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日記帶翻譯范文
時間:2023-04-08 03:38: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語日記帶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national day is coming.how are you spending the vacation?do you have an exciting plan?some of my pen pals told me their plans.
percy form changsha,hunan.
i am going to guilin. my aunt lives there.i am staying at my aunt's house.she is showing me around the beautiful city.iam taking so恩平婚介網(wǎng)[*]me photos.i am sure i'll have a good time there.
mary form wuhan,hubei
i plan to visit beijing for vacation.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in beijing,such as the great wall ,tian'anmen square,ect.i'm going to beijing by plane.it's very fast.i plan to stay in beijing for five days.
國慶計劃
國慶節(jié)馬上就要到了。你會怎樣度過這七天假日呢?你有沒有一個讓人興奮的計劃呢?我的一些筆友告訴了我一些他們的計劃。
篇2
初中英語周記一
The winter holiday began today. The Spring Festival will come soon. So my sister and I decided to help our mother to clean the room.
In the afternoon we began the cleaning. We first dusted the walls. The walls turned white soon, but the tables and floor were covered with dust. Then I cleaned the tables while my sister swept the floor. The room became bright and clean. We were very happy.
Then my sister did some washing. With my help, my sister first washed clothes, then some shoes.
Finally, we finished the work. "What time is it now?" she asked. "Oh, it's six o'clock! It is time for Mum to come home. We must prepare the supper. Be quick!" I said. Just then our mother came in. When she saw the room clean and bright she was very happy. "You are my good daughters!" she said with a smile on her face.
Now I was very tired, but I was very happy, because I had done something tbr my mother.
翻譯:寒假的第一天
今天開始放寒假。春節(jié)快到了,我和姐姐決定幫媽媽做一次大掃除。
下午大掃除開始。我們先撣墻上的灰,墻很快變白了,但桌面和地板上布滿了灰塵。于是,我抹桌子,姐姐掃地。最后,房間變得干凈亮堂了。我們很高興。
接著,姐姐開始洗衣服,我在一旁幫忙。洗完衣服,姐姐又洗鞋。等全干完了,姐姐問:“幾點了?”“喲,6點了!媽媽要回來了。我們得做晚飯了,快!”我說。這時,媽媽進來了。她看見房 間既清潔又明亮,非常高興。她笑容滿面地稱贊道:“你們是我的好女兒!”
我雖然很累,但很高興,因為我為媽媽做了一點事。
初中英語周記二
Yesterday was my birthday.I was so happy because all of my friends come to celebrate it with me.They bought me lots of gifts.And my parents cooked delicious food for us.The moment they sung the song happy birthday to you,I could hardly hold my tears.I was moved deeply.Well that was a great birthday part and I grew older.I knew that I should learn to take care of myself and I was not a child any more.That was my birthday.
3,,Today I was very happily today! In the morning, it was very fine! Then I climbed the mountain with family, the air on the mountain was very fresh, the flowers plants and trees on the mountain all seemed extremely beautiful. In the afternoon, I went to friend's home to play, the friend entertained me warmly, showed me a lot of books of his , listened to his CD for me , then also asked me to eat a sumptuous dinner. Coming back home in the evening, family and I sat and watched TV together, we were returning and eating the fruit while chatting, the whole family was happy and harmonious!
譯文:今天我過得非常開心!早上,天氣非常好!于是我和家人一起去登山,山上的空氣非常清新,山上的花草樹木都顯得格外美麗。下午,我去了朋友家玩,朋友熱情地招待我,給我看了他的很多書,給我聽了他的CD,然后還請我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晚上回到家,我與家人坐在一起看電視,我們還一邊聊天一邊吃著水果,全家其樂融!
初中英語周記三
One Sunday my mother (Mother) had (made) me take my little young brother to the a trip to the country. She bade me take good care of him.
While we were walking along the road, the sun was shining brightly and the breeze was blowing gently. We saw the beautiful flowers smile (smiling) at us and heard the birds sing (singing) their sweet songs on the trees. The scenery was indeed very pretty (beautiful).
When we felt tired, we returned home. We saw Mother (our mother) wait (waiting) for us at the door.
有一個星期日,我母親叫我?guī)〉艿苋ムl(xiāng)村游歷。她吩咐我要好好照料他。
篇3
一、當前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的現(xiàn)狀與分析
1.寫作的主要問題
①用漢語思維方式寫作。例如:
This photo is my take.
The dumplings have many kind.
②語法錯誤多。例如:
What are the woman teachers doing?
Linda often do her homework in the evening, but this evening she watching TV.
③寫作內(nèi)容貧乏,層次不清。
④標點符號誤用。例如:
I like apples、bananas、oranges and so on.
I’m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2.問題形成的原因
①師生角色定位問題
長期以來,中國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學習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機械的、被動的接受過程。在英語寫作中,這種師講生練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機。
②忽視對語篇體裁圖式的輸入
在寫作之前,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是有效寫作的重要輸入途徑。然而,一方面教材本身忽視對寫作教學中不同體裁的語篇圖式結構的編排,另一方面不少教師重句輕篇,沒能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語篇思想的發(fā)展脈絡,分析文章的層次結構。
⒊重視寫作結果,忽視寫作過程
我國寫作教學的基本模式是教師命題學生寫作教師批改。然而許多調(diào)查表明多數(shù)學生對教師的批改并不認真閱讀,教師的辛勤勞動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出現(xiàn)“教得累、學得苦、效果差”的局面。這種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模式重點放在寫作的最終結果上,傳統(tǒng)的“成果寫作法”是完全基于“寫作最終作品”的教學,絕大多數(shù)的寫作教學忽視了“寫作過程”,結果導致了其作品缺乏一定的思想深度。
⒋寫作目標把握不準
一些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寫作要求,在寫作時偏離主題或張冠李戴的情況十分普遍。
二、提高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水平的對策與建議
1.落實好“寫”的常規(guī)訓練
教師應以現(xiàn)行教材為依托,利用單元對話、語篇材料、圖表、課后練習等形式加強寫作練習。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單元對話指導學生學習書面表達。以《Go for it!》 7B Unit 11課文對話為例:
—What do you think of soap operas, Mark?
—I don’t like them.
要求學生用第三人稱改寫。例如:
—What does Mark think of soap operas?
—He doesn’t like them.
