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蝸牛范文

時間:2023-03-21 19:32: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觀察蝸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觀察蝸牛

篇1

觀察蝸牛 希望203溫謙鵬 雨過天晴后,我在草叢里捉了二十只小蝸牛。

小蝸牛的外殼很薄,軟軟的身體徐動著,它的觸角可以來回伸縮,一但發現“敵人”后,小蝸牛會馬上縮到那薄薄的殼里,總讓人顯得又慢又鈍,反應慢的小東西。我找來一個盒子當小蝸牛的“家”,在盒子里的那幾片葉子就是小蝸牛的“晚餐了”我目不轉睛的觀察著小蝸牛,看它是否吃我給它們準備的葉子,結果,它們碰了一下葉子就離開了,我又生氣又失望的走開了,過了一會兒,我又忍不住想看一下,小蝸牛,我一看,葉子少了一個大洞,原來剛才是你這小東西害羞不敢見我呀!

不久,這幾片葉子全被那二十幾只小蝸牛吃光了,它們跑餐一頓后,它們開始散步了,它們走了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它們走過的路上留下了一條水印,我一時感到好奇,就不由得察了《兒童百科全書》,原來這些水印是蝸牛的排泄物,那些排泄物還可以助于蝸牛爬行。

同學們,要是我們留心觀察,將會發現大自然有無窮無盡的秘密!

篇2

最近,科學課要求我們觀察小動物,我買了兩只蝸牛,一大一小。大蝸牛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而是更像一個大海螺。小蝸牛還稍微像一點,兩對觸角,一對長、一對短,眼睛長在那對長觸角上,殼圓圓的。

這幾天,我就經常盯著蝸牛看。我發現蝸牛比較懶,特別是大蝸牛,經常會一動不動地趴在盒子里,也會倒掛在盒蓋上,紋絲不動。有一次,我觀察了大半個小時,那一只大蝸牛就是不肯動一動,我實在著急了,就放了兩片菜葉子進去吸引它們。可它們就是不理我!小蝸牛的體殼很薄,身體徐徐動著,它的觸角可以伸縮。用手輕輕摸一下,小蝸牛會馬上縮到它的殼里。我目不轉睛的觀察著小蝸牛,看它是否吃我給它們準備的葉子,發現它們碰了一下葉子就離開了,我又生氣又失望。過了一會兒,我又忍不住想看一下小蝸牛,我一看葉子少了一個大洞。不久,這幾片白菜葉全被那兩只蝸牛吃光了。

蝸牛通常是晚上出來活動,喜歡陰暗潮濕的環境。它常常慢慢地爬到白菜葉子上,伸出觸角輕輕地先嘗一嘗味道,再慢慢地開始美餐。

甘肅蘭州城關區水車園小學四年級:趙袁彬

篇3

今天,我終于有了一次探索的機會,心里想:“今天就讓我看看蝸牛的一舉一動吧。”

雨后,我大膽地跑到賓館花園里的櫻桃樹下,(聽同學們說蝸牛經常在這里出沒)于是就仔細搜索起來。突然,草叢中發出“沙沙”的聲音,我一聽連忙小心翼翼地走到草叢中尋找,說是也巧,聲音一下子就消失了,我頓時感到很失望。可仔細一想:“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于是又找了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沒過幾分鐘我終于找到了蝸牛。我拿了個盤子把蝸

牛放了進去。讓我大吃一驚的是,蝸牛此時已把頭縮進殼里了,小家伙真狡猾,這次我一定要讓它把頭伸出來。

方案一:首先我從商店買

了一瓶水,把水倒在盤子里,把蝸牛放入水中等它伸出頭來,我邊倒邊想,“水流這么大,不把你淹死才怪呢?”可是它就是不探頭,一瓶水對它毫不起作用。第一方案失敗了,我火冒三丈,一定要讓它探出頭,一計不成再來一計。

