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樞密韓太尉書范文

時間:2023-03-16 20:10: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上樞密韓太尉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作文順養氣的觀點,學習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體會文章跨越時空的聯想,體會作者關于把聯想交織于議論、抒懷中的思維和寫作方法。

3、積累文言實詞“形、致、稱、溢、廣、冠、志、壯”等,掌握虛詞“以,而”的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文者氣之所形”中“文”、“氣”及其兩者的關系;學習作者步步推進的議論方法,學習議論和抒懷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作者此文為干謁處處自薦,既要表現出自己對巨公碩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氣,其分寸進退的把握確實是非常不易的,講解討論時順注意于此。

作業布置:完成課課練

教學過程:

簡介作者:

蘇澈(1039-1112),字由,眉州眉山人。蘇洵之子,蘇軾之弟,人稱“小蘇”,“唐宋家”之一。

簡介樞密韓太尉

樞密韓太尉指韓琦。韓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陽人。寶元三年1040任陜西安撫使與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為樞密副使。后自請為揚州、并州等知州。喜祐年間重入政府,擢升為樞密使、宰相,主持全國軍政,歷任三朝。他反對王安石變法,與司馬光等同為保守派道首領。封魏國公,蓍有<<安陽集>>。

教讀新課:1、解決重點詞句

(1)、轍生好為文。生:生性。轍生十有九年矣。生:出生。

(2)、氣可以養而致。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稱:

(4)、以為文者氣之所形。形

(5)、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居家:[鄰里鄉黨]古時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里,五百家為黨,一萬二“五百家為鄉。

一詞多義

(6)、雖無所不讀。雖雖然雖多而何為?雖,即使。

(7)、故決然舍去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然文不可以學而能。然,連詞但是。

(8)、

古今詞義黨古義:古五百家為黨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今義:政黨、集團

向古義:從前向之來今義:朝向

嘗古義:曾經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今義:

游古義:交往其居家所與游者今義:游泳

虛詞

介詞憑太尉以才略冠天下連詞來聞一言以自壯連詞而天下之所恃以無憂

倒裝句:

【未之見】動賓倒裝句。未見之。沒有見到您。

2、課文內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觀點是什么,如何證明他的觀點?

討論并歸納:作者提出觀點是“文不能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認為不培養自己的氣質、修養,單去學習寫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個人的氣質、修養又是靠學習、培養而獲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話為道理論據來證明,然后舉孟子,司馬遷二人的事例為論據來證明。孟子通過內修養,司馬遷通過外在閱歷,殊途同歸,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氣,可以理解為人的胸襟氣度,學問閱歷,見識情趣等。蘇轍認為死守經卷,刻意學習寫作技法,絕對寫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養氣。

(2)、第二段作者為什么“決然舍去”?

討論并歸納:

所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

所見者:不過數百里之間,不足以自廣。

所讀者:百氏之書,古人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3).作者“決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廠大。以養其浩然之氣。”

(4).作者“決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

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

于地:見秦漢故都、京師卞梁。于人:見歐陽修。(未見太尉)

(5).提問: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作者所樂的是什么‘Z

討論并歸納:

所樂的是“使得優游數年之間,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6).提問:第二段寫“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

贊頌太尉,表達自己對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見;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興,對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實現。

四、小結

篇2

一、探明緣起,關注事理

引申體論說文是把材料作為一個引子,借題發揮,“引申”出某種道理、某種規律或者某種主張,再聯系實際展開論述,重點在“聯系實際”。在體式方面,主要是要處理好“引子”與“論”的關系。針對不同體式的文言文,考生要注意其不同的文體特點,進而探明緣起,把握文言文所論說的事理。引申體論說文中有兩大類是考生要特別注意的:

