練習;另外一種則主要以試題為主,先是簡要介紹各種題型的比例要求,后配以幾套仿真模擬題或歷年真題。兩種教材相比之下,第一種更適合強化訓練課上的使用。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于學生而言,參加四級考試無異于一場“戰役”,特別是對于初次參加四級考試的學生來說,充分了解和熟知考試題型要求范圍是必要。其次,也有利于教師在教材的基礎上對知識點進行提煉擴充,而且也便于學生把握和進行課后復習工作,不至于無所適從。除此之外,在模擬練習時最好選用歷年的四級考試真題,因為真題比仿真題可信度更高,更貼近考試,更便于學生把握和體會考試的難度。
三、教學和訓練中的側重點
在進行此類強化訓練中,教師很容易將教學和訓練的重點放在講解語法知識上,往往是先對各種語法規則逐一細致地講解一番,然后再逐項進行相應的練習。然而這與學生希望學習和提高的卻恰恰相反。在一次筆者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課堂教學應該側重于聽力閱讀理解及寫作部分,而最后才是語法。可見,在強化課上學生更關注的是怎樣運用積累的詞匯與語法規則完成各項考題,而非是教師所灌輸的干巴巴的語法知識。固然詞匯和語法是掌握一門語言的基礎,而如何運用它們才是學習語言的真正目的。有的學生表示:講完的語法知識,我回去也復習了,但是一做題還是好多不會的,感覺無從下手。其實,學生們已經在中學階段就把虛擬語氣非謂語動詞各類從句時態語態等這些重點的語法知識都學習過了,因此,教師大可不必把過多精力和課上時間再花費在講解語法知識和規則上,而更應該以精講多練,以練代講的方式,將語法點進行講解和分析,使學生有一個更加直觀地體會和認識,而不是僅僅只是接觸抽象的理論知識,從而更加便于學生的掌握。況且從近幾年來四級考試的走勢分析,詞匯與語法部分的考題大大減少了對語法知識點的考察,而更側重對詞匯積累和詞匯辨析的考核。在新改革后的四級考試中已經取消了詞匯和語法部分,取而代之的是綜合測試,包括完型填空或短文改錯,篇章回答或翻譯。由此可見,四級考試也在淡化對于語法知識的直接考察,而轉向測試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一項調查顯示,42%的學生認為聽說技能是英語中最難學的,31.8%認為四級考試中最大的難關是聽力,25.72%認為閱讀、詞匯、結構最難。因此,教師應將教學訓練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學生聽力閱讀和寫作這些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項目上面,將傳統的“語法型”課堂向語言“應用型”課堂轉變。此外,向學生傳授并指導他們運用一定的聽力、閱讀技巧和策略也是必要的,更有助于提高學習的效率。
四、強化訓練的教學形式及手段
雖然強化課的時間較短且目的性較強,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應注意教學形式的豐富,否則,大量的四級練習和教師的反復講解,久而久之會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疲憊不堪,更不利于提高強化訓練的效率。而豐富的教學形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了相對輕松的學習氛圍,也減輕了學生由于面臨考試而產生的壓力。
教師結合不同的講課內容,在教學中可以使用各種靈活多變的方法。例如,在進行聽力訓練時便可以采用各種手段和形式進行。在剛開始上課時,教師講述一個英語小笑話,其中加入一些生詞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也訓練了學生聽力水平,記住了新的單詞,一舉多得。另外,還可以采用提問和復述的方法,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從而避免了單調的“聽”所產生的疲倦之感。
英文寫作也是學生反映較薄弱的環節,要在短時期內使學生寫作水平產生巨大的飛躍是不現實的。然而通過教師對于寫作技巧的講解讓學生們了解英語作文的篇章布局,段落展開方法,背誦一些常用的句型,這些是可以實現的。對于寫作方面的訓練也可采取多種手段,教師除了傳統的將學生寫的作文進行修改,然后講解之外,讓學生互評互改的方法也是十分有效的,可以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彼此找出和修改其他同學作文中的錯誤,然后相互之間再交流心得體會,最后再由教師統一評判和總結。通過這種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寫作水平的提高更加有幫助。著名英語學者黃淵深說道:“好的作文是(學生)寫出來的,不是(老師)改出來的。”教師要求學生在課下背誦一些短小精妙的段落,在課堂上進行檢查,這樣有助于詞匯及句型的積累。
大學英語四級大綱要求考生掌握的詞匯約為4500個,其中積極詞匯為2000個。要想達到這個標準絕非一日之功,除依賴學生日常的背誦積累外,教師還應在課上組織一些活動對詞匯部分進行強化操練。例如,組織學生進行計時背寫單詞競賽,即在特定時間內要求學生背誦一定數目的單詞,以此激發學生競爭意識,同時使這些單詞短時期內在大腦中不斷重復出現,持續地刺激大腦,盡快熟悉這些單詞。或者針對四級考試中的積極詞匯和高頻詞匯在事先準備的情況下讓學生進行講解、舉例、解析這些詞語,不僅知其意思,更重要的是掌握其搭配和用法。這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被動變為主動。
五、結語
本文作者就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大學英語四級強化訓練中教師應該注意的四點問題。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幾乎是每個非英語專業在校學生都要參加的國家級英語水平測試,也是衡量大學生英語水平的重要依據。就教學角度而言,教師除在日常英語教學活動中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之外,還應在強化課上結合學生的現有英語水平,定位教學重點,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及手段,發揮教與學的互動作用,從而才能達到預期效果,體現出強化課本身的作用與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彩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大串講 [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卜亞琴.法語聽力強化訓練的教學探討 [J]. 外語電化教學,2004(2):21-23.