方案二,我把盤子里的水倒出后,

篇4

一?選題原因

蝸牛是一種常見的小動物,從小我就覺得它長相奇怪,經常玩弄蝸牛。上學后,從《自然科學》書中認識了它;對蝸牛擺動長觸角?背著殼爬行?分泌黏液的現象發生興趣,好奇使我留意地觀察它,隨著觀察產生了一些疑惑:蝸牛為什么不放棄殼爬行?蝸牛的黏液起什么作用?蝸牛對人類有價值嗎?……這些驅使我長期跟蹤觀察起蝸牛來。好在蝸牛容易捕捉,易于飼養,有助于我對它觀察和探究。

二?調查經過

我正式的調查活動從2006年4月26日開始,從紫金山捉來幾只蝸牛,準備了透明大瓶子,為它建了一個“家”,用放大鏡觀察起蝸牛。通過每天觀察?寫日記,提出問題建立假設實驗探究收集資料再進行實驗推理得出結論;有時還需要咨詢專業教師,一步一步地認識蝸牛,一點一點地揭開蝸牛的秘密,經過近半年的時間,我對蝸牛有比較完整地了解。

三?調查內容

1?通過書本,了解到:蝸牛原本生活水里,后為適應環境登陸,其腮演變了“肺”?外套膜?,進化成陸地軟體動物肺螺類。蝸牛在陸地分布廣,世界各地有蝸牛四萬多種,雖然蝸牛品種多樣,但內外結構大體相同。?附蝸牛內?外結構圖?其外行特征: 兩對觸角?腹足?螺旋型貝殼。蝸牛具有很高食用價值,并有一定的醫療?保健?美容的功效。

2.通過觀察,直接發現:蝸牛的頭部?眼?鼻?嘴?舌??頸部皮膚?呼吸孔?腹足的蠕動?分泌的黏液?排泄物?排泄口?螺旋型貝殼?右旋??尾部。

3?通過觀察,推理發現:蝸牛的味覺?頸部靠近殼口能分泌粘液?腹足能吸收水份?蝸牛殼的作用?自我修復能力。

4?通過觀察,試驗?得到結果:蝸牛的視覺?嗅覺?觸覺?蝸牛的食性?習性?喜潮濕陰暗,怕干燥強光?。

5?通過觀察,咨詢查閱認識到:軟體動物?進化?外套膜?呼吸??冷血動物?蝸牛冬?夏眠原因?內部結構?雄雌同體?齒舌。

6?通過觀察,試驗?推理獲得結果:蝸牛無聽覺?蝸牛的神經集中頭頂部?腹足的運動?蝸牛勻速爬行?黏液的作用。

四?調查方法與結果

(1)蝸牛的視覺?嗅覺?味覺?齒舌?觸覺。

視覺:蝸牛的眼睛長在長觸角的頂端,只有針眼大小。用棉棒緩慢靠近它的眼睛,觀察到在距離眼睛5-6厘米處,蝸牛的長觸角才縮回,重復做幾次都是這樣,可確定蝸牛有視力,不過視力很弱只能看5-6厘米遠。

嗅覺: 拿有刺激性氣味食品喂蝸牛(如洋蔥、芒果等),觀察到它會抬起頭翹起頸子爬開,氣味強烈時就縮回殼內,可見蝸牛有嗅覺:。

味覺: 蝸牛張嘴吃食前必用短觸角觸碰食物。把撕碎的白紙與白菜葉混合起來,它的短觸角碰來碰去找出白菜葉吃下去,再把蝸牛平時吃的幾種菜葉絞碎在一起,短觸角碰來觸去挑出愛吃的萵苣葉。從找食也證明了短觸角有嗅覺功能;從挑食推理出短觸角又有味覺功能。

齒舌: 蝸牛進食時,用放大鏡可以觀察到它的兔唇型口微微張開,從中迅速伸縮舌頭接觸。資料介紹蝸牛的舌與眾不同上面布滿一萬多顆牙齒,稱為齒舌,無味覺細胞。接觸食物時,舌像擦果菜的挫板刮取食物,這從蝸牛剛吃的菜葉留下痕跡可觀察出來,齒舌接觸過菜葉面變薄了。

