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月亮的成語范文

時間:2023-04-03 08:49: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關月亮的成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有關月亮的成語

篇1

2、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時,星星就顯得稀疏了;

3、月暈而風,月亮出現光環,就是要刮風的征候。比喻見到一點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展趨向;

4、月盈則食,月亮圓的時候就容易發生月蝕。比喻事物盛到極點就會衰落;

篇2

又迎來了中秋節,依我們這兒的習俗,我我們會買許多食品供拜月娘。晚上,媽媽整理好供拜的食品,拿出月餅邊吃邊賞月,我這吃貨早已躍躍欲試。我看著月亮從云霧中露出半邊臉,是一個靦腆的小姑娘。月亮緩緩移動,云霧遮住了月亮,頓時覺得天空空虛起來,心里很是沉悶,片刻,月亮出現了,仿佛是回去梳妝的小姑娘,更皎潔,更明亮。我一時興起,說要比誰說得多有關月亮的詩,我沉思片刻,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姐姐當然不甘示弱,對答曰:“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強中自有強中手,爸爸一連說出了三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新月如家人,出海初弄色;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媽媽見局勢不妙,自然奮勇迎敵,說:“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一旁的我無心聽他們的答句,我絞盡腦汁,苦思冥想,可讓我想出來啦,便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爸爸媽媽都笑了,定是想不到這次對詩我和姐兩竟是如此“詞匯豐富”。這次賞月,可讓我大開眼界啊!

我們賞月對詩,必然少不了猜謎咯。“我來說題,你們猜謎。”姐姐興致勃勃地說。我們一齊同意。“一心向上,打一字”,“這我知道,有上有心,就是忐了。”我連忙應答。“野火燒不盡,打一字,”這可難倒我了,姐姐沖我看,豎起大拇指,拇指又往下立。哎,誰叫我技不如人呢?這題白白讓人了,媽媽說:“燒的是草,還存著一些,那是薦。”姐姐笑了笑,說:“媽你好厲害,接下來是,猜成語。”姐姐專挑我不懂得,一旁的我喃喃自語。爸爸對這平時還不怎么研究,還是媽媽搶答了:“舉重比賽嘛,當然要——斤斤計較了。”……

在這里,中秋節,我祝大家:好運源源來,生活更精彩;人月兩團圓,千里共嬋娟。

六年級:beibei

篇3

一節課的教學,各個環節的設計都要圍繞教學目標,都要對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促進作用。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課的拓展設計:“說出古今中外能證明本文論點的典型事例。”課內課外緊緊圍繞本文中心聯系在一起,互相促進,互相加深理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課拓展延伸:“讀了這首詩,你能夠想起哪些具有同樣情懷的人以及他們的某些名句?”這一設計則緊扣情感目標,對學生理解詩人的博大情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而《馬說》教學時,有教師這樣設計遷移題:“現代社會你認為自己如何成為一匹千里馬?”本文的主旨不是在闡述如何成為千里馬,重點在借千里馬的遭遇鞭撻不重視人才、摧殘人才的統治者及對人才悲慘遭遇的同情。本節課的三個目標是: 1、熟讀課文,弄通文義,并能流暢背誦。2、理解本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體會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寫作方法。這一設計游離于文本,更游離于教學目標之外。

二是要緊密結合文本內容與情感。

遷移訓練時,設計要與文本緊密結合,要能對文本內容和情感的理解起到促進作用。如《天凈沙.秋思》設計:白樸《天凈沙》和馬致遠《天凈沙》比較閱讀思考問題:1、白樸的小令也寫了很多景物,給人的感覺和馬致遠的小令一樣嗎?2、如果給兩首小令都配一幅插圖,兩幅圖色彩有什么不同?兩幅圖的主體一樣嗎?3、兩首小令抒發的感情一樣嗎?兩首曲牌都是《天凈沙》,感情對比鮮明,問題設計也清晰,通過比較閱讀,學生能更好地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如

在遷移訓練時,一定要摒棄漫無邊際的課外遷移,舍本而求末。

如《水調歌頭》遷移題:假如你面對四川汶川地震中的同學,你會怎樣對他說?此題與文本結合不大,遷移過遠。學生實際回答時極少能與本詩內容、感情相聯系。

又如《小石潭記》拓展延伸時設計:柳宗元少時成名,20歲中進士,33歲被貶,之后便與憂傷相伴,最后悲憤而死,年僅47歲;他終未實現政治理想,但卻另有收獲;在不幸遭遇中他成名成家。從他這一生的經歷中,你從中獲得了怎樣的人生感悟呢?(示例:人生是不完美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獲)這一設計與文本相錯甚遠,不能起到加深文本理解的作用。

三是設計要有一定深度和探究意義。

一教師在《水調歌頭》拓展延伸階段,設計了三個小題:1.月亮還有很多美稱,請你寫出幾個:2.古人寫月亮的詩句很多,你能寫出兩句嗎?3.當今社會,經濟浪潮涌動,在那月明寂靜之夜,對遠方打工的親人你想說些什么?

這三個設計題均與本詞的思想感情不相一致,不利于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第1個延伸題內容過于膚淺,可以放在預習階段。第3個延伸題“經濟浪潮涌動”語言易給學生思維帶來波動。2008年河南實驗區中招試題是這樣設計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廣為流傳的佳句,你認為人們會在什么情況下引用它?為什么?”這一設計要求學生在理解原句的基礎上答出自己的思考。第2個設計題要求單純寫月亮的詩句,本文一個主要的感情是表達思念之情,應該改為“古人借月亮來表達思念之情的詩句很多,請寫出一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一教師設計《三峽》延伸階段也設計了三個小題: 1、課文寫三峽四時風光,為什么從“山”寫起?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2、寫出兩句與長江有關的古詩詞。3、古人常用“三”形容多或少,如本文中的“猿鳴三聲”。請你也舉出兩個含“三”字,其含義也是表示多或少的成語、俗語、典故等。

篇4

關鍵詞:文言 教學 激趣

文言文不管從繼承還是從考試的角度,都是重點。可這天經地義的事兒,對我們那鄉頭的初中生來說,我看他們倒不怕那周樹人,畢竟“周樹人“的文章多半還是白話的,還能勉強讀懂。倒怕了這“文言文”,理由很簡單,讀不懂,沒興趣!文言文現實教學的僵化現象,就如北師大楊美俊教授在《初中文言文教學設計》中說的一回事:“老師先介紹作者、背景;然后逐字逐句串講;最后分析總結”。學生呢,整個流程當了回收音機――邊聽邊使勁的寫。講完了,翻譯了,這篇課文結束了。這種現象出現的關鍵,是沒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我也算一個不老不嫩的鄉村語文老師了,從96年師范畢業從教初中語文算到今天,也有18個年頭,在文言文激趣方面,我發揮自身優勢和利用農村資源,搞了個所謂的農村特色文言教學激趣“五法”,寫出來,供同行參考。

一、 故事繪聲繪色,引人入勝

“傳說諸葛亮算準死后會有人來找他的墳頭,就在臨死之時,把伙夫叫來,給他8兩銀子,叫他將自己安葬后把8兩銀子給抬他的8個腳夫。說完,諸葛亮死了,其他8個人抬諸葛亮出殯安葬回來吃飯,并說好了一人一兩銀子。伙夫起了歹心,想獨吞,就在飯里下毒,那8個腳夫吃飯時,也起了歹心,覺得銀子分不均勻,就聯合起來把伙夫殺了.他們剛把伙夫殺死,那八人也因吃了毒飯而亡,所以直到今天,還沒有人知道諸葛亮確切的埋葬地……”“同學們,你們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嗎?”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寫諸葛亮的文章《出師表》……其實這個故事,我是無意中在《故事會》上看到的,不一定真實,但對于激發學生學習《出師表》這篇又長又要求背誦的初三文言文,增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現在回憶起課堂,學生完全被諸葛亮的睿智、忠誠所吸引,后來檢查朗讀、背誦、人物分析來看,效果不錯,我想和故事的吸引不無聯系。

