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一個人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15:35: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最熟悉的一個人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三、五
潘淑凡
我有很多熟悉的人,其中我最熟悉的一個人是我的媽媽。
我的媽媽身高160厘米,體重55千克,不高不矮不胖不瘦。怎么樣,標準身材吧?她戴著一副黑色的眼鏡,眼鏡下面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翹翹的鼻子,櫻桃一樣的嘴巴。她給人的感覺是很普通,很和藹可親,但有時也很嚴厲。
有一次,我在寫作業,媽媽讓我寫完后認真地檢查,我寫完后卻忘得一干二凈了,結果出現了許多錯誤。媽媽很生氣,把我狠狠地批評了一頓,然后讓我重新再做一遍,之后又讓我寫下保證書絕對不能再出現這樣的問題。媽媽不但沒收了我一周的零花錢,而且命令我一周不能看電視。真是把我“整慘”了!
媽媽雖然很嚴厲,但是她也很愛我。有一天下午放學的時候,天下起了雨,我和媽媽用一個雨衣,媽媽一會兒給我拽拽這兒,一會兒又給我拽拽那兒,還不停地問我:“你淋著了嗎?”我說:“沒有。”回家后我看見媽媽的衣服全濕了,我好感動!
篇2
《我最熟悉的一個人》
我最熟悉的一個人是我的同桌,她的皮膚黑黑的、眼睛小小的、嘴巴大大的。
我的同桌其實是個小氣鬼,她自以為是她很富有,每天都有帶我沒有的東西來,還在她的文具盒里裝上很多的筆。
你是認為我的同桌還不是小氣鬼吧,等一下你就知道了。我記得有一次,我沒有帶英語書,我找她借,可是她一點也不借給我看,我都是偷偷看的。這就是她小氣的樣子。
可是也有缺點,但也有我們發現不到的優點。
篇3
姐姐與我共同生活了八年,在這八年里,我和姐姐笑過、哭過、鬧過,但是這段日子,是快樂的,所以,我永遠會記得。
在我的眼里,姐姐不怎么溫柔很冷漠,但在同學眼里她是一個熱心腸的人。
有一次,姐姐拿了一把傘,中午的時候,天下雨了,當她看見一個同學被雨淋濕了,姐姐二話不說就把傘借給了那個同學。而自己卻用口袋里的七元錢給自己買了一把傘。
瞧,這就是熱心腸的姐姐!
篇4
一、題眼:恰當解讀
寫作構思的第一步便是審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命題人給出的記敘文的題目進行深入探索,仔細的推敲題目中的每一個字,這樣才能領會題意,對題目進行恰當的解讀,從而抓住寫作的中心和重點,掌握題目的限定信息和要求,從而選取符合題意的新鮮材料,更好的完成寫作任務。審題的方法多種多樣,其步驟一般包括:審文體形式、審寫作內容、審寫作重點、審文題限制。把握題目的題眼是第一位的。例如“記我最熟悉的一個人”,雖然作文題目有點長,但應抓住題目中最重要的一個詞“最熟悉”,找準文題所要求寫的重點,選材也就有了范圍。“記一件難忘的事”、“一件有意義的事”、“令我敬佩的一個人”、“記一件撥動我心弦的往事”等這些命題作文,也都能用此方法找到它們的題眼,即“難忘”、“有意義”、“敬佩”、“撥動心弦”,抓住了題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寫作重點。再例如“春天”、“清晨”、“路”等題目,在寫作時就應該在理解題目上多下功夫,因為記敘文的題目就一個詞,這個詞既是題目,也是文章的題眼。同時還應分析題目的內涵,深層意義。象“春天”,它可以代表季節,可以寫這個季節里的雨、風、花草等,也可以把人的心情比喻成象春天一樣美好。
二、行文:前后照應