2.加強仿寫練習
采取“學生閱讀——學生仿寫——學生修改”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仿寫。仿寫包括仿寫句型結構、仿寫英語應用文體的結構形式以及仿寫課文內(nèi)容。通過仿寫句子,可使學生們注意到漢語與英語在表達方式、句型結構以及語序上的區(qū)別,可以避免學生們根據(jù)漢語隨意翻譯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們的英語語言意識和英語思維習慣,最后達到能靈活運用英語的程度。 英語常用的應用文體包括書信、e-mail、日記、通知等,而中英文在格式上的要求是有差別的,學生們只有通過多次仿寫練習才能熟練掌握。仿寫課文內(nèi)容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語言知識和句型結構,指導學生分析課文的寫作思路等。
3.加強擴寫練習
以7B Unit 12 為例: 學生分組討論自己所寫的家規(guī)或校規(guī),集中形成兩篇范文。要求學生根據(jù)所給出的家規(guī)或校規(guī),給家長或校長寫一封信,提出你對這些規(guī)定的看法或合理性建議。
4.利用圖畫學寫書面表達
新教材圖文并茂,材料豐富。每個單元相關話題中的圖畫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用口、筆來表達思想的欲望。
5.利用課后練習學習書面表達
詞組的漢譯英,句子的漢譯英,有連詞成句,有把幾個簡單句改寫成并列句、復合句,還有做采訪,寫請假條,記日記,回復書信、寫電子郵件,看圖寫作等練習。
三、正確處理寫作與其它英語技能之間的關系
篇4
一、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英語教學中,能否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學生能否學好英語的關鍵。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學生的閃光點,并不斷強化其優(yōu)點。這就需要開展一定的英語教學活動,例如:喜歡動口的學生多讓其表演英語小故事,聽力好的學生復述別人的話或者英語錄音等等。這樣,就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學英語用英語的環(huán)境,使學生在興趣中提高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再比如常設置英語墻報 、英語畫刊等,并號召學生開辦“英語角”,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習慣和氛圍;利用善于繪畫的學生繪制教學掛圖,讓其常有成功感和自豪感。并經(jīng)常使用多媒體等創(chuàng)設情景,最大限度地創(chuàng)設會話環(huán)境,使學生把學習英語當做一種樂趣而不是負擔,自然而然地有一種自我追求,自我提高的興趣和動力。如在教授動詞“prefer”時,利用多媒體最大限度地展示所學過的英語名詞,既起到了復習的作用,又提高了英語聽說的能力,同時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然,興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續(xù)不斷。教師應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使其有趣味性。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應盡量多揚少抑,哪怕這個學生僅僅取得一點進步。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誰都愛聽好話,表揚的話。有利與學生成長的好聽的話,老師常說常講。一句表揚和鼓勵,一個真誠的目光,一句善意的面帶微笑的責備,也許能給學生徹夜難眠的欣喜,也許能使學生化悲痛為力量,也許是學生一生的轉折點。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活學生學習動機,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探求知識,使之成為樂之者。
二、培養(yǎng)良好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著名作家巴金說得好:“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的培養(yǎng)開始”。要想學好英語,就要學好英語的五大技能,即聽、說、讀、寫、譯。1.聽的習慣。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嬰兒期母親的親切溫柔的話語聲中長大大多在不斷的將近一年左右的“聽”的練習中學會了簡單的話語。可見“聽”是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學習英語使用最廣泛的手段之一。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現(xiàn)象也說明聽力差的人語言表達能力也不會好。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每節(jié)課都要進行聽力訓練。另外,聽寫課文也是一個很有效的練習聽力的好方法。2.說和朗讀的習慣。中國人學英語最常見的就是“啞巴英語”,這是學習語言最大的障礙,我們只有認真訓練學生的大聲朗讀的習慣,向《瘋狂英語》的作者李陽學習,讓學生明白讀比寫更重要。我們只要每天堅持朗讀,持之以恒,就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另外,大量的、準確的朗讀能夠促進聽力和口語的進一步完善,而廣泛的朗讀更能充分提高閱讀和寫作水平。3.培養(yǎng)寫作習慣。英語學習必須以聽和讀為前提,但要真正掌握英語,形成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僅靠聽和讀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通過說和寫來檢驗和促進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的形成。在我國以往的英語教學中,“啞巴英語”可謂人所共知的現(xiàn)象,比如許多大學生畢業(yè)以后,卻無法和外國人正常交流。而最近這些年隨著聽、說不斷受到重視,寫作反倒成了學生的難題。所以要特別重視寫作能力的訓練,只有讓學生多寫多練,才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4.培養(yǎng)翻譯的習慣。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引導學生賭物思詞,即見到某個物體就去思考這個英語單詞,并與別人交流之。還可以引導學生用英文寫日記,這樣自然而然地就把用漢語思考出來的語句翻譯成了英語,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翻譯的習慣,也養(yǎng)成了用英語思考的習慣。由此,學生的大腦就反復不斷地思考和復習了所學的英語知識,也就生活在了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中,正如學習我們的母語的過程一樣。只要養(yǎng)成了這樣的習慣,有什么語言他們能學不好呢?
篇5
【關鍵詞】高中英語 閱讀課 圖式理論
一、引言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閱讀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邏輯推理判斷能力,要讓學生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圖。同時強調(diào)了解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和背景,理解文化差異并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運用各種媒體資源拓寬閱讀渠道,提高閱讀興趣。
以上這些對我國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可以說是挑戰(zhàn)。因為英語在我國屬于外語,沒有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很多同學的英語學習都是在教室這樣的小環(huán)境中進行。而且,自上世紀50年代起,英語閱讀教學多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先教單詞,再分析語型、翻譯課文、解釋語法現(xiàn)象。課后要求學生們熟記單詞和語法、背誦段落。這種傳統(tǒng)的自下而上閱讀模式重知識、輕能力,語言輸入量偏小,忽視閱讀技能的訓練,忽視分析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作者的態(tài)度情感。單一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和被動的學習方式,學生養(yǎng)成了逐字逐句閱讀習慣,熟知文章里的單詞,能夠分析句型,卻說不出主題思想,不能進行推理、判斷,不知道文章的行文結構、段落間及句子間邏輯關系,也很難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本文將用圖式理論解釋閱讀理解過程,以及如何運用該理論來提高教學效果,以達到新課標對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提出的新要求。
二、圖式理論概述
圖式(schema)最早由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他曾在書中寫到,人對世界的認知是與個人的已知信息聯(lián)系起來的。后來應用在各個領域,其中包括外語教學領域。特別是對閱讀教學影響較大。圖式理論認為,任何文本本身都沒有意義,閱讀是讀者從自己先前已有的知識體系中提取相關圖式,與文本所提供的信息互動,從而建構并儲存新的圖式的過程。讀者已知圖式越多、越完善,與文本信息產(chǎn)生的互動就越多,理解能力就越強。由此可見,閱讀是讀者調(diào)用加工已知圖式的積極過程,而不是僅接受文本圖式的被動過程。而外語閱讀存在于不同層次,包括記憶、意譯、推理、應用詞匯、語法、和社會文化,大腦中是否有相應的圖式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理解能力。因此,英語閱讀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詞匯語法層面,而要深入領悟作者意圖和文章主旨層面。
根據(jù)圖式理論的觀點,閱讀理解過程中,讀者需要及時調(diào)用、激活和豐富的圖式被分成三類: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內(nèi)容圖式 (content schema)和形式圖式(form schema)。語言圖式指讀者認知結構中與閱讀材料中詞匯、語法特征互動的知識模塊;內(nèi)容圖式指有關閱讀材料所涉及的各種背景知識;形式圖式是指文章類型、組織結構、修辭等有關知識。閱讀理解程度取決于讀者大腦中這三種圖式與文本的三種圖式相互作用。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基礎英語教學中,教師們重視語言圖式,忽視內(nèi)容圖式和形式圖式,誤導學習閱讀習慣,影響閱讀效果。因此,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重新認識閱讀理解過程,重視三種圖式的共同作用,幫助學生對閱讀文本準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三、圖式理論在英語閱讀課中的運用
1.閱讀前聯(lián)系課文,激活學生已有圖式
在閱讀課前,教師需要讓學生課前預習,布置適當任務幫助學生激活頭腦中與課文相關圖式,豐富原有圖式結構。可采用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布置學生課前看與課文相關電影,準備在課堂上分享感想。或讓學生查找課文人物背景,在課堂上介紹。同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或短片,引出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如在閱讀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5 “A trip on the true north”前,可以通過PPT播放帶圖片的測驗:What language(s) do Canadians speak? What is the capital of Canada? What is the national animal of Canada? How many “Great Lakes” are there in Canada and what are they?等,使學生回憶并建構有關加拿大的城市或動物的已有圖式,通過這些方法,產(chǎn)生與文章的互動過程。
2.豐富學生的內(nèi)容圖式,擴展學生知識面
高中英語教材涉及文學藝術、歷史人物、科學技術、環(huán)境保護、體育衛(wèi)生、政治等各個領域,體裁有記敘文、說明文、小說、傳記、書信、日記、詩歌、戲劇等,內(nèi)容十分豐富。在教學中,教師激活學生已有圖式外,還要結合教材內(nèi)容,補充一些與之相關的背景知識,即內(nèi)容圖式。
例如閱讀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1 “Anne's Best Friend”時,可以向學生用英文介紹Anne的背景――她生于二戰(zhàn)期間德國,1933年,因希特勒采取反猶太人政策,安妮一家不得不遷往荷蘭。由于迫害日益嚴重,安妮一家只好躲在阿姆斯特丹的秘密住處里。再如,在閱讀必修二 Unit 3 “Andy---The Android”時,同學們除了了解到足球機器人,還可以向他們介紹禮儀機器人、排爆機器人、“手推車”機器人、地面軍用機器人等等。經(jīng)過日積月累,學生頭腦中各個知識領域的圖式才會越來越豐富。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每單元話題,精心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有的放矢地介紹一些相關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范疇,為日后閱讀打好基礎。
3.指導學生建立形式圖式,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形式圖式可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題思想。英語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一般都在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把所有段落的主題句歸納總結就是整篇文章的主題思想。在新聞里,其段落按重要性遞減的順序來安排,往往在第一段里提及六要素。在議論文里,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段落間的連接詞快速了解語篇和段落要點。例如閱讀必修四Unit 5 “Theme parks---fun and more than fun?”時,讀第一遍時采用泛讀形式,通過找出每段中心句了解文章結構為總――分結構,第二遍采用細讀形式,找出每個主題公園的theme,location,activities,slogan。最近,讓同學根據(jù)這些關鍵詞設計一個自己的主題公園。這樣,運用這些形式圖式來指導閱讀技巧,教師僅僅教授閱讀方法,而不幫助翻譯句子,使學生的閱讀變得自主積極,使理解更具有層次性。
四、結束語
總之,在閱讀分析研究中,圖示理論有著切實可行的指導作用。在閱讀課教學實踐中,關注三種圖式的相互作用,將閱讀的文化性和實用性結合起來,發(fā)揮學生閱讀創(chuàng)造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枯燥的英語閱讀課堂變得生動起來,這無疑將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胡春洞、戴忠信. 英語閱讀論[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2] 馬艷俠. 圖式理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 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0(4).