二、 模仿惟妙惟肖,讓人難忘

還記得是今年上半年初二下期的時候,一天,我走上講臺,雙手捂著鼻子,學著:“喔喔喔……”的公雞打鳴聲,然后手里拿著教棍當寶劍不停的舞著。學生先被老師的舉動驚得目瞪口呆,不知老師葫蘆里買的是什么藥,我看學生被我吸引住了,就問:“同學們猜猜,剛才老師表演的是歷史上哪個成語?”學生才恍然大悟,連忙在《祖逖北伐》中你一眼,我一語的討論、終于查找到原句:“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那你知道是啥意思呢?”老師順勢提問,學生連忙看注釋,有的還翻閱自己備的資料,“那你還能找出本文其它使用成語的地方嗎?”這下教室炸開了鍋,有的找,有的翻譯,有的反駁,整個課堂下來,學生興趣高漲,悄無聲息的就把這篇自讀文言文從翻譯、找成語、朗讀給搞定了。

三、 繪畫栩栩如生,視覺享受

我在讀師范的時候,是學美術的,有時在教學文言文時,信手來點配意畫,倒使課堂增色不少。如我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一文時,在朗讀、翻譯完成后,為幫助學生把握該文的特色語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句是難得的將月光比作水的比喻句,為透徹的讓學生明白本體與喻體的相似性,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月亮,一滴水珠,并用白色的粉筆將二者的中間涂成白色,強調說:“同學們,你看月亮,水珠都是什么顏色?”“白色”,生異口同聲。寥寥幾筆,卻讓學生深刻明白這個比喻的恰當,從而把握了本文最大的特色。

四、 音樂渲染,陶冶心靈

上文言課學生感到枯燥,最易走神。農村資源有限,但手機、錄音機還是很普遍的,有時根據所上內容,來點音樂,何嘗不可!大家都上過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那文中的流水潺潺、風聲陣陣、鳥鳴上下、游人歡笑……不激起大家對旅游、玩山、戲水的向往。我在教學這篇文章時,用手機下載了《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兩首曲子,邊朗讀邊播放音樂,讓學生一邊“吃”著美文,同時耳朵享受著音樂。這種坐館子的感覺,必然帶來學生主動、深刻的把握課文的朗讀、翻譯、背誦等等。

五、幻燈制作,立體感受

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農村中學基本都有了多媒體教室,這為用幻燈上課準備了客觀條件。主觀上,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中小學教師,尤其農村老師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我也是受益者,也基本掌握了幻燈的制作。在文言教學中,最近也嘗試了用幻燈教學《桃花源記》。我制作了4幅幻燈:介紹人物,出示了網上下載的陶淵明畫像,一目了然;朗讀課文時,出示了范文,配以標準朗讀,再配以音樂;翻譯課文,出示重點解釋、例句、用法,并用不同顏色文字比較,醒目清楚;內容分析,條款分明,動態顯示。整個過程,充分運用音樂、動畫、視頻立體展示,感覺不是在上課,似乎就是在看電影一樣輕松落實知識點、重難點。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代文教學如此,文言文教學更應如此。謹此拋石引磚!

參考文獻:

1、《新課程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周小山,嚴先元編著,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篇5

關鍵詞:哈薩克語;成語;來源

哈薩克語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哈薩克語成語的來源是多種多樣的。成語蘊含著民族的文化和深厚的歷史信息,反映出民族文化背景。哈薩克語成語的來源可以從以下四部分入手:

一、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語言直接反映社會的變化,社會發展的歷史。哈薩克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所以我們也有很多跟哈薩克族歷史相關的成語。例如:“Абылай аспас асу”(阿布拉伊渡過不了的難關)意思是一步大難或艱難的道路。阿布拉伊是哈薩克汗國時期最有名的國王之一。準葛爾部落的入侵時,他統一了哈薩克的三個汗國。阿布拉伊獲得的勝利使當時的哈薩克汗國更加堅強。“Аκтабан шбырынды, алκа кл слама”、“аκтабан болды”(變成白腳跟)這兩個成語都是同意詞,指的是因為敵人侵襲和人民的貧困而跑到異鄉住的人民。這個成語反映了1723年,準葛爾部落對哈薩克部落的入侵戰爭。 “Аκ киiзге ктеру”這則成語說明古代時宣布“汗”(古代突厥族最高統治者的稱號)的詞語,描述把統治者宣布為汗的時候,人們把汗拾起在白氈子上,這說明他是全人民的汗。

二、來自敘事詩、詩文和口頭文學的成語

按照中文編年資料6-8世紀哈薩克斯坦的突厥語部落已經具有自己的口頭傳統詩學,而且說它的起源很早以前就有了,它起源于更早的時期。很多史詩中的修飾語、隱喻和用古代突厥語寫的鄂爾渾―葉尼塞碑銘都證明哈薩克文學的悠久歷史。我們有許多著名的史詩,像“Алпамыс батыр”(Alpamys batyr), “Кыз Жiбек”(Kyz Zhibek),“Козы Крпеш -Баян Слу”(Kozy Korpesh Bayan Sulu)等。

13-17世紀的史詩中使用的大量成語我們到今天還在運用,甚至其中的一些成語有口皆碑。例如:“тбесiн ккке тигiздi”(頭頂觸摸了天空)(Alpamys batyr),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無限高興,樂不可支,喜氣洋洋的樣子。還有“толан айдай толыксып, ак сазандай блкысып” (Kyz Zhibek)在這個成語中描寫女子婀娜多姿的動作、步伐,把美女比喻鹿、月亮和魚,形容女子艷麗奪目。

“Козы Корпеш -Баян Слу” (Kozy Korpesh Bayan Sulu)史實中運用了許多到現在使用的成語,例如:“iшек- сiлесi катканша кYлдi”(捧腹大笑)。“Кыз Жiбек” (Kyz Zhibek)中有一個很精彩的成語“канаты бYтiн снкар жок , тйяы бYтiн тлпар жок”指的是每個人或事物都有缺點,沒有完美的人或事物。

哈薩克族有名的詩人、作家和作曲家阿拜對哈語成語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大量的成語出自阿拜的作品,例如:“кнiлi тiрi”(充滿情感的人),“тiрiктi жYндей сабау”(說許多謊話)等。阿拜在詩中運用了大量的古代固定詞組,這樣讓這些固定詞組保留到現在,讓保存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哈薩克語的豐富。在自己的詩中阿拜運用了大量動詞性的生動固定詞組。還有很多阿拜使用的動詞性成語,例如:“табанынан таусылу”(瞎費勁兒), “кыркын мiнсе,кыр артылмас”(此路不通)等。每個哈薩克孩子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就從阿拜的作品吸收知識,所以我相信阿拜作品里面的這些成語會廣泛使用的。我們讀阿拜的詩文,唱阿拜的歌曲,這樣每個哈薩克人一直使用這些成語。

口頭上保留下來的大量哈薩克童話和民間故事都包含源遠流長的成語,這些成語極大豐富了哈薩克語成語學。例如: “каз мойын”(形容漂亮的馬或個子高的女子),“кздiн жасын сел еттi”(哭哭啼啼),“кздi ашып - жманша”(在一剎那間),“кз байлады”(撒詐搗虛), “шаш етектен олжаа батты”(發財致富)等。

三、 來自民間生活中的成語

各個民族按照生活時代具有只屬于這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從古代到現在保存下來的文化、習俗與生活習慣的實例確實很多。說關于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即說關于哈薩克人。來自民間生活中的成語文章內細分為三部分:來自宗教的成語,來自傳統禮儀的成語及來自習俗的成語。