篇3
關鍵詞:聽說促寫;三位一體;寫作教學;實驗研究
1 引言
寫作是外語學習的“四大”技能之一,是外語教學中運用知識、錘煉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測試中檢驗學生外語綜合水平的必要手段。然而,寫作一直以來是學生外語能力中的薄弱環節。有研究指出1,學生寫作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包括:錯別字多;措辭不當;語法錯誤嚴重;句子邏輯關系混亂;語篇連貫力較差;構思和擴寫能力弱;寫作速度慢,等等。對照大綱提出的“內容連貫,語言流暢,銜接自然、無重大語法錯誤”的要求,大學英語寫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大學英語教師想了不少辦法,可是總的來說效果還不明顯。
針對大學英語寫作的現狀,我們在教學上也做了相應的探索,初步構建出聽說寫“三位一體”的英語寫作模式,以期對外語寫作教學有所助益。
2 理論依據
2.1 語言輸入輸出互動論
Krashen2的輸入假說強調,二語學習的關鍵是接觸大量可理解的、比學習者水平稍高(i+1)的語言信息。大量地道的語言輸入是高質量的語言輸出的基礎。Swain3提出的語言輸出假說(the output hypothesis)則認為,語言的輸出能夠幫助學習者有意識地注意到自身的語言問題以及和目的語之間的差距,從而改進語言的運用和表達。我們本著語言輸入和輸出緊密結合的原則,提出了以聽說促進寫作的教學模式。
2.2 聽說寫多種感官綜合運用的認知心理學依據
在英語學習中,感覺記憶和動作記憶是經常使用的記憶類型。感覺記憶主要分為視覺記憶與聽覺記憶。視覺記憶型是指視覺在記憶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記憶類型。視覺記憶中,主要是根據形狀印象和顏色印象記憶的。在英語學習中,我們能通過視覺辨別出一個單字就屬于視覺記憶。聽覺記憶型是指聽覺感知在記憶過程中起主導地位的記憶類型。有研究表明4,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是聽覺的或語音的編碼,即使呈現的是字母的視覺形象,也要將它們轉換成語音來表征。即使我們在無聲閱讀,聽覺記憶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任何一個句子甚至是單詞的閱讀,我們都需要將它轉變成“無聲的聲音”(心靈的聲音)才能完成。短時記憶編碼有強烈的言語聽覺的(auditory)編碼形式,此外還有口語的(verbal)、和言語的( linguistic)編碼形式,這些編碼形式統稱為AVL單元。AVL編碼模型表明,在英語學習中記憶是多形式編碼的,聽說有利于調動多種感官系統,推進多形式編碼達到最佳的記憶效果。多形式編碼也能給信息提取帶來多重線索,使得提取的可能性和準確性更大。除此之外,說與寫還有動作記憶的參與。所謂動作記憶是以各種動作、姿勢、習慣和技能為主的記憶。李陽曾經介紹自己的英語學習經驗中提到大聲朗讀、訓練肌肉的重要性,這就是動作記憶。比如,我們的母語是漢語,我們在寫作過程中不需要注意一個漢字怎么寫,而是將我們的思維主要用于文章的構思上。這是因為我們對漢字太熟悉了,以至于寫漢字已經成為自動化的行為了,不需要我們的意識參與,這就是動作記憶在起作用。同樣,英語學習也是如此,我們應該多寫以便能達到自動化的動作水平。
3 研究設計
3.1 研究問題
聽說寫“三位一體”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與傳統的寫作教學模式相比,是否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3.2 研究對象
筆者隨機抽取南京市某省屬普通高校2009級兩個班,共計101名學生。實驗班(A班)為物流091班,50人(男生29人,女生21人,平均年齡19.2歲);對照班(B班)為管科092班,51人(男生31人,女生20人,平均年齡18.9歲)。兩個班高考英語成績的平均分和標準差非常接近且p=.424>0.05,這說明兩個班的學生英語水平基本相同。
3.3 實驗設計聽說寫“三位一體”寫作模式的構建
3.3.1 “精品作文”的設計
我們通過搜集歷年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真題作文范文以及各類作文選匯編了“精品作文60篇”,題材分為科學技術、倫理道德、社會文化及校園生活等,體裁為議論文和應用文。這些作文以復合式聽寫的形式呈現,聽寫的內容大都是學生寫作中容易出錯的地方。這些作文都有譯文,目的是滿足英語水平較差的學生的需求,通過英漢對比領會兩種語言在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等方面的不同,增強母語在外語寫作中的正遷移1。
3.3.2 “三位一體”寫作模式的具體流程
1)首先,A班同學根據“精品作文”做復合式聽寫訓練。A班同學可在多媒體網絡教室學習,也可下載作文,課下學習。
2)讀寫課上,讓A 班同學對“精品作文”中的話題進行復述,采取小組代表或抽查的形式。
3)讀寫課上,讓A班同學就“精品作文”中的話題進行寫作訓練,兩周一次,全體參加。按照四級考試作文題的評分原則和標準進行評估,并記入平時成績。
4)同時,讓B班同學也以與A班相同的話題進行寫作訓練,兩周一次,全體參加。按照四級考試作文題的評分原則和標準進行評估,并記入平時成績。B班同學沒有做復合式聽寫和復述的訓練。
簡言之,“三位一體”寫作模式為:“復合式聽寫 + 復述 + 寫作訓練”。
3.4 研究工具
3.4.1 測試
實驗的最后階段,對A班和B班同學進行了CET4作文模擬測驗,根據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作文題的評估原則和標準進行評閱。
3.4.2 訪談