篇6
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指出:“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培養(yǎng)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側重培養(yǎng)閱讀能力,為進—步學習和運用英語切實打好基礎。”為了達到這—目的,必須突出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具課這—特點,即教師要運用實踐性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聽、說,讀、寫,并且做到堅持聽、說領先。因為語言首先是有聲的語言。口語是第—性的,書面語是口語的記錄,是第二性的。聽、說、讀、寫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由于聽說能力提高了,學生在閱讀時速度因而會加快,也就促進了閱讀能力的提高,培養(yǎng)聽說能力也有助于鞏固所學語言知識和提高讀寫能力。如果是學生聽得懂,說得出的東西,就很難遺忘。學生聽得懂、說得出口的東西,寫成書面的也就容易多了。
一、圍繞聽寫夯實基礎,優(yōu)化聽說讀寫訓練
在幾年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我—直堅持聽寫這—行之有效的方法。當然在初中不再是聽寫一些簡單的詞、詞匯,而是在聽寫一些課文中典型的句型的同時,重點指導訓練學生聽寫連貫的,語言淺近的短文、小故事之類。這些材料既短小精悍,又有—定的趣味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經(jīng)常性地為學生提供這方面的材料,在—定程度上克服了我們在傳統(tǒng)教學上比較側重于讀寫,聽說相對薄弱這—傾向。在重視讀寫、重視筆試的同時,我們也不會放松聽這—關,也不會造成學生只會讀讀寫寫,聽不懂,說不出的不良后果,為學生進入高—級學校學習打好良好的基礎。然而,只是聽寫,畢竟是形式單調(diào)、呆板,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圍繞著聽寫,可以進行—連串的練習,例如,材料是—篇短文,可以先由教師慢慢地朗讀,讀完后提出一些理解性的問題或正誤辨析題,看學生是否聽懂了。然后逐句聽寫下來,再給學生—些時間朗讀、準備。最后可以提供—些提示性的詞匯,讓學生復述或者背誦。這樣也就進行了聽、說、讀、寫全方位的訓練,使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語言實踐的機會。
二、緊繞課文教與學,深化聽說讀寫訓練
課文是教學語言知識和訓練語言技能的綜合材料,課文是學生聽、說、讀、寫練習的大本營,是進行課堂實踐最好的語言材料,也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點。圍繞課文教學,也可以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例如,初中英語課文大都較長,許多課文都可以用縮寫的形式,概括大意,把縮寫成的材料,先讀給學生聽,作為新課文的介紹,在學生熟悉課文,掌握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行口頭復述課文,也是—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概括、整理語言的能力,把所學到的語言知識,變?yōu)檎Z言技能,從而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我在教學中常在黑板上寫些提示性的詞匯,讓學生依據(jù)提示的線索、次序,借助啟發(fā)性的詞語復述課文。有時為了擴大訓練面,也可以分成幾小段進行口述,每小段由—個學生口述.為丁不使學生感到單調(diào)乏味,而失去積極性,復述時可采用多種形建交替或混合使用。如口頭書面相結合,教師可要求學生先口頭復述,再進行書面呈現(xiàn),這樣就保證了復述效果的質量,又進行了書面表達的訓練,即聽、說、讀、寫的訓練。
為了強化記憶課文中的—些語言點,我還對課文中的一些句子進行了還原翻譯訓練。采用的次序為:listeningtransiatingrepeating,即先由教師講一句課文中的重點句型或含有重點詞、詞組的句子,讓學生聽懂后將其翻譯成漢語,再重復一遍,幫助學生掌握了課文中的重點、難點,鞏固了所學的語言知識,又使學生在45分鐘內(nèi)得到了大量的訓練。學生牢固地掌握了這些語言點后,也就不必再去做大量的單項選擇題了,避免了“題海戰(zhàn)術”的教學方法。
三、常把圖文相結合,強化聽說讀寫訓練
縱觀幾年來試卷,其中“壓陣題”均為書面表達題。幾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提高書面表達能力的關鍵在于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學習語言的基礎訓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常采用口頭作文、看圖作文等形式,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如,在寫發(fā)言稿、口頭通知、日記等材料時,先讓學生口頭表達,學生自己修改,教師有意識地加以引導,給一些比較典型的句子、句型等讓學生模仿,力求幫助學生用上句型。切忌直譯,拖泥帶水。等學生意思表達清楚,讀后文字通順再寫下,就是采用先說后寫、說寫結合的原則,充分發(fā)揮了說話對書面表達能力形成的墊底作用。整篇寫好后,讓學生通讀幾遍,讀也是寫的基礎。有的學生感到寫作難,其原因之—是讀得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得朗朗上口,寫起來就洋洋灑灑了。
篇7
[關鍵詞]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培訓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08-0062-02
英語教育的目標正在從語言能力轉向溝通能力,從注重單一技能轉向注重多重技能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的目的為: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yè)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yè)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奠定基礎。
高職高專教育培養(yǎng)的是技術、生產(chǎn)、管理、服務等領域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其中,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yǎng)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yè)務活動的能力。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正是在這種英語教學的發(fā)展趨勢下孕育而生的。筆者曾擔任多場實用英語口語大賽選撥賽評委,同時,先后兩次負責學院選手賽前輔導工作并在2007年指導學院代表獲得第四屆實用英語口語大賽廣東省賽區(qū)一等獎。以下筆者將總結以往經(jīng)驗并根據(jù)實用英語口語大賽的特點提出相關的培訓對策。
一、“實用講演”培訓對策
實用講演的內(nèi)容為150字左右的應用性文字,參賽選手抽選準備15分鐘后進行脫稿復述。根據(jù)選手的語音語調(diào)、流利程度及朗讀表情進行評分。根據(jù)這一標準,筆者從語音訓練、內(nèi)容風格、識記背誦三方面對選手進行了相關培訓:
1.模仿策略提高語音語調(diào)的準確性
好的發(fā)音可以給聽者留下好的印象。演講時發(fā)音應清晰、流暢、響亮,節(jié)奏有起伏、有快慢、有輕重,才能形成口語的樂感,才能悅耳動聽,引起受眾共鳴。通過要求選手模仿VOA慢速英語聽力和電影原聲帶,提高選手語音語調(diào)的準確性。
2.指導學生識記背誦的方法,加強自述、復述的訓練。