前后照應是謀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文章嚴謹連貫,渾然一體,又能突出內容和結構上的內在聯系。在記敘文的寫作訓練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在寫作過程中做到前后照應,其形式主要有如下四種:(1)文題照應。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巴金的《繁星》一文,文章開頭一段:“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從前在家鄉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納涼的時候,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著星天,我就會忘記一切,仿佛回到了母親的懷里似的。”這一段既是破題,又是統領全篇的關鍵段。(2)前后照應。例如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文,第一段中有三組對比,即濟南和北京的對比、濟南和倫敦的對比、濟南和熱帶的對比,其中第三組是用熱帶的毒日跟濟南的溫情作對比,從而得出“濟南真的算個寶地”的結論。在這一組中“寶地”對應了前文第一組對比的“奇跡”,在后文中交代和闡明前面所寫事物的結果與發展脈絡,使全文環環相扣,結構緊密和邏輯清晰。(3)首尾照應。在文章的結尾處對開頭交待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為有機的整體。例如《濟南的冬天》一文,文章以對比開篇,突出濟南冬天的特點,結尾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收筆,和標題“濟南的冬天”相呼應,抒發了作者的懷念之情。
三、觀察:注重方法
在作文教學中,不僅要學習課文中的表達方法,還要引導學生多觀察生活,在觀察活動中,讓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觀察方法,包括全面細致觀察法、重點觀察法、比較觀察法等,在觀察之后師生交流,歸納和總結。只要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善于觀察,即使是很平凡的事情也可以成為很好的題材,都能寫出形象生動、語言流暢、景色優美的好文章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這個在生活中太容易讓人疏忽的“背影”卻成了朱自清文中描寫的焦點,從小小的背影中卻映襯了大大的父愛。
四、仿寫:熟能生巧
仿寫作為一種作文的訓練手法,能帶著學生慢慢的走進“愛上寫作”的文學殿堂,不管是作為范例的課文,還是其他優秀的文學作品,內容、寫法、技巧都值得研究和效仿,正如王維模仿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寫成了《桃源詩》,的“我欲因之夢廖廓,芙蓉國里盡朝輝”模仿借鑒了李白的“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從仿寫句子到仿寫片斷,再到仿寫范文,幫助學生盡快熟悉寫作過程,把握寫作思路,只要勤練筆,定能熟能生巧。
篇5
【關鍵詞】作文;教學;做法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4-0111-01
學生們在寫作文中普遍感到的兩大難題:一是沒材料寫,二是有話寫不出來呢?如何化“難”為“易”,使學生“詩”興大發,使習作成為孩子們的樂園,并能通過習作激勵他們展現自我,傳遞信息,交流感情,馳騁想象,憧憬未來呢?下面我就談一點自己的做法。
1 拓寬視野,積累感性體驗
1.1 記錄家庭生活的豐富。家庭對小學生來說是重要的。“家”,是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家”對兒童來說就是愛的代名詞。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是學生習作不竭的源泉。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家庭生活分為幾個清晰的板塊,便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并記錄:①個性(即家庭成員不同的性格、特點);②溝通(成員之間因交往引發的趣事、煩惱事、開心事等);③勞動(包括家務勞動、種植花草、飼養小動物等)。
