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項脊軒志范文

時間:2023-04-07 00:52: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歸有光項脊軒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平中見奇,形散神聚

善于用線索串連生活瑣事,平中見奇,形散神聚。

項脊軒是作者僅“可容一人居”的書齋,破舊、狹小而陰暗,可它是作者長期生活的地方。在時過境遷,物是人非的時刻,唯有項脊軒才能喚起主人對過去經歷的深長久遠的回憶,因而作者自然對項脊軒懷有深摯的眷戀之情。這種感情,正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作者沿著這條線索,或敘述項脊軒的變遷,或敘寫親人的軼事,或直抒自己的胸臆,將“喜”“悲”感情交織在一起,使記物敘事抒情熔為一爐,在平平淡淡之中,浸潤綿綿密密之情。正如錢基博所說:“此意境人人所有,此妙筆人人所無,而所以成其為震川之文,開韓、柳、歐、蘇未辟之境?!倍跏镭懺凇稓w太仆贊》中稱道歸有光的文章“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這種評論是十分中肯的。

二、寥寥數筆,在無意間感人

善于捕捉富有個性的人物言行和生活中的典型細節,寥寥數筆,在無意間感人。

如寫對母親的懷念,老乳母引述母親當年的話“兒寒乎?欲食乎?”話雖平淡,但慈愛殷切的口吻和神情,躍然紙上。這正如清代林紓評論的那樣:“震川之述老嫗語,至瑣細,至無關緊要,然自少失母之兒讀之,匪不流涕矣?!?/p>

再如,作者抓住祖母看望和勉勵孫兒的一個感人細節。祖母說:“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語氣親切詼諧,生動貼切地表現了祖母對孫兒的疼愛與關懷。臨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一個輕輕的關門動作,幾句喃喃自語,更細致入微地表現了祖母的激動喜悅和對孫兒的殷切期盼。隨后拿出先祖上朝用的象笏勉勵孫兒。這些言行非常切合封建社會中那些具有傳統意識的老人的身份和口吻,且具有人物的個性特征。

三、增添令人回腸蕩氣的力量

善于即景抒情,即事抒情,使那些家庭瑣事的敘寫和個人哀樂的抒發更增添了令人回腸蕩氣的力量。

文章前半部分重在寫景抒情?!巴ルA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月白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毙▲B時來庭階啄食,人至不去,項脊軒的寧靜是那樣富有神韻,逗人遐思無盡,而那幅月夜桂影圖更把人引進了月白風清、花香襲人的美妙境界。這些無一不是對項脊軒景物的生動描寫,又無一不是作者內心得意喜悅之情的抒發。

篇2

關鍵詞:項脊軒志 主題 理想失落

《項脊軒志》是歸有光敘寫往昔瑣事、感嘆人生變故的名篇。王錫爵《明太仆寺臣歸公墓志銘》認為,其文“無意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

對于該文主題的分析,歷來多重于其對家中人遷的抒寫,認為該文主題在于家族分崩、家道中落、生活變遷、生死兩隔等方面的悲惋。本文以為,對家中人遷的悲慨只為其表,內核恰是抒寫理想失落的悲情。

歸有光的理想是什么呢?就是渴望通過刻苦攻讀以成就功名,從而重振歸家昔日榮耀。事實上,對于家族的分崩離析,對于家道的中途衰落,對于親人的殷殷期望,歸有光確實感到責任在肩。

對于家族的分崩離析,文中寫到:“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倍髞砟?,“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所謂“盛筵必散”,當一個龐大家族分崩離析,叔伯至親各自為炊,或隔籬,或筑墻,大家雖同一門樓、同一屋檐,卻再也沒有同處一桌吃飯談天的其樂融融了。作者在所撰《歸氏世譜后》中,談到自己祖父的高祖歸度曾訓示子孫之言:“吾家自高、曾以來,累世未嘗分異,傳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遺言,切切不能忘也。為吾子孫,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為不孝,不可以列于歸氏?!薄拔錾奔礊椤胺譄熚錾保鉃榉旨?,分灶為炊、分割財產之意。當年歸氏祖先一旦分家分產便不得列為歸家家譜之言拳拳在耳,如今卻是叔伯分家,各設籬墻,置家族宗法于不顧,拋至親人倫于一隅,各為己甚,離心離德,這對于深慕先祖持家遺風、深受宗法傳家影響的歸有光來說,怎不痛心疾首,感慨萬端,心生重振家族以往雄風的理想亦是情理之中。

事實上,就歸家本身而言,確也曾有過家族的尊嚴和驕傲?!稓w氏世譜后》中寫道高祖歸璇之時:“吾歸氏雖無位于朝,而居于鄉者甚樂??h城東南列第相望,賓客過從,飲酒無虛日,而歸氏世世為縣人所服,時人為之語曰:‘縣官印,不如歸家信?!蔽闹袑懙剑髡咦婺赋S谧髡呤l讀書軒中之時到過看望一次。其間兩處細節不可不察:其一是祖母所言“吾家讀書久不效”,什么意思?也就是說,歸家很久沒有人考中科舉了。古人強調“學而優則仕”,踏入仕途被認為是讀書人最終也是最理想的歸宿,遺憾的是,歸家讀書人卻很久于此無功。其二是祖母持一象笏至時所言另一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由這些可以看出歸家在當地曾經擁有的聲望和信譽,又可看出歸家“讀書久不效”后歸有光重振家族榮耀的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此外,在《項脊軒志》中還有一段通常被省略的文字,是這樣寫的: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在這段文字當中,作者自比清和諸葛亮兩位名傳天下的人,認為自己如今雖只是默默“處于敗屋中”“昧昧于一隅”,而終將“有奇景”,并以“坎井之蛙”自我調侃,自嘲之中有著建立奇業的非凡自信。

而實際情況呢?按《明史?歸有光傳》記載,這個“九歲能屬文,弱冠盡通《五經》《三史》諸書”的才子,卻在“嘉靖十九年舉鄉試”之后,“八上春官不第”,直到“(嘉靖)四十四年始成進士,授長興知縣”,而這一年,歸有光已是六十歲了,更何況,一個“縣令”之職與祖母執“象笏”上朝的期待相距甚遠。此種狀況,情何以堪?