觸覺:對外界刺激反應。用棉棒觸碰蝸牛的觸角?頭頂?頸部?腹足外殼?尾部。蝸牛會縮回身軀,縮回強度不一樣。觸碰的觸角?頭頂,看到身軀縮回殼內,觸碰頸部?腹足,發現頭部縮回殼內,觸碰外殼尾部,只是身軀微微回縮。從觀察現象推理出蝸牛的神經集中頭頂部。

(2)蝸牛爬行的速度

蝸牛爬行靠腹足,速度很慢,測試蝸牛在不同材料上爬行的速度,準備玻璃?瓷磚?紙板。首先把沒喂食的蝸牛放在玻璃上,旁邊擺一直尺,用細線系小塊蘋果去引誘它,食物放在蝸牛范圍內5-6厘米左右,一會蝸牛出殼發現蘋果朝它爬去,沿直尺邊緣平行輕緩地拉動細線,使蝸牛只能看到?聞到就是吃不著蘋果;饑餓的蝸牛要吃蘋果,只得沿直往前爬。以蝸牛腹足尾部為起始點和終點,60秒后,從直尺讀取爬行距離是12厘米,計算出爬行速度為0.2厘米/秒。同樣在瓷磚?紙板上做測試,爬行速度分別為0.15厘米/秒和0.1厘米/秒。蝸牛在不同材料上的爬行速度不一樣,玻璃比紙板爬得快,分析原因:玻璃光滑阻力小。觀察結論:蝸牛的確爬得很慢。

(3)腹足的運動與勻速爬行

觀察三次測試實驗,雖速度不一樣,但發現每次爬行過程中速度大小不變。蝸牛的爬行速度跟腹足運動有直接關系,從玻璃背面觀察爬行中蝸牛的腹足,看到腹足肌肉收縮從后傳向前端,同時粘在物體表面防止向后滑動,當收縮傳到最前端,腹足就釋放開來,蝸牛得以完全伸展,身體向前滑行,腹足肌肉是波浪式收縮運動。堅持觀察很久發現其波浪式收縮頻率不變、把蝸牛放置在手臂上爬行,靜心感覺,其運動節奏始終一致,以此判定腹足運動是勻速的,經推理得出結果:蝸牛確實是勻速爬行。

(4)黏液的作用

1.蝸牛是軟體動物,腹足柔嫩。爬行中蝸牛腹足會分泌黏液,避免腹足肌肉與地面直接摩擦而受傷,黏液起到隔墊作用,保護腹足;同時黏液的濕滑性有助蝸牛爬行。如蝸牛能在刀刃上爬行,在粗造表面上爬行分泌黏液較多,都表明黏液有保護腹足、有助爬行的作用。

2.蝸牛內部結構圖顯示頸背有粘液腺。用手觸摸蝸牛表皮,感覺粘粘濕濕的,表皮上有一層黏液。了解到蝸牛的皮膚不像哺乳動物具有鎖水的角質層。因為缺少了角質層,體內的水分容易透過皮膚蒸散出來,一旦失水過多,蝸牛容易“失水身亡”。分析認為:當蝸牛軟件伸出殼外時,在皮膚上覆蓋一層黏液,因濃稠的黏液密度較大,不易蒸散,進而也減緩體內水份的散失。所以蝸牛黏液具有降低水分的散失、潤濕皮膚的作用。

3冬寒夏熱,蝸牛冬、夏眠時,可觀察到腹足分泌的黏液,變干后封堵殼口,像一道密封門簾;目的就是隔熱保溫,安全度過冬、夏季。因此,蝸牛的黏液具有隔熱保溫的作用。

4.曾做試驗把蝸牛放入螞蟻群中,觀察螞蟻碰到蝸牛殼后都繞道而行,改進試驗,先放入一塊魚肉再用蝸牛替換,發現蝸牛與螞蟻相遇,螞蟻避開,蝸牛縮回殼內,螞蟻們只在周圍爬來爬去,卻不肯進入殼口尋找”失蹤”的食物,仔細觀察、觸摸發現殼口有亮亮的黏液,據此現象推理出,蝸牛的黏液具有驅蟻防蟲的作用。