(一)來自宗教的成語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信不同的宗教。因為哈薩克族是信伊斯蘭教的民族,所以很多習俗和禮儀跟宗教有緊密的關系。哈薩克語中的很多成語就表達跟宗教的緊密關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很多來自宗教的成語,例如:“кдайа аксарыбасын айтты”(求真主保佑,宰牲畜給賽德蓋),“жетi тиын садака”(求真主保佑時或幫克服困難時,專門到清真寺捐錢或給貧窮的人一些錢)。來自宗教的成語經常跟“阿拉”的名字有關,哈薩克語中寫阿拉的時候第一個字母一直是大的字母,例如:“Алланын мiрi”(阿拉的真命), “Аллаа шYкiршiлiк кылды”(對阿拉表示感謝)。還有一些遇到困難時或失去親人時的表示安慰的時候經常使用的成語:“κдай артынын жаксылыын берсiн !”,“Алла артынын кайырын берсiн !”,“арты кайырлы болсын” 這三個例子指的是人去世后,表示哀悼,安慰他的親戚朋友時候說,求真主保佑后面活著的人,這些成語中的“κдай”和“Алла”就是“真主”。

(二)來自傳統禮儀的成語

成語不但是哈薩克族文化的重要組成,并且成語 也是反應 哈薩克人民生活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上我們能看到哈薩克族人的思想。哈薩克族最重要的民族文化特點 之一是全面蘊含民族傳統禮儀。到今天保留的這些傳統禮儀明確地展現了哈薩克族跟其他民族的區別,不同的生活方式。

傳統禮儀,有一些來源是宗教活動,有一些是社會生活。古代有很多跟出生、上學、結婚和死亡有關的傳統禮儀,而很多成語就說明這些禮儀,大部分來自傳統禮儀的成語都是動詞性的。例如: “κырκынан шыκты”(滿了四十天),嬰兒出生后滿四十天,跟漢族的滿月相似。嬰兒滿四十天時,四十勺水里面放四十個圓子(一般是圓形的銀子戈比)給嬰兒洗澡。這一天,給嬰兒第一次剪發,剪指甲。“бесiк κда”(娃娃親)男女小的時候父母訂下親事。“тсауын кестi”(剪斷繩子)這個成語指的是幼兒開始學步時為了讓他好好走路舉行的禮儀。“сYндетке отырызды”(割禮)猶太教與伊斯蘭教的一種儀式,猶太教在嬰兒初生時舉行,伊斯蘭教在童年舉行。“κыз затты”(歡送姑娘)給新娘舉行歡送會。“Кырκын берди”(舉辦四十天)人死了四十天以后為他舉行葬后宴。“жоκтау салды”(追悼)人死了以后大聲地追悼。

(三)來自習俗的成語

哈薩克族還有各種各樣的跟風俗習慣有關的成語。例如:“аа лсе, iнi мра”(哥哥去世,弟弟繼承)這則成語表達按舊的習俗過繼婚,現在的生活中很少見。從古代到現在保留下來的風俗習慣我們叫:“ата жолы”,“ата салты”指的是早以前我們祖先的傳統和習俗。還有很多來自習俗的成語,例如:“жетi ата”(七個祖先),“шашу шашу”(扔糖),“слемдеме жiберу”(發送禮品(主要指甜食)),“слем - сауκыт беру”(給野意兒)。

哈薩克人算是一個很迷信的民族,所以有很多來自迷信中的成語也不稀奇,而這些迷信跟信仰有緊密的關系。例如:我們做后來的打算或夢想時總說“Кдай κаласа”(真主保佑的話),這樣我們都希望這些打算和夢想會實現。哈薩克人從早以前用四十一個小圓子(一般是小石頭或菜豆)來預示將來,預先說出某個事情的發展,提出種種推測。我們到現在還使用這種方式推測后果,把它叫“бал ашты”(預言),“κмалаκ салды”(占卜)。

四、來自外國語言中的成語

每個語言的詞匯一直在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因素會影響到這個過程。每一個語言會不斷地發展,不斷地豐富。語言不僅有自己的功能而補充詞匯,同時有其他語言的詞語和固定詞組而豐富。

哈薩克語中的一些成語也是從外來語言中吸收過來的,大多數來自俄語。這也不會使人吃驚,因為俄羅斯族對哈薩克族的影響本來就很大。對我們的文學也有一定的影響,這當然不僅反映在我們的成語上。哈薩克的很多作家翻譯了大量的俄羅斯文學作品,在這個過程中也翻譯了不少成語 。在這一觀點上我想再引用阿拜的作品。他把普希金、萊蒙托夫、克雷洛夫和托爾斯泰著名作品譯成哈薩克語,翻譯的過程當中譯出了不少成語,例如:俄語中的“быть рогатым”翻譯成“мYйiз шыу”(長角),意思是丈夫和妻子交流。“ворковать как голубки”翻譯成“кептерше сYйiнiсу”(像鴿子一樣柔情細語地交談)指相愛者互相甜蜜地聊天。哈薩克語中還有大量隨著俄羅斯語的影響產生的成語,例如:俄語的“беречь как зеницу ока”譯成“кздκарашыындай саκтау”(像愛護眼珠一樣愛護),指的是愛惜、保護。俄語的 “как кошка с собакой”翻譯成“ ит пен мысыκтай”意思是人之間的關系像狗和貓一樣不好.

哈薩克語也有從漢語中借入的成語,主要是因為兩個民族的交往頻繁,寫歷史,什么時候,可以作為背景,中國的哈薩克族使用的情況,進行對比。在這樣的環境下,兩種語言進行交流,說明:現在很多移民區哈薩克斯坦定居的中國哈薩克族人,將哈薩克斯坦人不常使用的一些漢語成語帶入了哈薩克語中,影響逐漸擴大,從而豐富了哈薩克語的成語學。如一些直接翻譯成哈語成語的漢語成語。有漢語中的“掩目捕雀”直譯成“кздi жмып, торай стау”,“掩耳盜鈴”直譯成“κлаын басып, κоырау рлау”,“天羅地網”直譯成“аспанда тор, жерде κаκпан κру”等。在這里使用了直接翻譯,語法方面也沒有很大的改變。對哈薩克斯坦人民來說,它們是新的成語,因為在哈薩克斯坦幾乎不使用這些成語,它們是被中國的哈薩克族習慣運用的。在不久的將來,這樣的影響會越來越深遠,漢語成語對哈薩克語的影響也會隨之擴大。

總之,成語是哈薩克語書面語和口語的主要部分,所以對成語的各個方面進行研究是很有價值的工作。對哈薩克語成語的來源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可以更好理解哈薩克語成語,而且可以更好理解哈薩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參考文獻:

[1]那衣滿.1987.漢哈成語詞典 [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02.現代哈薩克語(哈文版)[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19

[3]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民族部.1982.漢哈成語詞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

[4]李濤.多用成語詞典[M].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5]Казалттыκ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9 том.“Казаκ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сы”Бас редакциясы, Алматы, 2007.

篇6

    一、自主探究,激發興趣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大都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給學生自主的空間很狹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和認識傾向,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有定向、推動和激勵作用。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當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時,就會樂意學習,并表現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銳的感知。托爾斯泰曾經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要營造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課堂上應聽不到指責聲,感受不到壓抑感。哪怕學生得出的是不正確的結論,教師都應滿腔熱情地予以引導和糾正,切忌生硬否定甚至諷刺,以免泯滅學生積極探究的熱情。比如學習《月亮上的足跡》時,課前可以設計一項開放性的預習作業——“走近月球”:(1)關于月亮的傳統故事你知道哪些?(2)有關月亮的成語、對聯、詩詞名句你知道多少?(3)月球上的環境和我們地球一樣嗎?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4)人類什么時候首次登上月球,我們國家的登月計劃叫什么?(5)你認為人類該如何開發利用月球?這些問題的設計,給了學生查找資料、合作交流的機會。課堂上,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就有了探究興趣,就能達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進行遷移性、發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的閱讀效果。

    二、創設情境,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情境是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教學手段,情景對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利用情景教學,往往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里馳騁想象,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文章。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愉快、和諧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發揮,其個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展示。優美的散文、古詩可配以樂器、圖畫,說明文設置電子課件,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學習課文《貝多芬》可以讓學生聆聽《命運交響曲》,領悟“命運在敲門”的韻味;學習課文《始終眷戀著自己的祖國》可以唱國歌,體驗愛國情懷等,這些都有助于學生對課文思想內涵的把握和體會。學習《安塞腰鼓》一文時,通過多媒體讓學生置身于黃土高原鼓聲震天的場景中,學生內心因擂鼓那沖勁和節奏鮮明的隆隆鼓聲而興奮,為安塞腰鼓而深深震撼。恰當運用多媒體,可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感知程度,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學習愉悅感。