文中兩次寫到修葺項脊軒,但兩次修葺的心境不同,其中也可見作者人生理想的改變。

第一次修繕是在作者青少年讀書軒中之時,當時的項脊軒有三個不足:一是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二是“老”,“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三是“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作者對其進行了整修革新,所為之事有五:一是“使不上漏”;二是“前辟四窗”;三是“垣墻周庭,以當南日”;四是“雜植蘭桂竹木”;五是“借書滿架”。當然,作者在此時之所以對項脊軒這一百年老屋加以修繕,絕對不是心血來潮,閑來無事,看修繕之后項脊軒的情形即可略知一斑:其一,作者在其中“冥然兀坐”之時,只覺“萬籟有聲”;二是“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是“三五之夜”,明月桂影,“珊珊可愛”。這三方面描寫突出讀書軒中的一種情境:“寧靜”。另外,作者在其中的生活怎樣呢?既可“冥然兀坐”,又可“偃仰嘯歌”,悠然自得,恬適靜淡,頗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意味,這又突出讀書軒中的另一種情境:“淡泊”。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睔W陽修在其《非非堂記》中也說“以其靜也,閉目澄心”。這一間獨立的房閣,恰恰利于靜心攻讀,明志致遠。作者對修繕動作的連續表達,正向我們傳遞了當時作者意氣風發,意欲有所建樹、有大作為的高遠理想和壯志雄心,而文后寫到的祖母對作者讀書寄予莫大期望一事,恰是最好佐證。

看第二次修繕項脊軒的情境可知作者心境的改變之大:作者先是“室壞不修”,后是“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與第一次修葺房屋之時的興致盎然、壯志凌云不同,此次修葺的情境,乃重在“久臥病無聊”五字上。

可以想象,歷經半世飄零、閱過人世滄桑、嘗遍生活悲辛之后,久臥病榻,作者心中在想著些什么呢?已逝的歲月,已逝的至親,如今都化為病榻上的縷縷傷心回憶;當年的躊躇滿志,當年的萬丈雄心,如今都化為病榻上的幾聲無奈嘆息。“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保ㄌK軾《西江月》)此時重修項脊軒,或許只是了卻一份“傷逝的記憶”罷了。

文中寫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也并非僅僅寓意作者對亡妻無盡的思念。此句更應有作者對歲月不居,時光匆匆的喟嘆。為什么呢?且看此句在文中所處位置──它放于文章最后,是在敘說完妻死、久病、自己“多在外,不常居”之后輕輕拈出的,看似無意,其實匠心獨運。

一般而言,抒寫歲月易逝的傷情,往往伴有壯志未酬、功業未就之慨嘆,換言之,正是因為壯志未酬、功業未就,才更添歲月匆匆、生命易逝之傷。設想,如若正處少年時光,雖未創立大業,然因青春正盛、精力正足,自有機會實現抱負,完成夙愿;而待年華老去、兩鬢斑白之時,即便再有壯志雄心,又怎奈“光陰不待人”,能有多少可用時光呢?正是“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秦觀《江城子》)。莊子也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辫凌朔N植之時,正是妻死之年,而如今樹已“亭亭如蓋”,正是流光之迅,易把人拋。此后作者久病臥床,所謂“病身最覺風露早”(王安石《葛溪驛》),更兼“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的漂泊憔悴、豪情消磨,雖然寫作此文時,作者只在中年,對于當年那種“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雄心,到此時也難免淪為“歲月無情侵老境”(陸游《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為節》)的傷情。

篇3

關鍵詞:情景;人物;細節

歸有光,明代杰出散文家。其散文《項脊軒志》通過圍繞小屋的修繕及小屋周圍環境的描寫,以及相關人物故事的回憶,表現了親人間的至親至愛,也抒發了歸有光對人世滄桑的感慨。文章情感真摯,語言質樸,格調清新,細節真切生動,雖為散文,卻不乏詩一般的意境,真可謂“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那么,歸有光是怎樣通過小屋來寫生活、來抒情懷的呢?

一、“可喜”“可悲”情景相映襯

第一段,作者開篇就點明項脊軒的位置和它建成的時間,接著寫這間破舊書屋的特點。這間小屋“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大約平時還能湊合,一遇雨天就無處容身了:“塵泥滲漉,雨澤下注”;另外,室內光線不足:“又向北,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可謂:可悲!于是“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使洞然?!闭R的四字句,自然流暢,字里行間洋溢著生活的滿足與快樂??蓸?!然后,“借書滿架”;同時又美化室外的環境:日間“庭階寂寂”,小鳥相伴;夜來“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這樣,自由而安靜的快樂,躍然紙上。正可謂:躲進書房,“偃仰嘯歌”,快樂賽神仙!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在這個生活環境里的自我滿足與愜意??上玻∪欢鞓分皇菚r光的一個階段,隨著成人、成家,生活的復雜,會將自己沖入大家庭乃至社會的渾流中,打破安靜與悠閑!后面幾段,大家庭的分崩離析;慈母的英年早逝;自己尚未孚祖母之愿,而祖母已故;最后,補記亡妻在軒中的生活片段及以后的變遷。一個早失母愛,同時在仕途上又沒有發跡的青年讀書人,只有在結婚以后,精神才能得以撫慰和寄托。但“伉儷情深”的“可喜”情景并不長久,賢妻早亡,又平添了更多“可悲”之苦痛。

二、巧取細節,情辭并得

正如明代黃宗羲《張節母葉孺人墓志銘》中:“余讀震川文之為婦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細事見之,使人欲泣。蓋古今來事無巨細,惟可歌可泣之精神,長留天壤?!薄俄椉管幹尽妨硪伙@著之處,便是歸有光善于捕捉深刻記憶中的生活細節和生活鏡頭,表現小屋中那些親人的形象,抒發自己對親人深深的追思。這些如同烙印般刻在作者心頭的細節與鏡頭交錯并行,情辭并得。

第二段,寫出了大家庭分崩離析的頹廢情境。作者用“內外多置小門墻”“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始為籬,已為墻”幾個細節寫出了一個大戶人家逐漸把原來一座富麗堂皇的宅邸搞成了雜亂、吵鬧、擁擠不堪的大雜院。自己作為這個破落家庭的一個一心只讀圣賢書,靠讀書考功名來改變家族命運的子弟,偏偏又時運不濟、命途多舛,文人的自責擔當又使他自己傷懷不已。這樣的大環境,作者并沒有發牢騷,只用“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已”寥寥數語,言有盡而意無窮,可謂極盡含蓄蘊藉之能事。