指導學生識記背誦的方法,即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通過關鍵詞來輔助記憶;在了解結構層次的基礎上背誦,背誦時心口并用,達到“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意皆出吾之心”。加強學生限時自述、復述的訓練,讓學生大量閱讀相關文章,然后進行理解性和記憶性的訓練。
3.把握演講內(nèi)容,定準演講風格。
實用講演內(nèi)容包括歡迎辭、會議主持人講話、節(jié)目主持人講話、導游辭(日程安排、景點介紹等)、答謝辭、告別講話、歡送辭等。不同的演講內(nèi)容應體現(xiàn)出不同的演講風格和感情基調(diào),如會議主持人的講話要讓聽眾感覺輕松而高效;歡送辭則要讓聽眾感受到演講者的誠摯和依依不舍。
二、“現(xiàn)場描述”培訓對策
參賽者抽取一幅表現(xiàn)某一情景的圖畫、圖表、廣告等,根據(jù)給出的說明進行3分鐘的口頭陳述。分別從內(nèi)容、條理、語言三個方面評判選手表現(xiàn)。比賽已經(jīng)從語言的比拼向思想的比拼發(fā)展,除了基本的語言能力,這部分對選手的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有更高的要求。
1.快而準,抓住圖表關鍵信息。
圖表就像是“數(shù)字地圖”,可以讓看的人一目了然。成功的演說者應該就這些數(shù)字、圖表加以詮釋,讓聽眾即刻掌握這些數(shù)字之間的關系。針對在校學生對圖表分析相對薄弱的現(xiàn)狀,筆者整理了大量雅思學術類寫作、BEC寫作以及公司報告的圖表、示意圖、曲線圖對選手進行專項訓練,強化其在短時間內(nèi)觀察、分析、抓住圖表關鍵信息的能力。
2.專業(yè)詞匯、表達法的積累
大量的積累、背誦常用的表達句式、專業(yè)詞匯,可以幫助選手在第一時間把圖表的意思準確、專業(yè)地表達出來。如有條件,組織選手參加一些商務演講活動或觀摩相關視頻,讓學生無論從言語表達和態(tài)勢語運用上都能更加專業(yè)到位。
三、“情景交流”培訓對策
參賽者抽取一個題目,由母語為英語的一位主試對參賽者進行3分鐘的一對一的現(xiàn)場交談。交談內(nèi)容通常涉及一般日常交際、企業(yè)介紹、產(chǎn)品介紹和涉外業(yè)務等方面。情景交流部分是對選手的語用能力、快速反應能力、臨場應變能力和知識面的綜合考驗。要結合平時的教學,有意識的培養(yǎng)選手運用英語的習慣。
1.強化聽說,實戰(zhàn)演練。
加強聽說技能的培養(yǎng)是有效交流的前提。首先,教師平時應注重加強示范性訓練。教師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的最好示范。準確明晰具有科學性;循循善誘具有啟發(fā)性;生動活潑具有形象性;幽默詼諧具有趣味性;抑揚頓挫具有和諧性。有規(guī)范的語言輸入才能加速學生語言的輸出。其次,堅持收聽VOA、BBC等,一方面可鍛煉聽力,另一方面也可加深選手對時事新聞、英美文化等的了解。
除了聽,還要創(chuàng)造說的機會。英語課堂、英語角、口頭日記、同伴演練、英語聊天室等,都可以幫助選手應用目的語進行有效地交流。
2.優(yōu)化選手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面,加速知識更新。
在平時的課堂設計中,教師不應將授課內(nèi)容局限于課本語言材料,而應當增加適量新鮮的、有爭論的、來自真實社會生活的材料,或者將教材固有的內(nèi)容、背景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啟發(fā)選手回到當下,進行思考。
3.澄清問題,禮貌回應,恰當使用幽默。
交流的過程中,難免遇到一時聽不懂得問題,千萬不要胡編亂造。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有禮貌地澄清問題,例如“Sorry, do you mean…?”或“I beg your pardon?”讓整個交流無障礙地繼續(xù)下去。整個過程,都應表現(xiàn)得禮貌大方,回答要與角色身份相吻合。溝通的過程中如能恰到好處地展現(xiàn)選手的幽默風格,將會讓整場的表現(xiàn)更為完美。
除了針對比賽三方面內(nèi)容的培訓對策,選手的選擇,態(tài)勢語的使用、心理素質的訓練等方面也是培訓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總之,培訓教師如能把握好比賽的性質和特點,在平常教學中充分意識到語言的實用性,賽前對選手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定能幫助選手在實用英語口語大賽中超越自我,更重要的是,激勵學生更加積極自主地學習英語,應用英語。
參考文獻
1 Connie Gibson.英語演講實訓指南[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2 宿玉榮、王 帆.英語演講比賽參賽指南[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篇8
關鍵詞:高職英語;厭學;愿學
高等職業(yè)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而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英語應用能力成為眾多用人單位招聘的必備條件,這也給高職英語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如何讓高職學生對英語感興趣,如何讓他們自愿的學習英語成為一個難題。本文現(xiàn)通過分析學生英語學習心理,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探究一二。
高中英語,“應試”是重點,“壓力”是難點。學生對英語既懼又怕,沒有興趣學習英語,繼而產(chǎn)生了“厭學”情緒的苗頭,完全為了分數(shù)而學習。到了高職院校, “自主”成為了英語學習的重點,“興趣”則成了難點。學生從沉重的應試包袱中解脫出來,英語學習從強制學習變成了自主學習,沒有了教師的時刻約束、耳提面命,加上“英語只是基礎,能過關就行,專業(yè)用不上”的心理作祟,“厭學”情緒陡然高漲,偶有興趣而學之。雖然部分學生對新的環(huán)境新的老師好奇,對英語學習也有一定的期待值,出現(xiàn)了“愿學”的苗頭,但“厭學”仍然占據(jù)著龍頭之位。如何讓所有學生從“厭學”轉為“愿學”,還有待英語教師積極探索。“愿學”的關鍵在于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與推動,我就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認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教學方式多樣化
1.英文歌曲、英文原聲電影賞析
高職學生對于年輕人所熱愛的英文歌曲、電影有著濃厚興趣,故而從這方面入手,將這些元素揉進課堂教學中,與課本有機結合,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產(chǎn)生興趣。例如:在講授Modern Education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們欣賞《公主日記》,在輕松的氣氛中體會中西方教育的不同,并借此提出問題: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 學生在看電影時,已身臨其境的體會到西方的教育,結合自己現(xiàn)在所接受的中國教育,展開了激烈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自主地完成了這一課的教學任務,同時也達到了寓教于樂的目的。
2.“愿學”帶動“厭學”
高職英語基本都是大班教學,我把每個班的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小組組長定為愿意且主動學習英語的學生,讓他們帶動組員,尤其是“厭學”的組員,在完成任務的工程中,以主動帶被動,讓“厭學”的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例如:讓學生準備一次麥當勞兼職的場景再現(xiàn),選取小組中的部分同學做麥當勞臨時員工,另外一部分承擔乘客的責任。由于通過課文講解已經(jīng)知道了如何銷售和購物,組長很容易就能將任務分配下去,然后由組員共同協(xié)助,完成這個虛擬情景的表演任務。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學生表現(xiàn)出超乎尋常的熱情,每個人都充分投入到了自己的角色當中,很快就掌握了這一課的知識點。