    三、比較閱讀,提高鑒賞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通常可以運用比較閱讀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楊禮贊》、林清玄的《光之香》,先讓學生從這三篇文中找出共性,它們都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語言都很優美。學生通過比較得出:敘事性的散文是通過事件直接抒發感情的,抒情性散文是通過象征意義的手法表達感情的,哲理性散文語言意味深長,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當學生掌握了這些不同特點以后,再從課外尋找相關散文閱讀進行比較。

    此外,我還將相同或相近主旨不同作者的文章進行比較,如:杜甫《春望》與張岱《湖心亭看雪》,同樣是“悲”,杜甫表現出的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悲憫情懷,而張岱更多的是面對歷史走向的無奈。還可將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如:魯迅,教材中收錄的魯迅作品計有:小說《社戲》、《孔乙己》,散文《藤野先生》,雜文《最先與最后》等。這幾篇作品,體裁不一,主題各異,從中我們可以解讀出一個多面的魯迅形象。還有梁啟超,他的兩篇作品《少年中國說》和《學問與趣味》被收錄進語文教材。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可以對梁啟超的文風有更深入的了解,對這位文學大師的人品有所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鑒賞和品味語言的能力。有時,還可以將中外同種體裁的不同文章進行比較。

    四、開展課外活動,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一種以理解為核心的思維訓練,思維的工具是語言,思維離不開語言,因此思維訓練必須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開展一些[LUNWE.1kejian.com ]語文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語文活動中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新的語文標準強調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那么,怎樣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呢?

    1.擴大閱讀量。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利用各種機會,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創辦圖書角、剪貼材料、故事會、朗誦會、讀書筆記展覽、讀書報告會等,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交流。還應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把讀書的感受寫下來,并摘錄精彩的詞句。

    2.注重獨立性。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教師只有提供給學生個人活動的機會,如采訪、出黑板報、自編手抄報、自編童話故事書等,才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獨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獨立實踐能力。

篇7

)卷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題

(共23題;共106分)

1.

(4分)多音字組詞

差chā________

cī________

藏cáng________

zàng________

2.

(4分)給劃線的字注音。

①我們把葡萄種

________在山坡上。

②這里的玫瑰花分好幾個品種

________。

③我把金魚缸放在露

________天里。

④她好幾天沒在學校里露

________臉了。

3.

(4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suí

fēng

piāo

dàng

shang

qīng

tíng

qīng

xiā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5分)按要求分類。

宿

獨體字________左右結構________

上下結構________

上中下結構________半包圍結構________

5.

(1分)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解釋下面字的意思。

故人________

6.

(8分)組詞

氈________

咀________

襖________

袍________

站________

租________

妖________

泡________

7.

(4分)辨形組詞。

惜________

錯________

晴________

清________

8.

(8分)下面的人物是一些成語故事中的人物,請將序號填在相應的成語后面的橫線上

A.藺相如

B.廉頗

C.勾踐

D.魯班

E.毛遂

F.荊軻

G.劉備

H.曹操

臥薪嘗膽________

班門弄斧________

完璧歸趙________

負荊請罪________

毛遂自薦________

三顧茅廬________

圖窮匕見________

望梅止渴________

9.

(5分)解釋下列詞語

①憧憬

②清涼

10.

(4分)根據句子的意思寫詞語。

到天的最高處去摘月。常形容壯志豪情。________

因長期工作,勞累過度而生了病。________

形容青年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精神面貌。________

形容聲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聾了。________

11.

(8分)從這些詞中,找出四組近義詞定在下面。

熱愛

疲勞

掛念

忽然

突然

牽掛

喜愛

疲倦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2.

(3分)讀《一路花香》,按課文內容填空。

①完好無損的水罐為________而感到驕傲,破損的水罐因為________而感到慚愧。

②挑水工利用破水罐的裂縫________,讓破水罐發揮了另外的作用。

13.

(2分)選字填空

太陽________個大火球。

氣________員阿姨真負責任。

14.

(4分)寫出近義詞

探望—________

才華—________

慶賀—________

凝望—________

15.

(3分)寫出反義詞

緩緩—________

答應—________

輕—________

16.

(5分)填上合適的詞

________的余輝

________的云霞

________的秋景

________的文章

________的云霞

17.

(4分)根據意思寫詞語

①目不轉睛的看。________

②做事之前已經有了通盤考慮。________

③寫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樣汩汩而出。________

④寫文章速度很快,一氣呵成。________

18.

(5分)用鋼筆描紅。

19.

(6分)給劃線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①重(chóng

zhòng)________陽節那天,我們單位舉行了一次重(chóng

zhòng)________要的活動。

②有多少(shǎo

shào)________人羨慕少(shǎo

shào)________年王勃的才氣啊!

③我們的首都(dū

dōu)________北京風景秀麗,人們都(dū

dōu)________喜歡到那兒旅游。

20.

(4分)選擇填空

A王勃

B楊萬里

C李白

D駱賓王

《望廬山瀑布》的作者________;《于易水送人》的作者________;《滕王閣序》的作者________;《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________。

21.

(5分)縮句

①可愛的小紅在認真地看著有趣的新書。

②我班的李明同學認真的完成了當天的作業。

22.

(5分)說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思。

23.

(5分)把下面的音節補充完整。

zh________

________àn

c________

d

________

________ě

二、閱讀題

(共2題;共20分)

24.

(10分)閱讀短文

聽說過大海開花嗎?沒有月亮的夜晚,輪船在漆黑的海洋上航行,船上的人有時會發現大海上閃爍著亮光。這亮光時明時暗,絢麗明亮。人們稱這種現象叫“大海開花”或“海火”,科學上叫做“海發光”。

大海開花可美呢!海面上光芒四射,閃閃爍爍;海水中,游魚罩上了神奇的光環,十分動人。

是誰把黑暗的大海照亮?是誰向大海撒下美麗的光環?是海洋里的千百萬“小公主”——浮游生物帶來的美景。

大海開花可以供人欣賞,對漁業生產和海上航行也有很多幫助呢!

(1)大海開花是指什么?

(2)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25.

(10分)閱讀理解,完成練習

王勃邊看邊想,突然轉回身來,胸有成竹地說:“讓我來試試吧!”他文思如泉,筆走如飛,不一會兒就寫成了。當那位都督聽人讀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時,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絕:“奇才!真是奇才!”

(1)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個才華橫溢、才智過人的人?找出有關語句

(2)你知道“初唐四杰”指哪四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你能把下面的詩句填寫完整嗎?

海內存知己,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參考答案

一、基礎題

(共23題;共10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二、閱讀題

(共2題;共20分)

24-1、

24-2、

25-1、

篇8

關鍵詞:帶有“頭”字(“Kopf”)的熟語;對比分析;共時研究;隱喻

卡西爾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歷史都是這個圓的各個扇面。本文著重研究中德兩種語言中的熟語,它是操某種語言的民族集體的記憶,是文化的長期積淀。德語中關于人體部位的熟語不勝枚舉,《周易?說卦傳》將八卦在身體觀上表達為:“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本文的研究對象便是身體部位之首――“頭”“Kopf”。根據著名德國語言學家August Schleicher提出的譜系樹理論Stammbaumtheorie, 德語屬于西日耳曼語支,而漢語歸為漢藏語系,因此很多語言學家對中德熟語直譯的不可譯性深信不疑,因為它們并不屬于一個Sprachstamm/Sprachfamilie. 而兩種語言中極為相似的表達如Kopfschmerzen(頭痛),Kopfsteuer(人頭稅). Kopfbahnhof(終點站),而同時存在很多看似與Kopf作為身體器官的含義無關的詞語:Kopffüer, Kopfnu等有趣的現象激起了我的研究興趣。“言語具有創造的和構造的功能,而不是單純復制或模仿事物的既定秩序或現成秩序,這樣具有至上重要性的就不是語言的“功”,而是語言的“能””①漢語中人們常說河口、山頭、壺嘴、針眼、桌腿、玉米須等, 用人體的部位比喻事物的組成部分,形象而生動。德語中Mund與Mündung(口與河口,不難想到漢語中成語口若懸河), Arm與Armee(手臂和軍隊類似的防御功能)等都存在著隱喻的特征。當然也存在喻體不對等的情況,如:雞皮疙瘩――Gnsehaut,太陽斑――Sonnensprosse漢語及德語熟語中都普遍使用人體詞“ 頭 Kopf ”,下面對此做簡要分析:

(1)德語中帶“Kopf”一詞的隱喻熟語分析

(一)“Kopf”隱喻“生命”“核心”(中譯為“首”)“Kopf”作為人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古代囚犯以斬首作為極刑處決,沒有“Kopf”更無從談起呼吸傾聽訴說和觀看。因此,“Kopf”便成為維持“生命”的“核心”。mit dem Kopf für etwas haften 用腦袋為某事擔保Kopf und Kragen riskieren/wagen/verlieren 冒生命危險/生死攸關den Kopf aus der Schlinge ziehen 死里逃生den Kopf in die Schlinge stecken自掘墳墓den Nagel auf den Kopf treffen 擊中要害

(二)隱喻“思維”、“理智”(中譯為“腦”)德語口語中有 jn. Kopfscheu machen以表示使某人驚慌害怕的用法,Schafkopf可譯為“榆木腦袋,笨的像飯桶”,Schaff 在德語中為“木桶”;除此以外還有眾多短語表示失去理智的狀態。einen harten Kopf haben/mit dem Kopf durch die Wand rennen wollen一意孤行/不撞南墻不回頭den Kopf verlieren失去理智,被……沖昏頭腦einen kühlen Kopf bewahren 保持清醒的頭腦jm den Kopf zurechtsetzen 實現nach seinem Kopf handeln馬首是瞻sich(D)den Kopf zerbrechen絞盡腦汁sich die Kpfe hei reden 頭腦風暴/唇槍舌劍。

(三)隱喻“某個人”(譯為“人/口”)“Kopf”是身體的重要器官,一個人只有一個頭,因此根據“部分替代整體”的借代原則,“Kopf”可以指人Viele Kpfe, viele Sinne./So viel Kpfe, so viel Sinne/Viele Kpfe gehen schwer unter einen Hut.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Zwei Kpfe sind besser als einer。人多力量大。

(四)作為“容器”的相關隱喻:“Kopf”不僅從詞源上來看與容器有關,功能上也有相似之處“德語的Flasche(瓶子)和flechten(編織)是同源詞,它的最初含義是umflochtenes Gef(用編織物包裹的容器),Flasche最初更多的是指向瓶子外面的“草做的編織物”②”因此就產生了有趣的隱喻:用某人是個草包形容笨頭笨腦。按照容器隱喻可將下列熟語或固定用法歸為此類:etwas im Kopf behalten 熟記于心sich(D)durch den Kopf gehen lassen琢磨考慮etwas aus dem Kopf schlagen 放棄……念頭etwas geht/fhrt/schiet jm durch den Kopf 計上心頭groe Rosinen im Kopf haben 腦子里有泡/好高騖遠Was man nicht im Kopf hat, muss man in den Beinen haben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2)漢語中帶“頭”一詞的隱喻熟語分析

“Kopf”在漢語中可譯為“頭、首、腦”,其中不乏有特定的隱喻用法則來自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學典故、俗語或人們的具體生活經歷等。如狗血噴頭、首丘之等。另外德語有關“Kopf”的熟語常單獨使用,而漢語中帶有“頭、首、腦”的熟語常與特定動物或與其他身體器官連用組成了特殊的隱喻概念。(一)特定的動物“頭”的隱喻:虎頭(威猛、健壯:燕頷虎頭);馬頭(指揮或方向:馬首是瞻);蟬頭(女子美貌:螓首蛾眉);獐頭(猥瑣鄙俗:獐頭鼠目); 蠅頭(微小:蠅頭小利);龍頭(好、重要:龍頭蛇尾);鰲頭(第一:獨占鰲頭)(二)“頭”與其他身體部位一起組成的隱喻概念:頭臂喻能力;頭臉喻身份、表面;頭、腦喻思維能力、來由;頭尾喻前后(首尾夾攻 )、始終(徹頭徹尾)、喻相互(首尾相應、首尾共濟)(三)“頭/首”代指“頭發、發式”“白首/白頭”喻為老年。德語中 ,,jm die Haare schneiden”在漢語中則直接譯為“剃頭”。成語有白首窮經、白首同歸、白首如新、白首齊眉、白首一節等 (四)“頭”代指喻時間上的較早或一等、最好:首善之區、文章魁首、首屈一指(四)“頭/腦”喻理智條理:頭角崢嶸、摸不著頭腦、千頭萬緒 (五)“頭/首”隱喻領導者、負責人:罪魁禍首、群龍無首、不為戎首(六)“頭”隱喻某物的尖端或盡頭部分:百尺竿頭、刀頭舔蜜、筆頭生花、劍首一傘 針頭線腦、船到橋頭自然直 (七)隱喻某個人:布衣黔首、冤家對頭、冤有頭債有主(八)“頭”出現在方位詞后的情況也是隱喻作用的結果:“頭”可以指沿著水平或垂直方向延伸的事物的兩端。比如“上頭”“下頭”一方面量級上可表示較高或較低的等級地位(頭等,頭兒),德語中的Kopfende便是“上席”的含義,一方面可指如“君住長江頭 ,我住長江尾。”的上下位置關系(“頭”指河流的上游,“尾”指河流的下游);“前頭”“后頭”可指時間的先、后,空間上頭尾、始終(從頭到尾);“里頭”“外頭”即充分展現“頭”作為容器的隱喻概念。由此可見,通過“頭”的隱喻可產生“前―后”、“上―下”、“里―外”的范疇。

對比結論:

(一)相關熟語的共同點:我們甚至可以發現中德熟語中存在一一對應的情況,即用同樣的表達方式指示同一種含義。den Kopf hngenlassen 垂頭喪氣sich den Kopf zerbrechen 絞盡腦汁die Kpfe zusammenstecken 交頭接耳Der Erfolg ist jm. zu Kopf gestiegen沖昏頭腦jm. zu Kopf steigen酩酊大醉,中文中也有“喝酒上頭”的表達wie vor den Kopf geschlagen sein當頭一棒Kopf an Kopf rennen齊頭并進Von Kopf bis Fu 徹頭徹尾 jm im Kopf herumgehen縈回腦際Kein Augen im Kopf haben頭上沒長眼睛jm fllt ein Stein im Herzen心里一塊石頭落地Schwere hren und volle Kpfen neigen sich。飽滿的谷穗總低頭。