接下來,寫母親的勤勞辛苦和祖母的望孫成名。作者截取生活鏡頭,用人物的典型語言和細節動作突出人物形象。寫母親,借大母婢的講述:“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極普通的動作描寫,極平常的生活話語,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把母親關心子女的迫切和撫育子女的苦心,兒子追懷母親的哀思,至深至微地表現了出來。寫祖母以“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兩句話和“以手闔門”“持一象笏至”兩個動作,把祖母對孫兒的牽掛、贊許、鞭策的復雜感情描繪得惟妙惟肖,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備受母愛、祖母之愛長大的自己并沒有能夠實現祖母的一片心愿,所以“瞻顧遺跡”,就不止是啜泣而已,而是“令人長號不自禁”了。

第三段,寫自己,久在小屋讀書,“能以足音辨人”,這一細節,細膩真切地表現了作者在小屋中度過的生活時光,包含著作者對小屋的深厚情意。

文末,記亡妻在軒中的生活片段,“問古事”“學書”“述諸小妹語”,樸實平淡的話語,瑣碎而不乏快樂的故事細節,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亡妻聰穎好學、乖巧伶俐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昔日生活的追思,對亡妻的深切哀悼。

最后,選取庭中其妻手植枇杷樹這一細節物象收尾,借物象傳遞出物是人非、睹物傷懷的人世滄桑的感慨,令讀者也不免淚滴如雨,撼人心魂。

這間小屋承載著太多的悲歡故事、人遷;這間小屋見證了一個家族的泰丕興衰。歸有光通經史,善古文。33歲中舉人,曾八次會試不第,58歲中進士,授長興知縣。后又被迫離職。一生可謂兢兢業業,然而生不逢時,家道中衰,失意之情溢于言表。

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正可謂:一屋寫盡悲歡事,一屋承載興衰情!

篇4

歸有光在《項脊軒志》第二段是這樣寫的:“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可見過去歸家在空間上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家庭的和睦已經蕩然無存,諸父分家,用厚厚的墻隔開了手足情。更有甚者是“東犬西吠”,家家都養起了狗,養狗的目的是看院防賊,弟兄們之間已經不信任,彼此之間防范如防賊,在這樣一個雖沒落但詩禮傳家的家庭里,竟落得個“客逾廚而庖,雞棲于庭”的地步。按照中國傳統,君子遠庖廚,就是不忍心廚房的殺生,況且廚房是一個家庭的私密空間,對客人無遮攔開放就多有不便,尤其昔日祖先們會客議事的廳堂,今天成了雞鴨棲息的地方,可見家族的破敗到了何等程度。雖然“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但關系始終處于“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實在讓歸有光難以啟齒,真真是家門不幸,家丑不能外揚。對祖母、母親、妻子,乃至老嫗,作者都直接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對母親的事跡他聽老嫗敘述后,他“(嫗)語未畢,余泣”,對祖母關愛的回憶,他“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但對諸父的所作所為,歸有光無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態度,只能客觀描述,即便如此,那種彌漫于字里行間的悲涼之情依然揮之不去。

歸有光寫“諸父分爨”,是為下文寫其他人事作鋪墊的。歸有光出生在一個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父親是一個窮書生,無任何功名。可想整個家族彌漫著一種沒落寒苦的氣氛,這與文中祖母所言“吾家讀書久不效”相吻合。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寫母親、寫祖母、寫妻子,都充滿悲情,再加之自己科舉的不順,不能光宗耀祖,振興家族。據《明史?歸有光傳》記載,歸有光少年好學,9歲能作文,20歲時盡通五經三史和唐宋家文。35歲時,鄉試中舉,但以后8次會試都未及第,直到60歲時,才中進士。這段科舉經歷,讓歸有光覺得上怍于歸家列祖列宗,有愧于冀讀書振興門風的祖母,有愧于家族發展賦予一個男丁的使命。在一個重視家族發展勝于一切的傳統文化環境中,歸有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見識了諸父的所作所為后,覺得更加迫切和必要,正因為這些,他的肩上扛上了沉重的負擔,或許導致他八次會試都未及第。帶著這樣的心情寫骨肉情深,自然有對比的意味在里面,一邊是手足相殘,一邊是骨肉難舍。這種對比更增添了“諸父異爨”所帶來的痛苦、抱怨和愧疚色彩,如濃霧揮之不去,使全文充滿著一派悲涼。本來窄小破舊的項脊軒給歸有光帶來了快樂,可以“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可以享受“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美景,但“諸父異爨”破壞了這一方的寧靜,更破壞了心中的一方凈土,在這樣的一種氣氛下,與之有關的一切人事都染上了一層悲涼??梢娫谧诜ㄓ^念盛行的中國封建社會,家族成員的反目對家族的發展是毀滅性的,對后代留下的痛苦是無法撫平的。

祖母對歸有光這個孫子的感情是復雜的,而這也是基于她對眾兒子種種劣行的無限失望上。母親尚在,兒子異爨,母親看見的是兒子之間無恩無義、無孝無悌的表現。孝悌是家族發展的基礎,這種目無長輩,目無兄長的行為就是不讀書、不知禮的結果,所以祖母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這個孫子身上,她既怕孫子讀書太苦,“久不見爾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又寄予厚望,希望努力學習,振興家族,甚至連珍藏的祖父太常公上朝的笏板也拿來交給孫子,認為“他日汝當用之”, 兒子用不上,便寄希望于孫子。祖母內心是痛苦的,教子無方,才致“讀書久不效”,才致兒子反目“異爨”,無法與孟母教子相比,愧疚之情無法表露。歸有光聽懂了祖母的悲涼,所以在“瞻顧遺跡”時,“長號不自禁”。

篇5

作者于項脊軒中感覺多可喜亦多可悲。書房讀書,借書滿架,偃仰嘯歌,自得其樂,是一喜。讀書之余,看窗外夜色如畫,“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也是一喜。胸懷大志,發奮讀書,樂以忘憂,這是更深層的喜。

其后作者極力去寫“悲”。其一、大家庭分裂之悲。其二、諸父反目成仇之悲:“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兄弟之間如同路人,讓在書房中讀書的少年歸有光心中隱隱作痛。但作者內心真正的悲情卻是和他逝去的三位至親相關。

寫喪親之痛,源自于細膩而厚重的祖母之愛。作者少年讀書軒中,祖母對其關懷至今記憶猶新,幾個細節足以表現。“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庇刑蹛壑椋钟匈澷p之意,寫得很傳神。還有祖母離開小軒時,輕手關門的動作,自言自語的一句話:“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既寫出祖母對孫兒疼愛、老人愛喃喃自語等特點,又反映了祖母對孫兒讀書光宗耀祖所抱的期望,形象很感人。