二、關注時尚、網(wǎng)絡
高職學生對于時尚,尤其是網(wǎng)絡十分感興趣,因為興趣就是促使“厭學”轉變?yōu)椤霸笇W”的主要因素,教師從這方面著手,更容易將學生帶入課堂,帶入英語的學習氛圍中。在講解reproduction一詞時,有學生問到:“山寨版”怎么翻譯?可以用這個單詞嗎?我立即抓住學生產(chǎn)生興趣的瞬間,告訴他們,這個詞只能用來表示復制品,如果想要表達“山寨版”,可以用copycatting,學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對于我講解的這個單詞也能夠記憶下來了。當然這個方法還需要教師們平常多做積累,準備充分。
三、教學場地多變化
高職英語在教學時,根據(jù)需要將普通教室和多媒體教室結合,讓學生在場景的變換中消除視覺的疲勞,對下一次課的內(nèi)容充滿期待,“厭學”情緒得到抑制,愿意參與到新的學習任務中來。另外高職學生在學習專業(yè)課時,經(jīng)常需要到實訓室親自動手,將專業(yè)理論運用于實踐,達到“學中做、做中學”的目的。而高職英語就是為了將來學生就業(yè)時,能運用到實際工作場景,所以英語課也可以從教室脫離出來,搬到實訓室里,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英語的實用性,產(chǎn)生“愿學”心理,自覺主動地將英語運用到實踐中去。例如:針對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學生,教師在講授了空間、方位布局的描述以后,讓學生在實訓室,虛擬一個場景:與外國客戶見面,用所學的英語簡單表述出自己所設計的效果圖。
四、習慣培養(yǎng)轉變化
從網(wǎng)絡上褪墨的博客里借鑒的“一個月培養(yǎng)一個好習慣”的方法,將英語學習培養(yǎng)成一個習慣,從“厭學”、對英語不感興趣,到缺少了它,就會很難受,自然而然地轉變?yōu)椤霸笇W”。那么如何培養(yǎng)呢?在這一個月里,讓學生確定英語學習的明確目標是什么?為什么要學習英語?然后再制定出這個月的日歷表格,將每天完成的英語學習情況記錄在表格中,時間不用要求過長,可以視個人情況增減。例如:每天用15分鐘時間看一段英語笑話,然后講給同學聽。每周再做一次回顧,查看自己一周來的完成情況,如果每天都堅持了,并且完成質量較高,不妨給予自己一定的獎勵。一旦這一個月的英語學習習慣堅持了下來,那么英語就變成了學生每天都會做的,如刷牙洗臉一樣的普通事情,學生會自覺自愿的去學習英語,自然也就從對英語的“厭學”心理轉為了“愿學”。
讓學生對英語學習從“厭學”轉變?yōu)椤霸笇W”,這條路充滿了坎坷,還有待各位英語教師的正確指引。只有完成了學生這一心理轉變,才能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真正掌握英語應用的技巧。所謂一理通而百理明,學生在對英語學習的心理轉變中,也能對專業(yè)學習產(chǎn)生一定的輔助作用,讓學生從中體會到如何學習專業(yè)課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篇9
孩子犯錯了,打吧
老大嘟嘟是金星從醫(yī)院撿回家的,他剛出生就被遺棄,抱回家時才3天大。嘟嘟兩歲時,金星又抱回了5個月大的女兒妮妮,妮妮還沒滿周歲,她又接回了小三。一年一個,金星還沒做太太,就先做了媽媽。
小三一歲時,在從法國回上海的航班上,金星邂逅了漢斯,一個在上海的法國公司工作的德國人,有一張嚴肅的日耳曼臉。這個日耳曼男人不久就成了嘟嘟、妮妮和小三的父親。他知道金星不能生孩子,但愿意跟她一起照顧、教育已有的3個子女。在結婚前,金星就直截了當?shù)馗嬖V漢斯:這個家里,孩子的地位永遠是第一位的,孩子比你更重要。
漢斯加入后家里就亂了,金星跟漢斯說英語,漢斯跟孩子說德語,金星跟孩子說中文,語言環(huán)境一團糟的結果是,孩子一張口,中文里夾著英語,英語里又往外蹦德語單詞。結果是漢斯在那年夏天頂著烈日到復旦大學報名學漢語,學得很努力,但說起中文總有點怪腔怪調(diào),盡管能用中文跟孩子交流了,但僅限于說大家都覺得愉悅的話題,一旦到了用中文批評孩子的時候,3個孩子馬上模仿他的口音反攻——“你的發(fā)音有問題。”
漢斯來家的時候妮妮和小三還小,接納他倒是很順利。4歲的嘟嘟已經(jīng)學會了吃醋,漢斯有次開車時把手搭在坐在副駕的金星手上,嘟嘟馬上從后排一把拍開了漢斯的手:“專心開車。”
過了沒幾天,嘟嘟在桌子上把腦袋磕了,哭著去找金星:“我早就說了別把這個德國人帶回來吧,你看我腦袋都磕了。咱家的狗也是法國的,把他們都運回歐洲去吧!”
這稀奇古怪的理由讓金星樂了,腦袋磕了跟德國人有啥關系,德國爸爸又跟法國狗有啥關系?當然,跟一個4歲的孩子去解釋婚姻是沒用的,于是金星這樣告訴他:“他掙錢,而且掙的錢全都交給我,你要這個錢不?”嘟嘟抹抹眼淚:“錢多不?”金星點點頭:“不老少。”嘟嘟轉身走了:“你早說啊!”
知道這番對話的朋友都說金星不該這樣糊弄嘟嘟,但金星的回答是,有時候是沒辦法跟小孩子講道理的,他們太小,連詞匯都還沒有能力完全理解,怎么去講長篇大論?先用他感興趣的東西糊弄過去,等他大了,不需要講什么道理自己就能領悟,這樣才輕松。
在教孩子上,夫妻倆有分歧,漢斯是堅定的體罰孩子反對者,哪怕孩子再淘再皮,也絕不會對他們伸一根手指頭,只是跟在孩子們屁股后頭用夾生的中文翻來覆去說教。金星是行動派,嘟嘟在幼兒園把小朋友打了,回家后她二話不說抓過嘟嘟先往屁股上來幾下,打完了再說事兒。3個孩子不怕漢斯,就怕金星。
漢斯老是灌輸體罰孩子不對、打孩子不好諸如此類的理論,金星也不反駁,趁著漢斯回國探親的時候,把嘟嘟塞給了他,讓他帶著嘟嘟去德國走親戚。
漢斯回國那陣兒,每天都打電話給金星,一談到嘟嘟就欲言又止。金星問他:“是不是嘟嘟又淘氣了?打吧!”漢斯囁嚅半天,說:“這是在德國,打孩子犯法的。”
父子倆終于回了上海,金星去機場接他們,一進大廳就看見嘟嘟把一輛行李手推車當滑板在玩,漢斯在后邊滿頭大汗地邊追邊叫他下來。金星站在手推車前面,說了一句話:“嘟嘟,回中國了,可以打孩子了。”嘟嘟馬上老實了。見嘟嘟一秒鐘變乖孩子,漢斯問金星:“打孩子真這么有用?”
漢斯終于成了打孩子的擁護派,但僅限于心理接受,還是下不去手。他成了家里的檢察官,每當孩子犯了他覺得應該受體罰的錯誤,他就會一五一十向金星提起公訴,然后由金星來執(zhí)行裁決。多半是打屁股3下或者打手心5下,金星打得雷聲大雨點小,漢斯觀賞行刑,大有做父親的成就感。
不讓參加家長會的家長
很多做了父母的朋友問金星,自己家一個孩子都能把兩口子累得半死,3個孩子怎么搞得定?金星的回答是,累是因為太把孩子當回事,實際上,孩子越多管理強度越小。
就拿吃飯來說,3個孩子從沒出現(xiàn)過誰要哄著喂著吃的狀況,全都爭著吃搶著吃,還會為了某一道味道格外好,但菜量格外少的菜你爭我奪。這是金星的招數(shù),她經(jīng)常會玩點饑餓戰(zhàn)術,控制孩子愛吃的菜的菜量。養(yǎng)孩子這么久,她還沒遇到過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情況。
再比方,很多家長外出時把孩子扔在家里會牽腸掛肚,金星可沒這顧慮。有時想看電影了,跟漢斯手牽手門一關就走。3個孩子在家自治,老大管著老三、老三牽制著老二、老二又因為擅長打小報告約束了老大。看完電影吃罷宵夜回家時,就能看到很和諧的一幕:仨孩子玩得太累,全都躺在客廳的地板上睡著了,老二枕著老大的肚子,老三靠著老二的腿。
看起來金星似乎很圖省事兒,但在有些可以省事兒的事情上,她卻又特別喜歡自找麻煩。小孩子哪有不生病的,一旦孩子病了,金星就很忙碌。感冒這樣的小病,是絕不圖省事買西藥給孩子吃的,一定要去中醫(yī)院抓中藥,回家煎好了連哄帶灌讓孩子吃。偶爾發(fā)燒了,輕易不打退燒針,采取物理降溫,頭上頂個冰袋,再用棉球蘸了酒精全身涂抹。
她知道去醫(yī)院打針見效最快,也知道讓孩子住院最省心。但她更知道醫(yī)院動不動就過度治療、濫用抗生素。她寧愿自己麻煩點兒,甚至讓孩子多受點罪,也要保證他們接受的是最無礙健康的治療方式。
但這些東西是孩子們現(xiàn)在還理解不了的,所以在他們的心里,金星這個媽媽對他們不夠好。有一次閑扯時不知怎么聊到了小鳥依人這個詞,金星轉身問漢斯:“我是小鳥依人型的嗎?”嘟嘟插嘴道:“是,憤怒的小鳥。”金星樂了,她覺得這說法很有創(chuàng)意。
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金星管教起來就更省心了。嘟嘟9歲時,金星跟他說:“兒子,媽媽建議你從現(xiàn)在開始寫日記,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嘟嘟馬上吐槽:“你不知道我們現(xiàn)在的學習壓力有多大嗎,你不給我減負反而增加我的負擔?”
