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范文

時間:2023-03-15 07:41: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泊秦淮,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后半段抒發感慨,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追求荒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

2、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氣氛又是那么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詩中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么處理,就很像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系。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畫面,然后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出自唐代詩人杜牧作品《泊秦淮》。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后半段抒發感慨。

全詩寓情于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當錘煉,藝術構思頗具匠心,寫景、抒情、敘事有機結合,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作品譯文: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篇3

1、秦淮河是我國長江下游右岸的支流,有龍藏浦、淮水的稱謂,直到唐代以后才改為秦淮,并一直沿用至今。而它之所以被稱為秦淮河,相傳和秦始皇有關。

2、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第五次南巡時,經過金陵,這個時候身邊的術士對他說:“金陵有王氣。”“王氣”指的是“帝王之氣”,于是秦始皇在術士的建議之下,將山開鑿,引龍藏浦的水穿城而過,進入長江,以便卸掉金陵的“王氣”。

3、雖然這件事只是傳說,并沒有實際依據,但是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確實下令整頓過龍藏浦,而在漢代之后又將其稱為淮水,且它還秦始皇有關,所以到了后來也便漸漸將這條河流稱為秦淮河了。

4、到了唐代的時候,著名詩人杜牧做了一首《泊秦淮》,其中:“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得到了廣泛的流傳,此后秦淮河也就揚名天下了,現在也有很多慕名前去南京觀賞秦淮河的旅客。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2、輕明——《別滁》/歐陽修:“花光濃爛柳輕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3、霓裳——《纖云掃跡》/劉克莊:“水晶宮殿飄香,群仙方按霓裳。”

4、寒月——《泊秦淮》/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5、碧煙——《菩薩蠻·月華如水籠香砌》/孫光憲:“碧煙輕裊裊,紅戰燈花笑。”

6、玉顏——《玉樓春·驚沙獵獵風成陣》/元好問:“深宮桃李無人問,舊愛玉顏今自恨。”

7、漣猗——《伐檀》先秦·詩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8、萋萋——《葛覃》先秦·詩經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

9、瓊琚——《木瓜》先秦·詩經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篇5

兩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了這座久負盛名的六朝古都——南京,就在到南京的那晚,乘著夜色,來到了夫子廟,見到了那一直讓我魂牽夢繞的秦淮河。今日的秦淮河依舊繁華,但已不是古時的那種,而是帶有古韻且蘊含現代氣息的美。

走在夫子廟景區,街上的人群熙熙攘攘,街道兩旁,復古的明清建筑釋放著古老的韻味,古玩店里,各式各樣的玩件兒,或小巧玲瓏,或古雅韻致,讓人愛不釋手,但對于我這個學生來說,又不得不忍心放下。踏上文德橋,靜靜看著夜色下華燈里的秦淮河。身邊有一群老人,是來旅游的,不知自哪里來,導游在向他們說著關于文德橋的故事,故事內容我已經不記得了,只依稀記得,故事主人翁的睿智,僅此而已。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的《烏衣巷》,感慨藏而不露,寄物詠懷。在詩人眼中,此時的烏衣巷鉛華洗盡,六朝的脂粉早已隨著秦淮河水流向東去,昔日笙歌不斷,也已散盡不再重來,而原本繁華的朱雀橋邊,今已野草叢生,頹敗不堪,烏衣巷口,也只剩夕陽殘照。魏晉大族,王謝也已風流不再,廢墟上,矮房里住著尋常百姓,唯有那飛來飛去的燕子,還似曾相識,見證了這一場滄海桑田的變遷。

我沒有進去烏衣巷,只是在巷口門前駐足,“一巷月朦朧,欲問烏衣何處去;萬家春旖旎,且看紫燕此間來。”巷口門上的一副對聯。上聯,展現了一幅烏衣巷的月光圖,聚焦于一巷一月。由此嘆問烏衣巷的未來圖景究竟如何,往何處去?下聯,描繪了一幅春光旖旎、紫燕翻飛的江南勝景;最憶江南好,盼得紫燕歸。這中意境當然不是我這個凡夫俗子所能完全體會到的。