歸有光對母親、祖母的情感表達相當直露,類似于遭遇外傷時響亮的哭號,宣泄之后即可恢復情感狀態的平衡;而對妻子的情感表達則高度收斂,儼然經受內傷之后平靜的陳述,貌似悄無波瀾,隱隱中卻給人不安。這種文氣上的迥異說明,歸有光對于妻子的情感形態跟他對于母親、祖母的情感形態,并非“借一閣以寄三世之遺跡”的并列關系,而是極具升華功能的遞進關系。

篇6

關鍵詞: 高中文言文教學 人文發掘 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結合的學科。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別是文言文教學中,不僅要改變舊有的教學方式和觀念,要在重視語文基礎這一工具性學習的同時,突出學生自主閱讀和發現,還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及探究其蘊含的文化精神。在滲透人文思想的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中踐行素質教育,從而使學生獲得人文素養的提升,使得課堂教學得以優化、高效。

一、正確面對應試困擾,突出課堂教學平衡

毋庸置疑,高考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指揮棒。那么,高考文言文考查什么我們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教什么,而且要求學生在反復訓練中夯實和提高。但是如果我們為了應付考試,在文言文學習中還是逐字逐句地講解,甚至遇到一些重要的文言實詞或者虛詞,就讓學生記憶這一實詞或虛詞的所有比較重要的意義、用法,勢必影響學生文言文學習的熱情,削弱他們聯系上下理解的能力。因此,我們不僅要研究應試考試文言文的題型和答題技巧,更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主提高的意識,讓學生在文質兼美的文言文學習中感受其語言美、形式美和思想美。

如學密的《陳情表》時,我們可以先從李密寫“陳情表”的時代背景切入:作為“亡國賤俘”的曾為舊朝器重的李密很難預料自己接受新朝的委任是禍是福,因此,準確理解最重要。那么,如何讓充分而有力地理解呢?李密沒有任何他想地選擇“孝”,扛起“以孝治天下”的大旗。但是如何讓“孝”戰勝“忠”就需要真切情感和強大的說理能力。因此,我們通過反復閱讀感受到李密孝感天地的真切。這樣,學生在閱讀中不僅感受到《陳情表》中的孝的刻骨銘心,而且從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中感受李密的苦情、親情、孝情、忠情,不僅獲得親情至深的感受,還從寫作背景與時代特點方面獲得人文素養的提升。

如此,學生在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中會產生情感和熱情,如傾訴苦情的“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中的“見背”“奪”就能通過情感的把握而獲得比較準確的理解,而不需要老師講授。這樣,讓文言文中人文性先行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工具與人文教學相結合。

二、加強文言文人文探討,突出人文素養的提升

在新時期的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自我發現與提高的能力培養。在兼顧學生文言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讓他們對文言文所傳遞的思想、道理進行挖掘和探究,提高他們文言文學習的興趣、能力和對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的吸收。

如教學《項脊軒志》時,我們不能只認定其借項脊軒的興廢與家庭瑣事的敘寫表達人亡物在和人遷的感慨,表達作者對祖母、母親和妻子深層的懷念感情這一人文傾向。如果我們僅此一個主題方向地學習就會使得學生對這篇課文的人文性的理解狹隘。因為作為封建時代的讀書人的歸有光,其志向不只在于做私塾先生,教學生做人為文之道。我們從其祖母的語言中可以感受到歸有光肩負著“光宗耀祖”的重任,可見歸有光卻在科舉考試中屢屢落第,其內心的失落、懷才不遇之痛必然深刻。因此,我們透過該文可以窺見舊時讀書人仕途不順的悲哀之感。

又如2009年湖北卷的滿分作文《站在項脊軒的門口》一文,考生創造性地解讀:這里(項脊軒)安居著追求安然、靜然的震川先生,這里(項脊軒)綻放著一顆泰然、悠然的靈魂,使得該作文扣住“項脊軒”生活的自然和諧之美而獲得成功。

歸有光把痛切而感人的母子情、祖孫情、夫妻情濃縮在看似平凡靜謐的項脊軒中,使得文章的人文氣息濃郁而彌香。具有個性化的閱讀,才能讀出文章深邃情思,獲得人文的獨特感悟。

三、尋求課文人文之美,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文言文教學需要學生在理解和把握作者及寫作背景下閱讀學習,更需要他們在理解文言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多角度地挖掘其人文性的多向探究,從而提高閱讀興趣,增強文言文學習的信心與熱情,發揮主動性,提高文言文閱讀教學質量。

在《陳情表》、《項脊軒志》這類情感濃郁的文言文學習中,我們既要抓住情感美、思想美,又要重視寫法的藝術美。而在《李將軍列傳》這樣的人物傳記類文言文學習中,要突出人物的性情美的學習和作者創造的情感。一代名將立下赫赫戰功,最后卻被逼無奈而死,這里我們不僅要抓住他能征善戰、關心士卒、寬緩簡易的名將風度,而且要看到他心胸狹窄的一面;不僅看到他懷才不遇,而且要看到他有著剛愎自用的缺陷;另外,還要深思他悲劇的時代性、政治性。如此,我們才能全面把握這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名將。

我們不僅要全面地感知李廣身上折射出的人性之美,而且要從如椽之筆的記敘、描寫與抒情之中感受司馬遷的情感好惡,從而對時代、人生都有深刻的認識。我們在這樣的文言文中人文性的閱讀與欣賞中,完善自我人格,提高個人的意志品質與素養,獲得思想的教化,形成高尚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總之,高中語文精選的文言文都是傳遞中華民族美好思想和人文情感的精品。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提高學生文言文基礎知識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的思想品質得以熏陶和滋養。只要引導學生充分挖掘文言文閱讀中的人文性、思想性和藝術性,那么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和學習能力就會得以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就會提高,從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誦讀 學習興趣 閱讀能力

文言文該怎樣教才能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最重要的途徑和方法無疑是誦讀。下面就以《項脊軒志》為例,具體談談誦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作用、意義,以及誦讀的一些方法、技巧。

一、在讀中掌握字詞的讀音與意義

文言文中,有很多生僻字、異讀字和多音字,要流暢地誦讀首先要掃除這些字音上的障礙。教師要要求學生初讀課文后,充分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把生僻字、異讀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和意義查找到,并批注在課文里,然后再安排學生放聲朗讀課文,強化這些字詞的讀音。