過了幾天,金星掏出個I-Pad給嘟嘟:“為了讓你每天能放松一下,我允許你每天用這個上半小時微薄,你可以把你每天的事情和想法寫進去。”嘟嘟歡天喜地地接過I-Pad:“謝謝媽媽。”
等到老二老三到了該寫日記的年齡,這臺I-Pad就成了公用品,每人半小時,誰都搶著用,根本不用催,每個孩子的微博都寫得認認真真。
金星說自己絕不是個老師喜歡的好家長。她規(guī)定孩子每天9點半必須上床睡覺,有一天嘟嘟的作業(yè)特別多,回家吃完飯就開始做作業(yè),做到9點半還剩下一半。金星拿起筆在作業(yè)本上畫了個大大的問號,寫道:“老師,對不起,作業(yè)太多,孩子寫不完。”然后簽上自己的名字讓嘟嘟就這么交了上去。
老師的反應很淡然,既沒批評嘟嘟也沒通知家長,因為已經(jīng)習慣了金星這個特立獨行的家長。班主任從不讓她去參加家長會,因為只要她一去,就會問得老師啞口無言,大至應試教育的弊端、小到強制補習的錯誤……
活到老、養(yǎng)到老
3個孩子的學習成績都不差,金星對孩子也不苛求門門優(yōu)秀,只要能拿回80分以上的成績單,她就會鼓掌表示祝賀。她對孩子有這么一句離經(jīng)叛道的話:“考80分就夠了,將來畢業(yè)了雇考100分的給你打工。”
金星不給孩子報任何補習班,老大喜歡暴力,說想學泰拳,金星準了;老二說想學畫畫,金星也答應了;老三說自己啥也不想學,就愛玩,金星就讓他每天去玩。
雖然家里比較富裕,但仨孩子的日子一點不像富二代。最苦的是小三,從頭到腳,從襪子到短褲,沒一件新的,全都是撿哥哥穿過的。老二因為性別優(yōu)勢,有自己的新裙子,但牛仔褲、書包和運動鞋也得撿舊的。家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場景,老大穿上了新衣服,老三跟在屁股后面提醒:“小心點穿,別穿破了,我將來還要穿的。”老大經(jīng)常狐假虎威地威脅弟弟妹妹:“你,給我倒杯水去,你,給我拿張紙巾,不聽話的話,明兒我就把這鞋子穿個洞,讓你們接穿破鞋子。”
家里有車,但孩子們從沒享受過車接車送的待遇。老大剛上學時,學校離家兩公里,金星讓他自個兒步行上下學。第一天上學就沒送,讓他自己走,金星遠遠地跟在后邊,像個特務,尾隨到兒子進校門后轉身回家。連續(xù)跟了3天,就再也不管了。等到老二老三上學后,老大就成了領頭羊,帶著弟弟妹妹一起走路去學校。
金星說,家里花在3個孩子身上的錢可能還沒有普通人家一個孩子的開銷高。比方說孩子的壓歲錢,全部由她保管,一人一格,學費和買書的費用全都從這兒走。3個孩子每個月的零花錢加起來不超過100塊,因為她覺得吃飯都在家里,水果零食也都有儲備,孩子根本不需要自己花錢。
零花錢雖然少,但還得付出勞動。仨孩子在家都得干活,到了周末,刷碗的活兒就是女兒妮妮的責任,兩個兒子跟著漢斯打掃魚塘、收拾小花園,經(jīng)常弄得滿臉滿身泥。老大還有外出工作任務,帶著錢出去交水電費,拿了多少交了多少剩了多少回家報賬。
家里沒有衛(wèi)視,所以基本上看不到什么電視節(jié)目,只能看碟片,金星只提供好萊塢英文原版碟。有朋友問她:“孩子這么小,能看得懂嗎?”金星回答:“多看幾遍就懂了。”
看英文原版的結果是,3個孩子的英語越來越棒,平時在家里,全都是用英語交流。孩子們的數(shù)學由漢斯輔導,但他看不懂應用題,孩子要先把中文的應用題翻譯成英語,漢斯才能教他們。能將數(shù)學題翻譯成英語,這水準已經(jīng)非常不賴了。
漢斯于是有點吃味,自己的3個孩子,不會說德語多遺憾?他從德國帶回來一箱子德語電影碟,據(jù)金星說,仨孩子的德語水準如今也很了得,扔到德國去生活的話,交流已經(jīng)毫無障礙。
篇10
關鍵詞: 漢語詩詞 漢譯英 翻譯 詩意拙化
Abstrac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nationality and Western nationality in terms of thought patterns, cultures and language expressions, obscurity of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Chinese poetry annoys the readers in choice of words or actualization of image, that is,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fail to “actualize” the images and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works, resulting in the readers’ inability to appreciate the indescribable beauty of the Chinese poetry and some regrets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Key words: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image actualization
漢語詩詞作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支奇葩,越來越受到其他民族的喜愛,甚至對西方詩壇都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美國詩人雷克思羅斯就曾認為,“繼波德萊爾之后,對西方詩歌影響最大的可能來自外面,來自中國與日本詩歌的譯文。”[1]或出于傳播文化的需要,或出于個人志趣的原因,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國內(nèi)外諸多譯者不辭艱辛,進行了漢詩英譯的多番嘗試。不少譯作被評論家們稱之為形神兼?zhèn)洹⒓取靶拧鼻摇把拧钡脑賱?chuàng)作典范。但即便是名家的成功譯作也無法完全擺脫原語文化和語言存在與表達方式的影響,造成原作里意象與意境在譯語作品中的剝蝕與褪色。
一、 不同語言詞義內(nèi)涵的差異和詞語存在的不同形式造成拙化現(xiàn)象
1.詞義內(nèi)涵的差異造成的拙化現(xiàn)象
“中文詩大半‘句’成一單位,句末一字在音義兩方面都有停頓的必要,……所以它是全詩音節(jié)最著重的地方”。[2]由于它是某一句段的終結標志,往往承載著一行詩特別著意的任務。“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Difficult it was for us to meet, and difficult to part/ Now the east wind has failed, and all the flowers wither.),[3]這兩個詩句表達了李商隱對所愛之人憂思難忘的痛苦心情。“相見時難別亦難”,體現(xiàn)出對戀人的綿綿柔情。句末的“難”字,表明今后曠日持久、別后相思的苦痛及復雜的心態(tài);“殘”與“難”押韻,寫出眼前景物黯然失色:東風無力,百花凋落,形成一幅愛情帶走了春天的傷心圖景。譯文雖也表達了兩句詩的基本意思,但還是留下遺憾:原文中一字千鈞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分別被“part”與“wither”磨蝕掉了——“part”一詞按簡明牛津辭典的解釋,其含義僅僅是“人們彼此間分離”;而漢語的“別”字,除表示“分離”外,又依據(jù)人們所處的各種不同情境具有多種意義,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惜別”,“痛別”,“拜別”,等等,古漢語中就有“別易會難”這樣的成語,可見“別”的經(jīng)歷和體驗自古便帶給人們不盡的傷感與惆悵,于是以“別”為題的許多詩詞歌賦傳唱千古而不衰。在例詩中,詩人起筆便入主題,“別”字為詩眼,直擊人心,“part”一詞難有這種效果。“and difficult to part”更遠遠比不上“別亦難”的凝重傷感之情,也無法深切表現(xiàn)出“殘”的凄涼蘊意。該詩的后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h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A candle but when burned out has no tears to shed),[4]作者以到死絲方盡的春蠶與成灰淚始干的蠟炬,象征至死不渝的愛情和明知無望、仍愿擔荷終生痛苦作執(zhí)著追求的殉情精神,絲“與”思“諧音,為語義雙關字。雖然英語中也有一些雙關詞,但能與漢語諧音雙關詞在語義上對應者,微乎其微,因而在翻譯中或求“神似”以忠實于原文,或重“形似”以達至辭美的效果。上譯便是忠實原文的一例。而另一譯文為了追求“形、神”兼?zhèn)涞摹盎场保鴮嵪铝艘欢üΨ颍篠ilkworm’s threads, like men’s longing thought, end only when death comes/Candles shed tears like men till they burn to their bottoms。[5]這一譯文打破原文束縛,明確譯出了雙關的兩重含義,但又似過于直白,與原詩含蓄的風格不符,讓讀者失去了想像的空間和回味的余地,也令原作濃郁的悲劇色彩有所銷蝕。另一首具有挑戰(zhàn)性的詩作是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僅舉后兩句的兩種譯文:1.In the east the sun is rising/ In the west rain is falling/Can you see if it’s fair or foul? [6]2. The west is weiled in rain, the east enjoys sunshine/My gallant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7] 譯詩1中,“陰晴”的含義是明白的,因為譯者此處巧用foul和 fair兩個雙關詞,表達了“陰晴”和“善惡”之義,但讀者無法從中領悟出原詩的言外之意;譯詩2中,“情”和“晴”字都譯出了,抑揚格六音步加上韻式aabb,基本傳達了原文的形美和音美,但在意的傳達方面仍有一定距離。詩中的“我”,通過天氣的陰晴不定,表露自己在聽情郎歌唱時的心情,一會兒歡喜、一會兒憂愁。她主要是以問的形式揣測對方心思。上述兩譯,可以說各有千秋,皆為上乘之作,但又都留有缺憾。于是有人建議加上注釋:“晴”〔qing〕here is a pun. On the one hand it means “fairness of the weather”,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implies “情”〔qing〕,a homophone, which means “l(fā)ove”。[8]該建議的目的是為彌補譯詩里的缺憾,但這種中英文混雜的腳注對不通中文的英美讀者設置了一道新的理解上的障礙。