1.書信體議論文。讀這類引申體論說文,首先要結合注釋和相關的歷史知識弄清寫信者和受信者之間的關系,探明寫作緣起。除此之外,考生更要關注事理,即明確文章所議何事或何物,具體觀點有哪些,主要觀點是什么,這樣才能把握住文章的要義。如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書》,通過上書信拜見韓太尉,巧妙地把干謁求進之事納入文學活動的范圍,提出“文者氣之所形”的觀點,強調后天實踐對文學創作的重要性。

2.贈序體議論文。贈序的寫作對象具有特定性,或同僚,或親朋,或故舊,或門生,文章是從被贈者的具體情況出發而寫成的。由于對象不同,寫作的背景和目的不同,這就形成了贈序不同的特點和風格。贈告類贈序直指朋友的缺點,直言規勸;送行類贈序是贈序文中最多的,有規勸惋惜的,也有贊賞獻策的;既有表達擔憂不快的,也有表達深情寄望的。

二、整體觀照

1.關注“引子”。具體說有三點:一是材料或事件在文中的地位。它首先是“引子”,是引發出文章論點的依據;同時它又是一個特殊的論據,它是用以證明論點的“第一”論據。因此,文章中會把材料或事件交代清楚。二是交代材料或事件的技巧。作者會根據自己論點的需要,選擇、調整,使它和自己的“感想”對口、銜接,材料或事件敘述完了,“感想”就水到渠成地引發出來了。三是對材料或事件的照應。它既是“引子”,又是“特殊”的論據,所以作者在整個論證過程中,會“時時”提到它,至少在結尾時會照應一回。

2.理清結構。引申體議論文,并不像闡釋體論說文那樣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展開全文,它結構靈活多樣,議論自由活潑。所以,考生在閱讀引申體議論文時,必須從剖析文章結構入手,理清文章思路,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文章的要旨。仍以《上樞密韓太尉書》為例,文章第一自然段,先從作文當有養氣之功談起,明確提出“以為文者,氣之所形”,文章是“氣”的表現;第二自然段就前后不同的兩次學習經歷進一步對“養氣說”展開論述;第三自然段由上文歐陽公自然引出韓琦,頌揚其“才略冠天下”,表明欲見之意;第四自然段再次自明志氣,申述求見之意:這樣理清結構,對文章就有了整體把握,再理解文章的要旨就容易多了。

【針對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問題。

獄中與諸甥侄書

范 曄

吾狂釁①覆滅,豈復可言,汝等皆當以罪人棄之。然平生行己在懷,猶應可尋。至于能不,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

吾少懶學問,晚成人,年三十許政始有向耳。自爾以來,轉為心化,推老將至者,亦當未已也。往往有微解,言乃不能自盡。為性不尋注書,心氣惡,小苦思便憒悶,口機又不調利,以此無談功。至于所通解處,皆自得之于胸懷耳。文章轉進,但才少思難,所以每于操筆,其所成篇,殆無全稱者。

常恥作文士。文患其事盡于形,情急于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雖時有能者,大較多不免此累,政可類工巧圖繢,竟無得也。常謂情志所托,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此中情性旨趣,千條百品,屈曲有成理。自謂頗識其數,嘗為人言,多不能賞,意或異故也。

性別宮商,識清濁,斯自然也。觀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處;縱有會此者,不必從根本中來。言之皆有實證,非為空談。年少中謝莊最有其分,手筆差易,文不拘韻故也。吾思乃無定方,特能濟難適輕重。所稟之分,猶當未盡,但多公家之言,少于事外遠致,以此為恨,亦由無意于文名故也。

本未關史書,政恒覺其不可解耳。既造《后漢》,轉得統緒。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無例,不可甲乙辨。后贊于理近無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約其詞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嘗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諸志,《前漢》所有者悉令備。雖事不必多,且使見文得盡;又欲因事就卷內發論,以正一代得失,意復未果。贊自是吾文之杰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同含異體,乃自不知所以稱之。此書行,故應有賞音者。紀傳例為舉其大略耳,諸細意甚多。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盡之,多貴古賤今,所以稱情狂言耳。

吾于音樂,聽功不及自揮,但所精非雅聲為可恨。然至于一絕處,亦復何異邪!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雖少許處,而旨態無極。亦嘗以授人,士庶者中未有一豪似者。此永不傳矣!