(二)相關熟語的不同點:Andere Lnder,andere Sitten我們可以通過找到在形象、情感、語體上符合的表達方式或對應喻體來展現相同的含義:(1)不同方式表達相同含義;nicht wissen, wo einem der Kopf steht 焦頭爛額den Kopf in den Sand stecken(鴕鳥心態:掩耳盜鈴)jemandem auf dem Kopf herumtanzen 太歲頭上動土bis über den Kopf in etwas stecken 埋頭苦干kein Dach über dem Kopf haben 居無定所sich die Augen aus dem Kopf weinen抱頭痛哭jm. eine Beleidigung an den Kopf werfen 評頭論足 die Tatsachen auf den Kopf stellen張冠李戴sich die Augen nach jm. aus dem Kopf gucken 望眼欲穿etwas auf den Kopf hauen揮金如土etwas auf den Kopf stellen(倒立、顛倒)本末倒置jemandem über den Kopf wachsen任重才輕sich an etwas den Kopf einrennen竹籃打水一場空 ein Haar in der Suppe finden 雞蛋里找骨頭 den Kopf über Wasser halten 不破產(2)不同喻體表達相同含義:etwas geht/fhrt/schiet jm durch den Kopf 計上心頭jm der schwer Kopf sein憂心忡忡einen schweren Kopf haben/den Kopf voll haben滿腹心事einen roten Kopf bekommen面紅耳赤mit dem Kopf durch die Wand gehen wollen以卵擊石um den Kopf und Kragen gehen生死攸關Viele Kpfe, viele Sinne眾口難調jm. den Kopf verdrehen心醉神迷sich die Kpfe hei reden唇槍舌戰mit jm ein Kopf und ein Arsch sein同流合污jm steht der Kopf nicht nach etwas 意興闌珊über Hals und Kopf 迫在眉睫den Nagel auf den Kopf treffen 擊中要害/一針見血 sich(D)etwas in den Kopf setzen 下定決心。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發現,漢語中“頭”的隱喻項相對較多,且多與其他身體部位連用, 并與特定動物連用形成獨有的隱喻概念和所指。而德語中與“Kopf” 這兩種情況都較為少見,只有如:den Kopf unter dem Arm tragen 生重病;mit jm. ein Kopf und ein Arsch sein 與某人非常親密,且與動物連用較少表達隱喻概念。另外,當漢語中“頭”隱喻某物的尖端或盡頭部分(最前端)時,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現實生活中,水平運動時,鼻子相較之更處于前端,因此德語中除用“Kopf”表示最前端之外,還用Nase一詞。如:當對某件事物感興趣時,人們首先探出腦袋,鼻子自然作為最前端第一個到達事件發生區域,于是seine Nase in etw. hineinstecken喻多管閑事; eine Nase vorn haben表示勝人一籌,此語來自賽馬中jm um eine Nasenlnge voraus sein。鼻子作為最先到達的不問,以一鼻之差便只能惜敗而歸;jn. an der Nase herumführen愚弄某人,此處Nase代表的更類似于漢語“頭”表示方向(如掉頭)的意味。

結語:語言中某一詞匯的起始功能并不在于詳盡無遺地指稱,而是選取特定視角側重展示某一個側面。如希臘語的“men”是指月亮衡量時間的功能,而拉丁語的月亮“luna”則指月亮的清澄狀況。當然,在漫長的演變中會逐漸形成對該詞普遍的概念和范疇。Nase一詞在很多德語熟語中可代替Kopf, 如以下表達兩詞均可表達相同含義:die Nase/Kopf hngen lassen; den Kopf/Nase hoch tragen; jm auf der Nase herumtanzen; pro Nase/ Kopf.不同的民族特征性和文化語境,對“頭”這一始源域的認知不完全相同,因此同一始源域映射到目標域的過程和結果并不完全一樣,因此相同的目標域會通過不同的始源域進行投射,而相同的始源域會被投射到不同的目標域之中。即使是同一隱喻投射過程在不同的語言中也會體現出豐富多樣的表達式。因此我們應當了解目標語國家特定的文化背景,包括軼事傳說、專有名詞、表達習慣等,并遵守等效原則,且在詞匯選擇上注意簡短精確、韻律和深層的附屬義,如情感即詞義的褒貶;形象化及語體。有關熟語的分析今后仍需進一步研究,從而挖掘出更多的文化訊息。(作者單位:武漢大學德語系)

注解:

篇9

關鍵詞: 姓名 英語民族 漢民族 比較

古今中外,姓名歷來都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識別標志,認識和了解一個人往往得從知道他(她)的姓名開始。姓名作為人類社會個體成員的符號,無疑有著其他符號所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姓名固然是符號標志,但又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文化現象。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看,姓名不僅僅是代表個體的符號,還具有意義。姓名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與人類社會實踐緊密相連,它從一開始就包含豐富的文化涵義。中國學生在了解西方人姓名的時候,只能知道這個姓名的稱呼,對于具體的含義、姓名的來源等知之甚少。我通過中西方姓名的比較,讓學生在理解西方姓名的同時,更了解本民族名字的特點。

一、與名有關的成語和諺語

名字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姓名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進化的歷史產物,與社會文化之間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反映了名字和名聲對于人們的重要意義。因此,漢語在歷史的積淀當中有很多與“名”有關的成語。比如:“名副其實”,說的是名聲或名義和實際相符;“沽名釣譽”,指用某種不正當的手段撈取名譽;“舉世聞名”,指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名落孫山”,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后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聲名狼藉”,名聲敗壞到了極點等,此類成語數不勝數。英語當中也有類似的與名有關的諺語,如,The name is better than riches.(好名譽勝過有財富);A good name keeps lustre in the dark.(好的名聲在黑暗中也會光芒四射);His name is mud.(他聲名狼藉);He was pennyless to his name.(他一文不名。)從這些英漢句子可以看出名對于人的重要性。那么名字是如何構成的?中西名字的來源是什么?

二、中西名字的構成及來源

在講英語的國家里,人名由名和姓組成,名在前,姓在后。名分為教名(Christian name,first name或given name)+中間名(middle name);姓是surname,family name或last name。與中國文化傳統崇尚共性,宗族至上的觀念不同,西方的英語民族強調個性,提倡自我奮斗,尊重個人的獨立人格與自我價值的體現,所以將表示個性觀念的名放在前,而將代表共性的觀念姓置于后,體現“重名輕姓”的觀念。[1]而在中國,由于宗族至上,把姓放在前面,把名位于后面,以示尊敬祖先,即“重姓輕名”,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共性和重視宗族裙帶關系有關。那么,漢族和西方國家的姓名起源是什么呢?中國的姓氏是非常多的,但究竟有多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完全準確的統計數字。宋朝人編寫的《百家姓》收入常見姓484個。嚴先生編輯的《新編千家姓》收姓3107個。近年出版的《中國姓氏紀編》共收入5730個。臺灣出版的《中華姓符》收姓6363個。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姓數量相當大,但現在常用的姓也就100個左右。其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以祖先的圖騰為姓,即以所崇拜的動、植物名稱為姓。如,牛、馬、龍、熊、楊、李、林等。以封地為姓,即以朝代名或國名為姓。如,趙、宋、秦、韓、齊、陳、管、曹、蔡、魏等。以居住地為姓,即以祖先居住的地方為姓。如,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夫分別居住在都城的四隅,東郭、西郭、南郭、北郭,由此便以東郭、南郭為姓。傳說中的伏羲居住在東方,他的后代便以東方為姓。以官職為姓,即以祖先擔任的官名為姓。如,“司徒”是古代掌管教育和文化的官職,”司馬”是掌管軍事的官職,他們的后代就以這些官名為姓。以職業為姓,即以祖先的職業為姓。如,石匠姓石、制陶人姓陶、巫術者姓巫、屠夫姓屠、樂手姓樂等。以顏色名稱為姓,即以自然界的顏色作為姓。如,白、黃、藍、青等。中國女性無論結婚前后都保留自己獨立的家姓,即男女各姓。但在英美等西方國家,按照傳統習慣婦女結婚后一般都要使用丈夫的姓,即婦隨夫姓。如,Marie White小姐與John Brown先生結婚,婚后女方的姓名為Marie Brown。英語國家的姓氏體系基本上是一致的。英語姓氏主要始于盎格魯撒克遜民族,隨著18世紀英帝國的殖民開拓的興盛而傳播到世界各地。