1.2 觀察自物物象的奇妙。自然之景,四時之景,各有所勝,它極大地豐富著學生的審美感受,陶冶著他們的審美情致。圍繞自然生活情境去選擇美的場景,組織充滿美感享受的活動,帶領同學們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引導學生在自然生活情境中,發現美的形象,描述美的表現,進入想象美的活動,抒發愛美的激情。
1.3 關注校園生活的多彩。小學生絕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學生最熟悉的是老師和同學,他們對學校生活非常熟悉,對校園環境也了如指掌。為了讓學生更細致、有序地體驗學校生活,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分欄目記錄校園生活:(1)學校美景(校園里的一草一木);(《校園的梧桐樹》)的作文時,我首先讓學生準備好筆和本子,再把學生帶到校園里選定操場中央那棵年長的梧桐樹,引導學生仔細觀看梧桐樹,并不斷提示學生:先遠看,觀察樹的整體形狀;再近看,觀察樹的葉、枝、莖;最后點明梧桐樹有什么作用?經過觀察后讓學生細細思考,正確進行描述并展開聯想。再讓學生進行討論。 (2)人物素描(老師和同學的特點、個性)如在教“寫人”(《我的同桌》)的作文時,先讓學生互相仔細觀察自己同桌的外貌特征,然后由幾名學生向同學們口頭介紹自己的同桌,后由學生自由評論,說得好的在哪?不足又在哪?并給予補述。這樣即可以創設說話情境,又為作文提供豐富的材料。;(3)人際交往(與同學、老師交往過程)。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為學生的素材庫增添了一筆不小的財富。
1.4 擷取社會生活的點滴。社會是一個萬花筒,習作素材很多,缺少的是發現的眼睛。大街、公園、菜場、公交車上、游樂場內,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一些事,值得學生去思索、去記錄。一位學生曾記錄下這么一件會人深思的事:他生病在醫院輸液,左邊是個孩子,右邊是位老人。他發現孩子,有四個大人陪著,要什么有什么。而老人呢,一個人寂寞地坐著。他的兒子給他送飯來,只是寒暄幾句,匆匆走了。這件人們司空見慣的事卻讓他捕捉到了。它反映了一個主題:敬老應落實在行動上,當學生用筆記錄時,才驚嘆于社會上有許多事值得記,值得寫。教師應當因地制宜地為學生設計、推薦實踐的項目、計劃,鼓勵學生大膽勇敢地參加實踐。暑假開始,學生有了較充裕的時間,正是學生體驗生活的最佳時期。我充分利用這個良機,布置學生在社區開展各種活動。
2 因勢利導,表達真實體驗
2.1 營造樂寫氛圍,體驗自由作文樂趣。教師在作文指導課上,可以讓學生想怎么說就怎么寫,不受條條框框的約束,像小鳥奮飛,愛怎么飛就怎么飛。但是自由作文不等于放任自由,必要的指導仍不可少。應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給學生一個思維可以自由馳騁的廣闊空間: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敞開心扉談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互相啟發,進一步激勵表達欲望,調動學生生活的積累。
2.2 捕捉偶發事件,激發學生習作興趣。課堂是個動態資源的生成場,課堂上即興生成的信息,生生之間的差異,乃至課堂中的錯誤,都可成為一種非常寶貴的資源,成為非常有價值“真實素材”,抓住這些及時的信息,有效利用,往往給作文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3.創設實踐機會,提供施展才華平臺。小學生的學習,最初是對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外部活動更感興趣,以后逐步過渡到對學習內容感興趣的。我們有時為了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和寫作素材,組織開展一些實踐活動,以活動本身的生動活潑的形式去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為他們提供施展習作才能的平臺。