吾書雖小小有意,筆勢不快。余竟不成就。每愧此矣。

(選自《宋書》)

[注]①狂釁:疏狂放浪,不拘小節。釁,通“興”,偏激,沖動。②尋:探求。注:專注。尋注書,謂行舟書海之意。

1.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大較多不免此累(大略,大體上)

B.以此為恨(怨恨)

C.唯志可推耳(推許,贊許)

D.博贍不可及之(充裕)

2.下列句子中的黑體詞,不是通假字的一項是( )

A.至于能不

B.言乃不能自盡

C.常恥作文士

D.且使見文得盡

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范曄的文學批評的一項是( )

①文患其事盡于形,情急于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②常恥作文士③常謂情志所托,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④此中情性旨趣,千條百品,屈曲有成理⑤觀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處⑥世人不能盡之,多貴古賤今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范曄在獄中寫給甥侄的一封信,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信中雖說“吾狂釁覆滅,豈復可言”,而事實上這“狂釁”正反映了他無視封建禮法的叛逆精神和雖殺身而無悔的進取態度。

B.范曄以為,文章主要是用來表達情志的,因此應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若以意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會顯現于讀者面前;做到了以文傳意,那么,就不會出現文不達意的現象。然后才能達到內容完美,聲調鏗鏘。

C.范曄不曾涉獵史學,對于歷史政治問題常常覺得不能理解,但因為想就某些歷史事實發些議論,以匡正一代的得失,這一設想最終也得以現實。

D.本文關于文學特點、宮商聲律以及文筆之分的論述,都比較簡略。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

譯文:

(2)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

譯文: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問題。

養貍述

舒元輿

野禽獸可馴養而有裨于人者,吾得之于貍。貍之性,憎鼠而喜愛①。其體②,其文班。予愛其能息鼠竊,近乎正且勇。嘗觀虞人有生致者,因得請歸,致新昌里客舍。舍之初未為某居時,曾為富商家廩,墉堵地面,甚足鼠竅,日有鼠絡繹然。某既居,果遭其暴耗。常白日為群,雖敲拍叱嚇,略不畏忌。或暫黽MI③縮,須臾復來,日數十度。其穿巾孔箱之患,繼晷而有。晝或出游,及歸,其什器服物,悉已破碎。若夜時長留G④續晨,與役夫更吻驅呵,甚累神抱。或知之,借櫝以收拾衣服,未頃,則櫝又孔矣。予心深悶,當其意欲掘地誅剪,始二三十日間,未果。頗患之,若抱癢疾。

自獲此貍,嘗闔關實竇,縱于室中,潛伺之。見軒首引鼻,似有鼠氣,則凝蹲不動。斯須,果有鼠數十輩接尾而出,貍忽躍起,張爪呀牙,劃泄怒聲,鼠黨帖伏不敢竄,貍遂搏擊,瞬視間,群鼠肝腦涂地。迨夜始背G潛窺,室內灑然,予以是益寶貍矣。常自馴飼之,到今僅半年矣,貍不復殺鼠,鼠不復出穴。向之韞櫝⑤服物,皆縱橫拋擲,無所損壞。