實驗的最后階段,我們隨機抽取A班和B班各5名學生就寫作體會進行了深度訪談,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方式。
3.5 數據收集和分析
本實驗從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共計兩個學期。實驗的最后階段,我們對A班和B班進行了四級作文的模擬測試,并對兩個班的成績進行了統計和分析。此外,對兩個班的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并做了記錄。我們運用SPSS19.0對這些數據進行了各種檢驗與分析。
4 結果和分析
4.1 成績分析
實驗最后階段,對A班和B班的學生進行了CET4作文模擬測驗,采用百分制。并根據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作文題的評分原則(總體評分法)及標準進行了評閱。目的是為了檢驗聽說寫“三位一體”的大學英語寫作模式能否顯著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與傳統的寫作教學模式下的學生成績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見表2)。如表2所示,A班的平均分比B班的平均分高5分,且p=.000,這表明A班和B班的作文成績有明顯差異,A班的成績明顯好于B班。此次測驗中,A班的優秀生 (>80分) 有13人,而B班僅有4人。
最后,又對A班和B班學生作文中的主要錯誤進行了統計與分析(見表3)。如表3所示,A班的總錯誤數為435,B班為659,A班學生在內容連貫、篇章結構、句子結構、選詞、時態、語態及主謂一致等方面均明顯好于B班。
4.2 訪談
為了印證我們的分析,在實驗的最后階段隨機抽取兩個班各5名學生就寫作體會進行了深度訪談,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方式。訪談的問題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你認為寫作中最難的是哪些方面?通過一年的寫作,你感到進步最大的是哪些方面?寫作前的素材準備是否重要?
A班3個同學認為,寫作中最難的方面是不知道如何就作文的話題展開討論;有兩個同學認為寫作時常常因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方式而苦惱。通過一年來的寫作訓練,他們大都感到進步最大的方面是寫作時有話可說了,寫作的表達方式也多樣化了。他們一致認為,寫作前的素材準備非常重要。通過寫作前的范文聽讀、背誦及復述,寫作時不再感到腦子一片空白,而是文思泉涌,好像有很多話要說。同時,寫作時在范文中出現的很多句式、詞匯也很容易提取出來,他們大都感到表達比以前地道多了。
關于第一個問題,B班有的同學認為是寫作時無話可說,有的認為不知道如何措辭表達自己的思想。關于第二個問題,B班幾個同學感覺自己在寫作方面的進步不大。關于第三個問題,他們也認為,寫作前的素材準備非常必要。不過,由于缺乏自制力,沒有積極仔細閱讀和背誦一些寫作方面的素材。
通過訪談,我們認識到,聽說促寫、聽說寫“三位一體”的寫作模式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5 研究啟示及展望
從學生的作文成績和訪談來看,聽說寫“三位一體”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總體上是成功的。這種寫作教學模式使我們認識到:
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外語寫作水平就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跳出“為寫作而寫作”的老圈子,用輸入輸出互動論等先進理論武裝我們的頭腦。本實驗所選的“精品作文”充分體現了Krashen1的輸入假說理論,比學生的現有英語水平略高一些,而且實用性強,易于學生模仿和運用。Krashen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語言輸入假設(i+1),即語言的輸入要略高于學生的現有語言水平才能對學習者的語言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而現在流行的各種大學英語教材的課文比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高出很多,他們很難做到有效的模仿和應用。因此,這些“精品作文”正是大學英語教材的有益和必要的補充。同時,聽說寫“三位一體”的寫作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輸入和輸出緊密結合的原則。學生在課下不斷反復聽讀范文,以便于能夠做到流利的復述,并且在寫作測驗中獲得高分。由于輸出目標明確,學生在輸入過程中非常專注和認真。實驗表明,輸入越認真,反復次數越多, 輸出的成績越高。總之,寫作是英語綜合能力的運用和檢驗,本次實驗進一步證明了聽說是基礎,寫作是目標。
其次,聽說寫“三位一體”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模式對學生英語綜合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種教學方法體現了聽、說和寫作的三位一體、有機統一,使學生不僅在寫作方面,而且在聽說方面也取得了較大進步。
最后,我們希望與界內同行在這種新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和廣泛的適應性上共同開展進一步研究,不斷檢驗、修改、豐富、完善和推廣這一模式,以期使更多的學生受益。
[參考文獻]
[1]李金紅.國外主流寫作理論對我國外語寫作教學的啟示[J].國外外語教學,2006(2):41-46.