也沒有去媚香樓,無法身臨其境感受一下古時李香君這個處于社會底層,卻有著那些賣國求榮的達官貴人所不具的愛國、正義的高尚情操。“香君一個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氣義照耀千古,羞殺須眉漢子。”這是林語堂先生對于香君的評價。時間淡化了古朝舊事,卻淡化不了濃濃的情思。

由于時間關系,只是在河邊靜靜欣賞了秦淮的夜色,畫舫上的燈,照亮了河面,這應該就是朱自清的名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中所說的的燈船吧。船上的人在燈影里,笑談著,可能也會有一個人為秦淮河的濃濃古韻所陶醉,在試著感受古代文人騷客揮毫潑墨,對風吟唱。

河南岸的照壁上,雙龍騰躍,在十一月的夜色里,沉沉的,有古都的風韻。

在喧嘩聲中,我只是匆匆一瞥這十里秦淮中的一小段,也是古時最繁華的一段,未見詩人在岸邊吟詩,未聞秦淮八艷的幽幽琴聲,甚至來不及品嘗秦淮八絕中的任一絕,就這樣,在別人眼里,我行色匆匆的身影又消失如流的人群里,不知何時會再來,連我自己也不知道。

古時曾有“秦淮十里風月”之說,而今已不再,只是這一彎碧水,靜靜地,在這座古都間流過,我不見古人,古人不見我,對我來說,只剩燈影里的秦淮河,流淌不息。只愿來日,守著一抹古城春痕,我能坐在燈船上,尋一場我昔日置于此地的舊夢,尋一程秦淮泛舟的舊夢……

篇6

今天晚上,我寫完作業,跟老爸、弟弟玩起了奧特曼打怪獸的游戲。我和弟弟都當奧特曼,老爸自己當怪獸。

“我是老怪獸。”老爸鄭重地宣布,“我不怕拳打腳踢,就怕你們奧特曼長了本事,學會了背古詩、算題、唱歌、說英語,你們千萬不要做那些事情啊!”

老爸話音剛落,弟弟就背起了《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哎呦,哎呦……”“老怪獸”起來,只聽“咚”的一聲,“老怪獸”倒下了。

真是太好了,我和弟弟都有些得意忘形,拿起枕頭朝老怪獸打去,沒想到,已“死”的“老怪獸”又站了起來,要打我們的屁股。

糟糕,“老怪獸”不怕武力,我們打他正好讓他復活了,真不該呀。眼看他又要興風作浪,我這名“老將”出馬了,我清清嗓子,背起了《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老怪獸”一下子倒在了地毯上,只有腿還翹著。弟弟又數起了數:“1,2,3,4,5……”

“怎么還是那老一套啊?”不好,“老怪獸”又復活了。他慢吞吞地爬起來,說:“我早就對數字不敏感啦,我有抵抗力啦。”

老弟呀老弟,你能不能別老幫倒忙啊。我正這樣想著,弟弟又唱起了《葫蘆娃》的主題歌:“……金剛金剛葫蘆娃,嘰哩哇啦嗚哩哇啦嘰里呱啦……”

“咦,怎么亂唱起來了?”“老怪獸”一個鯉魚打挺坐起來,又準備興風作浪。

篇7

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以富于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為歷代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中國古典戲曲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曾先后出現了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花部等四種基本形式。

在古典戲曲中,不能不提四大經典愛情戲曲――《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自問世數百年來,它們被改編成各種劇種活躍在戲曲舞臺,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而它們的故事發生地,也成了游人爭相前往的熱門之地。它們以超強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成為了當地旅游的一塊金字招牌。

[劇目[《桃花扇》

[編劇](清)孔尚任

[主角]侯方域 李香君

[舞臺地點]江蘇省南京市秦淮河畔夫子廟,媚香樓、棲霞山

[愛情格調]堅貞、忠誠、凄絕哀艷、悲歡離合

[經典臺詞]無國哪有家哪有愛?