噫!微貍,鼠不獨耗吾物,亦將咬嚙吾身矣。是以知吾得高枕坦臥,絕瘡_⑥之憂,皆斯貍之功。異乎!鼠本統乎陰蟲,其用合晝伏夕動,常怯怕人者也。向之暴耗,非有大膽壯力,能凌侮于人,以其人無御之之術,故得恣橫若此。今人之家茍無貍之用,則紅墉⑦皓壁,固為鼠室宅矣。甘x⑧鮮肥,又資鼠口腹矣,雖乏,人智其奈之何?嗚呼!覆燾之間,首圓足方,竊盜圣人之教,甚于鼠者有之矣。若時不容端人,則白日之下,故得騁于陰私。故桀朝鼠多而關龍逢斬,紂朝鼠多而比干剖,魯國鼠多而仲尼去,楚國鼠多而屈原沉。以此推之,明小人道長而不知用君子以正之,猶向之鼠竊而不知用貍而止遏,縱其暴橫,則五行七曜⑨,亦必反常于天矣,豈直流患于人間耶!

(選自《全唐文》,有刪改)

[注]①愛:通B,隱蔽。②(qiáo):行動輕捷。③黽MI:黽(mǐn),勉強。M(tuō),狡猾。I(quán),蜷縮。④G(gāng):油燈。⑤韞櫝(yùn dú):藏在柜子中。⑥_(wěi):瘡,傷口。⑦墉(yōng):城墻,高墻。⑧x(nóng):酒味厚。⑨曜(yào):指日月星辰。古代將日、月、金、木、水、火、土這七星合稱“七曜”。

1.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嘗觀虞人有生致者(抓獲、捉到)

B.其穿巾孔箱之患(打洞,使動用法)

C.某既居,果遭其暴耗(輕慢)

D.予以是益寶貍矣(珍視,意動用法)

2.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我家”老鼠“恣橫”的一項是( )

①與役夫更吻驅呵,甚累神抱②或暫黽MI縮,須臾復來,日數十度③張爪呀牙,劃泄怒聲④斯須,果有鼠數十輩接尾而出⑤借櫝以收拾衣服,未頃,則櫝又孔矣⑥甘x鮮肥,又資鼠口腹矣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

A.作者在新昌里的客舍,以前曾經是富庶人家的糧倉,所以鼠患為重,到處都是老鼠洞,天天都有老鼠頻繁出入。

B.作者為了徹底杜絕鼠患,曾經花了二三十天時間掘地找鼠洞,但終究沒有成功,以致煩心不已,而患了癢病。

C.作者認為如果沒有貍貓的存在,就算紅墻白壁終究也會成為老鼠的家園,美酒佳肴終究也會進入老鼠的口腹,憑借人力,就是再勞累也沒有抵御老鼠的辦法。

D.文章結尾,作者用諷喻的手法指出,若不任用君子來端正方向,放縱小人橫行暴戾,其后果不僅僅是禍害人間。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常白日為群,雖敲拍叱嚇,略不畏忌。

譯文:

(2)噫!微貍,鼠不獨耗吾物,亦將咬嚙吾身矣。

譯文:

篇3

堅持真理,舍生取義

司馬遷把生命的價值看得十分重,曾在《報任安書》中表達了自己的生死觀:“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于義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在司馬遷眼中,仁人志士茍活乃是不得已而為之,但絕非如常人般貪生怕死,死也要死得其所,因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司馬遷內心中的堅守與現實生活中的踐行是合一的。在李陵兵敗投降匈奴后,大臣們紛紛詆毀,落井下石,無非是為了迎合漢武帝的心思,司馬遷則公正地指出了事實,《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列傳》記載:

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蘗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

面對強權以及帝王的癖好,司馬遷也是充分考慮到后果的,但他選擇的是堅持正義,最終受了殘忍的宮刑,然而,歷史洗刷了他所蒙受的冤屈和恥辱。這種浩然正氣、錚錚鐵骨,也許是每個新聞工作者都應具備的光輝氣節。與司馬遷一樣,堅持正義、追求人生的價值應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操守。從這個意義講,司馬遷勇敢地把他所知道的事實表達出來,指出存在的不公,如果是在當代,我們真的可以稱他是一個合格的記者。