[2]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篇4
摘要:通過運用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專業一年級兩個班進行對比實驗,以圖提高教學效果。將兩班分別設計在任務型和傳統型教學模式下,并收集了教學過程中的前后成績變化和CET-4作文成績對比等數據,然后運用SPSS 17.0 對數據進行了配對t 檢驗和兩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任務型教學法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職;任務型教學法;英語專業;英語寫作;SPSS 分析
20世紀80年代任務型教學法的研究興于英美等國。20世紀90年代初傳入我國并引起眾多的研究者和教育人士的關注。隨著《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英語課程標準的》頒布,任務型教學法明確規定用來指導高校英語教學。英語寫作作為學生的四項基本技能之一,在教學中舉足輕重。但是,它卻是大學英語教學中非常薄弱的環節。教師因為“費時低效”產生職業倦怠,教學效能感低。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前攝影響,學習動力低而學習焦慮高,容易滋生挫敗感。在種種矛盾沖突下,有效的師生共同體難以建立,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筆者運用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專業一年級兩個班進行對比實驗,旨在探討其對提高教學效果的可行性。
任務型教學法
學者對“任務”的理解不斷深化。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學者探討“任務”究竟發生在真實的世界還是專門指在課堂上。20世紀90年代,關注的重點轉到“任務”的方向上,認為“任務”應該以結果為導向,以交際為目的。21世紀,有學者指出“任務”在與實施場所之爭存在辯證的關系。同時,任務的焦點應該在意義傳達上。綜上所述,任務指一個或一個以上的活動或程序,重視交際能力和語言實際運用能力,指向具體的目標或結果。
任務型教學法提倡“通過做來學”,主張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及合作等方式運用語言,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時,應以學生為中心,并遵循有效的教學原則:目的性與可操作性、趣味性與真實性、實踐性與聯系性、交際性與靈活性。任務型教學模式分為三個階段:準備階段、任務實施階段和語言焦點階段。
任務型教學法主要來源于二語習得和社會互動理論。克拉申(1982)提出了“習得”理論,認為有意識地廣泛接觸語言有助于掌握其規律。社會互動理論認為,掌握語言的最好方法是互動。任務成為師生之間互動的語境,通過交流完成任務從而促進語言學習。
研究方法
(一)實驗對象
研究對象為廣州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商務英語專業2008級1班和2班。1班人數為41人,作為實驗組,運用任務型方法教學。2班40人,作為控制組,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他們大多來自“珠三角”附近城市,高考的英語成績接近,而且都沒有接受過專業英語的寫作訓練。兩個班除了教學方法不同外,課時、教材、教學設備、教師都相同。
(二)研究設計
總體設計對實驗班采取任務型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也就是分為三個階段: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寫后階段。對控制組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先講語法、詞匯,然后寫作、批改、評講。
教學實例下面以作者2009年5月組織的一次寫作課主題“ should one expect a reward when doing a good deed?”為案例,說明“任務”的設計及其在課堂上的應用。
1.準備階段。
首先,教師播放雪村的Flash 動畫版《東北人都是活雷鋒》,要求學生用英語歸納視頻的大概內容,引起學生對本次寫作主題的注意。接著,播放另外一個視頻《警察掃地》,學生就警察的行為發表觀點,強化學生的興趣。到此,正式導入本課主題 “should one expect a reward when doing a good deed?”。其次,利用“頭腦風暴”法,鼓勵學生收集整理有關話題的詞匯和短語,進行分類總結,并進行切合主題的造句。邀請成績較好的學生擔任教師的角色進行10~20分鐘的詞匯教學。再次,提供真實的寫作背景。以四川汶川地震中名人捐款與曝光率的關系作為背景,要求學生站在名人、媒體、政府及百姓的角度思考做好事與獲得回報的關系。這可作為素材導入寫作。最后,學生自由組隊,對主題“ should one expect a reward when doing a good deed?”進行正反雙方辯論。選出正方和反方各四組。每組自行選出一名組長,負責組內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及觀點的陳述等等。為了讓學生了解英語辯論的流程,教師播放規范的英語辯論視頻供參考。
2. 任務實施階段。
小組辯論時,選出4名成績較好的學生主持班上的主題辯論。正方和反方就自己的立場進行辯護。為了辯贏對方,各組都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為了更好地說服對方,每位學生都在口頭和筆頭上認真組織了自己的語言。通過辯論,學生可以開拓思路,豐富寫作素材。在此過程中,教師扮演觀察者的角色。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他們既是辯手,又是聽眾,既是讀者,又是作者。形成初稿后,通過收集、整理素材和辯論,學生已經掌握可觀的信息輸入以支持思想表達的輸出。在此階段,學生的任務是把輸入的信息通過文字輸出。同時,教師提醒學生此階段的重點在于提煉觀點。
3.寫后階段。
學生評價時,教師首先在電腦屏幕上列出互評的指導語,要求學生按照評語進行側重內容的評論,并用簡潔的語言提出建議和意見。同學之間的評價有利于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自我,培養學生的讀者意識。學生據此反饋修改自己的作文,形成終稿。教師評價時,應認真批改學生的終稿,歸納出終稿的閃光點、優美句子、典型語言錯誤。對于好的觀點,教師要不遺余力地表彰。對于優美句子,教師進行賞析并提供練習給學生模仿。對于典型語言錯誤,教師要進行語法分析并以漢英對譯的形式鞏固教學效果。
研究工具第一,對教學方法實施前后階段學生成績的變化,作者運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 17.0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前后成績進行配對t檢驗,以檢驗教學方法是否帶來顯著變化。第二,對學生在當年度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作文分數加以對比,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作文分數進行兩獨立樣本分析,以檢驗教學方法在兩組中的效果。第三,問卷調查,進行定性分析。