[劇情解讀]明崇禎十六年,復社文人侯方域去南京應試,經畫家楊龍友介紹,結識了秦淮名妓李香君,兩人萌發愛情,訂婚之日,方域題詩扇以贈香君,作為信物。閹黨余孽阮大鋮借機贈送妝奩,想結交復社。香君識破其圈套,拒收妝奩。阮懷恨在心,南明王朝建立后,誣告侯方域,迫使他逃離南京。崇禎自縊,阮在南京擁立福王,重新得勢,逼迫香君改嫁其黨羽田仰,香君誓死不從,血染定情詩扇。楊龍友將扇上血跡點染成桃花圖,是謂桃花扇。清兵南下,侯方域在棲霞山與香君重逢,但國已破,何以為家?二人撕破桃花扇,雙雙出家。

夜泊秦淮河

初春的夫子廟,陽光穿過黑漆漆的飛檐,斜斜地投映在貢院老街濕淋淋的青石板上,浮泛而起的光澤就像是秦淮河千年前的一個夢暈,迷離而斑斕。行走在這條延續了千年歷史的老街上,被恍惚了的仿佛不僅僅是人的視線,似乎還有那已悄然穿越了時空的記憶一秦淮河積歷代奢華,該有多少煙花女了在此埋玉留香,但身后不寂寞,且能重享修故居之殊榮者,大約惟李香君一人了。

夕陽漸漸西下了,夜幕低垂的夫子廟暮靄升騰,紫氣東來,秦淮在犧牲了白天的明媚后,終于變得風情萬種而有些昧了。一時間,那個“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秦淮;那個綺窗絲幛,十里珠簾的秦淮;那個“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蟬娟”的秦淮;那個槳聲燈影、絲竹聲聲的曖昧秦淮又悄然回來了,我不知道這種曖昧對于它們來說意味著什么?是昨天的延續,還是今天的重生,我不得而知。

一陣槳聲從我的耳邊漾起,在委婉的絲竹聲中,倚欄遠眺,汩汩的秦淮河水緩緩地向東而去,而我的思緒也再一次隨著秦淮河的流水漂向遠方。到底是漂向明孝陵還是莫愁湖或玄武湖,又或是李香君臨窗憑欄處,我很惘然。如果今夜我的思緒也能像流水一樣瀠洄,那么我愿意把我的夢托付給秦淮河。

棲霞山,滿山桃紅、無盡相思

真的很難想象在如此喧嘩的秦淮河畔,竟然會有一條如此恬靜的小巷――烏衣巷。據說烏衣巷曾是三國時期吳國戍守石頭城的軍隊的營房,當時的士兵都穿黑色制服,烏衣巷由此而得名。一個人走在幽深綿延的小巷內,面對那一座座背負著歷史滄桑的馬頭墻,人的思緒往往會被東晉時期的那兩位宰相――王道、謝安的身影所恍惚。

一棟黑白分明的老宅――王謝故里,如同一份黑白分明的記憶,黑的是一份以往的沉重,而蒼白的卻是屬于今天的那份印象。沒有了達官貴族、文人騷客出沒的王謝故里,少了一份喧雜和浮華,多了一份寧靜和淡泊。雖然王謝故居早已是人去樓空,繁華不再,但中唐詩人劉禹錫一首“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篇,卻在春天的黃昏里為我刻畫出了一份別樣的溫馨與畫意詩情。

告別秦淮河,出南京市太平門外22公里處,便是棲霞山,這里有成片的楓樹,每到深秋,滿山遍野的紅色,如同一片丹紅色的海洋,壯觀而迷人。順治十二年的暮春,心中之桃花凋零已盡的李香君,撕破了桃花扇,收拾行囊,獨自來到棲霞山。

登山入景,棲霞山如彩霞沉淀,明鏡湖似月光瀉地,千佛巖無量千佛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走不過的是香君墓前的那份悲情與冷落;看不明的是棲霞寺前的那縷香火;猜不透的是桃花扇亭前的那份桃紅與竹影。如果說一朵桃花代表著的是一份相思的話,那么滿山遍野的桃花,便是一份無窮無盡的相思。桃花紅,梨花白,最紅艷的是那朵帶血的桃花一一李香君。

千古絕唱――媚香樓

孔尚任的一部《桃花扇》,當算是李香君的一部別傳,使得這位明末清初的一代名妓的事跡得以傳播海內外,她曾經居住過的媚香樓就像一塊磁石,吸引著天南地北的有情人來到這里。