理想堅定,執著追求

熱愛新聞事業,忠于新聞事業,甚至獻身于這項事業,是每個新聞記者的崇高理想。支撐新聞記者前行的正是內心中堅定的信念。發憤著書,將事實客觀地呈現給世人,這同樣是司馬遷的執著追求。司馬遷從少年時起便在父親的熏陶下苦讀,并周游四海名山大川,據《史記·太史公自序》說:“遷生龍門,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游歷的生活拓展了司馬遷的視野,培養了他的文學氣質。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可見扎實的知識積淀是司馬遷實現理想的基石。在遭受宮刑后,司馬遷表明了其內心的痛苦和生存下來的原因。《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列傳》記載:“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圉之中,誰可告訴者!”“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但司馬遷前進的步伐并未受到阻止,相反,更堅定了他的信念,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司馬遷遭遇逆境挫折,之后發憤著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在一名記者成長的路上,苦難和艱辛是砥礪意志、磨煉身心的法寶。堅定理想,執著追求,不斷充實自我,是成為優秀記者的必由之路,今人豈能不若古人哉!

廣取博采,尚真實錄

司馬遷的太史令是承祖業,其父司馬談在辭世前曾叮囑司馬遷:“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可見,《史記》的創作是司馬談的遺愿,同時,也告誡司馬遷作為史學家的責任感,也可謂職業操守。司馬遷在創作過程中是以父親的遺言為準則的。據司馬遷的自述,創作《史記》,大有續《春秋》之意。《史記·太史公自序》以較大篇幅闡述《春秋》之創作要領。其中,暗含司馬遷將秉承孔子創作《春秋》時寓褒貶于客觀敘述中的“春秋筆法”,強調自己是述而不作,“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謬矣”。述必須強調真實,于是,司馬遷周游各地,親身考察,這與記者現在所做的實地訪談何等相似?《屈原列傳》寫得真摯而感人肺腑,因為是在司馬遷學習屈原的基礎上來寫屈原的。司馬遷漫游到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曾吟誦屈詩而痛哭流涕。《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列傳》有:“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為作《淮陰侯列傳》,司馬遷也曾在韓信的故鄉淮陰,搜集了許多有關韓信的故事,《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有:“吾如淮陰,淮陰人為舍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司馬遷所做的如一位新聞記者的工作,終成一部客觀真實的作品。真實來自于實地的采風,來源于一絲不茍的心態,這也正是新聞記者在報道時所不能違背的尚真實錄的精神。

倘使司馬遷生活在當代,他會成為一位出色的新聞記者。司馬遷等諸多史學家身上所潛藏的新聞記者的特質,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中華民族有燦爛悠久的文化,在新聞學領域,這些傳統意義上的瑰寶需要繼承、發揚。

參考文獻:

①魯迅:《漢文學史綱要》[A],《魯迅全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3年版

②司馬遷:《史記》[M],中華書局, 1959年版

篇4

告誡學生學無止境,教師要耐心指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現實生活中,人們為了表明“只要謙虛求教,到處有老師”的觀點時,常引用《〈論語〉十則》中孔子的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正確對待別人的優點和缺點呢?孔子曾說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論語〉十則》)

4.《〈論語〉十則》中,感嘆時間流逝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扁鵲見蔡桓公》中表現蔡桓公對醫生持有偏見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表現桓公諱疾忌醫的一句話是:___________;反映扁鵲為人機警的語句是:___________。

7.《過故人莊》中描寫美麗田園風光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錢塘湖春行》中寫禽鳥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花草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歸園田居》(其三)中寫詩人早出晚歸,不辭勞苦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發作者愿望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書湖陰先生壁》中運用擬人手法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木蘭詩》中夸張地描寫木蘭的矯健雄姿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寫邊塞夜景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

12.《觀滄海》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偉襟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龜雖壽》中表達詩人要為統一全國而繼續奮斗的雄心壯志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登高遠眺,萬物皆于腳下。這時的你心中便自然會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邁氣概。(用杜甫《望岳》中的詩句填空)