3 精心講評,提高寫作的自信心
作文講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對已完成的作文是一個小結,對下次至以后是一個指導,我是這樣來講評的。(1)對作文的交流和品味,(2)對作文得失的分析。(3)對文字的推敲。同時注意抓住重點,要重在鼓勵,先讓學生自己改,然后組織討論,肯定成績,發揚優點,找出不足。通過一堂課,比如:“第一次____” 讓學生通過回憶,交流,想想許許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學穿衣服,第一次掃地,第一次洗碗,第一次做飯,第一次買菜,第一次坐火車……,而且曾經經歷過的這些“第一次”。
篇6
世界無煙日感想600字作文
記憶中,熟悉的一張灰白照片漸漸染上了看不清的煙塵,上面最最熟悉的你的燦爛的笑容慢慢變得看不清,那些云煙霧繞遮住了似曾相識的容顏,侵蝕了你叫做健康的東西。
那張灰白的老照片上的年輕小伙笑的那樣燦爛,看上去強壯而有活力,那個人就是爺爺。而小時候的我是在爺爺的家中度過,當時小小的我總是和爺爺膩在一起,總愛聽爺爺談古論今,說那些個曾經年少輕狂、意氣風發的日子。偶爾爺爺會種種花,喝喝酒,每每飯后還會抽上幾口煙。一次不經意間翻到了這張照片,便纏著爺爺說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那時候的爺爺有著和其他老人一樣的安詳溫暖的笑容,甚至和那張照片的笑容一樣,臉上閃著健康紅潤的的光澤。爺爺從不像其他的老人那樣總是有些病痛纏身,爺爺的身子一直很硬朗,中氣很足,偶爾閃了神甚至還會被他的聲音嚇到。所以我從來沒想到過,會有一天,爺爺也會病得如此嚴重。
就是在今年七月剛過,夏蟬還剛剛開始鳴叫,暑氣開始駐足在小小的房間內。爺爺一直所有的咳嗽突然加重,高燒猝不及防的襲來。開始并不覺得什么,以為只是吃藥就能夠好起來。為了讓爺爺休息,我被接回家里,開始了坐臥不安的日子。可是沒幾天,剛剛退下去的燒又一次抬頭,幾天后再見到爺爺的時候,爺爺已經清減了許多,連嘴唇都開始開裂。此時家里人都開始幫著找醫生,而爺爺一向都是不愛上醫院的,我就幫著勸。本以為也是馬上就能回來,不想卻住了院。幾番折騰,卻不見爺爺好轉,醫生所說的病理我都聽不太懂,卻只是聽進了一句“肺部已經纖維化了,不會好了,只會越來越壞。”我知道這都是爺爺抽煙所引起的,直到這一刻,我才真正看到了抽煙的危害。
煙緲緲兮肺心寒,尼古丁一進兮不復還。灰白的照片上常年留下的煙霧是否還可以揮去,熟悉的笑靨是否還能重現?
我愛無煙童年世界無煙日作文600字
年華似水,青春絢爛;遠離煙草,放飛夢想。——題記
我的童年是在煙熏火燎中度過的,有一絲新鮮空氣的地方幾乎在我的童年里沒有。
在公共汽車上,沒有一個中年人手里沒有一根煙,他們在我的面前,像炫耀一樣的噴云吐霧。汽油味夾雜著煙味撲面而來,我頓時沒法呼吸,手本能地打開窗戶,讓空氣進來,可是外面的人也在抽煙。我強忍著煙霧,走下車,手無力地扶著樹干,兩只腳像貫了鉛似的。我聞著都怎么難受,那抽煙的人就不能站在我立場上想想。抽煙就怎么舒服嗎?我迷惑了。
在家里,每當吃過晚飯,爸爸總是拿起一只煙抽起來,我多次抗議,可爸爸總是說:飯后一只煙賽過活神仙!我又迷惑了。
我去上學的路上,經常有人大步流星地跑過,嘴里叼著一只煙,我聞到煙味又咳嗽起來。我徹底迷惑了。
后來我在報刊上看見這樣的一則報道:法國的一家俱樂部,舉辦了一次吸煙比賽,冠軍一次性吸了60根煙,當場死亡,其他參賽選手皆是生命垂危。而且,有具體科學報道,三只煙可以殺死一只小白鼠,四十只煙可以殺死一頭牛。煙不但對低等動物有害,而且對人也有巨大的危害,把三只煙的尼古丁注入靜脈三分鐘,可以殺死一個人。那么吸食香煙,就無異于慢性自殺。那么為什么還有怎么多的人吸食香煙呢?