2.漢語疊音詞造成的拙化現(xiàn)象
漢語詩詞中疊音詞在傳情達意和構成審美意境方面具有獨特的表現(xiàn)力,在對這種詞的翻譯過程里,譯語的“復現(xiàn)”能力同樣顯得十分有限,也對詩詞所蘊含的美感產(chǎn)生拙化作用。唐朝詩人崔顥在《黃鶴樓》中寫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Across the sunlit river, clearly seen are Hanyang’s trees/ And Parrot Island’s teeming, fragrant grasses.)。[9]上句中疊音詞“歷歷”,描述漢陽樹木清晰展現(xiàn)眼前的情景,下句中用“萋萋”呼應,通過形容芳草茂盛來展現(xiàn)思鄉(xiāng)戀故的情懷。由于兩個疊音詞韻母相同,且相互照應,因而顯得甚為和諧自然,對情景交融、詩畫統(tǒng)一的意象創(chuàng)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此處如果不用“萋萋”這樣的疊音詞,任你再怎么絞盡腦汁選擇詞語恐怕也難以達到同樣的藝術效果。盡管英文“Now”一詞暗示了兩句間的緊密對應關系,但卻無法在讀者的心靈圖景上重構原語的意境。
此外,從“預期”理論的角度上看,后出現(xiàn)的疊音詞照應前面的疊音詞,也是漢語詩詞所擁有的、極具獨特而玄妙的藝術魅力的節(jié)奏形式,“有規(guī)律的節(jié)奏都必須能在生理、心理中印為模型,都必能產(chǎn)生預期”。[10]正是這種預期的實現(xiàn),使得節(jié)奏帶給我們愉悅的。而看譯文,我們只能在理解意義的層面去把握詩的語言,這令我們的審美視角受到很大局限,無法像感受原語意境那般獲得審美。如李群玉的《黃陵廟》中兩句詩:“野廟向江星寂寂,古碑無字草芊芊”(In the spring stillness, the rustic temple faces the river /Teeming grasses grow among the ancient tablets, their inscriptions long effaced.)。[11]譯文對原語詩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造性重構,但同時帶來的拙化現(xiàn)象也令人惋惜。公正地說,這并非譯者功力不及,實乃不同語言的不同的存在方式和表達方式使然。史奈德寒山詩第八首中“奚長石磊磊,澗闊草蒙蒙”(The valleys are long and strewn with stones/ The stream broad and banked with thick grass.),[12]譯文里“strewn”一詞意象為“散布”,常用于比較輕的東西,如落花、碎石等,用在此處沒能表現(xiàn)出原文“磊磊”即“多石貌”之意。美國漢詩翻譯家韋理給出另一譯文:The valley so long and the ground so stony/ The stream so broad and the brush so tangled and thick.[13]譯文一連選用了四個“so”,旨在突出“多”與“盛”,但給讀者的感覺卻是冗繁且牽強,脫離了原作兩個詩句各語言要素之間的對應關系,削弱了意象的感染力。
漢語詩詞中這種疊音詞使用手法,也深深打動甚至影響到了一些英語國家譯著者,使其在自己的譯作中不時創(chuàng)制出模仿或套用中文詩詞的行文方式。如戴維·拉鐵摩爾所譯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兩句:“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望相似”(Life of man age on age unexhausted /river moon year by year looking at each other.)。[14]譯者的意圖值得稱道:從形式到內(nèi)容,似乎把原語與譯語的轉換完成得天衣無縫。然而從譯入語讀者的角度審視這樣的貼近,不客氣地講,此種中國式英語的機械模仿,嚴重地瓦解了原詩的意境。因而,與其如此生搬硬套,不如以平實樸素的手法進行翻譯:Many generations have come and passed away/ From year to year the moons look alike, old and new.[15]只是這種力求達意的譯句,仍然未能將詩人靜靜的心靈與眼前天地進行的神秘而又親切的、悠然心會的唔談加以充分構圖與賦形,進而帶給讀者無限遐想與情趣。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Fletcher譯為:Through endless Space with rustling sound/ The falling leaves are whirled-around/ Beyond my ken a yeasty sea/ The Yangtze’s waves are rolling free; Bynner 則譯為:Leaves are dropping down like the spray of a waterfall/ While I watch the long river always rolling on.[16]顯然,無論是哪一種譯詩,都因使用了連詞而未能把原詩里“陰陽對稱型視象”——將兩種相斥相異或相關的事物加以對稱地建構而產(chǎn)生的視象——表現(xiàn)出來,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文的對稱美。
3.漢語詩詞表達方式造成的拙化現(xiàn)象
不僅在疊音詞上,就是漢語詩詞中頂真續(xù)麻式的表達方式,也有譯作者企圖在形與神上與原語達成契合,如李白詩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首詩就像許多其它漢語詩詞一樣,雖然表面上是用最簡單的語言寫成,卻是利用了古典漢語那種簡潔和含混結合的敏銳性,暗示表面之下潛藏的哲理。龐德將這兩句詩譯成:Drawing sword, cut it into water, water again flows. Raise cup, quench sorrow, sorrow again sorrow.[17]這已不像英語了,這簡直就是把中國字分別轉換成英語單詞羅列在一起。這種天真的大膽的創(chuàng)意嚴重地揮發(fā)掉了原詩中的意蘊和哲理。
譯文在尋找與原語文本對應的語言形式上受到限制,同樣造成漢語詩詞蘊意的減損。如杜甫絕句:“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Two orioles amid green willows/ Are chirping/ A row of egrets high up the blue sky/ Is flying/ Western ridges crowned with long-accumulated snow/ Are framed in my window/ A boat coming from east Jiangsu Province far away/ Is moored outside my door.)。[18] “黃鸝”與“白鷺”,巧妙地利用了兩個帶顏色的動物名詞,相互呼應,珠聯(lián)璧合。譯文根本無法體現(xiàn)出這種色彩鮮明的動感圖景;以“江蘇省”取代詩作中的“東吳”,這關照到了詩意的“信”——兩個專有名詞指同一個地方,卻因未能現(xiàn)出“東吳”隱含的朝代更迭的滄桑歷史背景而失掉了原詩里意境的“美”。誠如辜正坤指出:一切詩歌的特定妙蒂總根于特定的語言形式。漢語詩詞之所以絕妙無倫,一個關鍵的因素即在于漢語本身無可替代的視角、音象、義象、事象、味象等存在方式。[19]將漢語詩譯成英語詩,不僅要把語言譯過來,“而且還要把詩意譯過來,而詩意又是那么微妙的東西,在從一種語言向另一種語言傾注的時候,詩意會全部揮發(fā)。”[20]
二、 譯語再造的意象偏離原文造成拙化現(xiàn)象
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地位,有人比擬為語義學中句子的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中國古典詩詞是由意象和意象組合結構而成。作者把心中的意念,寄托于具象與非具象的藝術形象之中,表達出人生的感受,使意念成象,并以這個藝術形象去感動讀者,喚起讀者的想象與聯(lián)想。這種意象具有廣泛性和模糊性的因子,所以人們能體會到某一意象的內(nèi)涵,卻不能加以精確的量化或數(shù)字化,甚至難以用語言完整清晰地令意象畢肖無余。如賈島詩《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Under the pine tree I asked the lad/ Where his master had gone./ “To pick medicinal herbs/ He said he had gone./” “He’s simply in this very mountain out/ In the depths of clouds/ His whereabouts are not known.”)。[21]此詩寓問于答,短短四句,三番問答,體現(xiàn)出訪者對隱者之高潔十分景仰,情真意切。后兩句詩的景觀給人以朦朧美感,但“師”在何處,為訪“師”、尋“師”不遇后情緒如何,這一切都“隱”而不露,其中的含蓄美皆由讀者去吟味。上例譯文,雖說將原詩意境大致表達出來,但由于英語表達形式的束縛,出現(xiàn)了四次“他”,使原詩的凝煉與朦朧之美以及“隱”的質感——“師”只出現(xiàn)一次,卻句句都有“師”的影子——未能以朦朧的言語形式傳達出來。