研究結果
(一)任務型教學方法實施前后成績的變化
在采取任務型教學方法之前和之后,教師對兩個組進行了現場作文測試,學生得到的題目和要求都相同。其中,由于有個別學生請假、缺席,使得樣本人數并不是標準人數,但是有效人數都超過了95%。
1.實驗組
表1、表2 給出了教學初期與末期學生作文成績的均值、標準差、均值標準差誤差以及前后成績的相關系數。從表1看,任務型教學方法實施前學生作文平均分為64.21,實施后平均分上升到79.47。前后成績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表3給出了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包括配對變量差值的均值、標準差、均值標準差誤差以及差值的95%置信度下的區間估計。最為重要的是t統計量和p值(顯著性水平)。結果顯示,p=0.000
2.控制組
從以上3個表看出,學生的前期成績為65.21,后期成績僅僅上升了2分左右。表6顯示,p=0.458>0.05,證明傳統教學方法并沒有給學生成績帶來顯著的變化。
(二)實驗組與控制組CET-4作文成績獨立樣本t檢驗
課程結束之后,部分學生報名參加了當年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1班25人,2班24人)。此數據可檢驗不同寫作教學方法對學生成績的后續影響。下面的數據顯示學生在寫作部分的成績。
表7中1班(實驗班)的寫作分數比2班(控制組)要高約14分。表8中,首先,Lavene’s方差齊性檢驗的p值=0.936>0.05,說明兩個班在CET-4考試作文中均值的方差滿足齊性。所以,t檢驗的結果應該看均值齊性t值測試中假定方差相等行。結果顯示,t檢驗的p值=0.000
(三)問卷調查
問卷調查主要用來調查學生的學習動機、語言水平和課堂帶來的附加值。統計結果表明,實驗組的學生在團隊精神、學習自主性和興趣上有顯著的變化,說明任務型教學方法強調的交際目的、焦點意義能夠吸引學生。其中,變化最為明顯的是團隊精神,說明實驗組的學生認可教學過程中對職業素養的培養。
討論
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與控制組存在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顯性差異表現在量化數據上,實驗組學生在縱向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在橫向上大學英英語等級考試中比控制組取得更高的作文成績。隱性差異表現在非學業成績數據上,實驗組的學生更大程度地體驗到寫作帶來的愉悅,逐漸走向自主學習,而且得到意外的收獲,即培養了一些重要的職業素質。在教材、教室、教學場所都一樣的情況,這些差異主要來自于教學模式的不同。同時,也有其他因素促成了這些差異。高職高專學生本身的特征是其一,基礎不扎實,但是性格開朗、善于交往;社會轉型期就業壓力是其二,市場經濟模式和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得大學生頭上的光環褪去,就業壓力又逐年增加,使得大學生深刻認識到唯有一專多能方能立足于變革中的社會。這些是其他研究沒有注意到的地方。
研究結果同時表明,盡管實驗組學生在量化的大學英語等級考試中比控制組學生表現得更好,但是兩組的平均分都沒有達到及格分數段。這主要與高職高專學生入學基礎較差有關,對于大學英語寫作課,教師要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可謂任重而道遠。
結語
從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以及其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來看,在大學尤其是高職高專的英語寫作課上正確運用任務型教學法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首先,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該法在教學題材選擇、課堂組織形式等方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學生的抵觸情緒。其次,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完成諸如收集和整理資料、陳述報告、小組討論、辯論、同學評價等任務過程中,學生的角色從被動的讀者和應付的寫作者轉變為主動的合作者、組織者及面向讀者的作者。再次,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職業素質。任務型教學法指導下的課堂提供了大量的交際活動,有助于學生培養團隊意識、溝通能力、正確的工作態度和必備的自信心。這些素質在競爭激烈的轉型期社會顯得特別重要,有利于學生以后就業和工作。又次,有助于因材施教。任務型教學課堂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任務”,從而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進步。最后,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感。隨著學生學習自主性的逐漸養成,教師的工作負荷降低,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研究中去。
但是,實施任務型教學法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第一,對教師要求高。教師需要同時具備良好的交際技能、任務設計技能和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否則課堂容易失控和流于形式。第二,缺少相應的教材。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大多過于注重語法講解或流于形式,能夠結合任務提升語言技能的教材極度缺乏。第三,對教學設備要求較高。任務型教學法的操作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會得到更好的實施,但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下,高校的設備準備不足。
沒有哪一種教學法是完美的,所以面對任何一種教學法,語言學教師都要辯證地對待,取長補短。同時,沒有一種教學法是孤立的,它或多或少地滲透或借鑒著其他教學方法,語言學教師要開拓思路靈活處理。
參考文獻
[1]Long M. 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K.Hyltenstam and M.Pienemann(eds.) Mode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85.