15.《望岳》中描寫泰山神奇秀麗、巍峨高大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們在探究問題時,常會出現撲朔迷離的情況,如繼續前行,便會發現一個全新的天地,正如《游山西村》中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西江月》中,作者通過側面烘托表現農村豐收景象和人們喜悅心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桃花源記》描寫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現在常用來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夜雨寄北》中想象友人重逢之景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泊秦淮》中表達了作者擔憂唐王朝命運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陋室銘》中描寫“陋室”環境清幽、高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過寫交往人物來表現室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突出主旨而引用的孔子的一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陋室銘》中用來表現自己擺脫了喧囂生活和繁雜公務的欣喜之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愛蓮說》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愛蓮說》中用來比喻君子不與惡濁世風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孫權勸學》一文中孫權給呂蒙提的讀書目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李煜《相見歡》中現在用來形容人內心煩亂,或形容某些事物難以處理解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人們常用《觀書有感》中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比喻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達到新境界。

30.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中描寫小兒活潑可愛情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達了對友人不幸遭貶的深切同情與關懷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傳達出作者思想感情的點睛之筆是:_________________;描寫月夜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使至塞上》中曾被《紅樓夢》中香菱點評過并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春望》中寫詩人所望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的擬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寫思鄉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登飛來峰》中富有哲理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論詩》中作者主張詩歌創作要有時代精神,反對泥古不化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酈道元的《三峽》一文中正面描寫三峽山勢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側面烘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8.《三峽》中寫三峽懸崖高聳特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秋天三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一文中寫作者賞潭的獨特感受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過零丁洋》中表明文天祥舍生取義以死明志的氣節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運用比喻表現宋朝國勢危亡、個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1.蘇軾在《浣溪沙?山下藍芽短浸溪》中表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積極人生態度和曠達胸襟。

42.秋天總給人悲傷凄涼之感,而劉禹錫的《秋詞》最后兩句“__________________”卻表達出了昂揚向上的精神。

43.《別云間》中表現詩人至死不渝的戰斗精神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醉花陰》中以生動的形象來表達相思之苦,并將“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義蘊涵其中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魏學的《核舟記》一文中整體介紹核舟體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點明雕刻者技藝之精湛、手藝之卓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核舟技藝贊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表現詩人正言直諫的勇氣、忠君報國的堅定信念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統一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

48.《題破山寺后禪院》中表現了禪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靜的環境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難全”中的“此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50.《陳涉世家》中表現陳涉遠大志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現他敢于挑戰封建正統觀念,蔑視權貴的大無畏精神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馬說》中揭示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視覺角度看,色彩鮮明、紅白映襯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與“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意境相似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雁門太守行》中描寫孤城被圍、將士斗志昂揚堅守城池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李商隱《無題》詩中描寫自己無盡相思之情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天凈沙?秋思》中寫景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與崔顥的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山坡羊?潼山懷古》中化靜為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運用比喻,融入議論、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8.《始得西山宴游記》一文中寫作者在西山宴飲之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描寫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始得西山宴游記》中表達作者喜愛西山景色而不愿離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醉翁亭記》中描寫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繪朝暮變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61.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發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呼喚,表現了他關心社會、兼濟天下的情懷。

62.《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作者直抒愛國激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將現實與想象結合起來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陶淵明《飲酒》中最能體現詩人陶醉于大自然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繪傍晚時分山中美麗景色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寫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及其關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一意孤行,宣布終止“”與“”的運作,遭到臺灣島內外的強烈反對,用《孟子》的話來說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岳陽樓記》中與“進亦憂,退亦憂”相照應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作者政治抱負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人切勿患得患失,而應樂觀曠達,就像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所說的那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新市長上任兩年,全市面貌大變,干群同心,社會安定,各項建設事業蓬勃發展,真是:_______________。(用《岳陽樓記》中兩個相連的四字短語填寫)