(5)蝸牛“喝”水的秘密

蝸牛爬行時腹足分泌大量的黏液,自身水份流失快,需要及時補充水,否則會因失水過多而虛脫。蝸牛喝水嗎?經長期觀察它并沒有用嘴或用舌舔水喝,蝸牛不喝水又怎樣補水呢?分析一下,蝸牛靠從食物吸取水份及自身儲備的水份,不足以維持運動,這從蝸牛的旱眠中可判斷出,在干燥的天氣,它寧愿放棄進食挨餓,也不敢出殼爬行。蝸牛唯一能接觸水份的部位就是腹足,因此推測腹足可能吸收水份。再根據蝸牛喜歡潮濕的習性,特別小雨后喜歡在濕水的地面爬行,推理出腹足不僅分泌的黏液,還能吸收水份。

(6)夏眠蝸牛微妙的變化

蝸牛是冷血動物,不僅冬眠還要夏眠。夏眠的蝸牛看似在殼內睡著了不動,仔細觀察的身體仍有微妙的變化。①蝸牛的顏色明顯地變淡了,由黃棕色慢慢變成淡黃色。②封口的膜厴由半透明變成雪白并增厚。③殼里的蝸牛一點點往殼內退縮,并做多道膜厴封口。分析原因蝸牛為適應炎熱的環境,運用了淺色和白色能反射強光的原理,減少熱量的吸收,極力保護水份的失,抗衡高溫高熱,同時也一點點消耗掉自身。

(7)蝸牛殼的螺旋線、殼的傾斜

蝸牛從孵化出來便有殼,它對蝸牛至關重要,(如躲避危險、保護內臟)離開殼蝸牛無法生存。(如冬、夏眠)殼是蝸牛最主要的特征,我特別注意觀察殼,發現蝸牛殼的共同特點:有一道右旋的螺旋線。(少數左旋殼蝸牛沒見到)觀察中產生疑問,蝸牛殼為什么是螺旋式生長?螺旋式殼不正有點傾斜是什么原因?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知道這跟蝸牛進化有關。我從中總結出原因,殼先是長圓錐形無螺旋線存在缺陷,后殼從頂端開始做平面盤旋出現螺旋線但有問題,最后沿一中心軸由上向下螺旋盤旋呈現在的低圓錐形;進化使殼的直徑減少,殼內容積不變,殼的牢度增加。但還有不足,殼軸不能垂直于身體的長軸,而要傾斜于身體長軸,使增大的內臟囊的重心移到了近前端,才有利于蝸牛的運動,所以看見螺旋式殼不正有點傾斜。

(8)蝸牛對人類的價值

1.蝸牛的食用價值。蝸牛列世界四大名菜之首,在國際上享有“軟黃金”美譽。蝸牛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在蛋白質的含量和質量上居世界動物之首,膽固醇幾乎為零,脂肪低于2%,含有人體所必需的二十多種氨基酸。同時,在蝸牛肉中含有人體所需的鈣、磷、銅、鐵等礦物質。是人類高級營養保健食品。(附蝸牛營養成份比較表)

2.蝸牛的藥用價值。蝸牛作為藥用動物為人類治病,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具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蝸牛主治:腫毒痔漏、喉痛、咽腫、哮喘、脫水、小兒臍風、流鼻血、耳聾、脫肛疝氣瘡腫等,現在對糖尿病、腮腺炎、淋巴結核、心血管疾病、癌癥(腫瘤)有一定的醫療功效。

3.蝸牛的保健作用。最近研究表明蝸牛的體液中含有多糖粘蛋白的成份,對于人體皮膚不但有軟化角質層嫩化皮膚的作用,而且有消炎、消腫的和隔除自由基抵御紫外線的作用。可研制美容護膚產品造福于人類。

五、調查中設想與認識

1.調查中的設想。在這次調查過程中,根據對蝸牛認識,聯系實際生活,我有一些自己大膽的設想。

(1)蝸牛殼:蝸牛是冷血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變化而改變。環境溫度過高或太低,蝸牛就會死亡。冬、夏季蝸牛都縮在殼內,靠封閉殼抗寒避署。我設想根據蝸牛殼的成份和結構,開發制造出一種新型的建筑材料,用它來造房子,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