媚香樓位于南京夫子廟鈔庫街中段,大門朝南,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民間河廳河房建筑,共三進兩院,有700多平方米。第一進是一式三間正屋,現為李香君故居陳列館。走進漆墨的大門,撲面而來的是四幅大型磚雕,所展示的是《桃花扇》劇中的四個不同場景。

穿過前廳,是一小花園,側有一小舞臺,傳說為當年李香君表演歌舞之處。二進為院落,是一座兩層繡樓,進門穿過走道,向左拐進前院,院中假山玲瓏,芭蕉婆娑,一尊香君塑像亭亭玉立在素雅的翠竹叢中。據說,當年李香君與侯方域經常在此院子里吟詩作畫,形影不離。正廳原是李香君與“秦淮八艷”們聚會,娛樂之處,現已改為李香君紀念館,

“青磚小瓦馬頭墻,繡簾掛落花格窗”,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媚香樓,位于整個院落的第三進。媚香樓依河而建,故稱河房,樓上下各三開間。爬上吱咯亂響的樓梯,千年的塵土隨著腳步聲彌漫,紛揚,在紛揚而去的塵土中,我仿佛看到剛從河南商丘趕到南京的侯方域,為了一睹“香扇墜”李香君之風采,將鄉試拋至腦后,急匆匆地登上了這條暗紅色的樓梯。那一年,李香君正當十六歲花季妙齡,她獨坐于繡簾掛落的花格窗前,將滿腹的情思,托付給了秦淮河。當侯方域出現在她面前,并將題詩之扇作為定情之信物相贈時,一段紅塵情緣便隕落在了這繡樓里。

篇8

[關鍵詞]典故 用典 詩歌 情感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3(a)-0208-01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占有一定的份量。同時也是考試的一個重點和亮點。而詩歌鑒賞中考查最多的就是情感和手法。在增加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我們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些時候要是不能正確理解其中典故的含義就直接影響對整個作品的鑒賞。所以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原來典故中的本意進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達出的新的含義。一般而言,古詩詞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幾種類型。1.化用前人語句。2.引用神話故事。3.明用歷史故事。下面我想談談學生學習過程中如何判斷詩歌中使用了“用典”的表現手法。

1.明確概念

“用典”又稱“用事…援引”。是古詩詞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它的特點是引用古代的歷史故事、寓言故事、歷史人物或古人的言論或俗語、成語等,來印證自己的論點或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

2.弄清分類

2.1正用和反用

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來意義入詩文,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表明自己雖然年紀老大,但雄心猶在,尚能為國殺敵立功。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的“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語出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描寫了金陵的壯麗景色。

反用是在詩文中反用原典的意義,如王維《山居秋暝》中的“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語出《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本詩反其意而用之,表達了詩人遠離世俗、過隱居生活的愿望。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誰寄錦書來”,語出《晉書》,竇滔妻蘇氏織錦為回文詩,寄給丈夫,后就用“錦書”指代妻子給在外丈夫的信,本詩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給妻子的信。

2.2借用和化用

借用就是被借典故的原意和詩文中所要表達的意義并不相關,但它們之間也有某一相關的地方。如姜夔《揚州慢》中的“過春風十里”,出自杜牧《贈別》中的“春風十里揚州路”,借指先前揚州繁華的街道;“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分別出自杜牧《贈別》中的“豆蔻梢頭二月初”和《遣懷》中的“贏得青樓薄聲名”,以此指代杜牧作詩的技巧和才情。

化用指用典時不直接引用典故,而是把典故靈活地加以融化、點化。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折腰”就是從陶淵明“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中化用的,表明了不事權貴、追求自由的傲岸精神;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中的“至今商女,時時猶唱,《》遺曲”,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表達了詩人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

3.明白作用

3.1通過引用歷史典故和歷史人物的典故來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

馬嵬 白居易

莫長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借用“長恨歌”“銀河”“石壕村”“長生殿”四個典故,表達了作者對普通百姓生活疾苦的同情。

3.2抒發詩人自己情感,表明自己的心跡

錦瑟 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詩人借莊周夢蝶,望帝啼血,南海鮫人,藍田日暖四個典故,來抒發自己回憶往事是悲傷迷茫的情感。