生僻字,就是現在基本不用或完全消亡的古代詞語。由于這些詞語遠離我們的生活,理解起來難度很大。如:①“舊時欄”中,“”音shǔn,橫的欄桿。②“迨諸父異爨”中,“爨”音cuàn,灶;異爨,分家。③“余扃牖而居”中,“扃牖”音jiōngyǒu,關閉窗戶。對于這些字詞,不僅要讀,而且要邊讀邊寫,邊寫邊記。異讀字,就是因通假等原因讀音發生變化了的字。如:“以當南日”中,“當”讀dǎng,通“擋”,遮擋。這類字詞一定要放在句子中理解,通過對整句朗讀來強化。多音字,主要是一字多用而產生的變調或異讀現象。如:①“令人長號不自禁”中,“號”讀háo,哭。②“憑幾學書”中,“幾”讀jī,案幾。這類字詞要明確用法,用法不同讀音就要注意。

還有一些虛詞,往往有多種用法,學生很難掌握,也必須通過讀來感受、區分。如“也”字用法,本文有兩處:“且何謂閣子也”、“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前一句是歸有光妻子轉述小妹們好奇的詢問,要讀出疑問語氣;后一句介紹枇杷樹的來歷,要讀出陳述語氣。

二、在讀中習其句讀

首先要會斷句。古人寫文章是不用標點的,所以古人讀書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習其句讀”。不恰當的停頓會讀破句子,改變文意。我們課本上所選的文言文雖說專家為方便我們閱讀給它們加了標點,但仍存在著句內停頓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弄清字詞的用法和文意,適當分析句子結構和成分,才不致誤讀。例如:①室僅/方//丈――方丈,意思是方圓一丈?!胺健迸c“丈”是兩個詞,中間要通過短暫停頓來斷開,如果連讀為一個詞,就會理解為“寺院的主持”,講不通。②雨澤/下//注――下,名詞動用。下注,意思是向下流?!跋隆迸c“注”之間也要通過短暫停頓來斷開。

其次要讀出內在節奏來。有些課文具有駢散相間的特點,多是駢散并行,以散為主。這些文章全篇或者部分段落用對仗或鋪排,講究詞藻華麗,講究押韻,節奏整齊,音韻鏗鏘。誦讀這樣的課文,就要依照對仗或者鋪排的內部結構讀出節奏和抑揚頓挫的效果。如: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三、在讀中品味精妙的語言

文言文教學還必須要把讀與品味語言結合起來,通過讀去引導學生揣摩、品味語言的精妙之處,領悟語言的意蘊、情感和韻味;對語言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反過來又會促進誦讀。例如在品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這一句時,可以采用刪去法,刪去“矣”字,讓學生朗讀,比較情感的不同。通過比較,我們發現,“矣”字帶有感嘆的意味。在封建社會,大的家族往往聚族而居,不輕易分家,歸有光家現在卻是“諸父異爨”,家道沒落已經很感傷了;現在“庭中始為籬,已為墻”,由“籬”到“墻”更暗示了親人間的隔閡加深,更增添了無限悵惘,因此“矣”字不可刪。然后再引導學生,把“矣”字拖長音節,讀出作者的感傷之情來。再如品味“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一句時,可以采用替換法,把“當”換為“或”,讓學生朗讀,比較品味?!爱敗笔恰氨禺敗钡囊馑?表現了祖母對歸有光寄托了莫大的期望,希望歸有光能仕途有成,并堅信孫兒一定會不負所望;“或”字就缺少堅定的信念。正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歸有光到老都無法實現祖母的夙愿,所以才會“長號不自禁”。在品味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在誦讀時要用堅定語氣重讀“當”字,用自責、悲傷的語氣來讀“長號不自禁”。

四、在讀中感受人物情感

文言文多是紀事寫人的散文,雖然人物著墨不會太多,但形象鮮明。通過誦讀,我們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誦讀時要根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年齡、身份、個性、性別的不同,來確定不同的口吻;根據情感表達的需要來確定語氣、語調,以達到更傳神的效果。

作品中人物情感,往往表現在人物的語言上,在朗讀時要揣摩人物語言,洞察人物微妙的內心世界。如“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老嫗轉述歸有光母親的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問話,但母親“噓寒問暖”,語氣急迫且充滿擔憂,充分體現出她對兒子無限的關愛。讀此句時,心中要有慈母形象,語氣稍微急迫點,突出母親的關心。再如,寫祖母時,有三句話:“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第三句前文已有涉及,不再贅述。第一句中“竟日默默在此”,是祖母看見孫兒如此認真讀書的心疼與關愛;“大類女郎”是一句玩笑話,體現了祖母的慈愛,也可見祖孫間關系很親密。讀時,要用長輩口吻,帶一點笑腔,突出祖母的慈愛之情。第二句是祖母的自言自語,也是祖母的真情流露,是對孫兒將來能夠讀書有成、光宗耀祖的期盼。讀時,要用自言自語的語氣,“則可待乎”要帶點欣喜之情。

抒情類散文,可以說作者的情感貫穿始終,作者的情感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復雜的、立體的,且多有波動,讀的時候要把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突現出來。《項脊軒志》中歸有光的情感有喜有悲,喜少悲多。喜的是,“室僅方丈”的小屋經過自己的一番修飾竟然別有一番情趣,自己在小屋里讀書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因此,讀第一段時,語氣要舒緩,語調要平和,突出作者的閑適與滿足。悲的是,家道沒落、慈母早喪、祖母期望落空、愛妻早逝。讀后幾段,大多要用低沉的語調、感傷的語氣,突出作者的無限悲情。需要注意的是,在讀“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時,倒要注意略帶點甜美的語氣,突出愛妻因嫁入讀書世家的得意與自豪,對此溫馨場景的回憶,更突顯了喪妻的苦痛。

五、在讀中積累語言

積累語言,就是要把精妙的語言背下來,積累語言范式,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修養。背誦不能死記硬背,要講求方法和技巧。背誦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還是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連句成段,連段成篇。仍以《項脊軒志》為例,全文共五段,第二段是過渡段,第一段寫“多可喜”,后四段寫“多可悲”,因此全文可以讓學生分兩次背誦,先背第一段,再背后四段,減輕難度。第一段分三層,分別是:介紹南閣子先前情況,自己修葺情況,以及自己在南閣子讀書的情況??芍饘颖痴b,化難為易。后幾段也可如此。在會背的基礎上,也可以對誦讀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勵學生讀出個性,讀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盡情宣泄文章情感。

篇8

例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般把“美我”解釋成“以我為美”,說“美”是“意動”用法。下面與此相關的一句是: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這里的“以”,一般解為“以為,認為”,句譯為“認為 (我)比徐公美?!?/p>