世界無煙日
夜幕降臨,小明坐在寫字臺前作業,一股刺鼻的煙味襲了進來,很快,煙將書房籠罩,嗆得小明直咳嗽。
“不好,會不會是廚房著火了?”小明趴在門框上,探出頭去,廚房安然無恙,原來是爸爸在抽煙。爸爸是個中年男子,小小的眼睛,牙齒焦黃。爸爸坐在沙發上,雙手拿報紙,嘴上叼著一支煙,正在吞云吐霧。小明見了,氣不打一處來。小明的爸爸是個大煙迷,他和媽媽已經苦口婆心地勸過好幾次,爸爸口頭上答應,現在又偷偷地抽了。爸爸無意中回頭一看,剛好碰上了兒子那尖銳的目光,小明說:“爸爸別抽煙了。”“大人的事小孩別管,回屋寫作業去。”說完,爸爸又抽了起來。
篇7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學好作文的關鍵是要對作文產生興趣。有了興趣,才會有表達的愿望。
1.觀察誘趣
學生大都生活在家庭和學校里,家里、學校及其周圍的人、事、景、物是他們最熟悉不過的了。學校的一草一木,同學的一顰一笑,老師的一舉一動,爸爸騎車,媽媽梳頭,爺爺抽煙,小雞找食,小朋友做游戲,這些都可以當作學生觀察的對象和內容。也許,這些司空見慣的事對有的學生來說毫不起眼,引不起興趣。這時候,我就會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興趣,開闊他們的視野。比如,帶學生走出校門,走出家門,走向田野,走向山林,走向社會。艷陽高照的春天,去欣賞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傾聽小鳥的歌聲泉水的琴聲,領略油菜花那一望無際的美麗風光;夏天去小溪里捉魚摸蝦,嬉戲玩耍;秋天,去果園里品嘗黃橙橙的桔子,收獲豐收的喜悅;冬天,和漫天飛舞的雪花捉迷藏……在欣賞游玩的同時,要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的美麗多姿,因為是自己感興趣的事,并且用心體驗過,所以很容易激發起學生們的創作熱情。
2.情境激趣
在作文教學時創設情境,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引發學生極大的興趣,點燃寫作欲望。
例如,我在教學作文《一個星期天》的時候,借鑒于永正老師的方法,上課伊始先放一段伴有鳥叫聲、水流聲的旋律,要求學生根據聽覺感受進行想象,并將想象的內容寫成片斷。
優美的音樂觸動了學生作文的興奮點,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生輕松愉快地把聽后的想象化為一個個美麗的畫面。我再趁熱打鐵,把剛才寫的片斷作為作文的開頭,引導學生選擇一個星期天發生的事寫下來。
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想象,再現生活畫面,從而調動記憶倉庫中的相關素材,使之用心靈去感受多姿多彩的寫作情境,燃起表達的欲望,從而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作文來。
3.題材引趣
新穎的作文題材,能讓學生把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展現在人們眼前,讓人們體會到兒童生活的情趣。《月球上的野炊》、《我和星星約會》、《相聚在臺灣島》這些新穎的題目,一下就能吸引小作者,喚起他們寫作的興趣。
我們常見的命題作文《記一件有意義的事》、《一個我敬佩的人》、《暑假的一天》……這類作文幾乎是爺爺寫了爸爸寫,爸爸寫了姐姐寫……幾代人都是按一定的套路用套話來寫,毫無新意。學生看到這樣的題目也提不起精神。像這種“老套”的題目怎樣引導學生樂意寫,并能寫出新意呢?我采用的是寓作文教學于富有情趣的活動之中。除了帶學生外出游玩、觀察外,我還和學生做游戲、勞動實踐,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既能體驗生活的樂趣,豐富生活的積累,又為作文提供了新趣的題材,使學生在習作中處于活動的興奮狀態,有話就說,有感而發,有情可表,既能寫得真切,又能透出情趣。如作文《我敬佩的一個人》,寫這篇作文前我先舉行了一次《夸夸×××》的演講活動,看看誰把自己要夸的人夸得最厲害,最有說服力。這樣一來,學生興趣盎然,人人都美美地夸了一通。通過富有情境的活動,化復雜為簡單,化乏味為新奇,寫起作文來思路暢達,內容充實。
二、放飛心靈
內容陳舊,缺乏新意,語言成人化,沒有童真童趣,這是小學生作文的通病。究其原因,除了采用眾多的《作文大全》、《小學生優秀作文選》這一類的作文書作參照,形成了思維定勢外,最重要的還是傳統的作文教學在作怪;首尾呼應,點明中心,巧設文眼,命題立意,布局謀篇……林林總總的寫作技巧和寫作方法一一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使學生作文時有路子可循,有模可仿,作文自然會落入欲套,沒有新意。
篇8
[關鍵詞]魯迅;作文;中學生