69.《行路難》(其一)中運用細節描寫表現內心悲憤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發作者雖懷才不遇但仍有遠大志向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中描寫洞庭湖浩瀚氣勢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觀刈麥》中具體描寫農民割麥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同樣是感嘆人生,辛棄疾筆下是“可憐白發生”的嘆惋,而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將自己頭發斑白漸近衰老的現實拋在腦后。

73.辛棄疾在《破陣子》一詞中,表達其建功立業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孟子《魚我所欲也》一文中概括全篇大義表現其“舍生取義”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本文用取譬設喻的方法來闡述道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則重點從舍生取義的角度,進一步證明了本文“舍生而取義”這個中心論點。

75.王維《漢江臨眺》中描繪漢江周圍廣闊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6.《出師表》中諸葛亮指出先漢興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陳述作者臨危授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出師表》中,寫國勢危急時,朝廷內外為“追先帝,報陛下”而竭盡忠誠的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中深受后人贊賞也是作者頗為自得的奇偶佳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曹劌論戰》中的“取信于民”具體指的是魯莊公所說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上樞密韓太尉書》中引用的孟子的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君子于役》第一節中勾畫農村晚景圖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

82.王之渙《涼州詞》中的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______________。”和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詩句“______________,西出陽關無故人”都抒發了邊塞生活的寂寞孤獨之感。

83.《諸葛亮集》中有這樣的話:“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這與《出師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意思一致。

84.建國50年以來,各行各業都涌現出許多杰出的人物,正如在《沁園春雪》中所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沁園春雪》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靜態為動態,描寫了我國北方壯麗的雪景。

86.在比喻人民教師細致的思想教育時,常常引用“春風化雨,點滴入土”的俗語和杜甫《春夜喜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來說明。

87.雖然社會還存在貧富差距,但是很多人能以平和的心態看待這種現象,就像黔婁之妻所說的那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默默地為社會努力工作著。

88.人們往往借草的頑強來表達對生命的禮贊,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就有這樣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

89.在《赤壁》一詩中,詩人感慨英雄成敗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0.《石壕吏》中的說明兵役之苛酷的詩句是:____________;說明戰爭之慘烈的詩句是:____________;說明戰爭破壞嚴重的詩句是:___________;表現老婦喪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詩句是:_________;體現詩人對災難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讀書時,既需要字斟句酌的精讀,又需要像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主張的那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白居易《賣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兩句所表現的矛盾心理,正是賣炭翁生活陷入絕境的反映。

93.開發大西北,我們實施了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綠色生態戰略。可以想象,不久的將來,古人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生態環境必將在大西北重現。

94.陸游在《卜算子?詠梅》中寫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堅持自己操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5.《少年中國說》中以龍來比喻中國少年無限生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96.諸葛亮《誡子書》中常被人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參考答案: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5.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6.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寡人無疾;已逃秦矣

7.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8.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9.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10.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11.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1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13.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1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5.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16.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7.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8.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19.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0.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1.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22.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2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何陋之有

24.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5.蓮,花之君子者也

2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7.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28.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29.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30.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31.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3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3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3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

37.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8.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39.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身寒骨,悄愴幽邃

4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41.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42.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43.毅魂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44.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45.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技亦靈怪矣哉

46.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47.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48.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49.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0.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51.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5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53.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54.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55.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56.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57.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58.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自余為人,居是州,恒惴栗

59.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不欲歸

60.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 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

6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62.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63.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6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6.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6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8.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69.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70.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71.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72.鬢微霜,又何妨

73.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74.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75.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76.親賢臣,遠小人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77.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7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79.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0.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81.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82.春風不度玉門關 勸君更盡一杯酒

83.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84.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85.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86.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87.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88.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89.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90. 三男鄴城戍 二男新戰死 出入無完裙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91.好讀書,不求甚解

92.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愿天寒

93.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94.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95.潛龍騰淵 鱗爪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