這樣的解釋是有悖于事理的。如果說鄒忌之妻偏愛他,從內心里“認為”他美(情人眼里出西施之謂),是可以的;而其妾“畏”之,其客欲“求”之,“美”之,實在是不得已或別有用心,怎么可以說“認為”他美呢?鄒忌心如明鏡,也不會(實際上也沒有)自我陶醉至此。

其實,這個“美”字只是一般動詞用法?!懊馈弊鰹橐话銊釉~,并不罕見。如 《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谷梁傳·僖公元年》:“齊師、宋師、曹師城邢。是向之師也,使之如改事然,美齊侯之功也?!眴栴}是,這里的“美”還不好直釋為“贊美”,因為這里的話題很具體,就是說長得漂亮不漂亮。所以,合理的解釋應是“說漂亮”或“說長得美”,“美我”,即“說我長得美”。與此相關的那個“以”字,自然也不解釋為“以為”“認為”,而只解為“說”。王引之 《經傳釋詞》曾引此句,釋“以”為“謂”,是很有道理的。

例2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末之嘗聞。(賈誼 《論積貯疏》)

對于管子的話,一般這樣解釋:糧倉充實(百姓生活富裕了),就懂得禮節。我們承認物質可以轉化為精神,但這樣的“轉化”也未免過于簡單,過于機械了,無論從道理上說還是從實踐中看,這種說法都是站不住腳的。這里的關鍵對“知”字的理解?!爸?,可釋作“為”,而“為”作動詞,在古漢語中意義相當廣泛。如 《易·系辭上》:“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蓖跄顚O說:“知猶為也,為亦作也”,“乾知大始,謂天之所為是創始萬物?!薄秴问洗呵铩らL見》:“三年而知鄭國之政也?!备哒T注:“知,猶為也。”譯成現在的話,就是:“主持”,“執掌”。“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知”,也應講成“為”,講成“作”:老百姓吃飽穿暖了,才有可能遵守禮儀,講究節操。這樣理解,有三個層次不同于一般的解釋。一是“禮節”不同于今日之“禮節”,這是兩個詞,“禮”即禮儀,“節”是節操、氣節;二是“知”

不是“懂得”,而是“為”、“作”,即遵守、講究;三是“倉廩實”只是“知禮節”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足條件。想一想當時的社會(從管子時代到賈誼的時代),老百姓“不知禮節”,是因為他們“不懂得禮節”嗎?他們饑寒交迫,不得已去做一些茍且之事,甚或揭竿而起,實在是無法去“遵”那個“禮”“守”那個“節”呀。

例3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歸有光 《項脊軒志》)

人教社高中語文教材對“借”字不注,而“教參”則句譯為“借來的圖書堆滿了書架”?!百妊觥?,注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皣[歌”,注曰:“長嘯或吟唱。這是顯示豪放自若。嘯,口里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薄摆と回W?,注曰“靜靜地獨自端坐著”。這可算是語文教材中最匪夷所思的幾處注解。

歸有光當時何人也?學童也。項脊軒何地也?書房也。所讀何書也?絕非珍本秘本也。歸家何家也?書香門第也。一個書香門第的學童,讀的不過是啟蒙應試的書籍,何需去“借”?即使要“借”,何能“滿架”?這樣從“理”字上稍加思索,即可知其不通。而還有不少人曲為之辯,如有人著文說:“所謂借書滿架,也是散人閑趣,未必都是借來的。陸游的‘乞借春陰護海棠’,若寫作‘我教春陰護海棠’,就幾乎不成詩句了。”陸游寫的是“詩”,用的是比擬手法,固然可以那么寫,而 《項脊軒志》的這個“借”是寫實,況且,說歸有光(一個小小的學童)“散人閑趣”,不也太浪漫了嗎?更不可思議的是,(家長)辛辛苦苦給他“借”來了滿架的書,他卻毫無學習的心思,一會兒“悠然自得”,一會兒“豪放自若”。果真如此,那么歸有光仕途不利 (35歲才中舉人,60歲才中進士)也是咎由自取了。

其實,“借”是個通假字?!犊滴踝值洹飞暇陀凶ⅲ骸耙舴e義同?!薄敖琛保褪恰胺e”,就是碼放、積聚,句譯出來就是:書架上堆滿了書。而“偃仰”,是說頭之低昂,身之俯仰;“嘯歌”是說吟誦詩文;連起來講,這四個字是描寫他非常“投入”地吟誦詩文的情景。“偃仰”同“俯仰”,不必再說?!皣[歌”,也作“嘯詠”、“歌嘯",意義與“歌詠”、“吟詠”大體一致,一般是指對詩的吟誦——也可以說是“吟唱”,因為古人誦詩就是歌唱。如明唐順之《書三章后》:“臨流歌嘯,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思?!薄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罚骸盎觽?,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 《麥秀》之詩以歌詠之?!边@都是明顯的用例。“吟誦”既久,再靜下來思索一番,這就是所謂“冥然兀坐”—— 他決不會無端地在那里“獨自端坐”。

例4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史記·屈原列傳》)

人教社高中語文教材注:“奪,強取。下文的‘不與’是不給的意思?!边@樣解,粗粗一看也通了。但揆情度理,就感到有問題:起草憲令是楚王交給屈原的任務,上官大夫“強取”它干什么?這不是過于莽撞而又毫無意義的舉動嗎?一個要“強取”,一個又“不給”,這不類似小孩子的爭吵嗎?其實,在文言文中,“奪”與“與”都還有另外的常用義:“奪”即“削除”或“改變”,“與”即“贊成”,或“允許”。如 《左傳·桓公五年》:“王奪鄭伯歧,鄭伯不朝。”韓愈 《唐正議大夫孔公墓志銘》:“[公]改給事中,言京兆尹阿縱罪人,詔奪京兆尹三月之俸。”此中之“奪”,都解作“削除”。李密《陳情表》:“行年四歲,舅奪母志?!贝恕皧Z”為“使……改變”。蒲松齡 《聊齋志異·喬女》:“母悅,自詣女所,固要之,女志終不奪?!贝恕皧Z”即“改變”。“與”作“允許”“贊成”講的例子更是常見。《書·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薄墩撜Z·先進》:“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鄙暇渲芭c”可譯為“允許”,下句之“與”可譯為“贊成”。再回看例文,屈原寫的“憲令”是“未定”之草稿。上官大夫看了之后覺得與己意不合(或“爭寵”而為之),要求刪除(或“改變")某些條款,而屈原堅持己見,不贊成,不允許,于是上官大夫“讒之”。這樣,兩個人的斗爭是一種政治的斗爭,是有關國家方針政策的斗爭。否則,屈原不也成了“爭寵”者了嗎?