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一個慈愛、幽默、富有同情心的普通人。作品中的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生活中的他卻“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作為文學家,300多萬字的創作和250萬字的譯文,再加上他輯錄校勘的49種古籍,總共有1000萬漢字的文化遺產。那么,我們從他的文學寫作方面一定會有很好的借鑒。
一、作文是什么
我非常贊賞魯迅先生在《三閑集?無聲的中國》所說的:“作文要說現代的,自己的話。……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說出來。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一切的利害……將自己的真心話發表出來。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這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使人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沒有本質的區別。
作文是表達和交流的需要,表達作者的體驗、感受、思想、情緒,并與他人分享。作文的第一步不是“寫”,而是“想”,即認識。認識社會、認識生活、認識自我、認識自然,這是一個相當長的積累過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引導學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親自體驗,不斷地學習思考。作文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減少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
二、作文應該“寫什么”
《朝花夕拾》是學生們最喜歡的魯迅作品之一,總共選取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文章所寫內容都是魯迅先生自己經歷的、印象最深的、感觸最真的事情,抒發的都是真情實感。
寫什么?一要寫自己最熟悉的,熟悉到什么程度,就寫到什么程度;二要寫自己最想寫的,寫自己最感興趣的,感受最強烈的;三要寫自己體會最真的。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那些讓自己動情的內容來寫,最好選擇親身經歷的事情和與自己交往深厚的人來寫,切忌選取那些遠離生活甚至自己一無所知的人和事來寫。
三、作文應該“怎么寫”
魯迅先生在《作文秘訣》一文中提到: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魯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還提到: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作文要怎么寫呢?
首先,選材角度要“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在對“百草園”的描述中,他以“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的句式將百草園的景色一層層敘述出來,每個角度都非常小,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筆下,描述出了石井欄的“光滑”,皂莢樹的“高大”、黃蜂的“肥胖”、叫天子的“輕捷”以及會彈琴的蟋蟀、會唱歌的油蛉,還有那像人形的何首烏以及油酸有甜的覆盆子等。我們的作文,不應該像魯迅一樣嗎?真情實感應該是從我們刻畫的人物、敘述的事件、觀賞的山水中汩汩流出的,而不是從人物口中直接喊出的。我們常說掩藏得越巧妙越好,表達得越含蓄越妙,所以作文中一定要找好傳遞感情的媒介。
篇9
首先教會學生感悟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豐富多彩的生活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生長在農村的孩子們,最熟悉的生活莫過于農村生活,農村的孩子經常接觸的是大自然,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和深厚的感情。如:鳥語花香、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炊煙裊裊、樹木蔥綠、田野廣闊、果園飄香、下河摸魚、上樹掏鳥窩、放風箏、割稻谷、插秧施肥、上山砍柴、喂豬放牛……這不都一一烙著農村的印記嗎?河畔田間的花草,季節里的春夏秋冬,自然里的風花雪月,只要你們留心觀察這些自然景物和生活場景,思考其中所蘊含著的深刻意義,自然而然就會為寫作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借景言情,引導學生珍惜生活。以寫景文章為例,學生要精選自然之景。雖然放眼望去,處處均有風景,但并不是所有的景物都能讓我們有話可說,要力爭讓筆下之景有與眾不同之處。在這類文章里,修辭尤為重要,如比喻會將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擬人會將景物渲染得情感動人,巧妙地引入詩詞典故、神話傳說,更會給文章注入深厚底蘊。