[2]Prabhu N S.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 A Perspectiv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on Classroom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Willis 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London: Longman,1996.
[5]Pincas A. Teaching English Writing[M].London: Macmillan,1993.
[6]Bygate MP.Skehan and M.Swain(eds). Researching Pedagogic Tasks [M].Harlwow, Longman,2001
[7]王薔.21世紀英語教師教育:研究與發展[C].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85-195.
[8]曾凡貴,張文忠.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C].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83-89.
篇5
關鍵詞 英語教育 應試 能力
中圖分類號:H 310. 4 文獻標識碼:A
1四、六級考試作弊現象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從1986年開始迄今已走過了30年的發展歷程,無可否認其在調動廣大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和推動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近年來,大學生四、六級考試作弊現象屢見報道,甚至呈上升趨勢,這不僅嚴重影響了高校教育教學評價的嚴肅和公正,同時這種不正之風對學生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狀態也會產生負面影響。這其中不乏社會功利等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還有教師社會意識、育人意識淡薄的影響,加上大學生個人認知失衡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這一現象昭示著目前教育和考試制度存在巨大缺陷。隨著社會、科技和教育的發展,四、六級考試已經無法滿足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反而成為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的阻力。
長期以來,社會及學術界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負面評價主要體現在:首先,考試對英語語言技能測試定位不準,不能準確考查學生的實際語言能力;其次考試制度與評價的公信力引發了大量作弊現象,影響了社會公平和誠信;最后,四、六級考試不但沒有促進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干擾和阻礙了正常的大學英語教學,導致應試化教學,極大影響英語教學的效果。如今,四、六級考試作弊現象日趨嚴重更凸顯了的這一考試的弊端,也直指整個大學英語教育的導向問題。當今英語教育應該朝著更綜合、更能反應學生日常英語應用能力和專業學習能力的方向前進,特別是要提升學生在專業學習方面的學術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學習表達能力,以適應社會和教育發展的需求。
2“應試”導向下的大學英語教育現狀
我國外語教育同質化問題嚴重(劉臻,2015),費時低效的問題非常突出。根據胡學文等(2011)在大學英語社會需求調查分析報告中的結果表明,多達56.9%的被調查者對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持負面看法,只有44.5%的學生持正面看法,而其中持完成肯定態度的只有9.2%。魯子問(2012)和楊惠中(2012)等人的觀點也認為我國目前的外語教育不盡如人意,我國的英語教育還是以考試為導向。而這種以“應試”為導向的英語教育又必將會傷害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興趣,破壞正常英語教學的效果,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應試”型大學英語教學直接導致英語教學目標的簡化和縮小。在一切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的導向下,導致語言輸入嚴重不足。老師和學生都不敢擴充教學內容,怕過多的語言輸入分散學習時間和精力,導致無法集中精力準備四、六級考試,影響成績和過級率。
(2)“應試”導致教學和學習目標功利化短視化。由于老師和學生都只顧著應付眼前的考試,而忽略或者錯過了英語學習的更長遠的目標,比如學習英語是為了將來走向社會,做好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儲備。
(3)“應試”使英語教育偏離了真正的使命。應該認識到教育不應著眼于考試和分數,英語教育的職責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用英語在國際事務中進行交際的能力,特別是跨文化和跨學科的交際能力。
3對策和意義
四、六級考試作弊現象的根源說到底還是學生和老師被“應試”綁架,目前所倡導的英語四、六級考試社會化趨勢是改革的方向,但是就如何發揮其在提高全國大學生英語水平和提升大學英語教育教學質量的作用方面而言,關鍵還是教育導向問題和教學方法的改變和更新。
(1)要打破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主的“灌輸式”課堂形式,倡導學生的整體參與,培養自主學習興趣和習慣,提升語言交際意識和能力。傳統的“灌輸式”課堂教學形式在當今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已經明顯滯后,學生被動地學習,不能真正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角,嚴重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大學英語教學要本著提升學生對英語課的學習信心和熱情、形成教師和學生良性互動課堂的理念,注重創新理念的落實,更加充分地展現大學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2)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促進英語教育目標的實現。我國的英語教育也經歷了30年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起色。目前在中學教育層次已日趨完整和正規化,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已大幅提高,這無疑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學旨在向高級專業化、人文素養和能力縱深方向發展,英語與跨學科的其他專業相結合并融合為一體是未來人才發展的趨勢,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應對國際國內新形勢的必備能力。英語教育的人文性目標越來越凸顯,表現在英語學習可以開啟學生心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促進跨文化意識培養,增進學生對世界多樣性的認知和了解。
(3)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語言教學具有語言和教育兩方面的共性: 一方面,通過語言知識和交際技能的傳授和操練,培養聽、說、讀、寫、譯等多種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另一方面,語言是其他學科的載體,因此,語言教學是一門集實用性、多學科綜合性的學科,英語教學更注重整體人文素質的培養。要把英語學習和人的整體綜合素質的發展聯系起來,以適應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和現代化的要求,適應當前社會全球化國際化發展的趨勢,以適應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一句話,英語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有跨學科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能講英語做翻譯,而且能夠在國際事務和交流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競爭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蔡基剛.當前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壓力[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3).