例5

(信陵君)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史記·魏公子列傳》)

對“舉手”二字,一般不注(自然以為無可注),而譯文則為“舉起手來”。晉鄙為什么要“舉起手來”呢?注者譯者都末加思考。是一種“禮儀”嗎?除了納粹黨和中國少先隊有“舉手”之禮外,還找不到古人有這種行禮的方式。是晉鄙要以手遮光以利望遠嗎?兩個人又近在咫尺。這“手”舉得實在沒有道理。發現“無理”就會思考,就會去翻書。原來,“手”通“首”!《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陳知其罪,授手于我。”洪亮吉詁:“惠棟曰:‘手,古首字。’……今案《家語》作‘授首于我?!痹瓉恚芭e手”就是“抬頭”!晉鄙“合符”,自然要低頭看符;待到“合符”之后,心有所疑,于是“抬起頭來”打量信陵君?!砣回炌?。

篇9

蘇州歷史名人排行榜: 1、范仲淹 范仲淹,蘇州吳縣人,是北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有一句名句傳誦至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政績顯赫的范仲淹受百姓愛戴,是中國歷史十大全才之一。

2、唐寅 唐寅,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是明代有名的畫家、書法家、詩人,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是蘇州有名的文人之一。

3、金圣嘆 金圣嘆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和文學批評家,自稱泐庵法師,他的文學批評最為知名,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進行過評論,而且對推動白話文也有一定貢獻,是蘇州歷史名人排行榜中的第三位。

4、文徵明 文徵明是吳中四才子之一,文徵明擅長繪畫,尤其擅長山水畫,在繪畫上與沈周共創吳派,書法上也十分精通,并且與祝允明、王寵并譽為吳中三家。

5、顧炎武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在歷史和現在都具有崇高的地位,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6、范成大 范成大是南宋四大家之一,是平江府吳縣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南宋名臣,被錢鐘書評價為也算得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是蘇州歷史名人排行榜中的第六位。

7、馮夢龍 馮夢龍是明代文學家、思想家、戲曲家,其最出名的作品有《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

8、沈德潛 沈德潛是清代大臣,著名詩人學者,其論詩提倡溫柔敦厚之詩教,多為歌功頌德之作,少數反映民間疾苦,代表作有《沈歸愚詩文全集》、《古詩源》、《唐詩別裁》等。

9、歸有光 歸有光是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員,他崇尚唐宋詩文,被稱為今之歐陽修,其有名的《項脊軒志》被選進現代課文,是蘇州歷史名人排行榜中的第九位。

篇10

歸有光《項脊軒志》寫他生命中至關重要的四個女人,“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明朝王錫爵評語)。這里試從六個方面來解讀,其續寫部分寫第四個女人,也就是他妻子時流露出怎樣的“歡愉慘惻之思”。

一、“吾妻”稱謂,突顯親密

歸氏續寫《項脊軒志》時妻子已不在人世,照說可稱她“亡妻”,稱“妻”也簡潔;而他偏叫“吾妻”。且非偶一用之,“吾妻來歸”“吾妻歸寧”“吾妻死”“吾妻死之年”,凡稱之處,無一例外。而此前寫其他三個女人,無論“嫗、老嫗”,還是“先大母、大母”、“先妣”,雖然她們仨跟這位妻子一樣在他生命中同樣至關重要,他對她們仨同樣特別有感情,但都沒有這樣加“吾”,而且一處也沒有。

一方面必用,一方面又必不用,這樣嚴整應是一種講究:著意把“吾”捆綁到“妻”之前,遠非一般加強“吾”對“妻”的所屬關系;而是使“吾”鮮明地站到敘事前臺,也就鮮明地站到情感前臺。似乎著意告訴人:妻與“我”,關系非同一般,情感也非同一般;“我”對她特別有感情。

這位得人痛的妻子是誰,他的《先妣事略》中說,姓魏,他母親周老夫人生前給他訂的娃娃親。小孩子的事也不好說什么感情吧,自己做不了主,至少周老夫人去世時他才七八歲。而等到成婚的時候,他二十三四歲了,成熟了,能自主了。也能獨當一面,周老夫人去世已十六年了;還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補了生員(補學官)也有四年了。照說如果不滿這門娃娃親,也不是不能變故。而他照舊娶她過門,這就不只出于對訂婚的先母尊重。魏氏一定也有特別可愛之處;小兩口子感情還好吧;起碼他對她感情不差,至少寫作這篇文章時還在特別懷戀她。否則也不會這樣一口一個“吾妻”,親親熱熱、甜甜蜜蜜。

二、“此志”顯時,別有用心

他娶這位嬌妻的時間,我們據他《先妣事略》推算,當在母親過世十六年后。再據他母親過世十二年后他補了生員推算,他做官四年后抱得美人歸。為官與娶妻都是古代男人標志性大事,如果以做官的時間來界定結婚的時間,再美不過;可是他似乎并沒太在意這做官的時間。續寫開頭說:“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p>

“為此志”“后五年”,比之為官后四年,那他是“為此志”一年后才做官。換句話說,他“為此志”時尚不得志。而他居然界定初婚時間為這不得志的“為此志”之后的某年,看來他更在乎這不得志時所為“此志”。

當日“為此志”做什么呢?文章選做課文時曾被刪除了這樣的結尾:“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以守丹穴的巴寡婦清和高臥隆中的諸葛亮,與處敗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附,既自慨局促,又有自矜抱負之意。故語末雖以‘坎井之蛙’自嘲,又未嘗不含有對凡夫俗子的反諷與孤芳自賞的意味。”(周嘯天先生評語)他為此志,讓人更多地看到他和盤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他把“項脊‘軒’”和“項脊軒‘志’”看作一個標志,跟他渴望讀書做官,出人頭地,卻痛苦地失落不得緊密連接;現在又連上妻子魏氏,何嘗不是在不得志中追念妻子給他帶來的那一點亮色,聊作慰藉,使余生多一份歡欣。

三、“時至”軒中,依戀來學

歸氏懷念魏氏的,不是她的關愛體貼,照說這些傳統的東西她身上自然也是有的吧,但他沒寫,只寫“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第一是“問古事”。中國古代,女人讀書不時髦,甚至相反。因而婦人要知道一點“古事”好難,至少遠比男人難。魏氏向夫君請教,知道了其他婦女或許沒法知道的一些古事兒,也算另類。然而何其喜悅。