其次要引領學生進行廣泛閱讀,借鑒寫作經驗。有了豐富的生活材料,同學們還必須建立材料庫。材料庫充實,下筆寫文章才會如有源之水,否則,搜腸括肚,也難寫出好文章。怎樣才能使材料庫充實起來呢?教師要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精讀博覽,廣為采擷,開闊視野,借鑒他人的寫作經驗,這是很好的方法。
中學生的生活沒有“豐富曲折”的經歷,生活十分單調枯燥,很難碰上驚心動魄的事情,很難遇到覺得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很難產生獨到的思想觀點。那么大量閱讀書籍、報刊、雜志,從中吸取營養,便成為了豐富人生閱歷和思想感情的最為有效的途徑。
教育專家嚴凌君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是啊,在這個世界里,我們賞李白、杜甫,讀屈原、陸游,走進“紅樓”,探訪“聊齋”,和魯迅一同“吶喊”“彷徨”,與茅盾一起苦熬“子夜”……一是在閱讀中觸感。閱讀不僅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更是一種情感的溝通。我們應該挖掘自我內心深處的感觸。二是在閱讀中借助語言。詩詞典故或名言警句,就經過了歷史的檢驗,在寫作時適當使用,能收到畫龍點睛、文采飛揚之效。
讀書是吸收和積累,要想寫得好,必須讀得有效。有些同學在讀書的時候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浮于表面,這樣讀書的效果不好。讀書應該要聚精會神,多思考,多咀嚼,才能取得“望表知里”的效果。讀,要有一種深入探究的精神,對文章的詞句篇章、來龍去脈不弄懂不罷休;讀,不能書是書,我是我,而應該積極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展開想象,讓字面上的景、物、人活起來、動起來,深入理解語言情境的奧妙;讀,要善于抓住關鍵詞句撥動自己的心弦,激起共鳴,把握文中感情的脈搏,使文章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深入理解作者煉字煉句、構思組材的用心。
最后要求學生勤練筆。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關鍵在于“破”,在于學生讀懂讀透,才能從中受益。另外,同學們讀書不能局限于課堂,更要注意得益于課外。如果說,課內的讀是“點”,那么課外的廣泛閱讀才能構成一定的知識面。同學們要自覺地把閱讀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要經常閱讀文藝作品、科技讀物,對報章雜志上的時文進行評價等,跟同學們經常交流讀書心得。這里要提出的一點是同學們要做好讀書筆記,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寫讀書筆記有許多方法,如摘抄重要的句子段落,圈點勾畫美好的詞語,寫出自己的閱讀心得,對文章進行分析后列出它的結構、提綱等。寫讀書筆記有許多好處,如可以促使自己讀得認真,想得深入;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留下一些重要資料,以備以后使用;可以進行練筆,提高敘述和說明的技巧等。寫讀書筆記其實就是一種寫作,對提高作文能力有著直接影響。
有了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知識積累,同學們應該要把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觸動、感悟好好地記錄下來,這里要切記的一點是同學們在獲得寫作素材和靈感的時候,應該馬上記錄下來,要不然就時過境遷了,再來寫就沒有當時的感受,甚至寫不出來。
篇10
關鍵詞 小學生;作文能力;培養
一、消除心理障礙,培養興趣
現在大多數學生一見到作文就害怕。因此,教師在作文課上應首先強調作文不難,打預防針調整學生的情緒,使之在思想上放松下來,作好精神準備。然后以切實可行的措施,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真正感受到作文并不難。