盡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大差異,但漢英姓氏來源卻有著很多共通之處。英語國家的姓氏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以職業名稱為姓。英語中以職業名稱為姓氏的情況同漢語情況相似,但職業范圍要廣得多,以職業名稱為姓的人名比中國要多得多。如,常見的Smith姓,是英語國家中一個十分普通的姓,因為在早期的英國社會有各種各樣的工匠。如金匠Goldsmith、銅匠Coppersmith、鐵匠Blacksmith等。其它還有面包師Baker、理發師Barber、漁民Fisher、裁縫Tailor、獵人Hunter、屠夫Butcher、海員Sailor、木匠Carpenter等都是常見的姓氏。以居住地的地形、地貌為姓。如,Field田野、Hill小山、Brook小河、Lane小巷、Shore海岸、Lake湖泊、Bush叢林等。以自然現象為姓。如,雪Snow、雨Rain、雷Thunder、霜Frost、云Cloud、夏天Summer、冬天Winter、五月May等。漢語中沒有此類姓氏。以動物名稱為姓。漢語中也有以動物名稱為姓的,但由于審美情趣不同,所選動物也不同。相比之下,英語國家以動物名稱為姓的要多得多,如,有姓鳥的Bird、有姓魚的Fish、有姓狗的Dog、有姓馬的Horse、有姓羊的Lame、有姓公牛的Bull、還有姓鵝的Goose、姓夜鶯的Nightingale、姓獅子的Lion、姓狐貍的Fox等。以表示人的外貌和體形的詞為姓。如,Longman表示高個子、Small指身體瘦小、Bunch駝背、Fat胖子、Strong指身強體壯者、Armstrong指手臂有力量的人等。漢語中沒有此類姓。英語國家,特別是美國是一個世界民族的大熔爐,人們求新求異的價值觀非常突出,凡事都追求標新立異,別具一格,他們的名字也是如此。如,有姓蘋果Apple、桔子Orange、水稻Rice、小麥Wheat、玉米Corn之類糧食水果之外,還有姓熏肉Bacon、火腿Ham、咳嗽Cough、毒藥Poison、骨灰Ash的,如Mrs.Bird伯德夫人、Miss Fish費斯小姐、Mr.Fox福克斯先生、Mr.Strong斯特朗先生。

從名字方面看,漢族取名一個字,兩個字的名字普遍,三個字以上的也有。人們取名時,在意義上和形式上都有講究,而且男女有別。男子的名字多用英武博大之詞,普遍帶有陽剛之氣;而女子的名字常帶有那種秀美、賢淑、可愛的形象。中國人取名的方式方法很多,歷朝歷代各有特點,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以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寄托和抱負為名。如,建國、治國、安國、定國、建華、永清、永康、永發、長生、超塵、招弟、志堅、志強、志高等。以出生時的季節或天氣為名。如,春生、秋生、冬生、雨生、雪生等。以出生地點為名。如,衡(陽)生、京(北京)生、滬(上海)生、黃河、長江、湘(湖南)生等。以植物、花卉為名。常用于女子名。如,梅、桃、菊、荷、莉、蘭、花等。以生辰八字為名。這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的取名習俗,以生辰八字與金、木、水、火、土”五行”對照排算,缺某一行則以該行之字取名。如缺水,名字中就要有水字或帶”氵”的字;如缺木,名字中就要有木字或帶”木”旁的字。以孩子出生的順序為名。我國周代稱老大為”伯”、老二為”仲”、老三為”叔”、老四為”季”。伯、仲、叔、季這四字此后常用于人名。以歷史事件為名。這主要盛行于當代。如,解放、新生、衛國、衛東、向東、躍進、振華等。名字具有鮮明的時代感,這也許是中國人名字的最大特點。

西方人取名的方式與中國人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其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以父母親朋的名字為己名。如,科學家達爾文的名字Charles Robert Darwin,他的父親叫Robert Darwin,他父親的哥哥叫Charles Darwin,在父親的名字前面加上伯父的名字,即Charles Robert Darwin就是他的名字。又如美國總統羅斯福和石油大王洛克非勒都為兒子取了和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為了便于區別,就在兒子的名字后面加上一個Junior(小),通常縮寫成Jr.如,Franklin Roosevelt Jr./John D.Rockefeller Jr.。以名人、神話傳說中的神名為名。如,Washington(華盛頓,美國開國之父),Lincoln(林肯,美國第16任總統),Apollo(太陽神),Diana(月亮女神)和Mary,David,Joseph,Peter,John等均直接選取自《圣經》。英語國家的教名有昵稱或愛稱。如William的昵稱是Bill,Richard的昵稱是Dick,Elizabeth的昵稱是Bess等。在英語國家,取名也受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這一點在一些傳統名字中表現尤為突出。女子取名時常用象征美麗、優雅、可愛等詞,這與中國女子取名有相似之處。如,Allen意為陽光,Alice意為美麗,Anne意為高雅,Catherine意為純潔,Emily意為勤勞,Jenny意為文靜,Lily意為百合花等。男子取名時常要求用名字表達堅強、勇敢、高尚等。如,Andrew意為剛強,Frank意為自由,Henry意為統治者,William意為意志,Robert意為明亮的火焰,Charles意為大丈夫等。

三、名字的意義和聯想

名字的定義是什么,中西方的理解不一樣。《新華大字典》中解釋:名的意思是人和事的稱謂。可見名字只是代號而已。而西方,圣經所說“As his name is,so is he.”,指人如其名。《韋伯斯大辭典》解釋名字為“一個或幾個詞,描述事物或人的某種品質”,[2]可見西方人認為名字對于人是極其重要的。

名字給予了厚望,反映了一些如誠實、勇敢、智慧、堅韌、道德等品質。如英國國家中表示誠實的名True,Truerman,Trued,Trueblood等。表示勇敢和冒險的姓名有Bold,Sturdy,Hard,Ventres等。Gloria表示光榮;Audrey表示顯赫權利;Margaret意味著貴如珠寶。在本世紀初,阿道夫這個名字在信奉天主教的德國人和法裔美國人中用得相當普遍,但在30年代后,這個名字就很少用了,阿道夫是希特勒的名字。比如,馬修這個名字,以及愛稱馬特,會讓你想起值得信任的、負責任的、誠實的男人。在中國,人們按字面意思來聯想一個人的名字,比如,安琪這個名字,讓懂英語的人想到了天使的意思,表示潔白純潔。如:賈若,諧音,意思是真強;石磊,讓人感覺光明磊落的意思。如有人叫李白,會讓人想到是一位身穿白衣、清瘦的面容、才華橫溢的男子;西施,讓人聯想到一位沉魚落雁的美女。而西方,Debbie,女孩的名字會讓人想到是一名廚師;Jane,讓人覺得是一位長相普通的女子;Joe,這個名字更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名棒球運動員;Bertha,一個肥胖的人;Nigel,讓人想到的是上層階級的藝術家。[2]

總之,無論中西方,名字遠遠超出代號的范圍。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改名的理由了,尤其是藝人,響亮的名字能夠吸引更多的注意。如果有人叫張三或李四的話,恐怕很多人會帶有偏見,認為擁有這個名字的人一定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西方人也是,Tom,Dick或Herry這些名字也是極其普通的名字。追求新穎時尚成為當今時代的特征。

參考文獻:

篇10

樹哭沒有聲音,但是它有淚水,我以為,這淚水不成,皆因它不是入的,要是嘗嘗的話,必是很苦。還應該咂出一股澀的味道。

這棵哭了的樹,生長在我曾經寄居過的一個村莊里。雖然我是寄居,但我一直這樣承認:我必是一個與這村莊有緣的人,一個緣字,那可難得啊。這個村莊它不俗,它與慕容氏家族的大燕國都城就隔著一條大河。據史書記載,這條河在北魏的時候叫白狼水,漢時三國鼎立的時候,曹操討伐烏桓來過這里,北齊文宣帝征討契丹、大唐盛世時的唐王李世民也來過這里。不食周粟、燕將秦開卻胡的典故,和“老馬識途”這個成語都跟這條大的水脈有關。不知為啥,后來在大明朝的時候改了名,叫大凌河。

老家的農諺說:隔河不下雨,隔山不刮風。我以此為聯想:古時候,有了這樣的一條大河相隔,城市與村莊應該不會相互影響的,河那邊跟河這邊應該是兩個世界。河的那面是一個世界,因為不事農耕,同時也缺少蓊郁成林的樹木,所以它不能叫做村莊。城里面住著商人,忙忙碌碌地撥打著算盤,經營著商品,還有各樣的作坊,成天叮叮當當地響,煙與火徹夜不息,要是在冬天,還可以看見騰騰的熱氣在城的上空徘徊。