動口還動手,“憑幾學書”?!皫住笔鞘裁?《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解釋說:“古代矮而小的桌子,用以陳放東西或依靠休息?!倍皯{幾”不是陳放東西,也不是勞累了依靠休息,也不是做女工;是學書。不是鉆研高深學問,也不是練習書法;她還遠沒到那個級別,止初級階段。也就是受丈夫一點影響,抽空打兩個簡單的字的主意。還不好說認字、寫字,連陸游所謂“學經妻問生疏字”都不及,似乎不存在生與熟的問題??赡苷f畫字更妥當,也就是照葫蘆畫瓢,笨拙圖形,粗糙描畫而已。雖然不免幼稚可笑,然而二人世界憑幾相隨,關系倒也融洽。而且雖然同在書房,而又空間獨立,各做各事,若即若離;否則時間久了,也粘乎煩人。這樣“學書”多好,親近了,請教了,耍弄了,也收獲了。

還不止偶一為之,而是時不時來。來,一方面是她的事,想來,常來,不嫌麻煩,樂得來,來得樂;另一方面也是丈夫的事,讓她來,讓她常來。假如丈夫不希望她來,不讓她來,不讓她常來;那么,她一回來他或許還能遷就,兩回還能忍讓,多了可不好說。要是膩了嫌了,難保他不粗涉,那來得成來不成可就難說,更不要說常來了。而事實上她“時至”軒中,可見彼此融洽,文氣氤氳。

這哪像一個妻子,更像一個依戀的大孩子,不可愛嗎?這樣的相處能不增加共同語言,增益夫妻感情嗎?

四、歸述“閣子”,雙重得意

回憶妻子走娘家回來,她別事不提:“述諸小妹語:‘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妹妹們“問”什么叫閣子是不知道。家里沒有,其他人家、親戚朋友家未必見過,一方全無的好陌生的住房建筑,姐姐家偏有,不能不說姐姐家好特別。姐夫就在那特別的地方讀書,這是實證。還讀出了名堂,補了生員,可見姐姐家還不只特別,還很高明。高過娘家,也高過娘家那邊遠遠近近的所有人家。于是在妹妹們眼里,姐姐找了個好婆家,好到高過娘家,高過娘家那邊所有人家,真是好福氣。怪不得她走娘家回來就講起這“閣子”的事兒,喜不自勝呀。

且是他事不說,單表這“閣子”。不是他事順帶,而是專事獨表。不是概其大略,而是原話轉述:“姊家”如何如何,連小妹們稱呼時的人稱都沒有變;還不止一個妹妹這樣孩子氣疑問,“諸”小妹七嘴八舌。被團團圍住的姐姐何其得意!直到今番從娘家回來還在得意呢,說起這事兒便情不自禁地從她一個成家的人的口中具體、淺顯、直觀地逼真復原出這種高、這種喜、這種得意。卻不直說“我”上對花轎嫁對郎,嫁勝了之類的大白話;只如實轉述這種疑問、這種稀罕,無疑也是素面朝天,真誠自然,當然也不是沒有委婉與含蓄,甚至想象出某種嬌羞與得意也不為過分吧。

而對一個男人來說,妻子這樣喜洋洋、美滋滋、嬌滴滴地對他說她嫁對了,嫁勝了,莫不是對他最大的肯定與褒獎。因而此刻他回味起來,我們也不難想象,他如何想象嬌妻當日如何嬌羞,他當日和現在如何喜悅與得意,他們曾經如何恩愛甜蜜。至今他還在文章中如此細致地回憶妻子說這事兒、這話兒,他不也還在得意嗎?

五、室壞“不修”,心有創傷

可是好事多磨,幸福六年,妻子死了。禍不單行,南閣子也壞了。妻子死,自然是沒辦法的事情,生老病死幾人左右得了。而房子壞了,那就趕緊修一修吧,何況還是自己為家為己發奮圖強的地方,原本要格外看重些;可他偏就“不修”。

照說百年老屋,早就“塵泥滲漉,雨澤下注”,偶一壞之也不足為奇。照說沒有妻子收拾,沒有妻子過后他也疏于收拾,兩重荒疏之下這種敗壞是遲早的事。只是怎就忍心“疏”,出了狀況還“不修”呢?

“不修”又與“沒修”不一樣?!皼]修”更強調客觀效果,他沒有修繕的行動;至于壞了的屋子要不要修,能不能修,暫擱一邊。而“不修”更強調主觀愿望,不管能不能修,要不要修,反正就是不想修,不去修,沒“修”心,心灰意冷。

是啊,心愛的人一個個都走了,最親近最可心的這一個又走了,走在“我”讀書做官不效,重振家業不效,很不得意的時候,“我”哪里還有什么生活樂趣、奮斗動力。這“閣子”哪里還有什么值得留戀的地方;壞就壞吧,不能住、完全坍塌更好。從此我也懶得去想,沒有牽掛,不用再來了。不來,還不用見物思人,眼不見心不煩,豈不更好。

而曾經,這個獨立王國他何等愛惜。這樣大逆轉是一種反常,轉彎越急反常越大,反常越大越見妻子死別給他創傷大。還不止一般的傷,傷到“病”了;還不止休息幾日的小毛病,“其后二年”還在病,“久”病;病得蠻嚴重,人都“臥”床了,又是“久”臥。“久”“臥”“病”,傷心吧,包括妻子在內的親人死別真是傷透了他的心。

六、枇杷“如蓋”,托物言志

多少年過去,死者長已,不見影子,思念似乎都難著落。好在庭中樹木還在。別看一棵普通的枇杷樹,至少有三點特別有意義。從時間上講,它是“吾妻死之年”所手植的。換句話說,它有多少年,妻死多少年,它是愛妻亡故的一個見證符號。第二,當日怎么就想到要栽樹呢?誰提議的?又是誰提議栽枇杷?莫不是有誰特別想吃吧?如果是,那是誰照顧誰?哪來的樹苗?與你我夫妻,與一家老小又有怎樣的關系?第三,誰栽的?如果是妻子,當是她生前所栽;如果是我,在她生前還是死后?在她生前,栽為何?在她死后,栽又為何?這棵枇杷樹與妻子的死到底有怎樣的關聯?凡此種種,文章一概未宣。

但有一點可以完全肯定,它于“我們夫妻”二人必定有很親密的故事。要不家中庭中可寫之花草樹木也不是沒有,原文開頭就寫庭中雜植“蘭桂竹木”,珊珊可愛,看來比枇杷樹種植得早的有的是,更高更大的有的是,何必非得鎖定這棵枇杷呢。枇杷惹起我思念我親愛的亡妻。見物思人也是常有的事,思君不見君,樹木還在,且“亭亭如蓋”,那就姑且托付相思吧。