作文是以實踐活動為基礎的。因此,教師在命題時,要從學生感興趣的入手,注意符合學生心理,強調“有所為而發”,使學生有話可說。命學生感興趣的、最熟悉的、想言而未曾言的事情為題,如《給老師的一封信》、《王偉,我想對你說》等。此外,非命題作文也是消除心理障礙的重要之舉。因為學生可以從興趣出發,寫自己想寫、愛寫的東西,不受文體形式的限制,自由度較大。這種形式以課外練筆(小作文和日記)為主。
二、圖畫引路,開啟表達的大門
每個孩子都喜歡畫畫,有的畫雖然我們成人看不明白,認為沒什么意思。但在小朋友的心中那就是他觀察世界、表達世界的一種方式。在小學語文低段寫話教學中,我就嘗試讓孩子先畫畫,再說說,最后動筆寫寫的方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如學了《秋游》一文后,我讓學生按照由遠而近的觀察順序寫寫我們眼中的秋天。具體教學時我是這樣做的:先讓孩子拿筆畫出秋天大自然的變化。如藍藍的天,白白的云。成群的大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往南方飛去。遠處滿山的楓葉紅了,遠看像一座噴發的火山。近處公園里的變化:開了,五顏六色,形狀各異。大樹的葉子變黃了,秋風一吹像一只只美麗的蝴蝶在風中翩翩起舞。農田里的變化更大了:稻子黃了,高粱紅了,棉花白了等等,孩子在圖紙上盡情地畫出它們眼中的秋天。然后引導它們按照一定的順序說說,最后落實到書面表達,難度大大降低。
三、模仿所學課文,引導入門
任何學習都是從模仿到創新的過程。學生學寫作就應該從模仿入手,給其一根有力支撐的拐棍,支持他不斷向前探索。在教學過程中,每學到不同結構的課文,我總是讓學生先總結課文結構方式,然后套用此結構方式進行習作,舉一反三,逐步提高布局謀篇的能力。比如學了《黃果樹瀑布》一課后,讓學生按照方位順序寫《美麗的校園》。學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后,讓學生用幾件不同的事例來寫自己熟悉的一個人……仿寫,由于方法來自閱讀,內容來自生活,學生敢寫、會寫,能比較迅速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培養觀察能力,積累材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首要一環。教師要結合看圖學文教給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為他們創造生動有趣的觀察條件,經常組織開展各項活動,從周圍的事物中挑選有意義的人、事、景來寫。每次活動均布置一個明確的內容和目標,要讓學生選準角度根據選材的需要去著眼。觀察事、幫助學生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發展變化和結果:觀察環境,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選擇不同的觀察點,注意四周景色與陳設。最后將觀察到的景物列成一個小標題篩選出一個個寫作材料。
五、注重背誦和朗讀,儲備語言
小學生的文章寫不具體、不生動,不僅僅是缺少寫作素材,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即他們掌握的詞匯過于貧乏,表達能力弱。老舍先生曾說過:“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有目的、有選擇、有步驟地讓他們背誦一些文質兼美的典范作品。此外,結合閱讀教學經常向學生推薦好書,好文章,讓學生熟讀多背。同時讓他們摘錄課外閱讀中的好詞佳句,值得贊賞的片斷并按“寫人”、“敘事”、“寫景”、“狀物”進行歸納合并。這樣,學生的語言倉庫里有了豐富的積累,寫起作文來自然會得心應手。
六、指導學生自改、互改作文
教師批改作文往往是花的時間多,其效果卻不理想。葉圣陶先生一再強調:“必須使學生能自改其文!”語文教學發展到今日,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改其文,形成他們自身的能力,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學生作文草稿打好后,一般在一周后我要求先由本人對草稿中明顯錯誤修改后,再按座位編四人一組,參加小組評改,其中寫作水平較高、責任心較強的學生任組長。在課余對組長進行專項輔導,讓其具有較高的批改能力。為保持學生的積極性,有時讓學生傳閱草稿,用符號批注,有時二人互批互改,組長簽字后才能在作文本上謄寫。老師在第二次批改時,著重在文字表達方面精批細改,引導學生在遣詞造句方面下工夫。實踐證明:通過作文互批互改,我班學生對作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但提高了寫作能力,而且對審美能力、鑒賞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七、教師勇于身先士卒,常寫下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