[2] 辜向東,彭瑩瑩.大學英語教師對CET及其反撥效應認識的歷時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6).
[3] 胡學文,吳凌云,莊紅.大學英語社會需求調查分析報告[J].中國外語,2011(5).
[4] 金小英.淺析改革后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對英語教學的反撥作用[J].教育理論研究, 2016(4).
[5] 劉臻.我國大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英語能力[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3).
[6] 魯子問.中國外語能力需求調查與戰略建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7] 馬培艷,沈玉梅.高等院校大學生作弊動因分析與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13(6).
[8] 楊惠中.關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3).
篇6
論文摘要:筆者通過重新審視語法翻譯教學法的特點,并結合多年大學英語教學實踐,認為適當地運用翻譯教學法,對于提高學生大學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尤其寫作能力,非但沒有過時,反而有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1引言
語法翻譯法主張采用母語教學,重視語言知識,而忽視培養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教學效果在某些方面(特別是口語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周福芹,2000)。于是外語界許多人認為這與現行教學大綱的精神相違背,不利于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應該退出課堂。然而,教學實踐表明,交際教學法在某些方面(特別寫作和翻譯)上效果也不明顯。他們的寫作水平非但沒有明顯的提升,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出現了下滑趨勢。為此,筆者通過重新審視語法翻譯法的特點,探求在當今大學英語教學(尤其寫作教學中)的合理應用,以求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2語法翻譯法的特點
實踐中形成的語法翻譯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以閱讀古代經典著作和掌握書面語為目標;以語法為綱領;在課堂教學中強調語法分析,逐句分析句法功能,誰是主語、誰是謂語…等等;強調母語,著重解釋;強調背誦規則,特別是詞法中形態變化規則。
3語法翻譯法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3.1素材搜集
語法翻譯法認為學習外語目的是能讀懂目標語所寫的文章,而不要求一定會會說這種語言。現行大學英語中精讀文章就是著眼于學生學習知識,培養跨文化意識,積累素材而節選和設計的。它們主要來自于英語國家經典文學作品或時事報刊雜志,蘊含著濃厚的文化意識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這不僅讓學生在閱讀欣賞中有種美的體驗,接受道德觀念的熏陶。當然,現在大學課本中每單元的文章往往涵蓋話題廣泛,而且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如,大學英語(全新版)第二冊,就涉及到學生的學習方式、價值觀、代溝、網絡虛擬世界、逾越人生屏障等。這些話題無不是大學生應該思考且相當熟悉的,能促進學生學習閱讀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他們愿意而且內心渴望了解文章中主人公的人生態度,處世風格,精神狀態。當然,如果老師積極引導學生思考,給他們機會讓他們聯系自身實際談談自己的做法,對問題的看法和處理問題的態度。那么,這些話題無疑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他們的寫作也不再是簡單堆積,索然無味,而是真情表達,達到真正言傳意表的目的。學生也定會從“要我寫”到“我要寫”的飛躍轉變。
今年的六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作文涉及到常考的校園類話題,但由原來側重于校園中的學習類話題轉向學生的課余娛樂方面的話題,難度在降低,這個話題對于廣大考生來說并不陌生,當代大學生的娛樂方式越來越豐富,如上網聊天、體育鍛煉、參加俱樂部、探險等項目。四、六級的考試的話題體現了當今的社會教育取向的變化,由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取向向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取向的轉變。在英語教學中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對于校園內的話題,包括學習類,生活類,娛樂類等要多研讀課本積累素材夯實基礎,惟有如此,考試上才能應付自如,取得理想的成績。
3.2寫作構思