(2)黏液:①根據蝸牛黏液驅蟻防蟲的作用,設想制造出一種新型的殺蟲劑,來代替害蟲已具有抗藥性的殺蟲劑。②根據蝸牛在刀刃上爬行,也不會傷及腹足肌肉。設想制造出一種新型的如劑,用于發動機的等。③根據蝸牛冬、夏眠封口的膜厴(黏液) 具有防水隔熱保溫的作用,設想制造出一種新型產品代替現在塑料制品,(塑料薄膜、塑料袋等)可解決白色污染問題。

篇5

浙江省縉云縣水南小學五(四)班 陳思思

科學課上,老師讓我們觀察蝸牛。我和同學一起到菜地里捉了幾只蝸牛,把它們養在陽臺上的水池邊。一有空,我就會去觀察蝸牛。

蝸牛的背上馱著一座房子似的硬殼,腦袋隨時可以縮進殼里,非常惹人喜愛。它的頭上有兩對觸角,高高的翹起來的那一對,頂尖上有兩個小鼓包,那就是它的眼睛。我仔細觀察,發現它先伸出觸角,再睜開眼睛,要縮回腦袋之前再閉上,可見它是有眼皮的。較小的那對觸角在嘴邊,像肉須一樣,也許是探測地形的工具吧!

蝸牛喜歡吃菜葉,只要我拿菜葉放在它們身邊,它們就立刻大啃起來。蝸牛吃菜的時候,不停地用細小的牙齒嚼著。我拿放大鏡仔細觀察,發現它們有許多牙齒,大概有上百顆呢!

蝸牛的行動很慢,它沒有手足,只是肚子貼在地上。行走時,從尾部開始,皮膚一道道像波浪一樣不斷地往前推進,脖子伸的很長,觸角一顫一顫的,像個老頭,十分有趣。

篇6

蝸牛與蛞蝓同屬軟體動物,然而蝸牛卻多了一座“房屋”。你知道蝸牛這個名字是怎樣得來的嗎?嘻嘻,其實很簡單,因為蝸牛的頭上生著一對觸角,很像牛角,所以得名“蝸牛”。

在小的時候我經常捉蝸牛來玩,甚至和別的小朋友比賽誰的蝸牛跑得快。可是我一直感到奇怪:為什么蝸牛爬過的地方有一條沿線?為了找到答案我一直在觀察蝸牛,把蝸牛翻過身,甚至把蝸牛取出殼外。我就這樣癡迷的觀察了整整一個多月。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于得到了結果。

通過一個月的觀察我發現:蝸牛頭上的觸角頂端有一對眼睛,但在強光下看不遠,只能在弱光下才能看見遠一點的東西。所以它總是在黃昏和夜間出來活動。蝸牛的身體很軟弱,爬行時從足腺中不斷分泌出一種滑膩膩的粘液,以減輕足部與路面的摩擦,這樣有利于加快足部的移動。這種粘液于空氣接觸干燥后,在光線照射下閃閃發亮,所以蝸牛爬過的地,總留著一條亮晶晶的痕跡。

發現了蝸牛的秘密讓我感到很開心,因為從中讓我知道:只要對事情有信心,有耐心,那么就可以從中發現很多秘密。

篇7

我養了一只可愛的小蝸牛,它的身體很柔軟,長長的觸角上長著一雙圓溜溜的小眼睛,身體是淺棕色,背著一個大殼,殼上有一些明

現的黑斑點,殼的形狀是螺旋形的,身體上全是粘液。

星期天早上,把它放在蓋子上觀察。我把蓋子翻過來,然后用放大鏡觀察蝸牛是怎樣爬行的。看見一條條黑色的東西,像波浪一樣有續的向上走,我看啊看,越看越入神,這是什么呢?我想啊想,還是不知道是什么?于是我跑去問爸爸,爸爸說:“這是蝸牛的腹足,它就是靠腹足爬行的。”噢!原來是這樣的。我又問那么它的粘液是用來做什么的呢?爸爸說:“它的粘液用處可大了,粘液可以讓它在光滑的地面上爬行自如,還可讓它牢牢地粘在菜葉上不摔下來。”