漢詩中幾個意象的組合,并非只是意蘊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內(nèi)在因果的邏輯關系,而與之相對應的譯語文體卻暴露出乏力和欠缺,使原語意象的美感打了折扣。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遠上”與“白云”相聯(lián),“石徑”與“人家”有關,深秋里的楓林,在經(jīng)過秋風秋雨秋霜的磨礪后,變成火紅,勝過二月里綻放的鮮花。其譯文為:“The rocky path sloped far up the chilly mountains/ There stood some cottages/ where white clouds had risen./ I stopped my cart, sitting therein to enjoy/ Looking at the lovely maple trees at dusk/ The real colour of the maple leaves with frost was deeper than / That of Second Moon flowers”。[22]以“maple leaves with frost”來對應“霜花”,即帶霜的樹葉,不免給人以寒冷的感覺,難以帶給讀者冷艷卻彌堅的美感。譯詩還消損了原詩里隱含的“秋風秋雨磨礪楓葉”的意義,意象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有所消弱。
時空跳躍式的意象組合,構成漢語詩詞的另一美感特征。詩歌不是歷史年表,更非日記,不能按時間順序和地點順序,細細記錄。詩歌的跳躍性在于詞語與詞語之間,詩句與詩句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是跳躍性的,甚至是突變性的。目的是使幾個畫面在相互銜接之中,組合出一種印象,去感動讀者。這種組合正好利用了人類視覺的延續(xù)性,以及感情變化的時間性,使一些看似無關卻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畫面和意象,共同組成一種思想、感情、欲望和追求。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At the foot of the city walls of Yiyang/ Grasses are lush and green/ Gulley water is flowing east/ And turns west then./ Fragrant blossoms of trees are/ Of themselves fading/ Throughout the hilly journey/ Spring birds are vainly crowing)。[23]原詩四句,每句是一幅畫面,一個意象。表面上看,草生城下,澗水復流,芳樹花落,春山鳥啼,這四種意象并無必然的聯(lián)系,但把這四種意象歸結于安史之亂后,昔日繁華城市夷為荒涼寂寞之地的主題之下,便組成了令人無限悵惘的自然景象。譯語表面上看以“at”引出地點,用“And”, “then”等詞語表明彼此之間的關聯(lián),各意象似乎相合緊密, 但實際上由于是一幅平鋪直敘式的意象群畫面,蕭條與冷落之意未能充分展現(xiàn)出來,原詩的味道便淡了許多。
漢民族的綜合性思維,使得詩詞構思方式和語言組織方式方面體現(xiàn)出悟性和意合的特征,而英語的構思方式和語言組織方式則更為突出理性和形合。漢語的意合無須借助詞匯語法的銜接手段,僅靠詞語和句子內(nèi)含意義的邏輯聯(lián)系(或靠各種語境和語用因素),便能構成完整的語篇和意象;英語則往往不能缺少詞匯語法的顯性銜接,即從語言形式上把詞語句子結合成語篇和意象。這種差異導致在漢語詩詞、甚至在曲與賦等形式的文學作品的英譯過程中,原作妙境意蘊也產(chǎn)生流失現(xiàn)象。如馬致遠的名篇《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曲用三句十八字九個名詞所指的物象構成了一幅秋天傍晚蕭瑟蒼涼的圖畫,表現(xiàn)出詩人漂泊羈旅途中彷徨愁苦的心境。九個名詞無一虛詞,九種物象極其和諧地組織在秋天夕陽之下。此境中之象,深沉高遠,格調(diào)清逸。該作譯文: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24]為了充分表達原作中組合意象的關聯(lián)性,譯文使用了相當數(shù)量的有連接作用的詞。尤其在空間層次、動靜層次和音效層次方面,如“hanging on”, “returning”, “hidden past”, “in”, “still”, “and” 等。細細品味一下,缺少關聯(lián)詞的原作所呈現(xiàn)的意象是靠意合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的,展示了漢語語言凝煉、自然、朦朧、深遠的美感,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述的,“寥寥數(shù)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而譯文要體現(xiàn)原詩意象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只能借助于添加的一些詞語或詞語形式,不過這樣一來,通過形合構成的意象在“復現(xiàn)”的過程里,不可避免地磨蝕掉了原曲的獨有藝術魅力。
中國詩詞中有些詩句無主語,增加了移情和現(xiàn)實情境的效果。中國詩歌傳統(tǒng)是詩以言志,要求詩人以自我為出發(fā)點,但在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上是天人合一,而非主客分明,因而構成了詩詞創(chuàng)作中“不隔”(王國維)的趨勢,出現(xiàn)了“無我”之境或“忘我”之境。而西方詩歌則以“我”中心,詩句里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分明且同時顯現(xiàn)。華茲華斯說“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曾經(jīng)像一片云朵般孤獨地漫游),中國詩人則更傾向于說“行云流水”。
漢語語素的單音節(jié)性和組合的靈活性天然適合于“對偶”,中國人思維的虛實辯證又為偶意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的需要,因而虛實統(tǒng)一的對偶成了中國人特別喜好的藝術樣式。中國詩詞的意義排偶、聲音對仗、句法結構交相印證便構成其異于西文詩歌的獨特的創(chuàng)作與表達方式,所含蘊的音、意、形對稱美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達到一種“和”的豐厚和均衡,使世人品味到漢語詩詞“句句相銜”、“字字相儷”、“宛轉相承”、“剛柔判象”的藝術魅力。相比之下,西文文法嚴密,不如中文字句構造可自由伸縮顛倒,因而難以象漢語詩那樣將上下兩句對得工整。
三、 結語
漢語詩詞翻譯過程中原語作品美感的拙化現(xiàn)象是否能夠避免,譯界比較認同的“補償原則”可否消除這種因拙化產(chǎn)生的原作意象和意境的磨蝕?筆者以為,再高明的譯者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拙化現(xiàn)象,想要原汁原味地在譯語中再現(xiàn)原作的美感,恐怕最終不過是一種心向往之的理想而已,空留下一番望“漢”興嘆的感慨。
參考文獻
[1]Kenneth Rexroth. Classics Revisited [M]. Chicago: Quadrangle Books, 1968.130
[2][10][23]朱光潛. 詩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149,92,159
[3][11]張廷琛. 唐詩一百首[M].魏博思,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221,227
[4][15]謝真元. 唐詩三百首鑒賞[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6. 389,2
[5] [8]馬. 翻譯批評散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169,163
[6]劉重德. 文學翻譯十講[M].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1.108
[7]許淵沖. 唐宋詞一百五十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19
[9][18][21] [22] [23]唐一鶴.英譯唐詩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 49,177,7,247
[12][13]鐘 玲.美國詩與中國夢[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2
[14][17]趙毅衡.詩神遠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238,234
[16]龔光明. 翻譯思維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392
[19]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