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是培養現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需要。語法翻譯法正好體現這一基本的教學思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發散思維能力。在進行翻譯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設想種種可能的答案,進行分析對比,從中選出最佳答案。這正好完成了創造性活動的全過程,即經過了從發散思維到聚合思維,再從聚合思維到發散思維的過程。英漢互譯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多動腦筋的習慣,有助于學生掌握各種英語句型,豐富他們的表達能力,增強其學習興趣。當然,語法翻譯法對于大學英語課本上節選文章的理解,并不是一種字面意思的理解,它是能夠體現學生真正吃透意思的理解。英語教師通常會從三個層次分析文章:首先,從根據文章要求用英語回答閱讀材料中所蘊涵的信息;其次,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之上,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對作者的意圖和文章的邏輯及深層含義做出推斷,并予以說明。最后,聯系個人實際情況,發表觀點,做出總結。這種做法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簡單字面翻譯,機械記憶,而是一種在教師支架式教學中的一種意義建構。所以,語法翻譯法運用得當,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目前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往往出題思路就是建立在這一分析問題結構基礎上的。今年六月份的四級作文要求中,第一部分,主要敘述多種多樣的娛樂方式,介紹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分析說理,說明一些娛樂的利弊,并說明不同的人持這種觀點的理由。最后一部分,主要表明自己對于娛樂所持的看法。通過這一部分,不僅看出考生的知識儲備,素材積累,而且能看出考生的思維方式和人生觀。
3.3遣詞造句
從語言學習規律來看,掌握英語主要靠大量輸入,吸收語言材料和反復的語言實踐。語法翻譯法重視輸入—朗讀背誦、閱讀經典名篇。尤其是在打基礎的時候,朗讀背誦、廣泛閱讀是學習語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記憶文學著作和優美范文中的優美單詞和短語結構以及重點語法規則,這有利于培養語感和提高寫作能力。Swain(1985)的“輸出理論”指出了語言輸出能強化學習者對語言輸入的理解和鞏固。語法翻譯法注重輸出——翻譯,這在教學實踐中頗具優勢。漢譯英能促進寫作,是訓練學生連詞造句的必要手段,能使學生了解漢語和英語在表達方式上的異同,提高用詞的準確性,減少語法錯誤,準確牢固地掌握英語語言材料,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在漢英翻譯中,語法翻譯法非常注重學生遣詞造句能力的培養。它要求老師在講授寫作時,要能擴充詞匯量,根據句子的提示,采用“頭腦風暴法”想出相關的盡可能多的近義詞或者其相反的詞。在句子表達時,通過比較采用最為合適的詞。并強調用新詞項或特殊語法來補全句子,或者用生詞造句法來檢測學生對所學詞意思及用法的掌握。通過平常的各種各樣的英文表達訓練,豐富自己的資源庫,打好堅實的基本功,從而達到考試時候流利輸出、正確表達的目的。總之,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重視采用語法翻譯教學法,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也就是從朗讀單詞、句子、課文、學習基本語法、理清基本句子的結構和表達模式入手,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3.4評價
語法翻譯法認為,學生能把一種語言成功地譯成另一種語言,被認為是衡量成功語言學習的標志。這恰恰和作文出題的意圖是一致的:即通過寫作所表現的考生的言傳意達的正確性,得體性以及句式的多樣性來衡量考生真實的語言基本功的目的。在寫作中,考生往往被要求就某個話題加以描述,分析問題,最終形成自己的獨特觀點。對于文章的整體評定,準確性處于至關重要的位置。審題的偏頗、詞語搭配、表達的正誤都是評卷老師尤為看中的。由作文評定的反撥作用可知,大學英語老師在作文要求別強調準確性,繼而到了逢錯必究的地步。他們碰到錯誤,要么直接自己指出,要么讓其他的學生指出錯誤。雖然根據現代交際教學的要求,這種方法不可取,原因在于:學生很愛面子,過多地、直接的指出錯誤會挫傷他們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尤其學生本來寫作能力就很薄弱,我們得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因素。而筆者認為,對于大學英語寫作的教學中,一方面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寫作的話題以及大學英語四、六級的要求從激發其寫作的內部動機,畢竟他們已經是學習英語的中級水平者;另一方面,對于學生的錯誤,我們可以注意糾正方式和手段,但決不可姑息,擱置不管。要知道,我們的英語教學基本還是依靠課堂40分鐘的效率,離開了課堂和老師的指導,英語幾乎還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缺少語境環境下的大量的語言接觸,指望學生對于所犯錯誤某一天能自動糾正,很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在現行的大學英語寫作課堂上,注重語言的準確性以及對待錯誤的方式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4結語
“聾子英語”和“啞巴英語”注定會被歷史擯棄的,但沒有一個教法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個教法是一無是處的。本文無意于恢復語法翻譯法曾經的主導地位,只是探索其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有利點,為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提供些參考。真正切合中國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模式,也不是本文所能解答的,這還需要我們不斷研究、探索、實踐。
參考文獻
[1]Larsen-Freeman,Diane.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