我又回到房間繼續觀察,這時媽媽叫我去吃早飯。吃完早飯,回到房間一看,小蝸牛不見。我找啊找,發現它在床下,我把它抓出來,然后生氣的拍了它一下。第二天早上,我正想觀察它,可是它縮進了殼里,我拿著它搖來搖去,可它還是不出來,接著我對著它大聲地叫喊,殼依然沒有動靜,我想方設法把它弄醒,可是都沒有成功。無計可施,只好去問爸爸,他說:“只要把它放到水里一會兒就會出來了。”我問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爸爸說“蝸牛也要呼吸的,如果把它放到水里自然就會醒了。”我說:“爸爸,你真是個昆蟲專家呀!”說完我回到房間繼續觀察,看著看著,蝸牛喜歡吃什么呢?我決定做個實驗,拿來一個桔子,一支香蕉和一片青菜葉,然后把蝸牛放到中間,只見它看都不看地向青菜葉爬去,這下可讓我知道它喜歡它吃什么了。

這就是我的小蝸牛。

篇8

一、觀察要真實、客觀

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來探索事物客觀規律。“求實,客觀”是培養科學觀察技能的基礎,更是科學精神的精髓。對小學生來說,最基本的求實就是在觀察時說真話,嚴禁偽造結果。而且觀察結果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在很大程度上更關聯到實驗的成功與否。我們在科學教育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動手能力,就是因為來源于實踐,必須以客觀事實及規律來檢驗我們的思想,這是個大前提。

首先,我們要鼓勵學生說真話,不人云亦云。曾經聽過一節公開課《流動的空氣》。課一開始,教師在講臺前噴香水:“你們如果聞到香氣了馬上站起來。”學生從前到后依次站了起來。筆者坐在后面學生的旁邊,沒有聞到香味,但我旁邊的學生站了起來。課后問他們站起來了是不是聞到香氣了,有些學生是聞到了,有些學生說:“我看到旁邊同學站起來了,我也站起來了。”我們的教師應對這種現象有所察覺,并及時糾正。

其次,對觀察的描述要客觀。要在孩子們進行有結構的活動以后,直接得出觀察結果,不能把解釋當成事實,也不能將推理的東西當成事實。如學生在觀察蝸牛后,在觀察記錄上寫上了“它嘴里有一萬多粒牙”,把別人或書本上說的東西當成了事實。“蝸牛真有毅力”“蝸牛很膽小”,則是把推測當成了事實:他們看到蝸牛在不停地爬,推測出蝸牛很有毅力;一接近蝸牛,蝸牛的身體會縮進殼里,推測出蝸牛很膽小。教師應有意識地進行糾正。

二、觀察要有順序

先觀察什么,再觀察什么,要按順序觀察,對于復雜的觀察還應制定出觀察計劃。按時間來說,可由先到后;按空間來說,可由近及遠,也可由遠及近;按事物本身結構來說,可以由外到里,也可由里到外;可以由局部到整體,也可由整體到局部;按事物外部特征來說,可以由宏觀到微觀,也可由微觀到宏觀。按什么順序進行觀察,得根據事物的特征與觀察要求制定。《一杯水的觀察》,觀察方法有嘗,摸,看,聽,聞等,但我們應該把用摸的方法放在最后。《觀察我們的身體》,要先觀察外部,再用間接觀察的方法觀察身體內部的肌肉、骨骼等。

三、觀察要深入、細致

觀察的周密、細致、深刻,是觀察者的重要品質之一。只有深入地觀察,才能發現細微的變化和隱蔽的特征。深入的觀察,往往以正確的思維作指導反復感知。深入思考,如前面舉例的蝸牛殼的觀察就體現了這樣的一個特點。

四、觀察要有比較

比較就是在觀察中區分客體,確定客體的相同和不同,從而促進思維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將材料進行分析比較。《各種各樣的液體》就是通過異類物體(沙與水)的比較、同類物體(油與水)的比較,知道了液體與固體的區別,從而在頭腦中牢固地形成了“液體”這一概念的模型。