3.3針對社會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詩人在受到周圍環境的限制不便暢所欲言的時候,往往引用典故來影射時事,達到借古諷今的效果

泊秦淮 杜妝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花》

詩中《花》是一個典故,此曲為亡國之音,

杜牧生活的晚唐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這些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在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讓詩人產生歷史重演之憂?所以詩人解題發揮,表面上諷刺歌女,實際上把矛頭指向了統治者。

我們知道,古詩詞往往受字數、句數的限制,使用典故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一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4.了解考查方式

對典故的考查主要有兩種方式:

4.1題干中直接點明典故,加以分析,這是最常見的一種

例《錦瑟》中間兩聯共用了四個典故:一是莊周夢蝶,以為歲月如夢,往事如煙,理想終將破滅;二是望帝啼鵑,比喻一生不得志,壯志難酬。第三、四個典故分別是什么,意在表現什么?

4.2題干要求從原詩中摘選出典故,再加以分析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為什么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篇9

眼前出現了古色古香的客棧,我要在這兒度過一周的時間,我會無聊嗎?會孤獨嗎?會想家嗎?我不知道。但一周過去了,時間如白駒過隙,如細水流過,竟沒感覺到無聊和孤獨,沒想家,最大的感受是珍惜,是留戀,是不舍。

時光如水,匆匆流過之時也沖刷了我們彼此的心,給新認識的朋友留下一方凈土。直到回到家我才明白,原本認為無聊的地方竟讓我如此流連,原本認為無聊的地方竟產生了讓我永世不忘的友情、師生情!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如今這思緒又飄往那十里秦淮。美麗的秦淮河水,俊秀的江南人。街上熙熙攘攘,秦淮小吃使人目不暇接。江南貢院、夫子廟、烏衣巷,這些古樸美麗的建筑給秦淮水又增添了些古典氣息。

走進江南貢院后,一排古色古香的房子映入眼簾,有樹林、有秦淮水、有茶園、有長廊。這足以體現當時考場環境的優美。想想那些考生們可以在夜晚獨倚在廊柱上,看一彎殘月斜灑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又是一番多么美麗的景致啊。繼續向前,一道門廊上懸掛著一塊匾,上面是李中堂寫的四個金字“唯才是舉”。對面河邊上佇立著不少石像,其中一人昂首挺胸,踱著方步,神色傲然,是唐寅唐伯虎!“萬場快樂千場醉,世上閑人地上仙”,我心神往之。

回到了石塘人家。夜晚,我抬起頭,看見一輪弦月在青山的包圍之中,害羞地掛起了面紗,只露出半張臉,在群山的掩映中顯得更加美麗。她在等待,等待千年,只為等待一個如“嫦娥奔月”般的凄美神話;我們也在等待,等待篝火被點燃,等待友誼被點燃。

篇10

放眼中國的詩界,不乏得出中國是一個文化氣息濃厚的國度的結論。中國是一個古老而有蘊涵的國度。而古代的中國,詩詞的興盛,大凡每一個中國人都有目共睹,但相對詩界的輝煌,酒的作用卻不是每個人都共知的。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英雄一世的曹孟德,他的豪情壯志在酒和詩的徘徊里更見一斑;“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她晚來風急?”婉約動人的李清照,她的柔婉清麗亦在酒中蕩漾出清澈的紋光。

酒的美,憑我這禿拙的筆自然無法把它描繪,但卻有人在很久以前就給它定了價!“金樽清酒斗十千”,它的價值可見一斑。

酒的高雅亦非我這拙劣的紙張所能記敘,但我想自號“醉翁”的六一居士必是能“述以文者” 。而那“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的五柳先生亦對它情有獨衷!

文曲星謫落人間的詩仙李太白,在酒后的夜晚獨自舞劍,卻孤寂難眠。是“舉杯邀明月”的情懷?還是“對飲成三人”的意味深遠?這我無從得知;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又豈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言傳其深意的?

酒和詩,詩和酒,面對它們,愚鈍的我早已分不清孰酒孰詩。面對詩與酒這兩種至美的事物,我不禁提出了沒有酒的存在,會有如此好詩的疑問。

當然,美的事物往往會得到所有人的贊美,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