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貓鼠的主要內容范文
時間:2023-03-15 08:15: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狗貓鼠的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許少歡(1989.01-),男,河北省石家莊市,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學院,專業: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方向:文學翻譯。
摘要:《天狗》由中國現代作家賈平凹所著,英文版The Heavenly Hound由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李銳所譯,屬于熊貓叢書的一部分,出版于1991年。原作語言風格樸實,書中有大量陜北民歌,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面貌。作為熊貓叢書的一部分,由中國譯者所譯,整體來看,基本忠實于原作,沒有大段的刪譯、改譯或增譯現象,除個別詞有意譯外,基本做到了對應。
整體來看,由于譯作為中國人所著,而且是由官方主導的譯介行為,主要目的是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學與文化,因此譯者主要以異化為主,輔之以歸化,有些較難翻譯的詞、方言等作了意譯與刪譯處理,后文將會具體分析。
關鍵詞:賈平凹;天狗;翻譯策略
一、度量單位的翻譯以歸化與異化相結合
例1.路北半里為虎山,舞虎,石頭ff。
譯文:Half a li north of the road was Tiger Mountain,tigerless in reality,and covered by jagged,precipitous rocks.
“里”為中國特有的距離計量單位,譯者在此并為把“里”轉換為更常用的“米”,或許意在傳播中國文化,但文中并為加注,會使外國讀者感到困惑。
例2.于是這二年興起打井,至少十丈深,多則三十丈。
譯文:In recent years,though,there’d been a fair amount of well digging in the area.These wells were usually about thirty meters deep,although some went as far down as one hundred.
一丈相當于3.33米,譯者在此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把中國古代的度量單位轉換為米,易于外國讀者理解。
二、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以異化為主
例1.他睡在自家的炕上,百無聊賴。
譯文:He lay around on the kang at home feeling bored with himself.
“炕”是中國特有的可以燒火取暖的床,在此直接譯為kang有助于異域讀者了解中國文化,促進文化傳播。
例2:天狗屬鼠,十二屬相之首。三十六歲的門檻年里,卻仍是一種忌諱影子般擺脫不掉,干什么事都提心吊膽。
譯文:He’d been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at,the first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During this,his threshold thirty-sixth year,he’d been unable to shake off a sense of foreboding,and everything he did produced in him a deep sense of unease.
本段話里有大量的文化負載詞,如“屬鼠”、“十二屬相”、“門檻年”等等。譯者采用異化的策略,將這些詞直接譯出,有助于傳播中國的文化,但缺少一定的注解,可能會使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讀者感到困惑。
三、一些習語、成語的意譯處理
例1:人世滄桑,古堡圍墻早就廢了,堡門洞邊的荒草里僅有一碑,字跡斑駁。
譯文:But time passes,and the old fort walls had long since crumbled,leaving behind only a stone stele in the undergrowth by the arched entranceway.
“人世滄桑”這樣的成語僅譯作“time passes”不能完全傳達出中文所表達的那種意思,譯者采用的是意譯的處理。
例2:…做老子的就瞪了眼:“算了算了,指望你還能成龍變鳳呢”
譯文:His father glared at him.“Stop the nonsense.I’m hoping you’ve got more in you than that.”
成語“成龍變鳳”也沒有在譯文中體現出,譯者采用了意譯與刪譯的策略,譯出成語的基本意思,沒有把“龍、鳳”等意象加入譯文中,可能是為了避免過多的解釋,影響文章的流暢度。
四、方言類語言的翻譯
賈平凹的作品中有很多的陜北方言,方言翻譯向來都是翻譯的難點,對于中國譯者來說,理解這些方言問題不大,但如何將這些方言轉化成另一種語言,特別是在轉化的過程中能否保留方言特色,是一個難點,譯者對于方言的處理,基本以意譯為主,以通俗地語言轉化為英語,對于異域讀者來說,可以減輕理解上的困難,但同時也會造成原文語言特色上的損失。
例1:“我的爺,你好不容易尋了一個錢縫,我就擠一條腿去?”
“山上有的是草,城里需要的又多,我還怕你奪了我的飯碗?”
譯文:“Goodness,it’s been difficult enough for you to find a yourself a way of earning a crust and now you’re suggesting I get in on the act too?”
“There’s plenty of that stuff up there,and there’s a big demand in the city,why should I worry about you taking my livelihood.”
原文中像“尋了”、“錢縫”、“擠一條腿去”之類的非正式用法,在譯文中作了意譯處理,沒有翻譯出“錢縫”、“擠一條腿”等詞,而是用“earn a crust”(謀生)、get in on the act等詞作了解釋性的翻譯。這樣的處理會對原文的語言特色造成一定的損失,但有利于目標語讀者的理解。
五、譯者的翻譯風格分析
譯者的翻譯風格不同于原作的創作風格,賈平凹的原作在寫作風格上很樸實,從方言、俗語以及民歌的運用上可以看出,作者在盡量表現一種原汁原味的陜北農村生活,作為譯者,首要任務是讓目標語國家的讀者理解小說的主要內容,然后盡量去展現原作那種細節層面的東西,但翻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再創造,是一種對原作的改寫,因此完全對等的翻譯是不可能的,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也會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
從整體上看,譯者的翻譯對原作的忠實度是很高的,沒有大段的改譯與刪譯,只是對一些個別的詞和句子進行了細微的改譯。譯者在盡量展現原文那種樸實的寫法,用詞也比較簡單,常用一些口語類的表達;同時對于一些文化類的詞,也進行了一些嘗試性的翻譯。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為中國的譯者,有充分的文化背景,而且此類官方主導的譯介行為旨在傳播中國文學與文化,因此譯者在翻譯時采用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翻譯基本忠實于原作,沒有大篇幅的刪譯與改譯,只有小范圍內的意譯與省譯,譯文在整體上基本傳達出了原作的中心內容,可以讓異域的讀者了解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陜北農村的生活面貌,進而了解中國的文化。
如何讓中國文學走出去,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隨著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世界對中國文學的關注也在加強,中國不乏優秀的作家與作品,但如何把這些優秀作品同樣優秀地翻譯出去,值得探索。外國漢學家對中國文學的對外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要發揮本土譯者的作用,將二者結合,才能使更多的優秀作品傳播到世界各地。(作者單位:1.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胡宗鋒.試論文學翻譯中的方言理解與翻譯――讀賈平凹中篇小說《雞窩洼人家》英譯文[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3):163-166.
[2]黃立波.翻譯研究的文體學視角探索[M].外語教學,2009(5):82-85.
[3]姜智芹.歐洲人視野中的賈平凹.小說評論,2011(4)103-112.
[4]賈平凹.天狗.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
[5]吳S.《浮躁》英譯之后的沉寂――賈平凹小說在英語世界的譯介研究[J].小說評論,2013(3):72-78.
[6]王瑞.賈平凹作品英譯及其研究現狀與對策[J].外語教學,2014(5):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