有了結構材料,就有了學生觀察、探究的物質基礎,有了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載體。但結構材料的研究往往被我們習慣性的忽略。如我曾經聽過的一堂研究課是《比較水的多少》,他們為了讓學生想出多種比較水的多少的方法。準備了天平、一次性杯子、簽字筆、秒表、漏斗、一個體積均勻的長杯子(以上材料均自選)。每組桌子上還有兩個大小不一樣的瓶子。但課后大家的反映不是很好。由于材料過多的原因,課上了56分鐘,還是沒有達到預期的設想。經集體研究討論后,大家把材料改為一個一次性透明杯子與一支水彩筆,再加上兩個大小不一樣的瓶子。課在35分鐘內完成,并且學生探究的效率很高。

篇9

星期天的上午,媽媽帶我們到農村去玩。一路上,鳥兒叫,花兒香,好美呀!可小培可不會享受這般美景,瞧,他正在油菜地里鉆來鉆去地找蝸牛呢!我一看,也來勁了,跟著他一起找起了蝸牛。

我們找呀找呀,找到了許多蝸牛,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聚會”,然后數了起來:1、2、3、4-------一直數到了41個!“有41只蝸牛!”我們興奮地大叫起來。我在觀察蝸牛時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蝸牛在爬行時,地面上總會留下白色的痕跡呢?蝸牛是益蟲嗎?它會游泳嗎?------

我們趴在地上,認真觀察,并用草葉去觸碰它們,后來我們又把蝸牛帶回家,用水、用鹽做實驗,然后再上網查找有關資料-----

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可真有趣!我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篇10

藍天因為有了白云的依偎才不會寂寞;高山因為有了山花的依戀才不會孤獨;碧海因為有了魚兒在她心里嬉戲,才會這樣生機盎然;而我,因為有了你們,可愛的孩子們,才真正擁有了最美麗、最可寶貴的人生。

沒錯,我是你們的老師,我給你們傳授著知識,我教會了你們思考,而你們,又何嘗不是我的老師呢?很多時候,你們不經意的表達,卻帶給了我無窮的樂趣,給了我深深的啟迪,給了我最質樸而又最可寶貴的智慧。

在一次科學活動中,大班的你說道:“蝸牛的眼睛很小,你要是沒有一雙好眼睛是看不到的。”我為你的認真勁兒喝彩的同時,卻對你的結論半信半疑,課后,我特地找來了一只蝸牛,仔細地觀察又觀察,我瞪大了眼睛找著你所說的蝸牛的小眼睛,還真讓我找到了──你說的沒錯。那一刻,我才發現面對身邊的細瑣我竟未能用心去看!我的孩子,是你不經意的句子深深地啟迪了我:很多時候,我們靜下心來,會發現很多……

但是,我可愛的孩子們,你們對我的教育,卻遠遠沒有結束。你們對同一件事物的完全相反的論斷,每每讓我唏噓不已,贊嘆不已,更讓我艷羨不已。那是在一次美術活動中,你們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畫了一幅幅奇特而有趣的畫。你,畫的是三只蝸牛,一只大蝸牛背上馱著一只小蝸牛,在它們前面,另外一只蝸牛回過頭看著后面的兩只,每只蝸牛的眼睛都很大,很夸張,又圓又亮,還長著長長的睫毛,向上彎曲著。我心里想,這孩子,畫蝸牛也不事先認真觀察一下,把蝸牛畫走了樣。

我悄悄地告訴你:“蝸牛的眼睛很小呀,你肯定沒有見過真正的蝸牛。”我正要教你蝸牛的正確畫法,你卻小聲地對我說:“老師,我見過蝸牛啊。可我今天畫的是蝸牛一家呀!蝸牛媽媽背著孩子,不把眼睛睜得大大的,怎么能看清楚回家的路呢?蝸牛爸爸看著自己的孩子,心里很高興,當然也會把眼睛掙得很大呀。”

呵,本來想說服你改畫的我,卻完完全全被你這一句話給說服了!我明白了,不是你把蝸牛的眼睛畫大了,而是蝸牛一家把眼睛睜大了!我又一次深深地羞愧了,孩子,面對你靈動的心,我竟如此遲鈍,當你天賦異秉,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著你的思想,我竟難以體味。孩子,是你教會了我如何走進你們的心靈,了解你們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