城市里房屋高大寬敞,青磚碧瓦,檐飛脊峙。畫棟雕梁。每一座高大的房屋里都生長著勁兒勁兒的一根藤,它讓一種叫做欲望的肥料養著,看不見。卻感覺得到。這根藤它有很嚴重的好奇心,讓叫賣的吆喝聲逗引著,打每一個房屋里爬出來,擰成繩兒似的順街筒子瘋長,推銷與招攬都是它張揚的葉子,結出來的那個瓜,就是一個叫做利的東西。在這樣的地方,應該還有一隊兵,他們護一個駕。在大街上跑起一股威風。有一個賣燒餅的老人,躲閃不及,讓這樣的威風刮倒。風過去了,塵土消散,他還沒有爬起來,往上拱幾拱,復又倒下。身邊的行人螞蟻搬家似的密密麻麻,匆匆而過,可是,竟沒人扶上一把。不遠處,在一個賣針頭線腦的小攤前,兩個人因為一根針的價錢從計較開始,接著就大聲吵吵。就近的來了幫手,遠處的吃了虧。抹眼淚離去。

而在河的這一邊,那可就不同了。除了屋舍就是田園,一天三次家家的屋頂上升起來的那一棵,是燃燒柴草的青煙,它的根在灶里。火苗苗會舔熟一個叫“天”的瓜兒,讓那些叫“民”的人們來食。這樣,便有了“日子”這個說法。這樣的青煙它裊裊地往天上爬,想來,它必是多少年多少年來錯把白云當成棉花了,努力要爬上天去,摘一朵下來給農人。只是風不讓,總是一回一回地把它刮倒。風是云彩的一匹快馬,這樣的風馬它腿腳勤快,當然它應該有脾氣,所以它總是來了又走,走了再來;有時匆匆,有時緩緩。

在有時匆匆、有時緩緩的白云下,這樣的村莊里,有小人兒出生了,這是喜事,家家都拿了或多或少的東西來下奶:幾個雞蛋也行,一瓢小米也行。要是啥也沒有的話,下河摸兩根魚也都樂呵;要是有一個人病了。全村莊的人都擱在心里記掛著,你來拿眼睛看看,他來身邊坐一會兒,說些個安慰的知心話兒,病就好了一半:要是誰家娶媳婦了,這叫紅事兒,誰都不能不來,或多或少,憑薄厚的日子,上一個禮兒。實在沒有的話,來了站站腳兒也行,主人十二分地真誠敬煙滿茶,不分厚薄。然后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這叫有錢捧場,沒錢也是捧場――有錢捧個禮尚往來,沒錢捧個站腳助威,一個村莊里住著,幾百輩子的情分,不在這一朝一夕上;要是有人去世了,這可是件大事,不用吱聲兒,人們聽到哭聲,陸續到來,能干什么的干什么,不用吩咐,每個人的眼睛里都有活計。然后,必須大家一起使手把靈柩捧出院子,抬到墓地,再捧進墓穴,直到入土為安,才各自散去。村莊里花插地趕上兩家吵吵起來。全村人都來勸架,看在鄰里的面子上,一團火氣漸漸冷靜、平息,然后借一脈村莊里流淌的清風,順街筒子化了。

我來寄居不久,這樣的村莊就開始起了變化。是不是因為我來的緣故?它要動遷了。動遷這個詞的含義可不簡單,有點改天換地的意思。動遷之后的村莊就再也不叫村莊了,應該把它叫做城市。

于是,這個村莊的程序就開始錯亂,開始不按套路出牌了,這主要是表現在樹們的身上。這里成了樹們的樂園,各樣的樹木開始成倍的增加和瘋長。僅僅一個夏天,樹木的綠色就淹沒了村莊。剛出生的小樹。還有剛移居來的各樣樹木擠擠挨挨,你推我搡,潮水般嗚嗷嗷地快樂生長,它們笑著,笑出滿世界的一片碧綠。村莊里的農人們恨不得在自家的屋頂上也犁開幾條壟,再給樹們增加一席之地,讓它們扎根。只是屋頂的泥土太薄,也太硬,容不得樹們扎根。腦瓜頂上插犁杖,屋舍它知道疼啊!在這樣的村莊里,只有一棵老榆樹它一直搖頭。我咋看到了呢?皆因那棵老榆樹就長在我所寄居的院子里,它的每一片葉子跟風碰撞的聲音我都能聽得到,就連一只鳥在樹上睡著了,打呼嚕和說夢話我都聽得到。

這是一棵很老并且也是很丑的榆樹。這棵榆樹,有人說它有八十歲,也有人說它有一百歲,但都是大估景兒。其實,它多少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棵老榆樹在村莊里的所有樹中,是年齡最大的,這誰都知道。

它個子不高,粗短。身高不過丈余,粗得卻需要三人合抱。可能是空了吧,樹根下常有紅褐色的蟲屎從一個拳頭大的洞里淌出來。它短,頭發樣的樹枝一律努力向上,顯得有些亂,電線可以從它的頭頂上經過,碰不著,那是因它還是個駝背,根扎在院子里的泥土里,頭卻枕在了院墻上。這不能不說它是一棵很老很丑的榆樹。但是,我覺得它美,也覺得它有靈性。

那是一個夏天的深夜,天熱,睡不著,我想喝酒,就把桌子放到它的腳下。那天晚上,月亮的金光把一個院子灌得滿滿當當。風是微風,不細品,感覺不到,顯見是一個風清月朗的好夜晚。一碟鹽豆,幾瓶啤酒,我倒上一杯啤酒,才想起忘了拿筷子。回到屋里拿筷子的工夫,返回來,啤酒卻灑了,閃著微光的酒杯靜靜地躺在桌子上。月光里彌漫著啤酒花的清香。我經常喝啤酒,卻從來沒有感覺過這樣的清香。我一時愣住了。這時候,我讓老榆樹的枝條給掃了一下。在我的額頭上,很舒服,那種讓樹枝這樣輕掃額頭的滋味,還從來沒有過,這讓我聯想。難道是這棵老榆樹它在要跟我對飲嗎?要是這樣的話,我就應該給它預備一個酒杯了。

于是,我回屋,拿來一個酒杯,滿滿地斟上。我在心里說:月下一杯酒,對樹成三人,那必是月亮、我和你。有清風徐來,老榆樹葉兒微動,且簌簌輕響,我認為它有了靈性。所以,我想再給月亮加一個酒杯,看看,月亮已經落在我們的酒杯里了。那晚,我用心和老榆樹說了很多,到底都說了些個什么,已經記不清了。老榆樹和月亮都是一杯酒,它們只是享受了其中的滋味,其他的都讓我喝了。我喝醉了。

那夜,我喝了多久,我是怎么回屋的,我不記得了。但是,清晨,房東家的公雞把我喚醒的時候,我是平穩地睡在了炕上。仔細回憶,好像我有這樣的一個夢境:一位很丑的駝背老人,抱著我,他哭得很傷心,他對我說:無論如何,這都是一件傷心的事情啊!樹們讓高樓給擠走了,高樓再高,它是樹嗎?我好像問他,那它是什么?他垂淚無言。我后來一直這樣以為。那應該是老榆樹送我回屋的。自此,我就把老榆樹當做了朋友。

秋天,老榆樹落盡了葉子,就在即將上凍,燕子已經走光的時候,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竟在很涼的秋風中突然發芽,又結出了很厚的一樹榆錢。當地的老人說,不知道這是吉兆還是兇兆,這樣的反常事情,還從來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它在這樣的深秋,結了這么厚的榆錢,我敢肯定,在這反常的身后,一定藏有玄機,盡管我還說不清楚這玄機屬于哪一種。

就在人們觀望這秋天的榆錢時,它在一個陽光很好的日子,突然成熟。那天,晌午的秋風不緊也不慢,它徐徐吹來,略帶涼意,恰好能把一樹的榆錢吹落,并且高高地揚滿村莊的天空,飄飄灑灑。就在榆錢紛紛飄落的時候,老榆樹的身上,一處破洞里浸出了一股淡淡的水痕,這水痕略微顯紅。

村莊里的人都來看新鮮。人們不明白,都說怪異。突然,其中一個老人懷里抱著的小小子奶聲奶氣地指劃著說:樹哭了。要這樣說的話,老榆樹,它不是一般的老榆樹,它必是在心里藏著一種難言的悲苦,流著淚水,漫天里為誰揮撒紙錢。

我知道,一棵樹哭了,哭的一定不全是因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